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乡土地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9 16:53:42

点击下载

作者:李坚诚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潮汕乡土地理

潮汕乡土地理试读:

前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了乡土与人的关系。地理科学是关于人地关系的学问,乡土地理的核心就是关于某个地方的人与地的关系。关于潮汕的自然地理和潮汕的历史文化已有不少专著专述,把潮汕(粤东)作为广东省的一个部分在《广东自然地理》《广东经济地理》《广东文化地理》等专著中也有研究成果,然而,将潮汕乡土地理作为一个整体框架来论述潮汕的人地关系则尚未见正式出版的成果。因此,尽管这本关于潮汕乡土地理的书不算成熟之作,却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它也是我在潮汕这方水土从事地理教学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本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力图使人理解潮汕人的物质生活基础与精神生活养分来源。从潮汕地区的区位特点和自然环境特点分析特定区域的先天条件对人的影响;从潮汕地区传统的特色经济和传统的文化特质分析潮汕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的文明,并形成一个地方的景观,使人从这些景观中识别潮汕。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潮汕地区大学生、中小学地理教师的读本,也可以作为想了解潮汕地区的人们的读本,更能为对潮汕地区有研究兴趣的人们提供参考和借鉴。李坚诚 2015年7月于汕头

绪论

第一节 乡土地理的研究对象一、乡土《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乡土,即家乡、故乡。乡土是一个人最早的家园和最深的精神世界。我接触过许多台湾同胞,他们喜欢在自己的名片上写上家乡,说明自己是哪里人,例如写“潮阳人”。乡土,也指地方。《晋书·乐志下》:“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人从孩童时起,无不对周围的一切怀有极大的好奇心。起初,儿童最先熟悉的是他的家庭与家庭附近地区的情况,这就是在他的头脑中最早形成的一种“地理概念”。在他的记忆中,最先熟悉的是他的房间和别人的房间、他的家庭与别人的家庭,然后是邻居、道路、树木等标志。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育,他所认识和熟悉的空间范围也在不断扩大。[1]

乡土所指的区域概念是动态的,是相对而言的。例如,一个广东籍的侨胞,他在海外的时候,中国就是他的乡土;当他回到中国(除广东外的其他地区)时,广东省就是他的乡土;而当他回到广东省时,某某县或某某乡村就是他的乡土。二、乡土地理《辞海》对乡土地理的定义是:“乡土研究的一部分,包括乡土自然地理和乡土经济地理,主要分析省区以下较小的地区的自然、人口、生产(力)布局的现状和特点,也研究改造、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而《地理学辞典》对乡土地理作了更详细的阐述:“指一种小范围的综合地理。研究本乡的地理环境及人民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地理分布,并阐明其相互间的联系。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本乡的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以及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和人民生活情况等。乡土地理研究范围可以一个省、市或地区为单位,也可以一个县、区和乡为单位。”

在实证主义地理学中,地方被认为是由可观察的物体、事件等组成的集合,而在人文主义地理学中,地方则被认为与其中的人密不可分,地方如同一个“充满意义的仓库”,“孵育着人类的感受和灵感”。段义孚和雷尔夫都强调“地方感”作为地理认知基础的重要性。一个地方的人的行动、思想、感受及人们赋予该地之意义与价值,总是在不停地“变为”(becoming)该地方的一部分,他们的产生是地域的宏观及微观因素互动的结果。地方感通常既指一个地方的特殊性质,也指人对于这个地方的依恋与感受。前者强调这个地方的物理形式或历史特性,使它成为具有特殊意义与象征或值得记忆的地方;后者强调个人或整个小区借由身心经验、记忆与意向,而发展出对于地方的深刻依附,并赋予地方浓厚的象征意义。因此,“地方的诠释、理解、体验与创造”是地方感研究的重点。[2]

从认知角度看,乡土地理是感性的地理。谁不说自己的家乡美?乡土地理是充满家乡情怀的地理事象与地理景观、地理过程。从地理学的核心观念看,乡土地理就是乡土人地关系的表现与内在联系。从研究区域的尺度与特点看,乡土地理是属于小区域的、综合性的。区域地理学派认为,乡土地理是区域地理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尺度中最小的、最基础的区域,或可称为站立区地理。综合地理学派认为,乡土地理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是不可再分的结合区,通常由人地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其基本的地理过程。[3]第二节 乡土地理教学一、乡土地理的教学地位

在高师地理专业中,区域地理的内容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它们的区域尺度由大而小,地理分异规律呈现层次性;在内容上详略有别,互相补充。而乡土地理教学更加侧重实践与实证、感性与研究性。关于乡土地理的课程功能,王静爱作了归纳:“一是集理论、实践、技能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二是在对地理综合问题的实证中,培养学生原创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4]高师乡土地理教学的任务不仅包括让学生学习本土的地理,还包括让学生掌握小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与乡土地理教学的基本原理,为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打基础,为区域地理研究打基础。

乡土地理的相关内容往往又可作为进行深入研究的选题,其研究方法也能得到运用与验证。地方高校地理科学师生的科研方向有很多是密切结合当地特色与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因此能形成教研相长的良好促进关系,比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更加“接地气”。

新课标对初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并且提出乡土地理的教学目标是“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的特点;利用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诸方面的影响;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的措施;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举措及存在的问题;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举例介绍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的防灾规划”[5]。新课标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6]。由此可见,从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看,无论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还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都离不开乡土地理——从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事物去理解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学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既渗透于整个地理教学之中,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独立开课或设置乡土地理专题。

乡土地理既是地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和拓展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教学中凸显校本特色的主要途径。在中学的研究性学习中,乡土地理往往作为研究选题,使学生在对乡土地理某一方面的调查研究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创新、实践。二、乡土地理的教学特征

王静爱为乡土地理教学归纳出了教学内容的地方性、教学途径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探究性、教学方式的综合性和教学目标的情感性五个特点。

1. 教学内容的地方性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地方性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其内容选取了本区域富有乡土特色的素材,使教材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所不同的是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具有地方差异性,各地有各自的乡土教学内容。因此,乡土地理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中学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2. 教学途径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乡土地理教学途径的显著特点。与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教学相比,乡土地理的教学过程贯穿着乡土的考察、调查与探讨。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实地进行观察、测量、调查等活动。学生在参与地理实践活动时能够获得属于他自己的乡土知识,建立创造性思维,探索创新方法。学生要学习将地理基础知识与普遍原理运用到乡土实践中,理解乡土的地理事象与景观。

3. 教学过程的探究性

乡土地理教学过程的探究性是乡土地理教学的魅力与动力所在,它由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地方性与教学途径的实践性所决定。对于学生而言,生动的、熟知的乡土事象从地理学这个视角看来竟充满着内在的联系,人地关系就体现在日常熟悉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中,从而地理在乡土教学中变得有趣、有用,因此探究也变得其乐无穷。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带来不同地方的问题,使探究的问题多样且新鲜,师生在互动探究中不断地增进对“乡土”的理解。此外,乡土地理教学的探究往往又会延伸到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中,大学生大量的实践与创新项目选材于乡土内容。乡土的特色吸引学生选题,对乡土的熟悉促使学生发现问题,乡土的社会实践可行性又有利于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探究的成果不断地充实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所以探究性使乡土地理教学在良性循环中充满活力。

4. 教学方式的综合性

乡土地理教学方式的综合性,由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决定。它包括对乡土地理的多源信息采集和综合集成、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多个教学环节的综合配套、多项学生协作实践的组合开展以及多样化教学成果的产出等。

5. 教学目标的情感性

乡土地理教学目标的情感性,由对教学对象的人生地理文化经验抽取和提炼而成。乡土是人生的起点,对乡土的依恋,是一种人生地理文化的投射。世界地理教学中的各种地理事象留给学生的是一些类型、模式,例如热带雨林,它是概念化的,而家乡的一草一木却是实在的,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了解树木的名称、河流的源头、物产的形成、民俗的缘由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亲切的;而目睹环境被污染破坏,则可以激起学生想要知道真相、想要改变的思考。唐晓峰在《家乡情怀》中写道:“家乡情怀是一种地理情怀。我们从家乡走向世界,用时间地理学的术语说,她是我们人生路径的出发点,属于我们人生的地理,也是个人社会网络地理中的一个主要支点。从文化地理的角度说,家乡是我们的文化摇篮,那里的饮食歌风,我们偏爱一辈子。天下的地方千千万,家乡叫什么,在哪里,自然风景怎样,人文景观如何,不需要看书,我们都能从容而谈,且至死不忘。可以说,我们脑袋里最牢固的地理知识是家乡的。”[7]所以,学生可通过乡土地理学习,与自然和社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关心周围环境,欣赏自然美,理解人类的不同生活状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把乡情与国情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国情,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王恩涌等. 人文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顾朝林,于涛方,李平等. 人文地理学流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4~105.

[3]王静爱等. 乡土地理教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4]王静爱等. 乡土地理教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唐晓峰. 人文地理随笔.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72~73.第一章潮汕区位特征

本篇所述的潮汕区域范围包括目前行政区划上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汕尾市四市所管辖的范围。

潮汕所指范围,多数学者持“潮汕三市”观点,即潮汕就是指目前的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所管辖的范围,如黄挺的《潮汕史》[1]、杨义全的《潮汕自然概览》[2]、陈泽泓的《潮汕文化概说》[3]、吴榕青的《潮州历史政区地理述略》[4]等。

李孝聪在《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导言中指出:“从事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起点应当首先确定所要研究区域的界线,然而区域的界定则是最复杂、最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区域本身意味着综合性与可比性。区域本来应当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地实现划定的。可是,在人文地理研究中(无论历史的或现代的),‘区域’往往是由研究者来划定的。其界线的划分,既有按综合自然作出的区划,也有按现代行政作出的区划,或者按现代经济作出的区划。区域是地理空间的一种分化,分化出来的区域一般具有结构上的一致性或整体性。这里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城乡结构、资源环境结构乃至于行政结构、文化结构等。区域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现象,有其本质的而非人为赋予的性质。”[5]

因此,开篇之际有必要阐述本书对潮汕区域范围的界定观点。为何要把汕尾市列入潮汕的范围?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对潮汕区域范围的看法。首先,从自然地理环境看,以莲花山脉作为重要分界线,莲花山脉以北以内陆山地为主,莲花山脉以南则以滨海的平原、丘陵与台地为主;故而莲花山脉以南应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区域。《广东省志 地理志》中指出:“粤东沿海南亚热带丘陵平原区是位于莲花山东南的粤东沿海。包括汕头市及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阳、揭西、潮州、海丰、陆丰、陆河、惠东等13县,大体相当于‘广东省综合自然区划’的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南部亚热带的粤东沿海自然省。”[6]其次,方言是潮汕人最重要的标志,从方言分布区看,潮汕四市均为潮汕方言区,尽管本方言区内也有客家方言存在。但是,正如司徒尚纪在《广东文化地理》中所说:“粤东福佬文化区主要分布在潮汕平原和粤东沿海,包括史称三阳[揭阳、潮阳、海阳(即潮安)]、饶平、惠来、澄海、普宁、揭西、海丰、陆丰、潮州、汕头、南澳以及惠东、丰顺、大埔一部分,在广东是一个占地面积较小的文化区。”其中,“潮汕福佬文化核心区指潮汕平原,由韩江、榕江和练江下游冲积平原组成,为广东第二大平原……汕尾福佬文化亚区含今汕尾市所辖海丰、陆丰和陆河县,以及汕头市属揭西、普宁、惠东一部分。东接潮汕平原,西邻东江下游,南临大海,基本上为群山环抱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本区大部分地区历史建置长期属惠州府管辖,又是广州通粤东传统商路必经之地,颇受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影响,但这并不能改变其福佬文化特质,仍是福佬文化一个亚区”[7]。可见,司徒尚纪对文化区的划分依据是方言的分布状况。最后,从行政区划考虑,以上不管是对自然地理还是对文化地理的区划,都是按照要素划分的,不可能完全与行政区划吻合。但是,作为区域地理研究范围,需要按照行政区划的范围界定。综上所述,笔者将把目前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与汕尾市作为潮汕区域阐述其乡土地理的相关内容。第一节 潮汕行政区域及沿革

潮汕四市现行政区的情况如表1-1所示:陆域面积16 253.92平方千米,20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77 300平方千米,拥有780.52千米的海岸线,总人口1 806.82万(2013年)。表1-1 潮汕四市政区概况(2013年)(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信息网,各市人民政府门户网,广东省情信息库)

行政区划具有朝代更替、建置沿革及地域变化的复杂性与曲折性。对一个区域的政区变化梳理有助于理解当今地理区域的特点。本区域曾经为岭南土著居民生活之地,南澳后宅镇后江湾东面的象山文化遗址、潮州市陈桥村的陈桥文化遗址、普宁池尾塘塔埔村的后山文化遗址、饶平浮滨镇塔仔金山的浮滨文化遗址等考古成果表明:8 000年前、6 000~5 500年前、3 400~2 900年前这一地域已经有了人类活动,并创造了不同时期的文明。[8]饶宗颐先生说:“浮滨在殷周之际曾经是属于越族的一个王国。”他所讲的越族,指的就是当时生活在南方地区的百越民族。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郡县制使全国地域纳入统一的政区建置,潮汕地区也是由此开始了与国家同步的行政区划。潮汕地区在历代的行政区划中的情况如表1-2所示,其中,区域行政中心经历了由古揭阳、东官郡、义安郡、潮州府到汕头市的变迁,由此也可大致将本区域历史上的政区变化分出几个阶段:①秦汉时期,南海郡与南越国。本区域经历了南海郡龙川县、秦末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和南海郡之揭阳县(南海亭、揭阳城)与博罗县。揭阳县治的位置至今没有定论,龙川县治今为佗城(秦称土城),据《龙川图史》记载:“佗城是岭南最古老的城市文明遗址。佗城自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龙川县,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为县、郡、州治所,为秦代中原文化南下与百越文化交流的结合地,也是千百年来东江中上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9]难得的是它的许多建筑保留至今并成为著名的历史名胜古迹。[10]②东晋时期,东官郡与义安郡的设置。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设立东官郡(治在今深圳市宝安西);[11]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又从东官郡析出义安郡。③隋唐宋元时期,开皇十年(590),义安郡被并入循州,翌年(591)立潮州并恢复辖县,“以潮水往复为名”(《郡县志》),潮州之名始于此。潮州即原义安郡,为一级的统县政区,大业三年(607)又改潮州为义安郡(《隋志》《郡县志》)。武德五年(622),潮州复名,此后潮州只在天宝元年(742)至乾元元年(758)十六年间改称潮阳郡,其余时间州名一直不变,直到元代改潮州路,治今潮州古城。④元代时期,潮州路与惠州路。元代潮州路辖海阳、潮阳、揭阳3县;惠州路辖4县,其一为海丰县。⑤明清时期,明代是广东政区建置的重要时期。明洪武二年(1369)将广东道改为广东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改为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广东布政司),本区域属惠州府和潮州府管辖,潮州府到明末辖11县(平远、程乡、大埔、镇平、饶平、海阳、揭阳、潮阳、澄海、普宁、惠来)。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丰县东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陆丰县。雍正十一年(1733),潮州府属的程乡、平远、镇平3县和惠州府属的兴宁、长乐(今五华)2县各自分拆出来合为新设立的嘉应直隶州。潮州府领8县;于乾隆三年(1738)新置了丰顺县,至此潮州府属共有9县,“九邑”之称始于此。⑥民国时期,潮循道辖原潮州府、惠州府、嘉应直隶州属下25县,道治潮州,后迁汕头。潮汕地区行政中心从潮州府城转到汕头市区。表1-2 潮汕地区历代所属政区[资料来源:根据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编著的《中国政区地理》(第251~256页),《广东省志 地理志》,《汕头市志》(第1册)(第235~239页),吴榕青著的《潮州历史政区地理述略》等资料整理]

延伸阅读

据《秦代龙川县境地域考》(中共龙川县委宣传部编):

• 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南海郡范围:东逼福建厦门,北抵江西大余,西北届广东连山、湖南连县,西届广西贺县,广东四会、肇庆、开平、阳江一线,南达台山、珠海、深圳海边以及海南岛(琼州府,古百越地,秦属南越)。[12]西汉时南海郡范围,东、西、南基本不变,但北部却划出了今之韶关市的范围。

• 赵佗的南越国疆域达万余里,南濒南海,抵达越南北部,向东达今福建西部,向北抵今湖南、江西,向西至今贵州一带,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和福建、湖南、贵州、越南的一部分。

• 古揭阳县为西汉从龙川析出。即今广东韩江流域一带,相当于潮州、汕头、汕尾、揭阳四市及梅州市东部地区,还有福建省最南端的诏安、云霄、漳浦等县。

民国元年(1912),潮州安抚使在汕头成立,继而潮梅镇守使、潮循道、潮梅善后处均在汕头设驻所。1921年汕头设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1930年汕头市政厅改为汕头市政府建制,隶属广东省政府。由于近代以来,中级地方行政机构治所皆设于汕头,随之有“潮汕”之称。[13]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潮汕地区的行政区划历经了多次的变更,情况如表1-3所示。可见,在1991年呈现潮汕四个地级市的格局之前,汕头市(汕头特区)都是本区域的行政中心。表1-3 1949年至今潮汕地区的政区变化[资料来源:根据《汕头市志》(第1册)、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汕头市人民政府门户网、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揭阳市人民政府网站、揭东区人民政府网站、潮安区人民政府网站资料整理]第二节 潮汕区位特征分析

潮汕地区位于114°54′E~117°20′E,22°27′N~24°14′N。东与福建省诏安、平和两县毗邻,西与惠东县邻接,北与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紫金县接壤,南临南海,是广东省东部沿海区域。本区域占广东省陆地总面积的9.16%,人口却占广东省总人口的16.18%(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一、南亚热带滨海优势

北回归线穿过潮汕地区中部,潮汕地区一半以上的区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在广东省的气候区划中属于南亚热带。汕头市与揭阳市交界附近的桑浦山地鸡笼山水库西侧山腰上建有地球模型的北回归线标志塔(汕头标志塔纬度23°27′57″N),这是中国大陆上位置最靠东的北回归线标志塔。而南澳岛的青澳湾于2014年建成了一座海岛北回归线标志塔——自然之门。

按照地球五带划分,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为热带。本地区适宜荔枝、龙眼、菠萝等岭南佳果的生长,在一些背山向阳的山坡可种橡胶、胡椒等热带作物。但是由于冬季时有低温、寒潮,热带典型作物如椰子不能结果、橡胶不能大片种植,故在气候上划分为南亚热带。

海岸线从最东的饶平大埕湾到最西的汕尾红海湾,长达780.52千米,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和岬角;沿海岛屿众多,大小岛屿一共有219个,其中最大的岛屿是南澳岛。

气候受到纬度位置与海洋的影响,具有夏凉冬暖、降水丰沛而集中的夏季气候特点,并常年受热带气旋、台风的影响;热量资源、风力资源和水源丰富。适宜的气候与广阔的海洋为本区域丰富的物产和便利的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二、“省尾国角”与海上丝绸之路“省尾国角”常为潮汕人自嘲远离国家版图中心地带、偏居一隅之说法。《广东通志》记载,秦汉时潮汕大部分地区还是“海环水抱,重峦叠嶂”,“诸县形胜皆阻山带海,岭洞邃深,风涛浩渺,实为边要之邦”。唐朝时,潮汕作为朝廷贬官之地,交通闭塞,唐韩愈于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十四离开长安,同年三月廿五(一说四月)到达潮州,路途耗时两个多月。沿途经过蓝田、武关、邓州、南阳、宜城、乐昌、始兴、增城等地,皆有诗。[14]由于被莲花山脉所阻隔,从内陆进入潮汕地区路途艰难,陆上交通多数通过山地隘口或河谷地带,或者水路与陆路兼顾而行。

时至今日,这里仍然处于交通不便利的“偏远”境地,在2011年11月潮汕机场投入使用之前,潮汕地区仅有的汕头外砂机场还是军民兼用机场,航班受到极大的限制。深汕高速公路东段质量差、西段流量大,因此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车程也需4个小时左右;广梅汕铁路从广州东站到汕头站行程将近8小时;更遑论高速公路诞生之前的普通公路由汕头到广州在20世纪50年代是两天的车程、70—80年代是12小时的车程。然而,交通相对不便的这种情况正在随着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而变化,厦深高速铁路于2013年底通车,深圳至潮安车程短缩为2小时,规划中的汕湛高速揭博项目的建设将使广州与汕头之间有第二条高速公路,可缩短目前的广惠—深汕高速公路的路程。

一方面,“省尾国角”的劣势缘于潮汕与内地由于山岭的阻隔而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另一方面,潮汕濒临大海,同时又具有东南门户的地位,从海上交通与海外交流这一方面看,具有历史悠久的优势。试列举几例可说明之:①2007年5月发现的“南澳一号”沉船,经初步鉴定,沉船的年代为明代万历时期;南澳岛地处闽粤交界,古时候南澳(岛)又称百澳,就是形容其可供泊船的港澳之多。自史前时期以来潮汕地区就是韩江流域及由其附近区域构成的闽粤接界沿海海洋文化圈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潮汕地区逐步发展成为海洋航线的航标节点、补给地、民间贸易的主要中转站,并最终被纳入官方管理体系,成为水师重镇。北宋年间,正值潮州笔架山窑的兴盛时期,其所产的瓷器远销日本、东南亚、中西亚以至非洲和欧洲。南澳岛位于韩江出海口外,是海船进出韩江的必经之地。[15]②樟林古港——红头船起航圣地,是1860年汕头开埠之前潮汕第一大港;饶宗颐先生谈樟林古港[16]:“波斯人记载,樟脑出产于中国附近,在远东有两个地方,其中一处记载为‘小中国’,还有‘潮樟’之谓。小中国究竟在何方?巴黎一位研究波斯历史的朋友,和另一位研究樟脑史的,都曾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我猜不出,讲不出来。大家知道,中国有海上丝绸之路,也应该是一条樟脑之路,后者不亚于前者,几乎是并行的。潮州的海上交通是与‘樟’联系起来的,樟林港在明代是个重要港口,也许那里也种有许多樟树……地方志没有记载樟林出产樟脑的事,既然名为樟林,又有名为‘樟树下’的乡村,说明樟林有种植樟树。但樟林是否出口樟脑?波斯人记载的樟脑产地‘小中国’是否就在潮州附近?这是很有意思的值得探讨的问题。”③潮汕人下南洋开始于宋元年间(960—1368)[17],直至近现代。

由于广东、福建两省均具有毗邻南海之天时地利优势,两宋时期陶瓷海上出口贸易基本形成由这两省的产品为主,独霸天下的格局,形成了东南海上的“陶瓷之路”。[18]实际上,陶瓷之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因此,“省尾国角”对内相对封闭、对外开放的区位特点,对潮汕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三、从“经济特区”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中,最不具优势的是汕头特区。从区位条件看,深圳毗邻香港,以“深圳速度”崛起了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珠海毗邻澳门,发展成为一个环境优良的宜居城市;厦门居海峡西岸的核心位置,发展成为福建省的首位城市。而汕头市既不邻接港澳也不接近台湾,设立特区的初衷是潮汕有众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香港同胞和泰国华人。然而,作为侨乡的优势并非汕头(潮汕)所特有,广东的其他地区和福建也是著名侨乡。从地域空间理论看,如果其他条件相当的话,按照距离衰减规律,汕头特区要克服比其他特区大得多的“距离”困难;而在区域经济不均衡的情况下,汕头特区自身是否具备“增长极”?实践证明,汕头特区不仅没有自身的增长、创新能力发挥聚集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出现“空心化”。例如汕头特区的发祥地龙湖加工区就有许多企业迁出、倒闭,厂房空置,龙头企业公元厂被柯达吞并,并被迁移到厦门;飞机场迁到揭阳;高铁站建在潮安;集装箱港吞吐量远不如深圳、厦门。

然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战略为汕头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潮汕地区以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为发展契机,继续发挥海上门户的优势,以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探索更加开放与务实的发展之路。四、多种文化交融之地

古代的南岭屏障使岭南地区的土著居民自成一系;潮汕地区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土著——闽越人的生活之地;而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又使这里成为避难之地,这里接纳了大量中原移民并逐渐形成以移民后裔为主的潮汕民系;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河流众多等优越的自然条件提供了发展农业,养活更多人口的可能,因而人口快速增长,渐渐变得人多地少;季风气候有利于帆船时代“下南洋”,以至于潮汕人开始向以东南亚地区为主的海外移民,使潮汕成为著名侨乡。土著人、中原移民、闽南人、海外华侨使潮汕文化交织着岭南古代、中原古代与海外近现代文化,使潮汕成为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讲着比外语还难懂的潮汕方言,方言中却也保留了最古老的汉语,如筷子叫“箸”、稀饭叫“糜”;崇拜着关公、妈祖、释迦牟尼、三山国王和“老爷”的多种神祇;食糜、食茶、食烟、食物食;雅俗共赏的潮菜和工夫茶风靡海内外;还有一个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的潮汕人群体——潮商。

[1]黄挺,陈占山. 潮汕史.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2,40~60.

[2]杨义全. 潮汕自然概览.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2.

[3]陈泽泓. 潮汕文化概说.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

[4]吴榕青. 潮州历史政区地理述略. 岭南文史,1998(4).

[5]李孝聪.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6]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广东省志 地理志.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333.

[7]司徒尚纪. 广东文化地理.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427.

[8]黄挺,陈占山. 潮汕史.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2,40~60.

[9]中共龙川县委,龙川县人民政府. 龙川图史. 2008.

[10]据《龙川图史》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佗城保持完整的仍有县前街、南门街、百岁街及大小东门街等,店铺有300多间。

[11]吴榕青. 潮州历史政区地理述略. 岭南文史,1998(4).

[12]李默. 广东方志要录.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 432.

[13]广东省汕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汕头市志(第1册).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49.

[14]杨方笙. 潮汕文化百期选:韩愈在潮诗.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1997. 198.

[15]陈荆淮,陈汉初. 南澳一号与海上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3. 3~4,11.

[16]汕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红头船的故乡:樟林古港. 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 22~24.

[17]杜桂芳. 潮汕海外移民.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 12.

[18]陈志民. 粤东海上“陶瓷之路”溯源:论唐宋时期粤东古代陶瓷发展成因及艺术成就. 陈荆淮,陈汉初. 南澳一号与海上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3. 123~154.第二章潮汕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区域特征的底色与发展的基础,潮汕地域范围不大,但是因其背山面海,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物产丰饶而人口众多。它既保留了古老文化传统又能接受外来文化,人地关系在冲突之中具有特定的和谐。潮汕是一个有一定神秘色彩、充满矛盾的地域,要理解这一切有必要从认识其自然环境开始。第一节 地质基础与山河格局一、地质概况

1. 地层[1]

根据广东省的地层分区,全省分为6个地层区,潮汕地区在粤东区的范围之内,下古界较其他地区差,上古界多为碎屑岩,中生代早期发育了巨厚的海相类复理石含铁磷建造,上侏罗统火山岩分布广泛。

下侏罗统由一套浅海相砂泥质碎屑岩组成,沉积巨厚,常夹火山岩,富含菊石、瓣鳃类、叶肢介等化石,厚900~4 000米。中侏罗统与下侏罗统为不整合接触,在粤东称漳平群,为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夹火山岩建造,主要是砂泥岩夹凝灰岩,厚2 000~3 500米。上侏罗统称高基坪群,为一套复杂的陆相中酸性火山熔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夹少量沉积岩及铁矿层。广布于粤东区,沿河源、莲花山等北东向断裂带形成一系列火山喷发盆地,组成粤东沿海火山岩带,厚7 000~8 000米。

下白垩统火山—湖泊相碎屑岩建造,分布于粤东,称官草湖群,主要沿莲花山及河源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以凝灰岩质砂砾岩、粉砂岩为主,夹酸性火山熔岩,厚380~1 100米。出露于粤东的上白垩统称叶塘组,以细碎屑岩为主。

第四系为松散堆积层,以浅海、滨海及三角洲相分布。滨岸砂泥质相沉积,分布于沿海地区,一般多沿海岸构成砂堤、砂坝及海积平原与潟湖沼泽等。上更新统陆丰组分布于粤东,组成高15~20米的老红砂堤。海积Ⅰ级阶地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产物。而海陆交互—三角洲相沉积形成时代较新,始于中、晚更新世,由海相粉砂质淤泥、中细砂及河相砂砾组成明显的律层,厚20~160米。表2-1 地质年代与地层表[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志 地理志》(第37~38页)和王琳乾、陈大石、萧有馥的《潮汕自然地理》(第3~4页)资料整理]

2. 地质构造(1)褶皱构造。

本区褶皱构造属于大陆边缘活动带中的褶皱。晚三叠纪至侏罗纪的褶皱主要有铜鼓嶂—禾廉石复式褶皱,位于丰顺、揭西、海丰一带,夹持于莲花山深断裂带内,由8个北东向的短轴褶皱组成;新丰—大南山复式褶皱,位于饶平、普宁、陆丰一带,为莲花山和汕头—惠来深断裂带所夹持,由10余个北东向短轴褶皱组成。图2-1 潮汕平原及其外围构造[注:本图根据审图号:粤S(2009)034号(汕头市基本要素版)修制而成](2)断裂构造。

本区断裂构造以北东方向为主,其次为西北方向。这些断裂具有长期发展和多旋回活动的特征,规模巨大。对岩相古地理格局和地层古生物分区,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等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而且常常是地质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在地球物理场上也有明显的反应。常控制壳幔源花岗岩及火山岩的分布,说明断裂已切过莫霍面,属超壳断裂,当代的地震、温泉和热田的分布,也多受深断裂带控制。[2]

北东向主要有莲花山深断裂带、潮安—普宁深断裂带、汕头—惠来深断裂带、南澳深断裂带。北西向主要有惠来—揭西断裂带、大南山断裂带、榕江(桑埔山断裂带)、韩江断裂带和黄冈河断裂带。以下详细介绍一些重要的断裂带:

莲花山深断裂带:断裂带沿着莲花山脉向东北经丰顺、大埔入福建,向西南经海丰、宝安于深圳湾入南海,广东境内长约500千米,宽20~40千米,为粤东沿海规模最大的断裂带,主要由密集的断裂束和强烈的动热变质带构成。本断裂带起源于古生代加里东运动,中生代的印支期和燕山时期。伴随着太平洋洋壳的俯冲加剧,断裂带有过多次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的断陷盆地和沿断裂带发生的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了100多个同熔型和重熔型岩体。第四纪以后,断裂带活动主要表现形成断层、三角面及温泉的成带分布,历史上也常发生破坏性地震。

潮安—普宁深断裂带:自饶平、潮安至陆丰入南海,广东境内长约210千米,宽数千米,以深断裂带为主干,两侧分布有一系列平行的断裂束,挤压破碎及构造带发育。该断裂带形成于侏罗纪末期,至今活动仍然未停息,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温泉亦呈带状展布。

汕头—惠来深断裂带:发育于饶平、汕头、惠来一带,于陆丰甲子镇潜入南海,广东陆地部分长约150千米,宽数千米。该断裂带形成于燕山第三幕运动,至今活动仍未停息。沿断裂带挤压破碎及动热变质发育,温泉亦呈线状分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

南澳深断裂带:自福建东山岛延入,经南澳、潮阳、惠来潜入南海,在广东境内断续出露约400千米,由一系列与海岸大致平行的断裂带组成。沿断裂带产生强烈的动热变质和混合岩化,形成南澳高温低压性变质带,宽数千米。次断裂带起源于侏罗纪,以晚侏罗、早白垩世活动最强烈,发育有幔源分异型花岗岩及基性、超基性岩,是广东境内一条重要的切割上地幔的深断裂带。第四纪以后活动强度很大,强震震中及温泉沿断裂带展布。[3]

认识断裂带对理解区域的山河分布格局、地貌特征、地震、地热以及矿床形成等有重要的作用。

①断裂带控制着地貌分异与潮汕山河分布格局。

断裂带使地貌分异明显,莲花山断裂带构成了本区域的分界线,莲花山脉以南至海岸线范围内以平原、低山丘陵和台地等地貌为主,莲花山脉以北是粤东北山地区。韩江三角洲的范围受到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断裂带的控制;桑浦山是榕江断裂带隆升区,榕江是榕江断裂带的断陷区,地貌上榕江平原与两侧的桑浦山和小北山反差明显。[4]西北向断裂带构造控制了本区域东南部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形成了韩江三角洲、榕江平原和练江平原等,主要水系也是沿着北西向断裂带发育而成的。汕头—惠来深断裂带中段的澄海—汕头一带,在地貌上出现北东向延伸的残丘与平原截然分界,这些残丘是古海湾内的岛屿,因韩江泥沙冲积成为陆地。以这些残丘为界,东西两侧第四系沉积层的岩相差异明显,东侧为浅海相沉积层,厚度大;西侧为滨海沼泽相沉积,厚度较薄。

②断裂带控制着山地丘陵的高度和地貌特点。

夷平面[5]是抬升的准平原,往往表现为平坦的山顶或齐顶山峰,能够成为独特的自然景观。广东省山地上的夷平面大致可以分出四级,其中莲花山脉的夷平面分别是Ⅰ(缺失),Ⅱ450米,Ⅲ650~800米,Ⅳ900~1 070米(个别1 300米);莲花山脉以南的沿海地区Ⅰ30~90米,Ⅱ210~260米,Ⅲ410~460米(个别660米),Ⅳ500~800米。在莲花山地垒,北东向断裂带的作用十分明显,而在沿海低山丘陵区,北西向断裂带控制更为显著。这说明粤东沿海区断块差异升降运动更为强烈。

延伸阅读

第一级夷平面有两地最为发育:其一是海丰以东、河口以南以及陆丰以北的广大地区,其西北部边界和东北部边界分别是北东向的大埔—海丰断裂带和北西向的河口—南塘断裂带,高程30~90米,面积600平方千米,表现为台地地形,不乏平坦的山顶面,但均为基岩小丘,且岩层与山顶面斜交,岩性为中生代的砂岩、页岩、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及花岗岩。其二是分布于陆丰以东、惠来以西的广大地区,其北西边界和东北部边界分别是北东向的揭阳—普宁断裂带和北西向的隆江断裂带,高程30~90米,面积达800平方千米。两者与其南面的200多米夷平面间的界线清楚,但并无断裂,说明他们是不同时期的产物。另外在潮汕平原、练江平原等地,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地层厚度一般为60~80米,地层分布严格受北西向断裂带控制,最老的地层(如南社组)直接覆盖在基岩风化壳之上,表明晚更新世沉积之前,两三角洲平原都曾长期暴露在地表,由于沉积厚度变化不太大,可知其基底也较为平坦,是因断块下降而被埋藏的第一级夷平面。

第二级夷平面高程210~260米,主要分布于沿海低山丘陵区的潮阳西北部、汕头桑浦山区以及饶平县西北部,另在陆丰碣石北部也有少量分布,其特征为齐顶山峰,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少量三叠纪至侏罗纪的碎屑岩,因受后期破坏较大,并不十分典型。在海丰西部,随莲花山地垒的隆起,该面已抬升到450米高程。

第三级夷平面在莲花山脉内的揭西—丰顺一带十分发育,海拔一般在650~750米,因受断裂及掀斜作用,局部抬升到750~800米高程。第三级夷平面在河口以东及惠来东部均有分布,前者高程660米左右,而后者只有410~460米,两者间为揭阳—普宁断裂带分割。

第四级夷平面主要位于莲花山地垒上,因莲花山脉从西南往东北方向断续出现三段,第一段从莲花山主峰(1 336米)至乌凸峰(1 233米),第二段大致从鸿图嶂(1 222米)开始到桐子洋一带,而第三段位于莲花山脉的最高峰铜鼓嶂(1 559米)以下,三段长都为5 000米左右,宽700~1 000米,高程980~1 170米,组成的岩性有两种:侏罗纪高基坪组火山岩及燕山期花岗岩。虽然位置更高,但保留仍较好,丰顺桐子洋一带可见到昔日准平原的景观。

另潮州凤凰镇凤西一带,在崇山峻岭中,出现一幅高山平湖的奇景,海拔1 300米以上,山顶十分平坦,面积大约为1平方千米,岩性为石英闪长岩,上面分布有湖泊和沼泽,称为天池。可能属抬升更强烈的第四级夷平面,其下的第二、三级夷平面也相应地抬升到500多米和800多米。

在莲花山脉东南面的普宁南部山区,第四级夷平面只有600多米高,且遭受的后期破坏较大。[6]

桑浦山受玉窖—下蓬断裂带影响,其东麓金石、宏安、梅林湖附近的岩石破碎,密集的北西向节理切割花岗岩体。在梅林湖北侧的牛头山石壁林,垂直节理发育,北西向和北东向的节理交叉,把花岗岩切割成板状或块状。

③断裂带控制着海岸形态和岛群形成。

黄冈河断裂带的南端与饶平—汕头断裂带交叉处形成柘林湾。南澳断裂带的断块差异活动明显,南澳岛与饶平县海山岛之间是主断裂带所在。断裂带的北西侧海山岛和黄冈一带上升,发育梯状地形,深切冲沟,海蚀阶地,海山岛黄隆南侧有海滩岩;断裂带南东侧的南澳岛下沉,岛山以陡坡直插海中,近岸水平阶地明显。南澳岛的洪积、海蚀阶地不发育,小型港湾多,有深澳湾、青澳湾、云澳湾等。

西北向断裂带在海上形成了南澳岛群35个,在潮汕平原沿岸饶平32个、汕头17个、潮阳7个、惠来27个。[7]

④断裂带与地震、地热温泉密切相关。

广东省最早详细记载破坏性地震的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潮安6 3/4级地震,900年来(1067—1966)潮汕地区发生5级以上、烈度六度以上的地震共13次,其中南澳占了4次,详情见表2-2。表2-2 1067—1966年潮汕地区5级以上地震(根据汕头市地震局网,http://dzj.shantou.gov.cn/html/2015-04/20150423//09.html,2014年7月31日提供的资料整理)

延伸阅读

1918年2月13日南澳岛7 1/4级地震

1918年2月13日14时07分13秒,在广东东部南澳岛东北约10千米的海中,即溜牛礁与星礁之间(北纬23.5°,东经117.2°)发生了7 1/4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为10度,震中深度为23千米,极震区为南澳、汕头、诏安。南澳极震区绝大部分房屋倒塌为平地。深澳石牌坊遭到破坏,牌坊顶部分塌下,龙门塔顶部被震塌,塔身向西倾斜。人员死伤十之八。汕头极震区房屋倒塌百余间,死伤约千人。诏安极震区民房倒塌3 000余间,死伤居民很多。极震区内地裂、冒水喷沙普遍。单个地裂缝一般宽5~20厘米,长2~5米;大者宽60~100厘米,长数十米。

此次地震使闽、粤两省的南澳、东山、云霄、饶平、汕头、澄海、潮阳、揭阳等县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远离震中的江苏省苏州市、江西省赣州市和广东省广州市也有破坏的记载。有感范围包括上海、浙江、台湾、江苏、安徽、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区)市及广西壮族自治区。[8]

南澳岛东北部的虎屿,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修建了龙门石塔,故称塔屿。龙门塔由花岗岩条石构砌,高20米,分七层,平面呈八角形,底座直径10米,每层有石门。现在见到的石塔顶部参差不齐,拱形石门歪扭,地上有坠落的石块,这是1918年大地震留下的遗迹。地震时顶层和塔尖的塔刹葫芦坠地,塔基周围的石栏杆断落,石门扭动变形。[9]

此外,潮安东山湖、揭西五经富、普宁云落、饶平汤溪、柘林等的温泉也都位于断裂带上。

延伸阅读

东山湖温泉位于两条北西断裂带(玉窖—下蓬断裂带、榕江断裂带)和两条北东断裂带(普宁—潮安断裂带、汕头—饶平断裂带)的交接地区。属于高温温泉(61℃~100℃为高温温泉),82℃~100℃,CI—Na型微咸水,矿化度1.1~1.2克/升,热水天然流量2 000吨/日,以热泉/热沟/热地/盐渍地的形式出露,来源于基底花岗岩的裂隙含热带,两组断裂带的交接处成为热水向上运动的热中心。

⑤矿床的形成也与断裂带构造有关。

东西向构造带与新华夏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是良好的矿物带,常出现内生多金属矿床,如潮安的厚婆坳钨、锡矿区。(3)岩浆活动。

潮汕地区的岩浆活动主要属于中生代燕山期和新生代喜山期,以燕山中、晚期为主而且形成多次侵入岩,它们构成了本区域分布最广泛的花岗岩山地丘陵。

同位素测定潮汕最早形成的花岗岩距今1.35亿~1.6亿年,广泛分布于凤凰山、释迦岽山地、峨眉嶂山地和小北山等;最晚侵入形成的花岗岩,距今七八千万年,面积较小,分布于南澳岛东部等地。在燕山花岗岩侵入以前(1.5亿~1.7亿年间),东南沿海还发生过多次规模空前的火山喷发,潮汕各地留下许多火山碎屑岩和熔岩,总厚度有3 000多米。如莲花山(1 336米)从普宁三坑山的火山岩剖面分析,当时的火山喷发前后至少有9次。潮州市区东郊飞天燕一带尚能见到当时火山喷发抛出的火山弹,直径20~30厘米。潮汕地质历史上第二次火山喷发发生于第三纪时期(距今300万~7 000万年),但其规模和范围不大,在普宁麒麟、揭西五经富等地有小面积分布,岩性为玄武岩。位于桑浦山地的鸡笼山,海拔173米,橄榄玄武岩侵入燕山晚期花岗岩,形成岩筒状火山颈的小型火山锥,覆盖在花岗岩之上,海拔90米以上为橄榄玄武岩,海拔90米以下为黑云母花岗岩。二、沧海桑田

今日之潮汕大地的面貌是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而来的。1972年,在揭西灰寨的粉砂岩和泥岩中发现了几块蛤化石,以后在潮安古巷、饶平浮山以及梅州、河源等地都有类似的发现,经鉴定这是2亿年前(中生代晚三叠世)生活于海洋中的生物,这证明潮汕当年曾经汪洋一片,属于“晚三叠世粤东海盆”。粤东海盆持续时间约2 000万年,形成分布于潮汕各地的砂岩、页岩、泥岩等沉积岩。这中间有时海水退出、陆地出露,并生长出茂密的陆生植物,如苏铁杉、似木贼等;有时海面上升,泥沙把植物掩埋起来,逐渐形成煤炭。由于海面升降频繁,陆地出露的时间短,所形成的煤炭数量少、煤层薄、质量差。普宁西南部马鞍山的小型无烟煤矿就是这样形成的,其含煤层达20层,每层厚仅0.3~1米,探明储量59万吨,开采价值不大。

在之后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潮汕地区都处于陆地环境,并历经火山喷发和岩浆入侵等地壳变动。到了大约4万年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大陆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潮汕再次遭到海水入侵,海侵的范围在潮汕平原东南部,前后时间约2.2万年,至大约1.8万年前又恢复为陆地。约1万年前,全球海平面再度上升,潮汕平原又沦为大海。5 000~6 000年前海水入侵范围最大,海岸线到达潮州城、揭阳榕城和潮阳司马浦一带。

潮汕地区地处沿海,未来是否会再一次面临海水入侵呢?国家海洋局《1989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指出,近百年来中国海平面上升速率为每年1.4毫米,其中广东岸段升幅最大,为每年2.19毫米。珠江三角洲从1950年至1985年沿海28个验潮站的水位平均每年上升2.31毫米,预测50年后海平面可能比现在上升60~70厘米。而据《201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可知:2013年广东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115毫米,比2012年低38毫米。预计未来30年,广东沿海海平面将上升75~155毫米。[10]而潮汕沿海验潮站的资料所反映的特点似乎与珠江三角洲的情况不一致。1990年以前的30年汕头妈屿验潮站海平面水位基本稳定,潮阳海门站水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以每年1.8毫米的速度下降。这表明妈屿和海门近期地壳有轻度上升,因而抵消了海平面的上升,海门地壳上升速率比海平面上升还快一些。从地貌的分布来看,达濠、河浦、惠来、海丰和陆丰沿海广泛分布着一些滨海台地,其海拔在5~10米,部分台地上有古海蚀崖存在,反映了较长时间以来地壳有上升的趋势,这些岸段未来几十年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不大。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水准测量表明,潮汕平原地壳有轻微沉降,因此,平原区未来仍可能受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三、山河分布格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