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6 01:17:37

点击下载

作者:郑明武,陈慧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

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试读:

前言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灿烂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也彰显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主要魅力体现在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深具内涵的自然形态,以及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上。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的精髓,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文化独具的美,已深深铭刻于我们的心中。

为利于广大读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的无穷魅力,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们特别聘请了相关专家学者编撰了《文化之美》这套书。这套书包括自然景观、考古发现、艺术精品、珍贵器物、历史遗存、民风习俗和文化艺术等内容,可谓是洋洋大观,精彩纷呈。

为深入挖掘和全面展示中华文化,我们特别要求编者在编撰《文化之美》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时代精神。在表述每个文化形态时,都力求全面展现其存在的概貌、结构形态、发展规律、文化内涵、价值影响、保护弘扬等完整内容。整套书结构严谨、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格调高雅、温馨宜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系统性。

我们力争将《文化之美》更完美地呈现给读者,使它成为读者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优秀读本。同时,我们也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文化之美》必将推动中华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一、风景区的综合概况

提起四川,人们就会想到都江堰那座古老而又庞大的水利枢纽。其实这里除了都江堰之外,还有许多文化古迹和秀美山水,并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一)风景区的地理位置

青城山和都江堰风景区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其中,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的城西,距市区大约两公里。

在地形上,都江堰位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之处。都江堰的这一地理位置,为能够建立水利枢纽提供了条件。因此,都江堰建成后,它巧妙的制服了奔腾咆哮的岷江,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青城山位于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方向,东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它背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环绕,状若城廓。

青城山不仅位置优越,而且景色也非常秀美。这里林深树密,四季常绿;丹梯千级,曲径通幽。全山以幽洁取胜,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二)风景区的气候状况

青城山和都江堰地属四川盆地中副热带湿润气候区,这里历年最冷月平均气温4.6度,最热月平均气温24.4度。真可谓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

在降雨方面,青城山和都江堰平均年降雨量为1243毫米。雨量充沛,空气清新。

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气候使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异常长寿,故这里成为我国著名的长寿地区之一。青城山和都江堰的这一特点,自然为古代注重长寿的道家所看重,因此,青城山成为了一座闻名全国的道教名山。(三)风景区的特产文化

自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形成一方文化。生活在青城山和都江堰的人们,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也演绎出了自己的特产文化。

青城山和都江堰的特殊文化首推“青城四绝”,即洞天乳酒、洞天贡茶、白果炖鸡和道家泡菜。

所谓洞天乳酒,就是以青城山所产的猕猴桃鲜果为原料,按道家传统工艺榨取果汁,密封于缸中,高糖保鲜,低酒发酵,再配以醪糟汁、冰糖水和少许曲酒酿造加工而成的一种酒。洞天乳酒的酒味浓而不烈,甜而不腻,享誉天下,为许多名人所称道。

洞天贡茶在青城山和都江堰一带历史悠久,品种多样,颇具规模。同时,洞天贡茶茶质优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闻名天下。西汉时司马相如就曾称赞青城山的沙坪茶是上品。唐时蜀州味江是全国七大产茶区之一。宋时青城“紫背龙芽”“白背龙芽”就被列为贡品。

白果炖鸡最初由青城道家创制,后来成为青城山地区的传统名菜。这里的白果炖鸡汤汁浓白,鸡肉异常鲜美,既是美味名肴,又为滋补佳品。

道家泡菜,俗称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产的鲜黄瓜、豇豆、水红辣椒、萝卜、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为原料,经严格挑选、清洗、晾晒后,放入用山泉水、精盐、花椒等配制而成的特殊汁液中,专室、专具存放,专人管理。吃起来,脆嫩清鲜,令人回味无穷。

除了“青城四绝”以外,青城山和都江堰一带还有著名的中国名宴长生宴。

青城道家自古多美食。自三国蜀汉时期,范长生在此建范氏庄园,修炼长生久视之术,采山之精、水之灵、珍林香草之花宝,巧妙烹饪,食之本色、本味,发明了许多长寿美食。

之后,药王孙思邈又来到青城,将川芎、山药等做成药膳以滋补元气。唐安史之乱时,唐明皇避乱蜀中,驻辇长生宫,使这里的道家饮食得以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后来,青城山一带的人们依据《青城山道家食谱》等文献中的道家菜品,又融入了民间的道家善生美食,进行了精心的选料与烹饪,终于做出了享誉全国的长盛宴。

二、都江堰的沧桑历史

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是全世界保存下来年代最久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如此坚固耐用的水利工程,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千百年来,人们围绕它的名称由来、修建背景、修建过程、历史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多方考证,并最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挖掘了出来,为人们全面认识都江堰提供了条件。(一)都江堰的修建背景

在都江堰修建之前,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其实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

岷江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都江堰一带严重的水旱灾害,成为修建都江堰的自然因素。同时,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当时,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的观点。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于是,一个工程浩大、影响深远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开始了。(二)都江堰的名称由来

都江堰最初的名字并不叫都江堰,关于它这个名字的由来,历史上还有一个演变过程。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作“堋”,于是都江堰就有了“湔堋”之名。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又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为了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而来的名称。

到了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堰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此后,都江堰这个名字就被一直沿用了下来。(三)都江堰的修建过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其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 修建之前,李冰父子先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做了实地勘察,决定凿穿玉垒山引水。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江水的流量,使之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工程开始后,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作“离堆”。

2.分水鱼嘴的修建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

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建成的鱼嘴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沿岷江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流入宝瓶口。

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百分之六十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3.飞沙堰的修 建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

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达到合适的高度,起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以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他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宏大的历史工程。(四)都江堰的设计特点

都江堰之所以能够经历两千多年而保存完好,并给当地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与它独特而科学的设计有关。

都江堰第一个设计特点就是充分发挥了岷江的悬江优势。岷江高悬于成都平原之上,是地道的悬江。李冰既看到岷江悬江危险,制造灾难的一面,又看到它富含潜力、可以开发利用的一面。

岷江坡陡流急,从成都平原西侧直流向南,成都平原依岷江从西向东、从西北向东南逐步倾斜。李冰通过工程措施,正确处理这种关系,使岷江悬江劣势转化为悬江优势,从而创造出了伟大的都江堰。

都江堰第二个设计特点就是建设约束保障工程体系。整个都江堰工程设计巧妙、牢固可靠、相互衔接、完整配套,实现了优化和强化约束,及尽兴岷江之利,尽除岷江之害的工程保证。

所谓优化和强化约束,即通过工程措施,改善和加强河道对河流的约束条件,使之兴利避害,造福一方。还应该指出的是,直接利用每年修“深淘滩”挖出的泥沙、鹅卵石,建设低堰、高岸、渠系水库,从而形成科学、状观、十分牢靠的防洪大堤,完整的

渠系,星罗棋布的水闸和水库,从而建成了一个功能不断延伸的水利工程体系。这既保证了都江堰工程自身的成功,也为各大江河的治理提供了具体和完整的经验。

都江堰第三个设计特点就是采取科学的泥沙处理方式。都江堰工程历经了初创、改进优化的长期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围绕宝瓶口和处理泥沙展开的,正确处理泥沙是都江堰保证长期使用的重要条件。

李冰修建宝瓶口,位置选在成都平原的最高点,岷江出山谷,流量逐步变大的河道下端,使环流力度逐步加大,形成了环流飞沙的态势。宝瓶口呈倒梯形,下接人字堤、飞沙堰,提高了溢流飞沙效果。

因为这些独特设计,都江堰可以把百分之九十八的泥沙留在岷江,进入宝瓶口的泥沙只占百分之二。岷江水推移质多,悬浮质少,也是增强飞沙效果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适应岷江实际的、十分巧妙的、特定的泥沙处理方式。(五)都江堰的历史事件

都江堰修成后,它为当地人民带来的福祉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曾到这里考察,许多事件都围绕都江堰发生,可见都江堰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1.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这是人们了解到的关于都江堰较早、较权威的记录。

2.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准备北征时,他认为都江堰为农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了保护好都江堰,诸葛亮征集兵丁一千二百多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

诸葛亮设兵护堰开启了都江堰之管理先河,在此以后,历代政府都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

3.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走了二十多天,抵达了成都,并游览了都江堰。

后来,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提到了都江堰。

4.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朝同治年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来都江堰考察。他以专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都无与伦比。

1872年,李希霍芬曾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了都江堰。因此,人们认为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

5.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明确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抢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由王希甫负责,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

12月29日,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立。同时,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三万银元作为抢修经费。工程开始后,驻灌县解放军一千五百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的指挥下投入抢修工程。

整个抢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六)都江堰工程的历史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工程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古代时期的伟大“生态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一直沿用两千多年的古代水利工程。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

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还一直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三、都江堰的古迹名胜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不仅具有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还有许多其它古迹名胜,例如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清溪园等。

都江堰地区的古迹名胜,历史悠久,既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一)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不仅具有灌溉、防洪等水利作用,还有重大的旅游价值。都江堰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古迹名胜,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鱼嘴是指鱼嘴分水堤,它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鱼嘴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

都江堰的溢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溢洪道。

古时的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后来,改用混凝土进行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都江堰的宝瓶口起“节制闸”的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自古就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二)都江堰二王庙

二王庙又称为“玉垒仙都”二王庙,这个庙宇最早是纪念蜀主的望帝祠,后来望帝祠被迁走后,留下来的望帝祠遗址,就成了专祀李冰的二王庙。

二王庙的古建筑群典雅宏伟,别具一格。它依山傍水,在地势狭窄之处修建,上下落差高达五十多米。然而,二王庙的建筑师却在如此狭窄的地面上修建了六千多平方米的楼堂殿阁,使二王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上下转换多变。同时,建筑师还巧妙的利用围墙、照壁、保坎衬护,造成二王庙多层次、高竣、幽深、宏丽的景象。

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一个,而且是在正面,而二王庙的山门却很别致,设计师利用大道两旁的地形,在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山门,好似殷勤好客的主人同时欢迎着东西两方的游客。

进入山门,过四合院,折而向上,便可见到乐楼,乐楼建于通道之上,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庙会期间,会在乐楼上设乐队,奏乐迎宾。

从乐楼拾级而上,便到了灌澜亭,亭阁建在高台上。高台正面砌为照壁,刻治水名言,与下面的乐楼和后面的参天古树相映托,显得高大壮观。

站在二王庙正门上,人们抬头就可望见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手书的三个苍劲的大字“二王庙”。从这几个字中,人们可以感到,豪气冲天的冯玉祥将军对一个真正的治水英雄是何等的推崇,每一个字都不敢有任何疏忽,每一笔画中都凝聚着敬意。

匾额下的双合大门正对着陡斜的层层石梯,由石梯向上望,二王庙仿佛深处云霄之中,给人以人间仙境之感。

二王庙真正的主殿是庙内一座重廊环绕的阔庭大院,正中平台上是纪念李冰父子的两座大殿。前殿祭祀李冰,后殿祭祀李二郎。

主殿周围香楠、古柏、银杏、绿柳护卫。清晨,霞光照临,晨风阵阵,柳絮槐花,漫天飞扬,犹如仙女散花。时近黄昏,晚岚四起,云雨霏霏,整个二王庙又掩映在烟波云海里,宛如海市蜃楼,“玉垒仙都”之名即由此而来。(三)都江堰伏龙观

伏龙观在都江堰离堆的北端,其创建年代已不可考。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依此立祠祭祀。北宋初改名伏龙观,才开始以道士掌管香火。

伏龙观有殿宇三座,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所雕的李冰石像。像高2.9米,重4.5吨,造型简洁朴素,神态从容持重。

石像胸前襟袖间有隶书铭文三行。中行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这表明石像是已故的蜀郡守李冰。“讳”是封建时代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左行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都水”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门。“掾”是郡太守的掾吏,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左行点明了这个雕塑的制作时间是在东汉,因建宁元年是东汉灵帝的年号,而且是郡太守常住都水掾的掾吏制作的。

右行为“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珍水”即镇水。这行标明了蜀郡都水掾的尹龙,都水长陈壹造的李冰和另两人的石刻雕像作万世镇水用。

这尊东汉石刻李冰像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研究都江堰水利史十分珍贵的“国宝”。(四)都江堰秦堰楼

秦堰楼因都江堰建于秦代而得名,为后来所建设。它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拔壮观。

未建之前,这里是观景台,又称“幸福台”,因毛泽东于1958年3月21日曾站在这个位置,仔细观看都江堰而得名。

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岷岭雪山、青城山峰尽收眼底,甚为壮观。(五)都江堰南桥

南桥位于宝瓶口下的内江咽喉,属于廊式古桥。此桥在宋以前无考,元代为凌云桥,明代改为绳桥。清朝光绪四年,当地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结余的银两,设计施工,建成了木桥,取名“普济桥”。

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并正式定名为“南桥”。

1979年,又曾对南桥进行过改建。改建后的南桥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

同时,南桥上还有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因此,南桥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1982年,国务院将南桥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六)都江堰城隍庙

城隍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一座封建世俗性很强的庙宇。庙宇设计,风格独特,依山取势,依坡形地势建筑,结构极为谨严奇巧。

后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生来此考察后,认为这是富有道家哲学思想的道教古建筑。

自下仰望,城隍庙建筑群分为上下两区,呈丁字形。登百余级石阶,进头道山门,两旁为“十殿”。

在一条三十多米长的上行梯道两侧,呈对称跌落布局。每殿相邻,可见层层飞檐,如入云霄,有一种森严神奇之感。有蜀中“鬼城”之称。(七)都江堰松茂古道

松茂古道长三百多公里,是西南丝绸之路西山南段,由都江堰经汶川,茂县至松藩。

松茂古道属于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起源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而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方式。

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松茂古道就是有着这种历史古韵的古道,这条山道自秦汉以来,尤其是唐代与吐蕃设“茶马互市”时,就是北接川甘青边区,南接川西平原的商旅通衢和军事要道,自古以来就是沟通成都平原和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重要走廊,是联结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的纽带,在蜀地交通运输、经济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松茂古道古称“冉駹山道”,李冰创建都江堰时,多得湔氐之力,因而凿通龙溪、娘子岭迳通冉的山道。后来经许多代人的努力,才形成这条松茂古道。(八)都江堰玉垒关

玉垒关又名“七盘关”,因属于松茂古道的第七关而得名。同时,他还是古代屏障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

玉垒关早在三国时期就已作为城防,不过那时非常简陋,真正意义上建关是在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唐朝与吐蕃之间一直处在战争与和平交替出现的局面。

为此,唐朝便相继在川西和吐蕃接壤的通道上,设置了关隘作为防御的屏障,玉垒关就是在此背景下于唐贞观年间修建的重要关隘。

玉垒关这道关口像是在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之间加上的一把锁,被誉为“川西钥匙”,为保证成都平原的和平稳定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玉垒关上与山接,下与江连,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易守难攻之地。

不过在和平时期,打开关口,人们仍可领略过去茶马互市集散地的繁荣景象。

玉垒关的关门上还有一副楹联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

这幅楹联形象地描绘出了玉垒关的景色,极富诗情画意。(九)都江堰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五百米。

后来保存下来的桥,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也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十)都江堰凤栖窝

在玉垒关与西关之间,有一块形如马蹄形的空地,被称为凤栖窝,因传说曾经有凤凰在这里栖息而得此名。

凤栖窝是两关之间的古道上非常重要的地方,过去这里有许多民宅。当时,由于西山少数民族要在民宅中休息,或选择此处作为他们安营扎寨的场地,而使这里在战争年代拥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

据载李冰治水时,曾经在凤栖窝所正对的内江河床里埋有石马,以此作为每年清淘河床深度的标准。(十一)都江堰斗犀台

斗犀台是传说李冰斗杀江神的地方。相传,以前岷江江神要娶两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为妻,否则便要在都江堰一带爆发洪灾。

为了打败江神,李冰便扮作女子与江神结婚。到了江神的府邸,李冰厉声斥责江神的行为,激怒了江神,于是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战斗。

双方斗了许久不见胜负,江神化作犀牛与李冰展开搏斗,李冰也化作犀牛与之搏斗,到了斗犀台这个地方,李冰打败了江神,并杀了他。

后来,人们便把李冰打败江神的地方,命名为斗犀台,以纪念李冰的功绩。

斗犀台旁还有一座亭子,矗立在岩石之上,叫浮云亭。人们在此可以远望岷江中的望娘滩,俯视近在咫尺的离堆伏龙观和宝瓶口的景色。

杜甫游历到此处时,还曾留下了不朽名言: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都江堰附近的古迹名胜还有许多处,这些古迹名胜和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起,成为了都江堰的胜景,千百年来,吸引了无

数游人到此参观。

四、都江堰的文化风韵

“古堰拜水”是都江堰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以及历史名人,都曾来到这里参观古堰。这些历史人物的到来,便古堰留下了名人的踪迹,有些人还为都江堰留下了许多文学佳作。

除此之外,围绕都江堰的一些传说故事,有的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的还经过文人之手进行了文学加工。这些都成了都江堰文化的一部分,给千年古堰营造了深厚的文化氛围。(一)都江堰的文学书写

古迹名胜历来都是文人创作的灵感之源,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它周围的古迹自然也受到了许多文人的喜爱。从古代的杜甫、陆游,到当代的余秋雨,都曾参观过都江堰,并留下了许多佳作。

1.杜甫笔下的都江堰 杜甫晚年寓居成都,唐肃宗上元二年,他曾游历都江堰与青城山,后又多次登临,并写下了《登楼》《石犀行》《阆中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等脍炙人口的诗歌19首。他在《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一诗中写道:漰口江如练,蚕崖雪似银。名园当翠巘,野棹没青蘋。屡喜王侯宅,时邀江海人。追随不觉晚,款曲动弥旬。但使芝兰秀,何烦栋宇邻。山阳无俗物,郑驿正留宾。

这是《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其中的一节。诗中的“灌口江如练,吞崖雪似银”之句,形象地写出了岷江的气势。

2.陆游笔下的都江堰 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在都江堰游玩了一些些时日。在他所保存下来的诗中,就有七首诗写在青城山都江堰。

陆游在《离堆伏龙祠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中写道:岷山导江书禹贡,江流蹴山山为动。呜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遗迹人犹诵。决江一支溉数州,至今禾黍连云种。孙翁下笔开生面,岌嶪高冠摩屋栋。徙木遗风虽峭刻,取材尚足当世用。寥寥後世岂乏人,尺寸未施谗已众。要官无责空赋禄,轩盖传呼真一哄。奇勋伟绩旷世无,仁人志士临风恸。我游故祠九顿首,夜遇神君了非梦。披云激电从天来,赤手骑鲸不施鞚。

诗的“岷江导江书禹贡,江流蹴山山为动”之句,将岷江的不凡气势,以山动来形象的描摹,岷江水的声势跃然纸上。

接下来,“决江一支溉数州,至今禾黍连云种”之句,体现了诗人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赞誉。

陆游在另一首《视筑堤》的诗中,还提到“长堤百丈卧霁虹”,以此来赞誉都江堰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大手笔。

3.清代文人与都江堰 到了清朝,文人墨客对都江堰更是亲睐无比,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比较有名的有清人董湘琴的诗句。

这位以《松游小唱》名震川西的贡生,在他的《游伏龙观随吟》中写道: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

清代举人蔡维藩在他的《奎光塔》中写道:水走山飞去未休,插天一塔锁江流。锦江远揖回澜势,秀野平分灌口秋。绝顶群峰争拱捐,孤根特立自沉浮我来直欲凌空去,袂把飞仙作胜游。

清代还有一位贡生名叫山春,他留下的墨迹其中有吟咏都江堰放水节的。他在《灌阳竹枝词》中写道: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都江堰年年的放水节都是人潮涌动,欢声如雷,蔚为壮观。山春形象地描写了这种场面。同时,这首诗清新自然,平实无华,又浅显易懂,为当人人们所喜爱。

贡生写放水,举人也写放水。灌县本土的著名举人之一罗骏生,在他的《观都江堰放水》中写道:河渠秦绩屡丰年,大利归农蜀守贤。山郭水村皆入画,神皋天府各名田。富强不落商君后,陆海尤居郑国先。调剂二江浇万井,桃花春浪远连天。

这首诗其实是观放水后的心得体会。全诗无一字描绘放水的胜景,却道出了都江堰这项工程的重大意义,竭力讴歌了这项工程的伟大。诗中溢满感恩之情。

4.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 当代作家余秋雨也曾到过都江堰,并写了一篇名为《都江堰》的散文: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余秋雨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二)都江堰的名人踪迹

参观都江堰的不仅有许多文人,更有社会各界的其他人士,这些人既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内名人,也包括新加坡总理、加拿大总理等国外名人。他们的到来,大大提高了都江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1.国内名人到访都江堰 在古代,司马迁、诸葛亮等多位名人都曾到访过都江堰。到了近现代,随着交通的方便,来这里的名

人多了起来。

1958年3月21日,毛泽东视察了都江堰,并向随行人员说:

这工程了不起,李冰是秦孝文王时代,距今有二千二百多年。他是蜀郡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1955年5月5日,周恩来、陈毅出席万隆会议回京途中视察了都江堰。周恩来说:

了不起,这工程是二千二百多年前完成的,李冰是秦孝文王时的一个蜀郡太守,为人民做了好事。

对都江堰表示过赞赏的还有刘少奇。1958年3月18日,刘少奇、陈云、贺龙、李先念及谢觉哉等视察了都江堰。刘少奇说:

两千多年前的李冰,实事求是,因势利导,为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1979年8月17日,邓小平视察了都江堰。次年,邓小平出访归来时,再次视察了都江堰。

2.国外名人到访都江堰 都江堰不仅吸引了国内各界人士的兴趣,也引来了许多国外人士的到访。这从都江堰的一份记录中可以看出来:

1943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参观都江堰,称赞“都江堰是中国的骄傲,它为我们共同战胜法西斯起了支柱性的作用”。

1978年l0月3日,尼泊尔首相基尔提·尼迪·比斯塔一行参观都江堰,称赞“都江堰是东方水利的楷模”。

l982年9月20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由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陪同参观都江堰。

?1986年11月5日,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会长、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二世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一行参观都江堰。

2000年9月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率部分成员国高级代表一行来都江堰市参观考察。

从这一串串耀眼的人名中,人们能够看出都江堰在海内外各界人士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们的到来,尤其是他们对都江堰的评价和题词,也给古老的都江堰,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三)都江堰的传说故事

古老的都江堰有许多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经过多少年来的流传与演绎,已经成为都江堰深厚文化中的一部分,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1.李冰决定凿离堆 两千多年前,李冰受命担任了蜀郡郡守,他带着儿子二郎,从秦晋高原风尘仆仆地来到多山的蜀都。

那时,蜀郡正闹水灾。父子俩立即去了灾情严重的渝成县,站在玉垒山虎头岩上观察水势。只见滔滔江水从万山丛中奔流下来,一浪高过一浪,不断拍打着悬岩。那岩嘴直伸到江心,迫使江心南流。每年洪水天,南路一片汪洋,吞没人畜。东边郭县一带却又缺水灌田,旱情严重。

虎头岩脚下有条未凿通的旧沟,是早先蜀国丞相鳖灵凿山的遗迹。听当地父老说:只要凿开玉垒山,并在江心筑一道分水堤,使江流一分为二,便可引水从新开的河道过郭县,直达成都。到那时,筑城、造船、修桥等所急需的梓柏大竹,都可在高山采伐后随水漂流,运往成都。化水害为水利,那该多好啊!“看来,鳖灵选定这里凿山开江,真是高明呀!”李冰连声赞叹。但接着他又想到:“鳖灵掘了很长时间,却一直没有凿通,可见这工程之艰巨!而且玉垒山全是子母岩构成,坚硬得很呀!”

李冰在山岩上低头想着凿岩导江的办法。忽然,它看见两只公鸡,一只红毛高冠,一只黑羽长尾,正在岩上争啄在那里收拾未尽的谷粒。

啄着啄着,两只鸡忽然打起架来。原来有些谷粒落在石头缝里,两只鸡都吃不到,便气愤相斗。只见它们伸直了脖子,怒目对看,转眼间展翅腾跃起来,四爪相加,红黑的毛羽四散纷飞。

像这样斗了几个回合,黑鸡战败,落荒逃走。红鸡仍在原处不停地猛啄,过了一些时候,终于将岩石啄开,饱食了落在石缝里的谷粒,然后高叫一声,雄赳赳地迈步走开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