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0 01:50:10

点击下载

作者:张德才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岁月无声

岁月无声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岁月无声作者:张德才排版:辛萌哒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01ISBN:9787511535047本书由天津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自出版)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梦靠手脚圆(外9篇)刘兆林(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梦由心生,不断重复的大梦,便叫理想。

而圆梦,即争取理想实现的过程,必得靠自己的手脚辛苦劳作。这靠手脚的劳作,不是靠见不得人的暗中出小手拉拢行贿,或阴沟边麻桌下伸黑脚使绊子坑人利己,而是靠自己的梦想支撑修炼出的高贵品德和过硬才能,即通过自己勤劳朴素、光明正大的大手大脚,点点滴滴扎扎实实付出真诚的劳动,使梦想得以实现。

我的好战友张德才,又一部新作《岁月无声》完稿,而且是文学性很强的人生自传,所描写经历与环境我多有了解与耳闻,因而欣然命笔,为战友的第11部书作序。

我已少梦,且忘性越来越强,而战友的心血自传,使我忽如梦中喝了灵丹妙药,记性陡然战胜忘性,许多青春往事在眼前翻飞起来,而最清晰的,是德才40年前讲的一个关于飞机的小故事。当年,我们驻扎在兴安岭索伦镇营房里,身穿战士服的德才说:“我老是梦见自己攀在一架模模糊糊的飞机翅膀上追二舅开的飞机,却总是追不上,有时都从梦中喊醒了,还是追不上!”其实他那时并没坐过飞机,也没在近处看过飞机,更没法见着开飞机时的二舅了,只是总听母亲说二舅是飞行员。所以,小时候一有飞机从头顶驶过,他就仰脸追着跑上一气,并高喊:“我看见二舅了,我二舅是开飞机的!”所以从童年开始,他的梦想就是能在高境界处振翅飞翔。中学毕业后,他被公社选任宣传助理,仅半年就入伍了,当的却是陆军守备部队夜间站岗、白天打山洞的炮兵战士,而且从入伍到退休,都是穿着陆军部队的军装,从士兵到干事、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直到成为师级政委,他才有资格乘飞机。退休前他一直在大小兴安岭的草原和林莽转悠了近40年。

听德才讲他追飞机的故事时,我是个酷爱写作的新闻干事,他在我当组长的报道组当报道员。其实,一个炮兵团能有多少能上报纸的新闻?我本人酷爱文学写作,所以我们团的报道组便什么稿子都可以写,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只要能瓜葛上我们团的人和事,哪怕驻扎地的名字和环境都行,当然得是对部队建设有利,能为部队争光。所以我看中了文笔好,什么稿子都能写点,既吃苦耐劳又有理想,且脚踏实地,还能团结人的高中生新兵张德才,建议领导把他调入宣传股报道组。后来那个报道组还出了一个解放军报社优秀记者呢!德才那时就表现出既能写又善于干好其他工作的能力,所以不久就被提拔到师政治部组织科当干事了,32岁就成为我们曾经所在炮兵团的政委。他任职期间,炮兵团成为原沈阳军区树立的先进典型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团队许多重要的工作经验总结都是他亲自动笔写成,同时他还勤于写些随笔类的个人道德修养文章。离开炮团后,我们还常常主动见面,交流理想与现实、工作与做人方面的体会。记得我的没有酒饭没有仪式,只有几把瓜子几块糖的“结婚座谈会”,他和另一位宣传科爱写作的干事合伙凑钱买了一块椭圆心形喜鹊登枝镜子,不远百里送去贺喜,使我那没新衣新袜新枕头,什么新物都没有的“新婚座谈会”有了一块纯洁如月光温暖如阳光的镜子。如今,许多旧物件都找不见了,那块椭圆如心样的镜子,仍挂于我乡间用来劳动写作的“听雨庐”。这种因“圆梦”结下的非常情谊,虽经几多工作岗位变动而难以磨灭。记得有年他到省城送稿,我见他穿着军装,鞋却是黑面白底非部队着装那种,就以老大哥的口气问了一句“你这是部队发的鞋吗”,他立刻脸红了。送他去火车站,我要为他拎包,他说:“让你拎包,那成啥事了?!”我说:“我不帮你拎点东西,那叫什么送站啊!”这种芝麻小事,他也写进《岁月无声》里,还有被我忘得毫无踪影的小事,如见他在饭堂没系风纪扣而当众提醒他,也成了他圆梦的细节,而他立功受奖的一些大事却没有写。这说明,他的为理想圆梦,都是严格要求自己,闻过则喜、见贤思齐方面的内容。再后来,炮兵团所◎陪心中偶像作家刘兆林(当年的报道组长)在兴安岭上

在的守备师整个在百万大裁军时取消了编制。我既在这个部队当过战士、干事,还当过教导员和师政治部代主任,不禁深为那个部队的优秀人才叹息,尤其为一同笔耕不辍且大有潜力的德才战友惋惜。值得庆幸的是,德才确如自己名字昭示的那样,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并被作为优秀干部保留下来,提拔到野战部队任职,直到后来成为军分区最高领导——政委而退休。德才并没有上过战场真刀真枪同敌人拼杀,但与当下一批批大小赃官经不住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战而纷纷落马,不齿于人的惨痛现实相比,也令人感叹不已,倍觉德才的圆梦之旅的难能可贵。我们都是底层普通人家的孩子,尽管“文化大革命”狂潮曾把我们激荡得热血沸腾,有时也会滋生一丝野心,但很快狠斗私字一闪念便化为了雄心,因为我们的理想,是为了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官兵平等、官民一致、吃饱穿暖、没有人上人也没有人下人的社会而奋斗,其他几乎不曾奢望过。当下,百年“中国梦”所激起的全民奋斗热潮,相信德才的《岁月无声》,会对每位认真阅读的朋友有所帮助。2016年5月1日劳动节草于沈阳

刘兆林简介:当代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兼党委书记)、省政协原常委兼文化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现顾问)。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四百多万字,主要有长篇小说《不悔录》《雪国铁梅》《绿色青春期》;中、短篇小说集《啊,索伦河谷的枪声》《雪国热闹镇》《船的陆地》《三角形太阳》《违约公布的日记》;散文集《高窗听雪》《和鱼去散步》《父亲祭》《在西藏想你》《脚下的远方》;长篇传记《儒林怪杰——吴敬梓传》等多部。作品曾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冰心散文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文艺奖、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东北文学奖、曹雪芹长篇小说奖,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奖励等。杨延昌(1969年入伍,转业后为吉林省监狱管理局正处级干部)

军营,虽然单调清苦,生活却是紧张有序的。军人,虽然来自四面八方,感情却是纯洁深厚的。我与张德才同是喝着洮儿河水,沐浴着索伦河谷清风成长起来的,有着兄弟般的情谊。他的新书出版之际,我忍不住写上了几句,将我所了解的张德才告诉大家,以抒我们四十多年战友加兄弟的情怀。

生活上,他是一个勤劳节俭的人。1971年年底,团报道组组长刘兆林把刚当兵不到一年的张德才从榴炮三连选调到政治处报道组,当时我在电影组任组长,我们都隶属于宣传股。机关当时住的是平房,没有暖气,办公室与宿舍合一,用水要到50米外去担,没有自来水。生炉子、担水、打扫公共卫生等,他全部承担起来,工作量很大,他一直坚持去做。他无不良嗜好,生活节俭,入伍第一年每月津贴费只有6元,年底他寄回家60元,全年只用了16元(他从前带了4元)。部队发的袜子他穿坏了补了又补,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

工作上,他是一个勤奋好强的人。张德才虚心好学,为在报道工作上尽快上路,对军内外报刊上好的文章细心研究,每年都有一本报刊剪辑。当时没有打字复印设备,用复写纸复写稿件或刻钢板复印稿件,他当天能完成的绝不拖延到第二天,写完的稿件经常徒步跑三四里路送上火车的邮政车厢。为了写出高质量的稿子,他每年大多时间都深入连队,生活在战士之中,用心体验生活,细心采访调查。他的衣兜里总离不开本和笔,每年写出近百篇稿件。提干后,他任指导员,在全师政工会上交流经验;任团政委,带出了原沈阳军区的标兵团和先进团党委,荣立集体二等功。记得一次师组织党的十三大文件学习集训,在5个团级单位中进行10项评比竞赛,他带队的炮团获得所有项目的第一名,我带队的师直属队所获得的都是第二名,作为他的老哥我服气地说了一句:“你是有第一不要第二,我总是排在第二,甘拜下风。”

情感上,他是一个有爱心重情义的人。在父母面前,他是个大孝子,父母一直在他身边,尽孝报恩细致入微,打破了“忠孝难两全”的说法。在兄弟姐妹中,他是个长兄,给弟弟妹妹进城落户、安排工作,逐一成家,尽到了长兄的责任。在小家庭生活里,他对妻子关爱有加,妻子两次重病住院他都亲自陪护,将妻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对儿子严中有爱,没有惯出干部子女、独生子女易有的毛病,使儿子成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在战友情感上,他口碑出众,人走茶不凉,久别情不断。他退休后,早已转业复员回家乡多年的干部战士还一直惦记着他,年年分别寄家乡的大米、茶叶、腊肠等特产给他。

我与张德才,四年多的同吃同住同工作,四十多年的相识相知相交,与众多了解他的战友有个共同的结论:张德才名副其实。张兴平(大兴安岭军分区漠河武装部政委)

张德才政委是我的老首长。1985年我入伍时他是索伦炮团的政委,我是电影组的放映员,正是在这位老首长的关怀下,我上了军校,成为一名军官。作为他的部下,我和大家一样,觉得他人如其名,德才兼备,名副其实。

在“德”上,他的军旅生涯虽一直战斗在边防高寒艰苦地区,但始终秉承“德行天下”的理念,在工作中,坚持以忠诚、尽职、创新、责任为操守;在家庭里,称得上孝子、慈父、好丈夫。他身上散发着“仁、义、礼、智、信”的光芒。

在“才”上,他一直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以其才华能力和人格品行赢得职业尊严,树立领导风范。他领导的团队,被原沈阳军区树为“先进团党委”和“基层建设标兵团”,荣立集体二等功。后来,虽然团队在裁军百万中随守备部队的撤销而不存在了,但这支过硬团队的团魂犹存,张政委及当年他的部下们曾多次多人专程去老团队驻地看望,回望当年的辉煌!陈振(在部队两次荣挂学雷锋铜质奖章,多次立功受奖。现任辽宁省盘锦市信访监督室副主任)

28年前,我入伍进了时任团政委张德才所在的索伦炮团,在那里我度过了难忘的军旅生活。张政委做人做事与他的名字一样:有德有才,德才兼备。以他为“班长”带出了过硬的先进团党委和荣记集体二等功的标兵团,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献身边防、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我从一名士兵、优秀班长到一名军官、学雷锋典型,每一步都与张政委的培养指导有关。他曾对我说过“要像雷锋那样当个好兵,做个好人”的话,成为我终生座右铭。我的成长轨迹和经验还被他编著进《索伦河谷的风采》一书。

张德才政委的人格魅力一直激励我进取向上。那是1985年裁军百万前夕,上级给团里一名保送上军校的名额。在几个候选人中,有资历比我老的志愿兵,还有团里老首长的亲属和上级首长打招呼的,张政委顶住来自多方压力,将名额落到我头上。在我入军校临走的那天,他驱车30多里山路到火车站为我送行。16年军旅生活,我换了五次兵种,数次驻地,坚持学雷锋始终没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脱下军装后,我在家乡盘锦创立“雷锋家庭联盟”,带动每个家庭学雷锋,做文明家庭。我个人还兼任全市七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先后荣获“辽宁好人、百名优秀红十字志愿者、最美家庭、最美讲师、盘锦市首届道德模范、首届十大孝子、学雷锋学郭明义标兵”等称号,2015年荣登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榜,2016年3月5日喜上“好人365”封面。朱贵才(1963年入伍,技术5级,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公众口碑“活雷锋”)

德才同志,我俩都是守备三师炮兵团的人,又同在白城守备区政治部工作。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人如其名、名即其梦、梦随其行。他在团里搞宣传报道时,深入连队、肯动脑筋、善于琢磨,写出了一篇篇激发斗志、令人鼓舞的好文章见诸报刊。他在师、军政治部机关时,求真务实、观念新颖,为领导决策建真言、供实情、献点子,大家没有不佩服他的。他任团政委时,以严格约束自我的行事风格凝聚领导班子,调动干部战士积极性,把整个团队建设成新时期的先进团、标兵团,荣立集体二等功。他走上师职岗位后,熟知所属边防前线的实情,关心基层的疾苦,解难题、树典型,受到官兵的拥戴。他退下来后,勤奋与热情不减当年,仍笔耕不辍。我心目中的张德才,说“德”,他稳健、纯朴、宽宏、勤勉;说“才”,他好学、善讲、能写、敏行。老部队的人,每次提到他,都竖大拇指。苗雨泽(原23集团军67师政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牡丹江市诗词协会名誉主席,著有《摇曳的绿》等多本诗集)

老战友张德才的新书出版,我听说后非常高兴,掌声在手上,愉悦在心里,为他点赞!春上枝头,他给我们送来了好消息,“人面桃花相映红”。

他从京城给我来电话,遥远的距离说最近的事,音容笑貌翻动我的心情,往日的相握相依历历在目。

我们曾经在一个师班子工作过,相互甚是了解。他给我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是“有德有才,有精神信念,为人做事像他的名字一样闪闪亮,名副其实”。在有钢有铁的军旅生涯中,他自信地学习、工作、生活,口碑很好。

回忆,是一种反顾回眸,自己怀念自己的过去。往事并不如烟,把岁月的踏痕放在今天的路上同行,时光永远伟大!姜林(牡丹江市安全培训中心主任)

德才同志是我当年所在部队的老首长,直接领导我多年。他的人格魅力、工作能力、榜样力量、敬业精神以及才华等方方面面,令人钦佩,使我刻骨铭心。在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收获了正能量。部队很多老战友都称赞他人如其名、文如其人。他博览群书,善于思考,笔耕不辍,厚积薄发,不少精品之作在军区获奖,诸多研究成果进入部队决策,多部很有影响力的专著出版发行。无论是对新时期部队建设特点规律的思索探讨,还是对部队建设风采、官兵精神风貌的提炼总结,以及对人生的洞察感悟,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军旅生涯的挚爱与荣光,彰显出他献身国防事业的赤子之心与责任担当,流露出他追求真善美的宝贵品格与高尚情操,折射出他深刻而独到、敏锐而鲜活的心灵感受、思维想象和艺术感觉。我能为人生中有这样一位首长、师长、兄长、挚友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李能(大兴安岭军分区加格达奇区武装部政委,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得知首长又一大作问世,脑海里突然跳出“执着”这两个字。十多年前,首长刚成为我的“首长”的时候,他的两本厚厚的《沉淀》让我感到沉甸甸的,大睿大智、至理至情、语言精辟,煞是夺人眼目,阅后我发自内心地点赞。他退休短短几年,四本分东、西、南、北的《阅旅》,一本《人生二十一谈》又相继问世,堪称巨著,如何了得!没想到的是,时隔不久,他的新作又煞笔待版,这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2002年初识首长,他给人的印象是和蔼可亲、气度轩宇,为人谦恭、处世坦荡,文韬武略、孝忠仁义,居官而不自高,善言而不夸谈,可谓人如其名,其德其才令人仰望。首长不仅工作尽职尽责,平时还善于经营文字,字里行间妙语连珠、哲思深邃,体现出深厚的文化素质和内涵,多年的文学功底铸就了首长的独特视角,相信这本新作定然又是一部喜人力作。刘锐(原大兴安岭军分区副参谋长)偎依

——敬德才兄学识为人,诗怀以念

靠近你沐雨听风,无限感动。

你站成苍穹,心伴春色而澎涌。

你站成凝重,聆听岁月豪情。

仰望你冲天的气势,聚力的哲贤,温暖的抱拥。

依你身躯,听你沉吟,触你血流,感你风动。

俊立肃然,我泪流襟胸,遐思悠远……巨文新(原总后勤部后勤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职3级,技术5级)

张德才,人如其名,有德有才。我和他同为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军休所军休干部,相识六年多,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从原沈阳军区退休安置进京,离开近四十年春秋的军营,他不去过安逸消遣的生活,而是放下枪杆没撂下笔杆著书立说。他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十本书,五百多万字。一个业余作家如此多产,恐是许多专业作家也不及。

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在他的著作中,有经验之谈的《风采》,有规律探索的《纵横》,有哲理箴言的《沉淀》,有景观文篇的《阅旅》,有感悟生活真谛的《人生二十一谈》……内容丰富,感悟之深刻,着实让人钦佩。

欣闻德才同志的大作即将出版,以表祝贺。同时,也相信他的一生经历之财富,能给更多的人带来人生的启迪,并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期盼他有更多的新作问世。第一部分人生的初步轨迹

我是个“当了一辈子兵”的人,经历了部队的多次变革。改变隶属关系五个军单位;守备、野战、预备役、边防部队,先后干遍了陆军部队的所有种类;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九次搬家;团、师、军三级机关,连、营、团、师四级主官任职。在和平年代里,算得上戎马一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军旅烙印。军队是个熔炉,锻造了我钢铁一般的意志,发条一样的生活规律。如果说人生是一个旅程,那么我的旅程是丰富多彩、波澜壮阔、感慨万千、无怨无悔的。◎ 好好学习

1952年农历7月28日,我出生于辽宁省彰武县福兴地公社靠山屯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

父亲在家中排行老二,当时在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当大队长,下管七个生产小队。当时大队干部挣工分,用七个小队的平均工分的分值去算账。即便如此,我家的生活还是捉襟见肘。

大伯性格不精不傻,老实憨厚,却一生未能成家。姑姑、叔叔一大家子人,生活上也主要靠父亲。老叔也挣工分,有时候外出当民工,修铁路。

姥姥家也是“大户”人家,这个“大户”不是指有钱,而是人口多。我有四个姨、五个舅舅。我最小的姨,只比我大3岁,比我姐姐小1岁。因为当时舅舅、姨都出去了,家里就她在我姥姥姥爷身边。小姨做了好大的牺牲,那时候在农村三十一二岁还不找对象的人太少太少了,可她33岁才结婚。

我们一家八口,住两间房。八口人都睡一个大通铺炕,没有一床褥子,只得贴身睡在用高粱秆皮编制的炕席上。一年的零用钱只靠小鸡下蛋、卖一口肥猪来换。

童年时,我对贫苦的感受并没有那么深,却对吃的记忆特别深,这大概就是贫穷的滋味吧。最难忘的就是去供销社卖猪。父亲带我去时给我买几块绿豆糕,用井拔凉水一泡,那才叫个甜香。父亲舍不得多买,只给我一个人吃。凉水泡绿豆糕是我小时候印象里最好吃的东西。我每年都盼着那一天,像过年一样。

还有老叔第一次回家时带回来的糖球,圆圆的硬硬的,还有五颜六色的花纹,不用糖纸包;还有白梨,吃着都特别甜。

5岁之前,我在姥姥家长大。姥姥家对我的吸引力特别大,因为一家人都很有文艺细胞,给艰苦的日子增加了许多乐趣。姥爷会拉四弦琴、二胡,会唱驴皮影,几个舅舅也会拉二胡、四弦琴,一大家子人可以演一台戏。我也跟着学,像板胡、二胡、四弦琴这些都是在姥爷家学的。

姥姥家和我家那么多人,文化程度最高的是我四姨,她是师范毕业生。我二舅当兵。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他俩,我内心有一种自然的崇拜感。四姨文化高,识字多,懂的事也多,会讲很多历史故事。二舅穿军装特别威武,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会开车,会开飞机,地上跑的、天上飞的他都能开,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后来我参军,与对舅舅的崇拜有直接关系。

我的名字,是最有文化的四姨给起的,开始叫“得财”。那时候农村起名很有意思,我叫“得财”,我两个弟弟分别叫“得田”“得顺”,我叔叔家的孩子叫“得有”。有田有财有饭吃,反映了农民那种很朴实的愿望,也可以看出那时真的很穷,起名字基本都带“财”“有”“田”“顺”“贵”。家里的姑娘起名叫招弟、引弟、带弟的,则是盼着生儿子。生儿子固然与传统的“传宗接代”的重男轻女思想有关,也是当时信奉“人多力量大”观念的反映,因为男孩以后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我7~9岁时,小学三年级以前,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1960—1962),等于出生在新社会,过上了比旧社会还贫穷的生活。吃不饱,挨饿,只能吃柳树狗子、榆树皮、苞米茬子、高粱秆等。柳树狗子就是柳树长的一长串像籽似的东西,特别苦,煮熟之后也是苦的。榆树钱是甜的。所有的东西,能吃不能吃都吃,有一种野菜,叫灰菜,吃多了就浮肿,农村是喂猪的东西。最后野菜根本就吃不到了,挖光了。苞米割了之后那茬子,本来是当柴火烧的,当时也是主食,这东西吃了排便当然受到影响,我连续七天都没排出来,只能用喝肥皂水的土法才排出来。

我记得父亲卷一管叶子烟要用一条裤子或者一件上衣去换。一管烟他分三次抽,不舍得一次抽完,抽几口,就掐灭了;什么时候想抽再抽。那时候农村有饿死人的,黑龙江有很多辽宁的人像闯关东似的跑过去。东北最好的是黑龙江,土地多而肥。吉林比辽宁强点,但也是吃不饱饭。

自然灾害以后办大食堂,生产队都去吃大食堂,我母亲在食堂里当炊事员。当时有苞米面饼子,母亲偷偷摸摸放围裙里头,拿回家,一个饼子给我们六个孩子分,就像过年一样欢喜。大米白面根本就没有。家里八口人,爹妈带着六个孩子没有饿死,算是幸运的了。

虽然我童年时候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但由于经常锻炼,还是长了个儿。我18岁当兵时一米七五,后来长到一米七五,现在我退休到65岁了,还是一米七六,一点没降,医生说是因为我当军人和后期打太极拳,骨骼没有弱化退缩。

在长辈当中,姥爷,父亲、母亲,上学后的李校长,这四个人对我影响太深了。姥爷教我很多东西,躺着睡觉的时候也教我,讲历史故事韩信走马分油,五斤油三个人分,一斤的提篓三斤的瓶子,把油平分,三个人当时正吵架呢,没法分的时候,韩信骑着马过来了,连马都没下,告诉他们怎么怎么弄,从提篓里提倒在那个桶里……这个确实是历史故事,韩信比较聪明,他能忍胯下之辱,他也非常智慧。我姥爷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把数学的理念融进故事里了。他还讲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我从这些很有规律性的常识里学到了很多。

老话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姥爷每天早上起来,都背着粪筐到村子里走一圈,每天都带着我。老年人起的时间一般都挺早的,冬天也五六点钟刚刚蒙蒙亮就起来。我每天都跟在后面走,一直到后来我养成了一种勤劳的好习惯,并且早起早睡。◎1977年秋,外祖父:83岁;外祖母:71岁

穷人的孩子自然早当家,贫寒的家境让我从小就比较懂事,有着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好习惯,学会特别节俭地过日子。骨子里这种勤劳、淳朴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

我上面有个姐姐,大我4岁,19岁就结婚了。姐姐只读了4年书,因为学习不好跟不上,一上学就脑袋疼,就不愿意上学了,早早地干起了农活,干了几年之后,就结婚了,这样我就相当于家里的老大,要多干一点儿。我当兵到部队以后,拆洗被褥,都是自己弄,那些老兵都很奇怪,问:“你怎么会呢?”因为我从小就帮母亲分担做很多家务活,纳鞋底子、做布鞋等,我都会干。即使上学,星期六的下午和星期天一天的时间,包括放暑假、寒假期间,冬季的活夏季的活、生产队农民那些活我都干,挣半拉子工分,社员是10分,给我5分。当时就争取为家里挣点工分,也不用人支使,眼里有活。农村有很多活可干,比如秋天要搂出够用一年的柴火,包括打木头疙瘩。背着筐,拿着镐,拿着斧子,把伐掉的木头底下的疙瘩挖出来。搂的柴火用大耙子拖着木条镰子,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搂40镰子。一镰子像桌子这么大一堆,一堆一堆地排成排,够一车就拉回来。我家的柴火垛、木头疙瘩垛都是全村里最大的。那时候也就十一二岁,我一个人解决了八口之家一年的烧柴。在我的榜样带动下,弟弟妹妹也干活,大家都很为家里着想。

我从小就没让家长操过心,后来我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这样,生活自理不依靠家长。我的孩子上大学以后,我们没告诉他,搞了个突然检查,一看吃了一惊。宿舍住了八个人,上下铺,东西扔得到处都是,让本来拥挤的环境更乱。我看着很闹心,问:“那女生宿舍肯定比你们好吧?”他说:“唉,别提了,人家比我们还乱呢。女生东西多嘛,被子也不叠。我看不下去,说这也太乱了。他说你咋不告诉我一声,让我好收拾收拾。”我说:“就想看看你的实际状态,因为环境特别能影响人,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农村都有一个家族体系,一个农村要是五六十户人家有那么十户八户亲属关系的就形成体系了,就比较厉害,在这个村里就是大家族。家族、屯亲构成的势力圈势力比较大,单户、后来户常常受气、受欺负,我们家就是因为父亲的工作变动后搬入的,父亲在大队工作又经常不在家。父亲概括村子里的“三郭二赵”,即姓郭的兄弟、姓赵的兄弟结婚之后分开,郭家三户、赵家两户,在村里形成势力,轮换着当队长。几个姓赵的,赶大车、当保管员、当会计,都是农村中的好差事。虽然农村的家族体系观念强,但是这“三郭二赵”的长辈们都非常喜欢我,叫我“才儿”,我从小也很愿意和老年人在一块儿。我常常在他们几家玩,有时甚至住下了,当然是不吃饭,因为父母从小告诉我不吃人家饭,不拿人家东西,这是规矩。郭家老两口特别喜欢我,叫我“来才”,我经常到他们家里玩。比父亲小一岁的赵叔叔是赶马车的“老板子”,还会做豆腐,每当路上遇上都停车拉上我。因我家与生产队的豆腐房只一墙之隔,他每次做豆腐都叫我去,豆浆点卤水前的豆腐皮那种高营养品他自己不吃给我吃。那时喝豆浆、吃豆腐脑,是高档享受了。

我们家那个村是四合屯,西瓜、香瓜非常出名。每年固定崔爷爷和曾爷爷两人负责瓜园,他们吃住在瓜地旁的瓜窝棚里,从种下瓜到瓜罢园,全程不离瓜地,俗称看瓜的“老园头”。瓜熟季节,成马车地往城里拉。为了多出点钱,两位爷爷夜里换班睡觉,像哨兵一样看守着。平时他们对来往买瓜、吃瓜的人,斤是斤、两是两的,认真得出了名。瓜地里哪个部位有几个熟的和快要熟的,他们也记得一清二楚。有的淘气孩子借地边树、草的遮挡爬在地下偷瓜,气得他们连饭都不吃了。但两位爷爷喜欢我,只要我一去瓜园,就特殊招待,主动送我瓜吃,让其他小朋友都很眼热。

我叫“得财”,但我不要平白得到的财富,于是,上学后,我把四姨给我起的名字“得财”改为“德才”。当时知道毛泽东有一句话叫“德才兼备”,是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去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从此,我就把我的名字“德才”作为人生理想的奋斗目标,一定要有德有才。

我形成了习惯,按照“德”和“才”这两条去要求约束自己。我家的家教非常严格,小时候去外面玩都要向父母说一声,啥时回来都要按时,不管干什么都要听长辈的话。我从来没骂过人,也没打过架,还不淘气,就是爱学习,给人感觉是让老人省心,仁义,懂事,有礼貌,所以包括公社干部在内的好多人都特别喜欢我。等到我稍微大一点儿时,父亲便带着我到各生产队去跑。其间发生一件事,使我对于“德”字的重要性,有了很深的体会。我五六岁时,有一次跟父亲去福兴地村生产队。由于前一天晚上西瓜吃多了,结果半夜做着梦尿床了。当时,我睡在父亲和另一个大队干部中间。早上我趁天没亮,就偷偷把尿湿的部分移到那名干部那边去了。早晨那位干部看着我微笑地说:“我不小心把水洒在褥子上了。”这让我逃过了面子上丢人的一劫。父亲知道后,批评我说:“这样做好像很聪明,但不能这么聪明。你这是诡计的聪明,不是智慧的聪明。做人要实实在在,一是一,二是二,是自己的事就不能往别人身上推。好孩子做错事敢于承担还是好孩子,而做错了事嫁祸别人是又多了一个错事,留了面子丢了品格。”这是我人生当中的一堂课,我记住了,一定要端端正正地做人,让别人喜欢不仅仅是因为你年龄小,而是一定要从道德品质上做好,从小就要正派。

我上学后学习好,老师喜欢,学生都尊重,不管比我大的比我高的,都不欺负我,对我有一种好感。班级里我年龄最小。有一个叫郭玉江的同学当班长,我当学习委员,后来,因为我学习好,又一直让我当班长、少先队大队长、学生会主席、红代会主任。我一年级只上了两天就跳级到二年级,当时全年级就只有我一个人让跳了级。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班里无论多少人,不论大班小班,我的各科成绩一直保持第一名。

关于“才”字,自己觉得虽然做得较好,但是也有遗憾。当时只在一年级学汉语拼音,二年级就不学了,而跳级之前的那两天我只学会拼音体,所以我直到现在也不会汉语拼音,只能用五笔打字,老伴和儿子都开玩笑说我是拼音文盲。◎高中毕业照,时任红代会主任(四排左四)

姥姥家的文艺熏陶又使我从小就很乐观,愿意发奋向上。那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口号在学校处处可见,每个教室的黑板上方这八个大字都无比醒目。我那时就立下了奋斗的目标: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白天,我在院里玉米地的阴凉下学习,家里人来人往不安静。农村没有电的时候点煤油灯,舍不得钱买蜡烛。我每天晚上学习的时间标准就是一墨水瓶的煤油燃尽。家人都睡觉了,油燃没了,我再睡觉。没人要求我,我自己坚持这样做。

东北农村取暖靠火炕,当时都没暖气。我睡炕梢,为了不影响家人,我用木板做了一米多高的隔扇,我自己学习完了睡。炕梢是最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