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3 06:21:41

点击下载

作者:张飞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

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试读:

序言

第一次接触“供应链”这一概念,是在我大学翻译外文文献的时候,距今已经有三十年了。一开始还只是将“供应链”这个新词看成是物流或物流系统的又一“马甲”。曾几何时,供应链在“概念化”“系统化”“集成化”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充实演进,并由战略目标或系统特征的差异区分,衍生形成诸多形态的供应链理论分支。倏忽之间,三十年过去了,放眼全球,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供应链理论已然被奉为极富内涵的管理哲学,成为培育核心能力的关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运用,部队用户对军事后勤的保障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建立以更为快捷的保障速度、更为精确的保障数量、更为适宜的系统柔性为目标的供应链,才能有效保障部队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

在数据链与保障链协同融合的军事行动体系中,物流系统所涉及的各类军事装备和物资器材数量巨大,同时,受损的军事装备和物资器材也需要快速后送和处置,并重新投入使用,便于及时形成持续的军事行动能力,这就对军事供应链的正向和逆向供应保障能力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在军事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能有效满足各类军事行动的保障需求,制约保障力生成与提高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对正、逆向供应链进行集成优化,实现体系保障效能与作战保障需求的耦合共振,是军事供应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单独研究解决供应保障体系内的某一个问题,并不一定能优化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全局。因此,立足系统观、效益观,高效集成正、逆向供应链,全面整合正、逆向物流,系统构建闭环军事供应链体系,科学规划设计闭环军事供应链的网络和渠道,全面优化军事供应链物流体系结构,以提高供应保障的质量效益,已成为世界各国军队需要共同研究和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鉴于此,张飞博士以“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为题展开研究,并获得了全军军事类研究生课题立项资助(博士研究生专项课题)。课题通过综合运用比较分析、系统分析、建模仿真等方法,重点阐述闭环军事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体系架构,全面厘清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流程和重点,系统构建确定条件下和不确定条件下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模型。

为全面达成“需求实时感知,资源可视掌控,行动全程调控”,有效满足“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管用”的目标要求,本书立足于闭环供应链的系统视角,集中研究解决了如何合理整合正向、逆向物流,高效集成正向、逆向供应链,优化配置军地保障资源,全面提升体系保障效能等方面问题,并取得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成果:一是初步形成了“双向集成,系统最优”的闭环军事供应链理论体系,为集成正向和逆向军事供应链提供科学、充分的理论支撑,充实拓展了军事供应链管理理论;二是建立了确定条件下和不确定条件下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的多目标随机机会约束规划模型,为全面优化供应链系统各节点布局和资源配置,提供有效、适用的决策方法工具;三是运用闭环军事供应链理论,为解决后勤装备保障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重点从组织管理体系、设施网络架构、节点运行关系等方面进行整合完善,提出了相应较为合理、可行的解决思路和改进方案。

质而有用谓之文,《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一书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在军事物流供应链学术研究的冰山一角上拓展了新的思路,提出了新的理念,探索了新的问题,但也只是在闭环军事供应链第一步的“建网”问题上开展了尝试性的研究,而在更深层面的“管网”和“用网”中有关控制、协调、管理、激励、运作、绩效等问题,还亟待军事物流领域的学者们去深入探索和研究。军事物流供应链理论创新任重道远,也必将是一个艰苦卓绝、长期探索的历程,希望本书能对后续深入研究闭环军事供应链的学者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于武汉第一章绪论

运用整合思维,走集成化路子,将供应链系统中的正、逆向物流活动视为一个功能整体,构建运作回路、策略回路、性能评价回路,适应“竞合”环境,进一步凸显系统优势,形成集成化的供应链体系,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同时,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作战,也对后勤提出了体系化保障的客观要求。因此,对军事供应链进行双向集成,对各类物流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构建科学的闭环供应链网络,不仅是全面提升体系化供应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军事供应链筹、供、储、运、修、回等供应保障功能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供应流程向协同化发展,节点协调向同步化转变,环节衔接向无缝化迈进,物流运作向合理化深入的有力抓手。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新时期新阶段,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作战样式不断演进,体系化对抗更加明显,战争呈现出快节奏、高强度、高消耗的特点,各类军事装备和物资器材在战场上也更容易遭到打击和损伤,需要快速后送维修,并重新投入战场使用,这就对军事供应链的正向和逆向供应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军队后勤“三大建设任务”也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这一总体目标,明确提出要适应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保障需求,着力实现配送精确定向,行动全程调控,达成供应保障精确高效,全面提升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全面适应战时保障需求,军事供应链管理也逐渐向综合考察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转变,并着眼于系统研究整个闭环供应链网络。

为积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例如,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框架下,美国的地方企业和军队十分重视可利用产品的回收再制造、再循环,在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闭环供应链系统。2012年美军已经开始着手构建包含易逝品和可维修耐用品的集成式闭环供应链。同样,中国一些企业(如国美电器)也已经开始尝试,并通过整合正向、逆向供应链渠道,构建了闭环供应链网络,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在理论研究上,许多学者对各类军事供应链的保障资源配置、维修体系、逆向物流、报废处置、节点功能整合与拓展等方面展开了针对性的理论研究,具有较好的学术参考价值,对解决军事供应保障的一些具体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这些研究只是着眼于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研究,不足主要表现在:系统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对闭环军事供应链进行系统阐述较少,只是对部分闭环军事供应链的具体类型进行了探讨;大部分研究偏向于关注逆向供应链部分,很少将正向、逆向军事供应链联合起来考虑;只在运作过程中考察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在闭环供应链网络的规划与设计阶段,对闭环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考虑不够充分;从“链”的角度分析有余,而从“网”的视角对军事供应链的组织体系、信息网络、运行协调进行双向集成优化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反观实际,军事供应链(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能有效满足战时保障需求,制约保障力生成与提高的现实问题。以中国军队后勤装备供应链为例:在规划与设计的战略层面,供应链系统的网络节点布局不够合理,各保障实体的功能整合不够充分,保障机构的规模不尽适度;在制度机制的战役层面,负责逆向物流的各部门职能不够明确,正、逆向运力统筹不够全面,回程运力利用仍有不足;在标准执行的作业层面,部分后勤装备的报废处置不够规范等,这些问题都客观存在。而后勤装备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其采购、存储、供应、维修、回收、处置(再制造、再利用)等供应链运作管理活动,不是相互割裂、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同样,这些问题之间也是有机联系的,单独解决后勤装备供应链系统中的某一个问题,并不一定能优化整个系统的全局。因此,只有具备系统观、效益观,着眼后勤装备保障的大系统,立足于闭环军事供应链的角度,通过后勤装备供应链的双向集成,整合后勤装备物流系统,使军事供应链系统的规模、结构更加合理,系统保障的稳定性、持续性更好,供应流程更适应战时快捷高效的保障要求,才能系统全面、科学有效地解决后勤装备保障网链中存在的上述现实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本书以“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为题[1],旨在结合当前军事供应保障体制与军事物流体系建设的实际,从效益观、系统观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流程和重点,建立闭环军事供应链的网络规划模型,探究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中的不确定性问题。通过双向集成正、逆向军事供应链,整合拓展正、逆向物流保障节点的职能,形成闭环军事供应链,使军队的物资保障资源进一步向提升战斗力、保障力聚焦,充分发挥各类保障资源的集约使用效益。

二、选题意义(一)理论层面

1.充实军事供应链管理理论

从理论上看,研究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的理论问题,系统地考察军事供应链采购、存储、供应、维修、回收、处置(再制造、再利用、再循环)等全过程,从理论上探讨如何实现正向和逆向军事供应链的双向集成;如何整合拓展军事供应链中正、逆向物流节点的职能;如何充分依托和利用地方军事物流保障资源,促进军地资源优势互补,优化保障资源配置格局,充分发挥地方保障资源体系的潜在职能,更好地适应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管用的要求。这些都有效地弥补了现有供应链管理理论中将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作为两个独立分支进行研究的不足,充实了关于正、逆向军事供应链双向集成的理论研究,完善了军事供应链物流的理论体系,并将闭环供应链理论延伸到军事领域,拓展了闭环供应链的研究范围。

2.丰富军民融合理论

加强闭环军事供应链管理及其网络设计的理论研究是世界各国军队共同关注的问题,而目前中国军队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对闭环军事供应网络进行研究,结合总部有关物流保障基地建设方案和现代军事物流体系的战略规划,研究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的规划与设计理论,深入研究如何依托和利用地方军事物流保障资源,促进军地优势资源互补,全面提升各类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保障资源全局配置的优化,充分发挥地方保障资源体系的潜在职能,有助于打破纵向一体、自成体系的保障格局,破除军事供应链各专业、各部门保障体系 “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方式,进一步从理论上细化和深化军民融合理论。(二)方法层面

从方法上看,本书对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问题进行研究,在完成节点选址的基础上,紧贴闭环军事供应链的实际,并考虑第三方物流的引入时机、军事物资的新品与再制造产品之间差异、提高回程运力利用率等因素,构建起包含多级网络结构的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模型,形成了优化军地保障资源配置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三)应用层面

从应用上看,本书针对中国军队后勤装备供应链中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应用闭环军事供应链的理论和方法,对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思路,能为后勤装备供应保障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为后勤装备闭环供应链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要评述

一、闭环供应链网络设计理论的研究综述(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闭环供应链网络设计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影响网络设计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闭环网络结构的特点,研究闭环供应链网络设计的主要内容。典型的如:邱若臻、黄小原认为构建闭环供应链网络应遵循速度原则、可变性原则、有声原则、可视化原则、价值原则。同时,认为闭环供应链结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系统运作复杂性、运作目标多样性、增值性的特点。蒋媚在分析正、逆向物流一体化网络的特征分类、行为主体、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正逆向物流一体化网络构建的思路,具体包括网络结构设计、信息网络设计和运行保障机制。供应链网络设计(Network Design in Supply Chain)方面,苏尼尔·乔普拉(Sunil Chopra)、陈常菊等认为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战略因素、技术因素、宏观环境因素、竞争对手因素、客户因素和运营成本因素,在具体设计框架上,重点考察设施担当角色、设施构建选址、设施需求供给分析和能力安排四个方面。王曦则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有:反应时间、能力种类、产品可提供性、顾客经历、订单可视化、回收能力。曹翠珍、王俊新指出,目前,国内外关于网络设计方面的理论研究,更多地趋向于关注供应链网络的协调性、集成化、适应性。

二是从数理角度,通过确定闭环供应链的运营战略和目标,以闭环供应链的成员为对象,对闭环供应链网络设计进行建模研究。在近期的研究中,一般通过引入某些变量或结合算法或求解方法进行建模求解。

在运用算法进行建模求解方面,孙沛涛、孙俊清以实现运作成本最小为目标,对包含加工工厂、分拆检测中心、仓库、客户的供应链进行了建模研究,重点探讨产品保质期内返回商品的闭环供应链网络[2]设计和流量分配问题,并利用Bender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武春香通过考虑各类设施的建设成本、正逆向物流的运输成本、报废品的处理成本及逆向物流的不确定性,构建起网络设计模型。在网络设计模[3]型的求解上,将模拟退火算法与Witness仿真结合,对模型进行求解。张锐在其研究中,以最优化理论为依据,基于产品回收和再制造,构建了闭环供应链的物流网络,建立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葛束在其研究中,对集成逆向物流的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规划模型,并通过求解确定了整个网络中工厂(再制造工厂)、具有回收功能的配送中心数量及位置,以及网络的运输量。而在供应链设施选址的方法研究上,吴志华认为主要包括解析方法、最优化线性规划方法、启发式方法、仿真方法、综合因素评价法。

在模型中引入其他变量方面,陈娟、季建华通过分析高残值易腐蚀性产品特征,创新地引入生命周期参数,建立具有市场分销、产品回收、再制造的闭环网络规划模型,使得闭环网络能体现不同产品品种在不同生命周期长度下的整体优化,并有效优化配送网络,提高柔性。曹翠珍、王俊新在其研究中,通过引入不同市场的响应时间变量,将响应时间纳入网络设计的优化模型中,并利用实际算例表明不同响应时间的市场需求会对利润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具体网络的设计中,应以供应链的全部价值为基础,在反应能力和盈利水平之间做出平衡判断。邱忠权将闭环供应链的内涵和研究对象进行了拓展,研究了绿色农产品的闭环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问题,分别探讨了确定物流条件下、不确定物流条件下的绿色农产品闭环供应链物流网络的优化问题。欧阳建军对闭环供应链中逆向物流产的产品回收网络和第三方物流网络进行了设计,研究基于满足服务时间条件,建立了包括回收点和回收中心的产品回收网络优化模型。

谭世琴通过分析产品回收量的概率分布规律,比较不确定性模型优化的方法,研究了产品回收量不确定环境下的闭环供应链网络模型,并利用Lingo进行求解。郭荣、王长琼通过考察用户需求数量、产品回收数量、逆向处理费用等因素的模糊性,并以系统总成本和环境污染最小化为目标进行了建模。张松涛、赵晓伟通过考虑再制造时滞、成本参数、顾客需求、再制造率、废弃率和无偿回收率等不确定因素,专门就闭环供应链在第三方逆向物流回收、制造商自主回收两种模式切换过程成本变化较大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闭环供应链系统切换逆向物流的运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并运用Lyapunov-Krasovskii(李雅普诺夫-克拉索夫斯基)函数方法,设计了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切换律,证明了该切换律是闭环供应链切换系统渐进稳定的充分条件。这些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使得研究越来越贴近实际情况,也为闭环供应链的网络设计建模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闭环供应链网络设计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分析闭环供应链网络的结构和职能;二是构建模型优化网络运作;三是探讨闭环供应链网络对环保方面的影响。

其中,在闭环供应链网络结构上的理论研究包括:戈文丹·K(Govindan K.)认为闭环供应链系统包括前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同时,闭环供应链对于产品生产商可拆解部件的再制造、翻新具有重要作用。V.D.R盖德(V.D.R.Guide Jr.)和L.N.凡·沃森霍夫(L.N.Van Wassenhove)认为闭环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有效地整合了前向供应链与逆向供应链。辛哈(Sinha)针对纺织品在供应链设计、物流、原材料等方面的复杂性,对纺织品建立了闭环供应链模型,设计了纺织品的闭环供应链网络。N.拉杰·库马尔(N.Raj Kumar)对绿色供应链管理(GrSCM)、闭环供应链管理(CLSCM)、逆向供应链管理(RSCM)、逆向物流(RL)、可持续供应链(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SC)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闭环供应链、绿色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更为复杂,在正向、逆向物流上要同时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文献将闭环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和观点,对闭环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范围进行比较。弗莱希曼(Fleischmann)将前向物流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扩展到逆向物流系统中,探讨前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差异。

在网络模型研究及优化方面:亚拉曼(Jayaraman)等在逆向物流网络的研究中构建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对逆向物流网络的再制造产品和部件的数量进行了优化。乔瓦尼(Giovanni)和扎库尔(Zaccour)的研究表明,当制造商和销售商共担用于提高闭环供应链中回收率的投资成本时,双方都能在一定范围内获取更多的效益。潘阮基福(Phan Nguyen Ky Phuc)等认为闭环供应链是解决电子电器设备(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s,EEEs)废旧产品处理最为有效、快捷、经济的方法。并在其研究中建立了带有模糊参数的电子电器设备的闭环供应链系统模型。萨杨·T.纳翰(Sajan T.John)和R.斯里德兰(R.Sridharan)以总运输成本、采购量的最小化,回收产品数量的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了单期、多期闭环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并利用Lingo进行求解。哈默德·苏莱曼(Hamed Soleimani)等通过引入风险偏好,将需求和回收数量作为非决策变量,在两阶段规划模型中重点考虑标准差(Absolute Deviation)、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条件风险价值(Condition Value at Risk,CVaR)三类常用的风险测度方法,对闭环供应链结构设计风险进行了测度。艾伦·欧译赛兰(Eren Ozecylan)以运输总成本、采购、翻新和拆分处理中心的运作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闭环供应链的整合模型,并对闭环供应链中正向和逆向链物流量的控制策略进行联合整体优化。卡拉·B.瓦伦瑞拉(Karla B.Valenzuela)在其博士论文中利用博弈论,构建了带有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模型。研究分析了政府参与下分散决策闭环供应链的线性激励模型、集中决策的激励模型,以及没有政府参与的收益共享契约模型。通过对比这些博弈模型的均衡解及经济性结果,能为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在后续关于网络模型的研究中,学者们开始关注闭环供应网络的不确定性问题,并利用建模工具研究优化控制策略。如:萨曼·哈山扎登·阿明(Saman Hassanzaden Amin)对一个包含多个制造商、回收中心、需求市场及多种产品的闭环供应链网络进行分析,以整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Mixed-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研究中还利用基于情景的随机规划,分析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回收不确定性对网络配置的影响,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在处理需求和回收不确定性上的有效性。

卡纳安(Kannan)运用遗传算法,对两个制造商的供应链网络建立了闭环供应链网络模型,但在模型中没有考虑闭环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因素。强(Qiang)和特里莎·安德森(Trisha Anderson)对包含原材料供应商、零售商,以及直接从需求市场回收旧产品的制造商所形成的三级闭环供应链网络进行分析,并将竞争、分销渠道投资、收益转化率、需求不确定性纳入模型中,推导决策的最优条件,分析表明投资逆向供应渠道建设有助于提升产品回收数量,得到价格和交易量的均衡解。

弗拉基·马·阿西夫(Farazee MA Asif)结合资源节约制造(Resources Conservative Manufacturing,ResCoM),建立了闭环供应链的系统动态模型,并通过分析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提高闭环供应链模型的运作绩效。邱若珍(Ruozhen QIU)等通过分析闭环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再制造率(Remanufacturing Rate)、回收处置率(Disposal Rate)、运作成本(Operation Costs)、客户需求(Customers’Demand),建立了闭环供应链产品回收的动态模型,并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算法提出了相应的鲁棒性控制策略,通过仿真证明了鲁棒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高楠(Nan Gao)的研究聚焦于产品回收和闭环供应链网络设计,分别探讨了价格和回收策略的不同,对翻新产品在产品交易过程中的影响、针对需求和回收数量的不确定性,建立了两阶段、多周期随机规划模型,并通过鲁棒控制优化方法,将不确定性约束在碳排放规定限额内优化模型。最后,将碳排放成本的不确定,建立了回收管理和闭环供应链网络一体化的鲁棒优化模型。贝哈姆·法黑穆尼亚(Beham Fahimnia)通过建立闭环供应链碳排放的成本模型,评估前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三)研究评述

通过总结前人研究,不难发现,在网络设计方面,国内外学者的模型设计大多是以集中决策为基础,构建两级或三级网链结构,在多级供应链的研究上较少涉及。在网络的市场结构上也只是单纯考虑单个制造商、供应商,即供应链面向双边垄断市场环境,而对引入多个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市场竞争机制、对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行研究的则较为少见。对于闭环供应链的再制造、再循环所形成的产品价格和质量因素方面,大多数的网络规划模型中都以无价格差异、无质量差异进行考虑,对于存在价格差异的情况研究较少。然而,由于闭环军事供应链系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例如,一是闭环军事供应链的网链结构级数较多,一般可以达到六级左右,从活动主体、规划设计、保障运行等方面来看,相较地方闭环供应链网络就复杂得多;二是闭环军事供应链的供应保障资源市场广阔,供应商资源市场一般都是完全竞争市场,因为即使对于同一类物资而言,在闭环军事供应链的网络中,也同时会有多家长期协作的供应商为部队用户提供服务保障;三是经过再制造、再循环、再利用等生产环节,并重新投入使用的各类军事物资和部件,与新品之间必然存在一定差异,这就会对保障成本和效益产生影响。因此,这些问题也将是本书的后续研究中将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的。

此外,国内外关于企业闭环供应链的研究,几乎都关注对逆向供应链的整合,研究闭环供应链的逆向供应链部分居多,重点研究如何提升逆向供应链效益,而很少将两者联合起来研究,对系统进行全局优化。笔者认为,这也将成为闭环供应链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总的来说,纵观当前的理论研究,军内直接对闭环供应链进行系统阐述和研究的不多,关于闭环军事供应链的网络设计也不多见,但国内外的网络设计理论已较为成熟,可以为本书研究提供较好的借鉴。同时,要系统解决当前军事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全局优化,就要突破现有研究思路,站在供应链的高度,以闭环供应链的整体视角,将逆向物流纳入闭环供应链,整合正向、逆向物流,集成正向、逆向供应链,着力构建双向集成并具有协调性、适应性的供应链网络。

二、闭环军事供应链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一)关于中国军队装备闭环供应链的相关研究

闭环供应链作为一个集成综合的系统,有效整合了前向供应链与逆向供应链,不仅考虑传统正向供应链的管理活动,也将产品的维修、回收、再利用、再制造纳入供应链系统。从查阅的相关文献来看,虽然提及装备闭环供应链的较少,但李庆全所构建的现代装备供应链已经囊括了维修保养、回收和再制造等环节,对闭环供应链的思想已有所体现。因此,装备闭环供应保障的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维修保养、再制造、回收处置方面。

一是在后勤装备维修和维护的研究方面:徐学军等分析了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对军需装备维修保障的新要求,指出了当前军需装备维修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杨宝来从更新思想观念、注重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职能、健全长效机制四个方面阐述了饮食装备维修基地建设的构想,并从实践入手研究了如何通过饮食装备保障基地提高饮食保障能力。孟凡芹、奚丽波对航空兵场站油料装备供应链中的维修模式、维修力量、维修器材储备体系进行了研究。

二是再制造方面:美军最早在1984年提出再制造的概念,比中国军队早15年左右。戴恒志、刘志勇指出再制造对装备进行改造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能极大地提高战术技术性能,同时见效快、时间短、[4]效益高。田碧等认为对军需装备进行再制造符合4R经济发展理念,并建立了军需装备再制造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军需装备再制造经济性进行了研究。徐滨士院士认为,装备再制造是突破传统装备保障模式的有效途径,再制造所形成的闭环系统对充分利用产品零部件和原材料、节约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在装备的退役报废处置方面,邓光会指出,为加强海军报废装备的规范化管理,由海军军械保障部进行处理,运往就近的处理厂进行销毁。针对中国军队对退役报废装备的处理,还只是停留在对有限材料的简单回收,很少考虑对零件进行整体再利用或修复再利用的这一现状,孙宏红等通过研究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军队的退役报废装备处置存在安全隐患,有的甚至擅自将退役报废装备进行变卖或议价处理,流入社会逆向物流系统;对于回收过来的装备缺乏高科技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处置平台;处置的方式仅仅局限于改型利用、整体利用、毁型利用,而再使用、再制造、再循环的利用较少。(二)关于外军闭环军事供应链的相关研究

2012年,美军国防部主管后勤与物资战备的助理部长发起了有关闭环军事供应链的两项研究,一是加强国防后勤局易逝消耗品供应管理的研究;二是加强各军种可维修耐用物资(装备、器材)的供应链管理研究,并要求在物资保障的需求、供应及可维修物资项目的维修规划上进行系统集成,确保易逝消耗品的供应活动融入可维修耐用物资的闭环供应链中,从而实现战时保障效益的最大化。兰德公司的研究表明,为整合构建起高效的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美军下一步将着重从整合配送网络体系,巩固军地合作关系;建设轴辐式供应网络,对部分保障节点进行重新选址;整合供应商及采购供应计划,降低库存;统筹管理供应链系统内的各类运输力量;强化零散/战术仓库对耐用物资的逆向回收职能等方面入手,对现行军事供应链网络进行改造升级,打造高效一体的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

同时,美军非常重视先进物流管理理论的应用,努力提高其后勤进程和组织体系效率,把寿命周期纳入国防部和军种部的采购、维修和维持进程,整合了从供应源到作战用户的联合补给链。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废旧装备进行分类利用、维护再生、再制造等处理,并经过不断地摸索和研究,在法规制度建设、职能机构设置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较为成熟。

外军在装备供应的维修保障方面,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闭环式保障机制。许多发达国家的军队不仅平时充分利用民间维修保障力量,而且在战时也赋予了地方维修保障机构很重要的任务和职能,尤其是在战损装备后送、维修保障、组织前送等方面更为凸显。以美军为例,伊拉克战争中,就有逾两万人的民间装备保障力量对美军各类装备实施后送、维修保障,以及修复后的前送。

此外,美军国防部针对未来(2016—2028年)联合供应行动环境的不确定性强、复杂度高、快速变化性突出特点,专门研究提出了《联合供应(JS)集成概念(JIC)》,并认为利用组织管理体系、信息网络体系、运作流程体系的协调配合,有效整合供应保障体系的正向、逆向物流,集成正向、逆向军事供应链,全面管理补给品与装备,管理库存和全球供应商网络,评估全球需求、资源和能力,适时调整规划运输路径,最终实现高效率、高效益的配送。(三)研究评述

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在前期的相关研究中,关于装备闭环供应链的研究已有不少。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军队的研究大多是对闭环供应链的部分功能(如:维修、再制造、再利用、再循环)展开理论探讨,而结合中国军队的保障体制,研究如何集成正向、逆向装备供应链,构建装备闭环供应链的研究较少。相比之下,外军的研究就显得相对集中,但全面阐述闭环军事供应链理论的研究依然不多,系统性的闭环军事供应链理论仍没有完全形成,因而闭环军事供应链理论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实践层面看,西方发达国家军队不仅在相关制度机制上建设较为完善,实践运作体系也比较成熟,与外军相比较,中国军队在废旧、退役装备的处置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从目前掌握的研究文献和资料来看,虽然有学者提出要构建“中心+基地”型的装备回收退役模式,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成立处置基地,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局限于提出初步设想,研究结论也并不明确,具体地对于中心怎么建,基地怎么设,平台如何构建,网络如何规划,如何推进回收处置工作的专业化,却并没有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而这些都对装备的回收处置及装备的再制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如何规划和设计符合发展实际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如何有效整合正向、逆向物流,集成正向、逆向军事供应链,完善闭环军事供应链的运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切实构建起科学可行的闭环军事供应链,是需要深入研究和重点突破的关键点。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书以“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为题,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合理整合正向和逆向物流、高效集成正向和逆向军事供应链提供科学、充分的理论支撑,并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闭环军事供应链理论体系;二是为全面优化供应链系统各节点布局和资源配置,提供有效、适用的方法工具;三是为妥善解决后勤装备保障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运用闭环军事供应链理论,初步提出相应较为合理、可行的解决思路和改进方案。通过解决上述问题,使各类保障资源的集约使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并向提升战斗力、提高保障力深度聚焦。

对应地,本书主要的研究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理论分析和研究,系统阐述闭环军事供应链理论体系结构和系统过程,并分析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的类型,进而形成理论支撑和基础;二是厘清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流程和步骤,并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分别构建起确定条件下和不确定条件下的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模型;三是针对后勤装备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运用闭环军事供应链理论,从理论上对后勤装备物流资源的整合及后勤装备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建设提供思路参考。

二、研究范围

对闭环军事供应链的网络进行规划和设计,是基于系统观、效益观,立足于闭环军事供应链的角度,通盘考察采购、存储、供应、维修、回收及后期处置(再制造、再利用、再循环)等整个供应保障过程。具体地,是按照集约建设的思路,在闭环军事供应链战略规划框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各级节点选址和能力建设、组织管理与运行关系、信息需求和网络体系。并通过定量分析,构建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模型,科学整合正、逆向物流,全面集成正、逆向供应链,以进一步促进军事保障资源的网络布局合理化、机构功能综合化、系统规模适度化、逆向流程规范化,这也构成了本书的研究范围。

三、研究内容

本书研究包括四大部分,行文安排为七章,除绪论外,对应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阐述闭环军事供应链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各个概念的含义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内涵进行界定,描述本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研究的基础理论。(二)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探究闭环军事供应链的基本概念模型,阐述其体系架构、系统流程和特点,并就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的类型进行分类,对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节点进行分析,研究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因素。(三)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内容和关键要素分析

在论述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重点对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几个关键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包括:战略规划、战略目标、节点选址与建设、组织管理与运行关系、路径设计与优化、信息网络体系。(四)确定条件下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模型的构建

通过对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问题的抽象,利用多目标决策的建模方法,对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的规划设计问题进行建模,并通过Lingo和Matlab进行仿真。(五)不确定条件下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系统分析闭环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来源,探讨闭环军事供应链不确定性的主要成因,并将不确定性因素引入规划模型中,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探究不确定性因素对网络设计结果的影响趋势和灵敏度。(六)案例分析:中国军队后勤装备闭环供应链网络规划

针对军队后勤装备供应链网络建设现状,分析当前后勤装备供应链在“点”“环”“流”“链”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闭环军事供应链理论运用到后勤装备供应链系统中去为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后勤装备闭环供应链网络体系的规划和建设,提出初步的思路方案和参考意见。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书坚持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军事物流学、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等理论,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定量分析和仿真等研究方法。具体地,一是在闭环军事供应链的理论基础部分,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在对GrSCM、CLSCM、RSCM、CALS(持续采办和全寿命支持)等概念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论述闭环军事供应链的理论体系,并全面阐述其系统过程和特点。二是在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内容和关键要素分析上,采用定性分析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全面论述闭环军事供应链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三是在确定条件下和不确定条件下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模型的构建中,主要通过采用定量分析和模拟仿真方法,构建起相应的闭环军事供应链规划模型。四是在后勤装备的案例分析中,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梳理当前中国军队后勤装备供应保障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闭环军事供应链理论运用到后勤装备供应链系统中,力求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着力推动后勤装备闭环供应链网络体系的规划和建设。

二、研究思路

首先,对闭环供应链的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明确闭环军事供应链的概念内涵和逻辑体系。其次,系统分析闭环军事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系统过程和特点,并比较借鉴外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各级保障节点在军事供应链网络中的职能定位。再次,在分析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因素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军事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现实问题,对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关键要素和核心内容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战略规划、战略目标、节点选址与建设、组织管理与运行关系、路径设计与优化、信息网络体系。最后,基于前文的定性分析,对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进行抽象,利用多目标决策的建模方法,分别对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的规划在确定条件和不确定条件两种情况下进行建模分析,并进行仿真。具体的结构框架和技术路线图如下图所示。本书的结构框架图本章小结

本章作为全书的开篇,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论题的提出进行了全面阐述,然后就国内外和军内外关于闭环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对研究现状作了综述,明确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此外,本章以掌握闭环供应链的理论研究前沿为基础,并结合当前军事供应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地提出了本书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 本书获得2014年度全军军事类研究生资助课题立项(博士研究生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14JY389。

[2] 本德尔分解算法。

[3] Witness是英国Lanner集团集数十年系统仿真经验开发出的面向工业系统、商业系统流程的动态系统建模与仿真软件平台。是世界上该领域的主流仿真软件。

[4] 4R:Reduce(减量)、Reuse(复用)、Recycle(再生)、Remanufacture(再制造)。第二章闭环军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理论

在介绍本书相关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本章重点研究闭环供应链这一全新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相关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异同之处,并引出闭环军事供应链的基本内涵,界定闭环军事供应链的研究对象,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一节 闭环供应链的相关概念阐述

从供应链的结构组成上看,闭环供应链与逆向供应链存在部分相似之处;从产品管理的时间跨度上看,闭环供应链与全寿命管理都包含整个使用周期;从供应链运作的目标上看,闭环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的运作目标也有共同之处。因而本节主要对闭环供应链、逆向供应链、全寿命管理、绿色供应链等概念进行阐述,并为系统剖析闭环供应链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异同之处,明确闭环军事供应链的内涵奠定基础。

一、闭环供应链的定义

闭环供应链(Closed-loop Supply Chain)是在倡导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强调资源节约和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中,逐步形成的供应链管理新理念。目前,关于闭环供应链的研究较多,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也对其框架、概念进行了阐述,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古德(Guide)和沃森霍夫(Wassenhove)认为闭环供应链是通过对制成品的再处理,实现从消费者到工厂,再到消费者的循环。Guide和Wassenhove还认为,闭环供应链系统包括前向供应链(Forward Supply Chain)和逆向供应链(Reverse Supply Chain)所形成的闭合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闭环供应链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从源到汇,再从汇到源”,且前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上的物流活动相互联系、协调运行。

莫里兹·弗莱施曼(Moritz Fleischmann)认为,具备正向产品流动和逆向产品流动的区分,使得学者专家等研究人员可利用一种全面的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相关联的供应链上企业的进项物流(In-bound Logistics)和出项物流(Out-bound Logistics),这就是所谓的闭环供应链。

哈罗德·克瑞克(Harold Krikke)在其研究中也明确提出,闭环供应链包括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两部分,可以有若干种具体的运作方式,对链上相应的产品和材料尽量实现再循环和再利用,减少物质的废弃数量。一般地,以最有价值的方式进行再处理,使供应链整体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莫尼克·L.法兰西(Monique L.French)和R.劳伦斯·拉·福格(R.Lawrence La Forge)则认为,闭环供应链是指产品经由消费者消费,通过集中回收,并通过工厂进行处理、加工、再制造之后,再通过销售渠道回到消费者手中的完全闭环系统。

V.D.R.Guide Jr.和L.N.温守诺(L.N.Van Wassenhove)认为,闭环供应链作为一个集成综合的系统,有效地整合了前向供应链与逆向供应链。

佛拉博(Flappper)及纽伦(Nunen)则认为,闭环供应链由前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组成,前向供应链最终的产品用户是逆向供应链的起点,具体的逆向物流包含了产品退货、维修保养、再利用、再制造、再循环等运作活动,并由此形成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闭环系统。

N.Raj Kumar认为,闭环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不同类型和动态数量的回收产品进行价值恢复处理,并对多个生命周期的产品网络进行设计、控制、运作,进而实现供应链系统价值的最大化。

此外,V.D.R.Guide,J r.认为,闭环供应链不仅仅研究和考察传统的正向供应链物流活动,而且还研究供应链上产品的逆向获取与回收、维修与再制造、再利用与再循环,以及逆向回收产品后期处置完成后的再次分销。这一系统过程与逆向物流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包括范围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差异。卡尔·因德弗斯(karl Inderfurth)和鲁德·图安特(Ruud H.Teunter)认为闭环供应链的回收产品可能包括残次品、二次回流产品、货损产品及副产品等,是对传统供应链的补充和完善。

通过分析回顾前人已有理论成果,不难发现,闭环供应链是一个包含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的集成系统,其物流活动不仅涵盖传统供应链上的物流活动,还包括逆向回收、再循环、再制造、再利用、维修、废弃处理等,并通过对链上的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进行高效的计划、控制和协调,进而实现供应链价值的最大化。

二、逆向供应链及逆向物流的定义

逆向供应链与正向供应链相反,可视为正向供应链的逆过程。对于逆向供应链的定义,在学术界也有不同的阐述。典型的如:M.T.梅洛(M.T.Melo)对逆向供应链的定义为:供应链管理中产品回收和恢复的相关活动。经济性、政府导向性、消费者趋向性也是逆向物流活动的三个重要方面。夏绪辉认为,逆向供应链是从顾客手中将产品回收,进行分类、检测,直到最终处置或再利用的企业和部门所构成的网络。龚英认为,逆向供应链(RSC)是指为了重新获得源自供应链末端的废弃产品,或其他节点上缺陷产品的使用价值,对最终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处置,并伴随着供应链下游逆向上游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构成的网链结构。

逆向供应链源于逆向物流,其概念也是从逆向物流的概念中逐步演化而来的。关注逆向供应链的内涵,也就应该进一步分析逆向物流的概念和内涵。“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的概念,是斯托克(Stock)在1992年向美国物流协会(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协会)递交的研究报告中第一次正式被提出来的,具体的定义为“逆向物流一般是用来表示在各类产品的循环利用、替代使用、原材料再循环、部件再制造、废弃处理等相关物流活动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奥克·布鲁克(Oak Brook)认为,逆向物流是为提高产品、物料、包装利用效率,避免物质浪费,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所进行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以及所利用的相关物流技术。具体地,逆向物流主要涵盖了与传统供应流程相反的逆向配送、流通加工等活动环节。

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给出的关于物流的定义为:以高效地满足客户需求为牵引,并通过计划、实施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开展,实现对原材料、加工库存的半成品,以及产成品的实物流和信息流,从产品生产地到客户消费地的流动。原文表述为:The process of planning,implementing,and controlling the efficient,cost effective flow of raw materials,in process inventory,finished goods and related afflux-ion from the point of origin to the point of consumption for the purpose of conforming to customer requirements。

卡特(Carter)和塔本(Tibben)认为,所谓的逆向物流,指的是经消费者使用的产品在传统物流渠道和正向供应路径中的反向过程,即产品从消费地返回到产品生产地的物理性流通,通过这一过程中产品的再利用、再循环,企业可以在管理环境上更富有成效。

Revlog将逆向物流的定义总结为:“通过计划、实施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开展,实现将产成品、废旧品回到再制造、再循环、再利用的适当处置节点的过程。”从狭义的角度看,逆向物流主要指利用供应链销售网络对各类产品进行集中回收、集中处置的整个过程;从广义的角度看,逆向物流则泛指与维修、再利用、再制造、再循环,以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有关物流活动。

罗杰斯(Rogers)和塔本·伦布克(Tibben Lembke)认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的活动内容完全相同,只是运作过程的方向相反,此外,逆向物流也有着不同的目标。因而经过研究认为,逆向物流是以产品价值恢复和正确处置为目的,并通过计划、实施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开展,将产成品、加工库存半成品,以及零部件和原材料,实现从最终消费点流通到初始生产节点的整个过程。具体描述为:“The process of planning,implementing,and controlling the efficient,cost effective flow of raw materials,in process inventory,finished goods,and related information from the point of consumption to the point of origin for the purpose of recapturing value or proper disposa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中将逆向物流从类别上区分为两个方面:即回收物流(Return Logistics)、废弃物物流(Waste Material Logistics)。同时,《物流术语》关于逆向物流所给出的定义是:反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也可称为逆向物流,指的是产品自供应链下游的消费地出发,向上游的生产地流通,所产生的相关物流活动和物流过程。

三、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定义

美军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为了提高装备的管理效率,提出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即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从研制、立项,到装备退役处理的全过程,对装备系统实施管理控制,旨在实现以最低的全寿命费用、最快的响应速度,实现武器装备采购管理的预期目标。具体来说,持续采办和全寿命支持(Continuous Acquisition&Life-cycle Support,CALS)的内涵主要是全寿命管理和全寿命信息支持,具体是指某一项产品或工程,从研制订购、设计定型,到投入生产、培训服务、维修保养、退役报废的整个全寿命周期中,实行科学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并加强数据的共享和再利用性,有效缩短产品和工程的研制生产周期,降低全寿命费用,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

全寿命管理的重点是在降低产品生命周期的总费用。全寿命周期的费用可以用数学模型表述为:LCC=RDC+AC+SUC,其中,LCC为全寿命周期费用,RDC为研究和研制费用,AC为采购费用,SUC为使用和保障费用。

四、绿色供应链及绿色物流的定义

绿色供应链(Green Supply Chain,GrSC)是指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消费者福利增加、与环境友好相容为目标,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零售商、消费者、环境、规制及文化等相关要素组成的系统,包括了从资源开发到产品的消费过程一系列活动的集合,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朱(Zhu)和萨尔基斯(Sarkis)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为了实现环境友好制造,进而形成竞争优势,而使组织考虑供应链的循环。

与传统供应链相比较而言,绿色供应链不仅要实现供应链企业效益最大化,也有其自身显著的不同,概括地表现为:一是内涵更丰富,绿色供应链包含了生产子系统、消费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四个部分;二是强调运作活动的环保性,在技术工艺、资源利用上,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环境理念,并以提高供应链上各个行为主体活动对环境的友好程度为战略重点。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主要是指,为避免物流过程对环境造成危害,对环保造成破坏,同时,还要达到环境友好、资源充分利用的目标,而开展的相关的物流活动。第二节 相关概念辨析

如同N.Raj Kumar指出的那样,虽然绿色供应链管理(GrSCM)、闭环供应链管理(CLSCM)、逆向供应链管理(RSCM)、逆向物流(RL)都属于可持续供应链(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SC)的范畴,但各自的具体内涵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一、闭环供应链与逆向供应链的异同

逆向供应链是相对于供应链而提出来的,也是闭环供应链的关键组成部分,包含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拆解加工利用系统,所研究的重点是对产品进行回收、分类和处理,在系统网络的设计上,只单独考虑逆向回收流程。而闭环供应链不仅将正向供应链同逆向供应链一并考虑,还对正向供应网链与逆向供应网链进行综合集成,依据供应链中产品的特点,在正向供应链的基础上合理地整合逆向供应链,并对系统整体进行优化设计,充分利用正向供应链的设施体系和网络节点,因而闭环供应链比逆向供应链的内涵更为丰富。

具体地,一是从网络结构上看:闭环供应链是一个相对更大的网链系统,将正向供应链、逆向供应链进行了合理、有效的整合,使逆向供应链的物流渠道构建成本更低,更有利于发挥供应链系统的规模优势,降低“交易成本”;而逆向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只包含逆向物流渠道,在进行系统网络规划时,也只是对单一的逆向供应链进行研究,与正向供应链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二是从研究的重点上看:有关逆向供应链及逆向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解决逆向运作流程中的相关问题,而闭环供应链站在正、逆向供应链系统的全局高度,着眼于大系统,综合考虑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的系统集成、规划整合及计划运作等问题。三是从物流活动上看:逆向供应链的供应和处置活动包括:收集、分拣、检验与处理决策、拆解、再加工和后期处理等;闭环供应链不仅包括正向产品的物流活动,还包括逆向回收和处置,其重点是再制造、再利用、再循环(3R),并对返回产品中的任何可再利用的部件,或任何可以再使用的产品零部件进行再利用。四是从回收处理的主体上看:逆向供应链的回收处理主体较多,依据具体的产品不同,处理的主体各不相同,可以是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也可以是第三方物流机构、协议维修机构,最终可能形成“开环”;而闭环供应链的处理主体为制造商、供应商,将可利用材料和产品在供应链中循环。五是从时间跨度上看:逆向供应链只关注产品的单个生命周期,而闭环供应链关注整体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零部件的多个生命周期。

二、闭环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的异同

绿色供应链立足于社会系统的视角,不仅要关注供应链企业的经济效益,更突出强调物流活动的环保性,表现为在社会文化、法规、制度的制约下,促进供应链运作对环境友好程度的提升。绿色供应链在网络设计上并不注重资源再利用的具体方式,只考虑对环境是否造成影响,注重供应链运作本身的绿色化。相比较而言,闭环供应链更多地关注产品自身所在的供应网链,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为基础,通过对废旧产品的再利用、再循环、维修、再制造等处理方式,尽力形成产品物料上的“回路式”循环(Closed-loop)和功能上的“闭合式”循环(Closed-loop),促进资源节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兼顾了绿色理念,并很好地为产品的生产、制造节约了成本和资源,提升了效益。

三、闭环供应链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异同

如前文所述,全寿命管理是以产品生命周期的费用控制为导向,通过统一的管理规划、全面的数据共享,缩短产品(特别是武器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时间周期,从而降低研发和制造费用,并通过产品管理降低整个生命周期的费用支出。从时间跨度上看,全寿命管理只考虑产品在单个生命周期,即从采办、研制到维修、退役的全寿命周期;从目标上看,全寿命管理只有一个目标:降低费用支出,这在实现上要分析生产、维修维护等其他环节,但并不涉及闭环供应链中逆向物流的相关环节和过程。而闭环供应链则是基于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走的是“原料—产品—消费—可用资源”的路子,对产品的部分零部件进行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并不局限于原产品的生命周期内;闭环供应链也寻求成本降低、效益最大,但重点放在逆向物流的整合,减少逆向物流的不确定性对闭环供应链系统所造成的震荡,并对系统进行控制,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综上所述,闭环供应链与逆向供应链、绿色供应链、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网络结构、侧重点、物流活动、回收主体、时间跨度、系统目标等方面存在的异同之处,如下表所示。相关基础概念含义辨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