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与趣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9 03:33:31

点击下载

作者:冯志远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故事与趣味

历史故事与趣味试读:

前 言

中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未来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培养学习的兴趣,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自己追逐的梦想。

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这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也就是说,人的兴趣不仅会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而且还会在认识和从事活动中产生巨大的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

培养中小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自然界的万物,他们的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兴趣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你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出一幅美丽的大自然的秘密图画,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去攀登和挖掘。

为了引导中小学生培养对各门学科的兴趣,我们特地选编了这套“中小学生趣味阅读”丛书,包括《语文故事与趣味》《作文故事与趣味》《数学故事与趣味》《物理故事与趣味》《化学故事与趣味》《地理故事与趣味》《生物故事与趣味》《历史故事与趣味》《政治故事与趣味》《艺术故事与趣味》十册。这套丛书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培养兴趣的重要性和培养这些兴趣的方式方法,并详细讲解了各个学科的名人成才故事,涉及到少年儿童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是一套小小的百科全书,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和收藏。

盘古开天地

在很久很久以前,整个宇宙并不像现在这样明朗清晰,而是混混沌沌的像个大鸡蛋。这个鸡蛋存在了好多年,里面孕育了一个伟大而神奇的生命——这就是智慧、能力超过天地的盘古。随着时间的变换,盘古渐渐地长大了。他越来越不喜欢面前这个黑暗混沌的世界,于是他找来先天金石之精——斧和凿。他左手持凿,右手操斧,用尽全身力气,将这一团混沌之气一分为二,彻底劈开。轻的气向上飘浮,就成了天;重的气向下沉去,就成了地,于是从此便有了天地之分。盘古还担心天地有一天会合在一起,他就用手托着蓝天,脚踏大地,将天地支撑起来。

后来,天每升高一丈,盘古也增高一丈,这样过了大约1.8万年,天已经升得非常高,地也变得特别厚了,可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却累倒了,再也没有起来。

盘古临死的时候,身体的各个部分分别化作天地万物——日月风云、山川湖海、良田沃土、矿藏宝物等等。一个美好的世界诞生了。

这就是盘古开天地的神话。

女娲造人

又过了几万年,女娲天神来到了大地上,这个美丽动人、充满生机的世界把她牢牢吸引了。可是这个世界令她感到寂静难耐,她随手拾起一块湿泥巴,仿照自己的模样捏了个小泥人。没想到,这个小泥人竟然活了。女娲兴奋不已,赶紧又捏了几个,都活了。于是天地之间就有了人类。

女娲抟黄土造人,这也是一个动人的神话。那么,人类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我们早就知道,人类是从猿演变而来的。据科学家们考证,在我国最早的原始人是170万年以前出现的云南元谋人;随后是陕西蓝田人,是在80万年前出现的。北京猿人也有四五十万年的历史了。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里发现了迄今1.8万年的“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过着群居生活。他们的群居生活按照血缘关系固定下来,一个集体的成员都是共同的祖先生下来的,也就成其为一个氏族。这就是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原始人类。

大禹治水

在我国上古时期,黄河经常发生洪水,给人民造成很大的灾难。尧在位时,让鲧治水,鲧采取的方法是用石块和泥土筑坝来堵水,但坝越筑越高,最终被凶猛的洪水冲垮,治水总是失败。

这时舜来巡视治水情况,见灾情非但没有减反而更厉害了,就免了鲧的职,任命他儿子禹来治水。

禹接受任务后,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他抛弃了传统的筑堤堵水的治水方法,改用疏通河道、排除积水的治水方法,让洪水随着地形的高低,顺着河道,流向大海。

禹全心全意地扑在治水上,在结婚的第四天,就赶到了工地上,和民工们一起干活儿。禹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他也没有回家。禹和民工一样,穿布衣,吃粗粮,手拿工具,赤着双脚,起早贪黑,拼命劳动。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顾得上进门看望。禹带领百姓一边治理河道,一边发展生产,得到大家的拥护和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舜为了表彰禹的功绩,封给他官职和土地,还决定把帝位禅让给禹。舜逝世后,禹正式继承了帝位,并自封国号为夏,禹又收集各地的铜,让工匠铸成九尊宝鼎,象征九州大同,天下一尊。

禹逝世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帝位,自称夏王。从此,夏王的位置只传给儿子或弟弟。夏朝从禹开始,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四百多年后,被商汤所灭。

武王伐纣

商纣王是商代的最后一位君王,他昏庸无道,引起许多归顺他的小国的不满,于是便一起投靠了西歧的周文王。

周文王非常痛恨纣王,他四处寻访能人,做消灭商纣王的准备。后来他找到姜子牙,姜子牙在山中学艺直到72岁才出山。文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生产、军事都得到了发展,而此时纣王依旧宠信奸臣,残害忠良,弄得很多大臣和王公贵族也背叛他,投奔周文王去了。

此时,文王病死,他儿子武王为继承父志,在文王死后的第四年,率兵攻打纣王,纣王仓促之间,把奴隶和虏组织起来,拉上战场,两军在牧野相遇,纣王大败。回城后,自焚而死,商朝从此灭亡,周朝建立了。

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

商朝末年,河北卢龙的南边一带为孤竹国。孤竹国君一共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伯夷,三儿子叫叔齐。

叔齐从小聪明好学,才智聪颖,孤竹国君特别喜欢他,一直想立他为太子。当孤竹国君年老病重的时候,大儿子伯夷不愿兄弟之间争夺王位,便借口为父亲上山挖草药,离开了王宫,再也没回来。孤竹国君死了,伯夷也没回来,这时,两个弟弟才知道哥哥是有意外出,成全父亲的旨意,将王位让给叔齐。可是,叔齐见哥哥如此义气,心里非常不安,趁王宫里的人都没注意时,也逃出去了,所以孤竹国的王位只好由老二来继承了。

叔齐逃出了王宫,他四下打听伯夷的下落,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深山隐蔽处找到了伯夷,并劝说伯夷回去继承王位,可是伯夷始终不肯,反过来劝叔齐回去。叔齐无奈,只得对伯夷说:“咱俩出走已多日了,现在老二一定当上了国君,我们还是都不要回去吧,免得让二哥为难。”于是,兄弟二人一商量,决定投奔周国的伯昌(周文王)。

伯夷、叔齐拜见了周文王,周文王见是孤竹国公子来了,热情地招待了他俩,从此,兄弟二人便在周国安下身来。

不久,周文王死了,儿子周武王想称霸,决定出兵攻打纣王和其他国家,伯夷、叔齐怀念二哥统治下的孤竹国,不顾一切加以劝阻,并拦住攻打商纣王的军马,大骂周武王不仁不义。可是,周武王仍然决意灭商,便杀死纣王,并吞了其他诸国,建立了周朝。

伯夷、叔齐再也不想在周武王身边呆下去了,老家孤竹国也被灭了,兄弟二人无家可归,只得到处流浪,最后来到人烟稀少、树木丛生的首阳山,在一处山洞里隐居下来,兄弟二人忠贞不屈,宁愿挨饿,也不吃周朝国土上长出的五谷,整天上山挖野菜,摘野果来充饥。

深山老林的生活,加之没有饭吃,伯夷、叔齐饿得骨瘦如柴,披头散发,许多年过去了,兄弟二人都成了老头子。当地有几户老百姓经常看到伯夷、叔齐不食五谷,只吃野菜,便不忍心,送来粮食,可是,兄弟二人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当时,一位农夫对他们说:“你们就吃了吧,你们不吃这周国国土上长出的粮食,吃的野菜不也是周国国土上长出来的吗?”

伯夷、叔齐听了农夫的话,觉得言之有理,心里更加深了对周朝的愤恨,后来连野菜也不吃了,以示对周朝和周武王的不满与反抗。

几天后,村民们来到山洞,发现伯夷、叔齐这两个骨瘦如柴的老人死在山洞里。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学者,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人。

孔子的先世本是宋国贵族,在宋国的内乱中,孔氏受到迫害,孔子的曾祖孔防叔逃至鲁国。至孔子之父叔梁纥做了鲁国陬邑大夫,孔子就生于此。据说他小时候很爱学礼节,爱读书,时常模仿大人们祭天祭祖的礼仪。17岁时母亲去世,他把母亲同父亲合葬在一起。从此,更加发奋读书。没过几年,他的才学便远近闻名。

他在外荡游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受到各国国君的冷遇,屡次碰壁,历尽坎坷,始终没有人重视他的主张,没人使用他。他最后还是回到了鲁国,时年68岁。他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复礼”,但他绝不主张简单地恢复周礼,而主张采择各代制度之长。一次弟子颜渊问他如何治国,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殷代的车子、周人的礼帽、虞舜的音乐。由于他对西周文化的推崇,使他在政治上表现出保守倾向。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有不少避世的隐者劝谕他遁世归隐,孔子慨叹道:“人是不可与鸟兽为群的,如果不与人群为伍那怎么能行呢?假若天下太平,我就不会这样参与改变社会了。”

孔子的一生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但这却促成了他在整理古代文献和教育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孔子一生学无常师,先后向多人求学,所以学问渊博,并首开私人聚徒讲学之风。他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广收学生,据说他门下弟子3000人,贤人72名,最著名的学生有颜渊、曾皙、子路等。他在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上,有很多地方可供后世借鉴,如注意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等。还有“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类的论述,至今仍有一定意义。

他还整理了《易》《礼》《乐》《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撰写的《春秋》进行删订,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记载着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间发生的大事。《尚书》是我国一部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其中有不少民间歌谣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存《论语》一书,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谈话的记录,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播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自汉武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2000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圣人。

孔子拜师

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叫项橐的小孩,他非常聪明,人称之为“圣童”。

项橐7岁那年,听说孔子来到山西游说,心想:人们都称孔子为“圣人”,我倒要去见识见识。于是,项橐约了几个小孩,来到娘子关前的大路上,大家七手八脚,拣来石块,在路上垒起一座小城。

这天,孔子一行乘坐的马车从这里经过,见一群小孩挡住了去路,便下车说:“小顽童,你们在路中戏耍,挡了我的去路了。”项橐见了孔子,装出不高兴的样子说:“你这般年纪,怎不明白事理。”孔子见项橐这小孩年纪小小,说出话来不分轻重,生气地说道:“你小小年纪,出言不慎,必定没受过教养!”项橐一听火了,用手指了指石头城说:“你想过路,没看见这是什么!”

孔子朝地上看了看说道:“原来你们垒的是一座小城。”项橐两手叉腰说道:“既然知道是一座小城,那你说说,世上是车让城,还是城让车。”

项橐一句话问得孔子张口结舌,半晌答不上来。心想:这孩子不得了,嘴巴为什么这么硬,问道:“小孩,多大年纪啦?姓啥叫啥?”“7岁,叫项橐。”孔子暗暗认输,心想:这小子乳臭未干却如此通晓事理,我虽云游天下,博古通今,也有不及他之处。想罢便上前一拱手:“项橐,从今以后我拜你为师!”说罢便绕“城”而去。

齐桓称霸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他为图霸业,于公元前685年打败鲁国后任命管仲为宰相。由于当时齐国兵器短缺,管仲制定了用兵器可以赎罪的办法,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兵多甲足,成为拥有兵车八百辆的大国,并开始了对外扩张,争夺霸主地位。

公元前680年,齐桓公起兵伐宋。随后收服了郑国、陈国。齐桓公解救燕国期间,一次在攻打孤竹(今河北卢龙西)的回兵途中,齐军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能派上用场的。于是,齐军放开老马,让士兵跟在后面,果真走出迷途。

齐桓公在救邢、封卫、救燕的三次战役中,不仅树立了其霸主的威信,也协助中原地区诸候抵御了周边戎狄的侵扰,威名赫赫。齐桓公挥师继续前进,公元前655年,齐桓公先后在首丘(今河南睢县东南)与诸国会盟,此时,郑国又倒向楚国。随后齐桓公和各诸候确立了周襄王的地位。从此,齐桓公更加得到周天子的支持。

公元前659年秋天,齐桓公与诸候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南)正式结盟。这次会盟,对于稳定中原各国的政治局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易牙杀亲生儿子

齐桓公到了晚年的时候,十分骄横昏庸,连曾经为他平定天下、辅佐内政的宠臣管仲的话也听不进去。这时,朝中有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个大臣,利用齐桓公的昏庸,密谋策划,妄图篡权。

齐桓公晚年非常残暴,他想尝尝人肉的滋味,易牙就将亲生儿子杀了,煮熟后让齐桓公吃。竖刁为了亲近齐桓公和夫人,竟愿阉割下身。开方原是卫国的公子,他背叛父母,投靠齐桓公为臣,15年也不回卫国看望父母。这样,三人便骗取了齐桓公的宠信,得到重用,把持了朝政。

管仲是个正直的人,一贯忠于齐桓公,对易牙等三人的行为极为反感。一天,管仲对齐桓公说:“大王,自古以来,谁不疼爱亲生的儿子。谁不爱护自己的身体?又有谁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今,易牙杀子,竖刁阉身,开方背叛双亲,这种事他们都干了,将来还有什么事情他们干不出呢?这种人万万不能重用,不然会后患无穷的呀!”齐桓公不但听不进管仲的劝说,反而反驳道:“易牙为了我,连亲生儿子都杀了煮给我吃,对他们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好言规劝,仍旧重用易牙等三人。

不久,管仲死了,齐桓公又得了重病,易牙等三人便趁机在王后和太子之间策划宫廷斗争,争夺王位。齐桓公被易牙等人抓了起来,关在宫中,四周筑起了高墙,与外界隔绝了音信和来往。当齐桓公快饿死的时候,才醒悟过来,他无限悔恨地说:“管仲真有远见,要是当初听了他的话,也不至于落得这步田地,而今我怎有脸在九泉之下去见管仲呢?”说完便一命呜呼了。

周幽王烽火戏诸候

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他昏庸无道,幽王有一个爱姬名叫褒姒,长得非常漂亮。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竟然为了爱姬废掉太子,立伯服为太子,同时还立褒姒为皇后,虽然如此,但却从未有人见褒姒笑过。她是个出了名的冷美人。

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没有成功。因此周幽王很苦恼,后来,有一个奸臣献计,把褒姒请上城头,然后命人点燃烽火,同时让士兵敲起战鼓。在当时,烽火台是用来报警的,每当有蛮族来入侵时,各路诸候国见到烽火台上冒起浓烟,就立即带兵救驾。周幽王竟荒唐地采用了这种做法。当浓烟冒起时,附近的各国诸候以为是蛮族进攻王室,就急忙赶来救驾。那知赶到京城,却看见幽王毫无事情,而且还站在城头上谈笑风声。各路诸候都非常生气,只得悻悻而回。褒姒见诸候们慌慌张张地赶来,又垂头丧气地回去的样子,终于放声大笑起来。这一笑使幽王看得如醉如痴,为了更多次的使褒姒能露出笑容,周幽王又连续多次点燃烽火,戏弄各路诸候们来救驾,每一次,诸候们都很生气地回去了。

后来,蛮族真的来进攻京城了,周幽王赶忙命人燃起烽火报警,但诸候们还以为是幽王在又一次的戏弄他们,所以都没有来救驾,最终幽王被蛮族杀死了,至此,西周也灭亡了,历史开始进入了东周列国阶段。

卧薪尝胆

这是春秋时期一个著名的故事。当时,吴、越两国都地处南方,吴国不断扩张,与越国不时有战争爆发。

公元前496年,吴王兴兵伐越,但由于准备不充分,在战争中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继位后,牢记父仇,经过两年的准备,于公元前494年再次兴兵伐越。交战中,越军不敌,被困在会稽山,越王勾践只得向吴王求和。夫差此时得意洋洋不听大臣劝告,答应了越王求和的请求。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奋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而消磨了报仇的意志,于是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中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并让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失败的耻辱了吗?”以此来激励自己的斗志。

同时,他还亲自到田里与农民们一起干活,让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做法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了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变弱为强了。

在这期间,勾践对吴王表现得很恭敬,经常送礼物。夫差对此十分满意,认为勾践已心悦诚服了,这实际上是勾践麻痹他的手段。

公元前481年,勾践趁北上会盟之时,率兵攻打吴国,占领了吴国国都。吴王见状急忙回来向越王求和,勾践见时机不成熟就同意了求和的要求。

公元前478年,勾践再次进兵,并在公元前473年灭了吴国,后来,越王勾践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孙膑减灶灭庞涓

公元前342年,魏国以强欺弱,妄图称霸,发兵攻打韩国。当时,韩国是个弱小国家,敌不过实力雄厚的魏国,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宣王听了韩国的求救后,便立即派大将军田忌、孙膑二人率领大军去救韩国。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孙膑想出一条妙计,他率领的大军,没有去韩国助战,而是直接攻打魏国。

魏国攻打韩国的军队,由大将庞涓带领,已打进韩国,庞涓立足未稳,就接到国王的急令,要他立即带兵回国,抵抗田忌和孙膑。庞涓便迅速调转头,又日夜兼程赶回魏国。

庞涓赶回后,侦察了一下齐军的军情,发现齐军已在魏国边境上安营扎寨,占了很大一片土地,到处是齐军的做饭炉灶,一数之下,足够10万士兵吃饭,庞涓吓得直打哆嗦,不敢轻举妄动。

孙膑得知庞涓率领的人马从韩国赶回,又刺探过齐军的军情,便故意后退。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军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能供5万人马吃饭了。

第三天,齐军又后退,庞涓再追赶,他们追到齐军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可供3万人马吃饭了。庞涓这才松了口气,十分欣喜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如鼠,不敢与我交战。我10万魏军才赶回三天,齐军倒逃跑大半。”

庞涓麻痹轻敌,只带领一支精兵,连夜追击齐军。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时,天色渐渐黑下来了。

孙膑根据庞涓的追赶速度,判定魏军在天黑之后进入马陵。于是,将弓弩手数万人埋伏在马陵道两旁,随时歼灭魏军。

庞涓的军队追到马陵道上,忽然,前面士兵报告说:“大将军,前面山道都给树干挡住了!”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路两旁的大树全被砍倒了,横七竖八地堆在路上,路边只留下一棵大树没有砍,不过树皮已被剥光,上面隐约写着一行字,庞涓连忙叫兵士点火,趁着火光,只见那白白的树干上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吃一惊,知道上了当,连忙下令撤退,这时,齐军一齐向魏军放箭,一时间万箭齐射,杀声震天,魏军被全部歼灭。

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巧计,他故意天天减灶来使庞涓麻痹轻敌,引诱魏军追赶,又设下埋伏圈,只待大树下火光一亮,就开始反击。庞涓走投无路,拔出剑来自刎了。

秦并六国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王大怒,立刻调兵遣将,讨伐燕国。燕太子丹带着兵马和秦军对抗,可是燕军抵挡不住秦军的凶猛攻势,燕王、太子丹只好领兵退守到了辽东。这时,有人对燕王说:“秦军对燕军穷追猛打,是想捉到燕太子,为秦王报仇。如果大王能够交出太子丹,燕国就有救了!”燕王为了保全燕国,就派人斩了太子丹的头献给秦王,向秦国谢罪求和。可是,秦军并没有停止攻打燕国。几年后,秦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贲攻下了辽东,俘虏了燕王,燕国从此灭亡了。

王贲接着又攻占了赵国的最后一块国土——代城,赵国也从此灭亡了。

秦王又派王贲带兵十万,攻打魏国。魏王急忙派使者向齐国讨救兵,可是齐王拒绝了魏王的请求。齐王不敢得罪秦国,他认为只要自己不和秦国对抗,秦国也不会来侵犯齐国。不久,王贲俘虏了魏王,灭了魏国。

战国七雄已经被秦国灭了五个,到了这时候只剩下齐国了。野心勃勃的秦国又怎么会放过齐国呢?秦王派王贲率领几十万秦兵,猛攻齐国。齐王这才感自己的孤立无援,可是已经晚了。秦国一直攻到了齐国国都,齐王建只好投降了。

秦王赢政用各个击破的方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消灭了韩、楚、燕、赵、魏和齐六个国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王朝。赢政取了古人认为最尊贵的泰皇中的“皇”和上古“帝”的位号,自称为“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代就以朕为始,称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至无穷。”

荆轲剌秦王

战国时期,秦国的势力逐渐强大,秦王灭了赵国后,兵临易水。燕太子丹为缓解秦军攻势,派义士荆轲去剌杀秦王。太子丹为了使荆轲骗取秦王信任,就和从秦国逃出的樊於期商议。樊於期为报太子丹的恩,自刎而死。这样,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的地图来到秦国。秦王听说荆轲带着叛将的人头和燕国的图来投奔非常高兴。荆轲借献图之际,拿出匕首抓住秦王的衣袖就要剌,秦王拼命挣扎,并乘机抽出长剑斩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又把匕首掷向秦王,被他躲过,这时旁边的武士上来把荆轲砍死。

楚汉相争

公元前204年,刘邦会合诸候五十六万大军东进,一举攻下了项羽的都城彭城。他以为大功告成,搜罗了宫中的美人珍宝,整天摆宴喝酒。这时项羽正在齐国作战,闻讯带领三万精兵南下反攻,一下子消灭了刘邦军队二十多万,不仅收复了彭城,还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吕雉。

刘邦逃到荥阳,被楚军包围起来。刘邦求和,项羽准备同意。范增劝阻说:“消灭汉王正是时机,如今不加紧攻打,将来后悔就迟了!”刘邦知道了,用四万斤黄金去施行反间计,让项羽赶走了范增。五月的一个晚上,荥阳东门大开,涌出两千名妇女,后面跟出了刘邦的车辇,左右大呼:“汉王投降了!”楚军信以为真,都从围城四面赶来观看。结果车中坐着的是刘邦的部将纪信。他本人则从西门突围逃跑了。

第二年十月,刘邦重整旗鼓,同项羽对峙于广武。项羽把刘邦的父亲绑在肉案子上,威胁刘邦说:“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他杀了煮肉汁!”刘邦回答说:“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煮好肉汁,请分给我一杯!”项羽也无计可施。刘邦在阵前历数项羽十大罪状,项羽大怒,一箭射中了刘邦的额头。刘邦怕扰乱军心,摸着脚大叫:“狗贼竟敢射我的脚趾!”广武未能成为决战的战场,双方各有顾忌,最后还是议和:项羽放回人质,楚汉以鸿沟为界,沟东属楚,沟西属汉。象棋盘上“楚河汉界”的名称,就来源于这段历史。

楚河汉界今安在

象棋盘上,两军对垒的中央有一条“楚河汉界”,这是比拟历史上的“楚汉相争”。那么,“楚河汉界”现在究竟在哪里呢?

有的人以为,今日扬子江畔的楚汉之地就是历史上的“楚河汉界”。其实不然,据史书记载,古代豫州(今河南省)荥阳成皋一带,才是真正的“楚河汉界”。它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古战场。

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3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在荥阳成皋一带短兵相接,进行了一场我国古代战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争。刘邦为了改变楚强汉弱的不利形势,采纳谋士张良等人的建议,重用谋臣,团结内部力量,在军事上制定了一个正面坚持、敌后扰乱和南北两翼牵制的对楚作战方针,凭借后方粮草充足,兴兵击楚。公元前203年10月,刘邦乘楚军主力东进,进攻成皋,成皋守将曹咎起初还遵照项羽“小心坚守成皋,即使汉军挑战,也千万不要出击”的告诫,坚守不出,但是经不起汉军连日的辱骂和挑战,一怒之下,率军出击,当楚军正在渡汜水的时候,汉军乘机攻击,把楚军的先头军队打败,后军乱了阵,自相践踏。曹咎兵败,觉得没脸再见项羽,在汜水边自杀了。汉军夺取成皋,乘胜推进到广武(山名,今河南荥阳县东北),楚汉两军隔着一条广武涧对峙起来。

日子一久,楚军粮食缺乏,既不能进,又不能退,白白地消耗了粮食。项羽没法子,就把汉王的父亲绑了起来,放在宰猪的案板上,派人大声吆喝:“刘邦还不快投降,就把你父亲宰了。”

刘邦知道项羽吓唬他,便大声答话:“我跟你曾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请分给我一碗尝尝。”

项羽听了,真是没有办法。不久,汉将彭越攻占了昌邑等20多个城,截断了楚军的运粮道。楚军粮草越来越少。在刘邦的攻势下,项羽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之说。如今在荥阳城东北的广武山上,还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边的叫汉王城,东边的叫霸王城,传说就是当年刘邦、项羽所筑。两城之间有一条宽300米的大沟,便是“鸿沟”。

刘邦引蚁排字杀项羽

公元前203年,刘邦派大将韩信设下十面埋伏,将楚霸王项羽的人马围困在垓下。

项羽带领的800子弟被汉军重重包围,可是,刘邦却喜忧参半。喜的是楚军将被消灭,天下将归于我;忧的是项羽及其部下勇猛顽强,万一项羽突围,东渡乌江,说不定会卷土重来。

刘邦日夜发愁,饭都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一天深夜,夜饭早已凉了,刘邦正要端起饭碗,发现碗边爬满一圈蚂蚁,忽然心中有所感触,连忙请来丞相萧何商量了一番,又找出俘虏过来的楚国士兵教汉军唱楚歌。

第二天晚上,汉军的营寨里传来阵阵凄凉的楚歌,项羽听了大吃一惊,心想:“莫非汉军已攻下楚国,不然,怎会有这么多人唱楚歌呢?”项羽听到那悲怆的楚歌,跨上乌骓马,带领800多士兵,向南突围。楚军渡过淮河,又来到乌江边。

项羽一路突围冲杀,最后只剩下26名士兵。正在走投无路之际,只见乌江亭长驶来一只小船,劝项羽渡江。突然,他发现士兵们围在江边看什么。问了问士兵,谁也没有回答,项羽亲自上前一看,早已吓得魂不附体,只见岸边成千上万的蚂蚁排成一行大字:项羽速死于此。

项羽望着奔腾的江水,老泪纵横,仰天长叹:“天亡我也!天亡我也!”亭长在船上迫不及待地问道:“大王,何故天亡于你?”项羽指着这一行字,惨然一笑说道:“蚂蚁都出来排成字要我死,这是天亡我也。而今我还渡江干什么呢!想当初八千江东子弟随我渡江西征,今天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可怜我,原谅我,但我还有什么脸去见他们呢?”

刘邦的军队追过来了,26名士兵又抵挡了一阵,最后只剩下项羽一人,他决不愿做汉军的俘虏,拔出剑来自刎了。

原来,刘邦得知项羽十分迷信,从碗边上的蚂蚁得到启发后,让萧何带上士兵来到江边,用糖稀在地上写下这几个字,蚂蚁闻到糖味后都爬来吃糖稀,正好形成这几个大字。项羽受到迷惑,真认为天命该死呢。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病死在路上,在奸臣赵高的密谋策划下,假传秦始皇的遗诏,让胡亥继承皇位,史称秦二世。

胡亥虽然当上了皇帝,可是,大权实际上操纵在赵高手里,赵高为人阴险毒辣,专横跋扈,搅得全国上下怨声载道,恨之入骨。

公元前209年,一批900多人的壮丁队伍被押送到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去防守,当队伍走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时,遇上连绵大雨,没法前进,只好暂时驻扎下来,当时推举陈胜、吴广二人担任屯长职务,带领这支队伍。

雨越下越大,道路和桥梁被大雨冲毁,队伍不能前进。当时法令很严,戍边的队伍不能如期赶到渔阳,就要被杀头。夜里,陈胜跟吴广商量:“眼看限期内赶不到渔阳,难道一个个白白地去送死吗?”二人商量了一番,决定举兵起义。为了号召大家,他们利用当时大多数人都迷信鬼神的特点,想出一条计策。

第二天,他们拿来一块白绸布,用朱砂在上面写上“陈胜王”三个大字,塞在一条鱼肚里,让兵士买回来,剖开鱼,发现这绸布上面的字,都感到十分惊奇。半夜里,吴广又来到附近的神庙里,点起一堆火,装着狐狸的叫声喊:“大楚兴,陈胜王,大楚兴,陈胜王。”兵士们都听得又惊又怕。

天一亮,大伙儿都对昨晚发生的事议论纷纷,陈胜来了,一个个都对他显露出敬畏的神色。

有一天,两个押送队伍的军官喝得酩酊大醉,吴广故意散布逃走的言论,煽动大家散伙回家,两个军官听到了,把吴广打了一顿,还拔出宝剑要杀吴广,吴广夺过宝剑朝两个军官砍去,这时,陈胜也赶来了,将两个军官一齐砍死。

这时,陈胜和吴广趁机号召大家说:“大丈夫岂能白白去送死吗?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我们就不能做一次吗?!”

在陈胜、吴广的号召之下,大伙儿齐声高喊:“对!我们听您的!”

于是,陈胜吩咐弟兄们搭了个大台,又做了面大旗,旗上写了个大“楚”字,大伙儿一齐跪下,对天起誓,齐心合力,推翻秦朝。随后,大家一齐推举陈胜、吴广为首领,拿起武器,首先占领了大泽乡一带。接着,附近的老百姓也纷纷拿起铁锹、锄头支援他们,参加了起义军队伍。

起义军队伍壮大了,没有刀枪和旗子,他们就砍下树枝做刀枪,削了竹枝做旗杆,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历史上称这件事为“揭竿而起”。

官渡之战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任命沮授为监军,统率十万大军,从邺城(今河南安阳北部)出发,进攻许昌。袁绍亲率十余万冀州精兵到黄河北岸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建立自己的指挥部。相隔曹操的驻地官渡(今河南中军东北部)已不远,袁绍企图一举消灭曹军。

曹操当时是东汉献帝时期的丞相,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巧用计谋,先后打败了吕布、袁术和张绣等军阀。这时北方仅剩的大军阀就是袁绍。他据有冀、青、幽、并四州,兵多将广,谋士很多,粮食充足。他见曹操势力日强,一直想进攻许昌,与曹军决战。曹操则把袁绍视为统一北方的最大障碍,决心要铲除他。双方虎视眈眈,秣马厉兵,寻求机会开战。

曹操在打败袁术以后,在一次议事会上向谋士们询问讨伐袁绍的良策。

著名谋士郭嘉说:“袁绍虽然兵多,但他不会用兵,而且军纪松懈,战斗力不强;谋士虽多,但互相忌嫉;袁绍任人唯亲,爱听谗言,优柔寡断,多谋少决,是非不分。”他认为袁军有这么多不利因素,兵将虽多,但没有什么可怕。与此相反,他认为曹操治军严明,唯才是用,多谋善断,雷厉风行,用兵如神,兵力虽少,定能以少胜多,打败袁军。

谋士们的分析与曹操的估计完全一致,袁绍在曹操心目中早有定论。他在不久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就认为“袁绍色厉内荏,优柔寡断,缺少谋略,大事怕死,小利拼命,不是英雄”。

曹操真是料敌如神,以后的事变进程,完全和他与其谋士们料定的那样:袁绍拥兵数十万,但不会选择战机;谋士虽多,互相忌嫉,袁绍不辨是非,拒纳良策。

当曹操在此以前,用二十万兵力攻打徐州时,刘备被困在小沛,派孙乾向袁绍求救,谋士田丰力主趁曹操后方空虚时,发兵突袭许昌,以解徐州之围。但袁绍却以小儿患病,无心过问战事为由,对他的计谋漠然置之不理,气得田丰直跺脚叹气说:“看到别人危难而不顾,心里只有儿子,多好的战机失掉了!”

刘备被曹操打败以后来投袁绍,他一时高兴,便要出兵攻打曹操。田丰认为时机不合适,便冒险进谏说:“现在曹操刚刚胜利,士气正旺,不能现在和他打,应该等待时机出兵。”

袁绍决意不听,田丰急得跪在地上叩头说:“主公如果不听我的话,肯定出师不利!”袁绍听他这样说,勃然大怒,怪他扰乱军心和民心,竟要杀他,经刘备说情,才改为囚禁。

袁军在和曹军作战中,互有胜负,最后,袁绍集中七十万大军攻打官渡,企图从这里突破,去攻取许昌。曹操亲自率七万精兵来与他决战。田丰在狱中知道消息以后,又致函袁绍,希望他不要轻易动兵,要等待时机,以免失利。这封信被一个与田丰作对的谋士逢纪看见,他冷言冷语挑唆说:“主人顺应天意伐曹是正义之师,田丰为何说不吉利话?”袁绍听了,更厌恶田丰,又要杀他,经部下劝阻才罢。他恨恨地说:“等我打败了曹操,回来再治他的罪。”

袁军和曹军在官渡对峙达两月之久,初期战斗,互有死伤。袁军曾在城下筑起土山,居高临下,向城中士兵放箭,曹军一度很惊慌,军士们每天被迫躺在地上用挡箭牌防箭,以减少伤亡。曹军有个谋士叫刘晔,他设计了一种“发石车”,又叫“霹雳车”,只要对方一射箭,这里就用发石车对付他们。曹操一声号令,拽动石车,炮石腾空飞起,准确地落在土山上,巨石如雨,把弓箭手砸伤或砸死,吓得袁军士兵以后不敢再利用土山射箭了。

大军作战,粮草先行。双方对峙,从八月到九月底,日期一长,粮草供应异常紧张。曹军渐渐感到疲乏,特别是粮食调运困难,不易及时保证供应。曹操一度想从官渡撤军回许昌,但事关重大,他一时下不了决心,便写信去征询谋士荀縠的意见。

荀縠很快回信,力主曹操坚持下去,不能撤军。他在信中说:“我军与袁军的对阵,形势有点像当年楚、汉相争的局面,现在正是寻找战机的时候,千万不能退军!”

曹操觉得信中的话说到他心里去了,便命令全军将士一定要死守阵地,再也不提撤兵之事。就在这个时候,曹操的部将徐晃抓到了袁军一个侦探,他供认一个重要消息:“袁绍派大将军韩猛运军粮来了,派我先来探路。”曹操的谋士荀攸知道以后,要曹操派兵劫住袁军运粮车,全部予以烧毁。

袁绍的谋士审配知道粮车被劫烧以后,对他说:“打仗以粮食为重,乌巢是屯粮重地,必须派重兵把守。”袁绍立即派大将淳于琼率领两万精兵加强乌巢护粮兵力。但淳于琼是个酒鬼,脾气暴躁,动辄鞭笞士兵。他到乌巢以后,每日酗酒,将士们怕他,无人敢劝。袁绍派贪酒将军护粮,结果误了大事。

袁绍帐下谋士许攸,是曹操旧友,他截获了曹操送给许昌荀縠的密信,信中说:“军中粮草已经用完,望速运粮来。”跑去对袁绍说:“曹操军粮用尽,他的精兵尽在官渡,许昌必然空虚。主公派支军队袭击许昌,曹操老巢即可捣毁。”但袁绍不信任许攸,因为他刚得到审配从邺城发来的文书,其中揭发许攸在冀州任职时受人贿赂。他听许攸献计以后,不但不给予嘉奖,反而怒冲冲地斥责他:“你的行为不端,有什么脸面向我献计?你与曹操是旧交,想为曹贼行骗吗?退下,以后不许见我。”

许攸满以为可以邀功,想不到袁绍给他当头一棒,他退出帐外,仰天长叹:“天哪!忠言逆耳啊!”他反复考虑,觉得袁绍昏庸无能,迟早必败,不值得为他效忠,当晚就潜出营去投曹操。

夜深人静,曹操正躺在床上无法入睡,为军中缺粮发愁,他听说许攸深夜求见,高兴得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光脚出帐迎接,挽着他的臂膀走入大帐,然后朝他拜伏在地上叩头不已。许攸慌忙扶起曹操说:“您是汉朝丞相,我不过是一个平民百姓,您何必这样谦恭?”曹操说:“我们是故友,何必分官职上下尊卑呢?”许攸异常感动:“唉,我不会择主,在袁绍手下谋事,言不听、计不从,今天特来投奔您啊!”

曹操说:“您肯来我这里,我的事业就成功了,请您教我破袁绍的计谋。”许攸说:“我有一计,可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灭。”他告诉曹操,袁绍的军粮辎重都积存在乌巢,由一个酒鬼将军防守,只要派一支精兵,伪装成袁军蒋奇部去乌巢护粮,就可乘机烧掉袁绍军粮。袁军无粮,不战自溃。

曹操十分高兴,立即亲选五千精兵,伪装袁军,连夜赶往乌巢烧粮。沿途哨兵查问时,他们一律回答“蒋奇将军奉命去乌巢护粮”,没有遇到任何怀疑和阻拦,顺利通过警戒。曹军在拂晓时分到达乌巢,立即击鼓冲入粮仓营寨放火。霎时火光冲天,寨内大乱。守将淳于琼这时正醉倒在床上酣睡,被吵醒后他正要出去查问,立即被曹军抓获。曹军横冲直撞,见粮囤就烧,见袁兵就杀;乌巢粮仓顷刻化为灰烬,护粮军士非死即逃。

袁绍见曹军去乌巢烧粮,估计曹营空虚,便派兵去劫寨,但被曹操预先安排好的伏兵杀得大败而归。袁绍七十万大军没有了粮食,立时大乱。袁军内部发生分裂,大将张郃、高览率所属部队投降曹操。曹军趁机发起总攻,把袁军杀得落花流水,袁绍父子仅带八百骑兵逃回河北。

曹操割发代首

公元196年,曹操将逃避在洛阳的汉献帝接往许昌,许昌便成为东汉临时都城。这时,曹操实际上掌握了东汉王朝的军政大权。接着,曹操又实行屯田制,很快解决了军粮问题,加快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农业生产,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兵强马壮。

当时,离许昌城不远有路军阀由张绣所统率,扬言要攻打许昌,抢走汉献帝。

曹操为了在统一北方的道路上扫平障碍,决定首先征服张绣。

第二年,曹操率领大军对张绣发动进攻,两军便在氵育水(今河南白河)摆开阵势。由于张绣阴险狡猾,战不几个回合便假装投降曹操,曹操一时识不透张绣的奸诈,便信以为真。半夜里,张绣来了个里应外合,偷袭了曹营,曹操措手不及,被打得溃不成军,大儿子曹昂战死,大将典韦阵亡,曹操自己也受了伤。

曹操打了败仗之后,心中闷闷不乐,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这一仗完全败在麻痹轻敌和军纪不严方面。于是,曹操决定从严整治军纪,重新颁布各种军令战令,规定军中不论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违者将受到严厉惩处。

又过了一年,曹操继续出兵讨伐张绣,当时,正值麦子成熟季节,曹操下令:“行军途中不得践踏百姓的麦子,违者斩首!”在他的严厉命令下,全军将士行军时路过麦地,格外小心谨慎。有时,骑兵们下马步行,或绕道行驶,曹操更是以身作则,倍加小心,深怕踏坏麦子。

半路上,曹操率领着大军朝前挺进,当行至一块麦地时,突然从地里飞出一只野鸡,这时,曹操的马受了惊,又踢又跳,进入麦地,他连忙收住缰绳,可是,受惊的马仍然踏坏一片麦子,曹操看了心疼不已,马上下令:“停止前进!”

曹操面对士兵,脸色阴沉,严肃地说:“全军将士们,我的马踏坏了麦子,请按军令处置我吧!”这时,一位大将连忙说:“您是全军之主,怎能受刑罚呢?”其他将士也议论纷纷说:“麦子是因马受惊后被踏坏的,并非大王有意。”曹操严厉地说:“军令面前,一视同仁,我是全军统帅,怎能带头不执行呢?”他拔出剑来想自杀,这时,全军将士都一齐跪下说道:“大王!您是全军主帅,不能自杀啊!”

曹操见众将士跪在地上不肯起身,便“刷”地一剑,割下一把头发,扔在地上,以发代首。这时,全军将士才站了起来,一个个都很佩服曹操执法严明,以身作则。

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诸候纷争,当时势力最大的就是曹操。他在统一了北方之后,又把目标向南移,击败了刘表的军队,准备占据江东。

此时,江东由孙权占领,他决定联合刘备一起抗击曹操。于是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率精兵三万与刘备的两万人马一起进驻长江南岸的赤壁,与江北曹军对峙。

曹操虽带领几十万人马,但大部分是北方人,不服南方的水土。且船在江上颠簸,大部分人都晕船,造成战斗力下降,曹操为此非常焦急。这时,有人献计用铁链把战船连在一起,再铺上木板,船就非常平稳了,但如果对方用火攻,就很危险。曹操想此时正值隆冬,不会有东南风,所以就采用这个办法。

周瑜的部将黄盖得知此消息后,决定用火去攻曹军。于是他和周瑜设计了苦肉计,由周瑜痛打黄盖,然后黄盖诈降曹操。曹操接到黄盖的投降信后,同意让黄盖来投降。

公元208年11月的一个夜晚,黄盖带了十艘大船,船上装满了干柴,浸上油脂,直奔曹营。接近曹营后,将船点燃,此时正巧刮起东南风,大风将火船吹向曹营,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曹操的连索战船迅速燃烧起来,岸上的曹营也被引燃,曹兵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周瑜、刘备乘势攻击。曹军大败,退回北方。

淝水之战

东晋和十六国时期,前秦在北方逐渐强大起来,到378年,它暂时统一了北方,国王苻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决心一举灭掉南方的东晋,统一全国。

383年,苻坚统兵80万,大举进攻东晋,尽管军队人数众多,但士兵大都是从各族人民中强征来的,大家都不愿再进行战争。所以战斗力并不强。前秦大军南下的消息传到了东晋,司徒谢安派弟弟谢石、谢玄率8万精兵北上抗秦,谢石、谢玄的部队中的士兵大多是北方流亡来的,对少数贵族南下进攻有强烈的抵抗决心,再加上他们经过了军事训练,战斗力很强。所以双方军队虽在数量上相差悬殊,但战斗力却是东晋占了上风。

苻坚的弟弟苻融率前锋迅速攻下了寿阳,驻兵在淝水左岸。这时,谢玄派精兵偷袭了前秦军,歼敌一万五千多人。晋军乘胜前进,追至淝水右岸,双方隔河对峙。此时,苻坚在寿阳城观望,见对面晋军阵容整齐,心中就有些害怕。

随后,谢玄派人到秦营,要求秦军稍微后撤,以便晋军过淝水进行决战。苻融认为借晋军渡江到一半时可以偷袭,但当撤退命令一下,秦军的士兵本就不想对晋作战,听令后扭头就退,一退就不可收拾,全军顿时大乱,苻融因此也被杀死。苻坚在逃跑时听到风声以为是晋兵追来,一步也不敢停,“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是出自此事。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了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经常在唐高祖的宠妃面前拍马屁送礼,讨她们的欣喜,而李世民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位,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表面上,兄弟三人还很和睦,可背后,李建成时时想除掉李世民。有一回,李渊外出狩猎,由三个儿子陪同。李建成有一匹烈马,虽然跑得快,却有个致命的弱点:前腿软,在奔跑当中会突然跌倒。李建成让李世民骑着这匹马追猎。李世民不知这匹马的毛病,骑上马追赶一只鹿。这马速度超群,跑得比鹿还快,眼看就要追上鹿时,蓦地马失前蹄,李世民猝不及防,从马背上翻下,说时迟,那时快,李世民一个前空翻,稳稳站在地上!

李世民是聪明人,马上明白大哥要用这匹马来暗害自己。但是,李世民不在乎,因为这几年他东征北讨,多数时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练就了一套骑马的本领。所以,他又翻身上马,继续奔跑,连续掉了三次,没碰破一点皮!李世民把马交还给李建成的侍卫,对站在一边的宇文士及说:“想用马暗害我,可惜生死有命,枉费心机!”

李世民有意让李建成听到这句话,以起到警告的作用,然而,李建成却这将这句话篡改成:“李世民有天子命,将来要当皇帝,不能随便就死了。”并让尹德妃和张婕妤在李渊面前吹风。李渊一听,很生气地对李世民说:“你想做天子,我还没死呢,也太着急了吧!”李世民一听,也不辩解,摘下王冠,让父皇派人调查,如真说过此话,甘愿受死。

李渊还要训斥李世民,中书令封德彝急忙进来,说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联合起来,进攻豳州(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李渊吃了一惊,想一想,还得二儿子李世民率兵去打突厥。于是给李世民戴上王冠,让他以国家为重,带上李元吉去讨伐突厥。

李世民一行来到豳州,与突厥对阵。李世民决定只带百名骑兵出阵与颉利可汗谈话,让李元吉一同去,李元吉不敢去。李世民来到突厥阵前,与突利可汗对话。他胸有成竹,因为了解两位可汗的情况,也知道他们之间存在矛盾,所以,据理阐明利害,认为以和为贵,句句话说到突利可汗的心里,加上逢连雨天,不宜交战,突利可汗便让叔叔思摩到唐营议和,并表示愿同李世民结为兄弟,于是,突利可汗撤兵而回。

颉利可汗见突利可汗收兵,觉得自己力量太弱,打也赢不了,也只好退兵。豳州退敌兵,李世民不伤一兵一卒,不用一矢一刀,仅凭一番话,就达到目的,其智其勇,非一般人能比,使朝廷上下的人无不为之叹服!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的一天,李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喝酒,几杯酒下肚,李世民突然肚子剧痛,回到自己住的西宫以后,吐起了血。御医给他服了药,才渐渐好了。

李渊得到消息,猜想是大儿对二儿下了毒手。尽管如此,他仍然不忍心废掉太子,又不想让二儿再受伤害。于是李渊想了一个他自认为两全其美的办法:派李世民去洛阳,管理陕州以东的州郡。李世民觉得这样也不错,就答应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紧张,认为让李世民去洛阳是放虎归山,便找一些大臣向皇帝上书,说李世民去洛阳不会回来,有分裂国家的危险。李渊一听觉得有理,便没让李世民去洛阳。

李建成、李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拉拢李世民手下的亲信将领。首先看好尉迟敬德,李建成派心腹送给敬德一车金银珠宝,并说明来意。尉迟敬德拒收金银,送走来使,便向李世民报告了。李世民说:“将军从今以后要处处留神,他们不会饶过你的!”果然,当天晚上就有刺客来到尉迟敬德住处,但见房门大开,知有防备,吓得没敢进屋就跑了。

暗的不行,就来明的,李建成在皇帝面前诬告尉迟敬德,将他关进监狱,准备杀害。李世民在父皇面前慷慨陈词,历数尉迟敬德的功劳,李渊只好把他放了。

李建成为扫除李世民及其亲信,以达到他的目的,使用了各种手段。收买这一招失灵后,他并不气馁,又向皇帝密告李世民的天策府谋士房玄龄、杜如晦行为不轨,应将他们逐出天策府。派李世民部下大将程咬金去康州(今广东德庆)任刺史。程咬金虽是武将,却也粗中有细,看出问题,他对李世民说:“我至死不去康州,要保护大王。大王的羽翼一旦除尽,就该谋害大王了,请大王尽早决断!”

李世民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召集天策府文官武将商讨对策。这时,边境传来消息,突厥又来入侵,李建成荐举李元吉率兵出征,并将李世民部下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大将一齐杀掉。李世民将此事告诉李渊,李渊要第二天亲自审问尉迟敬德和程咬金,让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同时参加。

李世民一次次的忍让,达到了极限。现在不仅是个人生死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唐朝江山将来落在谁手、向何处发展的大问题,他决定狠下心来反击了。当天深夜,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将士埋伏在玄武门下。天刚蒙蒙亮,李建成和李元吉骑着马进宫,觉得四周情形与往日不同,李建成回马要走,李世民从墙后出来召呼他。李元吉做贼心虚,想先下手为强,摘弓搭箭,朝李世民射去。不知是他心慌力弱,还是神灵保佑李世民,李元吉连发三箭,箭箭射空。

李世民不再迟疑,对准李元吉拉满了弓,李建成见状高喊:“四弟小心……”话未说完,李世民射出的狼牙箭直奔他而来,李建成猝不及防,咽喉中箭,从马上掉下身亡。与此同时,喊声四起,尉迟敬德率领七十名骑兵如从天降。李元吉催马便跑,尉迟敬德张弓一箭,射中他后心,当场毙命。

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事变。李渊知道消息,也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形下,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

武则天废二帝

唐太宗在位期间有一“才人”名叫武则天。因为她容貌姣好,所以被唐太宗赐号为“武媚”,人称媚娘。

唐太宗去世后,媚娘和一些宫女都被送到感业寺去做了尼姑。新继位的皇帝唐高宗与媚娘早有旧情,当他到感业寺焚香的时候正巧与媚娘相遇,彼此十分伤感。于是,高宗让武则天重蓄乌发,答应再次接她入宫。武则天入宫不久,便被晋升为“昭仪”(位列九嫔之首,地位仅次于皇后)。武则天十分得意,还想进一步夺取皇后的位子。公元655 年10月,唐高宗下诏,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当上皇后的武则天,仍不满足,她要称帝,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天子。

武后生了四个儿子,即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唐高宗为了保住李家的皇位,废武后没有成功,就想禅位给长子李弘。武则天知道后,立即用毒酒药死年仅二十四岁的长子。高宗又立李贤为太子,武后又以李贤行为不正为由,威逼唐高宗将其废成平民,流放到巴州,后被武则天谋害。

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病死。第二年正月,李显即位,就是唐中宗。唐中宗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被武则天废掉了。

武则天又立第四个儿子李旦为皇帝,称唐睿宗。

公地690年11月,唐睿宗和满朝大臣按照武则天的旨意,向她上表,请求她亲自当皇帝并改国号。于是,六十七岁的武则天下诏废了唐睿宗,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经过三十六年的苦心经营,武则天终于正式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怕猫的典故

传说,武则天怕猫,她在位时曾下令宫中不准养猫,这是什么缘故呢?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被唐高宗立为皇后之前,与原先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之间有过争宠的斗争,武则天取胜后,被唐高宗封为皇后,她利用权势,“遣人杖王氏及萧氏各一百,断其手足,投酒瓮中,曰:‘令二媪骨醉!’数日而死,又斩之。”萧淑妃临死前曾咬牙切齿地大骂武则天:“阿武妖猾,仍至于此!愿来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

武则天听了萧淑妃的咒骂,心中十分不安,深怕王皇后和萧淑妃死后冤鬼索命,来世变成猫咬断自己的咽喉。因此,武则天十分讨厌猫,并下了宫中不准养猫的禁令。

武则天的无字碑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前,并列竖着两块大石碑,一块是歌颂唐高宗文治武功的“述圣碑”,碑文系武则天亲自撰写;另一块是无字碑,此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碑上不见唐代所刻一字,后人所加文字也斑驳陆离,若明若暗。

武则天的墓碑为何无字?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她执政的50年中,注重选拔贤才,开创殿试,以文词取士,先后使用了李昭德、狄仁杰、姚崇等政治家担任宰相,使国家的统一继续得到巩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其政绩斐然,彪炳史册,在一块碑记里是写不完的,留下空碑一座,用来表示自己功盖过世。

一说,武则天知道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任用酷吏,屡兴大狱,滥杀无辜,罪孽深重,本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

还有一说,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作惊人之举,传说,武则天临终前曾说:“己之功过,由后人评。”立无字碑之举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论。

当然,武则天在其统治后期,朝政腐败,新贵形成,对历史发展起了阻碍作用。鉴于此,聪明的武则天才为自己立了无字碑。

赵匡胤陈桥兵变

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出身于武官家庭,祖父当过营、蓟、涿等州的刺史。父亲赵弘殷,是后唐的一名禁军军官。赵匡胤生于洛阳,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公元948年,二十二岁的赵匡胤离家出走。起初,他曾去投奔与他父亲有旧交的防御使王彦超,但未被王彦超收留;后来,他又投奔随州刺史董本,因为董本的儿子瞧不起他而离开随州。这时,赵匡胤已身无分文,连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一天,赵匡胤投宿在一所庙中,庙中和尚见他如此贫困潦倒,但举止谈吐又颇具雄才大略,便开导他说:“我给你一点路费,你向北走,会有好运的。”传说,当赵匡胤走到河南商丘的高辛庙时,见到一个占卜者,便凑上去,问讯自己的前程。他先问能否当一名小兵,卜显示“不吉”;又问能否当一名刺史,卜又显示“不吉”。他不解,再问能否当皇帝,卜上显示:“吉”!于是,他向南投到后汉枢密史郭威的帐下,郭威见赵匡胤气质不凡,便留在军中。

公元951年,赵匡胤与一批将领拥立郭威,夺取后汉政权,建立后周。在推翻后汉的过程中,赵匡胤因为作战有功,后来被提拔为禁军军官,这激发了他继续往上发展的勇气。公元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赵匡胤又因智勇双全、连战连胜,先后被提升为“殿前都御侯”、“殿前都指挥使”,成为禁卫军的高级将官。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周世宗柴荣亲征淮南,赵匡胤随驾南征,又立下大功,占领了南唐的滁州。在滁州,赵匡胤部下捉到一百多名百姓,指认他们为盗匪,准备斩首示众。新来滁州上任的军事判官赵普却不同意全杀,他说:“你不审问清楚就一律处死,如有被诬陷者,岂不误伤人命?”赵匡胤说:“这里的百姓,都是俘虏,我将他们全都赦免无罪,已经够仁义了。可他们这些人还要做盗匪,不动刑罚,就不能儆戒他人。”

赵普不同意赵匡胤的说法,反驳道:“南唐虽属敌国,但百姓有什么错?你既然想一统中原,为何要把这里百姓看作俘虏?”赵匡胤无言争辩,只好说:“你若不怕辛苦,就烦请代为审理这些人吧!”赵普对这一百多平民认真查问,绝大多数没有作盗匪的证据,除个别有物证定罪外,其余无罪释放。百姓们非常高兴,称赞赵普英明。赵匡胤由此对赵普格外信任,凡有大事,必同他商量。

周兵攻占滁州,南唐国主李璟害怕了,向柴荣求和未果,便命齐王李景达为帅带六万兵马直奔扬州。扬州当时的守将是韩令坤,忙向滁州求援。赵匡胤率兵来到六合,准备去支援扬州,但韩令坤已撤出扬州,赵匡胤闻讯,捎信批评了韩令坤。韩令坤立即下令回兵扬州,与唐将张孟俊遭遇。周兵各个勇敢善战,唐兵大败,张孟俊被活捉。

过了几天,唐兵主帅李景达发兵攻周。赵匡胤率兵迎战。赵匡胤发现有几位兵士畏惧不前,便用剑在他们的皮笠上砍出痕迹,作为记号。这一仗,双方不分胜负。收兵后,赵匡胤将皮笠上有剑痕的兵士斩了,通报全军。第二天再战,周兵以一当十,杀得唐兵一败涂地,最终平定南唐。

周军节节胜利,直逼幽州,但柴荣大病卧床,不能继续指挥作战,只好撤军。赵匡胤随柴荣皇帝征辽有功,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卫军,兼检校太傅,不久又增加了归德(今河南商丘)军节度使一职,权力越来越大。

公元959年,后周周世宗病亡,周恭帝柴宗训年幼。这时的赵匡胤由于屡建战功,声望日高,他除了典掌禁军外,还兼宋州归德节度使(今河南商丘),负责防守京师。于是,当年占卜时得来的一颗当皇帝的心愿,便开始萌发,并很快膨胀起来。

此时,赵匡胤得到率兵出征的命令后,便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赵匡胤调兵遣将,大造声势,像是真要去抵御大敌。其实,这是赵匡胤等人设下的圈套。当大队人马开进到大梁城北四十里的陈桥驿时,天色已晚,便驻扎下来。夜里,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按照赵匡胤的预先部署,进行了紧张的活动。他们派人到将士中鼓动兵变,拥立赵匡胤当皇帝。将士们很快地议论开了。大家说:“现在皇上年幼力弱,未能亲理政事,我们为国出生入死,有谁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再北征不迟。”赵匡义和赵普见将士们行动起来,立即派飞骑回京,与留在汴梁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秘密约定,待赵匡胤回师时作为内应。这天夜里,在陈桥驿的将士们都没有入睡,赵匡胤假装酒醉不醒,躺在床上。黎明时分,赵匡义、赵普和诸将闯进卧室,个个手拿兵器说:“诸将无主,我们愿立太尉(赵匡胤)做天子!”众将士一边叫喊着,一边团团围住正打着哈欠的赵匡胤,并把早准备好的龙袍强行披到赵匡胤身上,随后叩头便拜,高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说的来由。这一年,赵匡胤三十四岁。

“溜须”和“拍马”

宋真宗赵恒信道教。当时有个大臣叫丁渭,为讨真宗的欢心,大建道观,进献奇贵物品,极尽献媚邀宠之能事,被升任为副宰相。有一次,宰相寇准与丁渭一起在朝房用饭,丁渭看到寇准胡须上粘了一些饭粒,便亲自上去为寇准溜须拂拭,并对寇准的胡须盛赞一番。寇准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难道天下还有溜须的宰相吗?”后来人们便称丁渭为“溜须宰相”。“溜须”一典始于此。

拍马也是吹捧、奉承之意。蒙古人有这样一个习惯,当两人牵马相遇时,要互相在对方的马屁股上拍一下,说上几句赞赏马的好话,表示赞叹对方养马有方,并无奉承、吹捧之意。可是,也有些人为了巴结、奉承权贵,只要见他们牵着马,不问优劣,都拍拍马屁股说奉承话,这就是“拍马屁”的掌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