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肿瘤的流行现况与防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6 16:11:44

点击下载

作者:李旭东、么鸿雁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消化道肿瘤的流行现况与防控

消化道肿瘤的流行现况与防控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消化道肿瘤的流行现况与防控/李旭东,么鸿雁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978-7-117-18433-5

Ⅰ.①消… Ⅱ.①李…②么… Ⅲ.①消化系肿瘤-预防(卫生) Ⅳ.①R735.0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302483号人卫社官网 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消化道肿瘤的流行现况与防控

主  编:李旭东 么鸿雁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epub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433-5策划编辑:王凤丽责任编辑:张乃戈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前  言

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因。近20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居民一生罹患恶性肿瘤的概率为22%。《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我国居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占全部癌症发病的43%,死亡占全部癌症死亡的50%。其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对男性的危害尤为显著,无论发病还是死亡的构成均超过男性全部癌症发病和死亡的1/2以上,仅以上五大癌症的发病即占男性所有癌症发病的51%以上,死亡占男性癌症总死亡的53%以上。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等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致使食管癌、胃癌、肝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同时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发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自200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国流行病学、临床、科研和恶性肿瘤防治各方面的专家,编写了恶性肿瘤防控系列专辑, 为基层进行癌症防控和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此次将部分专辑汇总整理,针对我国几种主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重点描述其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危险因素、临床诊治方法和防治策略,并着重介绍我国多年的防治经验,以期促进中国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为恶性肿瘤综合防治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流行病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师、医学生提供参考。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历时8年,很多专家学者为本书作出了贡献。在此,对他们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着对恶性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恶性肿瘤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恳请读者和同道们不吝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和提供最新信息。李旭东 么鸿雁2013年10月于北京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癌症流行概况 第一节 全球癌症流行现况第二节 中国癌症流行现况第二章 食管癌 概  述第一节 食管癌的流行现况第二节 食管癌的危险因素第三节 食管癌的临床和预后第四节 食管癌的防治策略与措施第五节 食管癌的营养干预研究案例第三章 胃癌 概  述第一节 胃癌的流行现况第二节 胃癌的危险因素第三节 胃癌的临床和预后第四节 胃癌的防治策略与措施第五节 胃癌高发现场的病因学干预研究案例第四章 结 直 肠 癌 概  述第一节 结直肠癌的流行现况第二节 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第三节 结直肠癌的临床和预后第四节 结直肠癌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第五节 结直肠癌高发现场防治的现状和展望案例第五章 肝癌 概  述第一节 肝癌的流行现况第二节 肝癌的危险因素第三节 肝癌的临床和预后第四节 肝癌的防治策略与措施第五节 肝癌的综合防治案例第六章 胰腺癌 概  述第一节 胰腺癌的流行现况第二节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第三节 胰腺癌的临床和预后第四节 胰腺癌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第五节 胰腺癌高危人群防治研究案例参考文献第一章 癌症流行概况第一节 全球癌症流行现况

癌症,已经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全球每年有超过千万的新发癌症病例,在全球疾病负担里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从近几十年来的发病趋势看,绝大多数国家癌症呈明显上升趋势。全球癌症发病数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3/4新增病例发生在新兴工业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将有2000万新发癌症病例,癌症死亡人数将达1200万,癌症将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一、 全球癌症发病现况

根据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ACR)的报告,2008年,全球67亿人口中新发癌症病例1266万以上,全球癌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80.8/10万,75岁之前患癌的累积风险是18.6%。全球癌症发病排名前10位的依次为: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胃癌、肝癌、子宫癌、食管癌等。

从发病看,全球不同性别发病不同。全球男性癌症新发662万,男性癌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202.8/10万,男性75岁之前患癌的风险是21.1%。男性发病排前6位的依次为: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食管癌。

全球女性癌症新发605万,女性癌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64.4/10万,女性75岁之前患癌的风险是16.5%。女性发病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肺癌、胃癌。

总之,世界不同地区癌症的发病率明显不同,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西欧最高,而西非最低。二、 全球癌症死亡概况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和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ACR)的报告,2008年,全球67亿人口中,死亡病例为756万,年龄标化死亡率为105.6/10万,75岁之前死于癌症的风险是11.1%。

全球男性癌症死亡422万,男性癌症年龄标化死亡率为127.9/10万,男性75岁之前因癌死亡的风险是13.4%。

全球女性癌症死亡335万,女性癌症年龄标化死亡率为87.2/10万,女性75岁之前因癌死亡的风险是9.1%。

发达国家中癌症占所有死因的1/5以上,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位居第二。在有些国家已经成为首位死亡原因,并且癌症占死因的比例不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癌症发病率正在上升。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所有死亡原因中,癌症均处于明显上升趋势。三、 全球癌症患病现况

IARC全球癌症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全球癌症患者5年患病2880万例。不同癌症的患病状况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有所不同。预后较差的癌症(肝癌、肺癌),5年患病率差别不大。同时,具有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癌症(结直肠癌、乳腺癌),发达国家的5年患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

新发病例和现患患者之比也是预后的一个指示指标。肺癌的发病人数多,但是预后相当差,所以患病率并不是最高;而乳腺癌的发病人数并不是最多,但是预后相对较好,因此其患病率最高。所以,通过新发病例和现患患者之比可以间接反映预后和生存状况。四、 消化系统常见癌症全球流行现况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胰腺癌,这五大癌的全球年发病人数合计为373万,占全球癌症发病例数的29.5%;死亡272万,占全球癌症死亡的35.9%;5年患病613万,占全球癌症患病的21.3%。

以上五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除胰腺癌外,发病均位于全球前8位高发恶性肿瘤之列;五大癌症死亡均排在癌症死亡的前10位,除胰腺癌外,其他死亡均排在癌症死亡的前6位;肠癌和胃癌患病率排在癌症患病率的第3和第5位,肝癌、食管癌和胰腺癌患病率排在第14、15和25位,预后差、凶险高,因此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提高预防和治疗的策略和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预测,202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将达2000万,1200万人死于癌症,癌症患者超过3000万,60%来自发展中国家,癌症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第二节 中国癌症流行现况

癌症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2012年全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009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新发病例数24万以上,粗发病率为285.9/10万,居民累积发病率(0~74岁)为22%以上。发病前5位的是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76%以上。一、 中国癌症的发病现况(一) 发病率《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009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新发癌症病例近25万,全国肿瘤登记地区发病率(粗率)为285.9/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为146.9/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为191.7/10万,累积率(0~74岁)为22.1%。(二) 发病癌谱位次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6.4%。(三) 性别差异《2012年全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009年,新发病例中,男性14万、女性11万,全国肿瘤登记地区发病率(粗率)男性为318.0/10万,女性为253.1/10万。不同性别间的发病癌谱也不同:

男性发病第1位恶性肿瘤为肺癌,其次为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男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4.1%。

女性发病第1位恶性肿瘤为乳腺癌,其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肝癌,女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7.6%。(四) 城乡发病差别《2012年全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009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新发癌症病例中,城市地区近18万例,占新发病例数的71.4%;农村地区7万例,占28.6%。

城市地区发病率为303.4/10万(男性330.2/10万,女性276.2/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为150.3/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为195.7/10万,累积率(0~74岁)为22.2%。

农村地区癌症发病率为250.0/10万(男性293.1/10万,女性205.3/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为140.0/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为182.9/10万,累积率(0~74岁)为21.8%。

城市与农村相比,男女粗发病率城市均高于农村,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世界人口标化率和累积率,城市男性低于农村男性,而城市女性高于农村女性。(五) 年龄差异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全部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0~39岁年龄段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40~岁年龄组快速升高,80~岁年龄组达到最高,85 +岁年龄组发病率有所下降,城市和农村地区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年龄别发病率男女城乡比较,男性40岁以前城市高于农村,50~74岁年龄段发病农村高于城市,75岁及以后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除60~岁年龄组,城市低于农村外,其他年龄组城市均高于农村。

癌症发病年龄特点:2003~2007年的癌症发病资料显示,15岁以前的男、女性癌症发病率均不高,20岁以后随年龄增加而升高,60~80岁组段为最高,直到80岁以上的高龄组时,发病率才有所下降。男性和女性年龄别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图1-1)。图1-1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自《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

在城市的各年龄别癌症发病率里,生育年龄段(20~49岁)总的看来,女性癌症年龄别发病率高于男性;而农村地区未见生育期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发病率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与城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有关。二、 中国癌症的死亡概况(一) 癌症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首要死亡原因

根据30个城市和78个农村县死亡原因统计(表1-1),癌症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首要死亡原因。目前,癌症死亡占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构成的24%,已经超过冠心病、脑卒中等,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1位死因。表1-1 2006年中国部分市、县前10位疾病死亡专率及死亡原因构成(二) 中国癌症死亡现况

1.癌症死亡现况

癌症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疾病负担相当严重。全国肿瘤登记地区2009年恶性肿瘤死亡报告近16万(男性近10万,女性近6万),其中城市地区11万,占登记地区全部死亡的67.8%;农村地区46万,占登记地区全部死亡病例的32.3%。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粗率)为180.5/10万(男性224.2/10万,女性135.9/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85.1/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115.7/10万,累积率(0~74岁)为12.9%;城市地区死亡率为181.9/10万(男性223.5/10万,女性139.6/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80.9/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110.6/10万,一生累积癌症死亡率(0~74岁)为12.1%。

2.死亡癌谱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死亡恶性肿瘤的84.3%。

男性死亡第1位恶性肿瘤为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男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8.3%。

女性死亡第1位恶性肿瘤为肺癌,其次为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女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1.1%。

3.癌症死亡的城乡分布

城乡癌症死亡率均呈升高趋势。

1973~1975年,城市地区癌症死亡率为91.5/10万。一直到1985年,癌症死亡率维持在稳定水平,1985年后,癌症死亡率开始上升,1990~1992年上升为112.6/10万。到2000年,癌症死亡率为119.3/10万,占总死亡的19.3%。全国卫生统计年鉴2005年数据,城市癌症死亡率为124.9/10万,占总死亡的22.7%。

1973~1975年,农村地区癌症死亡率为80.8/10万。1990~1992年,上升为106.8/10万。2000年,肿瘤死亡率为110.6/10万,占总死亡的17.8%。全国卫生统计年鉴2005年数据,农村癌症死亡率为106.0/10万,占总死亡的20.1%。

1988~2002年期间,中国肿瘤登记处监测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地区男、女性癌症死亡世调率分别为99.0/10万~161.0/10万和68.0/10万~92.4/10万。农村地区男、女性癌症死亡世调率分别为164.8/10万~285.0/10万和47.9/10万~157.5/10万。

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城市地区癌症死亡率为181.9/10万(男性223.5/10万,女性140.0/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为80.9/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110.6/10万,累积率(0~74岁)为12.1%。

农村地区死亡率为177.8/10万(男性225.7/10万,女性128.1/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为94.4/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为126.7/10万,累积率(0~74岁)为14.8%。

男女合计和女性死亡率,城市地区高于农村;男性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世界人口标化率和累积率,农村地区均高于城市。

4.年龄别死亡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合计年龄别死亡率在50岁以前处于较低水平,男性45~岁年龄组、女性50~岁年龄组以后有较大升高,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全国合计和城市均在85 +岁年龄组达到最高,而农村地区在80~岁年龄组达到最高,然后85 +岁年龄组有下降趋势。

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男性和女性城乡比较,0~15岁年龄段男女城乡相差不大,男性15~79岁年龄段城市低于农村,80岁以上城市高于农村;女性15~69岁年龄段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70岁以后城市高于农村(图1-2)。图1-2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自《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三) 癌症死因位次的变化

1973~1975年,原卫生部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组织全国3年死因回顾调查,我国人群癌症粗死亡率为83.7/10万,调整死亡率为84.6/10万,人群死因构成12.6%,为第2位死因。癌症每年发病约90万人,死亡约70万人。

1990~1992年,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抽样调查结果,我国样本人群癌症粗死亡率为108.3/10万,人群调整死亡率为94.4/10万。人群粗死亡率较70年代上升了29.4%,调整死亡率上升了11.6%。人群死因构成17.9%,为第2位死因,癌症每年发病约160万人,死亡约130万人。

1991~2000年期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固定人群的观察显示,癌症死亡一直呈显著上升趋势。1991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人群癌症死亡率为91.2/10万,2000年报告癌症死亡率为119.3/10万,每年以2.5%的速度上升。无论男性和女性,无论城市和农村,癌症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1988~2002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监测资料显示我国癌症世界人口调整死亡率在78.9/10万~260.1/10万之间。男性癌症死亡率为125.7/10万~234.1/10万,女性为39.3/10万~159.8/10万。无论在城市或农村,癌症死亡率按性别分类均为男性高于女性,性别比值为1.34∶1~3.20∶1。男性癌症死亡率位居前位的为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鼻咽癌;女性癌症死亡率位居前位的为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鼻咽癌、乳腺癌和子宫颈癌。

根据原卫生部、国家和各地肿瘤登记处数据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癌症总死亡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其中近20年来肺癌死亡率上升最快,且上升幅度非常显著,死亡率呈增长趋势的癌症还有肝癌、胃癌和白血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癌症为子宫颈癌、鼻咽癌、食管癌等,其中子宫颈癌死亡率下降最快。

综上所述,我国癌症流行趋势具有如下特点:

1.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癌症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未来的20~30年间,我国癌症死亡率将继续上升,并将成为疾病防治中的主要问题。

2.在过去30年间,我国癌谱呈明显变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主要癌症死亡率顺位为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及宫颈癌,20世纪90年代演变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及结直肠癌,2000年演变为肺癌、乳腺、肝癌、胃癌、食管癌及结直肠癌。2009年高发癌谱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及乳腺癌、胰腺癌。死亡率下降最明显的为宫颈癌,上升最明显的为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的上升趋势亦不容忽视。我国正处于由发展中国家高发癌谱向发达国家高发癌谱过渡的时期,呈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高发癌谱并存的局面,从而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3.我国农村癌症死亡率的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城市,在农村高发区,癌症的危害尤为显著,值得重视。

4.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性别之间有差异。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男性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女性为乳腺癌、肺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子宫颈癌。

在各个系统的癌症中,消化系统癌症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危害远高于全球消化系统癌症的危害水平。《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这五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我国居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占全部癌症发病的43%,死亡占全部癌症死亡的50%。其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对男性的危害尤为显著,无论发病还是死亡的构成均超过男性全部癌症发病和死亡的1/2以上,仅以上五大消化道癌的发病即占男性所有癌症发病的51%以上,死亡占男性癌症总死亡的53%以上。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等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致使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居高不下,同时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发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对健康的危害也会不断升高。因此,应对癌症所带来的健康损害和疾病负担时,必须重视对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以下章节就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五大常见高发癌的流行、危险因素、临床、防治和干预预防案例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详细的分析和讨论。第二章 食管癌概  述

食管癌(oesophagus cancer)是人类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08年,国际肿瘤登记报告结果显示,在世界范围内,食管癌发病位于当前常见癌症的第8位,死亡第6位,每年约有48万新发病例,41万死亡病例,5年患病例数48万以上,主要包括腺癌和鳞癌。食管癌发病的国际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全球80%以上的食管癌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鳞癌。

中国是全世界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排在世界前列,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危害更为严重,2009年,我国农村肿瘤登记地区的数据显示,食管癌发病仍居全国农村肿瘤登记地区居民癌症发病和死亡的第3和第4位。

我国不同地区和人群中食管癌发病和死亡水平差别较大,总的特征为: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不同发病地区的年龄死亡专率曲线大体相似,高发区食管癌发病和死亡年龄比低发区提前10年左右,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以60~64岁组最高,70岁以后逐渐降低。

食管癌是机体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阶段、多因素和多基因的复杂疾病。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多年来,我国医务和科学工作者深入食管癌高发现场,进行病因与发病因素研究,提出了亚硝胺、真菌、微量元素、遗传、食物粗糙、饮食过快、热食、饮酒、吸烟、精神作用以及食管炎等是食管癌发生的内、外条件。第一节 食管癌的流行现况

食管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管的主要作用只是将食物从咽喉传递到胃中。食管发生梗阻的最重要原因是食管癌。食管癌是人类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08年的全球肿瘤登记数据显示,食管癌发病位于世界范围内常见癌症的第8位,死亡第6位,每年约有48万新发病例,41万死亡病例,5年患病48万以上。80%以上的食管癌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包括腺癌和鳞癌。我国是世界食管癌高发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危害更为严重,2009年我国农村肿瘤登记地区的数据显示食管癌发病仍居农村地区癌症发病的第3位。一、 食管癌的全球流行现况(一) 食管癌的全球发病现况

IARC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食管癌发病率居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的第8位,全球每年有48万以上的新发病例,全球食管癌世界标化发病率为7.0/10万,占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的3.8%。80%以上的食管癌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包括腺癌和鳞癌。

全球食管癌发病地区差异大,食管癌发病水平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相差悬殊。20世纪70年代,食管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亚洲从土耳其向东,经原苏联南部、伊朗北部到中国北部及日本仙台是一个食管癌高发地带。世界卫生组织把全球划分为20个区域,食管癌高发区集中在东北亚(10a区)、中亚(12区)、南非(4区)、东非(1区)等地区,而欧洲大部分地区、北美、大洋洲、西非和北非发病较低。即使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方或不同民族之间也可有明显差异,如中国的磁县、林县(10a区),伊朗的贡巴德地区和哈萨克斯坦的古里耶夫地区(12区),南非的特兰斯开地区等(4区),发病率都在100/10万以上。

食管癌发病性别差异明显,男性发病是女性的2~4倍。2008年,全球男性食管癌新发约33万例,占全球男性新发癌症病例数的4.9%,世界标化发病率10.1/10万,为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6位;女性食管癌新发约16万例,世界标化发病率4.2/10万,占全球女性新发癌症病例数的2.6%,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10位。

不同性别之间食管癌发病亦呈现地区差异性,男性最高世界标化发病率与发病最低地区之间相差15倍以上(从南非的世调率22.3/10万到西非的1.4/10万),女性最高与最低地区之间相差20倍(从南非的世调率11.7/10万到密克罗尼西亚/玻利尼西亚的0.6/10万)。(二) 食管癌的全球死亡现况

IARC报告结果显示,2008年,全球食管癌死亡约41万,占全球癌症死亡的5.4%,食管癌世界标化死亡率5.8/10万,居全球癌症的第6位。

男性食管癌年死亡约28万,占全球男性癌症死亡例数的6.5%,世界标化死亡率8.5/10万,居全球男性癌症死亡的第5位;女性食管癌年死亡13万以上,占全球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3.9%,世界标化死亡率3.4/10万,居女性癌症死亡的第8位。

全球各地区食管癌死亡率高、低相差也很悬殊。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在南非、东非和东亚地区。(三) 食管癌的全球患病现况

IARC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食管癌5年期患病例数48万人以上,食管癌5年患病例数占所有癌症患病例数的1.7%,5年患病率为9.8/10万,全球食管癌5年患病率排位为第15位,说明了食管癌生存率比较低。

全球男性食管癌5年患病例数约34万,5年患病率13.7/10万,占男性癌症5年患病例数的2.5%,在男性癌症5年患病率中排第12位;女性食管癌5年患病例数约15万,5年患病率5.9/10万,占女性癌症5年患者数的1.0%,在女性癌症5年患病率中排位为第14位。二、 中国食管癌的流行现况(一) 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现况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区,2009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粗发病率为22.1/10万,男性发病率30.4/10万,女性13.6/10万。高、低发区相差也相当悬殊,如农村地区男性粗发病率49.2/10万,女性27.3/10万。同时,在一些高发区域中又有很明显的更高发病区,如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区,而其中的河南省林县、河北省磁县食管癌发病率更高,磁县男性标化发病率高达128.8/10万,女性80.1/10万。

根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粗发病率:中国人口标化率(ASR China)为10.9/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ASR World)为14.8/10万;农村发病率比城市高1.71倍,年龄标化后差距增至2.09倍。

食管癌在农村地区危害较为严重:农村地区的男性食管癌发病为男性癌症发病第3位,发病率为49.2/10万,占男性癌症发病构成的16.8%;女性食管癌发病为女性肿瘤发病的第3位,发病率为27.3/10万,占女性癌症发病构成的13.3%。图2-1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年龄别发病率(自《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二) 中国食管癌的死亡现况

2009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的死亡率为16.8/10万,农村比城市高1.8倍,年龄标化后差距增至2.2倍。

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对29个省、市、自治区8亿5千多万人口的全国死亡回顾调查结果描绘出我国食管癌调整死亡率的全国分布图,显示出食管癌死亡率在我国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我国主要的食管癌高发区有6个,分别为:①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地区。②四川省的北部地区(盐亭)。③湖北省、安徽省的大别山地区。④福建省的南部地区和广东省的北部地区。⑤江苏北部地区。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萨克人居住区。其中河南省林县的食管癌死亡率最高,不仅是我国食管癌最高发的地区,也是世界食管癌、贲门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1973~1975年,第1次死因回顾调查结果:我国食管癌死亡率平均为16.7/10万,食管癌在全部的恶性肿瘤死亡中占21.8%,仅次于胃癌居第2位。其中男性食管癌死亡率为21.1/10万,食管癌死亡占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的24.5%,次于胃癌;全国女性食管癌死亡占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18.2%,次于胃癌和宫颈癌。

1990~1992年,全国1/10人口抽样死因回顾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抽样地区食管癌死亡率平均为17.4/10万。食管癌死亡在恶性肿瘤中占16.1%,死因排在胃癌、肝癌和肺癌之后,居恶性肿瘤第4位。其中男性食管癌死亡率为21.7/10万;女性食管癌死亡率为12.4/10万。

2004~2005年,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显示:食管癌死亡率男性为20.6/10万,女性为9.5/10万,分别占死因构成的12.1%、9.5%。

3次死因回顾调查结果以及多年肿瘤登记年报结果显示出我国处于世界上食管癌相对高发地带,全国食管癌的发病和死亡水平列世界恶性肿瘤的前列。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食管癌发病水平差别较大,总的特征为: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图2-2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年龄别死亡率(自《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

总之,我国食管癌不同发病地区的年龄发病、死亡专率曲线大体相似,高发区食管癌发病和死亡年龄比低发区提前10年左右,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以60~64岁组最高,70岁以后逐渐降低。食管癌发病和死亡一般男性高于女性,高发区性比例较小,低发区偏大,我国性别比例为2.26。三、 食管癌的分布特征

1.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食管癌发病水平差别较大,总的特征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高于发达地区,农村高于城市。

2.年龄差异

食管癌不同发病地区的年龄死亡专率曲线大体相似,高发区食管癌发病和死亡年龄比低发区提前10年左右,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3.性别差异

本病发病和死亡一般男性高于女性,高发区性别比较小,低发区偏大。全球食管癌发病率性别比为2.5,我国性别比例为2.3。

4.职业分布

食管癌患者大多从事经济收入低、工作强度大的职业。国外不少调查研究认为食管癌发病与酿酒业、金属加工业、接触石棉和铅工作有关。

5.民族分布

不同民族人群的食管癌发病率有明显差异。例如,美国的黑人高于白人,亚洲的中国人、日本人高于欧洲和美洲。我国少数民族人群中以哈萨克族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最高,以苗族最低。

6.移民流行病学

国内、外移民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资料表明:高发区居民移到低发区后,食管癌保持相对高发,如河南省高发区林县居民移居到山西省黎城县南委泉乡2~3代后,食管癌死亡水平仍高于当地居民5.7~8.6倍。移居到美国的中国移民,食管癌死亡率第1代男性为美国白人的2.94倍,其第二代为1.91倍,其死亡危险性随移居后代增加而逐渐接近移居国。

食管癌流行特征:不同地区、国家、种族、性别和不同时期的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差异,显示了不同发病率和不同性别比的镶嵌现象,形成了相对高发区而呈现出的明显地区发病梯度或不规则的同心圆分布。这样的地理分布特征不仅反映在世界范围,而且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也非常明显和突出。第二节 食管癌的危险因素

目前,食管癌的确切病因不明,其发生和发展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显然从流行特点来看,环境和某些致癌物质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我国河南省林县、山西省阳城、四川省盐亭和河北省磁县等食管癌防治研究现场的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资料初步明确了亚硝胺、真菌、营养不平衡(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为食管癌的主要病因因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也对行为因素(吸烟、饮酒、特殊饮食习惯等)、生物学因素以及遗传易感性等进行广泛探讨。目前认为,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多种环境因素与宿主基因组相互作用,并经长时间、多阶段演化的结果。一、 理化因素(一) 亚硝胺类化合物

亚硝胺类化合物是公认的一类很强的化学致癌物,包括其前体硝酸盐、亚硝酸盐、二级和三级胺等。人类主要通过饮食等途径吸收进入体内。现已知有近30种亚硝胺能诱发动物肿瘤。我国调查发现,在高发区的粮食和饮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含量显著增高,且和当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关,这些物质在胃内易合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食管癌高发区饮用水水源中往往含有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和胺类化合物,如林县、磁县、盐亭及海安等地饮水中“三氮”多有所偏高。研究表明食管癌和食管上皮增生的患病率与饮水中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如高发区河北省磁县饮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氮及氨氮(三氮)分别超过国家饮水标准的20.6%、50.0%和33.3%,而且饮用沟塘渠水能增加食管癌的危险度。(二) 微量元素缺乏和营养不平衡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流行病学、生态学等研究和实验分析,发现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多位于贫困农村,居民膳食品种单一,必需营养素得不到充分供应,特别是蔬菜水果和动物性食物、维生素(A、B、C、E、B、叶酸)、β-胡萝卜素、硒、锌、钼、钙等元素212摄入不足。

食管癌高发区土壤中的钼、锌、硒、铜、硒、锰、铁与镁的含量均较低发区低。对长期以锌、硒缺乏的谷类食物为主食的高发区,在居民食物中添加锌、补硒可以显著促进食管鳞状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的逆转,阻断其进展。

食管癌高发区居民普遍动物性蛋白摄入不足,新鲜蔬菜少,体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补充多种营养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食管、贲门等肿瘤的发病危险,因此微量元素与食管癌的关系值得注意。每天食用足量(400~800g)新鲜水果蔬菜可预防食管癌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二、 生物因素(一) 真菌

人类食物在生产、加工和储存中可能被真菌污染。其中部分真菌产生的毒素可以诱发多种人类肿瘤。霉变食物常常同时含有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真菌与亚硝胺具有协同致癌的作用。

我国食管癌的发病与真菌性食管炎和食物污染真菌有关。食管癌高发区粮食真菌污染率明显高于低发区。河北磁县68.4%居民的口腔有真菌,47.8%的人食管携带真菌。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真菌污染率很高,检出率为90%。在食管癌高发区,粮食中的杂色曲霉、黄曲霉、互隔交链孢霉、圆弧青霉、串珠镰刀菌、烟曲霉的污染较为普遍。

细胞学研究、病理学研究也都发现高发区居民的食管上皮真菌感染率很高,癌、不典型增生、轻度和正常食管上皮的真菌感染率分别为90%、72%和31%。因此,霉变食物及真菌等因素可能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二) 人乳头状瘤病毒

一些研究证实HPV感染是某些高发区食管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且食管鳞癌主要与HPV16型感染有关,食管腺癌主要是HPV18型感染。

国内近年的资料报道了河南、河北、广东、广西、新疆、四川、陕西等省的检测食管癌HPV阳性率为24.2%~92.7%,平均54%(583/1079例)。国内食管癌高发区的研究发现,24%食管癌患者的血清抗HPV16抗体阳性,且食管中的HPV DNA阳性与血清学阳性一致。三、 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一) 腌制食物

食管癌高发区多干旱缺水,不能长期供应新鲜蔬菜,当地居民常年食用腌制的酸菜。研究发现:酸菜的食用量和食管癌的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年消费酸菜数量大的乡,其食管癌的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同时,Ames实验证实,高发区粮食、酸菜中有致癌作用的真菌(互隔交链孢霉、串珠镰刀菌、黑曲素等)。吃酸菜、吃腌菜是食管癌非常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二) 吸烟

香烟的烟雾和焦油中含有多种致癌物,如苯并芘、多环芳烃、亚硝基化合物、环氧化物等,这些物质能直接作用于细胞蛋白质、核酸等成分,造成细胞损伤,引发癌变。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吸烟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随访林县营养干预试验人群(29 584人)15年,发现吸烟增加食管癌风险;前瞻性研究(1975~1986)表明,吸烟能增加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癌变的危险。在中国103个地区、涉及1.5亿人口范围内开展的吸烟与食管癌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对近2万食管癌病例和两组不同对照人群吸烟状况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显示吸烟为食管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归因危险百分比在农村地区为13.4%~21.1%,城市地区为27.6%~31.3%,为揭示食管癌的发病因素和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三) 饮酒

食管癌与饮酒量、乙醇的烈性程度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而且烟和酒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在天津调查的研究表明,饮酒与食管癌有明显的关联关系,其OR值为3.02(95%CI:1.78~5.13),并且患食管癌的危险性随饮酒年限和饮酒量的增加而升高,说明饮酒是天津市男性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这可能与大量乙醇长期刺激食管黏膜,使黏膜受损导致癌变有关。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饮酒的人群暴露率为39.28%,其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为16.41%,即人群中若能去除饮酒这一病因因素,食管癌的发病预期可减少1/6。(四) 烫食、快食和辛辣食物

食管癌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显示,除烟酒外,热烫饮食、进食快、食用腌菜或酸菜及干硬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都能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与早期高发区的报道基本一致。我国南方食管癌高发区有长期饮用热烫的“功夫茶”的习惯;而太行山地区常有喝热粥的习惯,研究发现有此习惯的居民食管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无此习惯者。长期吃过热食物,可造成食管黏膜的热损伤,从而对致癌因素更为敏感。进食速度快、饮食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增强食管不良刺激及慢性损伤的机会,增加细胞变性的可能性。我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发病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也表明食用辛辣食品可增加食管癌发病的危险性。(五) 食油炸和煎熏食品

煎烤或熏制的牛肉、鱼表面的结痂物质在Ames试验中有极强的致突变活性,油炸食品经过高温油炸、煎烤,油脂中绝大部分的维生素E被破坏,食品中的B族维生素几乎全部损失。油脂反复加热使用还易产生一种有毒成分——丙烯醛,该物质会增加多种癌症发病的风险。上海人群中的调查研究发现过度食用油炸食品与食管癌发病有关。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提示经常食用油炸食品是食管癌发病的高风险因素。(六) 忽视口腔卫生

食管癌高发区居民绝大多数口腔卫生不好,不刷牙或不认真刷牙,造成龋齿或缺齿,口腔内细菌滋生,随吞咽的唾液与食物污染食管,累及食管受损。一项在食管癌高发区2.8万人群随访5.25年的队列研究表明,缺齿增加了当地居民患食管癌的风险(RR:1.3;95%CI:1.1~1.6)。四、 宿主因素(一) 精神创伤

精神常处于压抑状态时,患肿瘤危险性增加。美国抗癌协会指出:精神因素对于患者赖以抵抗肿瘤侵袭的免疫力有重要影响。食管癌发病与心理行为、社会因素的关系密不可分,在现场人群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手术确诊的食管癌患者做了心理、行为、社会因素测量,研究显示抑郁、焦虑、愤怒、生活事件、婚姻状况、睡眠紊乱、体重指数等与食管癌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二) 免疫因素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了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前病变与正常人群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显示仅与免疫反应基因表达有显著性相关,说明机体内在的免疫反应与食管癌前病变演变密切相关。(三) 相关食管疾病

食管损伤、食管疾病、食物的刺激作用及某些食管疾病可以促发食管癌。在腐蚀性食管灼伤和狭窄、食管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食管癌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为高。食管癌高发地区的居民有进食很烫的饮食和粗糙饮食、饮烈酒、吃大量胡椒、咀嚼槟榔或烟丝的习惯,对食管黏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均可引起局部上皮细胞增生,弥漫性或局灶性上皮增生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期病变。(四) 遗传因素

食管癌发病虽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而机体的遗传因素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食管癌发病的家族聚集性在许多高、低发区均有表现,在我国山西、山东、河南等省的调查发现,当地有“癌户”的称谓,即在相似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下,食管癌往往发生在某些家族,有家族聚集现象,有阳性家族史者约占1/4~1/2,其中父系最高,母系次之,旁系最低。食管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与食管癌发病关系密切。

回顾食管癌病因学研究过程,不难得出以下结论: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的、多阶段、双向转化的过程,历经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是机体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阶段、多因素和多基因的复杂疾病;目前尚不能确定哪一些因素在食管癌发病中起主导作用。严格地说,只有从环境中除去某些因素,或减少人群的暴露机会,或运用某些方法和手段有效阻断这些因素的生物效应,最终导致食管癌发病率下降,才能确立这些因素的决定性作用。第三节 食管癌的临床和预后一、 临床表现

食管黏膜的鳞状细胞癌变后,逐渐增长,最后形成肿块,阻塞管道,致使食物通过困难,产生一系列食管癌症状。早期可出现咽下哽噎感、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食物滞留感和异物感、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少数患者可有胸骨后闷胀不适、胸前痛和嗳气等症状。后期可出现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声音嘶哑、气急和干咳等症状。早期体征可缺如,晚期则可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失水或恶病质等体征。当癌肿转移时,可触及肿大而坚硬的浅表淋巴结,或肿大而有结节的肝脏。二、 辅助检查

主要有X线钡餐检查、纤维食管胃镜检查、食管黏膜脱落细胞学检查、食管CT扫描检查、应用甲苯胺蓝或碘体内染色内镜检查法等。X线造影检查对绝大部分到医院就诊的食管癌患者,均可获得较正确的诊断。内镜检查,由纤维内镜到电子内镜,特别对上消化道癌(食管和胃)的检查和诊断是最佳选择。它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观察到黏膜上的病变及其整个形态表现,而又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取得“金标准”的诊断。如果直接采用内镜检查,可以代替X线造影,一步到位地完成食管癌的检查和诊断的全过程。三、 诊  断

对有吞咽不适和(或)异物感,尤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者,特别是在食管癌高发区,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可作食管吞钡检查、食管镜或胃镜检查以及细胞学检查。主要诊断依据如下:

1.症状

早期食管癌有咽下食物哽噎感,胸骨后针刺样疼痛或食管内异物感,典型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

2.体征

早期无体征,晚期消瘦、脱水。

3.食管吞钡X线检查

可见食管黏膜破坏、管腔狭窄、龛影和充盈缺损。

4.食管脱落细胞检查

早期阳性率可达90%。

5.食管镜检查

可见管腔狭窄、黏膜破坏。

除病史和症状外,主要依据食管钡餐造影和食管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纤维食管镜已经广泛用于食管癌的诊断。食管镜检查与脱落细胞学检查相结合,是食管癌理想的诊断方法。四、 治  疗

食管癌的早期治疗效果良好。即使是晚期病例,若治疗得当,也可向好的方面转化。一般对较早期病变宜采用手术治疗;对较晚期病变,且位于中、上段而年纪较高或有手术禁忌证者,则以放射治疗为佳。(一)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首选方法。下段癌肿手术切除率在90%,中段癌在50%,上段癌手术切除率平均在56%~92%。

1.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

诊断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黏膜内癌者,应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100%。10年生存率亦在70%以上。效果满意,可以达到根治。如无黏膜切除术条件者,黏膜内癌和黏膜下浸润癌应行外科食管切除术。

2.中晚期食管癌

中下段和部分上段食管癌,应争取外科食管的切除手术,术后5年生存率在25%~30%,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二) 放射治疗

一些不宜外科治疗的患者或因各种原因不适合手术者,可采用放射治疗。食管癌放射治疗包括根治性和姑息性两大类。颈段和上胸段食管癌放疗损伤小,疗效优于手术,应以放疗为首选。凡患者全身状况尚可而无内科禁忌证者,均可作根治性放疗。姑息性放疗旨在缓解食管梗阻、改善进食困难、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期。(三) 药物治疗

部分患者不宜外科和放射治疗或一些很晚期患者,可采用化疗、中药治疗或局部激光治疗等方法。这些方法虽然不能治愈患者,但可减轻症状,减少痛苦,改善生活状态。五、 预  后

食管癌患者5年存活率均低于5%。鳞状细胞癌预后好于腺癌;缩窄型、蕈伞型好于溃疡型、髓质型。早期食管癌无转移外侵者5年生存率为60%,已外侵转移或中段食管癌5年生存率< 25%,平均5年生存率为1%~4%。2009年全球食管癌患者5年存活率仅1.7%。第四节 食管癌的防治策略与措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管癌的防治研究。在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之前,如何运用食管癌病因研究数十年的经验并通过控制或消除已知的食管癌危险因素,开展高发区现场的预防工作也十分重要。1959年,河南林县建立了我国第1个食管癌防治点。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食管癌高发区又先后建立了一些防治现场,如河北省磁县。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林县就制定过防霉、去胺、施钼肥、治增生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5项防癌措施。磁县在改水、降低饮水三氮和粮食硝酸盐含量,为农户存粮提供廉价而有效的防霉措施,通过扩大蔬菜及黄豆种植面积、微量元素肥料和强化碘盐补充居民需要的营养素,以及在中学开展防癌健康教育等方面做过系列的研究,证实可行的病因预防措施并不缺乏。

概括总结食管癌高发区的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1.作好肿瘤登记

肿瘤登记是现场的基本工作,及时掌握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是肿瘤防治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它是科研工作的基础,是防治工作考核的指标,是卫生行政部门进行防治决策的依据。

2.建立乡、村防癌网

各乡防癌医生由乡卫生院卫管站工作人员兼任,各村防癌医生由村卫生所医生兼任。承担完成以下防癌网任务:①肿瘤发病、死亡登记报告。②普查普治食管癌患者,建立家庭病床。③建立预防试点,开展防癌工作。④向群众宣传食管癌防治知识。⑤协助科研人员做好研究工作。

3.群防群治(1) 三早:

宣传食管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好处。组织高危人群参加普查,并安排治疗。(2) 五项措施:

①防霉:加强粮食保管,常晒粮食,包括:修建合格晒场、合格粮仓(防潮防热),不吃发霉食品和霉菌污染的粮食、不吃酸菜等。②去胺:减少亚硝胺和亚硝胺前体物亚硝酸盐的摄入,包括:保护水源、改进水质,打深水井,建水塔,修过滤池,改进水井周边卫生,勤洗水缸,把积肥堆、家畜圈迁出村外。③施钼肥:推广微量元素肥料,包括:喷洒、拌种,施微量钼肥,纠正土壤缺钼等微量元素状况,降低氮污染。④治增生:定期普查,治疗食管上皮重度增生患者。应用中西药物和维生素B治疗食管上皮增生,以阻断癌变过程。积极2治疗食管炎、食管白斑、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等与食管癌发生相关的疾病。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吃霉变食物,少吃或不吃酸菜。提倡每天刷牙;减少室内煤烟污染;不吃温罐水。鼓励多吃新鲜蔬菜瓜果、豆制品等合理饮食;改进住家卫生条件。(3) 宣传早期食管癌的七个症状:

对易感人群进行监视,普及防癌知识,提高防癌意识。对有以下症状的人群:①下咽食物时有哽噎感。②胸骨后疼痛。③下咽时食管内疼痛。④食管内有异物感。⑤食物通过缓慢,有滞留感。⑥咽喉部干燥紧缩感。⑦胸骨后有闷胀感,劝其早去医院检查治疗。

4.培训当地乡村医生

每年数次召开当地医生会议,讲课、培训。包括食管癌的预防、诊断、治疗知识,提高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的能力。

5.开展食管癌普查,培养当地细胞学检查人员

定期多次进行食管癌普查,发现癌前病变,同时应用药物对食管癌癌前病变进行阻断性治疗。

6.改良水源、改进水质

改良水质,减少饮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改善居民的饮水状况,减少“三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的摄入。号召群众打深水井,改善群众的饮水条件,尤其是改善了山区群众多年来吃窖水的状况,明显减少了“三氮”的摄入。调查林州98万人饮用水与食管癌发病关系时发现,有44万人由饮用山泉水或浅井水改为50~150m的机井水,改水15年以上的32万人,食管癌发病下降48%。第五节 食管癌的营养干预研究案例河南林县食管癌的营养干预研究

摘要:我国河南省林县是世界食管癌最高发地区之一,调查研究发现当地居民普遍存在营养素不足,其病因可能与营养素及微量元素不足有关。1982~1991年,中美两国科学工作者选择林县作为现场,进行两项随机双盲和以安慰剂作对照的营养干预研究,第1项研究是对食管上皮重度增生人群的干预研究,受试者3318名,干预组每天口服26种维生素、矿物质,对照组口服安慰剂,为期6年。第2项研究是对普通人群的干预研究试验,29 584名成年人受试者,随机分为8组,补以4种复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或安慰剂,为期5年零3个月。同时建立前瞻性队列,对硒、锌、维生素E等营养素的化学干预效果展开前瞻性研究,并进一步对食管癌前病变开展了化学预防研究。两项研究均采用肿瘤发病、死亡以及其他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或患病指标作为评价干预效果的终点指标,对以上营养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学预防作用进行评价,以验证补充各种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否降低食管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该研究首次用随机人群试验证明补充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能显著降低人类肿瘤的发生和死亡,还可降低某些常见病的患病风险。(一) 营养干预研究的背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