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梯级公开课1(精选备受中高考文言文青睐的“冷门”经典佳作,40篇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名家注释+译文,由易及难,轻松进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6 21:09:39

点击下载

作者:摩罗 杨帆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学梯级公开课1(精选备受中高考文言文青睐的“冷门”经典佳作,40篇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名家注释+译文,由易及难,轻松进阶!)

国学梯级公开课1(精选备受中高考文言文青睐的“冷门”经典佳作,40篇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名家注释+译文,由易及难,轻松进阶!)试读:

《国学梯级公开课》编辑思路和学习建议

一、总目标《国学梯级公开课》(全称《国学梯级公开课:经史子集分梯分级文言文教材》),是一部学习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经典的教材。传统文化的主要经典,均以文言文形式书写。不学习文言文,就无法学习传统经典;只要学习传统经典,就一定是在学习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与今天流行的白话文书面语,差异很大。从夏商到清末民初,文言文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流变。传承至今的文献,其难易程度也差异很大。学习文言文必须经历从易到难的过程,一步步拾级而上,最后阅读任何古代文献都不会有语言障碍。前几年,我们应邀在经崖书院给初中孩子讲古文,以《古文观止》为教材。教学中渐渐意识到,《古文观止》对今天的习者来说,尚有一些不适合之处。比如,其选文集中于儒家一脉,对其他各家各派基本不拣选。至于那些集中体现华夏先民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思想性、哲学性作品,似乎视而不见。此外,它具有较多文人趣味,常常沉溺于游山玩水、吟风弄月。要想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就得开掘更广阔的教学资源,就得有更加中正精良的教材。《国学梯级公开课》,即顺应习者此一需求而编撰。其编辑思路、选文标准,都体现了从低到高、由易而难的特点。只要按照要求认真学习,学完第一级,习者的文言文水平就可达到第一级。以此类推。《国学梯级公开课》,共分3梯18级。以初中文化程度为起点,学完18级,可以较为方便地阅读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3梯为:及门梯、登堂梯、入室梯。每梯各有6级,每级1册,共有18册。概括起来,本书有如下6个特征:1.语言性:文言文教材。2.文化性:传统文化教材。3.经典性:传统经典教材。4.故事性:魅力教材。5.写作性:写作教材。6.梯级性:拾级而上教材。二、各梯级目标一般古文选本,都是从远古到近代编选,《国学梯级公开课》则是从近代到远古的逆行编法,由易而难,层层推进。及门梯1—6级,除经部外,重点编选元明清时期文章。认真学完及门梯6级教材,可以较好地阅读元明清时期的散文、游记、小说、书信、政论、奏折、史书等。登堂梯7—12级,除经部外,重点编选魏晋唐宋时期文章。认真学完登堂梯6级教材,可以较轻松地阅读唐宋的作品,借助简单注释就能看懂魏晋的作品。入室梯13—18 级,重点编选《尚书》及秦汉文章。认真学完入室梯6级教材,可以较轻松地阅读秦汉时期作品,借助简单注释就能读通先秦文献。这3梯18级,习者不但学习语言,也学习大量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能由此深入传统文化堂奥,洞悉传统文化真髓。三、选文特点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人对浩瀚文献的分类方法,名曰四部。《国学梯级公开课》按照古人的分类方法(但也有所变通),引导习者一步步进入古人创造的传统文化堂奥,是最好的捷径。本编每级教材都按集、经、史、子顺序排列。因为集部文献浅易生动,习者容易进入。集部《国学梯级公开课》把今天所谓文学作品,诸如散文、小说,都归入集部。3梯18级的集部连缀起来,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由近及远、逆向编选的简单文学选本。经部《国学阶梯公开课》按照唐宋形成的“十三经”体系,从中节选合适的篇章作为经部课文。“十三经”在语言上的难易程度,差别甚大。本编基本上按照从易到难原则编选。史部史部选文最为特殊,每级5篇课文,其中3篇《史记》故事选段,1篇《资治通鉴》故事选段,1篇其他文章。先秦典籍都是经过汉代整理然后流传,故可说华夏书面语到汉代才最后成熟和定型。《史记》正好是汉代最辉煌的作品,代表了汉语的成熟与定型。学好了《史记》,也就学好了古代汉语。子部先秦的诸子百家,汉以后凡是著书立说,阐发天地大道、人生奥义和治国谋略的著述,都归入子部。四、课文模式《国学梯级公开课》每级一册,每册20课,经、史、子、集各5课。每课以主课文为核心,加以注释、解读与阐发。每课由9项内容组成。现将其中主要板块的特点介绍如下。【人物故事】介绍课文作者,或课文中提到的重要人物。介绍时常常带出该人物主要经历、思想、成就和历史影响。【主课文】这是全书的核心。学习这些课文,就是触摸中国传统文化。【参考译文】希望习者尽量不看译文,仅在对原文意旨拿不准时,查阅译文作为参考。【赏析与写作指导】赏析是对文章特别精彩之处予以解读,以深化习者对课文的理解。如果阅读每一篇经典时,都能有意识地体会其感情态度、篇章结构、语言艺术,我们的写作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延伸知识】延伸知识大多是介绍与主课文内容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文化知识。【副课文】增加副课文,主要是为了扩大习者的文言文阅读量。学习一种语言,阅读量越大,进步就越快。多年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每学期两个单元大约6课,平均每课约400字,一学期2000多字,初高中12个学期才学不到3万字,频率如此低,阅读量如此小,所以高中毕业之后,基本上没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思考与训练】思考题一般都是引导读者在主课文或副课文内容的激发下,展开人文思考。训练题主要是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的练习。《国学梯级公开课》,平均每课(主课文加副课文)有文言文原典1000—2000字,18册共有文言文原典约54万字,是中学教材中文言文原典的19倍。有了这样的学习频率、强度和阅读量,才能真正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五、学习建议【习者范围】这是一套在课堂上讲出来的文言文读本,特别接地气。初中生可在老师辅导下学习此书,高中生、大学生和上班族可独立自学此书。【学习频率】无论上学族还是上班族,学习和工作压力不大者,可以每周学习两课,压力较大者,可以每周学习一课。如果利用假期集中学习,则可每天学习一课。【学习核心】背诵主课文,阅读副课文及其所属的书。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背诵和广泛阅读。【诵读与背诵】阅读能得文章之故事与观点,诵读能得文章之深旨和神韵,背诵则能终身受益于文章之义理与力量。诵读和背诵,尤其适合自学文言文经典者。摩罗 杨帆

序言

《国学梯级公开课》本着低处起步、循序渐进原则,第一级集部、子部选文都比较简易,主要选编清末及民初的文章。这个时期的文章也有难有易,本级尽量向易而行。这样做是为了让习者一接触《国学梯级公开课》就能顺利进入,不至于被文言文的高门槛挡住。梁启超、康有为、林则徐、纪晓岚、曾国藩、刘大櫆等,都是如雷贯耳、影响深远的大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文化的丰富信息,由他们进入《国学梯级公开课》,或许颇能激发习者的文化热情和探究心。《三国演义》是中国人必读书,特选刘备劝诸葛亮出山,共襄兴汉大业一段,用以提示习者,读名著不要光是读故事,还要细心体会文本建构的博大世界,以及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书中的每个细节,乃至每个句子,都要细嚼慢咽,以便获取最丰富的营养。“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这样的话,如不好好咀嚼一番,那就等于白白错过精神美食。经部是书中难点,基本上是先秦作品,语言跟今天相距较远。编选时,语言和理论命题都尽量采取从易到难的顺序。《论语》《孟子》在经中都是难度较小的,《春秋》则尽量采用《左传》故事。所选《论语》文字,没有按照原著的编排顺序,而是由编者按照该课主题之需重新编选的。史部始终以《史记》选文为主,因为这部通史著作浓缩了中华3000年文明史的精华,对于我们学习语言、学习历史、学习中国文化精神和华夏道统,它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史记》之外的选文,则力求语言简易。尚需隆重交代的,是副课文。语言不是知识而是习得的能力,文言文也一样。学习文言文,捷径就是广泛阅读。仅读《国学梯级公开课》主课文还不够,加上副课文也不够。本书编选副课文,在讲究语言简易之外,特别注重故事性和励志性,目的是诱导习者进一步阅读副课文所属的那些书。所以,希望本书习者,一定要找来《曾国藩家书》和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读读。这两本书一定会让你受益甚多。另外,梁启超《变法通议》《戊戌政变记》二书,比前二书语言更为浅易,可以作为走向《曾国藩家书》《庸闲斋笔记》的桥梁。最后提示习者一句:主课文你每天诵读了吗?背熟了吗?

壹 集部

第一课 狐女人心〔清〕纪晓岚

题解纪晓岚久历官场,对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均感触极深。晚年倾心写作《阅微草堂笔记》,常借妖狐鬼怪渲染脉脉温情,可说是对人间社会的讽刺,亦可说是期待与劝谕。人物故事纪晓岚(1724—1805):名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属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历官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等。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卒后谥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工诗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之学。晚年所作《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极具影响的笔记小说。主课文冯平宇言:有张四喜者,家贫佣作。流转至万全山[1][2]中,遇翁妪留治圃。爱其勤苦,以女赘之。越数岁,翁[3]妪言往塞外省长女,四喜亦挈妇他适。久而渐觉其为狐,耻与异类偶,伺其独立,潜弯弧射之,中左股。狐女以手拔矢,一跃直至四喜前,持矢数之曰:“君太负心,殊使人恨!虽然,他狐媚人,苟且野合耳。我则父母所命,以礼结婚,有夫妇之义焉。三纲所系,不[4]敢仇君;君既见弃,亦不敢强住聒君。”握四喜之手痛哭,[5]逾数刻,乃蹶然逝。四喜归,越数载,病死,无棺以敛。狐女忽自外哭入,拜谒姑舅,具述始末,且曰:“儿未嫁,故敢来也。”[6]其母感之,詈四喜无良。狐女俯不语。邻妇不平,亦助之詈。狐女瞋视曰:“父母詈儿,无不可者。汝奈何对人之妇,詈人之夫!”振衣竟出,莫知所往。去后,于四喜尸旁得白金五两,因得成葬。后四喜父[7][8]母贫困,往往于盎中箧内无意得钱米,盖亦狐女所致也。皆谓此狐非惟形化人,心亦化人矣。或又谓狐虽知礼,不至此,殆平宇故撰此事,以愧人之不如者。姚安公曰:“平宇虽村叟,而立心笃实,平生无一字虚妄。与之谈,讷讷不出口,非能造作语言者也。”[9]卢观察癹(bá)吉言,茌平有夫妇相继死,遗一[10]子,甫周岁。兄嫂咸不顾恤,饿将死。忽少妇排门入,抱儿于怀,詈其兄嫂曰:“尔弟夫妇尸骨未寒,汝等何忍心[11]至此,不如以儿付我,犹可觅一生活处也”。挈儿竟出,莫知所终。邻里咸目睹之,有知其事者曰:“其弟在日,常昵一狐女。竟或不忘旧情,来视遗孤乎?”是亦张四喜妇之亚也。(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注释[1]圃(pǔ):种植菜蔬、草木的园子。[2]赘(zhuì):招女婿。男性上门就婚于女家或改为女家姓称为“赘婿”。对男家来说,出去当赘婿称为“出赘”。对女家来说,招女婿称为“招赘”。[3]妪(yù):年老妇人。[4]聒(guō):絮絮叨叨使人心烦。[5]蹶(juě):尥蹶子liào juě zi,狐、狼、马等用后腿向后踢。[6]詈(lì):责骂。[7]盎(àng):古代盆类器皿,腹大口小。[8]箧(qiè):古代箱类器物。[9]茌(chí)平:县名,位于今山东省内。[10]甫(fǔ):刚刚。[11]挈(qiè):抱、提、牵。参考译文冯平宇告诉我说:有个人名叫张四喜,家贫,打工为生。流转到万全山中,被一对老夫妇收留,为其料理菜园。老夫妇爱其勤劳肯吃苦,就把女儿嫁给他,招他入赘。几年后,老夫妇说要去塞外看望大女儿,四喜也带着妻子离开。时间久了,张四喜逐渐发现妻子是个狐狸精,感到与异类为配偶很羞耻,趁她单独站在某处,偷偷地弯弓,射中其左腿。狐女拔出箭,跳到四喜面前,用箭指着他说:“你太无情了,让人十分痛恨。尽管这样,别的狐狸媚人,都是苟且野合的。我则是受父母之命,依礼成婚的,咱们有夫妇之义。因受三纲约束,不愿复仇;你既然嫌弃我,我也不愿纠缠不休,招你讨厌。”说完抓住四喜的手痛哭,过了一会儿,后腿痛苦蹶地,然后就不见了。四喜回到家中,几年后生病辞世,穷得无钱殓葬。忽然,狐女从外面哭到家中,拜见公婆,详细诉说婚姻经历。又说:“媳妇未再嫁,所以敢来探望。”四喜的母亲非常感动,痛骂四喜没有良心。狐女俯首不语。有一个邻妇感到不平,也跟着骂四喜。狐女很不高兴地对她说:“父母骂儿子,没什么不可以的。你怎能当着我的面,骂我的丈夫!”怒冲冲地拂衣就走,不知去向。狐女去后,四喜遗体旁边出现白金五两,正好用作葬资。后来四喜父母一直贫困,常常在箱子或盆盎中意外发现钱米,大约也是狐女所施。听者都说狐女不但身形化为人,心灵也已化作人了。有人又说,狐精即使知礼,恐怕到不了这种地步,很可能是平宇故意编造一个故事,用来羞辱那些连狐女都不如的人。姚安公说:“平宇是个乡下老汉,心性朴实、忠厚,平生不说虚妄话。跟他交谈他出言迟钝,不是能编造故事的人啊。”观察使卢癹吉说:茌平县有对夫妇相继辞世,遗下一孩子,刚满周岁。死者的兄嫂都不怜恤,不管不顾,孩子快要被饿死了。忽然一位少妇推门而入,把小孩抱在怀里,骂死者的兄嫂说:“你们弟弟夫妇的尸骨未寒,你们竟然如此狠心!不如把孩子交给我,还可为他找到一条活路。”她抱着孩子离开,不知所向。邻里们全都目睹此事。有知情者说:“他弟弟在世时,时常和一个狐女交往。估计那狐女不忘旧情,特来照料孤儿吧?”这位狐女同张四喜的妻子很相似。赏析与写作指导以狐谕世文中两狐女,善良、温婉、守礼、多情。张四喜妻子不怀旧怨,甚有胸怀。虽被张四喜抛弃,可在他死后,狐女还是到场送丧。当邻人数落张四喜抛妻之罪时,她却站起来维护前夫,对邻人说:“汝奈何对人之妇,詈人之夫!”她作法送来金钱,解决安葬前夫费用问题。后来一直为张四喜父母提供生活保障。中国古代文学素有寓言劝世传统。本文即是以狐女品性德行,倡导人间温情。世人以“心亦化人”称赞狐女,作者则巧妙点出,他塑造一个“有仁有义有温情”的狐女形象,目的在于“以愧人之不如者”。《阅微草堂笔记》写了1000多个各自独立的小故事,其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劝人守礼为善。延伸知识古代笔记可有大学问中国古代文人,写作了大量笔记。明清两代,写笔记成为文人时尚。曾国藩在京为官时,曾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记录茶余偶谈一则。这些文人谈资积累起来,就成了《阅微草堂笔记》《庸闲斋笔记》等鸿篇巨制。这些笔记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所谓笔记,就是随手记下的经历、故事、感想、传闻等,强调的是其随意性,与斟酌推敲、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词歌赋创作形成对比。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笔记逐渐形成了它源远流长的传统,千古流芳的作品层出不穷。像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梁恭辰《北东园笔录》、顾张思《土风录》、清佚名《咸同将相录》、明佚名《国初礼贤录》、朱国祯《涌幢小品》等,都是很有史料价值的佳作。有的笔记偏重于读书感悟与发现,如洪迈《容斋随笔》、顾炎武《日知录》、王夫之《读通鉴论》、王念孙《读书杂志》等,都是研究性、感想性笔记,很有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还有一类创作性的笔记,像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聊斋志异》、袁枚《子不语》等,虽然写作者常常强调笔记作品的随意性,实际上每个笔记作者都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带着抒发感慨、讽喻世情、滋润人心的强大动力,苦心经营之。所以,大多数笔记都可以当作劝世寓言、醒世警言来读。笔记的地位不如经史那么高,名气自然也小一些,但其内涵和文化价值是值得重视的。大多数笔记都内容丰富,文笔朴实,生僻字少,句法单纯。对初学文言文的人来说,多读笔记,是轻松提高阅读能力的好办法。这里特向习者推荐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梁恭辰《北东园笔录》、清佚名《咸同将相录》、明佚名《国初礼贤录》、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袁枚《子不语》等,这几种笔记作品,语言最浅易,文笔也很好,读起来很有趣。副课文纪晓岚上朝靴筒失火河间纪文达(晓岚)公,酷嗜淡巴菰(gū),顷刻不能离,其烟房(烟袋)最大,人呼为“纪大烟袋”。一日当直,正吸烟,忽闻召见,亟将烟袋插入靴筒中。趋入,奏对良久,火炽于袜,痛甚,不觉呜咽流涕。上惊问之,则对曰:“臣靴筒内走水。”盖北人谓失火为“走水”也。乃急挥之出,比至门外脱靴,则烟焰蓬勃,肌肤焦灼矣。先是,公行路甚疾,南昌彭文勤相国戏呼为“神行太保”,比遭此厄,不良于行者累日,相国又嘲之为“李铁拐”云。——〔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五》思考与训练1.文中“三纲所系,不敢仇君”是何意?“三纲”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兄嫂咸不顾恤”与狐女“来视遗孤”,作者基于什么样的现实感受,才会这样安排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副课文《纪晓岚上朝靴筒失火》中这句话:“一日当直,正吸烟,忽闻召见,亟将烟袋插入靴筒中。趋入,奏对良久,火炽于袜,痛甚,不觉呜咽流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 好禽谏〔明〕刘伯温题解好禽,就是爱好禽兽。课文主要内容是大臣宁庄子批评卫懿公这种与国君身份不符合的爱好,故名《好禽谏》。人物故事刘伯温(1311—1375):名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1514)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博通经史,时人誉为“诸葛亮”。元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礼聘刘基及宋濂等名人入幕。刘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肃正纲纪。均得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时弊、同情民瘼之作。《郁离子》写于元朝末期,多以寓言形式讽喻朝政腐败,纲纪倾圮。他还是民间传说中的预言大师,至今常有人以其《推背图》为名推测世事。有《诚意伯文集》传世。卫懿公(?—前660):姬姓,卫氏,名赤,卫惠公之子,春秋时期卫国第18任国君,前668—前660年在位。卫懿公继位后,奢侈淫乐,喜好养鹤和各种禽兽,给禽兽封官赐禄。前660年,赤狄攻打卫国,卫懿公兵败被杀。主课文[1][2]卫懿公好禽,见觝牛而悦之,禄其牧人如中士。宁[3]子谏曰:“不可。牛之用在耕,不在觝。觝其牛,耕必[4]废。耕,国之本也,其可废乎?臣闻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弗听。[5][6]于是卫牛之觝者,贾十倍于耕牛。牧牛者皆释耕而教觝,农官弗能禁。[7][8][9]邶有马,生驹不能走而善鸣,公又悦而纳诸厩。[10][11]宁子曰:“是妖也,君不寤,国必亡。夫马,齐力者也,鸣,非其事也。邦君为天牧民,设官分职,以任其[12][13]事。废事失职,厥有常刑。非事之事,君不举焉,杜其源也。妖之兴也,人实召之。自今以往,卫国必多不耕之夫,不织之妇矣。君必悔之。”又弗听。[14][15][16]明年,狄伐卫,卫侯将登车,而御失其辔;[17]将战,士皆不能执弓矢,遂败于荥泽,灭懿公。(选自《郁离子·卷四》)注释[1]觝(dǐ)牛:擅长格斗的牛。觝同“牴”,意为相触、抵挡。[2]中士:古代大夫和士各分为上、中、下三等,中士即士的中间等级,其地位高于农工商各界及下士。[3]宁子:卫国大臣宁庄子。[4]君人者:统治人民的国君。[5]贾:价格。[6]释耕:放弃用牛耕种土地。释,放弃。[7]邶(bèi)有马:邶国有马。邶,古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汤阴县南。[8]驹:两岁之内的小马。[9]走:奔跑。[10]寤(wù):醒悟。[11]齐力:敏捷有力。[12]厥(jué):句首发语词。[13]非事之事,君不举焉:不应该做的事,国君不能提倡。举,兴办某事,引申为提倡、带头。[14]狄(dí):古代北方民族之名。[15]卫侯:卫懿公。[16]御失其辔(pèi):车夫不会驾车,缰绳从手中掉落,因风气懈怠,平时缺乏训练也。御,车夫。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17]荥泽:古泽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境内。参考译文卫国国君懿公,喜欢蓄养禽兽。见到善斗的牛就喜欢,给牧牛者发放俸禄,和中士一个标准。宁庄子劝阻道:“不能这样。牛的用途在耕种,不在格斗。鼓励斗牛,牛就不会用于耕种,耕地就必定荒废。耕种,才是立国之本啊,怎么能放弃呢?我听说,君王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妨碍民生。”懿公听不进去。于是,卫国的斗牛,价格是耕牛的十倍。养牛者都放弃耕种而训练斗牛,农官无法遏止这种歪风。邶地有一匹马,生个马驹不会奔跑,却善于嘶鸣。懿公又爱若宝贝而将它收养入厩。宁庄子说:“这种东西有妖气啊。您若不醒悟,必将亡国。马是敏捷有力气的动物,嘶鸣不是它的用途。君王代替上天管理百姓,设官职分别管理各种事务。管理不善而渎职,用通常定下的刑法惩办之。不应该做的事,君王不能带头提倡,以从源头上杜绝歪风邪气啊。妖魔作乱,实乃人所招致。从今以后,卫国必将有很多不种田的农夫、不织布的妇女啊。君王您必将为这些行为后悔的。”懿公依然听不进去。第二年,狄国攻打卫国。卫懿公刚要登车,想率军抵抗,车夫却无法驾驭军车,连马的缰绳都掉了;快开战时,兵将们无力操弓射箭,便在荥泽战败,懿公被杀。赏析与写作指导治国大才刘伯温国家富强,必须以健康光明的精神风貌为基础;健康光明的精神风貌,是由统治集团提倡、教化、塑造而形成的。因为统治集团掌握着全国的政治经济资源,能够主导国家的走向和社会心理的发展。早在战国时期,《墨子》就指出,国家如果希望出现一大批神箭手,可以让业已发现的神箭手得到富贵和荣誉,然后全国人民都会争着练习弯弓射箭,以便得到富贵和荣誉。(“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见《墨子·尚贤上》)这样就会涌现出大量神箭手,军队的军事水平和作战能力就会提高,国家就会坚不可摧。如果国家统治集团都像卫懿公这样提笼架鸟、宠鸡斗牛,则全国各界人士都想通过养鸡养鸟、驯马驯牛的方式谋求恩宠、荣誉、富贵。这样发展下去,民心就会混乱,社会就会腐朽,国家就会不击自溃。无论是统治集团还是服务于统治集团的各界国民,都会堕入苦难深渊。所以,宁庄子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及时劝谏卫懿公改邪归正,可惜卫懿公听不进去。比卫懿公更早的商纣王,一上台就迷恋象牙筷子。其叔父箕子是个圣人,马上劝谏说:“你今天迷恋象牙筷子,明天就一定要迷恋玉杯子;既然如此迷恋象牙玉石,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利用权势把四海珍宝占为己有。车马宫室的奢侈豪华将会没有止境,国家的腐化堕落也必将从这里开始。”(“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见《史记·宋微子世家》)从宁庄子和箕子的担忧,到商朝和卫国灭亡,再到墨子的总结,都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一个国家统治集团的政治理想和趣味喜好,不仅主导着国家的精神风貌,也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兴衰。如果一个社会,努力生产产品者难以“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炒房炒股、金融投机者却可大富大贵;致力于科学探索和治国大道探索者难以“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影视明星却可大富大贵;这种不良风气,也就是“妖之兴也”,其中暗藏着大灾大难的信息,与“牧牛者皆释耕而教觝,农官弗能禁”同乎其类也。“妖之兴也,人实召之。”作者一面揭示政治腐败(“卫懿公好禽,见觗牛而悦之”“邶有马,生驹不能走而善鸣,公又悦而纳诸厩”),悲叹社会崩溃(“牧牛者皆释耕而教觝,农官弗能禁。”“自今以往,卫国必多不耕之夫,不织之妇矣”“狄伐卫,卫侯将登车,而御失其辔;将战,士皆不能执弓矢,遂败于荥泽”),一面倾力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企图力挽狂澜的圣人形象。宁庄子反复给卫懿公讲治国大道,说了白说还要继续说(“君人者不以欲妨民”“非事之事,君不举焉,杜其源也”),是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宁庄子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的光明与希望。刘伯温志同宁庄子,才齐管仲,是5000年华夏史上杰出的治国大才。他亲历元朝的衰败与崩溃,连宁庄子那样的进谏机会也没有。他隐居草庐,撰述往事寓言,阐发治国大道,以待后世君子明鉴。幸在被朱元璋慧眼识贤,擢为王佐,《郁离子》所述经世济民大策,终于有用武之地。他不但在明王朝建立前后立下殊勋,也为后人树立了铁肩担道义的榜样。我们虽是平民百姓,也该认准“牛之用在耕,不在觝”的朴素道理,抵制歪风邪气。“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进步承担一份责任,贡献一份正能量。延伸知识谋臣与宰相有何区别?古代治国平天下,不仅需要杰出帝王,也需要杰出卿相和谋臣。中国的历史文献,对圣君、贤相、谋臣的描述与歌颂比比皆是。帝王就不用说了,广受传颂的宰相就很多,比如伊尹、傅说、姜子牙、管仲、子产、百里奚、信陵君、萧何、曹参、诸葛亮、曹操、房玄龄、杜如晦、狄仁杰、赵普、王安石、张居正等。以谋臣身份彪炳千秋者,也为数不少。战国末期,鲁仲连、虞卿、张仪、苏秦、屈原,都是重要谋臣,只是有得势不得势之别。刘邦身边的张良、叔孙通、娄敬、郦食其、陆贾,均高瞻远瞩、足智多谋,为打天下夺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唐太宗李世民,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一直用心寻找文化上的标杆人物,往往打败一个割据势力,就将敌方主要文化人网罗到身边,逐步积累了一批人才,史称“十八学士”。他们是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李世民让十八学士分为三班,轮流在文学馆值班,每次六人,跟他一起研究先王之道,商讨治国之策。这些谋臣后来有不少晋升为宰相,对唐朝的兴盛繁荣,多有贡献。朱元璋在打天下过程中,也非常重视罗致文人谋士。1360年,他打下浙东地区,听说那里有一批杰出文人,赶紧派人请他们出山。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应召入幕,均受非凡礼遇。其中叶琛在战争中殉职,其他三人都为朱元璋1368年建立政权,立下功勋。刘伯温的作用尤其特殊。刘伯温首先劝朱元璋摆脱对韩林儿的依附,自立门户,招贤纳士,志在天下。朱元璋认可之。那时朱元璋东边是张士诚,以今苏州为都;西边是陈友谅,以今九江为都。朱元璋以今南京为都,被二者夹在中间。刘伯温建议,不可两线作战,先稳住张士诚,集中兵力对付陈友谅,然后再回头拿下张士诚。朱元璋颇为赞成。当时陈友谅刚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踌躇满志,气焰嚣张,意欲一举击溃朱元璋。朱元璋开帐商议对策,有的大将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放弃都城,避其锋芒。刘基一直沉默不语。朱元璋请他到内室密商。刘伯温说,不必慌张,我们正可以利用陈友谅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的心态,诱敌入伏,一举剪灭其精锐。刘伯温还说,那些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朱元璋一听,觉得谋略可用,立时心里踏实了。朱元璋曾夸赞说:“刘伯温就是我的张良啊。”后人有诗赞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把他看得比诸葛亮还牛。1368年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经常为缺乏宰相大才而发愁。有一次他问刘伯温谁当宰相合适,刘伯温说,那个李善长可以。朱元璋说:“他不是你仇人吗?”刘伯温说:“我是给国家推荐人才,不是给自己推荐朋友。”朱元璋说:“你跟我这么多年,计谋深远,办事得力,从没出过差错,又这么有胸怀。我看你当宰相很合适。”刘伯温坚决辞谢。他知道自己不是这个料。几百年来,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民间一直把他当作明初开国宰相。实际上他一直没有担任过宰相,始终是个谋臣。宰相与谋臣有何区别呢?谋臣需博知古今,洞悉远近,深谋远虑,总览全局,提出步步为营、克敌制胜的战略计策,优秀统帅据此实施,可以稳操胜券。宰相除了具有上述谋臣的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驾驭全局、统率百官的执行力,这种能力光靠智慧可不行,必须是大政治家才行。刘伯温大概认为自己不具备驾驭全局、统率百官的执行力,所以坚决辞谢宰相之职务。他虽然只是个谋臣,其贡献却非一般宰相可比。副课文年轻人必须立志猛进四位老弟足下:自七月发信后,未接诸弟信。乡间寄信,较省城寄信百倍之难,故余亦不望也。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霞仙近来读朱子(朱熹)书,大有所见,不知其言语容止、规模气象何如?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阻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去年温甫(曾国华)欲读书省城,吾以为离却家门局促之地,而与省城诸胜己者处,其长进当不可限量。乃(你)两年以来,看书亦不甚多,至于诗文,则绝无长进,是不得归咎于地方之局促也。去年余为择师丁君叙忠,后以丁君处太远,不能从,余意中遂无他师可从。今年弟自择罗罗山改文,而嗣后杳无消息,是又不得归咎于无良友也。日月逝矣,再过数年,则满三十,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余受父教,而余不能教弟成名,此余所深愧者;他人与余交,多有受余益者,而独诸弟不能受授之益,此又余所深恨者也!今寄霞仙信一封,诸弟可抄存信稿而细玩之,此余数年来学思之力,略具大端。六弟前嘱余将所作诗抄录寄回,余往年皆未存稿,近存稿者,不过百余首耳,实无暇抄写,待明年将全本付回可也。国藩草(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劝学篇》思考与训练认真阅读下列文字,将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基(刘伯温)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帝察其至诚,任以心膂(lǚ,脊梁骨)。每召基,辄屏人密语移时。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人莫能测。暇则敷陈王道。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子房是汉代刘邦谋臣张良)又曰:“数以孔子之言导予。”顾帷幄语秘莫能详,而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说,非其至也。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传于世。(《明史·列传十六·刘基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课 万木草堂小学学记〔清〕梁启超题解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3号一所老宅子,开馆讲学。该学堂被命名为“万木草堂”,意在为中国培养中西兼通的众多救国大才。入室弟子有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100余人。此学堂被称为戊戌变法策源地。后来梁启超在上海再造万木草堂,强调学生必须以天下为己任。本文对学堂主事者和教师言明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对学生言明努力方向和方法。人物故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末民初呼风唤雨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宣传家。8岁学文,9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师从康有为。曾协助康有为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其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陈宝箴主政湖南期间,受聘担任长沙时务学堂主讲,并著《变法通议》,号召中国变法图强。继而跟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一起,发起戊戌维新运动,对风雨飘摇的中国社会造成巨大影响。跟康有为合称“康梁”,是变法运动和变法时代的代名词。北洋政府时期,他曾出任司法部长、财政部长等职,积极为国效力。因肾病在协和医院做肾切除手术。西医将其好肾切除,病肾保留。为了保护西医声誉,他对此不事声张。不久辞世,年仅56岁。有《饮冰室合集》传世。主课文启超居上海,双遣先生,使其子以东来就学,且告启超曰:“今日中国之弊,人才乏也。人才之乏,不讲学也。[1][2][3]吾子日言变法,如捕风,如说食,为裨几何,吾子盍[4]抗颜而讲焉。”[5][6]启超瞿然曰:“启超四库之籍,百不窥一,五洲之域,游梦未及,将终其生为学僮,犹惧不殖,遑言讲学。[7]双遣曰:虽然,子其演子之所学,有可以诲以东者而述焉。”于是略依南海先生《长兴学记》,演其始教之言以相语也。启超记。[8]立志:孔子曰,天下有道,某不与易也。佛言不普度众生,誓不成佛。伊尹思天下之民,有匹夫匹妇,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纳诸沟中。孟子曰如欲治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朱子谓惟志不立,天下无可为之事。学者当思国家之何以弱,教之何以衰,种之何以微,众生之何以苦,皆天下之人莫或以此自任也。我徒知责人之不任,则盍自任矣。《论语》曰:“志于仁。”又曰:“仁以为己任。”学者苟无志乎此,此则凡百学问,皆无着处。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此志既定,颠扑不破,读一切书,行一切事,皆依此宗旨。[9]读书:今之方领矩步者,无不以读书自命。然下焉[10][11]者溺帖括,中焉者骛词章,上焉者困考据。劳而无功,[12]博而寡要,徒斫人才,无补道术。今之读书,当扫除莽[13]榛,标举大义,专求致用,靡取骈枝;正经正史,先秦诸子,西来群学,凡此诸端,分月讲习,定其旨趣,撷取精华,自余群书,皆供涉猎。凡有心得,以及疑难,皆为札记。至其先后次第,余有读书分月课程,读西书法两者,皆昔者门人答问之作,虽粗浅已甚,亦初学之途径也。(选自《梁启超全集》)注释[1]说食:空谈食物,意即画饼充饥。[2]裨(bì):增添。[3]盍(hé):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4]抗颜:态度严正刚毅,不看别人脸色行事。[5]瞿然(qú rán):略显惊讶。[6]四库:古人把中国典籍分作经、史、子、集四类,这也是古人的知识分类法。清代纪晓岚等人按此分类编纂《四库全书》,囊括了先秦以来主要经典。四库之籍即指《四库全书》所收典籍。[7]演子之所学:发挥你所学。演,发挥。[8]天下有道,某不与易也:语出《论语·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会致力于改造它。[9]矩步:端方合度的行步姿态。形容举动合乎规矩,一丝不苟。[10]帖括(tiě kuò):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帖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后以此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11]骛:追求。[12]斫(zhuó):砍。[13]靡(mǐ):没有,不。参考译文我住在上海,双遣先生要把他儿子以东送来我处求学,且对我说:“今日中国的弊处之一,就是缺人才;为什么缺人才呢?没人传播学问大道也。你长期宣传变法,犹如捕风捉影、画饼充饥,对社会有多少帮助?你何不逆风而行,专心传播学问大道呢?”我惊讶而又虚怯地说:“经史子集四库经典,我百分之一都没深究,天下五洲,即使梦中也游历有限。我一辈子当个学僮还怕不够格,哪还谈得上讲学呢?”双遣说:“虽然如此,你还是可以发挥所学,把能教诲以东的内容讲一讲。”于是,我大致仿照南海康有为先生的《长兴学记》,发挥先生训词之意,跟双遣、以东等人共勉。梁启超记写如下。立志:孔子说,如果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会致力于改变它。佛说,不普度众生,誓不成佛。商汤的宰相伊尹,日夜牵挂天下万民,如有匹夫匹妇得不到圣君的恩泽,就像是自己把他们推进了沟壑之中。孟子说,如要治国理政,做到天下太平,当今时代,除了我还有谁能做到呢?宋代大儒朱熹说,如果你没有志向,就找不到值得你做的事。求学者,应该念念不忘这样的问题:我中国为什么这么贫弱?我华夏文化政教为什么如萎靡?我中华种族为什么如此衰败?我同胞为什么如此苦海无边?天下士民没人关怀这些问题,没人以天下为己任,才堕落到这个地步啊。与其光是责备天下士民没有担当精神,何不自己主动担当天下兴亡的责任呢?《论语》说:立志行仁。又说,把行仁当作自己的使命。求学者如果没有此种志向,则万般学问、满腹经纶,都没有主心骨。先确立人生大理想、大目标,万般知识就能组织起来,不会丧失意义。志向既定,必定坚不可摧,无可摇撼,那么学习任何学问,致力于任何事业,都是在践履自己的志向与理想。读书:当今引领时代风尚的正统文人,皆以为自己的使命就是读书。然而,其下者沉溺于科举应试的八股文,中者以为追求华丽文辞,上者也不过深陷考据之学。这种所谓读书,费力而没有收获,只是驳杂而不得要领,白白地摧毁人才,无助于天理大道和治国要术。我今天在此所强调的读书,是抛弃芜杂知识,明确读书目标,追求学以致用,不图枝枝蔓蔓。主要经书和史书、先秦百家的主要学派,还有西方主要学科,这些重要知识,我都按照每年每月的计划,有步骤地讲授。我会取其精华,指明主旨。其他百科典籍,稍加涉猎,用以扩展视野即可。每有读书心得,以及疑难不解处,一定要做笔记。至于研读上述经史子集经典的顺序,我有按月推进的课程安排,讲西方著作读书法的两本书,都是根据以前回答学生提问整理出来的,虽然很粗浅,但对初学者来说,是必须经历的门径。赏析与写作指导以天下自任文章开头,作者先谦虚一番,说自己学问浅陋,然后当仁不让地列举为学要点,对学生提出要求。其中最主要的要求,是学生必须立志。在古代圣贤笔下,“志”并非个人兴趣爱好,提笼架鸟可能是爱好但不是志。所谓志者,乃指将一生的能量,投向安邦治国、造福兆民之伟业。在中国饱受殖民列强掠夺侵凌的晚清,一个中国学子的志向,何待多言,作者直陈:“学者当思国家之何以弱,教之何以衰,种之何以微,众生之何以苦,皆天下之人莫或以此自任也。我徒知责人之不任,则盍自任矣。”此为全文重点,给青年一代提出了“保国、保种、保教”的急迫使命,“自任”则是文眼所在。文章旁征博引,取据宏富。孔子、孟子、朱子,儒学、佛学、西学,尽在其中。文章虽短,所论仅为小学学习,然意旨宏远。提笔即是雄文,不愧为大学者也。在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意气风发地告诫青少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之状态、修为,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若少年能以天下自任,则天下何愁不治,国家何愁不强,万民何愁不福。作者的天下情怀,跃然纸上矣。梁启超和康有为合称“康梁”,他们是清末维新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者。几岁就名闻天下,后来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聘,到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干才。梁启超所著《变法通议》对光绪帝和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禁,谭嗣同等六君子和一批太监被诛杀,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继续宣传变法。1911年,18岁的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眼看祖国沉沦,曾贴海报提出回天之计:由孙中山担任国家总统,康有为担任政府总理,梁启超担任外交部长,造出一个新中国。由此可见梁启超在一代热血青年中影响何其重大。延伸知识励志之最为抓住今日人人都想成功,但并非人人都愿意下功夫。曾国藩说,天才败于骄,常才败于懒。所谓懒,就是不能吃苦,不愿意下大功夫。放松今日,把用功的希望寄托在明日,是懒人的普遍心态。古圣先贤洞悉吾等懒意,曾专门写诗告诫我们,不能以明日为借口,偷今日之懒。钱鹤滩《明日歌》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钱鹤滩(1461—1504)是明代学者,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有《鹤滩集》传世。他的《明日歌》影响广泛,唤醒了无数本想偷懒的人。明代篆刻家文嘉(1501—1583),特赋《今日歌》,告诫我们要抓住当下,珍惜今日。所有的励志,最关键者在于抓住今日。如果虚度一个个今日,再多的励志措施,都救不了你。《今日歌》云: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大画家文征明的二公子。以他的天资和成长环境,尚且需要抓住今日,吾辈岂可懈怠!文嘉还写过一首《昨日歌》: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日子稍纵即逝,转眼今日即成昨日。与其后悔荒废昨日,不如抓牢今日的分分秒秒。从看电视、玩游戏、弄手机、嗑瓜子、闲聊天的纠缠中摆脱出来,要么拿起书,要么拿起笔,要么扑向电脑键盘,展开你的学习和工作,这就叫下功夫。副课文静坐以养心(主课文只是截取了《万木草堂小学学记》三分之一内容,尚有三分之二内容,置于副课文之中,供习者阅读,以便把握其完整文意。)养心:孔子自得之学,在从心所欲。孟子自得之学,在不动心。后人言及心学,辄指为逃禅,此大误也。天下学问,不外成己成物二端。欲求成己,而不讲养心,则眼耳鼻舌身意根尘(佛教语。佛家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相引,习气相熏,必至堕落。欲求成物,而不讲养心,则利害毁誉称讥苦乐,随在皆足以败事。故养心者,学中第一义也。养心有二法门,一曰静坐之养心,二曰遇事之养心。学者初学多属伏案之时,遇事盖少,但能每日静坐一二小时,求其放心,常使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梦剧不乱,宠辱不惊,他日一切成就,皆基于此,毋曰迂远云也。穷理:法必变,所以立之故不变。六经诸子,古者皆谓之道术。盖所以可贵者,惟其理也。故曰,法先王者法其意。西人自希腊诸贤,即讲穷理,积至近世,愈益昌明,究其致用,有二大端,一曰定宪法以出政治,二曰明格致以兴艺学。晚近公理学之盛行,取天下之事物,古人之言论,皆将权衡之,量度之,以定其是非,审其可行与不可行。盖地球大同太平之治,殆将萌芽矣。学者苟究心此学,则无似是而非之言,不为古人所欺,不为世法所挠(扰乱)。夫是之谓实学。若夫孟子所谓深造自得,左右逢源,又其大成之事也。经世:庄子曰,《春秋》经世,先王之志,为学而不以治天下为事,其学焉果何为哉?故胡安定(宋代学者,姓胡名瑗字安定)有治事之斋。而西人最重政治学院,上依人理,下切时务,穷则建言,达则任事,此其为学,具有专门,以言经济也。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范文正(范仲淹)作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后世此义不明,即好学之士,亦每以独善其身为主义,而世变益莫之振救,不知栋折榱(cuī,房屋结构中的椽子)崩,其谁能免?即不念大局,独不思自保耶?传教:孔子改制立法,作六经以治万世,皜皜(hào,明亮洁白)乎不可尚矣。乃异道来侵,辄见篡夺,今景教(指今日所言基督教)流行,挟以国力,奇悍无伦,而吾教六经舍帖括、命题之外,诵者几绝,他日何所恃而不沦胥(lún xū,泛指沦陷、沦丧)哉?虽然,《中庸》之述祖德,则曰施及蛮貊(mán mò,指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春秋》之致太平,则曰大小若一。圣教之非直不亡,而且将益昌。圣人其言之矣。《记》曰:“其人存则其政举。”佛教耶教之所以行于东土者,有传教之人也。吾教之微,无传教之人也。教者,国之所以受治,民之所以托命也。吾党丁此世变,与闻微言,当浮海居彝,共昌明之。非通群教,不能通一教。故外教之书,亦不可不读也。学文:词章不能谓之学也。虽然,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说理论事,务求透达,亦当厝(cuò,安置)意。夫骈俪(pián lì,骈者,两马并驾一车也,骈驰。俪者,并列成双也。骈俪、骈体、骈枝,均指成双成对。用以指古代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文体—骈体文,出句成双,句法对偶。)文章,歌曲之作,以娱魂性,偶一为之,毋令溺志。西文西语,亦附此门。卫生:张而不弛,文武不能。西人百业,皆有安息。七日来复,大易同之。学贵以时,无使劳顿,更习体操,以练筋肤。——〔清〕梁启超《梁启超全集》思考与训练1.细思“学者当思国家之何以弱,教之何以衰,种之何以微,众生之何以苦,皆天下之人莫或以此自任也。我徒知责人之不任,则盍自任矣”。今日中国已巍然屹立,我们该如何理解今日之“自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副课文《静坐以养心》曰:“孔子改制立法,作六经以治万世,皜皜乎不可尚矣。乃异道来侵,辄见篡夺,今景教流行,挟以国力,奇悍无伦。而吾教六经舍帖括、命题之外,诵者几绝,他日何所恃而不沦胥哉?”请将此言翻译为白话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课 胡孝子传〔清〕刘大櫆题解村民胡其爱,一辈子唯一的事业、贡献、功德,就是侍奉病中老母。侍奉30多年,老母辞世,他也很快辞世。这个卑微的人,才是真正具有人文关怀的人,才是德高道深的人,跟大人先生的自我标榜,形成强烈反差。人物故事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安徽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20余岁以布衣入京,方苞对其文赞曰:“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称赞他是韩愈、欧阳修再世。他拜方苞为师,又收姚鼐为弟子。桐城派于是形成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师徒链,由此成就蔚然。通常认为戴名世是桐城派先驱,方苞、刘大櫆、姚鼐是桐城派三巨人。刘大櫆科场、仕途均不顺,潜心为文。文章既不歌功颂德,也不指斥时弊,显示了底层文人的正统与稳健。他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诵读古诗文,韵调铿锵,余音绕梁。有《海峰文集》《海峰诗集》传世。主课文孝子胡其爱者,桐城人也。生不识《诗》《书》,时时[1][2][3][4]为人力佣,而以其佣之直奉母。母中岁遘罢癃之疾,[5]长卧床褥。而孝子常左右之无违。自卧起以至饮食、溲便,[6]皆孝子躬自扶抱,一身而百役,靡不为也。孝子家无升斗之储。每晨起,为母盥沐、烹饪、进朝[7]馔,乃敢出佣。其佣地稍远,不及炊,则出勺米付邻媪,[8][9]而叩首以祈其代爨。媪辞叩,则行数里外,遥致其拜焉。[10]至夜必归,归则取母中裙秽污自浣涤之。[11][12]孝子衣履皆敝垢,而时致鲜肥供母。其在与佣者[13][14]之家,遇肉食即不食,而请归以遗其母。同列见其然,[15]而分以饷之,辄不受。平生无所取于人,有与之者必报。[16][17]母又喜出观游,村邻有伶优之剧,孝子每负母以[18]趋,为藉草安坐,候至夜分人散,乃复负而还。时其和[19][20]霁,母欲往宗亲里党之家,亦如之。孝子以生业之微[21],遂不娶,惟单独一人,竭力以养终其身。母陈氏,以雍正八年病,至乾隆二十七年,乃以天年[22]终。盖前后三十余年,而孝子奉之如一日也。母既没,负土成坟,即坟旁,挂片席而居。凄伤成疾,逾年癸未,孝子胡其爱卒。[23]赞曰:今之士大夫,游宦数千里外,父母没于家,[24]而不知其时日;岂意乡里佣雇之间,怀笃行深爱之德,有不忍一夕离其亲宿于外如胡君者哉!胡君,字汝彩,父[25]曰志贤。又同里有潘元生者,入自外,而其家方火,其母闭在火中。元生奋身入火,取其母以出,头面皆灼烂。[26]此亦人之至情,无足异;然愚夫或怯懦不进,则抱终身[27]之痛无及矣。勇如元生,盖亦有足多者,余故为附著之。(选自《清代散文选》)注释[1]力佣:出卖劳力,受人雇佣。[2]直:钱,收入。同“值”。[3]遘(gòu):遭遇,碰上。[4]罢癃(pí lóng):亦作“疲癃”。瘫痪不能起床。一说是背部疾病,腰曲而背隆起。[5]溲(sōu)便:大小便。溲,小便。[6]靡:无。[7]馔(zhuàn):食物。[8]祈:请求。[9]爨(cuàn):烧火煮饭。[10]中裙:内裤。俗称小衣。[11]鲜肥:鱼、肉等新鲜美味食物。[12]与佣者:指帮工的主人。[13]遗:赠予。[14]同列:一起为雇主打工的人。[15]饷:给予食物,用食物款待。[16]伶优:优伶,以乐舞娱乐为业的艺人。[17]负:背着。[18]藉草:用草垫坐。[19]时其和霁:如果天气晴好。和霁,天气暖和放晴。[20]里党:乡党,邻里。[21]以生业之微:因为谋生收入太微薄。以,因。[22]天年:人的自然寿命。[23]游宦:在外地做官。[24]笃行:专一忠实地实行、践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