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自控力:管好自己就成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7 05:55:27

点击下载

作者:弓健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超级自控力:管好自己就成功

超级自控力:管好自己就成功试读:

前言

自控力,即自我控制的能力。指对一个人自身的冲动、感情、欲望施加的控制,它是一个人成熟度的体现。没有自控力,就没有好的习惯,没有好的习惯,就没有好的人生。

82岁的大文豪托尔斯泰悄然离家出走,却因为缺乏自理能力,病倒在一个荒凉的小站,几天后含恨辞世。这是为什么?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残疾人总统。他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纪录,总统任期长达12年。这是为什么?35岁之前,乔·吉拉德患有严重的口吃,换过40个工作,甚至做过小偷,开过赌场。这样一个人,竟然在短短的3年内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汽车推销员,一直保持着销售汽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为什么?

太多的为什么,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情绪的自我控制”上来。科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大脑——感性的大脑和理性的大脑,两种智力——智商和情商。在我们思考、采取行动时,智商和情商在同时发挥作用,缺一不可。自控力的魔力是如何释放出来的呢?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情绪控制主要分为5个领域:认识自己、管理情绪、激励自己、识别他人以及处理人际关系。人们在这5个领域里表现出的能力各不相同。有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有人却陷入“当局者迷”的窠臼;有人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有人却任大喜大悲的情绪泛滥;有人喜欢给自己加油鼓劲儿,有人却自暴自弃;有人具备同理心、通晓识人术,有人却不懂得察言观色、听不懂话外之音……

自控力对人的生活和命运影响极大。研究表明,情绪是人类做出某种行为的深层驱动力。积极的情绪能够引导我们乐观地对生活进行探索和思考,而消极的情绪则会起到阻碍作用。换言之,高情商的人更容易充满自信,热情洋溢地面对工作和生活,胜不骄,败不馁,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然而,社会中却处处可见缺乏自控力的人——这些人可能拥有出众的容貌、傲人的学历、满腹的学问,却无法获得一个满意的工作岗位,无法达成一个小小的目标,甚至无法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他们的“病灶”在于自控力的缺失,自我情绪的放纵。

本书提供了一些修炼自控力的方法,自控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靠后天习得。自控力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因此有规律可循,能够熟练掌握。只要我们多点儿磨炼,多点儿情感投资,就能够像“自控高手”一样,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宽松环境,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Part 01 自我掌控从自我认知开始

从一出生开始,每个人就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自我认知是一个外延极大而又极容易让人迷失的概念,却又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我是谁”的疑问,才能学会自我掌控。

正确认识你的情绪

情绪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和能力,促使我们健康成长,这是情绪对人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情绪也会使人感到难受,抑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要想有效接纳情绪、转化情绪,首先你要认识到情绪的作用,了解自己的情绪。

苏格拉底的疑惑

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曾放飞两只雄鹰,让它们朝着相反的方向飞行,两只雄鹰相遇的地方就是地球的中心。结果,这两只鹰在希腊的特尔斐相遇,特尔斐从此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接近神明的地方。太阳神阿波罗在特尔斐神庙发布神谕,对未来的事物做出预言。每当面临重大选择时,人们往往要去祈求神谕,来预知祸福。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曾去阿波罗神庙,向神提出一个问题:世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负责传达神谕的祭司很干脆地说:没有。凯勒丰非常高兴,得意地把这个结果告诉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却一点儿都不高兴,反而觉得困惑不安。他要找到一位比他聪明的人,来证明神谕出错了。

他先找到一位政治家。政治家自我标榜知识渊博,和苏格拉底高谈阔论,无所不谈。苏格拉底却从言谈中看出政治家深藏的无知的本质。他觉得,这位政治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是最大的无知和愚蠢。

接着,苏格拉底又找到一位诗人。诗人擅长吟诗作赋,却不喜欢学习,依靠自己的天赋,他觉得自己过得很好,没有人能够超越自己。苏格拉底鄙视他的目空一切,觉得他的智慧也比不上自己。苏格拉底又向一位技艺娴熟的工匠请教,然而这位工匠满足于自己掌握的一技之长,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不想再有什么进取之心。这种盲目自大掩盖了他固有的智慧。苏格拉底又一次感到了深深的失望。走访了许多人之后,苏格拉底终于领悟,神谕说他最聪明,并非意味着他最有智慧,而是指他知道自己是无知的。神希望以此告诫世人,每个人都需要正视自己的无知。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有希望认识更大的世界。

特尔斐神庙的柱子上镌刻着一句名言:Learn to know yourself(认识你自己)。看来,在神话世界中,自我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苏格拉底寻访智者的经历也是一条智慧之路,它告诉我们:许多时候,要想认识自己,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自己的情绪与内心。

斯芬克斯的谜题

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斯芬克斯谜题。怪兽斯芬克斯向过往的路人抛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许多人都没能猜出来,最终悲剧地成了斯芬克斯的腹中美餐。四处流亡的俄狄浦斯站在斯芬克斯面前,猜出了谜底。斯芬克斯羞愧地坠崖而死。大家对这个谜语都不陌生,也都知道谜面指的是人的童年、中年和老年。然而,故事中很多人都没能猜出谜底。可见,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多么不足。提高情商的第一步,就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在于意识到自身情绪的产生。

日本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位好斗的武士傲慢地问一位禅师:“喂,你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极乐世界,什么是地狱。”禅师斥责道:“你这么粗鄙,我不屑于给你解释!”武士大怒,拔刀威胁禅师。禅师平静地说:“这就是地狱。”武士突然意识到,所谓地狱是指他被愤怒情绪所控制,于是把刀插回刀鞘,对禅师深鞠一躬。禅师又平静地说:“这就是极乐世界。”这个传说很有哲理。禅师虽然只说了短短两句话,却揭示出情绪失控的严重危害,以及意识到自身情绪发生的重要性。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情绪已经外露,自己却没有意识到,任凭情绪泛滥,这只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要想掌控自己的情绪,首先要认识情绪,并能够解读情绪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有七情六欲之说,所谓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也是人们最常见的七种情绪。

喜,即喜悦、高兴,能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这是人在需求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愉快和欢乐的情绪。古人喜到极致时,可以“漫卷诗书”,高兴得几乎发狂。怒,即愤怒,会使人产生压抑、烦躁的感觉。如果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正在进行的活动受到阻碍,往往会产生这种情绪。古人形容人发怒到最激烈的时候,头发会一根根竖起来,也就是“怒发冲冠”的由来。哀,即悲哀,会让人失落和痛苦。这种情绪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愿望无法实现,或者是失去重要的人与事物。古人悲哀时,会无端流下眼泪,甚至产生无处求生的感觉。惧,即恐惧。恐惧的情绪反映到生理上,会使人呼吸急促、心悸,甚至全身战栗。当人面临危险境地时,经常会产生恐慌与畏惧的情绪,并本能地想要逃避。爱,即喜爱,对人或事物有深挚的感情。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时,人们往往会产生爱心,并做出保护或依赖的举动。恶,即厌恶,对人或事物产生很大的反感。看到自己讨厌的人或事物时,内心往往会不舒服,希望远离。孔子看到高才生宰予堂而皇之地白天睡觉,厌恶之心顿时产生,斥责他道:“朽木不可雕也。”欲,即欲望,对自己喜欢或者需要的东西表现出想要得到的冲动。不需要刻意压制自己正常的欲望,但过度的欲望容易引人走上歧途。

除此之外,情绪还有羞涩、低落、痛心疾首的表现。一个人的情绪状态通常是多种情绪的综合,比如与情人一起进餐,便包含了喜爱、高兴等几种情绪;做错了事情之后,又会产生内疚、自责、后悔等多种情绪。

打开约哈里窗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夫特和哈林顿·英格拉姆合作提出“约哈里窗户”理论。这个理论将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即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盲目区,即自己不知道但别人知道的信息;隐秘区,即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的信息;未知区,即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信息,也就是所谓的潜意识。这四个区域排列成“田”字形,看上去就像一面窗户。

约哈里窗户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努力可以改变四个区域的分布。心理学家认为,要提高自我认识,就要逐步扩大开放区,缩小盲目区和隐蔽区,探索未知区。也就是说,逐渐让别人了解自己,在与他人的互动交流中,突破思维局限,挖掘个人潜能,探寻未知的自己。

认识自我主要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第一种是与自己纵向比较,第二种是与他人横向比较。与自己纵向比较,意味着把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期望的未来的自己三者进行比较。如果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追求的目标相一致,甚至高于目标,人的自信心就会增强。相反,如果取得的成绩低于预期的目标,自信心就会降低,并对自己产生不满。情商高的人,善于每天自省,找出自己的进步,以此来勉励自己。

刘强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外资公司。当他被任命为市场部经理时,他对自己一点儿信心都没有。他以经验不足为由向老总推辞,老总却告诫他,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他就一定能胜任这个职位。刘强依然担心自己不胜任。老总让他先试试看,每天工作结束后,试着做俯卧撑,并且每一天都要比前一天多做5个。刘强诚惶诚恐地接受了这个职位。从此,他按照老总所说,在一天工作结束之后,无论多忙多累,都要认真总结当天的经验教训,找出进步之处;并且坚持做俯卧撑,一定要比前一天多做5个。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强的进步越来越大,终于使公司的市场大大开拓,取得了惊人的业绩。这时,他做俯卧撑已经从最初的32个,进步到了500个。俯卧撑个数的增加,见证了他的工作能力的增长。

与他人横向比较,意味着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拿来比较的条件,应该是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的。有些因素,比如家庭出身、相貌身高等,无法改变,也就没必要比较,硬比的话只能给自己徒增烦恼。人们都有一种心理倾向,不由自主地拿别人的条件来衡量自己,并对自己做出评价。女孩们看见美女,很自然会想:她的眼睛比我大,但她的身材没我好;男孩们看见男性明星,也会自然地进行比照:他的衣着比我时尚,但他的个头儿不如我高。

美国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先请参加实验的人根据指定的几方面品质对自己做出评价,然后把这些人分为两组。每组人面前出现一位男士。第一组出现的男士西装革履,气质优雅,昂扬自信,说话彬彬有礼;第二组出现的男士衣着邋遢,办事畏畏缩缩,显得十分落魄。这两位男士装作前来办事,很快就离开了。他们离开后,实验者又请两组人再次就同样的品质进行自我评价。结果,第一组人的自我评价比之前降低了,而第二组人的自我评价比之前提高了。这个实验证明,社会比较往往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却能够对个人的自我认识产生极大的影响。

做一个内心旁观者

要想了解自己,首先就要进行客观的自我观察。当你可以耐心、客观、真诚地观察自己的内心,而不让自己为习惯或者情绪所左右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关注三个“我”

要想认识自己,需要进行自我观察,持续关注自己的内在心理。每一个独立的“我”都由三部分组成:自己眼里的“我”、别人眼里的“我”、自己心中的“我”。对自己的全面认识需要包含这三个方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我观察容易流于主观,受自己的情绪左右,对自己的认识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扭曲。这时候,我们应该跳出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中国父母很少表扬孩子,他们认为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对孩子的成长更加有利。李旭的父母就是这样。不管李旭做什么,父母都不会去表扬他,总是说“这次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下次要继续努力”。要是李旭只考了80分,父母会说考90分才了不起;而如果李旭下次考了90分,父母又会说100分才算优秀。久而久之,李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自我评价——不管怎么努力,我总是做不好。

带着这样的自我评价,李旭在求学过程中得过且过,不肯追求完美。尽管他也曾想获得好成绩,但在他看来,好成绩对应的是高能力,而自己能力不够,即便付出再多,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因此,他的成绩总是徘徊在中等,不至于落到最后,也不会名列前茅。

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李旭依然停留在最初的思维。每次接到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他都会想:“我还不够好,如果把事情搞砸,大家都会嘲笑我,就会有更多的人知道我能力不足。让别人去做吧,我还是做力所能及的事儿好了。”一次,公司同时上马几个重点项目,人力严重不足。经理希望李旭能参与其中一个项目,承担比较重的任务。李旭却以同样的理由回绝了经理。

李旭的大学同学小王目睹了整个过程,觉得很奇怪,因为公司里的同事们都在拼命争取重点项目,而李旭却轻易地把送上门的机会放弃了。下班后,他把李旭约出来,想和他谈谈。“李旭,我觉得你总是很轻易地放弃很多机会,为你感到惋惜。”小王开门见山。“机会?我哪里有什么机会?你在跟我开玩笑吧。”李旭觉得很好笑。进公司两年多了,他一直做比较简单的工作,从未感觉到机会来敲过门。“我很负责地说,这次你拒绝了经理的安排,就是放弃了一个好机会。”小王干脆直接把话挑明。李旭依然觉得小王在开玩笑。在他看来,自己的能力达不到,经理的安排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怎能算得上一个机会呢。

小王很认真地说:“上大学时,有一次咱们班举办舞会,海报都贴出去了,赞助方突然要撤销赞助,眼看着没钱办,大家都着急得要命。你还记得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吗?”

李旭想了想,说:“好像是我去找赞助方,重新跟他们谈了好长时间,他们认为回报不够,还是拒绝。没办法,我只好临时找了一家眼镜店来赞助。因为赞助金额变少,还削减了舞会的预算。”“对啊,眼看着舞会举办不成了,连辅导员都说没有赞助的话就必须取消。大家都想放弃了,只有你坚持去找赞助,最终咱们的舞会很成功,不是吗?在关键时刻坚持,这不是能力的表现吗?”

李旭想了想,觉得小王的话也有道理。

小王继续说下去:“进公司以后,一次经理让咱俩同时承担一个项目,我做核心任务,你做外部保障。你的保障工作做得特别细致,基本消除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项目上,最后才圆满完成了任务啊。”

李旭惊讶了,他没想到原来自己的工作这么有意义。“这次经理让你承担这个项目,也是看好你的实力。你为什么不能给自己一次机会,挖掘一下自己的潜力呢?”小王问。李旭陷入了沉思。他眼中的自己,能力不足,不够完美,无法承担重任。而在好友小王看来,李旭在关键时刻能够坚持,想法周密,做事细致认真,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李旭身上存在的问题,就在于消极地自我评价先入为主,蒙蔽了双眼,导致自己不能客观地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要想提高情商,就必须观察三方面的“我”,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

莫被情绪的浪潮吞没

冷静地自我观察时,可以感觉到自身情绪的波动,并对产生的情绪有一定认知,从而产生自我意识。比如老板宣布将有人取代你目前的职位,你第一时间感觉到愤怒,同时意识到愤怒对自己不利,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对情绪有了自我意识后,便会有两种处理方法:要么被动处理,被情绪吞没;要么主动处理,掌控情绪。被情绪吞没的人往往迷失在自己的情绪中。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压抑和情绪失控经常困扰他们,负面情绪的阴影也总是笼罩着他们。一个情商高的人,会努力做到后者。即便一时掌控不好情绪,也绝不会成为情绪的奴隶。

美国西部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经常围着野马上下翻飞,看准机会就附着在野马身上,爪子牢牢抓住野马的皮肤,尖利的嘴刺进野马的血管。野马拼命踢蹄子,用身体撞树,在草原上狂奔乱跳,却对蝙蝠无可奈何。最终,野马筋疲力尽,在怒气冲天的状态下,倒地死去。其实蝙蝠吸取的血液并不足以置野马于死地,使野马走向死亡的,是它自己暴怒的情绪。

昔日的美国拳王泰森,以暴戾的情绪闻名世界。他曾在比赛场上咬伤了对手的一只耳朵,曾经失去理智般肆无忌惮地挥霍钱财,也曾几次因为与人打斗遭到拘留。在人们眼里,他就像是一只野兽,对自己的情绪毫无控制,任凭狂乱的情绪将自己吞没。然而,这位曾令对手闻风丧胆的拳王,从养鸽子中寻找到了沉稳与安宁。泰森养了3000多只鸽子,每天给它们喂食、喂水、打扫鸽舍。一闲下来,泰森要么在网上寻找并订购新的鸽种,要么打电话给好朋友炫耀一下自己的宝贝,或者干脆坐在鸽舍旁,听着鸽子们的嘀嘀咕咕,陶醉其中。

谈起养鸽子的学问,泰森讲得头头是道,俨然一个专家的样子。他的家原来在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那里限制每家只能养40只鸽子。为了自己心爱的鸽子们,他举家迁到拉斯维加斯,建起了三个现代化的鸽舍——全部无线操纵,可以自由升降。泰森的大手曾经多次将对手击倒在拳击台上。而现在,他用这双手温柔地抓起一只鸽子,仔细端详片刻,再放开。“只要你抓住小鸟的腿,它就会放弃抵抗。”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这位曾经在十几秒钟内打倒对手的拳王,比赛时讲究速战速决。然而,他为了鸽子,慢慢地培养起自己的耐心。他经常清早起床,带着自己的鸽子们去几英里之外,然后将它们放飞,然后驱车回家等着它们回来。最远时,他曾开车去了500英里之外。等鸽子回家的过程十分难熬,他总是坐立不安,期待着自己的宝贝们,又有些忧心忡忡,担心它们迷路。当天空中划过清亮的鸽哨声时,他总是兴奋地大步走出屋子,迎接凯旋的鸽子们。养鸽子还让泰森成为素食主义者,逐渐走向自然。如果泰森再次走上拳击台,想必他会变得温和,不会再是那个喜怒无常的野蛮拳王了。

丑小鸭也能变成天鹅

安徒生著名的童话《丑小鸭》,讲述一只生在鸭群里的丑小鸭,由于自己长得太丑,遭到所有伙伴的嘲笑,还受到自己兄弟姐妹的欺侮。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丑小鸭离开家去流浪。在野鸭群和雁群里,它都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只好在一间农家小屋里忍气吞声地生活,忍受鸡和猫的奚落。最后,它再度流浪,来到美丽的湖边,看到一群南飞的天鹅,再也无法忘记它们。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丑小鸭再次看到这群天鹅。它不顾生死地飞向它们,才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丑陋的鸭子,而是一只美丽的天鹅。这篇童话发表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受到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人们从这篇童话里,感受到了丑小鸭追求爱与美的决心,解读出了丑小鸭不为环境所动、坚守内心的执着与坚定。

人是社会中的动物,为人处世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完全不受环境影响是做不到的,而如果太在意周围的环境,真实的自我就容易被遮掩。如果丑小鸭过度关注身边的环境,就会忽视自己本来是天鹅的真相,有可能就此沉沦,放弃了前进的步伐,从而错过化茧成蝶的神奇蜕变。

安徒生本人也是一只“丑小鸭”。他的父亲是一名穷鞋匠,在他十几岁时因病去世。当洗衣工的母亲不久改嫁。迫于生活的压力,安徒生先后进入几家店铺做学徒,靠着极其微薄的收入糊口。他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却希望有一天能成为歌唱家或者剧作家。14岁那年,安徒生拒绝了母亲让他去做裁缝学徒的安排,带着微薄的路费独自离家,来到首都哥本哈根,开始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很快,这位漂泊在异乡的少年发现当演员的道路实在坎坷。他求人给著名的芭蕾舞演员写信,请人家收自己为徒,却遭到拒绝。他又独自面见皇家剧院的经理,要求一个演员的职位,被经理无情地赶出门外。周围的人都嘲笑他,劝他放弃做演员的念头,他却不为所动。终于,他找到一个机会,进入了歌唱家西博尼开办的歌唱学校,并由此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谋得了一个小配角。遗憾的是,一场大病损害了他的声带,当歌唱家的希望就此破灭了。

17岁时,安徒生写出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剧本,高兴地送给评论家们看。在评论家们眼里,这个剧本不讲究韵律,还有很多语法错误,简直令人无法卒读。然而,剧本中偶尔闪现的一丝灵感让他们觉得,也许这个年轻人深造之后,能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在他们的帮助下,安徒生进入了拉丁文学校,开始系统地学习语言。

安徒生周围的同学都是低龄的孩子。和他们在一起,安徒生感觉不到任何的快乐。除了年龄上的差距,他的外地口音和欠妥的礼节,也常常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丑小鸭”安徒生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而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阅读中。他努力背诵繁复的拉丁文修饰语,如饥似渴地阅读拜伦、海涅等人的大作。其间,他发表的诗歌大受好评。毕业后,安徒生的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公演,博得满堂喝彩。这位昔日的“丑小鸭”,终于迈出了通往“白天鹅”的第一步。

几年后,安徒生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道路,决定将童话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们带去童年的快乐。1835年,他的第一本童话集出版,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安徒生写童话写了43年,有168篇作品问世,被译成80多种语言,成为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

在安徒生的一生中,有很多转折点。只要他在任何一个点被环境和周围的人所左右,就无法取得后来的成就。幼年时的白天鹅只有坚守自己的内心,才能迎来美丽蜕变的那一天。

自省,看清魔镜中的自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孔子提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自我情绪控制的有效手段。所谓的自省,就是通过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来引导自己的思想言行,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达到看清自己、提高修养的目的。

解除内心束缚

有两只体态相似的狗,走到两面镜子前。站在凸透镜前的狗,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被放大,顿时不可一世,趾高气扬;站在凹透镜前的狗,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太渺小,马上垂头丧气,悲观失望。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不同的镜子,受不同的形象限制,内心也会受到束缚。只有拨开表面的假象,才能解除内心的束缚,触摸到真实的自己。

峨眉无相禅师在云游时感到口渴,四下张望,发现一名青年在踩水车,于是上前向青年讨了一杯水。青年和禅师攀谈起来,羡慕地说:“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一定会出家学法。不过我会找一所寺庙隐居,参禅打坐,彻底脱离世俗,不会像您一样云游四方,还生活在红尘中。”

无相禅师笑着问:“那你何时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说:“如果有一个人能接替我来照管水车,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到时候就可以出家了。只不过现在还有世俗的牵绊罢了。”

禅师注视着正在转动的水车,又问:“那请你说说,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者完全离开水面,会出现什么情况?”

青年答道:“水车全部浸在水里后,无法转动,还可能被水冲走;如果完全离开水面,是车不上水来的。”

无相禅师拊掌笑道:“这就是个人和世俗的关系啊。如果一个人完全生活在世俗中,沉浸于红尘中,很容易被欲望淹没;可是如果完全出世,彻底脱离红尘,那就像离开水面的水车,失去了源头和根基啊。”

表面上看来,无相禅师是在回应青年希望出家后便隐居的想法。我们还可以对禅师的话做另外一番理解,就是既然没有人能完全脱离世俗的影响,那么只要时时处处反思内省,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参悟佛法;只要解除内心的束缚,去除心灵的蒙尘,那无论何地都可以清心修为。

再讲一个佛经中的故事。禅宗五祖弘忍年事已高,想在座下弟子中找一个有慧根的,把衣钵传给他。于是,他命弟子们各作一首偈语,来检验他们的修为。大弟子神秀诵道:“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听后,点点头,但不发话。

未来的六祖慧能此时正在厨房舂米,得知此消息后,也吟诵一首偈语,请人题写在壁上,道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后大加赞赏,便将衣钵传给了慧能。

认识自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被环境中的噪声所干扰,导致无法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知。为此,必须释放自己的心灵,才有可能拨开重重迷雾,解读出真实的自我。

曾国藩的修身之法

尼采说:“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约哈里窗户”理论提倡要对别人开放。其实,对自己开放也特别重要,没有人能够愚弄自己。自我观察并不是刻意地压抑情感,而是检验自己的情绪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境。心理学家克拉克森说:“生活中没有失败一说,任何事情都是成功的,它们都是可学习的经验。”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就没有失败。而吸取教训的前提,是常规性的自我反省。

孔子提倡自省。《论语·里仁》中记载了他的语录,道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贤能的人,就要想到赶上他;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好好反省自己,洁身自好。他的弟子曾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说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认为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做人是否足够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学到的知识是否经常复习。经过不断的反省,人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取得进步。

清末名臣曾国藩在历史上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这不妨碍他成为后人修身自省的模范。他习惯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记入日记,并在日记中给自己列出十二条规矩,内容如下: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意思是:衣冠保持整齐,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要保持警惕。检查自己内心是否出现闲杂的念头,做事时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样就可以保证旺盛的精神,像早晨初升的太阳一样。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意思是:静坐养性,每天不管什么时候,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教诲的仁心,使思想不越位,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意为黎明就要起床,醒后不要留恋安逸。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叶(应为“页”)为率。这一条强调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读完时,不看其他的书。东翻西看对自己没有好处,每天至少圈点十页。

五、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应为“页”),间断不孝。这一条讲述了《廿三史》是借钱购得,曾国藩的父亲为他还账,并告诫他如果能圈点一遍,就不辜负自己的心意了。为此,曾国藩决定每天圈点十页,如果有间断,就是不孝的行为。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意为说话谨慎,时刻要注意,这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意为培养自己的真气,正大光明,没有什么事不能对别人讲。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这一条强调保持身体健康。十二月接到父亲的家书,要求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要时时刻刻像养病时一样对待自己的身体。

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意思是每天都要了解未知的内容。读书要记录下心得感想,不要刻意从书中挖掘深意,否则就是屈从于他人。

十、月无亡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也就是说,每个月都要复习已经学会的知识,写作几首诗歌或几篇文章,来检验学到的知识是不是足够多,培养的真气是否充足。不可以一味地拖延,否则容易将自己的志向消磨殆尽。

十一、作字:早饭后作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强调每天早饭后练习一小时书法,把文字方面的应酬当成自己练习书法的机会。今天的事情一定要今天处理完,不要等到明天,否则越积越多,越难以清理。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也就是晚上不出家门,拒绝过度的应酬,否则容易使自己劳累,耗损精神,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

这十二条规矩涉及读书、修身、保养、功课等多个方面。他要求自己逐项做到表中列出的内容,并记在日记里,以此来督促自己,同时也能加强自己持之以恒的毅力。曾国藩前后写了33年日记,目前已成为后人学习效仿的对象。

自我认知九宫格

写日记是认识反省自己的有效手段。每天记录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有时间翻一翻,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性格优点和缺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努力,完善自己的性格。不过,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坚持写日记的人渐渐变少了。

时下,人人网和开心网等社交网络流行一种九宫格日记。与传统日记不同的是,九宫格日记模板分为九个方格,正中央的方格记录日期和天气,其余八格内容可以由写日记的人自己设置,例如开心的事、为别人做的事、计划和备忘录、心情感悟、饮食体重等。九宫格日记写起来很方便,短短的一句话甚至几个词,就可以快速总结自己的一天。

九宫格日记强调的是要关注自己。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关注什么,但实际生活中未必会去主动执行。写日记则会让人不断反省,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记录下自己每天的饮食和身体情况,能强迫自己关注自己的健康,合理地调整饮食,安排体育锻炼。

如果你觉得这种九宫格还不足以让你看清自己,那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一个侧重于自我认知的九宫格日记。中间的方格记录当天的整体心情,其余八格可以设置为以下内容:一天内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感,感受到这种情感时的场合,这种情感支配你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否合适,其他人的反应,自我控制力如何,是否感觉到自身的价值,性格中的哪一面还有待完善。当然,你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调整内容,使它能够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九宫格日记的最大优点,就是将生活中的经历分门别类,通过日记的记录帮助你看清自己的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并督促你完成计划、达成目标。如果你能每天晚上闲下来后,坐在电脑旁写一写自己的九宫格日记,回忆一下自己在一天里的开心和郁闷、助人与受助情况、体重和健康状况,作为一天的结尾,那时间长了,你一定会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如果你愿意跟自己的朋友分享日记,从他们的评论中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发扬优点,改正不足,那就更好地达到了目的。

王后的魔镜不说谎

格林童话中著名的《白雪公主》的故事,记录了王后和魔镜的对白。王后问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魔镜回答:“尊敬的王后,您无比美丽,但白雪公主比您美丽十倍。”这个回答激发了王后的嫉妒。她不惜一切代价要除掉白雪公主,目的就是让魔镜承认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魔镜从不说谎,虽然王后不断想办法刺杀白雪公主,并认为白雪公主已经死亡。魔镜还是一次又一次告诉王后,白雪公主依然活着,比她美丽十倍。这虽然为白雪公主招来了新一轮的灾难,却也说明,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想认识一个完整的自己,除了自省,也要关注别人的评价。

1793年,23岁的黑格尔从图宾根神学院毕业时,收到了这样的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这段评语仅仅百字左右,却十分清晰地指出了黑格尔的优势与不足,并预言了他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之后,黑格尔果然没有选择做一名传道士,而是在哲学上继续努力,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

在前文中,我们说要想客观地认识自己,需要尝试做一个内心的旁观者。不过,这样做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诚恳地听取别人的建议,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那获得的自我认知会更有效,也更全面。当然,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别人的评价,否则也会迷失自己。《战国策》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大臣邹忌早上醒来,照着镜子,觉得自己很美。想起举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他又有点儿不自信。于是,他先后询问自己的妻子、爱妾以及客人,自己和徐公相比,到底谁更美。大家都说他最美,徐公比不上他。邹忌有点儿飘飘然。第二天见到徐公,邹忌仔细端详,觉得徐公的容貌仪态远远胜过自己。他从头到尾地思考了这件事,明白了妻子之所以说他更美,是因为偏爱他;爱妾说他更美,是因为畏惧他;客人说他更美,是因为有求于他。

邹忌能够客观地反思自己,实为难得。更难得的是,他能够借此事联想到国家大事,并由此向齐威王进谏。他先讲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进而说道:“现在咱们齐国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您身边的宫女没有不偏爱您的,朝廷里的大臣没有不畏惧您的,周围的小国没有不有求于您的。这样看来,您会受到很严重的蒙蔽。”齐威王也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他觉得邹忌所言很有道理,于是下令让大臣和百姓们进谏,并设定了赏赐的等级。这个命令一下,大家纷纷就国家大事发表意见,门庭若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谏的人越来越少。一年之后,齐国的政治面貌有了极大改观。周围的小国纷纷臣服,齐国自此跃入强国之列。

坚守你的内心世界

现实世界中有太多诱惑,太多的蛊惑。面对纷纷扰扰的言论,保有一份理智的自信,不迷信于所谓“专家”“大师”的宣传,不盲从于身边朋友的鼓动,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变成了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百发百中的“巴奴姆效应”

先来读读下面这段文字,看看你能不能对号入座。

你是一个需要别人好评的人。尽管外表看上去,你总是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但是潜意识里,别人对你不经意的一句夸奖都能让你高兴好长时间。你还有很大的潜力尚待挖掘。尽管目前你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你相信,经过努力,你还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当然,有时候你有一点儿拖延症,但事情总会按时完成,不出岔子。

你经常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不管是不是熟悉。你喜欢和大家天南海北,无所不聊,但有时候你又很腼腆,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

你经常激情四射,容易冲动,却又常常将冲动置于理智的控制之下。看上去有点儿矛盾,你也常常为此纠结。你行动总是很积极,不过有时会缺乏事先周密计划的谨慎态度。

你有很高远的目标,不过有些看上去不太切合实际;你对爱情有美丽的憧憬,很多情况下却所遇非人。

……

这段文字的描述,是不是在很大程度上与你的性格相符合呢?你也许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其实,这种模棱两可又有点儿辩证色彩的评价,几乎适合每一个人。这种有趣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巴奴姆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巴奴姆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有趣的广告,说自己是占星家,能够测出每一位不相识的读者的性格。广告刊出后,他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并寄出了几百份评语。紧接着,有两百多人回信感谢他,说他的评语十分准确。可是,巴奴姆寄出的评语都是完全相同的:“您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赞赏,但有时会失望。您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潜力,发挥出的却不多;您会有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关键时刻您还是坚定不移……”

这样的评语怎么会不灵验呢?巴奴姆准确洞察了人的内心,抓住了人们共同的心理特点。谁不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谁不认为自己身上还蕴涵着巨大的潜力?谁对生活没有美好的期待呢?几乎每个人都愿意接受这种评语,而这种评语又几乎适合任何人。巴奴姆很好地把握了一个原则,就是概括性的分析,因为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多重的,这种分析总有一点儿会命中。“巴奴姆效应”告诉我们,大部分人愿意认为,心理测验做出的性格分析或专家通过分析星座、血型等得出的结论,不管多么概括,都是正确的。

由此,不难解释如今社会上兴起的“星座热”。人们喜欢通过星座来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乃至运势,只要分析结果有一点和自己相契合,便大呼“好准”,乃至对星座命理产生迷信,甚至达到了不看星座运势不出门的地步,可笑又可叹。

不迷信,不盲从

摆脱巴奴姆效应的重点,在于充足的自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与其迷信星座命运,盲从他人的意见,不如在充分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坚守自己的内心。

日本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年轻时参加过一个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他按照组委会交给他的乐谱指挥演奏,却敏锐地听到了不和谐的声音。“对不起,请停下来。”他示意乐队重新开始,可还是不对劲,流畅的旋律中掺入了不和谐的音符。他断定,一定是乐谱有问题。“我认为乐谱出现了问题,”他直视着评委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乐谱怎么可能有问题?这可是世界级的比赛。”评委们提醒他,甚至有人开始嘲笑他不懂音乐。

小泽征尔略微思考了一下,认定是乐谱的错。他斩钉截铁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们集体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设置的“圈套”,来检验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时,是否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对于一位世界级的音乐家来说,自信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前几位参加比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却要么没敢指出来,一直将乐谱演奏完毕;要么屈从于权威们的意见,没能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有小泽征尔不仅拥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而且表现出坚定的自信,从而摘得了这次比赛的桂冠。

自信是成功的必备要素。小泽征尔成于此,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却败于此。1972年,尼克松竞选总统连任。在任期内,他成功结束了使美军陷入泥潭的越南战争,并改善了与中国的关系,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然而,面对竞争对手,尼克松却没办法保持自信。

尼克松的不自信由来已久。1960年,他与肯尼迪竞选总统。肯尼迪出现在电视上时,精神焕发,神采奕奕,演讲头头是道,十分有感染力。而尼克松对电视辩论没有充分准备,加上化妆失败,显得老态龙钟,愁眉苦脸。最后,尼克松败下阵来。面对连任竞选,尼克松对自己的口才一点儿信心都没有。他担心自己重蹈当年的覆辙。为了知己知彼,他竟然派人在对手民主党的大楼里安装了窃听器,掌握对手的一举一动。不料,他的手下在潜入民主党的大楼时被发现,继而被捕。《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顺藤摸瓜,逐渐揭开了事情的真相,全美国人民为此震惊。舆论纷纷要求尼克松下台,最高法院做出了不利于尼克松的裁决,国会也要弹劾他。在巨大的压力之下,1974年8月,尼克松宣布辞职。他的不自信,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修剪你的欲望

安东尼·罗宾斯曾说过:“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欲望,而不为欲望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如果我们渴望拥有非凡的自控力,应该认真思考安东尼这句话。太多人都是被自己的情绪所累,成为“心”的奴隶。患得患失,杞人忧天,焦虑烦躁……

欲望应该是可控的

我们必须肯定欲望的存在。真正“无欲无求”的人是很少的,要是对任何东西都没兴趣,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但是,难就难在掌握欲望的“度”。

在农作物的种植中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无论是苹果还是西瓜,一个枝蔓上是不能留太多果实的。你需要留下少量的优质的幼果,剪掉劣质的,以保证有限的水分、养料和阳光被那几个存留的果实充分吸收,长出最好的果实。如若都留下,那些果子都长不好。

我们的心灵就像枝蔓,上面挂着各种欲望的幼果。如果你任其自由生长,每一个都想满足,最终很可能一个都满足不了。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满足这样的同时又满足那样。所以,我们需要“修剪”欲望,给心灵剪剪枝,确保最有价值的欲望能够实现,确保收获最甜美最丰硕的果实。否则,你的欲望就超越了“度”,就成了贪婪。

有个农户十分渴望得到一块自己的土地,他就向主人哀求。主人想了想说:“这样吧,你明天一早就从家门出发,尽力往远处跑,在终点处插一个标杆,然后往回跑。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来,家门到标杆之间的地就都是你的。”听到这话,农户第二天一早就开始不要命地跑,直跑到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想到还要跑回去,只好恋恋不舍地插了标杆,再风一样往回狂奔。他终于在太阳落山前赶到了,只可惜,他用力太猛,精疲力竭,又极度兴奋,心脏再也受不了,摔了个跟头就再也没有起来。

主人吩咐人挖坑把他埋了。站在他坟前,主人摇头叹息:“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其实就这么大。”

对于一个农户来说,渴望拥有自己的土地是再正常不过的欲求,但是他没有掌握“度”,过分贪多,最终成了命短福薄的可怜鬼。

害他的是贪婪,不是欲望——或者说,是未经修剪的欲望。罗马政治家及哲学家塞尼加也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穷鬼和富翁都可以得到这种享受,在这一点上二者没有区别。

要如何“修剪”欲望呢?

首先,要懂得一个道理:很多东西不一定要拥有,欣赏就很好。某珠宝商店橱窗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戒指、耳环等首饰,都是贵重的钻石、金子等做成,非常华丽耀眼,引得好多人驻足围观,然后进店一看究竟。有个穷人站在橱窗前欣赏了好久,他是绝对买不起的。不过,他也走进了珠宝店,找到店主说:“谢谢你!”店主人惊讶:“有什么好谢的?我又没送给你!”穷人回答:“我光看看就很开心了。虽然我买不起,但是那些买得起的人,买回家去不也只能看着吗?既然这样,在外面看看就很开心了,还不用担心这些宝贝被偷。”

当你遭受欲望煎熬时,不妨学学这位穷人的豁达。很多人都在为“高攀不上”的目标痛苦不已,进而忽视眼前的幸福。静下心来想想,那些东西真是十分“必要”的吗?没有它们生活还不是照样过?为了“无用”的东西劳心费神,实在不值得。

某知名教授在课堂上做一个试验。他准备了两杯水放在讲台上,一杯是黄色的液体,一杯是白色的液体,然后故作神秘地对学生们说:“你们轮流上来品尝这两杯水,任选其一。尝完了先不要说是什么味道,等实验结束后我再向大家解释。”

随后,班上的同学陆续走上前,按照自己的意愿端起杯子尝一口,有人尝黄色的,有人尝白色的。全班五十多个同学都参加了,大多数的人选择了黄色的液体。

品尝环节结束,教授问:“黄色的水是什么?”同学们表情痛苦:“是黄连水。”“你们做出选择时是怎么想的?”教授问其中第一个学生。那学生回答:“因为它看起来像果汁。”教授笑了笑,然后问尝过白色液体的同学:“你们喝了什么?”“糖水!”异口同声。“你们做出选择时是怎么想的?”教授问其中第一个学生。“因为果汁虽然好喝好看,但是并不能解渴!”

教授说道:“绝大多数的同学根据颜色就选择‘果汁’一样的水,结果却喝了很苦的黄连。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了能解渴的水,却喝到了甜的糖水。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不要被表象迷惑,很多欲望都是这样欺骗你的。当你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时候,应该从自己的内心需要出发去取舍,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外表的浮华。”

世间有很多东西都像那杯黄连水一样用假象迷惑你,你被那种欲望牵制着,为它付出很多很多,到头来非但得不到快乐,还让自己吃苦。所以,在诱惑面前要懂得自我节制,当欲望的小树苗生出太多果实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摘掉一些,确保最重要的得以实现。

情绪周期,男女有别

所谓“情绪周期”,指的是一个人情绪的高潮和低谷进行交替所经历的时间。它反映了人体内部的周期性张弛规律,又称为“情绪生物节律”。每一个情绪周期都包含了情绪从高潮逐渐转入低谷的过程,如同人们情绪的晴雨表。处于情绪周期的高潮时,人们往往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心情愉悦轻松,感情丰富,做事认真;处于低谷时,人们容易烦躁,情绪低落,喜怒无常。“例假”不是女士专利

女孩琳琳这几天有点儿郁闷。相处不久的男朋友李明不知遇到了什么问题——每天晚上的例行电话没聊几句,李明就会不耐烦,匆匆挂了电话。而以前每个晚上,两个人聊天时总是情意绵绵,不把电话聊得烫手,就不舍得放下。

琳琳担心李明生病了,周末专门赶去看他。李明虽然一直笑着跟她说“没事儿”,但看得出来,他有点儿强打精神。琳琳催他去医院,他却拒绝了,说自己只不过有点儿疲惫,休息几天就好。琳琳不放心地离开了,以为李明有事瞒着自己。两天后,李明果然恢复了原状,对琳琳百般呵护。琳琳觉得自己多虑了,放心地和李明继续交往下去。一段时间过后,李明又出现了不耐烦的症状,琳琳不由得对李明的爱情产生了怀疑。其实,李明并非虚情假意,而是陷入了情绪周期的低谷。和女士一样,男士也有情绪周期,相当于“例假”。

一般情况下,情绪周期为28天左右,前一半时间为高潮期,后一半时间为低谷期。根据不同的人的特点,周期也有长有短。在高潮与低谷之间,有2~3天的临界期。处于临界期时,人们情绪不稳定,工作和学习都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情绪的负面信息会影响到身体,很多疾病会乘虚而入。

女士的情绪周期很好辨别。它是与生理周期密切相关的。女士行经前一周左右以及月经期间,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身体通常会不舒服,出现种种问题,比如容易疲倦、食欲增加、便秘等。情绪上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有些人易怒,显得神经质,失去耐心。所以,女士的坏情绪往往会得到别人的宽容与谅解。

然而,男士的情绪周期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有人将男士的情绪周期比喻成橡皮筋,把它拉长,只要没有超过弹性限度,一松手,它又会弹回来。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男士的情绪周期的特点,即亲密——疏远——亲密。最常见的情况是:他对女孩情意有加,嘘寒问暖。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他显得烦躁不安,没有耐心,开始疏远女孩,不愿与女孩聊天,也不想理睬。这就是橡皮筋逐渐拉长的过程。过了这段时间,他才恢复常态,重新对女孩浓情蜜意起来。这就是橡皮筋弹回来的状态。认识到情绪周期的存在,可以帮很多情侣避免误会。

情绪周期寻因

情绪周期是与生俱来的,不过心理异常程度却是因人而异的。有人遇到情绪低谷时,只是暂时的情绪低落,很快就会恢复常态;有人遇到低谷时,却可能长时间沉浸在低迷的状态中不能自拔,严重的可能会患上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每个人在为人处世中都难免遇到很多负面事件,产生各种消极情绪。这一类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容易给心理造成极大负担,需要通过适当的途径来宣泄。如果遇到突如其来的事件,心理容易产生较大波动甚至崩溃。

因为曾有过痛苦的感受,我们不愿意再去直面经历过的负面事件。但这种事件会保存在潜意识里,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即使我们努力想要遗忘,也不能把痛苦的记忆完全排挤出去。到了临界点或者情绪低谷时,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消极情绪会跳出来,屏蔽掉积极情绪,让人生活在痛苦之中。瘾君子之所以难以戒掉毒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痛苦,而享受烟雾缭绕起来时飘飘欲仙的快感。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变化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比如月亮的盈亏变化、潮水的涨落等,都会使人的情绪出现起伏。欧洲神话中说,狼人在平常的日子里与正常人没什么区别,而一到月圆之夜,难以自控的它们就会化身为狼。美国的研究发现,月圆那几天的犯罪率、自杀率、家庭暴力事件、酒精中毒等都要高于平均值。

在情绪周期中,男士和女士的表现大不相同。女士的烦躁与没有耐心可以表现出来并得到谅解,男士却常常会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隐忍不发。这种情绪差异的主要来源,一是性别差异,一是受到的情绪教育有差别。

在童年时期,女孩的语言能力比男孩发展得快。十几岁的儿童处于愤怒状态时,男孩会倾向于用拳头解决问题,女孩则更多用语言传达情绪。而且,女孩在一起玩耍时喜欢结成小团队,一个女孩总以自己拥有一大群“姐妹淘”为荣。而男孩在玩耍时喜欢竞争,只有打败自己的对手,才能显示自己的强大。因此,女孩更倾向于发展朋友,而男孩则愿意显得独立自主。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通常要求男孩有阳刚之气,要有较强的承受力和耐心,注重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而往往教育女孩活泼温柔,培养她们宽容博爱的一面。这种不同的教育,导致女孩长大后更容易表露自己的情绪,而男孩则更多地压抑情绪,不愿外露。于是,女士能够比男士更平稳地度过情绪周期。

走出情绪的低谷

情绪周期并不神秘。虽然男士的情绪周期并不明显,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和留意,也可以找出自身的周期,并采取相关措施,走出情绪的低谷。试着将以下表格作为你的日志,每天如实记录。

你可以试着记录3个月,如果有3项比较有规律地以“强”或“较强”的强度出现,那你就找到自己的情绪周期了。

利用自己的情绪周期,我们可以巧妙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情绪高潮期,可以安排一些不易完成的工作,挑战自己的能力。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人是乐于接受挑战的。在情绪低谷中,我们就不要勉强自己,可以先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来逐步培养感觉,也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给自己放两天假来安抚自己。这时候,如果有了烦心事,要多向亲友们倾诉,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如果在低谷期仍坚持挑战自己,不但难以达到目的,反而会增加挫败感,严重打击自信心。

每个人对自己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更容易捕捉到自己的情绪,在它们还处在萌芽状态就敏感地意识到;有些人则比较迟钝,直到情绪爆发,都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缓解。尽管对情绪的自我意识是天生的,但管理情绪的能力却是可以依靠后天学习不断提高的。

情绪分为两个层次:有意识的情绪和无意识的情绪。无意识的情绪难以避免,有意识的情绪却可以被掌控。自我认知往往从意识到自身情绪开始,却没有终点。人的一生,就是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不断加强自我认知的过程。每增加一点儿阅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便又加深一层。认识自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自己又不是不可知的。对自己有基本认识,便迈出了提高情商的第一步。

Part 02 掌握情绪的开关

情绪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安全畅通。情绪的开关如同十字路口的交通指示灯,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通行规则。只有把握好开关,才能车如流水马如龙。

情绪化

——幸福和成功的杀手情绪化泛指人类、动物类、气候类的变化无常。在这里,情绪激动、情绪低落、盲目、无所适从、偏激、过激、敏感词汇、敏感语言、敏感、麻木不仁、高兴、生气……凡是一切与心情有关的大起大落或是麻木不仁的状态,可以统统归类于情绪化的范畴来进行表述描写。过分的情绪化会削弱我们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影响理性判断,甚至直接毁掉我们的幸福和成功。

别把温暖变寒冷

你之所以感到寒冷,是因为你的坏情绪将所有的温暖都拒绝了。

人们常说,婚姻是一个成年人幸福生活的开始。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婚姻家庭中的一方甚至双方却总是受着负面情绪的影响,对对方的行为充满猜忌,结果使得家庭生活不幸福,甚至会葬送自己的婚姻。

曾有这样一则新闻,2005年前后,广州一女子刘某与男友朱某喜结连理。但是婚后的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刘某疑心病很重,总是认为丈夫对自己不忠,每次丈夫因工作忙晚回家时,刘某就又哭又闹,彻夜不眠;丈夫对她示好的时候,她却冷言冷语,以为丈夫假殷勤,是在弥补自己的过失。二人的婚姻就这样持续了一年,最后朱某终于不堪重负,起诉离婚。一段原本可以很幸福的生活就这样葬送了。

丈夫一次次地付出温暖,是主动向你走来的幸福,但是刘某却听任自己的恶劣情绪兴风作浪,不仅拒绝幸福,而且将幸福变为寒冷,令自己与丈夫在其中饱受煎熬。刘某的行为恰恰是情绪化的典型。那么,什么样的行为会将原本属于自己的温暖变成刺骨的严寒呢?

首先,无理智性的行为是葬送幸福的头号杀手。所谓理智,是指一个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人的行为不单单从自身的原始欲望出发,而是同时受着本身理智的制约。而情绪化的人往往受着强烈情绪的刺激,丧失理智,“跟着情绪走”,辨别是非、区分自身行为的能力大大下降。

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2006赛季中发生的著名的“黑肘”事件就是这类行为的典型代表。NBA的比赛向来以身体的激烈对抗著称。在该赛季菲尼克斯太阳队对阵洛杉矶湖人队的一场比赛中,胜负难分,双方队员求胜心切,身体的碰撞也就不可避免,太阳队的贝尔就在比赛当中受到对方球员“无意的肘部撞击”。这种撞击在职业球员看来本是家常便饭,在当时的比赛中却被强加了特殊的含义。被愤怒冲昏头脑的贝尔认为湖人球员有意为之,于是指着湖人队的板凳区大喊:“这是你们犯规!”结果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引起看台嘘声一片,险些导致比赛中断。贝尔也受到了很多球迷的谴责。赛后贝尔也表示,当时自己“由于对抗激烈,失去理智,给球队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冲动是葬送幸福的帮凶。冲动的行为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使人悔恨终身。这是行为不理智的结果。每个人的头脑当中都有一个“理智的警察”,一般情况下,理智的警察能够有效地控制人的情绪,使其判断行为更具理性。但是,当情绪化出现时,理智的警察作用就大打折扣,个人会不顾道德、习俗、法律的约束,一味地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仅会使判断的准确性大大降低,而且会大大提高行为的爆发力,因此往往造成具有一定破坏性的影响。

据报道,2010年9月,南京出现了一起袭击交警的恶性事件,更令人惊讶的是,肇事者竟是一个弱女子。

原来,张咏梅带着老公和孩子去吃朋友的喜酒,席间觥筹交错,老公也喝了不少。但就在大家兴起之时,原本就有些感冒的孩子突然发起高烧,哭闹不止。夫妇俩急忙带着孩子驾车赶往医院,不料半路被交警拦下,老公被要求做酒精测试。心急火燎的张咏梅怕丈夫被查出酒后驾车,极力阻挠测试,阻挠不成竟张口开咬,造成交警的轻微伤。“我那天实在是急坏了,孩子生病了发着烧,老公又被查到酒驾,所以我才一时冲动啊!”这正是急躁情绪造成的冲动行为。

再次,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是幸福失灵的催化剂。换句话说,情绪化行为非常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一旦环境中出现了可以满足自身需要和欲望的刺激,个人就会变得异常高兴;而如果环境中出现了与自身所需相悖的刺激,个人就会马上变得十分失望,甚至暴怒躁动。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个人的行为变得幼稚、简单,直接受自身原始欲望的支配。一旦别人抓住了这些情绪化特征,故意设置相关情境,那么这些人就会按照别人预定的方式做出反应,很容易上当受骗。

现在的骗术越来越复杂,但是其根源并没有变,仍然是抓住一部分人贪财好利或者惧怕灾祸的心理特征,设置相关情境,通过情绪诱导引人一步步上当受骗。前些年很流行的“手机号码中奖”的骗术就是利用了某些人不劳而获的心理。当有些人收到这类短信时,原始的贪财本性被激发,兴奋的情绪遮住了理性的双眼,于是他们看不透这种拙劣的骗术,上当受骗也就不可避免。

最后,情绪化行为是不稳定和多变的。每个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倾向性,即一个人在一定的刺激范围内不会改变自己的判断以及行为准则,并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这种倾向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社会道德、生长环境、人生经历等。当情绪化出现时,这种倾向性会很容易被打破;情绪化越严重,行为准则的约束作用就会越小,言行就会越发失控。

曾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单身母亲为了争夺女儿的抚养权,把前夫告上了法庭。败诉后,她竟然冒出了疯狂的复仇想法:“如果我得不到女儿,你也别想得到。”结果竟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活活掐死。虽然我们对这位女性的生长环境、人生经历等不得而知,但是,通过她对女儿的渴求,我们还是能看出她对女儿的行为倾向性是正常的,那就是爱她,争取她,保护她。但是由于她强烈的复仇情绪,这种最基本的行为倾向性也发生了改变——女儿竟沦为了自己的复仇工具。强烈情绪影响下的行为波及了自己的亲骨肉,可见其严重性。

如何抑制恶之花

情绪化行为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实在难以尽述。在某种程度上,这就相当于恶之花,生长在黑暗的谷底,给别人带来噩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控制自己情绪化的行为呢?专家认为,控制情绪并不难,只要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看清自己情绪上的优缺点,意识到自己情绪上的弱点,并分析出现这种弱点的原因。情绪化并不可怕,不能杞人忧天,同时也不能讳疾忌医,避而不谈。很多人容易急躁暴怒,自己的言行也随之变得具有攻击性。怎么办?首先就是要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确实有缺点,坦然地接受这个事实。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分析自己容易暴怒的原因,从根源上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次,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很多情绪化的行为与自身的欲望相联系,甚至可以说,情绪表达的就是个人的欲望。当其他人的行为不能满足自身欲望,甚至损害自身利益时,个人的行为就会变得简单化,出现情绪化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化,就必须学会控制欲望。

再次,要自觉接受教育,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稳定。正如上文所说,一个人在一定的刺激范围内,其行为准则不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具有行为倾向性。

最后,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了负面情绪,就要立即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合理的途径发泄不良情绪。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学会倾诉:当自己面临一定的困难时,找一个人诉说,会大大降低心理压力,找到精神慰藉。

适量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会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给自己带来好心情。

理性哭泣: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大哭一场同样是发泄的好办法。

总之,出现了不良情绪要及早甄别,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样就可以在恶之花尚在萌芽时,及时将其扼杀。

给负面情绪一个正当的出口

当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为其找到一个出口,将其安全、彻底地排出体外,以免干扰到我们的正常生活。当你宣泄情绪的时候,既不要伤害他人,更不要伤害自己,千万不要选择错误的方式,比如用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等来放纵自己,那样只会糟蹋自己的身体!

和负面情绪说再见

你有没有那种感觉:无精打采,万念俱灰,很累,很狼狈,一大堆工作要做,一大堆麻烦要解决,自己被无力感、焦灼感、毁灭感完全笼罩着,任何东西在你眼中都变得了无生趣,一切都是那么枯燥无聊……这样的你已经被负面情绪hold住了。负面情绪并不可怕,客观认识到它的来龙去脉,就可以自己找到办法赶走它。很多时候,它是一种“心病”,自卑、自闭、患得患失、敏感、脆弱、急于求成、猜疑、嫉妒……这些讨厌的灰暗情绪就像墨汁,把你原本清水一般的心境严重污染掉。无论你再放任何东西进去,都会被墨汁遮住。即便是将最绚丽的油彩滴进杯子里,你在外面看到的还是一团漆黑。如何让杯子重新装进别的东西?倒出墨汁!在同一个时间内,人的注意力和思考力是非常有限的。当你的大脑被那些负面的情绪占据着,你就无心去关注好玩的、有趣的事情,情绪也就很难变好。这时候,你就要把自己的脑袋想象成那个被墨汁玷污了的杯子。烦恼、不快、郁闷都是墨汁,你拿起杯子果断清空,就能迎来一片清澈!

两位年轻的牧师打扫教堂里年久失修的阁楼,由于长期无人问津,窗户被厚厚的灰尘和蜘蛛网糊住,几乎透不进阳光来,阁楼里黑漆漆的。他们商量,要不要拉根电线进来点一盏灯?要不阁楼太黑了。两个人正商量时,神父上来问他们:“打扫得怎么样了?”“这里太黑,我们想拉一盏电灯上来。”神父笑笑:“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阁楼就亮了!”两个牧师顿时释然。

人心也是如此。当你被负面情绪笼罩,心间满是灰暗阴霾时,不妨把心门打开,迎接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当你肯把封闭的心门敞开时,即使只露出一点缝儿,你也可以立即感受到光明和温暖。

负面情绪就像跗骨之蛆,啃噬你让你无法快乐。那么,你就要主动跟“快乐”结伴。只要你细心观察,“小快乐”比比皆是,它们来自窗外的阳光、山上的红叶、购物中心打折的商品等等,这些小事物都可以带给你快乐。

接受负面情绪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会大声呵斥加以制止,然后告诉孩子“生气不好,不要生气”;当一个人感情受了挫折向朋友诉苦时,朋友常常会告诉他“别难过,太难过了会伤身子的”。这些说法都是否认情绪的表现,实际上是不科学的。

我们的文化、社会、教育通常告诫我们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当自己有情绪,尤其是有负面情绪时,我们都被要求表现“低调”,否则就是没有涵养、不成熟的表现。实际上,情绪是一个人自身的欲望与外界互动之后的自然产物,当外界的环境损害到自己的利益时,自己当然会不同程度地产生负面情绪。此时,大胆地承认并接受负面情绪是应对它的首要保证。如果一个人可以接受情绪,那么他就成功地迈出了处理情绪的第一步;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情绪,那么当负面情绪出现时,情绪本身会与自己的认知发生冲突,当事人也就会随之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很多人觉得“有情绪”是不对的,有了情绪再显示出来就更加没有修养了,其实这是认识的误区。如上文所说,负面情绪就像一个沼气池,如果置之不理,它就会不断地发酵,膨胀,甚至可能发生爆炸,像马加爵那样。因此如果情绪不能表达出来,会出现各种不良后果。

首先,不能合理表达情绪就意味着别人无法理解你内心的真实想法,你的欲望诉求就不能为人所知。我们知道,情绪是外界环境与自身欲望比较之后产生的自然结果,情绪的表达实际上就是自身欲望的表达。有了情绪却不能表达的话,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真实感受不能公之于众,那么当事人的行为也就变得无法理喻了。

某高校新闻网曾报道过这样一个例子。大学生张凯有轻度的神经衰弱症,睡觉的时候很容易被小声音吵醒,因此他睡觉时非常怕被舍友打扰。而舍友小王却不知道这一点,平时动作比较大,经常无意中打扰到小张的睡眠。小张对此很不满,但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直说,因此这种不满在小张心中越积越大,最后张凯砸坏了小王的电脑,两人差点儿爆发肢体冲突。其实如果一开始小张就找个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场冲突也就可以避免了。

其次,如果情绪不能表达出来,就意味着你失去了为自己争取幸福的机会。情绪是内心愿望的外在表现,不表达情绪别人就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你也就失去了争取幸福的机会。相反,能够表达情绪的人至少已经迈向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初恋这件小事》感动了无数人。女主角小水因为对学长阿亮有好感,希望和他走得“近一些”,于是吃了很多苦来提高自己,后来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这期间,两个人都对彼此产生了好感,也就是“爱的情绪”,而且这种情绪在不断增强。但是,两个人却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表白机会,没有勇气向对方表达这种“情绪”。毕业后,小水去美国留学,阿亮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九年之后,小水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服装设计师,阿亮则转型为一名摄影师。两个人再次相见时,9年前的爱恋在一瞬间爆发,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两个人走在一起之前,确实浪费了很多原本可以共享欢乐的时光,根源在于,两个人都没有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错过了追求幸福的机会。

最后,情绪得不到表达,会加重身体的负担,最终会以疾病的形式爆发出来。我们常常说:“想哭就哭出来吧,要不会憋坏了身子的。”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很多负面情绪会不同程度地对身体造成损害,长期不发泄势必损害身心健康。

四种疗法告别负面情绪

曾经有一句很流行的QQ签名档:“愤怒很简单,但是要掌握在合适的时间,因为合适的事情,对合适的人,很困难!”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我们鼓励人们发泄负面情绪,但是并不等于鼓励人们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发泄。

收看排球比赛时,总能见到俄罗斯女排前主教练卡尔波利发火的画面。当场上队员发挥不好时,他会马上叫暂停,然后对队员大声吼叫,把队员批评得体无完肤。这种行为就是自己一种负面情绪的发泄。但我们不敢说这是合理的,因为曾有很多队员表示教练的这种行为给了她们很多压力,影响了接下来的发挥。因此,负面情绪的发泄需要合理途径,否则只会传染更多的人。

曾有一位考入北大的高才生表示,自己读高中的时候也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比如考试压力、紧张情绪、易怒等。但是比较幸运的是,她当时选择了合理的发泄途径——每周长跑一次,每天晚自习之前到操场大吼几声,每天保持微笑,适当的时候爽朗地大笑出来。这样,她高中三年一直保持着比较乐观的心态,而且人际关系也很好,这对她的学习生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通过合理的途径发泄不良情绪会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起到积极作用。那么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的途径有哪些呢?有四种方式可以尝试。

倾诉疗法。有句话说得好:“把快乐拿出来与朋友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倍;把痛苦拿出来与朋友分担,痛苦就减少了一半。”和自己的挚友倾诉衷肠是很好的发泄办法。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实际上是为自己找到了情感的寄托,这样会让你在心中远离孤独感;而且朋友作为旁观者,看事情通常会更加全面、理智,往往可以为你指点迷津,助你早日走出困境。所以找友人倾诉是很好的发泄办法,美国某研究机构甚至得出结论,一个人如果有稳定的朋友圈子,就能长寿二十年。

音乐疗法。俗话说,一唱解千愁。如果惆怅是一江春水,那么歌声就是宽阔的河道,无论是听,还是唱,都对负面情绪有很好的排解作用。歌声往往是一个人情感的表现,听一些曲调舒缓、欢快、积极向上的歌曲其实是在受歌曲情感的感染与洗礼。因此,音乐也是很好的排解方式。

运动疗法。“好心情,跑出来。”美国某研究机构在大量的试验后得出这样一条结论。运动时人体的血液循环会加快,同时加快体内排毒的过程。找几个朋友一起去打打球,游游泳,爬爬山,心情会轻松很多。如果运动过后能洗一个热水澡,那么你的心情就会好多了。

总之,负面情绪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当自己受负面情绪困扰时,要敢于正视它,并采取积极、合理的方式排解它。

制伏愤怒的魔鬼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会有很多事情发生,很多事情的进展,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于是,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情绪,那就是愤怒。西方有句谚语:“愤怒就是你心中的魔鬼!”《圣经》里这样描绘: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到处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当愤怒的情绪充斥我们心中的时候,正是魔鬼得手的时候。如何才能制服这个魔鬼呢?一是忍耐与宽容,二是寻找有效的排遣渠道,这样才能将这个魔鬼从我们的心中驱离。

忍一时风平浪静

俗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自己要发火时,要告诫自己,如果马上发火,对别人造成的伤害会非常严重,不如忍一忍。忍过一段时间后,即使怒气仍未消除,你可能也找到更好的发泄途径了。《一千零一夜》中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人在年轻时告别了妻子,到很远的地方去为一个智者工作。很多年过去了,他非常想回家看看自己的家人,于是收拾行囊,准备回家乡。他和智者道别的时候,智者送给他一句话:“记得把你的怒气放到第二天再发。”他牢记在心,背上行囊,踏上了回家的路。

他走啊走啊,走了很多天,终于在一天晚上看见了自己的房子。可他没想到的是,透过窗子,他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妻子和一个少年谈笑风生,而且听到了少年管自己的妻子叫“妈妈”。他走的时候还没有孩子,莫不是妻子在自己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和别人有了私生子?男子越想越生气,拔出手枪就要冲进家中结果二人的性命。这时他想起了智者的那句忠告,于是强忍着怒气,到邻居家里投宿。

到了邻居家,邻居已经认不出他来了,和他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向邻居打听自己不在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个少年是哪里来的。邻居告诉他,少年是他的妻子收养的流浪儿,而且还夸他的妻子多么的善良。这时,男子惊出了一身冷汗,不禁暗自庆幸听从了智者的忠告,否则在愤怒的指挥下,他肯定会干出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傻事了。“记得把你的怒气放到第二天再发。”这正说明了忍耐的意义。忍耐不同于压抑,这并不是让你把所有的不快埋在心里,而是应对愤怒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一个人在被愤怒冲昏头脑的那一瞬间,思路往往变得非常简单,看事情也非常片面,不仅做出的判断不准确,而且行为具有很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把愤怒忍耐一时,会让你在冷静下来之后,重新审视让你发怒的人或事,会让你在认识较为全面之后怒气全消,至少会让你的行为不那么危险。

愤怒之火,烧过留痕

有一个小男孩儿脾气特别差,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缘无故地对别人发脾气,愤怒、暴躁几乎成了他的家常便饭,这使得他没有一个朋友,家里人也不得不躲着他。

有一天,小男孩儿的父亲把他叫到身边,把一包铁钉和一块木板交给了他,让他在每次发火后就把一枚铁钉钉在木板上。第一天,木板上就多了几十枚铁钉,男孩儿似乎意识到什么了;第二天,新增的铁钉有所减少;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男孩儿渐渐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这时父亲又对他说,如果他一整天都没有发脾气,就拔出一枚钉子。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的时间,钉子终于拔完了。当小男孩儿兴高采烈地告诉父亲时,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你做得很好,儿子,爸爸为你骄傲。虽然钉子已经拔完了,但是木板上的伤痕却再也不能消除了,愤怒、发脾气对于你来说可能只是一时的冲动,但是对于别人来说却可能是永久的伤害。”

愤怒就像一座爆发的火山,一个人如果被愤怒所控制,他的言行就恰似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无情地摧残着周围的事物。虽然岩浆终会冷却,但是那些被毁灭的事物却永远不能复原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愤怒是一种在冲动作用下的激烈的负面情绪,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对他人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不仅伤害了他人,而且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形象,而且这种损害是持久性的。因此,我们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愤怒,控制这种破坏性极强的情绪。

找到扑灭怒火的消防栓

人非圣贤,孰能无“怒”?或怒发冲冠为红颜,或咬牙切齿鸣不平,或火冒三丈为得失……无论怒火因何人、何事而起,最终伤害的只能是自己。

莎士比亚曾说:“不要被因为敌人而燃起的怒火灼伤了自己。”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有太多人不懂制怒,任由愤怒攻陷自己的底线,生发出报复之心。报复像病毒一样迅速毁灭理智的头脑,毒害自己的同时也伤害了别人,酿成悲剧。为了不让吃人的怒火泛滥成灾,每个人都要学会制怒,寻找那把适合自己的“消防栓”,及时扑灭怒火,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

从前,有一个杀气腾腾的恶人闯进了英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惠灵顿公爵的寓所,站在正在伏案疾书的公爵面前大声叫嚣:“我叫亚伯伦,奉人之命前来杀你!”公爵抬起头满面疑惑地问道:“杀我?这也太奇怪了吧?”杀手见状以为是伯爵没有听清楚,于是又将自己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谁知公爵认真地问道:“你确定一定要在今天杀我吗?”杀手回答:“他们没有告诉我必须在哪一天或哪一时刻杀你,但是我必须完成我的任务!”公爵淡定地说:“抱歉,我现在正忙着写信,有点儿忙,你下次再来吧,我等着你。”说完公爵继续低头写信。面对公爵超乎常人的平静和从容,傻眼的凶手默默离开了,从此再也没有来过。

假设,公爵当时以暴跳如雷的态度来与凶手对抗,结果必死无疑,正是他那份令人折服的镇定和冷静让他幸免于难,所以制怒的第一把“消防栓”就是冷静。

曾经有一篇名为《与“愤怒的快递”换位思考》的文章在网上流传,讲的就是网购中买家在收货时与快递人员发生的各种不满与矛盾。当你在为快递员未能送货上门、打电话语气不好或者未经本人签收就私自投放等诸如此类的事情而计较、生气甚至是愤怒时,何不换位思考一下?快递人员也有他们背后的辛苦,每天风雨兼程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在居民区的楼梯爬上爬下,永远都是脚步匆匆,即使有些不礼貌的冲撞之处也是人之常情。炎炎夏日,他们要顶着烈日去派件;寒冬腊月,他们要在冰天雪地里奔走……“愤怒的快递”总是少数,大多数快递员都是非常有职业道德和操守的,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从而化解内心的怒火,多给予对方一些基本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制怒的第二把“消防栓”就是换位思考。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不少善于制怒的名人,他们都会运用一些自我暗示、自我反省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平息怒火。

战国时期,魏国著名政治家西门豹有爱发怒的毛病,他在担任邺城县令时期经常会因为地方恶势力的横行霸道而勃然大怒。西门豹为了避免自己在治邺大局上意气用事,想尽办法要克服自己性急易怒的坏毛病,他在自己的身上佩带一根牛皮绳,随时警诫自己要像熟牛皮一样柔软。久而久之,西门豹实现了佩韦以缓气的制怒效果,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禁烟英雄林则徐也曾是个脾气暴躁易怒的人。为了制怒,他在自己的厅堂上方挂一条名为“制怒”的横幅。有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突然发怒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这时他一抬头,看到眼前悬挂的“制怒”二字,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于是赶紧谢绝了身边正要打扫的仆人,自己动手收拾了一地的茶杯碎片,并表示深深的悔意。

相信很多看过《武林外传》的朋友都会对郭芙蓉的一句口头禅印象深刻,每当她生气想要发作的时候,她都会在口中念道:“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在语言上给自己暗示和提醒,然后调整呼吸平心静气,慢慢调整自己,使自己尽快消除怒气。不论是牛皮绳、横幅,还是口头禅,都是为后人称道的制怒妙法,其共通之处都是以物自警,所以制怒的第三把“消防栓”就是自我暗示。

古人制怒的佳话数不胜数,我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每当心中有了怨气,便提笔写字,于是便有了“不平有动于心,必以草书发之”之说;古人李纳性急,但酷嗜弈棋,每当怒气发作,只要看见棋局,他便忍不住取子布局,顿时怨怒之气全消。这是制怒的第四把“消防栓”——移情法,即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或者活动之中,从而消减怒气,达到心平气和的目的。除了以上四把“消防栓”以外,还有很多制怒的方式,闭口倾听、平心静气、合理发泄等。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具有制怒意识,无论哪种方式都将是非常不错的选择。生气是一种本能,而制怒却是一种本领。当我们在怒火腾升的时候,要以清醒的头脑来控制自己,在第一时间使用“消防栓”来灭火制怒,将愤怒的火苗扼杀在摇篮里,做一个情绪的主宰者,生活里的聪明人。

制怒宜疏不宜堵

同样是面对滔滔的洪水,禹的父亲鲧只会采取“堵”的方法,结果收效甚微,甚至让洪水的危害变得更大,而智慧的大禹则采用“疏”的途径,成功地制伏了洪水。其实愤怒就像这滔滔的洪水,只堵不疏会让愤怒的洪水越积越多,最终导致江河决口,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要制怒就要学会运用疏导的方法。上文已经提到,忍耐并不等于压抑。一个人的怒气如果压抑太久,他的心里会产生非常消极、并带有一定侵略性的情绪。带着这种情绪,他的语言行为都会变得失控,这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和自己的情绪。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压抑已久的怒气就会瞬时爆发。在那些勃然大怒、情绪失控的人当中,大多数人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情绪积累。

在一栋高档写字楼里,人们都像往常一样紧张地工作着。这时秘书小潘抱着一沓文件夹走进了张经理的办公室,进门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夹子掉在了地上。小潘连声说着对不起,赶紧把文件夹捡了起来。没想到,当小潘把文件夹放到张经理办公桌上时,张经理竟怒目圆睁,吓得小张不禁退后了一步。“干什么吃的你?这么点事情也办不好?干不了收拾东西走人!”张经理越说越生气,竟把一桌子的文件夹都摔到了门外。员工都在猜测:一向比较和蔼的经理今天怎么发这么大的火,而且只是为了一件小事儿?原来,不久前公司有一单合同没有签成,张经理负有比较大的责任,为此他窝着一肚子的火,今天遇到这样的事,压抑着的怒气就爆发了出来。

这件事后,公司安排张经理去看了心理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张经理把运动列在了日程当中,每隔几天会打打拳击,回家后也会跟妻子抱怨自己的工作。这些做法恰恰是疏导怒气的合理途径。从那之后,张经理再也没有大动肝火了。因此,制怒宜疏不宜堵,适时地疏通怒气是必不可少的。

惹怒之后的四部曲

上文我们讨论了制怒的两个法宝,如果一个人已经被惹恼了,也有办法来事后补救。

首先,在发怒之前,要先回想一下对方到底做了什么才让自己如此发怒,看看自己发怒到底值不值得,或者看看自己是不是没来由地迁怒于他人。有一个笑话,站在另类的角度上解释了猫为什么抓耗子:一名男子在公司犯了错误,被老板狠狠骂了一顿;男子觉得很窝火,但又不敢跟老板发火,于是回家冲着妻子发了顿脾气;妻子没招儿,只能对着儿子发脾气,然后儿子对着猫发脾气;小猫也很生气,没办法只能抓老鼠来解气。这个故事中只有老板对男子动怒是有一定原因的,其他都是迁怒于人。如果男子在对妻子发火之前仔细地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向妻子发火,那么他就会发现这种行为其实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只不过是自身的怒气没处发而已。这样他就不会幼稚地冲妻子发脾气,也就不会有这个可笑的连锁反应了。所以发火前的扪心自问是平息怒气的第一道防线。

其次,不要把一些利害冲突看得太重。我们已经反复强调,情绪是一个人内心欲望的外在表现,愤怒更是利益受到影响时的一种激烈的情绪表现。因此,在自己火冒三丈时,想想自己是哪方面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而且要默默地对自己说:“这个不太重要,真的没有那么严重……”只有把一些利害冲突看淡了,才能从根本上平息怒气。

从前有两个牧师,只要一见面就大动干戈。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两个人关系不好。在怨气的笼罩下,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差,最后其中一人甚至花钱雇凶,想铲除另一个人,幸亏事情败露才避免了一场灾难。后来有一位老牧师把他们两个人叫到身边,想了解一下为什么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势同水火。在老牧师的努力下,两个人终于说出了原委。原来两个人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争着主持一场婚礼而结下了仇。没想到,两个人说出了原因之后,竟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为了这么点儿小事竟彼此仇恨了这么多年,实在是不值得。由此,两个人的火气也就消解了。因此,当自己发怒时,要好好想想到底自己的什么利益被触犯了,想想为此发火到底值不值,这样,你就能大大减少发怒的次数。

最后,当自己真的想把怒气一泄为快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时间,采取合理的方法来发泄。如果方法不当,极有可能无意中伤害到其他人,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这会让自己之后的工作生活更加困难。同时,不恰当的发泄方法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泄怒气,而且往往会使自己心里更不舒服。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一个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总统先生,我们知道您对南方大种植园非常头疼,经常会有人激烈地阻挠您的工作,但是我们几乎没有看见过您发火。请问您有没有生过气呢?”

林肯笑笑说:“我是个凡人,当然会有生气的时候。”

记者又问:“那您生气后会怎么做呢?”林肯说:“狠狠地骂那个让我生气的人!只不过是在信里。在信中我可以大胆地运用激烈的言辞,用最恶毒的诅咒,最下流的脏话。但是当我写完这封信后,我会发现自己感觉好多了,于是就把信扔进火炉里。”总统的智慧和宽容博得了在场记者雷鸣般的掌声。正是这种聪明的发泄方式使得林肯的工作心态一直比较平和,工作效率也很高。所以,合理的发泄方式是制怒的关键所在。最后,如果自己真的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马上就要爆发的话,一定要记住两点:不能恶语中伤他人,同时不能轻易地泄露他人的秘密,也就是不“揭短”。

发怒时的恶语中伤跟平常的发牢骚有着本质区别。恶语中伤有着很强的目的性,那就是要让对方难堪,至少要让对方和自己一样难过。这种言行会给别人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就像小男孩儿的铁钉一样,虽然可以拔出来,但是留下的伤痕却无法磨灭。某知名研究机构曾探究过父子矛盾问题,在被调查的1000对“问题父子”中,高达70%的孩子表示自己与父亲的隔阂源于父亲发脾气时的大喊大叫。在跟踪调查中,这种隔阂竟可以存在二十年之久。可见,发怒时的恶语相向是绝对要杜绝的。

同时,对别人发火的时候不能轻易泄露别人的秘密。发怒的人的思维会变得比较简单,考虑事情不全面,因此会用比较低级的方法来发泄怒气,有很多人往往采取了“揭短”的办法。殊不知,这样做会让自己显得非常幼稚,很难获得别人的理解。而且长时间建立起来的信任感会顷刻间崩溃,对以后的交往造成严重影响。更严重的是,这种做法无异于火上浇油,很可能引发对方更加激烈的言辞,甚至肢体冲突。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人们思想依然比较保守,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对“抱养”(即收养)有一定的偏见,几乎所有抱养孩子的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知道真相。在一所重点小学中就有这么一个抱养的女孩儿,同样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但是县城并不大,熟人几乎都知道她是抱养的。

有一天小女孩儿跟同学发生了一点儿口角,结果越闹越凶,最后同学为了解气,骂女孩儿“是抱养的”。小女孩儿哭着回家找妈妈,养母听说后,怒火中烧,当即找到对方家长进行质问,结果小孩子的冲突演变成了两个家庭的矛盾,其根源就在于发怒时的泄密。

总之,愤怒是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的情绪表现,及时疏导,合理发泄,我们就可以成功地制伏愤怒的魔鬼。

战胜恐惧的阴魂

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个名叫“恐惧症”的小阴魂,它经常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偷袭你,让你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面对这样一个魔鬼,我们如何才能战胜它?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者那样害怕的事情,我们应该刻意地去克服这些恐惧感,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肯定自己的价值,这样可以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情,并且会变得越来越自信,用自信去击败恐惧的阴魂。“鬼”自心生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男子赴京赶考,因为家里穷,雇不起车,只能步行。一天,他白天贪行了几里路,错过很多客栈,结果太阳落山后找不到投宿的地方了,只能继续前行。可巧,走了不一会儿,男子看到了一座破败的庙宇,虽然感觉很阴森,但男子也只能将就着住了进去。

庙宇里到处是残破的神像和蜘蛛网,显得恐怖而破败。这时天井中阴风四起,落叶漫天,男子不禁打了个哆嗦,硬着头皮拼了几块儿木板,铺上铺盖躺了下去,却怎么也睡不着,总是感觉屋子里有动静,时间长了,他竟感觉有个人在阴风中哭泣。男子不敢再睡,一心想着挨过一宿,第二天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没想到半夜里,屋子里的动静越来越大,男子也越来越紧张。正巧,一只老鼠从房梁上掉了下来,男子还以为鬼终于现身了,结果被吓得一命呜呼。第二天,人们发现了他的尸体,因为没有外伤,人们都以为他的魂魄被鬼勾走了,于是请来了一个资深的方丈来寺庙里镇鬼。结果方丈检查寺庙后说:“寺中本无鬼,鬼自心生。”

一个略带传奇色彩的故事,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恐惧往往来源于人的内心,换句话说,恐惧其实是自己吓自己。我们已经讨论过,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的产物,恐惧也是如此。但与其他负面情绪不同,恐惧出现时,意味着自己根本性的、原始的利益受到了威胁,尤其是生命、自身安全、人生前途等利益。

同时,恐惧情绪会对一个人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研究表明,人们在受到一定程度的惊吓后,大脑会抑制神经中枢以避免过度兴奋,而这种抑制不仅仅会阻碍人的正常反应,而且会减缓人的行为速度,因此会使一个人变得比较消沉,甚至使身体机能异常,会对生命造成威胁。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战胜恐惧。不过在我们学会如何战胜恐惧之前,首先要了解恐惧的种类。

两种恐惧

基本上,根据恐惧的不同来源,可以将恐惧划分为两种。当自身安全,甚至是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会产生第一类恐惧;当一个人生命之外的重大利益受到威胁时,人们会产生第二类恐惧。第一类恐惧是人类比较原始的情绪之一。在人类文明产生之初,势力弱小而又无知的人类面对大自然显得十分无助,雷电、火灾、暴风、野兽都被看成能够威胁人类生命的因素,让人类充满恐惧。在人类进化历程中,这种原始情绪被保留了下来。如今,每当人们认为自身安全和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时,仍然会产生这种恐惧感。

小力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大型企业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虽然有时候要晚上加班,但是加班费不菲,所以大学同学都很羡慕他。但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不到两个月,小力竟辞职了,而后到了一家条件很差的公司任职。是什么原因使得小力宁可舍弃众人羡慕的工作呢?

原来,小力虽然是个男孩儿,但是自幼胆子就很小,尤其怕黑怕走夜路。做第一份工作经常要求晚上加班,加完班后小力要走一段夜路才能到家。结果就是在这段夜路上,小力常常感觉有“人”,或者说有“东西”在跟随自己,尤其是前段时间看完一部恐怖电影后,说什么也不敢走夜路了,无奈之下只得辞职了事。

实际上,对黑暗的恐惧感正是人类原始性的第一类恐惧的表现。小力之所以怕黑,是因为黑暗总是给人以不确定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下,人的安全和生命就显得没有保证,因此这是比较典型的第一类恐惧。

相比第一类恐惧,第二类恐惧一般是在生命之外的重大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的利益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最初比较单一的利益结构也被打破。这就决定了在生命利益之外,某些重大利益面临挑战时,人们同样会产生恐惧。这些重大的利益包括了个人的前途、名誉,家人的安全状况,国家安危,等等。

2007年5月某日下午,王女士下班后像往常一样到菜市场买菜,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家准备做晚饭。刚到小区门口,王女士就看到一群人围着自己的单元楼,地上好像躺着个人。王女士好奇地凑过去看热闹,结果被惊得差点儿昏了过去——自己的丈夫竟然跳楼自杀了!原来,前几天丈夫的单位公布了一批提拔名单,而丈夫并没有在被提拔之列。像自己丈夫这样年龄的人如果再不被提拔,以后就很可能没有被提拔的机会了。想到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而立之年却没有什么工作成绩,前途又那么渺茫,王女士的丈夫对于自己的未来和家庭前途陡然产生了莫大的恐惧感,最后一死了之。

在这个悲剧中,王女士的丈夫正是因为生命之外的重大利益——前途受到了威胁而产生了恐惧,因此选择了这条不归路。这是人们第二类恐惧的典型代表。

两种选择,两种结果

面对恐惧这个人类的天敌,有些人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它,大胆地挑战它;有些人则选择了向它屈服。不同的选择,在选择之初就决定了不同的结果。

面对恐惧,革命志士江姐选择了挑战,所以收获了精彩的人生。“你怕死吗?”江姐入党时曾经被问过这样的问题。“当然怕死,人对死亡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身上的担子比我的生命更重要,这会让我向死亡的恐惧发起挑战。”

后来江姐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入狱,在渣滓洞中,她受尽了各种非人的折磨,自己的生命根本没有任何保障,这给一个人所带来的巨大恐惧可想而知。但是正像她入党时所说的那样,江姐并没有被这种恐惧压倒,相反,她选择了挑战恐惧,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持同敌人斗争。虽然江姐最后惨遭杀害,但是这种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向前。

同样是面对恐惧,任达哉(《红岩》中甫志高的第一原型)选择了屈服,因此死后仍被世人唾弃。

任达哉在20世纪30年代曾担任中共地下党联络员,但是不久就叛变,跑到上海加入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组织。后来他脱离军统,来到重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比较高的职务。但是不久,任达哉被国民党特务抓获,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他心中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不幸的是,他向这种恐惧低下了头,没有坚持多久就叛变了革命。

叛徒的下场总是很悲惨,1949年,失去利用价值后的任达哉在渣滓洞被国民党特务枪杀,死后也被广大人民唾骂。所以,恐惧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负面情绪,人皆有之。有了恐惧感不可怕,关键是你面对恐惧时的态度。无疑,大胆地面对恐惧,并想方设法战胜它是最积极的态度。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帮助我们战胜恐惧呢?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科学方法助你战胜恐惧

第一种方法是脱敏疗法。

这是从根本上战胜恐惧的方法。主要做法是,找到你心中恐惧的根源,然后正确地认识它,并尽量多地接触它,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像最初那样恐惧了。

很多人很怕蛇,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怕蛇,只是看到它就会害怕。据此,英国某团体曾经征集了一些怕蛇的志愿者,通过一些特定的课程和活动,让志愿者们深入地了解了一些常见蛇的习性,并近距离地接触了一些无毒蛇。活动过后,大部分志愿者都表示不再怕蛇了。

毕淑敏在她的名作《拯救乳房》中讲述了一个心理学家和十个乳腺癌患者的故事。心理学博士程远青留学回国后,组织了一个乳腺癌患者的小组。在这些患者心中,都存在着对癌症和死亡的巨大恐惧,虽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且很多人尽量避而不谈,但是这种情绪深深地影响着她们的日常生活。

程远青匠心独运,她认为要想使患者快乐起来,首先就要摆脱对癌症和死亡的恐惧。其间,她就运用了“脱敏疗法”——她组织各种活动,让患者畅谈对癌症和死亡的看法,她甚至把一些活动安排在墓地,让大家正视死亡,接触死亡。结果,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患者都战胜了恐惧,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第二种方法是注意力转移疗法。“昨天看的恐怖电影吓死人了,真是越想越害怕!”“越想越害怕”,不想不就不害怕了吗?有些时候,我们越是关注于那些让我们害怕的事物,我们就不可避免地在恐惧中越陷越深,因此,战胜恐惧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当自己感到害怕的时候,及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努力去想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结尾中,被伏地魔附体后的哈利·波特陷入了无尽的恐惧中,最后不正是靠着对朋友的温馨回忆才打败了这种恐惧吗?

大学生小赵胆子比较小,可是很爱看恐怖片,结果经常被吓到。有时候她跟朋友诉苦:“我在宿舍浴室洗澡的时候非常害怕,思想总是陷入恐怖电影的情节中。有时候甚至低头冲完头发后,竟不敢抬起头来,就怕有个女鬼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后来心理老师给她建议,让她在洗澡的时候唱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跟宿舍的女孩儿聊两句,以这种方式来转移注意力,结果收效很大。

冲动的代价

冲动靠激情推动,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其行为缺乏意识能动调节作用,因而常表现为感情用事、鲁莽行事,结果往往后悔莫及,甚至铸成大错,遗憾终身。我们每个人要想尽快成长就必须拥有克制冲动的能力,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冲动你克制住了,你就在成长的路上迈出了一步。

咬耳朵的故事

1997年,拳王泰森曾制造了体坛史上最大的闹剧之一——咬耳朵。堂堂拳王为什么要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极端的手段报复对手呢?

在此之前,泰森为了夺得某拳击组织的金腰带,大战老将霍利菲尔德。结果霍利菲尔德凭借丰富的经验,使用各种被泰森称为“下三烂”的手段,如搂抱、头撞等,避免与泰森的正面冲杀,结果让泰森有力使不出,输掉了这场比赛。憋了一肚子气的泰森第二年再次挑战霍利菲尔德,没想到这次对手故技重施,这让泰森恼羞成怒,冲动之下,咬伤了老霍的一只耳朵。结果泰森不仅输了比赛,而且还丢了尊严。

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泰森对当年的这一举动表示了道歉:“其实我是好人,但我当时太冲动了,完全疯掉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