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6 19:32:08

点击下载

作者:张潮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幽梦影

幽梦影试读:

幽梦影序(一)

余穷经读史之余,好览稗官小说,自唐以来不下数百种。不但可以备考遗志,亦可以增长意识。如游名山大川者,必探断崖绝壑;玩乔松古柏者,必采秀草幽花。使耳目一新,襟情怡宕。此非头巾能戴、章句腐儒之所知也。

故余于咏诗撰文之暇,笔录古轶事、今新闻,自少至老,杂著数十种。如《说史》、《说诗》、《党鉴》、《盈鉴》、《东山谈苑》、《汗青余语》、《砚林不妄语》、《述茶史补》、《四莲花斋杂录》、《曼翁漫录》、《禅林漫录》、《读史浮白集》、《古今书字辨讹》、《秋雪丛谈》、《金陵野抄》之类,虽未雕版问世,而友人借抄,几遍东南诸郡,直可傲子云而睨君山矣!

天都张仲子心斋,家积缥缃,胸罗星宿,笔花缭绕,墨沈淋漓。其所著述,与余旗鼓相当,争奇斗富,如孙伯符与太史子义相遇于神亭;又如石崇、王恺击碎珊瑚时也。

其《幽梦影》一书,尤多格言妙论。言人之所不能言,道人之所未经道。展味低徊,似餐帝浆沆瀣,听钧天之广乐,不知此身在下方尘世矣。至如: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

婢可以当奴,奴不可以当婢。

无损于世谓之善人,有害于世谓之恶人。

寻乐境乃学仙,避苦境乃学佛。

超超玄著,绝胜支许清谈。

人当镂心铭肺,岂止佩韦书绅而已哉!曼持老人余怀广霞制

幽梦影序(二)

心斋所著书满家,皆含经咀史,自出机杼,卓然可传。是编是其一脔片羽,然三才之理,万物之情,古今人事之变,皆在是矣。

顾题之以梦且影云者,吾闻海外有国焉。夜长而昼短,以昼之所为为幻,以梦之所遇为真;又闻人有恶其影而欲逃之者。然则梦也者,乃其所以为觉;影也者,乃其所以为形也耶?

广叟辞之隐语,言无罪而闻足戒,是则心斋所为尽心焉者也。读是编也,其可以闻破梦之钟,而就阴以息影也夫!江东同学弟孙致弥题

幽梦影序(三)

张心斋先生,家自黄山,才奔陆海。丹榴赋就,锦月投怀;芍药辞成,敏花作馔。苏子瞻“十三楼外”,景物犹然;杜枚之“廿四桥头”,流风仍在。静能见性,洵哉人我不间而喜嗔不形!弱仅胜衣,或者清虚日来而滓秽日去。怜才惜玉,心是灵犀;绣腹锦胸,身同丹凤。花间选句,尽来珠玉之音;月下题词,已满珊瑚之笥。岂如兰台作赋,仅别东西;漆园著书,徒分内外而已哉!

然而繁文艳语,止才子余能;而卓识奇思,诚词人本色。若夫舒性情而为著述,缘阅历以作篇章,清如梦室之钟,令人猛省;响若尼山之铎,别有深思。则《幽梦影》一书诚不能已于手舞足蹈、心旷神怡也!

其云“益人谓善,害物谓恶”感仿佛乎外王内圣之言;又谓“律己宜秋,处世宜春”,亦陶溶乎诚意正心之旨。他如片花寸草,均有会心;遥水近山,不遗玄想。息机物外,古人之糟粕不论;信手拈时,造化之精微入悟。湖山乘兴,尽可投囊;风月维潭,兼供挥麈。金绳觉路,宏开入梦之毫;宝筏迷津,直渡文长之舌。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

为色为空,知犹有这个在;如梦如影,且应做如是观。曼持老人余怀广霞制

幽梦影序(四)

记曰:“和顺积于中,英华发于外。”

凡文人之立言,皆英华之发于外者也。无不本乎中之积,而适与其人肖焉。是故其人贤者,其言雅;其人哲者,其言快;其人高者,其言爽;其人达者,其言旷;其人奇者,其言创;其人韵者,其言多情思。张子所云: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

正此意也。

彼在昔立言之人,到今传者,岂徒传其言哉!传其人而已矣。今举集中之言,有快若并州之剪,有爽若哀家之梨,有雅若钧天之奏,有旷若空谷之音;创者则如新锦出机,多情则如游丝袅树。

以为贤人可也,以为达人、奇人可也,以为哲人可也。譬之瀛洲之木,日中视之,一叶百形。

张子以一人而兼众妙,其殆瀛木之影欤?

然则阅乎此一编,不啻与张子晤对,罄彼我之怀!又奚俟梦中相寻,以致迷不知路,中道而返哉!同学弟松溪王 拜题

第一卷

第1则

【原文】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物也。【原评】曹秋岳曰:可想见其南面百城时。庞笔奴曰: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时不宜。【译文】冬天适宜诵读经书,因为在冬天可以集中思想在经书里驰骋;夏天适合读史,因为夏天白日时间长,时间比较充足;秋季适宜读诸子百家,因为秋天秋高气爽,人的韵致比较特殊,这时可以领会诸子精神的实质;春天适宜读诗词文章,因为春天可以体会出诗文的生机和春天散发出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评析】

一年中的春夏秋冬皆适宜读书。作者认为冬季天寒地冻,不适宜走动,此时人的精神比较容易集中,而经书简奥深邃,读经书需要心平气和,仔细寻味,所以读经书的最佳时机是冬季。夏天的白日漫长,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细品,而史书记事,人事复杂,读史书需要仔细梳理思绪,所以夏季是读史的最佳时节。秋天云淡风轻,秋高气爽,人的思绪较为宁静,而诸子百家的派别、风格、思想都不同,读它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所以阅读诸子百家文最适宜的季节是秋季。春天生机勃勃,此时人们更容易敞开心扉,而诗词文赋属于文学创作,读它需要心领神会,所以春天读诗词最为适宜。在不同的时间,读者对文章的解读会不同,因为心境不同。所以,人需要选择在适宜的时间读恰当的书,这样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2则

【原文】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原评】孙恺似曰:深得此中真趣,固难为不知者道。王景州曰:如无好友,即红友亦可。【译文】《诗》《书》《礼》《易》《春秋》等著作适合一个人时静静的阅读,而历史著作适合和知己一起阅读。【评析】

提高品行首先是个人的事,而读圣人经传可修身养性,所以要独自细读;况且经传虽简约但深奥,想要懂得其精髓,需要仔细品读揣摩,所以必须独坐静读。而有时候读书是为了增长见闻、开阔心智,读史正能达到这个目的,但历史适宜与友人共读,因为如此可以避免由于个人阅历问题错误地解读繁杂的历史,彼此间相互启发与切磋,共进学问。

经书类作品有着很高的文学造诣,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学著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细品当中的精髓,从中汲取有利的东西用于修身养性。因此,我们说经传类书籍适宜独自静坐时冥思品读。而读历史著作的重点则在于参悟圣人的道理,但史书的涉及范围甚广,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见解,想要挖掘文章中的精髓从而更深入了解作品的主旨,则更应该常与友人一同讨论研究。读书必须采用正确的方式,而不该只争取数量多,重要的是能获取其精华,如此这般,才能使自己摄取更多的知识。

第3则

【原文】

无善无恶是圣人(如“帝力何有于我”、“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介不与,一介不取”之类),善多恶少是贤者(如颜子“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子路“人告有过则喜”之类),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其偶为善处,亦必有所为),有善无恶是仙佛(其所谓善,亦非吾儒之所谓善也)。【原评】黄九烟曰:今人“一介不与”者甚多,普天之下皆半边圣人也。“利之不庸”者亦复不少。江含徵曰:先恶后善是回头人,先善后恶是两截人。殷日戒曰:貌善而心恶者是奸人,亦当分别。冒青若曰:昔人云:“善可为而不可为。”唐解元诗云:“善亦懒为何况恶!”当于有无多少中,更进一层。【译文】没有做过善事也没有做过恶事的是具备极高品德的圣人;做善事多做恶少的是品质好才能高的人;做善事少恶事多的人是最平常的庸俗之辈;只做恶事而不做善事的是不知廉耻的小人;只知道做善事而没有做过恶事的是神仙和具有善根的佛家。【评析】

以做善事和做恶事来评判一个人的好坏,这是判断一个人的标准。人们每天都生活在人群之中总是会出现某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这也许不是我们的目的,可是结果已经对别人造成好的或者不好的影响,这就将事情分清了善和恶的不同。

在这则文字中,作者将做善事和恶事的人分成了不同的几种人。其实这一观点和现实中的许多例子是一致的。可是要成为圣人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情。所以在生活中不需要每个人都是圣人,只要心存善念,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的人就是好人。因为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太多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一切,甚至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要我们能为别人着想,那么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现在社会上有好多人为了社会上的贫困现象现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让我们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这也是在作善事。

第4则

【原文】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莼鲈以季鹰为知己,蕉以怀素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处宗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若松之于秦始,鹤之于卫懿,正所谓不可与作缘者也。【原评】查二瞻曰:此非松、鹤有求于秦始、卫懿,不幸为其所近,欲避之而不能耳。殷日戒曰:二君究非知松、鹤者,然亦无损其为松、鹤。周星远曰:鹤于卫懿,犹当感恩。至吕政五大夫之爵,直是唐突十八公耳。王名友曰:松遇封,鹤乘轩,还是知己。世间尚有剧松煮鹤者,此又秦、卫之罪人也。张竹坡曰:人中无知己,而下求于物,是物幸而人不幸矣。物不遇知己而滥用于人,是人快而物不快矣。可见知己之难,知其难方能知其乐。【译文】天下只要有一知己,就不会有遗憾了。不只人是这样,万物也是这样的。例如菊花把陶渊明视为知己,梅花把和靖视为知己,翠竹把子猷看作知己,杏树把董奉当作知己,莲花把濂溪视作知己,奇石将米芾当作知己,荔枝把杨贵妃视作知己,茶把卢仝、陆羽作为知己,香草把屈原作为知己,莼羹鲈脍把张翰视为知己,芭蕉把怀素视为知己,瓜把邵平视为知己,鸡把处宗视为知己,鹅把王羲之视为知己,芭蕉把王昭君视为知己。他们之间相互交定,就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至于说像泰山松与秦始皇,春秋鹤与卫懿公那样就是彼此不能相交的缘故了。【评析】

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所以他们常被视作某人的知己。为了证实这个观点,文章列举了自然界中除了人之外许多有灵性的事物来阐释知己必须真心相惜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知音的难得难觅。人世间从来都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满腹才气却因无人赏识而郁郁而终的人。

更令他们慨叹的是,连动物植物都可以得到赏识,而自己作为有志有才之人却无法觅得知己,只能无所作为地度过一生。空有满腹经纶而找不到识珠之人,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更是统治者的悲哀。人与人间的结缘在于知遇,而知遇的前提是彼此的了解与信任,所以想要得到知音就必须相互信任。

第5则

【原文】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原评】余淡心曰:洵如君言,亦安有乐时耶!孙松坪曰:所谓“君子有终身之忧”者耶!黄交三曰:“为才子、佳人忧命薄”一语,真令人泪湿青衫。张竹坡曰:第四忧,恐命薄者消受不起。江含徵曰:我读此书时,不免为蟹忧雾。竹坡又曰:江子此言,直是为自己忧蟹耳。尤悔庵曰:杞人忧天,嫠妇忧国,无乃类是。【译文】为明月担心被云彩遮蔽住,为书本担心被蛀虫咬坏,为鲜花担心被风雨摧残、毁坏,为才子佳人担心他们命运无常,确实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呀。【评析】

月亮能不为云遮,长圆不缺;书本能不被虫蛀,久而弥新;花朵能不遭风雨摧残,四季留香;才子能施展雄才大略,佳人能花容长存,这些当然都是人人所愿的事情。但是月有阴晴圆缺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过多地枉费心思去杞人忧天,不会使事情有任何改变。

想要将问题缩小,最实际的方法是先多学习经验再进行一些弥补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忧心却从不采取实际行动。如果仅是担心而不思考如何解决,就算被人称赞为菩萨心肠又有何用呢?

第二卷

第6则

【原文】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原评】黄石闾曰:“事到可传皆具癖”,正谓此耳。孙松坪曰:和长舆却未许藉口。【译文】鲜花不可以没有蝴蝶作伴,青山不可以没有泉水穿流其中,石头上不能没有青苔的点缀,水上不可以没有水藻的漂浮,乔木不可以没有藤萝的缠绕,人不能没有自己的嗜好。【评析】

作者认为蝴蝶之于鲜花、泉水之于青山、青苔之于石头、水藻之于水、藤萝之于乔木都是不可缺少的点缀。如果缺少了这些点缀,这些事物就会显得缺少诗意而且单调无味。就如同人若没有自己独特的嗜好,就会觉得生活缺少生机,黯然无味。

自古以来,性情中的文人雅士都有自己的嗜好,他们沉浸在其中自娱自乐,颐养身心。譬如陶渊明独爱菊、刘禹锡喜咏荷、雍正帝爱鼓琴。由此看来,人必须有自己的嗜好,让其来点缀毫无波澜的生活,使自己的一生富有情趣。

第7则

【原文】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欺乃声,方不虚生此世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真不若耳聋也。【原评】黄仙裳曰:此诸种声颇易得,在人能领略耳。朱菊山曰:山老所居,乃城市山林,故其言如此。若我辈日在广陵城市中,求一鸟声,不啻如凤凰之鸣,顾可易言耶!释中洲曰:昔文殊选二十五位圆通,以普门耳根为第一。今心斋居士耳根不减普门。吾他日选圆通,自当以心斋为第一矣。张竹坡曰:久客者,欲听儿辈读书声,了不可得。张迂庵曰:可见对恶少J陴妻,尚不若日与禽虫周旋也。又曰:读此,方知先生耳聋之妙。【译文】春天听鸟啼的声音,夏天听蝉嘶鸣的声音,秋天听虫子唧唧叫的声音,冬天听雪簌簌落下的声音;白日里听下棋的声音,月光下听吹箫的声音;身处在大山之中听松林风啸的声音,水边听摇橹声,这才不辜负自己的耳朵。倘若只能听到无赖少年的唾骂与呵斥,凶悍妇女的辱骂与恶语,那还不如听不到声音的好。【评析】

世间每一个事物都有相反的两个方面,善与恶、美与丑所造就的后果都不一样,人们自然都更喜爱前者,因为人们的心情会受到所选择的方面的影响。如果一个人较多接触的是善与美方面的事情,自然会逐渐变得更善良;如果更多接触的是恶与丑,便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优美的乐声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而恶毒的谩骂声会使人心烦意乱。所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就可以享受不同的乐趣。

同时,不仅要善于听美妙的声音,还要善于听取善意的劝解,“兼听则明”这段文字,同时也暗示着统治者应该善于听取逆耳忠言,明辨是非,为人民服务。

第8则

【原文】

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原评】朱菊山曰:我于诸友中,当何所属耶?王武徵曰:君当在豪与韵之间耳。王名友曰:维扬丽友多,豪友少,韵友更少。至于淡友、逸友,则削迹矣。张竹坡曰:诸友易得,发心酌之者为难能耳。顾天石曰:除夕须酌不得意之友。徐砚谷曰:惟我则无时不可酌耳。尤谨庸曰:上元酌灯,端午酌采丝,七夕酌双星,中秋酌月,重九酌菊,则吾友俱备矣。【译文】上元节要与豪爽大方的朋友畅饮,端午节要与漂亮潇洒的朋友对饮,七夕节要与擅长吟诗作对的朋友对饮,中秋节之时要和淡泊名利的清雅之士对饮,重九要与远离是非、隐居的朋友对饮。【评析】

不同的节气饮酒,要选择不同的朋友,这样才会有不一样的心境。上元节是一年中的开始,都想以一种盎然有生机的生活开始自己新的一年的生活,这时如果与一味豪迈、胸襟开阔的朋友对饮,可以受到他们的感染,汲取力量,开始新一轮的生活。端午节向来被认为是纪念英雄献身的精神的节日,在这一天作者选择漂亮潇洒的朋友饮酒,是想把过去的一切的悲哀的事情埋没,于是这新的日子将会更加美好。七夕是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日子,这是适合饮酒作对,所以选择韵友可以吟诗酌酒其乐融融。中秋之际,家家乐团圆,这是选择淡泊名利的友人对饮,且不论名利,只沉浸在欢乐中,这才是最好的。重阳之日远离凡尘,和隐士登高远望,不适为庆祝节日的最好选择。所以在不同的时候选择不同的好友对饮,会有不一样的心情。

第9则

【原文】

鳞虫中金鱼,羽虫中紫燕,可云物类神仙。正如东方曼倩避世金马门,人不得而害之。【原评】江含徵曰:金鱼之所以免汤镬者,以其色胜而味苦耳。昔人有以重价觅奇特者以馈邑侯,邑侯他日谓之日:“贤所赠花鱼,殊无味。”盖已烹之矣。世岂少削圆方竹杖者哉!【译文】长有鳞片的金鱼,生有羽翼的紫燕,可以说他们都是动物中的尊者和神仙。就像避世于风云叵测中的东方朔,别人是伤害不到他的。【评析】

水中的金鱼,空中的紫燕,虽然同为各自族中的一类,但他们却凭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和个性,而在同族中鹤立鸡群。就像东方朔身在朝廷,伴君之侧,却无不测之虞,庶几近之。

神仙逍遥,多在仙山极乐世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生活自然安静了不少;而东方朔伴如虎之君,金鱼、紫燕与世人混处,在这种情势之下,神仙也不一定会过的像他们一样好。

这节文字在比喻上有几处称奇:神仙由人修成,称物类神仙,此一奇;鳞、羽类动物多不胜数,但是不提及其他,而偏偏就金鱼、紫燕而论,此二奇;将金鱼、紫燕比东方朔,他们虽非同类,但是却同样能在乱世之中独善其身,此三奇。比类新鲜、生动,妙趣无穷。

第10则

【原文】

入世须学东方曼倩,出世须学佛印了元。【原评】江含徵曰:武帝高明喜杀,而曼倩能免于死者,亦全赖吃了长生酒耳。殷日戒曰:曼倩诗有云:“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此其所以免死也。石天外曰:入得世,然后出得世。入世出世,打成一片,方有得心应手处。【译文】入世应当学习东方朔,出世应该学习佛印了元。【评析】

所谓出世入世是一个十分难把握的问题。任何人身不由己时都想逃脱现实的束缚,但是这绝非易事,甚至很多身在佛门中远离尘嚣的人都无法随心所欲地挣脱束约,但东方朔与了元法师却做到了。

东方朔常年陪伴在君王身旁,若有一言不妥当就可能丢失性命,况且官场复杂无常,随时都有被置于死地的危险,这些事情在古代历史上都不少见。但他却能一直被皇帝所宠信,追溯其原因,不过是由于他不被名利所拘束,而且不刻意与人竞争,还有便是他诙谐多智的性格,这些都能让君主、同僚喜欢。

而那句“出家须学佛印了元”,是对憎人所讲的。佛印了元十五岁时便出家了,十九岁就前往庐山参见开先善暹。但是他始终都没有被佛门的各项戒律束缚,而是与苏轼兄弟深交,相互颂诗论禅。他个人认为修佛的重点在于修身养性,不一定要过拘泥于形式,并不是躲在寺庙丛林中就算是入世之道。不被形式所拘泥,根据自己的心去学习与生活,是我们最应该向佛印了元学习的地方。

第三卷

第11则

【原文】

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原评】余淡心日:花即佳人,月即韵人,雪即高人。既已赏花、醉月、映雪,即与对佳人、韵人、高人无异也。江含徵曰: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张竹坡日:聚花、月、雪于一时,合佳、韵、高为一人,吾当不赏而心醉矣。【译文】观赏花卉应该有佳人相伴,对月畅饮应该有吟诗作对的朋友助兴,把玩赏雪应与高雅隐士为伴。【评析】

从这则文字以及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留下的词作中可知,他们都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根据美学可以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但不管怎样,被欣赏的对象都一定要具有美感。代入此文而论,花卉、月光、飘雪等景物都带有自身的美感,这满足了以下审美行动的前提条件。

而作者所写的重点不仅仅是观赏,更增加了一项重要的内容,即是与合适的人共赏。共赏的人与被赏的事物必须要相互和谐。余淡心评论此文“花即佳人,月即韵人,雪即高人”,佳人与花、韵人与月、高人与雪都是动静结合,相互映衬与交融,所以会给观赏者带来更多的乐趣。

第12则

【原文】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原评】李圣许曰:读这几种书,亦如对这几种友。张竹坡曰:善于读书、取友之言。【译文】和学识渊博的朋友在一起,就像读一本内容丰富的奇书;同风流儒雅的朋友在一起,就像在读名人的诗文创作一样;同严谨的朋友在一起,就像读名人贤士所著的经传;同诙谐风趣的朋友在一起,就像在阅读传奇小说一样。【评析】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丰富、具体、生动的书。那么文字诉诸的是人们经历过后的事情,纵然是作者的语言天赋极高,也不能完全表达事物本身作表现出来的全部内容。那么,读书和同一个经历过具体事物的人交往自然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同样与各种人交往,就像在读多部各具内容的书。

人生这部大书里有着比书本更鲜活、更实用的知识。所以,在与人交往中,尤其是与朋友交往也会受益匪浅。人各有不同,不同的朋友有着不同的风格。学识渊博者,见多识广,古今中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与知识渊博的朋友交往,好像在读一部无所不包的奇书,让人为之一振,有一种全新的感觉。风流儒雅者才情不凡,举手投足间透露着潇洒与雍容,给人一种大气、豁达之感,当然与这样的朋友在一起,恰似在欣赏名人诗文创作,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圣经贤传讲经、谈道,教人以规范;而品行端庄,为人严谨者当然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与此等人交往,其言传身教,更具感染力。诙谐多趣者言多趣谈,行为诡异,与诙谐滑稽的朋友交往,像在读一部妙趣横生的传奇小说,引人发笑。

朋友不同,韵致各别,愿我们每个人都有几个风格不同的朋友,为我们的生活增加色彩。

第13则

【原文】

楷书须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行书介乎二者之间,如羊叔子缓带轻裘,正是佳处。【原评】程桦老曰:心斋不工书法,乃解作此语耶!张竹坡曰:所以羲之必做右将军。【译文】楷书要写的像文人那样,曹叔写的要想名将那样,而行书书写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就像晋代羊叔子那样缓带轻裘,则是最好的。【评析】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悠久历史又取得辉煌成就的艺术门类之一。它分为真、草、隶、篆、行诸种,他们风格不同,形式各异,既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这则文字,主要谈了楷、草、行风格上的区别与联系。

楷书又有真书、正书的称法。它是一种方正形的字体,可用作楷模。书写楷书,要注重使字体端庄有致,干净利落,沉静凝重。最终像文人一样端秀儒雅,才能达到书写楷书的真正要求。

草书即章草,又称作独草、连绵草等,它书写的优点是流畅便捷。书写草书的重点在于流畅,必须写得坦荡舒卷,酣畅淋漓,大气磅礴,拥有像名将一样洒脱的雄浑气度。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叫行书。书写行书的时候必须气定神凝,驾驭自如,而且笔墨必须流畅精致,这样写出的书韵才可隽永。上文中将行书比作像羊叔子一样缓带轻裘,这个比喻恰到其处。

自古以来人们评价书法,就常用“文人气息”、“将军气息”作为评语,而文中将文人、将军等用来阐述不同书体的风格,很是形象。

第14则

【原文】

人须求可入诗,物须求可入画。【原评】龚半千曰:物之不可入画者,猪也,阿堵物也,恶少年也。张竹坡曰:诗亦求可见得人,画亦求可像个物。石天外曰:人须求可入画,物须求可入诗,亦妙。【译文】人要有可以入诗的韵味;物要有可以入画的美感。【评析】

以上文字,作者所表达的涵义是:一个人应该要富有韵味到可以被写入诗中;一个物体应该要富有美感到可以被画入画中。这体现了作者对审美的追求与遐想带有偏向唯美主义的倾向。

人想要有韵味到可以入诗,首先就要符合诗灵动的特质,接着要有可以吸引读者的高雅品质,最后读者要对这一个品质感兴趣,这样才会被读者称颂;物想要有美感至可以入画,最重要的不是美丑,而是有着独特的气质可以吸引观赏者,再者还需要有生动的神韵,譬如雪景、峰峦、瓷器等,因为作画讲究气韵与品质。

全文描绘了作者心里理想化的生活世界。作者暗喻人们如果想要做一个有品位有气质的人,就必须不断加强修养,而仅是脚踏实地还不够,还需要有独特的神韵与气质。

第15则

【原文】

少年人须有老成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之襟怀。【原评】江含徵日:今之钟鸣漏尽、白发盈头者,若多收几斛麦,便欲置侧室,岂非有少年襟怀耶!独是少年老成者少耳。张竹坡日:十七八岁便有妾,亦居然少年老成。李若金曰:老而腐板,定非豪杰。王司直日:如此方不使岁月弄人。【译文】少年人需要有老年人的那种成熟的见识和老成,老年人需要有少年的激情与热忱,这样才能有精彩丰富的人生。【评析】

少年与老年相比起来确实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当人还是少年的时候,资历尚浅,不了解社会的广阔和复杂,所以做事常常不思虑后果,但是,凭着这份无所畏惧的胆识,他们有时会有常人意想不到的作为。当一个少年人成长为老年人的时候,他已经经历了许多生活带来的风风雨雨,阅历也增长了许多,对很多事情都能一眼看穿,做事也会力求稳妥。所以作者认为,少年人和老年人两者各有长短。

少年人的短处在于涉世未深,不能清楚地认识社会的复杂,而且缺乏失败得磨练,所以经常做事过于冲动,处理问题时也经常感性大于理性。而老年人的短处在于缺乏朝气,难以接受新的事物,因为经历了许多风雨,所以有时会过度思虑,而且也容易墨守成规,对很多事情缺乏热情。

作者主张少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少年人应该像老年人一样,多一份稳重,努力将事情处理得更加稳妥。老年人应该像少年人一样,对事物多一份热情,积极更新自己看待世事的观念,跟上时代的潮流。如果两者都拥有,这样的人生必然精彩纷呈。

如果少年人和老年人能够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那么,不论是少年人还是老年人最后都可以成功。

第四卷

第16则

【原文】

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原评】石天外曰:此是透彻性命关头语。袁江中曰:得春气者,人之本怀;得秋气者,人之别调。尤悔庵日:夏者,天之客气;冬者,天之素风。陆云士日:和神当春,清节为秋,天在人中矣。【译文】春天生机勃勃,是大自然本有的情怀;秋天萧瑟一片,是大自然的另一种情调。【评析】

人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因为寒冬的漫长考验后,迎来的是生机勃勃的春季,这令万物都欣喜万分。欣欣向荣的春季,带给人们很多的惊喜,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世界生机盎然的景象。

而秋天则与此大相径庭了。秋天,代表了丰收的同时,也预示着寒冬即将降临。所以,秋天又被称为萧瑟的象征。秋季里,人们收获的是金灿灿的粮食,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喜悦感,所以说它是一个喜悦的季节。秋天也可以说是一幅出自名师笔锋下的绝妙画作,所以有唐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萧瑟的秋,也有着它美丽而又具诗意的一面,也让人感叹它的离去。

正因为秋有淡淡薄云在空中漂浮,有北方的雁南飞这种种景象,以及有金子般的美好的收获,所以说秋天的好处无限;但是秋风时常显露出萧瑟的杀气,预告着寒冬的降临。这时的大自然,就好像人进入了迟暮之年,气力已经大大衰竭。所以说黄昏虽美,但可惜的是并不能长久。

因此,作者在以上一则文字中将秋天比喻为上天制造的别调,这样的比喻很是精准。

第17则

【原文】

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予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原评】殷日戒曰:枉为人身,生在世界者,急宜猛省。顾天石曰:海外诸国,决无翰、墨、棋、酒,即有,亦不与吾同,一般有人,何也?胡会来曰:若无豪杰、文人,亦不须要此世界。【译文】古人说:“如果没有花卉、明月、佳人,我就不愿意在这世界上生活。”在这个基础上,我也增加了一句话:如果没有浩瀚的书海可以阅读,如果没有笔墨可以书写,如果没有棋可以下,如果没有美酒可以品尝,我就宁愿不为人了。【评析】

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事物,比如花卉、明月、美人等,这些都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更毋庸置疑的是,它们都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世上没有比五彩的鲜花、圣洁的月亮、美丽的佳人更美好的事物了。即使是在美学的角度上看花卉、明月、美人,都是无与伦比的。

吟诗作画、对弈饮酒,这二者就不一样了。它们不但能抒发心情,宣泄出心中的种种郁闷,更能言明志向,陶冶性情,甚至能在审美主体的参与下,创造出愉悦的感觉。不过,这都源自于审美主体。

生活中,人们会因一些美好事物的存在,得到精神上的愉悦,社会也会因此而美好。从中,我们可以明白许多道理。其一就是,美的世界、生存环境,是人们所需要的;再者,劳动能够创造培养更好的情趣,人也能在其中得到愉悦,所以人们应该积极地去劳动。

第18则

【原文】

愿在木而为樗(不才,终其天年),愿在草而为蓍(前知),愿在鸟而为鸥(忘机),愿在兽而为廌(触邪),愿在虫而为蝶(花间栩栩),愿在鱼而为鲲(逍遥游)。【原评】吴园次曰:较之《闲情》一赋,所愿更自不同。郑破水曰:我愿生生世世为顽石。尤悔庵曰:第一大愿。又曰:愿在人而为梦。尤慧珠曰:我亦有大愿,愿在梦而为影。弟木山曰:前四愿皆是相反。盖“前知”则必多“才”,“忘机”则不能“触邪”也。【译文】假如作树,我愿做一棵臭椿(虽不成材不中用,却能享其千年);假如做草,希望做一株蓍草(因为它可以占卜预测未来);假如做鸟,我愿长成一只鸥鸟(鸥鸟可以无忧无虑),假如做走兽,愿做解豸(因为它可以识别邪恶);假如做飞虫,愿做一只蝴蝶(因为它可以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如果做鱼,愿化作一只鲲鹏(它可以自由遨游于天地之间)。【评析】

以上一则文字作者运用借物拟人的手法,借“臭椿”“蓍草”“解豸”“蝴蝶”“鲲鹏”这些物体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愿望。

作者愿变为可以乐享千年的“臭椿”是因为他畏惧才华出众会引来嫉妒,甚至因此遭来杀身之祸;作者愿变为可以预知未来的“蓍草”是因为如此一来,他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未来,避免遭遇不测;作者愿变为无忧无虑的“鸥鸟”是因为鸥鸟生性自由,不会被尘世的繁杂喧扰;作者愿变为能识别善恶的“解豸”是因为变成解豸就能分清人的善恶,明察是非,不被恶人的诡计蒙蔽;作者愿变为翩翩飞舞的“蝴蝶”是因为人间的事情纷纷扰扰,化成蝴蝶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在花丛中起舞;作者愿变为自由遨游的“鲲鹏”是因为人的一生总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化成鲲鹏就可以逍遥地忘掉烦恼,这样才可身心宁静安详。

由此可以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混乱,社会腐朽。但面对这些问题,作者只是想要寻求方法逃避,并不是积极进取。如果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也是一味地想要逃避,那么就会永远无法获得成功。面对挫折的时候,积极拼搏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第19则

【原文】

黄九烟先生云:“古今人必有其偶双,千古而无偶者,其惟盘古乎!”予谓:“盘古亦未尝无偶,但我辈不及见耳。其人为谁?即此劫尽时,最后一人是也。”【原评】孙松坪曰:如此眼光,何啻出牛背上耶!洪秋士日:偶亦不必定是两人,有三人为偶者,有四人为偶者,有五、六、七、八人为偶者,是又不可不知。【译文】黄九烟先生曾说:“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有可以与自己匹敌的人;而千古无双,从来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的大概只有盘古了!”而我却认为:“盘古也不可能没有能够与之匹敌的人,只是我们这些人没有等到罢了。而这个人到底是谁?就是在这一场劫难中所剩下的最后一个人。”【评析】

以上一则文字,字里行间充满了幽默与机趣,体现了作者的智慧。黄九烟先生用反问的手法将答案隐藏在问而不答中。他认为:开天地以来,盘古为上古第一,没有任何的人能够比得上他。而以上的文中用设问回答了这一个问题,作者认为也有人能与盘古匹敌,那就是遭遇万劫后的最后一人。世界始于盘古开天地,结束于这一个人,没有什么可以辩驳这个人可以与盘古相提并论这个说法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庸地做人做事,有可能会使人迷失自我;但也不可目中无人,骄傲自狂,过于骄傲,会让自己最终陷入无亲无友的境地;盘古的伟大创造,现今无人可比,但他都不能永久地成为无敌的一人,更何况我们凡人一个,就更没有什么值得骄傲自满的了。很多人常会因为一些小名气和功勋,就变得目空一切,蔑视人民,持枪凌弱。这样的人,真的令人汗颜。

第五卷

第20则

【原文】

古人以冬为三余,予谓当以夏为三余:晨起者,夜之余;夜坐者,昼之余;午睡者,应酬人事之余。古人诗云“我爱夏日长”,洵不诬也。【原评】张竹坡曰:眼前问冬夏皆有余者,能几人乎?张迂庵曰:此当是先生辛未年以前语。【译文】古人把冬天称为三余,我却说应该把夏天称为三余:早上起来是夜晚的空余,晚上晚睡是白天的空余,午睡时间是应酬人事工作的空余。于是古人诗说“我爱夏日长”,的确是真的。【评析】

时光从来都是如箭般消逝的,这个道理人尽皆知,但是懂得珍惜时间的仍然只有少数人。对于商人来说,时间即是金钱,对于医生来说,时间即是生命,对于学生来说,时间即是知识。生活中,这些关于时间的重要性的例子多到数不胜数。

时间通常在人们不经意间悄悄流逝,但它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有些人善于利用每一分每一秒,而有些人一边浪费时间一边埋怨自己的时间太少;结果自然是前者成功了,而后者则一辈子碌碌无为。

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一挤总是有的。”所以当我们埋怨时间不足够的时候,应该转念想想自己有没有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第21则

【原文】

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原评】黄九烟曰:惟庄周乃能梦为蝴蝶,惟蝴蝶乃能梦为庄周耳。若世之扰扰红尘者,其能有此等梦乎!孙恺似曰:君于梦之中又占其梦耶!江含徵曰:周之喜梦为蝴蝶者,以其入花深也。若梦甫酣而乍醒,则又如嗜酒者梦赴席而为妻惊醒,不得不痛加诟谇矣。张竹坡曰:我何不幸而为蝴蝶之梦者?【译文】庄周在梦中化为蝴蝶,这是庄周的幸运;蝴蝶在梦中化作庄周,这是蝴蝶的不幸。【评析】

这则文字的本意是强调世间万物等同。即我就是梦中之物,物就是梦中的我,这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而张潮所说的却与此并不一样。

在作者的眼里,蝴蝶非常幸运地可以自由地在花丛中起舞,无所忧虑地穿梭于花草之中,与其为伴!而作者认为自己非常不幸地陷于凡世间繁琐的事情当中,无法摆脱尘世的纷纷扰扰!于是他觉得,化身为蝴蝶会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所以他说在梦中化作蝴蝶,这是庄周的幸运;在梦中化作庄周,这是蝴蝶的不幸。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想躲避现实的心理,以及他对名利至上的生活环境的厌倦,反而对像蝴蝶一样自由、无忧的生活感到向往。而蝴蝶本身的生活自由自在,化作庄周之后,就会沦落于滚滚红尘,受诸多牵连,那确实是蝴蝶的悲哀。

第22则

【原文】

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原评】曹秋岳曰:藏书可以邀友。崔莲峰曰:酿酒可以邀我。尤艮斋曰:安得此贤主人?尤慧珠曰:贤主人非心斋而谁乎?倪永清曰:选诗可以邀谤。陆云士曰:积德可以邀天,力耕可以邀地,乃无意相邀。而若邀之者,与邀名邀利者迥异。庞天池曰:不仁可以邀富。【译文】种植花卉可以邀来蝴蝶飞舞,堆砌石山可以招来白云飘荡,种植青松可以招来清风徐徐,存积池水可以招来浮萍的漂浮,建筑高阁楼台可以招来明月朗照,栽种芭蕉可以招来细雨绵绵,种植柳树可以招来蝉鸣于枝头。【评析】

蝴蝶飞舞于花丛间,云彩漂浮于山间,轻风掠过松林,浮萍漂浮于水面,月光洒下高台,雨水滋润芭蕉,柳枝上蝉虫鸣叫。这一切都和谐而自然,为人们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光彩。

蝴蝶与花,云彩与山,轻风松林,浮萍与水,月光高台……这些际遇都是因缘而共生的。人常说,相同的事物都会聚集在一起,也许,这便是一种和谐。

人生也是同理,君子与小人从不相交。而是英雄惜英雄,小人蛇鼠一窝、相互制造陷阱。优秀的人总能吸引来更多的良友,所以说交朋友也需要正直的品格。因此,我们需要秉着积极的心去前行,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23则

【原文】

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声有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原评】谢海翁曰:物有言之极俗而实可爱者,阿堵物也。张竹坡曰:我幸得极雅之境。【译文】景致有说起来十分幽雅,而实际上十分萧条的,那就是朦胧烟雨了;境况有说起来十分幽雅,而实际上十分难堪的,那就是贫穷和疾病了;声音有说起来十分有韵味,而实际上却粗俗不堪入耳的,那是卖花者的叫喊声。【评析】

烟雨、贫病、卖花声,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都有过精彩描写,留下了千古绝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把一些平淡地东西十分美好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诗人笔下,烟雨也变成幽静迷人的景物,贫病也是一件雅事,卖花声富有了音乐的韵律,而变得十分的幽雅动听,从这些简单的事物可以看出,这所有看似平淡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但这都是艺术美的显现,是诗人艺术加工的精神产物。

但是事物的本身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还是要根据具体感受者的心态,而各具不同的表现。比如漾漾细雨是否确有迷人的雅致?若人处于生活的窘迫中,烟雨亦会使其忧愁悲伤。而人处于优裕状态下,在迷漾细雨中散步也会神清气爽,别有滋味在心头。如此烟雨便具有了诗意。贫病在古人诗中之所以有“雅”的美感,与“君子固穷”的旧知识分子观念有关。旧知识分子审美观念有点畸形,他们欣赏的不是健壮,而是蒲柳弱质。于是,君子远离富贵污浊,免去曲意逢迎之事,贫病也是极清雅的。至于卖花声,因与鲜花相联,共同形成意象,自然韵味无穷,在诗人笔下卖花声也变成了的天籁。

第24则

【原文】

才子而富贵,定从福、慧双修得来。【原评】冒青若曰:才子富贵难兼。若能运用富贵,才是才子,才是福、慧双修。世岂无才子而富贵者乎?徒自贪著,无济于人,仍是有福无慧。陈鹤山曰:释氏云: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供应薄。正以其难兼耳。山翁发为此论,直是夫子自道。江含徵曰:宁可拼一副菜园肚皮,不可有一副酒肉面孔。【译文】才子能够富贵,一定是掌握了福运、而又用自己的智慧得到的。【评析】

人们向来期待的就是福运和智慧,因为它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才学,富贵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是不可能同时拥有的。如果才高者自视过高,引得他人嫉妒,反而会招来碍身的事情,像俗话中常说的——树大招风。自古以来都是材大难用,可是如果不能被用,富贵又从何而来?就像杨修、李白、苏轼这些人一样。才高的人要实现其人生价值,只有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造福社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让更多的有才人士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有远见卓识的人会为他们提供大舞台,而有才华的人也需要收敛一下自己的锋芒,学会变通,这样才会为人所用,最终得到才学,富贵。

第六卷

第25则

【原文】

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迟上。【原评】孔东塘曰:我唯以月之迟早为睡之迟早耳。孙松坪曰:第勿使浮云点缀,尘滓太清,足矣。冒青若曰:天道忌盈。沉与迟,请君勿恨。张竹坡曰:易沉、迟上,可以卜君子之进退。【译文】月初的月亮落得快,使人产生遗憾;而下旬的月亮出来的晚,也令人很是不能满足。【评析】

月亮总能给人们带来很多美好的遐想,所以古代就有许多关于月亮的迷人传说,比如人们最熟知的嫦娥奔月等。更是有许多诗人把明月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借月抒情,留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名句。比如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人们对月亮有着无与伦比的喜爱。皎洁的月光,能够给人带来空灵安宁的感觉,所以更得人们的喜爱。但是自古以来就有人们知道,月有阴晴圆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所以我们只有顺其自然地接受才可以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

第26则

【原文】

躬耕吾所不能,学灌园而已矣;樵薪吾所不能,学薙草而已矣。【原评】汪扶晨曰:不为老农,而为老圃,可云半个樊迟。释菌人曰:以灌园、薙草自任,自待可谓不薄。然笔端隐隐有“非其种者,锄而去之”之意。王司直曰:予自名为识字农夫,得毋妄甚!【译文】我不能做到耕地种田,只好学学浇菜园花圃了;我不能做到上山砍柴,只好学除除杂草了。【评析】

作者提到自己想要学习农耕,但是自己一介书生又无法负荷得起这种体力活,所以还是浇花除草就好了。古代的农耕需要消耗非常多的体力,不是专职的农民一般都无法负荷,更何况是平时只是念书吟诗的书生。但是他们在官场失意或者不得志的时候,都会说自己在农田耕作,用这样的说法来为自己的隐居增添乐趣。

古代的儒雅书生向来都是不能忍受耕作庄稼的辛苦的。这只是他们在失意时安慰自己的一味调和剂,这则文字非常婉转地说破了儒雅书生所谓的本质——如果没有农耕的经验,只是去侍花弄草,这样只能当做解决心头不快的消遣。作者觉得既然我不能耕地种田倒不如侍花弄草,既然我不能挑水砍柴倒不如除除杂草,但是,看园子和做农活本就是两码事,这两者之间差别很大。作者用学习这个说法,体现了他的谦虚与真诚,但是无论怎么说,心系着官场、没有学过农耕的书生所说的“躬耕樵薪”与农民的辛苦劳作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27则

【原文】

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台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大蚁,六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薜萝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多毒。【原评】江药庵曰:黄山松并无大蚁,可以不恨。张竹坡曰:安得诸恨物尽有黄山乎!石天外曰:予另有二恨:一日才人无行,二曰佳人薄命。【译文】第一遗憾是书袋子容易被虫咬坏,第二遗憾的是夏天夜晚的蚊子太多,第三遗憾的是赏月的高台上时光易流逝,第四遗憾的是菊花多干枯,第五遗憾的是松树上大蚂蚁太多,第六遗憾的是竹子多落叶,第七遗憾的是桂花、荷花容易凋谢,第八遗憾的是薜荔女萝中会藏有毒蛇,第九遗憾的是架上的花多刺,第十遗憾的是河豚多有剧毒。【评析】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得有失,不可能不遭遇挫折,更不可能事事都顺心如意。有得有失,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以上一则文字就写出了在生活中令作者感到最遗憾的十种现象,蛀虫咬书、蚊虫扰人、时光易逝、菊花多焦、蚂蚁损松、竹多落叶、桂河易谢、薜萝藏虺、架花生刺、河豚多毒。当然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远不止这些。

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自然的控制能力也不断增强,人们逐渐可以对这些自然现象进行有效预防,甚至可以阻止有些现象的发生。不过这也需要人们努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让它向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命会更加完美。

第28则

【原文】

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原评】江允凝曰:黄山看云,更佳。倪永清曰:做官时看进士,分金处看文人。毕右万曰:予每于雨后看柳,觉尘襟俱涤。尤谨庸曰:山上看雪,雪中看花,花中看美人,亦可。【译文】从楼上看远山,从城头上看皑皑白雪,在灯下看月光,身在小船中看晚霞,朦胧月色下看佳人,看到的又是另一种情景。【评析】

有些看上去好像非常平凡的事物,转换一个观赏角度之后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比如在石楼上望山,城头上看雪,灯光下赏月,月光下看佳人。在石楼上望山,会看得更高,更能感受山的雄伟;在城头上观雪,会看得更远,更能感受白雪茫茫的壮观;在灯光下赏月,灯光和月光会相互融和,更能感受月光的清朗;在小舟中看落霞,水光会与晚霞相互映衬,更能感受霞光的迷离;在月光下看佳人,美人会多一份羞涩,更能感受佳人的朦胧之美。

明明是同一个事物,却由于换了不同的角度,所以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审美效果。这令人联想起苏轼在《题西林壁》里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不同的角度观赏景物,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

与人相处也是同样的道理。有时候我们觉得走投无路的一件事情,转换一下思考的角度与模式之后,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第29则

【原文】

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执著,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原评】吴街南曰:以极有韵致之文人,与极有姿态之美人,共坐于山、水、花、月间,不知此时魂梦何如?情思何如?【译文】山光,水声,月色,花香,文人的精神气质,佳人的优美姿态,都无法具体描写,无法作具体把握,确实足以令人魂牵梦绕,情思颠倒。【评析】

有些大自然的产物非常灵动,能给人带来许多美丽的遐思,比如山光、水声、月色、花香等,这些都成为了诗人笔下的宠物。而有些则牵动人的心绪,让人魂牵梦萦,比如文人的气质神韵、美人的一笑一颦等,这些都成为了文人抒发感情的寄托物。

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都是变幻无常、难以把握的,例如山光、水声、花香、月光、以及文人的气质神韵与佳人的一笑一颦等。因此,人们更乐于根据这些对象展开想象,从而进行加工。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通常都灵动形象,令人向往。

就像白居易描写杨贵妃的美丽笑容的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样,这句诗写得空灵形象,让人感觉,若有所思却又没彻底领会,若有所得,却又没有彻底得到。就像诗人所看到的景象一样,富含韵味并且灵动优雅。

第七卷

第30则

【原文】

假使梦能自主,虽千里无难命驾,可不羡长房之缩地;死者可以晤对,可不需少君之招魂;五岳可以卧游,可不俟婚嫁之尽毕。【原评】黄九烟曰:予尝谓“鬼有时胜于人”,正以其能自主耳。江含徵曰:吾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地茫茫皆不见”也。张竹坡曰:梦魂能自主,则可一生死,通人鬼。真见道之言矣。【译文】假使做梦能够自己做主的话,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到达,就不用羡慕长房的缩地术了;假使做梦可以与死人面对面的说话,那就不需要李少君招魂了;假使能在梦里畅游五岳也就不必等到婚嫁之事办完之后,再做远行了。【评析】

人的一生当中,肯定会有许多的缺失和遗憾,这些都不是人所能控制和改变的。在当时看来,作者所提出的几个愿望都是不可能做到的(譬如生离死别)。这些只能是她的美好愿望,不会随着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比如,对于留在异乡的游子来说,对故乡的思念非常急切,一直在他乡为客,这是人生中的一个缺憾和难熬的事情,所以有了“长房缩地”这个传说;亲人、友人的离去也是难以避免的,这是人生中最大的哀痛和悲戚,所以有了“李少君招魂”这个神话;游遍五岳既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又需要很多的资金,在当时来说是难以实现的,这个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也是人生中的缺憾,所以有了“梦中远行”这个念想。

作者的想法非常美好,可是,一切只是设想,在当时来说根本都不可能实现。

第31则

【原文】

昭君以和亲而显,刘蕡以下第而传。可谓之不幸,不可谓之缺陷。【原评】江含徵曰:若故折黄雀腿而后医之,亦不可。尤悔庵日:不然,一老宫人,一低进士耳。【译文】王昭君以出塞和亲而名流千古,刘蕡因直言宦官之祸被罢黜进士第而得以流传后世。这可以说是他们的不幸,但不能说是缺陷。【评析】

在多数的古代文学著作中,昭君出塞都被赋予悲剧的色彩,承担了很多的不幸;而唐代的刘蕡在科举考试时,直言宦官的祸害,甚至主张除掉宦官,最终考官虽然夸奖他的想法,却不敢给他官职。这对于一个以中举做官为正途的文人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昭君不能嫁得好的夫君却要远嫁匈奴,刘蕡不能金榜题名而没埋没于尘世,这在当时来看都是大不幸。可是千万年之后,昭君因为主动和亲而流传后世,刘蒉因为有着浩然正气而被世人称颂,这些都是不幸中的大幸吧。王昭君、刘蕡的事件在当时看来人人都认为是不幸的,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一定沿着刚开始的方向发展,多年以后,就是因为他们的不幸,他们才得以流传万世,这样来看的话,这些事情就不能只用“不幸”来概括了吧。况且他们的牺牲也造福了后人,王昭君的主动和亲使汉朝的局势暂时稳定了;刘蕡的落第使以后的人们有了直谏的榜样。

这些不仅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人们的幸运,更是社会的幸运。

第32则

【原文】

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自饶别趣;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原评】冒辟疆曰:能如此,方是真领略、真护惜也。张竹坡曰:花与美人,何幸遇此东君。【译文】用爱鲜花的心情去爱惜美人,会有另一番情趣;用爱怜美人的心情去爱惜鲜花,那么爱护鲜花的情意会成倍增加。【评析】

统治者为了统一天下的,利用程朱理学作为行为规范来教化世人,这种现象从宋元就开始了。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然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明朝中期新的社会思潮的出现,好色被理论家认为是个人的正常欲望。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嚣张跋扈地贪图美色,以上一则文字,也暗讽了这一种风气。

儒雅端庄的文人雅士拥有很好的雅致和风度,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对所爱女子的照顾体贴。作者认为美人就像鲜花一样,花在人们心中有着美丽高雅的形象,欣赏她要带有怜惜之心,才能在情感上感到愉悦,而欣赏美人也一样,并不能放纵情欲,更不能只要求肉体上的满足。事实确实如此,无论是对待花还是对待美人,都应该以爱怜的态度,而且要寄托予情思,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文人雅士。

第33则

【原文】

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取解语者也。【原评】王勿翦曰:飞燕吹气若兰,合德体自生香,薛瑶英肌肉皆香。则美人又何尝不生香也!【译文】美人胜于鲜花的地方,在于她知晓人意;鲜花胜于美人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散发芳香。这两者是不可能同时拥有的,就只有舍弃散发香味的鲜花而选择知晓人意的美人了。【评析】

沟通和了解是人与人之间不可缺少的,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了沟通和理解,那么就跟人与植物相处差不多了。

对于作者来说,尽管鲜花的香味弥漫很令世人欢喜,但是美丽佳人的善解人意显得更重要。就像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轲曾经说过的: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可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那么我只好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

虽然鲜花的外表十分美丽,但是它只在人们抒发情思时起到寄托作用,始终都不会了解人意;而美人不仅外表十分美丽,还有善解人意的性情。每当在夜深人静,你感到孤独的时候,鲜花无法为你做什么,美人却可以给你带来慰藉;每当被失败打击,你感到失落难过的时候,鲜花依然没有办法为你做些什么,美人却可以给你带来鼓励和安抚。考虑到以上的情况,作者说:如果这两者不能同时拥有,我只好选择善解人意的美人而舍弃能散发香味的鲜花了。

由此可见,即使你有倾城的美貌,但是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能给予他一丝安慰,这样也是没有用处的。所以说,鲜花和美人都不能只有美丽的容颜,而没有善解人意的性情,因为在人们的心里,内心的交流和相通的情思才是最重要的。

第34则

【原文】

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原评】江含徵曰:若索债人于窗外纸上画,吾且望之却走矣。【译文】窗里面有人在窗纸上写字,我在窗外面观看,十分好看。【评析】

这则文字十分生动地构成了一幅画面:一所老房子,木格窗子,窗棂上糊着素纸,一个人在室内窗前在素纸上生动作画;室外,一个人在静观,这实在是一幅有趣的画面。

试想如果窗内作画之人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当他看到有人在看他作画时,他还会专心致志的作画吗?他肯定是出的房门和窗外之人夸夸其谈一番。再试想如果外面的人是个不懂作画艺术的人,他还会精心看画,还可能看到佳处吗?再试想如果像江含徵先生说的:如果窗外是一追债之人,他还可以无视其它,而潜心作画吗?

这则文字短短十七字,却蕴含了许多有深度的内容。通过窗内与窗外的人可以在这种境况下自得其乐,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有着同样的兴致与爱好,有着相似的文化修养,并且都是儒雅端秀的文人。

许多闲适的文人都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休闲的乐趣,文中所描写的就是一副富有诗意,但在他们眼中却十分简单常见的场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的事物,只是人们常常并没有用心去体会。

第八卷

第35则

【原文】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原评】黄交三曰:真能知读书痛痒者也。张竹坡曰:吾叔此论,直置身广寒宫里,下视大千世界,皆清光似水矣。毕右万曰:吾以为学道亦有浅深之别。【译文】少年时读书,就像从缝隙中看天上的明月一样;中年时读书,就像在庭院中观赏月亮一样;老年时读书,就像站在高台之上观看明月一样。这都是从他们生活阅历的多少,来看他们获得知识的多少的。【评析】

人生就是一部巨著,在不同的阶段中显现出不同的内涵,人生的各个阶段对于著作阐述的方式亦是不相同的。当我们长大后再拿出我们年幼时看过的一本书来回味得到的启示也截然不同。这就充分表示了一个人的阅历深或浅对自己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当你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时,你看到的一切都是被无知所蒙蔽的;当你长大再回首思索当初自己的观点时,就会不禁发出嗤笑的声音,觉得幼稚难堪,可所有的孩子心态与阅历都是相似的。所以从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看出,我们评判一件事物的标准和对其的理解、感受自然是有差异的。而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的渠道来增加和提高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的内心。

多读书可以开阔你的视野、陶冶你的情操,使你储备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和价值。

以上一则文字中通过从缝隙中看天上的明月、在庭院中观赏明月、站在高台上观看明月,这三个比喻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三种读书的境界。

读书的境界会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增加而逐渐提高。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所见所闻的较少,领悟的能力也较低,所以读书时,没怎么会去了解其深层的意义,这就好比我们只能通过缝隙来观赏月亮;人入中年,见识增多了,经历也不少了,常能读懂一本书从而运用这些知识,就像站在庭院中观看月亮一样,问题可以看得更全面,也能更加深入了解;人到老年,看惯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对待问题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读书时甚至能超出作者的寓意,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这就好像站在高台上观看月亮,所看所识都深入浅出。

这段文字展示的是人生经历与读书的关系。人生中很多的学识来自书本,因为它包罗万象,在书本里面,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因此,我们都应该勤读善思。

第36则

【原文】

吾欲致书雨师:春雨宜始于上元节后;(观灯已毕),至清明十日前之内(雨止桃开),及谷雨节中;夏雨宜于每月上弦之前,及下弦之后(免碍于月);秋雨宜于孟秋、季秋之上、下二旬(八月为玩月胜境);至若三冬,正可不必雨也。【原评】孔东塘曰:君若果有此牍,吾愿作致书邮也。余生生曰:使天而雨粟,虽自元旦雨至除夕,亦未为不可。张竹坡曰:此书独不可致于巫山雨师。【译文】我想写信给雨师:春天的雨最好在上元节后才开始下(那时观花灯已结束了),一直到清明前十天之内(雨停桃花开),还有到谷雨这天,夏雨适合在每月的初七、初八之前,二十二或二十三之后(以免妨碍赏月),秋雨最好在孟秋、季秋的上旬或下旬下(八月是赏月的最佳时节)至于到了数九严寒的隆冬,那就不需要下雨了。【评析】

人们都期望看到花长好,月长圆的景象。但突如其来的落雨常常会破坏这种美好的景致,这对于喜好赏花赏月的人来说,实在是败坏了兴致,以上一则文字,作者就是表达了这个思绪。

文中,作者写下了他认为适合下雨的时间,不适合下雨的时间,以及观花赏月最适合的时机。可是,庄稼缺少了雨水怎么生长?作者一心想着,观花赏月需要选择适合的时候,却未曾想到庄稼生长最适合的时间。

作者的这种思想显然是闲适者的思想,和农名有着很大的隔阂。他是以自己的意志为出发点的,根本没有想到农民的生存不是靠赏花观月就可以得来的。

好在上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自然对人仍有不小的威慑力。田野干旱,百姓当然祈盼有“及时雨”而不去在乎花月。这就是自然界规律,是按时节来分配下雨量的,是不可改变的。

第37则

【原文】

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原评】李圣许曰:顺理而生,虽忧不忧;逆理而死,虽乐不乐。吴野人曰:我宁愿为浊富。张竹坡曰:我愿太奢,欲为清富,焉能遂愿!【译文】做一个肮脏的富贵者,不如做一个清高的贫穷者;忧郁的活着,还不如快乐的死去。【评析】

人生在世何其短,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这段文字就是对生与死、贫与富的看法。

在古人中不乏有清贫乐道者,李白“安能摧眉折腰恃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种不畏权势的生存态度,另外还有追求富贵的也比比皆是,这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态度。

而作者在文中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为浊富不若为清贫”这种态度是一种清高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的坚决,这样的人也许生活很清苦,但是他们始终坚持着他们的信仰,这比在尘世之中苟且偷生的人,生活的要开心的多。另一种观点是:“以忧生不若以乐死”,与其在世间不能满意的活着,还不如痛快的死去。作者的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的清高的生活态度,宁死也不苟且于人世。而我们在面对人事,是否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保持节操,而安守清贫呢?

第38则

【原文】

天下唯鬼最富,生前囊无一文,死后每饶楮镪;天下唯鬼最尊,生前或受欺凌,死后必多跪拜。【原评】吴野人曰:世于贫士,辄目为穷鬼,则又何也?陈康畴曰:穷鬼若死,即并称尊矣。【译文】天下只有鬼是最富的,他们生时口袋空空,死后往往有大量的纸钱;天下只有鬼最尊贵,活着时或者会遭受凌辱,死后却会受到许多人的跪拜。【评析】

俗话说:“人鬼孰途”,人在世时都得不到的待遇,相反为什么在死后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呢?这也许是历来人们都相信鬼神存在的缘故吧。

作者对一些身家非常富贵但从来都不愿意对穷人进行救济,却用很多的金钱去帮忙超度亡灵,以求得来世更加富贵的人,进行来了讽刺和鄙夷。正因为有这些思想的人存在,所以世上才有那么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得不到援助,而死人的亡灵前却祭拜者很多,香火茂盛。许多贫困潦倒的人生前死后的处境有很大的颠覆,这则文字体现了作者对那些愚昧的封建思想的讽刺,对有着这些思想的人们进行了批评,与此同时,对心存仁爱之心、常做善事救济穷人的人进行了褒奖。由这些可以知道,作者奉劝人们不要畏惧鬼神,一味讨好,而要即使信奉鬼神也一定要积善利民,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敬佩与庇佑。

第九卷

第39则

【原文】

蝶为才子之化身,花乃美人之别号。【原评】张竹坡曰:蝶入花房香满衣,是反以金屋贮才子矣。【译文】蝴蝶是才子的化身,鲜花是美人的别称。【评析】

才子佳人相爱时,人们喜欢用“蝶恋花”这样形色相合的话来形容,这样不仅给人们宽阔的空间想象,又能体现出这是何其美哉的一段佳话。蝴蝶在万花丛中蹁跹起舞,轻盈灵动,优雅地扇动其翅膀,神态怡然自若,令人赏心悦目,还不禁联想到倜傥风流的俊朗才子。而蝴蝶总是少不了与花相伴,花是自然中的神萃,即精华。花芬芳明媚、姿态万千、色彩迥异、招蜂引蝶。由此可想象,一位是风度翩然才华横溢的风流才子,一位是娇美灵动闭月羞花的美人,蝴蝶和花,如此相辅相成,契合十足。故说,蝶为多情才子之化身也。

世间万物美好万分,实则不该失掉欣赏的目光,更应该对其加以珍惜,不然则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作者的思想十分浪漫也非常崇尚美好的爱情,由此也表现了他对爱情的观点,即他希望世人的爱情要像花和蝶那样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

第40则

【原文】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原评】弟木山曰:佘每见人一长、一技,即思效之;虽至琐屑,亦不厌也。大约是爱博而情不专。张竹坡曰:多情语令人泣下。尤谨庸曰:因得意诗文,想心斋矣。李季子曰:此善于设想者。陆云士曰:临川谓:“想内成,因中见。”与此相发。【译文】因为白雪想到了隐士高人,因为鲜花想到了美人,因为美酒想到了侠客,因为明月想到了好友,因为山水想到了得意的诗文创作。【评析】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联想活动能够发生,这与被联想物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有一定的联系、相近的特征、本质上相似的人与物、物与物,很容易引发他们联想。就像这则文字中所写的由白雪联想到隐士、由鲜花联想到美人、由美酒联想到侠客、由明月联想到友人、由山水联想到诗文,它们之间都有着相似的特征和难以割舍的联系。

雪的清雅洁净与隐士不染尘世的高洁相似;鲜花的缤纷争艳与佳人的娇媚多情相似;丰富的佳肴美酒与侠士的豪放自由的性格相似;月光的皎洁多情与思念友人的情感相似;伟岸的山水与文人墨客笔下的豪情万丈相似。

如果生活中,缺少了这些联想,就会少很多情调和兴致。

第41则

【原文】

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安道上。【原评】聂晋人曰: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倪永清曰:众音寂灭时,叉作么生话会?【译文】听到鹅叫的声音就好像到了金陵的白门;听到摇橹声,就好像身处三吴之地;听到水拍滩头的声音就好像身处浙江之地;听到骡马颈下的铃铛响,就像走进了长安故道一样。【评析】

与上一则《因雪想高士》相似,这则文字记叙了很多由联想而来的事物,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我们看到《满江红》,就会想起岳飞的精忠报国;再比如我们看到《定风波》,就会想起苏轼的淡然大气。

同理而论,金陵的白门多鹅、三吴水乡多摇船、浙江有钱塘江的潮起潮落、骡马是旧长安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它们都是当地显著的特征,所以人们通常在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联想到那些地方。

第42则

【原文】

一岁诸节,以上元为第一,中秋次之,五日、九日又次之。【原评】张竹坡曰:一岁当以我畅意日为佳节。顾天石曰:跻上元于中秋之上,未免尚耽绮习。【译文】一年之中的各种节日,应以元宵节为第一,中秋节第二,端午节、重阳节为三、四。【评析】

每一个节日都有着不一样的涵义,对人们来说的意义也不一样,所以节日有大小的分别。区别一个节日的大小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但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以春节为例,这一天全中国必定会普天同庆。除了这个之外,每个人年龄、资历等方面不同,那么他对待每一个节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作者从自身的角度来看待中国众多传统节日中的轻重,他认为除了春节之外,上元节应该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上元节当晚的闹花灯气氛非常热闹,甚至比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说上元节是第一。中秋佳节,自古以来就是合家团聚的好日子,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合家团圆,况且在八月十五赏月被人们传颂已久,所以说中秋节是第二。端午节的起源是纪念伟大的屈原,但是后来发展为包含更多的意思,带有很丰富的意义,所以说端午节是第三,也是有道理的。而重阳节是朋友兄弟相聚的日子,也有非常丰富的节目,比如登高、佩戴助于、赏菊花等,排于第四,也是恰当的。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对这四个节日的喜欢程度,但这仅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能代表所有人和官方的意见。

第43则

【原文】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原评】张竹坡曰:雨之为物,能令天闭眼,能令地生毛,能为水国广封疆。【译文】雨,能让白天变短,能令黑夜变长。【评析】

下雨的时候,天色阴沉,所以显得天亮得很晚而且天黑得很早,容易让人感觉到精神压抑,给人们带来许多生活、学习上的不便,因为白昼变短会让许多工作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无法进行。但是在今天看来,人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来克服这些困难,雨天所带来的不便也相对减少。

作者将这个现象记述下来,是为了说明科学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都要努力地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科学的发展为人们谋更多的福利。

第44则

【原文】

古之不传于今者,啸也,剑术也,弹棋也,打球也。【原评】黄九烟曰:古之绝胜于今者,官妓、女道士也。张竹坡曰:今之绝胜于古者,能吏也,猾棍也,无耻也。庞天池曰:今之必不能传于后者,八股也。【译文】古代盛行而没有流传到现在的事物,有啸,剑术,弹棋,打球等绝技。【评析】

社会发展必然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不管是生物还是其他事物,都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所以任何文化艺术想要流传千古都要顺利通过时间的筛选。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是在吸取历史的优秀成果上再建造新的历史,所以历史从来都是不断更新和演变的。

在时间的前进中,有些东西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滚滚长河里,而有些东西则演变成了另一种更优秀更适应于时代的形式。能不断适应时代潮流的,最后都会深深地沉淀于传统文化当中。

其实,作者的说法并不全面,他没有考虑到现在之所以会有声乐、剑术、棋类、球类的存在,正是由啸、剑术、弹棋、打球演变而来的。他认为这些事情都已经停止流传了,却没有看到它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规律只会愈演愈烈,每一个事物如果想要在竞争中立于有利的位置,都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高自身的能力,直到能扎根于时代当中,才算是一个能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第十卷

第45则

【原文】

诗僧时复有之,若道士之能诗者,不啻空谷足音,何也?【原评】毕右万曰:僧、道能诗,亦非难事;但惜僧、道不知禅玄耳。顾天石曰:道于三教中,原属第三。应是根器最钝人做,那得会诗!轩辕弥明,昌黎寓言耳。尤谨庸曰:僧家势利第一,能诗次之。倪永清曰:我所恨者,辟谷之法不传。【译文】能够作诗的僧人经常可以见到的,能够作诗的道士,怎么就这么难见到呢?这是什么原因呢?【评析】

作者认为,会作诗的僧人有很多,会作诗的道士却很少。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根据古代的典籍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会作诗的僧人确实有很多,但是会作诗的道士也并不鲜见,只是并没有流芳百世。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或许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特性不同。

佛教在中国的第一个宗派叫“禅宗”。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虚幻的意境,而且在任何一方面的表现都不一样。比如在艺术上,禅是抽象而又具体的;在文学上,蝉是超越而又现实的。僧人很多都擅长于写诗是因为诗词和禅道一样,都常在言外之意中对某一个事物或某一个现象进行暗诉,都非常讲究内心的思想感情,也非常注意是否可以令人们受到启迪和感悟。诗人也很多是以诗的形式来谈论禅道,与人们讲述自身的人生经历,所以有人说过:学诗就好像学禅道一样。僧人也常利用诗的形式来与人们讲述禅道,将禅的深层含义用于诗词的创作当中,所以也有人说过:诗为可以为禅道锦上添花,也可以说是禅道的切玉刀。因此,诗僧的数量较多。

道教的特性是讲究清修,主张顺其自然,因此,学道之人作的诗词大多都缺少韵致和意境,所以道教里面能作好诗的人并不多。

第46则

【原文】

当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原评】袁翔甫补评曰:萱草忘忧,杜鹃啼血。悲欢哀乐,何去何从?【译文】应当作花草中的萱草,而不去做鸟中的杜鹃。【评析】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许多迫不得已的事情,那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会令人感到十分无助和辛酸,可是却很难找到能够解决这些忧虑和烦恼的方法。在政治高度集中,封建专制的时代或者在人情冷淡,世态炎凉的社会,人们想要找到解决这些烦恼的方法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传说世间有一种花,名叫忘忧草,又叫萱草,这种草能够解决人们的忧虑和惆怅。知道这个说法的人们都纷纷种植这种花,即使不能彻底解人忧愁,也能用来寄托一些感情,使自己远离几分忧愁,而像作者一样借咏诵此花来排解忧愁的诗人也有很多。他们借萱草的说法,来表明自己的心迹,寄托自己想要过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愿望。

杜鹃则与萱草相反,自古它就是凄苦和悲戚的代表,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更是象征着悲怨。宋代词人辛弃疾曾形容过杜鹃的叫声苦不堪闻,唐代著名诗圣杜甫也曾说过杜鹃的啼叫声充满了悲哀。

萱草能够使人忘记忧愁,而杜鹃则会增添人的哀愁,所以作者写道“当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

第47则

【原文】

物之稚者,皆不可厌,惟驴独否。【原评】黄略似曰:物之老者,皆可厌;惟松与梅则否。倪永清曰:惟癖于驴者,则不厌之。【译文】稚嫩弱小的动物,都不令人生厌,只有驴除外。【评析】

向来,稚嫩幼小的动物都是十分招人怜爱的,可为何作者仅仅将驴排除在外?况且在古代的中国,驴不只是人们生产的主要工具,更是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但人们依旧称驴为愚蠢的动物,有很多笨如驴、如驴般不知自丑、驴脾气等说法,通过这些可以知道,人们确实对驴带有着明显的厌恶和偏见。这或许和驴的长相有联系,它的脸不但长而且不漂亮,它的性情也比较愚笨、缺乏灵气,脾性也固执。但如果是因为这样就将驴种种贬低,并且一直对它带有偏见,这明显是欠缺公平的。

人也是一样,如果因为一个人的长相并不美丽,或者性格并不讨好,就否认它的所有优点而一味地贬低他,这样是不正确的。

第48则

【原文】

女子自十四五岁至二十四五岁,此十年中,无论燕、秦、吴、越,其音大都娇媚动人;一睹其貌,则美恶判然矣。“耳闻不如目见”,于此益信。【原评】吴听翁曰:我向以耳根之有余,补目力之不足;今读此,乃知卿言亦复佳也。江含徵曰:帘为妓衣,亦殊有见。张竹坡曰:家有少年丑婢者,当令隔屏私语,灭烛侍寝。何如?倪永清曰:若逢关貌而恶声者,又当何如?【译文】女子从十四五岁到二十四五岁,这十年中,无论是燕、秦、吴、越那个国家的人,她们的声音大都娇媚动听;只要一看到她们的面貌,就可以判断她们的美丑了。“耳闻不如目见”由此我更深信不疑了。【评析】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但是人们刚开始接触一个事物的时候,先接触到其好的方面,便会把这个事物想象得很完美。比如人们还未认识一个女子,但先听到她的声音很是甜美,便会觉得她的容貌也会很美好,可往往是声音和面貌并不相似,常有耳闻与眼见并不一致的情况,所以说,我们对待事物要坚持眼见为实的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会将事情加以夸张地描述出来,所以不同的人讲述同一件事都是不一样的,在听者的眼里也就变得不相同了。其实,声线与容貌不一致也是很常见很自然的事情,就像人们听故事和看故事所得的感受并不一样而已。

就以一个女子来说,不光是有声音和容貌不一致的例子,更是有表面伪装得很善良,内心其实非常恶毒的;也有表面仪表堂堂,实际却一无所知的。由此可知,仅仅听说一个人很好,却没有亲眼看见她的好,这样是不可信的。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一样,看待同一个事物的观点自然也就不一样。别人口中的完美事物说不定就是你眼里最为厌恶的东西。所以说,不要轻易听信传言,自己眼里所看到的才算是真实的。

第49则

【原文】

寻乐境,乃学仙;避苦趣,乃学佛。佛家所谓“极乐世界”者,盖谓众苦之所不到也。【原评】江含徵曰:著败絮行荆棘中,固是苦事;彼披忍辱铠者,亦未得优游自到也。陆云士曰:空诸所有,受即是空。其为苦乐,不足言矣,故学佛优于学仙。【译文】要想寻找快乐的地方,就去学成仙的方法;要逃避痛苦和烦恼,就去学习成佛;佛家所说的“极乐世界”,大概就是所说到的没有痛苦的地方。【评析】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很多的苦楚,深陷其中的时候,令人感到十分难熬,于是人们都想找到摆脱煎熬的途径。传说中,修道成仙就可以远离人世的苦难和悲戚,所以他们都去学习道教和佛教,想要修炼成神仙,但是道教与佛教之间虽然有着相通之处,却也是有着理论上本质的不同。

道教最重要的是顺其自然,是一种信奉“生即美”,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道教认为,生存就是快乐,人可以得道成仙、改变生死、超脱自热,并且可以不被外物所连累,过自己无所忧虑的生活。佛教则将人生看作一个苦海,而且觉得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会有六道轮回,这一世所经历的事情是前三世所累积的结果,所以奉劝人们多行善少作恶,只有苦苦修行,才能脱离人生这个苦海,最后才有机会通往极乐世界。这两者都能够超脱自然,都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修炼成仙以后都可以不为尘世所累。

其实,经历一些苦痛也并非没有好处。只有历经一些风雨,参透人生中的潮起潮落,才能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也会多做善事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这样一来,烦恼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吧。所以说,消除痛苦最好的方法不是一味地追求成仙变佛,而是要心存善根,时刻带着乐观的好心态。

第50则

【原文】

富贵而劳悴,不若安闲之贫贱;贫贱而骄傲,不若谦恭之富贵。【原评】曹实庵曰:富贵而又安闲,自能谦恭也。许师六曰:富贵而又谦恭,乃能安闲耳。张竹坡曰:谦恭安闲,乃能长富贵也。张迂庵曰:安闲乃能骄傲,劳悴则必谦恭。【译文】如果富贵了而忧愁、劳累,倒不如贫贱时却安闲自在;如果清贫却骄傲自大,那就不如富贵但却谦逊有礼的好。【评析】

面对现实社会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一则文字。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联想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有的人身家富贵显赫,但却难以满足,穷其一生去追求更多的金钱和名位。甚至有的不顾牺牲健康,甚至不择手段地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的人生,即使得到了无数的金银珠宝,也丢失了很多千金不换的乐趣。而有的人虽然家境贫困、身份低微,却也能一直保持一种自由和乐观的心态,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即使这样对比,很多人依旧都是会选择金钱和名位,但作者却在二者之间选择了后者。

其实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人都分为正反两面,比如在待人接物方面来说,也一样有两种不同的人:一个虽然贫困卑微却狂妄自大,待人骄横,似乎连自己的贫困都有理直气壮的理由。而另一种人,虽然家境富裕,却不会因此骄傲自大,待人谦逊礼让,性格谦卑。在这两种人当中,自然是后者更令人敬佩。

由以上这一则文字可以知道,作者的生性谦和,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希望被尘世的复杂所连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就像人们说的,只要时刻保持一颗安稳沉静的心,那么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也能心生美好。

第十一卷

第51则

【原文】

目不能自见,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舐,手不能自握,惟耳能自闻其声。【原评】弟木山曰:岂不闻心不在焉、听而不闻乎?兄其诳我哉!张竹坡曰:心能自信。释师昂曰:古德云:眉与目不相识,只为太近。【译文】眼睛不能看到自己,鼻子不能闻到自己,舌头不能舔到自己,手不能握住自己的手,只有耳朵能听见自己的声音。【评析】

这则简短的文字表面上谈人的自然生理现象,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但是往往自己看不到。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缺点习而不察,而只看到别人的错误。这段文字就讲了人不能自查自己的缺点,而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但是,缺点终归是缺点。人应学会反观自省。

人若肯反省、自忏,错误就不会重复的出现,同时也可以减少一些麻烦。除此之外,也要发挥耳朵的优势,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虚心接受,这样,就可以发现个人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自我。

生活中有时人会故步自封、妄自尊大、听不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那样只能盲目的蒙蔽自己,而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这就是这则文字给我们提供的人生启示吧。

第52则

【原文】

凡声皆宜远听,惟听琴则远近皆宜。【原评】王名友曰:松涛声、瀑布声、箫笛声、潮声、读书声、钟声、梵声,皆宜远听;惟琴声、度曲声、雪声,非至近不能得其离合抑扬之妙。庞天池曰:凡色皆宜近看,惟山色远近皆宜。【译文】所有的声音都适合在远处听,只有琴声远听近听皆适宜。【评析】

世间的声音有千千万万种,但只有幽雅悦耳的声音是人人都喜欢的。其他震耳扰人的噪音都是人人所厌恶的,人们都对这些声音避之不及,害怕其危险人的身心健康。

音乐存在的缘由是给人们带来享受,听不同的音乐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使人们产生不一样的情感。比如人们听到欢乐的节奏时,心情也会随之亢奋;听到抒情的节奏时,心绪也会变得更加轻柔;听到深沉的节奏时,心绪也会更加沉淀;听到悲伤的节奏时,心里也会想起一些哀愁往事。所以说,听不同的声音可以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心情。

在声音与我们的距离不一样的时候,带给我们的感受也会不一样。而且自古以来都有“距离产生美”这样的说法,所以说所有的声音都适宜在远处听。但是优美的琴声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所以不管是远听还是近听都适宜。

这则文字里,作者主要说明了,不同的声音带给人的感觉会不一样。

第53则

【原文】

目不能识字,其闷尤过于盲;手不能执管,其苦更甚于哑。【原评】陈鹤山曰:君独未知今之不识字、不握管者,其乐尤过于不盲、不哑者也。【译文】长了眼睛却不认得字,这比瞎子还要苦闷;生有双手而不会执笔写字,比哑巴还要痛苦。【评析】

文字对人们的重要性是无可非议的。对于国家来说,正因为有了文字,传统文化才得以继承下来,使后人可以择优选用;对于个人来说,正因为有了文字,才可以读书写字,了解历史文化,了解一些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事物,从而开阔眼界,增加自己的见识。更因为有了文字,人们才多了一种交流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如果自己有优秀的见解和体验,更是可以立下著作,供后人参考阅读。所以说,文字的出现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历史上也有一些统治者,利用文字来欺辱压榨人们,将人们教化得心甘情愿作为自己的奴隶,甚至剥夺人们认字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求知的需要,需要用更好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新的社会,目不识丁的人会被称为文盲,所以说如果长了眼睛却不认识字,会比盲人还要苦闷,如果生有双手却不会执笔写字,会比哑巴还要痛苦。

第54则

【原文】

并头联句,交颈论文,宫中应制,历使属国,皆极人间乐事。【原评】狄立人曰:既已并头、交颈,即欲联句、论文,恐亦有所不暇。汪舟次曰:历使属国,殊不易易。孙松坪曰:邯郸旧梦,对此惘然。张竹坡曰:并头、交颈,乐事也;联句、论文,亦乐事也。是以两乐并为一乐者,则当以两夜并一夜方妙。然其乐一刻,胜于一日矣。沈契掌曰:恐天亦见妒。【译文】投靠头对句作诗,颈对颈谈论诗文,在宫中应皇上之命撰写文章,身为钦差走遍各国,都是时间最快乐的事。【评析】

从这则文字可以看出在古代文人的眼中,他们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吟诗作对,或者是其他一些可以体现自己的韵致和才情的事情。一生与文字为伴,有三两个可一起研讨诗文的好友,还有佳人相伴在旁,这就是他们一生的追求。

但是他们又不想忧虑钱财之事,所以希望能够获得一官半职,最好是能够在朝廷上也为君王撰写文章,或者被任命为钦差,代表朝廷出任很多地方的官职或出使属国,这样更加风光。

但是自古以来的好诗词好文章大多都是笔者在潦倒的困境里写出来的。在富贵的背景下所写出来的,大多都是一些言辞华丽但是却没有动人的真情实感的东西,像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或者说是为了求富贵而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东西确实难以称为文学精品。

第55则

【原文】《水浒传》武松诘蒋门神云:“为何不姓李?”此语殊妙。盖姓实有佳有劣,如华、如柳、如云、如苏、如乔,皆极风韵;若夫毛也、赖也、焦也、牛也,则皆尘于目而棘于耳者也。【原评】先渭求曰:然则君为何不姓李耶?张竹坡曰:止闻今张昔李,不闻今李昔张也。【译文】《水浒传》中武松问蒋门神说:“为什么不姓李?”这句话问得好,因为姓氏确实也有好坏之别,如姓华、姓柳、姓苏、姓乔,都十分雅致,至于姓毛、赖、焦、牛,都是看起来不雅观,听起来更刺耳。【评析】好。况且,姓氏只是一个家族系统的称号,继承于所隶属的家族的祖宗,并不带有其他涵义。所以说,作者的这个想法并没有科学根据,只是代表个人的喜好。

第56则

【原文】

花之宜于目而复宜于鼻者,梅也,菊也,兰也,水仙也,珠兰也,莲也;止宜于鼻者,橼也,桂也,瑞香也,栀子也,茉莉也,木香也,玫瑰也,腊梅也。余则皆宜于目者也。花与叶俱可观者,秋海棠为最,荷次之,海棠、酴(tu)醾;(mi)、虞美人、水仙又次之;叶胜于花者,止雁来红、美人蕉而已;花与叶俱不足观者,紫薇也,辛夷也。【原评】周星远曰:山老可当花阵一面。张竹坡曰:以一叶而能胜诸花者,此君也。【译文】鲜花中既美观好看又芳香宜人的是:梅、菊、兰、水仙、珠兰、莲;芳香宜人只适宜闻的是:橼、桂、瑞香、栀子、茉莉、木香、玫瑰、腊梅。其余的都只是好看的而已。花和叶都十分漂亮可观的,秋海棠是最佳的,荷花还在其次,海棠、酴醾、虞美人、水仙又排在了荷花的后面。叶子比花还要好看的,只有雁来红和美人蕉而已;花和叶都不值得观赏的是紫薇和辛夷。【评析】

自古以来,花就常被当做美丽的代表,诗人们形容一个女子容颜漂亮的时候也多以花来比喻。但是每种花的特质都不一样,所以它们常被分为许多种类,不同的人对鲜花的分类也有不同的看法。而作者堪称赏花高手,把花归为三类:一方面是花卉本身,以色、香为标准,可分三类;二方面从花与叶的比衬看,也将花分为三类。从这则文字我们可看出作者在花木鉴赏方面的造诣。

花在生活中对我们起着很大的影响,不仅是古人对花非常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花的喜爱程度似乎有增无减。现今不仅一个国家用某一种鲜花来代表自己的民族精神,称其为国花,连细小的城市也都纷纷有着自己的市花。用一种花的特质来作为自己的城市、国家的代表,可见人们对鲜花的喜爱,以及花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一些关于鲜花的学问,况且做人也应该像鲜花一样,不仅要具有好看的外表,还要有美好且可以利用的芳香。

第十二卷

第57则

【原文】

高语山林者,辄不喜谈市朝事。审若此,则当并废《史》、《汉》诸书而不读矣。盖诸书所载者,皆古之市朝也。【原评】张竹坡曰:高语者,必是虚声处士;真入山者,方能经纶市朝。【译文】高谈阔论山林隐逸之事的人,就不喜欢谈论市井朝廷的事。果然是这样的话,就应该放弃《史记》、《汉书》等书不去读它。因为这些书所记载的,都是古代社会争名逐利的事情。【评析】

作者觉得那些一旦远离了朝廷,脱离了互相猜疑互相欺瞒的官场之后,就马上不再谈论国家大事,不再关心市井人们的生活疾苦的都不是真正的隐士。真正的隐士虽然置身于世俗之外,但却能依然关心社会的变化、关心人民的疾苦,甚至都会比居于世俗之内的人看得更加透彻。而不应该从此就不读《史记》、《汉书》这些记录历史的经典著作,身在世俗之外,更应该旁观者清,将问题看得更加清晰,所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才是真正的隐世精神。

作者的说法非常理直气壮,他认为隐士都应该有清澈、透彻的心灵,所以对世俗纷争的看法更加客观,更加理性,所以更加可取。那些所谓的隐士给自己标榜上不理世事、不谈市井之事的说法来显示自己的清高,在作者看来都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第58则

【原文】

云之为物,或崔巍如山,或潋滟如水,或如人,或如兽,或如鸟毳,或如鱼鳞;故天下万物皆可画,惟云不能画。世所画云,亦强名耳。【原评】何蔚宗曰:天下百官皆可做,惟教官不可做。做教官者,皆谪戍耳。张竹坡曰:云有反面、正面,有阴阳、向背,有层次、内外。细观其与日相映,则知其明处乃一面,暗处又一面。尝谓古今无一画云手,不谓《幽梦影》中先得我心。【译文】云飘游天空幻化为物,有时像高大雄伟的山,有时像汹涌而来的水,有时像人,有时像兽,有时像鸟的羽毛,有时像鱼鳞。所以天下万物都可以画出来,惟有云不能画出来。世人所画的云,也只能勉强说是云罢了。【评析】

绘画与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绘画有虚构和写实之分,如果是写实的画就要求作画者有较高的绘画能力和对生活观察的能力。从以上文字中可以知道,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很细致入微,所以才能写出这种种对云的描述。由此,亦可以知道作者对绘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但是,作者的说法“世间只有云不能画下来,即使世上有画云的人,也很少会有有名的”,就显得有些偏激了。

绘画是一门艺术,最重要的不是将物体的形状完全刻画下来,而是掌握事物的本质,将它本身的精髓表达下来。也不应该只局限在外形上,更应该注意刻画物体的灵魂,将其特性反映出来。任何一幅画都不可能将一个物体的任何形状都刻画出来,所以作者这样的说法,则是过于注重形状了。

第59则

【原文】

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妇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云全福。【原评】许筱林曰:若以粗笨愚蠢之人当之,则负却造物。江含徵曰:此是黑面老子要思量做鬼处。吴岱观曰: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亦且快意。李荔园日:贤淑、聪慧,尤贵永年,否则福不全。【译文】处在太平盛世,生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地方官廉洁清正,自己的家境富裕,娶一个的贤惠淑德的妻子,生有聪明伶俐的孩子。人生若能够这样,可算是美满幸福了。【评析】

向来人们对美好的生活都会心生向往,人们勤奋地去工作学习,都是为了求得安稳和富贵。以上的一则文字,概括了人们所希望的所有的幸福生活。

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所以文中说“生在天下太平的年间,活在湖光山色的地方;地方的官员清廉爱民,自身的家境富贵安逸”;一个人的周围相处的人对自身的影响也极大,所以文中说“妻子贤良淑惠,子女伶俐聪慧”。只有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人的生活才可以说是美满。

一个时代的安稳是那个时代的人民生活幸福的前提,一个地方的官员清廉爱民又是那个地方的居民生活幸福的条件。作者的这则文字,反映了他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希望人民都能幸福安定的愿望。

第60则

【原文】

天下器玩之类,其制日工,其价日贱,毋惑乎民之贫也。【原评】张竹坡曰:由于民贫,故益工;而益贱,若不贫,如何肯贱?【译文】世上供人赏玩的器皿,他们的制作越来越精致,他们的价格却越来越低,于是就不用怀疑世人越来越贫穷了。【评析】

由以上一则文字可知,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逐渐加重。制作器皿的人花费的心思更多、资本投入得更大,但它的价格反而却越来越低。投入和收益的比例越来越不协调,所以制作器皿的穷人就越来越贫困了。赏玩器皿的人本身就已经有着富贵的背景,随着器皿价格的逐渐低廉,就逐渐变得更富有了。何况,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怎么会不加重社会的贫富分化呢。

追溯社会发生这样的演变趋势的原因,无非就是器皿等类似物品的供高于求了。明清之际,人们因为贫困而增加了对商品的制造,但是当时人们的购买能力也普遍降低,于是造成了商品堆积、价格低廉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制造者必然会走向贫困。

第61则

【原文】

养花胆瓶,其式之高低大小,须与花相称;而色之浅深浓淡,又须与花相反。【原评】程穆倩曰:足补袁中郎《瓶史》所未逮。张竹坡曰:夫如此,有不甘去南枝而生香于几案之右者乎!名花心足矣。王宓草曰:须知相反者,正欲其相称也。【译文】养花的花瓶,它们的高低、大小、形状,必须要与花的大小、高低成比例;而花的颜色的深浅、浓淡,又必须要与花相反。【评析】

插花是一门艺术,非常讲究最后的视觉效果,所以在插花的过程中必须非常注意花瓶与花的相互协调、整齐和对称性。在以上一则文字中,作者说明了插花首先应该注重的问题,第一,花瓶与花的形状、大小、高低要形成恰当的比例,其次花瓶颜色的深浅浓淡要与花的颜色相反。假如,不注重这一方面的内容,在很大的花瓶里插上细小的花,或者在细小的花瓶里插上几朵大花,这样的话,就算花或者花瓶两个分别都很美,但放在一起就会产生诙谐滑稽的感觉,破坏了事物的和谐,根本无法让人感受到它的美感。而如果花瓶与花的颜色都是深色系或者都是浅色系就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对于花瓶颜色的选择也是有着很严格的要求的。

因为在插花时要对花瓶的大小、形状、高低上进行精心的筛选,所以要求插花的人要具有出色的审美观,只有花与花瓶的外形和颜色相互协调才能相互映衬,更加美观。

由上可知,作者对于插花这门艺术还是有所研究的。

第十三卷

第62则

【原文】

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原评】张谐石曰:我辈居恒苦饥,但愿夏雨如馒头耳。张竹坡曰:赦书太多,亦不甚妙。【译文】春雨就像皇帝颁布施恩的诏书,夏雨就像国家颁布的赦令,秋雨就像哀悼丧者的挽歌。【评析】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时候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影响。雨也是同理而论。每一个季节,甚至每一个时刻的雨都起着不一样的作用,也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影响。以上一则文字则说出了不同季节的雨对人们的不同影响。

作者将贵如油的春雨比作皇帝颁布的施恩令,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词赞颂春雨的适时和珍贵,它总是给经历过寒冬的万事万物带来新的活力,所以总能给人们带来欣喜的心情。而施恩令就像久历旱灾后的甘霖,所以作者将春雨比作施恩令可谓精准。

作者将夏天的雨比作国家颁布的赦令,夏天气候炎热,人人都忍受着酷热的煎熬,就在人们难以忍受闷热的时候,夏雨给人们带来了凉意和清爽,非常及时地洗去了人们的闷烦。而国家颁布赦免令,让在狱中或待罪的逃犯得到了赦免,免去了身心的煎熬,获得了重生的机会。所以作者将夏天及时雨比作赦免令,很是恰当。

作者将秋天的雨比作哀悼的挽歌,秋天万物凋零,让人稍感凄凉,这时的雨更让人感觉像是上天在哭泣;雨落下来的声音,就像人们悲伤哭泣的声音。所以作者将萧条的秋雨比作挽歌也是及其精辟。

第63则

【原文】

十岁为神童,二十、三十为才子,四十、五十为名臣,六十为神仙,可谓全人矣。【原评】江含徵曰:此却不可知,盖神童原有仙骨故也,只恐中间做名臣时,堕落名利场中耳。杨圣藻曰:人孰不想?难得有此全福!张竹坡曰:神童、才子由于己,可能也;名臣由于君,仙由于天,不可必也。顾天石曰:六十神仙,似乎太早。【译文】如果十岁成为聪明伶俐的神童,二三十岁成为才子,四五十岁成为朝廷忠臣,六十岁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那么这样的人生就十全十美了。【评析】

人生充满了遗憾,所以人不可能完美无缺。作者却表达了对于把少年、中年、老年做出满意的安排为一种完美的人生,可这只能是美好的幻想。

文中说明,不同阶段的人生表现不同。最佳的是伶俐聪颖的少年;青年,则是人有才华而言行不受世俗礼节拘束的时候;中年则追求功名卓越;人到老年,更喜爱享受天伦之乐。

这需要用辛勤的努力来达成每一个愿望,才能创造出理想的未来。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人不可能一生都一帆风顺,需要用努力地去挑战困难,为社会贡献最终不留遗憾。

第64则

【原文】

武人不苟战,是为武中之文;文人不迂腐,是为文中之武。【原评】梅定九曰:近日文人不迂腐者颇多,心斋亦其一也。顾天石曰:然则心斋直谓之武夫可乎?笑笑。王司直曰:是真文人,必不迂腐。【译文】武人能够不轻率的进行战争,就是武夫中的文人;文人不固执迂腐,就是文人中的武将。【评析】

一个国家的朝廷是由文臣和武将支撑起来的,但是他们的作用却不同。其中有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也有损害国家利益的人,他们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

有些武将仅逞匹夫之勇,所以说只是一介武夫,有勇无谋,比如张飞、李逵等人;有些则智勇双全,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分辨一个武将是有谋还是无谋,还有另一个标准,前者,则是好杀,以杀人为乐;后者,则是百战不殆的将帅。

有些文人过于迂腐,不懂得人情世故,只信诗书那一套;有些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