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的建言2016(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0 02:34:17

点击下载

作者:曹保刚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库的建言2016

智库的建言2016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智库的建言2016作者:曹保刚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1-01ISBN:9787202115206本书由河北冠林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继续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发挥智库作用刘永瑞

丙申年冬月,《智库的建言2016》付梓出版在即,令人欣慰。之所以令人欣慰,是因为历经3个月的省社科联“2016年集中调研和献策”活动部分优秀调研成果终究要呈现在读者面前了,这是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坚持眼睛向内、双腿向下,聚焦时代、站位全局,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提交的建言献策调研报告。先期报送给省委省政府参阅的优秀调研成果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得到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向利,省委常委、秘书长、统战部部长范照兵,副省长许宁等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且已被转送至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起草组参阅,并被省直有关部门采纳转化。这是省委省政府对省社科联工作的肯定,也是对“集中调研和献策”活动的肯定。肯定既是鼓舞,更是鞭策,为更加有力地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积极投入到河北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中的参谋智囊作用,省社科联认真筛选,从提交的近百篇调研报告中选择了《推进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京津冀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对策建议》等50余篇调研成果将其辑印成册公开出版,供有关领导和部门以及所有关心河北发展进步的各界人士参阅,确保真正实现成果转化。“调研和献策活动”要制度化、高效化、科学化地开展下去,既要清醒地认识到河北当前面临的形势,又要敢于担责,勇于创新探索。

当前,河北的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而特殊的时期,进入了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期,这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省社科联作为全省联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更要发挥好智库作用,要重点围绕河北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

机遇很多,困难也不少。在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提出符合省情实际的奋斗目标、发展思路、战略举措和难题破解的实践,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撑。河北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必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课题,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造好的学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必须敢于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势和挑战,扎根河北实际、放眼世界,构建河北哲学社会科学的新高地;必须紧扣时代脉搏、聚集河北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围绕河北改革发展的大局,持续提高新型智库建设水平,推出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党委政府事业发展全局。全省各级社科联和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继续来一次思想大解放、精神大振奋、力量大汇聚,抓住机遇,凝心聚力肩负起神圣使命。一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省社科联要带领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围绕我省坚持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的工作主基调,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上开展对策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新的增长点,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问题组织好跨学科攻关研究。要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问题上取得新成果,要在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工作和扶贫开发等关键领域,开展深入调研,拿出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案。二是要进一步夯实智库建设的学理基础。完备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基础。社科联要重视学科建设,优化全省社会科学的学科布局,通过调整巩固、转型升级、拓展充实、合作融合等,使学科体系更加科学完备、更加充满活力。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机制,建设一批能够增强原创能力、推动理论创新的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对策研究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应用学科,建设一批立足学术前沿、注重前瞻研究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要努力构建体现国际学术前沿、适合中国国情和我省省情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为我省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奠定学理基础。三是要有效发挥新型智库专家队伍作用。省社科联学术委员会和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文化建设三个专业委员会,应成为我省一流的智库研究团队。要继续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优势,把握好我省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的工作主基调,把“集中调研和献策”活动制度化地开展下去,并引领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省情调研和决策咨询,为推动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效贡献智慧。四是要凝聚和发挥新型智库合力。现在,是河北改革发展任务最为繁重的时期,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需要多学科甚至若干个学科群来联合攻关研究。要继续发挥好社科联工作联系的横向性的天然优势,鼓励各研究基地间开展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形成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研究合力;继续吸引不同学科、不同单位、不同地区等各类智库资源开展联合调研和学术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协力合作攻关,在打造跨区域、扩领域、跨行业的智库联盟上做文章。要继续在全省设区市深入实施“新型智库建设工程”,进一步延伸新型智库建设触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的历史时代,我们如何抓住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的机遇,发挥社科联和社会科学在推进我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智囊作用;如何抓住中央和我省关于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战略决策的机遇,把全省社科联建成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和参谋部,所有这些都考验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承担这份责任,展现在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必将是广阔的天地。

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前景广阔。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切实加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更深刻的认识、更科学的态度、更协调的机制、更严格的要求、更务实的作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十四次全会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河北实体经济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韩景元等一、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分析

2009年,京津冀的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50.54%,标志着京津冀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有人认为60%才能说服务经济),2016年达到56.11%。2002—2015年京津冀产业结构比例二、三次产业中京津冀占比分析(一)第一产业占比分析

第一产业总体是增长的趋势,河北占据产值的绝大部分,最低为1988年,比例为72%,最高为2013年,比例为90.91%,北京以及天津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河北。1987—2015年京津冀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变动情况(二)第二产业占比分析

北京在第二产业产值所占的比例一直是下降的趋势,天津在第二产业产值所占的比例1982—1994年期间呈现出下降趋势,在1998年后缓慢地增长,并在2005年第二产业产值的比例高于北京。河北第二产业产值上,远远地高于北京以及天津。整体上,京津冀的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河北省。1987—2015年京津冀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变动情况(三)第三产业占比分析

1978—1996年期间,河北的第三产业发展处于领先的地位,但在1997年以后,北京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河北与天津。1997年以后,河北的第三产业产值处于北京与天津之间,高于天津。1987—2015年京津冀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变动情况三、河北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定位: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

判断北京、天津、河北的三次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不仅要从自身出发,还要从整体出发,两个角度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比如:2015年河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9806.1亿元,河北省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依次为3439.4亿元、14388.0亿元、11978.7亿元,其产值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5%、48.3%、40.2%,其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态势。但从京津冀整体上看,京津冀的三次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正常”的水平,还可以说处于一个比较好的水平(三地服务业的总和比例达到56%,已经接近服务经济的水平)。

从每个产业河北占比看,河北省在京津冀经济中举足轻重,第一产业90%以上,第二产业半壁江山,第三产业占1/3。

从发展基础来看,实体经济(农业、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是河北省产业发展的重点。如何从现在的“大”发展为“强”是河北省未来的重点任务,这也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给三地的定位:北京定位为“四中心”,即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创中心;天津定位为“三区一基地”,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定位也是“三区一基地”,即: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

河北省产业发展规划的合作逻辑是:(1)主要从京津冀整体角度看区域产业结构水平;(2)从区域比较优势的角度去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3)从合作博弈的角度正视三地既合作又竞争的客观现实,也就是要认识到三地首先是“利己”的,不断发现共同利益才是协同发展的正途。合作博弈的重要要素是信息沟通和新创造价值的分配机制,所有这些都要循序渐进。

具体来说,河北省产业定位的标准是什么?笔者以为,除了资源基础、市场需要的一般标准,最重要的标准是全要素生产率。从供给侧的因素分析,无非就是生产函数的三个主要因素:劳动、资本和效率。提高效率,提高生产函数中间的索洛余值,实际上就是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转型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大家比较关注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的路径是涉足新的产业(比如战略新兴产业),但是放弃河北省的传统产业既不现实也不明智,传统产业仍然有生产率提升的空间。

在我国,有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最近大家又都在提新经济的说法,实际上,不同产业在发展、技术变化速度、获取知识、组织结构和制度等因素方面有很大差异。有的产业以激进创新为特征,有的产业以缓慢的渐进变化为特征。OECD的规范叫法是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低技术产业,是按R&D投入强度来划分的,高技术产业中的R&D在技术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中低技术产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的比重,其创新活动以渐进创新和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生产效率、产品差异和营销活动是核心内容。因此,要正确处理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商业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关系。不同产业生产率提高的重点和路径不同,创新的形式也不同,对河北省来说,农业要提高生产率,做优做强,改善生态;钢铁产业抓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抓好国有企业重组与改革;装备制造业抓好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物流和流通业抓好“互联网+”的融合,也可大幅度提升生产率;抓好制度创新,发展新经济,释放精致服务业的需求,培育新的产业等都是推动河北经济发展的办法,需要找准重点、统筹兼顾。推进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刘邦凡等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实现协同发展是具有良好的政策大环境和发展前景的。但目前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仍然存在总体发展差距较大、产业结构雷同、产业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推进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和明确协同发展的基本方向,也需要明确京津冀三地的各自定位,即:以北京市为主导、以天津市为示范和以河北省为突破。同时,更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推进:一、建立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机制

1.建立实质性协同的组织管理机构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协同发展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协同管理机构。该协同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相关规划、推进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实施、监督三地政府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中的行为、提供三地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的信息交流平台、整合三地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的资源等。产业协调机构的建立有利于防止“信息孤岛”问题的出现,有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和整合。尽管京津冀有区域地缘优势,但是受到长期以来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三地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信息沟通并不通畅。因此通过这样的协同管理机构,将信息打造成共享资源,形成有利于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创新和解决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重大需求的长效机制。

2.优化协同发展策略的决策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应建立协同决策机制。所谓协同决策机制,就是指京津冀三地在进行决策时应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充分考虑京津冀三地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不同,起步不同,资金、技术、人才等占有情况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发展目标与发展诉求也不同。在对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方案进行选择时,要尽可能全面地将各地优劣势考虑进去,确保最终的发展方案能够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不仅让某一方做贡献,利益受损,而其他地区仅受益,这样都是不公平的,是与协同发展目标背道而驰的。

3.提高协同发展政策的执行效力

任何科学合理的决策都需要在执行中体现其价值并得到检验,因此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需要建立高效的执行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是影响执行力的根本因素。在推动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过程中,执行人员首先要在理念上就协同发展达成共识,认可协同发展的策略,另外,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京津冀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二、确定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路径

1.积极实施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

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是地区之间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区域内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较优化,信息化、现代化程度较高,而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多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因此,区域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有利于减轻发达地区产业包袱,集中力量去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而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能够缩短技术研发的时间,降低成本,引进先进的技术,发展产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京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过程中,河北省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优势,另外也有着强烈的合作意愿。这些因素都为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转移与承接奠定了基础。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首先,要充分考虑北京市和天津市两地的不同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与北京市有着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坐落在天津的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产业数量有限,虽然其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国内前列,但与北京仍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11平方千米,山地占61.4%,天津市域面积虽然只有1191平方千米,但其平原面积却占93%,后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地域空间更大,转移要求的迫切性不强,转移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对天津和河北两地生产条件的比较。另外,在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合作中,要做到“因人而异”,即根据不同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来安排产业转移和对接。例如,有的企业不愿意整体搬迁,会将研发部门留在北京,而将生产制造功能迁入河北,极少数制造功能为主的企业因与北京城市功能升级目标不符,同时又考虑到市场格局,会将企业整体迁入河北。所以,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保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顺利转移。

在产业承接的过程中,要在河北省范围内临近京津的市县做好产业承接的准备。对环首都经济圈内河北省的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和固安县等13县(市、区)给予特殊地位,给予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鼓励这些地区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创业园区、技术开发区、产业示范区等,增强承接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转移部分的能力。重点承接北京电子信息产业中较为低端且生产制造功能较强的部分,另外不能忽视研发基地的承接和建设,做到均衡发展。

2.打破行政壁垒以构建无障碍交流体系

尽管京津冀有区域地缘优势,但是受到长期以来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三地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信息沟通并不通畅。京津冀行政壁垒的客观存在客观上阻碍了协同发展的推进。因此打破行政壁垒,构建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无障碍交流体系至关重要。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等要素都应该是自由流动的,并不应该受到行政区划的人为限制,这是违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行为。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实现协同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平等对话,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积极创造协同发展的平台和条件。

3.形成产业链以带动产业合作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产业合作是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产业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产业链上,区域经济联动将非常活跃,很容易形成经济圈。但是目前来看,京津冀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梯度,地区之间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河北省各市与北京、天津之间。同时,三地区域内也没有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产业链,这样产业带动能力是难以发挥的。因此,为了促进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需要形成区域内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加强产业链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一方面应加强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通过1978—2013年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从业人数的数据态势统计,不难发现,天津和北京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在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制造、运输、仓储、包装到销售的产业链条中,应充分考虑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优势,发挥各自在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功能。

4.创新驱动以寻求产业新发展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技术创新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基础,创新周期会越来越短,创新内容会越来越复杂,创新范围会越来越广。自主创新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各指标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1978—2013年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在长期发展中,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从业人数之间并没有呈现同步增长的总体态势,这说明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中的价值增长优势不够突出。而技术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价值增长的突破点,说明京津冀电子信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能力不足。因此,在未来发展中,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应将信息技术创新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完善自主创新,加强创新管理,同时对于外国先进技术,增强消化和吸收能力。推进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刘邦凡等

通过梳理国内以及国外部分港口群整合与协同发展的历程,并立足于京津冀沿海港口群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情况,推进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协同发展应该以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以分工合作为基本方式,以港—产—城协调发展为目标。京津冀三地政府要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要尊重市场和实施适度管理。具体来看,应采取以下对策: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与战略

结合我国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根据该地区港口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适合于京津冀沿海港口群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战略。京津冀沿海港口群的协同发展需要整体规划的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港口群协同发展规划也是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的具体体现,通过规划以使其有更好的方向,重塑京津冀沿海港口群的内部分工。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协同发展应紧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规划,科学制定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各港口的功能布局,做好各个港口的功能定位,在充分发挥好各港口应有的作用的同时,实现港口群内部各港口间的错位发展,建立起合作共赢的新型港口集群关系,重点做好存量港口业务的优化调整和增量港口业务的统筹开发,打造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分工明确、错位互补、竞争有序的带状港口群。

2.加强宏观调控与监管

目前,我国的港口管理体制较为复杂,有些地区的港口的行政管理部门直接是国家,有些地区的港口下放给了地方,并实现了政企分开。这种情况在京津冀沿海港口群也同样存在,该地区的四大港口其管理体制并不相同。因此,基于较为复杂的京津冀沿海港口的管理体制,在实现其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监管,制定关于港口规划和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好各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通过既定的规则与多方面的监督规范港口群协同发展中各主体的职能。具体来看,政府在加强对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协同发展的宏观调控与监管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宏观管理。对于推进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协同发展,政府应该履行好统一规划的职能,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与标准,适当地进行指导,及时地进行监督,合理地进行协调,适当进行港口群整合中的各种经济要素的调控,确保港口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整合效果,促进港口群的协同发展。

第二,严格市场监管。政府需要通过完善市场监管来规范各主体的行为方式,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市场在自由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科学有序;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市场诚信体系,提升市场的诚信度。建立起一个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从而更好地规范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协同发展中的市场行为。

3.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港口发展的基础,大力推进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协同发展,首要的目标就是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适当的整合,并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政府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适当对其提供资金支持,以提高港口群各个港口的积极性,一方面,政府要将京津冀沿海港口资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为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专项资金,以财政预算和建立专项资金的形式为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此外,还要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对国内外的一些组织和个人形成吸引,使其积极投资于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二,政府应做好建设的引导工作。推进京津冀沿海港口群的协同发展,政府要鼓励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应避免港口群在优惠政策的引导下而随意建设。也就是说,政府在为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同时,要对其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对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客观,实事求是,立足于实际,评估好待审批的项目是否有建设的必要。此外,政府也要对京津冀沿海港口群的规模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把握,尽量避免公共基础设施不必要的建设和重复建设,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浪费。

4.建立跨行政区划管理机制

结合国内外经验,并从港口群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推动京津冀沿海港口群的协同发展,政府应大力引导并创新性地建立起跨行政区的管理机制,由政府牵头成立一个综合管理组织,并形成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也就是说,要将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同时置于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框架之下,将京津冀沿海港口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机制的构建,形成一个跨行政区划、跨港口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这对推进京津冀沿海港口群的协同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目前,河北省港口集团和天津港集团已经共同出资建立了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实现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协同发展中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这种整合与协同依然停留在企业管理整合的层面,未实现行政管理的整合。因此,未来实现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协同发展的重点是建立起一个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沟通协调管理机制,对京津冀沿海港口群的协同发展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指导。

首先,应将京津冀沿海港口群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更名为京津冀港,沿海的各个港口分别作为京津冀港的各个港区。其次,在整个管理机制框架下,最顶层设置京津冀沿海港口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国家,对京津冀沿海港口群资源整合进行统一规划,并负责不同行政区域内港口发展的协调工作。再次,分别设立天津市港口管理局和河北省港口管理局,负责两地之间的港口互动与交流,对京津冀沿海港口群进行协调。最后,将刚成立不久的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及天津港务集团和河北港口集团分层次作为京津冀沿海港口群产业管理的运营主体,具体负责各港口的运营工作。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类的行业协会在我国迅速发展,它们积极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咨询与技术服务。因此,为京津冀港口群构建跨行政区域的管理机制,一定要将产业协会纳入到其中,使之成为企业与行政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为企业与行政组织提供信息咨询与技术服务,更好地促进京津冀沿海港口群的资源整合,实现京津冀沿海港口群的协同发展。总之,这种跨行政区域合作、集中管理、统一规划、分级运营的垂直管理模式可以促使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因腹地重合而造成的过度同质化竞争,实现区域的协调合作和互利共赢。

5.鼓励港口间的健康竞争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满竞争,对京津冀沿海港口群进行资源整合,并不代表要消除港口群内部各港口之间的任何竞争。因为,在有些情况下,适度的、健康有序的竞争会让各相关主体充满活力,更利于整体与个体的发展。因此,在推进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积极鼓励港口间的健康竞争,规范市场规则,为港口群资源整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鼓励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内港口间的健康、有序竞争,政府要在引导京津冀沿海港口群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在强调各港口间进行分工合作的同时,通过完善市场相关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行为等,适当地鼓励港口间的健康竞争,为港口群发展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从而促使各港口不断提高自身的效率与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京津冀沿海港口群整体的综合竞争力,以真正的实力提高其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此外,鼓励港口间的健康竞争,政府还要给予港口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在其自由发展、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在大环境上进行适度的引导。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打造京津南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的对策建议◇刘 刚等

河北京津南部区域主要处于北纬37.5°—38.5°,是全球农业黄金生产带,是全球主要国家特色优势农产品主产区。这一区域主要包括保定、廊坊、衡水、沧州、石家庄的主要农业县市区。该区域农用地广袤,是国家与河北主体功能区划中的主要农业区。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特优农产品种类多样,历来都是华北地区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当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打造京津南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将是调整京津冀农业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形成农业优势产业集聚区重大战略举措,将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的基本保障。一、打造京津南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的必要性(一)破解京津自身农业产业发展瓶颈的需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京津自身将面对农业生产要素价格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新问题,因此从其他地域尤其周边地域购买农产品、生产要素和相关服务性产品的倾向逐步增加。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根本不能流动的,比如土地要素。京津面对人口压力、资源有限压力、生态环境压力,也急需将农业生产转移出去。在此背景下,京津的现代都市农业向河北扩散或转移成为必然。(二)带动京津冀农业产业创新的需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打造京津南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有利于推动区域内农业产业整体的集聚发展,并通过农业产业的集聚带动京津冀整体的农业产业创新。通过农业产业在京津南部区域的集聚,更加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规模化推广应用,从而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出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及实现对农地生态环境更好的保护。(三)推动京津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协同发展的需要

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期桎梏在京津冀之间的生产品与消费品藩篱将逐步被打破,京津冀各自原有的农业对等结构就会被打破,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中心—外围结构会逐步形成。而河北的京津南部区域借助良好的地理优势、传统的农业生产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交通优势,将成为京津未来现代农业拓展的首选区域。二、打造京津南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的可行性(一)基于京津农业产业扩散的需求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产业单一集聚格局将被打破,在京津冀之间产业将逐步呈现合理分工格局和优势产业分散化格局。当前,虽然京津相对拥有最大的市场规模,但受农业资源紧迫、农业生产自有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转入的限制、大宗农产品生产条件日益被挤压的状况下,农业产业对外扩散,选择新的集聚之地成为必然。(二)基于京津南部区域良好的农业生产自然禀赋条件

京津南部区域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和长期存在的优势农业,处于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中现代农业的“腹地”地位,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带奠定了良好基础。京津南部区域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光质优良,是农作物种植的黄金地带,孕育出了许多高品质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同时,伴随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推进,有形的交通和无形的区位也日益便利,运输的成本将会大幅度下降,也为该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带的打造创造了便利条件。(三)基于河北省主体功能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功能分区

河北的京津南部区域主要县市区都处于河北划定的限制开发区域,这些区域很多都将被用作国家农业生产重点建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包括位于该区域的太行山山前平原、丘陵地区和黑龙港低平原区。保定与廊坊南部的主要县市、石家庄与衡水的中心区域等,这些区域被定位为绿色食品加工供应基地、现代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在处于优化开发区域的沧州的县市区把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农业作为重要区域功能。三、河北打造京津南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的基本举措(一)大力推动区域现代都市农业与京津分工协作化

河北京津南部的各县市区要充分认知自身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传统的农业产业优势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应该担当起的农业职能,走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大力推动区域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基地化、园区化。大力引入京津和河北本土的现代农业经济资源、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嵌入京津冀农业分工协作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中去。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布局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打造具有多样化功能的农业产业区。(二)形成层级分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圈层结构

围绕京津形成现代农业产业的内、中、外三个圈层结构。内圈层主要发展现代都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要满足京津消费者对旅游休闲服务性产品的需求。中圈层则重点培育特色果蔬、畜牧、水产及中药材生产基地,主要用来满足京津消费者对特色、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的需求,同时辅助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采摘等休闲农业。外圈层则重点培育优质粮食、棉花、油料等基础性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同时在适宜的地方辅助发展果品和蔬菜等产业,作为中圈层的后备支持力量。(三)大力推进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

在扭住推进本地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这一根基之上,借助京津现代农业资源优势、龙头企业优势、信息优势、制度优势等,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产业、农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专业生产设施与投入品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流通产业、金融产业等融合式发展。通过构建新型的集约化农业产业链,来不断地激发出对本地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发展需求,通过新兴配套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优化来带动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第六产业的发展。(四)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京津现代农业发展是匹配与当地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如果河北本土不能够为京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龙头企业创设必备的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更为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环境,就难以吸引这些经营主体放弃原有集聚化的生产基地来转而拓展新的生产基地。路通、水通、电通、网通、政策通、规划明,要由相关政府部门在本地域着力营造现代农业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推动土地稳妥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县乡土地流转平台,实现土地流转规范化、契约化,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造基本的条件。(五)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在构造京津南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的过程中,单纯依赖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是不够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自始至终必须依靠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有效应用。必须大力发展集约、节约、循环农业,因此发展的关键还是要将京津以及本土的优质的农业技术、人力资源、先进农业运营管理模式、充足资本引入其中,在做大产业带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积极拓展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积极推动京津冀一体的“互联网+营销”平台的落地生根。(六)大力构建与京津互联互通的农业产业体系

要逐步形成区域内政府间农业协作一体化机制,破除行政区划藩篱,形成面向区域内市场完全开放的一体化体制机制,促使京津冀区域农业经济资源自由平等交换、农产品便利化流通。依托京津南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与产业基地,构架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在大数据时代,积极推动京津南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构造农业物联网平台。加快培育地域特色优质农产品数字化交易平台,构造集优质农产品溯源、质量安全检测监测、数字流通系统为一体的物联交易平台,打造区域乃至国际特色优质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创新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机制政策建议◇孙健夫

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利用好各地教育资源的优势,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是三地高校面临的共同任务。京津冀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度比较高的地区。尤其是在北京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不仅打造了一批优质的市属高校,而且更是云集了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最高水平的大批985大学。而与之相连的河北省虽然也是一个教育大省,但却不是教育强省。在全省118所正规高校(含职业技术学院和独立学院)中,仅有1所211大学,即位于天津市的河北工业大学。作为一个拥有7000多万人口、全省总量位列全国第六的人口和经济大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可见一斑。因此,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创新以京津冀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大力提升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的协同发展机制,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一、建立由教育部和京津冀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机构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大学的领导架构和人员构成要由所属上级党委批准,学校的财力主要由所属政府提供,学校的运行管理要以教育部和所属上级党委和政府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为依据。因此,一所大学的师资、学科平台、招生、实验室建设等影响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资源要素,都直接受到所属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制约。高校之间的人才培养要想进行协同发展,只靠学校之间的愿望来推动,而没有政府部门的领导和组织是不可能实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在于通过三地之间资源要素的整合,打破行政区间的利益束缚,为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打开更大空间,获取1+1+1>3的效果。在三地高校之间的协同发展,客观上来说,不仅受到跨地域管理的规则不同、水平不同的制约,而且更受到地方和单位利益的制约。政府有能力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借助于手中的教育资源支配权力,促使高校愿意在京津冀人才培养协同发展中做出自己的努力。二、合理把握京津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对河北高校的辐射模式

如何发挥京津两市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提升河北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并非一个新话题。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京津两市的高校对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给予了不同形式上的帮助。例如,河北省普通本科大学都不断聘请京津两市的高校教师开展学术讲座、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河北省不少年轻教师都到京津两市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一些学科专业还定期召开包括京津两市和河北省高校教师参与的华北地区学术或教学研讨会。但是,应该说这些帮助的形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对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改善作用有限。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的精神,需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其中高校的疏解是重要一环,并且提出了学校搬迁或在城市中心区以外建立分校的思路。我认为,利用这一契机,可以考虑为提升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做文章。建议北京高水平大学将河北省的保定、秦皇岛两市作为外迁或建立分校的重点选址。原因是在这两个城市设有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省内主要的高层次大学,而且两个城市到北京都有便捷的交通设施。北京的高水平大学既可以通过与当地的高校进行充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为河北省的高校教师获得向高水平大学近距离学习提供帮助,也使学生有机会体验高水平大学的学习理念,同时又可以让北京的教师能够方便地照顾家庭成员的生活,打消他们离开北京的后顾之忧,心情舒畅地在河北工作,可谓一举两得。而省会石家庄也是大学比较集中的城市,学校对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也都有迫切的要求。但考虑到城市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比较拥挤的现实情况,更多地在石家庄建立办学机构应该从严考虑。这些学校与京津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可以着重选择其他灵活的模式。至于河北省唯一一所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由于其学校所在地在天津市,则完全可以利用地缘优势,直接与天津高水平大学开展人才培养的相互合作。三、把师资培养放在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核心位置

师资队伍的素质高低是大学人才培养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体现。为了办好自己的学校,河北省各高校近年来都对师资培养给予了大力支持。如河北大学选择了多批青年教师送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采取了多样化的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外才俊来校工作,并且在全省首次设置了特聘教授岗位。无疑,这些措施对于吸纳和留住优秀教师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必须看到的是,要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少数优秀教师还难以完成任务。到目前为止,河北省高校不仅两院院士稀少,千人计划创新人才的引进与京津两市的大学也没有办法相比,绝大部分学校引进人数为零。而且,更需要看到的是,在过去20多年的大学竞争中,由于种种原因,河北省不少大学自己培养起来的一些优秀教师还被京津等大城市的高校挖走,这进一步增加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毫无疑问,要从根本上扭转河北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困难,当前依然面临着大的体制和环境方面的制约。如果能够利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契机,依托京津两市高校的优秀师资力量,对河北省高校师资提供一个在岗学习的培养环境,有可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这种在岗培养方式,可以考虑在教育部的支持下,走两条通道:其一,京津两市的高水平大学为河北省高校教师专门增加部分攻读博士学位的指标,采用对口招生、不带档案、毕业回校的培养机制。其二,京津两市的高校通过在河北设立分校或者直接与河北骨干大学联手,在河北境内开设博士学位教育课程,由三地高校优秀师资共同参与博士学员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四、加强教学建设协同促进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

教学建设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方方面面。从专业设置到教学方法,从课程设置到教材建设,从实验室建设到实习基地建设,最终都会在教学质量上得到反映。由于不同的高校具有自身的历史传承、学科领域、服务面向等特点,教学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突出自身特色。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无论什么性质的大学,其教学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共性的东西。如何让一所大学能够办得有生气,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学有所成,优秀大学的成功经验还是非常值得其他大学学习借鉴的。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平台,京津两市的高水平大学有机会、有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建设经验深入持久地传播到河北省的高校,促进河北省高校发现和改进自己教学建设中的不足,从而显著提升河北省高校的教学建设水平。建议京津冀高校组建多样化的教学建设论坛,每年定期或经常性地就教学建设问题进行研究,交流经验,组织优秀教师课程的观摩和实验教学观摩。共同申报高层次的教改课题,编写高水平的教材。京津两市的高校国际化程度远比河北省高校更高,他们可以对河北省高校师生开放国际化会议和学术活动,或者直接将一些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放到河北省的高校举办,这有利于实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增强三地高校师生之间的相互联系,拓展河北省高校师生的学习视野。京津冀协同创新中的问题与建议◇田学斌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在于三地的“协同创新”,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目前京津冀三地的创新体系与创新政策协同性不足,体制机制、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缺乏跨地区的科技服务平台,未能建立打破行政壁垒的区域创新成果转化和共享机制,严重阻碍创新要素流动。借力京津科技创新发展优势,建设创新型河北,为河北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引领,必须突破思想认识和体制机制障碍,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深化协同创新的保障措施,形成协同创新的新增长极。一、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科技体系和创新政策协同不够

一是创新体系不协同。在现在体制机制壁垒还未消除的状况下,京津冀三地创新体系相对独立,技术市场互联互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技术交易一体化服务等程度低,区域间创新体系没有形成有效衔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二是京津冀三地优惠政策存在明显落差,影响协同创新效果。北京市拥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建有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京津两地在科技人员激励、高新企业认定、高新人才认证等方面享受国家许多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聚集了相对多的科技创新资源。然而,河北省尚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创新创业政策上处于洼地,三地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技术新产品区域采购等方面政策未能有效衔接。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聚集保障机制不健全,与京津差距较大。(二)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不完善。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科技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但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北京有全国1/4的国家重点院校、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2的两院院士,有众多央企、金融、跨国企业集团总部,由于体制分割和三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加之京津的高福利、高收入等优惠待遇,产生的“人才虹吸”效应短期内难以消除,科技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等难以有效流动,科技资源共享不足,有利于人才交流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急需构建跨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二是技术转移机制不完善,技术要素流动不畅。创新链、产业链、功能链对接融合不够充分,区域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协作配套水平有待提高,高校的产业和技术梯度转移对接路径尚未形成;技术和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产业化不够,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作用还有待加强;京津冀三地在全民创新创业、技术培训服务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尚缺乏深层次的合作,京津技术交易市场对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三)协同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现有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下,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不足,三地产学研创新平台自成体系,创新力量分散、创新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创新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京津冀三地主体自觉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跨区域的科技综合服务平台不完善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交流不畅。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明确,缺乏有效有力的扶持举措和规范管理,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亟待提升。金融支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现有政府科技资金、企业资金、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银行贷款等不同性质的资金缺乏协同整合机制,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和科技担保业务迫在眉睫。(五)区域创新成果转化和利益共享机制未能有效建立

国家统筹协调的三地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尚未形成,发展规划、科技政策和重大项目等区域层面的沟通协调不够,围绕制约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联合攻关、共同协作有待加强。在现行税收制度和分别独立考核的制度框架下,京津冀三地的利益诉求和利益目标不尽相容、创新收益和协同红利难以在彼此间实现对等共享,创新资源高密度地区不可能突破“一亩三分地”的自利考量,也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其他地区,很难实现创新要素、创新成果和创新收益在地区间的转移流动,制约了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二、借力协同提升河北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面向“十三五”,借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面提升河北科技创新能力,在科学评估已有科技创新、协同创新政策有效性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河北实际,借鉴现有协同创新模式经验,转变科技发展方式,整合全省创新政策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政策支持方式,提高政策举措服务协同创新,推进河北创新驱动发展的针对性、有效性。(一)加强创新驱动组织领导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建立“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全面指导协同创新相关工作,研究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先行先试,协调促进协同创新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等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员单位包括科技厅、发改委、工信厅、财政厅、教委、人事厅、政策银行等,具体负责试验区建设的组织实施、考核评估以及其他日常工作。(二)建立科技协同创新规划管理体制

按照国家部署,制定《河北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十三五”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思路、目标与重点任务。参照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推进省域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逐步建立起省内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功能定位清晰、评审公平公正、注重绩效评价的透明管理体系。制定各类科技资源的标准规范,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破解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障碍弊端。(三)建立健全协同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河北与京津创新驱动发展相关规划、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对接衔接,建立健全创新驱动发展评估、考核、激励机制。探索建立财政投入分担机制、利益分享机制,设立跨省市产业转移、技术成果转化的税收分享机制。建立“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咨询委员,配合国家举办京津冀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论坛,联合开展重大专题研究。

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建立部门分工合作统筹推进机制。河北省内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围绕协同创新目标规划,按照职责分工、目标任务和时序进度,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其中,省科技厅牵头负责拟订规划、政策突破与体制机制建设,明确跟踪检查、考核评估以及办公室日常工作等;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试验区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省工信厅牵头负责落实协同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省财政厅负责落实各项财税支持政策;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信贷支持。(四)建立健全协同创新保障机制

第一,以增强创新要素聚集、成果孵化转化能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园区为载体,以利益共享为重点,建立健全一体化园区发展规划、园区联动发展财税激励、跨区域多园区的财税转移支付、GDP分计和税收分成等机制模式,创新共建共享共管协同创新模式,开展各具特色的园区试点,扎实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第二,加快京津冀技术交易市场的互联互通,推动京津技术向河北的输出与落地转化。加快三地股权交易所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建立河北与京津两地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以及全国股权交易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推动京津冀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之间的协作关系。构建网络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组建三地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的创新服务联盟,围绕成果筛选、中试孵化、集成、市场化开发、投融资等创新链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创新支持服务。

第三,强化“市场引导创新”意识,加快建立以产业化和市场绩效为导向的科技成果奖励和人才评价机制。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深入推进科技人员创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专利权、科技成果投资入股等试点,强化股权激励。在产权确权、价值评估、作价入股、企业创办、人员激励等方面,完善推动“科技十条”落地的配套措施办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