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特殊教育 提升特殊人士生活质量——2013年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9 17:31:47

点击下载

作者:章永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支持特殊教育 提升特殊人士生活质量——2013年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论文集

支持特殊教育 提升特殊人士生活质量——2013年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论文集试读:

培养专业师资 支持特殊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支持特殊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特殊教育单列一章,进行战略发展规划部署,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社会支持。多年来,四川省特殊教育发展以政策保障为核心,以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以做大做强特教学校,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为抓手,围绕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两个重要环节,加大力度,使四川省特殊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代表的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逐渐步入正轨。通过多年的发展,四川省特殊教育办学条件的投入和对残疾学生资助的力度更大,残疾学生接受教育康复的领域更宽,学校接纳残疾学生的起点更低、积极性更高,发展特殊教育的视野更广、思路更新,特殊教育学校的布局更优化。乐山师范学院为四川省唯一一所纳入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二期)建设的高校,也是四川省特殊教育的人才培训基地之一。乐山师范学院在开创四川省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先河以来,乐山师范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早已遍布四川省乃至全国。这些为四川省义务教育的普及,为四川省教育水平的提升,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专业教师,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教学、科研的领军作用。汇编乐山师范学院优秀校友及全省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成果,既是对特殊教育工作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也为乐山师范学院打造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特殊教育专业、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提供助力和参照。这部综合性较强的特殊教育专业论文集,既有专业的理论研究,又有经典的教学案例分析;既可为教育研究提供借鉴,亦可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论文集的编撰,蕴含着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实力以及学校专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凝聚了四川省特殊教育战线教育、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创新、智慧和辛劳;记录着“天府特殊教育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学员的成长经历。相信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依托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以及四川省特殊教育人才培训基地的平台,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立足四川、辐射西部、面向全国,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培养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一定能够为推动四川省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熊壯2013年5月作序者系四川省教育厅副调研员,四川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特殊教育师资研究

[1]

传承历史 再创辉煌——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回顾与展望

章永(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乐山 614004)【摘要】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是在原乐山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师范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10年恢复特殊教育专业专科招生,2011年开始特殊教育本科专业招生。我们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提供专业建设依据;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在办好特殊教育本科教育的同时,积极申办特殊教育专业硕士教育;成立乐山师范学院培训中心,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针对四川省特殊教育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缺乏、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职业倦怠显著、主观幸福感较低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关键词】特殊教育 师资培训 回顾与展望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根据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建设,要加大特教师资培养力度,要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要依托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的精神,乐山师范学院于2010年恢复了特殊教育专业并开始招生。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前身是原乐山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师范部”。原“特师部”是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90—94周期合作项目单位,创办于1990年,并于同年开始招生,设有听觉障碍儿童教育和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两个专业。20多年来,已经为四川、重庆两地培养了800多名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目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推进川渝两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2010年,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专科恢复招生,申办特殊教育专业本科获得批准;2010年5月,“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乐山师范学院培训中心”成立;2011年,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招生。

一、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提供专业建设依据

尽管我校有20多年从事特教师资培养培训经验,而且,我校特教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四川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和开展随班就读的部分普通中小学的中坚力量,为了恢复特教专业,我们开展了广泛的、深入的省内外、国内外特殊教育现状以及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以明确四川省特教事业发展的切实需要以及新时期特教师资内在的发展要求。这是我校与国家、省教育主管部门的共识,是我校领导、教师的共识,也是我们恢复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基础。为此,在省教育厅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关注下,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三项工作:

1. 启动重点研究项目——“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现状调查”

我们在四川省21个市、州95所特教学校进行了以特教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心理健康、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水平为内容的调查研究。完成《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调查报告》,并报送四川省教育厅、省残联。这份报告既为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提供了依据,也为行政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

2. 2011年启动的重点研究项目——“四川省特殊教育及师资培训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我们在借鉴以往研究内容与研究视角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特点,针对四川省特教学校、省内外特教师资培训机构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对四川省特教师资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培训途径、课程结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全面了解四川省特殊教育师资现状以及特教师资职前职后培训现状,构建适合四川省需要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模式。

3. 先后三次专门组织召开特殊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研讨会

我校邀请省教育厅、省残联、省教科所领导以及省内外高校专家、特教学校校长、骨干教师代表座谈、研讨。为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出谋划策。我们先后聘请了国内著名特教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宁生教授为我校客座教授;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杨广学、曾凡林,北京师范大学王燕、刘艳虹,西南大学赵斌等特教专家来我校讲学,并指导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工作。

二、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办好特殊教育本科教育

针对四川省特殊教育发展的实际,我们认真探讨特教教师从业标准,重点突出学生教学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以培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的特教师资力量为目标,制订了特色鲜明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已初步成为我校的特色专业。

1. 课程体系专业性强、实践性突出

我校以培养特教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康复训练能力、生活指导能力为目标,构建了由特殊教育专业为基础、专业技能、教学组织与实践、职业道德与素养、学校管理与教研五大模块组成的特殊教育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2. 教学团队多元化、开放式、复合型

学校制定相关制度、采取相关举措、提供有关平台,聘请校外特殊教育学科指导专家以及特教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团队,打造了一支既能传授特教理论知识,又能指导特教实践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3.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学校现已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了基础心理实验室、生物反馈实验室、感觉统合实验室、听觉康复实验室,言语康复实验室、游戏活动室、特殊儿童心理观察室、心理辅导室等,并在四川省几大片区建立了学生见习、实习基地学校。

4. 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创新

高校特教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与所在地民政、残联、社区及特教学校合作,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合力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我们积极主动与省教育厅、省残联以及特教学校建立经常性联系,完善特殊教育本科教学手段、方式,创新教学管理,探索构建适合四川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开放式立体化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三、成立乐山师范学院培训中心,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

2009年11月成立的“乐山师范学院培训中心”与“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乐山师范学院培训中心”、“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乐山师范学院培训中心”合署办公。制定了“乐山师范学院教师培训管理办法”、“乐山师范学院培训工作实施流程及标准”,组建了“教师教育职后培训督查组”。中心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培训项目,培训效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参训学校、教师的充分肯定。

在特教师资培训方面:(1)2011年8月,承办了四川省残联、省教育厅委托的“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2011年四川省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这次培训是在省残联、省教育厅直接指导下,通过深入调研,结合四川省特教师资现状,精心设计组织的。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多位专家来我校为全省100所特殊教育学校的100多位骨干教师授课。(2)2011年8月至9月,对汶川特教学校转岗教师进行了专业培训。这次培训是我校对口支援汶川地震后教育重建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为期12天的培训中,对参训教师的特殊教育基本理论、专业技能进行了强化培训。(3)2011年9月,成功举办了我校通过竞标获得的国家培养计划(2011)——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四川省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本次培训项目是四川省首次特殊教育教师“国培计划”项目。在为期10天的培训中,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多名特教专家、一线优秀特教教师和我校专业教师一起,对来自全省60所特殊教育学校的60位骨干教师进行了特教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

四、问题与措施

1. 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四川省地处西部地区,特殊教育正处于持续发展时期。全省公办特教学校由2000年的63所,增加到目前的100所;在校残疾学生由2000年的8 224人增加到目前的41 839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7 979人,普通学校附设特殊班和随班就读33 860人,年平均增加在校学生4 000多人。但是,全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仅1 777人,专职教师1 478人。特殊教育学校专职教师与学师之比高达1:5.4。特殊教育教师数量远未达到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唯有加强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不断培养具有良好师德,热爱特教事业,具有一定特教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现代特殊教育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文化素养、实践能力强的新时期合格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才能解决当下特教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2. 专业教师特教专业背景缺乏

据调查,四川省特教学校教师特教专业背景较为缺乏,普通学校到特教学校的转岗教师近60%;工学矛盾突出,加之在职培训机会少、时间短、内容单一,缺乏制度化与系统性,与四川省特教事业发展对专业教师的要求存在明显脱节现象。

唯有明确四川省特殊教育现状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建立特教师资培训资源中心,保证特教师资培训的制度化以及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特教教师各级各类理论培训基地和实践培训基地建设,形成特教教师在职培训网络,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培训;建设特教教师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并逐步形成特教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才能促进我省特殊教育事业高效、持续发展。

3. 专业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职业倦怠显著,主观幸福感较低

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模式和竞争机制,采取措施落实特教教师待遇,让特教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社会声望,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维护其身心健康,才能进一步完善新时期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乐山师范学院培训中心”建设,积极争取更多的培训项目,服务于全省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府以及残联系统的支持,争取建设成为国家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注释[1]本文系2011年12月教育部“全国加强特教教师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书面交流材料。特校教师心理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职业倦[2]怠的调节作用魏欣章永(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乐山 614004)【摘要】本文的目的在于了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更好地促进特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实证依据。本文所使用的方法为:以主观幸福感量表、职业倦怠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随机抽取四川省233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本文研究结果为:特教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职业倦怠有显著负相关;职业倦怠在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调节作用。本文的结论:特教教师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水平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关键词】特校教师 主观幸福感 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教育公平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特校教师职业发展与身心健康的现状也日益受到关注。而特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涉及他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的评价。在工作与生活中,教师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可以极大促进教师工作的投入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因此,增进特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将有助于减少特校教师的流失,提升特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改善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水平。

从已有研究来看,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学者指出,满足教师从基本的生活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以促进教师身心的积极健康发展是使得教师得到幸福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在一些对普校教师的研究中也发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同时,教师的职业倦怠对其幸福感也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教师,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素,而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的教师幸福感程度会有所不同,这种关系的变化可能会受到职业倦怠这一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假设特校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在其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也拟将着重探讨特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其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影响。

二、方法与对象

1. 对象

按照方便取样的方式,以四川省特校教师为例,抽取了成都、乐山、宜宾等地不同年龄、教龄、学历的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266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33份,回收率为87.59%,其中特教专业毕业的教师95人,非特教专业毕业的教师138人;特教教龄在5年以内的110人,6~10年的39人,10年以上的84人。

2. 研究工具(1)主观幸福感量表

1977年,美国卫生统计中心编制了“总体幸福感量表”,之后段建华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用以考察测试者的主观幸福感程度。该量表有6个因子,分别为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驰与紧张。全量表共18个题项,得分越高,幸福感程度越高。本研究中幸福感总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2)职业倦怠量表

该量表由Maslach等人编制,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3个维度,共22个题目,采用7点计分(0~6),总分越高则表明职业倦怠感越强。本研究中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3)症状自评量表

量表共90个题目,涉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附加因子等共10个维度,量表采用5点评分(1~5),得分越高表明测试者自评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越严重。本研究中量表总分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

3. 施测与统计

问卷采用实地施测或邮寄等方式,按照统一的指导语进行集体发放与回收,最终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

三、结果

1. 特校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我们将特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以及各因子得分与心理健康、职业倦怠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除对健康的担心这一维度外,特教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各因子与心理健康、职业倦怠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01)。表1 特教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各因子与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的相关******(注:p<0.001,p<0.01,p<0.05,下同)

2. 特教教师职业倦怠在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

为进一步分析特殊教育教师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分层多元回归的方法检验职业倦怠在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以心理健康为预测变量,职业倦怠为调节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根据调节效应的检验程序,首先将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进行中心化处理,以避免多重共线性的问题,然后产生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的交互作用项。在分层多元回归中,第一步将性别、年龄作为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方程,第二步将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放入回归方程,第三步将交互项放入回归方程。结果如表2所示,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对特教教师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01),当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的交互作用项进入回归方程后,交互作用提升了对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表明教师职业倦怠对其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总体解释力达到46%。此外,回归模型中的容忍度在0.6~0.99之间(>0.1),方差膨胀因子(VIF)在1.03~1.46之间(<10),均在合理范围,也表明引入的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表2 特殊教育教师主观幸福感多层回归分析(N=233)

为更清晰地说明调节变量职业倦怠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之间的影响,本研究将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得分按照高、低的平均数的一个标准差为标准,分成较低水平和较高水平两组,来考察交互效应的具体作用,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从总体来看,随着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心理健康计分为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无论是高或低职业倦怠组的特教教师主观幸福感水平均会降低。而高职业倦怠组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主观幸福感的得分越低,也就是说与低职业倦怠组相比,高职业倦怠组的主观幸福感程度更易受到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图1 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调节效应

四、讨论

通过对特校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可知,除对健康的担心这一因子外,幸福感各因子及主观幸福感总分与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特校教师感受到的自我心理健康状况越严重,在生活和工作中所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越少,主观幸福感就越低。同样,他们在工作中的倦怠感越强,消极的情绪体验就越多,产生的幸福感程度也越低。这也与已有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心理健康涉及对自我躯体症状的感受、人际关系的敏感程度以及当前的情绪情感状态等。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个体往往更易保持愉快的心境,调控好自我的情绪情感水平,从而对工作也更容易投入精力和热情;而职业倦怠感强的个体往往在工作中不能得到积极的自我评价,以消极的情绪去对待工作,这也更难以体验到工作所带来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本研究还进一步探讨特教教师职业倦怠水平的高低在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影响。由结果可知,特教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倦怠均能很好的预测主观幸福感,而职业倦怠又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在对特教教师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交互效应的检验中还发现,相较于低职业倦怠组,在高职业倦怠组中心理健康状况越严重所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更低。这表明职业倦怠水平的高低会通过特校教师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来影响他们幸福感程度的强弱。究其原因,心理健康自评得分高的教师在精神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可能存在不和谐因素,这使得他们不能得到良好的社会支持。同时职业倦怠的核心也是情感衰竭,特教教师的社会认同度不及普校教师高,在对存在生理缺陷的学生的教育中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爱心和耐性,但这种情感与精力的投入可能又往往不及在普通孩子的教育中见效快,情感上的过度损耗可能会进一步的破坏现有的人际关系状况,使得在特殊教育的工作中感受到高职业倦怠的个体更容易产生不健康的认知,产生较多的负性情绪,给予自我更低的评价,从而对工作的投入和热情减少,在工作中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成就感,导致其幸福感较低职业倦怠组更低。这也提示了在对特教教师的身心健康的促进中要注意对消极情绪的疏导,及时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进行干预,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

参考文献:[1]胡韬,赵德肃,阳红,“贵州新升本高校”教师幸福感和职业倦怠特点研究[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8):46-48.[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先让学校幸福起来[J]. 中国特殊教育,2011(9):5-7.[3]刘晓明,王文增,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4):357-361.[4]付伟,张绍波,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对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中介作用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1(8):14-19.[5]阳红,胡韬,郭成,贵州省高校教师幸福感与组织气氛工作倦怠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30-532.[6]郑红渠,刘倚伶,张庆林,中学教师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研究[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2(8):23-35.[7]田荷梅,秦启文.中学教师幸福感状况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270-3272.注释[2]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课题:四川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TER2012-018。聋人教师培养管理的探索与实践骆承业 周成燕(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乐山 614004)【内容摘要】如何发挥好聋人教师在聋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广大聋教育工作者的追求。随着双语聋教育理念的推广与实践,聋人教师的作用逐步得到认可和重视,越来越多的聋人教师走进聋校,有力推动了聋校教育教学的开展。本文充分肯定了聋人教师在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学校聋人教师培养和管理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提出的聋人教师培养和管理策略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关键词】聋人教师 培养 管理

近年来,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儿童救助会、爱德基金会及芬兰差会等组织的推广下,双语聋教育理念正逐步被我国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接受并实践,聋人的权利得到了尊重,手语的地位得到了认可,聋人教师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和双语聋教育的实践者,从2005年开始,我校在爱德基金会的组织和指导下,积极开展中挪(SigAm)双语聋教育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双语聋教育中聋人教师的重要作用,我校在聋人教师的培养与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提升了聋教育教学质量,促成了聋人教师的健康成长。

一、聋人教师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双语聋教育的理念是充分肯定聋人群体,肯定聋人语言——手语和聋人文化。这一理念主张把聋人手语作为聋人必须掌握的第一语言。在教学进程中用聋人手语作为工具,并用教第二语言的方法教聋童学习其本国语言(文字和口语),如汉语、英语或丹麦语等。“双语聋教学法”把聋人教师的参与提到了一个更重要的位置。聋人教师的参与让聋童能更有效地学习他们的第一语言——自然手语。

聋人担任聋校教师,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实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在特殊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聋人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认可:①聋人教师娴熟生动的手语和丰富的面部表情能与聋学生进行真正的心灵沟通,聋人教师善于通过观察聋学生的眼睛,洞悉聋学生的表情和心理,有利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②手语是聋人最喜欢的教学语言,《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已承认手语是一种语言,聋老师手语自然娴熟,手语表达有真情,是手语这一规范语言的熟练使用者、继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③聋人教师是聋生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是引导聋学生健康发展的路标,聋人教师登上讲台,本身就释放一种人格的光芒;④聋人教师是聋生与聋人社会的桥梁,一方面,相关部门通过优秀的聋人教师解决了关于聋人的问题,另一方面,聋人教师通过自己对社会聋人的认识和了解,引导社会聋人正确认识主流社会,提升了社会聋人的文化素养;⑤聋人教师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聋人教师通过总结提炼自己的学习方法,运用聋人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效果极其明显。

在特殊教育中,聋人教师在以下几方面还有特有的优势。(1)聋人教师是最好的德育工作者。由于聋人教师与聋人学生手语沟通的无障碍,以及对聋人思想的深入了解,他们可以成为聋校优秀的德育工作者,是学校与聋人学生沟通的纽带。原江苏苏州特校政教主任谭京生、四川乐山特校大队辅导员左春、贵州铜仁特校团支部书记王章杰都是优秀的聋人德育工作者。(2)聋人教师在学前教育中作用明显。聋人教师作为第一语言(手语)的娴熟使用者,在聋童学前有着很大的作用。“聋人教师对于聋童的开蒙教育工作是可以做到的”(戴目,1999)。“双语聋教学法”主张尽早地(最好在三岁以前)教会聋童最适合他们的语言——聋人手语。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在江苏,还是在四川、贵州,所有双语项目学校在学前教育中发挥聋人老师的作用,可以帮助聋童尽早熟练地掌握了他们的第一语言——手语,并用这种语言来更好地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理解社会,与传统聋教育相比,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思维能力更接近于正常儿童。四川乐山特校某聋人教师在双语项目试验中从事学前教育工作7年,她所教的学生进入学龄阶段手语熟练、思维灵敏、习惯良好,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她本人已成长为优秀的聋人学前教育老师,受爱德基金会指派,先后为重庆、湖南岳阳、四川什邡等特校聋人教师进行培训。(3)聋人教师是沟通交往课的最佳任课教师。根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我们设置了“沟通与交往”课程——“手语故事课”,这对提高聋生的交流表达水平和写作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每次看到爱德基金会戴曼莉老师的手语故事课时,无不惊叹戴老师娴熟优美的手语对聋童们注意力的吸引,无不感叹手语的魅力,更坚信聋人教师能在聋校发挥积极的作用。(4)聋人教师还是手语的优秀开发创造者和传播者。手语词汇相对汉语来说是有局限性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词汇不断出现。这些手语的表示方法往往都是聋人最先开发创造的。我们发现他们创造发明的手语词汇是那么的科学,因而在手语的问题上,必须要尊重聋人的意见。同时,要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就必须让他们了解聋人。对聋人的了解,是从聋人手语开始的。近年来,四川省电视手语大赛如火如荼开展,以成都特校朱燕老师为代表的聋人教师们积极参加到手语培训中,成为手语的传播者,打开了社会了解聋人的窗口,加强了聋听社会的沟通与交流。

聋人学校没有聋人教师,就像听人学校没有听人教师一样,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衡,聋人教师在聋校的作用是一般听人教师无法替代的。

二、聋人教师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聋人教师在特殊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聋人教师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中发挥作用甚微。聋人教师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聋人教师自身的问题,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聋人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当今聋人教师队伍,主要是20世纪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聋人大学生,他们受传统聋教育的影响,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面相对狭窄;二是我国聋人师范专业很不完善,聋人教师几乎都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缺乏聋教育心理学等教育学知识,未学习学科教学法,教案欠缺规范、上课随意性大,很难胜任语文、数学学科教学;三是与主流社会沟通交流不足,个别聋人教师封闭于聋人的世界里,与社会主动沟通交流不够,不善于处理同事关系,不能从学校的角度思考问题。另一方面是特殊教育学校在聋人教师培养与管理上存在缺失,认为聋人教师人数少,沟通困难,管理难度大,发挥作用小,成效慢,因而不重视、不关注、不培养、不管理。聋人教师的自身不足与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与管理的缺失的重叠相加问题更多,负面影响更大。

三、聋人教师在特殊教育中的培养

聋人教师特有功效与使用中的诸多问题迫使我们去思考,去实践与探索,我们的重点也是在聋人教师的培养与管理中去尝试。在培养方面,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加强聋人教师师德修养的学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聋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该干什么,才能认真履行好教师的岗位职责,发挥好聋人教师的作用。

2. 加强聋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

要科学规范地开展聋教育,聋人教师必须从理论上加强聋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既是聋人教师科学开展聋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公开考核招聘的基本要求。

3. 加强课堂教学基本功的学习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的核心要素,不能胜任课堂教学的老师必然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为此,聋人老师要从学习备课开始,知晓备课的每一环节和基本要求,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严格按照“教学六认真”要求自己,真正发挥聋人教师的作用。

4. 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

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毕业的聋人教师,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与绝大多数教师相比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聋人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参加到学校的继续教育中,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文化素养。

5. 加强社会知识和沟通技巧的学习

聋人教师还要积极学习社会知识,了解社会动态,适应聋人学生的需要。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通过手语、口语、书面语等多种形式,借助网络、手机、社交活动等平台,加强与主流社会的沟通联系,及时更新知识系统,并让社会了解、认可、接纳聋人。

四、聋人教师在特殊教育中的管理

我校有聋人教师的历史已有十年,先后有近十名聋人教师在我校工作,对聋人教师的管理和使用方面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1. 尊重接纳,平等包容

使用聋人教师的学校,要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制度管理、文化管理的基础上,投入较多的情感管理。要尊重聋人教师,充分认识聋人教师的作用;接纳聋人教师,把聋人教师作为聋校的主人之一;平等看待聋人教师,用他们喜欢的语言,与他们多交流、多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聋人的世界;以一颗包容的心,呵护聋人教师的成长。

2. 以听人为主的“二带一”帮互制

聋人教师需要听人教师帮助,我校成立了以听人为主的“二带一”帮互制,即是每名聋人教师都专门安排一名行政教师和一名优秀搭班教师负责帮扶。行政教师主要负责聋人教师成长计划的制订、学习内容的考核、专业技能的指导及其生活、学习难题的协调解决;优秀搭班教师与聋人教师在工作上形影不离,在生活上也密切联系,是聋人教师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处事技巧的具体指导者,也是聋人教师问题的最早发现者和纠正者。当然,这些和聋人教师接触最多的老师,他们手语水平的进步也是最快的。通过“二带一”帮互制的实践,聋人教师成长迅速,听人教师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聋人教师与听人教师的沟通与融合,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3. 以聋人为主的“一拖二”聋人互助团队

聋人有共同的“语言”,他们在自己的群体中有自己的快乐,聋人有许多自己的小团体,有积极向上、阳光快乐的,也有与之相反的,如何引导聋人小团体的健康发展是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我校成立了以聋人为主的“一拖二”聋人互助团队,即是学校安排较为年长的优秀聋人教师带两名年轻的聋人教师,年长的聋人教师在总结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经验后,把最快捷的课堂教学方法、为人处世哲学传授给年轻的聋人教师,有利于年轻聋人教师的迅速成长。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优秀聋人带聋人成效最大,效果最好。

4. 因才用人,科学分工,充分发挥聋人教师的作用

聋人教师的使用要注意扬长避短,充分挖掘聋人教师的潜能,最大限度发挥聋人教师的优点。我校有3名聋人教师,有的在舞蹈上有天赋,成为学校优秀的聋人舞蹈教师,以他为核心成立了“梦与阳光”艺术团,在四川省多项比赛中荣获第一名,聋生集体舞“心灵的声音”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小学艺术展演荣获一等奖、优秀创作奖、道德风尚奖等诸多荣誉;有的在学前教育方面很有潜能,在她的带领下学前教育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还有的在文化美术有特长,在他的培养下学生快乐学习,美术成果出色。因才用人能充分发挥聋人教师的作用,增强聋人教师的自信,促进学校的发展。

聋人教师在特殊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重要的作用,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应大胆地使用聋人教师,在使用聋人教师的过程中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聋人教师的培养与管理的途径与方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聋人就业,促进聋人教师的健康成长,并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亮点,能有效推进特殊教育学校的全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1]张宁生.让聋人教师走进特教学校[J]. 中国残疾人,2007(6).[2]莱维斯.双语聋教育在丹麦[M].吴安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沈玉林,吴安安.双语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杨军辉.聋人教师的教学特色[EB/OL].http://bbs.eduol.cn/thread-13112-1-1.html.[5]吴铃,方红,李磊.聋人教师手语的个案研究[EB/OL].http://www.qikan.com.cn/Article/cjse/cjse201101/cjse20110108-1.html[6]陈少毅.重视发挥聋人教师在聋教育中的作用[EB/O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DTS2004Z1010.htm.全纳教育差异教学理论在随班就读教育中的运用与研究胡军(什邡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什邡 618400)【摘要】随班就读教育工作在我国开展至今已有20余年,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承担随班就读教学的教师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照顾全体学生,又能兼顾随班就读学生,感到颇为困惑。本文立足于学生个体差异,从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要的角度,从允许差异、关注差异、重视差异、平衡差异四个方面,浅谈差异教学理论在随班就读教学中的运用。【关键词】随班就读 差异教学 运用研究“随班就读”作为残疾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一种重要安置形式,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20多年来,“随班就读”(以下简称随读)作为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普及义务教育,推动特殊教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也看到,由于随读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又受到诸多客观条件限制,因此目前还处在低水平阶段,在“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三个环节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是在“学得好”这个环节,更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来探讨和完善。因为随着随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诸如“随班‘混’读”、“随班就座”等现象频频出现,致使随读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目标。据调查,由于大多数普通学校老师对开展随读教育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深,特殊教育的相关理论又十分匮乏,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不能专注于随读生的教育教学,当然也就更不知道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随读学生“学得好”的问题了。本文着重就随读教育的课堂教学环节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行商榷。

随读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明显存在着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这为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学生差异,尤其是科学地实施个别教学带来了挑战。由于个别教学不仅是开展随读工作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差异教学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差异教学理论运用得如何,对随读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取决于教师和随读生的双边活动,特别是教师的“教”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的过程。

所谓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它以差异为出发点,强调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认知结构、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的方式等与教学所产生的相互作用。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学生群体之间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差异,尤其是在有随读儿童的班级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更是明显,它体现在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和认识风格等方面。

那么,在随读教学中如何面向整体,兼顾个体,科学合理地运用差异教学理论,使之指导和服务于随读教育工作呢?

一、允许差异,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因为残疾,随读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明显的。作为教师,首先要允许并认真看待这种差异的存在,不要抱怨工作,更不能歧视学生。当然,为了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还要积极为随读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并为他们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让他们和普通学生一样,能够自信、快乐地学习。我们曾在一所学校看到一名有视力障碍的随读学生,他被安排在教室最右边一组的第四排的座位上,刚好又被墙挡住,没有窗户(缺少照明光线),使他不能处于教学活动的“行动区”,与教师的交流少,教师提供的信息刺激少,也就得不到教师的暗示和及时反馈。此例说明该教师在为随读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方面,没有花心思进行科学的考虑和安排,当然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

其次,教师还要鼓励普通学生去关心、帮助随读儿童,不能去欺负、排斥他们,要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在学校里,除了课堂以外的时间,大多是学生在一起游戏玩乐,而这部分时间恰是学生心理最放松、最自由的时间,不仅可以调整学生的紧张心理,拓展思维,还能让人脑神经元树突的生理状态受到合理的锻炼,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普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帮助随读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要尊重他们,接纳他们,让他们与大家一起在健康快乐环境中成长。

最后,作为随读儿童的家长,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工作,不能把孩子“扔”给学校后就不闻不问,更不能从思想上放弃孩子,认为他们有残疾,学与不学没什么区别,甚至怨天尤人,稍有不对,动辄打骂,这无疑都将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为了防止发生类似情况,教师要对广大的家长,尤其是农村孩子的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让家长要为随读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多个环节的相互协调,单靠教师、学生或家长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所有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营造起来的学习环境才能长久且稳定。

二、关注差异,构建整体课堂教学策略

布卢姆将人的差异分为“非习得性差异”和“习得性差异”两方面。随读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因残疾的缘故,“非习得性差异”是客观存在且不易改变的(大多儿童经多方治疗无果),他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习得性差异”这个方面,这种差异又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和环境因素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学校里要改变这种差异,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这个高效率意味着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但是,我国中小学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人数多,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几乎占用了教师的全部精力,这就使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即使有照顾差异,辅导随读儿童之心,却也无此之力了。这是“随班‘混’读”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面向全体,照顾差异,让随读儿童学有所获呢?笔者认为,构建合理的整体课堂教学策略是有效的途径。因为教学策略是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中介,是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有机整合。科学的教学策略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统筹调控,把握整体、兼顾个体,让随读儿童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整体课堂教学策略就是要把学生的认知前提和学习动机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机地整合起来,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目的的方法。要合理构建和运用教学策略,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详细了解和认真分析随读儿童的认知前提(已掌握的文化知识),然后在教学中针对这些信息,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在随读儿童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教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的倦怠,以致失去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随读儿童的基本情况后,在教学中要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使之常存。但是有的教师嫌麻烦,借口照顾差异、降低教学目标,对随读儿童的要求仅停留在“识记”、“了解”的层次上,使随读儿童缺少必要的学习压力和思维训练,他们的潜力得不到挖掘,导致他们同其他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直至消失在教师的教学视野中,这是我们在随读教育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和警惕的。

三、重视差异,制定科学的个别教学计划“没有个别教学的特殊教育,不是真正的特殊教育”。教育部《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应当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和实施个别教学计划。”个别教学计划着眼于同一教材教法,针对班级学生的差异,要在教学过程中顾及学生的个别能力和需要来制订,可以分学科制订,也可综合各科制订。个别教学计划,一般每年至少制订一次,分长、短期目标,它是评估随读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依据,也是教师进行差异教学的第一手参考资料。

个别教学计划由固定人员(校长或教导主任、班主任、特殊教育教师、心理、教育等相关人员)和非固定人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制订。对新入学的随读学生,在制订计划前,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个人基本资料、身体发展资料、观察和测验资料、个人与社会生活资料等,在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订个别教学计划。给已在校的随读学生制订新一年的个别教学计划时,则应重点了解他对各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对那些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还应对其错误和不足进行再分析,对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予以具体描述并思考解决的方法。

在班级教学中,为照顾随读儿童的学习需要,除了要为这些学生制订专门的个别教学计划外,在制订全班的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时,都要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加以特别的考虑。如在教学中,可将备课内容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占大部分,主要针对全班学生的共同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措施,而右边占小部分,主要针对随读学生的特殊需要来制定,在制订和实施这些计划的过程中,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的衔接和协调,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重视随读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他们的特征,制订科学合理的个别教学计划,这是我们实施差异教学,做好随读工作的重要保障。

四、平衡差异,推行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

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为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团结、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在很多课堂中得到了运用和推广,这种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和学习品质创造了条件和空间。其实,在正常儿童与随读儿童之间推行这种学习方式,有着更积极、更广泛的意义,它不仅能平衡学生间的差异,还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因为通过学习,不仅能让随读儿童取得进步,还能让帮助随读儿童的学生巩固知识,并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1. 伙伴助学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前,仅靠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来对随读儿童进行课业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发挥班集体的力量,伙伴助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进行伙伴助学,首先应挑选好伙伴(小老师),要让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并且有当老师愿望的同学来担任这项工作。可以为每个随读学生找2~3个小老师,最好每门学科一个,也可以让几个小老师按月轮流辅导,以免为小老师增加太多的负担,影响了学习,而且还可以在小老师间开展友好竞赛,看谁帮助的效果好,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但必须注意的是,在伙伴助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对小老师进行培训和引导,因为帮助和辅导同学,仅凭热情还不够,还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所以,教师要在伙伴助学的内容、方法、技巧等方面予以指导,并且在开始时,认真监督、仔细检查,在他们慢慢习惯了这项工作后,监督、检查可以逐渐减少。期间,教师要认真观察和分析辅导的效果,对伙伴助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要及时给予帮助并解决。

2.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避免了直接面对教师的紧张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互勉、互助、互爱地进行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小组整体学习效果的提高,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为基础,个体发展了才会促进小组整体水平的提高。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尊重别人、积极主动、不依赖教师和同学的思想;乐于助人、强弱互补的态度;相互信任、恰当分工、优化组合的技能。因为,如果学生对合作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技能,小组合作学习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我们曾在一节有听力障碍(中度)随读儿童的课堂教学中看到:老师让同学们就某个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其他的学生兴致勃勃,但那个听力障碍的学生却根本没有融入到小组学习中来,自始至终一言不发,他也不了解大家在说什么,更没有同学来问他、帮助他。这就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积极意义。

作为全纳教育思想具体体现的随读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经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够完善和规范,尚有大量的空白地带需要我们去填补,还有很长的路要我们去开发和拓展。不管怎样,只要我们怀有对此项工作的一颗炽热之心和对残障儿童的一片诚挚之情,坚定信心,不断研究,反复实践,勇于开拓,就定能让我国的随读教育工作绽放出最鲜艳的花朵。也唯有如此,才能赋予残障儿童又一次全新的生命,让他们共同享受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1]谢敬仁.扩大随班就读规模.提高随班就读质量[J]. 现代特殊教育,2003(10).[2]兰继军.论全纳教育的教育原则[J]. 中国特殊教育,2003(6).[3]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1.浅谈残健融合教育的尝试与探索韩丽(南充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本文的目的是招收健全儿童到特殊教育学校与残疾儿童(主要是听力残疾儿童)混班就读,探索残健融合教育的可行性。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是尝试“一体化”教育,使用普通教育教材,要求健全儿童与残疾儿童同吃同住、一起生活。通过这种方法,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能较好地相处;健全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都有不同程度的优化;残疾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语言沟通能力得到提高。本文的结论:实施残健融合的“一体化”教育对聋生的发展是有益的。【关键词】健全儿童 聋生 融合教育 可行性

纵观世界特殊教育的历史,大致经历了分散—集中—再分散的演变过程。残疾儿童最初是被排除在学校门外的,基本上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随着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特殊教育,人们把残疾儿童集中起来接受文化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二三十年,欧美发达国家推行了一体化教育。一体化教育就是把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组织在一起进行学习和活动,使残疾儿童有机会参与健全儿童的社会生活,在参与的过程中,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特殊性,也认识到自己与健全儿童的共性,消除由生理缺陷而引发的心理缺陷,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人们对一体化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安置残疾儿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就是一体化教育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那么对于已经在特殊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能否为他们“回归主流”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呢?从2004年开始,我校就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招收健全儿童到特殊教育学校与残疾儿童(主要是听力残疾儿童)混班就读。本文试从这几年实验情况进行分析,谈谈残健融合教育的可行性。

一、实验基本过程

1. 确定实验对象

2004年秋季,我校以“同在一片蓝天,共同成长进步”为宣传蓝图,面向社会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的适龄健全儿童到我校与残疾儿童(听力障碍儿童)混班就读。当时的招生情况是:从数量上看,小学一、三年级招收的健全儿童最多,其中一年级的健全儿童比例竟超过了聋生的比例(全班23名学生中聋生有9名,健全学生占14名);小学其余年级都有一定比例的健全学生就读;中学班健全学生就读的比例相对少些。从生源的结构上看,到我校就读的健全学生大多来自周边市场小商贩家庭,还有相当部分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弟,也有小部分是在其他普通学校“跟不走”的降级生。

2. 定实验教材

我们认为,既然尝试“一体化”教育,就要彻底扭转对聋人的看法,从医学模式看聋人转变为从社会文化模式看聋人。也就是说,从把聋人单纯看成是残疾人转变为把聋人看成仅仅是使用不同语言的少数群体而已,其他方面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区别。正如国际聋教育新理念所提出的“Deaf people can do anything,except hear”(除了听,聋人什么都能做)!因此,我们确定使用普通教育教材,但是在课时的安排上比普通课标略增加一定比例的课时。

3. 确定生活方式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初衷是强调在普通教育的背景上对残疾儿童实施特殊教育,以使残疾儿童更好地适应正常的生活环境,而反对将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隔离开来,让残疾儿童更好地“回归主流”。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对寄宿生安排寝室与就餐座位时,将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混搭编排,要求健全儿童与残疾儿童同吃同住,一起生活。

二、实验结果

1. 从交往沟通层面上看

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能较好地相处。起初,有极个别残疾学生对健全学生持不欢迎态度,在老师的正确疏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至今几乎不存在类似的问题了。

2. 从学习、生活层面上看

健全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都有不同程度的优化,特别是个别在普通学校“跟不走”的学生在我校的成绩有明显提高,几乎所有健全学生都学会了手语。残疾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语言沟通能力得到发展。在与普通学校同步进行的考评中,个别残疾学生的成绩不亚于健全学生的中等偏上水平。

三、实验结论的分析与讨论

1. 残健融合有利于两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两类学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能起到互相鞭策、互相促进的作用。由于聋生大多属于寄宿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学校系统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学生的一些懒惰、不爱劳动、不讲规矩、坐不住、书写不工整的不良习惯在聋生的影响下有所好转。残、健学生的充分接触,让彼此都有更全面的了解。在与聋生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健全学生学会了怎样关心、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同学,培养了他们从小扶残助残的品质。而健全学生的开阔与大度也影响着他们身边的残疾学生,使残疾学生尽量避免由于生理障碍而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 残健融合有利于提高残疾学生的沟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残疾学生“回归主流社会”,而在青少年时期就让他们与健全人共同生活,充分接触、彼此适应、彼此尊重、增进理解,从实施残健融合教育的学校毕业后走向社会的残疾人,比从单纯封闭进行特殊教育的学校走向社会的残疾人的社会交往、沟通、适应能力要强许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能为社会减少很多由沟通交流障碍而造成的不和谐因素。

3. 残健融合有利于听障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

听障学生在与健全学生交流时,很多时候不能用手语流畅交流,这时他们往往采用笔谈的方式进行交流,由于聋人手语的语法结构与汉语的语法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好比不太会英语的人与精通英语的人交流一样,不太会使用这一语言的人表达的语句可能不大清晰或不太正确,这时,精通这一语言的人便会对其进行纠正,从而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这一过程实质也是一个语言习得的过程,健全学生在为聋生改句的过程也是聋生书面语言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总而言之,实施残健融合的“一体化”教育对聋生的发展是有益的,它为聋生能和健全学生一样学习生活,一样接受同等教育展现了美好的广阔前景,正如全纳教育理念认为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各自不同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是好事。这就是说,本来就不必将有残疾和无残疾的孩子分开来施教,就像男孩和女孩,胖一点的和瘦一点的,高一点的和矮一点的孩子间的差别一样,是很自然的现象。人类社会本来就是由不同的、有差别的个体组成的。让随班就读儿童在融合教育中健康成长王晓玲(乐山市井研县研城小学 四川乐山 614000)【摘要】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充分保障残疾儿童入学时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在西方融合教育思想指导下探索的随班就读模式有利于残疾儿童融入主流社会、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是提高留守残疾儿童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之一。【关键词】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

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的融合教育思想是基于西方多元、机会均等的社会基础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倡导“零拒绝”的理念,呼吁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使残疾儿童能和正常儿童在普通学校的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融合教育强调为残疾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在普通班级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融为一个系统。融合教育改变了特殊教育观念,开创了特殊教育的新纪元。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实行的随班就读模式是由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结合国情探索出的特殊教育新模式,它经济、快速地使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到就近的普通小学接受义务教育。2003年2月教育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全国随班就读工作经验交流会纪要》指出:“随班就读在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策略,是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参照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融合教育的做法,结合我国的特殊教育实际情况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创新。”

一、随班就读的意义

特殊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促进残疾儿童的独立与人格发展,最终目标则是利用各种社会支持,协助他们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功能,成为社会中的一员。然而,长期以来我们都是把残疾儿童安置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有的残疾儿童甚至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成为制约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瓶颈。

1. 随班就读是留守残疾儿童就读的保障

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解决了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促进了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采取随班就读方式,充分利用普通学校的教育资源,节约了经费投入,减轻了留守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让留守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成为可能。

2. 随班就读有利于残疾儿童身心的发展

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使全社会更加了解和理解残疾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融合教育要求教育者既要科学地理解、认可、接纳和尊重个体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不同教育对象的个人先天素质、身心条件、所处的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又要引导儿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潜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就接受教育的个体来讲,残疾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能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学会尊重、建立友谊、承担责任,以自己的顽强努力来实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实现个人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随班就读工作真正体现了对残疾人的尊重,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3. 随班就读为所有儿童提供了共同发展的机会

随班就读不仅让残疾儿童能接受和正常儿童一样的教育,得到正常儿童的帮助,更好地融入社会。随班就读的价值还体现在有利于正常儿童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在与残疾儿童共同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关心、同情和帮助弱势群体的良好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随班就读带给正常儿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例如通过与同伴的比较,正常儿童更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他们在自愿地帮助残疾儿童学习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自愿的同伴学习和互动帮助可以克服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促进双方的发展与进步。事实表明,正常发展儿童的学业进展并不会因为安置在有发展障碍儿童的班级里而受到负面影响,在融合教育的环境中,正常儿童往往更具有责任意识,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

二、随班就读的现状

虽然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模式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班就读的质量却令人担忧,随班混读现象相当严重。随班就读儿童并没有得到他们需要的特殊教育,低质量的教育必然会造成辍学率的增高。根据我们的调查,主要有以下情况:

1. 教育观念较落后

随班就读工作还没有得到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认为残疾儿童应和其他儿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否认残疾儿童也应作为人才培养,拒绝给予残疾儿童均等的教育机会。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教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普通学生身上,随班就读学生常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2. 专业化水平不高

由于随班就读学生自身某方面的缺陷,他们既有和普通学生身心发展类似的一面,也有自己特殊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他们需要的是特殊教育学生教育。这就要求随班就读学生所在班级的教师不仅要熟悉普通教育,而且要理解特殊教育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特点,选用适合他们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但是,几乎所有的普通学校教师在师范院校并未学过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即使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由于缺少培训与学习,对特殊教育的最新理念也了解甚少。这使得随班就读学生只能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同样的普通教育,教师采取同样的教育措施,追求同样的教育目标。这也使得随班就读学生总是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以至出现严重的随班混读现象,阻碍了随班就读的开展。

3. 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全国正全力改革以分数为指挥棒的教育评价机制,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但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机制还很不完善,特别是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难以改变,他们无视孩子的现状,或希望孩子能达到其他孩子一样的文化成绩、生活技能,或完全放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4. 留守残疾儿童多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大多数残疾儿童家庭忙于生计,不得已背井离乡到沿海地区打工,留下几乎没有文化的老人照顾残疾孩子。也有的家长在求医无果的情况下,又生了一个孩子,把关爱和精力都给予了这个正常孩子。家庭教育缺失,让留守残疾儿童的教育更是举步维艰。

三、随班就读的策略

随班就读是在西方融合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依据我国国情给予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教育权利的一种探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儿童融合教育之路,也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融合教育。随班就读有利于普及义务教育,使没有上学机会的残疾儿童能够因陋就简、克服困难,保证他们有学上、有书读;有利于残疾儿童融入社会、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是提高留守残疾儿童教育水平的有效策略。针对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随班就读工作的现状,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实践与探索:

1. 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观念,不简单把他们看作残疾人。要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拟定发展目标、选择教材、实施教学,把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你行,我也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应融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的首先是老师,同时主管领导、家长、社会都要达成共识,尊重、接纳这个特殊的群体。

2. 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作用

各市(县)特殊教育学校应成为当地特殊教育的资源中心,在随班就读工作中充分发挥骨干指导作用,对随班就读工作提供指导、业务咨询及师资培训等支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到随班就读学校听课,与任课教师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探讨交流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同时,随班就读学校的师生也定期到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学习交流,促进双方的共同成长。

3. 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

强化政府行为,广泛开展普特融合教育交流,加强对随班就读班级教师的特殊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丰富他们的特殊教育教学经验,提升特殊教育师资专业水平。

4. 改革教育评价机制

改革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全面推行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分数的唯一指标作用,特别关注个体态度的转变、技能的提升、特长的发展。可以降低试卷难度、丰富评价内容,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全方位多角度科学评价学生。同时,对随班就读教师也要有特别的评价方案,在评优竞级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既要对教师进行考核,也要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 充分发挥同伴的作用

同伴在随班就读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分担教师的工作压力,为拓展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决定着融合教育的质量,通过有障碍的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增加残障儿童与正常儿童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残障儿童尽早学习社会技能,提高学业成绩;同时正常儿童通过与残障儿童的接触,可以了解和尊重差异。事实上由于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残障儿童在某些能力领域的发展也可能会优于正常儿童,如某些聋生可能在美术方面有专长,而某些肢体残疾的学生可能在语言或数学方面有特别的天赋,通过有意识增加这些残障儿童与在这些方面发展落后的正常儿童的交往,并由残障儿童担任一定的学习指导,将直接促进受帮助的正常儿童的学业技能发展,同时可以提高残障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社交技能,拓展了融合教育的发展空间。

6.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在随班就读班级里,很容易让有障碍的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随着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增加,留守残疾儿童的问题日趋严重。教师要高度关注他们和正常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增强了解,消除隔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1]张宁生,陈光华.再谈融合教育:普校教师眼中的“融合教育”[J]. 中国特殊教育,2002(2).[2]李美华.儿童自闭症的表现特征及教育对策[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3]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陈云英,华国栋.特殊儿童融合教育试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以随班就读为契机 努力构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赢模式杨仕 李成会(遂宁市射洪县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遂宁 629200)【摘要】随班就班实现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学校、领导、教师将面临新的考验,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随班就读为契机,构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赢模式,促使学校办学理念提升,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促使受教育对象相互促进,促进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资源充分共享。【关键词】随班就读特殊教育 普通教育 双赢模式

随班就读能有效地扩大残疾儿童受教育的覆盖面,为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长足作用。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使教育显得更完整、更和谐、更人性化。在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共同提高,有利于受教育对象相互促进,有利于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资源充分共享,必将推动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

一、随班就读促使学校办学理念提升

目前,世界已进入全纳性教育时代,教育将为所有人提供服务,教育将为有特殊需求的人提供服务,教育将担负起全民族共同发展的任务,残疾人也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来满足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

随班就读实现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学校、领导、教师将面临新的考验,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开展随班就读实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将更多的资金、政策倾向于随读学校,学校将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机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要真正从内心接受残疾儿童,只有主动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全面认识教育的价值功能,积极探索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区别和联系,挖掘他们共同的发展规律,寻求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才能有效地推动普通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整体上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环境。

二、随班就读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随班就读需要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许多具有高度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将脱颖而出,随班就读将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发展的舞台。众多需要不断进修的教师将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学校将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政策更多地向随班就读的教师倾斜,他们的工作将更多的、更充分的得到学校、家长、社会、尤其是残疾儿童家庭的认可,教师的社会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

随班就读教师要会接纳所有的学生,他们对学生中的障碍差异从理解到欣赏,当学生有一点进步时,要热情赞扬。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师将自觉提高师德修养、师德水平,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对全校教职工养成关爱学生、无私奉献、勤奋工作的优良作风也是一种促进。这不仅有利于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适应环境、安心学习、愉快生活,而且有利于更多的正常儿童在和谐的环境下接受教育。笔者观察的几所随班就读实验学校中的教师通过热情的关怀和耐心的训练,使实验校(园)的学生心理障碍得到消除,随读生的性格由冷漠变得热情、由孤僻变得合群、由厌学变得愿学乃至好学了。特别是其中的一所幼儿园,教师对四个随班就读智力障碍生倾注了满腔爱心,给予了耐心的训练,深得所有幼儿家长的赞赏,2013年春节,很多家长纷纷把幼儿送到这所幼儿园来,幼儿人数从原来的390人增至490人。有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家长都知道,选学校不如选教师,选教师要首先选有耐心的好教师。

过去的随班就读是“大统一”的教育模式,即统一要求、统一讲课、统一布置作业、统一检查,不仅忽视了随读生的障碍差异,而且也忽视了普通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和个性,违背了教育要面对差异,面对个性,培养千千万万有个性人才的要求,使随读生成了普通班的陪读生。笔者观察的在开展省级随班就读实验中,由于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给予指导,承认差异、理解差异、尊重差异,扬优补缺,追求教学多元化,使随读生注意发展其优势,开发其潜能,张扬其个性,使实验班中的普通学生,参加片区统一考试,成绩都跃居同年级前茅,实验校的领导把实验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全校教师中推广,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很快,学生综合考试成绩跃居片区第一。所以随班就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将自觉的学习特殊教育理论,不断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融合;更深层次地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全面考虑课堂教学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驾驭课堂全局的能力;更加细致地钻研教材,做到胸中有“纲”,目中有“人”;充分兼顾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的互动,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理念更好的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而这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必然影响普通学生。对随读学生采用的直观教学法、演示法教学、个别化教学、游戏法教学同样适用于普通学校中成绩差的学生,能有效的帮助他们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三、随班就读促使受教育对象相互促进

残疾学生进入普通班级,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真心诚意地接纳他们,还需要正常儿童认可他们。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生活,有助于加强对普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逐步形成普通学生和残疾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良好校风和班风,养成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学习有利于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在正常学生的帮助下,残疾学生会减少挫折,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自信心,改变孤独、冷漠的性格,纠正不好的行为习惯。

当前普通学校班级人数偏多,应试教育还普遍存在,教师的能量在课堂教学中已充分发挥,几乎达到了极限,在班级中再增加几名残疾学生,必定给教师带来更重的工作负担。解决这个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充分开发、利用学生的潜能,发挥“助学小伙伴”的作用,这样对正常学生和残疾学生都能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作用。鼓励正常学生和残疾学生结成“一对一”、“多对一”的助学小伙伴,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可以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教育正常学生,促使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起到帮有对象,扶有目标的作用,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助学小伙伴不仅对残疾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帮助,而且对残疾学生的学习进行帮扶。正常学生在对残疾学生帮扶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复习、消化、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有利于增强正常学生的责任感,从小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持之以恒的习惯。残疾儿童要用正常学生几倍的努力才能学好文化知识,这种顽强学习的精神也会激励正常儿童认真学习。

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学习交流。在分小组的学习过程中,正常儿童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组内交流、相互协作等各个环节残疾儿童都能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残疾学生的交往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缺陷补偿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残疾学生某一方面有缺陷,而他们另一方面就会显得尤为突出,这些突出的表现会激励正常学生。相对于正常儿童来讲,聋哑学生可以创作出较高质量的书法、绘画作品,制作精美的手工作品,还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盲生可以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弹奏各种乐器;智力障碍学生爱劳动,尊敬老师。这些不仅能鼓励正常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为班集体争得许多荣誉。而正常学生流畅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可以使聋哑学生充分利用残余听力,提高聋哑学生的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和语言交往能力;正常学生丰富的想象、开阔的思维、精彩的童年生活可以启迪盲生的智慧,培养盲生的想象能力,丰富盲生学习生活;智力障碍学生在与正常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正常学生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智力障碍学生也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随班就读促进普校与特校资源充分共享

随着国家不断重视特殊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现在许多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中心的条件得到了改善,设备设施日益丰富,能充分满足本校、中心的残疾学生的学习使用。随班就读学校可以到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中心借用这些设备设施,使其充分利用到每一位有特殊需求的残疾儿童身上,让资源充分共享,积极发挥其作用。

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中心担负着随班就读巡回指导的任务,巡回指导教师将一些专业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随读班级教师,使随读学生间接地接受了特殊教育教师的辅导。普通学校的一些新的教学模式、理念和随读教师的一些成功经验也将对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中心的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有利于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教育培养残疾学生。

随班就读只有得到普通教育的理解、支持和协作,才能达到它真正的目的,起到良好的效果;随班就读只有促进了普通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普通学校生根发芽,蓬勃发展。目前,虽然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大班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弊端还没有完全根除,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保障体系还没进一步健全。但是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努力,通过国家级、省级随班就读实验的开展,新的教育观念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被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采纳,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赢模式会逐渐呈现。

参考文献:[1]王金霞.浅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 新课程(教研),2011(7).[2]谭宏.全纳性教育的发展理念及实践思考[EB/OL].http://www.spe.edu.sh.cn/content.aspx?id=9099&pid=1119&type=1.课程与教学研究浅谈生态导向下的特殊教育课程观钱志卫(攀枝花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攀枝花 617068)【摘要】一个社会,需要就人类生命、生活、生存问题维持一种平衡状态。作为特殊教育,理应有这样一种生态化的教育观和课程观。环境生态课程就是针对特殊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休闲的环境生态状况,分析学生应该在他的环境中参与什么重要活动,如何参与,以形成对残疾学生最实用、最重要的课程。本文通过对当前特殊教育培养学生适应主流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诠释了环境生态导向下的特殊教育课程观。【关键词】生态导向特殊教育课程观

自然界要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已被世人普遍接受。一个社会,同样需要就人类生命、生活、生存问题维持一种平衡状态。简言之,社会上有青壮年人就一定会有老年人和幼年人,有男人就有女人,有健全人就一定会有残疾人,这些矛盾关系就这样生态化地存在于现实社会中,不因人类的喜恶而改变,也非人力所能改变。作为特殊教育,理应有这样一种生态化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本文就是站在这种生态观的立场上来探讨以下的问题。

一、环境生态导向的课程观在特殊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由隔离走向融合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获得正确且全面的社会信息对一个人参与并适应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残疾儿童生活在信息较为闭塞、交流很受限制的环境里,他们的生存状况值得人们担忧。

1. 残疾学生、家庭、特殊教育学校的“问题”催生环境生态课程

残疾学生生理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错误认识阻碍了其社会交往的正常进行。聋人、盲人、智力障碍者的根本问题都是信息面狭窄,这跟他们社会接触面狭窄有着直接的关联。残疾学生由于感官功能的损失,失去了视觉、听觉等重要的认知渠道,不能正确捕获到内在的、抽象的信息,如社会规范、道德习俗等,只能模仿表面的行为和动作,社会认知极其狭窄、片面。由于交流方式的差异导致残疾学生和主流社会的沟通存在很大的障碍。障碍的无法逾越使得聋生心理上渐渐排斥正常的人际交往,严重时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极端。

2. 家庭教育的匮乏与无知剥夺了残疾学生部分重要的社会交往

正常孩子不需要家长过多的指导就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感知外界社会的信息。残疾学生参与社会交往更多地依赖于健全人的引领。缺乏正确教育理念的学生家长大致表现为两种:过分溺爱和责任心不够。溺爱型的家庭仅仅提供给残疾学生充足的物质条件,衣、食、住、行、用皆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不负责任型的家庭对残疾学生缺乏必要的关心与爱护,把孩子的一切问题全抛给学校和社会。两种类型的家庭都忽视了孩子渴望被认可的社会性需求,对孩子参与社会交往缺乏指导和培养,就连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也甚少。久而久之残疾学生主动参与人际交往的欲望逐渐衰退了。

3. 学校教育的不利,忽视了对残疾学生正确社会交往心理的引导和培养

在素质教育已经很普遍的教育环境下,教学活动所要求的教学效果被教师片面应用在追求学生成绩上。在不少特校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重视语数等传统科目的教学,忽视社会常识、劳动、心理健康教育等科目的教学。残疾学生为学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有时间在一起相互交流,缺少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即使身处于师生群体中,他们也是孤独和空虚的。同学之间缺乏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积极向上的氛围。由于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与宣泄,残疾学生的思想不免出现偏激,他们对待矛盾的态度也常常比较消极,如执拗、易怒,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也为他们适应社会交往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4. 封闭式管理的“瑕疵”催生特殊教育环境生态课程

学校的管理应本着服务于学生,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使学生的学习不仅局限于校园内,还要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在社会的实践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潜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但是,封闭式管理的校园24小时全封闭,没有得到学校特别允许,学生不能离开学校。残疾学生在校园内每天按照学校的安排进行学习和生活,承担着“被保护者”的角色,没有个人的选择和需求。而在正常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没有了优待与庇护,这时他们的心理必然会不适应,担心受到别人的歧视,因而拒绝与他人交往。不与人交往则难以理解社会,也难以被社会所接受,也就失去了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机会,这样的学生是很难面对知识和信息变化如此之快的未来社会和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的,更谈不上参与社会的竞争。

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初衷是为残疾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学习环境,但这种“把学生关在围墙里”的管理方式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校学生长时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有时几周甚至几个月不出校门,他们容易变得脆弱、偏激、冷漠,更多的学生在封闭式管理下出现紧张、不满、颓丧和反抗的情绪,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增添了更大的困难,这种管理正遭遇着“越管问题越多”的尴尬境地。因此,要从封闭式管理的困境中走出来,唯有从心理角度入手,给残疾学生提供大量社会交往条件,并进行有效的指导。

课程是教育的灵魂,新的课程理念赋予了教师设计课程的权利。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是课程方案的执行者,更应该在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过程中自觉地对残疾学生现状与生活环境进行全面了解,以培养残疾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环境为导向,将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积极地探究学生生存、生活、生命的根本之路。

总之,现实的问题催生了课程变革,使一种可待续发展的课程观——环境生态导向的课程观展现在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中。

二、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环境生态课程的有利条件

1. 政策保证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颁发,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基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行政支持,为学校开展校外活动教育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2. 主观条件保证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求知识、渴望了解学校以外的一切世界的关键时期,精力充沛、活泼、好奇、可塑性很大。家庭对残疾孩子的期望值相对正常孩子较低,不会强烈地要求孩子学奥数、学英语、冲刺中考、冲刺高考,给孩子提供了参与环境生态课程、亲近自然和社会主观上的可能。

3. 时间保证

我国自1996年实行每周休息两天的制度后,一年之中,双休日和节日有115天,暑假有45天,寒假有28天,共计休假188天。大量的课后及节假日时间,为特殊教育学校开发并实施环境生态课程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使特殊教育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环境生态教育活动成为可能。

三、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环境生态课程的实践探索

生态主义课程的典型代表是卡普拉,他在《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新文化》中提出:“人类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生理现象、精神现象、社会现象和环境因素都相互依存的世界,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生态学的世界观来看待世界和进行课程设计。”

运用到特殊教育中,环境生态课程就是“针对特殊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休闲的环境生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发现学生所在环境对他的影响和要求”。具体地说,就是分析这个学生应该在他的环境中参与什么重要活动、如何参与,以形成对学生生存、生活、生命最实用、最重要的课程。把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现实,转化为师生的教学行为,关键是要付诸研究性的教育实践。

1.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在环境生态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会比在课堂学习中更多地需要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网络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设施。通过相关老师向学生介绍这些设施的使用方法和规定,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这些设施。

学校中的雕塑和名言警句等文化设施、学校多年以来形成的教育目标和校风校纪等隐性教育资源,在环境生态课程中也有重要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学校的精神文化,积极投入和主动参与对学校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作为学生开展环境生态课程中项目设计类活动的合适内容。

2. 合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

社会生活是一个广阔的课堂,特校有必要经常组织残疾学生深入到工矿、农村、街道(社区)、医院、银行、车站、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实地学习,去接触社会生活,并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教育方式有效挖掘他们的潜能,补偿他们的缺陷,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与交往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发校外环境生态课程资源的形式上,可以考虑与校外教育资源,如超市、酒店、社会福利院、交警队、气象站等建立联系,形成共建关系,资源共享或共同开展一些教育活动;也可以考虑邀请校外教育资源中的专业人员来学校交流,给学生做一些与开展环境生态课研究相关的报告或科技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有关校外教育单位学习、参观、访问,甚至让学生利用校外单位的设施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

3. 重视生命观教育,培养残疾学生生命意识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残疾学生极易出现紧张、不满、颓丧和消极对抗的不良心理现象。从生态观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生命活动的失衡,如果得不到及时指导,必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会极大妨碍残疾学生生活质量的提升。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必须从根本上反思学校的生命教育,以生态观为导向,积极引导残疾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包括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残疾,让残疾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健康成长。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与实施离不开学生家长。不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在课程的整个探究、实施过程中,家长的力量都应得到凸显。只有通过家庭和学校通力合作,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特殊教育生态课程观的内涵才会得到不断丰富,特殊教育学校生态类课程蓬勃发展的愿景才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1]张文京,环境生态课程编制[J]. 中国特殊教育,2003(3):54-56.[2]王牧华,靳玉乐.生态主义课程思潮引论[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23-25.[3]张相学,学校课程管理:赋权后的困惑与抉择[J]. 教育科学研究,2005(11):23-25.[4]傅金兰,课程生态观与教师角色的转变[J]. 当代教育科学,2005(1):76-79.[5]黄显华,等.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5-47.聋校使用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的实践研究——以广州市聋人学校为例何非(广州市聋人学校 广东广州 510623)【摘要】教材是聋生获取知识最为重要的载体,对聋校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广州市聋人学校2002年开始试用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在10年的使用过程中发现: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在聋校的使用扩宽了聋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有较为丰富的配套教学资源,但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尚不能满足聋生在思维和语言发展上的需要。因此需要聋校新课程教材及其相关的配套教育资源及早开发与推广。【关键词】聋生 新课程 教材 实践

一、聋校使用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的背景

教材是聋生获取知识最为重要的载体,对聋校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满足聋生进行义务教育的需要,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了思想品德、语文、数学、思想政治、语言训练、美工、自然常识、社会等学科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和教师教学参考书以及体育、律动、劳动技术3个学科的教师教学参考书。从1996年开始,这些教材和教师教学参考书陆续进入聋校课堂,对聋生学习文化知识、培养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各国都开展了教育改革。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10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也随之出台,各地也出版了不同版本的新课程标准教材。国家教育部针对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订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并在2011年正式印发,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在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整个特殊教育一样受到冷落,课程改革进展缓慢。2007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国家三类特殊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试验方案。但是直到2012年,与课程设置方案相配套的课程标准、教材等都仍未能公布。

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积极从实际出发,开展了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在2007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了课程设置后,教材问题成为了各特殊教育学校在此次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内各地的聋校都从自身情况出发,采取了开发校本教材、在特殊教育学校使用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修订原有特殊学校试用教材等不同方式来应对新形势下的教材使用问题。

广州市聋人学校根据学校学生学习实际及满足学生参加高考的需要,2002年开始在学校开展使用普通学校义务教育教材的实验。从新入学班级中挑选了一个康复情况好的班级开始试用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各学科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2003学年、2004学年继续在新入学班级中挑选一个班级试用。经过不断地实验和修正,2005学年在新入学班级中全面使用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在2007学年,借助2007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阶段聋校课程设置试验方案》的契机,学校全面转用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并在实践中将教材校本化。10年来,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在广州市聋人学校的使用经历了“个别班级使用——部分年级使用——学校全面使用”三个阶段。

二、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在聋校使用过程中取得的效果

1. 扩宽了聋生的视野,帮助聋生更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听力受损带来的障碍使聋生在获取外界信息渠道较正常人少,知识的获取较为困难,学校教育是聋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教材是其获取知识最为重要的载体,因此教材内容的丰富与否与聋生密切相关。

与聋校实验教材相比较,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较为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范围。而且新课标普校教材的生活气息浓郁,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生活化理念。这种生活化的教材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帮助聋生能够对社会生活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普通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也让聋生对自我有了更好的认同,对他们建立自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丰富的图片、卡通的形象、精美的编排,增添了聋生的学习兴趣

聋生注意的产生与保持主要来自视觉刺激,因此学习内容中的视觉对象是否丰富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关系。

原来使用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是1995年按照《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编写,于1997年出版的,出版以来从未进行修订和改版。而这10多年,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已经与学生现实中所接触到的生活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些教学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在编排也相对单调、陈旧。因此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在使用中让教师教学很困难,学生学起来也很吃力。

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是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在2001—2012年陆续编写的,其中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和改版,在编写过程中结合目前生产、生活和人们学习方式的变化,注重了生活化,增加了很多卡通形象和很多互动环节,各个章节导入部分的文字亲和力强,并有彩色的印制等,这些都增强了新教材的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兴趣随之增添。

3. 教学资源丰富,实用性强

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只有7个学科教材和10个学科的教师教学参考书,没有提供相应的教案、习题、课件、试卷等资料。以前学校也找一些聋校征订复习资料,但是这些复习资料都是某些学校的内部资料,由本校教师编写,存在着内容偏少,错误偏多、编写粗糙等问题。于是,教师们都通过自己来编写一些适合的复习资料来供学生使用。这些低效、重复的劳动占用了教师的大量时间,使得教师没有时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研活动中去。

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有丰富的教案、课件、习题和其他相关资料,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直接拿来借鉴使用,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有关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4. 理顺了聋校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教材衔接问题

随着招收聋人的高等学校的增加,很多聋校都开办了高中部。但是,1995年编写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只编写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未有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当使用聋校实验教材的聋生升入高中后,缺少相关的教材体系,不少聋校都在高中选用普通高中教材或职业高中教材,这就使不少聋校都在高中教材选用上面临如何与其他教材衔接的困难。

开展在义务教育阶段使用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后,解决了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的教材衔接问题。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包含了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的12年学习需要,考虑了各学段的知识衔接。聋生在使用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完成义务教育学段的学习进入高中后,能比较顺利的实现知识的衔接。而且,目前招收聋人学生的高校在入学考试中,都以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作为其命题标准,这也要求聋校在高中阶段的教材选用上必须与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接轨。

三、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在聋校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现有的专业能力与教材处理需求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教材虽然有众多优点,但它毕竟是为身心发展相一致的普通学生所编写的,聋生在身心发展上与普通学生的差异,带来了他们在学习需求上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普通学校教材时必须结合教学对象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使用、教学评价的方式等方面都不能完全照搬普通学校的模式,必须要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加以扬弃和创新,满足教学对象的需求,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熟悉聋生的身心发展特性、熟悉全套新课程标准教材、能够根据教学对象的需要用有效的方式教授教学内容。

目前,多数聋校教师熟悉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但对全套新课程标准的知识点分布和展现方式还不够熟悉,对于新课程标准教材在聋校使用中应该如何去处理还缺乏必要的方法。

2. 螺旋形的知识体系与聋生记忆特点的冲突

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在知识编排上采用了螺旋上升的方式,对同一类知识在不同年段形成了一定梯度、前后相接的知识体系,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前后的影响更加明显。

聋生长时记忆能力较差,遗忘率较高,因此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已经传授知识,在相同教学时间内,聋校教师很难完成既定教学内容。

3. 教材编排与聋生语言发展水平的冲突

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在低年级以图片为主,少文字;高年级以文字为主,文字多。

聋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困难,在各个年段都需要不断的强化、巩固。从低年级开始,就需要发展其读图识字能力,为其语言发展打下基础。如果在低年级不注意识字能力的培养,到高年级直接从大量图片转为大段文字,学生语言发展不能与学科学习同步发展,难以满足学科学习的需要,对学科学习带来障碍。

与正常学生相比,聋生的语言发展水平严重滞后,据美国学者Jensema(1975)发现8~18岁聋生的语汇成绩只达到普通儿童幼儿园入学与小学二年级的程度,14岁聋生只有三年级的程度;Trybus和Karchmer(1977)指出,9岁聋生的阅读理解达到普通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程度,但20岁的聋生只达到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程度;Trybus(1985)又测试得知8岁听障儿童的阅读成绩大约是小学二年级的程度,到17岁时,约为小学三年级的程度。

面对聋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高年段新课程标准教材中长段的文字,聋生阅读起来都非常困难,要再学会其中的知识和技能,难度极大,很难完成教学目标。

四、结论

在聋校使用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995年版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使用中的不足,理顺了聋校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的教材衔接问题,但是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在普通学生身心发展基础上编写的,与聋生的身心发展不能完全匹配,和聋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实为当前形势下的无奈之举。希望教育行政部门能履行好其工作职责,切实推进并完善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尽早制定并公布聋校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并开发出聋校新课程标准教材及其相关的配套教育资源,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聋校教材选用中的困难。结合本土文化构建聋校手工校本课程袁玉梅 宾莎(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泸州 646001)【摘要】由于聋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特别强,为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优势,泸州特殊教育学校结合泸州本土文化,并全面挖掘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研发聋校手工校本课程。最终通过设置手工课程方案,建设手工课程,完善课程管理,使手工课程既满足了聋生特殊需要,又发展了聋生的优势潜能,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成功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关键词】本土文化 聋生 手工制作 校本课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各地可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在特殊教育学校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进行了摸索,并经过四年的整理和深入研究,终于在结合泸州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能满足聋生特殊需要且操作性很强的聋校手工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们营造了个性全面发展的自由空间,学生在手工制作方面的发展潜能得以充分挖掘。校本课程实施后,聋生对手工制作方面的兴趣倍增,手工素养明显提高;聋生的手工技能大幅度提高;聋生形成了运用手工美化生活的意识和习惯;聋生的优势能力得以强化,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手工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教育使聋生的语言缺陷得到补偿,沟通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聋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得以增强。手工课程的开发还促进了聋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的自信心有所增强;促进了聋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他们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一、以课程标准为切入点,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课程标准中,我们明确了手工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确定了聋校手工课程的开发原则,确立了课程的总目标及分段目标,提出了课程实施建议。开发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育以人为本,必须满足孩子需要。由于听觉语言方面的障碍,聋生在文化学习、沟通交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障碍时常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不如健听人群。而在手工课程中,聋生所表现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协作能力都达到甚至超过同龄的健听人群。精美手工作品展示所得到的赞扬、奖励或直接经济效益,让聋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 挖潜促优的原则

短于此未必不长于彼。国际聋教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强调促进聋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开发手工课程,遵循聋生学习特点展开教学与训练,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能力,培养聋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等,促进聋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让聋生综合素质得到大大地提高。

3. 循序渐进的原则

手工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均根据聋生年龄特点及学习规律,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因为教学内容太难,不切实际,让聋生产生畏惧心理,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剪纸作为我国手工艺术的一个传统项目,我们在一年级只要求学生学会欣赏,会用剪刀剪直线、弧线或简单纹样;在二年级则要学生学习由简到繁的剪刻结合;三年级以上,则要学生逐步学习选择、设计图案,综合运用剪纸技艺进行创作。

4. 系统规范的原则

手工制作项目繁多,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聋生手工学习的能力和特点,规划教学内容。让不同年龄段的聋生学习相应的手工项目,随年龄增长、技艺增长而拓展手工项目,使他们得到系统、规范的理论与技能培训。

5.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泸州民间有许多具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制作项目,如油纸伞、藤编(草编)、绒绣等,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推进和生活节奏的增快,这些手工艺术正离开人们的视野。因此,为了传承一些优秀的地方手工艺术,我们因地制宜开发了手工课程,引导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学习、传承、改革与创新,并赋予其更多的时代内涵。例如:绒绣又叫空心针绣,在本地区仅有极少数人掌握此项技艺,而刺绣工具——空心针仅合江一名80多岁的老大爷会制作。通过空心针绣的教学,我校聋生都掌握了此项技艺,同时在创作作品时,融入现代元素,体现时代特点,使这一技艺既得以传承,又得到创新与发展。

二、以教材为依托,立足课堂实践,建设手工校本课程

根据不同年龄的聋生思维特点及动手动脑能力基础,按照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编排原则,我们编著了一套集本土文化、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聋校手工校本教材——《手工》,给聋校师生的手工教育、学习提供了一个蓝本,带来了便利,为他们的艺术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1. 确立手工教材开发的内容体系

我们分别从手工制作材料、手工制作技艺、手工制作耗时量等多个角度确立教学内容体系。

例如:一年级以撕纸、折纸、简单泥工、简单贴画为主;二年级以折纸、剪纸、纸编、树叶贴画及其他小制作为主;三年级以剪刻纸、布贴画、绳编、泥塑、线贴、段段绣及环保小制作为主;四年级以沙画、中国结艺、环保小制作及本土的三针绣、空心针绣为主;五年级以卵石画、十字绣、丝袜花、不织布手工和本土的布偶、工业用手套等制作为主;六年级则以串珠、拼布、烙画创作及本土的藤编(草编)、油纸伞制作工艺为主。

2. 教材特点

针对聋生手工学习的特点,我们按照艺术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的编排原则,边教边改,逐步完善,使该系列手工教材具备内容贴近聋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手工课教学及聋生自学、重视德育渗透、图文并茂、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时代感强等特点。

例如:在一年级教材《我的小手》一课中,就引用了家喻户晓的聋人舞蹈《千手观音》中的主演邰丽华的优美手语图及学生们熟悉的老师、同学撕纸的照片,学生们学习这一课时,看见自己熟悉的面孔在课本里,都特别兴奋,对学习充满期待。同时由于受到教材设置的教学情境的暗示,学得特别投入。

三、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手工课堂,构建手工课程实施模式

1. 建立课程实施保障体系

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都将立足于课堂,聚焦于课堂,落实于课堂。为了全方位地提升聋生的综合素质,我们通过设置与聋生实际相适应的手工课程,利用多种手段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互动,重视鼓励和肯定每一个孩子,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手工课堂。

学校通过加强手工教师师资队伍培训,多渠道组织材料按时到位,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等有效手段确保手工课程的顺利实施。

2. 改革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课时

根据不同阶段聋生的手工学习特点与规律,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差异性原则。一、二年级的聋生接受能力、组织材料能力及课堂自律方面的能力有限,则每周安排1节手工课;三、四年级每周安排2节手工训练课;而五、六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复杂,工艺要求更高,则每周安排一下午作为手工艺制作课,确保手工技能训练的准时、到位。

3. 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构建手工课程教学模式(1)尊重聋生差异,创新手工课组织形式

根据聋生年龄特点进行分段教学。一至四年级主要进行手工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每个聋生通过学习,都必须掌握相关的手工基本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基础。因此,教学以班级为单位,对聋生进行较为系统、规范的手工技能培训。

打破班级授课制进行兴趣分组。特殊教育学校班额较小(每班一般不超过15人),高年级聋生又已经形成一定的手工技能,有了一定的兴趣倾向,我们则打破班级授课制,让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集中上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组分类展开教学。例如:在每周星期四下午,五、六年级的聋生就集中在一起,同时上手工课。学生可自由组合分为丝网花组、段段绣组、十字绣组、卵石贴画组,老师教授一定技能、方法后,就由学生自行组织材料,单独或群策群力进行创意设计,并完成制作,老师只是加以辅导、激励,竞赛评价等,充当着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多重角色,深受学生的喜爱,效果显著。(2)开展周末兴趣小组活动,形成三种基本课类型

我们的手工课分为欣赏课、技能训练课、应用与创作课三种类型,但这三种课型又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交叉、有融合、有机结合的。不同类型的手工课在教学目标上各有侧重,教学手段和策略也有所不同。欣赏课主要欣赏国内外近现代手工艺作品,可以让残疾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点燃他们的动手热情。技能训练课上教师的技艺传授占主导地位,主要通过讲解、模仿、反复练习等形式,让聋生学会独立识别步骤图,逐步展开思维,掌握该项手工的技巧方法,逐渐达到熟能生巧的目标。

在手工课教学中,如果只局限某种技艺的学习或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模仿,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有违儿童本身的创造天性,并会限制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及动手创造能力的发展,抺杀学生独特的感受力和个性化的表现力。所以在应用与创作课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性较好地结合,老师的技法引导、思维点拨成为学生们自主创新、个性化塑造的“激励棒”。如折纸单元,在学习了各种动物、植物的折法后,应用课上可以让孩子们独立或几人一组,大胆发挥想象,运用动物、植物折纸创设“可爱的一家”、“有趣的动物园”、“森林的故事”等情境,还可以再加上绘画或配儿歌,使整个作品充满童真,情趣盎然。

根据聋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我们常态的手工课堂一般有“赏—学—创—评”四个教学基本环节,聋生经历四个环节的学习活动,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创新思维得以拓展,手工技能得以内化。

四、我们建立了聋校手工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实施方案,使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能不断完善和深化。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手工学习规律,我们采取多元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

1. 实施教师评价,规范教学行为

为了让手工课程顺利有效开展,并对教材作必要的完善和提升。学校制定了一套便于操作的教师评价体系。从教学计划、教案、上课和教学效果,实行全过程评价。对任手工课程的教师的评价,我们还把当地手工艺人邀请到学校,参与评价和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习动力

为充分保护聋生的自尊心及创新意识,对聋生的评价主要以激励性评价及发展性评价为主。主要以课堂评价、学期总结评价、提供手工才艺展示舞台、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等形式而展开。其中,课堂评价围绕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技能、创新意识、作品完成质量情况等进行,主要采用及时评价和创新评价。

在及时评价的同时,我们还充分考虑到手工学科开发学生智力的功能性,把创新评价也作为一个重点。有些学生的作品尽管做得不是很美观、精致,但思路、方法上有独特之处,我们都给予好的成绩,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进一步发掘他们的潜能。

通过聋校手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实践研究,老师们的课程意识普遍增强,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手工艺术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进一步向社会各界展示了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引起了社会更广泛的关注,提高了学校声誉,为学校赢得了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聋校手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很好地结合了泸州本土文化,已成为聋生动态发展的载体、教师岗位创新成长的平台,是特殊教育学校以特色谋发展的又一个生长点。学生的手工制作过程及成品展示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特殊教育学校展示素质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1]程益基.以生为本,构建聋教育课程新体系[J]. 现代特殊教育,2007(4).[2]展雷蕾.深化实验聋校教育改革,促进聋童教育发展创新——全国部分省市聋校校长研讨会综述[J]. 现代特殊教育,2002(5).[3]田淼.西部贫困地区聋校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2010(5).[4]叶立言,钱丽霞.满足特殊需要,促进有效参与[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研究朱小兰 邹群芳(内江市东兴区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内江 641000)【摘要】在聋校语文教学改革中,如何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聋校课堂教学有效整合,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课题。本文就聋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聋校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认真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课程的整合问题,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如何将信息技术引入聋校语文教学,并提出了相应的整合方式和途径。【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程整合 聋校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聋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身心缺陷造成在教与学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以口语为主、手语为辅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诠释现代教育理念。在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日益在普通学校被重视和探索的今天,在《聋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同时,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聋校课堂教学有效整合,已经成为特教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的思考和实践。

一、整合的意义

在特殊教育领域里,一直在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特别是近10多年来,全省的聋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然而,所做的改革实验往往只是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的层面上,很少涉及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多媒体的使用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的教学工具,是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聋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不能主动建构知识,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成为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多媒体的介入使原来的“书灌”变成了“电灌”,并没有引起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而是对传统的聋校学科教学模式的冲击。大部分聋生丧失了听力,靠手势语言和别人进行交往,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并进行交流,因而聋生的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较差。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特性恰好弥补了教师课堂语言表述、粉笔和黑板无法替代的“直观再现”功能,拓展了聋生的视野,拓展了教学空间,拓展了教学内容,它可以使聋哑孩子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大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弥补聋哑孩子抽象思维的不足。

二、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整合的教学优势

1.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整合,利于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直接的兴趣产生于被感知事物自身的趣味性和新异性。由于聋童的听觉有障碍,他们基本上是用眼睛来观察世界。成篇的文字符号、空洞的说教、抽象地讲析,难以引起聋生的兴趣,教育效果不佳。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恰恰具备视觉传播优势,可以给聋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放、定格特技手段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聋生的感官进行多种刺激,让静止的意象动起来,让枯燥的声音丰满起来,自然也就会令学生难以唤起的学习兴趣跳动起来。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聋生靠视觉“看课”造成的劳累和紧张。

如聋校语文教材第八册《游览动物园》一课,课文记叙的游览动物园见到的动物情景,但教材中只配有插图,而且这些插图是静止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制作了一套课件,课上带领学生“走进”动物园,把课文中见到的动物情景用动画制作出来,学生亲眼目睹看到了动物的活动,激发了学生语言表达的主动性。

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突破学习难点,化难为易

聋生由于听力、言语上的障碍,只能用眼睛等器官来认识外界事物,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抽象思维发展较同龄正常人缓慢而滞后。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面对越来越抽象的词句,聋生和教师都有些勉为其难。而多媒体的介入,则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很好地协助聋生突破学习难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人造琥珀》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可以运用网上相关的教学课件并加以加工、完善,将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等制作成若干个小模块,一步一步地展示给学生看,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深埋在①泥里的情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直观借助课件就能较快并较好地理解了这一教学难点。

3.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提高聋生阅读能力和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引领学生步入文本的殿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景,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如聋校教材《一夜的工作》记叙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总理的感人的故事,这与当代学生的认知基础无疑有着很大的距离,而聋生由于接受信息渠道的限制,理解文本的意义就更加困难。为了突破这些障碍,一方面需要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通过诵读去感悟人物崇高形象;另一方面需要组织学生搜集周总理的有关故事及图片资料,观看电影《周恩来》,加深对周总理的了解和认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聋生广闻博收,开阔视野

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远比学习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聋生要立足于社会,平等地参与竞争,也更须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网络将是他们在21世纪最快、最多获取知识的地方。将网络引入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上网寻找知识已逐渐在聋校中得到运用。聋生由于听力缺陷,在认识事物的同时,没有及时形成相应的语言,所以对曾经见过的事物也不能和之后接触到的语言联系起来,这时则需借助实物来加强他们的认知。在讲授《一次科技活动》时,很多聋生提出没见过“航空、航海模型”,一般上课也都不可能有实物可以演示。那么,就需要根据条件,现场搜索,通过网络,学生不仅能见识各种模型,还能让学生对军舰、战机发生兴趣。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去网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各种模型,并展示给其他同学看。经常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三、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有效整合的实践

1. 信息技术与聋生语训的整合

聋生不会说话的根本原因是听觉器官对外界的语言没有感知,不知道话是怎样说的,也就无法学说话。但是不管是先天或后天的聋哑,他们的发音器官都是完好的,能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因此,作为聋校教师,训练聋生说话,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课。

过去,由于硬件设备的限制,教师在对聋生进行发声训练时,基本上都是采用对着镜子训练口型,让聋生吹口笛练气息等土方法,费时多、成效差、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不愿意练习。而且经过训练的聋童多数仅能完成正确的口型,发出的声音还是不能清晰地与人进行交流。而现在语训课可以运用相应的训练软件,使得聋生语训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其效果与以往的土方法相比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如训练聋童发声的软件“启音博士”,能提供70多个声控的动画游戏,帮助聋儿进行多方面的实时发声训练。聋儿通过麦克风输入自己的声音,立刻获得动画形式的参数反馈,得出发音存在的偏差,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纠正。

2. 信息技术与聋生识字整合

聋生不像正常学生学前已有口语基础,能按语言与文字之间关系“依文学语”、“以语学文”。只能从对方指点的事物或比划出的事态,获得感性形象,肤浅地、不完整地理解意思。对于这些聋生来说,字音、字形、字义都要通过学才能获得,所以聋校的语文教学任务重,难度大,尤其是抽象类的字词的传授存在着巨大的困难,这使得传统的聋校语文教学手段往往难以达到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几年的语文识字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有机整合,为聋校的识字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1)突现词义理解魅力

如在聋校语文教材第三册“动物、动物园”两个词语时,为了使聋生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老师上网下载了多幅动物活动的图片和动物园的场景,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动物,进而理解凶残的狼、威武的狮子、可爱的熊猫、温顺的长颈鹿等都是动物,而这些动物栖身的场所才是动物园。(2)拓展识写空间

对于聋生来说识字教学如不讲究方法,只机械反复的记写,他们将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学中可利用安装的电子词典让学生循着字的动画书写跟写,边写边说笔画名称,然后说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及时和字典相应提示对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得聋童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同一语言信号的反复刺激,不断培养了聋生的识字兴趣,从而形成内化的语言能力。

3. 信息技术与聋生句、篇整合

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聋校语文课必须通过多媒体、上网等视觉效果良好的信息时代工具,加强聋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弥补聋生“耳不能听,嘴不能言”的缺陷,帮助聋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写作情境

写作的兴趣始于视听的冲击和心灵的感染。因此,作文前如果有意识把生活中的画面,大自然的美景在课堂上根据需要重新呈现,使学生感悟形象,就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教学中,有老师曾经进行过这样的尝试,将学生课间活动的场景用手机录下来,复制到电脑里,在作文课上按教学需要播放,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整个作文过程轻松又自然,而且,学生们的作文也写得有声有色。(2)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写作信息

如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机,运用信息技术,抓住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契机,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跨越时空的限制,感受奥运会的欢腾场面,并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以“中国奥运健儿”、“我爱奥运”为主题写作文,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四、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切忌画蛇添足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是为变教材知识由抽象为形象,化关键处由繁为简,更好地帮助聋生突破课时的重难点,并最终实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但在多媒体课堂上,常常发现一些课件的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大量使用动画,有些还使用声音效果。这样的课件,只能是画蛇添足,冲淡了聋生对学习重点的关注。

聋哑学生原本听不到,他们接受信息来源主要集中在“看”,而“花里胡哨”的课件只会影响他们注意力的集中。对课件的使用要侧重实用性,课件的制作不必非要追求过高的科技含量,能体现出教学效果和把握实用性就可以了。当然并不是否定使用高级软件制作课件,只是强调课件的实用性。

2. 切忌喧宾夺主

聋生不同于普校的学生,他的注意力只能在“看”,所以课件的制作要简单而精致,要有重点的突出。结合目前许多课堂教学,教学课件的首页无一例外的是一张或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或柔美柔和、浪漫绝伦的风景照,搭配鲜明醒目的三维立体动态文字,令人不禁猜想这是不是一堂美术鉴赏课。画面中简单的一段文字说明,甚至是一个选择答案,却要费尽心思地制作出带阴影的浮雕效果等,线条柔和的画面边框搭配一大排色彩绚烂的动态按钮,把教学内容局限在小小屏幕中央,实在是喧宾夺主,课堂时间飞逝,结果聋生对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或者多媒体内容过于丰富,对知识点呈现不明确,这使教学走向了舍本求末的境地,把新授课变成了资料欣赏。

3. 切忌越俎代庖,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经常听到这样的语文多媒体课:教师的导入语、过渡语,甚至问题的设计以及教师准备好的问题和答案,都由多媒体幻灯片一一按顺序展示出来。多媒体课件所起的作用只是展示了一份准备好的教案,师生围着电脑转,都成了电脑的“奴隶”,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就荡然无存了。可以想象,当课堂的导入语不是由教师充满激情地讲出,而是对照着多媒体幻灯片边读边打手语,其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创设情景的作用有多少呢?

作为教师,要思想上明确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思想上的明确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多媒体的辅助地位。也就是说,虽然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丰富教学手段,但它始终取代不了最基本的师生点对面的授课,尤其是语文教学,师生的课堂互动非常重要,思想的碰撞,感情的共鸣,主要依靠的是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以及语言本身的魅力,多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成为课堂的主角。

五、结语

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聋校语文教学当中,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了的极为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信息技术为聋校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聋校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聋校语文教学的教师,笔者深深知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发挥现代科技发展的资源优势,弥补传统聋校语文教学方式的不足,它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配合将会取得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教学效果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还需要我们特教工作者进行不懈的探索。

参考文献:[1]刘家春,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1).[2]吉卫田,焦玉柱.浅谈网络教学在聋校教学中的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2002(2).[3]陈玉玲,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培养聋学生语言能力[J]. 现代教育教研,2010(7).[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7(8).[5]赵锡安,沈玉林.现代特殊教育论丛[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刍谈盲校初中语文的语句教学李伦银(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就特殊儿童而言,语言是盲生的优势。教好语文,学好语文是盲校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由于盲生的生理缺陷,加之初中阶段语文难度的提升,学好语文成了重大的挑战。笔者认为盲校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以语句教学为突破口,充分结合盲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大情感教学的力度,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突显学习效果的目的。【关键词】盲校 初中语文 语句教学 策略

一、盲校语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的问题

人的认知顺序是感知——表象——概念,感知是通过实物刺激完成的,表象是保存在人头脑中的曾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最后再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概念认识的层面。以认知苹果为例,我们是以感知苹果的实物为基础,在头脑中形成感性的表象,最后用“苹果”的文字符号还原实物的表象。对事物的感知超过80%的信息都来自于视觉,而盲生由于视觉缺陷,在认知的初级阶段就受到了阻碍,难以对事物进行准确地感知,难以在大脑中形成事物的表象,在理性的概念、情感层面就难以进行准确地把握。如何针对盲生的认知特点开展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宜的策略进行缺陷补偿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值得从事盲语文教学的老师进行持续的研究。

2. “学”的问题(1)知识的迁移能力差。盲生由于视觉障碍造成获取知识的途径受限,很容易出现在学习中过于重视对知识个体的孤立、机械性记忆和理解。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学习过的好词、好句很少运用于自身的文学创作中。如学习了“倘若”一词,但在作文中仍然一味在使用小学阶段的“如果”。(2)缺乏对语句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学习往往停留在弄懂句子的字面含义,只求“读得通”“读得懂”,很少思考怎么才能“读得好”,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中人物的形象的分析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类似于消遣性的阅读方式很难实现知识的内化。

二、初中语文语句的特点

与小学语文相比,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小学阶段语文的特点是:教学时间长,文章篇幅短小,任务主要是字词教学;初中语文的特点是:篇幅长、教学时间短、文学体裁多样。逐句教学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语句教学。这里讲的语句,主要是指文中的关键语句,它们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 句式复杂

多为句式复杂的长句,如《桥之美》中“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句中含有多个关键词“不过……并非……也并非……而是……”。

2. 含义隐晦

具体表现为反语或有言外之意,单从字面理解往往会出现错误。如《背景》中“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是反语,是作者的自责,笑自己“聪明”过分了,不够体谅父亲的心情。又如《在山的那边》一文中“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山”和“海”不是现实中的山和海,指的是“困难”和“理想”。“用信念凝成”是指必须要有坚韧的毅力,在经历无数次的困难和挫折后才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3. 修辞手法多样

分析和鉴赏语句中的修辞手法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学习可以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和文章的情感基调。如《荷花淀》一文中:“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短短的一句话中就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

4. 作用关键

有的是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有的是结构上的领起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如《中国石拱桥》中“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这一句以设问的方式,不仅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点明了本段的主要内容。抓住本句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策略

1. 结合学生已有生活实际

盲生的视觉缺陷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把文字转化为感性的表象。通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是进行缺陷补偿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盲生对米和平方米等量词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不能真切地感受到金銮殿的雄伟。我们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告诉学生28米相当于7层楼的高度,2380平方米相当于60个教室那么大。通过这种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出金銮殿的大小,从而达到教学预期。

2. 充分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概念,理解文意、欣赏语言之美,多媒体教学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听觉的形象性和手段的多样性等特点,很切合盲生的感知实际。盲校的学生可大致分为两类,低视生和全盲生。因此,多媒体教学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应用,一是图片和文字,二是音频。图片和醒目的文字可以满足低视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视觉通道的信息接收量;优美的、高质量的音频朗读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不仅有效地进行了缺陷补偿,也是特殊教育分类教学的重要体现。

3. 注重情感教学

初中阶段是盲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个盲生都有自己丰富的情感内容与需求。一方面,情感成长的需求使盲校语文教学要为肓生提供合适的情感内容,丰富他们的情感,使语文潜移默化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只有充分调动肓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盲生对语文的热爱,改善课堂效果。(1)要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赞扬“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在朗读这一句的时候要注意停顿,语气要铿锵有力,后半句的语调更高,语速更快,“口”、“巨人”、“行”、“高标”要重读。(2)要引导盲生进行深入的情感思考。努力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与作者的感受保持一致,把自己置身其中,以作者的身份审视文本,做到憎其所憎,陶醉其中。再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为例,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闻一多先生在如此危急的情形下还敢于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那是因为他看透了反动政府的嘴脸,作为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和倡导民主与独立的学者,他是“言行一致”的人。

4. 培养鉴赏能力

初中阶段语文的教学任务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要知道“哪句好”、“好在哪里”。笔者认为,鉴赏语句(特别是散文)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分析语句的修辞手法;其次,抓住重点字词;最后,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鉴赏《春》一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1)修辞手法:本句运用了拟人和反复两种修辞手法,把小草比作一个俏皮的小孩儿,“嫩嫩的”和“绿绿的”展现出小草的“小”和“新”。(2)抓重点字词:句中“偷偷地”表现出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小草在悄然生长,给了人们惊喜和欢乐,带来了春天的气息,“钻”表现了小草生命力旺盛,破土而出,欣欣向荣的景象。(3)剖析作者感情: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无限期盼,预示着人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也能像小草一样蓬勃生长、收获希望。

关键语句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更是全篇主旨的缩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容,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良好素材。要教好这部分内容,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能够举一反三或者举三反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或同类问题,为长远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李京,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盲生学习的迁移能力[J]. 现代特殊教育,2008(7).[2]盛永进,充分发挥音响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 现代特殊教育,2004(3).[3]李京,盲校初中语文更应注重情感教学[J]. 现代特殊教育,2009(10).聋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问题黄观颖(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福建厦门 361008)【摘要】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目前聋校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低效或无效的情况,有效教学突出的方面包括合理运用手语辅助教学,教材、教学设计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我们必须根据聋生特殊的认知特点,运用有效教学的理念努力改进聋校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推动聋校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发展、提升。【关键词】有效教学 聋生 手语 教材 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教学”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聋校来说,开展课堂有效教学,同样也是当前环境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只有扎实有效地搞好课堂教学,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逐步解决许多聋校长期以来教学质量差、效率低下、学生素质不高的问题,才能真正有效提高聋生的综合素质,把聋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的建设者。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行为。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是否有进步、提高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材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提高学习主体的学习效率,这需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激发兴趣、引领方法、形成能力。

首先,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志向,使教学活动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其次,教学要在学生“能学”的技能基础上进行。要清楚地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主动参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显得格外重要。最后,教学要在学生“会学”的能力基础上提高。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把教材的书面语言、学术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肢体语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有效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对于推动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聋校教学中存在的某些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教学行为

在聋校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承认,其中存在着大量低效、无效甚至是有害的课堂教学行为。这些低效教学行为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是不容易为人们察觉的,有些教学行为对聋生甚至产生误导,可以说对学生的认识与发展起到有害的作用。当然这些所谓低效或无效、有害的教学行为,大多并不是教师有意为之的,很多情况是属于对聋生的认知特点了解不够,没有根据聋生特殊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从而产生了这些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因此,要想尽量减少这些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就要求聋校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尽量按照聋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有效或高效。

1. 聋校师生普遍存在着沟通障碍,聋生难以有效获取信息

聋校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手势运用不当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看懂、难以理解,甚至造成学生接收大量错误有害信息,对教学造成严重影响。

聋校日常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手语,对于大部分聋校教师而言,使用的主要是手势汉语。手势汉语由于是按照汉语的表达方式表示出来的,而汉语中包含很多的虚词成分,教师往往不经意都一一打出来,这对聋生而言,看起来就非常难以理解了。更为严重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而教师习惯用同一个手势表示,从聋生的角度看过去,就会接收到完全错误的信息。这对于聋生理解掌握语言文字可以说是有害而无易的。季佩玉老师曾经在一次座谈中讲到这样的例子,如一篇语文课文中有“蚂蚁跟着青虫打滚”这样的句子,这里面的“跟”,许多教师往往习惯用手语表示出“跟从”的“跟”,其实在课文中“跟”的意思与“跟从”的“跟”是完全不同的。教师这样用手语表示,学生就会以为是青虫在前面爬,蚂蚁在后面跟,剧烈搏斗的场面荡然无存,聋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我们教师平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长期这样自以为是地教下去,不仅是低效,甚至可以说对学生正确理解课文都会产生许多有害的影响。

不止是语文学科,对于数学、常识等学科,据笔者的观察,也存在大量类似的问题。例如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大量专业名词、术语,这些专业名词、术语如何用手势清晰、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其实是有很多的学问的。聋生本来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就不高,再加上教师手语的不准确,他们就更加糊涂了。所以在教学中正确、恰当地运用好手语是十分重要的。有的情况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直观的手语进行表达,有的情况下单靠手语就无法承担讲解任务,那就需要使用多种沟通交流工具。特别是遇到概念不很清晰的时候,教师就一定要不怕辛苦地把正确的概念清晰完整地在黑板上、屏幕上呈现出来,能画出图来的最好直观简明地画出来,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产生歧义了。

上述现象在聋校日常教学中是十分普遍的,并且没有引起广大教师足够重视,长期下去,教学怎么可能有效呢?

2. 教材不符合聋生认知特点,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目前聋校教材建设与普校相比已经严重滞后,大部分学校使用的语、数教材还是1995年和199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校新课标已经20世纪90开展了快十年了,而聋校的新教材还迟迟不见踪影。更重要的是,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这套教材的的确确存在着不适合聋生使用的情况,与近年来国际聋教界日益盛行的主流理论相违背,同时也不符合聋生认知的特点,所以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举语文教材为例,目前聋校使用的语文教材虽然根据聋生的生理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但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没有摆脱改编、简化、删减普通学校教材的固有框架,同时教材选择上仍过多考虑了思想教育方面的因素。总而言之,就是没有从聋人学习语言的实际需要和规律出发,而是用正常人的眼光看待聋人学习语言的问题,把聋人学习语言当成了一般儿童学习语文来看待。使用这样的教材当然不可能符合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也不能够调动聋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当然更不可能促成更加高效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

有鉴于此,很多学校为了克服聋校语文教材存在的诸多不足,采取了直接使用普校教材的办法。严格地说,这不能算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因为聋生学习的是语言,而不是语文。这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差异。语文是对于已经具有口语基础的普通学生而言,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能力,其着重点是识字与作文、阅读等方面,属于学习语言的提高阶段;而语言是针对尚不具有口语基础的聋生而言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习得基础性的口语,就是说要学习语言的初步知识,这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区别。从学习的主要内容上来比较,语文主要是学习识字、词语、造句、语法、阅读、作文等,总体而言是围绕着字、词、句、篇展开;而语言则首先要掌握事物的名称、表达的方式、语境的理解、语用的把握等方面,可以说与语文学习有着天壤之别。之所以还有很多人以为普校教材更适合聋生的需要,主要原因:其一是认为普校教材资源丰富,便于教师灵活选用;其二在于这些教师缺乏对聋生学习语言根本性质的了解,不了解聋生学习汉语本质上是学习第二语言,所以应该而且必须采用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规律的教材,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所以与其说普校教材合适,不如说采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更合适。基于这一点,笔者坚决主张必须研制一套适合聋生学习汉语规律的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材),以便真正造福广大的聋生,使他们更有效地学好汉语,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打造坚实的语言基础。

3. 教学过程设计不符合聋生认知心理,造成教学低效或无效

众所周知,聋生认知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具体、形象、直观思维基础上,通过模仿、纠正、转换、强化等方法,达到初步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训练,最后逐渐掌握较复杂的知识,并获得一定的能力。这个认知过程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依赖程度较低,这一点与普校学生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普校学生可以在较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较高级的抽象思维活动理解与掌握有关的知识,并能够较快地形成技能。所以普校教师往往习惯于边运用口语进行指导,边进行操作示范,学生通过口语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能较顺利地完成一些在我们特校看来是十分困难的任务。所以说认识聋生的这个特点,并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好,对于提高教学效益是十分关键的。反之,如果没有认识这个规律,教学过程不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往往事半功倍,造成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结果。

那么聋校的教学中是否存在大量不符合聋生认知规律的情况呢?据笔者观察,这种情况的确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存在于新教师中,同样也存在于已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之中,并且往往不为他们所感知。因此重点解决,对于指导当前教育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许多聋校语文教学基本框架还是普校的那一套,只不过是把口语换成了手语。教师习惯使用文法手势,有些教师甚至逐字打出手势,造成课堂教学有效信息传递不畅,甚至造成错误信息泛滥,这样会严重影响聋生获取正确的信息。另外,教学过程也基本照搬了普校的语文教学法,重文字、轻表达,重识记、轻应用,重课内、轻课外,对于课文分析讲解过细,语法、知识点要求过严,这都不完全符合语言教学要求,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聋生学习语言成效不明显,在词语的积累、阅读能力训练、写作能力训练方面投入不足,课堂教学仍然以死记硬背僵硬单调的语言材料为主,学生根本没有掌握足够的语言应用能力,导致许多聋生直到初中毕业仍然缺乏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写不出一篇比较通顺的文章。数学等其他学科日常教学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例如笔者在日常听课中常常发现教师不善于根据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合理运用教材,往往按照普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习惯照本宣科,缺少直观形象地转化,使得聋生听完以后常常摸不着头脑,这样的课堂教学当然也是低效或无效的。

4. 缺少有效指导,聋生的学习方式仍停留在较低水平

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成效。换言之,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动机不能有效激发,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无法真正建立,就会大大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普通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但在聋校,由于缺乏行政部门强有力的介入、推动,许多学校对于课程改革的根本之处还未有触及,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一切教学活动完全由教师为主导,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学习过程枯燥、单调、乏味,学习动机水平不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效果。

5.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较低,不能充分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目前市一级普通学校教室已经基本普及了“两机一幕”等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而且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也很高,大部分教师都能熟练制作水平较高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少部分教师甚至已经开始制作流行的三维动画,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反观特殊教育学校,可以说,目前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装备还很欠缺,不止是装备水平较差,更重要的是人员的运用能力还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聋校教师整体业务素质与很多普通学校相比差距是很大的,同时聋校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许多人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还没有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一次教育的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效率,特别是对于许多无法当场演示、呈现的内容,如果没有课件辅助,则很难讲得清楚,而课件辅助对于有听力障碍的聋生而言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真正全面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精华,谁就能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关于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 要加大对手语的研究,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手语这个最重要交流工具的应用研究

手语是聋校教学中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这一点应该是确定无疑的了。特别是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根据笔者的观察,几乎绝大部分的信息要依靠手语进行传达。因此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好手语这个工具就显得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它是解决聋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

按许多人的理解,教师只要学会了中国手语,就可以按照手语书中的打法,将课文或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逐字表示出来,聋生似乎就可以完全看懂。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想法。事实上,即使教师完全按照手语书的要求将一段话打出来,学生也可能大部分看不懂。原因很简单,因为逐字打出手语词,这是不符合看手语的规律的。如果教师试着把耳朵捂起来,完全听不见声音,再试着看别人打的手语,就会发现确实很难看懂。同样,一些电视台中的手语翻译节目,不要说我们教师看不懂,连大多数真正的聋人都很难看懂。所以说,这样运用手语,显然是错误的。有些人以为如果使用聋人更熟悉的自然手势,就完全可以解决沟通交流的问题,这也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自然手势比较适合表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对于抽象复杂的内容,可以说是存在很大的表达困难,仍不能真正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沟通交流问题。但目前的事实是几乎所有聋校的教师、所有聋校的课堂,教师都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打手语,根本没有顾及接收信息的一方——聋生会有什么感受,这当然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打手语才能更有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根据日常教学的实践和对部分聋生的访谈,笔者感到,教师讲课时首先应该牢牢抓住主要内容,按主要信息表达的先后顺序理清思路,并且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将关键信息呈现出来,再辅之以手势的补充说明,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比如讲解数学概念时,把概念文本呈现在黑板(或屏幕)上,再使用一个具体事例来配合讲解,最后用手语将概念内容结合事例简单解释一遍,运用这种多元的表达方法,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掌握。反之,如果只片面强调手语,完全运用手语进行讲授,学生肯定不能很好地理解有关的内容。

2. 加大对聋生认知规律的研究,努力探索符合聋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策略

聋生的认知规律与普通学生相比是有极大差异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群,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绝不能简单套用普校的教学模式、方法、策略,必须将普校的教学方法与聋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地进行整合,抽取其中对聋生学习有益的方面,摒弃对聋生学习不利的方面,这样才能使教学真正切合聋生的需要,从而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这个方面来说,加大聋生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研究,是当前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迫切问题。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目前对聋生具体学科认知规律的研究还是十分缺乏的,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争议。例如关于语文学科,聋生到底应该如何学好语言,他们学习语言有什么规律,应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提高聋生学习的效率,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而且又是无法完全解答的问题。同样,对于数学学科,许多教师通过实践也总结了很多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性,是否对于聋校的数学教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3. 加大教材建设,努力推出符合聋生学习特点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就无法有效地组织系统的教学活动。而前面已经说过,目前聋校使用的教材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更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都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严重脱离,很难与聋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很难使聋生产生学习兴趣,这就根本谈不上有效教学了。所以,加强教材建设,尽快推出符合聋生认知特点,符合当前课程改革方向,内容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引人入胜的教材,是当务之急。设想如果我们现在能够拥有一套类似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中文教材,每课中都有一个生活气息浓厚的情景再现,每篇课文中都有生动直观的对话,配上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彩图,这对于激发聋生语言学习的兴趣、提高聋生学习语言的效率该有多么大的帮助。

4. 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建设,通过现代技术弥补聋生听不见的缺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是20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目前国家在这方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许多先进校已经从单纯改善装备提高到积极推动课堂教学的全面应用中来,建立了许多的学科资源库,开发了具有极强网络连接能力的可实现师生全方位交互的课件产品,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极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率。反观聋校,除了装备规模、装备水平有限,软件建设方面更是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特别是许多地区特殊教育长期以来受关注程度不高,教育教学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很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更是难望其项背。因此,如果不能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则课堂教学的效益是不可能有一个根本性地改善和提高的。

综上所述,就目前我国聋校教育教学现状而言,还存在大量低效、无效的教学现象,因此通过开展有效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只有充分认识有效教学对聋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多方面入手推动我国听障教育不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特殊教育长期以来落后于人的状况,为建立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聋校口语教育教学初探刘凤菊 刘霜(什邡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什邡 618400)【摘要】聋校开设的以口语教育教学为主的口语实验班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方式,这种办学方式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许多难题,为此,在聋校内从事口语教育教学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教学,以特殊的方式克服手语的干扰来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关键词】聋校 口语教学 特殊方式

经济与文化教育息息相关,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弱势群体的教育之一——“聋儿语言康复教育”所需的设施设备更是耗资巨大。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来讲无疑是开展此项工作的障碍。加之我国的“聋儿语言康复教育”起步较晚,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在聋校内开设“口语实验班”也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办学模式目前尚有许多问题亟须解决:聋校的手语环境阻碍了聋儿口语的发展;聋生年龄偏大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聋儿听力损失的两极分化加大了口语教学的难度;语训设备的局限性减弱了语训过程的趣味性;部分聋儿家庭成员综合素质过低影响聋儿口语表述的准确性。笔者近年来在“口语实验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总结,本文就口语教育教学中运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来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情况与同行商榷探讨。

一、根据聋、健儿童之间的群体差异和聋童内部之间的个体差异制订切实可行的口语训练计划

计划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好的计划既可以推进工作的进程,也可以为工作的继续提供一个可靠的保证,并且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还可以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根据聋、健儿童之间的群体差异和聋童内部之间的个体差异制订的口语教育教学计划具有有效性和时效性。

健听儿童在母亲的怀抱中就已经接受了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刺激,他们在0~3周岁期间语言发展非常快,学龄前就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和句子;聋童则不然,听力损失使他们不能感知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声响,没有声音的刺激就没有口语的交流,也就没有口语的发展。聋童语汇量的缺乏是他们学习口语中最大的障碍,聋童虽然每天也接触到很多事物,但是反映事物性质的声音信号和表达这些事物的语汇往往未能同时感受到,所以聋童学习口语时不但要进行发音的练习,还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声音所表达的意义。老师在口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矫音,又要借助手语解意。由此可见,聋童学习知识比健听儿童学习知识要困难得多。因此我们在制订口语教育教学计划时,就要根据上述差异将口语训练的内容和目标进行适当的评估,内容以聋儿的日常生活为主,目标可分为阶段性目标和总目标,并在实际的口语训练中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边训练边总结,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以工作中的经验得失指导下一步的口语教学工作。

聋童内部之间听力损失程度不同,口语发展与进程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制定口语训练计划时要适当考虑聋童听力损失的差异,以不同的训练标准来要求他们,并且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展各类聋童的口语能力。

二、培养聋童说话的意识,在聋校内为他们创设一个相对的口语环境

大多数聋校实行的是住宿制,聋童在学校内接触的人除了老师就是和自己一样有听力障碍的同学。口语班的同学在与他人交往时,会不自觉地运用手语,课堂上学习的口语得不到及时地运用和巩固,这种手语环境严重地阻滞了聋童口语的发展。针对这一不利因素,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在聋校内为他们创设一个相对的口语环境是口语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创设这样的环境呢?

首先,在学校内要求教师用口语与实验班的同学进行简单交流,初期虽然极不顺利,但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师生之间就能够进行简短的对话。其次,在口语实验班中进行多次强化练习,使该班的同学形成用口语交流的习惯,如同学之间借用东西,笔者要求他们说出同学的名字和借用物品的名称,并过渡到用句子表述确切的意思,久而久之,同学们可以断断续续用口语表达意愿,慢慢形成用简短的口语进行交流的习惯。最后,要求口语班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手语的出现,只把手语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当学生理解后就不再出现手语。这样,口语实验班的同学在老师精心创设的口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他们说的话能得到老师和一部分同学认可和回应,从而增强了他们说话的意识,为以后的再学习进行了强有力的铺垫。

三、家校配合,为聋童说话提供信息反馈

聋童生活的空间,除了学校以外,主要就是家庭,他们周一至周五在学校寄宿,周六、周日在家里度过,周末的这两天中断了聋童的口语练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人的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大量实践证明聋童记忆的发展过程尤其迟缓,特别是语言记忆发展困难。聋童在学校里学习的口语语汇在家里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和应用,容易遗忘,当再次学习时就增加了学习强度,也就谈不上接受下一步的口语训练。同时,由于受家庭条件的限制,聋童在校学习的口语语言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反馈就会失去说话的信心,或多或少对聋童学习口语起了阻碍作用。

鉴于以上情况,从学习口语的整体性和全局观出发,为聋儿说话提供足够的信息反馈,就要使家庭口语练习与学校口语教学密切配合。(1)转变聋童家长的观念是开展好家校配合的前提。聋童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由希望到失望的人生转变,他们将孩子送到聋校来学习,对孩子通过学习能够说话已不抱多大的希望,也就谈不上密切配合学校,因此,教师要在口语教学工作中作出一些成绩,让家长对口语训练充满希望,从而转变他们的观念,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既增强了家长配合学校的积极性,又增强了聋童说话的原动力。(2)中国地域广,方言多,而普通话是全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聋童在学校学习的是普通话,在家里听到的是方言,这种脱节现象严重地阻碍了聋童学习口语,再加之多数家长并不用口语与孩子进行交流,即使有部分家长用普通话与孩子对话也是力不从心,缺少正确的方法。从这方面来说,提高个别聋童父母的素质,培养他们用普通话与孩子对话就是开展好家校配合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可让家长通过观摩老师的口语教学过程来提高自身的普通话对话能力。如教师在周五可将本周所学的内容全部展现给家长,让家长知道本周孩子口语学习的内容,从而在家中用孩子学过的口语与孩子进行交谈,以巩固孩子本周所学习的口语内容,让孩子将课堂上学习的口语带到日常生活中,拓展口语练习的范围。(3)学校还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对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从中总结口语训练的经验和方法,让家长知道孩子的缺陷,以指导家长配合学校进行辅导。

聋校的口语教育教学不同于“康复中心”的康复训练,“康复中心”的受训对象是年龄偏小的聋幼儿,他们学习语言有很大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多种游戏活动进行听觉训练和语言训练。聋校的口语教育教学则不然,聋童的年龄偏大,可塑性较差,游戏活动的形式也有别于幼儿的游戏活动。因此,在聋校内进行口语教育教学时,既要与聋校的教育方式接轨,又要和幼儿教育的说话练习相联系。这是聋校的特殊性必然形成的聋校口语教育教学的又一种特殊方式,这种特殊方式会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聋校口语教学既拓展了特殊教育,又为聋人发展语言打开了通道。

参考文献:[1]叶立群,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培智语文课堂中“情知”结合的教学艺术黄燕(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乐山 614004)【摘要】培智学生受自身智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自控能力较差,学习习惯较差,注意力不集中,言语表达不清,信心不足,很难保持较长时间专注听讲,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严重影响到培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培智语文教师需要依据培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发展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认真组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组织教学,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启智,在学中成长。【关键词】培智语文 课堂教学 艺术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气氛活跃,希望自己的学生上课时兴趣浓厚、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培智教育课堂上,老师们更需要使出浑身解数,让课堂生动活泼,引导学生互动交流,课堂氛围热烈。然而,难以改变的现状是:培智学生由于自身智力低下,往往伴随自控能力较差、学习习惯较差、注意力不集中、言语表达不清、信心不足等多种问题,很难在课堂中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听讲,很多学习内容无法理解和掌握,许多问题很难清楚准确地表述回答,不少教学活动也无法顺利参与和操作。加之培智班学生层次复杂、参差不齐,所以培智课堂教学中堂常常显得散乱无序,课堂效果不佳,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很多老师往往很难集中进行集体教学,总是采用复式教学和个别辅导,但复式教学和个别辅导的模式并不利于表现语文教学的魅力,也不利于展现教师的教学艺术,还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笔者从事特殊教育已十余年,多年的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论是:培智班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也可以是集中集体、规范有序地进行,学生可以带着兴趣参与教学互动,老师也可以轻松愉悦地享受语文教学的魅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培智生爱上语文课堂呢?怎样才能让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效果出众呢?笔者认为,培智语文教师必须要依据培智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发展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认真组织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学习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愉悦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笔者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课堂并组织教学,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启智,在学中成长。

一、发自内心的爱每个学生

爱是最好的教育,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尤其是对于智力水平不高的孩子,教师发自内心爱真诚且自然流露出的爱,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培智学生往往有自卑忧郁、自暴自弃、冲动固执等消极的情绪,因此,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心中始终要对自己的培智学生充满希望,相信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也具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用如父母般的爱去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培智生,多和他们交流,多为他们排忧解难,时刻把他们放在自己的视线之内,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乐于把握与老师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心理上的慰藉,从“亲其师”到“信其道”进而到“乐其道”。信任就是最好的老师,情与知结合,以情促知。

1. 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1)教师平时要多走近培智学生,与他们亲近,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让他们说出自己开心和不开心的事,对于做得好的方面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他们的困难热心帮忙解决。这样不但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爱,体验到和老师在一起的快乐,为课堂教学中心理上的接近作好准备。(2)事先设计好问题,主动询问一些与当天所学内容有关的生活知识及相关事情,让学生提前知道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3)每次上课之前总结评价上一次课时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尤其要重点夸奖表现良好的学生,鼓励孩子们的优点,帮助孩子们克服缺点,引导孩子们争当积极上进的孩子,激发学生的进取心。(4)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文内容的趣味性,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教学,多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举例和开展模拟或者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自主地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

2. 微笑是最好的问候语

教师面带微笑,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培智学生,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培智学生的心理比较单纯,较为敏感,极易满足,老师一句赞美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甚至一个温和的笑容就足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以一个慈母般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和帮助每个培智学生,始终以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表现。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常以“你真棒”、“你能行”等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把握住孩子转瞬即逝的注意力

培智学校教学的难度和教师的技巧都在于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保持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集中并保持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才可以带领学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特殊教育中,培智学生学习时注意力大多具有不易集中、稳定性差的特点,加上他们感性认识贫乏,思维直观、不具体、不连贯,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要采取多种形式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把课本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趣味化,创设情景,激发培智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控制和调节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大脑的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1. 注重课堂组织教学,控制好学生注意力

培智学生学习时难于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力难于集中并保持。对于低年级的培智学生,可以用儿歌、手势、口令等形式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随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学生上课时东张西望、趴在桌子上玩或讲话开小差时,教师就一边做着动作一边提高声音说“123,坐得端”、“拍拍小手,坐坐好”或者“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好话;小嘴巴,闭闭好”等,学生会很快作出反应,坐端正,遵守纪律,并进入课堂角色。这样就可以较快地端正孩子们的学习态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有时当大部分学生正在认真听老师授课时,可能会出现一两个学生大声地讲话或随口说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教师就伸出一根手指放在嘴边,提醒他们不要讲话,注意听讲。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孩子们明白其中的意思。而对于高年级段的学生,在感觉学生注意力分散和开小差时,教师可以讲讲幽默的笑话或者有趣的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将这种组织教学的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时刻把握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师生间的课堂配合能力和互动兴趣。

2. 注重创设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不会不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怎样才能把握住培智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最理想的学习方法是让培智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课堂氛围中忘记自己是在学习,而是在快乐做游戏。他们在游戏中不仅能放松自己的心情,还能在老师的欣赏、同学的鼓励中忘我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之中,从而在无意识或潜意识中逐步记住当天的学习内容,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自觉集中好注意力。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好课堂教育教学规律,既要让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学有兴趣,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适当的休息时间,避免因学习过程中的过度疲劳而降低学习质量,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2)适当安排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欣赏与奖励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和注意力,逐步走向自立。(3)学习与巩固相结合,在不断认知和反复中逐步掌握当天所学内容,让每一个培智学生都能从自己或他人的进步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随时提醒自己要注意听讲,自觉地与他人竞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慢慢从内心认识到集中注意力是学习好的关键所在。当学生自觉努集中注意力时,学生的学习纪律自然会有很大的改观,教师授课也会变得轻松愉快,课堂气氛也会随之好转。此时,教师再进一步点拨或讲解新知识的重难点部分,孩子们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兴致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让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课堂语言艺术性,教师言语通俗化

堂课是否成功,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很重要。课程开头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课程结尾在于汇总学习内容,留下深刻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对于培智生来说,学得慢、忘得快,要想他们能记住当天所学知识,在结束新课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当堂课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要点外,还要及时总结、评价每一个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具体表现,并一定要用富有激情和感召力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比如教师可以总结本堂课比赛结果及时进行嘉奖,还要鼓励学生在下一节课相互比赛,看谁得到的“红花”多、“星星”多,看谁识的字多、说的句子多,看谁找的字词、图片又快又准;鼓励他们向当天学习认真、发言积极的同学学习,争取在下一节课超过他们。这些虽然是看似平淡的几句话语,却能又一次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随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好学精神,还能再一次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也就达到了培智教师所要追求的让培智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快乐中促进学生智力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另外,由于培智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和充满激情,尽量联系实际,列举实例,这样学生才能听得懂、学得进去、记得住、忘不了。

归根到底,提高培智语文教学效率和激发培智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让培智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培智语文课堂充满乐趣并不难。“情与知”的结合是实现目标的催化剂,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情感和认知是教育的两大重要因素,情感与认知是密切联系的,情知结合与统一是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以知情协调为主线,情感交流为基本模式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教育,特殊教育是从爱开始的。特殊教育教师要与学生心灵进行沟通,只有教师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的参与意识才会被唤醒,才会产生主动学习的需求。爱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创造民主、和谐的爱的环境,以真情激发需要,以情感推动学习,以尊重保证合作,以爱心促进交往,以交往促进互动,学习、合作、互动完成教学任务,推动学生发展。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或妙语连珠,或声情并茂,或幽默风趣,或慷慨激昂,或亲切平和,或简洁精练,都能起到增添课堂魅力、锦上添花的效果。所以,培智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在于“情与知”的结合,在于心与声的融合,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和百分百地付出。总之,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有心就有爱,有爱就有艺术,有艺术就有魅力,有魅力就有兴趣,有兴趣就有参与,有参与就有效果,有效果就有成长。

参考文献:[1]于文.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01(3).[2]马晓燕.培智学校课程生活化的思考[J]. 现代特殊教育,2001(9).[3]茅于燕.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5]许家成,张文京.智力障碍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与实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6]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方俊明.当代特殊教育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浅谈聋生语文课堂教学谭恩佳(资阳市安岳县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资阳 642350)【摘要】聋校语文教学是整个聋校其他各科教学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又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教学手段,能够快捷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引导聋生喜欢语文学科,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是我们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关键词】聋校语文 兴趣教学 语言沟通 技巧教学

聋校语文教学是整个聋校其他各科教学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又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教学手段,能够快捷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引导聋生喜欢语文学科,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是我们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把笔者个人在聋校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见解与大家分享,以供探讨。

一、激发学习兴趣教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推动聋生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是使聋生有效参与课堂的重要环节。因此,笔者从兴趣入手,抓好课堂教学,改善语文课堂效果。

根据问卷调查得知,聋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其主要原因是看不懂老师的手语并且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因此觉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从而不喜欢语文老师,厌恶语文课。学生不喜欢语文,一方面与老师有关,另一方面与课堂内容有关。因此,教师只有从两个方面入手,才能改变聋生的课堂现状。“亲其师,信其道。”首先,建立宽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互动、平等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要钻研业务,精通手语,精心准备,设计课堂环节,让学生学习的内容形象化、趣味化。最后,尽可能地关心、爱护学生,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以幽默、风趣、诙谐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使聋生在快乐环境中学习成长,让他们喜欢语文教师,进而爱上语文课。

二、注重语言沟通教学

聋生听力残疾,他们与正常人的交流主要靠手语来进行,而手语却是一种概括性很强语言形式,往往用一个手势来表达多种意思,因此,教师和聋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便出现了教师要表达的意思和学生理解到的意思不一致的现象。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一矛盾呢?

1. 教师方面

教师必须用规范的手语,包括手势的准确性,方向性,幅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路线的走势,面部的表情,手势是否被遮挡,有些手势还需要适度的夸张。这些都是教师在规范使用手语时必须注意的方面。

2. 学生方面

学生在学习手语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应严格把关,特别是手势相近的词语,要严格区分,细微之处也不能放过,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以后师生之间交流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

3. 师生之间

教师和聋生之间是否完全理解和接受了相互传递的信息,这可以通过手势询问、聋生的表情来判断。如果聋生已经理解了,一般会显现出愉悦的表情;如果暂时还没有理解,面部便会出现思考状;如果完全不知道,面部便会出现迷惑的神情。教师在和聋生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察言观色。

三、重视激发兴趣导入教学

聋生学习语文正如我们正常人学习外语,对它感兴趣则学起来很容易,如不感兴趣则极有可能变成“门外汉”,故在学习新课之前如何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抓住聋生的注意力,是完成新课教学的前提。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

1. 展示法

聋生的耳朵不灵敏,但他们的眼睛却很敏锐,在老师手语的比划当中可能不知所措,但在直观的实物、图片、影像前马上能引发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如笔者在教授《我们的学校》一课时,用数码相机把学校全方位地拍摄出来,在上课之前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就被照片中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在教授《秋天》一课时,笔者利用Flash将秋天黄叶纷纷飘落,大雁排队南归,农民忙着割稻子、摘棉花的丰收景象制成动画,让聋生在观看中领略秋天的美景,激发学习新课的热情。在识字教学中,实物展示更能清楚、全面地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学习“菠萝”一词,可以拿一个菠萝让学生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大小,闻闻它的气味,最后还可以尝一尝它的味道。这样学生对菠萝一词会有全面的理解。

2. 问题引入法

聋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往往对课文中的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情节的发展、结局十分的关切,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例如笔者在教授《画蛇添足》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后将一壶酒赏给仆人,可酒只有一壶,仆人众多,于是定下一条规则,各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谁喝,可结果最先画好蛇的那个人却没有喝成酒,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3. 目标导入法

在一堂课的学习当中,学生往往不明白自己在这一节课中要学习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因此学习是被动的、不自觉的,如果在上这一节课的开始就将这节课要学习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清楚地交代给学生,学生便自然将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重点知识的学习上。例如,笔者在分析《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就将一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小黑板出示给学生,要求他们按照这几个方面去学习:①小猴子行走的路线是怎样的?于小猴子每到一处做了些什么?盂小猴子是怎样回家的,为什么?有了这些学习目标,老师在讲到这些重点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的效果也非常明显。

4. 语言描述法

老师精彩的描述,创设生动感人的情景,可以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从而产发学习愿望。例如笔者在教授《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接着转入漓江的水的特点。以比较对象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能清晰地抓住漓江的水的特点。

四、巧设各种技巧教学

在进行课文分析时,适时运用各种技巧,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巧设问题

在课文分析中,问题设计得巧妙,会让聋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效果。在教授《春蚕》这一课的结构特点时,笔者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够在书上找出蚕生长的阶段吗?”学生很快地回答出:“蚕卵寅小蚕虫寅大蚕虫寅蚕茧”的正确答案。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这一课作者便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2. 课堂表演

有些角色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表演,让他们进入角色,亲身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如教授《掩耳盗铃》这一课,笔者拿一个铃铛挂在教室里,之后便走出教室,让学生在教室内捂住自己的耳朵去“盗铃”,结果每次都会被发现。这样学生便能直观地想象盗铃的人为什么会被逮住。

3. 直观演示

对于一些理论性强的文章,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如教授《乌鸦喝水》这一课,教师可以直接演示将石子填入瓶中,水位上升,乌鸦便可以喝到水了的过程。这远比教师用语言描述来得快捷,学生理解亦深刻得多。

4. 亲自实验

一些课文,如果用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也能达到语言描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如教授《捞铁牛》这一课,教师可以在一个大水槽中模拟捞铁牛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亲自实验,学生便会轻松理解铁牛是怎样被捞上来的。

5. 妙用板书

在聋校语文课堂分析中,板书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巧妙的板书,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理解。如教授《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笔者将其归纳为:“路上寅洞口寅外洞寅内洞寅出洞”这样的结构,然后再讲解每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头脑中便形成了一种非常清晰的思路,这样一来,讲解课文也就容易多了。

6. 辅导背诵

聋生对语言的记忆非常困难,有些课文,聋生即使记住了,但过不了多久又忘记了,原因是聋生没有真正理解到句子的含义,所以容易忘记,因此,在背诵时一定要让聋生对所背诵的材料进行透彻的理解,然后再背诵。而那些篇幅很长的课文,聋生则更难记住了,但是如果采用分散记忆和关键词提示背诵则容易多了,分散记忆是指将一篇长的课文分段记忆,记住了第一段再记第二段,依此类推,各个击破,长的段落就分成若干层进行记忆。关键词提示法是指找出文中那些表示时间、方位等词语对背诵进行提示。如课文《公园一角》的背诵,每一段的前面都有关键词:凉亭四周、凉亭正前方、凉亭右侧。找出这些关键词,在背诵的时候思路就很清晰了。

总之,教学有法,然无定法。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各种教学方法,形成了独特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技巧,深深地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学生就一定会喜欢语文教师,喜欢语文课。浅谈聋校“生活化语文课堂”的尝试周丹(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乐山 614004)【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更要走近听障学生,把课文生活化,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听障学生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关键词】聋校 语文 生活

由于听障学生自身听力缺陷,无法通过单一的有声语言来获取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接受抽象的语文知识就尤为困难,这一特点决定了聋校教学形式的特殊性。但是,目前聋校教育仍以班级授课制的隔离式常规教育模式为主,教材中“学”与“用”有着一定的脱节,不适应听障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效率很难提高。为了发展聋生潜能,补偿其听觉缺陷,让他们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笔者借鉴了其他特校的成功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整合教材内容,用生活化的理念来指导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引导教学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聋校的教学计划》指出:“对听力语言障碍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补偿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