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未来(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通信等技术爆炸式发展的当今世界,人类应该向哪个方向进化?人类将走向何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2 08:36:06

点击下载

作者:金周英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类的未来(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通信等技术爆炸式发展的当今世界,人类应该向哪个方向进化?人类将走向何方?)

人类的未来(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通信等技术爆炸式发展的当今世界,人类应该向哪个方向进化?人类将走向何方?)试读:

序言之一

[1]西奥多·戈登(Theodore Jay Gordon)

在这本著作中,金教授探索的是一个简单问题的答案:人类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全球文明?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学者、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几个世纪了。这个问题看来很简单,但答案绝对是不简单的。答案可能在于软技术领域,这是金教授率先开创的一个领域。软技术属于人类为之奋斗的物的世界之外的领域。未来世界发展将得益于软硬技术两个方面,但至少直到最近我们一直专注的是硬技术,而硬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和奢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各方面的不满、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

这本书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建设,而且是建立跨越几个世纪的崭新的文明,并让我们思考:对于人类的幸福,究竟什么是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了更广泛的课题,诸如外星人的智能,永生,道德,以及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中国可能发挥的作用。

硬技术属于工具、机器、设备等领域;软技术则专注于思想及非(传统)科学知识,是一种有关动机、价值观和行为的领域。关于大脑的知识是硬技术,而关于思维、思想的知识是软技术。恐怖分子使用的武器是硬技术,而让其减少破坏性的技巧是软技术。硬技术和软技术都对目前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两者对于金教授所寻求的“伟大的文明”也都是必不可少的。

文明在进化,文明是由“过去”塑造的,由数十亿个平凡而不朽的决策所创造;文明也通过科学,通过随机和突发事件,通过人类及其机构不断变化的抱负和志向,通过神圣与世俗的欲望所塑造,并引向了若干不可知的未来。该路径常常会被贪婪、对权力的追求以及非理性的意识形态所驱动。在自然界中,生物体是通过进化与适应而生存;而对于各种文明,只是去适应我们进化的命运或许能让我们生存,但这就足够了吗?

人类要改变命运使之变得更好,必须善于构思蓝图,以清晰勾勒出未来的社会可能会变成什么样或者应该变成什么样,并且下决心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假设我们有一个操纵装置,那么要靠什么来引导我们的航向?我们需要有远大的目标和指导机制才能达到那个目标。

金教授是在挑战,是在探索我们是否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我们的命运,即通过慎重选择的目标和政策,来塑造我们的未来。实际上,这一直是未来研究所应奉行的宗旨和承诺,但很少有人敢于在文明的层面上进行尝试。

我们能否同意一个伟大文明的属性?学者和诗人都曾尝试过。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的《消失的地平线》描述了一个虚构的香格里拉,一个亚洲的、与世隔绝的失乐园,在那里世界的智慧被保留了下来;托马斯·莫尔(Thomas Moore)的乌托邦是一个宽容的、守法的地方,在那里理性占了上风;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聚焦于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国王,在其王国的治理方面提倡正义和节制;而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新大西岛》描绘了一个重视知识、尊严和研究的乌托邦。

在当今的文献中,比较常见的是反乌托邦作品。从赫胥黎(Huxley)的《美丽新世界》到奥威尔(Orwell)的《一九八四》。这或许反映出发明的快节奏与其开发应用政策的缓慢的反差,以及我们这个更不确定的时代。自从1970年托夫勒(Toffler)出版了《未来的冲击》,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硬技术发展如此之快,人们来不及去适应,但今天这一观点似乎有点陈旧和落伍了。还有一个更为不祥之音就是核扩散的威胁和恐怖主义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破坏成为现实,而且还没有政治或道德架构、开明的外交政策或理性的决策,以减轻这些威胁。我们似乎被深陷在一个疲于应付权力、贪婪、享乐主义和自我保护的工业社会。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伟大的文明呢?金教授侧重于把软技术视为变化的引擎。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她既纳入了如“黄金法则”一样简明的想法,还提出了堪称未来科学的复杂的理念,而在时间尺度上跨越了明天到几百年之后。她既探讨当未来的发展失去控制而脱离轨道所可能发生的危险,还展望了东方的思想和传统之贡献以及唤醒中国这只“沉睡的狮子”所带来的深远的结果。

这是一个具有探索性的成果,而不是一种说教。它向你提出问题:你是否可以设计一个理想的世界,那将会是什么样?它反映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而在那个理想的世界里,生活在那里或者那些曾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人们将会扮演什么角色?

这是一本关于道德及其未来的书。这是针对社会进化的理性和自主性的一场辩论。最后,她把伟大文明看作是东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之间的融合,其中东方在重振东方的智慧和道德价值观方面而西方在重新调整政治、科学和技术方面的道德取向上作出贡献。

几十年前,未来学家、政治哲学家贝特朗·德·朱维内尔(Bertrand de Jouvenel)曾被人问及关于世界政府的看法。他认为世界政府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主意,因为如果一个人不喜欢那个唯一的政府,那他就没有地方可去了。这确实是一个两难抉择:处于伟大文明时期的人类将会有足够的智慧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本书也在探讨这个问题。

那些制定实现伟大文明的路线图的社会开拓者们还将面临其他一些问题。其路线图的架构将取决于人们相信什么是“真”与“善”的;然而,对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真”与“善”的认识是基于我们的父母所相信的,宗教和世俗的老师和同辈所告诉我们的。此外,在一个时代中被认为“真”与“善”的,可能在另一个时代就被视作过时而顽固的代名词。如果自由是那种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就必须为意见分歧留有空间,包容多样性,并为不断变化的未来预留一定的决策空间,以避免蛮横地支配我们将永远不会看到的将来几代人的未来。让未来的子孙后代在我们所能给予的最美好东西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但是他们必须而且将会自己规划他们的未来。

还有,那些照亮了通往伟大文明之路的社会开拓者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一些最糟糕的属性可能已被内置到我们的基因中,这些属性是由许多个世纪前在生存的丛林中形成的进化压力所塑造出来的。难道我们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吗?

我相信软技术能为我们提供更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如解决恐怖主义的措施不仅涉及具有巨大破坏能力的武器问题(相关硬技术),还包括如何消除导致恐怖主义的原因和不公平现象以及作恶的动机(相关软技术)。期待能够通过软性方案来解决的问题还包括:不称职的和未经培训的政客的选举;一个派别优越于另一个派别的主张;相信不可能的事物;以及机会和命运之间的混淆。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还是希望一个伟大文明最终可以成为现实。仅仅通过探究其特点,它就变得更加真实,哪怕是相隔几百年。西奥多·戈登2016年3月

序言之二

[2]董光璧

金周英教授是一位自然科学出身的未来学家,先后服务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她是一位具有远大理想的科学家,对新生事物敏感,勇于探索,锐意创造。她注意将未来研究与中国的长远发展战略管理的实践相结合,开发了中国2050与早期预警系统模型。她首创的“软技术”概念及其系统的研究已引起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第一版本《人类需要怎样的未来——全球文明与中国的全面复兴》中,她提出了“全球文明”和“伟大文明”的概念。

在这本新著《人类的未来》中,她继续深入讨论工业文明转型为全球文明的迫切问题。它论证了这种转型的必要和可能,并且设计了包含六条必由之路的路线图。“全球文明”指的是,各主权国家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社会公正、生态平衡、思想多元,保证所有个人和家庭世代相继的幸福生活。但她不认为这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人类必须追求其生存和发展方式之更高境界——走向国家消亡、世界大同的“伟大文明”时代。

人类的进化经历了从生物进化到文化进化。文化进化经蒙昧和野蛮而达于文明。社会群体从小到大不断地发展着,维系社会的基本力(德、权、财、智、情)的支配地位依次取代,文明结构要素(技术、制度和观念)的主导作用相继更替。当代人类正在走向由智力支配和制度主导的全球文明时代,进而走向由智和情支配、观念主导的伟大文明时代。为此,我们需要在“挑战—应战”各种环境中创造文明,在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发展文明,通过预测、设计、创造和试错走向未来。董光璧2015年10月13日

序言之三

[3]黑泽尔·亨德森(Hazel Henderson)

金周英教授的这本开创性的著作,阐述了我们人类大家族在这个“人类世”时代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在21世纪上半叶,在我们面前揭开了“人类议程”的一页,同时以她深厚的科学专业知识,列举了我们无法回避的技术选择。她不愧为世界杰出的未来主义者和科学哲学家。

她具有与以色列哲学家尤瓦尔·诺亚·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著作《智者》(2014)、《人神合一》(2015)相似的脉络。但金周英则基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以指导人类的选择。她看到并超越了西方文化对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痴迷,她的理念根植于老子的道的智慧。她显然与俄国社会学家皮特里姆·索罗金(Pitirim Sorokin)的“爱的方式和力量”(1954)以及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我们本性中更好的天使”(2011)有着共通之处,认为人性可以改善并向着利他主义方向进化。这种证据也在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人的下落》(1874)中有记载,并由戴维·洛耶(David Loye)在《达尔文失落的爱情理论》(2000)中重新构建。金教授强调了人类的共同层面,并追溯了我们在贯穿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为扩展我们的社区和合作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因为我们殖民了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每一个大陆。

过去我们人类的那些成功,到现在已经消耗了其他生命形式和生物数量40%的光合作用……导致许多其他物种灭绝。显然,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如果我们要生存,就必须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地球正以它的反馈来直接教导我们有限的认知:沙漠化、洪水、火灾、龙卷风、海啸和气候的破坏。

这本书是对技术历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指南,而技术是基于许多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规范、价值观和目标而发展起来的。金教授总是从系统的解决方法着手,首先探讨技术发展背后的目的、伦理规范以及政治和社会选择,以指导科学研究方向。这种做法也曾被那个薄命的美国政府技术评估办公室(OTA——我在1974到1980年间在那里担任顾问)建议过,却于1996年被国会共和党多数人否决。然而今天,当我们处理如何治理社交媒体公司的时候,在发展技术方面企业的盈利目标问题就回到桌面上来了。

这些都是整个社会必须关心的关键问题。当今时代,随着诸如基因工程和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广泛应用并深深嵌入到我们的心理和认知能力,广告、营销、大数据、算法的广泛操作,利润驱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及媒体巨头迅速崛起,上述问题显得更加重要。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早在他的《一九八四》(1946年)就预想过。

我们这个“人类世”时代,正在前所未有地考验人类是如何克服我们的本能和爬行动物大脑的局限,将其提升到新的认识水平,感知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与其母星——太阳的真实的函数关系。我们需要超越我们陈旧的,仍然陷入还原论思维中的认知、教育和制度。

金周英追踪了人类从早期部落、定居的农业村庄、城镇、城市、民族国家,到今天的联合国和有远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通过拓宽其经验、认识和合作,以建设人类扩大了的共同体的所做出的努力。如果我们要在“人类世”的舞台上继续生存下去,就需要在智慧、文化理解、自律以及精神成长等层面上实现量子飞跃,以创造金教授在这本《人类的未来》中所探索的全球文明,进而最终创造伟大文明。黑泽尔·亨德森2018年4月

序言之四

[4]兰迪普·苏丹(Randeep Sudan)

人类的未来是一项发人深省的工作,它着眼于我们技术发展轨迹的长远视角,识别出它所带来的重大风险和伦理困境,并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即我们作为人类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未来。这是一部知识渊博的、意义深远的作品,反映了对技术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并以东西方的哲学传统,为人类的未来编织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愿景。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未来主义者,有着多年经验的杰出的技术政策专家。在她的分析中,她区分了“软技术”与“硬技术”,例如,相对于软技术包括社会规范和结构,“硬技术”是基于科学的物质解决方案。“软技术”最终决定了“硬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因此值得重视。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继承我们当前工业文明的社会。她称之为“全球文明”。然后她继续定义下一个更进化的版本,她称之为“伟大的文明”。

在考虑技术和社会以及考虑未来时,我们常常受到当前环境的约束。因此,我们通常以渐进式思维结束。人类的未来激发我们在更大的画布上进行更广阔而全面的思考。如果我们作为人类所珍视的是未来生存和繁荣,那么这种思考方式和研究,对于帮助我们构建我们应该集体设计的社会类型的思想是一项极其有价值的贡献。兰迪普·苏丹2019年1月24日

评论

[5]莱恩·杰宁(Lane Jennings)

这本书聚焦于一个国家的例子,但所提供的见解及洞察力将让很多人受益。她的思路是在东西方之间根深蒂固的旧有分界线上巧妙地架起了桥梁,呼吁全世界有识之士和富有创造性的人们共同合作以迎接人类所面临的挑战,而这种挑战是如此之巨大、目标是如此之宏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实现它。但同时,这种事业也如此有价值,每个国家都需要努力实现它,并都能从中获益。她的目标是实现一个真正的全球社会,并非通过征服和同化,而是通过融合各种文化,激发人类的灵感,不断赋予新的价值,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确立和加强长远未来研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善于将根植在中国优秀的古代思想中的灵性智慧和洞察力与基于西方历史和价值观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灵感相融合,用来探讨和解释当今世界的现实问题。这样,她为全地球的公民提供了一个新的和有前途的路径来塑造一个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莱恩·杰宁2016月3月

致谢

在本书的出版之际,我要特别向西奥多·戈登(Theodore Jay Gordon)、肯尼思·亨特(Kenneth W.Hunter)、莱恩·杰宁(Lane Jennings)、黑泽尔·亨德森(Hazel Henderson)、兰迪普·苏丹(Randeep Sudan)、戈登·麦克康纳彻(Gordon McConnachie)、董光璧、方克立、黄平、李忠、金琞、玄真武和白英等表示深深的感激之情。几年来是他们对本书的构想、内容和出版给予了热情的鼓励、支持、评论和商榷意见,借此机会感谢他们所贡献的真知灼见。金周英

导言:人类走向哪里?

静心观察世界,冷静展望未来,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几方面的严肃问题同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从宇宙的变化或对其新认识、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系统破坏到水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危机;从人为的灾害、贫富差距、教育问题到世界和平——人类生存的人文社会环境危机;随着硬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对技术负面影响的失控之可能性增加,以及技术干预人类的生命系统等所导致的科技危机,乃至人类进化方向和生存危机正在凸现。

上述危机的共同根源之绝大部分在于人类的发展模式,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深层次、结构性、社会文化和制度性的危机,使得人类连同赖以生存的地球遇到了严峻的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那么,工业文明之后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文明?科学技术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人类应该向哪个方向进化?

不管从哪个角度我们都站在人类文明史之十字路口上。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在觉醒,但在多数人群中人性的自私和贪婪、控制和占有欲仍在扩张,道德底线下滑,无休止地追求金钱,追求更舒适、更奢侈的物质生活;各国政府则忙于应对全球剧烈变化所带来的本国危机和挑战,特别是个别国家的政要不能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的变化,仍然以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处理国际关系,导致全球性混乱;从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到亚洲,国际局势让人焦虑万分。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那些严肃的人类长远未来的课题包括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或深层的危机,则仅限于科学家、未来学家的探索。至于多数公众对长远未来的认识,通常是基于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所提供的极端愿景,而且具有高度娱乐性。这是一种极大的误导,是非常危险的。也许有那么一天,当我们恍然大悟的时候,事情已经太晚了……

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对话,以逐步形成深层次的共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未来?怎样才能使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当然,我们也要做准备,未来的人类将会创造他们想要的未来。

一、关于人类的进化

21世纪,基于过去300多年无与伦比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独特的机遇。一些人相信人类有可能创造并操纵生命进而影响人类的进化;有人则认为达尔文的自然进化理论不再适用于人类,未来人类的进化是人为的进化,由需求驱动的进化,诸如基因优化、人机联合提高智能、移民到其他恒星系等需求。对未来的人类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或预测:各类超人、无性人、“单一人”“幸存人”“基因人”“半机械人”“太空人”、类人机器人等等。

难道这些就是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的未来归属吗?当人们预测上述可能的未来“人类”的时候,是否考虑过与这种进化相匹配的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文明将是什么样?

二、关于技术

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让人眼花缭乱,给人类无限的机会和遐想。但人类也同时患上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崇拜症和技术忧虑症,面临了科学技术危机甚至是灾难的风险。为了在一波又一波的软硬技术革命浪潮中不至于迷失自我;当非生物智能接近甚至超过人类时,人类仍然能保持其自身的特性、尊严和优势;技术越发达人类就越能够享受更多的自由和理想的人生,达到各得其所的境界。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技术这个既熟悉又越来越陌生,既古老又越来越新颖的人类发明和创造的工具,不至于在日益强劲的技术创新旋风中颠倒目标与工具,最终导致技术控制人类,而是让科学和技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三、关于未来文明

人类文明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历史,进化到近300年以来的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成就了高度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世界、辉煌的科学技术和不朽的艺术成就,但是其代价也是无法弥补的。所幸到了最近半个世纪,我们醒悟到人类正在走不可回归的道路,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所推动的人类进步是不可持续的。文明转型迫在眉睫。人类第一次意识到推动文明更替的必要性。那么,比工业文明更先进的文明是什么?作为当代人类,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文明史,创造什么样的人类史?

四、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的未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了国际上的通用语言。然而回顾过去30多年,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的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农业、粮食等各方面的生存危机日益加剧,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地区内和跨国的冲突越来越频繁。为此,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绿色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促进经济复苏的绿色发展成了无数的学术著作、论文、层次越来越高的国际会议的主题,意在使之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然而实[1]际情况并不乐观。据联合国环境署的报告,过去30年世界经济翻了两番,但是支撑人类生计的主要生态系统物品和服务有60%已经退化或正以非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被使用。这说明“褐色”的传统经济仍然主导各国乃至世界的经济。问题在哪里?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在各地区乃至全球范围推进(而不只是理论探讨)可持续发展?

五、认识中国

沉睡一百多年的中国狮子醒过来了,这是21世纪的大事。习惯于这个逆来顺受的东方巨人的世界很是惊奇,因而做出各种反应:有人欢迎,有人透过有色眼镜说三道四,甚至将中国崛起看作是威胁,希望中国失败。但多数人,包括那些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的了解还是不全面的。作为中国人,我试探着将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旨在全面复兴的艰难但充满希望的试验作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从工业文明向全球文明转型的一种实践;将实现中国梦的努力作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宏伟事业之一部分,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也让中国人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创造全球文明之“中国版本”的宏伟事业。

本书为2016年出版的《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未来——全球文明与中国的全面复兴》之第二版版本,应国内外读者的建议,做了较大补充和修改。金周英2019年3月第一章 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深度忧虑

在越来越强劲的技术创新旋风中,不要颠倒目标与工具。

今天,随着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进步,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新的突破。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技术革命的强烈冲击波,很多奇异的技术几十年前还被认为是幻想或无稽之谈,现已变成了现实,甚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然而,在一波又一波的软硬技术革命浪潮给我们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人类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是技术崇拜症;另一方面是技术忧虑症,人类深深陷入到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忧虑中。一、技术崇拜症

许多人着迷于技术,对技术发展和未来充满热情。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或者观点包括:(一)技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任何问题,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

现在几乎每天都能通过互联网看到爆炸性新闻,诸如生物组织“编程”、细胞工程学和智能机器人技术等将成为世界科技变革的前沿,是有史以来人类掌握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将重塑世界经济,等等。

不少人认为,科学作为灵魂支配着人去解决世上一切问题,向[2]“不可能”挑战,包括起死回生;技术至上,技术最终将控制人类,创造新型人类,主张一切顺其自然。甚至有一些研究试图给人们以希望,即使是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的生存,我们还是有地方可逃,比如开发每艘可容纳60万人的宇宙飞船;召集上火星的志愿者广告竟然有20万人报名;正在讨论中的地球与其他星球之间可往返的交通方案,据称在未来10年内启动,届时通过太空升降机,在太空中建造飞船和聚居点,人类可以飞达太阳系的任何一个星球生存。但是100亿人都能逃吗?还是只是那些精英?(二)人类只是技术元素的阶段成果之一[3]

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科技想要什么》是技术崇拜论的[4]代表作。他在其有名的著作《失控》(1994)中对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的最前沿进行了广泛的涉猎,而10多年后他的结论却是“技术是生命的延伸,是除了微生物、菌类、植物、动物之外的生命的第七种(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和技术)存在方式”。他甚至认为人类是技术元素的阶段成果之一,也是接下来科技发展的最佳载体;“人类不是科技轨迹的终点,而是中点,恰好在[5]生物生命和制造品中间。”

当然,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人类是什么?(三)奇点理论

一些未来学家认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如此之快,在未来的某一时间,人类进化的轨迹将发生我们无法想象的[6]转变,并将在人类生活中发生突变的点称为奇点。

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20世纪50年代德日进(Pierre [7]Teilhard de Chardin)的宇宙进化的欧米伽点、80年代弗诺·文奇[8](Vernor Vinge)的技术奇点论基础上,经过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根据大量科学依据,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对“奇点”理论进行了升华。

他根据摩尔定律及技术指数增长的总体趋势预测:人类的技术创造物,其计算能力必将超过人类的大脑,到2020年计算机系统与人类大脑一样强大,“最终我们将与技术融为一体”,到2045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他认为的奇点就是人脑中的大量知识与人类技术[9]相结合的结果,人机文明超越人脑的限制的那个点。他认为奇点将极大地解放人类的创造力,同时将提高人类从事破坏性行为的可能性。“随着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呈几何级数加速发展,未来20年中人类的智能将会大幅提高,人类的未来也会发生根本性重塑。在‘奇点’到来之际,机器将能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自我完善,超越人类,从而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他甚至认为“未来出现的智能将继续代表人类文明——人机文明。换句话说,未来的计算机便是人类——即便他们是非生物的”。我要问的是,奇点会给现实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变化?[10]

雷·库兹韦尔最近还声称,生物技术应用于人体之后,我们可以抛弃上千年不再使用的陈旧基因,大幅延长寿命,人类将把2029年作为临界点,在2045年实现永生。我们极有可能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最后一批人类。

与多数超人主义者不同的是,尽管雷·库兹韦尔认为,经过科技改造过的人类或者获得非生物智能的“人”会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生物,最终我们智慧中的非生物部分将会占据主导地位,但仍属于人类[11]的范畴,而不是什么后人类。(四)超人类主义

超人类主义尽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到18世纪或更远,但是近几十年来,基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交叉发展成果的乐观预测,持“技术无所不能”观点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相信技术可以改变人类基因,创造出更聪明、更健壮、更长寿的新人类。这种对未来人类的思考方式已经变成一种国际性的思潮或思想运动,甚至被认为这是一种学说、哲学或信仰。1998年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和大卫·皮尔斯共同创建了世界超人协会——WTA,2008年为了展现更[12]人性化的形象改名为“人类+”。

超人类主义有各种定义,或者有不同流派。很多超人类主义者[13]相信,在未来的一个或两个世纪中,人类和整个世界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以至于我们的后代将不再是“人类”,而是后人类。而另一部分超人主义者则主张:主要是“改善”人类,不牺牲反而增强人性。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通过科学和技术,人类可以并且应该超越目前意义上的人类,克服其在生理和智力上进化的局限性,超出我们环境的物理极限,改变“人类生存条件”。超人类主义鼓励延长生命、人体冷冻技术、增强身体和心理的功能、把人类意识上传到电脑等领域的研究,以实现对人类个性和身份的完整控制权,并获得离开这个星球的能力。但是,在诸如人类克隆等问题上,世界超人协会也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声明“将那些尚未证实其用在人体上是安全的复制技术,用于人体上是非常不合乎伦理的,而且可能让大众对超人技术的接受度严重地倒退。但是完全支持针对人体医疗需求的复制以及对动物的复制上继续进行研究”。二、技术忧虑症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反而使人类对自己发明创造的技术之能力产生了恐惧。这的确不无道理。因为技术越发展,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越深刻,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道德的选择问题越来越尖锐。如果对技术的滥用不加制止,将加快人类毁灭的速度。[14]

牛津大学的人类未来研究所称,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最大危险并非瘟疫、饥荒、地震,也不是核战争,而是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人类对新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后果之控制能力,就像孩童手里的致命武器。一次生物恐怖袭击或生物工程方面的错误,上百万人的生命可能毁于一旦。如果决策失误,那21世纪可能就是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最后一个世纪。

技术忧虑症的代表性观点包括:(一)担忧技术的滥用[15]

比尔·乔埃早就指出,如果高技术不受控制地发展,将给新世纪带来灾难。以GNR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为例,它们能够促进人类福祉和经济发展,但也有威胁到人类自身的风险。GNR技术造成的全新级的事故或滥用这些技术所造成的灾难可能要超过20世纪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当代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增加了滥用技术的可能性。如果说20世纪开发尖端武器技术需要的是大型科研设施和稀有原料(如核弹的铀),GNR技术则主要依赖于处理信息;尖端武器由国家研制,由军方控制和使用,而GNR技术的开发利用则更多的是被各行各业商业利益所驱动,行政部门难以控制它们。再加上随着运算速度的提高,计算机功能增强,信息成本不断下降,出现了技术大众化的趋势,即小集团和个人可能掌握更多的技术资源。这使得在当今商业被巨大利润驱使的险恶环境中,增加了滥用技术的可能性。滥用核技术和化学农业的潜在危险已经是众所周知的,而现在更让人担心的是人工智能的未来导向。那些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恐怖分子,即使是“孤独的狼”[16],也可能得到生物技术的控制能力,肆意制造高死亡率的疫情,或者掌握人工智能的终极产品,用于邪恶目的。(二)担心未来技术集成的人造物超过人的能力,控制人类

霍金认为技术终将产生自我意识并取代人类。当技术集成的人造物的智商或“能力”远远超过人类时,就有可能控制人类;如果“它们”做出违背编程的举动,甚至可能导致人类灭亡。于是他(尽管他本身也是人工智能的受益者)和一群科学家、企业家共同签发了一封公开信,指出人类创造智能机器的努力威胁自身的生存,有必要在研究如何从其获益的同时避免潜在的危险,加强监管以防止其失控[17]。

英国天文学家马丁·里斯(Martin Rees)曾在其《我们最后的世

[18]纪》一书中警告说,人类的破坏性(恐怖的杀人机器人可能是末日审判的主角,气候变化、核战争、失控的生物技术等,都有可能成为人类末日来临的情节)意味着人类物种将在2100年前毁灭自身。[19]

剑桥大学设立了“终结者研究”中心,著名的学者们在此研究超级智能机器人及计算机可能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该中心的目的是研究人类面临的“四大威胁”:人工智能、气候变化、核战以及劣等生物技术。中心的三位联合创始人均认为“人类技术进步可能很快对人类物种构成毁灭级的风险”。他们把哲学、天文学、生物学、机器人学、神经学及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聚集起来研究这些威胁。目前机器在很多方面的智能已经超过人类,例如国际象棋、飞行、驾驶、金融交易等。他们担心人类可能会把对地球的控制权拱手让给人工智能机器。实际上他们研究的是技术可能达到的终极目标。(三)技术对道德的消极影响——伦理道德危机

技术越发展,与社会的相互影响越深刻,导致伦理道德危机的可能性越大。现代生物学提供了改变人类本性和行为的机会。是祸是福?

比如,基因改造工程的好处是可以消除与基因有关的疾病,延长人的生命,但是基因技术已经触及到了人的生命本质,而且涉及人的社会意识,将对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冲击;人们可能干预自然,有意识地制造更聪明、更长寿和更完美的人类。但这将是唯一的结果吗?

如果人类增强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人类的“完美”,那么一旦这个技术开始大规模应用,制作人与制作机器零件将没有太大的区别,世界将成为精英的世界,文化、风格和个体的差异彻底消失,带来基因趋同、人种单一化的灾难性后果。当然,也可以说增加另一方面的多样性:选择你的孩子的皮肤颜色、身高、智力水平等。基因优生学是否会使我们成为“进化的商业制造者”?难道我们有权力(违背自然规律)提高后代人种的质量吗?

这之所以是不道德的,不仅在于人的繁殖走上了“非自然的”道路,而且是因为这种方式是为了他人的目的或者他人的思想而对人进行计划和利用。这种意图之卑鄙还在于对人的自然体进行干预,而且把当事人工具化了。如果克隆技术可制造出人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并用来繁殖大量有价值的基因,那么,这种技术应用的底线是什么?

如果用来复制人类,克隆人行为关涉到一个很严重的伦理问题,因为它侵犯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比如不伤害原则、自主原则、平等原则等。

同时,基因密码的应用也可能带来基因歧视、隐私丧失、宿命论等消极影响,使人们歧视带有不完美基因的人,对不良基因携带者造成心理压力。再者,现代医疗、生育和基因选择等新技术有可能或正在把神圣的人体推向了唯利是图的商品化市场,从血液、器官和组织、精子、卵子、子宫和婴儿到细胞、基因和整个的肉体都被送上了明码[20]标价的销售柜台,甚至可能为生物暴力打开方便之门。更可怕的是“潘多拉魔盒”就此打开,我们会不会是最后一代非转基因人?

当然,推动价值观变化并引发伦理道德危机的因素不只是科学技术,还包括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急速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媒体的作用、教育、政治形势、宗教信仰、意外的灾难、企业的社会责任、人口因素等,只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使得伦理道德问题更为凸显罢了。“全球未来展望组织”于2004年到2005年历时两年专题研究了道[21]德问题,目的在于试图明确未来50年内(三个时段:2005-2010年,2010-2025年,2025-2050年)可能出现的、具有全球意义的伦理问题(参见表1)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关键原则(参见第五章表3)。来自43个国家的300多人参与了两轮德尔菲问卷调查和分析。这项研究对于理解伦理道德问题的来源、所涉及的范围以及解决伦理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都很有意义。表1 在三个时间段内可能出现的全球性问题(按照重要性排序)

来源:Jerome Glenn, Theodore Gordon,2005 State of The Future三、关于人类进化方向的忧虑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硬技术干预人类生命,软硬技[22]术的深度集成有了大幅进展之后,人类有可能创造并操纵生命进而影响人类的进化。

在这种背景下,按照人类的欲望和发展需求,通过新技术促进人类的进化成了当今科学技术界、未来学界和媒体的热门话题。

比如未来人类是否会成为各类超人、无性人、“单一人”“幸存人”“基因人”“半机械人”“太空人”,等等。这种可能性,同时也成了具有很大伦理争议的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挑战。

具有代表性的是华盛顿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彼得·沃德等在《未来进化论》一书中的观点。他们认为:假设人类能够在未来的5亿年内[23]继续存在,人类会朝着以下5个方向发展(图1):

单一人: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推广,一百万年后,高度全球化的后果可能是不同人种均被同化为“单一人”。他们的相貌特征是不同肤色融合在一起,眼睛比现代人大,不同的种族特征逐渐消失。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多样性专家斯图亚特·皮姆指出,人类非但不再分化,反而一直在“聚合”。他认为人类目前拥有6500种语言,如果到了下几代,很有可能只剩下600种。但是,像所有单一物种一样,单一人种也更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因为基因的可变性能够在一些病毒来袭时保护基因多样化的物种不受大规模的伤害。

幸存人:如果灾难不期而至,人类还能幸存吗?从大洪水、瘟疫、核战争到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些灾难有可能一夜之间将人类文明完全摧毁,使得劫后余生的人们走上他们自己的进化道路。以核战争为例,在全球毁灭性灾难发生之后能够应付世界末日的,是那些具有抗辐射能力的“幸存人”,他们的相貌特征是眉毛和皮肤都能防辐射。

基因人:社会评论家约耳·加罗认为,随着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和药物相结合的“基因人”将代表着人类进化的新类型。这种基因进化要比生物进化,甚至是文化进化来得更加迅猛。生物进化用了数百万年,那么基因进化成一个新的人种又需要多长时间呢?加罗的答案是20年。布朗大学肯·米勒教授指出,一旦科学家找到衰老和疾病的基因特征,那么我们到了百岁仍能保持最佳状态……然而,目前基因疗法只能在个人身上奏效。如果想令“基因人”具有遗传性,科学家将面临伦理道德问题。由于基因技术的不确定性,还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半机械人:人类同机械相结合,最终将无所畏惧。如果允许科学家在人类大脑内植入智能芯片,人工智能可能会超过人类天生的聪明才智。根据雷·库兹韦尔的预测,到2045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当机器人进化到完全超出人类的层面时,他们的地位甚至会高于人类,成为新一代的地球主宰。人类作为一个自然物种还会存在吗?

太空人:如果人类的寿命足够长,那么为了生存,我们只能向其他星球扩张,从而形成新的人种,即适应星际旅行的“太空人”。想到达遥远的星球,科学家就必须建造大型太空飞船。在星际旅行期间,他们的形体和头发会发生变化,比如在低重力状态下人类的四肢无须像在地球生活时那样发达,人类的毛发也不再有用。[24]图1 人类进化发展的5个方向[25]

Linda Groff把当今比较流行的相关人类未来进化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提出未来人类进化可能的方向至少有9种:(1)基于信息技术的超人:将意识上传到计算机芯片上;(2)基于生物技术的超人:根据需要增强身体某一部分的功能;(3)进化的机器人: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是关键;(4)人类进化为具有特殊能力的未来电子人;(5)互联网作为人类头脑的外在化版本,起着扩大创造性和学习范围的作用;(6)从探索太空的角度:人类必须适应一个完全崭新的环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辐射,骨质流失,沟通,在太空生育等;(7)人类和外星人的关系——假如宇宙中居住着生命;(8)体验意识的扩展;(9)经历(体验)人类作为生物,与地球盖亚(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神)相互联系并负责任地管理地球。比如:影片《阿凡达》。[26]

甚至有人归纳了人类进化的十大假想,包括人类自愿退化、人类自愿灭绝、人类变成头脑发达四肢萎缩的怪物等情景。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其《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中称[27],在未来40年里人类将依靠不断升级换代的五种技术:(1)信息转换器(实现人脑与电脑之间的直接信息交流和转换的技术);(2)人格信息包(制造包含人脑的社会学和人格信息的信息包的信息仿生技术);(3)仿生技术(仿制生物组织和行为的工程技术);(4)创生技术(有目的地合成生物组织、器官、肢体和生命体的工程技术);(5)再生技术(通过诱导或培养实现生物组织、器官和生命体的再生的工程技术),获得除自然人以外的三种新的“生存形式”,即网络人(将来生活在网络空间的虚拟人或数字人)、仿生人(具有自然人体的外观形体、肌体特性、性别功能和“人格信息”的高仿真智能人)和再生人(具有自然人的全部生物学信息、社会学信息和人格特征的“复制人”)。

自己考虑自身的进化方向,真不愧为万物之灵!然而,已经进化了近4亿年(如果把盾皮鱼——骨甲鱼类作为人类的远古祖先)或者1400多万年(如果从腊玛古猿的进化开始计算,从腊玛古猿进化到南方古猿足足用了1000多万年,而南方古猿进化到能人用了300多万年,即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的人类,难道对自己长远未来的归属只考虑这些吗?

当科学家们提出上述可能的人类未来的时候,是否考虑过与这种进化相匹配的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文明将是什么样?还有没有更积极的、更理想的进化,以适应我们或者那些被进化了的“他们”?四、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以更快、更小、更加智能化、用错方向更具破坏性为特点的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创新,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各个领域。手机和互联网的变化只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技术进步之一。正如雷·库兹韦尔所说,技术“不是在经历进化,而是在经历爆炸”。

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各类新兴技术。而我尝试以当代影响比较大的十二大技术领域为例(当今科学与技术的发现、发明、创新是如此之快,我只能举出有限的例子),一是通过展望重要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说明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驱动力将永不停止地发展,并将不断重塑人类的未来;二是想呼吁人们必须关注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契机和福祉的同时,每项技术的突破性进展都从不同的角度使我们面临了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艰难选择,进而使得当今世界面临了科学技术危机乃至人类文明危机。这种思考、认识和研究,是我们迎接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之际,必不可少的准备。(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

以生命科学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为人类解决生存与健康、食品短缺、资源和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特别是转基因、克隆、基因修饰等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日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

以医药领域为例,基因诊断技术、基因疫苗、定制药物、“返老还童”技术、记忆药物、细胞及组织器官的修复及再生技术等都有重大突破。在不远的将来,延缓衰老,从根本上战胜癌症有了希望,全球寿命达到110岁甚至120岁可能不再是梦想。更为震惊的是生物技术已经达到了“人造人”的水平,治疗性克隆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用人自体的细胞进行器官克隆,既克服了异体器官移植可能会产生的排异反应,还解决了器官来源问题。目前,正在实验室中培植的人体器官有心脏、肝脏、胰腺、乳房、皮肤、骨骼、角膜等。人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所有的人体内组织和器官都可以“复制”或重塑。

美国科学家已经制造出可以自行分裂的人造生命细胞—辛西娅[28](Synthia)。这也招致了全球科学界展开激辩,批评者认为“辛西娅”违反了一个生命本质的基本理念;澳大利亚科学家用胚胎干细胞[29]在培养皿中培养出了一个微型的人工肾脏可代替病变器官;中国[30]科学家成功地将人体皮肤细胞转变为肝细胞,使相关肝细胞治疗和人工肝脏合成等领域的技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又如,生物芯片技术作为微电子半导体技术与生物化学技术的会聚技术,除了应用于基因测序以及系统生物学以外,还为疾病的分子诊断、药物开发、食品安全监测、环境监测、司法鉴定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并为前途无量的生物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核心技术。还有,生物特征技术催生了新兴的反恐产业,即利用指纹、脸部特征、虹膜、人体气味等个人生物特征的唯一性,将个人生物特征存储在电脑芯片中,来识别个人的身份,以了解其犯罪记录。

然而,由于生物技术的对象是生命,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道德、伦理乃至对人类未来的挑战都将超越其他的新技术。其技术上的错误或滥用将导致健康的生命受损、死亡甚至整个种群遗传的变异,以及其他难以预料的危害。如何监控生命科学技术的应用方向,防止被误用和滥用,已构成了全人类的重大挑战。比如,转基因生物的潜在危险性(对人类健康、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存在的潜在威胁)、克隆人的伦理灾难(治疗性克隆还是生殖性克隆)、基因武器的灾难(如根据人类的基因特征选择某一种族群体作为杀伤对象,成本低、杀伤力强、使用简单)、基因歧视和基因鸿沟(由遗传基因引起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也必然会成为更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生物技术的专利授予(是否在风险预防原则之下予以保护)、生物资源的保护(如人类基因资源、生态资源等已经成为继国土、矿[31]产等资源之后可供争夺的战略资源)等问题。当然,更不要陷入“基因决定论”的陷阱。

以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为例,该技术用于治疗如癌症、艾滋病、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等难以治愈的疾病,特别是在治疗诸多遗传疾病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是对人类群体的潜在风险和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为此,早在2015年12月华盛顿“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就明确了不可逾越的“红线”(各方达成共识,允许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基础研究,但现在就把该技术投入临床使用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但是仍未能阻挡某些疯狂的科学家想当造物主的强烈愿望。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基因编辑的双胞胎于2018年11月在中国诞生,其中一个婴儿的基因经过修改,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对人类实施转基因技术的“主意”并不是他独创,只是鉴于其最坏的结局无法控制,没人敢于用人体做实验。但是他和他的团队竟然冒天[32]下之大不韪,将人类的未来带入了危险的游戏。关键是这种“科学实验”全然不同于科学幻想小说,这个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后果将不堪设想(可能出现亡族灭根的基因武器)。

作为生物科学家,以世界性难题——艾滋病作为攻克目标是值得鼓励的。问题在于:首先贺建奎不顾“华盛顿会议”的警告和建议,将未经充分基础研究的技术直接用于人类身上,而且跨越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治疗”的底线,进入到所谓“预防”领域,下一步将是用于“改善”的目的了(参见第二章中相关“人机文明时代”和“超[33]人”部分)。正如法学专家王康教授所说,基因编辑技术在生殖医学领域的运用,会产生多维风险:在技术上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在伦理上冲击着人的尊严和生存价值,在社会上导致新的社会不平等及人本身的异化,在法律政策上尚未确定清晰的走向。

其次,不能同意将他的行为与哥白尼相提并论。“华盛顿会议”的共识也表明,当代科学界对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包括应用前景和风险。

第三,贺建奎以首例试管婴儿露易丝·布朗(Louise Brown)的出生为例,声称“法规、社会道德与试管技术一同发展”。先不说试管婴儿与基因编辑婴儿有本质的区别,可怕的是这种观点导致目前对科学伦理的误导:“伦理问题就是一个观念问题,类似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到了一定阶段,就需要新的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发[34]展到一定阶段,也要新的伦理。”关键是与科学技术“一同发展”或“新的”伦理不能用来为基因编辑婴儿辩护。对伦理有很多定义,其中比较公认的解释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确给上述关系带来更复杂和严肃的挑战,相关伦理和道德规范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以适应这种变化。但是:(1)无论这些关系怎么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源——科学技术发展的初衷不应变化,即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为全人类造福,不应该破坏人类的生存条件(环境),必须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保护并促进全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2)无论伦理和道德规范怎么更新,不能违反人类的道德伦理准则,不得损害人类的尊严和整体福祉。这就是,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中,科学家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必须符合发展科学技术服务于全人类长远福祉的目的,这也是前沿科学技术发展的构架和底线。纵然科学探索无界限,但是任何科学研究及其实践活动均应恪守道德规范,任何“新的伦理”都不可触碰伦理红线,应保持对科学伦理(从观念和道德层面上规范人们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行为准则)的尊重和遵守。现在还有人说“在所[35]谓的文明世界里,只要有需要,伦理是第二位的”。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言论。什么是文明世界?是什么样的需要?哪些人的需要?

目前,已经有20多个国家明令禁止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36]。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9年2月26日公布了《关于生物医[37]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共包含7章63条意见,从临床研究项目申请与审查、研究过程管理、转化应用管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将立法规范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学研究。(二)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

物质世界最微小的纳米粒子成为未来材料之后,纳米(一米的十[38]亿分之一)技术使得人类有可能向微观世界跃进。人类将在纳米的层面上重新认识世界、认识物质、认识人类本身。纳米科学技术又将引发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包括纳米物理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化学、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加工技术和纳米计量学等。

纳米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用单个原子或分子制造物质的技术。纳米科学技术的重大进展使得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医学、制造业(通过纳米精度的“加工”达到微加工技术的极限,纳米涂料、含有纳米微粒的建筑材料的应用等)、食品(高敏感度的纳米材料能够及早探测到食品中的变化,在食品污染扩散前设法避免)、航天和航空(微型卫星到纳米卫星、纳米碳管到太空缆绳、各种纳米结构材料、纳米功能材料、无机抗菌纳米材料等的应用)、国防(纳米武器、袖珍飞行器、微型侦察器、纳米军服等)、环境保护(污染气体的捕捉和吸收,过滤能力更强、成本更低的水的淡化和净化方法)、能源(更强的能源生产和储存系统,以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等)等各个领域都将带来革命性变革。

以医学领域为例,通过设计可对抗特定疾病的纳米微粒,开发出强效抗生素和消炎药,以对抗人体特定部位的细菌和病毒感染;对准大脑或身体特定部位的纳米粒子,使得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症甚至关节炎等疾病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纳米粒子作为癌症等疾病的新型“嗅探器”用于诊断和治疗,如分子机器人在血液中循环对各部位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如疏通脑血管的血栓,清除心脏动脉的脂肪和沉淀物,还可“嚼碎”泌尿系统的结石等);更耐用、无排斥性的人造组织和器官;纳米粒子在磁共振成像方面的成果使得扫描设备成为能够探测出癌细胞的传感器,等等。库兹韦尔称,到2020年左右,我们将开始使用纳米机器人接管免疫系统;到2030年,血液中的纳米机器人可以摧毁病原体,清除杂物、血栓以及肿瘤,纠正DNA错误,[39]甚至逆转衰老过程。他最近还宣称,纳米机器人将透过毛细血管以无创伤方式进入大脑,将我们的大脑皮质与云端联系起来。如此一来,我们就拥有了一层额外的人造新皮质。

纳米技术的商业化可为一大批行业带来革命性转变,如计算机、芯片制造业、纳米机器人等。甚至有人预测纳米科学与技术将带来第五次产业革命,许多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研究纳米技术。

尽管纳米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其潜在的危害不可忽视[40],有人甚至认为,它将取代基因技术成为最受争议的应用技术。比如:(1)广泛应用的隐患:目前纳米材料已经广泛应用到医药、染料、涂料、食品、化妆品、环境污染治理等行业,使研究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有更多机会接触纳米材料。让人们担心的是,粒径如此之小的纳米粒子,完全有可能经过皮肤或呼吸系统进入其他器官,进而可能进入并潜伏在人体细胞内,诱发细胞病变,那么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将是难以预料和无法挽回的;(2)滥用纳米技术的危害:在对纳米材料的特性、毒理研究以及环境安全评估还不充分的前提下,在巨大的军事和商业利益驱动下,急于推行一些纳米技术的产业化,将造成环境和健康灾害,特别是肆意排放纳米废物将难以回收而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系统;(3)纳米武器:伴随新的生物细胞和人造纳米机器的诞生,将出现更具侵略性和隐蔽性的生化武器,诸如纳米电子枪、纳米探头以及其他超微型智能武器装备,甚至是超微机器人士兵等,将增加战争的破坏性;(4)社会安全隐患:对国家军事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带来更大的挑战,甚至有被恐怖分子利用的危险;(5)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挑战:纳米技术赋予我们改变甚至设计后代遗传密码的能力,通过改变基因和细胞结构,可根据预定的目标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婴儿,将改变传统的生育方式;(6)对生命的挑[41]战:纳米技术的出现填平了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鸿沟,如果将非生物物质内的原子组装成纳米机器人进入人体,就不能以传统的新陈代谢和繁殖能力的标准去定义生物了;(7)对人的本质之挑战:科学家们相信纳米技术通过复制原体身上的每一个细胞的方法能够复制人体整体,这不同于克隆技术的基因复制。这种思维的本质是将“人”看成一堆细胞的组合体。那么,这种细胞的组合体与原形人是否具有一样的思想和意识?还只是一个怪物?谁也说不清。美国《发现》杂[42]志甚至将纳米技术列为威胁人类的20种重大天灾人祸之一。

鉴于上述风险,美国国家纳米计划(NNI)和美国科学院对NNI[43]的十条建议中,将在纳米技术发展过程可能涉及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及职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列为重点支持的研究项目。

我们应该牢记人类从发现放射性物质到由于只重视开发利用其功能,而忽视其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作用的研究和对策所导致的历史教训,需要对纳米材料的功能及其对人类的潜在影响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为人类合理应用纳米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三)以计算为基础的技术

以计算为基础的技术是变化最大、影响最广泛的技术。它是人工智能、5G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区块链、3D/4D技术、大脑研究等很多新兴技术的基础。日新月异的计算技术帮助人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计算技术大约每20个月更新一次,其处理速度、存储和记忆能力以年均40%以上的频率不断进步[44]。雷·库兹韦尔认为,随着范式转移的加快,计算机以几何级数的趋势发展,从打卡式机械计算机、电磁继电式计算机、真空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早期集成电路计算机,到现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计算机设计与技术的范式转移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此即摩尔定律。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计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围绕个人以及组织的行为构建起了一个与物质世界相平行的[45]数字世界。互联网也正演变为“云”网络。美国思科系统公司预[46]计,到2020年世界上1/3的信息将在“云”中保存或传输,地球上人均拥有的连接设备超过6个。从社交媒体到基于元数据分析的医学革命,惊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以往无法想象的服务和业务成为可能,使我们处于前人无法想象的新市场的前沿。但是,英特尔公司研发实[47]验室发言人曼尼·瓦拉认为,目前人类对“云计算”能力的运用还很原始和肤浅。云计算可以让所有机器设备具备智慧,只需要一个小小的芯片便可实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在其2012年度预测报[48]告中表示,未来的运算设备将通过开发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模仿能力来进一步推进其认知功能。IBM的超级计算机系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