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战争之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8 14:23:48

点击下载

作者:韩震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战争之谜

世界战争之谜试读:

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着太多具有诱惑力的秘密等待着探索、发现,人类在众多的谜团中不断地苦苦摸索,也在这重重迷雾中不停地追寻着、探索着,寻找各种蛛丝马迹,探寻着答案。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足迹已经清晰地印在了月球上,呼风唤雨的梦想变成现实,寻求域外文明的活动正加紧进行。每当揭开一个个扑朔迷离、让人不可思议的谜团,人们都会从内心涌起激动自豪的心情。然而,诸多的困惑尚未解开,人们无法停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步伐,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心中的梦想……地球上频频出现的UFO事件,是外星人在追寻他们失落的记忆吗?吸血鬼和狼人的传说,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北纬30度的神秘力量,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道谜题吗?不可预知的法老诅咒,究竟是真实存在的事实还是精心设计的迷局?藏宝图的浮沉背后隐匿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血雨腥风,尘封的历史中究竟隐藏了多少真相?双胞胎之间的心有灵犀,动物在灾难面前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些尚未解开的谜题,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吸引着人们为寻找这些谜题的答案而上下求索。《国民阅读文库·探索发现系列》丛书宛如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撷取了古今中外地理、历史、社会、自然、生物、文化等领域中最经典的未解之谜,用科学的态度、审慎的求证、通俗的语言,结合诸多文献资料、考古发现与最新的研究成果,探索、揭示谜题背后隐藏的真相与玄机。数千年来,人类用智慧找到了诸多未解之门的钥匙,社会文明的进程也随之推进。昨日的谜题已破解,新的谜团又已出现。我们在充分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会获得更广阔的认知空间与文化视野,萌发出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冲动与渴望……PART 01 一战之谜一战是如何爆发的自人类诞生伊始,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作为战争史中不可忽视的一笔,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那场卷入三十几个国家、15亿人口的惨绝人寰的战争,对人类的精神和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摧残。百年之后,当我们再重新回望这场亘古未有的战争之时,看到它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和震撼。一百年前的天空下,那场留给人类永久伤痛的战争曾经在怎样的环境中孕育?它的前因后果,到底如何?这场世界之殇,痛不忍提。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的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开始警戒。这一天,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子索菲亚来到这个6年前被他们吞并的国家进行特别访问。

在城郊参观完军事演习后,在皇室车队开道之下,斐迪南大公夫妇乘敞篷汽车进入萨拉热窝城。在车队行进到街路拐角处的时候,一个突然窜出来的波斯尼亚青年举枪射向斐迪南夫妇,两人当场殒命。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

7月23日,奥匈帝国向波斯尼亚所属的南斯拉夫民族主导的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严惩凶手、镇压反奥运动、罢黜反奥官员。除内政方面的要求外,塞尔维亚悉数答应了奥匈帝国的要求。但是奥匈帝国在进行外交交涉的同时,却开始着手准备对塞尔维亚的战争。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和事件当事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许多国家在选择了各自的阵营后,先后向敌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开始轰轰烈烈的历程。

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奥匈帝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为自己的王储讨要说法。但是,在外交交涉并未遭遇阻碍的情况下,奥匈帝国迫不及待的宣战似乎让人匪夷所思。而其他各国在其后做出的宣战举措和种种迅捷的反应,也让这场以刺杀事件为借口的战争原因疑云重重。

跳出萨拉热窝事件,俯视当时整个世界的状况,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不为人知的内幕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经说过:“现代世界的战争种子就是工业和商业上的对立,它是一场商业和工业的战争,而不是一场政治战争。”这似乎为现代战争打下了一个基调。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14年,而在战前,当时的世界早已是暗潮涌动。

在一战中,参战的双方为协约国和同盟国。协约国一方包括俄国、法国、比利时、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以及日本等国家。而同盟国一方则是以意大利、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为代表。我们纵览一战前的世界局势,这些国家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先说德法两国。自从1870年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普法战争爆发之后,大败的法国因着割地赔款的原因元气大伤,与德国结下冤仇。而在20世纪初,德法两国又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两国积怨进一步加深。

再说英国的权衡。英国之所以最后选择站在德国的对立面,也是源于两国的宿怨。随着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作为后起之秀的德国,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的情况下,加紧了对殖民地霸权的争夺,从而损害了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德国凭借着雄厚的资本和优势,在一步步的争夺战中占据主动,英德矛盾愈加激烈,开始展开了海上和陆地的军备竞赛,所有的矛盾均是蓄势待发。

而同样在20世纪初,被称为欧洲火药库的巴尔干半岛各国,为利益产生冲突,爆发了巴尔干战争。俄国和奥匈帝国为了各自利益插手巴尔干战争,结下了梁子。

种种因由,让这些处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而逐渐形成了对自身处境的判断以及对他国的认知。因由自己的利益,分分合合中,德国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结成三国同盟。而为了继续与德国较量的法国也与俄国结成法俄同盟。随后,英国在权衡自己的利害得失后,与法、俄结成三国协约。

20世纪初,欧洲从此分裂成为两大阵营并不断吸纳新成员,双方一有风吹草动便剑拔弩张。

而正是这些各怀心事的国家,在同一个时间段,同时卷入了这场阵势浩大的战争之中。也因此,一战是经济之战而非政治之战的说法产生。结论早已扑朔迷离

据资料记载,萨拉热窝事件之后,以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一方大肆叫嚣“这是一个发动战争的好机会”,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本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而萨拉热窝事件中,无论是刺杀方波斯尼亚青年普林西普还是被刺杀的斐迪南大公夫妇,都成了这场注定要发生的战争的牺牲品。

普林西普是当时的塞尔维亚的反奥组织黑手会的成员,黑手会的口号为“不统一毋宁死”,主张采取恐怖行动,为实现塞尔维亚民族的统一而奋斗。而斐迪南大公则正是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主要领导人之一。这场刺杀的对决双方,本是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些名正言顺的理由,似乎都为奥匈帝国的寻衅提供了很好的借口。到底突发事件是引起的战争源头,还是参战国心知肚明的结果,这一切,都随着事件的远去和时间的流逝为后世的探讨者和研究者留下了太多的迷惑。

在讨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中,我们习惯于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这场战争,到底是因何而起,似乎是一个纠缠不清的话题。不问缘由只看结果

今天,当我们在和平的年代探讨这场远离我们的战争的时候,其实结果与起源同样不可忽视。探究缘由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而结果的惨不忍睹则是阻止人类自相残杀的重要理由。

这场发生在一百年前的战争,虽然主要战场在欧洲,却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卷入其中。6500万人参战,2000万人受伤,1000万人死亡……这样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却又黯然神伤。

与无法躲避的天灾相比,人类的自相残杀带来了比天灾更残忍的结果。一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造成了沉重打击,直接导致了德国的报复心理,短短20年后,世界大战再次爆发。

一战的硝烟已经散去,在探讨其缘由之时,面对种种扑朔迷离,我们需要记住的只是和平的重要性。1918年,德皇威廉二世与皇后奥古斯妲。恺撒·威廉二世,全称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霍亨索伦,普鲁士国王和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1888~1918年在位。英女王维多利亚的外孙,英王乔治五世的表兄。1859年生于波茨坦;1888年6月即位;1890年解除俾斯麦首相职务;1895年宣称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并煽动民族沙文主义,称“世界只有依靠德意志才能得救”;1914年利用萨拉热窝事件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被迫退位流亡荷兰;1941年6月逝世于荷兰多恩,终年82岁。恐怖的杀人汽车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遇刺的一刻,斐迪南大公夫妇正坐在他们的红色敞篷汽车上准备驶回萨拉热窝城。这辆专门为大公夫妇特制的皇家豪车,最终成了他们的葬身之所。更令人蹊跷的是,大公夫妇死后,这辆几度易主的红色轿车,给它历任的主人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敞篷跑车成葬身之所

在20世纪初的时候,汽车工业刚刚起步,汽车往往是作为贵族享有的奢侈品而存在的。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前往刚刚被奥匈吞并的国家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访问。

出发前,政府为斐迪南大公的这次出行特别配置了一辆豪华的红色敞篷汽车,作为大公夫妇出行的代步工具。在萨拉热窝城郊检阅完军事演习之后,斐迪南大公的车队缓缓开进萨拉热窝城内。

大公夫妇的敞篷跑车被皇家卫队簇拥在队伍的最中间,吸引了无数的目光。正当大公夫妇享受着这种众星捧月般的荣耀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早已埋伏好的杀手瞬间开枪击中了大公夫妇。

大公夫妇年轻的生命,最终终结在了这辆豪华的红色敞篷汽车上,一战由此拉开了序幕。几度易手,汽车凶险难防

在斐迪南大公夫妇死亡后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随着战争的推进,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死亡事件渐渐被愈加紧张的战争局势所覆盖,大公夫妇的殒命,成为他们在人们记忆中的终结。但是,这辆作为他们葬身之所的红色汽车的命运,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在一战爆发后不久,奥匈帝国的布狄洛克将军得到了这部红色车子,并把它当做自己的坐骑。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布狄洛克将军在一次战役中惨败,将军本人作为直接责任人而被就地免职。最终,这位名噪一时的将军死在了一家穷人收容所里。红色敞篷车也因此第二次易主,落到了布狄洛克将军手下的一个上尉的手中。

上尉得了这部车子之后极度兴奋,享受着这部车子带给他的神奇快感。但在高速行驶的途中,上尉撞死了两个农夫,并最终撞向一棵大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停战之后,新任的南斯拉夫总督成为这部诡异汽车的第四任主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同样没能躲过悲惨的命运。在拥有这部车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南斯拉夫总督在这部车上连续发生了4次交通事故。而在经历了有惊无险的前三次死里逃生后,总督在第四次事故中失去了右臂。气急败坏的总督下令焚毁这部不祥的车子,但是却被一位名为史基斯的医生制止了。

得到了这部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车子后,因为无人驾驶,史基斯医生成了自己的司机。意料之中,6个月后的一天早上,史基斯医生在驾驶这辆车出行的途中车翻人亡。医生死后,他的遗孀把这部车卖给了一位富有的珠宝商。一年后,珠宝商没有留下任何遗言,神秘自杀。

再度易手的车子又转到了一名医生的手中。所幸这位医生本人并没出现大的状况,只是在其拥有这部车子的时间里,他的病人因恐惧于这部车子的“盛名”而不敢前来看病,导致医生的收入直线下滑。无奈之下,医生将车子再度转手给了一位瑞士的赛车手。

这位赛车手驾着此车参加山间的车道比赛时,被车子抛出,撞死在转弯处的石墙上。

接着,这部车子来到了一位富农手中。一天,车子无端陷在路中不能前行,停下来查看状况的车主请一个农民用马车把这车拖回城里。车子刚系在马车上,却忽然自己开动了。富农躲闪不及,被莫名自行发动的车子碾死。

最终,这辆终结了太多人生命的车子等到了它最后一任主人——一个修车铺的老板。买下这辆已是千疮百孔的车子后,修车人将其修好,并将红色改漆成蓝色。一天,在载着朋友出席一场婚宴的途中,车主试图超车未果,在碰撞中,车上四人死亡。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凶险旅程后,这辆充满杀气和玄机的汽车由政府出资修好后,被陈列在维也纳一家博物馆。但是,相关专家还没来得及对这辆充满传奇色彩的车子做进一步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来了。盟军的飞机在战争中轰炸了收藏这辆汽车的博物馆,这辆历经磨难的车子最终在战争的炮火中灰飞烟灭了。杀人汽车的几多传闻

其实,古往今来,像杀人汽车这种充满悬疑色彩的故事不乏其数。但是与之相同的是,这样的故事往往很难得到一个让人释怀的解释。

在美国个性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和好友昆汀·塔伦蒂诺联合推出的电影《刑房之死亡证据》中,就曾有一部让人闻风丧胆的杀人汽车。与一战中这部红色的敞篷汽车不同,《死亡证据》中的汽车,是一部有骷髅头标志的蓝色炫车,颜色与一战中那部车子最后被漆成的颜色相同。

在这部以变态杀人狂为题材的影片中,汽车成为杀手唯一的凶器。影片中所有屠杀场面都是以汽车近乎疯狂的碰撞、辗压来完成的。在影片独特的暗黄色的基调中,这部蓝色炫车成为了让人避之不及、名副其实的杀人汽车。

当然,与《死亡证据》不同的是,来自于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这辆红色汽车,它所引起的死亡事件中,汽车取代了杀手本身,成为充满悬念、致人死亡的直接凶器。

一战中这部诡异的红色敞篷汽车,在亲历了它的首任主人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悲惨结局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它的“杀人之旅”。如果不是在二战中遭遇了“飞来横祸”,很难想象在以后的岁月中又会有怎样的让人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实物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人们很难从其结构的角度来追寻其中的缘由了。如今,只剩下这一段令人不可思议的传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闲聊的一个话题。而这其中的秘密,将会随着这部车子的灰飞烟灭,而成为永久的谜团。离奇的圣诞休战一提到战争,相信许多人会在头脑中瞬间闪现出“血腥”、“杀戮”、“死亡”等一系列的词汇。但是在一战中,正在彼此胶着的西线战场上,却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幕:交战双方的英德士兵,在圣诞节到来的瞬间突然相继熄火,双方互换礼物,彼此问候,甚至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足球赛。这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场面,成为世界军事史上最让人费解的一幕。让人费解的圣诞休战

一战已经过去了百年之久,在这一个世纪的记忆中,那场惨绝人寰的杀戮,始终让我们不寒而栗。

隔着一个世纪的时光,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用尽所有力气去想象那场对抗人类本性与文明的战争有多残酷。但是,一段流传下来的圣诞休战的故事,却为那段血腥的历史蒙上了一层温情的面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线主要分为东西两线,东线主要是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则是英法比对德作战。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在仅仅四个月后的圣诞节,本该是双方激烈对抗的时候,西线战场却出现了一次离奇的休战,让人万分不解。

1914年圣诞节期间,西部战线的交战双方突然陆续停火,但令人奇怪的是,交战的一线部队指挥官们谁也没有下过停火的命令。这也因此成为战争史中一个最大的谜团。

有人说是正常休战,有人称是士兵的厌战情绪使然,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反战军官在暗地里下了命令。但由于缺乏正规史料的记载,在种种传言中,这次离奇的圣诞休战越加神秘。敌人兄弟,圣诞快乐

2003年11月11日,适逢一战停战纪念日,德国史学家米切尔·于尔格推出了他的著作《大战中的小和平》,试图破解这个谜团。

书中称,德国国防军中校团长策默米奇指挥的“萨克森团”以及另外一个名为“巴伐利亚团”的部队中,很多人在战前曾在英国打工,通晓英语。因此,双方在顺利的沟通下达成协议——圣诞暂时休战。而且在休战的时间里,双方还互赠礼物,并开展了一场足球赛。

由于在随后的战争中,参与圣诞休战的策默米奇的部下几乎全部阵亡,这场私下的停战协议也因此成为了秘密。策默米奇在其日记中曾经写下了这段经历,并用密码加密。多年后,策默米奇的后人发现了这些日记,在专家们成功解密后,这段历史被加以还原。

作为英国第一皇家沃里克军团的指挥官,汉弥尔顿上尉在日记中披露了一桩与德军的会晤事件,似乎佐证了策默米奇的日记。

在日记中,汉弥尔顿上尉曾经写道:“1914年的圣诞节,德国人想和我们谈话。”根据汉弥尔顿的记录,双方达成了停战48小时的协议。

而在随后的日子里,一个曾经经历了那场战争的英国士兵的一封家信,在百年之后飘落到了世人手中,为我们描述了那个人们口中的温情时刻。

在这封长达5页的家信中,英国士兵详细记录了圣诞休战的场景。“德国人在他们的壕沟边缘点起了蜡烛,然后走向我们的阵地,祝福我们圣诞快乐。他们给我们唱了几首歌,我们举行了一个特别的圣诞派对。圣诞节那天的早餐后,我们还在壕沟后面举行了一场足球比赛。”而英国士兵还在信中提到,一些地区的休战仅仅持续了一天,但另一些地区的休战却几乎持续到了元旦。而且,德国士兵还向他们建议将停火日再延长几天。

在信件的最后,士兵写道:“我无法解释我的25岁是如何度过的,我永远也不会想到我会在圣诞节、在战争前线和德军士兵握手,我猜你们做梦也不会想到……”

但遗憾的是,在这个英国士兵的信件中,关于停战的前因和后果并没有过多的描述。

根据上面资料的描述,这似乎是一场下层军官之间达成的一种秘而不宣的私人协议。

也有消息称,这次休战是由英国大主教提出的,初衷是让作战前线的士兵得到暂时的休息,这一提议也得到了德国方面的响应,因此出现了圣诞休战的一幕。

但另有报道称,这次士兵私自停战的行为震惊了英德双方的军事首脑。双方军事指挥官随后下达命令,禁止自作主张的非官方“休战事件”再次发生。快乐的过程重于原因

关于这次离奇的休战,正规史料中并没有太多记载,这更让这次莫名其妙的停火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在美国人彼得·博斯科的著作《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关于那次休战曾有过一段文字记录:“1914年的圣诞节,双方宣布停火24小时。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士兵们蜷缩在冰冷的堑壕里,怀抱着冰冷的钢枪,啃着硬如石头的压缩食品,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圣诞停火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愉快的假日。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天不用担心敌人的炮弹会落在自己的头上。12月26日,枪炮齐鸣,双方恢复了战斗。”

而关于此书作者的身份介绍中称,彼得·博斯科曾供职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其任职期间,他曾有机会接触到关于一战的第一手资料,这似乎表明,彼得·博斯科的资料很具参考价值。但同样令人遗憾的是,他也并未就这次休战作更多更详细的说明。

如果单纯地理解为假日休战,其间的时间以及双方士兵情绪的记载上,彼得·博斯科和上面其他史料中的描述似乎存在着许多出入,这更让人觉得扑朔迷离。1914年,圣诞节休战期间的英国和德国军队一起庆祝圣诞。

根据彼得·博斯科的描述,这只是一次惯例性休战。而有专家称,圣诞休战在基督教国家中发生实属正常。而且,由于圣诞节正是寒冷的冬季,在严寒中作战的辛苦众人皆知,再加上宗教信仰,人们很乐于行此方便。

在遥远的日本战国时代的一次战争中,由于交战双方的军队中有大量的基督徒,因此,一方的领袖就提议在圣诞节休战,据称,当时还有传教士给交战双方举行了弥撒之类的宗教活动。

而据英国媒体报道,由于年代久远,英国士兵的那封家信的信封已经遗失,再加上几经转手,除了士兵在信中所描述的情况之外,已经很难再追查到其他可以佐证的资料了。而经历过圣诞休战的最老的英国士兵艾尔福雷德·安德森在经历了109个春夏秋冬之后,也在这封家信“出土”之前去世。因此,英国士兵在家信中所描述的内容也无法得到证实了。而交战双方的私人日记中,又缺少更详细的记录。

所有相关的线索已经慢慢中断。随着时间的渐行渐远,那段在残酷战争中的温情时刻也从此成了一个谜团。

但是,至少,在那段充满征战与杀戮的岁月中,这段被以少量文字记述而为世人所知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温暖。那段没有硝烟战火的时间,相信曾长时间地留在那些曾经经历过的人们的记忆中,陪着他们度过了生命中后来的战争时光。离奇失踪的英法军队无论是在冷兵器时代,还是在充满科技元素的现代战争中,伤亡事件不可避免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在炮火的洗礼中,血肉之躯战死疆场本是常事。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有过一段离奇的失踪往事。上千名的英国士兵,在一场迷雾中失去踪迹。而在其后不久,法国的失踪事件也再度上演。既非伤,也非亡,这样的结局似乎让人不可想象,也无法解释。千名士兵神秘消失

加里波利之战,又称达达尼尔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土耳其的加里波利半岛的一场战役。在此次登陆战中,协约国方面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上演了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在这场战役中,成功登陆的英国军队在土耳其周边进行驻扎,随时准备向敌军发动新一轮的攻击。

但是,就在1915年的8月28日,一件离奇的事情发生了。当时,奉命驻扎在加里波利地区的是英国和新西兰两国的士兵。当天,一队由800名英军组成的部队奉命向不远处的另一个高地进发,以图占据有利地形,展开攻击。

事发当天,天气晴朗,只有几朵白云在英军驻地的上空若有若无地飘荡。但是,英军想要进发的高地的边缘,却始终有一片雾气笼罩,久久不曾散去。而行进中的英军最后的宿营地——高地的顶端却是清晰可见。

在晴朗的天气下,800人的军队悄无声息地向高地进发。不多时,先头部队的人员的身影已经渐渐被山顶周围的雾气笼罩。而处在部队的中后位置的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进入雾气的包围之中。当部队完全进入雾气的包围之后,山下驻扎的新西兰士兵已经完全见不到英军士兵的身影。浩浩荡荡的800人队伍,仿佛一瞬间被山顶周边的雾气完全吞噬。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按照预定计划,英军应该穿越这团盘踞于山顶周边的雾气,直接到达山顶集合。但是雾气中的英军,却再也没有走出来。刚刚还在无声前行的士兵,仿佛凭空消失了一样,再也不见踪影。几十分钟后,山顶周边的灰色雾气渐渐散去,山顶一片宁静。而在其中穿越的800名英国士兵,再也找不到任何痕迹。

事后,亲眼见证这一神奇事件的新西兰士兵,将自己亲眼见到的事情经过,向上级作了详尽的汇报。得知消息的英国出动了大批搜救人员,在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之后,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救工作,但是最终毫无结果。英国方面只能推断这800人是被土耳其方面抓去做了俘虏,搜救工作无功而返。

无独有偶,和英国同属协约国一方的法国,也遭遇了和英国军队一样的神秘失踪事件。驻守在马尔登高地的两个营的法军,几百名将士,也在同样的情况下莫名失踪。法国方面同样派出大量搜救人员,最终和英国一样,无功而返。上千条生命,就这样在众人面前瞬间消失,没有一点痕迹。事后,失踪方只能将这些人员列入被敌军俘虏的名单之中。离奇失踪前有古人

在以往的历史中,军队离奇失踪的事件也曾发生过。

公元前6世纪,在伊朗南部崛起的古波斯帝国不断壮大。为了扩大自己的版图,波斯不断向外发动战争,用武力征服周边国家。公元前522年,波斯皇帝冈比西斯二世率军成功入侵埃及,又派出5万大军向埃及附近一个叫阿蒙的国家进发。波斯军队行军进程中要穿越茫茫的沙漠,6天后,远征军到达一个叫幸福之岛的绿洲小镇整顿就绪后出发,却于第七天神秘消失在沙漠中,再也没有了任何消息。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大军在沙漠中遭遇风沙袭击,被掩埋于大漠中。而在事后的调查工作中,却无法印证这一说法。

而同样的事情,在西班牙也曾经上演。1711年,西班牙因争夺皇位继承权而发生了一次战争。4000名西班牙士兵连夜驻守在派连尼山上等待援军。第二天,当援军到达山上的营地时,除了发现依旧燃烧的营火和满地的武器外,不见一人踪影。更令人吃惊的是,现场没有任何打斗的痕迹,这也直接否定了4000士兵被敌军袭击后遭遇俘虏的可能。但是,一夜之间,4000个生命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迷雾重重地失踪事件

关于一战中离奇失踪的英法军队,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按照国际惯例,双方是可以有条件地交换俘虏的。当英国军队质问土耳其,要其交出自己国家曾消失在土耳其境内的800名士兵时,却遭到了土耳其方面的否认。原因是,土耳其方面从未见到过英国的800名士兵,因此更谈不上俘虏对方。在得到土耳其方面的答复后,英国方面也曾一次又一次地派出相关人员到实地进行调查,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这800名英国士兵,连同法国消失的人员,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消失于众人的视线中。即使相关人员对失踪现场作了最周密的勘察,依旧无法发现任何线索。而关于土耳其一方,面对着交换俘虏的国际惯例,似乎也没有撒谎的必要,这更让整个事件扑朔迷离。

一个世纪过去了,当年参加一战的人们,有的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有的荣归故里,享受着战争英雄的荣耀。但是,那些在战争年代凭空消失的士兵,却如同蒸汽一样,从这个世界中凭空蒸发。他们的前尘后世,连同他们的生命,都被埋葬在了一片不知名的领域,翻搅着后世人的神经。一战中西线的英军士兵。25万童子军参加一战之谜众所周知,在参军的各项条件中,年龄是一个不可变更的指标。而这一限制,在当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却形同虚设。在那场让人惊心动魄的战争中,却有无数的孩子亲赴战场,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这场史无前例的童子军之战,背后到底有着怎样让人惨不忍睹的事实?而这场违背原则的不归旅途,又是怎样开始的?

西线无战事?

在奥斯卡经典电影《西线无战事》中,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的学生奔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在爱国主义热情的驱动之下,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生命奔赴炮火纷飞的西线战场,用生命为青春的无知与热情付出了代价。这些把战争理想化的孩子们,当在现实中与炮火初次相逢时吓破了胆。在一次又一次残酷的磨砺之后,一些曾经单纯美好的生命在生与死之间产生了扭曲。

在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中,无数年轻的生命留在了那片被热血浸染的土地上。无数本应该在最美的季节绽放的生命花朵猝然凋零,而军方得到的前线报告却清清楚楚写着“西线无战事”的字样。

这部拍摄于一战后不久的1930年的影片,在反战的情绪中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又一个被蒙蔽的年轻的生命在战争中消失的身影。亲身经历过一战的原小说作者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用细腻的笔触带我们亲历一次灵魂的震撼之旅。

而这部在现实中虚构的文学作品,却在多年后的和平年代,用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印证。据英国媒体披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大约有25万的童子军奔赴欧洲战场。而这里的童子军,是指低于法定服役年龄(18岁)的孩子们,是比电影中的主人公们更年轻的生命。而在这些孩子中,将近一半的人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上。而这个事实,曾被英国政府刻意隐瞒了将近一个世纪。“祖国需要你们”

1914年8月,英国宣布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众所周知,这样大规模的军事作战,最需要的就是士兵。在战前的常态生活中,政府不可能供养足够的作战人员,于是,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招兵宣传战在所有参战国中打响。

正如电影中所描述的一样,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在政府试图美化战争丑恶本质的宣传中,在青春期独有的热情的感召下,前赴后继加入军队,奔赴战场。据统计,在宣战后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英国军队就招募到了75万人。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未成年的孩子,最小的甚至只有十三四岁。尽管政府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种情况,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达到发动战争的目的,统治者们最终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这些和他们的孩子年龄相仿的童子军,被输送到了被那称做“人间地狱”的战场上。

在英国媒体披露这一惊人事实之后,作为幸存的当年童子军成员之一的塞西尔·威瑟斯,回忆起了自己的参军生涯。他说当时在政府的大力号召下,许多同学将参军作为一种荣耀的表达。当时只有17岁的塞西尔·威瑟斯,瞒着家人,用谎报的名字和住址,轻松得到了入伍的机会。而据塞西尔·威瑟斯回忆,当时的征兵处从未向他们要求过出示出生证明之类的东西,许多比塞西尔·威瑟斯年龄更小的孩子,也一样轻松过关,成为了耀眼的童子军成员。

据资料记载,这些童子军,在战火中和成人士兵一样,经历所有的残酷与考验。在枪林弹雨中,这些本该享受阳光的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迎来一场又一场让他们刻骨铭心的战斗。现实远比史料残酷

在英国媒体披露的相关资料中,有一个名为霍拉斯·伊莱斯的童子军,参战时只有14岁。在两年后的索姆河战役中,年仅16岁的霍拉斯·伊莱斯被炮弹击中,死在了战场上。在霍拉斯·伊莱斯临死之前与家人的通信中,他的姐姐弗洛丽曾要求他向军队公布自己的真实年龄,以获得提前回家的机会。弗洛丽在信中写道:“亲爱的霍拉斯,告诉他们你的真实年龄吧,我相信他们会送你安全回来的。”但是,弗洛丽最终等来的,不是弟弟的归乡,而是他的阵亡通知。

而在另一份资料中,一个名为亚伯拉罕·贝维斯泰因的男孩的经历,更让我们唏嘘。根据当时的文件记载,这些年龄幼小的童子军,如果发生开小差当逃兵的情况,将面临着和成年士兵一样的处罚——被行刑队处死。亚伯拉罕·贝维斯泰因在入伍时只有16岁,在次年的一场战役中,亚伯拉罕·贝维斯泰因不幸背部中弹,被送往一家医院接受治疗。

在即将返回前线的时候,一枚手榴弹在他身边不远处爆炸,虽无大碍,但是接二连三的惊吓,让亚伯拉罕·贝维斯泰因对战场产生了恐惧。一名军事医疗官员命令他重回战场,亚伯拉罕·贝维斯泰因拒绝执行。1916年,不满18岁的他被执行枪决。

事情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这些尘封的档案,终于在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得以重见天日。当我们在和平的年代看这场久远的杀戮之时,即使面对着这些史料的记述,也很难想象,当时的政府,究竟用了怎样的溢美之词和鼓励的方式,让本是存在于人们的天性之中的对于灾难的恐惧感烟消云散,从而使得这些孩子能够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而在战场中,又是怎样的外在的游说和内在的力量,让这些终于见识到战争残酷现实的孩子们,在见证了同伴的死亡之后,最终坚持了下来。那些炮火连天的日子,即使我们有再多的档案可供查阅,都无法让我们还原当时最完整、最真实的场景。

面对着这些只是孩子的童子军,当时的英国下议院的议员亚瑟·马克汉姆努力说服国防部将他们从战场上撤回。但是,面对着日益严峻的战争形势,当时的英国军队急需大量的人员补充。英国政府因此对亚瑟·马克汉姆的建议置若罔闻。1916年,亚瑟·马克汉姆去世,从此,为童子军游说的声音就此消失。

十几岁正是人生最无忧的年龄,在和平年代中享受阳光滋润的孩子们,恐怕很难想象在近一个世纪前的那场战争中,曾有着和他们一样的青春的同龄人,在炮火中经历自己的人生洗礼,而那些最终将生命留在战场上的人,他们在当时当地,有着怎样的心理经历和惶恐,这将永远会比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更加让人惨不忍睹。因为,现实生活的残酷,永远让人无法想象。毒气战是源于一战吗毒气战也称化学战,是指用化学武器杀伤人畜、毁坏作物等的作战方式。回溯历史,化学战的应用由来已久。按照史料记载,人们习惯于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化学战的揭幕之战。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中,各种化学武器被广泛应用,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但是,顺着历史的脉络再往前梳理,我们似乎可以找寻到有关毒气战的更多线索,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才真正可取?令人毛骨悚然的经历

在西线作战的英国和德国的军队,在1915年进入了僵持阶段。这时的作战双方,经过长时间的较量,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即使正在参加作战的士兵,也进入了战争的疲劳和倦怠期。阵地的堑壕挖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坚固,双方似乎都想用这冰冷的建筑物来阻挡住对方的炮火攻击。

在堑壕中埋伏多时的英军没有料到,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就要降临到他们的身上,这就是德国军队即将付诸行动的化学毒气战。化学毒气战,即用化学气体来大量杀伤敌军的一种作战方式。德军的这次毒气释放,被称为史上最早的化学毒气战。在对峙多时依旧无果的情况下,与英国军队6.5千米之隔的德国军队利用西风的扩散作用向英军释放了一种致命的毒气——氯气。

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从而生成对呼吸道造成伤害的有毒成分。氯气中毒的明显症状是产生剧烈咳嗽,严重的会导致肺水肿,致使呼吸系统功能丧失而最终丧命。战后,一些在毒气战中幸免于难的士兵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心有余悸。对毒气战闻所未闻的士兵们被当时的突发状况吓得呆若木鸡。

在这次战争之前,英军就收到了德军即将发动进攻的消息。但是,早有准备的英军并没有看到大规模的德军采取预期的军事行动,而是只见一股浅绿色和黄色相混杂的雾气从对面德国军队的阵地随风飘散到己方阵地。

随风飘散的氯气很快飘到了英军的阵地,毫无防范的英军出现大量伤亡。坚守阵地的士兵在短暂的慌乱中镇静下来,开始寻求自救的方法。一些士兵用浸湿水或是尿液的手绢、衣物堵住口鼻,这才减少了毒气的吸入量。但是,更多的士兵在惊惧与溃逃中导致更多氯气的吸入,最终丧命。

在一战中,这次氯气的使用只是毒气战的一个开始。在相持不下的大规模战役中,毒气战随着战局的发展而不断上演,而光气化学剂的使用就是其一。相比于氯气,光气这种无色剧毒气体的危害更大。在后来的二战中,光气剧毒就曾经被奥斯维辛集中营广泛使用,用来杀死犹太人和政治犯。在毒气战日渐盛行的一战中,许多军队开始配置一些简陋的防毒面具来抵抗毒气战的实施,但是,光气化学剂却能够轻易腐蚀并渗透这些粗糙的面具,从而对人体造成永久的伤害。此外,德国还研制出一种致人呕吐的气体,吸入这种气体的人会呕吐不止,以至于不得不摘下防毒面具。其他毒气便会被随后施放,缺少了防毒面具保护的士兵,最终难逃一劫。在一战期间,德国这样的伎俩屡试不爽。

在一战的后期,芥子气的使用将一战的毒气大战推向顶峰。芥子气人称“毒气之王”,是一种糜烂性毒气。德军在一战中首先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地区对英法联军使用芥子气,并引起交战国的纷纷效仿。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的希特勒作为参战士兵,就曾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暂时失明。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1.2万吨芥子气被用于战争;因毒气伤亡的130万人中,88.9%是芥子气中毒。

一战之后,化学毒气因首次用于战争而被记录在案,日后提起毒气战,人们的记忆总会飘回到这段历史。但是,随着史学家的研究的逐步深入,这个定论开始出现了动摇的迹象。

毒气大战史上曾有?

当毒气战被作为一战的一部分而载入史册之后,德军的这次袭击行动也成为了史上首次运用毒气战的代名词。但是,科学研究的脚步永不止息。近年,随着史学家的探索的深入,不同的声音不断响起。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009年,英国一名考古学家声称发现了迄今最早的化学毒气战争的遗址。在这个遗址内,众多古罗马士兵因为波斯人投放的毒气丧命。早在多年前,这个有着1800年历史的遗址就曾被考古学家发现,但是,面对着遗址中众多的罗马士兵的遗体和相关遗迹,专家们曾百思不得其解,找不到这些士兵死亡的真正原因。而最终,英国的这位考古学家经过研究得出,这些罗马士兵死于波斯军的毒气。在战争中,波斯军将硫磺晶体和沥青制成的混合毒气输入到罗马军队藏身的地道里,这种气体会使人窒息、昏厥,最后死亡。在很短的时间,地道里的所有罗马士兵都被杀死。专家称这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化学战,这也打破了一战中最早使用化学武器的说法。

其实,在战争中使用毒物亘古就有。公元前5世纪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人就曾使用硫磺燃烧产生有毒的烟,使敌方窒息死亡。公元7世纪,拜占庭帝国军队也曾把沥青和硫磺等易燃物放在金属罐中,点燃后投向伊斯兰教军队的阵地。

但是,也有专家称,之所以一战被认为是化学毒气战的开山之作,是因为作为近代战争的开端,毒气在其中的大规模应用,较之以往的战争,更具广泛性、普遍性以及科技性。其实,历次涉及到关于事物定义的概念时,人们的总结能力总是异乎寻常地敏锐。我们在一个个看似严密的概念中,想要追寻或是获得的,只是一段历史。不管关于罗马的这段历史是否属实,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它的存在,不管一战是不是首次将化学毒气用于战争,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看,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那个战火纷飞、人命如纸的年代,任何一次战争,不管它的形式、性质如何,带给人类的,都只是伤害。这些被写在历史上的文字,只是提醒我们,只有和平,才能让人类远离伤害、拥抱幸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面戴毒气罩的英国士兵正在准备射击。澳大利亚海军潜艇之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最终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无数的澳大利亚人,在从未经历战争的情况下,前赴后继,奔赴战场,将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而在澳大利亚的战争史中,两艘极具历史意义的潜艇,载着他们的士兵,在那些远离故乡的国度,上演了一段传奇。在战争已变得遥远的今天,作为当年的勇士,这两艘潜艇却被历史遗忘,发生在它们身上的许多故事,也就此成谜。“AE1”潜艇神秘失踪

在澳大利亚海军史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役的“AE1”、“AE2”号潜艇别具历史意义,因为它们是澳大利亚最早一批潜艇,堪称始祖。但不幸的是,这两艘姐妹号潜艇,在它们服役的初期便遭遇重创。“AE1”号潜艇购自英国,1914年的5月份被运达澳大利亚。潜艇的指挥人员为英国军官,船员则是由英、澳两国士兵混编。在澳大利亚宣战的初期,“AE1”号被派遣支援澳大利亚军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新不列颠岛对德军的军事行动,由此踏上了它的不归路。

1914年9月,“AE1”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的新不列颠岛拉包尔附近巡逻时神秘失踪。随之消失的,还有船上的35名船员。此时,距离一战正式爆发的8月份,时间刚刚过了一个多月。

作为英属殖民地,在英国宣布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澳大利亚政府显示出了极度的忠诚和热情,宣称不惜一切代价支持英国参战,直至耗尽“最后一个人,最后一个先令”。在召集了大量的志愿军之后,许多从未经历过战火考验的年轻人,就此离开家乡,远征沙场。

在此之前,澳军刚刚通过首次军事行动,占领了德军设在拉包尔的一个电台。潜艇失踪之后,澳大利亚方面曾经派出相关人员进行搜救,但是毫无结果。对于“AE1”号已被击沉的说法,研究人员予以否定,因为当时战争刚刚开始不久,为战争蓄积力量的德国也正在重建自己的舰队,以备战争之需,面对“AE1”这样的先进武器,德国军队不可能放弃。

也有人称,“AE1”潜艇可能在太平洋群岛西南部的约克公爵群岛附近因撞到水下物体而沉没。但是,这一说法始终没有有力的证据加以支持。同病相怜的姐妹号

值得一提的是,与“AE1”号同时购自英国并同样参加一战的,还有它的姐妹号“AE2”。“AE2”号同样命运多舛,经历了重重惊险。

1915年4月,在“AE1”号失踪的次年,“AE2”同样迎来了它的磨难之旅。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僵持阶段,东西战线都陷入了窘境。此时一战的战场形势十分凶险,在1915年8月的坦嫩贝格战役中,俄军损失惨重,德军在东线取得了重大胜利。

负责指挥英国海军的丘吉尔,试图通过派遣士兵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加里波利半岛,给德军以意想不到的打击,从而减轻盟军在东西战线作战的压力。

1915年4月,著名的加里波利战役在土耳其展开,交战的双方是英国和土耳其。作为援军,由英国军官指挥的澳大利亚潜艇“AE2”号远赴土耳其,卷入这场闻名世界的战役。

但当时的情况是,土耳其军队在达达尼尔海峡区域部署了大量的鱼雷和大炮,面对着强大的火力,协约国方面一筹莫展。但是,名不见经传的“AE2”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负责指挥“AE2”的是爱尔兰人亨利·斯托克,斯托克命令潜艇在夜间以最快速度在水面前进,而在白天遇到雷区时则迅速潜入水中。在无比惊险的情况下,“AE2”最终安然穿越布满火力的达达尼尔海峡,最终逼近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开始了它的作战之旅。

当“AE2”成功击沉一艘土耳其军舰时,却也暴露了自己的目标。土耳其军队开始对“AE2”围追堵截。最终,“AE2”被土耳其的小炮艇撞了一下。由于潜艇内氧气缺乏,再加上不断出现的机械故障,“AE2”无法潜入水底来躲避袭击。斯托克不得不决定将通海阀打开,使潜艇沉没。而“AE2”的船员也只得逃出潜艇,成为了土耳其人的俘虏。“AE2”号的功绩,不仅仅在于它出奇制胜的突围,更在于在其到达达达尼尔海峡后,曾向英国前线司令官汉密尔顿将军发出胜利到达的信号,而汉密尔顿正因为“AE2”的壮举,决定坚守加里波利,这也最终导致了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转变。

但是,“AE2”号的功绩,却最终被历史湮没。在战后的很多年,很少有人知晓“AE2”的传奇经历。有专家称,因为加里波利一战,英国方面陆军损失惨重,虽然总体战局最终倾向了协约国一方,但作为一场独立的战争,军方不愿再提起那段带给太多人创伤的经历,“AE2”也因此被历史遗忘。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AE2”的残骸被发现,这段被尘封的历史才得以重见天日。但是,英国当局出于对战局的考虑,故意掩盖事实,这也让“AE2”曾经的历史更具传奇色彩。潜艇失踪事件屡见不鲜

其实,在历次战争中,如“AE1”“AE2”般充满悬念的潜艇事件也时有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2年7月,美军的“银汉鱼”号潜艇在美国阿拉斯加州西部的白令海中巡逻时,就突然神秘失踪,船上70名船员也就此下落不明,美军“银汉鱼”号失踪事件因此成了二战中美军的最大谜团之一。在时隔几十年后,“银汉鱼”潜艇艇长的后人几经努力,在阿拉斯加州一个小岛附近1500米深的海底,找到了沉没半个多世纪的“银汉鱼”号潜艇的残骸。虽然事后日本“狩野丸”号商船的军事指挥官宣称是他们击沉了“银汉鱼”,但根据潜艇拍摄的录像显示,“银汉鱼”号表面并没有任何被炮弹击中或发生爆炸的痕迹。这也让“银汉鱼”的失踪与沉没原因最终成为谜团。

而同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许多潜艇也无故失踪,为历史留下了永久的谜团。

时间在悄然流逝,这些或失踪或沉没的潜艇,连同那一段段被埋没的历史,都在历史尘埃的荡涤中变得愈加遥远。

最终沉没的“AE2”,虽然难逃大劫,但值得庆幸的是,船上的船员却全部生还。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成了俘虏的“AE2”号船员,最终在战后被释放,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而“AE1”的船员,连同这艘极具历史意义的潜艇,则最终流落他乡,不知所踪。这两艘被载入澳大利亚战争史的潜艇,其相同的遭遇和不同的结局,以及留给后世人的种种谜团,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1915年5月7日,南爱尔兰海面,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击中,最后沉没,造成1200人死亡。游弋的杀手——“日德兰”鱼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场海战,英国海军向德军发射了一枚普通的鱼雷。令人惊奇的是,这枚鱼雷并未按常理在爆炸后自沉海底,而是在其发射后五十几年的时间里,依旧在世界的江河湖海尽情遨游。在这个神秘事件背后,到底是怎样一种神奇的驱动力,带给了这枚鱼雷如此神奇的环球之旅?是无与伦比的科技,还是一场美丽的误会?神奇鱼雷莫名消失

1916年,正是一战双方厮杀得最为惨烈的时候。5月31日,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展开了一场海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也是一战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舰队主力的决战。

多年之后,这场注定被载入战争史的战役再次被人提起,却并不是因为它本身的激烈,而是因为一枚小小的鱼雷引起的争议话题。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德双方利用自己先进的武器向敌方展开疯狂进攻,一场惨烈的大规模海战打得轰轰烈烈,双方不断向彼此发射炮弹、鱼雷。在弥漫着炮弹烟雾的海面上,在躲避与追击的反复更替中,两国的士兵前赴后继。

英国海军的“鲁普斯”号在躲避过敌军的袭击后,向德军发射了一枚“白头”鱼雷,但是并未击中德军战舰。这枚“白头”鱼雷长55米,重655千克,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由于这种鱼雷在日德兰海战中首次发射,所以人们习惯称它为“日德兰”鱼雷。但奇怪的是,这枚鱼雷并未按常理在爆炸后自沉海底,而是莫名其妙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将鱼雷的知识稍稍普及一下。

鱼雷是一种水下兵器,可以从舰艇、飞机上发射。同其他被发射物体不同,鱼雷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发射后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在航行过程中,鱼雷一旦触及船只、战舰,便可自行爆炸。根据这一特性,鱼雷在战争中一般用于攻击敌人水面的舰船和潜艇,必要时也可用于封锁港口和狭窄的水道,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鱼雷已经成为公认的仅次于火炮的舰艇武器。在一战中,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总吨位达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

鱼雷由三部分组成。前部为雷头,装有炸药和引信;中部为雷身,装有导航及控制装置;后部为鱼尾,装有发动机和推进器等动力装置。此外,鱼雷以燃气和电力作为动力系统能源。而被发射后的鱼雷在离开发射装置后一旦击中目标便会自行爆炸,即使失败,也会在耗尽动力后自沉海底。

但是,一战中这枚神奇的“日德兰”鱼雷,却并不按常理出牌。发射出去后的“日德兰”鱼雷没有命中目标,但它却既没有沉没也没有自行爆炸,而是在海上开始了一段长达五十几年的“长途旅行”。在战争中消失多年之后,它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多年后再现江湖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渐渐散去,人们开始遗忘之时,这枚神奇的鱼雷却开始了自己的神奇之旅。在1916年脱离了“鲁普斯”号战舰之后的几十年中,“日德兰”鱼雷开始了它漫游世界的旅程。

根据目击者的表述和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证明,这枚发自一战的鱼雷在其几十年的旅行中,曾先后125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半个多世纪以来,“日德兰”鱼雷先后经过了北海、北大西洋、百慕大三角、美国东海岸、委内瑞拉海岸、巴拿马运河、太平洋、苏门答腊海峡、非洲东海岸、巴西的亚马逊三角洲、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刚果河口、法国卢瓦尔河源头和非洲大湖。很多在海上航行的人们都曾见过它的踪影。甚至有两艘美国军舰曾试图围堵,但最终却没有成功。当时,人们在美国东部海面上发现了“日德兰”鱼雷的踪迹,其后,两艘军舰对它展开追击,试图将其击沉。但是由于夜间能见度太差,鱼雷最终得以“逃脱”。

直到1972年,这枚神奇的鱼雷才真正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而在这之前,它已经进行了长达56年的奇妙旅程。科学or传奇

随着一战中这枚鱼雷的神秘之旅的展开,人类对其的追踪和探讨就没有停止过。当人们茶余饭后探讨起这件趣闻时,科学家们却开始了他们的研究之旅。

一枚已经发射了56年的鱼雷,到底有什么样的驱动力在支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