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工学结合规划教材:临床心理护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7 06:06:19

点击下载

作者:李胜琴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工学结合规划教材:临床心理护理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工学结合规划教材:临床心理护理试读:

前言

《临床心理护理》编写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浙教高教〔2011〕169号)指出的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的文件精神,在对各有关高校及医疗卫生单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护士执业岗位及国家执业护士考试大纲[2013年版(试行)]要求,与医疗机构护理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及课程具体内容后进行编写的。

教材编写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并有创新。教材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篇),简化理论基础,重点突出心理过程和心理应激等内容。第二部分(护理心理技能篇),突出临床护理实用的心理评估与心理护理方法。第三部分(临床不同类型心理护理篇),重点介绍10类典型患者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如癌症患者、手术治疗患者、急危重症患者等。同时,接轨护士执业岗位需要,编入了异常心理患者人群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内容,如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等。护士作为临床心理护理的执行者,第四部分介绍了护士心身健康的内容。为增强高职护理教育的适用性,减少与护理专业其他教材的内容重复,去除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角色内容。第三部分的编写模式以临床真实病例导入,引出该类型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出心理护理措施,进行心理护理评价,接轨护士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最后的附录,详细介绍了常用各种心理量表的科学使用等内容。

本教材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护理心理》(XQKC201206)建设成果。是一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发教材,适用于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助产专业教学使用,也可用作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一线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教材。《临床心理护理》为护理专业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为拓展学生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在编写内容中增设了心理健康小贴士、知识链接、临床实例分析,学生可以在课堂后自主学习,丰富心理护理知识。

由于编者能力和水平所限,教材中可能有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同行不吝赐教和批评指正。主编 李胜琴2013年12月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1.掌握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的概念及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熟悉护理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知识在现代护理中的应用。3.了解现代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国内外护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发现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例如,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为何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患同一疾病的患者其心理反应为何不同,静脉注射一针见血而患者却不满意,患者疾病痊愈后为何难以回归家庭与社会,等等。这些问题明确告诉我们,现代护士仅有高超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习心理护理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能切实可行地应用于临床实践。第一节 临床心理护理概述一、概念

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用感官去感受五彩缤纷的世界,用智慧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用知识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一切和人的心理都是分不开的。

1.心理学(psychology) 是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既研究不可直接观察到的内部心理过程,也研究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

2.护理心理学 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是以研究护理领域中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中“个体”包括护士、患者及亚健康状态人群。

3.临床心理护理 是在护理心理学的理论与技能指导下,在维护护士心身健康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患者心理问题的科学。二、心理学与护理学的关系

护理先驱弗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1820—1910)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要从生物和心理两方面去护理患者,她认为:“护理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块、木头和纸片,而是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她在对伤员进行救护的同时,还无微不至地关怀、爱护伤员,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极大安慰,死亡率大大降低,为此她获得了英国女王颁发的奖章。现代整体护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南丁格尔精神,强调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社会的人,护理工作是护士与患者及家属,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过程,护士将心理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帮助患者挖掘自身潜能,适应和应对机体内外环境变化,保持心身健康。学习目标1.掌握感觉、知觉、记忆、遗忘、注意、思维、想象、情绪、意志的概念,知觉的基本特征,记忆和遗忘的规律,情绪对健康的影响。2.熟悉记忆的基本过程、思维的基本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其培养途径。3.了解注意品质、思维品质、情绪理论。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二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差异,即个性或人格。心理过程与个性是人的心理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带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而每个人的个性又都表现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心理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内容如下:

心理过程就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了解的过程,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三、研究对象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护理对象和护士。护理对象包括患者、亚健康状态的人和健康人。

对患者的心理研究主要包括疾病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以及心理因素和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患者普遍的心理反应和不同年龄、不同疾病阶段的心理特点;研究一般病症和特殊病症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的方法。

对亚健康状态人的心理研究主要是个体在健康状况受到潜在因素威胁时的心身反应。潜在因素主要有社会文化因素、情绪因素、人格因素、不良行为方式等。

对健康人的心理研究,重点在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健康的行为方式和应激的应对方式等对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作用。

护士心理主要研究在特定职业环境条件下,护士心理特征的培养,良好职业素质的塑造和养成,护士的心理活动对护理对象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如何维护和促进护理人员的心身健康。四、基本任务

1.研究并提供临床心理护理的科学方法和规范模式 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规范化、操作性强的心理护理模式,有效解决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2.研究患者心理特征影响健康和疾病的作用机制 在科学理论体系指导下,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心身互为影响的机制。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科室、特殊疾病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

3.研究并解决护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研究并提供给临床护理人员主导护患关系的技巧和方法,研究并提供有益于护理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人际氛围。

4.研究并提供护理人才培养的心理学指导与咨询 将心理学研究成果提供给教育及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研究选拔护士人才的心理学标准;探索促进护士职业心理素质优化的有效对策;为护士提供维护身心健康的心理咨询。(李胜琴)第二节 临床心理护理的发展历史与前景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至今仅100多年历史。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为护理教育和现代护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护理心理学的历史虽然短暂,而心理护理的思想观念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一、护理心理学的萌芽

追溯到公元前460年,“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创建的“体液学说”,主张划分人的气质类型,认为医治疾病应考虑患者的个性特征因素,护理应根据患者个性特征进行。还提出“护理重于医疗,其主要在于帮助人们洗净灵魂……最高理想是爱和信心”。强调对患者身心护理的重要性。我国最早的经典医学论著《黄帝内经》也特别强调影响人的社会心理因素,提出喜怒惊忧恐皆可损伤人体,“精神内伤,身必败之”等身心交互的疾病诊治观。

19世纪中叶,护理先驱南丁格尔以其独到见解创建了全新护理概念,她认为:个体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不同,所患疾病与病情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达到治疗或康复所需的最佳身心状态,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南丁格尔提出,护士必须“区分护理患者与护理疾病之间的差别,着眼于整体的人”。南丁格尔认为,护士作为专门人才,应是人类健康使者,应具备心理学知识,满足患者的需求。南丁格尔的这些观念使她成为心理护理的创始人。

继南丁格尔之后,奥利维亚、克伦特尔、约翰逊、威德鲍尔等学者先后提出,护理要“加强健康教育,包括患者及其环境、家庭、社会的保健”,护理是给需要的人们“提供解除压力的技术,使其恢复原有的自我平衡”,护理就是“帮助”等新论点,促使护理学领域的帮助患者提高心理素质的健康教育显著增加,护理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也随之更加丰富。二、护理心理学的发展

人类疾病谱、死亡谱的重大变化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导致护理领域的深刻变革。(一)将护理心理学课程列入我国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先后在大专、本科、中专等专业教学中展开,短短几年就从浅显的知识性讲座过渡到系统的专业必修主干课程。20世纪末我国广泛兴起的继续医学教育,也促使护理心理学进一步拓展其教学受众。此前许多未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临床一线护士,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掌握了护理心理学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专业实践。(二)专用教材质量明显提升

我国“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建设将《护理心理学》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指明了《护理心理学》的教材建设目标。近年来,教材质量显著提升。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已突破传统教材结构,融入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新概念。(三)建立护理心理学学术团体,科研实践活动不断深入

199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多年来,广大护士开展心理护理科研的积极性明显增高。从1980年第一届医学心理学学术年会参与交流的护理心理学论文2~3篇,之后论文数量连年成倍递增,国内各专业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汇编录用的护理心理学论文已逾万篇。近年来,随着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涉及护士、患者心理研究的占本学科学位论文总数的近半。论文质量较前明显提高,所涉及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前瞻性论文的比重不断增加。(四)临床心理护理突出个性化

随着护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护理工作者深切感受到不同个性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应对方式、承受能力不同,社会支持不同,心理活动规律也有极大差异。护士在掌握了一般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干预,在临床心理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三、护理心理学的发展前景(一)护理心理学的发展支撑人类健康事业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突出了心理压力对人们健康的困扰,如精神疾病、心理压力等所致社会生活事件增多,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发病率大大增高且发病年龄显著提前;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等任何变化,都可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直接威胁,均需要卫生保健事业的提前干预。护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应充分体现其对人类健康事业的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既突出专业特色,又与其他学科协同合作,更多地为维护人类身心健康提供服务。(二)护理心理学紧扣现代护理学而发展

作为现代护理学的支柱学科之一,护理心理学必须了解、紧随现代护理学发展的五大趋势:

1.学科地位更巩固 现代护理学乃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独立地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应用科学。

2.实践范围更扩展 护理实践领域不断扩大,将扩展至有人生存的每个角落,根据人群需要开设不同类型、性质的医院。

3.工作对象更广泛 护理范畴从患者群扩展到健康人群、从疾病过程扩展到疾病预防、从个体健康扩展到群体健康等。

4.工作方法更规范 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将更加科学、系统、规范护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建立健全护士法规,明确护士的资格和职责、工作范围、标准等。

5.职业职能更突出 护理专业将为满足人类健康需求发挥更独特、更重要的社会职能,使每个护士展现“健康守护神”的职业魅力,使全社会认同“护理是与医疗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的独立专业”的观念。(李胜琴)第三节 心理学知识在现代护理中的作用

护理学从以疾病为中心发展到现代护理学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国护士的工作领域主要是在医院,以照顾患者和技术性操作为主要任务,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护理专业的发展,护理人员将成为初级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的平等合作者。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具备及时发现护理对象的心身变化,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并与之有效沟通的专业能力。一、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在生物医学模式时代,医务人员将注意力局限于疾病本身,没有把患者看成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社会化的人,忽略了由此引起的各种心理变化,也没有注意由此产生的患者及其亲属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变。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这种忽略人性的“工匠化”对待越来越不满意。在“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也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变为整体人的护理,即把人视为有心理活动和社会属性的生物机体来实施的护理。在护理服务时要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帮助和照顾。二、改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临床护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各种护理活动的基础。由于高新技术和新设备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护患之间的交流被冰冷的机器所阻隔,护患关系日趋物化,严重制约了护患之间的交流。而将市场经济引入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损害了护患关系。因此社会和护理专家一再呼吁在医院硬件和软件建设中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双方的人际交往和医疗互动,改善护患关系。三、评估和干预心理问题

北美护理诊断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不断地对现有的护理诊断进行增补和修订。至2000年第14次会议,已修订、审定通过了155项护理诊断。从分类的情况看,有三分之一的护理诊断属于心理社会方面的范畴。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已经成为现代护理的主要对象。在患者心理问题的估计和诊断中,心理评估的访谈技术、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定量和定性技术。心理咨询和各种心理治疗技术是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中经常应用的有效措施。因此,临床心理护理技术为心理护理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四、促进健康教育

据分析,目前在人类死亡的前10种病因中,约有半数直接或间接与个人不良行为习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如吸烟、酗酒、药物滥用、过量饮食与肥胖、缺乏运动和压力等。掌握护理心理学知识能够促进健康教育,教会人们通过改变不良行为方式、有效调节情绪来预防疾病,真正实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五、改善和提高整体护理工作的质量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临床实践证明,个体的心理状态对其自身健康具有直接而决定性的影响。护理人员可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实现对患者的整体护理。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帮助护理人员理解患者的特殊行为方式;通过护患沟通获得患者准确信息,提高干预效果;通过掌握不同年龄、性别和患不同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有助于制订适当的护理计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心理健康小贴士

据日本学者调查,护士认为,最受欢迎的护士应该是“熟练掌握护理技术的人,是技术高超的人”。而患者及其家属认为,好护士应是“善良、亲切、能认真倾听,并面带微笑”。护患双方在护理认识上的差异,可能影响护士的护理质量,是护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步学习

1.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

A.患者  B.亚健康状态的人

C.护士  D.社会工作者

2.护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  )

A.研究心理行为的物理学基础  B.研究心理行为的化学基础

C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  D.研究心理行为的人类学基础

3.护理心理学研究各种疾病患者的(  )

A.心理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  B.特殊的心理行为表现

C.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  D.一般规律和特殊的心理行为表现

4.现代护理观主要体现在(  )

A.从疾病护理转变为心身整体护理  B.护理与实践拓展到心理、行为、社会

C.护理对象从个体到群体  D.以上都是(李胜琴)第二章心理过程第一节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们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也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注意等心理活动。通过认知活动人类可以认识客观事物规律,并指导护理人员创造性地改造环境,发展自我。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分别直接作用于某一感觉器官就会产生相应的感觉。如人周围的物体其形状、颜色、软硬、气味和声音等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鼻、耳、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同时,感觉也反映机体所发生的变化,如个体的运动、内脏器官的活动情况等。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是从感觉开始的。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图2-1),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者单独待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待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图2-1 感觉剥夺实验示意图

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心理健康小贴士感觉限制疗法

研究发现,过多、过强的刺激可导致心理紧张,采用各种放松技术可以松弛过度紧张的情绪,缓解应激引起的不良效应。限制环境刺激技术(restricted environment stimulation technique,REST)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的原理是使受试者浸浴于温水池中,隔音、避光,以隔绝环境刺激,时间为20~30分钟。现在有人将其制作成一种专用装置,浴液中可增加清凉解毒、养心安神等中草药液,称之为漂浮疗法。实验表明,漂浮疗法对高血压及其他应激性疾病有益。

2.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信息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为两类:(1)外部感觉 是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刺激,反映外界客观事物属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2)内部感觉 是接受来自个体内部传来的信息刺激,反映机体状态的感觉,如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等。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人的感觉器官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能反映和感受的,如眼睛不能看声音,耳朵也听不到超声波,因为感觉器官只能感觉对它适宜的刺激,感觉器官对这种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就叫感受性。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来衡量的。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高低和感觉阈限大小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大。感受性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如中医可以通过望诊分辨出不同的舌象。

4.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 是指同一感觉器官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如人从黑暗处进入明亮处,最初什么也看不见,过一段时间后才能看清周围情况,这叫“明适应”,表明感受性降低。反之“暗适应”,就是感受性提高了。各种感觉的适应速度和程度有差异,嗅觉的适应性最强,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痛觉则很难适应。(2)感觉对比 是指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时产生的感觉对比叫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时产生的感觉对比叫继时对比,如吃完苦药后再喝白开水也觉得有甜味。(3)联觉 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不同的颜色可以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例如,白色给人以严肃、纯洁的感受;浅蓝、浅绿色给人以轻松、平静的感受。以前护士的服装都是白色的,过于庄重、严肃,现在大多都用浅蓝、浅绿色或粉红的,主要是利于患者情绪的调节,使疾病早日康复。(4)感觉的发展与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或有缺陷,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其他感官的感受性。例如,盲人没有视觉,但其听觉和触觉特别灵敏。人的感受性也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与发展。如有经验的护士可以从婴儿的不同哭声中分辨出不同的需要。

5.感觉障碍 人脑在反映刺激物个体属性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异常的非常态心理现象称为感觉障碍。常见有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和感觉缺失、感觉倒错和内感性不适。感觉障碍的类型及常见表现见表2-1。表2-1 感觉障碍的类型及常见表现感觉障碍类型常见表现感觉过敏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异常增高,感觉阈限降低感觉减退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异常下,感觉阈限增高感觉倒错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性质的异常感觉内感性不适对来自躯体内部的刺激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

心理健康小贴士粉红色具有安抚情绪的效果

粉红色象征健康,是美国人常用的颜色,也是女性最喜欢的色彩,具有放松和安抚情绪的效果。有报告称,在美国西雅图的海军禁闭所、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市青年之家、洛杉矶退伍军人医院的精神病房、南布朗克斯收容好动症儿童学校等处,都观察到了粉红色安定情绪的明显效果。例如把一个狂躁的患者或罪犯单独关在一间墙壁为粉红色的房间内,被关者很快就会安静下来;一群小学生在内壁为粉红色的教室里,心率和血压都会有下降。(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不仅能够反映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还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将事物的各种属性联系起来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并赋予客观事物一个完整的印象。如燕尾帽、护士服、甜美的微笑、温柔的话语、轻盈的脚步等个别属性被感觉时,人们的脑海中就有了护士的整体形象。

2.知觉的特性(1)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有许多个别属性,人在感知对象时,总是把知觉对象的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图2-2)。图2-2 知觉的整体性示意图(2)选择性 人的周围总有形形色色的事物,在一定时间内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对象周围的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与个人的兴趣、需要、经验有关,还与对象的特点有关,如鲜艳的、运动的、刺激性强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知觉的选择。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或情景有变化时,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换(图2-3)。图2-3 知觉的选择性示意图(3)理解性 当个体在感知当前事物时,并不是像照相机一样只是机械地复制所观察到的事物,而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它,用熟悉的概念去表达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识经验不同,知觉的理解性也不同。如B超医师能根据波形辨别胎儿的性别,而其他人很难做到这一点。(4)恒常性 人们在物理条件(如距离、光线等)变化的情况下仍然将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它包括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如我们从不同距离看同一个物体,虽然它在视网膜上成像不同,但我们总能知觉为一种形状(图2-4)。这是我们在知觉事物时,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参与知觉过程的结果。图2-4 知觉的恒常性示意图

3.知觉障碍(1)错觉 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知觉。各种感知觉中都存在着错觉现象,其中视错觉表现最明显。(2)幻觉 是指没有外界刺激时产生的虚幻的知觉体验。大多是病理性的,是精神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二、记忆与遗忘(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视角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对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帮助人们不断积累生活经验,更好地适应环境,预见未来。(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1.识记 是通过反复感知来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初始环节。(1)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①无意识记: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意志努力的识记。无意识记获得的内容大多比较偶然和零散,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与人的需要、兴趣有关的事物容易记住。如经历过的重大事件、参加过的有兴趣的活动等。②有意识记:指有目的、有计划并经过意志努力的识记。如人们看书、查找资料等都是有意识记。有意识记使人的记忆内容和信息更全面、更完整、更系统、更实用。(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以及对材料是否理解,可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①机械识记:是根据事物的外部联系,采用重复、机械的方法进行的识记。如识记病区患者的床号、姓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这些无内在联系的指标,或学习者不理解其意义的材料,往往采用机械识记。 ②意义识记:是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按材料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理解是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实验证明,在识记的速度、精确性、全面性和巩固性等方面,意义识记的效果好于机械识记。

2.保持 是把识记的材料在头脑中进行储存、巩固的过程。保持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再认和回忆的前提,没有保持就没有记忆。识记材料在记忆的保持中会有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个体以往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情绪状态、任务要求和创造性强弱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3.再认与回忆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认识。回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也能在头脑中重现出来。再认和回忆都是提取信息的过程,所不同的是,能回忆的事物一般都能再认,而能再认的事物并不一定能回忆。(三)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 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记忆的主要内容是事物的感知特征,可以是视觉的、嗅觉的、听觉的、味觉的和触觉的形象。如看过的景色、闻过的味道等。(2)运动记忆 是以自己做过的运动或学习过的操作为内容的记忆,如铺床、静脉输液、开汽车、游泳等。(3)情绪记忆 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具有保持时间长、经久难忘的特点。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实记忆的就是当时极度害怕、恐惧的情绪。(4)逻辑记忆 是以概念、公式、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是人类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特有的记忆形式。

2.根据记忆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1)瞬时记忆 也称感觉记忆,是指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映像在大脑中持续瞬间就消失的记忆。特点:时间短,约0.25~2秒;信息储存量大,信息消失也快;形象鲜明。如果能及时加工这些信息,则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遗忘。(2)短时记忆 指信息能在大脑中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信息是以知觉形式保持,储存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每个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串字符。因此,科学编排和组织有意义的记忆材料,可以大大提高记忆储存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习和加工可进入长时记忆。(3)长时记忆 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其特点是:信息储存量大,信息编码是以意义为主或联想组合加以储存;保持时间长,可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都难忘。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完整的记忆系统(图2-5)。图2-5 三种记忆系统关系图

知识链接记忆的影响有两位同有家族史的乳腺癌患者,一位患者母亲查出患乳腺癌后做了根治性手术,躯体形象严重破坏,化疗的不良反应明显,患者情绪极度低落,两年后不幸去世。另一位患者母亲也因患乳腺癌做了根治性手术,躯体形象严重破坏,化疗的不良反应明显,但情绪一直乐观向上,度过5年生存期后,现在还生活得很好。由于记忆了不同的经历和结果,前者患病后情绪低落,对治疗没有信心,甚至不愿配合治疗等待死亡。相反,后者患病后,情绪适应良好,对康复充满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并坚持体能锻炼。从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患者对自身疾病预后直接和间接的记忆对其患病后的情绪、康复信心、求生的欲望影响很大。护士要了解患者的经历,给予有效的心理指导。(四)遗忘图2-6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

1.遗忘的概念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遗忘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它虽然给人们带来不少烦恼,但是现代心理学认为,遗忘并不全是坏事,它对人的精神健康和生活愉快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2.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用实验的方法对遗忘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里,遗忘的速度最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会逐渐变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这一曲线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2-6)。

知识链接记忆的窍门1.链接法 记住一长串事物的一种简单而快速的方法是用链接法。假设您希望按顺序来学会以下单词:蜡烛、天鹅、丝带、足球。首先想象一下蜡烛,看见蜡烛的火焰,感觉到它散发的热量,闻到烟味。蜡烛的烟向上飘荡,并在一只天鹅的脖子周围旋绕。现在您肯定能感觉到天鹅的羽毛,看到它的翅膀和嘴的颜色了。但天鹅的嘴里是什么?是一条长长的紫色丝带。依此类推。2.对应法 对应法是结合心象与关键押韵短语来帮助记忆。常用的押韵短语有:“一是圆面包,二是鞋,三是树……”(one is a bun,two is a shoe,three is a tree…)。如果我想记住去商店时需要买些什么东西,我会在脑海里形成一系列图像,想买的每一样东西都与这句短语中编上号的字相对应。例如,如果我需要买肥皂、牛奶和饼干,我就在脑海想象用圆面包夹肥皂做的三明治(“一是圆面包”)、一双盛满牛奶的鞋(“二是鞋”)以及一块挂在树上的饼干(“三是树”)。3.位置法 想象一条您熟悉的路线,例如从您的家到超市。沿着这条路线选几个点,如您家的门口、十字路口、幼儿园大门口等等。现在,想象您自己正沿着这条路线行走,并把您想记住的这几样东西分别放在您选择中的位置上。例如,我可以将一块肥皂平稳地放在家门口,将一箱牛奶放在十字路口,并将一盒饼干放在幼儿园的大门口。当您想要记起这些东西时,您只需想象您沿着这条路线行走,在您脑海中当到达您选中的位置时就会出现这些东西。(五)记忆障碍

1.错构 指对一个真实事件的追记中添加了错误的细节。弥漫性脑病变患者错构倾向强烈而明显,正常人偶有发生。

2.虚构 指以想象的、毫无真实根据的内容填补记忆缺陷。多见于脑外伤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这类患者在谈论这些“经历”时仿佛确有其事。

3.似曾相识和旧事如新感 似曾相识是指在碰到完全陌生的人或事时,出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旧事如新感是指在感受早已熟知的事物时,有一种从未见过的陌生感。这两种现象正常人也可能出现,而神经症和癫痫患者更加多见。

4.心因性遗忘 是指对某一事件(常常是对个人不利或有羞辱感的事件)及有关情境全部遗忘,或对发生这一事件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所有事情遗忘。这种症状只是回忆的抑制,并不是记忆力的丧失,经过治疗这些记忆可以恢复。

5.器质性遗忘 是指脑外伤、脑血管病变、脑炎、老年性痴呆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遗忘。颅脑外伤后不能回忆受伤前的经历为逆行性遗忘;脑器质性病变患者对发病之后一段时间的记忆丧失为顺行性遗忘;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特点是近事遗忘。三、注意(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针对某一事物;集中是指心理活动深入到所选择的事物中去。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始终伴随在其他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任何心理活动的开始都以注意为起点,注意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不可缺少。(二)注意的类型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把注意分为三种。

1.无意注意 是指事先无预定目的,也无意志努力的注意。如安静的教室,突然有人推门而入,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朝向他。这种在外界刺激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注意就是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它受意识的调节和支配,服从主体需要,具有积极主动的特性。如学生认真听课、驾驶员集中精力开车等所保持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注意。如初学电脑者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在键盘上,熟练后则可以盲打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电脑屏幕上。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又称注意的范围,指单位时间内注意到事物的数量。注意的广度与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任务、情绪与兴趣状态有关。实践证明:物体越集中或者越有序地排列,注意广度就扩大;杂乱无章的物体则使广度缩小。对不熟悉的事物,注意广度就缩小;而对熟悉的事物,注意广度就扩大。如我们看现代小说可以一目十行,而看文言文时注意范围就小得多。

2.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的品质。例如,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的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变化。注意分配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作为一名综合素质强的护士应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3.注意的稳定性 又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持续的时间。如学生能集中注意听课,就是注意稳定性的表现。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即平常所说的分心。我们所处的环境,常有许多刺激可引起无意注意,注意力从注意的对象转移到不该注意的对象从而干扰了人们的有意注意。

4.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注意的目的,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的现象。注意转移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和个体对这两种活动的态度。注意的转移与分散不同,注意转移是有目的、主动地进行,而注意的分散是无目的、被动地进行。四、思维(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和感知觉、记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思维是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及相互联系。(二)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其他事物或已有的经验作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的。如护士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间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发展趋向。

2.概括性 是指人脑对同一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是对个别事物多次认知的结果。如患者体表有红、肿、热、痛等症状,医生能借助于对疾病概括的认识,间接地判断出该患者有局部感染病灶。(三)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要解决的问题分类(1)动作思维 以实际动作来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3岁前幼儿主要采取这种思维方式,如幼儿掰着手指数数,聋哑人靠手势与动作与人交往等。(2)形象思维 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成人在理解抽象概念、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具体形象思维的帮助,如哥白尼曾在《天体运行论》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自己所想象的天象:“在所有这些行星中间,太阳傲然坐镇,高踞于王位之上,统治着围绕膝下的子女一样的行星。”(3)抽象思维 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如护士制订护理计划时,须将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护理理论相结合进行思考,拟出各项护理措施和评价方法。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类(1)聚合式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是指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进来,得出一个确定的或最佳的答案。例如,医生在给患者看病时,根据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患者的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2)发散式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如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同一道数学题。想一想:“绿色的小鸟,黑色的猫,花色的狗,黄色的狮子。”从这四种动物中指出哪一只与其他三只不同类,并说出理由。(四)思维的过程

人类思维活动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只要有问题,就会促使人去解决。由于问题性质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不同,所以思维的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从发现问题到问题解决一般要经过4个基本阶段。

1.发现问题 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抓住问题的核心,解决问题才能有正确的方向。问题的发现与个体的需要、动机、求知欲和知识经验有关。

2.分析问题 发现问题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分析问题越透彻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个体的知识经验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强。

3.提出假设 就是从当前问题出发,通过推测、假设和推论,有指向、有选择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的构思和常识性的实践操作等会影响假设的提出。科学地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检验假设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提出的假设,其正确的程度如何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和智力活动检验,后者适用于某些无法进行实践检验或实践检验需付出很大代价的假设。但实践是最终的检验方法。(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迁移 指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称为正迁移;反之,则是负迁移。如一个动手能力强的人,各项操作技能都会显示出优势。图2-7 九点连线图

2.心理定式 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解决相似的新问题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习惯性。定势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如九点连线图,要求一笔完成、不重复、不倒退、用四条直线把9个点连起来(图2-7)。

3.动机强度 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关。一般情况下,动机较强,解决问题时所受的激励作用也较大,但是动机超过了一定限度后,解决问题的效率反而会降低。而动机太弱,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较低,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适中的动机,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是一种倒U字形的曲线关系。

4.功能固着 人们习惯于看到某一种物品的常用功能和用途,而难以看出此物品的其他功能和用途的现象,就是功能固着。如砖头的主要作用是建筑功能,但是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做武器、画笔、重锤等。在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往往会影响个体灵活性和变通能力的发挥,对问题解决往往起到阻碍作用。

心理健康小贴士两个大学生的故事

两个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同一个单位工作。两年后公司老总提拔A当副科长,B心理很不平衡,找到老总:“你交给我的任何工作,我都踏踏实实完成了,怎么提拔A,不提拔我?我们一起来的,你这么做,我心理不平衡。”老总非常有耐心,他说:“小B,我是要给你说清楚的,这样,你先帮我做件事情吧,下午四点半,你到隔壁自由市场去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卖没有,回来告诉我。”小B答应了,去看了后回来跟老总说,有个农民推着手推车在卖土豆。老总问,这一车土豆有多少斤?小B说,不好意思我没问,我去问一下。过一会回来告诉老总说,一车土豆大概300多斤。老总又问他:多少钱一斤?小B说我去问一下,回来说:老总,八角一斤。老总说,要是我全买下,能不能便宜点?噢,那我再去问一下。小B再次下楼,回来告诉老总,如果全部买,六角一斤。老总看他上上下下跑了四趟,大汗淋漓,端了一杯热茶给他,让他坐下休息一会儿。又把小A叫过来,小A,你到隔壁市场去看一下还有什么东西卖,回来告诉我一下。小A去了一会儿就回来了,告诉老总,有个农民推着一车土豆在卖,老总问,大概有多少斤啊?老总,我顺便问了一下,大约300斤多一点。老总说,他卖多少钱一斤呢?我也顺便问了一下,八角一斤,如果全部买可以六角钱一斤。老总说,叫他来,我全部买了。小A说,我已经叫到门口了,只等你一声令下就进来了。小B看到了这个全过程,无话可讲。老总说,希望你们,不仅要好好工作,还要有主动和创新精神。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过程一、概述(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emotion and feeling)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人具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在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会体验到肯定与否定的情绪和情感。肯定的内心体验就会有开心、快乐、满足感,否定的内心体验则有悲哀、恐惧、愤怒感等。任何的情绪和情感都不是自发的,都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客观事物是产生情绪和情感的源泉,但也不是任何客观事物都会使个体引发情绪和情感,只有那些与个体的需要相联系的客观事物才能引发人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引发情绪和情感的关键在于个体的需要。(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与情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情绪的产生通常与有机体的生物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短暂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如狂喜时手舞足蹈,伤心时痛哭流涕。而情感的产生则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有关,如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耻辱感和美感等,是人类所特有的。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并对情绪有支配和调节作用。二、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情绪和情感错综复杂,难以描述。一般而言,最基本的原始情绪不外乎四个方面:快乐、悲哀、愤怒、恐惧。除了基本情绪情感以外还会有许多复杂的体验,如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有自信与自卑、成功与失败、骄傲与耻辱、爱与恨等;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有疼痛、厌恶、愉快等。(一)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指特定时间内情绪活动在强度、紧张度和持续时间上的综合表现。不同的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有很大差异,大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类型。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具有渲染性的比较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不是针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也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往往会以特定的情绪看待周围的事物,从而影响日常的行为表现。个体在心境舒畅时,做事、看人都会渲染上满意和美好的色彩;相反,则似戴上有色眼镜,觉得事事不顺心,件件不如意。引发不同心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人际关系、气候变化、事业的成败、工作的顺利与否等,都可能引起某种心境。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激情通常是由对个体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处于激情状态时,人的意识范围会变狭窄,理智分析能力受到限制,情绪控制能力减弱,会做出不计后果、不顾一切的行为。如“激情犯罪”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

3.应激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如突然发生的地震、车祸等意外事件,在突如其来或十分危急的情景下,个体必须迅速作出决策和采取行动时,容易出现应激状态。应激时机体会产生高度警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异化激素大量分泌等一系列的生物性反应,这些变化有助于个体应对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以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二)社会性情感

1.道德感 是衡量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观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导人们按照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度量别人的行为,同时也根据这些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准则如果被遵守,则产生肯定的体验,如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等;反之则产生否定的体验,如羞耻、失望感等。

2.理智感 是人们对智力活动的需要和意愿能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和探索世界的强大动力。其作用与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愿望有关。如求知欲、上进心、追求真理等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

3.美感 是事物是否符合个人审美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如美好的景色、音乐、图画,人物动作端庄大方、衣着得体等都会使人产生美感。美感受经济、文化、个性、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体的美感各不相同。三、有关情绪的理论学说(一)情绪的外周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Ja Iles)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基本相同的情绪理论。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先有机体变化的知觉,再有情绪体验,他曾说:“我们害怕是因为逃跑”,换言之,“悲伤是由哭泣引起”,“愤怒是由打斗招致”。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与血液系统变化密切相关。如某些药物之所以会引起情绪变化,主要是引起了血液系统的变化。即外界刺激先引起生理反应,进而引起情绪体验。这一学说,在今天看来存在明显缺陷,但它促进了后人对情绪的各种心理实验研究。(二)情绪的丘脑学说

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Cannon)和巴德(Bard)提出,这一理论认为:丘脑是情绪的中心,当丘脑接受能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后,同时向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中枢转发信号,经过一系列神经传导过程产生情绪体验。丘脑理论存在历史局限性,它忽视了外周变化的意义以及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三)情绪的认知理论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情绪的产生是认知过程、外界刺激和生理反应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过去经验和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个体将某种曾经经历过的情绪体验与当前环境刺激进行比较,如相类似并曾成功应对过,个体的情绪体验就不明显;如对外界刺激感知陌生,毫无经验,则个体就会产生紧张情绪。沙赫特的研究为情绪的认知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极大地推动了认知理论的发展。(四)情绪的认知评价学说

阿诺德(Arnold)认为人们遇到任何事物,都在一瞬间,直接、自动和几乎不由自主地对它产生一种评价,判断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从而作出接近、忽略还是回避的反应。他强调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评价过程发生在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行为变化之前,认为产生情绪的根本条件是评价。四、情绪与健康

东方成年人习惯于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有情绪就要表达出来,但表达的途径要恰当,不能伤害他人。情绪表现一般有两个方面,即情绪的内在表现(生理反应)和情绪的外在表现。(一)情绪的生理反应

情绪活动发生时,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反应。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是与神经系统多种水平功能相联系的。在情绪状态下,机体的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皮肤和骨骼肌系统等生理功能都可发生明显变化。这是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强烈的情绪可使人心率增快、呼吸急促或节律改变、血管收缩(或扩张)、血压升高(或下降),胃肠活动抑制,尿生成减少,皮肤电阻降低,全身肌张力增高等。主要原因是在情绪状态下,体内的儿茶酚胺、甲状腺激素和皮质激素等内分泌的改变。除了对各大主要脏器的影响外,还会影响机体代谢过程,使血糖升高、体温升高等。如强烈情绪持续较长时间,会使血液凝固系统、纤溶系统、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血脂也发生改变。(二)情绪的外在表现

与情绪状态相联系的有机体外显表现,它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1.面部表情 是指通过眼睛、眉毛、嘴巴和颜面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它能最直接、丰富、精细地显示不同性质的情绪,是辨别情绪的主要途径。如眉开眼笑、眉飞色舞、咬牙切齿、张口结舌等。护士要善于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来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

2.体态表情 指通过身体各部分呈现的动作、姿态来表达情绪。如欢乐时手舞足蹈,紧张时坐立不安,悔恨时捶胸顿足等。肢体表情不像面部表情那样容易辨别,但也不容易掩饰,如患者因腹痛而蜷曲着身体是很难掩饰的。

3.言语表情 指情绪发生时表现在说话的语音、语调、节奏、语速等的变化,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情绪的手段。如愤怒时声音高尖而且颤抖,悲哀时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同样一句话,语调不同,表达出来的情绪就一样。(三)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情绪健康是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情绪活动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1.积极乐观的情绪 有利于疾病的痊愈,可以有效调动机体的能源,使血糖增高,脉搏、呼吸加快等。积极的情绪还能提高人们行为活动的效率和耐力,使人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处于高水平的协调一致。

2.消极情绪 会使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增高,从情绪引起生理反应来看,情绪活动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成为维持人体身心健康的一个关键性要素。消极情绪还有可能加速疾病的恶化,临床上常见的心肌梗死、消化性溃疡、脑血管意外等病,都可由于情绪过度紧张而诱发,而对疾病的恐惧、担忧又加剧了消极情绪产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疾病恶化,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要保持健康,就要学会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调节情绪的方法每个人各有不同,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