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永平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7 13:46:06

点击下载

作者:白庚胜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永平卷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永平卷试读:

春天的故事(总序)

白庚胜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的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半厚的民间文艺遣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已之春,在送走整个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四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轰炸”般的大普查,最终编幕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題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协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遺产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幕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幕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幕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集”编幕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州12卷示范本的编幕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未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协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幕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州12卷示范本的编幕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玉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幕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廖永亮主席、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汪诚谊、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幕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责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却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着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嗓: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符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題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协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題,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了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魏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枪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幕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幕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幕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汗的“中国民间文化遣产抢救工程期中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幕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則: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幕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幕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幕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幕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幕出版;4.为正在方兴未艾中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大理山茶别样红(代前言)

杨亮才 赵寅松《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大理分卷》(县卷本,包括12个县市)的编幕工作,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大理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该州各地文化部门及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已如期完成,即将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这是继“三套集成”之后的又一重大文化工程。它的编纂出版,无疑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弘扬祖国文化和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部。它东连楚雄弈族自治州,南与思茅、临沧地区毗邻,西接保山市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北与丽江市接壤。总面积达29459平方。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3.7%,坝区仅占16.3%。全州境内有108个大小盆地(当地叫坝子),是人口主要聚居区和农业耕作区。

大理大部分为纵谷区,属横断山脉南端。地势呈南北走向,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山为剑川西部的雪邦山,海拔4295.3米,最低点是云龙县怒江边的红旗坝,海拔724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元江)穿境而过,160多条大小河流遍布全州。境内湖泊主要有洱海、剑湖、茈碧湖、西湖、海西海、青海湖、草海、天池等。

大理地区山脉属云岭山脉和怒山山脉。著名的苍山十九峰将全州切割为东西两部不同的地理环境。西部是崇山峻岭,高山峡谷,东部则地势平缓开阔。大理名山不少,除著名的点苍山外,还有罗坪山、雪邦山、老君山、无量山、哀牢山、鸡足山、马鞍山、天马山、石宝山等。

苍山,又名熊山,白语叫“极造赛”,意为老熊出没的地方。这里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很适合于植物生长。据有关部门统计,森林中高等植物类,仅大理苍山上就有182种之多。云南八大名花山茶花、杜鹃花、玉兰花、报春花、百合花、龙胆花、兰花、绿绒蒿,苍山上都有生长,尤以山茶为最。大理是山茶的故乡,素有“云南山茶甲天下,大理山茶甲云南”之誉。

在这块广袤、富饶、美丽的土地上,1956年11月22曰,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自治州现辖12个县、市,即大理市、洱源县、云龙县、剑川县、鹤庆县、宾川县、弥渡县、祥云县、永平县、漾涛弈族自治县、巍山弈族回族自治县、南洞弈族自治县。自治州首府设在大理市。大理市距省会昆明398公里,是国道214线及320线的交汇点。大理自古以来既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滇西的交通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理的交通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如今被当地群众称为“铁公鸡(机)”的广(通)大(理)铁路,楚(雄)大、大丽(江)、大保(山)高速公路、大理机场均已全线开通,大大地缩短了祖国边陲大理与内地的距离,大大促进了大理地区工农业、文化以及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大理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全州现有人口326.09万(1999年末),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0.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9.22%。少数民族人口中白族108.5万人,占总人口的33.27%,大理州内汉族不少,约占自治州人口.的半数左右。人们喜欢把少数民族称为兄弟民族,这不无道理。因为很多民族的创世

神话

,都说各民族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居住在大理的各民族,历来都友好相处。今天,大理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秉苍山洱海之神韵,承南诏大理之荣光”,更加团结和睦,同心协力,共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大理是祖国西南边陲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据考证,远在4000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人类居住。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以洱海为中心的200多公里范围内,已经发现或发掘出新石器、金石和青铜器遗址近百处,其中以白羊村文化遗址、大理佛顶、马龙等文化遗址、剑川海门口文化遗址、祥云大波那文化遣址等最为典型。在白羊村遗址出土文物516件,除大量手制陶器和部分石器外,还有猪、狗、牛、羊以及其他野兽的骨、角、牙器和蚌器等,屋基内还有稻作文化遗存。这说明,洱海地区的居民当时已开始经营农业,并已形成定居的村落。经测定,白羊村遣址距今约4000年,相当于夏王朝的早期。海门口遺址出土文物近1000件,其中陶器最多,而且还有制陶工具。陶器中有不少陶网坠,还出土有铜钓钩,说明这里居民以捕鱼为业。同时出土有麻石制作的工具。海门口遣址距今约3200年,相当于夏王朝晚期。海门口的铜石并用文化是洱海区域的新发展。大波那出土一具以楠木为外椁的铜棺,随葬品90多件,绝大多數是青铜器,其中有锄、锛、矛、剑、钺、尊、杯、勺、斧、匕、杖等器物,有鼓、钟、葫芦笙等乐器,还有房屋、牛、马、羊、猪、鸡的模型和其他饰物。该墓莽距今约2400年,相当于战国中期。这些文化遣存表明,在很早以前,大理各族先民就已在以洱海为中心的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一步步从新石器时代走向铜石并用时代,再走向青铜时代,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共同创造了大理的历史和文化,创造了洱海文明。

大理一向被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所谓十字路口,是说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在这里交汇,使大理成为连接东南巫、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南方丝绸之路”,又称“蜀身毒道”,是一条从四川经大理通往印度及中亚的民间商道。从成都到大理的路线实际上有两条。一条称灵关道,也称西路,是从成都经雅安、西昌、盐源、会理、大姚到大理;一条称五尺道,也称东路,是从成都经乐山、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到大理。而从大理经永平、保山、腾冲到缅甸、印度一段称博南道。大理刚好在灵关道、五尺道和博南道的交汇点上。

所谓茶马古道,是滇川藏进行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它是以大理为中心往东经楚雄到昆明,再到内地;往南经巍山到茶叶主产区云县、凤庆及普洱、思茅等地;往西经保山到缅甸,再到东南亚诸国;往北经丽江、中甸到西藏,再到印度、不丹、尼泊尔诸国。在这条古道上,大理各族先民们早在二千年前就已做着马匹、茶叶、药材和皮毛的生意了。

据文献记栽,早在先秦时期,大理地区已出现了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部落,而且有了君长,出现了不同的族称,如焚、叟、昆明、德、白蛮、乌蛮等,大理的多民族性此时已初步形成。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发巴蜀兵征云南,滇王投降,汉武帝以其故地置益州郡,下辖24县,大都在云南境内,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从此洱海地区便完全置于中央王朝直接管辖之下。

东反时期,为了加强对洱海地区的统治,东汉王朝将益州郡中的不韦(今施甸)、离唐(今云龙西南)、比苏(今云龙)、揲榆(今大理)、邪龙(今巍山)、云南(今祥云)划出,加上新设置的哀牢(今腾冲)、博南(今永平)二县,置永昌郡,治所在不韦(今保山东北)。永昌郡地域广大,史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它除包括今天的整个大理白族自治州外,还包括保山、德宏、西双版纳和临沧的部分地区。

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一带,史称南中),进一步推行郡县制。建兴三年(225年),从益州郡中划出弄栋(今姚安),从永昌郡中划出叶榆(今大理)、邪龙、云南三县,从越崔郡中划出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青蛉(今姚安)三县,合七县设立新郡——云南郡,郡治云南(今祥云县境)。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云南大部分部落支离,各据一方。此时洱海地区有蒙集诏(今漾濞)、邓賧诏(今洱源邓川)、浪穹诏(今洱源)、施浪诏(今洱源东北)、越析诏(今宾川)、蒙舍诏(今巍山),先后崛起,史称“六诏”。蒙舍诏因地处南部,又称南诏。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先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后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南诏共传13代王,历时165年。

乾宁四年(897年),权臣郑买嗣杀死南诏王隆舜,后又杀死隆舜子舜化负及南诏王室800人于五华楼下,夺取了南诏政权,建立了大长和国。天成二年(927年),权臣杨千贞又杀死郑买嗣之孙郑隆亶,灭大长和国,立赵善政为王,建立大天兴国。10个月后,杨千贞又废赵善政,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义宁国。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白蛮”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蛮”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定都羊苴咩城。大理国共传22代,历时316年。

元宪宗三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10万大军,分三路进攻大理,忽亲率中军,“革囊渡江”,攻破大理,国相高祥被杀,国王段兴智逃至押赤城(今昆明)。装年(1254年),城破,段兴智被俘,大理国遂亡。六年(1256年),元宪宗蒙哥救免大理国王段兴智,封他为“摩诃罗嵯”(大王)称号,并授予管理大理各部的权力,俗称大理总管。终元之世,段氏世袭大理总管,传11世。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蟑以傅友德为统帥,蓝玉、沐英为副帅,调集30万大军征讨云南,很快攻占昆明、大理。梁王自杀,大理总管段明兄弟被俘。明军攻下大理后,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鹤庆、蒙化(今巍山)府。

清顺治十六年(I659年),清军兵不血刃,进入昆明。清军占领云南后,仍沿用明朝建制,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和蒙化厅。大理府为迤西道治所、云南提督驻地。

清咸丰六年(1856年),在滇西爆发了以回族杜文秀为首的各中国民间故亊全书

民族起义。起义军很快攻占了大理。杜文秀做了总统兵马大元帅,在大理建立了元帅府,势力扩大到了滇中、滇西50多个县,大理政权存在达18年之久。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各省纷纷响应。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云南人民在昆明举行“重九起义”,随后在昆明五华山成立“大汉云南军政府”(大中华国云南军政府)。云南军政府成立后,改迤西道为滇西道,后为腾越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置祥云、弥渡、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个县。

大理地区的历史变迁和地理沿革大致如此。

大理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提起云南大理,人们并不陌生。以产大理石和山茶花闻名的点苍山,峰岚岩岫,气象万千。19个山峰,由北向南,像一座天然的屏风,矗立在洱海边上。18条溪水从山顶倾泻而下,像一条条闪光的银链,悬挂在山峰之间。山顶上,古木参天,萦云戴雪,四时不消。山上冰天雪地,山下温暖如春。

苍山对面的洱海,湖水碧蓝,酷似大海。极目眺望,由南至北,浩森汪洋,烟波无际;从西向东,纤细秀美,形如新月。巍峨的苍山与柔美的洱海相映衬,构成了一个令人遐想的神话世界。

大理好就好在她山水相依。在我国所有的高原城市中,恐怕也没有能与大理相比的风光。在这里山和水都凸现了它们的极致,互相依倀,互相衬托。可以这样设想,如果大理只有山而没有水,那么无论苍山怎:么高峻,他也如同一位单身的俊男,虽俊但未免感到寂寞;如果大理只有水而没有山,那么尽管洱海多么清蓝,她也只像一位单身的美女,虽美但毕竞感到孤单。大理真是天作之合,有山有水,山水相依,阴阳调和,刚柔并济,真是再美不过了。?

大理的美就美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而有之。一个地方,如只有自然景观,而无人文景观,就如同一位未曾受过教育的村姑,打扮得很漂亮,但没有气质,人虽美却不耐看。这种美是不完全的美。大理得天独厚。老天賦予大理的美是完全的美。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美,二者可谓相得益彰,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大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大理,一部厚重的历史书。

大理是风花雪月之城。风花雪月原是曲牌名称,但把它用在大理的生态环境上,是再合适不过了。所谓风即下关风,花即上关花,雪即苍山雪,月即洱海月。当地民谣:“身披下关风,脚踏苍山雪,早看上关花,晚观洱海月。”下关风猛如虎。它从苍山与哀牢山之间呼啸而来,至下关天生桥峡谷口,风势便由下往上窜,出现了一些奇异的自然景象。下关一年四季风吹不断,故有风城之名。上关花是指上关有棵奇花——十里香树,花大如莲,其果黑而坚硬,可作朝珠,故又名朝珠树。《大理府志》栽:“花树高六丈,其质似桂,其花白,每朵十二辦,应十二月,逢闰年则多一瓣,欲以神仙遣种。”今此花已不见,但上关花的传说却一直流传下来。苍山,即点苍山。苍山雪是指苍山顶上一年四季不化的积雪。坪海,又名昆明池,古称榆泽。因湖状如耳,故名洱海。每逢农历十五之夜,泛舟洱海,仿佛见到洱海月在上空,天上月掉进海中。苍洱风光千变万化,构成了“下关风大、上关花艳、苍山雪莹、洱海月明”四大奇景。此外,大理的苍山玉带云,望夫云,花甸坝,蝴蝶泉,天生桥,还有宾川的鸡足山,云龙的三江并流天池风景区,洱源的清源洞、鸟吊山和九气台热水城,剑川的三江并流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等,也都很美、很有名。

从人文景观看,大理更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由于大理曾是古南诏、大理囯建都的千年都城,因而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最著名的有大理崇圣+三塔、蛇骨塔、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剑川石宝山石窟、弥渡南诏铁柱、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以及万人冢、段功墓、杜文秀墓等等,都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

大理的美就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当你走进大理白族村落的时候,就会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

一棵大青树,一堵彩绘照壁,一座戏楼,就是一个白族村落的村口。

那盘根错节、枝叶茂盛的大青树,仿佛记下了村落的漫长岁月与民俗;它的浓荫至今还在庇佑着村落子民的安宁,难怪当地人把它称做“风水树”。

照壁设计也独具匠心。“壁”就是“避”。这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让村里的“风水”外泄;一是不让外面邪气进村来。所以在大理地区,不仅村口有照壁,就是宅第和寺庙中,也能常常看到。

不少村子都有戏台,每逢重大节日,如春节、本主会等,村民们都要在此举办各种演出活动,娱人娱神。

在大理地区,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白族民居建筑了。走进大理,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村落整齐、美观。白族是一个尚白的民族,不仅服装喜用白色,墙壁、照壁,也多为白色粉墙。当你走在用卵石铺成的街巷里,淡淡的花香扑面而来;路旁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苍山上的雪水就是沿着这条河流遍全村。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街街流水、户户养花”了。两旁的房屋,其结构、布局、造型大抵与北京四合院相同。不同处龙北京不太注意照壁和门搂,而大理白族則十分注重门楼和照壁的装饰。在当地,一正两厢带照壁的宅院称“三坊一照壁”,四坊围合,有四个小天井和一中心庭院的称“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由一个“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组成的两进宅第,称做“六合同春”。大理民居建筑多用石头砌成,远远望去,一色的白墙青瓦、耀人眼目。民谣云:“大理有三宝,石头打墙不会倒……”大理以风景优美著称,大理人民很会利用自然条件来营造自己的住房,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往往融为一体,互为映衬。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中,喜洲白族民居最受关注。2001年,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栽,远在13世纪,“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是当时世界14个大城市之一,名列世界第十三、中国第二(当时我国在国内外影响最大的城市有二,一是宋都开封,名列第二,一是大理国国都大理,名列第十三)。

1982年3月大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年12月,大理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4年,巍山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大理又获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的殊荣。剑川三江并流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云龙三江并流天池风景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大理地区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可供游览的景点达130多个。

一个地方有如此多的优羑的自然风光,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如此农郁的民族风情,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的。

大理的湖光山色就是天下最醇香的美酒,不饮自醉。大理本身就是一首最美的诗。杨奇鲲走了,“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山色洗还清”的诗还在;杨渊海走了,“蝴蝶梦残滇海月,杜鹃啼破点苍春”的诗还在;邓子龙走了,“惟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的诗还在;杨桂楼走了,他创作的咏苍洱胜境的《山花碑》却永存天地间……

美丽而富于变化的大理自然景色,成为大理人民幻想的一个源泉。苍山洱海之间每年旧历冬腊月出现的风暴,产生了著名的传说《望夫云》;周城一年一度的蝴蝶会,产生了同样著名的《蝴蝶泉》传说;罗坪山上每年中秋前后有候鸟迁徙,产生了著名的《鸟吊山》传说;下关四季不停的大风,苍山上终年不化的白雪,洱海湖面上迷人的月光,上关常年不敗的花朵,都产生了各自的优美传说。可见大理优美的自然环境,对大理人民的思想感情、对他们所创作的传说故事,都有不小的影响。

大理山茶别样红。大理的民间传说故事,如同大理的山茶花一样,见风就长,遍布苍山洱海、大街小巷,俯拾皆是,且常开不敗,别具特色。

一个地区的民间传说是这一地区人民经年累月口传下来的精神食粮,大理也不例外。大理的民间传说主要也是靠口头流传。大理称讲故事为“讲古本”。这种“讲古本”的形式今天还有。大理地区历来重视民间传说的搜集、记录、整理工作。从建国初期就开始搜集,至今不断。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四次:

1956年秋,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组织民间文学调查组,由毛星带队,成员有李星华、孙剑冰、刘超、陶阳等,对大理地区的民间文学进行了第一次调查采录;

1958年,中共云南省委组织了以云南大学为主的大理民间文学调查队,由张文勋带队,深入大理、洱源、剑川等县,对大理地区民间文学进行了第二次调查采录;

1980年,云南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大理地区的民间文学进行了第三次调查采录;

1984~1988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组织各县集成办,对大理地区的民间文学进行了第四次拉网式的调查采录。

这4次调查、采录成果都很大,为后来大理地区的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理的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它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等。它充分表现了大理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大理的“一地风情”,有來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大理民间传说故事中风物传说特别多,特别丰富,如前所述,这可能与大理的优美的自然环堍有关。《望夫云》、《蝴蝶泉》、《蛇骨塔》、《辊角庄》、《火烧松明楼》、《鸟吊山》、《牧笛》、《大理石和玉带云》、《感通寺》、《三月街》、《绕三灵》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其次是龙的故事。在大理地区,尤其是洱海周围地区,龙的故事特别多,流传也很广。主要作品有《九隆神话》、《雕龙记》、《掷珠记》、《浪穹龙王》、《小黄龙与大黑龙》、《玉白菜》、《金猪窜三海》、《龙母神话》、《金鸡和黑龙》、《大官与恶龙》、《牧童与龙女》等。收集到的大概已有100多篇。大理民间故事中,龙的故事之所以如此之多,是与大理一带水多有关系。古代,大理各族先民居住的地方,大小河流纵横,湖泊沼泽密布。水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也给人们带来灾难。古代人的观念是有水就有龙,龙主水。于是就有很多龙的故事产生。在龙的故事中,有好龙,也有恶龙。好龙普施雨露,造福人类;恶龙兴风作浪,危害人民。于是又有好龙与恶龙斗争的故事产生,而且又通常是好龙战胜恶龙。这反映了古代大理各族人民同自然作斗争和战胜自然的理想和愿望。

再次是本主故事。本主是白族崇奉的保护神。白族本主故事是大理民间故事中特色最浓的故事。主要作品有《大黑天神》、《白崖王子》、《红沙石大王》、《石宝大王》、《沙漠大王》、《段赤城》、《猎神杜朝选》、《柏洁夫人》、《九坛神》、《药神孟优》、《太阳神》、《黄牛本主》、《金沙圣母三姐妹》、《海神姑娘》、《南诏始祖细奴逻》、《段思平开创大理国》、《中央本主段宗膀》等。

本主故事,生活气息很浓。他们有父母、兄弟、姐妹、爱人,甚至情人。有嗜好和忌讳,有男女的欲望。如大理喜洲本主九坛神,在人们求雨时,被邀去赴宴,竞然醉倒,至天明,无法固到神坛。大理河涘村本主娶了村里一个美女作妻子。鹤庆东山本主与民间妇女私通,被人捉住,还穿错一只鞋子,所以他现在是一只脚穿着靴子,另一只脚穿着绣花鞋。还有一个本主,他有一个情人,他要经常和她幽会,所以本主庙的东墙总是倒塌。人们多次修,多次倒,总修不好,因为这位本主要从这里进出偷情。故事多有意思,在至高无上的神坛里,竟然出现此等事,这哪是神呵!

在这些本主故事中,人与神往往交织在一起。在白族人民心目中,本主也是人,是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他们把本主看作神,具有超人的力量;又把本主看作人,他有优点,有值得颂扬之处,但也有缺点错误,甚至卑劣行为(除男女关系外还有偷盗的本主)。人们可以歌颂本主,也可以批评、讥讽和嘲笑本主。

再是木匠故事。剑川是有名的木匠之乡,木雕工艺十分发达。工匠之多,盖过全滇。因而在剑川一带,木匠故事特别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拉木经和压木经》、《木马进水一分三》、《师傅带徒弟》、《黄贡爷吹仓仓》、《二七一两三》、《木匠翰林》、《鲁班传木经》等。这些故事大都是传授生产知识和经验的,它多方面地形象地反映了木匠艺人的生活。

人物故事也比较突出。明建文皇帝朱允蚊,明谪迁大理的成都人杨升庵,本地文人杨桂楼、艾自修等都有许多故事在民间流传。特别是段功和杜文秀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段功是大理第九代总管,著名的《孔雀胆》就是演绎着他与梁王之女阿榼公主之间真实的阴谋与爱情的故事,可歌可泣,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悲剧。

杜文秀也是一个值得歌颂的人物。清咸丰年间,他领导着大理各族人民起义,反对腐敗的清政府,建立了大理政权。但最后还是失敗了。当清军兵临大理城下的时候,他知道大势已去,固天无术,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全城数万民众的安全。他义无反顾地带领着他的108位家眷集体服下孔雀胆,演出了又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孔雀胆故事。

此外还有历史故事、民俗故事、地名故事、生活故事等等。

著名民间文学家李星华1956年来大理采风后说:“大理山川名胜,旖丽宜人,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会为它的胜境所陶醉。苍山十九峰,像一幅天然的彩屏,紧紧环抱着洱海,著名的‘风、花、雪、月’四大奇景都兹藏着最优美的传说,大理白族地区是神话的海洋,在大理,几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传说。”

其他各民族的民间故事也同样像白族一样绚丽多姿,收入本书各卷中的各民族民间故事充分展示了这一现象,相信读者开卷后会获得许多美的享受。

民间文化遣产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重要栽体,是民俗风情的结晶,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在当前现代化发展的狂潮中,民间文化面临灭顶之灾。为了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了抢救收集、编辑整理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这一功在当代、泽被深远的文化工程。大理州民间文化工作者无不欢欣鼓舞。作为民间文学蕴藏十分丰富的大理地区,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奉献精神,做了大量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各民族民间故事有2500多个,其中1949年以来已出版的各县故事书45本,共541万字,除去反复选用的300多个故事,也有200多万字,为这次故事书的编选,奠定了基础。加上此次广泛深入调查,又有200多个故事发掘出来,基本查清了全州各民族民间故事的现存家底,有效地抢救和保护了这一批民间文化遗产。

需要说明的是,对这项工作,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州委书记顾伯平、州长赵立雄欣然出任顾问,分管的州委副书记赵济舟、副州长杨宴君听取了汇报后,都表示大力支持并指示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要求把工作做好。各县、市党政领导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各县、市委宣传部、文体局更是积极参与。尤其是直接参与这项工作的民间文学工作者更是筚路蓝缕,查资料、下基层、调查收集、编辑整理,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中有毕生耕耘在民间文学园地的老民间文学工作者施珍华、菡芳、章虹宇、李洪文、张昭、王丽珠、谢道辛等,也有热爱民间文学的新秀如李文波、杨义龙、赵才、杨伟民等。大家不计报酬,乐于奉献,从而保证了大理州各县、市卷的顺利完稿。本书各卷送到北京后,民间文学专家陶阳、刘魁立、段宝林、王一之、陶立潘、黄泊沧、关艳如、金茂年、冯志华、门书文、王锦强都拨冗分别进行了审阅,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在此,我们向所有支持、参与这一文化工程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倡导这一文化工程,并自始至终指导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副主席白庚胜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2005年8月神话

太阳和月亮

混沌初开,分出了天地,但是没有人烟,只有太阳妹妹和月亮哥哥,过了不知多少年,还是只有兄妹俩。

一天,哥哥对妹妹说:“天地初分,分出阴阳,天地间不能只有你和我。”兄妹俩都叹气,不能想出一个办法。一天、两天……哥哥实在闷气不下去了,看着身边的妹妹说:“要不咱俩结婚吧,为了人烟有发展,也让人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妹妹红着脸低下头说:“哥哥,怎么能兄妹俩结婚?”最后哥妹俩商量了“滚石磨”。兄妹在两边坡上各放一块石磨,如果石磨能滚在一起合拢,兄妹俩就结婚,否则就结不成。决定后,哥妹俩各抬一块磨,一个在山东,一个在山西,双方一齐放。石磨滚下了山坡,两块合二为一不分开,从此兄妹俩就像石磨一样,结成夫妻。

后来,他们生下了一个大肉蛋,月亮哥哥气得直发抖,拔出身上宝剑,拼命地砍这个肉蛋,肉块飞得到处都是,树上、地下、河中、石头上、刀柄上都沾满了肉,他觉得晕头转向,气死过去。不知过了多少时,这些肉块都变成了儿子、女儿,齐声喊着:“阿爹阿妈”,髙兴得兄妹俩忙这边、忙那边,见儿女多了却又叫不出名字来,最后分成姓,从桃树上抱下的就姓桃,李树上的姓李,江里抱出来的姓江……这就形成了百家姓。各姓氏儿女长大,到时男婚女嫁,世世代代一直传下来。

为了儿女们的生活,兄妹俩决定分工,妹妹白天照顾孩子,哥哥夜晚出来接班。天亮了,太阳妹妹怕人家看见她、笑她,就将身上的绣花针撒出来,让人不敢看她,直到现在太阳还很刺眼。天黑了,孩子们睡了,怕惊动孩子们,月亮哥哥悄悄地从东山后爬上来,整夜整夜都在守护孩子。

流传地区:永平

捜集地点:永平老街

捜集时间:1985年

讲 述:陈学扬

记 录:余莲花、字云礼、周显堂

姓和族的得来(苗族)

很久以前,世上虽然有人,但没有姓,也没有民族之分。整个大地东、南、西、北方各守着一只鲜红冠子的大公鸡,支撑着整个地面。它的眼睛大大地睁着,就表示光景越来越好,人民平安和乐;如果眼球一动,就表示地震;如一眨眼睛,就表示洪水要泛滥,大地要变化,人间要毁灭。

一天,人们见四只公鸡同时一眨眼,忽然天上布满了乌云,晴午变成黑夜,风带着雨星,像在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乱撞。北边的红闪电紧跟着雷声,像把黑云撕开一条缝,露出一缕血似的。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一阵阵风比以前更厉害,树枝条横着飞,大雨往下落,风、土、雨、水混在一起,连成一片,灰茫茫,冷飕飕,一切东西都裹在里面,分不清东西南北。不一会儿,天地已经不分,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往上涨,眼看房屋就要淹没了,人们急得无法躲藏。在这危急之际,有两兄妹突然见到了一个圆桶,开着一个洞,他们就钻进去,把洞口关紧,不知过了多久,听到了锣鼓响,他们才把头伸出来。一看水漫到了天,圆桶和天互相碰响,不能浮上去,在这紧要关头,突然前面出现一头猪,在水面上滚,一滚就变凹槽,渐渐变成河流,水就顺着流出去,直到水流完,他们才从桶里爬出来。除了他们两个人以外,别的人都被淹死了。

猪没有滚过的地方变成山,草木也慢慢生长起来了,一切又都好起来,可是人烟即将灭亡了,他们为此忧愁。一天,哥哥对妹妹说:“现在只有我们两个结婚,才能有后代。”可是亲亲的两兄妹又怎能结婚呢?两人思索着。妹妹说:“我们去问玉皇大帝好吗?”哥哥说:“好。”他们到了玉皇大帝面前问:“现在人烟将要完了,我们是否能结婚?”玉皇大帝说:“你们俩各去拿一个簸箕在河两岸滚,如合拢的话,又拿一盘磨去滚,如还是合拢,再拿一颗针和一根线丢出去,如果还是穿在一起,那你们就可以结婚了。”他们按玉皇大帝说的去做,果然全都合拢了。他们两个就结婚了。

一年后,他们生了一个怪孩子,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嘴。又去问玉皇大帝,他说:“你们把他砍成好几块,装在陶罐里,挂在平地上的李子树、杨树、柳树上……挂不完的再拿到远处的山坡上去挂,最后一块丢在地面上。”他们按照这个办法去做。第二天出来一看,所挂的地方都有房子,丢在平地上的更多,变成了汉族,挂在大山坡上的就是兄弟民族,丟在山坡上的就是土族,挂在李树上的姓李,装在陶罐里的就姓陶……

从此以后,就有姓氏,有各族之分。

流传地区:永平

搜集地点:永平老街

捜集时间:1985年

讲 述:熊正富(苗族)

记 录:王有珍(苗族)【附录】姓氏族源(苗族)

听老辈子相传,人烟被淹死完过一次,剩下两兄妹,是从大鼓里逃生的,顺从天意,兄妹俩只好结成夫妻。头一胎生了一个娃娃,没有头没有脚手,像个大冬瓜,两口子就把像冬瓜的这个娃娃劈成几团,挂在各种树上,丢在各方。一天深夜,两口子正好睡,桂在树上和去在地上各处的肉团变成了许多房子。夫妻俩醒来一看,就把挂在桃树上的肉团变成的房屋定成陶姓,挂在李树上的定成李姓……

这兄妹夫妻,后来接连生了三个儿子,老大是苗族,老二是弈族,老三是汉族。老三最小住坝区平地,老二住山脚,老大住高山顶。老三住平地河边打鱼虾吃;老二住山脚栽石桩种荞麦吃;老大上山结草扣下野兽吃。后来,草扣被大火烧光,老大苗族从此就没有了土地,只得东搬西走地过日子。

流传地区:永平

搜集地点:永平老街

捜集时间:1985年

讲述:熊正富(苗族)

记录:周显堂、余莲花、赵有杨、字云礼

竹篾笆与山花(舞族)

不知什么时候的事了,我们的老祖先住在大江大河边的岩子上,先前吃的是一些映山红花,猴子包头、大瘌莉花花开时候倒是有吃的,花不开时和花落时只得吃树叶,树叶都吃光了就吃人肉。人吃人十分残忍。于是天上的观音老母就在大岩子脚底的江边、河边种上龙竹,龙竹尖长到岩顶上,人烟才从大江岩子上顺龙竹下到平地。所以说,龙竹就是我们彝家的神物了。彝族凡是十八岁以下的人是不能砍龙竹的。彝族家做“阿玉背”〃是要老人砍一棵竹子(两叉的)编在蔑色上,必须这样才做得“阿玉背”。那两叉竹子一叉代表老祖母,一叉代表老祖公。

后来,人烟发展起来,天地装不下这么多人,平地上的东西也不够吃。天上惩罚下来,把天地搅得稀巴烂,天不分,地不分,天地粘连在一起。人几乎都淹死了,还是观音老母好心,编了一块竹蔑笆,拿给几棵龙竹叫逃命去,那蔑笆给女的背,那龙竹给男的抱,遇着大岩子,那蔑笆和龙竹就飞过去,遇着大水,蔑笆和竹子就漂过去。最先吃的是映山红花、猴子包头、大瘌莉花,传到今天,这几样东西就成了彝族的神物。

流传地区:永平

搜集地点:永平龙街下圩

讲述:胡万民(弈族)

记录:郭李熊(弈族)【附记】

彝家祭祀“阿玉背”要插一枝两叉的桃花树枝,要吃桃花粑粑。传说老祖先是吃桃花粑粑传下后代的,后来人到哪里桃树就栽到哪里。

石公鸡(傈僳族)

永平县厂街乡岩北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庄。东面的银盘山像一座巨大的屏障,南面是连绵起伏的落沙山,北面是雄伟的干塘山。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只有东、南、北三座山绕着,西面是.延绵伸向永平县城的平缓洼地。不知哪一年夏季的夜里,大雨倾盆,洪水像塌下来的山一样,从东向西涌了过来,眼看就要把村寨冲走,全村的人不得安宁,又难以逃出家门,只有等着死了。本来洪水就够可怕了,偏偏恶魔又来作怪,恶魔恶鬼从北、南两个山头上拼命翻滚石头和土块,往西南边的洼地里填,南北两座山的石头纷纷滚进洼地。南边的洼地越填越髙,几乎和南面的山峰一样高了。北边的洼地也很快就堵到半山腰,洪水很快就要被堵住了,在这危急的时候,一只神奇的金公鸡站在北边的山顶,对洪水放声啼鸣。魔鬼最忌鸡啼,因为鸡啼预示着天亮;天一亮,魔鬼就完蛋了;只要被人们发现,魔鬼就失去了魔力,变成大树和石头。于是魔鬼拼命逃窜,再也不敢堵水了。

第二天,洪水退了,人们一起来就看到西边的洼地已经缩小得认不出,到处是高高的大山石包立着,只留着北边两百步宽的深凹平地,原来的平地都已经在半山腰了,一点痕迹都没有了。抬头只看到北边山峰顶端的大石头上站着一只金公鸡,鲜红的冠子,紫红色的羽毛,油亮的脖子,金黄色的脚杆,嘴张着好像仰天长啼的样子,还露出一条粉红色的舌头。

就在这时,天上扯了几个闪电,将金公鸡接走了。傈僳族百姓得到了金公鸡的挽救。为了纪念这只金公鸡,就在金公鸡曾经站过的大石头上,用石头雕刻了一只跟金公鸡一模一样的石公鸡,作为金公鸡的化身,站在大石头上,永远守卫着岩北山水。被魔鬼堵成的这座山,人们把它叫做“干塘山”,因为它没有将这里堵成海洋。

从此以后,人们每年都要带上香烛、酒肉,到这里祭献石公鸡。

流传地区:永平

捜集地点:永平杉阳

搜集时间:1985年

捜集:杜菊秀(傈僳族)

龙的传说

龙 潭

永平县胜泉乡是个风景宜人,空气清新的好地方。很早以前人们就在这里耕田种地,生活虽然淸苦,但也过得下去。

有一年,这里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天旱,田地开裂,树木枯萎,种下的庄稼枯黄干死,人们难以生存下去。

就在这时,村里来了一个会看风水、自称“神灵护身”的巫婆。在人们的要求下,她开始又跳又唱,昏睡过去。一会儿醒来,忽笑忽哭,嘴里念着一些神的名字和一些人们难以明白的“呢喃哼哈”,猛然间,她睁开眼睛对人们说:“你们得罪了龙王爷,不得了啦!它发誓让大家旱死。”话音刚落,众乡亲哭了起来,几个年长的老者走向巫婆,对她叩头,苦苦哀求,请她救救大家。巫婆微闭双眼,低头不语。人们全跪在她面前求她开恩,巫婆这才睁开眼睛对大家说:“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去求龙王爷,向龙王爷谢罪。”

于是,人们跟着巫婆,抬着祭品敲锣打鼓,随巫婆三步一叩头,到了全村的风水宝地“龙王庙”前。巫婆跪在神位前念经,对着龙王讲好话,求它降雨造福于人们。说完后,她让人们把带来的东西放在神位前,领着大家再次叩了头,行了礼,方才离去。

人们到家以后,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不时跑出来看老天的脸色,天空一丝儿乌云也没有,只有火烤一般的太阳烘着大地,迎面不时吹来一阵阵热风,等啊等,等了两天,龙王爷还是没有发慈悲。几个小伙子就在一块商量,决定挖井,哪怕挖几十丈、几百丈深,只要有水他们都愿意,并且地点就选在龙王庙附近,因为那里有稀泥塘。可是,心头还是怕着呢,因为这里是神地。

第二天一早,他们就开始悄悄地挖,锄头落在土地上就像挖在石头上,每一鋤仅能挖出小碗大的一块黄土。中午,旱急了的乡亲们知道他们挖井的事,都支持他们,哪怕五六十岁的老人也参加了,因为大家都认为龙王也不可怜本乡村的老少们了。这一天,他们挖出了好大一堆土,天黑下来才回家。

当人们第二夭又来接着挖的时候,一个个惊呆了,昨天挖出的土不见了,挖好的井又恢复了原样。他们没有动摇,还是接着挖,一天两天,好多天都是同样,今天挖下去,明天又是原封原样的一块地。

有一天,当人们已经有气无力地回家时,走到半路上,一个中年人突然想起忘了他的草鞋,就返身回到龙王庙旁拿。他刚要离开龙王庙时,听到一连串的狂笑声,觉得奇怪,他又听到了山肚子里传出说话声:“这些毛小子,真不知天高地厚,叫他们尝尝我的厉害。纵有千百万人来挖,我也要叫它照样复原。怕只怕他们在这里用铜钉铁钉扎。”这人听到这话时,连大气都不敢喘,连忙跑回去,告诉大家他听到的这些话。

恰好头天村里死了一位十八岁的姑娘,由于日子不合,还没安埋;当天邻村又死了一个小伙子。全村的人眼看着就要旱死,都认为:龙王不可怜我们,我们何必敬它,即使今后被惩罚,死了也愿意。几个长者立即派人和邻村商量,连夜把两个死者安葬到了龙王庙旁。周围都钉上了铜、铁钉。

次日一早,人们迫不及待来到龙王庙旁,只见两个青年的坟旁有一股红色的东西流着,人们说那是龙王的血,都互相传告龙精死了。下午,一阵响雷过后,就接着下了一场暴雨,等到天晴,龙王庙旁有股清泉汩汩流出,人们用木槽接住泉水,在木槽下面放了一把很大也很精致的铜壶,水流到铜壶里,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就像敲铜铁钉子一样。从此,人们再也不缺水了,这地方就取名叫胜泉“龙潭”。

流传地区:永平

搜集地点:永平曲硐

捜集时间:1985年

搜集:王瑛

摇头河和落尾山(回族)

永平老街坝的苏屯背后,古老的三观殿下有一个干涸的水潭,人们称它为“白龙潭”。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潭里碧水清澈,风景犹如人间天堂。在这深潭里,住着一条小白龙。这条小白龙神通广大,所需的东西都应有尽有,美中不足的就是没有一个称心如意的老婆,为此小白龙常常感到寂寞。

白龙潭左侧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平村,村里住着一个年轻英俊,而又武艺高强的道人。道人有一个妻子,长得非常标致。夫妻两人,你恩我爱,日子过得很是美满。小白龙早就爱慕那年轻道人的美丽妻子,但又惧怕武艺高强的道人,只好等待下手的机会。

一天,正值三观殿赶庙会,道人的妻子因为有孕在身,不便前往。道人见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热热闹闹地去了,他心痒得很,也想去凑凑热闹,便独自去了。

小白龙知道后,认为这真是天赐良机,不可错过。它摇身一变,马上就变成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然后,向道人家匆匆走去。

道人的妻子正独自在家里做家务,忽见门口进来了一个年轻人。还未等道人的妻子问话,小伙于就闯人堂屋,嬉皮笑脸地开始动手动脚。道人的妻子见来人这样放肆无礼,料定事情不妙,她一边躲闪,一边大声指责小伙子。他哪管这些,两人便开始扭打起来。道人的妻子毕竟是个女子,力气小,加上又是双身,不几下,她就被小白龙摁倒在地上……

那道人上路走了一段,觉得很累,一路上红男绿女,成双成对,自家妻子又没有同他前往,心里实在放心不下,上庙会的兴趣一点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