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孩子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5-16 14:14:27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哈佛的孩子教育

哈佛的孩子教育试读:

内容提要

写作,作为一种文字性表达方式,有别于口才对语言的直观陈述,它包含逻辑、判断、规律等综合知识,那么,如何让孩子妙笔生花呢?哈佛教育会给你的孩子一次学习的机会。

■哈佛写作能力训练

写作,作为一种文字性表达方式,有别于口才对语言的直观陈述,它包含逻辑、判断、规律等综合知识,那么,如何让孩子妙笔生花呢?哈佛教育会给你的孩子一次学习的机会。

□写作缘于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能量的激素。”对一件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人,智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兴趣有一种神奇的威力,它能使你不觉得苦,忘记了累。它会为你学习某一种技艺,增加一股如虎添翼般的力量。

我们知道,写作是一件艰苦的劳动。

我们又知道,写作同时又能激发莫大的愉悦。

我们认为,学习写作,首先要从兴趣出发。

对写作产生兴趣,能使人感知清晰、记忆鲜明、想像活跃、思维敏捷。写作兴趣,能成为启迪、挖掘写作才能的一种启动力,它将有利于为未来的创造性写作作好智能准备。

如果你的孩子对写作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怎么办?

答案: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学习写作,要求有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兴趣的广泛性,能使人求知欲旺盛,智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为题材选择提供了较大的范围,也有利于写作内容的充实和丰富。写作本身具有综合性,要求写作者既是专才,又是通才。而兴趣广泛是通才的最大特点。

为了培养孩子对写作的兴趣,家长可以挑选适当的写作门类来学习写作。比如,喜欢热闹的童话故事,那可以让他先学着编写一些有趣的童话小故事;喜欢看侦探小说,也不妨模仿着写一些福尔摩斯式的侦探故事小片断;甚至如果他喜欢唱歌,你也可以让他尝试着写一些歌词等等。

只有在广泛的兴趣爱好基础上,才有可能逐渐选择最能发挥自己长处而又切实可行的某种兴趣,从而走向成才之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局限在一点上(比如说写作),很容易会钻进死胡同。当孩子在广泛的兴趣之中,选择了一个自己最喜爱的,他就可以从这个“才能生长点”上冒出头来,茁壮成长。

不管孩子将来当不当作家,是不是从事文科类职业,写作,对他都将是终身有用的。怎么样?爱上写作吧。当有了明确的目标,兴趣就像上了轨道的火车,奔驰向前。给孩子培养浓厚的写作兴趣吧,它能让孩子轻松愉快地为未来带有创造性的写作实践,作好大量的智能准备。

写作兴趣可以培养;写作兴趣需要培养。

□写作要经常练笔

不少作家在写作的时间、地点、姿势、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和癣好。这些作家只有在这种他所习惯了的环境和氛围中,才能轻松自如地进行写作,从而达到创作的最佳心境。

各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写作习惯。当孩子热爱写作,并且不间断地进行写作实践时,你不妨开始留意他的写作习惯。因为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形成,能够使人的写作进入一种良好的惯性状态,能增强写作能力。

但是,我们不要机械地模仿作家们的写作习惯。要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比如,注重搜寻积累材料;立定格局,一气呵成;敢破常规,创新求异;书写行文,一丝不苟;认真修改,精益求精,等等。

□用心去写,必会妙笔生花

曾经有一位编辑意味深长地说过,他认为有两种人不可能成为作家,一种是生活很贫乏的人;另一种是对生活缺乏艺术感受能力的人。

写作,需要热爱生活,仔细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这些,人们一定都知道了。但是,如果对生活缺乏某种艺术感受能力的话,那么当孩子面对生活中很多看上去并不生动、并不轰轰烈烈的事情时,就会缺乏美的发现,使本来可以深入挖掘下去的好题材,失之交臂。即使对于一些生动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也可能会由于缺乏那种艺术感觉带来的创作冲动,使整个构思和写作的过程,变得平平淡淡的,那自然不会写出特别好的作品来。

作者对生活的艺术感受力的强弱,除了外部刺激的程度外,还取决于作者内心感情的丰富程度。作者的感受力对积累写作素材、引发写作动机、深化构思内容等起着重大作用,并直接影响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

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能力,对于一个希望自己能写出好作品的写作爱好者(或是一个想当作家的人)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能力。它直接影响对生活感受的效率与程度。一名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力强,他的感受力也就深厚。培养对生活的艺术感受力,对于一个热爱写作的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课题。

如何培养对生活的艺术感受力呢?

要注意训练感觉器官的敏锐性,丰富孩子的感情,不断增添情感的强度和层次,增强心灵对生活的感应能力,而且要在感受的独特性以及感受的深度、广度、灵敏度上有不懈的追求。

当然,孩子不但应该爱好文学,也应该懂得、了解并且能爱好其他的艺术门类,如书法、美术、摄影、雕塑、音乐、舞蹈,等等。因为文学和其他的艺术门类是相通的。人们可以通过对其他艺术门类的了解与感受,来触发、丰富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

多读些随笔类的文章,细细地去体味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也要及时写些随笔类的文章,把自己对生活细微的感受都记录下来。再用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去好好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寻细微的感触,搜寻美。

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形,能不能都用艺术的目光去观察、审视一番呢?

□想象是写作的翅膀

根据需要,想象能沟通事物间的关系,把触思初期狭窄的、单一的、贫瘠的思路,迅速拓得宽且多线条、多层次、丰富多采。“文有魂”,魂即文章的主题。怎样突出主题,使“文魂”鲜明、动人,除恰当的描写,有力的论证,精巧的构思外,想象有深化主题的神奇作用。

例一:

文学作品,是形象的艺术。有了生动感人的形象,作品才能产生艺术的魁力。以创造新形象为本能的想象,是丰富作品新形象的重要手段。甚至整个作品的构思,也在于想象出事物的新形象以及形象间的特殊关系。“根情、苗言”文章根扎于情。如何写情?通过想象进行感情升华,是作家常用的手法。想象对升华感情,是一副特效“灵丹”。

它可以变平淡感情为浓烈,变无情之物为有情,变抽象情感为具体。写有情文章,是离不开想象的。

想象就是创新,即使是简单的相似联想也脱离开了就事论事,就物论物的刻板思路。用乙物去相似甲物,这一思维过程,就为原事物带来新意。发明某一生产技术,从无到有,是创新,写一篇文章,一部书,从无到有,也是创新。

所有创新的思维基础,都是想象思维。离开想象,就不存在创新。

瑞士科学家乔治·第米斯托克牵着狗从野外回来,看到狗身上粘满了绒草,很难把它除掉。他把粘绒草的狗毛,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狗的鬃毛是勾状的,草的绒花是环状的,因而紧紧地拉在一起,这一现象使他产生一种想法,根据勾环结合的原理,制造一种紧密固着物。通过反复实验,产生了“尼龙拉扣”。

一切事物,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想象是切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正是人的想象力,补充、发展、创造着人类生活和多采的世界。

泰戈尔说:“美的形象,是想象孕育出来的”。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结构的创新,无一不与想象紧密关联。

□哈佛写作知识和技巧

●速写法

就是用记录手册的形式、用最经济的笔墨勾勒出所见的人物,景色、事件的轮廓,及时地记录下来一些最使你感动、最有价值的原始材料,以作为写作时想象、联想、构思的材料基础。

●札记法

就是用简炼的文字把读书看报时的心得、剪报评注、疑点问题等记录下来,以利从中吸收营养,生发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能为将来写文章提炼观点,准备材料。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就好像歌手练嗓子,画家练速写一样。

札记法不仅能积累作文材料,而且能提高写作水平,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是练脑、练笔的一种最佳形式,坚持下去,必有所得。

●摘录法

在阅读时把新鲜的观点、精妙的论述,精采的描写或深刻的哲理原文抄录下来,字数不限。摘录要忠于原文,以便写文章引用发挥。

在摘录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并注明书名、作者、年、月、日、页数等。摘录的材料可以记录在专门手册上,也可用资料卡片的形式进行摘录。如:

类别 篇名 编号

著译者

出处

附注 制卡时间

内容

●日记法

把观察到的人物、场景、语言、事件、个人感受细细地记录在本子上。每天一篇,这种方法即是日记法。这是一种写作基本练习,有人把日记法叫做“生活素描”,或“实地写生”。它是一种创作准备,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细节,细节是作品的命脉。没有细节,作品就干巴无味。但细节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而是来自生活。积累细节必须到生活中去认真观察体验。社会生活中的人物谈吐、风俗、家常俚短、串门闲谈、风景都是日记主记内容。当然也可以加上简短作者评点。

●实践法

作者从写作角度出发,有目的地到社会生活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取得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正确、深刻地反映生活,这种方法叫实践法。

实践法是为写作准备材料的最好方法。实践是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经验或经验不丰富,写出来的东西常常不切实际,干巴巴的,甚至言之无物。如一位中学生的作文“夏夜”一文中,描绘十五的月亮景色时,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写出了“满天繁星”之词,闹出了笑话。

●构思法

积累完写作的素材,动手写文章,一定要先打腹稿,打腹稿换个写作素语就叫构思。构思法就是据题目的要求,把已有的一些材料和认识,经过精心思考,编织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篇文章的雏形或大致轮廓的方法。构思是一个人写文章时必不可少的。

怎样构思呢?首先要展开联想、使思路打开,也就是充分打开“记忆仓库的大门”,尽量多想一些与题目有关的事。但不是联想出来的材料都用,而要据题目要求和文章中心选取材料,把联想的众多材料进行归纳捏合、补充,使之成为文章写作材料。

有了材料如何安排组织呢?那就是围绕中心尽心选材,选取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最富有说服力,表现力的材料。选材时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中心确定了,材料选好了,怎样围绕中心组织安排材料呢?一是按事物本身发展过程安排材料。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写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结束的全过程。二是按空间位置安排组织材料。由远到近,由里到外,由左到右按空间位置顺序安排材料,是写一个地方,一种环境常用的方法。三是按事物性质分类安排组织材料。采用这种方法可把题目分解成几个问题来组织材料。当然在组织安排材料的构思中,也要考虑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应当选择哪种人称最有表现力。

文无定法,当然构思也无定法,那就据文章内容,认为哪种方法便于组织材料,写起来顺当,就用哪一种。

□哈佛教你文章如何结尾

●揭示主题法

在文章结尾时用简明的语言扼要概括全篇文章内容,点出主题或归纳出论点,这种方法叫揭示主题法。

作者用简明的语言,扼要概括全篇内容,揭示文章主旨,使读者对全文有个清晰完整印象,清楚地掌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论点。

●重复语句法

结尾重复开头的语旬,这种结尾方法叫重复语句法。

重复语句法使首尾呼应,文章从结构上看浑然一体。语句的重复,并不是无谓反复,而是像诗歌语句重复一样反复咏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起着一种特殊的强调作用。此方法可用来写记叙文、散文,也可用来写议论文。

●感叹法

以抒发个人的感觉想象做结尾,常在结尾时表达自己的情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厌恶什么,表明自己看法。

□哈佛写作教你如何审题

命题作文的题目是事先给定的,写作文的时候必须按照题目所限定的内容或题材去写。对于命题作文来说,审题是进行这类作文的第一个步骤。孩子的审题能力是指孩子分辨题目的对象、范围,明确题目要写的重点和题目允许采用的体裁的能力。孩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题能力训练。

●明确题目要求

明确题目要求是指通过审查题目,弄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是要求写一个人呢,还是记叙一件事呢。例如,《暑假中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个题目的要求就是记事,而《我的同桌》这个题目则要求写一个人。这是审题的第一步。

●明确题目范围

题目的范围是指在写人或记事时不要超过题目的限制,作文所选取的材料必须在题目许可的范围以内。还以《暑假中一件有意义的事》为例。这个题目要求记叙一件事的,但这件事不是任何一件事都可以的,它有一定时间范围,即必须是发生在暑假中的,而不是发生在其他时间里的。

●明确题目重点

题目的重点是指题目着重强调的特点。在《暑假中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个题目中,题目的重点是“有意义的”这几个字。也就是说,在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中,必须紧扣“有意义”这个重点。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选择有意义的材料,否则就违背了题目的要求。

●明确作文体裁

审题的最后一步是要弄清题目要求用什么体裁来写。是要求写一首诗呢,要求写一篇讲道理的议论文呢,还是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呢。对于孩子来说,记叙文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体裁。

●训练 写出下列作文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

例:

快乐的假日生活

要求:记事

重点:快乐

范围:假日

我和爸爸看球赛

逛××公园

假如我是一位发明家

□如何立意、选材、组材

在孩子的作文中,较普遍的毛病是无中心和多中心。例如写《我的一天》从早晨起床一直写到晚上入睡,拉拉杂杂,让人读后不知道作者究竟要告诉人家什么,这就是无中心。另一毛病是多中心:一篇短短的作文,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如写一个人,既写他学习,又写他劳动,又写他助人为乐……这两种毛病都是孩子立意能力也就是确立中心的能力不强而导致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立意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明确以下几点:(1)确立的主题必须是自己的见解。(2)立意应该有深刻的意义。

●训练

下面的作文题,你认为表达什么中心较好?把它写在题目后面。

老师

平安夜

爸爸、妈妈和我

爷爷的一天

选材,是写好作文的重要环节。生活中的材料既丰富多彩,又平凡琐碎。孩子要能分辨哪些材料是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哪些材料是没有意义的、无聊乏的;要学会选择有意义的、积极正确的、生动有趣的、新鲜别致的材料作为写作的理想材料。同时,在具体的选材过程中,由于作文命题的要求不同,对所选的材料又要作具体地分析。这就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能力。

选材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是:

全面理解题目的意思。

抓住题目的关键部分。

掌握题目要求的范围。

想写好一篇文章,在审题、立意、选择适当的材料之后,就必须考虑怎样组织材料;哪些材料写在前面,哪些材料写在后面;哪些材料详写,哪些材料略写。不能不顾先后、详略,一古脑地把材料堆砌在一起。打个比方,这就好像冬天穿衣服,虽然身上衣服穿得很多,但总得有个先后次序:内衣穿在最里边,再穿衬衣、毛衣、棉袄和罩衫。假如弄乱了次序,把毛衣穿在最里面,外面穿上衬衣、罩衫、棉袄,最后把内衣硬套在最外面,那不成了笑话吗?

●记事的文章可按两种方法组织材料

①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

②按照地点的变换安排层次,一个场面或一个地点就是一个层次。

●写人的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有

①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除开头、结尾外,中间部分是重点,可分几层意思写。

②通过几件事来写人。在写时注意选择这样几种方式:a.一件事详写,几件事略写;b.几件事并列写;c.按时间先后顺序写;d.按人物的品质分类写。

●状物的文章一般按方位顺序组织材料,或先外后里,或先里后外,或先低后高,或先上后下等。

●通过编写写作提纲提高孩子组织材料能力的训练

孩子在作文前编写写作提纲,就相当于建筑工人在修建大楼前先画图纸一样,通过编写写作提纲,孩子对写作时哪些材料应先写,哪些材料应后写;哪些材料应详写,哪些材料应略写就做到胸有成竹,从而克服了写作时的盲目性,提高了他们有次序有条理地组织材料的能力。

编写作文写作提纲的基本训练步骤有:

①审题,确定文章的中心和文体。

②列出初步认为可以表现中心的材料进行再三选择,把不要的划掉,把遗漏的补上。

③从最有利于表现中心的角度对列出的材料进行调整、安排、标明顺序。

④按标明的顺序详细试述,在不妥当的部分打上问号。

⑤按记号修改、调整、补充、定型。

■哈佛动手能力的引导

心灵手巧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由衷心愿望,可是动手能力绝不是一种天赋。父母的正确引导,良好的环境都能使孩子的潜质得到最好的发挥和展现。那么,让哈佛来告诉你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方法吧。

□动手能力培养天才

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瓦特的功劳是相当大的。恩格斯曾经赞扬说:“蒸汽机是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是社会领域中实现了巨大的解放性的变革。”

可是,如果没有小时候爱动手的好习惯,没有少年时期艰苦的学艺生活,没有在格拉斯哥大学所打下的坚实基础,瓦特能发明和改进蒸汽机吗?

事实上,不仅瓦特是这样,每一个要成才的学生都需要有足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那些喜爱小发明的学生,更应具备这种能力。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但是,成才的路各有不同,动手能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别人不敢说你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天才,但可以敢说,如果缺少动手的能力,你一定不会成为天才。中国有句名言,叫做“坐着说,不如起来行”,还是早早行动吧,培养你良好的动手习惯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成功将会属于你。

□哈佛教你如何培养学习中的动手能力

心灵手巧,是聪慧的象征;动脑又动手,是成才的必由之路。

世界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类用双手创造的,因此,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课堂实验能力

如生物实验中制作切片、标本,解剖动物等;物理实验中焊接元件、装配电器等;化学实验中使用试管、调配试剂等。这些能力是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与每个学生都有密切关系。

●技艺操作能力

如电脑操作、打字、摄影、电器维修、裁剪缝纫等。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劳技课、选修课等途径得到培养。它们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练兵”活动,同学们应掌握其中的一二种。

●手工制作能力

如制作科技作品、编结、剪贴、折纸、雕塑等。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来培养,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

●美工装饰能力

如绘画、书法、板报、室内装饰、盆景栽培等。这些能力一般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或校外指导来加以培养,参加的是一部分有兴趣爱好的学生。

●试验创造能力

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动手试验来探索新现象、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有的同学想试验一种双色粉笔,使老师板书省力些;有的同学想试验一种新式扫帚,使扫地时教室里不再尘土飞扬。这种试验往往是别人没有进行过或虽然进行过但没有获得成功的,因此不但要求动手能力强,还要具有创造思维能力。搞试验时可以几个同学一起进行,也可以借助辅导书籍单独进行。对带有危险性的试验,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这里要提到的是,实验和试验虽然都是获取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但它们是有区别的。实验是为了检验、证实某种理论而进行的活动;试验是为了了解、察看某事的结果而进行的活动。如同样是将塞了软木塞子的玻璃瓶进行加热这件事,如果是出于好奇,想了解这样会出现什么结果,这就是试验;如果是为了证实“气体受热后会膨胀”的理论而这样做,那就成了实验。

①动手操作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为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通过实际操作,就能使它转化为具体而形象的东西,既好理解,又易记牢。如“世界上不同地方为什么一年四季的变化不同?”它牵涉到地球公转、寒热带的位置、阳光照射的角度等知识,讲解时比较枯燥。但只要用一只地球仪和一只电筒做次实验,马上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不会再忘记。

②动手操作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当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或悟出了一点道理,或有了新的创造时,一定会对有关的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有一位同学参加校泥塑小组活动,一次在塑造一个托着盘子的人的形象时,泥人的双腿总是支撑不起身子。老师说是重心没把握好。什么是重心?它有什么作用?这不但促使他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还自己找书看。

③动手操作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获取的知识中,有的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有的还未被证实;有的因有不同看法,尚待实践来“裁决”。为此,不能忽视动手操作在获取知识中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体比轻物体坠落要快的结论长期来一直被人们当作真理来接受,是伽里略用“大小不同的两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推翻了这一结论。决定人的性别的因素是什么?这是生物学家们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不少人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摩尔根认为用推理和思辨的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出可靠而严密的结论。他让白眼睛的果蝇和红眼睛的交配,结果繁殖下来的都是红眼睛的;再让这些红眼睛的进行相互交配,下一代中又出现了白眼睛的,且它们之中绝大多数是雄性的。摩尔根据此作出结论:性别是由遗传因子所决定的。

④创造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动手操作。爱迪生幼年时就显露了杰出的动手能力,这为他以后辉煌的发明创造生涯打下了基础。牛顿从小就喜欢做各种手工,从制作小四轮车到水车,从制作风车到有实用价值的水钟。这使他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而为他27岁就成为教授、科学家创造了条件。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凝聚着双手辛勤的劳动,每一个有志于发明创造的学生,都应该让自己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

□哈佛教你如何培养生活中的动手能力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

劳动创造和发展了人。如果人类停止了劳动,必将停止发展,甚至会发生退化以至灭亡,这个推理绝非危言耸听。曾经有人根据动物器官“用进废退”的原则设想:将来科学十分发达的时候,所有的劳动都可以由机械来完成,人的肢体将逐渐退化,最后人只剩下一个肉球长着一个只管接电钮的手指头。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景象。当然,这是非常非常遥远的,并且未必就一定会是这个样子。人类要不断地开拓发展,不断地进入前人从未进入过的领域,基础劳动总是必须的。机械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的肢体的劳动。然而必须引起警觉的是:如果我们家长们不重视对子女的劳动教育,子女将成为不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的人,只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那时,可不单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问题,而是将失去做人的根本!您看:奸、懒、馋、滑,凡是人的恶习,那一条不是和不想劳动有关呢!

就个体而言,劳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劳动能改善青少年的各种生理过程,帮助青少年的智慧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情感、意志,形成高尚的品格。

●劳动是创造性的活动,是开发思维的重要途径

人的智力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

①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实践活动是思维发展的源泉。人的主观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物质世界(或者说现实生活)在实践中才能相交,构成矛盾,使主体产生解决矛盾的需要,这才产生解决矛盾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即思维活动。人们也只有经过实践才可能排除错误,找到真理,而实践的深入又促使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实践是思维发展的直接基础。关注智力的发展,必须重视实践活动。

人类的实践活动,一般说来有两大类:学习活动和创造活动。我们知道,“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正是创造实践,而“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则是学习实践。在青少年的活动内容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恰恰兼有了学习活动和创造活动,是开拓思维的重要途径,这就是劳动!

②劳动教育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起重要作用

劳动向孩子们提出了课堂上没有的课题,引起他们思维的需要,他们就要对劳动的后果有所预想,就要设计达到目的的过程,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由于遇到问题还要修订计划,这不仅能发展孩子的“假设”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等,还锻炼了孩子的握技能技巧等本事,促进了手。眼、脑的密切配合,发展了以动觉为主体的感知觉,丰富了思维的素材。解决劳动中的问题,克服劳动中的困难,对劳动成果的渴望,获得成功的兴奋、愉悦,能激发求知欲,增进学习兴趣,促进智力的发展。

不论是自我服务性的劳动,还是生产性的劳动,不论是模仿劳动还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劳动,只要是劳动,孩子们就要动手动脑进行学习和创造,而创造就要解决问题,改变事物,达到优化的目的。创造,是思维的最高表现,也是最伟大的人生内容。

●有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习惯,才能适应未来社会

未来属于你,但是你也属于未来。如果只以孩子今天能否让家长满意,能否给家长脸上争光来评价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无疑是有些短视了。

未来社会是怎样的呢?会给人们提出什么要求呢?这是人们正在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但是有几点是明确的:首先,未来社会仍旧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同时,随着未来社会生产劳动的复杂化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特别需要人们发展操作能力;再有,未来社会技术更新是快速的,要求人们必须有强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劳动能力和勤奋的工作态度才能适应。从孩子幼小时期起,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完成自己的任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动手动脑的好习惯,甚至可以说是动手动脑的兴趣、嗜好,那么,在未来必能很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倘若其他方面条件亦优,则在未来社会中就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哈佛动手方案:让小鬼也当家

●也是家庭的一员,家庭需要他们的劳动

如果问小朋友在家里都干些什么活的话,不知会得到答怎样的答案。也许有许多小朋友会列出一大堆来,像扫地、擦桌子、抹玻璃、洗碗、做饭,买菜……可也许有的小朋友却从来没有干过什么家务事。

孩子们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有着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可是,爸爸妈妈每天下班回来又是做饭,又是收拾房间,还要洗衣服,忙里忙外,多辛苦啊!作为家里的小主人,也是家庭的一员,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为家里做些事,帮助爸爸妈妈分担些家务劳动呢?

簸箕里的垃圾满了,主动把它倒掉;家里的玻璃脏了,悄悄把它擦干净;饭前帮助妈妈;吃饭的时候再也不用爸爸妈妈动手,就已经把餐具摆上了……这些平凡的家务事,由于孩子们的参与,使爸爸妈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孩子也会在实践锻炼中体味到劳动的无穷乐趣。

●在家务劳动中得到锻炼

现在,很多同学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就开始设计自己的目标,有的人长大后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诗人,有的想当教师,还有的想当宇航员……是啊,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有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体现人生的价值呢?那就需要学习实践,通过履行自己在家庭、社会的职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的人,他的人生是毫无价值的。

同学们别看不起这不起眼的家务劳动,帮妈妈洗碗、倒垃圾包含着你对妈妈的尊敬和对劳动的热爱;招待客人,小小事情却展示了良好的教养;学会洗衣、做饭,会受益终生……如果每位同学在家里都能坚持不懈地从一件件具体、平凡的小事做起,如果能够努力把每件家务事做好,那么得到的不仅是爸爸妈妈和亲戚朋友的夸赞,还会提高品德修养水平,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并将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本领,为自己的成长铺平道路。

瓦特在烧开水的时候,发现了蒸汽的巨大威力;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悟出浮力与比重的关系,从而发明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毛泽东经常在他的著作中运用洗脸、扫地、吃饭等生活小事中的道理来阐发深刻论点……可见科学道理与生活小事的关系多密切啊!

●家务劳动也需要学习

缝缝补补、洗菜做饭,看来是些生活琐事,其实里面大有学问。其实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会干,只要肯学习,掌握了其中的技能技巧,谁都能做得很好。比如怎么做水果沙拉;怎样才能安全使用家用电器;超市里什么样的蔬菜最好;怎么洗衣服……这些活一开始孩子也许也还不能干好,可是没关系,只要肯学习,请爸爸妈妈在家里做老师,边学习、边实践,一次次努力着干下去,就一定会成功的!

□哈佛提示:让孩子了解外国小孩在做什么

日本传统的劳动教育,以陶冶人性、培养国民爱好劳动的观点为主要目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本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提出“劳动体验学习”的要求,他们认为,学校的活动,一定要努力面向社会,有必要提倡学生参加劳动锻炼和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指出“小学的重点在于通过直接动手的制作活动以及体验性的活动,努力让学生获得制作东西和劳动的喜悦感。”如:小学的家庭课,不光学知识,还要亲自动手,缝个书包,烧盘菜肴。还开设手工课和劳作课,组织小学生清扫校舍内外庭院、绿化校园。保养树木、修花坛等。通过美化环境的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学生体验劳动的光荣感和为公众服务的意义。

在放学后或节假日,还以小组方式,组织志愿服务性劳动。例如打扫和美化公园、车站、公共集会的场所,在山区开办“少年森林”,安排学生植树与种植花草等,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公德和社会责任感。日本的小学劳动教育,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勤劳协作精神、集体观念。如规定五年级学生,要了解劳动的重要性,主动地为人们去做有益的工作;六年级要求了解劳动的意义,齐心协力为人们去做有益的工作。在劳动体验学习中,也培养了学生爱人类、爱自然的丰富情感、强韧的意志力和自律精神,锻炼了学生的体魄,促进了身体的健康发展。

德国比较重视儿童的劳动教育。在家里,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干家务,这个传统已有200的历史。父母们认为,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对其成长很有益处。布鲁尔市法院,不久前在此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一项法律,规定不足6岁的儿童,可以只玩耍,不承担家务劳动;6-10岁时,则要帮助父母洗器皿,收拾住宅,去商店买东西;10-14岁时,要在花园干活,刷鞋。从法律上保证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自理自助的能力。

这里,简略介绍日本、德国的小学生劳动教育概况,为各位提供外国的事例,以引起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关注。

□哈佛动手:教孩子作拼图

●三块拼板法

制作目的:拼板游戏可以锻炼儿童的想像力。由于它制作简单携带方便,又变化无穷,所以希望每位同学都会做、会玩。

材料:一块60×60mm的正方形硬纸卡。

工具:三角板、铅笔、剪子。

制作方法:

①如图画3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②用剪子将三角形剪开来。

拼摆三块拼板的规则:

①拼摆任何一个图形,三块板必须都用上。

②三块板之间不能重叠。

三块拼板可拼成以下图形。

练习:

同学们试着拼拼看,一定还有其他可用三块拼板拼出的图形。

●七块拼板(七巧板)法

制作目的:七块拼板的制作并不难,每个同学都可以给自己制作一副七块拼板。有时间就拿出来拼着玩,或是几个同学一起拼着玩,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材料:一块面积大于70×70mm的正方形硬纸卡。

工具:三角板一副、铅笔、剪刀。

制作方法:

①用三角板将图形画在硬纸卡上。

②用剪刀将图形上的7部分剪开,至此一副七块拼板就做好了。

玩七块拼板的规则:

①拼摆任何一个图形时,七块板必须都用上。

②七块板之间不能重叠。

用七块拼板可以拼出各种图案,下面给出的图案都是用七块拼板拼成的。同学们可以模仿着拼图。

练习:

请独立拼出两个新的图案。

注意:要拼出较复杂的图案时,可以同时使用两副拼板。

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根据以下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图形。

①一天,老渔夫捕到了一条美丽可爱的金鱼,金鱼苦苦哀求道:“放了我吧!老爷爷,把我放回大海吧,我给你贵重的报酬,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善良的渔夫什么也没有要,就把金鱼放回了大海。

②渔夫的妻子是个非常贪心的老太婆,知道了此事后,便大骂老头是个傻瓜。她先要老头去向金鱼要一个新木盆,因为他们那只旧木盆已经破得不成样子。得到新木盆后,老太婆又对老头骂道:“木盆值几个钱,再到金鱼那儿去,向她要座木房子。”得到木房子后,老太婆还是不满足,说道:“快去跟金鱼说,我不愿再做低贱的庄稼婆,我要当贵妇人。”

③渔夫只好去找金鱼,金鱼满足了老太婆的要求。可是老太婆又发脾气:“谁想当贵妇人!我要做自由自在的女皇”。

④渔夫又去找金鱼,把老太婆的话讲给她听。金鱼安慰老渔夫:“去吧,不要悲伤”。

⑤老太婆当上了女皇还是不满足,她又骂渔夫:“滚,去和金鱼讲,我要当海上的女霸王。”

⑥渔夫去找金鱼,把老太婆的要求告诉了她。金鱼什么也没有说,尾巴一甩就游走了。

⑦贪心的老太婆什么也没有得到,还是跟从前一样,守着一只破木盆。

□哈佛试验:教孩子做立体模型

目的:制作各种立体纸模型,可以开发创造性思维,训练空间想象力以及耐心细致的工作学习习惯。青少年制作模型有助于增进手脑的统一、谐调和发展。

材料:各种印有折叠、剪裁等符号的模型纸。工具:剪子、胶水、刀片等。

制作方法:

①要会看模型上的符号。裁线是粗实线:——

折叠线是虚线:……

割开线是点划线:——·一

全部涂黑是挖掉符号:

②先用刀片或剪子割掉涂黑的部分。有些挖掉的部分没有涂黑,请与立体图对照之后,割掉。长线、大区域用剪子剪,短线、小地方用刀片割。

③将全部要折叠的线,先折好,最后再用胶水粘接。

④要多做模型,操作的熟练程度才会提高,模型的质量也才能提高。

□哈佛忠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个人自立最基本的要求。一个人如果生活上事事依赖别人,那么不论有多大学问、多高本领都不会有大的作为。儿童要切切实实学会几件自我服务的劳动小技能,比如从穿衣服、洗手绢开始,循序渐进。

●穿衣服是一种最基本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是儿童首先要掌握的技能。

衣服按着穿着的不同部分可以分为上身衣服和下身衣服。按着贴身的不同程度分为内衣、衬衣和外衣。穿衣服要有一定的顺序,一般的原则是“先内后外、先下后上”。就是说,要先穿内衣,再穿外衣;先穿下身衣眼,再穿上身衣服。

初学穿衣服的小同学,首先要分清楚衣服的里外和正反面,免得将衣服穿得内外和前后颠倒。生活中最常穿的衣服是上衣和裤子,穿裤子时要分清前后,先把两条腿穿好,提起裤子,系上裤腰上面的扣子,或拉上拉链,然后系上裤带,就可以了。有的人喜欢将上身内衣和衬衣的下摆掖在裤腰里,这就要注意必须将衣服的下摆拉平,然后再系裤扣。这样就会服贴、舒适,看上去轻松、利落。穿上身衣服时,要先穿上两只袖子,再顺势把衣服拉上或套上身,然后理平、系上扣子就可以了。穿衣服需要注意的是:衣眼的扣子必须对齐,系好;不要忘记拉上拉链,而且拉链要拉到合适的位置;穿衣服的动作要轻柔,不能硬拉狠拽,免得拉掉扣子或撕开衣缝,尤其是初学穿衣服的小同学,穿衣时不能着急。衣服穿好后,站在镜子前,前后照一照,检查检查,有什么地方还需要再整理。

●穿的时候,首先要分清左右,免得两只鞋穿反了。穿鞋时用力不能太猛,否则会损伤鞋子和脚。穿鞋必须选择合适的号码才能舒服。穿鞋之前,可以按鞋的大小,先垫一个大小合适的鞋垫,这样会更舒服。穿皮鞋要事先用油擦亮皮鞋。穿新皮鞋的时候可能会磨脚。可以先在鞋内垫上鞋垫,或在脚跟处贴一块胶布就不会磨伤脚了。穿运动鞋和旅游鞋要特别注意系好鞋带。

●系鞋带时先要检查鞋带是否结实。将鞋带的两头分别从内侧穿进靠近鞋尖的扣眼里,拉平,然后左侧的鞋带穿到下一排右侧的扣眼,右侧的鞋带穿进左侧下一排的扣眼,依此类推直到穿完所有的扣眼。将两侧鞋带交叉系一个结实的扣子就系好鞋带了。注意系鞋带时要系活结,而且鞋带长短要适宜,不能太长或太短。无论穿皮鞋还是运动鞋,都不要忘记穿袜子。

●洗脸要用洁净的温水,用的毛巾要干净、柔软。洗脸时先用干净的湿毛巾润湿面部,然后在手心抹上香皂,再用手搓洗脸部,注意不要太用力,免得搓破皮肤。然后用清水洗净脸上的香皂沫,用毛巾擦干。洗脸的时候,要注意同时洗干净脖子、耳朵后面的皮肤,这些容易是被忽视的地方。洗脸用的香皂要不含刺激性,不能用含碱性很大的肥皂洗脸,最好用儿童香皂。

●洗手的时候要先用清水冲洗,然后抹上洗手液,两只手互相揉搓,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泡沫,用毛巾擦干就可以了。

●刷牙用的牙刷宜小不宜大,尤其年龄还比较小的同学。刷牙时先在牙缸内盛好清水漱一漱口,将牙膏挤在牙刷上。刷牙一般分两步,首先要刷上下牙接触的牙面,分别刷净上下左右的牙面。然后上下牙咬住,将牙刷立起刷正面的牙齿。人们常常左右横刷,这是不对的。正确的方法是应按着牙齿的缝隙上下方向顺次刷。刷牙之后,用清水漱净嘴里残留的牙膏,将牙刷用水冲洗干净,牙就刷好了。

需要注意的是刷牙必须保证一天早晚各一次,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好备有两支牙刷,早晚各一支。牙缸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以避免在牙刷上滋生细菌,传染疾病。牙刷最好经常更换,这样更有利于保持口腔卫生。

●们年龄小,爱跑爱跳,脚最容易脏,所以要养成每天洗脚的好习惯。

洗脚时最好能先泡一会,这样可以使足部的血管和神经放松,得到最充分的休息,然后用手揉搓脚心和脚背。这样可以使脚部的穴位得到按摩,更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用冷水洗脚,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更不能用冷水洗脚,以避免得关节炎等疾病。

●指甲长了,要经常修整。如果不及时剪指甲,指甲缝里会藏有许多细菌,不卫生。而且指甲太长容易劈裂,会很痛的。所以要学会自己剪指甲。

剪指甲前要准备好指甲刀。剪左手的时候,用右手握住指甲刀,将刀刃夹住指甲的顶端,然后右手用力使两侧刀刃咬合,剪下指甲。然后再移动指甲刀,依次剪下各个手指的指甲,再换右手。

剪脚趾甲的方法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指甲不要剪得太短,只要指甲长短适中就行了。如果指甲太硬,最好先用温水泡一泡,剪起来会容易多了。

●人的头发不仅可以增加外表的美观,而且具有保护大脑皮层的重要作用。因为人容易出汗,头部又是散热的器官,所以必须经常洗头,保护头皮、头发的清洁,才更有利于健康。

洗头的时候,最好不要用冷水,免得感冒。有慢性鼻炎的人,更不适宜用冷水洗头,否则容易造成鼻出血。

洗头发也不适宜太勤。油性头发一周两次,中性头发一周一次,干性头发,十天洗一次就可以了。

●皮肤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不仅有保护体内器官的作用,它还是人体散热的工具。所以必须保持皮肤清洁,才能保证人的健康。这就要求孩子们经常洗澡。

要注意的是,洗澡的时候不要用力狠搓,免得搓伤皮肤。另外不要用冷水洗澡。有人在天热或干完活出汗时,用冷水洗澡,这是不好的。因为用冷水洗澡,皮肤受到刺激后挥发热量和汗水的毛细孔会紧闭,毛细血管也开始收缩,体内热量就散发不出来。这样不仅会有燥热的感觉,而且可能造成感冒。

□让孩子做家里的“清洁工”

优美的环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回到家里,那柔美飘逸的窗帘帷慢、素朴典雅的地毯壁挂、整洁清静的床单床罩、井然有序的家具灯具、精美和谐的工艺摆设,都给人一种优雅、振奋、温暖、协调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啊!家庭环境如果温馨舒适,全家人生活起来也会愉快满意的。

●房间里的地面就像人的脸一样,弄脏就不好看了,为了能使它干干净净,就需要每天去打扫。

●镜子上有了油污,再粘上灰尘就特别不好擦。这时,要把镜子擦干净,可以在水里加些白酒,再把抹布放进去弄湿,然后擦一遍玻璃,再拿一块干净布,蘸上些粉笔末,仔细擦一擦,镜子就能干净了。

塑料的东西颜色鲜艳、结实耐用,只是有时脏了擦起来方法不得当会越擦越脏。塑料用具若有污迹,可用家庭洗涤剂去除;重度污迹,就需要用热毛巾沾洗涤剂直接擦洗,或者用刷子洗。不管怎样擦,最后都要用水擦净洗涤剂成分。

□让孩子多参加学校公益劳动

●天天在教室里上课、学习,怎么可以不爱护教室卫生呢。为了保持教室的整洁,同学们要天天打扫教室,让大家在一个干干净净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

打扫好的教室一定要保持干净,不要随便往地上扔东西或吐痰,果皮纸屑要扔在纸篓里,痰要吐在纸上,再扔进纸篓。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的教室永远明亮整洁、清新宜人。

●教室的门窗也是很容易脏的地方,要定期地擦一擦,使它们和教室的地板、桌椅一样干净,这样才能谐调。

门窗都擦干净了,整个教室才会显得更加宽敞明亮。

□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清洁区是在学校里负责打扫的卫生区,光把学校打扫干净还不够,还应该开辟一个校外的清洁区,各班负责某处公共场所,如街道、街心花园、广场等,定期地轮流派人打扫。

●花草树木点缀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的环境更加优美,空气更加清新,它们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礼物。

如果看见杂草、垃圾等应自觉地将它们除去。

●城市里的树木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森林还能防止风沙,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种各样的树木对人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爱护树木。

□让孩子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学校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的好课堂,尤其是技艺类的课外活动,如航模、小工艺制作、编结等活动,更是培养动手能力的极好机会。当一块块小木片在孩子的手中变成了在天空中翱翔的“飞机”时,当将被扔弃的容易拉罐、啤酒瓶盖、尼龙绳、碎布片等在孩子的手中变成了精巧玲球的工艺品时,孩子的双手也就变得越来越灵巧了。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参加课外小组;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活动;如有可能,在完成任务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参加课外活动不能影响文化知识的学习。

●训练1自动跷跷板

实验用品:长蜡烛一根、长铁丝一根、小刀一把、玻璃杯两个。

实验方法:把蜡烛底部的一些蜡刮去,露出烛芯。把蜡烛两头点燃后,放在小刀刃上,找出平衡中心。把铁丝烧热,在平衡点处使铁丝横向穿过蜡烛。然后把铁丝两端架在玻璃杯上。随着两端蜡烛油交替滴下,跷跷板就会上下运动,如下图。

原理:铁丝穿过的地方是蜡烛的重心,所以蜡烛能保持平衡。当一端滴下蜡油时,这一端便轻了一点,就跷了上去,另一端滴油时也是如此。由于蜡烛两端的平衡不断被破坏,它就会自动地上下运动。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跷跷板”的实例。例如:天平、台秤等等。

●训练2铁丝割冰

实验用品:冰块、铁丝。

实验方法:两手各握住铁丝的一端,像拉锯一样在冰上来回锯,最终能把冰块锯开。

原理:除拉动铁丝使冰块磨损外,铁丝和冰之间的摩擦产生热量,使冰块被切割的地方融化成水,所以冰块被割断了。天冷时,人们常用两手相互摩擦的方法暖和一下也是这个道理。

●训练3怎样使纸桥不塌?

实验用品:硬纸条、一盒火柴、几本书。

实验方法:把纸条搭在两摞书中间,建一座桥,你会发现,纸条的中部会塌下去。如果把纸条弯成弧形,卡在两摞书之间,纸条可以承受住一盆火柴的重量,如下图。

原理:向上拱起的物体最能承受外来的压力。我们常见的拱桥、拱门都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公共汽车、火车的客车车厢做成拱形的顶,也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训练4巧取钞票

实验用品:一元面值钞票一张;空瓶一个;铅笔一支。

实验(1):这是一道挺古老的难题了。瓶子倒扣在钞票中央,怎样把钞票从瓶子底下取出来,而又不挪动瓶子,更不能使瓶子倒下?

如果用铅笔小心地把钞票卷出来,瓶子就会顺势被慢慢“挤”至一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实验(2)试着把钞票从倒立的瓶子底下猛抽出来,瓶子也可能不倒。它的惯性使它保持原来的位置上。不过千万注意,当你猛抽钞票的时候,不能把钞票往上提。

实验(3):缓慢地拉动钞票,瓶子就可能同它一起移动;稍快一点拉,瓶子就可能翻倒。

原理:如果轻推瓶子的上部,就会产生足够的“转矩”而使瓶子翻倒。因为瓶子是倒立的,重心位置偏高,很不稳定。用同样的力来推瓶子的下部,生的转矩就要小得多。所以用铅笔卷钞票时,能较稳妥地将瓶子稳住,使钞票从瓶子底下“滑”出来。

●训练5布和海绵

实验用品:水一盆;海绵数块;棉布数条;石头一块。

实验(1):把一块海绵放于水中(一半露出水面,另一半触到盆底),将布条折叠后放在海绵上面。水很快就朝上浸润了整块海绵,但再朝上浸润棉布,速度就慢多了。

实验(2):将棉布换成另一块海绵,放置在被浸润的第一块海绵上。仔细观察水浸入第二块海绵会不会比浸润棉布更快些。

实验(3):这次改用两块干海绵,一块放人水中,另一块放它上面。但在它们之上还加放一个镇纸石或其它重物,以使两块海绵压得更紧。这样,水浸润上面那块海绵就更容易了。

原理:海绵中的纤维是紧密相连着的,因此,水容易通过所谓毛细管作用,在海绵内部上升。折叠的布条中没有那么紧密相连的纤维网络,水到了那里几乎停止上升。所以棉布的浸润特别慢。

毛细管的作用,使得油可以在灯芯中上升,也使得水能够在土壤里上升。

●训练6:热力马达

实验用品:方形纸片一张;剪刀一把;铅笔一支;缝纫机用的线轴一只;大头针一枚;火柴一盒。

实验:将方形纸片剪成螺旋形,把这螺旋形纸条展开,用大头针支架在铅笔上。再将铅笔另一端插入线轴的轴孔中。将整个装置竖直放置在桌面边缘。擦着一根火柴,将火焰置于螺旋纸带的下方,纸带便会慢慢地转动起来。

原理:火焰使周围空气温度升高,热空气比重小,向上方流动。这一向上流动的气流就推动着螺旋形纸带转动起来。如果不用火柴加热空气,而嘴向上吹气,也能达到同样效果。

■哈佛如何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美国人说:只要拥有一流的口才,那就会拥有取之不尽的美元。总统的演讲竞选就是通过和民众的沟通,以获的支持票,可见,沟通能力一个成功的要素之一。

□哈佛沟通从家庭开始

这是一个9岁的德国小女孩英格在学校里写的一篇短文,讲的是她参加家庭集体会议的亲身经历:“我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出现问题,可是我们又不愿意实实在在地说出来。部分原因是由于害怕,部分原因是觉得丢脸。大家全都是这样,包括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这些孩子。一直到母亲说:‘我的心理医生对我说,如果大家愿意痛痛快快地说出心里话,那就应该举行一个家庭会议,在会议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我们每人买了一个笔记本,在上面记下(我弟弟是在上面画上)所有其他人对他作错的事情。我们规定一个时间举行会议,每次会议结束时选出一个新的领导人,由他来办所有的事情。从那以来我们觉得情况好了很多。”

星期五下午18:30分,是英格的全家一起商定的会议时间,大家很快就会聚一堂。英格和她的弟弟彼得希望得到孩子喝的调味酒,而且在家中点上蜡烛,这样在家中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谈话是由小事情展开的,英格首先发言:“正如你们所说,我会太胖,但是你们对此什么也不做。爸爸和妈妈总是在我面前吃巧克力,而我只可以看看,我希望你们帮帮我。”全家决定制定一个卡路里表,到儿科大夫那里去咨询允许的饮食限制。比较单薄的小弟弟彼得也表示,他以后可以悄悄地吃巧克力。

母亲的话题是“零花钱”,因为英格认为80分尼的零花钱太少了,所以母亲问她:“你需要多少零花钱,你有些什么样的愿望想要实现?”英格谈了她的理由:“我希望有时候买点只属于我的东西,我还想秘密地买,买好后再给你们看。”但是英格又认为母亲把零花钱提到一个半马克太多了,她只想要一个马克,如果她再觉得不够的时候,还会就这个问题在家庭会议上同父母谈的。

孩子们逐渐地适应了向父母袒露他们的情感要求,他们希望父母晚上经常陪他们一起玩一会,父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对孩子的要求,即孩子要做到及时上楼、吃饭和洗澡。英格的一家人都很赞成这种交谈方式,这使父母与孩子可以轻松地畅所欲言,而且大家都乐于去实施作出的决定,家庭的情感沟通、家庭教育都收到了理想的成效。

这种作法就是心理学者所倡导的自助式的家庭教育,他们认为家庭生活可能会使家人之间产生心理障碍与隔阂,但家庭同时具备一种积极的力量,应该主动而充分地利用它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母亲要面对繁杂琐碎的家务,而孩子的不整洁更增添了她的负担;父母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却是孩子把他喜爱的摇滚乐放得震天响。这时父母也许会容忍下去,但这种作法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教育,而且会让家长感觉到压抑,甚至觉得世界对他们来说都是充满敌意的;或者,火冒三丈,大声地斥责或硬性地命令孩子,“你怎么能把东西随便乱放!”“把音响关上!”这显然也不是明智的举动,而且会产生与孩子情感上的裂痕。——可以说,这两种作法都是消极对待问题的方式。

但是如果家长采取一种积极解决冲突的态度和方法,让全家人都坐下来,在家庭会议和谐融洽的气氛之中解决,这样的提议无疑是具有建设性的,而且会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你知道,你能帮我买东西我感到十分高兴。不过你也知道,我们俩在整洁问题上有一些麻烦,你看,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以及,“我觉得你爱大声放你的唱片,这样好不好,我们协调一个时间,你下午可以将声音按照你的愿意开大一些,等我们下班回来,再将音量调整得小一些,当然这不包括你邀请朋友的时刻。”

积极的沟通不仅是父母与孩子对话、教育孩子的重要的途径,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受家长的言谈处事的影响,孩子对他所处的环境也能以主动和自信的姿态出现,能够从容而理智地解决问题。所以孩子从3岁起就可以加入类似于家庭会议这样的活动;其他群体成员所讨论的东西,尽管孩子还不能每一个字都懂,但是孩子已经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事,人们相互间怎样交谈,然决一个问题需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家庭会议的方式会涉及到家庭教育中很多具体而重要的细节,而这些可能是被教育的双方所忽略了的,如母亲表示,她的子女如果能够帮助她洗衣服和晒衣服,她会很高兴的,而孩子希望父亲在晚上回家以后,不要马上就打开他的文件开始办公。于是,对父母而言,把握了这些孩子所在意的细节,无疑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孩子,而另一方面,这种深入的理解令孩子信任父母,更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育。“倾听”这种教育方式也可以充分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这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够自由地对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这样就会有助于孩子勇往直前,对什么事情都问个为什么?怎么会是这样?这样可以促使他毫不迟疑、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在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社会中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各种事情。

沟通是一种艺术,有关的时间、地点、环境和方式都要考虑到。比如说孩子有时候希望在心理和情感上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间,或者当他们感措波动很大,非常需要安慰而不是提问时,在这些场合身体语言似乎更为适宜,拥抱、抚摸,传达的是沉默而温暖有力的信号。还有一些家长觉行口头表露情感困难的时候,会把要表达的意思以书面的形式,写在信、卡片或是纸条上,这使它们加重了自身的分量,并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克勒先生擅长音乐,他就在歌声和乐曲当中诉说对孩子们的爱和期待。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功的家庭沟通,应该注重以下因素:理解、关怀、接纳、信赖和尊重。理解要求父母子女双方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关怀不但要存于内心,更要切实付诸于行动;接纳要求考虑到每个人的个性。懂得欣赏人们身上的优点;信赖是要作到既信任别人也信任自己;而尊重是指尊重他人特别是孩子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

因此,心理学家们的提议是,要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家庭沟通交流的关系,应该改变父母是决策人、孩子是接受者这样僵化的家庭角色的分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懂得进行角色交换,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对他表述的愿望予以积极的辩解。当孩子能够参与讨论家里的通常是属于成年人的问题时,他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而父母一方面可以调动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才干,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有关自己教育的反馈信息。

布里勒有两次因为参加朋友的聚会,既未在规定的时间里准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向父母说明。等她再次提出类似的要求时,父亲对她说,“有件事令我和你的母亲很担忧,就是在约好的时间里你没有回来,我们也没有接到你的电话,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你看应该怎么办呢?”因为孩子亲自参与对问题的决定,所以她会很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共同协商,父母最后想让孩子明白的是关于“信任”、“承诺”、“准时”等观念的重要。

在最新的一次家庭会议上,格林贝克全家人讨论了迪特的设想,他计划能够在一次周末的郊游中。尝试着发挥以往由父亲发挥的职能。他开始照着地图策划漫游,宣布交通工具的出发时间,并且对应当准备的食品提出建议。父母和妹妹有时也来帮忙,以推动计划的进一步展开,大家还不断地在本子上记下些什么。到目前为止,家庭会议已经就庆祝节日、馈赠礼品、请客、旅游和购物等行动进行了安排,它已经成为全家人的情感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纽带。在会议中,父母对孩子的想法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他们并不急于提出批评。

因为他们认为,在这里,沟通是最重要的,而且,在家庭中对沟通技能。方法的掌握与学习,与孩子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紧密相联。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家庭中能够同别的成员很好地沟通,当他走入社会时,他也能很好地与人沟通。

□哈佛告诉我们要重视口才在沟通中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一张嘴,一是用来吃喝,二是用来说话。能吃,而且能吃到美味佳肴,可谓有口福;善说,而且能说得妙语如珠,可谓有口才。

一个人只要有特长,就可算是人才。但人才不一定有口才,而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这是因为口才不是单纯的语言能力问题,而是素质较高的表现。我们强调父母要重视和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就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

语言能力,当然包括听、说、读、写等诸多方面,其中口语是最广泛实用而又最灵活简便的表达方式和社会交往的手段。随着广播、电话、电视等电信事业的发展,口语的传播和交往作用越发重要了。现代人,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应当具备良好而娴熟的社会交际能力,而培养孩子的口才,无形之中也就培养了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因为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社会交际既是人的生存需要,也是人的精神需要。这种独特的要求,不仅对成年人绝对必要而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绝对必要的。一个脱离了语言环境的孩子之所以成为兽孩或白痴,不就是脱离了社会交际吗?

人,从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吃奶开始,就有了最初的与人交往的意识。

如今,在城市尤其是在大城市高层楼的单元居室里,冷峻死板的水泥板把一个个家庭隔成了一个个方格子。这水泥格子经过精心的布置和装饰,可能是大人们的安乐窝,却不是孩子的理想乐园。因为这种封闭的单元居室,一个又一个独生子女很少有机会和小伙伴接触交往,几乎成为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使他们患上一种“高楼孤独症”。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能指望有了收录机和电视机就会解除孩子的寂寞和孤独。与人交往是孩子必不可少的经历,父母应当尽量想办法多让孩子和小伙伴交际玩耍;同时,每天最好挤出些时间和孩子谈谈心,聊聊天,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在经常性的交谈中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孩子的口才和交际能力。交际,主要使用语言作为工具,为使孩子多交际、善交际,父母应当在发展孩子的语文能力方面认真下一番功夫,这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有位留学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马瑞学院进修期间遇到了这么一件事。这个学院把毕业不久刚开始工作、毕业10年以上和早已工作的两部分人请回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工作实践使你体会到你在学院里学的哪一两门课最有用。新老毕业生一致回答:最有用的课程是演讲学和交际学,它教会我们怎么说话,怎么和人打交道;其次是语文课,它教会我们怎样阅读和写作。

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口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要比使用书面语言多得多。据有关专家统计,通常一个人的口语表达所占比例为90%左右,而书面表达只占10%左右。为了解决只占10%的书面表达能力,有关部门编写了大批的关于写作的课本,开设了大量的课程,进行了许多的讨论和研究,而占90%左右的口语能力却无人问津,学校里不曾开设这门课,至于儿童的口语训练几乎是个空白。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这个严重缺憾,我们的家长也要高度重视、积极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就是口才和交际能力。

在不久的将来,新一代的电子计算机将普遍采用声控系统。它将彻底摒弃由字母编制的键盘。这样,对语言特别讲究的汉语的作用将借此得以充分发挥,将成为各国人民都要学习掌握的世界第一语言。因为汉语的基本音节只有400多个,而英语则多达10000以上。

□鼓励孩子积极发言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父母对孩子语言的教育不是把自己变成孩子的语文老师。今天,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教孩子太累”,同时也经常能听到许多孩子抱怨“学得太累”,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甚感身心疲惫。

让父母、孩子都轻松起来,我们认为首先要放弃把家庭也办成学校的做法。就小学生的语言教育而言,父母首先要遵循自然教育原则,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导孩子去注意生活环境中的语言现象,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日常的交谈,使孩子在一种有心的文化环境熏陶中,自然地感受到语言的魁力,同时去模仿,去追寻这种魅力。

父母要掌握自然教育观念,为孩子提供丰富、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孩子经常注意用语言和别人交流沟通。

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呢?那就是让孩子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就是目标的略前性。心理学家形象地把这解释为:就好比人们摘树上的果子,如果果子很低,人们伸手那人们也采摘不到;可果子要是在适当的高度,人们跳一跳,便可摘下来。目标略前原则要求在学习中的难度刚好能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得到”。父母在孩子的语言发展上如果不注意给孩子提出一定难度的目标,就不能带动孩子语言的发展,如何寻找和把握这目标略前的难度,就要让父母多费心了。

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来自周围人的关注、鼓励,那就不可能学好语言。看一看婴儿呀呀学语的情景,当他发出“唔,唔,唔”的声音时,爸爸妈妈总是高兴地逗逗他,“唔,说什么呢?小家伙,看见妈妈高兴了,唔,还高兴得不停地笑……”;当孩子发出“爸”、“爸”,或“妈”、“妈”的音时,爸爸妈妈更是兴奋得抱住孩子亲一亲,举一举,一边对孩子说:“叫爸——爸,妈——妈。”热情的关注,喜形于色的表情,强烈的情绪都给予孩子一个积极的反馈。在逗笑之中,孩子更有兴趣地去模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给他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而孩子在语言上点滴的进步也都给父母带来无穷的欢乐。

可到了小学阶段,许多父母便对孩子的话语不再有从前的热情了,也许他们觉得孩子已经会说话了,当然没有必要像教小孩子学说话那样费心。他们关心的只是孩子的成绩,而同孩子的交谈呢,则经常被放在了一边。孩子从学校回来许多时间面对的是课本、电视,却很少有时间和自己的父母多交谈。而不少父母忽视了这一点。虽然不少父母操心孩子的语言教育,可在生活中他们却很少与孩子交谈!当孩子想与他们交谈时,也总是被“爸爸太忙,你先一个人玩”的话所拒绝,或者妈妈正在看自己喜欢的电视,也让孩子“闭嘴”。在一个缺乏交谈的家庭里,孩子的语言发展怎样能得到积极回应和帮助呢?如果我们能像关注婴儿学说话那样,去关注小学生的说话,像热心地与婴儿交谈那样去和已是小学生的孩子交谈,那孩子的语言就能得到更积极的反馈,于是他们会更乐意地说、更乐意地听。

心理学家的研究更是证明:孩子语言的发展来自对周围生活环境语言样本的模仿,他们说话的口气、语言组织方式等等所形成的“风格”,都取决于他们所模仿“样本”的风格。一个小男孩总是没有礼貌,对长辈、对老师说话也没大没小,爸爸、妈妈苦口婆心教导他要懂礼貌,可仍改正不了。最后,他们找到了一位心理学家。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的症结是:这位小男孩的妈妈说话的方式有问题。这位妈妈在家是处于“威风凛凛”的地位,她动辄便命令:“去,给我倒杯水。”“去,给我把报纸拿来。”于是这个男孩子也亦步亦趋。在家,对他爸爸说“去,给我盛饭”,“去,给我倒杯水”。不仅如此,孩子这种命令的说话方式也带进了他与其他人说话的方式中。最后心理学家建议这位妈妈改正自己说话的方式:“请帮我拿一下报纸”,“请帮妈妈倒杯水,好吗?”而且等孩子做完,一定对他说“谢谢”。孩子不礼貌的行为也就改变了。

除了爸爸、妈妈给予孩子的语言样本外,孩子通过阅读也能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样本”。一个小学低年级的男孩对他的姑姑说:“姑姑,您听故事吗?我给您讲《鲁宾逊漂流记》吧。”他眉飞色舞,一言一句全然是讲故事的能手,把姑姑深深地吸引住了。无论是童话、传说还是散文、诗歌,只要我们用心,便可从中为孩子找寻到他们所喜欢的样本。

除了观念方法的正确与否外,是否把情感真正地渗透到孩子的内心,与之产生共呜,这是成功教育能否实现的一个很关键的条件。

日本的铃木教授是世界有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他所创办的铃木天才教育中心,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世界所注目。那些年龄小得几乎连小提琴都扛不住的小孩,却能以惊人的水平演奏出莫扎特的曲子。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在努力探讨铃木教育成功的因素。其中,他们认为铃木教学法最成功的一点是让母亲也真正参与到小孩学琴的过程中。他出色地利用了母子(女)关系,使之成为孩子最初小提琴练习方面的动机与能力获得的关键因素。学习过程中所特有的亲密的母与子(女)的人际交往和这种母与子(女)关系强烈的情感纽带,使小提琴成了孩子与母亲获得亲密关系的特殊媒介,这使铃木教育与众不同,成就非凡。

要使我们对孩子的语言教育也卓有成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铃木教授成功的秘诀,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语言发展中去,使语言也成为孩子与父母获得亲密关系的一种特殊媒介呢?

父母要建立与孩子之间生活的关系,经常性的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沟通。

□在表扬与批评中沟通

表场是要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挖掘孩子潜在的心理能量。遵守家庭教育表扬的心理规则,才能收到表扬的效果,在批评孩子,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批评要合理。批评不是挖苦,更不是打骂,遵守批评的心理规则,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教育孩子要讲艺术

有一位父亲反省他教育孩子失败经验教训时,孩子母亲对他说:什么话到你嘴里就难听三分,就是好话别人听起来也变了味。

这位母亲谈的是批评的心理艺术。同样一句话让人听起来可以心里顺当,有味道,有启发;可是这句话由另一个人说出来可能让人感到干巴巴,甚至火药味十足。当然,前者对孩子的教育会产生良好的作用,后者则刚好相反。

希望家长们结合我们的讨论,对照一下自己过去对孩子的教育,哪些批评、表扬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总结经验以利更好地教育孩子,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表扬的心理艺术

表扬是对人的某种言行给予肯定与赞扬,鼓励受表扬者保持、巩固与强化这种言行。家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充分发挥表扬这一心理艺术的作和,往往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表扬的形式很多,例如:肯定、赞许、赞扬、期待、激励、奖励等等。而其中奖励是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两种奖励应该结合使用。但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强调物质奖励,忽视精神奖励的情况比较普遍。

有一位家长对自己上小学的孩子说:“你如果要这次考好了,妈妈给你买电脑。”结果孩子考好了,他妈给他买了电脑,但是孩子如愿以偿。后来孩子一个学期经常玩电脑、玩游戏,作业也不做,学习成绩大不好前。他的妈妈意识到:单凭物质来激励孩子的方法欠妥。

不少家长在向我咨询时,都谈到用购买某些商品来激励孩子做事的经历,结果大都不尽人意。专家认为恰如其分的物质奖励是必要的,以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和成绩。但是,滥用物质奖励,以物质奖励做为刺激物,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学习效果以及不良的做事动机。能增强孩子的荣誉感、责任感、进取心,能更好地调动孩子的心理实现系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能力与智力策略、智力技巧)、心理动力系统(信念、信心、动机、需要、意志、个性)、心理调控系统(情绪健康、心理的适应性、平衡性等)、心理供给系统(潜在心理能量,如尚未出现的灵感等)。

有的父母表扬孩子在吃饭时间进行,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表扬几句,有时孩子还没听清楚。

家长在表扬孩子时要创造一定的气氛环境。

表扬程度要与成绩相当,要与进步相当,这是一条很重要的表扬心理艺术,但也不能机械地运用这种心理艺术,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与成绩的实际情况恰当地使用表扬程度与贡献程度相当的心理规则。

尤其不能用金钱来表扬孩子。这种做法往往会收到不良效果。

一个孩子的数学考了80分,对其成绩要进行具体分析,他的水平和平时数学实力、能力在一般情况大概应考多少分。比如,根据他平时数学能力判断应考90分以上,那么,他现在考80分,他可能是发挥不够造成的,应该引导他在考试中要学会发挥,要保持平衡心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考试中充分发挥出来,获得好的成绩。如果根据他平时的数学成绩与综合能力,推测这次可能考70分左右,那么,这次考试得80分,就应提高表扬程度,在表扬的语气方面、在表扬的方式方面,都要有所体现。

家长对待孩子微小进步,也要给予肯定,目的在于鼓励孩子向理高目标继续前进。当然,小的进步用肯定的语气表扬即可,如果孩子进步比较大,就可以用赞许的语气进行表扬,并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家长对孩子的进步要实事求是。如果家长对孩子微小进步评价过高,并给予很重的物质奖励,就容易使孩子自以为是,滋长骄傲自满情绪。

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人和人之间的需要,存在个体差异。对孩子进行表扬时,无论是精神表扬和物质表扬都要针对孩子的需要进行,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表扬效果。

一位初二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发挥超常,爸爸妈妈对她的考试成绩非常满意。她的妈妈就从商店里买了各种各样的糖果,以资鼓励,孩子对此并未表现多大欢喜。她对那些糖果兴趣不大。她倒是喜欢买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她爸爸妈妈给她买的糖果的价钱比买那套莎士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