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佛经易解——胜鬘狮子吼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8 11:45:18

点击下载

作者:憨氏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汉语佛经易解——胜鬘狮子吼经

汉语佛经易解——胜鬘狮子吼经试读:

宝积经

{1}

秦失 菩提流支

【经文】{2}{3}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4}菩萨摩诃萨六千人,皆是阿惟越致,从佛土而来集会,悉皆一生当成无上正真大道。{5}

尔时,世尊告大迦叶:菩萨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谓为四?不尊重法,不敬法师。所受深法,秘不说尽,有乐法者,为作留难,说{6}诸因缘沮坏其心,骄慢自高,卑下他人。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谓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师;随所闻法,以清净心广为人说,不求一切名闻利养;知从多{7}闻生于智慧,勤求不懈,如救头然;闻经持诵,乐如说行,不随言{8}说。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得大智慧。{9}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谓为四?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无疑诃骂诽谤,广其恶名。以谄曲心,与人从事{10}。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失菩提心。{11}

复次,菩萨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12}前。何谓为四?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常以直心,与{13}{14}人从事。离诸谄曲。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迦叶!是为菩萨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所生善法减不增长。何谓为四?以憍{15}{16}慢心,读诵、修学路迦耶经。贪利养心,诣诸檀越。憎毁菩萨。所未闻经,违逆不信。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减不增长。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所生善法增长不失。何谓为四?舍离{17}邪法,求正经典——六波罗蜜菩萨法藏;心无憍慢,于诸众生卑{18}谦下下。如法得施,知量知足,离诸邪命,安住圣种。不出他人{19}罪过虚实,不求人短。若于诸法,心不通达,作如是念:佛法无量,随众所乐而为演说,惟佛吁知,非我所解。以佛为证,不生违逆{20}。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增长不失。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曲心,所应远离。何等为四?于佛法中心{21}{22}生疑悔。于诸众生骄慢怨恨。于他利养起嫉妒心。诃骂菩萨,广其恶名。迦叶!是为菩萨四曲心,所应远离。{23}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直心之相。何谓为四?所犯众罪,终{24}不复藏,向他发露,心无盖缠。若失国界、身命、财利,如是急{25}事,终不妄说,亦不余言。一切恶事:骂詈、毁滂、挝打、系{26}缚,种种伤害,受是苦时,但自咎责,自依业报,不怨恨他,安{27}住信力。若闻甚深难信佛法,自心清净,能悉受持。迦叶!是为菩萨有四直心之相。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败坏之相。何谓为四?读诵经典而生戏论,{28}{29}{30}不随法行。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损他供养,自违{31}本誓而受信施。见善菩萨,轻慢不敬。迦叶,是为菩萨有四败坏之相。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善顺之相。何谓为四?所未闻经,闻便信受,如所说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说。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不退戒定,以调顺心而受供养。见善菩萨,恭敬爱乐,随顺善人,禀受德行。迦叶!是为菩萨有四善顺之相。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错谬。何谓为四?不可信人,与之同意{32}{33},是菩萨谬;非器众生,说甚深法,是菩萨谬;乐大乘者,为{34}赞小乘,是菩萨谬;若行施时,但与持戒,供养善者,不与恶{35}人,是菩萨谬。迦叶,是为菩萨四谬。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正道。何谓为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36}普化众生,等以佛慧。于诸众生,平等说法。普令众生等住正行{37}。迦叶!是为菩萨有四正道。{38}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何等为四?求声闻者,但欲自利;求缘觉者,喜乐少事;读外经典路伽耶毗,文辞严饰;所亲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迦叶,是为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善知识、四善等侣。何谓为四?诸来求者,是善知识,佛道因缘故。能说法者,是善知识,生智慧故。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识,增长善法故。诸佛世尊是善知识,增长一切诸佛法故。迦叶!是为菩萨四善知识、四善等侣。{39}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非菩萨而似菩萨。何谓为四?贪求利养,而不求法;贪求名称,不求福德;贪求自乐,不救众生以灭苦法;乐聚众徒,不乐远离。迦叶,是为四非菩萨而似菩萨。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真实菩萨。何谓为四?能信解空,亦信业报。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深乐涅槃,而游生死。所作行施,皆为众生,不求业报。迦叶!是为四种真实菩萨福德。{40}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大藏。何谓为四?若有菩萨值遇诸佛,能闻六波罗蜜及其义解,以无碍心视说法者,乐远离行,心无懈怠。迦叶,是为菩萨有四大藏。{41}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能过魔事。何谓为四?常不舍离{42}菩提之心;于诸众生心无恚碍;觉诸知见;心不轻贱一切众生。迦叶,是为菩萨四法能过魔事。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摄诸善根。何谓为四?在空闲处,离谄曲心;诸众生中,行四摄法而不求报;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诸{43}善根,心无厌足。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摄诸善根。{44}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无量福德庄严。何谓为四?以清净心而行法施;于破戒人,生大悲心;于诸众生中,称扬赞叹菩提之心;于诸下劣,修习忍辱。迦叶!是为菩萨有四无量福德庄严。【译文】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祖正驻足于王舍城附近的耆阇崛山中。与佛祖在一起的还有八千大比丘众,另外又有六千位大菩萨,其道行都已经达到了法不退转的地步。他们各个从不同的佛国刹土前来佛的跟前集会。他们只需再经历一生,而后就会在将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大道。

这时候,世尊便对大迦叶说道:“有四种情况可以使菩萨退步而丧失智慧。哪四种情况呢?也就是不尊重佛法,不尊重持法教化的法师;再就是对所接受的甚深的大乘法,却视为秘密,不肯无保留地告诉别人;遇见了乐于追求正法的人,却推三阻四地加以为难,说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挫伤败坏他们的热情和信心;还有就是骄傲自大,瞧不起他人。迦叶啊!导致菩萨退失智慧的也就是这四种了。“另外,大迦叶啊!菩萨又有四种情况,可以导致得大智慧。哪四种情况呢?这就是始终尊重佛法,恭敬持法弘布的法师;按照自己听闻受持的甚深佛法,怀着清净无染的心意,毫无保留地向人广泛地宣说,既不是为了贪图名利,也不是为了贪求财利供养;从广泛地听闻。

佛法中,萌生智慧,精勤地不懈地追求正法,其紧迫有如头发须眉着火一般;最后便是,听人讲经,背诵受持,乐于依法修行,不是仅仅在言辞上兜圈子。“大迦叶啊!使菩萨得大智慧的四法,也就是这四种了。“另外,迦叶啊!菩萨又有四种情况,使他们丧失菩提心。哪四种呢?以虚言假行欺骗师长,接受了戒行经法而又没有恭行实践的决心;对于自己的修行道友,本来清楚而无庸置疑的东西,故意扰乱而让人产生怀疑和懊悔;对求大乘法的菩萨,竟然加以呵骂和诽谤,尽其所能地散布大乘菩萨的恶名声;怀着虚伪邪谄的动机与人交往共事。大迦叶啊!这些就是使菩萨丧失菩提心的四种行为了。“再者,迦叶啊!菩萨又有四种情况,可以使其生生世世不丧失菩提之心,甚而至于像菩萨坐道场成正觉这样的事,也可以因此而自然现前。是哪四种呢?哪怕说真话会招致生命危险,也不打妄语,更何况戏笑之间,怎么会有欺诳的行为呢?对待自己的修道同学,他能够以正直而坦荡之心与之相处共事,没有任何邪谄虚伪;对于所有发菩提心修行的菩萨,他都能够怀着恭敬的心意,把他们看做世尊本人一样,无论走到任何地方都会称颂他们的名字,要让众菩萨的美名传播四方;对于小乘教法,精进修行的菩萨,不会有任何兴趣,更不会有爱乐之心;对于无尽众生,他意在以大乘说法去启迪他们,一定要让他们安住于无上菩提之中。“再者,迦叶啊!菩萨又有四种法,会导致他所修得的善法消灭或不增长。究竟是哪四种呢?首先,是他生出了骄慢心,自以为是,追求读诵世俗典籍,以世间学问代替安身立命的追求;其次,他的目光放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上,贪图享受和色身的滋养,为此而曲意奉迎布施的檀越;第三,他因为自己行为心意低劣,便对菩萨有憎怨嫉恨,进而便会恶意地诽谤他们;最后,由于自己心中怀着骄慢心,所以对未曾听闻过的佛法,特别是大乘经典,不肯信受摄持,甚而至于违背和反对。迦叶啊!上面说的这四种法,就是导致菩萨所修成的善法不能保持而遭毁损的原因。“另一方面,迦叶啊!菩萨又有四种法,可以保持善法增长而不会丧失。这是哪四种呢?第一,便是放弃舍离一切邪伪的教法,追求正确而真实的经典——那教授六种使人离此生死流转而渡达彼岸的波罗蜜多经典,那讲述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的大乘法宝藏;其次,菩萨应该心中不怀任何的骄傲自满,对于一切众生都异常恭谦卑下,深知自己不如别人;再者,接受檀越的布施坚定如法,即合乎规定,不贪求过量施舍,满足于维持修行的基本需要,不用一切非法的手段去追求生活资料,因而能够心怀坦然澹泊,安住于圣道,不失圣种;菩萨返身求己,经常检点自身,不去探求别人的罪过是真是假,不以别人的错误缺点来掩饰自己的过失。如果对于佛法有什么不能理解通达的,都能这样想:佛法深意无量无边,它是依据众生的不同根性,不同好乐而说的,只有佛才能知道他所说法的全部深义,这不是我所能完全了解的。我应该以佛的方便智慧为权证,只有仰信之乙而不能违背。迦叶啊!这就是保持菩萨所得善法增长而不会丧失的四种法了。“另一方面,迦叶啊!又有四种邪曲不正的心意,是菩萨应该远离回避的。哪四种呢?虽然出家修学,却不能毫无疑惑地秉承佛的教诲,又不能坦白地忏悔自己的过错;对于一切众生,尤其是与自己同修共学的师友有骄傲自大或者瞋恨情绪;呵骂菩萨,嫉妒菩萨的利养和智慧,以至诽谤菩萨,造成他们的恶名远扬。迦叶啊!这四种邪曲心是菩萨应该远远加以回避的啊。“另外,迦叶啊!菩萨的四种正直无邪的心各有相状显示出来。哪四种呢?第一,无论在僧伽中犯有或轻或重的任何罪恶,都不会隐覆掩藏,而能向他人坦白发露,因而心中时时清净,不受疑悔等盖缠的折磨障碍;菩萨若遇上被人辱骂、毁谤、殴打、捆绑的恶事,无论遇到什么伤害,都只是返身自责,不会怪罪怨恨他人。因为他知道这是自己以往的宿业造成的果报;菩萨安然稳固地依于信仰之力,如果真有自己不能理解的甚深佛法,也能够以自己的清净之心,平静接受,完全随顺深入。迦叶啊!菩萨的四种正直无邪的心会在这四个方面表现出来。“另外,迦叶啊!菩萨也有可能在四个方面表现出败坏的相状来。哪四方面呢?虽然读诵经典,但却只在义理上下功夫,不注重信受履行,结果堕入戏论,因而无从随顺佛法身体力行;因有自我骄慢,不能尊重老师,不能奉行师说,自然不能得到师长的欢心;虽然当初出家受戒,但因现在不能如法修行,因而说来是在浪费在家施主的布施供养;由于有骄慢心,所以自以为是,一旦遇见了超过自己的胜善菩萨,依然加以轻慢而不能恭敬。所以说,迦叶啊!菩萨会有这样四种败坏之相。“另外,大迦叶啊!菩萨又有四种善好而随顺佛法之相。哪四种呢?首先,对于从未听说过的大乘经典,一旦听闻便能够信顺受持,并且按它所说的去做,其对于佛法的依止体现在实践上,而不是停留在义理或语言形式上;忠实地按师长说的去做,善于从本质上去把握老师所教诲的宗旨,师友之间善于借助语言表达沟通,所作所为都如法而为善,所以不致违背师长的意思;遵守出家修行时立下的戒誓,持戒习定的功德没有些微损失,心意调顺而无愧于受檀越供养。由于自心恭谦而不骄慢,所以见了胜善,菩萨,能够恭敬爱戴,乐于追随。由随顺善人而能禀受其德行的熏陶。迦叶啊!这就是菩萨所具有的四种善好而随顺佛法之相。“另一方面,迦叶!菩萨有四种错谬。哪四种呢?对于那不能够正信佛法的根性低劣的人,如果菩萨与他们同见同意,那菩萨也就下降到了与之一样的水平上,就便是菩萨的错谬了;其次,对于那些根本不是利根器的众生,菩萨若糊里糊涂地向他们宣说甚深佛法,那就是菩萨的错谬了;第三,若对于那乐于听闻大乘佛法的根性众生,菩萨却对他赞扬小乘佛法的功德,那也是菩萨的一种错谬;第四,如果菩萨在作布施时,只向那些持戒供养的善人行施,而不顾破戒的恶人,那也就是菩萨的一种错谬了。大迦叶啊!这也就是菩萨的错谬呢。“再者,迦叶!菩萨有四种正直平等的大道。哪四种呢?第一,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那怕未有正信的众生也不轻慢忽视;第二,菩萨本着平等心化导众生,以不二平等慧接应他们;第三,以平等不二的佛法向一切不同根器的众生宣说,令他们各得其所;第四,众生无论善恶,菩萨均以法财施与他们,务令他们安住于正行当中。迦叶!这就是菩萨的四种正直平等的大道了。“再者,迦叶!菩萨有四种并非善知识和并非善等倡的,这并非良师益友的四种是什么呢?小乘的声闻学者,只是为了自我解脱,仅仅是自私自利;自观缘起得悟的小乘学者,不单求自利,而且怕麻烦,一味喜好清静少事;还有一类人将心思都用到了世间的种种学术典籍上,在语言文字上用功;还有一类人,所亲近的都不是能够使自己修行解脱得到增进的人,而只是一些能够带来物质利益的朋友。迦叶啊!这四种人,都不是作为菩萨良师益友的善知识和善等侣啊!“另外,迦叶!对于菩萨修行道来说,有四种菩萨只是似是而非的师友。哪四种呢?第一,有的人虽名为大乘学者,但却不是追求正法,而是贪图利养;第二,有的人虽名为大乘学者,但却耽于修行的名义,并未重视福德的积累;第三,有的人虽名为大乘学者,却贪图自己的涅槃之乐,而不顾应以灭苦之法去救度众生;第四,有的人虽名为大乘,但却喜好聚集一批徒众,不能真正远离愦闹而修行。迦叶啊!以上便是四种似是而非的菩萨了。“另外,迦叶!又有四种名副其实的真实菩萨哩!哪四种呢?第一,能够坚信并且理解一切法性空的道理,也能坚信因果不失,业报不虚的道理;第二,知道世间一切法中并没有确定自在的自我以及自我所拥有的任何东西;第三、一方面爱乐涅槃,但又深知涅槃不离生死,所以安住生死而救度众生;第四,他向众生施舍的任何财与法,都是为了众生能够得以摄受,决不会是为了追求果报。迦叶啊!这才是四种真实菩萨的福德呢!“再者,迦叶!菩萨有福德聚集的四大库藏。哪四大福德库藏呢?其一,菩萨在修行道中,时时处处皆能值遇诸佛;其二,菩萨不仅能够从佛那里听闻六波罗蜜这大乘菩提道的纲要,而且能够听到关于六波罗蜜的含义的发挥和讲解;其三,菩萨能够以毫无障碍的随顺之心来对待说大乘法的人;其四,菩萨修学,真正乐于远离,不受烦恼牵扯,心得解脱自在。大迦叶啊!这就是菩萨福德所积累的四大库藏呢!“再者,迦叶!菩萨有四种法,能够成为摄持善根使不丧失。哪四种呢?即使在空闲清静的地方,他也能够保持而不生起谄曲邪心;在一切众生中,他能够实行以四种利益广加摄受的原则,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争取众生,丝毫不考虑个人所得的果报;为了能够求取和体行佛法,他能够不惜舍身取义,为法赴死;最后,菩萨的心量无比广大,他修习善根,积累善德,永无止境,永无厌足。迦叶!这就是菩萨赖以摄持善根的四种要行了。“再者,迦叶啊!菩萨又有四种无量无边的功德来作为自己的庄严修饰。哪四种呢?菩萨能以清净无私的大悲心,为众生说法而作法施舍;以平等无差别的大悲心来看待破戒的恶行众生;在众生当中,时时对于发菩提心求无上道的功德利益称扬赞叹;那怕是遇见那些远远低劣于自己的人的侮辱损害,仍然能够坦然忍辱。迦叶啊!这就是菩萨才具有的四种无量无边福德庄严呢!【注释】

{1}宝积经:(宝积经)有广义及狭义两种。广义指平时所说之《大宝积经》;狭义指《宝积经)本经,亦即《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它是《大宝积经》之第四十三会,第一百一十二卷。《大宝积经》虽题名为菩提流志译,但实为菩提流志所编纂,《大宝积经》共有四十九会,菩提流志新译仅二十七会,菩提流志采用古师旧译二十二会,一起汇入《大宝积经》。本经之《普明菩萨会》是《大宝积经》中最为原始的部分。“宝积”,梵文Ratnakuta。意为“众宝聚集,汇集,贮藏”之意。故《大宝积经》是由多篇经文所集成。《宝积经》的《普明菩萨会》古来有许多别名,如:《大迦叶品》、《宝顶经》、《摩诃衍宝严经》、《佛遗日摩尼宝经》、《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古时所指《宝积经》皆指《普明菩萨会》而言。另外龙树所著《大智度论》(卷二八)中提及《宝顶经》即指此经。北魏时菩提流志(或云勒那摩提)所译《大宝积经论》四卷,据说为世亲所造,西藏则说为世亲弟子安慧造。此论亦即是《大宝积经》之释论。

本经的主旨在讲述大乘行,即从加行位到通达位的菩萨道。具体说包含三项:

一、以菩提愿为正行;

二、以空慧为习中观的目的;

三、以大悲心为功行的核心。

所有大乘经典或专重菩萨大行或佛果,或兼顾声闻乘和菩萨二乘。本经与般若经类相同,正明菩萨道,兼说声闻行,因三乘归入一法性皆无所得而成道。一切大乘经皆可以境、行、果三者作概括内容之标准。本经详于行,重视资粮行与慧悟行二者。若从戒、定、慧三者看,本经又尤重戒慧。这方面,本经强调的是:从慈悲心出发,远离忆想分别,深入真空戒行。本经又重视依定修观,认为不应以戒为终极,也不沉溺于三昧,主张以戒定为基础而超越戒定,获得现证智。《宝积经》在大乘佛教中地位极其重要。中国佛教中称五大部之一。空有二宗都在论述中常常引用本经。《大智度论》曾引“声闻空如毛孔空,菩萨空如太虚空”;《中观论》引“如来说空法,为离诸见故”;《瑜伽论.摄决择分》中说菩萨正行十六事,是本经之摩旦理迦;《唯积论》者之十三种中道也皆出自本经。

本经现存四种译本,分列如下:

一、后汉·支娄迦谶所译《佛遗日摩尼宝经》,一卷。

二、晋时译出之《佛说摩诃衍宝严经》,一卷,失译者。

三、前秦译出之《普明菩萨会》(即古《大宝积经》),一卷,即本经。

四、赵宋时施护译出之《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五卷。

此外,宋.沮渠京声所译之《佛说迦叶禁戒经》只是本经中兼说声闻道中正说一大段的别译;而梁时曼陀罗仙与僧伽提婆合译之《大乘宝云经》中之《宝积品》乃以本经编入,《宝云经》的异译本中均无此品。

{2}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我,指当初颂出此经的佛弟子阿难尊者;一时,以往之某一时候,无具体之时刻,往昔世尊说法和众弟子听法之时;王舍城,梵名Rajagrha,古时中印度摩揭陀国王都。相传佛灭后其弟子在此举行第一次结集。七世纪初,玄奘至此时,该城已经荒废。耆阇崛山,梵名Grdhrkuta,意为鹫峰,或灵鹫山,在王舍城之东北,佛在世常在此坐禅与说法等。佛经中多以此处为说法之地。

{3}大比丘众:佛教出家有五众,谓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梵言Bhiksu,意为乞土,指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僧人。至于大比丘,指已得三明六通的俱解脱阿罗汉。

{4}自“菩萨摩诃萨”至“皆是阿惟越致”:(一)菩萨摩诃萨,意为“大菩萨”;bodhisattva为“菩萨”,意即“觉有情”;摩诃萨之梵文为Mahabodhisattva,意为“大觉有情”。(二)阿惟越致,avaivarti也作阿毗跋致,意为不退转,初发心菩萨若修行到此位,得经一大阿僧祗的时间。所谓不退转,有四种不退转,即:信心不退,属十信之第六,于菩提深信不疑;位不退,属十住之第六住,指不会退到小乘的果位上去;证不退,为十地之初地,已证得甚深法性,一得永不退失;行不退,在八地以上,不断修持净心,不再起染心,以至不会停止不前。(三)佛在世时此地菩萨太少,能来参加法会的菩萨只能从其他佛国而来,故说从诸佛土而来集会。(四)所有大菩萨都在一生补处,当来成佛;正真大道,即指无上正等觉。

{5}尔时:这指的是,佛在灵山与大众共集而宣说法要之时;大迦叶,梵名Mahakasyapa,意为饮光,亦作迦叶波、迦摄波等。佛十大弟子之一。常修头陀行,故称头陀第一。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佛灭后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

{6}自“所受深法”至“卑下他人” :深法,有关大乘空义的深奥隐秘之法;秘不说尽,有所保留,故作秘藏,不肯示现于人;乐法:乐于了解听闻佛法,深愿欲求;留难:故意为难;说诸因缘,提出种种理由;沮坏、挫伤、败坏,使人心情沮丧;卑下他人:瞧不起、鄙视他人。

{7}如救头然:然,通燃。人若头发须眉着火,必然刻不容缓地急求灭火,真正深愿欲求正法的人,一定会精勤地毫不懈怠地凭多闻而生智慧。

{8}自“闻经持诵”至“不随言说”:乐如所行,乐于按照经中所说的修持实行;不随言说,言说,此指文字名相,即说不在语言文字上打转,不在名相上用功。

{9}菩提心:直接说,也就是觉悟之心。菩萨心是大乘佛道的核心。惟有怀菩提心的才堪称菩萨。高位菩萨念念不忘菩提心,初学佛者也只是修学正行,愿求菩提心。

{10}“何谓为四”至“与人从事”:此四者分别列举了不符合菩萨行的做法,亦即丧失菩提心的四种行径,即对师尊、道友、菩萨、众生都缺乏诚实无妄的清净心。

{11}自“菩萨有四法”至“乃至道场”:若非达到一生补处,菩萨修还有许多世的努力,故说菩萨凭四法才能生生世世不丧失菩提心;乃至道场,指最后身菩萨坐道场成佛之时。

{12}失命因缘:会导致人丧失生命这样的事由,称失命因缘。

{13}与人从事:指在社会中与人相处,往来从事,指与人打交道。

{14}离诸谄曲:离,不沾染,摆脱;谄曲,不怀善意的迁就、讨好。

{15}以憎慢心:读诵、修学路伽耶经懦慢心,佛教名词,亦称慢,梵文Mana。属有部不定地法之一,法相宗则归入烦恼法。《俱舍论)卷十九说,慢有七者:(一)慢,对于不如自己的人或与自己差不多的人,怀有自负心,自认为比人强;(二)过慢,对超过自己的人,自以为与己相等。对与己相等的人又自以为自己胜过他;(三)慢过慢,对比自己强的人说自己胜过他;(四)我慢,不知自我乃因缘假合,自以为有实找、真我;(五)增上慢,尚未修证得果位而自以为已证得;(六)卑漫,自认为同明明胜过自己的人差不多;七、邪慢,自己无德而自际有德。

路伽耶经,梵云lokaya-sutra,关于世间学问的典籍。此句的意思是批评有的人自认为有了自然科学知识便满足甚而根本否定道德修养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否定关于人生终极目标的追求或思索是具有第一重要意义的。

{16}贪利养心,诣诸檀越:檀越,梵云Danapati,意为施主。音译则为陀那钵底。《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载义净的说法:陀那是施,钵底是主。而言檀越者,本非正译,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转名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渡贫穷。

{17}自“舍离邪法”至“菩萨法藏”:法藏,佛教经典的总汇集,总蕴藏。大乘菩萨修习的核心纲目不外六个方面,即六种波罗蜜: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梵言Paramita,意译为度,因修此功德而能从生死此岸渡达彼岸矣。

{18}自“如法得施”至“安住圣种”:如法得施,不使用任何手段伎俩来达到使人布施的目的,虽得布施而不违背如来教导及戒律。邪命,此指不正当的生活方式,如虽为出家人,但为了谋求利养而竟然从事驱鬼、占卜、算命、看相等佛陀在世时严厉谴责的行道称邪命。圣种,由凡入圣的根据。安住圣种,指菩萨惟以修习圣道,断除烦恼为务,安于淡泊,不求利养。

{19}不出他人罪过虚实,不求人短:修菩萨行的人并不会去议论张扬他人的罪过,无论它是真是假;不求人短,不对人的缺点吹毛求疵,不以发现人的不足而自得。

{20}自“若于诸法”至“不生违逆”:心不通达,心中有所不能了解谓不通达;以佛为证,哪怕对于佛法有不能了解的,那是因为我等智根浅陋,不足以认识佛陀的无量方便的说法,是随众生悟性的不同差别而发的,只能以佛陀所说为依据。

{21}于佛法中心生疑悔:不能信顺佛法,犯有罪过,不愿或不敢发露,埋在心里,当然会陷于重重疑悔的折磨。

{22}于他利养,起嫉妒心:利养,利益养生。指得他人布施而能养身以利求道。若以利养为惟一目的,则成了贪图财利了。

{23}四直心之相:直心,正直之心;直心之相,正直之心的表现于行为言谈。

{24}自“所犯重罪”至”心无益缠”:发露,坦白,忏悔;盖缠,盖为掩蔽,遮盖,指不善之身、口、意业对趋向解脱行的妨碍;缠,指缠缚,束缚,也是指对于解脱的阻碍,羁绊。盖若列举有五:贪欲、瞋恚、疑、昏沉睡眠、掉举恶作(恶作即悔)。缠缚则有十,即: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复。

{25}自“若失国界”至“亦不余言”:不说欺诳假话,也不扯别的借口。

{26}自“一切恶事”至“自依业报”:自依业报,是说将一切受苦均归结到自己的宿业上,决不怨天尤人。

{27}不怨恨他,安住信力:自己虽有不幸,不嫉恨恼怒他人。安住信力,安住者,谓坚守固有立场。此处说能够尊敬佛说而起信心毫不动摇。

{28}读诵经典而生戏论,不随法行:指一味在经典上下功夫,以听闻经典理论代替一切修持,结果堕于戏论,只有空言而无正行。自然不符合佛所说正法,称不随法。

{29}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指自己不能正确接受师长的教说,其见解不能和合共住于僧伽内部,所以是虚假的住阿兰若者。

{30}损他供养:糟塌了在家信士的供养和诚信。人若出家,得在家施主供养,理应如法修行,若无戒无定而受人信施,便是“损他供养”。

{31}见普菩萨,轻慢不敬:因为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闻法而有胜解者,住僧伽能和合者,受信施而摄持大众者,所以见了真正善好菩萨便现出轻慢不敬。

{32}不可信人,与之同意:不可信人,缺乏正信的人,当然不可与之唱言相同。

{33}是菩萨谬,非器众生,说甚深法:菩萨化众,应当随应机宜,因材施教,对小乘根器的人若说大乘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34}乐大乘者,为赞小乘,是菩萨谬:若对乐于听闻大乘法之根性的人,盛赞小乘,反而会使丧失大心。

{35}自“若行施时”至“不与恶人,是菩萨谬”:施有两种:财施与法施。供养也有两种:财供养与法供养。菩萨的悲心应该如雨普降,不应因持戒破戒、因善恶而放弃对一部分人的救济。

{36}自“于诸众生’至“等以佛慧”:佛慧,亦即菩提或佛知见。此句意为菩萨以入佛知见平等地教化一切众生。

{37}普令众生等住正行:让一切众生平等地安住于正当而又正确的行为之中、正当的修行路上。

{38}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知识,众人仰望而所亲近的良师,即所谓众所知识;等侣,伙伴,朋友。善等侣,犹言益友。以下分说四种人不足以成为求菩萨道者的良师益友。为什么呢?小乘声闻行者只为自己的生死解脱用功,并不关心众生的生死大患;求缘觉者又只求清静,厌恶尘嚣,一心凭自己善观缘起而获觉悟;至于有的世闻者,只追求急功近利的学问,完全不关心安身立命的大事。最后一类求菩萨道者应该回避的是,那些仅能增加俗世名利的人。

{39}菩萨有四非菩萨而似菩萨:这是说有的菩萨不能只从其自白上听信。有四种似是而非的虚假菩萨。有的只讲求物质利养,关于佛法的多闻持诵反成了谋求利益的手段;有的修大乘行者,虽然也住寺修持,但却并未积累福德,未能实行福慧双修;有的只求自己得涅槃乐,并不关心以佛法施众生而使其灭苦;也有的并不能做到清净修行,聚集徒众,如同置身于眷属中间。以上四种菩萨都仍然属于世俗心重的人,算不得真菩萨。

{40}菩萨有四大藏:初发心菩萨得在初阿僧祗大劫中修学正行,以积累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此即为“藏”。成就菩萨的这种宝藏有四方面:得遇诸佛闻法供养;得闻六度之菩萨道的纲要;菩萨心无隔碍,随顺大乘法理;菩萨远离诸行烦恼,一心精进。

{41}菩萨有四法,能过魔事:“过魔事”之“过”,意为超过、超越、战胜;至于魔事,指那些能够促使菩萨功行倒退的不利因素。

{42}自“常不舍离”至“心无恚碍”:不利于饶益众生的恚怒心、隔碍心即是“恚碍”。

{43}是为菩萨四法,摄诸善根:“摄诸善根”的“摄”为摄持、摄护、摄养等意;根本善根则指的是菩提心。要护持菩萨的根本善,就要做到四方面:对自己的慎独功夫;对众生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之法;敢于舍身求法;孜孜不倦地修善。

{44}菩萨有四无量福德庄严:福德庄严,福德谓福智两种成佛的资粮;庄严,谓装扮、严饰,此指足以作为装饰的东西。亦即清净心、大悲心、菩提心、忍辱心四者。【经文】

复次,迦叶!名菩萨者,不但名字为菩萨也。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为菩萨。略说成就三十二法,名为菩萨。何谓三十二法?

常为众生深求安乐;皆令得住一切智中;心不憎恶他人智慧;破{1}坏骄慢;深乐佛道;爱敬无虚,亲厚究竟,于怨亲中其心等同,至于涅槃;言常含笑,先意问询;所为事业,终不中息;普为众生等行大悲;心无疲倦,多闻无厌;自求己过,不说他短;以菩提心行诸威{2}仪;所行惠施,不求其报;不依生处而行持戒;诸众生中行无碍忍;为修一切诸善根故,励行精进;离生无色而起禅定;行方便慧;应摄

{3}四法;善恶众生,慈心无异;一心听法;心住远离;心不乐著世间众事;不贪小乘,于大乘中常见大利;离恶知识,亲近善友;成四梵{4}行,游戏五通;常依真智;于诸众生邪行正行,俱不舍弃;言常决{5}定;贵真实法;一切所作,菩提为首。

如是迦叶!若人有此三十二法,名为菩萨。{6}

复次,迦叶!菩萨福德,无量无边,当以譬喻因缘知故。迦叶,譬如一切大地,众生所用,无分别心,不求其报。菩萨亦尔,从初发心,至坐道场,一切众生皆蒙利益,心五分别,不求其报。{7}

迦叶,譬如一切水种,百谷药木皆得增长。菩萨亦尔,自心净故。慈悲普复一切众生,皆令增长一切善法。

迦叶,譬如一切火种,皆能成熟百谷果实。菩萨智慧,亦复如是,皆能成熟一切善法。

迦叶,譬如一切风种,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菩萨方便,亦复如是,皆能成立一切佛法。迦叶,譬如月初生时,光明形色日日增长。菩萨净心亦复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长。

迦叶,譬如日之初出,一时放光,普为一切众生照明。菩萨亦尔,放智慧光,一时普照,一切众生。

迦叶,譬如狮子兽王,随所到处,不惊不畏。菩萨亦尔,清净持戒,真实智慧,随所住处,不惊不畏。{8}

迦叶,譬如善调象王,能办大事,身不疲倦。菩萨亦尔,善调心故,能为众生作大利益,心无疲倦。{9}

迦叶,譬如有诸莲花,生于水中,水不能着。菩萨亦尔,生于世间,而世间法所不能污。

迦叶,譬如有人伐树,根在还生。菩萨亦尔,方便力故,虽断结{10}使,有善根爱,还生三界。

迦叶,譬如诸方流水,入大海已,皆为一味。菩萨亦尔,以各睡{11}眠门集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为一味。

迦叶,譬如须弥山王,忉利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住。菩萨菩提{12}心亦复如是,为萨婆若所依止住。

迦叶,譬如有大国王,以臣力故,能办国事。菩萨智慧亦复如是,{13}方便力故,皆能成办一切佛事。

迦叶,譬如天晴明时,净无云翳,必无雨相。寡闻菩萨无法雨相,亦复如是。迦叶,譬如天阴云时,必能降雨充足众生。菩萨亦尔,从{14}大悲云起大法雨,利益众生。

迦叶,譬如随转轮王所出之处,则有七宝。如是迦叶!菩萨出时,{15}三十七品现于世间。

迦叶!譬如随摩尼珠所在之处,则有无量金银珍宝。菩萨亦尔,{16}随所出处,则有无量百千声闻、辟支佛宝。{17}

迦叶!譬如忉利诸天,人同等园,所用之物皆悉同等。菩萨亦尔,真净心故,于众生中平等教化。

迦叶!譬如咒术药力,毒不害人。菩萨结毒,亦复如是,智慧力{18}故,不堕恶道。

迦叶!譬如诸大城中所弃粪秽,若置甘蔗、蒲桃园田中,则有利{19}益。菩萨结使亦复如是,所有遗余,皆是利益,萨婆若因缘故。

如是迦叶!菩萨欲学是《宝积经》,常应修习正观诸法。云何为{20}正观?所谓真实思惟诸法。

真实正观者,不观我、人、众生、寿命,是名中道真实正规{21}。

复次,迦叶!真实观者,观色非常亦非无常,观受、想、行、识非常亦非无常,是名中道真实正观。

复次,迦叶!真实观者,观地种非常非无常;观水火风种非常亦非无常,是名中道真实正观。

所以者何?以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复次,迦叶,若心有实是为一边,若心非实是为一边;若无心识,{22}亦无心数法,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如是善法、不善法、世法、出世法,有罪法、无罪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乃至有垢法、无垢法,亦复如是,离于二{23}边,而不可受,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复次,迦叶!有是一边,无是一边;有无中间五色、无、形、无{24}{25}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相。

复次,迦叶!我所说法,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人,六人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因缘,但为集成是大苦聚。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六人灭,六人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26}生灭故如是老死、忧悲、众恼、大苦皆灭。

明与无明,无二无别,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诸法实观。如是行及非行,识及所识,名色可见及不可见,诸六人处及六神通,触及所触,受与受灭,爱与爱灭,取与取灭,有与有灭,生与生灭,老死与老死灭,是皆无二无别;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复次,迦叶!真实观者,不以空故令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无相故令法无相,但法自无相。不以无愿故令法无愿,但法自无愿。不以无起、无生、无我、无取、无性故,令法无起、无取、无性,但法自无起、无取、无性。如是观者,是名实观。{27}

复次,迦叶!非无人故名曰为空,但空自空。前际空,后际{28}空,中际亦空。当依于空,莫依于人。

若以得空便依于空,是于佛法则为退堕。如是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29}空见,则不可除。

迦叶,譬如医师,授药令病扰动,是药在内而不出者,于意云何{30}如是病人宁得差不?

不也,世尊,是药不出,其病转增。

如是迦叶!一切诸见,唯空能灭。若起空见,则不可除。譬如有人怖畏虚空,悲号椎胸,作如是言:我舍虚空。于意云何?是虚空者,可舍离不?

不也,世尊!

如是迦叶!若畏空法,我说是人狂乱失心。所以者何?常行空中{31}而畏于空。譬如画师,自手画作夜叉鬼像,见已怖畏,迷闷壁地。一切凡夫亦复如是,自造色、声、香、味、触故,往来生死,受{32}诸苦恼,而不自觉。

譬如幻师,作幻人已,还自残食。行道比丘亦复如是,有所观法,{33}皆空皆寂,无有坚固,是观亦空。

迦叶!譬如两木相磨,便有火生,还烧是木。如是迦叶!真实观{34}故生圣智慧,圣智生已,还烧实观。【译文】“另外,迦叶!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并非只是称呼不同,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其正行之中的。菩萨的本意就已经包含了能实行种种善法,能博施平等之心的内涵。能如此才可以称作菩萨。下面简略地分说三十二种法,显示菩萨的含义。哪三十二种法呢?“常为众生追求强胜有力的愿乐,便他们因我的一切智而得以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