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演进——从丛林法则到万物自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1 08:48:19

点击下载

作者:华唯宏

出版社:中国人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明的演进——从丛林法则到万物自由

文明的演进——从丛林法则到万物自由试读:

自序

我必须承认,试图描绘人类文明的完整图景可能是自不量力的野心,但又是难以抵挡的诱惑。我对这样的问题感到好奇:人类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是哪些力量博弈的结果?从法律和秩序的产生,货币和资本的繁荣,到战争与和平的交错,科学与思想的进退,这条道路是否是人类的宿命?如果有不同的选择,会是更好还是更坏?重新审视文明的每一个要素,它们的前世今生,功过是非,因果关联,偶然必然……为什么是人类而不是其他动物发展出这样的文明?如果宇宙中有其他智慧生命,他们会不会遵循同样的进化路线?如果说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游戏,每一级都要走通迷宫才能升级,那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总能找到迷宫的出口,通关升级。但是不断会有更大的迷宫在等待我们。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最终到第九十九级,我们会绝望地发现所有的路都是死路,永远走不出去,除非一切清零,退回第一级迷宫去寻找另外一个当初没有走过的分叉。游戏设计者是否会这样恶作剧?遗憾的是,在一个似乎一切真理都已被道尽的年代,我并没有看到对这幅完整图景的令人满意的阐述。这是我选择自我探索的原因,也是本书写作的初衷。另一方面,如果存在权威解读,是否就可以放弃独立思考?我们相信水管中流出的自来水是无毒的,相信飞机可以将我们送到世界的另一端,相信人是猿猴演化而来的,相信听莫扎特会使人变聪明,直到根据网站搜索排名选择医院,按照投资机构建议买入股票,到未来请人工智能为我们选择伴侣,由看护机器人决定何时给我们停止输液……体力外包使我们获得更多自由,脑力外包却可能适得其反。今天的世界,信息过剩与匮乏同时存在。信息作为一种消费品,遵循供给决定需求、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以惊人的速度被大量生产和消费。人们热衷于了解各种热点和新知,唯恐落后于时代。但所谓的新知,可能既非创新也非真知。实际上,真正的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地造出新的事物,只是把那些原本就存在但被忽略的东西发现出来,是本来如此,而非刻意求新。是揭开那些被喧哗和骚动掩盖的真相,而不是无中生有,为赋新词强说愁。创新如此,人类的其他行为何尝不是如此?悲观主义者会发出这样的慨叹:人类迄今为止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它们要么是对过去行为后果的纠偏,要么是给未来制造新的桎梏。所谓跨界也是如此。世上本没有界,都是人为制造的阻隔。人们把完整的世界细致切割,分科而治,以迁就自己有限的大脑容量。但这种细分最终将背离其进步的初衷。学科的分类,社会的分工,企业划分部门,在过度细分之后,无不堕入同样的陷阱。因此,今天的人类虽然不会笨到重新发明轮子,但是却仍然在各自同时发明轮子。凡此种种,使得人类始终难以获得一个关于自身和世界的完整图景。而一个不完整的图景最终将阻碍自由和文明的发展。局部的真理就是谎言。如果一种解读囿于学科的界限,时代的局限,或孤立的事件,以历史论历史,以经济论经济,终将偏离文明的本质,或为外力操纵。作为互联网时代一次反碎片化的个人努力,本书力图打破既有边界,超越一切已知的事实,在“应该是怎样的”终极追问下,驱动我们的思维直至它能够到达的最远的疆界。唯有如此,才能回归人类的本来目的,才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思想自由,而不是屈从于功利与偏见,或沦为某种主义的附庸。也唯有如此,才能填补那些匮乏的信息,还原一个人类文明的完整图景。于是,我们一边小心翼翼地夯实理性的地基,另一边,思想的过山车呼啸而过,上天入海,穿越历史和未来,在一切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领域横冲直撞,颠覆一切又重构一切。让我们系紧安全带,开始这段伟大的思想历险吧。

第一章·上帝之眼

我们现在知道,天地万物不是造物主用6天时间创造出来的,而是135亿年前宇宙大爆炸的产物。45亿年前出现了一个遍布红色岩浆的球体,在宇宙中飞速转动,直到35亿年前这个岩浆球逐渐冷却,形成了现在地球的轮廓。假如有谁从那时开始可以从太空中清晰地观察地球的全貌,他会看到什么呢?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地球的面貌几乎维持静止,变化的速度以亿年计,起初地表全部被水覆盖,随后陆地逐渐隆起,并出现了河流,山川,然后出现生命的迹象,陆地逐渐被植被覆盖。直到1万年前,这种景象突然出现加速的变化。绿色的森林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农田,旁边出现了房屋、村落、街道,然后是更大的各式建筑,连绵不绝的城墙,巨大的石像,巍峨的宫殿。古战场上掀起漫天征尘,腥风血雨,又化为硝烟弥漫和巨大的蘑菇云。城市中,高耸的烟囱喷出滚滚黑烟,无数的机器隆隆作响。地球的夜晚不再漆黑一片,而是灯火辉煌如夜空璀璨。这样的盛景不断扩大,延伸到原先人迹罕至的地方,巨大的工程遍布全球。而天空中,越来越多的卫星围绕地球旋转,密集的无线电信号在上空飘荡。也许还有一些东西是这位耐心的观察者看不到的,那些人类用自己的头脑想象出的世界:宗教的起源,国家的形成,朝代的更替兴亡,思想的孕育传播,高歌猛进的科学技术,无所不至的资本触角,以及繁荣背后的危机四伏。无论如何,今天我们有75亿人口遍布全球,已经成为地球上最具统治力量的生物,并在自然世界之上创造出了人类自己的世界。人类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推动我们的最大力量来自哪里?又将我们引向何方?本章将首先从已知事实出发,从历史上近百个影响文明兴衰的重要事件中探究以上问题的答案。这些事件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商业科技自然等各个领域。我们并不期待从中获得解释一切的普世真理,更多的是通过对事实的归纳,从更长的周期观察文明的全景,以陌生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那些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它们的表象和本质,隐藏的联系,潜在的趋势乃至被忽略的真相。

两种时间

历史由两种时间构成,一种是缓慢流逝的日常历史,宁静如流水一般;一种是加速前进的变革历史,如激流滚滚,汹涌澎湃。前者如平淡的序曲,静谧的夜空,后者如华彩的乐章,璀璨的烟花。前者是农民的耕作,是工匠的生产,是宿命中的生老病死,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亘古不变的岁月静好。后者是新制度的诞生,旧制度的灭亡,是天才大师的风起云涌,是伟大发明的日新月异,是战争对文明的毁灭和重塑,是乏味的历史中令人热血沸腾的章节。历史上重大的文明进步事件大都诞生在第二种时间里。而纵观这些文明进步的里程碑,我们不难发现,文明进步的本质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协作突破资源局限和个体局限,来实现生存和发展。超越自然第一大领域:人与自然的协作,本质是科技进步,引发生产力的提升,包括:1.人工改造,模拟和替代自然。通过利用和干预自然法则,驱使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突破天然资源和自然法则的限制。包括:· 农业革命,人工养殖和培育动植物,驯化家畜。化肥和农药的发明。杂交转基因技术等· 各种自然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医学革命:医药,医疗,外科手术,基因技术等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中人类逐渐掌握了如何让自然产出更多的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收割野生小麦到人工种植,从捕猎野生动物到驯养繁殖,都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从天然火种到钻木取火,从祈求雨水到引流灌溉,人类在学习中创造出了自己的小型自然,驯服了天地水火,将大自然的无穷力量源源不断的召唤出来,收为己用。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人类仍然将这些伟大的发现归功于上天,视为神的赐予,从普罗米修斯到大禹,各地的人们创造出不同的神话,来颂扬神的恩德。农业有多重要?据估算,即使在食物丰富的地区,每平方英里也只能养活1到2名狩猎采集者,而同样面积土地上的农业产出足够供养50个人。大约在公元前13000年,人类还靠采集和狩猎维生的时候,巴勒斯坦的杰里科(Jericho)绿洲一带,大约可以养活一个有百名成员的采集部落。到了公元前大约8500年,田野里的野生植物变成了片片麦田,这片绿洲已经可以养活约有千人的农村。在其后数千年里,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了农业的起源。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有驯化的家畜是亚欧大陆独有的优势,也是起源于亚欧大陆的文明最终主宰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驯化的家畜不仅为人类提供动物性营养,还提升了耕种的效率。在美洲大陆的人类还在依靠肌肉力量蹒跚前行的时候,欧亚大陆的文明则在凭借畜力开垦土地,运输货物,征战四方。如今,人类饲养越来越多的动物供我们驱使。在地球上,人类总重量大约3亿吨,供我们使用被我们驯化的家禽家畜有7亿吨,而其他大型野生动物总重只有不超过1亿吨。农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热量,养活了更多的人口。7万年前,全球人口大约100万,公元前500年,农业文明逐渐在欧亚大陆普及后,全球人口达到1亿,1500年达到5亿,而今天在化肥农药和杂交育种等技术的支持下,全球养活了75亿人。1500年全人类每天总共消耗约13万亿卡路里,今天则达到了1500万亿卡路里。利用自然资源的另一个里程碑是铁器的出现。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铁器冶炼逐渐在欧亚大陆普及。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影响。铁器的出现促进了砍伐、开垦和灌溉的效率,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由于开垦的成本降低,铁器的发明实际上导致了文明的核心疆域的拓展。例如中国从唐代开始政治和经济的重心开始南移,就是因为对南方未开发土地的开拓而推动的。城市手工业群体也由于拥有农民需要的技术和产品而永久地形成了。公元前8世纪,装备着精良铁兵器的亚述军队所向无敌,迅速占领西亚北非广大地区;公元前6世纪,以铁器武装的大流士王建立了版图空前的波斯帝国,把势力伸展到中亚、欧洲和印度。在人类认识和改造外部自然的同时,也对内部自然——人体自身进行探索。人类最初相信疾病是神的惩罚,受超自然的力量主宰,巫医合流是东西方共有的现象。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医学进行系统的研究。诞生于轴心时代的《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分别是中医和西医早期的巅峰之作,都将临床经验的积累上升到系统的理论总结。此后,西医在科学研究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利用手术、药物、预防等措施帮助人体自然免疫和愈合,战胜病痛,提高生存率。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为了解骨骼与肌肉,绘制了700多幅解剖图。1543年维萨里出版第一部研究人体的著作。19世纪中叶,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奠定了外科学的发展。中世纪的黑死病曾使欧洲人口减少了近一半,但后来人们认识到隔离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黑死病就慢慢消失了。1683年列文虎克发现细菌。1796年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这是预防医学的里程碑。1898年,阿司匹林上市,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抗炎药。20世纪佛莱明发现青霉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有效地消灭了伤寒和霍乱。17世纪的英国,因为白喉、麻疹和天花等疾病,1/3的儿童无法活到15岁,今天只有1%不到的孩子,无法活到15岁。1800年,全球人口平均寿命只有28岁,到2013年为止,全球人口平均寿命为71岁。2.以机械力代替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突破人体生理局限。主要事件包括:· 工业革命和大规模生产· 农业机械化· 能源革命:电能的发现和普及,化学能源的发现和利用,核能的开发· 交通工具的发展· 信息革命: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包括硬件和软件·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公元前3000年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用牛拉犁。差不多同时人类开始使用风力抽水和驱动帆船。公元前1世纪,在小亚细亚和中国出现了水磨,对长时间从事碾米劳动的奴隶是大大节省劳力的装置。至工业革命之前的18世纪,劳动力日益昂贵的英格兰出现了数万个水力磨坊以代替人力。在人力更为稀缺的北美,水力磨坊发展得更复杂,规模更大。由于大型水力磨坊高昂的设备投入和选址的限制(水力丰沛之处),导致了规模化集中式连续生产的出现。而蒸汽机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趋势,使大批工人脱离传统的手工作坊和封建农庄,成为全日制雇工,催生了城市无产阶级。1870年,英国消耗了1亿吨煤,产生的惊人的热量推动着高达400万马力的蒸汽机,相当于4000万人在大不列颠帝国的各个角落昼夜不停地工作。18世纪,富兰克林提出了电流的概念,传说中他还进行了著名的风筝试验,将风筝用金属线放到云层中获取闪电的电流。如今全球每年消耗25万亿度电力,相当于雇佣1000多亿人产出的劳动力。尽管在古代凭借人力也能够完成金字塔、长城和复活节岛石像这样的巨大工程,但是科学革命释放出来的机械力的能量令一切仅凭血肉之躯缔造的奇迹黯然失色。高度机械化规模化的运作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力,1500年人类生产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约合现值2500亿美元,今天则达到60万亿美元,是500年前的200多倍。2007年,美国仅有200万农业人口,人均负责耕地1400亩,人均年产值9万美元,平均一个农业人口可以生产100多人的粮食。而在替代脑力的方面,2018年全世界晶体管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人脑细胞的数量。目前世界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顶点”的浮点运算速度峰值可达每秒20亿亿次。阿尔法狗已经战胜了人类围棋冠军。科学家正在研究电脑芯片和人脑之间的信息交流。人类的身体难以突破进化的约束,但是凭借这些自身之外的强大工具,人类延伸并扩大了人体的可能性,走上一条体外进化之路。人类的许多生理局限可以通过发明新的工具来弥补。以眼睛为例,眼睛作为一种器官在过去数亿年在不同的生命体上独立地反复演化出现超过50次,其中就有人类眼睛这样复杂精巧的器官,包括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巩膜、视神经……而人类在几百年时间里发明了各种全方位弥补和替代眼睛功能的仪器,从眼镜、望远镜、显微镜到能观测红外线等不可见光的仪器,乃至具有图像识别和学习能力的机器人。澳洲研发的一款“盲人眼镜”日前获批准展开人体测试。通过佩戴“盲人眼镜”,以及连接手术植入脑内的微型芯片,盲人将无须眼睛也有视觉功能,就像植入人工耳蜗。3.生存空间的探索和拓展,开发新的居住地,寻找新的资源和财富。主要事件包括:· 城市的兴起· 建筑的发展· 大航海,地理大发现· 新大陆的开拓· 太空探索公元前7000年,杰里科出现了有城墙的城市。古希腊人利用天然地形构建山地中的城邦。古罗马人则使用大量奴隶强力改造地形建造城市。罗马人发明了最早的混凝土,由火山岩、石灰和水混成石浆,再混入砖石碎屑以增加力度和色彩。这种混凝土坚硬得足以构建起宏大的罗马式穹隆,拱顶能独立架起,而无须林立的立柱。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有道路、广场、剧场、斗兽场、神庙、交易所、店铺、法庭、市场、行政机关、会议厅等。城市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相伴。罗马帝国衰亡以后,西欧的城市未能持久繁荣,取代它们的是那些丝绸之路上的东方城市。在11世纪,君士坦丁堡的召唤在整个欧洲得到了巨大的回响,它是西欧人梦想中的家园。威尼斯、比萨、阿玛尔菲、热那亚的商人都在该城建立了聚居地,为的是将货物运回家乡。在11世纪下半叶与外界建立联姻后,基辅则成了中世纪的中心城市。与此同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已经达到了顶峰,北宋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这种市井的繁华。200年后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将这样的盛况大加渲染地介绍给了整个西方。西欧的经济直至12世纪开始逐渐恢复。此后欧洲的经济发展超越了罗马欧洲的经济发展所达到的范围,不是停止在莱茵河和多瑙河沿岸,而是广泛地蔓延到德意志,并且延伸到维斯杜拉河。“那些在基督纪元开始之时只有很少的琥珀和毛皮商人经过的、在我们祖先看来就像非洲中心一样荒凉的地区,现在到处都是繁荣的城市……”对于远离繁华的蛮荒之地,人类也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征服,智人在5万年前走出非洲来到中东,1.4万年前穿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2000年前领着驼队穿过丝绸之路,人类在马背上开疆拓土,在航船上行驶过浩瀚大洋,如今又继续向太空进发。在这样的探索中不乏悲壮的牺牲,但危险和牺牲不能阻挡探索文明的脚步。英国探险家斯科特1912年在南极探险,回程时全队五人不幸遇难。遇难之前,给妻子写下了他的遗书。“……写完上面这些后,我们现在已经距离补给站11英里了。在这期间我们吃了一顿热食,吃了两天冷食。我们本来能熬过去的,但一场可怕的风暴阻碍了我们——我想我们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机会,我们不会自杀,而会坚持到最后一刻。不过这场战斗中没有痛苦,所以你不用担心……你知道我对你和孩子的未来很担心——如果可能的话,让孩子对自然历史多产生一些兴趣吧,这要比游戏对他有用……我曾经对他的未来有过多少幻想啊,然而,亲爱的,我知道你会坚强地面对一切的——你会在我的胸前发现你和孩子的照片,在巴克斯特夫人给的那个红色摩洛哥小箱子里有我的一些私人物品,其中有一块我在南极竖起过的英国国旗,还有阿蒙森的旗和其他一些小东西——你把那面英国国旗中的一小块送给国王,另一小块送给亚历山德拉王后,其他的你自己留着当作一些微薄的战利品吧!我有太多太多关于这次旅程的故事要告诉你,比起舒服地躺在家里,这趟旅程不知要好上多少——你可以给孩子讲很多很多故事,可是我付出的代价也是如此昂贵——我再也见不到最最亲爱的你了……”超越个体第二大领域:人与他人的协作,引发生产关系的提升。包括:1.协作分工通过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协作分工,发挥各自的禀赋和才能,从而突破人类个体局限,实现更大规模和更具效率的生产。主要事件包括:· 分工,交换和自由贸易· 国家的建立· 政治体制的探索· 法律的出现· 企业的建立· 市场经济· 股份制和资本社会化· 开放式协作· 风险投资早期的大规模分工发生在农业兴起以后,并在一个物质日渐丰富精神尚未封闭的时代孕育出了伟大的文明。诞生了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诸子百家,古希腊的科学艺术,古罗马的庞大帝国。分工的前提是充裕的物质基础,即有了剩余的粮食,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艰苦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的工作,成为工匠、学者、商人、僧侣。在古希腊,农业和奴隶制的发展提供了这样的基础。是古希腊各殖民地人民的血汗,是大规模的奴隶劳动,使得城邦的公民们拥有奢侈的闲暇,不事劳作也可衣食无忧,可以高谈阔论,参与政治,著书立说,发展军事,从事艺术。地域间的分工带来的是贸易交换和经济的发展。罗马帝国在贸易繁荣时期,来自埃及的小麦、纸莎草纸和玻璃制品,叙利亚的亚麻布、毛织品和各种水果,小亚细亚的羊毛、木材和小地毯,来自意大利的酒、油和各种制成品,来自高卢的谷物、肉类和羊毛,以及来自西班牙的矿物,畅通无阻地销往各地;从更远的地方运来的则是更昂贵的波罗的海的琥珀和毛皮,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象牙、黄金和奴隶,以及亚洲的各种奢侈品——香料、宝石、调味品和丝绸。随着文明的发展,分工范围更广,出现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协作机制:股份制与资本社会化,全球化经营,开放式协作,投资并购,众筹,众包,共享经济等。在这样的协作中,我们每天信赖着遥远的陌生人为我们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脱离了面对面的人际互动,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同时也展现出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更广泛的协作促进了资源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信息、人才、资本、资源可以自由地流动,配置到它们最能发挥价值的地方。在过去时代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从事的工作在互联网时代被开放式协作自下而上的颠覆。维基百科于2001年成立,它由数万名以写作和编辑为乐的人共同完成,无偿贡献自己的劳动力。可以免费在网上检索,不收取读者任何费用。现在是全世界最大最成功的百科全书。到2014年,全球所有282种语言共收条目2100多万,自愿编辑用户达3200多万人,总编辑次数超12亿次。与维基百科相似,在地图的开放式协作平台OpenStreetMap上我们看到短时间内一群人重新绘制了全世界的地图。在阿里巴巴,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商人;在Youtube,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导演;在Airbnb,所有人都可以经营宾馆……从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就可以看到当今社会协作的广度和深度。在今天的社会,巨富在国家财富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少,J.P.摩根在他的巅峰时期,拥有的流动资金足以满足美国4个月的资金需求。比尔·盖茨的全部资产如今只能满足美国不到一天的经济活动需要的资金。2013年美国养老金总额已经突破16万亿美元,这一数据与美国2013年GDP相当,约为当时美国股票市场总市值的80%。而这些养老金最终是由分散的普通美国公民持有的。一个普通人的资金可能被上市公司用来投入在全球任何角落的业务中,可以用来在中国开展药物研发,在欧洲进行企业并购,在印度购买IT服务,在美国扩建新厂,在巴西采购原料,在非洲将产品运送给消费者……普通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买卖股票,影响市场和经济走向。在本书完成之际,2018年8月30日,纳斯达克指数收于8088点,这个数字是全世界上亿投资者合作博弈的结果。2.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传播以上所有的文明进步都有赖于知识的记录和传播。自然界利用基因遗传来做到这一点,即通过无数世代的演化将某种后天学习到的能力或行为模式写入基因中,从而可以世代相传。就像蚂蚁社会也有复杂的分工,但是这是通过基因遗传固定下来的,从而让一只工蚁知道它生下来以后的使命就是筑巢觅食,伺候蚁后,而不是像蚁后那样产卵繁殖,统管整个蚂蚁家族。相比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储存在基因中的信息不易丢失,但如我们所知,基因遗传的过程无比缓慢,而且只有极少量信息能最终写入基因,绝大多数生命个体后天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会不幸地丢失,即使爱因斯坦也无法将相对论写入自己的基因传给孩子。另一种记录和传播知识的方法是通过原始语言(如手势和声音等)来传递信息,用大脑来记录信息。其弊端是传播损耗大,而且存储依赖于个体的生存,因为如果所有知识都只能储存在一个容量有限的大脑里,随着个体的死亡,这些知识也就消失了。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只天才的大熊猫学会了自己种竹子吃,它希望将方法传授给其他熊猫以拯救族类。其他熊猫需要很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才能掌握,而且即使它们都学会了,当它们都死去以后,这种方法就永远失传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老年人对知识传承那么重要。他们以毕生经验积累,知道在灾荒来临时,哪些野果可以替代粮食充饥果腹,奇怪的瘟疫传播时,什么植物可以治病,虽然这些知识传承会因为个人的死亡而中断。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没有更好的信息存储和传播方法,我们的文明将永远停留在重新发明轮子上。每一代人类都是推动圆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在他们死后巨石又滚下山去,得而复失,周而复始。所幸的是,人类在大脑和基因以外找到了第三种储存和交流信息的方法——语言和文字,使我们可以在知识积累和传播上突破基因演化、生命死亡或者大脑容量的限制,使个体后天获得的进化特性可一代一代延续,实现准拉马克进化。在这条进化的快车道上,文明以思想的速度前进。而思想,无论是远古的结绳记事,石壁上的武功秘籍,千古传诵的文学诗篇,还是在互联网上的制造原子弹的方法,都可以长时间地保存和流传。在文明史上,印刷术的出现是巨大的里程碑。15世纪古登堡发明的可移动的金属活字使得书籍的快速印刷成为可能。在他首先在美因茨发明该技术以后,不出几年,该技术的仿制者就在欧洲各地开设了印刷厂。欧洲印刷技术一旦出现,就全面开花,到1500年德国就有200多家印刷厂,有1000多种科学和数学著作被印刷出版。包括许多古希腊科学思想如《医学百科全书》《特雷维索算术》,其后《圣经》《古兰经》、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出版物陆续被印刷出来,宗教保守人士深切怀念的“所有知识均以手稿形式存在,而且由很少一些官员保管图书馆钥匙”的美好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识字的非宗教人士都可以自己阅读,欧洲人的思想开放了。而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知识和信息的门槛,实现了全球信息的瞬间同步,最终将以更高倍速推动文明的发展。通过以上五大进步手段,人类摆脱了基因演化路线,与其他动物分道扬镳,发展出了自己的文明,也成就了今天的我们。这些进步同时也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相应的学科和产业的发展,并会在未来延续它们的发展(整理于下表)。如果将那些对文明进步影响最大的发明按时间排列,我们会看到以下的大致的文明发展时间线。在这些事件的次第展开中,我们可以隐约窥见它们相互之间的因果关联,也可以看到一个不断密集和加速的进步趋势,还可以发现在公元后1000多年的时间里,文明的创造似乎陷入了沉寂,历史停止了加速流动,回到了第一种时间,直到人类重新打开思想和交流的大门……对于这伟大旅程中的种种曲折及其背后的原因,本书将在后续章节陆续探讨。到这里为止我们初步回答了本章开头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回顾文明的奇迹,有一个问题在我们头脑中萦绕。为什么是人类?为什么不是其他的智慧生物发展出这样的文明?为什么不是能够打乒乓、跳火圈的海豚,能预测球赛结果的章鱼,能相互喂食合作共赢的蝙蝠,能通人性的狗,或是高度社会化的蜜蜂,发展出“农业”和“畜牧业”的蚂蚁,甚至一些聪明的植物如捕蝇草,为什么唯独人类受到命运的垂青发展出高度的文明,而其他生物统治世界的场景只能在科幻电影里看到呢?因为和其他生物相比,人类在生理进化上幸运地达到了最优的组合。既有智慧的大脑,又有比例适当的身材和灵巧的四肢,直立行走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能够制造工具,能够改造自然。人类的身材既不像蚂蚁那样过于渺小,又不像恐龙那样笨重庞大,人类能够田间劳作,砍伐开垦,修筑水利,建造房屋,能够驯服和驱使牲畜,拥有机动灵活的迁徙和运动能力,消耗不多的资源,以适当的速度和数量进行繁衍进化,又具有大范围合作的动机和能力。所有这些特征集于一身,实是自然界造物的巅峰之作,从而能够在一个适当的时间点进入文化演化的快车道。以上五大手段都是文明进步的利器,也是人类引以为豪的杰作。毫无疑问,这些创造帮助我们超越个体的渺小力量和卑微命运,达到了其他物种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且会在未来以不同的形式延续它们的发展。那这些进步的动力来自哪里?这些身外的工具会将我们引向何方?我们又会为此付出什么代价?图片来自电影《2001太空漫游》

欲望的奇迹

在第一部分,我们总结了构成今日人类文明的要件,那这些进步的原动力来自哪里?文明的进步,既不是上帝操纵,也不是伟人推动,而是来自人的欲望,是由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自下而上地拉动。人类的每一项发明无不是顺应这种需求而生的。从农业文明到科学革命,从远航开垦到工业兴起,从货币的产生到自由贸易,从经济发展到政治变迁,最终目的都是在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而资源最终会流动到那些最能满足人类需求的地方,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文明的升级。人类最根本的欲望是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它是驱动文明前进的最大动力。农业革命让我们仍然从农业革命开始。在狩猎采集的生活中人类就已经不断创造新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火的使用,石器标枪等工具的发明,狗的驯化等等,这些创新每一次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但是最重大的发展来自农业革命。在人们的浪漫想象中,农业的起源可能会和其他的伟大发现一样,来源于一个偶然的故事:一位居住在新月沃地的妇女,无意中将收获的野生谷物洒落在居住地的附近,第二年旱季来临之前,她惊喜地发现那里长出了金黄的麦子,饱满的谷粒在风中摇曳,于是她开始有计划地种植,并把这秘密传授给族人,成为人尽皆知的秘密……实际上,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原始人,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绝不会一无所知,只不过不同的野生植物驯化难度各异罢了。但是因为狩猎采摘的生活性价比很高,在物种丰富的地区,人们衣食无忧,有大片的野生谷物可以收割,人们不屑于自己种地,变成天天服侍小麦的农民。可能的转机来自气候变化和动植物资源的日益减少,采摘捕猎的所获逐渐难以维持生计,而在某些地区土地肥沃,特别适合农业的发展,由此导致了生产方式的第一次重大创新——农业文明的产生,并缓慢地扩散到全世界。农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巨大改变:一方面开始定居生活,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分工和阶级,带来经济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使得人口加速增长,从而引发粮食短缺,掉入马尔萨斯陷阱。面对这一困境,人类有两个选择,它们构成了前现代社会的两大主旋律——死亡和创新。在死亡之路上,通过饥荒、瘟疫、战争造成人口减少,恢复供需平衡。而这也是历史上许多社会巨变和朝代更替的真正原因。而在创新之路上,在生存需求的驱动下,人类不断挖掘农业的边际效益,包括:· 增加耕地面积:例如北美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发,古代中国南方的土地开发等。中国汉代以前人口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南方仍然是地广人稀的落后状态。原因一是森林密布,湖泊纵横,不易开垦;二是动植物资源丰富,获得食物容易,对农业要求不迫切。故南方长期发展缓慢。当北方开始发达到饱和,加上政治动乱,大批人口南迁,使南方生产和经济迅速发展。在世界的其他地区,耕地也从文明的核心区域向周边扩展。欧洲向俄罗斯东进垦荒,美国则向太平洋西进。同时,农民也不断开拓庄周围的荒地,12世纪,法国有1/2的土地,德国有1/3,英国则只有1/5的土地得到耕种。其余都是森林沼泽和荒地。欧洲农民开始络绎不绝地涌入这些无人居住的荒地,砍伐森林,烧毁灌木丛,抽干沼泽地,将它们变成农田。· 提高亩产量:扩大耕地的同时,人们通过精耕细作从土地中获取更多的产出。早期的一个重大突破是灌溉工程的发展,人们开掘沟渠把河水引到田里,结果使原来干涸的低地农田产量远高于降雨丰富的山坡农田。对土地的使用也更加高效,欧洲在10世纪以后,作物三年轮作制从德意志地区和波兰传播开来。在中国,宋朝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以前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变成一季两熟。近代化肥和农药的发明更使产量成倍增长。现代大棚种植则使蔬菜水果的生长突破自然季节的限制,实现一年多熟,产量倍增。· 新品种的引入,驯化技术发展:土豆因其低投入高产出的特性,曾经帮助很多国家缓解了粮食问题。土豆从南美的引入使爱尔兰人口在17世纪从300万猛增到800万,也帮助中国人口在18世纪从1.4亿增长到3亿,缓解了清朝的人地矛盾,为乾隆时代本来福分已尽的清朝续命延年。在清代,除了土豆,甘薯和玉米等南美作物的引入还使得中国的耕地利用率大大提高。玉米容易养活,且更加耐旱。因为玉米的到来,中国国土上大量难以灌溉的山丘旱地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数千年来第一次被视作耕地而得到开发利用。乾隆年间,玉米在全国到处推广,不动声色地扩展了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在牲畜养殖方面,养殖技术的提高使得牲畜产肉量增加,17世纪后的一个世纪里伦敦市场上羊的平均重量从28磅上升到了80磅。· 制度的变化:16世纪晚期开始,圈占和兼并共有土地改变了英格兰农村的面貌。农田面积变大,租期变长,土地使用者有了更多动力去投资和引入新的技术,从而使亩产量提高,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到十八世纪,从事农业人口的比例从80%下降到33%。· 分工协作和贸易交换,引入新的产业来消化过剩的劳动力。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例如,在中国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就有出海经商发展的传统,以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在前现代社会,死亡使人口减少,创新使资源增加,两者合力恢复人口与资源的平衡。但这样的平衡不会维持太久。实际上历史上每一次人口激增,都是在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时发生的。每一轮农业创新带来新的人口增长,都会把生产力提高带来的额外产出消耗殆尽,再次落入马尔萨斯陷阱。而每一次战争或饥荒之后带来的短暂平衡都会使文明期待下一次的繁荣,直到人口大幅度增长再次引发大规模死亡。在生存繁衍的需求驱动下,文明抛下累累白骨,在死亡与创新的无限循环中螺旋式上升。庆幸的是,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我们今天终于走出了这样的循环。公元前500年,农业文明逐渐在欧亚大陆普及后,全球有1亿人口,而今天全球养活了75亿人。国家的诞生由生存需要催生的另一大文明进步是国家的诞生。除了温饱问题,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的最大需求是保障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英国思想家霍布斯将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激进地描述为“人人相互为战”的战争状态,没有法律,是非以及公正的观念都不存在。暴力和欺诈是两种主要的美德。他指出,在“人人相互为战”的自然状态中,人们有着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彼此之间共同约定:大家都放弃自己的全部权力并把它交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议会,并且承认他在公共和平与安全的事务方面所做的一切都是大家同意的。人们这样做了之后,公共权力或国家就建立起来了。另一位英国思想家洛克则认为在自然状态中,自然法是由每个人行使的,人人都是自己案件的裁判者。但由于没有一种明文规定的法律作为裁决人们之间纠纷的共同尺度,又缺少一个公共的裁决者和公共权力来保证裁决得以执行。于是,人们为了更好地保护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便相互订立契约,自愿放弃自己惩罚他人的权力,把他们交给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按照社会全体成员或他们授权的代表所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当人们这样做了之后,国家就成立了。洛克和霍布斯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都是人们在订立契约时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权利。而霍布斯则主张人们放弃全部的权力并交给统治者。后世的政治家们更多的继承了洛克的观点,1776年诞生的独立宣言以这样的主张开篇:“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虽然人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国家的出现无疑满足了人类保障自身权利的需求。3700多年的古巴比伦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的许多条款已经体现了这种国家对权利的保障(基于当时对权利的理解):1:如果一个自由民控告另一个自由民犯罪而查无实据,原告应处死罪。2:如果一个自由民控告另一个自由民犯巫术罪而查无实据,被告应被带到幼发拉底河(这河代表大神),自己投入河流,如果不再浮上来,就表明有罪;控告者可以取得被告的财产。如果河水证明被告无罪,原告应予处死,他的财产归给被诬告的一方。39:自由民自己买的田地、果园或房屋可以划归他的妻子或女儿,也可以抵偿债务。104:如果一个商人把谷物、木材、油料或其他商品赎卖给另一个商人,这商人应立字据,说明所贷货物的价值和归还日期;归还时,原借方应出具收据,说明收到多少款项。106:如果一个商人向另一个商人借钱,而后发生纠纷,不承认借款的事实;贷款的一方要在神和证人面前证明借款事实,借方应偿付给贷方三倍于所借款项。最早的国家形式可能是各种收取保护费并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的社会组织和社团,或者是在不同的部落或宗族内部由部落长老或宗族领袖行使管理权,裁定纠纷、解决人际冲突。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不同组织相互竞争收编,或合并壮大,并通过更高级别更具有垄断暴力的组织来管理和协调下层组织的冲突。最终,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人身安全、向公民征税以维持运行的国家走上了历史舞台。不进则退除了生存自保,竞争和发展也是文明进步的动力。本质上,这是一个不进则退的世界,只有增长才能平衡。即使超越了物竞天择的基因演化,人类仍未停止竞争和进取的脚步。只不过竞争的对象从自然界转到人类内部。农业在其诞生后的最初几千年里,并没有迅速取代狩猎采摘的生存方式,它的扩张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狩猎的原始部落并不愿意放弃他们原本自由悠闲的生活方式,变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苦耕种。但两者的冲突势不可免。当农业部落向外扩张,寻求更多的土地用于耕种时,必然会侵犯到狩猎部落的领地。而当冲突发生时,由于农业部落的人多势众,狩猎部落往往处于劣势,最终寡不敌众,只能无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人类历史竞争的主线转向了占有人数优势的农耕文明与占有武力优势的游牧文明之间的相互角力。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这种平衡有时有利于一方,有时有利于另一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不断发生流血冲突,《创世记》中种地的该隐杀了牧羊的亚伯的故事是这种冲突的隐喻。农民与游牧民之间关系的重大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混乱,也刺激人类去冒险尝试从未有过的生活。在中世纪的欧洲,游牧民族无休止的入侵使庞大统一的帝国始终无法重建,也使一种新的西方文明开始萌芽。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也与战争关系重大。由于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使其财政实力、军队的规模和战斗力都非城市国家或联盟所能比。有了强大的武力,贸易霸权也就随之发生转移。布罗代尔曾这样描述英国崛起的过程:“意大利商人兼银行家在16世纪遭到排挤;汉萨商人在1556年被剥夺了优惠待遇,斯塔尔会馆1595年又遭没收;格雷欣为了和安特卫普对抗,才在1566至1568年间创建皇家交易所的前身;股份公司事实上正是为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一决雌雄而建立的;1651年的航海条例针对荷兰;18世纪来势凶猛的殖民政策与法国为敌。”17、18世纪,英国通过四次英荷战争、七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终击败荷兰和法国,取得了欧洲商业霸主的地位。在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它更是赤裸裸地使用武力,无论是在印度还是非洲,英国都是通过战争来逐走自己的竞争对手。其实,近代西欧的民族国家,没有一个不是通过战争获得垄断特权的,商业上的优势,都是靠打出来的。为了占据领袖地位,为了向全世界输出自己的文明,欧洲各国前赴后继,龙争虎斗,这是欧洲最有生命力的时刻。到了近代,战争的形式逐渐演变为占领殖民地,输出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攫取当地的财富、资源和劳动力,助推资本的发展。与之相伴的是资本主义的兴起,而资本角逐的是更多的资源,更大的市场,更高的产量,更低的成本,是永无止境的进取。荷兰的崛起就是对这种人类进取心的写照。1543年,西班牙国王通过政治联姻,控制了荷兰。但是当他试图剥夺人民的财产的时候,荷兰爆发了独立战争,并在1581年废除了西班牙的统治权,宣布成立全新的荷兰共和国。在独立之前,与西班牙的贸易是荷兰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是独立之后,西班牙国王封锁了本国的所有港口,禁止荷兰商船驶入西班牙。经济的生命线被扼断了,但荷兰拥有众多对财富充满强烈渴望的商人阶层,这种渴望迸发出来的力量是比王权更为强大的武器。荷兰人决心从精明的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绕过西班牙,自己开辟前往东方和美洲的航线。为了筹措远洋贸易的资金,他们在1602年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并以前所未有的股份制作为启动资金。就像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一样,他们又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成千上万的国民把安身立命的积蓄投入到这项利润丰厚,同时也存在着巨大风险的商业活动中。他们聚集了650万的资金,这些钱在今天值几十亿欧元。1609年,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在荷兰诞生,可以交易这些股票,并随之建立了银行体系。如果没有残酷的竞争,没有对手的封锁打压和步步紧逼,荷兰也许永远在欧洲大陆上偏安一隅,如同一个安逸满足的小商人,而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获得这些伟大的商业进步。东印度公司成立5年以后,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出现了一个100人的殖民地,以此为开端人类用生命力和进取心创造了另一个伟大的国家。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脱离了英国,建立了全新的国家和制度,越过密西西比河与印第安部落战争扩充了疆域,从墨西哥割占大片领土,以购买、抢占和吞并等方式,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北美大国。拓荒者们把荒原变成了城市和工厂,伟大的发明不断地涌现,电灯、电话、汽车、飞机……在新大陆,人们只用了两百年就超越了旧大陆上用几千年构建起来的文明。并非只有神圣的事业,才能召唤伟大的潜能,魔鬼的意志和贪婪的渴望同样能集聚勇气,激发智慧,获得史诗般的成就。1940年5月,纳粹德国入侵西欧,德军采用“闪电战”,装甲部队绕开法军重兵云集的马奇诺防线正面,转而穿越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地势险峻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出其不意地直指法军防线的薄弱点,长驱直入法国境内,并将集中在法国北部比利时边境准备与德军死磕的英法联军围困起来,只能等到敦刻尔克大撤退来拯救他们。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同样带领一支军队翻越高山,险中求胜。他们避开罗马军队的主力,用33天时间越过了冰雪覆盖、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由9万步兵、1万2千骑兵和几十头战象组成的大部队只剩下2万步兵,6千多没有马的骑兵和一头战象,但仍然以少胜多,重创罗马军队。1600多年以后,在欧洲大陆的东侧,另一支翻山越岭的奇兵则最终将罗马帝国覆灭。这一次是一支舰队。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久攻不下,穆罕默德二世改变进攻谋略,从水路夹击,假道热那亚人所控制的加拉太地区,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之间铺设一条长约1.5公里的圆木滑行道。然后在一夜间将80艘帆船拖上海峡岸边,用人、畜和滑车拉过山头,再从斜坡上滑进金角湾。完成了将一支舰队越过了山岭的奇迹。第二天拜占庭人绝望地看到这支从天而降的土耳其舰队,土军从海陆两面发起总攻,最终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切断了东西方贸易的商路,直接导致欧洲诸国转而开辟海上通路,迎来了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君士坦丁堡陷落之时还只是2岁的懵懂孩童哥伦布,在1492年(君士坦丁堡陷落39年后)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498年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519年麦哲伦完成了首次的环球航行。一代又一代的冒险家用意志征服命运,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航海的发展也催生了科技的创新。无论是哥伦布、达伽马还是麦哲伦,都是在和命运赌博,因为根据当时的科技水平人们只知道船只在海上的纬度位置,却不知道经度,不知道要过多久才能看到陆地。为此英国悬赏两万英镑寻求确定经度的解决方案。在这场史诗般的竞赛中,无数科学精英耗尽激情和心血,最后胜出的是一位英国木匠哈里森,他历经艰辛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发明了航海钟,解决了这个问题。1831年英国皇家海军的小猎犬号上带了几十个航海钟,前往绘制南美马尔维纳斯群岛和加拉巴哥群岛的海岸图,有了这些知识,海军在开战时就能掌握先机。随船的博物学家达尔文在20多年以后发表了《物种起源》。人类的意志力和进取心一次又一次地驱动了改变历史的创新。

命运的另一面

文明的发展最终是被人类需求推动前进的,但漫长的进程中充满了波折,并无证据显示人类的福祉必然随着历史演进而提升。在历史的局部和特定的时段,往往会出现一些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历史的偏离、停滞甚至倒退,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是偶然还是必然?如果可以如小说中幻想的穿越历史,像上帝一样在历史的节点上轻轻推一把,是否真的可以使剧情反转,使文明的进程走向其他的分支?如果上帝在14世纪阻止了蒙古人用投石机把黑死病尸体抛入克里米亚半岛的小城卡法,或者西西里岛的官员阻止了来自卡法的威尼斯商人上岸,欧洲是否就可以躲过黑死病的灾难,是否还会像后来那样在磨难后浴火重生,还是在黑暗中继续沉沦?如果两河文明没有因环境破坏而衰亡,如果中世纪罗马帝国得以重建,如果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在宋代以后陷入停滞,如果所有的文明都能维持其巅峰时期的成就而不是被残忍淘汰,今天的世界是否会更加辉煌?还是在苟延残喘中衰落?如果没有古希腊和英国这些农业文明时代的异类,文明是否会选择今天的道路——科学理性和自由民主?如果人类早期文化的宝库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没有毁于战火,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是否会大大提前?如果爱因斯坦的第一篇文章没有引起当时的学术权威普朗克的注意和推动,相对论是否会被埋没?伟大思想的传播或湮没是否决定文明的进程?如果拜占庭军队在7世纪能够抵抗住阿拉伯人的第一波猛攻,是否伊斯兰教就不会征服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辽阔土地?如果查理·马特在8世纪没有战胜入侵的萨拉森人,是否会如爱德华·吉本所说的:阿拉伯人的舰队可能不经海战就能驶入泰晤士河口,而现在牛津大学的教学内容可能是《古兰经》。如果15世纪摩尔人在西班牙能够维持其统治地位,那文艺复兴是否会从阿拉伯世界兴起?如果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德鲁西元帅能够及时增援拿破仑,是否可以扭转战局?而如果拿破仑在滑铁卢获胜并征服欧洲,英国是否会走上专制和愚民的道路?如果美国南北战争中北军的麦克莱伦将军没有偶然发现李将军的第191号特别令,南军是否会获得最终胜利?如果袁崇焕不死、吴三桂不降,明朝是否可以续命?如果晚清出现一位腓特烈二世或彼得大帝那样励精图治的皇帝,中国是否可以免受列强凌辱?如果1885年的海军军费用于装备北洋水师而不是为慈禧建造颐和园,中国是否会赢得甲午海战?如果新军没有开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否不会有辛亥革命?一场战役或一个人的决定是否可以改变历史?如果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没有被炸死,俄国革命是否不会继续发展?如果1888年腓特烈三世不是在即位99天后就去世,德国政治是否能更自由地发展?如果1914年波斯尼亚青年普林西普没有刺杀费迪南大公夫妇,一战是否不会爆发?如果1920年希腊国王没有被猴子咬伤受感染身亡,希腊是否就不会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大败?如果岳飞和于谦不死,宋朝和明朝的历史是否会不同?如果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或者汉代名将霍去病没有英年早逝,亚欧大陆的历史版图是否会改写?如果所有的刺杀都未遂,所有的忠臣都不为奸人所害,所有的天才都尽享天年,历史的走向是否会改变?如果是德国而不是美国首先研制出原子弹,二战的结果和世界历史是否会改写?如果当年南美和北美的殖民者交换一下,西班牙殖民北美,英国殖民南美,巴西是否会成为今天的超级大国?而美国是否会成为四分五裂军人独裁的动荡国度?波普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以严密逻辑力证,趋势可以总结,但假说不能证伪,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所知的都只是已知的,我们并不知道那些未知的事物和它们可能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但另一方面,那些未知事物的影响是否真的有那么重要?布罗代尔在其长时段理论中提出,迄今为止真正对历史有深远和决定性影响的是环境和气候。而事件只不过是一些浪花或尘埃而已,对历史进程不起重要作用。一场战役、一次政治家的会晤、一篇重要的演说或一封关系重大的信件,诸如这些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在历史上只是转瞬即逝,它们是一种短时段,是一种“喧嚷一时的新闻”时间,对历史发展影响甚微。历史是阳光永远照射不到其底部的沉默之海。在巨大而沉默的大海之上,高踞着在历史上造成喧哗的人们。但恰恰像大海深处那样,沉默而无边无际的历史的背后,才是进步的本质。毫无疑问,历史是整体必然局部偶然。虽然具体情况不能臆断,文明进步的大趋势是必然的。面对稀缺的资源,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渺小的个体力量,孤军奋战绝非明智的生存之道,与自然协作、与他人协作是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然而整体必然后面隐藏着无数的局部偶然,这是因为以下这几种情况:1.永远会有暂时的,局部的偏离甚至倒退发生。中国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城市化率达到惊人的30%,人均GDP达1500美元(以1990年美元购买力平价为基准进行换算),傲视全球。此后进入漫长的停滞甚至倒退,在所谓“康乾盛世”时代,城市化率也不过9%,人均GDP也降低到600美元。直到21世纪初这两个数值才重新达到北宋年间的水平。古希腊人在2000多年前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然而,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一统地位的确立,古典思想被看作是异教的东西而遭排斥,古希腊科学与哲学渐渐为基督教世界的人们所遗忘。直到1000多年以后十字军东征等一系列扩张活动才开启了欧洲人重新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强不胜弱,正不克邪,落后替代先进,野蛮淘汰文明,愚昧战胜智慧,少数压迫多数,劣币驱逐良币,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在短时间内是可能历史的倒退,文明的灾难,但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千年停滞也只是一瞬间。在退一进二的螺旋式上升中,历史充满了这样的偶然。另一方面,小概率事件总有发生的可能。弱不胜强是大概率,是必然,强不胜弱是小概率,是偶然。中不了彩票是必然,中了彩票是偶然,但总会有人中彩票。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整个宇宙是熵增的,在持续缓慢地分崩离析。而当整个宇宙趋于衰退时,其中就有一些局部区域,其发展方向看来是和整个宇宙的发展方向相反,它们会有短暂的、有限的熵减情况。生命就是在这些局部区域的几个地方找到了它的寄居地。所以生命的出现,乃至人类文明本身,也是一个偶然。所有的偶然后面都有必然。许多偏离和倒退源于人类社会的自身结构。当社会被少数利益集团统治时,社会的前进轨迹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来设定的,而站在民众的利益立场上则是偏离和倒退,这种偏离最终将被历史修正。另一种文明的脱轨源于人类的非理性。在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发生的革命在摧毁了旧日制度与观念的同时,往往会将社会推入革命与专制的循环怪圈,革命并没有带来期望的自由,反而将国家引向极权主义,就像法国大革命和纳粹德国。集体的狂热可能是盲目和偏激的,如托克维尔所描述的,在法国,对战争的激情和浪漫主义幻想是如此狂热。人们不惜生命,投身其中,并视其为荣。但这样的激情只会带来动荡和浩劫,带来流血牺牲的悲剧和社会的倒退。“阿拉伯之春”中埃及人民将穆巴拉克赶下总统宝座,也并未立即得到盼望已久的自由民主。1973年智利的经济衰退,导致皮诺切特取代阿连德上台,开启了漫长的军政府统治时期。人们一边高喊民主自由的口号,一边却将罗伯斯庇尔和拿破仑送上神坛。而法西斯政权之所以能在战前欧洲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利用了大萧条所引发的对安定的渴望。当革命和保守的势力势均力敌时则注定是犬牙交错的拉锯战,可能要经历长期的殊死斗争才能分出胜负,如同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的多年内战。社会的进步轨迹是被最大的力量牵引,但历史最终只会选择其中的一方继续前行。因为斗争的残酷性,人类历史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足以矫枉。而对历史错误校正的用力过猛,往往物极必反。先秦诸侯割据,天子大权旁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吸取周朝的教训,废除了诸侯王分封制度。而西汉建立后,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经验时,认为有一点是秦朝没有分封同姓诸王,面对叛乱时中央政府陷入孤立,缺乏有力的外援。汉高祖刘邦以为刘氏诸王可以有力地捍卫中央政府。但在他死后,七国之乱终于爆发,西汉王朝陷入内战之中。中国自宋代以后,吸取前朝军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