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谋臣智谋故事(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6 06:42:00

点击下载

作者:舒乡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代谋臣智谋故事(上)

历代谋臣智谋故事(上)试读:

前言

古老而恢弘的华夏神州,是世界所公认的创造谋略和盛产智谋的故乡。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智谋故事的传奇史,又是一部智谋人物的活动史。翻开浩瀚如烟、博大精深的史籍,我们犹如置身于巨大而辉煌的舞台上,与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黎民百姓直面交流,这边是“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那边是“血淋淋败者成寇胜者王”。每一次王朝的更替,总有谋略在其中屡建奇功,让人敬佩折服;而每一次时代的变迁,又总有智慧在其中大放异彩,让人叹为观止。当天下大乱、群雄纷争时,总会出现明君慧帝顺天承运,问鼎皇位;而当社会动荡、内外生变时,又总会出现智士谋臣应运而生,力挽狂澜。

走进这一幕幕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大剧中,无数鲜为人知、包容着正邪智谋在内的内幕奇闻,令我们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我们看到了励精图治、勤政德民的帝王御谋,也看到了文韬武略、安邦定国的重臣权谋;看到了继往开来、德高望重的贤臣运谋,也看到了权倾朝野、为害忠良的奸臣弄谋;看到了命运坎坷、前途凶险的皇子图谋,也看到了专宠一身、遗恨千古的后妃变谋;看到了投机钻营、富甲天下的名商财谋,也看到了金戈铁马、出奇致胜的名将战谋,等等。所有出场的历史风云人物,个个凭着超人的智慧和卓绝的谋略,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历史大片,绘制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历史长卷。这些凝聚着深邃而精湛智谋的故事,成为了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历史绝唱,也成为了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启迪着现代人类的智慧思考,也激发着炎黄子孙再铸辉煌的勇气豪情与信心。

历史告诉人们:人类的智谋是不分种族、不论出身的,但运用智谋的人,却要受到社会阶级的限制与历史环境的制约。丰富的知识与过人的智慧,只有与良好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素质结合,才能做出顺应历史发展规律、顺乎万民大众心意的正义之事,也才能名垂青史,万古传颂。否则,便只能助纣为虐,残害忠良,谋取私利,遗臭万年。

本书内容宠大,史料丰富,情节入胜,叙述传神,引领着读者沿着中华祖先留下的历史足迹畅游浏览,使人在阅读欣赏中,感悟前人的智慧与神奇,引发今天的思考与遐想,从而充分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奇妙与伟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重视历史的借鉴与警示。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割裂历史的传承就是倒退。21世纪的中国人,需要学习和了解包容着无数智慧和经验教训的中国历史。本书的目的即是为了满足读者探寻中国历史奥秘的兴趣和愿望,是为了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断地被后人发扬光大。“继往”是为了“开来”,学习历史是为了未来,让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共同创造未来的辉煌。

一、中华谋略家之鼻祖:姜尚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号太公望。根据史籍记载,姜太公是炎帝神农氏的远裔,是伯夷的后裔。他的奇才大略,为后世兵家和谋略家所景仰,被尊为祖师、武圣,堪称千秋军师第一人。

1.磻溪垂钓,王侯上钩

姜尚年轻时,即身强力壮,聪明好学,尤好兵法。其时正值商朝末期,此时的商纣王更加残暴,弄得百姓民不聊生。聪明的姜子牙深感腐败的商朝已离灭亡不远了。他觉得再在朝歌居住已没多大意思了,便以逾古稀之年,和女儿邑姜一起来到磻溪,以垂钓度日。

有一天,姜子牙在溪边钓鱼时,结识了樵夫武吉。武吉笑他不会做钓钩。姜子牙则笑答:“我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为银鳞设,只钓王与侯。”樵夫武吉听罢大笑不止。回家把姜子牙的话琢磨了一晚上后,第二天请姜子牙为他算卦。结果,姜子牙为他算的吉凶两卦都应验了。

应验了凶卦,为躲避文王车驾而误伤人命的武吉,连夜赶往磻溪,恳求姜子牙搭救。姜子牙早就喜欢上这个老实耿直的小伙子。他不仅传授了武吉保平安无事的方法,而且还收他为自己的徒弟。

从此,武吉一边打柴养母度日,一边跟姜子牙学习兵法武艺。一晃三年过去,姜子牙已经80多岁了。大约是姜子牙认为自己出头的日子到了,他吩咐武吉挑柴到西岐城里出卖。武吉担心被文工认出来,姜子牙说:“认出来不必害怕,你可跟他如实讲说,他不但不会伤害你性命,还要封你做将军呢!”

武吉遵从师父的吩咐,入西岐城卖柴。一到城门口,就被守城的兵丁认出,抓去见周文王。周文王一见大为惊奇,问明原委后称赞道:“姜子牙能破我八卦,一定是位十分了不起的人才。”于是他让武吉带路,亲自去磻溪访贤。

周文王历经波折把姜子牙请到西岐后,拜为太师,执掌周室军权。

一日,周文王见一颗流星瞬间划破夜空,受到极大触动。于是他便带上太子姬发夜访姜子牙。这使姜太公大惊。待问明来意,思忖一下,他说道:“商面积虽广,且已传多代,但它所积累的那些东西,终究要烟消云散;而暗中准备的周国,它的光辉必定会普照四方。圣人的德行,就在于独创地、揽人心。圣人常虑之事,就在于建立收揽人心的方法。”

文王听罢,连连点头。

太公接着说:“君主先要自修其德,礼贤下士,施惠于民,收揽人心。再察天道人道之变。当天道还没有征兆的时候,不可以倡征讨;当人道还没有出现祸乱的时候,不可先策划兴师。必须看到既出现天灾,又发生了人祸时,才能策划征伐。目前商纣虽然暴虐昏庸,但还没有达到那种一触即发的程度。而我们这一面,也还没有达到一举就能灭商朝的力量。因此,万万不可操之过急,贸然行事。”

文王点头称是,然后又问:“请太师讲讲应当如何推行政令?”

姜太公说道:“政令的推行,要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最好的政治为顺应人心来治理人民,宣扬政教以感化人民。这样人民就会被潜移默化而服从政令,天下就能安宁。此为圣人之德政。”“好!”文王叫道。

接着文王又问:“怎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呢?”

姜太公道:“国家能否长存,在于能否居安思危;君主能否长乐,在于能否乐不忘忧。您已经考虑到关系国家存亡的许多根本问题,还能有什么事呢?”

文王闻此深感大悟,拉着太子姬发跪倒在姜太公面前,请求姜子牙收姬发为徒。太公几经推辞,才接受父子二人跪拜,并流着热泪说道:“臣本是一个流浪荒野的村夫,主公和太子对老夫如此厚爱,子牙当替周室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联合诸侯,俟机灭商

周国跟商朝相比,实力有一定差距。姜太公一方面采用逐步蚕食的策略,逐步扩大周国的领土;另一方面,联合众多对商朝不满的部落,组成联军,充分借重盟友的力量,准备与商朝展开决战。

周文王采纳了姜太公的“卑事殷纣,剪其羽翼”的计策,先是降服了泾水流域的密须国,消除了周的后顾之忧。又攻灭沣水流域的崇国,将周的都城由西岐迁至崇城改名丰都,打通了向东发展的道路。这样,就全部控制了关中平原。在此基础上,姜太公亲自率师远征,攻打吕梁山区的黎国和河南的邗国,逐步蚕食商朝的疆土。

文王的大业逐步实现。他深知这功劳归于太师姜子牙。他知道自己年事已高,灭商的宏愿只能靠儿子姬发去完成了。但没有姜太公,姬发实难挑起这副重担。于是,他通过聘邑姜为太子妻,密切了太子和姜子牙之间的关系。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即太子姬发)便加紧了伐纣灭商的准备工作。一日,他与太公商议灭纣事宜。

姜太公对武王说:“灭商的事,老臣时刻都在准备着。但是,目前时机尚不成熟。大王您也知道,商朝虽然十分腐败,但它毕竟是个大国,拥有几十万军队;若我们只靠武力去征伐,那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因此,我们要等待商朝内部发生混乱,然后乘虚而入,这样就能够以弱胜强,用较少的代价获得巨大的成功。”

武王听了太公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后,决定在孟津观兵,一可以试探一下各诸侯邦国的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二可以看看纣王对这次行动作何反应,试探一下商纣的虚实;三可以利用这次观兵,对军队进行一次战前演练并将此决定传布给四方诸侯。

10月底,武王和800诸侯国首领一起,进了孟津,并一同饮血酒盟誓:“吊民伐罪,躬行天讨,齐心灭纣,祸福与共!”

誓毕,800诸侯和岐周的文武官员群情激奋,请求趁热打铁,就此杀向朝歌。武王要姜太公向众人解释。

姜太公说道:“商纣王昏庸无道,早该天诛地灭。然而商纣有600年统治之基,拥有几十万军队。尽管殷商内部矛盾重重,但还没有到土崩瓦解的地步。因此,我们不可轻举妄动。况且,对我们今日孟津观兵这样如此宏大的举动,商朝必然有所警惕,定会加强防御。因此我们要等待有利时机。要战,就要有一举成功的把握。”

各路诸侯听了太公之言,认为有理,遂约定,一旦时机到来,愿听从武王差遣,同心协力,讨伐商纣。

3.牧野一战,殷商倾亡

以周国为首的联军兵临朝歌城下,纣王只能将奴隶和罪犯组织成军队迎战。但由于纣王平日里暴虐无道,众叛亲离,这支部队临阵倒戈,与联军一起彻底埋葬了商王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周灭商的胜利再一次印证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觉得各方面时机均已成熟,便请来太师、周公等文武大臣,一起商议伐纣之事。这年冬天腊月,武王亲率兵车,命姜太公为前锋大将,浩浩荡荡向东出发。武王在牧野举行誓师大会,鼓励全军在此决一死战。

前锋大将姜太公率领4万多甲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向仓促应战的商军阵中。纣王连忙调集了17万军队来迎战。

但是,姜太公早已派人混入殷商军中,进行瓦解工作。纣王的奴隶军当阵倒戈。商、周军队合为一股,势如破竹。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朝歌城的商民,连夜迎武王进城。姜太公见纣王虽被大火烧成干尸,依旧二目圆睁,便指着纣王大骂:“无道昏君啊,无数生灵因你而遭涂炭,我要亲自砍下你的头颅,为天下百姓报仇,为我的父母和东夷九族报仇!”说完,挥剑将纣王的头颅砍了下来。

牧野决战后第5天,周武王即举行开国大典,建都镐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史称西周。他请来姜太公、周公、南宫适等一班重臣,商议怎样处置殷商遗民,怎样控制刚刚取得的广大疆士,以巩固新建立的政权。研究的结果是,分封诸侯,将有功之臣和周室的叔伯子侄姻亲贵戚中有才干者封到全国各地,兴邦建国,让他们治理自己的封地,向周王定期贡赋,提供军队,夹辅王室。

然而,在封纣王的儿子武庚时,姜太公和武王、周公等人的意见发生分歧。姜太公建议把商朝的后人杀掉,以绝后患。但是武王却支持周公的意见,封武庚为商后,留居朝歌,管理殷商遗民。姜太公见武王主意已定,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在心里暗自担心。

武王为分封姜太公何地一事特地去征求他的意见。姜太公说:“老臣故地在山东营丘(今山东临淄),那年纣王发兵东征,差不多将营丘夷为平地,杀死了我的父母亲族。我曾发誓,要在推翻商纣之后,重返家园,复我邦国。因此,老臣恳请主公封我回山东故土。”

武王非常高兴,遂把渤海与泰山之间的薄姑氏故地封给太公,国号为齐,都营丘。姜太公谢恩回府,预备赴任就国。

临别之际,武王特意为太公举行盛宴。席间,周武王动了感情,禁不住热泪盈眶。姜子牙见状,老泪也不禁夺眶而出,说道:“主公不必担忧,老臣虽然年迈,但早年学过养生益寿之道,还能再活它几十年。此去山东,老臣一定尽心尽力,治理齐国,成为主公的坚强后盾。”

谁知,太公此行竟是与武王之最后诀别。两年之后,武王就因病去世了。

4.协助周公,平叛定基

周灭商后,姜太公的封地是齐国。姜太公在齐国推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使齐地的经济很快发展起来,齐国逐渐成为大国。数百年后的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继续保持大国的地位,这都要归功于姜太公当年打下的坚实基础。

周武王去世以后,武王的长子成王继承了王位。武王的弟弟周公恐成王缺乏经验,自代成王摄政。周公这一举动,引起了大臣和各诸侯国的不安。武庚趁机联合17国,发动了叛乱。周公力主武力平定叛乱,但朝野上下意见纷争,无法统一。

周公于是立即给远在山东的姜太公写了一封密信。他在信中深刻分析了目前的严峻形势,推心置腹地陈述了他为什么要当摄政王,衷心希望姜太公顾全大局,帮助他力挽狂澜,全力维护文王、成王和太公等奋斗一生打下的江山。他在信中还授命姜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隶,五侯九伯,均可征伐。”

姜太公看罢周公的密信,被周公大义凛然,光明磊落,忠心报国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立即认识到自己以前对周公的怀疑是错误的。与此同时,他的女儿邑姜(武王之妻)也劝父亲助周公平乱。

在这危急关头,姜太公当机立断,发倾国人马,迅速出兵平乱。他一方面派大将吕豹、吕虎去平定徐、奄等邦国的叛乱;另一方面,决定亲自率兵南下,协助周公平定武庚和东南17国的叛乱。他建议周公率大军东征,趁此机会,彻底征服东南叛邦,使西周江山永固。

周公收到姜太公的信后,神情振奋。他决定亲率5万大军东征。周公和姜太公从两翼协同作战,威进一步大震。

姜太公虽年纪已大,但仍能驰骋疆场,与周公形成犄角之势,奋力剿灭东南一带的叛匪。

叛乱平息后,姜太公又回到封地齐,继续他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制定了“大农、大工、大商”的政策。

姜太公自己称这三项事业为治国的“三宝”,并且此“三宝”只能由国君一人独掌。不到三年工夫,齐国就得到大治。周公闻听,不无感慨地说:“太公真是老当益壮,盖世无双也!”

姜尚为齐国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西周时期,齐国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最重要支柱,到了春秋中期,周王室衰微,齐国最先崛起,成为纵横中原、左右天下局势的“五霸”之首。直至战国时期,齐国依然跻身“七雄”行列。

二、一匡天下的齐国宰辅: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30一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曾辅佐齐桓公建立中原霸权。《史记》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他是我国奴隶社会后期第一个对社会制度进行改革的大政治家,也是对我国战略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军事谋略家。

1.辅佐桓公,建立霸权

管仲出生于颍上(安徽颍水之滨),是周王同族姬姓之后,幼年受过学校教育,属于“士”的阶层。因家贫,青年时曾与知友鲍叔牙在南阳(山东泰山以南、汶河以北地区)从事商贾。由于长期活动于社会下层,所以对各阶层民众的疾苦比较了解。齐襄公时,二人同在齐国公室任侍臣。襄公淫乱暴虐,其两弟避乱出国。管仲随子纠奔鲁(山东曲阜),鲍叔牙随小白奔莒(山东莒县)。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次年,无知又为大夫雍廪所杀,齐国一时出现无君状态。们,与鲁庄公立盟,约定以子纠为君;亲小白的大夫高俣等,派人至莒送信,让小白速归。鲁国派军护送子纠返齐,并派管仲率兵截击小白。战斗中,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后佯装死去,管仲误认为真,驰报子纠。护送的鲁军认为小白既死,无人能与子纠争位,遂按正常速度赴齐。小白却昼夜兼程赶回齐都临淄,在大贵族高氏、国氏拥戴下即位为君,即齐桓公。鲁庄公于当年八月,亲自率军攻齐,两军战于乾时(山东桓台东时水支流),鲁军战败。在齐国胁迫下,鲁庄公杀子纠并囚送管仲返齐。小白因射钩之仇,原欲杀管仲。鲍叔牙建议说:“君将治齐,即高俣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在国、国重。”小白听从了鲍叔牙的意见,未记旧仇,“厚礼以为大夫”。小白因鲍叔追随自己多年功高,欲使其为相。鲍叔牙却推荐管仲,说自己在惠民、治国以及统帅军队、指挥作战等五个方面都不如管仲,所以应该让管仲为相。因而,小白又任管仲为相,主持国务。管仲根据小白谋求中原霸主的政治目的,针对当时国内外的具体情况,制订了图霸的战略方针及相应措施,对齐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管仲为小白设计的图霸蓝图,是一个长期而又具有阶段性的国家战略,其中心思想,强兵,然后才能向外发展。小白虽然因信任鲍叔牙而重用管仲,但开始时并未完全相信管仲之言,他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军事力量已够雄厚,又因乾时之战获得胜利,就得出了鲁军战斗力不强的结论,拒绝了管仲认为不能过早地向鲁这样的大国进攻的正确意见,于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出兵攻鲁,战于长勺(山东莱芜吐绦口镇东杓山)。鲁军采用后发制人的战术,击败齐军。小白仍未接受教训,当年夏,又联合宋军共同攻鲁。当时齐、宋联军已接近鲁都。鲁大夫公子偃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向战斗力较强的宋军进攻,为在心理上威慑敌军,还使用了以虎皮蒙于马身,向宋军突袭的战术,在乘丘(山东兖州东)大败宋军。此时齐军已进至郎(山东兖州西北),见宋军败退,自己已成孤军,才“知难而退”,撤回齐国。经过两次军事上的挫折以后,小白才比较清醒,决定不急于求成,完全接受了管仲的战略方针。

经管仲数年的经营,齐国一方面深化国内的各项改革,增强战争潜力;一方面灭掉邻近的小国谭(山东济南东南)、遂(山东宁阳西北)等,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和战争实力,又数次与诸侯会盟,并于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争取与鲁国结盟,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日益增高。至桓公六年齐攻宋时,仅陈、曹等小国参加,周王也派大夫单父参加,这等于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所以《史记》说:桓公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此后,管仲又辅佐桓公小白,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以战争和会盟等手段,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齐国的霸主地位与控制范围。主要的军事行动共四次:

——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山戎攻燕,燕求救于齐,小白率军与燕军协同作战,击败山戎。齐军跟踪追击,又连续击败了孤竹(河北卢龙)、令支(河北迁安)两国,约一年方回国。

——桓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59年),狄攻邢(河北邢台)小白率齐、宋、曹三国之军援邢,未至而邢已溃,邢人逃入齐军营中,小白帮其迁居于夷仪(山东聊城西南),重建邢国。

——桓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58年),小白率诸侯联军在楚丘(河南滑县东)筑城,重建前年被狄所灭亡的卫国。

——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小白率八国联军击蔡,因楚曾于去年攻郑,故在败蔡之后向楚进军。在陉(河南漯河东)与楚军相遇。由于双方都不愿冒险决战,在召陵(河南偃城东)会盟后撤军。

以上四事,就是历史上大事渲染的“尊王室,攘夷狄,继绝世,举废国”。

桓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49年),戎军进攻周都。次年,小白派管仲至周都做调解人,为周与戎说和。此时,齐桓公的霸权基本上已达高峰。至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两年后小白也去世,群子争立,齐国内乱,齐桓公小白与管仲创建的霸业,也随之结束。

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的霸业,从主观上看,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其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所谓“继绝世,举废国”,不过是做做样子给别人看。《管子·小匡》说:“钓之以爱,致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是故天下小国诸侯,既服桓公,莫之敢倍(背叛)而归之。”《管子·七法》说:“胜一而服百,则天下畏之矣,立少而观多则天下怀之矣。”实际上,对实力较强或暂时还不利于吃掉的大国,或以仁义面貌出现,虽胜而不取,或尽可能避免决战;但对实力微弱的小国,却并不讲仁义,而是尽可能兼并。据《荀子·仲尼》说:“昔天子之地一圻(方千里),列国一同(方百里),自是以衰(伯、子、男逐次差降)。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这种说法,完全符合春秋的历史实际。

从客观上看,从历史的长远发展看,管仲几十年的图霸活动,总的是顺应了王室衰微、大国崛起的形势,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个方面:首先是对齐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推进作用,吞并了三十多个小国,统一了山东东部和北部的局部地区,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其次是联合诸侯反对文化较落后的狄、夷等族的掠夺战争,有利于保卫中原先进的文化不被破坏;再次是多次会盟,相对减少了一些战争,增加了经济、文化交流,这既符合齐国发展商业的利益,也符合日益发展的经济,要求改变各自为政的割据局面的需要,有利于打破经济壁垒,发展中原经济,并对民族融合起促进作用。

2.致力改革,注重实效

在我国古代,伯、霸二字,从字义上讲是一样的。所谓霸,不过是诸侯之长而已;但从历史实际上看,则所有霸权,无不是以武力为后盾,以战争为手段建立的。管仲在齐国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围绕着图霸这个总目的而进行的,因而,它既是政略,也是战略。管仲的图霸战略总方针,是先内后外,先富国强兵,团结内部,然后“兵出乎境外”,以武力建立霸权。

管仲的战略措施,对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改革

对农业改行“均地分力”,“与之分货”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将“公田”分为“份地”,变集体耕作为个体经营,并根据土质好坏划分等级,按一定的比例上交产品。这对奴隶制生产关系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为封建土地关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手工业实行“官山海”的政策,冶铁、煮盐、采铜以及山林资源等,一律由国家经营,但在管理制度上,不再是派贵族率奴隶生产,认为“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不守”,而是让小奴隶主、士和庶人等去经营,按比例征税,据后人追述说:“民得其七,君得其三”。对商业采用“重农同时也重视商业”“通货积财”的政策。管仲以商人的敏锐眼光,认识到“无市则民乏”的道理,大力开展市场贸易,并“使民鬻之四方”,把齐国生产的盐,运至内陆各国出售,换回铜等金属,以制造兵器。据记载,曾一次就“得成金万一千余金”。(2)政治改革

实行“叁其国而五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的政策,强调专业分工。将国都之民,划分成二十一乡,其中工商之乡六,士之乡十五。工商之民,不服兵役,世守其业。将鄙野之民,划分为五属,每属九万家,编为邑(三十家)、率(三百家)、乡(三千家)、县(九千家)、属五级进行管理,以加强统治。在任用统治官员上,建立荐举人才的制度。各乡、属长官要向国家荐举仁义孝悌之贤和勇力出众之人才,有而不荐,谓之“蔽才”,要受刑事处分;同时也建立了监督制度,乡、属长官要将治下不孝不悌和不听从命令的人向上报告,有而不报,谓之“下比”,也要受到刑事处分。这种组织形式及任用人才的方式,与西周分封的统治方式和宗法制度的世卿世禄制已大不相同,开始向中央集权的政体转变。(3)军事改革

在兵役制度方面,与政治改革密切结合,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和职业兵性质的世兵制。西周时期,国人所受的经济剥削比庶人轻,他们轮流应召服兵役。进入春秋以后,战争、观兵及盟会等军事活动大为增加,不仅造成大批人员伤亡,而且经常影响国人耕种,服兵役要自备军服、口粮和马草等军事物资,这就更加使国人无法承受这种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各国都普遍建立起常备军,大量国人长期在营服役,更造成国人的贫困和流亡。国人的分化和没落,当然要削弱诸侯和贵族们的军事实力。管仲为解决这个问题,就将国人中适合服兵役的士,单独划为一个阶层,与工人、商人分区居住,不准搬迁,专服兵役,世代相传。这样就可以保证有充足、源。十五个乡的士,皆分有份田,但不担负赋税,只服兵役。任伍长以上的初级军官,就可以专食田禄,不参加生产。在营服役的士,可以安心服役,未服现役的士,也有充裕的时间研究战法和学习技术。而且隶属关系固定,将乡的地方组织与军队编制统一起来。十五个乡按轨(五家)、里(五十家)、连(二百家)、乡(二千家)四级编组,军队同样也分为伍(五人)、小戎(五十人)、连(二百人)、旅(二千人)四级编制。每家出一人,一乡二千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军,共一万人。十五乡出兵三万人。桓公小白与拥戴他上台的大贵族高氏、国氏各领一军(五乡)。由于军士“世同居,少同游”,官兵相互熟悉了解,又有乡里之情,所以“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自然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经过上述各种改革,齐国在经济上增加了生产,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完成了战争准备,管仲遂以武力为后盾,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开始向外扩展;当时王室虽已衰微,但毕竟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和宗法上的大宗,在诸侯,特别是中、小诸侯心中,还有一定的影响。管仲接受了郑庄公姬寤生因与周王作战而失去诸侯同情的教训,以“尊王攘夷”为旗帜,还是有相当的号召力的。狄、不断向中原文化发达的地区发展、掠夺,确使一些弱小国家产生惶恐。他们自己无力抵御,周天子也无力领导各国组织抗击。因而这时谁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来领导各国共同抗击夷苎的攻掠,谁就当然地会得到中、小国家的拥护。总之,管仲的图霸战略和其措施,是符合当时中原形势的客观实际的。雄厚的军事实力,有限的战争手段,加上合乎时宜的政治口号,是管仲成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根本原因。

3.军事思想,可称大家

《管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名著,战国末期即已行世。韩非曾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西汉时刘向曾加以整理,成八十六篇,今仅存七十六篇。书中内容丰富,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著者托名管仲,实际上并非管仲所作。史学家认为“《管子》不仅不是管仲的书,而且非作于一人,也非作于一时。它大约是战国及其后的一批零碎著作的总集,一部分是齐国的旧档案;一部分是汉朝开献书之令时由齐地汇献而来的”。有的还进一步指出,《管子》内容,“一类是管仲学派的著作……另一类是稷下先生的著作,的”。管仲相齐,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对后世的影响极其巨大。管仲学派的学者们,记述了管仲的言行,继承了管仲的思想,但在相传过程中,也以管仲的名义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就这样不断地增加和丰富管仲学派的理论,再加上秦汉时掺入的其他作品,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管子》。不论哪种说法,都没有否定《管子》书中包含有管仲的原始思想。根据《左传》、《国语》以及《史记》等记述的管仲言行,我们认为《管子》在军事方面所反映的管仲思想,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点:(1)朴素地认识到经济与战争的关系

管仲不但继承并发展了吕尚的战争观——人心向背等政治因素对战争的进程与结局有重要影响,而且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对战争进程与结局的重要影响。在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上,他认为“夫霸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政之所兴,以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人心”;如不得人心,则“小者兵挫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至于“得人之道,莫如利之”,由此而深入一步地认识到只有搞好经济,然后才能谈到战争。他说:“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又说:“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守在粟”;还曾说:“地不辟则六畜不育,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国贫而用不足则兵弱而士不厉,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不固”;“为兵之数,在乎聚财”,“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征服)天下”。总之,他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由于春秋初期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较低,军队的武器装备比较简单,战争的规模也较小,战争对经济的依赖程度不太高,只要有粮食和冷兵器,就可以进行战争。所以管仲的认识,也还是狭隘而不全面的,和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战争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不论如何不全面,在两千六百多年前能够有这样的军事思想,已经是极为可贵的了。当然,还必须看到,管仲的利民、富民政策,是为了巩固齐国奴隶制度的统治,是为了图谋霸主地位以控制更大的地区,绝不是为了民众、特别是奴隶们的利益而实行的。这从《管子·侈縻》“甚富不可使,甚贫不可耻”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其中奥妙。这就是说,让民众的生活富裕起来,就不会听从奴隶主统治者的支配和驱使,但吃不饱就不懂羞耻,不但作战不勇敢(孔子就说过“知耻近乎勇”),甚至可能要造反。所谓利民,实质是让被统治阶级的民众,既饿不着、也撑不着,仅仅限于能维持最低生活的温饱就可以了,其他当然都是奴隶主贵族的。这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谋略,但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进步意义,更不能认为这种手段比残酷迫害民众更具有欺骗性。(2)初步地认识到战争的两面性,反对废兵主张慎战

管仲认为“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还认为“谋兵胜者霸。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开始认识到战争不可避免,军队不能废除,所以他说:“黄帝唐虞帝之隆也,资有天下,制在一人,当此之时也兵不废。今德不及三帝,天下不顺,而求废兵,不亦难乎”。这种认识,是符合春秋大国争霸的社会实际,符合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另一方面,管仲又竭力反对轻率用兵,主张慎重对待战争。他说:“数战则士罢(疲),数胜则君骄,骄君使疲民,则国安得无危?”所以他警告说:“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然而与危亡为邻矣!”他对战争的主张是“至善不战,其次一也”,也就是最好能不战而胜,如非用战争手段不可,则要求一战而定。这与以后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同,也与英国现代军事理论家巴兹尔·亨利·利德尔——哈特,根据西方世界二千五百年来大量战例的分析所提出的“间接路线”战略理论的精神,有某些相通之处。

综观管仲相齐的几十年中,除了对小国毫不留情地予以吞并外,对于一些大国,确实是尽量将战斗行动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特别对实力雄厚的大国,更是尽可能地避免进行没有把握的决战。例如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攻蔡伐楚之役,本来是因为楚攻郑引起的,郑是齐的盟国。齐身为霸主不能不救,所以才率领八国联军远道伐楚。但当楚成王派人质问小白为什么向楚进攻时,管仲却根本不提救郑伐楚的本意,却以尊王为幌子,说什么“尔贡包茅不入”等空洞的话。实际上是因为自称“蛮夷”的楚国,虽然也在小白“攘”的范围之内,但此时已灭掉了申、邓、息等大批小国,占有了江汉广大地域,是一个新兴的大国,军事实力非常雄厚,齐国并不具备一战而定的力量与把握,这次向楚进军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所以才表面上摆出要交战的架势,但内心并不愿冒险进行无把握的决战,才“环顾左右而言他”。楚国当时也同样不愿冒险与中原霸主率领的联军进行决战,于是以承担“贡包茅”为辞,作了一点名义上的让步,场危机,这是管仲慎战思想的体现,比西周“仁义之师”的思想,又前进了一步。(3)认识到物质因素的重要作用,重视军队训练、纪律,强调武器装备精良

战争中的物质因素,尽管在发展水平、规模以及种类上,古代和现在迥然不同,但其中最主要的基本要素,军队的数量质量、武器装备以及后备兵源、战略资源等,则大致相同。从管仲的言论和实践中可以看出,他对此已开始有所认识。他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重视军队的战术训练及纪律,一方面又特别强调武器装备要充足、精良。管仲创建“叁其国”制度,将士家集中在一起居住,并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规定“处士必于闲燕”,就是为了便于训练,有利于提高后备兵员的素质及战斗技术水平。他认为“且以田猎(以狩猎形式实施实兵演习),因以赏罚(通过实兵演习培养士兵组织纪律观念),则百姓通于军事矣”。而且军士们“旦昔(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成为实际上的世兵制。对于在军服役的人员,他要求能熟练“三官”、“五教”、“九章”和“十器”,也就是要求熟悉鼓、金、旗等各种指挥信号,列动作,并能在不同的气象、地形条件下进行野战动作,以及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兵器。

管仲认为“备具(武器装备)胜之源(胜利的根本)”,“交物因方(考校武器要符合设计方案),则械器备”,“备具无常(不好),无方应也”。他提出要“聚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春秋角武以练,精锐为右(为上等),成器不课不用(制成的兵器不经检查不能用),不试不藏(不试验合格不入库)”。此外,管仲还实行了“轻重罪而移之于甲兵”的政策,允许罪人按罪行轻重上缴兵器或金属赎罪,以增加国家武器装备的储存量。管仲是我国历史上明确提出要求武器装备必须精良的第一个人。(4)对军事史的贡献

春秋是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因素日益增长的过渡时代。管仲是第一个向奴隶制发难、进行带有封建制因素改革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由于他在政治方面的知名度掩盖了他在军事方面的成就,所以一般都只称管仲为政治家。其实,他对我国军事史的发展,也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首先,他将经济因素纳入到战略范畴之内,使我国的古代战略学又前进了一步。众所周知,战略是受各种因素制约或影响、观的产物。战争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是自有战争以来就如此的客观存在,但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自觉地认识到了这个道理。春秋以前的军事家们,对构成战略基础的政治因素和精神因素,已逐渐有了认识,并在制订自己的战略时予以考虑和运用,但对经济因素,还没有哪一位军事家,曾经像管仲一样明确、具体地阐述它与战争的内在联系。管仲的这一学说和实践,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战略学的内容。在此之前,战争的主要对手多是只有一个,进入春秋之后,大国崛起,为了开拓疆域或保存自己,各国都竞相充实军力和寻求外界支援力量。管仲的“尊王攘夷”,是政治口号,也是外交原则,开了以外交手段配合战略的先河。

其次,管仲创建的军队编制与地方组织一元化的“寓兵于农”制度和具有职业兵性质的早期世兵制,对我国军事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智慧一生的齐国智相:晏婴

晏婴(?—公元前500年),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世称晏子,东莱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继父任齐卿,历仕齐庄公、齐灵公、齐景公三世。晏子担当的角色,可与后世的宰相等同视之。世传《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人对晏婴言行的辑录。

在晏子之前,齐国曾经出过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一位是太公望,即姜太公;一位是管仲。太公望是齐国的开朝元勋,奠定了泱泱大国齐的版图。管仲则辅佐齐桓公一统天下,九合诸侯,开霸业之先。而到了晏子之时,齐国势力日渐衰败,政权统治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晏子生逢此时,决心挽狂澜于既倒,要将齐国先辈的业绩恢复并继承下去。

1.直言善谏,随机应变

奴隶主贵族嗜欲成性,国内稍稍有一点安定,他们便荒淫奢侈起来,齐景公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荒淫无度,为了饮酒,可以连续七天不设朝问事,可以一醉三日不醒,为了享乐,他横征暴敛,兴土木,筑高台,建宫室,耗尽民力财力,老百姓若是反抗,轻则砍脚,重则处死;为了自己的玩好,他可以因一匹马、一棵树、一根竹、一只鸟而杀人。正是在这种恐怖的政治氛围里,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当时齐国被砍脚的人太多,以至于假肢供不应求,一时间竟然出现了“足贵履贱”的现象,足见统治者之残暴。

对于景公的倒行逆施,晏子不断直言劝谏,使其稍有收敛。公元前522年,齐景公患病已经一年多了,仍不见好转,诸侯各国派来探望的使者倒是不少。景公的两位宠臣梁丘据和裔款私下商量,认为这是祝史不尽职守造成的,于是,他们建议齐景公杀了祝史,以便向各国诸侯有所交待。景公把这个意思告诉了晏子。晏子沉思了片刻,说:“若是有德行的君主,内政、外交都不荒废,上上下下没有怨恨,举止行动不违背时令,那么祝史向鬼神陈述实情就不会有什么惭愧的了。然而一旦遇到淫乱的国君,既不关注老百姓的怨恨,又不敬畏鬼神的震怒,把这些全然不放在心上,那么祝史如果讲明实际情况,就是数落国君的罪过;如果祝史掩盖过错、列举好事,则是虚诈欺骗。所以鬼神不享受祭祀,国家因而得祸,其中当然有祝史的份。”

景公赶忙问道:“那该怎么办呢?”

晏子很诚恳地回答道:“这不是杀祝史就可以解决的事。现在齐国山林、草泽、盐场、铁场,都有官吏看管。而贪婪的人掌握权力,各处的关卡就会横征暴敛,世袭大夫强买货物;政令无准则,赋敛无节度,宫室不断更新,淫乐不止,宠幸的人在市场上肆意掠夺,在各处假传教令。私欲不能满足,就加害于老百姓,百姓痛苦不堪,怨声载道。再怎么好的祝史,虽有千万美言,也不能胜过亿万百姓的诅咒。”

景公听罢,面露愧色,说:“只有先生您善解我的迷惑,应升官加爵。”并命令将裔款和梁丘据的职事归于晏子。晏子辞谢,景公不允许,晏子接受丞相的职位而退。

晏子主持国政,一个月后,景公的病就好了。后来,景公指示大臣们要放宽政策、毁掉关卡、废除禁令、减轻赋税,裁减一些不利于老百姓的机构和法令,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

晏子进谏有时是不讲情面的,他敢犯颜直谏,而国君仍对他很器重,这才有“公阜一日三谏”的故事发生。

一天,齐景公在公阜巡游,往北正好看见了齐国都城,不禁感叹道:“唉!假使从古到今人可以不死,那该是多么快活的事啊!”晏子从旁道:“上古的帝王认为人死是好事,这样,仁德的人得以安息,凶残的人也消失了。假使古代的人不死,太公、丁公将永远拥有齐国,桓公、襄公、文公、武公就都只能辅佐他们了,那您就会成为戴斗笠穿粗衣、拿着锄头在田间劳动的人了,哪有闲情去担心死呢!”景公闻言,气愤得脸发白,很不高兴。这时,恰巧梁丘据驾着马车疾驰而来。景公问:“是谁来了?”晏子说:“当然是梁丘据。”景公说:“何以见得是他?”晏子说:“大热天里驾着车飞驰,重则累死马,轻则累伤,除了梁丘据还能有谁?”景公说:“梁丘据与我可算是相和的人吧!”晏子说:“这只能说是相同的。所谓‘相和’,是指国君甜而臣子就酸,国君淡而臣子就咸。现在君王甜,梁丘据也甜,这只能说是相同,怎么可以称得上相和呢?”景公气愤得脸更白了,极不高兴。又过了没多久,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景公向西正好望见了彗星,立即召见大臣伯常骞,叫他祈祷消灾除彗星。晏子说:“不能这样啊!这可是上天的告诫。日月的云气,风雨失调不顾应季节时令,彗星的出现等现象,都是上天怜悯百姓的愁苦离乱而显现的,用凶吉的预兆来警告,告诫不敬鬼神、不重礼仪的人。现在君王您如果推行礼乐制度而接受谏言,任用圣贤之人,即使不祈祷,彗星也会自行消失的。而今君王您酷爱饮酒放纵享乐,不好好治理国家而宽容作恶的人,亲近阿谀奉承的人,舞乐工,厌恶礼乐制度,疏远圣贤之人,岂止彗星出现,祸星也将出现了。”景公气得脸完全发白,几乎都有些要发怒了。

纵使这些话景公很不爱听,但在晏子死后,再也没有人劝谏景公了。景公设朝听政,出屏风见群臣,因思念晏子而悲泣,不由叹道:“唉!往日与晏子一起巡游公阜,他一天内责问我三次,而今谁还来责问我呢?”

当然,晏子也不是一味地直谏,有时则用巧谏。他利用一切机会向国君进谏,充分显示了他的原则性和为达到目的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甚至很幽默风趣。

齐景公饮酒七天七夜不止,弦章劝谏说:“恳请君王不要酗酒了,不然,就赐我死。”景公对晏子说:“如果这样听从弦章的话而停止饮酒,那就是臣子制约君王了;不听他的话,又舍不得他死。”晏子欣然应道:“幸运啊!弦章遇上君王您了!假使他遇上的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那他早就没命了。”景公豁然大笑,并停止了酗酒。

还有一次,景公与臣子们饮酒到极高兴时要大家不要拘于礼节,晏子当即站起,严肃地批评这种做法,景公不耐烦,背过身子不听晏子的话。过了一会儿,景公出去,晏子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站起来;景公回来时,晏子也不起立;相互举杯时,晏子先于景公饮完。景公怒容满面,双手按着桌子,瞪大眼睛看着晏子,说:“以往的先生告诉我,人不可以没有礼节,我出去进来你都不起立致意,相互举杯时,你又先喝,这合乎礼节吗?”晏子立即站起来离开座席,叩了两次头,并跪拜着恭敬地说:“我哪里敢把国君刚才说的话给忘掉了呢?我只是用这种做法来表现没有礼的结果。君王如果希望不要礼法,这就是了。”景公赶忙说:“说得对,这是我的罪过,先生请入座,我听从您的劝告。”君臣举杯三次,就结束了酒宴。从这以后,景公便整治国家法度,修明礼治,百姓也恭敬有礼了。

作为奴隶主贵族,齐景公有着极为残暴的一面,但对晏子的谏诤还是有所敬畏的。一次,景公最心爱的马死了,他大为恼怒,非要肢解养马人不可。景公左右的人拿着刀向养马人走去,晏子制止了他们而向景公说:“尧、舜肢解人是从人的哪个部位开始的呢?”尧舜可从来没有肢解过人啊!景公顿时恍然大悟,立即明白了晏子话中有话,为了不与之争辩,便说:“那就把他关起来吧,等着处死。”晏子接着说:“这个养马人还不知道他究竟犯了什么死罪呢,请让我给他说清楚,也好让他死个明白,这样不是更好吗?”

景公没有办法,只得派人将养马人带到宫廷上来。于是,晏子当着景公的面对养马人说:“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这是你的第一个死罪;你养死的马,又是国君最心爱的马,这是你的第二个死罪;而你使得国君为了一匹马就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会怨恨国君极为残暴,邻近的诸侯听说我们的国君这样随便杀人,一定瞧不起我们。你看,你养死了国君的马,使得老百姓怨恨国君,使得邻国要进攻我们国家,这是你的第三个死罪。如此罪不可赦,你赶快进牢房等死吧!”晏子的话景公句句听在心里,又字字如刺,他反复掂量了半天,只好说:“快把他放了吧!别损害了我的好名声。”

正是凭着巧妙的谏诤方法,晏子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为老百姓做了好事,同时也对当朝君主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2.廉洁从政,民为邦本

晏子对统治者的荒淫无度感到极其憎恶,对老百姓的疾苦却表示了深深的同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爱民甚于爱君。

齐景公时曾连续下雨十七天,时值寒冬,茅屋坍塌,饥民塞道。晏子多次请求发放粮食救济灾民,均未得景公的允许。与此同时,酒,并派大臣巡视全国,以求能歌善舞之人。晏子听到此事后,很不高兴,于是就把自家的粮食分发给灾民,并把装载粮食的器具放在路旁,自己步行去见景公说:“下了十七天的雨,一个乡有数十间房屋损坏,一个里有好几家饥饿之民,老年体弱的人没有御寒的粗布短衣,饥饿的人连充饥的糟糠都没有,步履艰难不能行走的人只得四处张望,而没有诉说灾难的地方。君王非但不怜悯百姓的苦难,反而日夜饮酒作乐,并命令全国选送能歌善舞者无休无止。宫中的马匹吃着府库的粮食,猎狗吃牛羊的肉已吃厌了,后宫的嫔妃也都有充足的粮食肉类。您对待犬马嫔妃不是太优厚了吗?而对待老百姓不是太刻薄了吗?老百姓穷困而没有地方投诉时,就不会喜欢君王了;饥饿而没有人来援助时,也不会喜欢君主了。我身为一国之相,让老百姓饥饿贫困而没有地方投诉,使得我们的君王整天沉湎于酒色,丢弃百姓而不予怜悯,我的罪过实在太大了。”

说罢,晏子向景公深深跪拜两次后请求辞职,并快步走出宫门。

景公听罢,赶忙起身,慌不择路地徒步跟在晏子后面,但由于道路泥泞,赶不上晏子。于是他又驾车赶到晏子家,民,装载粮食的器具还放在路旁。景公又驱车追到大路上,总算是追上了晏子。景公下车跟在晏子后面并对他说:“我有罪过,先生抛弃我不辅佐我,我是没有资格来请先生的,难道先生就不考虑国家和老百姓的前途命运吗?希望先生相信我,我愿意拿出齐国的粮食财物,分发给老百姓,给多给少,谁轻谁重,一切听凭先生一人的安排。”景公就这样在路上躬身恳请,一直走了好远的路,晏子为景公的精诚所动,又惦念百姓的疾苦,方才同意返回国都。

晏子回到都城后,立即命令各级官吏巡视灾民:家里有农桑种子而没有粮食吃的人家,发给足够一个月食用的粮食;没有种子的人家,发给足够一年吃的粮食;没有积蓄柴火的人家,发给柴草;房屋塌坏不能抵御风雨的,发给金钱;百姓中缺少用度、经济困难的人,给予贴补。所有这些要在三天内完毕,超过期限就要治罪。

与此同时,景公也离开了宫室,减少肉食,撤消宴饮,马匹不再吃府库的粮食,猎狗不再吃肉粥,宠妾也减少美味的食物,陪景公饮酒的近臣减少赏赐。三天后,巡视的官吏完成使命,上报情况,景公这才回到宫中,并减少食用之物,不弹琴瑟,不击钟鼓。晏子还请求将那些宠臣舞女都遣回本籍,且要求在三四天内全部遣送出宫门之外,了。

晏子正是怀着对百姓的爱而深得民心的,他看到贵族们荒淫奢侈,而百姓穷困潦倒,总是不失时机地规劝齐王。

一次,景公与晏子登台眺望国都,景公看到那壮丽的山河、如织的游人,不禁感慨道:“要是我的后人能够世世代代保有这大好江山那该多好啊!”晏子见机而应对道:“自古以来只有那些做有利于百姓的事的贤明君主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并且能够使他的子孙永保江山稳固。”他进一步严肃地指出,“君王您违反德政而损害百姓由来已久了,还说出这样的话,不觉得太没有自知之明了吗?”

景公忙问道:“如此说来,那么后世谁将会执掌齐国的政权呢?”晏子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使齐国老百姓得利的人了。”景公有些心惊,又问晏子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种局面,晏子则毫不客气地揭露了景公的奢侈生活,说:“君王您的牛马在栏圈里关老了,而不用来耕地拉车;车驾在车库里被蛀虫咬坏,不用来乘坐;锦衣皮袄在衣柜里发霉,不能穿;醋酱腐化、变质了,不能卖;美酒酸了,不能喝;粮仓里的粮食腐烂变臭了,不能吃。您非但不将这些积存之物分发给饥饿的老百姓,还要加重赋税以搜刮民脂民膏。”

晏子接下来又非常肯定且警告地说:“储藏的财物不使用,必然招致祸患。如果誓死守护着财物,这是下等的办法,抱怨的人们就会群起而动。再下等的人也明白财物不应该坚决守护着,积累起来不分给老百姓,那他们一定会自己来分它。所以君王与其请人来分,倒不如自己来分更好一些。”

话音未落,景公已是满面愧色了。随后即要求各级官吏减轻赋税,注意百姓的疾苦,并且他还罢了大台之役,停了路寝之台,撤了长康之工,减轻了百姓的劳役。

晏子始终对百姓怀有爱,并且深知“民为国之本”的道理。他不仅时刻提醒本国统治者,而且在其他诸侯国也是如此。

3.晏子出使,外交智胜

一次,晏子出使吴国,吴王向他询问怎样才能长期保持声威,强盛不衰败。晏子回答说:“君王要为老百姓着想,而后才能想到君王您自身;首先要施行仁义教化,而后才能行刑惩罚。不以强凌弱,不以贵辱贱,不以富轻贫;百姓都可举荐做官,官吏不侵害人民,人民和气,政治清平;君王用法律手段为当世禁止暴乱,因此百姓不违背他的意志;君王使用武力为百姓摒除祸患,因此百姓不厌恶征伐的劳苦。是长期保持声威、强盛而不衰败的办法。失去这些,人可就危险了。”吴王闻言,连连点头称是。

晏子曾说过:“德行最低下的是轻视百姓,品行最卑劣的是残害人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一句至理名言,为天下人所敬服。

4.明智外交,不辱国格

晏子个子矮,“身不满六尺”,按现代尺寸,才1.40米左右,但他人短智不短,随机应变,机敏过人。“晏子使楚”的故事便是家喻户晓的一例。

晏子为相时,齐国昔日的繁华已“雨打风吹去”,霸业尽失,晋国军队甚至打到齐国都城。齐在外交上也毫无地位,诸侯大国都瞧不起齐的使者。一次,晏子出使楚国,霸业正盛的楚王对齐的来使更是不屑一顾。他见晏子身材矮小,便命人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用来接待他。晏子拒绝从小门进去,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会从狗门进去,而现在我出使的可是泱泱大国楚,不应该从这个小门进去吧!”接待他的人无言以对,只好让他从城门进入都城。

晏了拜见楚王后,楚王问他说:“你们齐国没有人才了吗?”晏子答道:“临淄有数万户人家,人们展开衣袖可以遮住太阳,雨,路上的行人一个挨着一个,怎么说没有人才呢?”楚王接问:“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派你来做使臣呢?”晏子笑答道:“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出使贤明的国君,不贤的人出使不贤的国君,我是最不贤的人,所以只好出使楚国了。”

楚王被驳得面红耳赤,半天说不出话来,但他不甘心,妄图用别的办法来羞辱晏子。

早在晏子未到楚国之前,楚王就设计了一个圈套,诈称一齐国人偷盗。晏子到了楚国后,有一天,楚王赐他饮酒,酒兴正浓时,有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见楚王。

楚王问:“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官吏答道:“齐国人,犯了盗窃罪。”

楚王回过头来,面带微笑地问晏子:“齐国人生来就是善于偷盗的吗?”

晏子初是一愣,但很快就明白了这话中有话。他略一整冠,离开坐席回答道:“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水以南会结出又香又甜的橘子来,而生长在淮水以北就只能结出又酸又涩的枳子来,它们的叶子可是相似的呀,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水土不同啊!现在这人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犯盗窃罪,盗窃吧!”

楚王又是哑口无言,两个官吏只得带着“齐人”灰溜溜地走了。后来楚王对别人说:“圣人是不能轻易与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了没趣。”此后,楚王再也不敢怠慢晏子了,而晏子也圆满地完成了国君的使命,载誉而归。

正是由于晏子的机敏智慧,在同大国的交往中,他始终不卑不亢、从容自如地进行外交活动,从而为齐国在外交上增添一分亮色。而晏子谈笑风生、挥洒自如的举止,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不长对方的志气,又利用对方无礼的玩笑以退为进,使辱人者自辱,正体现了中国式的机智。

晏子出使吴国,吴王私下里问他:“我听说齐国的国君大多残暴骄横,粗野怠慢,先生您却能容忍于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精细的事不懂、粗笨的事不会做的人,一定很辛苦;大事不能干、小事又不愿干的人,一定很穷困;地位显要而不能招来客人,地位低下又不愿到别人门下的人,一定很艰难。这就是我之所以出来做官的原因了。像我这样的人,哪里是用自己的德行去向人求食的呢!”

晏子出去后,吴王笑着对群臣说:“唉!今天我讥讽晏子,了。”

晏子正是在不动声色地维护齐国及其君王的尊严,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识破外交上的阴谋,使齐国处于有利的地位。

晋国打算攻打齐国,先派范昭去观察齐国的政局。齐景公设宴款待他。范昭用景公的酒具斟酒,晏子要求撤了那些酒具,另换酒具。范昭很不高兴,就要乐官为他演奏成周的乐曲来为他伴舞,乐官很有礼貌地回绝了。范昭二话没说,疾步走出了宫廷。

这下可把景公吓坏了,他对晏子说:“晋国是大国呀,派人来是打算观察我国的政局的,现在先生激怒了大国的使臣,这该如何是好?”晏子平静地说:“那范昭的为人,不是见识短浅不懂礼仪的人,再者说,他想试探我国君臣的反应,所以回绝了他。”

景公的心总算稍安了一点。他又问乐官:“先生为什么不为客人演奏成周的乐曲呢?”乐官回答说:“那成周的乐曲,可是周天子专门使用的乐曲呀,演奏它,只有君主才能在这种乐曲下起舞才行,现在范昭是臣子,想用天子使用的乐曲来跳舞,所以我不能为他演奏。”

果然,范昭回国后对晋王说:“齐国不可攻打。我想试探他们的君臣,而晏子识破了我的计谋;我想冒犯他们的礼仪,而乐官知道了我的打算。”真的不敢轻举妄动了,谁又能明白那一言一行中藏着那么多机关呢?由此,我们不得不赞叹晏子的机智。

5.临危不乱,虚怀大度

公元前548年,齐庄公因为荒淫无道,被权臣崔杼弑杀。此后,崔杼为了专权,滥杀异己,一时间朝臣人人自危,纷纷逃亡,只有晏子不畏强权,不怕淫威。

崔杼设计杀死了庄公,闻声而来的晏子一直站在崔杼的门前,崔杼的门人问他:“你是来送死的吗?”“难道只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要我死!”“那你为何还不赶紧逃命呢?”“难道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吗?要我逃命!”“那你还是回去吧!”“回去?国君已经死了,我往哪儿去?君主为国家而死,我们也就为他而死;为国家逃亡,我们也就随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不是他个人宠爱的人,谁愿意承担这责任?我哪里能为个人而死?为他个人而逃?但我们又能回到哪里去呢?”

正说着,崔杼的大门打开了,晏子立即走了进去,取下帽子,光着膀子,坐在地上,然后将庄公的尸体枕放在自己的大腿上而放声痛哭。哭了好半天,晏子站起身来,向上跳了三下便径直走了出来。崔杼不解其意。

崔杼与庆封勾结,立年幼的杵臼(即齐景公)为君。为了弹压朝臣,他们设坛立盟,劫持齐国所有的将军、大夫、显贵人士和一些百姓,扣押在太庙前的台阶上,下令所有人都得参加盟誓。盟誓的人不得佩剑,惟有晏子一人不肯解剑,崔杼不得已同意了。崔抒的家兵拿着剑戟逼迫每个大臣宣誓服从崔、庆,气氛十分恐怖。崔杼已经杀了七个人,轮到晏子宣誓,他仰天长叹道:“唉!崔杼干无道的事,杀死自己的国君,凡不跟随王室而跟随崔杼、庆封的人,必将遭受灾祸。”他坚决拒绝宣誓。

崔杼威胁着:“如果你改变自己的话,那齐国我与你共同享有;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话,叉戟已经架在你的脖子上,剑已经指向了你的心窝。看你是想走哪条路?”晏子毫不畏惧,厉声回答道:“纵使弯曲的快刀钩进了我的脖子,笔直的利剑伸进了我的胸膛,我也不会有丝毫改变的。”

崔杼迫于晏子的崇高声望,不敢对他有所损伤,只好放他回去了。果然,后来在晏子的辅佐下,齐景公消灭了崔、庆的势力。

由此可以看到,崔杼敢于杀死国君而不敢对一个臣子动一丝毫毛,足见晏子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之高。他虚心接受批评,重视选拔贤才,虚心对待下人,则是另一番情景。

有一次晏子外出,路见一个头戴破帽反穿皮衣身背干草的人,认为这是贤人。于是他二话没说,就将自己驾车的马卖掉一匹,为这位名叫越石父的人赎了身,然后一同回家。

到了家门口,晏子一时忘记打招呼就撇下越石父而独自进屋了,越石父见晏子对他这么没有礼貌,转身就走。晏子走了好远,回头一看,不见越石父跟上,很奇怪,急忙赶出门外,却见越氏已走了老远。晏子又急忙坐上车驾,等到快接近越石父跟前时,他有些不高兴地问道:“先生怎么这样不辞而别昵?你给别人做了三年奴仆,我与你素不相识,却将你赎了出来,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呢?”

越石父停下脚步,不紧不慢地说:“我听说,读书人因为没有人理解而感到委屈、而有人理解时则感到舒畅。所以贤德的人不会因为有功劳而看轻别人,也不会因为别人对自己有恩而委身于人。我为别人当了三年奴隶,没有一个人理解我。今天先生为我赎身,我认为先生是理解我了。而此前先生乘车,不向我打招呼,我以为先生忘了我。现在您又不打声招呼就进屋去了,还是把我当奴隶一样看待。先生如此待我,我在这里又能干什么呢?走才是明智的选择。”

晏子听罢大为惭愧,赶忙道歉:“先前我只看到您的外表,而现在则看到了您的气节。俗话说,‘反省自己行为的人不再列举他的过失,详察实情的人不再追究他所说的话。’我可以向您致歉,而您能接受吗?我诚心改正自己的过失,请您多多赐教。”

越石父欣然一笑,晏子大喜,下令洒扫门庭,更换筵席,并用隆重的礼节欢迎越石父。从此,越石父尽心帮助晏子,功绩颇大。

晏子选才几乎是不拘一格的。在他任齐国宰辅之时,有一次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只见自己的丈夫洋洋得意、神气十足,她很是不满。不久,车夫回来了,刚一进门,她便要求离婚,车夫很是奇怪,便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足六尺,当上了丞相,名声显赫。今天我看他出去,志向高远,保持着谦逊有礼的态度。而你可好,身高八尺,还是一个驾车的仆人,非但如此,还如此容易满足,沾沾自喜,所以我要求离开你。”车夫听完妻子的批评很是惭愧,并深深自责,努力改正。晏子见车夫前后判若两人,很奇怪地问车夫是怎么回事。车夫如实地将情况讲了出来,晏子认为车夫为人诚实,勇于改过,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晏子身为相国,可住的房子还是从先祖那里继承来的低矮潮湿的旧屋。齐景公很是过意不去,他换一座高大明亮的宅邸。晏子不同意,并说:“我的先人住在这里,而我对国家没有什么功劳,住在这里已经很是过分了,怎么可以住更好的房子呢?”他坚决不换。

没隔多久,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利用这个机会派人迁走了他左右的邻居,在原地重新盖了一座大宅第。在出使回来的路上,晏子听到了这一消息,便把车停在临淄城外,随即派人请求景公把新宅拆除,请邻居们再搬回来。经过多次请求,景公终于勉强同意了,晏子这才驱车进城。

晏子在做齐国丞相的整个过程中,对自己的要求都十分严格。他吃的是仅仅去了谷皮的粗粮,以烘烤飞鸟、咸菜、苔菜为菜。景公听说后,到晏子家赴宴,看他家的饮食,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果真如此。景公很是内疚地说:“噫!想不到先生家这么困难,而我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了。”

晏子微笑着回答道:“一切皆因为世间物资匮乏呀,去皮的粗粮能吃饱,是士人的第一种满足;烘烤飞鸟,是士人的第二种满足;有盐吃,是士人的第三种满足。我没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而有这三种满足,君王的赏赐已经够丰厚了,我家并不贫困啊!”

晏子的言论总是这么寓褒带贬,一方面显示了他的智慧,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他人格魅力的所在。

景公见他的车子太破旧了,就派人给他送去新车;又见他的马太瘦弱了,又差人给他送去骏马。一连送了三次,都被晏子谢绝了。景公很不高兴,就把晏子召来,对他说:“您不接受车和马,我以后也不再坐车了。”

晏子很是诚恳地说:“君王您让我统领全国官吏,我要求他们节衣缩食,从俭处事,以便给全国人民作个榜样。即使这样,我还惟恐他们有奢侈浪费和不正当的行为。现在您在上面乘坐大车驷马,我在下面也坐驷马大车,这样一来,有些人就会学您和我的样,上行下效,会弄得全国奢侈成风,到时候我也就没办法去禁止了。”经过再三推谢,晏子最后还是没有接受景公的赐赠。

住宅、饮食和车马,好像只是生活里的小事,但在身为齐相的晏子眼里,却是关系到政治和社会风气的大事。司马迁说他“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可见他为政的高尚品德。

一天,齐景公在晏子家喝酒,正喝在兴头上,景公一眼瞥见了他的妻子,景公来了劲:“嘿!先生的妻子又老又难看。我有一个女儿,年轻又漂亮,你就娶她做妻子吧!”晏子听罢,马上离开酒席,十分郑重地说:“如今我的妻子的确又老又难看,有年轻美丽的时候。况且她年轻美丽时把自己托付给我,就是为了防备年老色衰的到来,现在我怎么能背弃妻子的托付而另娶新欢呢?”

晏子就是这样为他人着想,而且始终勤勤恳恳。连景公的一位宠臣也感叹地说:“我怕到死也赶不上晏子了。”晏子听到后说:“我听说,只要肯干就常会取得成功,就能达到目的地。我也没有什么不同于人的地方,只是坚持干不放弃,坚持行而不停止,有什么难于赶上的呢?”

晏子终于还是去了,但其人格的光辉却照耀后世。有一次弦章劝景公不要听谄媚人的话,景公称善,并赏赐给他五十车鱼。弦章回家时,见装鱼的车阻塞了道路,就抚摩着车夫的手说:“过去晏子辞谢赏赐来匡正国君,所以不掩盖国君的过失。现在所有臣子都用阿谀奉承来追求私利,我如果接受了这些鱼,就违背了晏子的行为准则,而使自己符合了阿谀谄媚之人的欲望。”于是他坚决谢绝,不接受景公赏赐的鱼。弦章的廉洁,不正是晏子遗留下的德行吗?

晏婴一生经历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世,名声显于诸侯各国,博得了“管晏”合称的美誉。他主张薄敛省刑,直言敢谏,正直无私,他为政清廉,生活朴素,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晏婴心中有个目标,那便是使国家富强。君,希望维护国君的权威,但这权威必须是为了国家。为了国家,他富贵不淫,勤勤恳恳;为了国家,他威武不屈,大义凛然。

然而晏婴生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他力挽狂澜,却不知那是一个不可挽救的衰朽王朝。他的一切努力只能延缓这个王朝的衰亡,而无法从根本上挽救。他的美德,他的政见,只能为一个即将灭亡的阶级服务,为一个即将过去的时代效劳。尽管如此,这一切仍无法遮掩他的种种美德,他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为后世永忆。

四、功成勇退的大智大谋者: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他在吴王夫差兵临会稽时,力主和议,取得成功。以后,随越王勾践去吴国做人质三年,受尽了各种艰辛。在多方取得夫差信任,保得勾践归国后,他又和另一大臣文种,一道出谋划策,为医治战争创伤,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作出了巨大贡献。最后,终于追随越王灭掉了吴国。

就在举国狂欢庆祝胜利的时候,他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弃官经商于齐国,成为富甲一时的陶朱公。范蠡的事迹,后世广为流传。他成为急流勇退的代表,受到人们的推崇。

1.英雄救美,互生恋情

一条小河从苎萝山下流过,河水清清,倒映着美丽的蓝天与白云。河中不时地有打鱼船儿划过。欢乐的渔歌伴随着满舱的鲜鱼,源源不断地流向了诸暨城。河边不断有妇女去洗衣浣纱,放牛娃儿赶牛去喝水。小河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大的欢乐。

这是一个夏天的下午。太阳斜挂在柳树梢头。天上无风。

气候十分炎热。知了不停地鸣叫。这时,三个姑娘,高髻长裙,各自手提着大捆的纱丝,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小河边浣纱。她们说说笑笑地走近河岸,脱去了绣花鞋,赤脚踩进齐膝深的水中,全身顿觉一阵清凉。一个矮胖的姑娘,调皮地向两个女伴拂了满身的水花。受淋的姑娘笑哈哈地说:“东施,你向我们两个人攻击,不怕我们联合起来对付你?”名叫东施的姑娘也笑着说:“西施、郑旦你们来吧,我一点也不害怕!”长得十分年轻美丽、身材略显高瘦的郑旦说:“你不怕就行,等一会可不要哭鼻子。”长相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一双大眼清澈明亮、不笑也有两个迷人酒窝的西施说:“郑旦别说了,我们还手吧!”于是,西施和郑旦就一左一右向东施拂水。东施开始真不示弱,左右开弓地拂水还击。可禁不住两面受敌,时间一长,浑身已经淋湿,连忙调皮地举起双手说:“好了好了,我投降!我投降!”

三个女伴全都开心地大笑了起来。东施想起了什么事儿似的说:“西施姐,我昨天发现你皱着个眉头特别好看。我也学学你的样子好不好?”郑旦说;“行呀,你就学学给我们看吧!”东施立即装模作样地皱起了眉头,极力装出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看了忍不住好笑。郑旦更是笑得直流眼泪:“你呀,真是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东施瞪着眼对郑旦说:“同是姑娘家,为啥西施姐皱着眉头就好看呢?”郑旦说:“那是因为她本身就很好看嘛。”东施把嘴一撇:“那么说,我本身就很难看呶?”“这——”郑旦不好正面回答。西施怕东施难过,从水中走近东施,拉着她的手说:“好妹妹,谁说你难看啦?我们都是豆蔻年华,正像一朵刚刚开放的鲜花。哪有鲜花不好看,不逗人爱的呢?”“是呀!好花还得蜂来采哟?”“对呀!没有蜂采的花就不是好花!”

随着两声浪笑,两个衣衫华丽、嘻皮笑脸的浪荡公子出现在河岸上。四只眼睛正贪婪地向姑娘们上下打量,活像两只饿狼,西施连忙正色说道:“你们的嘴巴放干净一点!”

一个高瘦个看了看西施,就色迷迷地脱鞋下河去说:“你就是西施姑娘吧?我真是久闻芳名,如雷贯耳。我,我们交个朋友吧。我爸爸可是大官哟!”

另一个矮胖个也同时色迷迷地久盯着郑旦说:“你,你就是郑旦姑娘吧?我,我想你想得太久了。嫁给我吧?我家中有的是钱!”

两个浪荡子向西施和郑旦步步紧逼地耍开了流氓。东施在一旁吓得大喊大叫:“来人呀!”

高瘦个说:“你大概叫东施吧?别眼红,我们哥儿俩决不动你一根指头。”

西施和郑旦在水中步步后退。两个浪荡子各奔各的目标。高瘦个在西施粉脸上摸了一把。西施怒目圆睁地回手就打了对方一个耳光。高瘦个挨了打仍然嘻皮笑脸地说:“好呵,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亲热嘛!”说着就大步上去拦腰抱着了西施。“来人呀!来人呀!”东施又大声呼喊了起来。“住手!”随着一声如洪钟般的吆喝,两个浪荡子被震着了。他们侧身一望,只见一个浓眉大眼,长相英俊的蓝衣男子,从远处快步跑了过来。

高瘦个丢开了手中的西施,瞪着三角眼说:“怎么,你个穷小子还敢管闲事。”

蓝衣男子正气堂堂地说:“大路不平众人铲!不许你们在光天化日下调戏良家妇女!”“你真他娘的吃了熊肝豹子胆了,敢搅和少爷们的好事,看打!”矮胖个说着就向蓝衣男子一拳打去。蓝衣青年用右手轻轻一挡。“哎哟!”矮胖个顿觉虎口震烈,疼痛难当,高声哼叫了起来。“看打!”瘦高个自恃练过武功,上岸来恶狠狠地抬脚就踢。蓝衣青年当即回了一个扫堂腿。瘦高个子“哎哟”一声倒在了河滩上。两个浪荡子此时还不罢休,又联合起来合打蓝衣男子。很快,他们都遭到了回击,不是敌手,便好汉不吃眼前亏地边逃边嘴硬地说:“好,好,你厉害!有本事的不要离开本地。我们走着瞧!”

两个浪荡子逃走了。西施连忙向蓝衣男子躬身行礼:“多谢大哥见义勇为了!”蓝衣男子有礼貌地还礼。当他看清了对方的模样时,不禁为西施的模样惊得目瞪口呆了:“你,你竟然长得如此地天姿国色呀?”西施低头不语。郑旦一旁说道:“怎么,你也想做个采花蜂吗?”“不,不,我、我失礼了,失礼了!”蓝衣男子收回了目光,连连道歉。东施很佩服他的勇敢精神:“刚才的两个人都是些吃铜吃铁的地痞流氓。你一个人就不怕他们?”蓝衣男子说:“对于这号子人,你怕是没有用的。你越怕他,他越要得寸进尺的!”

西施见他长相英俊,谈吐不俗,又敢于见义勇为,就有了好感地问道:“请问你的尊姓大名?”“我吗?”蓝衣男子想了想后才回答:“我姓范名蠡。”郑旦摇了摇头说:“不,你在说谎。范蠡是我们越国的上大夫。他远在都城为官,怎么会孤身一人跑到我们这乡下来呢?”

范蠡如实相告说:“我在都城为官是不假。我来乡下是微服私访民间疾苦来了。”“呵?”西施不禁惊叫了一声。她感到眼前的范大夫,真是当官不像官,心里还装着乡下的劳苦百姓哩。

范蠡当即脱下蓝衫,帮助姑娘们劳作了起来。他一边用手在水中漂洗着纱丝,一边就询问起姑娘们各自的家庭情况,以及地方官吏中有无贪赃枉法之人。姑娘们如实相告,双方谈得很投机。

劳作完毕,夕阳已经落山。西施主动邀请客人说:“走吧,今天晚上就住在我家。我爹是个很好客的人。他知道的事情多得很哩!”

夜晚,在西施家的禾场上聚集了很多乡亲。此时,皓月当空,凉风习习。乡民们向范蠡诉说了很多民间疾苦。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减轻租税,不要打仗。百姓要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民富才能国强。范蠡一一记在心上,表示回去后一定向越王如实上报。西施坐在范蠡身边。她透过月色,一直脉脉含情地凝视着这个谈吐不俗、年轻英俊的大夫。女儿家的心上荡起了小河般的波浪。正在待字闺中的她心想:“我要是有这么一个郎君该有多好!”

这一宿,范蠡和西施都没有睡好。两人可以说是郎才女貌患难之交,一见钟情,心里都有很多话要向对方倾诉。他们的睡房仅有一板之隔,彼此都可听到对方不停翻身的声音;彼此都想等天一亮就找机会向对方倾诉衷肠。

午夜之后,刮起了大风。乌云吞没了月光。突然,一阵犬吠声传来。接着又是一阵急骤的马蹄声和敲门声。范蠡和西施都连忙坐了起来。随后,听见施大爷问道:“你们找谁?”“我是城里的公差,奉命来找范大夫有紧急公事!”

范蠡连忙穿衣起床出门接见公差。公差手提着大红官灯,递给了他一份公文。范蠡就着灯光一看,原来是越王勾践的亲笔诏书,说是吴国大军大举入侵,命他火速回朝,商讨抗敌大事。

范蠡不敢怠慢,表情沉重地向施家父女说明了情况就要连夜启程。西施难舍又难留地说:“范大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恨自己不是个男儿身,不能上阵去杀敌卫国。但是,如有用得着小女子的地方就请来信,我当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好!好!”范蠡连连点头,佩服一个弱女子也有报国之志,说:“我,我忘不了你。我,我们后会有期!”“得得”的马蹄声远去了。西施还站在村口目送着意中的情人。她在心中遥遥祝福地说:“祝你旗开得胜!早日凯旋!”

2.难敌强敌,和议救国

范蠡马不停蹄地匆忙赶回都城会稽。越王一见他就火急火燎地说:“快,准备好你统领的人马,去和吴国兵马决一死战!”

原来,越国的世代宿敌,北方的吴王夫差,亲自统帅着相国伍员和太宰伯嚭两支人马共10万之众,浩浩荡荡地杀进了越国。为的是要报吴国先王阖闾兵败负伤致死之仇。范蠡问明了敌情之后,审时度势地说:“大王,吴国人来势汹汹,锐气正盛。我们要坚守不战。等到他们粮草耗尽,锐气受挫,我们再全力反击。”

下大夫文种附和地说:“依臣之见,不如向吴国求和,割点土地,赔点财物,往后再说。”勾践摇晃着头上的平顶冠说:“不行,不行。两位大夫说的话都在长敌人志气,灭自家威风。吴国人跟咱们有世代的冤仇。他们既然打来了,我们也不能畏敌如虎。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吴国兵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打!寡人的决心已下了!”

勾践力排众议,亲自统帅了3万人马。在范蠡、文种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启程迎战。两国的水兵先在太湖里的夫椒打上了。

吴王夫差坐在指挥船上。他年轻气盛,顶盔贯甲,亲自擂动战鼓。吴军个个勇气倍增,再加船遇顺风,一个劲地冲向了越军。越军拼死抵抗,但寡不敌众,遭到大败。越军大将灵如淳、胥犴都受伤阵亡。范蠡和文种率领精兵,一左一右保卫着勾践,脱。吴军登陆紧追不舍。勾践逃到会稽山上坚守不下。吴军把会稽山围了个水泄不通。

勾践这时检点守山人马,仅有5000人。真后悔当初不听范蠡之言,才落得个如此局面。面对山下吴军如林的旗帜和震天的杀声,他急得团团转,没有一点主意,只是唉声叹气。这时,范蠡又说话了:“大王,如今讲和虽然晚了,但是亡羊补牢也得补。为了国家的生存,割地赔款在所不惜,哪怕是大王亲自到吴国去谢罪赔礼也要考虑。”勾践哭丧着脸说:“依寡人看,也只有这条路了。只是,夫差他,他会答应这城下之盟吗?”文种接着答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咱们先不去找夫差,先去找伯嚭。”勾践瞪着眼睛不解地问:“为什么呢?”文种说:“夫差有两个大臣,号称他的左右臂。一个是坚毅忠勇的伍员;一个就是逢迎媚上贪财好色的伯嚭。我们先送伯嚭以厚礼,先打通他的关节,然后再通过他去劝说夫差。”范蠡说:“此计甚好,希望大王采纳。”

勾践点头同意了。范蠡就请文种带着黄金万两和美女两名,趁黑夜悄悄地去到伯嚭营中。伯嚭果然是个贪财好色之人。见了黄金和美女就喜笑颜开地接受了。他晚上就到夫差军帐中,翻动着如簧之舌,劝说夫差要做仁义之君,以仁义为重,不要绝人之后,允许越国求和。第二天,夫差召见文种时,很多卑词谦语,答应将越国所有的财帛少女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吴国,越王夫妇还可亲自去吴国请罪议和,甘心做吴王的奴仆。夫差的心变软了,当场答应了。当伍员知道后,出面加以反对时,夫差一点也听不进了,气得伍员连连顿脚地说:“这,这简直是养痈遗患,放虎归山嘛。”

夫差很快从会稽山撤围。勾践率领残兵回到了都城;他派人清点出国库中的奇珍异宝、黄金白银,以及后宫中的绝色美女送到夫差军中。然后,他又流着眼泪说:“范爱卿,寡人知你有经天纬地,安邦定国的才能。如今,寡人将和夫人一道去吴国请罪,你就留下代替我治理这个残破的国家吧!”

范蠡见大王如此信任他,心里很感动,但略加思考后就说:“微臣我感谢大王的信任和重托。但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文种;而对付敌国,随机应变,文种又不如我。依臣之见,还是让我和大王一道去吴国,让文种留下来治理国家吧!”勾践说:“此去吴国,伴敌如伴虎,危险是很大的呀!”范蠡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国家,为了大王,臣万死不辞!”勾践见范蠡的表情和语言都很恳切,没有一丝儿的勉强,就很感动地说:“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范爱卿,你真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呀!”

3.忠心不二,伴君赴吴

勾践夫妻和范蠡带着大批的贡品和美女,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会稽,来到了吴国都城姑苏。勾践先命范蠡带了一部分礼物献给了伯嚭。伯嚭满心欢喜,等到夫差正式接见勾践夫妻时,他又得人钱财,与人消灾地在一旁大说好话。勾践夫妇穿着罪衣,流着眼泪,跪着向夫差表示了投诚的忠心。夫差就拘留越国君臣三人长留下来,作为人质,并为吴宫养育御马。

勾践三人住进了吴国先王阖闾墓地旁边的两间石室中。室中潮湿昏暗,整年不见太阳光,充满了霉味。他们穿着平民衣服,吃着粗茶淡饭,每天天不亮就顶着星星起床去打扫马厩;早饭后,就赶马群去草场放牧;晚上还要起来添马料。勾践自从生下地来过的就是锦衣玉食,不劳而获的王家生活,哪儿受过如此重大的折磨?几月下来,人熬瘦了,脸熬黑了,经常唉声叹气地感到前途黑暗。范蠡劝说道:“大王,你要忍着点。受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今天的忍辱负重,可是为了明天的报仇雪恨。咱们越国是大禹王的后代,可不能将社稷香火断送掉啊!”勾践听了,连连点头,只是让眼泪去洗刷他心中的痛苦,让希望去抚慰无数个不眠之夜。

有次夫差出游,故意叫勾践步行牵马,以显威风。马儿走得很快,勾践要小跑才能跟得上,累得他满头大汗,非常狼狈。吴国人见了都手指着勾践鄙视地说;“看看,那就是越王勾践,如今成了我们大王的御用马夫啦?”勾践听了,羞愧难当,恨不得有个地缝能够钻进去。晚上,回到石室,他气愤地对范蠡说:“我愧对越国的祖先,我不配做大禹王的子孙。我,我羞于见人!我,我不想活了!”范蠡给他送了杯热茶,叫他消消气后,又劝慰说:“‘知耻近乎勇!’大王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昔日周文王被殷纣王囚于美里,并且杀死了他的儿子伯邑考,送肉给文王吃。文王忍气吞声地吃了儿子的肉。这都是为了委曲求全。以后,反败为胜,灭纣兴国,成了有名的贤王。这就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呵!”勾践受到了鼓舞,又咬紧牙关,决心坚持下去。

有一天,夫差在宫中召见勾践君臣。勾践诚惶诚恐地跪拜于前面,范蠡面不改色心不跳地侍立于后。夫差久闻范蠡的大名,今天是有意要招降于他。当时,他见范蠡气宇轩昂,不卑不亢的样子,愈加产生了爱才之心。他对范蠡说:“寡人听说,聪明的女子不嫁给破败之家;贤明的男人不做亡国之臣。如今勾践无道,越国实际上已经亡了。你还陪他被囚一处,不感到可悲可怜吗?你要是能够弃越归吴,另投明主,寡人一定要重用于你。这是攀高枝的大好事。知你意下如何?”

勾践听了很不是滋味,心想:“这不是在挖人墙角吗?”生怕范蠡弃他而去。那样,他就更加孤单,更加悲惨了。范蠡当时回答说:“回禀吴王陛下,臣听说,亡国之臣,不可与他人谈政事;败军之将,不可与他人谈勇敢。臣身为越国大臣,无才无德,不忠不信,不能辅佐越王,使他与上国和好相处,以至于刀兵相见,得罪了陛下。这是下国小臣我的罪过。陛下不杀我,就是陛下的大恩大德了,我还敢奢望什么呢?”

夫差故作生气地说:“你不答应寡人,就不怕我剁了你吗?”范蠡从容地说:“小臣不怕,那样的话,大王就成全我了。”夫差瞪着眼睛不解地问;“成全了你什么?”范蠡微笑着说:“成全我做了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忠臣了!”“这——”夫差语塞了。在这不怕死的铮铮铁汉面前,夫差知道是勉强不了范蠡的,就又叫他们君臣回到石室去继续养马。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勾践作为人质养马已经三年了。有一天,夫差与伯嚭登上了高高的姑苏台,远远望见了低处的石室,看见勾践夫妇正在马厩内忙着打扫马粪。范蠡则在忙着生火做饭。三个人虽然身处困境,过的是不自由的俘虏生活。但是君臣之礼、夫妻之仪仍然很讲究,夫差受到了感动,悯之心,就对伯嚭说:“那勾践不过是个小国之君,范蠡不过是个小国之臣。他们能够长时期患难相共,不失礼仪,真是让人可敬!”伯嚭说:“不但可敬,而且可怜!”夫差说:“是啊,三年了,寡人不忍心再叫他们吃苦受罪了。你说说,是不是可以放他们回国去了?”

伯嚭听了,正中下怀。他不断收受文种从越国送来的礼品,早就想奏请吴王放人了,当时就顺水推舟地说:“大王乃仁德之君,有大恩大德于勾践。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三年的时间中,勾践对大王毫无怨恨,也没有想到逃跑。这就足以证明他的臣服之心。如果大王开恩放他回去,他定会死心塌地感恩图报的。”夫差连连点头说:“那好,叫太史官择个黄道吉日,放越王归国吧!”

夜里,伯嚭就派人到石室去把此喜讯告诉了勾践。勾践高兴得大笑不止,又把此喜讯告诉了范蠡。范蠡想了想后,冷静地说:“大王,不要高兴得太早。别忘了,还有伍员,伍相国这一关没有过哩。”“唉!”勾践听后,又转喜为忧地低下了头。他知道,伍员是吴国的两朝老臣,夫差都是他拥立的。很多事情,夫差都要让着他点,他总是在防备着夫差放虎归山的。

伍员听说夫差将要放归勾践的消息,就十万火急地闯宫求见夫差。他很恳切地说:“大王,你不可轻易地放虎归山呀!斩草不除根,来春必发生。当初夏桀王囚押成汤而不杀,殷纣王囚押周文王而不诛,以后,世道沧桑,转胜为败,成了两个亡国之君。今天,大王不杀勾践,恐怕夏桀王、殷纣王的故事又要重演了!”

夫差听后,嘴上虽说伍员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但心里却有所触动,就萌生了杀人的念头。他传旨,叫越王进宫朝见,再次地进行考察,以便作出决断。

当晚,伯嚭又派心腹把这消息秘密地传给了勾践。勾践听后大惊失色,又转告范蠡想办法。范蠡劝慰说:“大王不要怕。吴王囚禁大王已整整三年了。他三年都能容忍下来,哪能一下就变了呢?大王明天尽管去朝见吴王,态度放得更加诚恳一些,言语说得更加谦卑—些,保管没事!”勾践听后,又壮起了胆子。但夜里仍然睡不好,总害怕杀身之祸临头。

第二天天还未亮,勾践君臣就胆战心惊地进城去朝见吴王。他们在宫门外等了很久。太监传话说:“大王今天免朝。”越王君臣一连去了三天,都是如此。第三天时,伯嚭从宫中出来对勾践说:“我们大王病了,你还是回石室去待命吧!”

勾践回到了石室,样,惶惶不可终日。范蠡又给他出了一个好主意。勾践开始很不乐意,经范蠡的一再劝说,他才勉强答应了。

吴王的寝宫里。夫差一连几天都身体不舒适,吃什么都没有味。这天上午,天气暖和。伯嚭进宫来请安问病后说:“大王,勾践要来探望御体安好!”夫差心烦地摇头:“不见!”伯嚭说:“勾践说他通晓医术,一定要来看看,尽尽心。”夫差想了想说:“那,就叫他进来吧。”

伯嚭带着勾践进了寝宫。夫差躺在龙床上感到腹胀,正要大便,太监送来了便桶。勾践毫不回避地说:“大王,罪人以往曾经得到东海名医的真传:看看病人粪便的颜色,尝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就知道病人病势的好坏。”夫差说:“你是真的要尝粪便吗?”勾践点了点头。夫差吃了一惊,心想:“天地之大,真是无奇不有。世人还有这样肯为我尝粪便的人。今天,我倒要看看他是不是真心如此!”

夫差在便桶上大便之后,勾践就用小勺取出一勺,眯起眼睛仔细地进行观察,然后又张嘴伸舌仔细地品尝起来。夫差、伯嚭在一旁都闻着臭味而用手捂着鼻子。范蠡则用眼色,鼓励勾践坚持下去。

勾践尝粪后,跪着对夫差说:“恭喜大王,贺喜大王。大王的病不出10天必能痊愈。”夫差发问:“你怎么知道呢?”勾践回答:“粪便是五谷所生。人吃五谷就会得百病。粪味顺应时气,病人就活;逆了时气,病人就死。今日大王粪便苦中有酸,正应了春夏发生之气,说明毒气已经全排出来了,所以恭贺大王御体很快就会好起来了。”夫差听了非常高兴地感叹道:“做臣子与做儿子的,哪一个能为君父亲口尝粪呢?太宰,你能做到吗?”伯嚭如实回答:“臣做不到。”夫差说:“不但你做不到,恐怕寡人的太子也做不到啊!今天勾践却做到了。这就充分说明他对寡人的忠心已大大地超过了一切人!”伯嚭点头附和说:“是呀,越王对大王的爱戴与忠心,早就超过了臣子对君王、儿子对老子了。”夫差高兴地说:“越王,你请回去吧!等寡人病好以后,就送你回越国去!你的好心,定要得到好报。”

勾践连忙叩头称谢。他一出宫门,就恶心地呕吐了起来,感到口内奇臭无比。他瞪了一眼身旁的范蠡说:“范蠡呀范蠡,你出的这个馊主意,可叫我把人格丢尽了啊!”范蠡连忙用手势制止说:“嘘——小心叫别人听见了!”10天后夫差的病果然就完全好了。他当即传旨送越王归国,两国永结和好!伍员听说后,又出面加以阻挡。夫差气冲冲地说:“伍相国,你怎么尽和寡人唱反调呢?我病重的时候,你到哪里去了?勾践待我赛过了我的亲生儿子。亲口尝粪,你能吗?你再不要说他的坏话了,我不听!我不听!”

4.割爱献美,破吴复仇

秋天的早晨,晴空万里,排排大雁成人字形向南方飞去。越王君臣一离开姑苏城,就像三只出笼的鸟儿,大口大口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三年的囚徒生活,可把人憋坏了。

范蠡执鞭,亲自驾着一辆豪华的马车。车内坐的是穿戴了王冠王服的勾践夫妇。马蹄嗒嗒,车轮飞转。他们还嫌不快,恨不得一步就回到离别了三年的故国。

会稽城的文种知道了越王归国,率领文武百官远道相迎40里。君臣相见,如同隔世。大家都流下了热泪。越王感慨万分地说:“寡人今天能够活着回来,都是范大夫的功劳啊!”范蠡说:“这全靠大王忍辱负重的坚强意志。但愿大王不要忘了三年石室之苦,励精图治,富国强兵,那么,吴国之仇就完全可以报了!”

越王回宫后,没有贪图片刻的安乐。他遵循“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信条,一切都从头做起。他命范蠡为军事长官,扩大兵员,苦练精兵。他命文种主持国政,开源节流,增强国力。佐下,越王尊贤敬士,敬老怜幼,发展生产,鼓励生育。他自己粗衣疏食,卧薪尝胆;每天都叫人提醒他:“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吗?”

范蠡主持修补都城城墙,城高壕深,城墙的西北部特意不用城门,并扬言:“越国永远臣服于吴国,不敢关闭了进贡的大门。”夫差听说后,就更加相信越国不会反叛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国君臣一心,军民一致,发展了生产,训练了军队,人丁也一天天地多了起来。有一天,上朝的时候,勾践就对文武大臣说:“寡人由吴归国已经四年了,现在能够出兵伐吴,报仇雪恨了吗?”

范蠡出班奏道:“大王,性急喝不得热粥。伐吴报仇乃是个大事,不能操之过急。而今,夫差还在想问鼎中原,争夺霸主宝座。吴国的势力还很强大。名将伍员还在统帅军队。上天还没有赐给我们有利的时机啊!”文种出主意说:“我们要想办法去腐化敌人的内部,消磨其意志,消耗其财力,等待有机可乘了,再说伐吴不迟。”勾践说:“二位大夫言之有理。寡人就听你们的。”

文种进一步说:“臣听说,高飞的鸟死于美食,深水的鱼死于香饵。我们可投敌人之所好,使敌人自我消耗。”范蠡说:“听说夫差要大兴土木,华的宫殿,被伍员阻止了。我们国家有的是高树大材,可派人入山选取最大最好的伐了送去,以促使夫差扩建宫殿,消耗财力的决心。”

勾践当即点头,派了3000名精壮劳力进山伐木。

文种又说:“夫差最好女色。我们越国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有的是秀色可餐的绝色美女。大王可派人下功夫挑选几个进献给夫差。这一来表示了我们的忠心,二来让夫差沉溺于女色,在温柔乡里消磨意志。这种力量可比得上10万甲兵哩!”范蠡接口说:“文大夫出的主意太好了。这件事就交给臣去办吧?”勾践说:“行,范爱卿经常深入民间,恐怕心中已有人选了吧?”

这时,范蠡的思绪就插上翅膀飞到了苎萝山下的苎萝村中去了。他想起了那年在小河边与美女西施的遭遇。他知道西施非常钟情于他。他也很钟情于西施。要不是国家突然遭到吴国人的进攻,没有来得及表白感情的话,说不定二人早已结成了连理,成了恩爱夫妻了。自己与大王一道入吴当人质三年,西施的影子时常出现在脑海中。但是,一想起国家与个人的性命都不一定得到保全时,就顾不得儿女私事了。回国以后,国家是百废待兴,个人可说是日理万机。这一来是抽不出空余时间,二来也感到作为国家的首席大臣,国仇未报,个人的事也提不到日程上来。说,事隔多年,西施恐怕已经美人迟暮,早已嫁做他人妇了吧?这次受命选美,西施美艳绝伦的影子又老在脑海中盘旋。反正浙东出美女,不妨再到苎萝村中去走一回吧!

当范蠡又一次出现在苎萝村施大爷家中时,西施高兴得发了狂。当范蠡得知西施还是单身一人,待字闺中时,又吃惊得张开嘴巴合不上了。范蠡问施大爷:“令爱,今年恐怕已20多岁了吧?为什么还不选择个好人家的子弟出嫁呢?”施大爷叹了口气说:“唉,我这个女儿呀,性情非常倔强,眼界也非常高。每当我和她妈提说她的婚事时,她就说,国家正在遭难,儿女私事可以暂缓。一年又一年的就缓到了现在。”范蠡试探地说:“西施姑娘是不是在等待着什么心上人吧?”施大爷说:“谁知道呢?女儿大了,她有啥心事,也不一定要向我们当老人的说哟!”

范蠡住在了苎萝村,督促地方官吏四处张榜选美。黄昏,他一个人走出村口到小河边去散步。

天上阴沉沉的,没有一丝微风,树叶也一动不动。范蠡看见一个姑娘在河边浣纱。看背影极像西施,连忙大步走去,果就是意中之人。两个人的四只眼睛相对而望,都有些哀怨。西施还是那样的年轻貌美,还是那样的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还是那样的不笑也有两个动人的酒窝,魂夺魄。范蠡和西施并排坐在河边的一棵大树下,苍茫的暮色笼罩了他们的身影。范蠡心知自己误了姑娘,感到非常内疚地说:“西施姑娘,是我对不起你!”西施苦笑了一下说:“这不怪你,只怪夫差那个大坏蛋,只怪我的命太苦了。可是老天有眼,我,我终于等来了你。你不知道,自从你那天深夜骑马走了以后,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你!我担心:你上了战场后,敌人的刀剑会不会伤害了你?我担心:你到吴国做了人质,夫差会不会杀了你?我多次跪向苍天,乞求神灵保佑你平安无事。我听说,你和大王一起平安归国后,我高兴得发了狂。我多次下决心要到京城去找你,可又想到你正为国仇得报在日理万机地劳心劳力。我想见你,又不愿去打扰你。我,我,痴心地盼着你,等着你,相信你不会忘掉我,一定还会来的!”西施越说越激动,泪水已经像两条小溪一样,在两颊上流了起来。

范蠡感动极了,拉着西施的双手说:“看看,我,我这不是来了吗?”

两个人紧紧地拥抱,甜蜜地亲吻了起来。他们都想:如果世上投有战争,没有仇杀,让有情人都能自由地相亲相爱该有多好啊!

一阵凉风吹来,使二人燥热的胸膛有了凉意。西施从缠绵的情绪中清醒了过来。她冷静地说:“道,你这次来的使命。你是来选美,不是来寻妻。恐怕我这几年时间还是白等了!我已经想好了,不用你为难,不用你张口,你的使命我带头替你去完成!”

范蠡感到意外地说:“你是说,你要去吴国?”西施坚定地说:“是的,我们两人的事,比起国仇来还是小事。不是我自夸,以我的容貌,夫差一定会迷恋上我的。我自信会顶得上你的10万甲兵!只要你的心中还有我,我就心甘情愿地去救国了!”

此时范蠡的心中,真像大风掀起的东海的海水,正在扬波起浪。人说,爱情都是自私的。天地间,有谁愿意把自己心爱的人献给别人呢?范蠡真想不顾一切地娶了西施,另选其他美女去献吴王。但是,哪一个美女又赶得上西施呢?她的女伴郑旦虽说也是个绝色美女,但是比起她来还是要差那么一大截。西施不但貌美,心灵就更美了!像她这样有爱国心的美女去到吴国,去开辟出另一条战线,那力量简直是无可估量的,远非10万甲兵所能取得的。范蠡和西施一样:既爱情人,更爱国家。他痛下决心地说:“西施姑娘,为了我们灾难深重的国家,你,你就委屈点,再,再等我几年吧!”西施抽泣着说:“我,我等,我等!只是,等到国仇已报的那天,你,你不嫌弃我是、是残花败柳就行了。”“我不会!我不会!”范蠡大声地表白道:“我可以向天发誓:心灵深处爱你!我们从两个战场共同努力!我坚信,我们有完满结合,再不分手的那一天!”

范蠡主持的选美工作在全国普遍展开。经过层层筛选,共选出了20名绝色美女。但挑来比去,还是西施第一,郑旦第三。勾践传见后也是赞不绝口。他当即传旨宫廷乐师教习美女歌舞技艺,然后就让范蠡带领去到吴国。

夫差一见到了西施、郑旦,如同见到了仙女下凡,两只眼睛光在美女身上转来转去,好像被胶粘着了一样,老不愿离开。随即传旨送入后宫,并奖赏了范蠡。

伍员当时在场又劝阻说:“大王,臣听说,夏亡于妹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美女都是亡国的尤物,你可收受不得呀!”夫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