铁人精神:全国蓬勃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5 21:41:54

点击下载

作者:王治国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铁人精神:全国蓬勃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

铁人精神:全国蓬勃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0年1月

一、石油会战拉开序幕

●毛泽东说:“美国人讲中国地层老,没有石油,看起来起码新疆、甘肃这些地方是有的,怎么样,石油部你也给我们树立点希望!”

●邓小平说:“就经济价值而言,华北和松辽都是一样的,主要看哪个地方先搞出来。”

●余秋里用手指着松辽平原地质图,态度坚定地说:“我们打算用3年时间攻下松辽!”

毛泽东号召拼命寻找石油

1956年2月16日9时,中央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匆匆来到丰泽园颐年堂向毛泽东汇报工作。他们走进毛泽东办公室时,看到在座的还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和薄一波。他们显然也是来听取汇报的。

李聚奎汇报的时候,毛泽东十分认真地听着,还不断提出问题,追根问底。

到了中午,毛泽东让炊事员给每人做了一大碗面条,边吃边谈。

李聚奎当石油部长还不到半年,有些问题回答不上来,感到有些尴尬。

毛泽东看了看李聚奎,笑着说:“你谈得不错嘛!才去了5个多月,有些情况不知道,不能怪你,时间太短了嘛!”

下午散会后,毛泽东决定安排时间再谈一次。李聚奎请示说:“下次再来汇报,让我们的部长助理康世恩一起来好不好?”毛泽东点头表示同意。

2月26日,李聚奎带领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康世恩匆匆来到中南海勤政殿。他们落座后,发现在场的除了毛泽东以外,还有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等人。

汇报开始的时候,康世恩拿出准备好的提纲念了起来。他刚刚念完开头的一段,毛泽东就挥了挥手,说:“你不要念了,我这里也有本本,就随便说吧。”

毛泽东问:“地质年代如何划分?根据是什么?”

康世恩连忙回答:“主要是根据地球发展不同时期的地质标本。”

毛泽东接着又问:“那为什么叫第三纪、白垩纪、侏罗纪?”

康世恩说:“这是按照世界统一的化石标本来划分。比如白垩纪的代表地点是英国出露的地层。侏罗纪由于法国和瑞士之间的侏罗山而得名。震旦纪来自中国南口的出露地层。”

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又问:“石油是怎么生成的?”

康世恩讲了世界上关于石油生成的两派学说,一是有机生成说,一是无机生成说。

毛泽东问:“你赞成哪一种学说?”

康世恩说:“我赞成有机生成学说。”

毛泽东又问:“有机物为什么会变成石油?怎么找石油?什么叫构造?”

康世恩拿纸边说边画,说明各种不同类型储油构造。

毛泽东又问:“中国应该怎么找油?”

康世恩汇报说:新疆黑油山已有一口井出油,正在继续勘探;玉门老君庙油田是主要生产基地。

毛泽东说:“美国人讲中国地层老,没有石油,看起来起码新疆、甘肃这些地方是有的,怎么样,石油部你也给我们树立点希望!”

康世恩有些为难地说:“新疆、玉门都是戈壁、荒滩。”

毛泽东说:“搞石油艰苦啦!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

康世恩说:“苏联老巴库油田,已开采100多年,这个油田有几十个油层重叠在一起。”

毛泽东说:“这是架起来的楼房啊,比单层油田更好,开起来更省钱,你们也要找几个楼房式的油田。”

康世恩说:“找油从普查、详探到开发三个阶段,我国才开始第一步的普查。”

毛泽东说:“看来你们需要一个县发一台钻机,叫他们到处凿一凿。”

毛泽东又问李富春:“我们的石油投资占多大比重?”

李富春说:“只占百分之几。”

毛泽东说:“我们全国一年要钻100万米进度。”

康世恩说:“石油部成立晚,干部少。”

毛泽东立刻说:“调一些给你们,各部门要平衡。”

在这次会谈中,毛泽东还要求石油部搞区域勘探要有全面规划。

3月6日,陈云召集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人俊、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和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康世恩等讨论落实毛泽东的指示,研究李四光提出的关于加强石油勘探的意见。陈云还专门写信给李聚奎,并附上了李四光写给中央领导要求加强石油勘探工作的信。陈云提出,要在两三年内找到一两个大油区。

1958年1月,在一次会议休息时,周恩来将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余秋里叫到一旁,对他说:“我们准备让你和李聚奎同志对调一下,请你出任石油工业部部长。”

余秋里毫无思想准备,他知道石油部长是个责任重大的职务,稍加考虑后,他说:‘总理,这个任务我可承受不了啊!’

周恩来也没有时间再多说什么,只对余秋里讲了句:“你考虑考虑,毛主席还要找你谈话。”

1月下旬的一天,中央办公厅通知余秋里当天下午到毛泽东办公室开会,并特别嘱咐要早一点到,毛泽东要与他谈话。

下午,余秋里准时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毛泽东让他坐下以后说:“总理他们提议,调你到石油部当部长,我们都赞成,总理和你谈过了吧?”

余秋里说:“总理和我谈过了。我考虑,我从来没有搞过工业,石油在地下,情况更复杂,这个任务我感到恐怕承担不了。军队中比我强的人很多,是不是另选一个人?”

毛泽东没有直接回答余秋里的话,只是问了句:“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余秋里回答说:“43岁。”

毛泽东笑着说:“43岁,儿童团嘛!”

接着毛泽东又严肃地说:“我过去说过,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拜他们为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

毛泽东稍停了停,又说:“我们军队的高级将领,很多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成了我军的优秀指挥员和政治工作干部。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打仗、搞经济建设都是如此。”

毛泽东还幽默地问余秋里:“你是不是不愿脱军装啊?”

余秋里赶紧说:“不是。”

毛泽东又说:“部长以上干部调动,是中央决定,不是转业。你如果转业,要发一笔财呢!”

毛泽东又说:“李聚奎同志是个很好的同志,他年纪大了。你年轻,精力充沛。中央决定,你们两个换一换。”

这时,参加会议的人们陆续来到了毛泽东的办公室。毛泽东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余秋里。

余秋里知道这次谈话该结束了,就表态说:“主席,我服从中央的决定。我一定按照你的指示,在实践中去学习,努力把工作做好。”

毛泽东满意地说:“好!就这么定了。你如果缺干部,可以指名要,军以上干部你愿意选谁就选谁。”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任命余秋里为石油工业部部长。

余秋里还没有走马上任,中央又作出一项与石油工业关系重大的决定。

邓小平提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

1958年2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决定由总书记邓小平主管石油工业。

邓小平接到任命以后,他立即从成都打电话到北京,要求地质部和石油部派人到成都向他汇报四川石油勘探的情况。

何长工和康世恩立即赶赴成都。何长工当时担任地质部副部长,康世恩已升任石油部副部长。

何长工汇报说:“地质部在川中岳池打了一口浅井,一天出油200至300公斤。”

邓小平听后满意地说:“这个油找得好!比克拉玛依值钱!”

邓小平十分清楚在四川找到石油,距离工业重点近,使用起来更方便,因此比克拉玛依的石油更具有经济价值。

邓小平从四川开会回到北京以后,又用两个下午,在中南海居仁堂听取石油部的汇报。参加汇报的有李聚奎、余秋里、唐克、翟光明等。李聚奎此时虽已接到新的任命,但还没有离任,余秋里也还没有在石油部正式上班,唐克当时担任石油部勘探司司长,翟光明是经验丰富的地质师。

会上,李聚奎汇报了石油工业的形势和基本情况,唐克汇报了各地区的勘探开发情况,重点汇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石油勘探部署。邓小平聚精会神地听着,还不时作些记录。

石油部门广大干部都十分关注石油工业的发展道路,却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答案。

邓小平同志听取汇报时说:“听说你们石油工业部有搞人造油和天然油的作法。石油工业怎样发展,我看人造油是要搞的,并且下决心搞。但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当然要靠天然油。”

邓小平这句话,明确提出主要是靠发展天然油,实行天然油、人造油并举的方针。

唐克汇报到石油勘探的部署时,邓小平环视一下大家,他接着说到:“石油勘探工作应当从战略方面来考虑,同时还要把战略、战役、战术三者结合起来。在建设西部天然石油基地的同时,要把石油勘探的重点放到东部地区。”

邓小平的话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兴趣。他们都用敬佩和期待的目光注视着邓小平。

邓小平又说:“把真正有希望的地方,如东北、苏北和四川这三块搞出来,就很好。对这些地方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地质上创造一个打井的基础,可以3年搞成,也可以5年搞成,应该提出一个方案来。”

在场的人都专注地听着邓小平的发言。

邓小平又接着说: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东北地区能够找出油来,就很好。把钱花在什么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总的来说,第一个问题是选择突击方向,不要十个指头一般平。全国如此之大,二十、三十个地方总是有的,应该选择重要的地区先突击,选择突击方向是石油勘探的第一个问题。不然的话,可能会浪费一些时间。

邓小平强调要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加快石油勘探工作,并且说:

就经济价值而言,华北和松辽都是一样的,主要看哪个地方先搞出来。把真正有希望的地方,如东北、苏北和四川这三块搞出来,就很好。对这些地方,应该创造条件,在地质上创造一个打井的基础,可以3年搞成,也可以5年搞成,应该提出一个方案来。对于松辽、苏北等地的勘探,都可以热心一些,搞出一些初步结果。苏北就是搞个玉门油田,一年30万吨,那也很好嘛!吐鲁番就在铁路线上,搞出油来就很好。

邓小平还特别强调:“搞油和打仗一样,过分分散就不利。”

邓小平的话让余秋里明白许多道理,余秋里从邓小平的指示中受到很多启发。他立即着手新的工作安排。

石油部先后多次召开会议,认真制订石油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并且仔细研究怎样把石油勘探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东部地区这个重要问题。为此,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发现松辽油田否定中国贫油论

1959年2月8日,正值农历春节,千家万户都在喜笑颜开地欢度这个中国传统中最为隆重的节日,鞭炮声此起彼伏。石油部办公大楼会议室里却坐着一群无心过春节的人,他们都是石油系统的人,此时正在开会。会议的议题就是松基3井。

会议由康世恩主持。会议从初一开到初三,大家一直争论不休,最后康世恩拍板:现在松基3井的位置十分理想,要尽快准备好开钻!

第二天,康世恩将松基3井的情况向余秋里作了汇报,然后他们又一起到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家去拜年。他们见面只相互寒暄了几句,就开始商谈起石油勘探这件大事。

余秋里用手指着松辽平原地质图,态度坚定地说:“我们打算用3年时间攻下松辽!”

何长工开心地笑了起来,说:“这样吧,4条地质综合大剖面由地质部来承担,松基3井等基准井的任务由石油部来完成。咱们携手并肩,团结一心,争取早日拿下松辽。”

其实,石油工业部对于松辽平原关注已久。

1957年7月,石油工业部西安地质调查处根据石油工业部的指示,派出了一个由7人组成的地质综合研究队奔赴松辽平原。经过半年多的工作,这个研究队得出结论:松辽平原石油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储油条件良好,在这里找到大量石油的希望很大。

1958年3月,石油工业部经过慎重考虑和仔细研究,决定把东北地区的松辽平原作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主战场之一。

1958年7月,松辽石油勘探局的钻井队首先在松辽平原东北斜坡地区钻了第一口基准井——松基1井,结果一无所获。

8月,他们又在松辽平原东南部的隆起区打了松基2井,结果仅见到少量的油气。

9月,石油部和地质部召集参加过松辽勘探的技术人员开会,讨论松基3井的井位。大家经过仔细分析,最后一致同意将松基3井井位定在大同镇高台子隆起上。因为这里不但符合基准井井位分布原则,而且靠近铁路,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都十分理想。石油部于11月29日批准松基3井的井位。

1959年4月11日,松基3井正式开钻。

7月份,开始连续取心。取出的油砂含油饱满,并且从泥浆中返出原油和气泡。现场技术人员将这些气泡收集起来,可以点燃,并且火焰呈蓝色,证明是石油气。

9月6日,第一次射孔试油。起初井口没有任何显示。为了把原油抽出来,康世恩提出轻提深部捞水的方法。经过近20天的辛苦工作,井底的泥浆都被清除干净。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终于喷出了棕褐色的原油!在场的人们都惊喜万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喜讯迅速传遍松辽平原,并且像一只长了翅膀的小鸟一样,很快传到了北京。

至此,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中国石油资源丰富,还是贫乏的论战终于结束了。

余秋里深有感触地说:

松基3井的喷油,松辽油田的发现,不是偶然的碰运气。而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贯彻了正确的方针,采取了正确的方法,进行了大量艰苦工作的结果。

余秋里要求搞好松辽大战

松基3井出油以后,石油部党组经过商量确定,这次松基3井出油,不要急于对外宣传,而是先埋头苦干。在整体工作上,也不要打乱原有的部署,首先要做好西北的天然油气基地和东北的人造油基地建设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松辽地区的勘探工作。

就在这时候,石油部党组又收到一份很有价值的新地质资料。这份资料是地质部现场地质队送来的。这些资料反映,高台子、葡萄花、太平屯这些局部构造,在整体上被一个更大的构造带,大同镇长埂所控制。这个大构造带就在松辽平原中央。

石油部党组针对这种情况,决定加快大同镇地区的勘探,并且制订出分两步走的计划。第一步以高台子、葡萄花地区为重点,1959年底前先拿下一批探井。第二步是在1960年初再铺开一批探井,扩大钻探范围。

1959年10月26日,石油部党组扩大会议在北京华侨大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石油部的领导和司局长,还有各石油局厂的党政主要领导。

会议开始时,余秋里等领导并没有作报告,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大家各抒己见。

大家经过热烈讨论,都认为应该在松辽地区组织一场大战役,这场大战役最好分为两个阶段来打。

第一阶段从1959年冬天开始,在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打一批探井,1960年3月打下来,找出高产区。如果第一阶段成绩理想,就开始第二阶段的工作。就要组织大规模力量进行突击,展开大会战,查明面积和储量。

余秋里对大家的意见表示赞同,他在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指出:

实践证明,集中使用力量,绝不是一个暂时性措施,而是一个带有长远性指导工作的原则。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分主次、轻重,而平列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即使是在次要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甚至是百分之百地完成了任务,也仍旧不能获得全局的、决定性的胜利。而只要在重点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即使在其他方面发生了一些缺陷,就全局来讲,仍然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余秋里还充满豪情地说:“1960年我们打算在松辽地区组织一个大的战役,争取拿下规模面积,当年就生产一定数量的原油。希望大家做好大战松辽、支援松辽的思想准备。”

在场的人都深受感染,纷纷表示一定要大力支持松辽大会战,要人给精兵强将,要设备给优良设备。几个石油管理局的领导甚至还表示愿意亲自参加松辽大会战,为松辽大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12月底,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经济计划问题,会议由邓小平主持。余秋里此时正在大同镇进行实地考察,就由周文龙在会上汇报了石油工业的进展情况。

周文龙汇报说:“石油工业部争取在明年一季度在松辽摸出样子,上半年见个分晓,3年内拿下松辽、四川,突破鄂尔多斯、苏北、贵州,巩固和扩大现有油田。”

邓小平十分高兴,当场表态说:“这样搞完全正确。要集中力量,不要把力量分散!”

得到中央的肯定之后,松辽现场的干部和职工干劲更足了。

他们都知道中国的石油工业正面临困境,严重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到处都在喊缺油,空军的执勤飞机因为油料紧张而不能正常起飞,就连北京的公共汽车也背上了煤气包。这些困难更加激发了他们努力发展中国石油工业的雄心壮志。

新年刚过,松辽大地就接二连三地传来喜讯,位于葡萄花构造上的葡7井于1月7日喷油,接着,葡20井、葡11井、葡4井等相继喷油。

中央决定在松辽开展大会战

1960年1月7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询问余秋里:“余秋里同志,你们那里有没有一点好消息啊?”

余秋里回答说:“从目前勘探情况来看,松辽有大油田!”

毛泽东听了很高兴,说:“呵,有大油田?”

余秋里说:“是的,主席!我刚从黑龙江回来,有可能找到大油田。如果不留余地,大胆地说,大油田已经找到了。我们正在加紧勘探,半年左右就有眉目了。”

毛泽东听后异常高兴。

余秋里参加完这次会议后,更加意识到党和人民对于石油工业部的重托,工作起来更加废寝忘食。

1960年2月1日,石油工业部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余秋里、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康世恩、刘放等党组全体成员和部机关部分司局长参加了会议,同时参加会议的还有赴松辽专家工作组的一些成员。

会上首先由专家工作组的人汇报了大庆长垣的地质情况和勘探形势,以及下一步勘探部署和开辟生产试验区方案的计划。

专家工作组的同志汇报说:“在葡萄花构造上,最先喷油的是葡7井。这口井1月7日喷油,日产原油明显高于松基3井。接着,葡20、葡11、葡4等井也陆续喷油。另外还有7口探井,已经钻到油层,油层情况也很好。这些探井控制的油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在1亿吨以上,相当于克拉玛依油田的规模。”

听完专家的分析,参加会议的人脸上都露出欣喜的表情。

经过热烈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松辽平原石油勘探形势很好。再加上油田处于物产富饶的东北平原,工业基础十分雄厚,交通也十分便利,在勘探和开发建设速度上应该比其他地区进展得更快一些。

但是,有了这样一个油田,怎样才能把他拿下来呢?

参加会议的人都知道西方国家正在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中苏关系也日趋恶化,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因此,中国石油工作者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拿下油田。他们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余秋里深知形势严峻,在会上鼓励大家说:

我们搞石油勘探,要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在情况基本搞清的情况下作出决断。有充分根据而不敢作决断,就会贻误时机,就会一辈子落后。现在国家迫切需要石油,松辽资源又比较可靠,地质情况也搞得比较清楚,改变石油工业落后面貌在此一举。我们必须下定决心,背水一战,全力以赴,尽快拿下这个大油田。松辽石油会战,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不管有天大的困难,也要硬着头皮顶住。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听完余秋里的话,大家都深受鼓舞。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大家都纷纷出谋划策。有人建议会战中从各油田、厂矿抽调的队伍,抽调出来的人员一定要思想过硬,技术过硬,头等的技术和头等的设备都要用上。有人建议组织2000人的专业技术队伍,石油科学研究院、各油田的专家,石油学院的教授、讲师和学生,都要到现场参加会战,集中一切力量搞技术攻关。

余秋里等领导面带微笑地听着大家的发言,不时微微点头。他们最后决定组织松辽石油会战,由石油部党组直接领导。余秋里、孙敬文、康世恩到前线指挥。部机关抽调一半干部参加会战。会战队伍由石油系统各企业事业单位抽调组成,各单位带队的主要领导干部由石油部亲自点名指定。

1960年2月13日,石油部党组给中央写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上报周恩来、李富春、薄一波并中央。

报告说:

最近,我们对东北松辽地区的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作了反复的研究和讨论。从现在已经掌握的资料来看,可以说形势很好,来头很大。

……

整个大庆地区,从地质资料上看,是一个很大的适于储油的构造带,面积达2000余平方公里。现在拿到手的这块油田,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边界尚未摸到。看来,储油面积还会有大的扩展,远景非常乐观。

报告还详细讲述石油部最近的工作计划:

我们打算集中石油系统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歼灭战的办法,来一个声势浩大的会战。从玉门、新疆、青海、四川等石油管理局和其他有关石油厂、矿、院、校,抽调几十个优秀的钻井队和必需的采油、地质及其他工种队伍,加上2000多名科学技术人员,参加这个大会战。抽调的人员都要精兵强将,在现场大搞比武竞赛,掀起一个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一鼓作气地拿下这个地区。

196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石油工业部关于在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的报告。中央还将这个报告批转给华东局、黑龙江和其他有关省、市、自治区党委、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地质部和其他有关部的党组。中央还在批示中指出:

中央同意石油部党组“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现发给你们,望予支持和协助。

石油部为了加快松辽地区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准备抽调各方面的部分力量,进行一次“大会战”,这一办法是好的,请各地在不太妨碍本地的勘探任务的条件下,予以支援。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我国的石油工业特别是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在两年中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目前仍然是一个薄弱的方面。积极加快地进行松辽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对于迅速改变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状况,有着重大的作用。

石油大会战就此拉开序幕。

二、石油会战掀起高潮

●每到夜晚,各工地都灯火通明,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建造干打垒,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这时,仍在池子里的王进喜已经精疲力竭,伤腿上的绷带纱布早已被泥浆冲掉,腿上的伤口被泥浆浸泡后已经变得血肉模糊。

●周恩来敏捷地走下列车,与在站台上迎接的大庆会战指挥部成员一一握手,十分亲切地说:“同志们辛苦了,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

毛泽东支持大会战计划

在决定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时候,石油工业部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人力不足。

1960年年初,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周文龙给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罗瑞卿写了封信,他在信中请求在当年安排军队转业计划时分配给大庆会战3万名官兵。

2月间,余秋里在向周恩来汇报工作时提出同样的要求。周恩来很爽快地说:“这个想法很好嘛!主席正在广州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你快到广州去!”余秋里立即飞到广州。

余秋里见到毛泽东后,向他汇报松辽石油勘探的新进展。毛泽东一边抽烟,一边听汇报,还不时地点头。

虽然毛泽东很少说话,但余秋里从他听汇报的神态和讲话的语气中可以感觉到:毛泽东对石油工业部开展大会战的计划是同意的,寄予希望的。

余秋里从毛泽东住处出来的时候,心情十分轻松,对夺取石油大会战的胜利充满信心。

2月22日,中央下达决定动员3万名退伍兵给石油部的指示,中央在指示中指出:

为了集中力量迅速开采在东北大庆地区发现的新油田,决定从部队今年度退伍兵中动员3万人交石油部参加开采大庆地区新油田的工作。

从3月开始,一些转业、退伍的官兵陆续来到大庆。他们虽然已经脱去军装,脸上却依然带着军人特有的坚定与刚毅。他们的到来给大庆会战增添了巨大的力量。

随后,石油部又遇到了第二个难题。要把会战搞上去,只靠石油部自身的财力、物力,显然是无法完成任务的。石油部为此又给国家计委、经委呈上求援报告。

国家计划和经委的领导无法解决石油部的经济困难,就将报告又送到中央书记处。邓小平问明情况后,表示同意解决。于是中央又在计划外给会战划拨2亿元投资和几万吨钢材、设备。

会战队伍紧急开赴大庆

与此同时,石油工业部也在紧张地进行着石油大会战的准备工作。

石油部党组从2月21日起在哈尔滨召开大庆石油会战第一次筹备会。康世恩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国石油系统37个局、厂、院、校的主要领导。

会议确定石油会战任务:

在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广泛进行勘探,争取打200口左右的探井,迅速探明油田面积,找到10亿吨的可靠储量。

选择已经探明的有利地区,打出200口左右的生产试验井,进行油田开采试验,年底达到日产4000吨的水平和年产150万吨的生产能力。

在大庆长垣以外的附近地区,进一步开展勘探,争取再找到一些新的油田。

会议决定石油部党组亲临会战前线指挥,并组成大会战领导小组,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担任组长,小组成员由石油部科研院及新疆、玉门、松辽、川中、青海各石油管理局主要领导干部组成。

石油部党组又在会议上宣布关于全国石油系统37个局、厂、院、校由主要领导带队,组织精兵强将,自带设备参加大会战的决定。

会议还将参战的单位划分成5个战区:葡萄花地区,太平屯地区,萨尔图地区,杏树岗地区,高台子地区。明确了各参战单位的任务及所负责的战区。

会议决定主要采取3种形式组织会战队伍。一是“拔萝卜”,点名抽调一些标杆队。比如,玉门的王进喜钻井队,新疆的张云清钻井队等。二是“割韭菜”,把原来的队伍一个不剩地调来。三是“切西瓜”,把原来的队伍一分为二,调来一半,留下一半。

在时间安排上,会议提出,3月份调动人马,4月份开始上手,5月初正式打响。各参战单位的钻井、安装队伍及指挥机关必须于3月15日前赶赴会战现场。

第一次筹备会议在3月3日结束。当时参加会议的各单位领导人从哈尔滨赶回原单位以后,迅速行动起来。

各单位的石油工人都以能参加会战为一生中最大的光荣,他们个个精神抖擞,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求参加石油大会战。

没过多久,紧急组织起来的会战队伍就开始整齐而迅速地开赴大庆。他们一路上集体行动,纪律严明。在北京换车时,许多第一次到北京的人,都按时跟随队伍出发,顾不上到天安门广场拍个照片。

3月15日,各单位到达大庆地区的工人已有1000多人,部队转业官兵1.1万多人也到达会战现场。再加上松辽局原有的5000余人,集结在大庆油田的会战队伍已达1.7万人。

石油系统的干部群众为大会战忙得热火朝天时,党中央也在高度关注着松辽大会战的进程。中央书记处指示,对会战的检查督促和组织支援工作由薄一波主持,国家计委、经委、建委负责。并由三委的三位副主任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日常组织领导工作。

国家计委、经委和建委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支援大庆石油会战。

3月3日,三委给冶金、水电、农机、外贸、交通、一机各部和上海、黑龙江省计委、经委发出电文,要求迅速调剂一批钢材、设备,支援松辽石油勘探。

3月9日,薄一波主持召开支援大庆石油会战的专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和地方的许多领导同志。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关于大力支援东北松辽油田的勘探与开发问题。

余秋里、康世恩在会上汇报了大庆油田的勘探情况,会战的工作部署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黑龙江省的有关人员也汇报了黑龙江省支援油田勘探开发的情况。

薄一波在会上讲了4点意见:

1、从毛主席到党中央对大庆油田十分关心。对于全国解决石油翻身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2、开采原油按年产2000万吨规划,修两条输油管。

3、黑龙江省支援石油开发的办法很好,今后要继续进行。

4、具体问题,如建设项目与投资,指定安志文负责审查提出方案。物资问题由孙志远负责研究解决。运输问题由郭鲁等人负责解决。

3月13日、17日,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发出电报,督促有关单位迅速调拨钢材、汽车、水泥、拖拉机等设备物资,支援松辽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发。

3月21日,国家经委又专门向毛泽东写了一份报告,汇报了大庆会战部署和组织支援工作情况,正式提出增加投资2亿元、钢材3.8万吨,会战按年产2000万吨原油安排工作。

就这样,大庆石油会战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迅速开展起来。

用毛泽东思想鼓舞斗志

1960年3月25日,石油部党组在哈尔滨召开了大庆会战第二次筹备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4月份工作,并且重新划分了各单位会战的区域。

会议确定4月份工作方针是:

全面完成准备工作,集中力量拿下萨尔图油田,打响第一炮,迎接大会战。

4月份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完成会战的准备工作,大抓钻机安装和探井开钻。会议要求,在以萨尔图——喇嘛甸为重点进行钻探的同时,要加快杏树岗的钻探速度,同时也不放松葡萄花、高台子、太平屯的工作。

这次会议还宣布了石油部党组的决定。在石油部党组领导下,由部机关党委组成会战期间党的办事机构,立即迁往会战前线安达市办公。余秋里兼任书记,吴星峰、雷震为副书记,也同时到达会战前线办公。

3月底,余秋里、康世恩来到会战指挥机关临时驻地,即黑龙江省安达县城。

至4月上旬,石油部机关党委、各司局参加会战的干部和原驻吉林省长春市的松辽石油勘探局机关先后搬到安达,会战领导机关正式办公。

参加石油会战的人也都已经赶来,人数已达4万人。其中包括总工程师、总地质师、大学教授、工程师和地质师等各类工程技术干部1000多人。

会战队伍此时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安达这个偏僻的小县城解决住房问题。

余秋里、康世恩等石油部领导住在安达县政府财政局的一栋两层小办公楼。会战一线队伍住在老百姓临时腾出的房子或者牛棚、马厩里。

安达这个平静的小县城顿时热闹起来。

余秋里此时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匆忙中组织起来的会战队伍人数已经超过4万人,这么多人要在一起参加会战,怎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余秋里忽然想起周恩来的一个指示。

那是1959年12月,东北协作区会议在哈尔滨召开,周恩来亲自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余秋里、李人俊在向周恩来汇报工作时说,松辽石油勘探有新的发现,石油部准备组织一次会战,迅速拿下油田。

周恩来表示同意,他也预见到会战将是一场大仗,就对余秋里等人说:“要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大会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会战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余秋里牢牢记住周恩来的指示,后来还在石油部党组会议上传达了周恩来的这一指示。

如今,余秋里回忆起周恩来的指示,十分敬佩周恩来的远见卓识。余秋里此时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依靠毛泽东思想,才能统一人们的认识和行动。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有力的思想武器,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解决会战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夺取会战的伟大胜利。

余秋里和其他会战领导人商量之后,决定组织全体会战队伍认真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余秋里还说:

学习“两论”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要由党的组织正式作出决定,对党、团员和干部、群众提出明确的要求。

1960年4月10日,会战指挥部以石油部机关党委的名义,作出了《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这个决定发表在会战指挥部机关报《战报》的创刊号上。《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指出:

我们正面临着会战的大规模的生产实践,在会战中,把别人的经验都学到手,但又不迷信别人的经验,不迷信书本。我们要勇于实践,发扬敢想、敢说、敢干风格,闯自己的经验。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要不迷失方向,就要掌握马列主义的理论武器,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包括正确认识油田规律,使我们的实践具有更大的自觉性。为此,部机关党委决定立即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干部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并号召非党职工都来学习这两个文件,用这两个文件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组织我们大会战的全部工作。

4月26日,余秋里在会战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再次强调说: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指针,“两论”是会战的灵魂。这两篇文章一定要很好地读,反复地读。读了毛主席的著作,就会感到头脑清醒,浑身是劲,就有办法。离开了毛泽东思想,就什么事情也搞不成。

会战领导小组为了有效地调动会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决定把组织会战人员学习“两论”当成一件大事来抓。石油部知道情况后,也很支持这项工作,从北京买了几万册《实践论》、《矛盾论》的单行本,派专人运到萨尔图,基本上做到了人手一册。

一时间,松辽石油会战的战场上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学两论热潮。

职工把“两论”带在身上,有时间就读一段。技术人员随身带着小书包,里边总是装有“两论”。各级干部更是带头学习,他们开会时学,总结工作时学,并逐渐建立了学习日制度。

每到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不顾疲乏,围着篝火学“两论”,场面十分动人。

几万名会战职工通过学习“两论”,形成了统一的思想,更加坚定了搞好石油大会战的决心。他们都说:“这矛盾,那矛盾,国家缺油是最主要的矛盾。我们探明的石油资源太少,产量太低,不能满足国家需要,是所有矛盾中的一个最主要的矛盾。”

此时,松辽会战中的每一个人都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的石油工业如果上不去,不但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帝国主义还会利用这个缺口来卡我们的脖子。因此,我们只能遵循毛主席的教导,穷则思变,知难而进。

会战党委看到会战干部和职工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感到十分欣慰,他们又趁热打铁,在油田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三要、十不”,并把他们写进了《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三要”是:一要甩掉石油工业落后帽子;二要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三要在会战中夺世界冠军、争集体荣誉。“十不”是:不讲条件、不讲时间、不计报酬、不分级别、不分职务高低、不分你我、不分东南西北、不管有无命令、不分部门、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齐心协力为会战。

会战党委通过上述努力,充分调动起松辽会战现场的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参加会战的干部和职工都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艰苦的工作中去,都愿意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依靠顽强斗志扎根大草原

1960年4月,大庆会战初战告捷。以萨尔图为中心的一批探井先后出油,充分证明萨尔图是个大面积高产区。

4月下旬,石油工业部在萨尔图召开有各战区领导干部参加的会战领导小组会议。唐克代表领导小组作了关于5、6月份会战任务的报告,会议决定,5、6月份要进一步组织力量猛攻萨尔图、喇嘛甸、杏树岗,全面深入展开大会战。

会战队伍奉命快速迁移到大庆石油会战的核心地带萨尔图。

萨尔图是一个沉寂多年的大草原。春天的萨尔图,地面上依然覆盖着一米多深的冻土层。在这个荒凉的大草原上,人烟稀少,环境恶劣。

参加会战的数万人马刚刚来到这个地方时,一时间竟然难以找到栖身之地。

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职工们有的住在牛棚、马厩或临时帐篷里,有的干脆就睡在草原上。吃饭也很困难,粮菜十分缺乏,炊具也不够用。有些职工只好用脸盆熬汤,用铝盔当饭盒。由于条件简陋,许多职工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会战前线领导小组和会战指挥部机关也迁移到萨尔图。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寻找办公地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