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8 16:57:22

点击下载

作者:高志其,耿玉琴,宋协和,李东南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士其的故事

高士其的故事试读:

一颗美丽的星星

夏夜,当我们漫步在空寂的荒郊野外,或者伫立在插入夜空的楼顶天台时,我们常常会为头顶那片壮丽的星空所震撼。

贯穿天际的银河里,闪烁着无数颗美丽的星星。

可你知道吗?这些星星大多都有名字。

如:“祖冲之星”、“钱学森星”、“巴金星”、“陈景润星”、“袁隆平星”、“周光召星”、“杨振宁星”、“曾宪梓星”、“邵逸夫星”,等等。

为了纪念那些曾为这个世界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们把他们的名字永远地安放在了天上。

其中有一颗星,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距离太阳2.8个天文单位,约4.2亿公里,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还要远将近3倍。

这颗星的国际编号为3704号行星,它也有一个中文名字——“高士其星”。它是以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诗人,我国科普文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高士其爷爷命名的。

这颗星的命名仪式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举行的。

那是在1999年12月13日,人民大会堂里座无虚席,一片人声鼎沸。这里有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有教师、学者、科学家,也有学生和普通市民。有高士其爷爷生前的亲朋好友,也有慕名而来、从未和高士其爷爷见过面的铁杆读者。

在大家殷切的期盼中,命名仪式开始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张家祥教授大步迈上讲台,用激昂的声音宣读了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高士其星”国际命名公报。

人们欢呼起来,整个人民大会堂掌声雷动。

要知道,一颗新星的发现是多么不容易啊,而要想将这颗星星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那就更困难了,必须经过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严格审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获得这样一个提名就已经是莫大的荣耀了。而最终,只有那些举世公认的伟人、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能够得到这种认可。

张教授在发言中说:“高士其同志的一生充满坎坷,历经磨难,但他积极面对生活,顽强写作,痛贬社会的丑恶现象,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高士其同志的英名将永远镶在星空中,高士其同志的灵魂将化做闪耀宇宙的星光,照耀我们,指引我们,为人类科学的进步永远奋斗下去。”

一阵阵掌声,此起彼伏,久久不歇。

接下来,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向高士其生前所在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颁发了“高士其星”命名铜匾和“高士其星”命名证书。3704号行星的发现者代表还向高士其的亲属高志其同志赠送了“高士其星”的照片。

仪式在热烈的掌声中缓缓降下帷幕。

从此后,我们的天空中又多了一颗有纪念意义的星星,一座承载着高士其精神的不朽丰碑。

夜里,当我们仰望波澜壮阔的星空,会不由地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精神的伟大。

我们会惊奇,会赞叹,会感动。

我们会想起一个名叫高士其的人……

书香门第大家庭

1905年11月1日,高士其诞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祖籍山东渤海,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诗人,我国科普文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高士其幼年时的家在福州市鼓楼区鳌峰坊1-2号。这是一座古老的明代建筑,砖木结构,前后六进;雕梁画栋,花愣木格拼接组合的门窗、板壁、天篷,古香古色。300多年风雨侵蚀,给这里留下了斑剥的痕迹;岁月的更迭,给这座老宅披上了一层黝黯的古铜色。整座大宅都浸透着高家祖孙相继的书香气息。此处现在已被定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座古老宅院的第二进厅堂的东侧门里,有一个小小的院落,内有一座小楼,这就是高士其童年居住的地方。他的姐姐高度平、妹妹高度娱、弟弟高士吟以及早逝的三弟都是在这里出生的。

高士其的家是个大家庭。他的爷爷高伯谨是一位能诗善文的老学究,知识渊博,不计功名,教高士其读《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千家诗》成了他晚年的乐趣。爷爷的教导给高士其打下了结实的文学基础。

当时院子里的水池前有一座花厅,叫“迟清亭”,原本是明代郑善夫的“迟清亭”遗址。“它为什么叫‘迟清亭’呢?”高士其曾这么问过爷爷,“这个名字可真怪。”“说起这名字,那话可就长了。”高老先生慈爱地笑着,“其实它刚建好的时候叫‘耻清亭’,”他拉过小高士其的手,在他手心里写下了“耻”字,“当时满清侵入中原,明朝灭亡了,一些有气节的士大夫们不愿意与清朝统治者合作,就修了这座亭子,表示自己的气节。”“气节,”小高士其点点头,又问,“那后来呢?”“后来,清朝的统治者实行文字狱,不允许人们说反对清朝的话。凡是反对清朝政府的人,就都把他们抓起来,住在这里的人为了避讳,就把‘耻’字改成‘迟’字了。”爷爷抚着小高士其的头说,“你要记住,不管将来做什么,一定要做个有气节的人。”“我记住了。”高士其回答说,“做人最重要的是有气节。”

这是他在爷爷那儿学到的第一课。

高士其除了跟爷爷读书以外,就是跟祖母陈老太太无忧无虑地玩耍。祖母性格慈祥,但对小高士其的要求也挺严格,她不允许孙子有一点儿不良的习惯。由于高士其从小就聪明过人,好奇的小脑袋瓜里装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

有时候,当祖母领着他来到长髯飘荡的老榕树下时,高士其就会问:“奶奶,奶奶,这棵老榕树多大了?为什么老榕树能活那么久呢?”

祖母就给他讲这棵老榕树的来历。

但高士其听了还不满意,又追问祖母说:“那为什么榕树要长胡须呀?为什么老樟树就不长胡须呢?”

慈祥的老祖母这下可答不上来了。

高士其还是不依不饶:“为什么爷爷能长胡须,奶奶您却不长胡须呢?”

祖母笑起来。“傻孩子,爷爷可是男的。”

小高士其又问:“那么,男的都长胡须,女的都不长胡须吗?”

祖母点点头。“可我也是男的呀!为什么我就不长胡须呢?”

祖母用手指点着高士其的额头说:“你呀,还是个孩子呢。”

小高士其就连珠炮般地发问道:“为什么我是孩子,奶奶却是大人?”“为什么人会一点一点地长大,从小孩变成一个大人?”“我下巴颏里是不是装了一大把胡须,等我长大了,它们就慢慢地钻出来?”“我会不会觉得疼啊?”

……

好奇的小高士其问题一个接一个,问得老祖母根本招架不住,只好含笑说:“你这傻孩子,哪儿来那么多问题呀?好多事可是连奶奶也不明白的哟!你要是真想弄明白呀,就自己快快长大,好好上学堂读书吧!”

小高士其眨了眨眼睛问:“那是为什么呀?”

祖母说:“因为学堂里有个先生,什么都知道,许多问题只有去请教他才行。要做个有用的人,就必须有学问。”“我明白啦,”高士其说,“我一定要做个有学问的人。”

高士其的父亲高赞鼎,又名迪庵,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为人刚直不阿。他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法律,后又中举人。曾任清朝外务部官员。辛亥革命后,曾任国会参议员,继又为中国驻墨西哥外交使节。他喜欢读书,吟诗,著有《斐君轩诗钞》,收录了自己写的200多首诗。

高士其的母亲何咏阁,出生于书香门第。她贤慧端庄,心地善良,也很有才华。高士其后来能成为中国科学诗的创造者,与何咏阁的循循善诱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经常向高士其讲述中外古今科学家、文学家及爱国名将的故事。如:名医华佗、造纸的蔡伦、探险家徐霞客,一身正气的苏武、岳飞、文天祥等,对高士其的人格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何咏阁能诗善书法,后来成为一名书法家。曾经是福州市政协委员,于1983年逝世,享年101岁。

高士其的姐姐高度平比他大一岁,勤奋好学,靓丽贤慧,而且酷爱音乐,能弹得一手好钢琴,经常弹着钢琴唱《苏武牧羊》和岳飞的《满江红》,高士其也跟着学唱。姐姐也对小高士其特别好,总是很温柔、很体贴。上学前,姐弟俩成天形影不离地到处玩耍,感情非常好,高士其有什么心里话,总是喜欢跟姐姐说。在高士其眼里,姐姐是个极为出色的人,每当她的十指在琴键上跳跃飞舞时,高士其心中就油然生出一股钦佩之情。

家庭的教育,使高士其认识到,要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强盛联系在一起。高士其的乳名叫“贻甲”,按照福州当时的风俗,在他周岁的时候,家里请人给他算命。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命里缺金。”家人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出人头地,于是就给他起了个带“金”字旁的名字,叫“高仕錤”。后来高士其从美国学成归来到南京工作,目睹了反动政府的腐败,痛感中国非革命则不足以自新,如果不自强,民族就没有希望。为了表示与旧传统的决裂,他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爱钱,从此,他的名字就成了“高士其”。

无忧无虑的童年

高士其的故居,并不是他童年时生活的惟一地方。从两岁开始,他跟着母亲何咏阁与祖母陈氏在苏州度过了四个春秋。江南的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淡黄的迎春花,银白色的梨花,红艳艳的桃花,还有各种各样的蔷薇花、玫瑰花……无不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他自己家的院子里也有一棵梨树,开花时一树雪白。

有一次,高士其仰着小脑袋,入迷地观看着蜜蜂蝴蝶在树丛间飞舞,姐姐悄悄地走过来,从背后一下子捂住了他的眼睛。

高士其不用猜也知道是姐姐了。他假装不知道,故意问是谁。姐姐却不说话,好久才松开手,笑着跑开了。

姐弟俩绕着梨树你追我赶,打打闹闹起来,开心得又叫又笑。

跑累了,他们就靠着树干坐下来歇息。

高士其望着嗡嗡叫的蜜蜂,不解地问姐姐:“姐姐,你说,这些蜜蜂蝴蝶们在干什么呀?”

度平说:“它们在忙着传播花粉哩。”

高士其又来劲了,刨根问底地说:“那传播花粉干什么呢?”

度平知道弟弟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脾气,连忙摆摆手说:“你这么小的年纪,跟你也讲不清。”

高士其拉着姐姐的手,乞求说:“好姐姐,告诉我嘛。”

度平只好告诉他:“传播花粉是为了结果子呗。”“那为什么会结果子呢?”

这个问题度平可回答不了,赶紧撇开话题:“好弟弟,别再问了……对了,咱们昨天采集的标本还在吗?”

高度平心灵手巧,把野外的好多种花呀、叶呀摘下来,夹在书里压平整,制作成植物标本,高士其也帮助姐姐一起做。

度平把做好的标本分给度娱和士吟玩,父母看到后,总会夸奖姐姐一番。

高士其和弟弟妹妹们对这位聪明的姐姐钦佩得五体投地。

姐弟们玩得倦了,母亲就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围坐在她的周围,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背唐诗和认字。

有一天,一家人去游虎丘山、逛寒山寺。一路上,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姐妹三个都能背诵如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祖母虽不识字,但也被那悦耳的童声所感动,连连说好。

幸福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快。转眼间,院子里的梨树都已经果实累累,夏天到了。梨树上传来了“知了,知了”的蝉鸣声。顽皮的高士其找根竹竿,向祖母讨点粘胶之类的东西,粘在竹竿顶上,兄弟姐妹几个就顺着蝉声找去,找到了蝉高士其就用竹竿去粘。粘到一只,姐妹们就拍手直跳,一只蝉能使孩子们乐上半天。

大热天,祖母怕热,高士其常常站在祖母身旁给她老人家扇扇子,一阵阵凉风吹得祖母心花怒放。扇了一会儿,祖母就心疼地说:“玩去吧!我的孙子真孝顺。”

李子熟了后,家里人把李子摘下来,做成蜜饯李子。高士其这帮小姐妹兄弟也参加了。先是削去李子的皮,挖掉李子的核,再放上砂糖,放在锅里蒸煮,煮完了装进大口玻璃瓶里密封好,可以让孩子们吃很久。

渐渐地,李子树上飘起了黄叶,秋天到了。

有一天,高士其望着天空中变幻不息的白云出神。白云一会儿好像是一匹马在奔跑,一会儿又像是一群羊或是兔子,真有趣。这时,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出现在晴朗的天空中。祖母的心里顿时涌起阵阵思乡之情,对高士其说:“大雁南归了,我们也该回家去了。”

高士其不解地问:“我们要回到哪儿去呀?这儿不就是我们的家吗?”

祖母深情地说:“我们的老家在福州,那里有高山、大海和老榕树。”

一番描述,令高士其情不自禁地幻想起来,好像自己的手臂变成了翅膀,与大雁一起飞回故乡福州。

到了冬天,很多树木变得光秃秃的,高士其盼着下场大雪,好去滚雪球。可是在苏州,下雪的日子异常罕见,即便偶尔下雪了,也经常是稀稀疏疏地飘落几片小雪花,落到地面立刻就不见了。

北风呼呼,吹得脸发痛,高士其发现松树、竹子和腊梅这些树木不畏寒冷,挺立在寒风中,神气得很,就去问祖母:“奶奶,松树、竹子和腊梅为什么不怕冷呢?”

祖母也说不出个道理来,只是说:“它们是‘岁寒三友’,生来就不畏严寒霜雪。”

高士其说:“我喜欢它们三个勇敢的朋友。我也应该不怕寒冷。”所以外面虽然北风呼啸,高士其也不愿意老坐在屋子里,守着炭盆边烤火。他喜欢在外面奔跑,或者坐在椅子上晒太阳。冬天的太阳格外温暖,把他的小脸蛋晒得红扑扑的,跟熟透了的苹果一样。

重回故乡,上学读书

高士其6岁那年跟着祖母与姐姐一道从苏州回到福州。他刚离家时候还是个不到两岁大的娃娃,对家乡毫无印象,这次回来一切都觉得很新奇。

起初他们住在福州花巷,可能是水土不服的关系,他在那里生了一场大病,几乎断送了性命。多亏老中医邱七爷的细心诊治,才勉强保住了这个孩子,总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病愈之后,需要补充营养恢复元气,祖母便叫厨师买了一只大母鸡炖给他吃。吃鸡的时候,高士其发现鸡脑像人跪着,好奇地问奶奶:“奶奶,你来看,怎么鸡脑像人跪着的样子,这是怎么回事?”

祖母就向他讲了秦桧害岳飞的故事。说是那秦桧就像个鸡脑一样地跪着,让千人吃万人骂。岳飞的崇高气节让小高士其敬慕万分,最终的遭遇又让小高士其悲愤不已,便对祖母说:“那以后吃鸡时,鸡脑一定要留给我吃,我要为岳飞报仇。”

高士其一家在福州花巷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又搬到下渡居住。直到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胜利、福州光复之后,他们又从下渡迁回城内,住在北后街。这时候,高度平在泉山女子学校读书,高士其就进了北城小学。

上学的前一天晚上,祖母给高士其缝了个小书包,高士其背着它在家里四处走,心里甭提有多乐了。

第二天一早,祖母便亲自领着他来到学校。

负责面试的是校长,他让每个初次入学的孩子都从1数到100,借此摸一下孩子们的底。

站在校长面前,有些孩子能全部数完,也有些孩子数不上来,还有些孩子见了校长很紧张,老是会出错……

轮到高士其了,只见他大步走到校长面前,按校长的要求一字不漏地从1数到了100。

校长听了很满意,想多考考他,便问:“你就是高士其吗?”

高士其响亮地回答:“是。”

校长又问:“你会写自己的名字吗?”

高士其点点头,说:“会。”

校长递给他纸和笔,他就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出了自己的名字。

由于高士其在入学前已跟着爷爷念过《千家诗》、《三字经》、《百字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校长认为他的基础好,就直接插入二年级。

班上有许多孩子,高士其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无比兴奋,心想:这回可不愁没有伴了!

在北城小学,高士其开始学习算术、语文、自然、历史、地理以及修身课目。他感到这里的一切都很新奇,使他特别感兴趣的是老师讲述的一些科学家的轶闻趣事,诸如牛顿、达尔文、爱迪生等。听得他如醉如痴,立志长大要做一个科学家。

转眼间到了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大总统。光复后的福州城,已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高士其一家,又从后街迁回祖宗留下的故居,即现在的鳌峰坊1-2号。高士其已经7岁了,随着也就转入了福州第一流的明伦小学读书。

高士其聪明过人,对知识如饥似渴,学校教的那些东西,他已经感到不够味儿了。他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回到家里,除了听姐姐弹钢琴、跟着学唱歌以外,还跟爷爷读《孟子》和《幼学琼林》。他特别喜欢《孟子》里的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对这一段能倒背如流。

母亲何咏阁提醒他:“你光能跟爷爷学背书是不够的,还要能讲解其中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还应该跟着去做。”

高士其说:“我能,妈妈要是不信,考考我怎么样?”

母亲点点头,鼓励他说下去。

高士其就学着爷爷讲书时的腔调与口气,摇头晃脑地解说起

来:“全文的意思是说,有作为的人如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溪等这些古代大贤都是起于平凡,历经磨难成才的。所以必须磨炼他的心神意志,劳累他的筋骨,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体,使他做什么都不能顺心如意,这样才可以震动他的心灵,坚定他的意志,增加他的能力。一个人只有经常出现错误,然后才能好好地改正;只有精神困苦,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发愤图强,有所作为。在艰苦磨炼中,他的思想意志的变化,表现在他的面色上,吐露在他的言谈中,这样别人才能了解。如果一个国家,国内没有治理国家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可与之匹配的国家的威胁,那么它往往就会衰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忧虑患难可以促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会导致死亡。至于我以后能不能照着书上说的去做,妈妈你就等着看吧!”

这一番有条有理的长篇大论,把何咏阁乐得不知怎么才好,她轻拍着高士其的小肩膀夸奖说:“好孩子,我的贻甲长大了。”

苦读突破英文关

高士其从1911年秋进北城小学到1912年转入明伦小学,弹指间已经过了七个年头了。

在这七年中,他勤奋刻苦,学期末的考试从来都没出过前三名。每个学期拿回家来的操行评语,都是“品学兼优”。

因此,高士其在老师和同学们中很有威信,大家都很佩服他。高士其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孟子的缄言来鞭策自己,立大志,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福州的夏天异常炎热,屋子里睡不着,他就跟着母亲铺着竹席在院子里点着蚊香睡。

有一次,何咏阁见他不用枕头,而枕着石头睡,就问他这是为什么。

高士其回答说:“这叫警枕。老师说,北宋的司马光为了撰写《资治通鉴》怕贪睡浪费时间,就以石头代枕头。我这是效法古代先贤,磨炼自己的意志啊!”

母亲顿时被儿子的好学精神感动了。

后来,由于知道这样做将有损头颈部位的健康,母亲便不让儿子睡石头枕头了。

过了不久,高士其的父亲来信说,他的工作已从苏州调到上海,要求何咏阁带着女儿度平、度娱和小儿子士吟去上海团聚,把高士其留在奶奶身边继续读书,免得老人家孤寂。

高士其对父亲十分尊敬,他对这样的安排也很满意,因为,自从出生以后,祖母照顾他的时间,比生养他的母亲时间更长。

岁月飞逝,转眼到了1918年,高士其已经13岁了,此时面临着毕业考试,高士其更加勤奋读书,温习功课,把平常与堂弟一起跳绳、踢毽子、爬树等运动项目都暂时收起来了。

然而,井然有序的日子被一个突如其来的安排给搅乱了。

有一天,高士其正在温课,黄校长差人把他叫进校长室。这一异常的举动使高士其的心里一阵紧张。一般地说,校长叫学生个别谈话,多半是因学生犯了过失才找他,但他并没有犯过错,那么校长为什么要找他呢?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校长室。

黄校长让他坐下以后,开门见山地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要到福建招收新生,我想让你去应考。”“我?”高士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能行吗?”“能行,你一定能行。别说招收2名,就是1名,你也行。”黄校长满怀信心地说,“全国共招收100名,咱们福建只招收2名。”

一听说只招收两名,高士其当时就泄了气。

黄校长看出了他的想法,鼓励他说:“自信一点!根据你平时的成绩,我看你是大有希望的。”

就这样,高士其在黄校长的勉励鼓舞下,全力以赴地准备赴考。每天凌晨,当榕城的人们还睡在梦乡中,他已经伴着星星和灯光开始读起书来。

正当他满怀激情地投入功课温习的时候,黄校长又亲自赶到他家里,通知他要准备英语。

高士其这一下可犯难了。因为明伦小学各门功课都有,惟独没开设英文课。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明文规定——必须考基础英文这一科,而且还把这一科规定为主要科目。

送走了黄校长,高士其陷入苦恼,独自依着“放生池”的栏杆,望着在水底自由自在游动的红鲫鱼发呆。

他这反常的举动引起了祖母的注意,她关心地走过来问:“士其,是哪里不舒服吗?”

高士其摇摇头,老祖母仍不放心地追问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高士其苦着脸解释:“今天黄校长来通知我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一定要考英文。可我们明伦小学惟独没有开设英文课。黄校长还说,英文是考试的主要科目。你想,我连A、B、C都没有学过,英文怎么可能考出来?这怎么不让人着急呢?”

祖母想了想,建议说:“找你大叔想想办法吧。他进过洋学堂,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高士其的眼睛顿时一亮,立刻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大叔的卧

室。

大叔见他跑得上气不接下气,问他:“士其啊,找我有事吗?”高士其就把他为考“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因英文而发愁的事向大叔说了。

大叔点点头说:“试试看吧!高等小学的英文,也不过是些基础知识,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以你的天资与勤奋,咱叔侄俩就来个‘临阵磨枪’吧。到时候让你‘鲤鱼跳龙门’,金榜题名。”

于是,紧张的学习开始了。高士其语不离口,书不离手,足不出户地学习着英文。“放生池”旁,“迟清亭”前的客厅里,从早到晚都能听到高士其的朗朗书声:“thanks”、“thank you”、“please”、“goodbye”、“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他的祖母虽然一句也听不懂,但从高士其叔侄二人的表情来看,显然都学得认真得法,她也感到宽慰多了。

这样度过了一段紧张的不眠之夜,考试的日子来到了。

为了给高士其打气,这天一早,大叔特地陪伴他到了贡院考场院。几乎是同时,黄校长也赶到这里,为勤奋好学的小士其摇旗助威。

那天报考的有各校选择的优异学生30多人,当时各地学校大多都不设英文课程,等真正考起来,能过英语笔试与口试的却只有高士其一人。

不久,“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就送到了高士其的手中。他大叔第一个翘着大拇指说:“天才!天才!士其是咱们家的希望啊!”

老祖母也乐不可支,笑得老泪纵横。自两年前丈夫去世之后,她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这么欢乐的笑容。

赴京求学

1918年的8月,高士其收到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的入学通知书,要求他务必于9月1日开学前到学校报到。通知上还说,高士其要准备到校后还要进行复试。这个规定是有道理的,一来可以把全国招来的新生做一次统一的考量,以利于编班,二来也为防止冒名顶替等舞弊行为发生。

复试,高士其并不害怕。此刻他是舍不得离开从小抚养他的奶奶,从此一别,不知何时再见了。

对祖母陈老太太来说,除了舍不得离开孙子,更使她放心不下的是,在这之前,高士其的母亲已随着丈夫工作调动带着他的姐姐和弟弟去了上海,让一个13岁的少年千里迢迢、孤单北上,实在是让老人不能安心呀。

倒是高士其对自己充满着信心,他安慰祖母说:“奶奶,不用担心,我一个人也定能平安到达北平的。”(当时北京叫北平)

后来经过商定,先给高士其的父亲去信,由他在上海接应,福州到上海这一段路程由一位去上海经商的朋友帮助照顾。经这样一番安排,祖母才稍稍放下心来。

到了出发那天,高士其与祖母在分手的那一刻都控制不住流下泪来。“士其呀,”祖母拉着小孙儿的手,恋恋不舍地说,“你一个人在外面生活,可千万要注意身体啊。”

高士其语声哽咽:“奶奶,您放心,我已经长大了,会好好照顾自己的。我走之后,奶奶您更要保重身体呀。”

老泪纵横的祖母连连点头。

就这样,高士其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福州。

祖母的慈祥面容,“迟清亭”、“放生池”和那古香古色的老宅院,13年的生活在这里留下了多少欢乐与伤感的记忆啊!但是,北京却更使他向往。在那儿不仅可以入学深造,同时还可以在途中见到久别的父亲。离开父亲已经7年了,他隐隐约约记得曾在苏州的父亲,不久又调到上海,便再也没见过面。虽说在这些年中母亲曾回来探望过他们几次,可父亲因为公务难以分身,一直没有回来过。这些年,一家人始终分居两地,难以团圆……思前想后,此刻他的心情激动而又复杂。

这次,在上海的停留是极为短暂的。一辆黄包车载着高士其,从鳌峰坊直奔台江码头,乘上江轮,直驶马尾港,换乘大客轮,高士其像展翅欲飞的雏鹰,要飞向广阔的苍穹去看看三山八闽之外的世界。

客轮出了五虎门进入公海,高士其站在甲板上依栏远眺,闽山闽水逐渐从视线中消失了。他的心潮与海潮一样起伏难平。尾随着轮船飞翔的海鸥,迎风逐浪,振翅翱翔。这轮船与海鸥同时奋进的场面,使他感悟到一种哲理——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奋斗不息的么?

他一会儿沉醉在这水天一色迷人的自然景物中,一会儿任遐思飞驰,去想像着未来在清华园里的读书生活。累了他就回到船舱内,复习英语基础课本,迎接比福州时更严格的考试。

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在航程中的一天,海上突然起了风暴。

当时,高士其正在船舱里看书,猛地感到一阵摇晃,外面有人大声喊叫起来:“快进去,风暴来了。”

高士其好奇地放下书,从门口探出头去。

只见海面上波涛汹涌、巨浪翻滚,天色黑沉沉的,一阵阵风浪把客轮掀得上下起伏、左摇右摆。

伴随着“哗——哗——”的声音,浪花一阵阵溅上甲板。

这时候,稍有个不慎,人就会被巨浪卷走。

见此情景,那些留在甲板上的水手们都跑开了,躲进船舱或驾驶室内。

高士其虽然也感到惊慌,却又觉得,这样的遭遇实在难得一见,便站在门口,牢牢抓着船边的栏杆,目睹着狂风恶浪的肆虐,感受着大自然的神秘伟大。

由于船体颠簸得厉害,有的旅客经受不住了,开始呕吐起来。

13岁的高士其也感到头晕难忍,胃里的东西似乎都涌到了喉咙口。

但他回到船舱,不慌不忙地从旅行袋里取出福州特有的大头咸菜,咬几口,慢慢地嚼着。说来也神奇,咸菜刺激着味觉,很快就使上翻的胃沉静下来,不再作呕了。

这咸菜是临行时祖母塞在他包里的。

有了咸菜的帮助,头一点也不晕了。

他镇定地来到门边,随着船体一起一伏,欣赏着海浪的咆哮,打心底由衷地感谢祖母考虑得那么周到。

这次的晕船经验,对高士其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也是他以后周游欧美17个国家的一次海上演习。

以后高士其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还敬佩祖母的知识渊博呐!

知识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把它上升为理论著之于书本,发现了疑问就深入研究,寻根探源,这就是科学研究。这一思想认识途径,就成了他日后创作科学小品的依据。另外,有了弟弟与自己患白喉的痛苦经验,特别是害死姐姐度平的流行疾病,促使他奉献毕生的精力去研究细菌学科,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刻苦读书

高士其告别了在上海的父母,又从上海港乘船到天津,再从天津乘火车,孑然一身到达“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还未来得及歇息,就参加了复试。

主持复试的老师对高士其的成绩很满意,就将他直接插入初中二年级。这样高士其虽然可以提前一年毕业,但学校规定,二年级就得用英语上课,甚至连体育课也得讲英语。高士其突击2个月的英语,用于听课是远远不够的。

多年后,高士其曾回忆说:“我刚进清华那几天,坐在课堂里听课总是稀里糊涂,一句也听不懂,感到很苦闷。但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赶上去。”

为此,高士其有两个法子:一个是清晨7时起床,到大操场上朗诵英文读本,一遍又一遍,直到背得烂熟为止;一个是默记,在等着吃午饭和晚饭的间隙,带着英文单词卡片,时时默记。久而久之,就和英文字认识了。这就仿佛交朋友一样,初见面时,是陌生的,经过多次在一起,自然就混熟了。

高士其一天记十几个词,不到半年时间,就记住了上千个单词。不久以后,他就能听懂英文教师讲课了。

在中等科三年级,英文用的读本,除语法外,还有《天方夜谭》和希腊神话等文学作品。中等科四年级,用的是《鲁宾逊飘流记》。除此之外,其他各门功课,也是用英文教的,如世界地理、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生理卫生,甚至绘画和体操,全都用外语交谈和报数。

升入高等科后,英语课程增添了狄更斯的《双城记》;英国大诗人雪莱、拜伦、华兹华斯等人的诗选,以及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罗米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等剧本。除这些作品外,其他课程,如政治学、欧洲史、物理学、无机化学、定性分析、生物学乃至木工等,全部都用英文教学。

到了高等一年级,开始用英文写作了。高士其写了一篇《My life》(《我的生平》)的文章,得到教师的好评。这是他第一次用英文写作。

那篇作文共分四个部分:

1.我的家庭;

2.我的童年时代的生活;

3.我在清华肄业;

4.我的未来: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想当一名化学工程师。

高士其的这篇作文得到了教英文的美国人老师Miss.Bille的表扬和奖励。

那时,班上共有同学11人,他们组织了一个英语学会,叫做“向前向上11人”(Onward Upward Eleven),其中有闻一齐、潘光迥、伍长庚等等,大家经常开会,交流英文写作经验,还排演了一出英文剧,叫做《金银岛》,演得很出色。

为了纪念这次演出成功,高士其特意写了一首诗:向前向上十一人,一起迈步走向光明。向前向上十一人,为祖国培育新人。

高士其的英文写作水平,由于参加万国童子军通讯社,和英、法、德、意等国的小朋友通信,从而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在这些信里,他们畅谈各国童子军的生活情况,还交换了礼品和邮票。

在高等科三年级的时候,高士其曾到山东济宁参加华洋义赈会的修路工作,他负责担任美军的翻译。两个人从济宁步行到曹县,一路上,你一句英语,我一句普通话,指导筑路工人们工作,共花了半个月时间,走了几百里的路程,才返回济宁。那时候,高士其已经能操流利的英语了……

他感到只会一门英语还不够,所以读到四年级以后,又选了德语和法语两门外语。

高士其就这样如饥似渴地吸收大量的知识,刻苦勤奋,孜孜不倦,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后来,高士其在接见青少年时,经常鼓励他们不要怕外语难学,多懂一门外语,就等于多长一个脑袋,多一座通向世界的桥梁。他还鼓励青少年们,多用所学的外文知识和各地小朋友通信,这是练习英文写作的最好的方法,也是一种生活乐趣。当时,高士其的信箱里几乎每天都塞满了信件,忙得他不亦乐乎。他提醒年轻的青少年们说:“知识犹如人体中的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他还强调:“不能设想人类社会如果没有知识能够发展到今天,或许人类早已消灭,或许人类还在黑暗的深渊中行走。的确,没有知识,人类就不可能把自己塑造成具有高度理性思维的形象。”

开始接触化学知识

清华园是一个知识的王国,给自幼好学的高士其提供了理想的、全面发展的良好条件。

高士其既热爱自然科学,也热爱社会科学。在清华学校,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及历史、政治、经济等都是必修课,但他最喜欢的两门学科是生物学和化学。

一次,上动物课,当老师刘锦章先生讲变形虫一节时,有些同学的眼睛都望着高士其。

为什么呢?

原来,那时候高士其在全班中个子最小,年纪最轻,才14岁。变形虫学名“阿米巴”,是最小最简单的原始动物之一。有一个面孔黝黑、十分淘气的同学就给高士其起了个绰号——“阿米巴”。

这原本是开玩笑,但很快,“阿米巴”就在同学们之间叫开了。“阿米巴,阿米巴,你来一下,帮我看看这道题怎么做。”“阿米巴,我们星期天去野餐,你去吗?”“阿米巴,学校通知下午在大礼堂开会。”

……

听见大家这么叫自己,高士其一点也不生气。

因为阿米巴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你如在显微镜下用微型刀割去它的伪足,它又会很快地生长起来,变成了另一个阿米巴。就这样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百折不挠,生生不息。

这个绰号不久就传遍了整个清华。凡是有清华同学的地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高士其晚年时仍记得那个给他起绰号的同学名叫戴昭然。至今清华老同学见面聚会时犹对此事津津乐道。

后来,高士其在清华科学馆生物学教室里做起了培养细菌的试验。

这个试验的过程是这样的:先准备好培养基,调整好氧离子浓度,把它暴露在空气中一天一夜。第二天早晨拿来一看,就可以观察到培养基上出现大小不同的菌团,像圆点似的。把这些菌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原形就呈献在你的眼前,有的是球形,有的是足样形,有的是弯弯曲曲的形状……这是高士其第一次看到了细菌的真面目。他有些惊叹和感慨——在这些细菌当中,就有夺去弟弟生命的“小魔王”啊。他发誓,要弄清楚这些“小魔王”的秘密,让中国千千万万像弟弟一样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高士其的生物教师T.Nen先生对他说:“细菌学是一门冷门学科。现在我国学这门科学的人寥若晨星,你到美国后可以留意一下这个情况。”这句话给了高士其很深刻的印象。

在清华科学馆的另一角就是无机化学实验室。高士其高三那年,在那儿做定性分析试验。每次他都迅速而准确地成功了,与预定的结果符合。高士其对于定性分析很有把握,因此,就决定在清华毕业后到威斯康辛大学去专攻化学。

由于受了《徐霞客游记》、《鲁宾逊飘流记》以及《金银岛》等书的影响,高士其喜欢到处旅行,四海为家。

在清华求学时代,他的足迹走遍了西山八大处、南口十三陵、居庸关万里长城一带。他两次到北戴河参加秋令会,三次到青岛,其中一次是在四方机车车辆厂做工,学会了钳工技术。

他到过济南,游览大明湖,观赏趵突泉,到过泰山,一口气从山下跑上南天门,捷足先登,在孔子的小天下处,然后于黎明前登上日观峰,看日出奇景……

1925年暑假,高士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旅行活动,从清华园出发,徒步到朝阳门,乘驴车经通县,入山中,到长城的另一处关口——古北口,直达承德避暑山庄(满清皇帝的避暑胜地)。

他和同学们在那儿游览了一个上午,即登上民船,沿滦河顺流而下,饱览了两岸美丽的风光。在船上,同学们歌唱各国流行歌曲,畅谈清华园的轶闻趣事,还谈论国家大事。到达天津时,已经是万家灯火映着满天星斗了。然后,他们就上岸转乘津浦路火车,返回了校园。

在出国前,高士其还到苏州和杭州游玩了一趟。他徘徊于西子湖畔,流连于江南水乡和园林景致之中,把一路的所见所闻都记在脑中,以便在留洋时期,还能够神游故园。

在旅行途中,高士其也接触到了社会上的各种人物,看到旧中国农村支离破碎的景象。当时,一些当官的为富不仁,恶狠狠地剥削劳动人民,导致老百姓生活凄苦,度日如年。有些人实在没办法,就只好卖儿卖女。

看见那些被装在箩筐中的小孩子,高士其心中像被千刀万剐,只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他们。

就这样,在马不停蹄的旅途中,高士其领略到了课堂书本上所学不到的内容。

另外,高士其也很热爱体育运动,他喜欢游泳,喜欢在体育馆和大操场的各类健身运动。

1924年,高士其的体育成绩是最优等的。他坚持户外锻炼,在清华读书的7年中,除了严寒的冬天以外,有一半时间他并不住在宿舍里,而是别出心裁地在清华工字楼对面的土山上搭起帐篷,点着油灯用心苦读,困了就睡在木板床上,异常艰苦。他的这一行为与小时候读《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想必有着很深的关系。

有了这样的身体素质,以及这种不畏艰苦的精神意志,使得他后来虽然患上重病,仍能坚持科普创作,从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士其总是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他说:“强身是做人的基础,强国靠的是亿万有知识的大众。”

北京团聚过新年

高士其到北京后不久,他父亲的工作也从上海调到了北京,妈妈、姐姐、妹妹、弟弟也都跟着到了北京,就住在西单。

每逢星期天,爸爸妈妈总要叫高士其回家团聚。当时,从清华园到北京城里的交通工具,只有火车和马车。父亲每次都给高士其一些路费,要他乘车回家,可是他宁可来回走4个小时,一方面锻炼了身体,一方面接触沿路的老百姓,向他们学习北京话,以纠正自己那带着福州味的、发音不准的普通话。

有一次,高士其取道大钟寺,去欣赏那巨大铜钟的宏伟气魄。

大钟寺的铜钟非常著名,引得不少游人观赏。

有些游人知识渊博,就对别人谈起了大钟的渊源历史。高士其听得简直入了迷,为中国古代先进的铸造冶炼技术而赞叹不已,也为中国现代的衰落而痛心疾首。

高士其觉得北京城里的每一条小胡同,每一个四合院里都有着浓郁的华夏文明的气息,蕴含着说不完的故事。因此,他常常伴着姐姐去看故宫、天安门和颐和园。姐弟俩谈到中华文化辉煌的过去时,总是神采飞扬,充满着豪情;谈到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时,常常是怒发冲冠,咬牙切齿。高士其与姐姐度平志趣相投,很谈得拢。两个人都热爱科学,喜欢接受新的东西。度平学会了照相,弹一手好钢琴。像小时候一样,姐弟俩常常伴着钢琴唱起岳飞的《满江红》来。每当唱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高士其便觉得全身热血沸腾,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率领着军队、为保卫祖国驰骋疆场的民族英雄岳飞。

高度平比高士其年长一岁,不仅相貌出众,而且心地善良,她对弟弟高士其特别关心,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留给高士其回来吃。

姐弟俩常常一起吟诵父亲的诗作,跟着母亲学习书法,一家人是父慈母爱,姐弟和睦,充满着幸福温馨的天伦之乐。高士其每经过一周的紧张学习后,回到家里,就会得到充分的放松与休息。后来他说,天伦之乐就是爱。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校的功课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紧。高士其深感时间不够用,就从每周回家一次,到两周回来一次,到后来只能一个月回家一次了。

由于高士其酷爱旅行,每逢寒暑假期,他作为童子军的小队长,大部分时间都去参加旅行。在清华的七年中,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半个中国。这样一来,跟父母与姐弟在一起的时间更少了,每逢相聚,就觉得异常珍贵。一家人都盼望着,能在中国人比较重视的春节期间,好好地团聚一场。北京的春节神秘而隆重,很有魅力,除夕夜包饺子、吃年饭、守岁祭祖宗、燃放礼花爆竹,总是热闹异常。高士其一家虽属南方人,但入乡随俗,也与老北京人一样地忙碌着。守岁时,一家人伴着留声机下棋,猜灯谜,玩得高雅又开心。

年初一,父亲领着一家人逛天桥,看杂耍,听京韵大鼓。高士其和姐姐、弟弟少不了从父亲手里接过糖葫芦,有滋有味地吃着,享受着父母的疼爱。回到家里最精彩的节目,就是高度平给拍全家福照片,而且拍完照片,总要赶到正月十五前,把照片冲洗好,恭恭敬敬包好,寄给还在福州的祖母。

到了年初二,父亲高赞鼎的同事、朋友们就来拜年了。礼尚往来,父亲也得登门回拜。高士其总是跟着父亲出去拜访,在官吏们的迎来送往中也渐渐增长了不少见识。他感到,上下阶层的人们都接触到了,才能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的现实啊。

正月十五是闹元宵的日子,巧手的母亲何咏阁学北方人那样,用黄豆面捏成十二生肖灯,按上棉花灯蕊,倒上黄豆油,根据每人的生肖,在面前点一盏。大家围炉而坐,观赏灯花并畅谈着新一年里的希望。客厅里、大门口分别挂着元宝灯、走马灯,把住宅内外照耀得如同白昼,每个人的脸面都罩上了幸福的红晕。

后来,高士其回忆说:“从科学的角度看,生肖并没有与人的性格、一生的祸福有关,但作为纪念,作为元宵节的一项习俗,从它所包括华夏民族的文化内涵来看,反映的是我国人民善良、朴实的美好愿望,我也乐得参与助兴。”

积极投身“五四”运动

高士其入学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1月,巴黎和会英法代表庇护日本帝国主义,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交给了日本。4月下旬,消息传来,全国人民愤怒不已。

5月4日这一天,北京爱国学生在李大钊的领导下,罢课一天,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政府拒签巴黎和约及严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兴等卖国贼。

高士其也和清华的同学一道,手持小彩旗,上面分别写着:“打倒军阀!”“打倒列强!”“拒绝和约签字!”“还我青岛!”等口号,浩浩荡荡向北大集中。

队伍先到东交民巷,向各帝国主义大使馆示威,后又转向赵家楼,火烧曹汝霖的家。

反动军阀政府调动了大量的军警,对这些爱国学生进行了血腥镇压。

一时间,街头巷尾一片混乱。凶恶的军警们挥舞棍棒,朝手无寸铁的学生们打来,打死打伤了好多人,还有许多学生遭到逮捕。

血淋淋的事实使高士其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的“科学救国”的理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不彻底清除封建残余和军阀势力,人民就得不到真正的解放,知识分子“科学救国”的伟大理想只能是书生们的纸上谈兵的空洞概念。

最使他感动的是北京下层市民对学生的支持与声援。游行队伍经过之处,市民们都伫立路旁鼓掌欢呼以助威,有的自发地摆设茶水站,给学生义务送茶送水,有的尾随着学生队伍跟着喊:“打倒军阀!”的口号。有的是一家父子、母女自觉地上街去声援学生的正义行动。有的则以血肉之躯去护卫着学生免遭军警的棍棒。有个被军警打伤的学生,倒在地上,一个拉人力车的工人见罢二话没说,抱起来就放在车上,拉着往医院送,并掏出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为学生治伤。有个军警在追捕一个被冲散了队伍的学生,一位老太太见状急忙开了门,让他躲在自己家中,自己则站在门口与军警周旋……

这一天的经历,使高士其一下子变得成熟起来。血腥的镇压,使他进一步看清了军阀们的狰狞嘴脸。革命与反革命是那样阵线分明,老百姓的爱憎是多么显而易见,他也从中看出了中国的希望。他激动地说:“得道多助啊!”

游行回来,已经是筋疲力尽,但一想到被拘捕的同学们,他便顾不上休息了,又忙着写标语、印传单,抗议并揭露北洋军阀的暴行,和同学们一起工作到天亮。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高士其竭尽所能,做了一个爱国学生所能做到的一切。

父亲高赞鼎从报纸上获悉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事,心里十分气愤,又见高士其星期天未能回家,更是感到心中不安,便雇了一辆马车赶到清华园来探望儿子。见到高士其安然无恙,一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当他听到儿子讲述学生们受到反动军警的血腥镇时,坚决表示站在学生一边。他咬牙切齿地骂道:“这伙畜牲!有本事和帝国主义列强打仗去,全副武装的军人,竟然对付一些手无寸铁的学生,算什么本事?不得人心啊!”

高士其被父亲的正义感打动了,两代人的心一下子紧贴在一起。高赞鼎意味深长地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北洋政府的寿命还能支持多久?”

送走了父亲,同学们都夸赞说:高士其呀,你父亲真开明。高士其回答说: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都是相通的。

南下拜见孙中山

“五四”运动中,死难学生殷红的鲜血,警醒了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要科学,要民主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都殷切盼望孙中山先生早些北伐,消灭军阀政府,统一全中国。

作为清华童子军队长的高士其,作为追求真理而又涉猎甚广的优秀学生代表,高士其也被推上了时代的前头。

1924年夏天,高士其和尚仲衣、潘光旦、罗家伦等三名代表共4人,从清华校园出发,汇合北京青年会干事费起鹤、吴耀宗、等一共7人去拜见孙中山先生。

一行人乘火车南下到上海,换乘美国轮船杰斐逊号,经香港到广州,在岭南大学落脚,第二天,便与全国各地的学生代表一起坐渡船来到珠江岸边的大帅府上。

学子来访,孙中山先生非常高兴,在宽敞的大厅里亲切地接见了全体代表,并向他们发表了重要的讲话。

广州的夏天异常炎热,孙中山先生身穿军装,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坛上,神情激昂地开始了演说。不一会儿军装就湿透了,脸上布满了汗水。他历数了北洋军阀们镇压学生运动、阻挠中国实现科学与民主进程的种种罪行。同时阐明自己组织北伐军、扫荡封建残余势力的救国主张和革命到底的决心。

激情的演讲不断地被学生代表们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打断。高士其觉得,孙中山先生的话像熊熊火焰一样在心中燃烧起来,激动得恨不能立刻就扛起枪杆,来参加北伐军的战斗行列。

会见之后,北京来的7位学生代表,顾不得一览广州的南国风采,也顾不得炎夏的旅中劳累,立即渡过珠江,按原来的路线回到北京。

高士其一行像凯旋而归的英雄一般,被清华园的同学们簇拥着进了大礼堂,报告会见中山先生的情况和感慨。

向同学们谈及此行的感受时,高士其说:“中国军阀的复辟之心不死,他们勾结列强作为自己的靠山,窃国大盗袁世凯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如今袁世凯虽然死了,但其他军阀也还是继续在做他们的皇帝梦。我非常赞成孙中山先生的主张,要彻底废除帝国主义一切不平等条约,用武力铲除大小军阀的封建割据地盘,召集国民会议,以筹和平统一,使得武力与帝国主义结合之现象,永远绝于国内,而要使用武力与国民相结合,使武力成为国民之武力。否则我们的‘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主张,只能成为书生们的纸上谈兵。”

高士其热情洋溢、充满着青年人热血激情的话,引起了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共鸣。大家都称赞高士其是不辱使命的代表,忠实地传达了孙中山会见时的演讲精粹。

为了担负起拯救祖国的历史使命,高士其与同学们经常在清华童子军倶乐部里带头搭帐篷进行刻苦的户外锻炼。有些同学坚持不了多久就回到宿舍里去了,而高士其却能一年坚持6个月的露宿。他说,这样的户外生活,空气新鲜,对身体健康有益。只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几年的户外活动中,他被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叮咬,共患了三次疟疾。

然而,没有健康的体魄,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所以高士其治好病后,依然坚持进行户外锻炼。

高士其的言行举止,充分地体现了一个热血青年在国难当头时,心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自觉抱负。

改志向投身细菌学

不久后,高士其又拜别了父母和姐姐,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道路。

他从北京乘火车直抵上海港,登上了杰斐逊总统号远洋客轮,驰向万顷波涛汹涌澎湃的太平洋。那一望无垠的大海,水天一色壮观浩瀚的气势,使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感到这世界太伟大了,而人却是那么渺小。

船越往前行驶,祖国也离他越来越远。高士其胸中油然升起一股恋恋不舍之情。他频频回首,向着早已看不见的祖国凝神远望。

他想到,自鸦片战争以来,本来就贫弱的古老中国,更加上列强的宰割,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被迫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白银外流,老百姓硬是被推进了苦难的深渊,整个民族遭受着莫大的屈辱,顶着“东亚病夫”的帽子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等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又跳出个恢复帝制自己要做皇帝的袁世凯,以及大大小小的军阀来,横行霸道,称王称霸,中国的老百姓活得太苦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