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心做到最好:匠人精神是怎样炼成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8 00:33:53

点击下载

作者:陈亮(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专心做到最好:匠人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专心做到最好:匠人精神是怎样炼成的试读:

自序:让匠人精神得到时代传承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所谓“工匠精神”(亦或“匠人精神”),就是指匠人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而这种精神恰恰是当今浮躁的社会中各行各业都普遍缺乏的。正因如此,在当今的“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匠人精神,也更呼唤匠人精神的回归。

创新改革是当今的主流话题,也是令世界经济焕发活力的核心动力。中国经济增长也好,中国企业经济增长也好,都需要新动能。我们可以看到,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几近耗尽,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逐渐出现疲软现象,现有经济治理机制和架构的缺陷逐渐显现。事实证明,要解决一个经济体深层次问题,创新必不可少,尤其是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需要更大的转变,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然而,我们目前一昧高呼创新、拥抱创新,却容易忽略创新的本质以及前提。企业在出现经济增长缓慢等问题时,往往简单粗暴地归结于创新不够,于是拼命地想贴近“工业4.0”、“互联网+”等新概念,以期借此摆脱困境,从而实现转型与跨越。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任何创新都需要清楚地知道前提和目的,当然,还有风险。这三者看似简单,但没有匠人精神,所谓创新只是空中楼阁。因为万事不能忘本,本立而道生。

要想具有匠人精神,首先要炼就一颗“匠心”。所谓“匠心”,其实大体就是指对某一事物的长久的专注与执着。正如音乐人李宗盛对于“匠心”的归纳与总结:“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说吧。”

所以,一名好的工匠才能做到“洗尽铅华不染尘”,这就是“匠心”,而恰恰是这种精神才体现了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

本书便是按照李克强总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要求的指引,传承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的精神内涵,探索和分析“匠人精神”的内蕴及其组成部分,解密匠人的匠心与所造精品的倾心工作。

本书内容丰富,大量震撼人心的匠人故事一定会使读者获得心灵的洗礼和智慧的启发,唤醒读者心中的一流精神、优秀意识,从而帮助读者摒弃浮躁,回归宁静,在职业层面敬业爱岗、专心坚守、踏实进取,在技术层面一丝不苟、积极思考、珍惜时间,让匠人精神得到传承,也让自己能够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得到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机会。营讯传媒集团当代直销全媒体中心主编、中国直销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 陈亮第一章专心致志,匠人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找对方向,然后再专注地做事

短暂的一生中,匠人最珍视的是工作,因此,面对工作的态度和精神,成为一门“匠人哲学”,其中,专注做事是这套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一个方向指引一条道路,当我们还在苦苦思索该走哪一条道路,该实现哪一种人生价值时,匠人们已经早早行动,他们以目标为导向,无论外边的世界多么吵闹,他们都能全神贯注地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梦想中——实干,不说空话,简单,不受干扰,是他们身上闪闪发光的特质。

有一位名叫布洛尼的英国教师,一天在自己的阁楼上收拾杂物时,一叠25年前的作文簿吸引了他的目光,分别是皮特金中心B(2)班孩子们写的作文。孩子们纷纷在作文中对未来进行了美好的展望,布洛尼认真地读了下去。其中一个孩子写到自己会成为法国的总统,因为全班只有他能背最多的法国城市名称;还有一个孩子认为自己以后能成为海军大臣,缘于他曾在海中游泳时喝了一升的海水也没事。读着读着,布洛尼被一个孩子的作文深深吸引,因为他的梦想写得最具体,他说自己以后会是英国第一位盲人内阁大臣。布洛尼一口气读完,突然他萌生出一个想法:他很想去看看这些学生,25年后的他们现在在做什么,是否还记得他们的梦想,是否兑现了他们的梦想。

一家报社偶然了解了布洛尼的想法,于是帮助他在报上刊登启事。很快,布洛尼就收到了学生们的回信,回信中,大家纷纷讲述自己的现状,这些曾经怀揣梦想的孩子如今各奔东西,很多都与自己儿时的梦想渐行渐远。布洛尼应他们的心愿,将当年的作文簿一一寄给大家。一年过去了,布洛尼寄出了30本作文簿,唯独一本还静静躺在阁楼里,那就是那个想做英国内阁大臣的孩子写的作文,这个孩子叫戴维。

当布洛尼准备将这个作文簿送到博物馆时,他收到了一封信,署名是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他在信中坦言:“我就是那个盲人孩子戴维,非常感谢您小心收藏我们童年的梦想,但是现在的我不再需要作文簿去回忆,从我确立人生方向的那一天开始,它就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如今我实现了梦想,我特别想与昔日的小伙伴分享,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只要坚定不移地朝梦想走去,成功就在明天!”

戴维的成功告诉我们,匠人们做事情的前提一定是找准方向,如果漫无目的地去忙碌,最终得到的也是四个字——碌碌无为。我们要像一支目标明确的箭一样,一旦离弦,就不能偏离方向,必须矢志不渝地朝靶子射去,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靶心,获取最后的胜利。

如果还没有找对方向,或是对自己的未来,对事业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刻画,那么必须要行动起来了,按照下面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认真梳理,直到描画出自己的愿景为止。当然,找对方向之后,必然是全心全意地付出,否则一个空梦想永远无法靠近地平线。

第一步,对自我进行全方位客观认真的分析。确定方向的前提是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擅长的领域在哪里,兴趣爱好是什么。如果自己拿不准,可以与自己信任的家人、朋友在一起,共同进行讨论,从他人的眼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兴趣与爱好,更能对自己进行全面的描绘。

第二步,确定一个大致方向。在对自己建立基本的认识后,我们已经可以将未来的方向进行大致定位。例如喜欢手工的人可以致力于制造业,喜欢表现的人可以从事演讲、演员、主持人等工作,或是擅长写作的人可以向作家的路迈进。

第三步,请想象实现梦想后的场景。这个想象很有必要,如果想象后的场景与你的人生观产生冲突,是自己不喜欢的结局,纵使方向看起来再正确,即使最后能得到别人眼中的成功,自己也得不到任何成功后的喜悦。

第四步,以十二分的努力实现一切。如果发现自己可以接受想象后的场景,那么,接下来,就请不要再迟疑,三心二意的人无法获得成功,必须像匠人怀揣“水滴石穿”的精神,静静地去做事情,成功在前方招手。经营好自己的“一技之长”

在一场剑术的顶级角逐中,优秀的剑客往往以关键一招成功制敌。匠人同样注重个人“一技之长”的发掘和修炼。“术业有专攻”——深谙此道的匠人们在选择专业时,即会十分谨慎,一旦决定了,便以全部的专注力投入其中,技艺必须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可。电视剧《京城大掌柜》中的一位厨师,以一道拿手名菜“葱烧海参”名满京城,成为各大餐馆酒楼竞相挖掘的对象。他的“葱烧海参”能做到令所有食客“食之不忘”的地步,可见技艺之纯熟独到。

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道:“是技皆可成名于天下,唯无技之人最苦;片技即足自立天下,唯多技之人最劳。”善于刻章的匠人不会放下手中的刻刀,去练习提笔写字;精于刺绣的匠人不会丢掉身边的针线,去研习传统扎染。他们只专心经营自己的“一技之长”,不断攀越事业高峰。

在一次画展的招待会上,一位著名的画家被人问到:“您好,我们都知道,在现今的书画界,有能力的人很多,每年美院的毕业生一批又一批走进画坛,请问您是怎么从中脱颖而出的呢?请和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画家轻轻笑了笑。“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我小时候,凡事都愿意尝试一下,什么都想学一学,游泳、画画,还有打篮球,我都很喜欢,而且都想要拿第一。显然我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当时的我不理解,一度陷入了苦恼。父亲看到我每天愁眉苦脸,就连去学那些之前喜欢的不得了的事,都提不起兴趣后,主动询问我怎么回事。他听完我说的烦恼后,笑了笑,然后拿来了一个漏斗,还有一把玉米种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方疑惑地问。“当时的我也像你一样感到奇怪,随后,父亲拿起几粒种子,依次让种子从漏斗漏下去,种子也依次掉落在地上。然后父亲又捧起一把种子,一股脑都放在漏斗里,此时没有一颗种子往下漏,全部都挤在漏斗里。我明白了父亲想要传授我的道理,于是放弃了游泳和篮球,开始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学画画,假想当时的我每个学科都学一学,试一试,我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成就了。”

像画家小时候一样,如果我们怀着想同时发展几项技能的想法,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各项技能都没有学到家。古有一句俗语“技多不压身”,流传甚广,但是“技多”同时意味着“不精妙”,自古华山一条路,我们不如朝着一个高峰去爬。以下几点是经营自身技能过程中,需要我们牢牢注意和谨记的。

首先,尽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当前,“同质化”的现象比较普遍,人们习惯将别人已经做成熟的模式拿来直接套用,或是循着前辈走过的路去走。因为这样做不仅能少走弯路,而且能迅速获得成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不会失败的。但是,如此获得的成功是比较有限的。匠人信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句话,并在事业的发展中尽力去做到这一点,认真开拓新的领域,或是研发新的技术,或是打造新的产品,都着眼于一个“新”字,这使得他们在广阔天地中去施展才华。

假使我们实在无法避免和身边的人类同,也要力争上游,将一项技能发展成为行业尖端,做到“人有我精”,让行业的目光都向自己靠拢,引领行业潮流。

其次,突破“瓶颈期”,到达事业巅峰。

在经营“一技之长”的过程中,最初阶段可能会比较顺利,但是在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发现有一段时间是最难熬的,这个时间段被称为“瓶颈期”,技能难有新的增长,事业难有新的突破。品尝不到成功喜悦滋味的我们,比较容易在这个“瓶颈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过度的怀疑最后会演化成放弃,形成一个可悲的局面。

要摆脱“瓶颈期”的苦涩,首先需要理解“瓶颈期”的存在,犹如在求学阶段,学习成绩从30分到70分,实现起来的困难程度,要小于成绩从80分到90分的困难程度。程度低的时候,上升空间大;程度高的时候,上升空间反而小。“瓶颈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存在,当我们发现在更加努力之时,所获得的成绩却放缓了,可能就是到了瓶颈期,此时的我们也一定要抱着接受的态度,付出更多,继续前进。

最后,不前进就会被超越。

在这样一个分秒必争的时代,我们不向前迈一步,就会被周围人超越,当我们满足于今天获得的成功时,那么明天就有其他人刷新我们的成绩。因此修炼“一技之长”,必然过程中间不能有停歇,更不能产生骄傲自负的心态。谦虚为本,永远向前看的基本原则要一直秉承。“一万小时”的成功准则

我们常常会赞叹、羡慕匠人的手艺,会夸奖他们“聪明”“手巧”等等,但却很少能想到匠人其实也是普通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各种精湛的技术,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总是能够专心致志地坚持一件事,肯花费大量的时间勤学苦练,所以才能够产生“水滴石穿”的效果——让自己成为行业中的大师、巨匠。

对此,一位英国的生物学家格拉德维尔有过相关研究,并总结出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能否成为熟练的匠人与天分无关,人类的大脑想要充分理解和吸收一项技能,并将其锻炼臻至完美,需要至少一万小时的时间苦练不辍。如果以十年为期,将这一万小时平摊,则每天至少需要练习3个小时甚至以上,才能达到匠人所能达到的水平。这个“一万小时理论”已经在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身上得以体现,而我国也有“十年磨一剑”的说法,这等于是在告诉我们,用上万小时认真地练习做一件事,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胡双钱就是这样一位专心致志的匠人。1980年胡双钱从技校毕业后,就走进了上海飞机制造厂,成了一名普通钳工,负责飞机零件的加工。从此他便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30多年如一日,付出过远不止上万小时的苦练。

胡双钱每天的工作看起来非常单调,就是拿起飞机零件进行打磨、钻孔、抛光,并对一些重要零件进行细微调整,这些大飞机需要的精细活都需要胡双钱和他的钳工小组手工完成。虽然是重复作业,但是胡双钱永远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他深知飞机零件对精度的要求很高,技术难度很大,一点都不能马虎。为了苦练技术,他废寝忘食地泡在车间里,就连节假日也不肯外出放松一下。每天晚上临睡前他还习惯在脑子里“放电影”,回顾一下今天经手的零件有哪里没有做好,如果觉得不踏实,哪怕天还没亮,他都要骑着自行车赶回厂里去亲自检查确认过后才能放心。

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和练习中,胡双钱也学到了许多技巧和方法,成了厂里不可多得的技术骨干。他不仅能够加工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零部件,还能加工各种精密的零部件。有一次需要加工一个精度要求只有0.24毫米的零件,厂里又没有可以匹配的先进的数控车床,这个难题最后只能交给胡双钱了。结果他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仅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在微小的零件上精准地打出了36个孔,并一次性通过了检验,圆满完成了任务。

胡双钱的故事告诉我们,匠人精湛的技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依靠一万小时甚至几万小时的积累磨炼出来的。如果我们也想成为本行业中不可取代的“匠人”,就不要埋怨自己没有天赋或缺少被人赏识提拔的机会,而是要问问自己是否已经下足了功夫,付出过“一万小时”的努力。

当然,“一万小时理论”并不是指用一万个小时不停地做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对经验的总结和对方法的思考,就不会获得提高和进步,那么这一万小时也就算是白白地浪费了。

那么,要怎样做才能让一万小时的练习变得有意义呢?

第一,要有正确的训练方法。这是坚持练习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找对方法也就找对了道路,这一点应该在训练之初就确定下来。换言之,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训练就成了盲目的错误重复,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

第二,要有对练习过程的认识和思考。也就是说,要学会不断地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付出和成果是否成正比,从而找出在练习过程中有哪些良好的经验值得总结并继续发扬,有哪些不足之处可以避免,争取在这种反思中让自己的技能、技艺更趋圆满。

第三,要有关于修正的反馈并不断进行微小改进。匠人的成功成才之路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不可预测的因素,变数随时可能发生。这就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思考总结适时作出评估和修正,一点一点微小改进和调整,如此方能不断臻于完善。

第四,要有创新的内蕴。“一万小时”的练习并非要求一味地循规蹈矩,除了耐心坚守外,也要注意适当创新。创新也是匠人精神的一种延伸,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高质高效的创造,大到一个新产品、一种新技术的开发,都是专注与创新的结合。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效率和效益,并不断超越自我。一次只做一件事,避免半途而废

在这个崇尚快的时代里,人们都希望自己有“三头六臂”,别人一个小时只做一件事,自己却可以同时做两件事,甚至更多。有人将这种做事方法理解为效率高,其实不然。凡是同时做过两件事以上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需要一边将注意力放在这件事上,还需要穿插着做另一件事,思绪变得混乱,无法集中精神,最后哪一件事都没有做好。

李平最近遇到一个很大的烦心事,他被公司辞退了,理由是他没有完成一个建筑设计图,而这个设计图关系到公司与另一家大公司之间的合作,最终合作失败了,公司前期的准备工作也都白费了。为此,李平心中尽是苦闷。

公司中的同事在听说李平这件事之后,都感到很诧异,因为在他们心中,李平做事速度快是众人皆知的。这种事发生在他的身上有点不敢相信。但是事情的原委只有李平一个人知道。

原来,李平在设计这张建筑设计图时,过于自信,同时在绘制另一张图,结果导致这张图最后一次修改时忘记保存,设计图中仍存有两处错误,这一切李平都没有意识到,最后在谈合作的时候,被对方公司认为是不专业的表现。

李平身上发生的故事,可能是我们现在很多人的通病,一件事还在做的同时,记挂着另外一件事,有可能现在这件工作还没彻底做完,就匆匆忙忙埋首于另一件工作中。最后也可能出现李平一样的结局。

让我们回归到匠人的专注智慧中——一次只做一件事,避免半途而废。

它有无法匹敌的优点:可以将我们从两三件事在脑海中互相牵扯的混乱中解放出来,平心静气、全神贯注地去攻克一个难题;思维不必随时切换频道,便能激发更大更强的思考力量。在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即使手头还有很多件等着去处理,也要极力忍住,不去想关于其他事的任何细枝末节。

这种专注的习惯,在最开始养成时,有可能面临很大困难,所以我们需要放宽心,先花一段时间,努力培养专注习惯,即使在工作时,我们的思绪偶尔还会不由自主地飘到别的事情上,也不必过于紧张和在意,更不要因此而完全地批判和否定自己。一个习惯的完全养成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这是一个由难到易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

下面两点是我们在培养专注习惯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适当减轻做事带给我们的压力。

有的时候,我们分心,做不下眼前的事情,是外界或者自己带来的压力太大了,尤其是在这个竞争很激烈的时代,同事做得又快又好,老板的任务又催得很紧。不得已我们的思绪走上了歧路。

每当我们感到沉重的压力,使自己喘不过气来时,不妨先停下手中的工作,让精神得到片刻放松后,再继续做下去。另一个更彻底解除压力的方法,就是坦然面对我们的能力以及做事的速度,当我们对自己期待过高,但是能力又达不到时,就会自我制造幻象,在这个幻想里,我们是能同时做好几件事的,想象很美好,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现实与幻象之前互相拉扯,也会让我们倍感压力。这个时候,不妨对上司直言,目前的工作量我不能胜任,或是请同事一起承担。当我们以适当的能力,背负适当的责任后,心中的压力减轻了,专注做完一件事,似乎就没有那么难了。

第二,事情与事情之间需要有间隙。

很少有人能做到,做完一件事后,马上将精力投入到另外一件事中去。通常来讲,这种极高效率的做事风格,只存在于世界上极少数的天才身上。对于我们大部分平凡人来说,如果强行做到这一点,一定是脑子里上一件事还没完全消散,直接对下一件事产生影响。

正确的做法是两件事之间留出一点时间上的空白,让身体和大脑得到一些休息。如果是伏案工作,可以从座椅上站起来,抬头看一看窗外风景,休息一下眼睛,与同事聊上两句,伸展一下身体都是不错的选择。在这个时间空白里,就一定不要再去思考关于工作的种种了。需要注意,休息有一个前缀的定语,就是“短暂”,时间的长度在5分钟到10分钟即可,时间过长,工作的状态就容易涣散,时间过短,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培养专注习惯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慢慢摸索。一旦专注习惯养成,它发挥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只会一无所获

一位飞利浦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说过一段话:“当我看到申请人员的简历上写着一连串的工作经历,而且是在短短的时间内,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的工作换得太频繁了,频繁地换工作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工作经验丰富,而是更说明了一个人的适应性很差或者工作能力低,如果他能快速适应一份工作,就不会轻易离开,因为换一份工作的成本也是很大的。”

换工作已经成为现在很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更有甚者,一年换上两三次工作,跨越很多个领域。当他对手中工作刚刚有些熟悉的时候,又突然投入到完全陌生的另一份工作中。古代匠人很少会选择中途转行,他们对事业从一而终,甚至家中的几代人都从事一种行业,成为家庭传统。这或许与当时职业的种类选择单一有着一定关系,但更多的是他们身上有我们现代人缺少的那份可贵的专注力,尤其是对事业的专注力。“三心二意”的心理折射出人的内心欲望,当这种心理在事业中悄然露头时,并不是什么好事,草率地从一项已经经营很久的事业,转到另外一项事业上,最后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英国散文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说“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要数那些说不清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的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适合他们干的事,简直无处容身。”古罗马的小塞涅卡所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纪录片《寿司之神》中刻画了日本的一位国宝级匠人——小野二郎,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他,依然热爱着制作寿司的工作。

小野二郎一生的时间都在和寿司打交道,为了保护一双制作寿司的手,当小野二郎不工作的时候,他就会戴上手套。从捏饭团、放鱼肉,再到将鱼肉与饭团完美贴合,每一个步骤中,都倾尽小野二郎全部的心血。

做寿司没有那么有趣,很多和小野二郎一样学徒的人,在还没有学成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但是小野二郎却始终方向坚定。连鱼市场的人都深刻了解小野二郎的坚持,最好的食材总是留给小野二郎。

必须先学会拧用热水烫过的毛巾,然后再慢慢接触有关食材的事情。十年之后,学徒才能开始学煎蛋。“纵使我85岁,还是不想退休。”——小野二郎最真实的心理写照。而实际上这样娴熟的技法需要很多年的基本功,反复的重复,反复的练习才可以让这个手法一如天生般变成习惯。职人之道就是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便可获得成功。小野二郎曾经说过:“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炼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中的经典早已昭示了专注的重要性,愚钝也好,聪慧也罢,只要有热爱的事业,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有源源不断的行动,成功的实现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首先,热爱一项事业,确定一个核心。

听到朋友的工作工资高,又十分轻松,再看一下自己的工作,又累挣得又少,对比之下很容易心猿意马。这是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存在于真实生活的矛盾。如果只是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那么换一个工作,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的一项事业,必须要抛弃掉心中的杂念,只着眼于发展一项事业。

我们需要收起自己的彷徨,坚定自己的事业心,在同一个领域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相信这样的专注是有回报的。

其次,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计较结果的付出。

决心有多大,胜算就有多大。我们的每一天,身与心都要是属于事业的,如果今天想休息一下,明天想出去玩一会儿,把事业永远,放在明天干,后天干,即使是小小的目标我们也没法真正实现。心无旁骛,一心盯紧自己的工作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谈专注:“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匠人对待工作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在专注于某件事时,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不能使他们分神。有的时候,可能直至他们完成了,才发现原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他们已经到了一种“忘我”的工作境界。如此的专注力,让他们的事业也比别人做得更出色。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他的一段小故事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门捷列夫用了很长时间研究化学元素的排列。有一次,他又为了这个问题全神贯注地研究了三天三夜,依然没有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因为过度疲劳,门捷列夫难以抗拒席卷而来的强大睡意,神奇的是,他居然梦到了一张元素周期表。醒后,他立刻将这张表写在纸上,反复进行考证,元素的排列都是正确且科学的,门捷列夫非常兴奋,元素的排列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后来,一位记者对他进行采访,希望能介绍一下做梦与成功之间的关系。门捷列夫感到不满,他严厉地说道:“难道在你看来,是由于我做了几个小时的梦,才获得现在的成绩吗?你了解我前段时间对这个元素周期表花了多少功夫和心血吗?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我都是在和它打交道!”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门捷列夫在白天清醒时,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元素周期表上,导致晚上入梦后,还是在与元素周期表打交道。可谓连潜意识里都是工作了。如此的心神集中,最后得以攻破化学难关。而我们的工作,似乎无需具备这样紧张的节奏,但是这种专注精神是我们应该从门捷列夫身上学习的。

作家茨威格在巴黎认识了当时赫赫有名的雕塑家罗丹,罗丹当即邀请茨威格参观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里有一座即将完成的人像,茨威格站在人像面前,等着罗丹为自己介绍,可是此时的罗丹看到雕像,双眉皱了一下,仿佛自言自语地说:“这里的线条似乎太硬了,对,就是肩膀这里。”然后顺手拿起一把小刀,开始一点一点修改起来,肩膀不满意的地方削下去一点,别的地方似乎又不合适了,再修改一下……罗丹开始了忘我的工作,很显然,他已经把旁边的茨威格彻底忘记了。

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罗丹放下手中的刀,这时候才如梦方醒般,想起了茨威格,连忙道歉,但是茨威格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紧紧握住罗丹的手,因为今天他上了重要的一课!

像罗丹这样如此专注于自己的雕塑工作,连茨威格都为之惊叹。当罗丹在创作自己的雕像时,外在的一切都无法干扰到他,连茨威格都忘了,如此高度的集中力,怎能创造不出美的雕塑?这是茨威格学到的重要一课,也是他认识罗丹后宝贵的收获之一。

有的时候,我们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容易在工作上分心。若想改掉这个坏习惯,那么务必要在平时工作的时候努力察觉,什么时刻是分心产生的节点,如果是在我们疲惫的时候,那么不必担心,这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需要休息的信号,此时我们可以稍作停顿休整,待精神恢复再进行工作。如果分心的产生不是来自于身体疲惫,那么就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了,可能是已经有其他的心思悄悄溜了进来,有可能是我们对工作环境的不满,也许是对待遇的不公,虽然我们已经强压这些念头,可是在我们做事的时候,它们还是会出来“捣乱”。要明白,强压念头不是解决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打开思维的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分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专注才能专业,做不可替代的匠人

我们羡慕每个行业中的顶尖人才,他们不仅因为辉煌的事业,拥有了相应的财富,还获得了鲜花和掌声,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成功的故事一再被人传颂。古时成功的匠人也如现今的成功人士那样声名远扬,那个时候没有专利权,但是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拥有一项独门的手艺,别人是无法参透其中奥秘的,哪怕是一个做瓷碗的,只要他技艺非凡,达官贵人求一个也要费一番力气。

爱默生说:“一个朝着自己的目标永远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吉利亚罗夫斯基曾回忆自己的好友俄国作家契诃夫时,写过这么一段话:“宅子前厅左边的是安东·巴夫洛维奇(契诃夫)的书房,里面是装满各种书籍的书架,书桌上放着一个夹子,里面是尚未完稿的小说。当来客人的时候,他也会找到时机去写点东西,即使时间再少,他也要写一点。有的时候,大家一块就餐的时候,他也会突然离开自己的位子,跑到书房去写下一些什么,然后再回来继续吃饭……”

这里再现了一个真实的契诃夫,即使在忙别的事情,心里也记挂着工作,他的专注已经达到一种新境界。

最近我在《佛山日报》上,读到民间匠人谭秉祺的故事。

谭秉祺,专注木雕龙船工艺,让这项老工艺焕发新光芒。他有一间不到三十平米的工作室,每天都是在自己的桌前专注雕刻,一副黑框眼镜,全神贯注地凿刻每一道花纹。

龙头、龙尾是龙船最复杂的一部分,因此为了力求完美,让龙船栩栩如生,连雕刻的工具,都是谭秉祺亲手制作的,为的是用得最顺手。

又一艘活形活现的龙船在谭秉祺的手中诞生,很多公司都买下他的船,作为陈列展示之用,鼓励员工像龙船一样团结向上,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反观现在的很多人,由于对事业的专注程度不高,对自我的要求也不高,无法将事业做到极致,“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要想做到无可替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几个心理准备你做好了吗?

第一,高处不胜寒,绝处有风光。

我们都知道,人在低谷时很难熬,同样的,人走到高处,虽然名望和财富唾手可得,孤独的痛苦也不得不品尝。平时不错的朋友,因为相差距离过远,会渐渐疏远。做到专业之后,我们更需要比平时多十倍的自律,也更需要强大的内心,去抵挡来自四面八方的谄媚或攻击。

第二,骄兵必败,不思则退。

在我们取得一定成绩,甚至做到某方面的专业时,最应该引起警惕的就是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这种情绪很可怕:我们被困在层层包围的赞扬声中,内心不断膨大,已经不能以一种真实的视角看待自己,缺点,也就是还可以增进的地方被忽略掉了。

这个时候是危机真正产生的时刻,自满的人往往不再进取,留给很多被人超过的时间和机会,待我们察觉到的时候,别人已经远远超过,自己已经处在落后的位置,想要再往前追变得更难了。

必须在每一个时间段都保持“骄兵必败,不思则退”的思想,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以专注的力量去不断开拓和前进。计划让专注的光辉更持久

仔细观察一些无法专注工作的人,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的共同点:他们都没有制订切实有效的计划,散漫无序地去进行工作,也就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很容易在过程中半途而废。或许他们有很明确的目标,或有很好的远见,但是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这些都像空中楼阁,漂亮却很难摸得到。

匠人每开始一项工作之前,或在脑海中,或在笔头上,都会形成一个可以推动实行的计划。他们认为,计划能让专注的光辉更持久。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艾得·布利斯总结了一个定理:在做一项工作之前用较多的时间去制订一个计划,那么完成这个工作所花费的总时间就会减少许多。

山田本一是日本20世纪著名的马拉松比赛选手,他将计划融入体育竞赛中,成功获得多项世界级比赛的冠军,可以说是用自己的智慧在比赛。

1984年,山田本一出现在日本东京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相比很多知名选手而言,当时的他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而且个子矮小,没有人将他视为有力的竞争对手。然而最终山田本一却捧得了冠军的奖杯,让大家跌破眼镜。赛后各家媒体争相采访他,想要挖掘他身上不为人所知的故事,一个记者向他提问:“您好,我们知道,这场比赛强手如云,身体看起来也比您要强壮,请问您是采用什么训练方法而胜的呢?”

山田本一没有做出任何回答,只是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头。记者们都不了解他这个举动意味着什么,想要再继续追问的时候,山田本一已经走了。很多人都认为山田本一是在故弄玄虚。

两年过去了,意大利米兰也举办了一次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山田本一如两年前一样坐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记者再次追问山田本一获胜原因,山田本一很笨拙地说道,原因在于自己用了头脑,然后选择离开。众人都在猜测山田本一所讲的头脑代表什么,可是没有人解开这个答案。

两年后,山田本一又出现在意大利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上,同样得了冠军,媒体再次围住山田本一,希望得到原因,山田本一一边指着头,一边说自己是运用了头脑。这显然没有满足媒体记者和很多人的好奇心,大家依然不知道他胜利的真正原因。直到十年后,山田本一出版了他的自传。

自传中写道,山田本一运用的方法是这样的:每次比赛开始之前,他会花上一些时间来到比赛场地,骑着自行车沿比赛路线走一圈,然后将路线上有显著的标志物统统都记下来,一段长长的马拉松路线被他分成若干小段,在跑步的时候,他能清楚地记着自己是完成了多少个目标,还有多少目标没完成,而且每到一个目标他就冲刺一次。40多公里的马拉松比赛在山田本一的计划下,显得没那么漫长了。

把比赛制订成一个计划,这就是山田本一成功的秘诀。有了计划,心中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有了计划,脚下的路更加踏实;有了计划,每天的工作更加具体。

以一个花匠为例,每年种植多少花卉,重点培育的花卉有哪些,都在花匠的计划中,春天与秋天适合的花卉不一样,每种花卉的养育周期也不一样,只有制订了计划,工作就紧凑了起来,时间被有效地利用起来,在每个时间段专注于每一类花卉,开出的花朵也一定更动人芬芳。

我们的工作中也需要计划来填满,目标也需要计划来实现。

在制订计划方面,下面几点,是我们可以用来借鉴的。

第一,计划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符。

我们看到很多人计划定的很漂亮,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却根本经不住推敲。比如一个月阅读十本书,对于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言,实现起来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定计划,是需要这个计划可以有效进行,所以一定要与实际情况吻合,根据自己的能力、状态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来制定真实有效的计划。

第二,计划的周期不宜定的时间过长。

计划定的时间过长,我们会发现很容易“流产”,这是因为时间周期越长,无法预期的因素越多。例如有的人可以准确把握三个月内的工作动态,因此计划能够落地。但是三个月后,有可能有工作的变动,或是其他的变化,计划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计划的时间周期一定要把握好,如果你是一个工作相对被动的人,那么计划的周期宜短不宜长。

第三,计划一旦写了,就要全力贯彻执行。

有这样一种人,计划写得十分完美,但是却从来不遵照计划去执行。这样的计划也就成了一张彻彻底底的白纸。如果我们写了计划,就要坚定不移地去实施,百折不挠去实现。

第四,计划里必须包含有可能面临的困难。

一份计划如果写的过于乐观,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份好的计划。优秀的匠人总是客观看待事物的正反面,前进的道路是必然面临着挫折,如果我们能在计划中尽量将有可能面临的困难都写上,再写上相应的解决措施,那么当这些困难真的出现时,会对我们的专注力产生最低的影响。

第五,请一个人帮助自己监督计划。

有些人在自我监督方面相对薄弱一些,计划实行了两三天,就搁置了。此时可以找一个纪律感强的朋友,来帮助自己,让他参与到计划中来,以一个监督者的角色,来考察我们的工作,这样计划推进下去能够更畅快淋漓。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我们称之为情绪。情绪是我们对外界的一种情感反应。不论是高兴还是悲伤,愤怒还是低落,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到人生的许多况味。然而在专注面前,情绪的忽高忽低却成了其最大的敌人。

匠人在做事的时候,始终保持一种稳定的情绪,尽量保持心平气和,这是因为情绪不佳不利于做事,不仅分心,还会消耗自身能量。如果他们正处于情绪的漩涡中,是绝不会投入到工作中的,他们会选择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有些人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就像将风带入了沙漠中,瞬间风起云涌,很难做到平心静气去做事。我们看到许多匠人从事的都是细如发丝的工作,稍有一点情绪的扰动,就无法做到专心,工作自然就做不好。他们高度的集中力得益于心中的平静如水。

路易斯·福克斯是世界级的台球选手,但是因为在一场比赛中,没有控制好情绪,拱手将胜利送给了对手。

1965年9月7日,路易斯·福克斯和约翰·迪瑞两个高手,正在进行一场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路易斯·福克斯的优势明显,看起来胜券在握。

但是,比赛的转折点出现了——一只苍蝇。

当路易斯·福克斯瞄准主球时,发现一只苍蝇停在了上面,他连忙挥手赶走苍蝇,然后再次做好姿势准备击球,让他想不到的是,那只苍蝇似乎故意和他过不去,再一次停在了主球上。路易斯·福克斯很明显有点生气了,随后他又轰走苍蝇,苍蝇还是飞了一会儿,又在他击球之前落回去,如此反复几次,路易斯·福克斯的愤怒终于到了临界点,忍无可忍之下,他用球杆去打了苍蝇。

裁判立刻判罚路易斯·福克斯犯规,失去一轮机会。在这个犯规的举动之后,路易斯·福克斯的情绪状态明显不对了,连续几个失误,等于将分数送给了对手约翰·迪瑞。

最后比赛的结果自然是约翰·迪瑞胜利了,路易斯·福克斯失落地离开了球场。

安东尼·罗宾斯说过:“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很显然,路易斯·福克斯是安东尼·罗宾斯所说的后者:被力量的情绪所控制,继而无法掌握自己的人生。虽然在技术上,路易斯·福克斯是世界级的,但很显然,他败在了情绪上。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情绪呢?

第一,及时给情绪一个发泄渠道。

情绪就像火山一样,积聚一段时间有可能就爆发,使得我们再也做不下去眼前的事情。因此,当我们察觉到不良情绪时,及时给情绪一个发泄渠道很重要。

发泄情绪的渠道和方法有很多,每个人可能都有适合自己的,其中运动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通过运动流汗,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继而心情也随之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人在心情不佳的时候,会去跑步或游泳,运动之后整个人都感觉轻松不少,做事也就更专注了。

第二,掌握情绪,掌控人生。

对情绪的最高境界是我们对它进行积极地掌控,但是眼下很多人都恰好相反,成了情绪的奴隶。

我们需要在表达情绪之前,给理智留几秒时间,例如,当某件事让你生气,或是某个人故意激怒你时,我们需要迅速让自己冷静下来,回归理智,思考一下当时当地的环境,然后再分析表达情绪是否对眼下的事有帮助。

刚开始做到这一点比较难,因为情绪经常是冲动的,但是当我们有意识这么去做了几次之后,就会发现“海阔天空”的美好。

我们要积极掌控情绪,迎接美好人生。第二章敬业从容,匠人把工作当作心性的修行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

生命只有一次,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宝贵的。怎样用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去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呢?工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让每个人以平等的姿态,去尽情发挥,通过拼命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像热爱生命一样去热爱工作。秉承着一份爱,几代匠人延续一项技艺的传统,像珍惜火种一样,若非特殊原因,后辈子孙不允许改行当,这在如今已经很少见了。于我们工作而言,工作只是营生,于匠人而言,工作是生命的全部。

没有比工作更能带给我们快乐的了,匠人亲身经验告诉我们,当全身沉浸在工作中,会暂时忘记身边的烦恼。日本经营四圣之一,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工作中我经常提醒自己,每件工作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感,如简约之美、和谐之美、速度之美等,而我的任务仅仅是把美感发掘出来而已。别忘了,美的事物永远让人感到舒畅快乐。”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像匠人一样,热爱工作如同热爱生命。有些人厌弃自己的工作,觉得每天做的都是无聊的事,没有任何乐趣可言。但是,数据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真正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在我们没有能力,或是没有空间选择时,不如先“逼迫”自己喜欢眼前的工作,这也是修行的一部分。待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就可以像比尔·盖茨一样,废寝忘食去工作。

比尔·盖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从哈佛大学退学后,比尔·盖茨创办了他的计算机公司,已经身家富有的他,依然像最初一样热爱着他的工作,每周有60~80小时,他都是在工作,几天不睡觉都是经常事。一位熟悉他的朋友说,比尔·盖茨能做到36个小时不睡觉,全部用来工作,然后再一觉睡上十多个小时。

可想而知,这种工作状态的比尔·盖茨,就不太注重“个人形象”,由于经常睡在办公室,他的同事都私底下怀疑他是否洗过澡,甚至是否洗过头。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谈,但是足以看出比尔·盖茨对工作的热忱程度。

比尔·盖茨的这股工作精神深深影响了微软公司里的每一个人,甚至有员工将睡袋拿到工作室里,一个月的时间都潜心钻研,没出过屋子,全公司的努力,回报也是全公司的,微软有200多位员工都跻身百万富翁的行列,成为业界的一个传奇佳话。

一位程序员这样描述道:“当你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大家都以十二分的努力面对工作,就连最高的领导也同样如此,自己又怎么能松懈下来呢!”

洛克菲勒说过:“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所以当我们赋予工作意义,不论工作大小,你都会感到快乐,自我设定的成绩不论高低,都会使人对工作产生兴趣。如果你不喜欢做的话,任何简单的事都会变得困难、无趣。”对于比尔·盖茨而言,计算机是他的毕生挚爱,那么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行业,就是能带给他最多乐趣的一件事了。“这个工作不是我的第一选择,这个工作不是我最喜欢的……”常常听到一些朋友这么描述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这也成为他们不敬业的一个理由。但是这个理由真的成立吗?匠人对此不置可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尔森博士曾针对各领域共100位成功者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其中一项结果,让博士感到不理解——61%的人都明确表示从事的工作不是心中最喜欢的那份工作,但是这些人为什么还能屡屡创造辉煌?随后,埃尔森博士又调查了一个受访者,才找到其中的答案。

苏珊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她受到家庭良好的熏陶,对音乐也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希望终生与音乐为伴。但事情却事与愿违,苏珊考入大学后学习的是工商管理专业。

虽然不喜欢,苏珊仍然认真学习,每年的成绩也很优秀,后来她被保送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最终取得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目前,苏珊在美国纽约的一家很大的证券公司中担任很高的职位,她依然很勤奋,很多公司都想挖她过去。苏珊很坦然地谈到自己的想法,如果有让她再选一次的机会,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是她深深地明白一件事,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目前她必须做的,就是把工作做到最好。

埃尔森博士问道:“既然在这一路上,专业和工作都不是你最爱的,为何你还能表现得如此卓越?”

苏珊坚定地回答:“不论是不是喜欢,工作都要去面对,我没有任何理由去草率行事,我要对眼前的工作负责到底。”

苏珊用自己的卓越表现,解读什么才是真正的敬业。匠人们从事各行各业,不是每个工作都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和第一热爱,但是他们敬业的态度,不允许自己消极对待,相反要更热情,更诚心。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积极的工作理念呢?

第一,爱上自己的工作,从一个肯定开始。

可能有的人会说,这些成大事的人都是幸运的人,因为他们遇到的工作恰好就是热爱的工作。而我们遇到的工作则是无聊且讨厌的工作,根本无法爱上。殊不知,许多匠人在他们最开始选择行业时,也是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的,是由于不断的付出和积累,渐渐地他们与工作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美妙关系。

在我们走上一个工作岗位之前,先不要对它预设概念,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对这个工作的判断,要像一张白纸一样,投入进去,亲身体验工作的种种,好的和不好的。热爱是随着积累一点点建立的,相信你也能从中体会心神合一的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爱上自己的工作,是因为没有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和获得价值,也就是说周围人包括上级没有对我们的工作表现给予相应的肯定,我们感受不到被需要和被重视。于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是讨厌工作,越是不肯在工作上面下功夫,也就越难获得成绩,继而不受同事和领导的重视,继而心情更糟,更加讨厌工作。

因此,要想热爱眼前的工作,必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在没有人给自己鼓掌加油的时候,学会自己给自己肯定和认同。慢慢地,就会越来越喜欢将时间用在这份工作上,看待工作也不那么消极,逐渐爱上它。

第二,工作的价值,不只是获得报酬一项。

通过一份工作,我们取得报酬,也就是钱财,它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帮我们拥有和保证良好的生活品质。但是,如果简单粗暴地将工作和报酬之间划上等号,我们会发现,只有在报酬的价值大于工作付出时,我们才能获得些许快乐,而且这些快乐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会烟消云散,快乐的感觉也不深,无法到极致。

因此,工作的价值绝不仅仅只有报酬一项,在更高层面的意义上,它给予我们成就感、荣誉感,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快乐,也比较有持久力,激励我们对工作付出更多。正如比尔·盖茨一手创造的微软帝国,向全世界的人,输出了无数的文化价值,创造了诸多的科技创新。这样的成绩是值得在老了的时候回忆和回味的。

总而言之,看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就能看到他对人生的要求。我们希望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回报自己,那么首先要让自己百分之百爱上工作。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对工作没有责任心,是时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身上的一个通病,也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他们的身上已经不具备匠人那份“干一行,爱一行”的基本品质,而是每天都处于一种得过且过的消极状态中,对工作提不起兴趣,敷衍了事,有可能一天工作八小时,其中只有两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都不到的时间,是真正属于工作的,其余时间虽然人在岗位上,但是脑子里充斥的都是“下班去哪吃?周末去哪玩”的问题。更不用期待,他们会去主动思考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了。

由此可看出,具备工作责任心是爱岗敬业的第一条守则,没有它,其他事都一切免谈。

可能有的人会想,领导交给我的工作也都完成了,要那么多所谓的责任心有什么用,我的薪水又不能因此多涨200块钱。这种目光狭隘的想法,其实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职业成长中,领导首先考察的不是聪明才智,而是工作责任心,有可能最后被升职提拔的就是那个不聪明但不怕吃亏、肯学肯干、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因为这种人可以在更高一层的岗位上,以其强烈责任心发挥大作用。在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大有人在,但是拥有好的工作品行的人可遇不可求,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其处境已经很危险,离淘汰的边缘不远了。

匠人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对工作负责,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最好表现。

一天,一位太太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个男孩问到:“亲爱的女士,请问您家需要割草的帮手吗?”“谢谢你的好意,我已经雇了割草的人了。”

男孩没挂电话,接着说到:“除了割草,您花坛中的杂草我也可以一并都拔掉。”“我的割草工已经把杂草都拔了。”“我非常有经验,还会将您的草坪修剪出漂亮的图案,这些都不用再多付费用。”“确实不需要了,我的工人处处都做得很好。”

男孩挂上电话后,他的室友禁不住问他:“你不正是在那位太太那里割草吗?为什么还要打这样的电话?”

男孩回答:“我只想了解一下我的工作完成得到底怎么样?”

如果男孩抱着“反正工作我都完成了,其他的事都与我无关”的心态,那么他的工作迟早会被人取代。

卡菲瑞先生是比尔·盖茨小学时期的老师,他回忆在比尔·盖茨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1965年,我是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的一名管理员,一个四年级的小男孩被推荐到图书馆帮忙,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比尔·盖茨,瘦瘦小小的,由于他没有整理图书的经验,于是我就大概给他讲了讲图书分类法,让他尝试把那些放错位置的书,全部回归原位。”“盖茨开始在每个书架中来回穿梭,没过多长时间,他已经成功帮三本书归位,这让我很惊讶,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龄的孩子都是贪玩的。我发现第二天,他早早就来到了图书馆,而且干活更加卖力,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他请求我让他正式担任图书管理员。两个星期过去了,我受邀到盖茨家中吃饭。我们在餐桌前欢快地聊天,盖茨的母亲十分惋惜地说他们近期准备搬家到另外一个住宅区,盖茨不得已要转学,他很不开心地对我诉说‘如果我走了,谁来整理放错的图书呢?’”“盖茨很快离开了图书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长时间,我又在图书馆门口看见他了,他高兴地对我说,由于那个街区的图书馆不接纳小学生当图书管理员,爸爸妈妈见他如此热爱这份工作,于是也很支持他,他又转回原学校,爸爸每天负责接送他。”

比尔·盖茨从小表现出的对工作的强烈责任心,让卡菲瑞先生直到现在都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是因为图书管理员这份工作有趣吗?显然不是的,是比尔·盖茨明白,只要是手里的工作,必须用百分百的努力去完成。

从现在开始,修炼责任心,还为时不晚。

第一,工作面前,不容推卸。

有些人以“能力办不到”“任务太艰巨”等理由推卸工作,殊不知推卸的同时,也就是在断送一个展现自我的绝好机会。简单的事人人都会做,且一般都能做好,但是具有挑战性的事,不是每天都面对,一面对就退缩,那么下一次领导的人选里再也不会有你的名字。

不畏惧应对挑战的人,积极抓住了这一次的机遇,竭尽全力完成,等待他们的是领导的青睐,以及未来更多的机会。

第二,明确职责,享受乐趣。

明确岗位职责,能帮助我们确立“我是这个岗位主导者”的主人翁意识。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般居高位的领导,其责任心也很大。而层级低的人,因为处处都是听人指挥,照章办事,所以主人翁意识不强,责任心也弱。因此,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尽量在自己职责范围内,承担主要任务,每当完成一项工作,我们获得的乐趣也会比之前多。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曾看过一段访谈节目,节目中的记者采访了一位木匠师傅,而那位木匠师傅说过的话,一直萦绕在稻盛和夫的脑海中。“树木里居住着生命,工作时必须倾听树木中生命发出的呼声……在使用千年树龄的木材时,我们须以精湛的工作态度对待,因为我们的技艺必须像有着千年树龄的树木一样,要经得起千年岁月的考验。”

木匠描述着工作时的体验,以及他对工作的理解。世上很多匠人都像这位木匠一样,以其完美的心性面对工作,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对于他们而言,工作早已不是工作,是与手中工艺品“相知相交”的一场神奇际遇,从这样的工作中,他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是上天的恩赐,得到了人生的最高快乐。

在这种工作境界下,他们往往能达到“忘我”的工作层次。

公元前212年,罗马大军攻入叙拉古,士兵看到80岁高龄的阿基米德,问他一个问题,但是阿基米德却正在一心一意地研究一个几何图形,没有理睬士兵的问题,结果死在了士兵的长矛之下。

阿基米德对科学的痴迷,已经达到忘我的境界,在他的世界里,学术、知识是唯一的热爱,其他事都变成了凡尘杂事。想达到这种境界,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陈景润1933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1935年从厦门大学毕业,1957年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其中他在1966年发表的《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贡献,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与工作痴迷有关的趣闻轶事。

一天陈景润在吃午饭,他摸了一下头,猛然发觉自己很久没去过理发店剪头发了,头发已经很长了,这样的形象走在街上实在是不太好。想到这,他出门到了附近的理发店。店里不巧人很多,陈景润的顺序是第三十八号,前面的人都在排队等着,陈景润想轮到自己剪头发还早,不能将这样的时间浪费,于是决定在理发店外找一个安静的位置,将上午没背完的外文单词再接着背。

背了一会儿,他突然想起上午看外文的时候遇到一处没看懂,于是想去图书馆把这个不懂的地方查一下,等回来再理发也是来得及的。可是,陈景润这一捧起书本就忘了时间,理发店的人喊三十八号的时候,他正在书海中如痴如醉地探索。终于将不懂的地方弄明白后,陈景润准备返回理发店,可当他路过外文阅览室的时候,又“管不住”自己的脚,心里痒痒地想去看看新书。就这样,直到傍晚,他才离开图书馆,这个时候理发店的号早就过号了,他就回到家继续做研究,理发的事情又抛到九霄云外了。

用“学痴”这个词来形容陈景润一点也不为过。正是各行各业的这些“痴迷者”,成为时代发展的真正推动力。

做到以下几点,对于我们达到工作的一流心性是有帮助的。

第一,诸事不扰,心无杂念。

想要做好工作,杂念必须清除。工作时只想与工作相关的事情。做到工作的心性单纯,对于提升工作的能动力有很大帮助。

第二,不顾一切,全情投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