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与文学(贾祖璋 科普大师经典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1 13:51:07

点击下载

作者:贾祖璋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鸟与文学(贾祖璋 科普大师经典馆)

鸟与文学(贾祖璋 科普大师经典馆)试读:

1 名称与种类

自从春风吹醒了芳草以后,依依袅袅的杨柳垂枝的点点银色芽苞中,抽放着浅黄嫩绿的新叶;秃濯僵立的桃李枯丫间,也点缀着娇红洁白的花葩。当晶莹和暖的阳光照耀万物的时候,在这红桃绿柳中间,更容易瞥见一种呢喃软语、轻扬梭穿的鸟类,那就是燕子。它是我们最熟知的一种鸟类,你看:“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xié)之颃(háng)之。”“燕燕于飞,上下其音。”(《诗经·邶风》)2000余年以前的诗人,已经能够这样细腻地描写它的生活情形了。不论何种比较为我们所熟知的鸟类,每每因了地域或时代的关系,都有许多异名,燕也是这样:(yǐ)“燕燕。”注:“齐人呼。”(《尔雅》)“燕一名鸸(yì ér),齐曰燕,梁曰。”(《广雅》)

乙 “齐鲁谓之乙,取其名自呼。”(《说文》)“燕字篆文象形。乙者其鸣自呼也。元者其色也。鹰鹞(yào)食之则死,能制海东青鹘,故有鸷鸟之称。能兴波祈雨,故有游波之号,雷斅云‘海竭江枯,投游波而立泛’是矣。京房云:‘人见白燕,主生贵女,故燕名天女。’”(《本草纲目》)鸸 见。

意而 “鸟莫智于意而,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存焉尔。”(《庄子》)“周穆王迎意而子居灵卑之宫,访以至道。后欲以为司徒,意而子愀然不悦,奋身化作元鸟,飞入云中。故后人呼元鸟为意而。”(《琅嬛记》)

元鸟 见乙,见意而。“仲春之月,元鸟至。……仲秋之月,元鸟归。”(《礼记·月令》)“天命元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

玄鸟 元与玄通,故元鸟或作玄鸟。

乌衣 “乌衣澹碧空。”(李峤《燕》诗)

鸷(zhì)鸟 见乙。“燕一名天女,一名鸷鸟。”(《古今注》)

朱鸟 “《广雅》又以朱鸟为燕。”(《尔雅义疏》)

游波 见乙。

天女 见乙,见鸷鸟。“昔有燕飞入人家,化为一小女子,长仅三寸;自言天女,能先知吉凶。故至今名燕为天女。”(《琅嬛记》)

神女 “燕一名神女。”(《中华古今注》)

这里只想考查燕的各种别名;引用文词中,或为神话,或涉迷信,均所不计。连原名燕,叠名燕燕,并现在流行的俗名燕子,如是一共有15个名称。但所谓燕者,我国所产,并不是只有一种,这在古人,也已经明白:

社燕 “巢于梁间,春社来,秋社去,故谓之社燕。栖于崖岩者为土燕。”(《广雅》)

土燕 见社燕。“石燕似蝙蝠,口方,食石乳汁。”“《广志》云:‘燕有三种,此则“土燕乳于岩穴者”是矣。’”(《本草纲目》)

石燕 见土燕。

越燕 “燕有两种,紫胸轻小者是越燕,有斑黑而声大者是胡燕。

陶隐居曰:‘越燕多在堂室中梁上作巢;胡燕多在檐下作巢。’”(《本草纲目》)

胡燕 见越燕。

汉燕 “世说薅泥为窠,声多稍小者,谓之汉燕。”(《酉阳杂俎》)

紫燕 “紫燕来巢,主其家富益。此燕与乌燕同类而异。凡名日含胡儿,又名黄腰燕子。营巢却与乌燕绝不相似。”(《田家杂候》)

乌燕 见紫燕。

含胡儿 见紫燕。

黄腰燕子 见紫燕。

沙燕 明顾璘有《诮沙燕赋》,别无记载。归纳上列11种的名称,可得4种燕子:(1)社燕即越燕或汉燕,亦名乌燕,就是我们最习见的普通燕,也叫家燕。形体稍小,巢于梁间。(2)胡燕即紫燕,俗名含胡儿或黄腰燕子。巢长,作壶形,不似普通燕那样作兜形。今名为赤腰燕者是。(3)土燕即石燕,巢岩穴中。(4)沙燕自为一种,也叫土燕,与石燕同名,今名穴沙燕。

普通的燕是Hirundo rustica gutturalis Scop.,古来关于燕的种种记载,大半是指这一种;形态和习性,且待下文再详述之。

赤腰燕和普通的燕同属,近缘有多种,最常见的一种是H. daurica nepalensis Hodgs.,腰和下背作橙赤色,以是为名。胸部有黑色细条纹,所以英名为Striated Swallow。背面黑色,尾羽不似普通燕那样有白点,形体较大。巢作壶形,也是一个异点。此种鸟类,是我国长江下游极常见的夏鸟。飞行没有普通燕那样迅疾。常翱翔于空中,特别是将雨的天气,在湖上或空中觅食的时候,最为常见。

石燕[Ptyonprogne rupestris(Scop.)],尾羽较短,边尾羽有白点。上部灰褐,腹面赤褐,腿部裸出,是它的特点。分布区域很广,从太平洋沿岸一直到印度、欧洲和非洲北部。大卫(David)氏说:“中国西部和蒙古的山上,各处都有。”在云南的东部,大概它是居留的。魏尔特(Wilder)、哈柏德(Hubbard)二氏说:“夏季很普通的见于各处山顶和深峡中。”它的巢形状和家燕相似,常常筑在突出的岩石下面。

沙燕是较为小型的一属,普通所见者为Riparia riparia ijimae (Lönnberg)。尾羽也短;上面灰褐色,腹面洁白。魏尔特和哈柏德二氏说:“直隶平原的泥沙滩上,极为常见。其繁殖地,则在蒙古边界,巢筑在极低的堤岸下。”明代顾璘有一篇《诮沙燕赋》,是关于此鸟的唯一旧记载,序端数字,对于它的习性,记载得很确实:“河朔之野,川崖壁起;有鸟曰沙燕,穴居(kòu)化,以陋见全,厥类日夥。人舟过惊,则飞噪凭怒。”

费寀有一首《土燕》诗,也在描写这种沙燕:“利嘴穿虚壤,卑栖足自支。晚归先认穴,春哺亦知时。避隼栖林莽,随虫掠水湄。画梁原不爱,于世更何疑。”家燕2 习性

此种习见的鸟类,形态方面,实亦无庸多说;若引用科学上的详细记载于此,恐反令读者索然寡味。李时珍云:“大如雀而身长,(mí)口,丰颔,布翅,歧尾。”这可算已经将它的概形完全写出了;现在就进而记述它的生活情状。它筑巢于我们屋内,对我们十分亲近。有人曾以之和雀相比,云:“黄雀之为物也,日游于庭,日亲于人,而常畏人,而人常挠之。元鸟之为物也,时游于户,时亲于人,而不畏人,而人不挠之。彼行促促,此行佯佯;彼鸣啾啾,此鸣锵锵;彼视矍矍,此视汪汪;彼心戚戚,此心堂堂。”(《谭子化书》)这是分析得很好的。巢作兜形,从池沼边或水潭中衔泥,丸成小球,再和羽毛杂草等堆合而成。这个衔泥筑巢的现象,古人作为极好的诗料:

卷幕差池燕,常衔浊水泥。为粘朱履迹,未等画梁齐。旧点痕犹浅,新巢缉尚低。不缘频上落,那得此飞栖。(顾况《空梁落燕泥》)

前村春社毕,今日燕来飞。将补旧巢阙,不嫌贫屋归。衔泥和草梗,倒翅过柴扉。岂比惊丸鸟,迎人欲拂衣。

双燕衔泥日,深堂拂玉琴。不教关阁户,乃见主人心。掠水飞殊捷,迎风去已禁。短书犹可寄,聊尔托微吟。(梅尧臣《燕》)

衔泥旧燕垒新巢,来往如辞曲折劳。蜗舍虽微足容尔,画梁争得几多高?(刘秉忠《留燕》)

海棠开后月黄昏,王谢楼台寂寂春。柳外东风花外雨,香泥高垒画堂新。(张弘范《新燕》)

巢筑成后,我们长江一带以及北部,约在5月中产卵。在福建,大概4月就产卵,因为5月的第2或第3个星期,已见雏鸟飞翔。

不论何种鸟类,哺育雏鸟,总是异常辛苦的。白居易有一首诗,虽然他作诗的本意,是在后半的寓意,而且说燕子的食物为青虫,不合事实,但描写哺雏的情况,实在形容尽致,活现纸上: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嘴爪虽欲弊,心力不知疲。须臾千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反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燕诗示刘叟》)

燕子的脚,甚为孱弱,除衔泥啄草外,不常下降地面。双翼十分强健,所以时时回翔空中。飞翔的速力很大,据说1小时可行180里;但因种种阻碍,或随时休息,平均总不过36~37里而已。

燕子的歌鸣,也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有轻快流利的调子,清脆婉转的音节。或随飞随鸣,如仙音飘堕;或幽栖低唱,若喁喁私语。傍晚的时候,见它们并栖电线上,动摇小首,流出微音,这是天然的乐音,也是天然的乐谱。我们细辨它的鸣声,有时好像语言,差不多在对我们说:

借你屋来住,

不吃你米,

不吃你粞,

只借你屋来住。(你作复数用,照海宁俗音,读作“奶”。)所以在诗词中,就每以“语”字来形容它的歌鸣,例如: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暝渡潇湘。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拣杏梁。闲几砚中窥水浅,落花径里得泥香。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郑谷《燕》)

一别天涯十见春,重来白发一番新。心知话尽春愁处,相对依依似故人。(李纯甫《燕子》)

三月巢干雏未成,茅堂来往日营营。说残午梦千声巧,剪破春愁两尾轻。宫柳阴浓金锁合,水芹香细绿波晴。画栏十二无人倚,一半梨花一半莺。(朱讷《燕》)

江南燕,轻飏(yáng)绣帘风。二月池塘新社过,六朝宫殿旧巢空。颉颃恣西东。

王谢宅,曾入绮堂中。烟径掠花飞远远,晓窗惊梦语匆匆。偏占杏梁红。(王琪《望江南》)

燕子,不但鸣声悦耳,不但依依可人;而且它对于我们,还有极大的实利关系。它来筑巢育雏的时候,正是害虫开始猖披跋扈的当儿。它虽然仅仅借住我们一些房子,却与我们许多酬报:它随时随刻,随处随地,捕取那些毁灭我们重要农作物的害虫为食饵,使我们得有较多量的收获。美国的学者,当一次蝗害发生的时候,捕取鸟类,施以解剖,仅8羽的燕,发现胃中有虫326只;你想我们整天所见成千成万的活泼飞翔的燕,它们所扑灭的害虫数,将如何计算呢?再想,这无量数的害虫,假如没有它们来扑灭,又将发生何种现象呢?3 为谁归去为谁来

一燕海上来,一燕高堂息。一朝相逢遇,依然旧相识。问余何来迟?山川几纡直?答言海路长,风驰飞无力。昔别缝罗衣,春风初入帷;今来夏欲晚,桑蛾薄树飞。(吴均《赠杜容成》)

双燕今朝至,何时发海滨。窥人向檐语,如道故乡春。(徐璧《春燕》)

燕子营巢得所依,衔泥辛苦傍人飞。秋风一夜惊桐叶,不恋雕梁万里归。

[刘子翚(huī)《燕子》]

照这几首诗的意思,以及《礼记·月令》所云:“元鸟至”和“元鸟归”,可见古人已经承认燕为候鸟,是有来又有去的了。但他们并不了解去至何方,所以到了后来,反多误解:或以为它去到乌衣国那样神幻的地方,如李晏《赠燕诗》云:“王谢堂前燕,秋风又送归。向人如惜别,入户更低飞。海阔迷烟岛,楼高近落晖。不知从此去,几日到乌衣?”这当然只是文学的玄想,不能作真事实看。或以为它冬季蛰伏而不渡海,如李时珍云:“其去也,伏气蛰于窟穴之中;或谓其渡海者,谬谈也。”《文昌杂录》更说:“世言燕子至秋社乃去,仲春复来。昔年,因京东开河,岸崩,见蛰燕无数,乃知燕亦蛰尔,惊蛰候中气乃出,非渡海也。”大卫氏说,从乡人处听来,大群的石燕,冬季是失去知觉而伏处岩穴中。赖吐税(La Touche)氏说,中国人误认燕子的移徙现象,较中世纪的欧洲更甚;无知识的人以为鸟类自然是蛰伏的。这个见解,大概起源于对蝙蝠的误认。也是赖吐税氏所说,蝙蝠和燕子的称呼,我国北方,声音极相近似。郝懿行《尔雅义疏》,蝙蝠条下注云:“《新序·杂事五》云:‘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使之与燕服翼,试之堂庑之下,庐室之间,其便未必能过燕服翼也。’”王德瑛说:“燕服翼是一物,今东齐人谓之燕蝙蝠是也。”蝙蝠亦冠以燕名,可见确是极易误会的了。

原来燕子(专指普通的家燕)的分布区域极广,据培克(Baker)氏说:“冬季远至澳洲,并发现在亚洲东南的全境。”是以刘氏说它“万里归”,并不为过;只是它仍在人世之间,并非如李氏所设想,到一处仙境的乌衣国罢了。它2月上旬,来到我们较为温暖的广东境内;3月初到达福建;中旬就可在长江一带见其踪迹;黄河流域,大概要迟至4月初,更北的地方,更在其后了。归程开始于8月,终于10月;有些特殊的例外,可以迟留到11月中,又和别种的候鸟同样,若广东等较为和暖之处,有少数是终年迷留不归的。不过它们仍是活泼生动,并不伏气蛰居。

痴憨的诗人,又曾经疑问地说:“翩翩双燕画堂开,送古迎今几万回。长向春秋社前后,为谁归去为谁来?”[欧阳澥(xiè)]这首诗倒是提出一个燕子何以会移徙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颇为复杂,非三言两语可以结束,此地不再缕陈了。4 旧地重临

现今科学上,为研究候鸟迁徙的途径,或飞行的速力等,常设法捕取野鸟,于其足上,系以标帜,释之使去;到了别处,再行捕住,以便考查与计算。燕子的巢居,据最近日人仁部富之助氏的研究,确有回归旧处的习性。我国证明此事,乃在2000余年以前;据说吴王宫人,尝剪去燕爪,以验它能否重来。这样游戏的事情,倒暗合于科学的研究呢。后来晋人傅咸,也作过一次实验,他在《燕赋》的序文中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这剪爪是用以志认的一种方法。另有一法,以缕系其足:“霸城王整之姊,嫁为卫敬瑜妻,年十六而敬瑜亡。父母舅姑咸欲嫁之,誓而不许,乃截耳置盘中为誓,乃止……所住户有燕巢,常双飞来去。后忽孤飞,女感其偏栖,乃以缕系脚为志。后岁此燕果复更来,犹带前缕。女复为诗曰:‘昔年无偶去,今春犹独归;故人恩既重,不忍复双飞。’”(《南史·张景仁传》)这个故事,在《贤弈》一书中,就演成一个神话:“宋末姚玉京嫁襄州小吏卫敬瑜。卫溺死,玉京孀居。有燕巢梁间,一为鸷鸟击死,一孤飞徘徊,至秋,止玉京臂,俨如告别。玉京以红缕系足曰:‘新春复来为吾侣也!’明年果至,因赠诗……自尔秋归春来,凡六、七年。玉京死,明年燕来,周章哀鸣。家人语曰:‘玉京坟在东郭。’燕遂飞至坟所,亦死。每风清月明,襄人见玉京与燕同游汉水之滨。”

这两种志认的方法,都为女子所首先实验;而且一为宫人,一为孀妇。大概燕子翩翩轻扬,呢喃蜜语,其行其止,都似情侣绸缪,因此凄凉幽怨的宫人孀妇,易于触景生情,感动弥深。以下还有一个故事:“长安巨商任宗为贾于湘中,数年不归。其妻绍兰睹堂燕长吁曰:‘我闻尔从东海来,往复必经由乎湘中;我婿离家不归数岁,欲凭尔附书任郎可乎?’燕即飞下。绍兰作诗一绝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将诗系燕足,燕遂飞鸣而去。时宗在荆州,忽有燕绕身而飞,止于肩,足有小封,乃妻所书也。宗感而泣下,次年归。”(《开元天宝遗事》)在这个故事中,小小的玄燕,又成为离人的使者了。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古诗》)

金宣抚使田琢,字器之,从军塞外;舍中有燕来巢,土人不识,屡欲捕之,琢曲为全护。一日,飞止坐隅,巧语移时不去。琢悟明日秋社,燕当归,此殆为留别语也。因作诗赠云:“几年塞外历奇危,谁谓鸟衣亦北飞。朝向芦陂知有为,暮投第舍重相依。君怜我处频迎语,我忆君时不掩扉。明日西风悲鼓角,君应先去我何归?”遂为蜡丸系其足上。又数年,为潞州观察判官;一日,坐廨舍之含翠堂,忽双燕至;一飞檐户间,一上砚屏,谛视即前燕也,其蜡丸尚在。(《中州集》)

这都不是女子,但也有离绪别衷,无怪他们对于燕子,也有这样真挚的情感。树燕5 双燕与双燕离

由上看来,双燕极能动人感兴;它那翩翻自如、翱翔无羁的精神,实足为人所羡慕。诗歌是情感的表现,所以双燕遂为最广用的诗歌材料:

双燕戏云崖,羽翰始差池。出入南闺里,经过北堂陲。意欲巢君幕,层楹不可窥。沉吟芳岁晚,徘徊韶影移。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鲍照《咏双燕》)

双燕有雄雌,照日两差池。衔花落北户,逐蝶上南枝。桂栋本曾宿,虹梁早自窥。愿得长如此,无令双燕离。(萧纲《双燕离》)

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杜牧《村舍燕》)

豪家五色泥香,衔得营巢太忙。喧觉佳人昼梦,双双犹在雕梁。(李中《燕》)

同样的诗歌,列举起来,不难写录5页10页;暂且丢开,再读一首词罢:“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瞑。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玉人,日日画栏独凭。”(史达祖《双双燕·咏燕》)燕子是“栖香正稳”,而人却是“日日画栏独凭”,两相对比,多么深刻。

双燕双飞,双情相思。容色已改,故情不衰。双入幕,双出帷。秋风去,春风归。幕上危,双燕离。衔羽一别涕泗垂,夜夜孤飞谁相知。左回右顾还相慕,翩翩桂水不忍渡。悬目挂心思越路,萦郁摧折意不泄,愿作镜鸾相对绝。(沈君攸《双燕离》)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李白《双燕离》)

双燕也有分离的时刻,但这不仅是燕的惆怅而已。

以上这些诗篇,不免情调过于低沉,不甚可取。另有一些,如“绣户珠帘有路歧,别时嫌早到嫌迟。主家只解怜毛羽,涴尽雕梁不自知。”(李东阳《燕》)“底处双飞燕,衔泥上药栏;莫教惊得去,留取隔帘看。”(范成大《双燕》)对燕是一种欣赏、爱护、怜惜的态度,那就有积极的意义。从来对于燕子,不加些微扰害,让它巢居室内,一部分缘故,大概就在于此。另一部分缘故,则是迷信。旧记载说:“蛟龙嗜燕,人食燕者不可入水。”否则当“为蛟龙所吞”(《本草纲目》引《淮南子》高诱注文)。因为这样,所以人就不会捕虐燕类。现在俗传,则以捕燕易染癞疮为说,用以禁止儿童虐杀它们。真正原因,大概还是因为它身轻肉少,不足供食用;羽毛等物,亦无所用之故。文化程度稍进,迷信的壁垒,即易崩颓;我们要彻底了解燕为益鸟,真实地加以保护才是。须知要在我们的保护之下,才能见到它们翩翻飞翔的可爱的姿态。6 燕子与杨柳

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命侣添新意,安巢复旧痕。去应逢阿母,来莫害皇孙。记取丹山风,今为百鸟尊。(李商隐《越燕》)

镇日双栖向画梁,有时飞去为谁忙?得泥趁暖添芹垒,掠水因风贴柳塘。语重唤回芳草梦,舞轻时冒落花香。五陵年少伤春恨,书系红丝拟寄将。(葛起耕《赠燕》)

清江朱楼相对开,去年燕子双归来。东风吹高社雨歇,一日倏忽飞千回。翻身初向烟中没,掠地复穿花底出。花飞烟散江冥冥,城郭参差满斜日。无情游子去不还,短书寄汝秋风前。绣帘不卷春色断,空梁泥堕琵琶弦。飞樯冉冉潇湘浦,春尽天涯路修阻。一夜相思柳色深,独上楼头泪如雨。(吴师道《燕子行》)

燕燕何处飞?相见江南路。香细雨春,柳色芳烟暮。才从箔外归,复向舟前度。莫入未央宫,身轻有人妒。(高启《燕燕于飞》)

最爱堂前燕,高飞忽复低。趁风穿柳絮,冒雨掠花泥。帘影朝双舞,梁尘晚并栖。绿窗离思切,肠断各东西。[袁袠(zhì)《燕》]

这些咏燕的诗,多提及杨柳,诚以翩跹轻扬的燕子,和依依袅袅、疏朗柔嫩的柳枝,风韵完全类似。又如本文篇首所说,燕子初来,适值柳方含苞,江南春色,焕然一新;因之鼓人兴趣者,新柳与飞燕的两个观念,亦互相关联。燕子飞行空中,它的姿态,固已优美惹目;然而若有二三垂杨,为之点缀;于是阵阵柳浪,临风潇洒,忽而翩翩轻燕,撩掠其间:或绕越树梢,如流矢飘堕;或穿行枝间,如梭织往来;出没无定,形影俱仙。若或旁临清流,面对明湖,倒影水中,翠绿弥漫;间留无数苍空,瞥视有黑影疾驰,忽隐忽现,与水面上的真燕,上下对舞;设或轻飐水际,微波顿起,水底绿影,断续模糊,倏来倏往的黑影,随之无可确指,只余水上真燕,独来独往;此种情景,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以前所引的几首诗歌,又何能道着其万一呢?

而且柳色总是一种静景,活泼的飞燕,不但以其翩翩然的舞态为可爱;还有它的呢喃软语,间关轻啭,流放于密荫之中,岂不是给美丽的春色,奏着霓裳仙音,频添无数生气吗?

于是燕子与杨柳,不但为诗歌中所习见的字眼,也是国画常用的题材:大概画燕子必以垂柳为背景,画杨柳总以飞燕为点缀,好像两者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样的画,多至不可胜数,试举两首题画的诗,以见一斑:

三月白门道,垂杨千树花。君看双燕子,飞去入谁家。门巷失故垒,时来拂枝斜。春风更相惜,莫与乱栖鸦。(高棅《绿杨双燕图》)

绿柳夏依依,差池元鸟飞。蹴花随别骑,衔絮点征衣。隋渚晴烟暝,章台夕照微。衡门相托久,应傍主人归。(王褒《题绿柳紫燕图》)

最近丰子恺先生,以漫画名于时,而尤长于用疏淡的笔致,描写那“翠拂行人首”“月上柳梢头”“帘外双燕归”等诗境。虽然也有人以为他的画,是取材于时事的几帧较为生动活泼;然而俞平伯先生,终于承认他是丰柳燕。“丰柳燕”这个雅号,子恺先生当乐于自认吧。如是,关于本文,也就多了一段逸话。7 神话

对于燕子的神话很多,只引述3则如下:

第一,比较最古的,是一个吞卵而孕的神话:“简狄有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记·殷本纪》)“初,高辛氏之世,妃曰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禖。与其妹浴于元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而堕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以二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胸剖而生契。”(《竹书纪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xiū)。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史记·秦本纪》)这些神话的起源,大概是这样的:《尔雅翼》云:“以春分来而秋分去,开生之候;其来主为孚乳蕃滋。……荆楚之俗,燕始来睇,有入室者,以双箸掷之,令人有子。”视燕有如是生育的象征与迷信,是很容易兴起这类神话的。还有,这大概是母系时代留下的传说,那时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当然很容易将吞燕卵那样的事,附会上去。还有,或则当时惊骇于杰出的圣贤伟人,聪颖才能,难于索解,似非人世间所能有,于是求之人类以外,就形成这样的神话。

第二,说燕能衔土筑坟,有三则记载,都是汉代的故事。这当然是从衔泥筑巢的习性上附会出来的:“燕子冢在县南五里。汉吴王濞构七国反,齐王不同谋,被杀。既葬,燕子衔泥冢上,因名。”(《东昌府志》)“荣为皇太子,四岁废为临江王。三岁,坐侵庙壖地为宫;上征荣,荣行,祖于江陵北门。既上车,轴折车废: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荣至,诣中尉府对簿。中尉郅都簿责讯王,王恐,自杀。葬蓝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百姓怜之。”(《汉书·临江王荣传》)“汉丁太后,定陶恭王妃,哀帝母也。帝即位后,迎居京师。以建平二年崩;帝为起陵恭皇之园,送葬定陶,贵震山东。乃王莽秉政,贬号丁姬,遣公卿子弟及诸生四彝十余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其陵,二旬皆平。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于竁(cuì)中,复令坟冢巍然。”(《曹州志》)

第三,《渊鉴类函》引刘斧《摭遗》云:“王谢金陵人,航海遇风,抵一州,其王以女妻之。女曰:‘此乌衣国也。’后谢思归,王命取飞云车送之。至家,见梁上双燕呢喃,乃悟所止燕子国也。至秋,二燕将去,悲鸣庭户,谢书一绝系燕尾曰:‘误到华胥梦里来,玉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泪洒春风几百回。’燕寄诗去,来春复至,尾有小柬,乃女所寄诗曰:‘昔日相逢冥数合,如今暌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雁不飞。’”这样的故事中,有缥缈的仙景,萍踪的离合,恋怜的柔情,颇足令人低回吟味。但这个故事,是作者根据刘禹锡《乌衣巷》一诗编造出来的。

天女伺辰至,乌衣澹碧空。差池沐时雨,颉颃舞春风。相贺雕楹侧,双飞翠幕中。忽惊留爪去,犹冀识吴宫。(李峤《燕》)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李诗,“乌衣”是燕的别名。刘诗,“乌衣”为地名,“王谢”指晋代世家王导、谢安等。“王谢”非为一人专名,在北宋时犹然。《王直方杂记》中,有一个很有趣味的故事,也用刘禹锡诗意造成:“杨德逢号湖阴先生。丹阳陈辅,每岁清明,过金陵上冢;事毕,则至蒋山,过湖阴先生之居,清谈终日,岁以为常。元丰间,连岁访之不遇,题一绝于门云:‘山北松粉未飘花,白下风轻麦脚斜。身是旧时王谢燕,一年一度到君家。’湖阴归见其诗,吟赏久之。曾称于王荆公,荆公笑曰:‘此正戏君为寻常百姓耳。’”8 白燕之瑞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天下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尚乌衣。江湖多少闲鸥鹭,宜与同盟伴钓矶。

这是两首咏白燕的诗:第一首袁凯所作,第二首时大本所作。袁凯就因此诗而著名于时。据说:“时大本赋《白燕》诗呈杨铁崖,铁崖极称‘珠帘’‘玉剪’之句。袁景文在坐,曰:‘诗虽佳,未尽体物之妙。’廉夫不以为然。景文归作诗,翌日呈之铁崖,击节叹赏,连书数纸,尽散坐客。一时呼为袁白燕,以此得名。”(杨仪《骊珠杂录》)白燕系鸟羽淡化(albinism)所致,曾经科学家的记录;最近也有出现过,即1924年3月下旬,日本福冈县丝岛郡波多江村,有燕育5雏,其中有一羽羽色纯白。我国因其稀见,目为祥瑞之兆;在谶纬思想弥漫的汉晋,特别留下多数记录。最早一则,为《吴志·孙休传》注:“永安五年,白燕见于慈湖。”这是公元262年。南北朝的宋代,自文帝元嘉元年至明帝泰始二年(424—466)40年间《符瑞志》中著录白燕的出现,有15次。北朝的魏,亘数十年,亦有10余则记载。至唐代,仅见于《册府元龟》中,有两处说起:“开元七年(719)十二月,岐州获白燕进之。”“大历九年(774)十一月癸亥,福州获白燕二献之。”后一则,是历史上最末一次的记载,自后不复闻见。袁凯等虽然吟之于诗,然而他们定是并未见着实物。

前文曾说,白燕古人认为祥瑞之物;他们以为“妾媵有制,则白燕来”(《酉阳杂俎》)。从这样的思想出发,关于白燕就产生许多神话式的记载。例如《西京杂记》云:“元后在家尝有白燕衔白石,大如指,坠后绩筐中。后取之,石自剖为二,中有文曰:‘母天地。’后乃合之,遂复还合,乃宝录焉。后为皇后,并置玺笥中,谓为天玺也。”又如《拾遗记》云:“魏禅晋之岁,北阙下有白光如鸟雀之状,时飞翔来去。有司闻奏,帝命罗之,得一白燕,以为神物。于是以金为樊,置于宫中,旬日不知所在。论者云金德之瑞,昔师旷时有白燕来巢,检《瑞应图》,果如所论。白色叶于金德,师旷晋时人也,古今之义相符焉。”若是云云,已经不是神话,而是根据谶纬思想造作的谎言了。9 燕窝

王世懋《闽部疏》云:“燕窝菜,竟不辨是何物,漳海边已有之。盖海燕所筑,衔之飞渡海中,翮(hé)力倦,则掷置海面,浮之若杯,身坐其中;久之,复衔以飞。陈懋仁《泉南杂志》:‘闽之远海近番处,有燕名金丝者,首尾似燕而甚小,毛如金丝。临卵育子时,群飞近汐沙泥有石处,啄蚕螺食。有询海商闻之土番云:蚕螺背上肉,有两肋如枫蚕丝,坚洁而白,食之可补虚损,已劳痢。故此燕食之,肉化而肋不化,并津液呕出,结为小窝附石上。久之,与小雏鼓翼而飞,海人依时拾之,故曰燕窝也。’而予近闻之漳人,殊为不然:燕窝国大海中有高山,冬月群燕来巢其上,燕矢之厚,没人两膝;春取小鱼,累之窝中。燕窝贫夷,领我中国贫人,取之林中:窝毁子坠,颠覆阑干;燕之雌雄,群然悲鸣,伤物特甚。呜呼,谁谓燕窝蔬房哉!生命之苦,过火(xún)刀割矣!”又云:“燕窝菜盖海燕所筑,多为海风吹泊山澳,海人得之以货。”《书传正误》云:“燕窝俗以为海味之素食,误也。燕窝系银鱼之初生者,海燕衔以结窝,故曰燕窝。”看了这两则关于燕窝的旧记载,可以知道初时乃认燕窝为植物质的东西,后来方视之为螺肉或小鱼所合成的燕窝。其中《泉南杂志》的记载,实甚有价值,他的观察,已经十分精细。现据德人刻尼喜(köing)氏的研究,断定燕窝为金丝燕的唾液所结成,而陈氏的文字中,也已提到津液,不过他误认以螺肋为主耳。

现在对于金丝燕究属何种鸟类,还须略加说明。虽然它是“首尾似燕”,但和普通的燕,类缘极远;它是属于枭目,雨燕亚目的雨燕科;不若燕为燕雀目,燕科的鸟类。其学名为Collocalia esculenta L。其形态是:脚很短,尾也不长,翼羽敛合时,翼尖超过尾端约寸许。嘴色暗褐,颜面有一块褐色的斑纹;背部也是褐色,现金丝光泽。这是一种热带鸟类,产于婆罗州、苏门答腊、新几内亚、马达加斯加等处。我国的闽广沿海,虽然也有,但为数甚少。鸜鹆1 释名鹆(qú yù)亦作鸲(qú)鹆,“《广韵》谓之哵哵(bā bā)鸟。此鸟好浴水,其睛瞿瞿然,故名。王氏《字说》以为其行欲也尾而足勾,故鸲鹆从勾从欲,省亦通。哵哵,其声也。天寒欲雪,则群飞如告,故曰寒皋。皋者,告也。”(《本草纲目》)寒皋一名,并见于《淮南万毕术》;或作乾皋,不知意义何在,大概乾是寒的转音。《古今注》:鹆“亦名黝鸟”,当然以其色黑之故。现在俗呼,通称八哥,以为它们常8羽同飞,好似弟兄;但这大概是见到夏季雏成时,母子一同飞翔的情形而起的误解。《负暄杂录》云:“南唐李主讳煜改鹆为八哥,亦曰八八儿。”然则八哥一名,由来已久,所谓八八儿者,今已无人称道。鹆在鸟类学上,属于孔雀目鹆科(Sturnidae,按此字,照原意义,应译作椋鸟科或掠鸟科。因鹆二字,较为普通,故更易之)。其学名1766年林娜(Carl Linne)氏定为Graculacristatella Linnaeus。1877年巴黎出版的大卫、乌斯他莱二氏合著的《Les Oiseauxde Ia China》(《中国鸟类》)一书,于其364页上,改名为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D.&O.,并有图志之。此名现在学术界上,还有一部分人采用。后来推尔、邦格二氏所合著的《Some Chinese Vertebrates Aves》(《中国脊椎动物·鸟类篇》)的199页上,名之为Æ thiopsar cristatatellus T.&B.。最近1926年5月伦敦出版的赖吐税氏所著《中国东部鸟类录》第三册的291页,仍有沿用推尔、邦格二氏的属名,为Æ cristatellus cristatellus(L)。此鸟英名,译义则为Chinese Crested Mynah;译音则为Pako。其分布区域,在中国南方,自云南至长江一带,都有它的踪迹;《周礼》云“鸲鹆不逾济”,是一种正确的旧记载。依照哈特(Hartert)氏的意见,台湾所产的别名为Æ c.formosanus,因为它的羽冠特别发达(Bull,B,O,c,XXXi,P.14,1912),海南岛所产的,名为Æ c. brevipennis,因为它嘴略纤弱,而翼较短10~18毫米(Hartert,Nov,Zool xviipp,250—251,1910)。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