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造无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9 07:00:43

点击下载

作者:李牧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学创造无限

科学创造无限试读:

前言

科普知识数不胜数,但采用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存在于广泛科学事件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科学的精神和思想,就能对我们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就能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在新的世纪,随着高科技领域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科普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纵观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点、现代化的战争、通讯传媒事业的日益发达,处处都体现出高科技的威力,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充满了强烈渴求。

对迅猛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不仅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而且可以使之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学好科学知识,长大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科学百家讲坛文库”,主要包括《科学创造万物》、《科学创造生活》、《科学创造精彩》、《科学创造未来》、《科学创造无限》、《科学走向太空》、《科学解密地球》、《科学揭晓自然》、《科学关注健康》、《科学警告生存》共10册。本套书将科学与故事结合起来,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琐事,都能告诉我们一个科学的小道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一.科学创造新家园

海洋是一个资源宝库

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地球,其实是名副其实的“水球”,因为海洋的总面积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1%。美丽富饶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它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相当于世界所有耕地的1000倍,每年提供的水产品至少可以养活300亿人,埋藏在海底的1350亿吨石油和14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潜力,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希望。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但是,随着人类海上作业和工程的增加,海洋污染在不断加剧,海洋生态正面临着不断恶化的危险。引起海洋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料、生活垃圾被排入大海,导致海洋污染物加剧;海上泄油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着海洋鱼类等生物的生存;海洋防护工程破坏严重,海岸、防风林已失去挡浪、缓冲阻止海风的功能。而且,随着海洋捕捞、矿产开发、工程建设等活动的不断增加,人类对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的干扰也不断增大。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特有的森林植被。它们的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屹立于滩涂之中。涨潮时,它们被海水淹没,或者仅仅露出绿色的树冠,仿佛在海面上撑起一片绿伞。潮水退去,则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所以,也被称为“海底森林”。

红树是热带海岸的重要标志之一,能防浪护岸,又为林内和附近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发育、生长、栖息、避敌场所,它大量的凋落物又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红树林是地球上唯一的海洋森林,是海堤的天然“保护神”,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第一道屏障。同时红树本身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其生态环境和水上风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1994年第49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定,正式确定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在这项决议中,联合国要求世界各国做出特别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和宣传活动向政府和公众宣传海洋,提高人们的海洋意识,强调海洋在造就和维持地球生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保持海洋的持续发展和海洋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海洋国际合作。

生物圈是地球生物的大家庭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存在着生命活动的区域,它通常分为三层:上层是“大气圈”的一部分,中层是“水圈”,下层是“岩石圈”的一部分。这三层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提供了能够维持其生命活动的空气、水、岩石、土壤,构成了地球上生命活动的主要舞台。所以世界上有生命的东西几乎都包括在这个范围内。地球上的生物小到细菌、真菌,大到鲸鱼、大象,林林总总有数千万种,它们共同组成了生物圈这个大家庭。

在生物圈里,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群落与阳光、土壤、水分、空气、温度等环境因素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如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消费者(如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分解者(如微生物)和无生命物质(如空气、水、土壤、阳光),其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这种化学能以食物的形式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依次传递给生产者和消费者,最后通过分解者再归还给自然界。

在一个湖泊里,小鱼吃浮游生物,大鱼吃小鱼,大鱼死后的尸体又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浮游生物利用,这就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一个实例。

在自然界里,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在不断进行着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因为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都需要能量。所谓生态平衡,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平衡状态。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是最有利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因此,这个时候系统中的物种最多,生物总量也最大。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靠人的努力而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平衡,而绝不要轻易去破坏它。关于生物圈的研究已广泛开展,最著名的是人与生物圈计划。这项计划始于197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一项国际科学研究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四川生物圈亚丁自然保护区划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参加,我国也于1972年参加了这一计划并当选为理事国。通过对生物圈的研究,我们不仅能更详细地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而且能让它们生活得更好;生物圈,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生态系统,也将成为我们生物大家庭的乐园。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所包括的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是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

但是,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人类的滥捕乱杀、滥采乱伐等,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消失。这是地球资源的重大损失,因为物种一旦消失,就永远不可能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金丝猴失。

食物链是指生物间(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所形成的食物链条关系。例如:草原上的青草为野兔提供了食物,野兔又是狐狸的食物,狐狸又成为狼的美味,但是当狼死掉后的尸体又会被无机物分解成为青草的养料,这就是草原食物链。因此,如果食物链中的一个物种灭绝了,就有可能引起其他物种的灭绝,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食物链上的各种动植物的数量也要保持一定的平衡。例如在草原上,如果没有狼、狮子、猎豹和猎狗等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控制,食草动物就会迅速繁殖,使草原难以承受,当草原退化,食草动物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是巨大的。它提供给人类所有的食大熊猫物,是全世界60亿人的食物保证;它提供给人类许多诸如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品,还有绝大部分的中医药材;许多野生动植物还可以为人类提供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植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而且,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在自然界中维系着能量的流动,在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小气候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千姿百态的生物种类还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次于巴西和印尼,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约占世界总数的10%和14%;陆生生态系统类型有599类。此外,我国珍稀物种丰富,有多种在世界上被视为稀有的珍贵物种,比如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高鼻羚、亚洲象、扬子鳄等等。我国还有长满植物的“绿色宝库”——西双版纳,这里既有丰富的热带植物,又有大片的原始森林。

南极对于人类的价值

南极,地球上最寒冷、最多风的地方。这里98%的面积被广袤无垠的冰层覆盖着,目前测得冰层最厚的地方达到了4800米。它拥有世界上90%的冰和70%的淡水。这里曾记录到世界最低气温为-88.3℃。南极冰盖将80%的太阳辐射反射掉,致使南极热量入不敷出,成为永久性冰雪覆盖的大陆。

南极是地球上最遥远最孤独的大陆,广阔的南极冰盖犹如遮盖在南极大陆真实地貌上的神秘面纱,至今尚未被人类完全揭开。

南极大陆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研究地球的许多学科提供了宝贵的“天然科学实验基地”。由于南极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和地磁场与地球上其他地区迥然不同,因而,只有在南极地区上空才能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地球物理现象,如极光、哨声、粒子沉降和地磁脉动等。因而,要研究上述特殊物理现象,非在南极地区不可。而且,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和敏感区,科学家们目前正力图从此发现全球气候变化前的征兆。

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南极大陆的铁矿蕴藏量可供世界开发利用200年,有“南极铁山”之称。南极还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储藏量约达5000亿吨。还有很多其他的矿产资源正在勘测过程中。

南极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如我们熟悉的企鹅、海豹和鲸等。企鹅估计有1.2亿只,海豹1700万头,各种鲸类约100万头。这些生物都是以鳞虾为食的。磷虾是南极的特殊水产资源,其蕴藏量约为4亿~6亿吨,据估计,在不破坏南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每年可以捕获南极企鹅5000万吨,这相当于现在全世界总渔获量的一半。

但是目前,南极却也面临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全球掀起了南极考察的热潮,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进驻南极大陆。这些人每年都要产生不少废弃物,包括建筑垃圾、科研垃圾和生活垃圾。除此之外,还要排放大量的生活污水,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环境。据估计,南极目前积累的垃圾多达30万吨,令人喜爱的企鹅天天和垃圾为伍。看来科学考察活动本身也应该注意环境保护。

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是南极的象征。在千里冰封的南极,企鹅已经快乐地生存了数百万年。然而,在人类出现后,企鹅面对的危险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了。

人类踏上南极后,给南极土壤带来了新的微生物。1995年,科学家发现某些企鹅染上了一些在南极从未发现过的疾病,这些疾病很可能也已危害到南极海豹。这显然与人类在南极地区的活动有密切联系。

南极的气温正在不断升高,现在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2.5℃。企鹅只好跑到海拔45米以上的地方去散热。科学家说,随着南极的不断升温和生态环境的改变,企鹅的生活将日益艰难。

北极是人类资源的巨大宝库

人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并不仅仅限于北极点,而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也叫做北极地区。北极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千米。

随着人类对北极的不断探索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几个世纪以来,北极的神秘面纱逐渐被人类文明揭开。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北极是人类资源的巨大宝库。北极也许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但它却可以成为重要的能源和原料基地。南极大陆荒凉一片,但北极具有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900种显花植物,上百万只北美驯鹿,数万头麝牛,上千只一群的北极兔,峰年时每公顷多达1500只的旅鼠。北半球全部鸟类的1/6在北极繁育后代,而且至少有12种鸟类嬉戏的小北极熊在北极越冬。在北冰洋广阔的水域中还有上百万只各种海豹,20万头海象,数千头角鲸和白鲸,2万只北极熊。北极地区生活着至少已有上万年历史的当地居民——因纽特、楚科奇人、雅库特人、鄂温克人和拉普人等。

北极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人们先后在阿拉斯加北坡、巴伦支海、挪威海、加拿大北极群岛等地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保守的估计,北极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在1千亿~2千亿桶,天然气在5万亿~8万亿立方米之间。而北冰洋是世界上最浅的海洋,一半面积属于大陆架,而且半数以上的陆架区水域深度不超过50米,一旦克服低温的因素,开采起来将会极其便利。

北极地区还蕴藏着大量的煤炭。阿拉斯加西北部煤田是储量丰富、并且尚未开发的地区之一。地质学家估计,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4000亿吨就储藏于此。而西伯利亚的煤炭储量比中国的大同、美国的阿拉斯加更大。有人估计为7000亿吨或者更多,甚至超过全球储煤量的一半。

除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学能源以外,北极近年来已成为大规模的水电基地。俄罗斯在促进西伯利亚地区水电开发方面走在前列,西伯利亚水电站日前具有输出上千万千瓦电力的能力。加拿大的詹姆斯湾水电站完成后的总装机容量为1370万千瓦,与建成后三峡的发电能力大致相当。与化石能源相比,水电确实是一种无污染的洁净能源。如果水力发电占了主流,将能在极大程度上保护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

北极能源以外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例如科拉半岛具有世界级的大铁矿;诺里尔斯克有世界最大的铜-镍-钚复合矿基地;著名的科累马地区盛产金和金刚石;阿拉斯加蕴藏极其丰富的铅、锌和银。北极还储有铀和钚等放射性元素,这些都属于战略性矿产资源。

可怕的空气污染

清洁的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个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不喝水,仍能维持生命,但如果超过5分钟不呼吸空气,便会死亡。可是,曾几何时,原本清新透明的空气却有了颜色、有了味道,清洁的空气成了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在日本街头就出现了一种“自动售氧机”,人们向机器里投硬币来呼吸新鲜空气。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的“氧吧”也是向人们提供干净的氧气。虽然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有变形金刚,有良好的学习条件,但他们却未必有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幸福,因为农村的孩子有新鲜的空气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空气,有走进大自然的机会。

在一般情况下,空气即使受到一些污染,由于大自然具有巨大的自净作用,仍能使空气保持清洁新鲜的状态。但是,当空气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值或超过空气的自净能力时,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造成灾害的程度,就会对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或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这就发生了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主要有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等。

空气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既危害人体健康,又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严重时还会引起地球的气候异常。人类吸入污染的空气,或者皮肤表面接触污染空气,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肺气肿等疾病。而且,空气污染还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的抵抗力下降,诱发或加重多种其他疾病的发生。

空气污染物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叶面产生伤斑或枯萎死亡。一般植物对空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的抵抗力都比较弱,少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就能影响植物的生长机能,造成落叶或死亡现象。同样,动物因吸入污染空气或吃含污染物的食物也会发病或死亡。

另外,空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灾害天气增多。

科学家研究证明,空气污染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儿童不仅身体发育缓慢,而且智力下降、反应迟钝,患病率比正常地区的儿童要高2~6倍。这是因为大部分的空气污染物都沉积在靠近地面的空气中,儿童个子矮,比大人更容易吸入这些被污染了的空气。而墨西哥政府为保护墨西哥城240万学龄儿童的身体健康,规定各所学校均不得早于上午10点上课。

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它是用来评估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的一种指标,人们据此为空气质量分级。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都采用这种方式来评价空气质量。

在我国,空气质量按照API的值划分为五级:一级优、二级良、三级轻度污染、四级中度污染、五级重度污染。人们可以根据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的级别,判断出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是否适宜进行户外活动。

地球上的主要资源

人类的生活一天也离不开地球母亲提供的资源。观察一下我们自己从早到晚的活动,从起床、早餐、上学、工作、做饭、洗衣、看电视、看书、睡觉等等,我们都在不断地使用水、各种能源、农产品和工业品。人们生活生产中的这些用品、工具都是由地球资源加工做成的,在加工这些工具和用品的时候,也需要耗用大量的能源和淡水资源。

人类的发展强烈地依赖着地球资源,一旦大自然停止了原料的供给,我们将会彻底失去生存的条件。有人说:“糟蹋地球资源实际上是在毁灭自己的生存基础”,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那么,地球上的资源主要有哪些?它们对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地球资源指的是地球能提供给人类衣、食、住、行、医所需要的物质原料,也称为“自然资源”。陆地上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六种,它们是: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种类、矿山和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地球上的这些自然资源又可分为“可再生”与“不可再生”两大类。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指的是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可以不断自我再生的物质。最典型的可再生资源有植物、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其他所有矿产资源。它们经过了上亿年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人类的消耗使得这类资源越来越少。

在可再生资源中,植物资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球上的植物约40万种,人类已经命名了其中的近25万种。有3000种植物被人类作为农作物试种过,然而只有300种被试种成功,其中100种用于大规模耕种,给人类提供食物、油料、棉花、蔗糖等重要生存物质。目亚马孙河流域前,全世界人类的主要粮食绝大部分来自于8种植物:小麦、稻米、玉米、大麦、燕麦、高粱、小米和黑麦。每年全球粮食的总产量约为15~16亿吨。女果全球都停止生产粮食,世界的存粮大约只能维持全人类生存40天左右。

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是异常重要的。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有百分之九十是从化石燃料中提取的,它们就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石燃料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时间才得以形成的,不可再生。

值得注意的是,地球上的生物物种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意味着地球永久性地丢失了一个物种独特而珍贵的基因库。因此,如果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其损失将无法估量。

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有土地、淡水、森林、矿产、海洋、内陆水产和动植物等多种。但由于我国人口多,使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在世界平均值以下,典型的几项数据有:淡水资源为世界人均的1/4,森林资源为1/9,耕地资源为1/5(为美国的1/10),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为1/2。因此,我们不应该总是津津乐道地大物博。分配开来,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对于我们来说,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显得更为重要。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地球上一切生命所需的能量都来自太阳。但如果太阳光不受任何阻挡直接照到地球上,地球上的生物将会毁灭殆尽。为什么呢?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幸运的是,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包含着一层薄薄的臭氧层,它就像过滤器和把保护伞,能够阻止太阳光中99%的有害紫外线,有效地保护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使地球成为人类可爱的家园。

但是,目前全球臭氧层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臭氧含量在不断地减少,愈是高纬度地区明显,两极上空则是集中反映。两极上空则是臭氧遭受破坏的集中反映。南极上空出现了迄今最大的臭氧层空洞,其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千米,超出我国领土面积两倍以上,相当于美国领土面积的3倍。臭氧层保护着地球

大家都知道,南极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四周环绕着海洋。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变得越来越稀薄,而且每到春天南极上空平流层的臭氧层都会发生急剧的大规模耗损。目前,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已被破坏。从地面向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了一个“洞”,直径上千千米,“臭氧空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为什么会出现臭氧空洞呢?专家们认为,这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氟里昂引起的恶果。

氟里昂是由人制造出的化学物质,在制作冰箱、空调时被使用。它对人体无害。20世纪30年代杜邦公司发明这种物质时,曾被誉为是“20世纪最大的发现”。然而,几十年后,人们却发现它在太阳紫外线的强烈辐射下,分子会被分解,释放出氯原子。正是这个氯原子喜欢同臭氧分子发生反应,把臭氧分子中的1个氧原子夺过来。这样一来,臭氧就变成了普通的氧气。更可气的是,氯原子的生存能力很强,一般一个氯原子可以吃掉10万个臭氧分子。所以,地球上空的臭氧层越来越薄了,臭氧空洞也越来越大了。

臭氧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等于在我们的头顶上开了天窗,大量紫外线照射进来。科学家认为,大气层中的臭氧含量每减少1%,地面受太阳紫外线的辐射量就增加2%,人类患皮肤癌者就会增加5%至7%。臭氧层的减少还会损害人的免疫系统,使患呼吸道疾病的人增多,白内障的发病率将上升0.6%~0.8%。紫外线的增加,还会引起海洋浮游生物及虾、蟹幼体和贝类的大量死亡,进而影响食物链,造成某些物种灭绝。

即使人类从今天开始停止使用臭氧杀手——氟里昂,氟里昂对臭氧的破坏作用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因为,从20世纪的30年代初到90年代的五六十年中,人类总共生产了1500万吨氟里昂。它们将在今后几十年内逐渐上升到平流层,继续破坏臭氧层。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传说中的女娲娘娘还会出来替人类补天吗?人类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呢?目前唯一的“补天术”就是减少和停止使用含氟里昂的产品。面对已经闯进来的紫外线,我们首先要做好保护自己的工作,比如夏天出门时要带上遮阳帽,墨镜等等来保护我们的面部皮肤和眼睛。

水的重要作用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之一,是我们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地球表面的71%被海洋所覆盖,如果将海洋中所有的水均匀地铺盖在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就会形成一个厚度约三千米的水圈。所以有人说地球的名字应该叫作“水球”。

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到人类社会的形成,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到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水既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瀑布是一种淡水资源

水与空气、食物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人体重量的50%~60%由水组成,儿童体内的水分更高达80%。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2.5%,在这2.5%的淡水中,可供直接饮用的只有地球总水量0.26%。所以说,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

水与生命的产生密切相关。大约在四十多亿年前,由于地质运动的持续作用,原始地球逐渐形成了原始海洋。科学家们认为,在早期的原始海洋中,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物,与水浑然一体;经过亿万年的发展和聚合,形成了“团聚体”的多分子体系,与水分隔开来;独立出来的多分子体,从环境中吸收物质,扩充和改造自己,同时排出“废物”,使自己的化学组织部分不断自我更新,这样生命就宣告诞生了。因此,人们总是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生命来源于水。

随着生物的进化,人类出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更是一刻也离不开水。

水是工业生产的血液。它参与工矿企业生产的一系列重要环节,在制造、加工、冷却、净化、空调、洗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钢铁厂,靠水降温保证生产;钢锭轧制成钢材,要用水冷却;锅炉里更是离不了水。制造1吨钢,大约需用25吨水。水在造纸厂是纸浆原料的疏解剂、稀释剂、洗涤剂、运输介质和药物的溶剂,制造1吨纸需用450吨水。火力发电厂冷却用水量十分巨大,同时,也要消耗部分水。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农业作物含有大量的水,约占它们自重的80%,蔬菜含水90%~95%,水生植物竟含水98%以上。水参与着几乎所有的生命功能,它为植物输送养分;参加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蒸发水分,植物使自己保持稳定的温度,不致被太阳灼伤。植物浑身是水,而作物一生都在消耗水。科学家计算过,1千克玉米,是用368千克水浇灌出来的;同样的,小麦需要513千克水,棉花需要648千克水,水稻竟高达1000千克水。一籽下地,万粒归仓,农业的大丰收,水才是最大的功臣。

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我们都知道,森林能够生产木材、果实、油料、药材等林产品。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森林还有巨大的生态价值,而且森林的生态价值常常大过林产品价值的几倍到十几倍。

森林是地球的肺,它吸进去的是二氧化碳,吐出来的却是氧气。森林的储水能力非常强,郁郁葱葱的森林就像块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绵,它的根把从天而降的雨水送到地下,使之变为地下水,一片森林就是一个蓄水库,所以森林有“看不见水的水库”之称。森林还可以防风固沙,是防止荒漠化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由于森林在保护环境和气候资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不但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效应,还能制造氧气。通常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消耗1000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730千克的氧气。而且,森林能够吸收空气中的粉尘、细菌以及一些有害气体,它好比大自然的肺,净化着我们呼吸的空气。例如,一公顷柳杉林每月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一公顷的山毛榉树林,一年之内吸附的粉尘就有6800千克之多。不少树种还能分泌植物杀菌素,不同程度地杀死空气中的细菌,如橙、柠檬、圆柏、黑核桃、法国梧桐等植物,都有较强的杀菌力。在地球赤道的两侧,有几片终年湿润的土地,生长着高大茂密、终年常绿的森林,这就是热带雨林。占地球陆地面积不多的热带雨林,为世界上半数以上的动植物品种提供了生活居住的场所,它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热带植被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产,比如:巧克力、坚果、水果、胶类、咖啡、木料、橡胶、天然杀虫药、纤维和燃料等。可以说,热带雨林就是一个“绿色宝库”。但由于人为的破坏,这个“绿色宝库”正在大片大片地消失,正濒临着灭绝的危险。

由于人类对木材的大量消费、无节制的乱砍滥伐等人为因素,全世界森林面积在1990~2000年的十年间每年平均减少940万公顷。专家指出,这一现象已经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应该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很多人喜欢用一次性筷子,认为它既方便又卫生,使用后也不用清洗,一扔了之。然而,正是这种吃一餐就扔掉的东西加速着森林的毁灭。日本作为一次性筷子的发明国和使用大国,却不砍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而全部依靠进口,这是日本人的聪明之处。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及日本的一半,却是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每年用于一次性筷子的木材达130万立方米,向日本和韩国出口的一次性筷子达150亿双。所以,让我们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吧,不要让森林变木屑。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负起植树造林的任务吧,从一棵树、一片草地入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保护草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造福了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些土地上,生产了人类食物量的11.5%,以及大量的皮、毛等畜产品:还生长着许多药用植物、纤维植物和油料植物,栖息着大量的野生、珍贵、稀有的动物。

茫茫的大草原,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地。它不但是发展畜牧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基地,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固沙防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

我国拥有草原近4亿公顷,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3%,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1%。在如此辽阔的草原上,繁衍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在这些野生动物中,有许多稀有的种粪,以及濒危甚至濒临灭绝的种类,在哺乳类动物中有羚牛、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西藏棕熊、金猫、雪豹、麝等。珍稀的鸟类有丹顶鹤、白枕鹤、灰鹤、黑颈鹤、白鹤、藏马鸡、金雕、草原雕、苍鹭、兀鹭、秃鹭、胡兀鹭、大天鹅等。还有一些野生种类已在我国消失,而只在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有饲养,如高鼻羚羊、野马等。

然而在今天,我们美丽的家——草原已经不再美丽,而是面临着危机。我国草原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大大减少,而且质量下降: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沙化、退化和盐渍化草原面积已达1.35亿公顷。天然草原的产草量不断降低,而牛、羊等牲畜日益增加,草畜矛盾十分突出。不仅如此,天然草原水土流失严重,每年使数十亿吨泥沙输入黄河、长江。随之而来的恶果就是江河湖泊断流干涸,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沙尘暴愈演愈烈。因此,草原危机现已成为我国生态的第一号绿色警报。

那么是谁在破坏草原呢?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草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只求索取不思投入,只求多产而不管草原的承受能力。人们把天然草原当作适宜种庄稼的荒地不断开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四次大开荒,已有1930多万公顷优良草原被开垦。草原牧区人口与畜牧增长过快,在草原上过度放牧,草原不堪重负。草原植被遭到人为破坏。人们在天然草原上滥挖药材、乱搂发菜、乱伐林木、挖金、开矿,这些人为活动严重破坏了草原植被。

面对草原危机,我们要重新认识草原的功能和作用,不要仅仅看到草原的经济效益,还要重视草原的生态功能,保护好我们的草原,保护好我们美丽的家!

了解湿地

湿地就在我们身边,大到河流、湖泊、水库,小到池塘、水田、沼泽、滩涂等,都可以称为湿地。湿地是地球上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防止自然灾害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人们赞美湿地,将它比喻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物种基因库”、“鸟类乐园”等。

湿地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湿地是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在四十多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亚洲有57种处于濒危状态的鸟,在中国湿地已发现有31种……

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延续,筛选和改良粮食作物物种,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利用野生水稻杂交培养的水稻新品种,具备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在提高粮食生产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另外,湿地是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我国众多的沼泽、河流、湖泊和水库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分布广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拥有湿地面积6590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但是目前我国湿地消失和退化极其严重,近年来我国已有近1000个天然湖泊消亡,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退化;“八百里”洞庭湖已经由1949年的4350平方千米缩小至今日的2000平方千米左右!青海湖区,人口比1949年增加了4倍,环湖区开垦面积达20万公顷左右,脊椎动物减少了34种。这一切真让人触目惊心!

湿地的保护已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了保护湿地,十多个国家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这个公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全球各国政府间的共同合作,以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禽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国于1992年申请加入了公约组织。1996年10月,湿地公约常委会第19次会议决定自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湿地

了解河流

河流,是地球表面较大天然水流的统称。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凹槽,在降水与地下水的供水情况下,就会形成大小不同的河流。我们常常赞美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诗人都用自己的笔对河流给予了极高的赞美。

河流在我国的称呼很多,较大的河流常称江、河、水,如长江、黄河、汉水等;小一点的叫溪、涧、沟等,如台湾省的浊水溪、福建省的沙溪等;西南地区的河流也有称为川的,如四川省的大金川、小金川;此外,藏布、郭勒等一些名称,是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对河流的称谓。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世界古代文明,还是当今地区经济的发展多与河流有密切关系。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往往依大河大川而兴起。距今四千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即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埃及的尼罗河、巴比伦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的恒河、印度河,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河流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因为河流的分布广,水量大,循环周期最短,而且绝大多数暴露在地表,取用十分方便。可以想像,河流是人类依赖的最主要的淡水水源。另外,河流在航运、灌溉、水产养殖和旅游等各个方面,也都对人类有重大作用。虽然洪水泛滥也给人类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和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河流拥有重要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河流的水力蕴藏量取决于径流量和落差两者的大小。中国不仅有丰富的河川径流,而且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和高原,许多大河从这里发源后奔腾入海,落差又特别大。因此,中国水力蕴藏量特别丰富,约为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相当于美国的5倍多,占全世界水力蕴藏总量的1/10左右。

河流是天然的航线,它的运量大、运行成本低,所需投资较少。一般来说,水运成本是铁路运输的1/2,是公路的1/3左右。因此,内河运输不仅是古代运输的主要手段,而且在交通工具现代化的今天,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河道纵横,水量丰富,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优良条件。

河流广阔的水域是天然的鱼仓。中国各地的河流中盛产各种名贵的淡水鱼,如黑龙江的大马哈鱼,黄河的鲤鱼,长江的鲥鱼、桂鱼、凤尾鱼等都驰名中外。从河流中捕捞的大量淡水鱼,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条件,还可以大量出口换取外汇,支援现代化建设。现在,人们利用河流水体进行多种经营,除放养鱼、蟹、蚌珍珠外,还可种植水生植物,为农副业生产及工业生产提供饲料和原料。河流孕育了人类的文明,它是大地的动脉,在火车出现以前,船是人们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河流是大地的乳汁,它灌溉农田,滋润牧草,使人类得以生息繁衍。然而今天,河流污染、江河断流却成为眼睁睁的事实。试想,如果河流内没有鱼了,人们由于饮用受到污染的河水而得病,这样的世界还正常吗?

城市垃圾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周围,垃圾随处可见。科学上对垃圾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垃圾就是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目前在我国,垃圾污染变得十分严重,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围。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堆积在城郊,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还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垃圾困扰城市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难题,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所以人们总是想办法来处理垃圾,垃圾发电就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垃圾发电是指利用特殊的垃圾焚烧设备,以城市工业和生活垃圾作为燃烧介质,然后将其散发的能量进行发电的一种新型发电方式。

垃圾发电设备可以先将垃圾加以筛选、粉碎、干燥,最后压缩成粒状物进行燃烧。这种取自于垃圾的固体燃料每千克热量为16.8千焦到21千焦,与煤炭相似。可见,垃圾也能由废物变成一种新能源。但并不是所有的垃圾都能变废为宝,像有些特种垃圾,就不能够将其再利用,否则将会继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垃圾中也有一些是特殊的,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特种垃圾主要有放射性垃圾、有毒性垃圾、传染性垃圾、爆炸性垃圾、能够引起火灾的垃圾、具有强烈腐蚀性的垃圾等等。这些垃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由危险废弃物构成的,这些垃圾虽然只占全球垃圾总量的9.3%左右,其危害性却是其他垃圾所无法相比的。

比如,放射性垃圾所产生的电离辐射能引起头痛、头晕、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传染性垃圾携带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病原体等,人或生物一旦接触即可传染致病;爆炸性垃圾、引火性垃圾、腐蚀性垃圾的破坏性也很大,有的可致人残疾,有的能发生爆炸引起特大火灾,对环境和人类危害严重。

1995年在我国海口、江西、宁波、福建、南京相继发现“洋垃圾”。1996年天津、镇江、青岛、上海等海关又连续查获大批“洋垃圾”。“洋垃圾”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避免本国污染和逃避高额处理费用,而向贫穷国家转移的有毒有害的垃圾污染物。“洋垃圾”大多污浊不堪、臭不可闻,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甚至带有多种病毒和霉菌。因此,我们要坚决抵制洋垃圾,坚决拒“洋垃圾”于国门之外。

电磁辐射污染

近几年来,各种家用电器、家用电脑、家庭影院等现代高科技产品都已进入千家万户,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方便和乐趣。然而,电视机、电脑、电冰箱、空调机、移动电话等,在正常工作时都会向外辐射出大量的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形成电磁辐射。它们无色、无味、无形,又无处不在,它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量的电磁辐射下,人体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造成电磁辐射污染。据专家介绍,电磁辐射污染对孕妇和儿童的威胁最严重。

电磁辐射污染会使淋巴细胞的复制受到影响,导致白细胞和红细胞减少,大大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常患感冒、头昏、头胀痛、失眠、神经衰弱等。它还可损害人体内分泌及代谢功能,会导致癌变、胎儿畸形等。电磁辐射强度越大,癌症的发病率越高。

另外,高强度电磁辐射可以使人的眼睛晶状体蛋白质凝固,更严重的可形成白内障,还可伤害角膜、虹膜,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因此,有人将电磁辐射产生的污染形象地比喻为“隐形杀手”。

微波是电磁波的一种,波长很短,频率很高,对人体的伤害也最大。微波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最常见的就是人们常用的微波炉。

微波的危害主要是由于它对生物机体细胞产生“加热”作用。由于它是穿透生物表层直接对内部组织“加热”,而生物体内部组织散热又困难,所以往往肌体表面看不出什么,而内部组织已严重“烧伤”。这就好像微波炉加热生鸡蛋,鸡蛋皮一点也不烫手,但鸡蛋黄已经“沸腾”了。

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的电磁辐射对人们的影响不容忽视,虽然手机电磁辐射较弱,但由于手机的电磁辐射距离人体,特别是人的大脑非常近,电磁辐射有一半被使用者的头部吸收了。超量的电磁辐射,会造成人体神经衰弱、食欲下降、心悸、胸闷、头晕目眩,甚至诱发脑部肿瘤。最新的报道称,手机常挂在腰间,对人的肝、肾、脾等器官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防电磁辐射污染最简单易行的措施就是远离电磁辐射发射源。家用电器不宜集中放置,观看电视的距离应保持在4~5米,并注意开窗通风。青少年应尽量少玩电子游戏机,经常参加室外活动。如果是在计算机机房等电磁场强度较高的场所工作的人员,应特别注意工作期间休息,平时应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以增强抵抗能力。使用手机时最好使用专用保护型耳机,尽可能地使天线远离人体,特别是头部。

电子垃圾污染

电子产品越来越快的换代周期和淘汰率,大量被废弃的电子设备成为一种新污染。有专家认为,“电子垃圾”已经成为未来环境保护的新隐患。

电子垃圾包括各种废旧电脑、通信设备、电视机、电冰箱,以及被淘汰的精密电子仪器、仪表等。在21世纪,电子垃圾将是全世界增长速度最快的垃圾。而且,这些垃圾的成分很复杂,其中包括很多毒性极大的材料,比如镉、汞和大量的铅。目前在垃圾场发现的40%以上的铅都是来自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家用电器。

外表靓丽、功能强大的电脑和其他电器,从环保角度看来实际上是一堆剧毒品的结合。专家指出,制造一台个人电脑需要700多种化学原料,而这些原料一半以上对人体有害。此外,电视机、电冰箱、手机等电子产品也都含有铅、铬、汞等重金属有害物质。

人们对电子垃圾的传统处理方法是掩埋和焚烧。大量的计算机、移动电话、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子垃圾被掩埋在土壤中不做任何处理,它们渗透出来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对这些垃圾进行焚烧,则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最终形成酸雨。

由于电子垃圾含有不少有毒物质,不可以草率埋掉或者烧掉,所以电子垃圾的处理和回收需要较高的成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美国把备感头痛的电子垃圾大量运往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1989年,115个国家的代表就已经签署了《巴塞尔公约》,规定禁止出口有毒垃圾,美国是唯一拒绝在该公约上签字的发达国家。而美国又恰恰是产生“电子垃圾”最多的国家。这使得一些国家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抗议:“请不要将你们的垃圾倾销到我们的国家!”

专家指出,电子垃圾中有许多材料是可以资源化利用的,各种塑料可以直接回收,一些金属、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可以提纯,一些非金属材料也可再生利用。从资源再利用的角度说,电子垃圾的回收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外的一些电脑制造商们已经开始做回收工作。如惠普公司已开始了电脑回收再利用的业务;IBM宣布制造中央处理器的塑料将可以百分之百地被回收;数字计算机公司研制出一种将彩色显示屏中的铅分离出来的工艺,可使每年处理此类垃圾的费用节省100万美元。

可怕的“世纪之毒”

我们常常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听说西欧等国相继发生因二恶英污染的事件。这个让全世界为之恐慌的二恶英是什么呢?其买,二恶英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它包括210种化合物,毒性是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有毒化合物中毒性最强的。最可恶的是,二恶英无色无味,看不到也摸不着,它呈气态,不易溶于水,但有很强的脂溶性,所以它极易溶于和积累于人和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中,具有极大的危害。而且,即使到医院进行检查也不是马上能查出来的。因此,它还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呢!二恶英的实验室

二恶英有极强的致癌性,还可引起严重的皮肤病和伤及胎儿。二恶英微量摄入人体不会立即引起病变,但由于其稳定性极强,一旦摄入就不易排出,如长期食用含二恶英的食品,这种有毒成分会蓄积下来逐渐增多,最终造成对人体的危害。长期生活在二恶英含量严重超标环境下的人,不但容易患各类癌症,而且容易发生心血管病、免疫功能受损、内分泌失调等。

二恶英并非天然存在的,在自然状态下,只有原始森林着火才可能会产生微量的二恶英。因此,可以说二恶英完全是由工业活动人为造成的。当然,从来没有人刻意去生产它,它是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副产物。例如,化工生产、纸浆漂白、金属冶炼及垃圾焚烧过程中均有二恶英生成。这些被释放出来的二恶英,悬浮于空气中,下雨时二恶英则随着雨水落在江河或土地上,植物或动物吸收了便被污染,而人吃了这些动植物便被间接污染。

二恶英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呼吸吸入、皮肤接触和食物吃入三种。其中,食物吃入占人体吸入二恶英总量的35%以上,是二恶英进入人体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工业发达的国家对食物中二恶英的残留量都极重视。

既然人体受到二恶英的污染主要是来自于饮食,我们就应当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要保持膳食平衡,多吃瘦肉,少吃肥肉,或将肉削去脂肪食用,采用低脂奶粉,适当增加蔬菜水果和谷物摄入量,减少动物性脂肪摄入量。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今天,我国在测量和控制二恶英的技术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199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建立了二恶英类化合物专用实验室,完全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对二恶英进行快速、灵敏、准确的检定。目前,该实验室已具备为各种工农业产品及原料、食品、农畜产品和饲料等提供有关二恶英的检测与技术咨询的能力。

“空中死神”酸雨

简单地说,酸雨就是酸性的雨。我们知道,溶液中的酸度通常用pH值表示,pH值越低,则酸性越强。目前,人们把pH值小于5.6的雨、雪和其他形式的降水称作酸雨。其实,早在1872年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就提出了酸雨这个术语,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瑞典和挪威等国最先出现强酸雨而对森林等造成破坏时,才引起了人们对酸雨的广泛注意。

那么,雨水为什么会变酸呢?原来,城市和工矿区燃烧的各种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会向大气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当这些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后,它们就会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而转变成硫酸、硝酸等。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们随同雨水降落下来就成为酸雨了。

而酸雨发展到某种极端情况就是黑雨。1994年重庆及其郊区下了数场黑雨,色如墨汁,且有强酸性。经化学分析,雨中的黑色物是煤屑。原来是煤矿石燃料未能燃烧充分,析出了一些细小处理被二恶英污染的鸡的碳粒,也通过烟囱排向高空,在空气中,又与硫酸、硝酸和水蒸气凝结在一起,最后随着降雨降落下来。无独有偶,1991年我国喜马拉雅山区,也下了数场“黑雪”。看来,人迹罕至的世界屋脊也未能逃出“空中死神”的魔掌。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从这个绰号我们就可以想像它的危害有多大了。

酸雨落入江河湖泊中,会使鱼虾等生物大量死亡。在欧洲就有数千个美丽的湖泊因酸雨而变得毫无生气,听不到蛙鸣,见不到鱼跃。

酸雨会使土壤酸化,无法耕种。花草树木淋了酸雨,也会降低对病害的抵抗力,结的果实也会变得没有味道。儿童如果淋酸雨淋多了,会影响头发的生长,也有可能会秃头喔!

酸雨具有很强的腐蚀性。酸雨落在建筑物上,会把它们腐蚀得锈迹斑斑。酸雨还是摧残文物古迹的元凶,北京大钟寺的钟刻、故宫汉白玉栏杆和石刻,以及卢沟桥的石狮等,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腐蚀剥落现象。著名的美国纽约港自由女神像,也被迫穿上“外衣”。

酸雨还会影响人体健康。人体的眼角膜和呼吸道黏膜对酸类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雾对这些器官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它会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甚至会诱发肺病。

赤潮

每当提到海洋总让人联想起蓝蓝的海水、美丽的鱼群和各种各样美味的海鲜。海洋中数量巨大的鱼、虾、贝等海洋动物们又吃什么呢?原来,海洋中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浮游藻类是它们最基本的食物之一。

浮游藻类是一种比较低级的自养生物,它们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以阳光为能源,有机物质氮、磷等为营养物质,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生命物质。它们构成了海洋食物链系统的基础。但是,如果海洋中这些浮游藻类大污染的水面漂浮着白色泡沫量繁殖或高度聚集,海水就会变成红色,这就是赤潮。

赤潮的发生,通常认为是氮、磷、钾等有机污染物质大量排入海洋、江河,造成水域富营养化,为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营养物质,再加上适宜的光照、水温、风浪等条件,浮游藻类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这是形成赤潮的基本原因。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的营养促使藻类大量繁殖,是赤潮的主要原因。

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韩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赤潮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是严重的。在海水富营养化的条件下,海洋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犹如得到了美味佳肴,贪婪地食用这些营养物质,在摄食的过程中,浮游生物们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但是海水当中的氧气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于是浮游生物就和其他海洋生物开始争夺氧气,许多海洋生物们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窒息而死亡。同时,海洋生物在吸氧的时候可能会吸入这些海藻,最后堵塞鳃而死亡。

在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海之前,必须对废水进行处理。其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是采用微生物处理(也称之为生化法),就是利用微生物来分解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质。特别是对于有机营养物质含量较高的废水,微生物处理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此外,为将赤潮灾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减少损失,必须积极开展赤潮监测与预警服务。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保护和改善日益恶化的海洋生态环境,这是彻底消除赤潮发生的根本措施。

不美丽的雾

城市中工厂和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由工厂和汽车等排放的有害气体在空气中也大量增加,其中有害气体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就形成烟雾,这种看似“美丽迷离”的雾对环境和人类是极其有害的。

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人们因此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1970年,日本东京发生了较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一些学生中毒昏倒,交通警察上岗时也不得不戴上防毒面具。1974年,中国部分地区也出现过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已经开始向人类宣战了!

光化学烟雾是一种带刺激性的淡蓝色烟雾,它是由大气污染物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的排放。光化学烟雾使得大气能见度降低,一年中的夏季和一天中的下午2时前后容易发生光化学烟雾。这种光化学烟雾可随气流飘移数百千米,使远离城市的农村庄稼也受到损害。

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及农作物有很大危害。光化学烟雾对人体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黏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喉炎。光化学烟雾也会使人感觉头痛、呼吸困难,还会导致儿童肺功能异常等。

植物受到光化学烟雾的损害以后,开始表皮褪色,呈蜡质状,经过一段时间后,色素发生变化,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斑点。这不但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大大降低了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有关的科学监测表明,北京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有60%左右是汽车排放的,氮氧化合物有70%是汽车排放的。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长沙、武汉等一些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和主要交通路口,汽车尾气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都超标,在这些路口的交通警察经常有头晕、嗓子发干、咳嗽、胸闷的症状。

我国汽车的尾气有害气体指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指标。以轿车为例,我国轿车的一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日本高出8~20倍,碳氢化合物高12~35倍,氮氧化合物高1~5倍,加上我国城市人流大,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污染程度。

水污染

人类休养生息的地球是一个71%的面积由水覆盖的蓝色星球,但其中97%为苦涩的海水,可供人类开发利用和饮用的淡水只占了3%左右,在这3%左右的淡水中,约有2.66%是人类难以开发利用的两极雪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相当于淡水资源储量的0.34%。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利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可见,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和珍贵的。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成年人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65%,人体血液中80%是水。如果人体内水分减少10%便会引起疾病,减少20%~22%就要死亡。人类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灌溉,都离不开水。但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水的污染却越来越严重,并且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那么,什么是水污染泥?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污水等被排放到洁净的水中,会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气,导致水中缺氧,危及鱼类的生存,致使需要氧气的微生物死亡,严重的还会使水质发黑、变臭,毒素积累,伤害人畜。另外,有些化工厂、药厂排放的废水和农田污水中还含有大量有毒的有机化学药品,它们进入江河湖泊会毒害或毒死水中生物,引起生态破坏。这个时候,连人类也会随之遭殃。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中国水污染也十分严重。中国每年约有360亿吨的生活和工业废水被倒入江河湖海,其中95%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中国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全国近3亿城市居民面临水污染这一世界性的问题。

水是哺育人类的生命乳汁。水是有限的,水是宝贵的,水是不可再生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自觉地树立节水意识,拧紧水龙头,节约每一滴水,减少和杜绝人为的水污染。现在,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在世界各国已形成共识。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总之,节约用水,防治污水,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更是每个人的责任!

噪声污染

声音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欢快的鸟鸣、叮咚的流水、风吹树叶的沙沙声,给美丽神秘的大自然又增加了一层生动和和谐。然而,在现代化的都市,人们已经无法听到那自然、和谐的悦耳之音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器的轰鸣声、汽车的马达声、鸣笛声和商店里震耳欲聋的音乐声。这些杂乱无章、对人的听觉神经以强烈刺激的声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噪声。

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可以称为噪声。噪声污染不同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它不会产生污染物、只是零散地从各种地方发出来。因而很难集中治理。交通工具、各种机械设施、建筑施工、人群集会、高音喇叭等都会产生噪声。

目前,联合国已把噪声污染确认为世界上继水污染、大气污染、电磁污染之后的第四大污染。中国也是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全国有近2/3的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着,对噪声污染的投诉占环境污染投诉的近40%。噪声被称为“无形的暴力”,是大城市的一大隐患。有人曾做过实验,把一只豚鼠放在173分贝的强声环境中,几分钟后就死了。解剖后的豚鼠肺和内脏都有出血现象。噪声会损伤人的听力,有检测表明: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听力就城市建设可能产生噪音会受损;当人在100分贝左右噪声环境中工作时,会感到刺耳、难受,甚至引起暂时性耳聋;超过140分贝的噪声会引起人的眼球振动、视觉模糊,呼吸、脉搏、血压发生波动,甚至会使全身血管收缩,供血减少,说话能力受到影响。

噪声污染是一种公害,但也有有用的一面。例如,人们发现西红柿受过噪声刺激后,它的根、茎、叶表皮的小孔都扩张了,从而很容易把喷洒的营养物和肥料吸收到体内,这样结的果实不仅数量多,而且个头也大。同样对水稻、大豆做了试验,也获得了成功。

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的研究人员,还针对不同的杂草制造了不同的“噪声除草器”,它们发出各种噪声可以诱发杂草速生。这样,在农作物还没有成长前,可以先把杂草除掉。

热污染

热污染,是现代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出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如火力发电厂、核电站、钢铁厂的循环冷却水排出的热水,以及石油、化工、铸造、造纸等工业排出的废水中都含有大批废热。热污染可以污染大气和水体。人们排入大气的废热增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水热膨胀和极地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一些原本十分炎热的城市,变得更热;严重的是它还造成了城市“热岛效应”。而这些废热排入湖泊河流后,也会造成水温升高,使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也会使氰化物、火力发电厂排放废热重金属离子等毒性增强。导致水中溶解氧气锐减,使鱼类等水生动植物因缺氧而死亡。因此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向水体排放热废水,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水体的水温符合水环境质量标准,防止热污染危害。

人体在一定范围内对高温可以忍耐,并用排汗的方式顺利的将热量散发掉。但如果温度过高,就会降低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此外,热污染使温度升高,为蚊子、苍蝇、蟑螂、跳蚤和其他传病昆虫以及病原体、微生物等,提供了最佳的滋生繁衍条件,导致了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流行性脑膜炎等疾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病的流行。特别是以蚊子为媒介的传染病,目前已呈急剧增长趋势。这是热污染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影响。

住在城市中的居民都会感到,夏季越来越热。主要原因就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工业集中,人口密集,工厂、汽车、空调及家庭炉灶和饭店等大量消耗能源,释放出大量废热进入大气,导致城市气温升高。而城市所发出的巨大热量,使得城市成为在气温较冷的郊区农村包围中的温暖岛屿,因此得名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极大危害。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作用下引发的,如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道疾病等等。

我们应该如何防治热污染和“热岛效应”呢?其实,造成热污染根本原因是能源未能被最有效、最合理地利用,因此,提高工业热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热量散失和释放,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另外,应该加强城市绿化,大力植树种草,通过植物吸收热量来改善城市小气候。

光污染

在大城市,许多建筑物外部都装饰了亮闪闪的玻璃幕墙,白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它发出耀眼的强光,使许多路人不能正视。实际上,它也造成了污染——光污染。夜景照明

城市的夜晚灯火辉煌,这种令人眩晕的美景却使得世界1/5的人在夜晚看不到星星在天空眨眼。城市上空不见了星星,刺眼的灯光让人紧张,人工白昼使人难以入睡。这也是光污染的表现之一。中国有句古诗说“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果听任光污染发展下去,难保有一天会“今人不见古时月”了。

光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生存环境中日光、灯光以及各种反射、折射光源造成的各种逾量和不协调的光辐射,一般分成3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白亮污染,是由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物反射光线造成的光污染。人工白昼是由夜晚时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等造成的光污染。彩光污染是由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的。

容易被忽视的是书本等白纸,这些纸张越来越白,越来越光滑,因此对人的眼睛的刺激也越来越强大,由于眼睛的视觉功能受到很大的抑制,眼睛很快疲劳,这也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

人体在光污染中首当其冲受害的是直接接触光源的眼睛和皮肤,光污染会导致视疲劳和视力急剧下降,加速白内障形成;强烈的光污染还会诱发皮肤癌。有关专家指出,光污染将成为21世纪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又一环境“杀手”。

现在,欧洲和美国等一些国家,部分图书采用了黄底色纸张印刷,确实比白色要舒服一些。在欧洲,特别是德国,室内墙壁粉刷时,人们逐渐喜欢用一些浅色,主要是米黄、浅蓝等,代替刺眼的白色。所以说,我们个人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注意预防可能产生的光污染。

照明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息息相关。电气照明在方便、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近年来由于夜景照明的兴起和失控造成的光污染问题不少。“绿色照明”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照明新观念,是国际上采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促进健康的照明系统的形象说法。绿色照明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发光体发射出来的光对人的视觉是无害的;其次,要有先进的照明技术,确保最终的照明对人眼无害。两者同时兼备,才是真正的绿色照明。旅游地的白色垃圾

白色污染

曾几何时,一次性塑料制品被人类誉为划时代的工业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这种白色塑料制品的普及和推广,令人头痛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至。大量的废旧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在使用后被人们随意抛弃在环境中,它们或飘挂在树上,或散落在路边、草坪、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地周围等处,给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被形象地称为“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随着免费的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和一次性塑料餐盒的使用量激增。消费者抱着“不用白不用”的观念大量使用和抛弃,仅北京市8个城近郊区塑料袋年用量约23亿个,人均每日一个。这些东西量大、质轻、散布面广、很少回收,这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次性的塑料制品由于其制作原料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在自然环境状态很难被降解,因此它可以存在几百年。这样大量、长久地日积月累,会给自然生海边的白色垃圾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农作物的减产;被家禽、家畜、野生动物(甚至濒危野生动物)误食,还会导致其死亡等。而且,在处理一次性塑料制品过程中,如采用填埋方法,会不断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如采用焚烧方法,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

如何防治白色污染呢?标本兼治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我们一方面应及时有效地处理既生垃圾,一方面用能降解、易降解的制品来代替塑料。1998年11月,一种以秸杆做成的一次性餐具首次摆上了北京某购物中心的快餐桌。这种餐具不但安全卫生,而且一次性使用后入土即为肥料,入水可成为鱼饲料,弃置路边,几天后就随风而去了。

遗憾的是,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白色塑料仍然大行其道。

告别白色污染,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为藏羚羊呼救

在中国西北的青藏高原,有一片被称为“可可西里”的无人区,那里气候恶劣,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千百年来,由于可可西里地区不适合人类生存,从而避免了人类活动的骚扰,长期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于是也就成为野耗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的天堂。

但是近年来,由于不法盗猎分子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

使下,大肆非法猎杀野生动物,使可可西里地区的各类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根据官方的统计资料表明,藏羚羊总数已由原来的数十万头骤减为不足五万头,如不采取紧急保护措施,藏羚羊将面临种群的灭绝!

神秘的青藏高原养育了藏羚羊这一神奇的物种。藏羚羊喜欢栖息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藏北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尔金山一带令人类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正是它们快乐的家园。藏羚羊耐高寒、抗缺氧、食料要求简单而且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疾病有很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强的抵抗能力。它们可以在海拔5000米的高度以60千米的时速连续奔跑,那奔腾跳越的矫健身姿给青藏高原添加了鲜活的生命色彩!它们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高原精灵!

在青藏高原独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抵御严寒,藏羚羊身体上生长有一层保暖性极好的绒毛。藏羚羊身上的羊绒轻软纤细,弹性好,保暖性极强,被誉为“羊绒之王”,也因其昂贵的身价被称为“软黄金”。而且这绒毛是制作“沙图什”的唯一原料。“沙图什”是一种美丽华贵的披肩的名称。一条长2米、宽1米的沙图什重量仅100克左右,轻柔地把它攥在一起可以穿过戒指,所以又叫“指环披肩”。这种披肩已经成为欧美等地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其价格可达4万美元一条,贵比黄金。

藏羚羊绒因其绒极短,不能像山羊、绵羊那样剪,只能把毛从皮上扒下来。因此,一条长2米、宽1米、重100克的“沙图什”需要以3只藏羚羊的生命为代价。巨额利润刺激着贪婪的盗猎分子的欲望,进入20世纪的最后10年,藏羚羊遭到了令人发指的杀戮。藏羚羊

藏羚羊奔跑迅疾,难以活捉,因此盗猎者均采取简单残暴的屠猎方式,杀羚取绒。藏羚羊有着极好的群体精神。当它们之中出现“伤员”时,大队藏羚羊就会减慢前进的速度来照顾它们,以防止猛兽吃掉负伤者。而这种善良的习性却被丧心病狂的盗猎分子利用。每当夜晚,盗猎者开着汽车,朝即将临产的雌性藏羚羊群横冲直撞,同时疯狂地开枪扫射。一旦群体中出现伤者,整个群体谁也不愿独自逃生,宁肯同归于尽。在盗猎现场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数百头藏羚羊全部被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母羊当场被扒皮,小羊无法生存,活活饿死。

藏羚羊与恶劣环境斗是胜利者,与饥饿严寒斗是成功者,与豺狼虎豹斗是无畏者,它们从不屈服于来自自然界的任何困难,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家园。然而,就是这样生命力如此顽强的野生动物却大批大批地惨死在人类的枪口下。20世纪90年代初期,藏羚羊的数量在65000只到72500只之间,只有100年前藏羚羊总数的十分之一。现在每年大约有2万多只藏羚羊被猎杀。如果还不采取行动,藏羚羊将在5年内灭绝。

藏羚羊种群是极其珍贵的生物资源。保护藏羚羊的意义绝不亚于保护国宝大熊猫。因为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地球的财富,更是我们人类的伙伴!保护藏羚羊种群、彻底制止偷猎已经刻不容缓!

环保纪念日的由来

地球是广阔无垠的宇宙中一颗罕见的“孕育了生命的星球”。如今,它因为人类的行为而患病在身:目前全球人口正以每年9000多万人的幅度增长,世界人口到21世纪中期将达100亿;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石油达1000多万吨,重金属几百万吨,还有数不清的生活垃圾;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污染物;而全世界森林面积则以每年约17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平均每天有100多种生物消亡。

时至今日,人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大自然对我们人类一无所求,而人类只有在大自然的荫蔽下才能得以生存。人类在破坏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己。

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人们自发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民环保运动。在这一天,全美国共有2000多万人走上街头游行,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这次活动,促使美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了水污染控制法和清洁大气法的修正案,并成立了美国环保局。而且,它还促成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从此,4月22日成为“地球日”,它的影响超出了美国国界,成为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的民众进行大规模环保活动的共同纪念日。1987年7月11日,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诞生为标志,世界人口突破50亿。为此,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把1987年7月11日定为“世界50亿人口日”。1990年7月11日,联合国确定并发起举行了第一个“世界人口日”,同时决定从1990年开环境问题——荒漠化始,以后每年的7月11日,全世界举行“世界人口日”纪念活动。

世界人口在高速度地增长,到1999年10月12日,全世界的人口总数突破60亿大关,于是联合国又将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目的是向全世界的人们宣布世界人口已经增长到了一定的阶段,人口对地球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出席会议的国家有113个,共有1300多名代表。这次会议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按照它的建议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以后,每逢“世界环境日”,世界各国都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纪念活动。

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

人们为了保护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物种,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专门划定了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的自然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陆地生态系统种类,特别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同时,自然保护区还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稳定地区小气候等重要作用。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以及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2000年8月我国建立了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所谓三江源,就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地区,它位于我国青海省境内。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而且,它还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带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有藏羚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70多种。近年来,黄河断流越来越严重使得人们更加重视这一地区的环境保护。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岷江上游、成都市西北的卧龙县,占地约20万公顷,这里地势起伏错落,最高海拔6250米,最低海拔1200米,是以保护高山生态系统及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除大熊猫、金丝猴外,还有牛羚、云豹、白唇鹿、雪豹、绿尾虹雉、金西双版纳雕、斑尾榛鸡、胡兀鹫、小熊猫、猞猁、灵猫等珍贵动物,是一座天然的动物园。卧龙自然保护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的最南端,这里迄今还保留着总面积大约为100万公顷的大片原始森林,是物种荟萃的宝地,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在自然保护区里面,分布着大约62种兽类,400余种鸟类,大约占我国鸟类总种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40多种,如黑冠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獭猴、印度野牛、亚洲象、孟加拉虎、小鼷鹿、冠斑犀鸟、棕颈犀鸟、绿孔雀、巨蜥等。科学家认为这里也是许多物种的起源地,因此也被称为“动植物生命的摇篮”。

防治工业污染的最佳途径

所谓清洁生产,顾名思义就是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清洁,不排放污染物质,或者尽量少地排放污染物质。从广泛意义上讲,清洁生产还不仅仅是清洁的生产过程,还有使用清洁的能源,清洁地利用能源,选择可再生的能源。除此之外,还要生产清洁的产品,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包装合理、产品报废之后容易处理降解等等。

传统的治理污染的思路是“先污染,后治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原因很简单,一边治理,一边排放。而且为了治理污染,许多国家和企业都投入大量的资金,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污染物一经排放到环境再进行治理,不但增加处理的难度,而且处理难以达到要求。这样,人们才认识到,在污染的源头把关,才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最好办法。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三方面有污染的生产的内容。对能源而言,化工生产要清洁生产就是采用各种方法对常规的能源采取清洁利用的方法,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的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减少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采用可靠和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方法,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等。对产品而言,就是产品应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产品本身及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和危害;产品失去使用功能后,还要易于回收、再生等。

清洁生产自诞生以来,迅速发展成为国际环保的主流思想,有力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各国在清洁生产实践中还不断创新,新的清洁生产思想、新的清洁生产工具大量涌现,进一步推动了清洁生产的发展。目前,清洁生产已在我国化工、纺织、印染、造纸、石化等行业广泛展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简单地说,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事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活动。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强调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为基本原则,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传统农业种植经验,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利用自然过程,以最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能使自然资源得到正常的更新,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渔塘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农业。桑基渔塘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耕作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具体做法是:在鱼塘四周种桑,以桑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肥桑地,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

目前,我国农业化肥每年要使用生态农业园4124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平均每公顷化肥使用量达400千克,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千克/公顷的安全上限。全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30多万吨,除30%~40%被农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和土壤及农产品,使全国1.4亿亩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蔬菜、水果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农药污染超标。

化学农药一旦进入环境,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水体及土壤的污染。久而久之,还会使得害虫产生一种抵抗这种毒性的反作用,成为抗农药的“超级害虫”。针对化学农药的种种弊端,人们已研制出一系列效率高、成本低、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的生物农药。例如真菌杀虫剂白僵菌和绿僵菌,能防除400种害虫。

生物农药不污染环境、对害虫天敌无害、对人体和家畜没有副作用,是实现生态农业的重要保证。

总的说来,生态农业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指产品本身的质量符合环境、卫生和健康标准,而且其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也不会造成污染、破坏环境。绿色代表生命,代表健康和活力,象征着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人们就把这类与大自然相协调的产品统称为绿色产品。绿色食品不只是绿颜色的

今天,绿色产品就像一缕绿色的风吹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吃绿色食品,穿绿色服装,用绿色家电,开绿色汽车……绿色产品的蓬勃兴起给环境日益恶化的地球带来了一线生机。

绿色食品是什么呢?是那些绿颜色的蔬菜吗?当然不是。绿色食品是对无污染的、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优质营养类食品的一种形象表述。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种类繁多,它涉及粮油类、蔬菜类、果品类、饮料类、畜禽蛋奶品、水产类、酒类和其他一些食品,并非仅指蔬菜类。要吃绿色食品

除了绿色食品,还有绿色家电。绿色彩电要求规格在29英寸(74厘米)以上彩电的X射线的辐射量低于0.05毫伦琴/时,因为在此范围内才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且,电视机的包装也不得使用会造成污染的材料。绿色冰箱、冰柜主要要求它的制冷、发泡系统不再使用含氟物质,因为氟氯烃类物质对大气臭氧层有严重破坏作用。绿色洗衣机、绿色空调也属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类绿色产品,主要检测其噪音和节能性是否达到环保要求。

绿色汽车就是指无污染或者低污染的汽车。具体来说,是指一辆汽车从生产出来到报废,整个运行过程对环境不产生污染,即无排放污染物,而且报废后车辆的材料可回收及再生,不造成二次污染。目前在我国,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已经大多使用环保型燃气汽车。这种汽车是以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清洁汽车。因为液化气燃烧充分,尾气中没有有害物质,对空气的污染小。过去常见的公共汽车屁股后头冒黑烟的现象眼下已经不多见了。

绿色服装主要是指绿色纺织品和生态服装。在使用和穿着时,能给人以舒适、松驰、回归自然、消除疲劳、心情舒畅的感觉。绿色服装大多以天然动植物材料为原料,在日本,还研制出了牛奶内衣。人们以牛奶为原料,先将其脱水、脱脂,再配以专用溶剂,经高压喷射制成如蚕丝般又细又长的牛奶纤维。这种内衣穿起来舒服极了。

地球也会发高烧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四周,包围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太阳光线通过大气层的时候,大气层把可能逃跑的热量捕获,使地球温暖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造成这种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昂等,我们称这些气体为温室气体。

恰到好处的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有益的。要是没有温室气体,地球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下降33℃,地球会变成一个寒冷的星球。但是,近几十年工业化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显著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地球的温度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发生巨大的改变。

在温室效应当中,二氧化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氧化碳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人类生产生活所消耗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温室效应加剧。人类大量地砍伐森林,毁林造田也造成了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森林是人类的好朋友,它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当森林被破坏以后,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就越来越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大大增加。

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危害就是气温的升高,夏天的热浪已经使我们无法进行正常的室外活动。甚至可以想像,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许多避暑胜地将很有可能成为“烧烤”胜地。而随着气温的升高,带来的是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最可怕的是,南、北极地冰川将会逐渐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个国际大城市。而那些只能在低温环境下生长的生物,将会有灭绝的危险。

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全球变暖。比如: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干净的能源;大量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具体到每个人,都应该为地球降温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平常可以节约用电,这样就可以节约电能,进而减少发电所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出行尽量乘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多参加义务植树,不随便砍伐树木,以便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