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审美与艺术修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10:32:00

点击下载

作者:谭荣,易前伟,吕超荣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审美与艺术修养

大学生审美与艺术修养试读:

前言

什么是美,怎样认识美,怎样欣赏美,是人类精神生活广泛追求的重要话题。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不是空谈,而是要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当前大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模式化、程式化的现象,他们“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审美教育是突破这一局面,开发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因而,加强审美和艺术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大学生审美与艺术修养”属21世纪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本书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在引导和培养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基本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情趣。

本书结合大学生审美的现实需要,共编排了6章,分别是第1章:美与审美;第2章:人的美;第3章:自然美;第4章:社会美;第5章:艺术美;第6章:形式美。其中,人的美、社会美、艺术美是重点章节。本书的特点是:

1.内容创新、材料新颖。具体表现在材料新、案例新、观点新等方面。在参考诸多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汲取教改成果,结合大学生学习的实际,力求与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学生的审美需求相结合。每章节基本体例是:导言、概念、特点、案例分析、思考题、拓展阅读。其中“案例分析”和“拓展阅读”部分,主要结合当前最流行的话题和最新的热点来选材并组织安排,时代性较强。

2.图文并茂、直观性强。根据内容需要,每个章节选用必要的插图,使整个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避免了纯文字的呆板。如对陶器、插花、雕塑、建筑等艺术的审美,如果单用文字进行描述和鉴赏,未免给人缥缈、虚无之感;图文配合,既能展示各类艺术成果美的特质,也更能凸显其艺术价值。

3.指导性、操作性强。大学生审美和艺术鉴赏的范畴很广泛,本书围绕大学生“必需”的审美和鉴赏内容进行编排,并适时介绍具体艺术鉴赏的方法、技巧,实用性、指导性、操作性强。例如,在艺术美鉴赏部分,围绕音乐、戏剧、舞蹈、雕塑、绘画等主要的艺术形式,有针对性地分析、鉴赏,进行审美体验,在培养大学生鉴赏水平和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对艺术的敬畏、赞叹和热爱之情。这也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借鉴了一些最新的审美艺术研究成果,参考了中外美学大师对美学的相关论述以及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方面的见解,也引用了业内美学界老师们独特的审美体验,等等。在此谨向各位专家和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编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是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谭荣、温云兰、黄迎春、冯洁、冉政、潘文敏老师,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易前伟老师,四川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吕超荣、王璟、银进康老师,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平原老师等参加编写。具体分工如下:谭荣老师负责本书的组织、提纲、框架、体例、统稿等的统筹,并负责编写第1、第2、第6章;易前伟老师负责编写第3章和第4章第1、2节;吕超荣老师负责编写第4章第3、4节,第5章第1节,图片及其参考文献;李平原老师编写第5章第7、9节;温云兰老师编写第5章第6节;黄迎春老师编写第5章第8节;冯洁老师编写第5章第3节;冉政老师编写第5章第4节;潘文敏老师编写第5章第5节;王璟老师编写第5章第6节;银进康老师编写第5章第2节。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公共课选用教材,亦可作为广大美学爱好者的参考读物。由于编者精力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及时修改,不断完善创新。编者2015年10月第1章美与审美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缺少绿洲一样,枯燥单调、没有生机。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人们都在找寻美的踪迹,拍摄美的倩影,探求美的秘密,谱写美的乐章。作家高尔基在《人间》中这样描写了“太阳”的美:“远处,在草场尽头的树林后边、光芒四射的太阳不慌不忙地升上来,在树林的黑色树顶上燃起了火焰。然后,一种奇怪的、激动人心的活动开始:草场上的雾气越来越快地往上升,由阳光照成一片银白色。这以后,地面上就耸起灌木丛、树木、干草垛。草场仿佛在阳光下融化,向四面八方流去,颜色金黄而带点暗红。这时候,阳光接近岸边的、平静无渡的河水了,于是整个河都好像在活动,所有的水都涌到太阳照着的地方来。太阳越升越高了,它欢欢喜喜,祝福一切,晒暖光秃而冻僵的大地,大地就发散出秋天的甜香。”

在高尔基笔下,太阳的美令人目眩神迷,犹如一幅写意画,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第62页)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美的事物,但是要发现美、找到美,却需要我们花一番“审美”的功夫。有人问贝多芬,你的《月光》奏鸣曲写的是什么内容?贝多芬走到钢琴前,把《月光》重弹了一遍,回答说:“写的就是这个。”显然,缺少欣赏美的能力,就可能不识美的真面目。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马恩全集》第42卷,第155页)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图1.1)

范仲淹生动地描绘了人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在作家的眼里,洞庭湖水潮涨潮落、万千气象,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存在。作家把变幻的自然景色与自己的美感交融在一起,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不分的统一境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这种境界,正是人与对象世界审美关系的体现。

美的人生是幸福的,也是令人向往的。然而,要健康地进行审美活动,则需要进行自觉的美学修养。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有明显的分工:大脑左半球是处理语言、数学和其他分析功能的主要活动中心;大脑右半球则主要是处理空间图形,识别音乐、环境、声音,一般处理直觉和艺术方面的信息。咱们生活中,有的同学爱好数理而不善绘画、音乐;有的同学爱好音乐、舞蹈、戏剧,却对数理化不感兴趣。这一事实表明,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发挥,是存在差异的。如果我们不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就不利于年轻一代的成长。而以形象直观感受为主的审美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图1.1 岳阳楼观景图1.1什么是美1.1.1 美的含义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离开了人类社会生活,美就无从谈起。

据文字学家考证,“美”“姜”“羌”等姓氏,都包含有羊的图腾。以羊为图腾崇拜对象的部落在举行巫术仪式的时候,部落首领或巫师往往要把自己打扮成祖先的模样,戴上羊头,跳起图腾舞蹈,祈祷狩猎成功。他们认为这种巫术仪式是美的,反映在甲骨文的文字上,就形成了“美”字。(图1.2,图1.3)

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美”字图腾形象的意义渐渐淡化了,羊从过去的氏族神和人们心目中的保护者,变成了饮食的对象,“羊在六畜主给膳”。在生产力低下的奴隶社会,羊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人们把“美味”作为重要的享受内容,越是肥大的羊,味道越鲜美。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含义时写道:“美,甘也。从羊,从大。”这样一来,原来具有图腾意义的象形字“羊人为美”,便转化为以“美味”为美的会意字,即“羊大为美”了。

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美是心与物之间的契合一致,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统一。判断一个事物美不美,不但取决于事物本身的属性,也包含着人的主观评价与感受,美产生于主客观的相互作用。朱光潜先生曾引用苏东坡的小诗来说明这个道理: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图1.2 原始岩画1图1.3 原始岩画2

琴声的美既不在主观,又不在客观,而是人作用于琴的结果。人类通过实践,与大自然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将自己的本质转移、体现到对象世界上,实现了“人化”,从而产生肯定主体自由精神的美感。普通自然物升华为审美对象的过程,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的过程。审美对象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所能达到的领域,即人使自然“人化”的范围,而这一目的实现的前提就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实现。

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在创作时,完全生活在他创造的人物的环境中:有时,好像他的人物突然离他而去,于是,他立刻挺起身子,揪住自己的头发,想把他找回来;有时,他好像同人物说一阵话,又写几行;有时,他的脸上表现出极大的痛苦;有时又流露出怜悯之情……晨光熹微的时候,巴尔扎克心力交瘁,累得几乎不能动弹,于是吃一些樱桃,让自己清醒一点,又继续和他的人物一起活动起来。就这样,巴尔扎克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写出了《人间喜剧》中的各种“场景”。在写《高老头》的日子里,有一次他的朋友去看他,发现他已从椅子上滑倒在地上,脸色苍白、脉搏微弱,以为他发了急病,连声大嚷快请大夫。巴尔扎克被惊醒,问请大夫干什么?朋友回答说:“给你治病呀!怎么,你醒过来了?……”巴尔扎克满怀悲痛地说:“高老头死了,心里难受得很。”说着,一下子又昏过去了。朋友们看到他的稿子上洒满泪痕,他真是为高老头的死而悲痛欲绝了。巴尔扎克就是这样,在他的人物的喜怒哀乐中度过了一生。直到他快死的时候,他还突然高叫着:“到我这来,我的孩子们!我用自己的血、自己的肉、自己的生命做成的儿女们,都到我这儿来!”巴尔扎克快乐地叫着他作品中的名字:“高里奥!葛朗台!皮罗多!高迪萨!于洛!克勒维尔!高布赛克!……”最后,巴尔扎克气喘吁吁地喊着自己作品中最有才华的医生:“皮安训!皮安训!……叫皮安训来呀!他,他能救我的命!……”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服毒时,自己也仿佛尝到了砒霜的苦味,并且为她的死亡而坐在地上痛哭流涕;我国剧作家曹禺写《雷雨》时“流着泪水哀悼”繁漪……艺术家总是用全身心去创造这种物我一体、对象与心灵合一的审美境界,所以他们笔下的人物才会栩栩如生、各具性格,富于强烈的美感。

在人类整个的精神世界中,比起其他的文化创造形式来,审美活动更完整、更深刻地显现了人类的存在之根。审美精神是人类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寻找新的审美形式来寄托自己的丰厚的审美感觉,以在这种心物合一的境界中深入人生。所以,美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客观化后形成的,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而运行发展的,使人类能够从中感受和欣赏到自身价值的社会存在。1.1.2 美的分类

美,分为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又称心灵的窗口,外在美又称形象的标志。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是艺术家在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下,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

现实美,与艺术美相对,是社会生活的美,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科技美等。在人们日常经验中,经常感受和认识到社会事物作为审美对象具有某种审美性质,使我们能对之作出审美评价或体验。但是,美在社会生活领域内的存在却一向被资产阶级美学所轻视或抹杀,他们很少谈及社会生活中的美的问题。与此相反,我们认为,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美是这种产物最为直接的存在形式。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丰富的,其中最为基本的,则是生产劳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与之相关的是人的思想品质和情操等。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就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的这些领域中,特别是集中表现在作为一定时代、阶级的主体的社会先进力量、先进人物的身上,美在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人的一切都应是美的,外貌、衣裳、灵魂、思想。”我们又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说法,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看待美?怎样追求美?这就涉及“审美”的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进行探讨。图1.4 岩(壁)画1.2什么是审美1.2.1 审美与审美机制“审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是人通过感性活动(感觉、知觉、表象)对美进行的感知活动。这种感知既包括对外在形式因素,如声音、颜色、形态等的感知;也包括对内在的要素,如情感和象征意义的感知。

审美必须建立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长久,也不会被社会认可的。[案例]

英国19世纪有一位学者叫罗斯金,他写过几十册书谈建筑和图画。他曾经坦白地告诉别人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塑,比得上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案例分析]

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是两件事,一个是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在审美中错误地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当成了“美”的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艺术作品之美。英国有一派“享乐主义”的美学家,他们认为人的眼睛是“高等感官”,其余的器官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只能尝到快感。

美感具有普遍性,而快感却没有普遍性。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得到快感;饥饿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了快感。而看到血色鲜丽的姑娘,可以产生美感也可以不产生美感。如果你觉得她是可爱的,给你做妻子你还不讨厌她,你所谓的“美”就只是合于满足性欲需要的条件;如果你见到她只是把她当成线纹匀称的形象来看,那么,这就和欣赏雕塑、画像一样了。美感的态度不带有意志,所以不带有占有欲。(该案例借鉴了朱光潜《谈笑》一书的相关观点)

审美心理机制由审美准备、审美实践和审美回味这三个部分组成,而这三个部分之间是一种渐进和逐步深入的关系。所以,在日常审美中,缺少了哪个层面的审美实践活动都不是完整的审美,也必将得不到审美对象的最美。当然,作为审美主体而言,因为个体差异,审美者的审美心理机制会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位审美者,对于同一个审美对象,每次审美所经历的心理过程也会有所差异。1)审美准备阶段

审美过程的准备阶段是指即将进入审美状态的初始阶段,涉及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三方面的内容。(1)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指保留在审美主体记忆中的、对审美对象以及与审美对象有关的外界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的总和。

①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力指审美主体在极短的瞬间内,对一个审美客体的美的本质作出判别。

②审美敏感力。审美敏感力指审美过程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审美注意,发现美并感受到美,立刻投入到审美活动中去,从而充分感受审美对象的形状、线条、色彩、声音、时间、空间、韵律、平衡、统一与和谐等形式,主观的情感、想象等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其中,继而唤起人的审美知觉和审美欲望,进入审美实现阶段。(2)审美品位

审美品位指审美主体对不同层次的美所感受到的深度和强度。怎样才能形成较高的审美品位呢?

①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基础。

②充足的审美经验为铺垫。

③高昂的审美激情作推进。(3)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是对审美最高境界的一种追求,这种境界是相对而言的,是审美的至上标准,体现着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和超越现实的欲望。2)审美实践阶段[案例]

相传春秋时期的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到处受到冷遇。一次在返回鲁国的途中,他经过一段幽静的山谷,看到那里浓郁芬芳的兰花开得特别茂盛,不禁感慨万千。认为兰花应当为诸侯开放,而现在单独在山谷里,只与杂草生长在一起,实在可惜!于是他架起琴鼓,弹起《猗兰操》。(图1.5)图1.5 兰花[案例分析]

孔子在知觉山谷中的兰花时,产生了丰富的审美联想。他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时的局势,甚至联想到诸侯国的国君。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情感,将兰花喻己,把自己得不到重用的抑郁之情倾泻在山谷的兰花上,并进行了审美创造,为自己、为兰花弹琴歌唱。但是,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孔子在对兰花进行审美时,将兰花喻己,从而产生了凄凉和孤苦的意境,实际上是一种不能放下的态度,这种体验和态度还算不上一种审美。但孔子后来架起琴鼓,弹起《猗兰操》,将眼前的自然景物,将自己的心情都融入了艺术创作时,他对于山谷中的幽兰的态度才达到了一种质的飞跃,成为了一种审美体验,而且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孔子的审美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他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产生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

高层的超越体验是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它是一种在道德基础上的超道德的人生境界,它不仅是视听感觉器官的愉悦,也不仅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投入。黑格尔认为,这样的审美体验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当审美体验达到这一境界时,主体的整个心灵都平静了,用一种超然的审美心态达到彻悟,从中发现人生的真谛和永恒的价值,乃至达到对宇宙、人生的大彻大悟,使主体感到同宇宙合为一体。此时,似乎整个心灵的活动均已凝结,而身躯的一切束缚都得到了解脱,表现为超越一切功利的整个心灵的震颤与净化——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理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这时“再也没有物外的欲动,再也没有心外的生造。全都化作了染色的音响,全都化作了音乐般的云霞,弥漫在创造的机体之上。生气贯注,光华润泽,鬼斧神工,有机天成”。

审美实践阶段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阶段,其中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因素的交错融合。审美愉快与一般的生理愉快、道德愉快、求知愉快不同,它更多的是心理功能活动的结果。(1)审美实践的四大心理要素

①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指审美主体通过感觉、知觉,对审美对象形成的初级审美认识。

首先,审美感知是通过具有新、奇、特等特征的刺激引起的,所以审美主体在感知时带有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审美感知最突出的特征是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产生了共鸣,这也与普通感知不同。审美感知的渠道主要是视、听、嗅、味等感官。在人的感官中,具有审美作用并成为审美感受基础的主要是视听感官,视觉和听觉之所以是主要审美感官,因为其具有认识功能并能有效地为理智服务,而味觉、嗅觉等器官则在审美观赏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有时味觉、嗅觉等器官的作用也会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也不容忽视。

②审美想象。审美想象指的是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实践时,在审美客体的表象的刺激下,回忆或联想其他事物而产生出心境和情感的心理活动。

③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指伴随着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中的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观情绪反应。从审美情感的产生和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如下几种。

a.直觉情感。直觉情感一般常伴随在审美感知的左右。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表象的审美感知,会产生一种迅速而短暂的心理感受,表现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等。这些实质是一种浅层的爱憎。

b.形象情感。形象情感是在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审美情感。一般沉浸在一定的审美意境和场景中,会产生一种较为强烈和持久的快乐。

c.理性情感。理性情感是在审美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审美情感,不同于直觉情感和形象情感。

④审美理解。审美理解是一种同感知、想象和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感性理解活动。(2)审美体验[案例]

有三个人到公园里同时看到一棵古松。这三个人中一个是木材商,一个是植物学家,一个是画家。他们同时“知觉”到了这棵松树,但每个人在知觉中都脱离不了他们的习性。在木材商的眼里,古松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个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的眼里,古松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而在画家的眼里,古松是美的,它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图1.6)图1.6 古松[案例分析]

对于这棵松树的三种看法,反映了三种态度。

一是实用态度。木材商的看法就表现了实用的态度,他由松树想到了架屋、制器、赚钱等。实用的态度是以使用为最高目的的。

二是科学态度。植物学家看到的是纯理性和客观的松树。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索真理。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就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求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分析出因、果等。科学的态度以辨别真伪为最高目的。

木材商和植物学家的意识都不能停留在古松本身上,不过把古松当成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的种种事物上。所以,在实用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注意力的集中、意向的孤立绝缘,是美感态度的最大特点。

三是美感态度。画家在知觉古松时,把所有精神都倾注在古松的本身上,古松对于他而言便成为了独立自主的世界。他忘记了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了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作显花植物,总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领了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不计较实用,不追求条理、关系和因果,不用抽象的思考。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称为“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作“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审美体验”是谈及“审美”无法回避的一个词语。审美体验就是形象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象,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就比如同样是一朵花,在植物学家的眼中,看到的是它属于哪个花科;在动物学家眼中,看到的是它花蕊中的寄生虫;在哲学家的眼中,看到的是它带给人们愉悦的社会功能;而在环保主义者的眼中,却只会出现没有了花朵的光秃秃的植株。这种因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而产生的直觉的不同,是审美体验受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最佳证据。

审美体验的直觉不是一种盲从,而是一种扎根于审美主体的自身文化、学识、教养的高级“直觉”。

审美体验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即移情。审美体验总是从内部引起的,先在身体上面发生一定的反应。这种从内部产生的感觉会引发一种情感,适合这种情感的形式便会产生相应的美感。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体验包括下面三个层次。

①粗浅的快乐体验。

②深层的愉悦体验。

③高层的超越体验。3)审美回味阶段

审美回味阶段的作用如下。

①审美回味可以延续加深审美主体的美感体验。

②审美回味可以自觉地提高审美判断和敏感力。

③审美回味可以增强审美趣味并实现审美理想。1.2.2 审美种类1)自发性审美

自发性审美指的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受到常住地的文化的浸染和影响,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日常审美对象的关注、观赏和评价。2)自觉性审美

自觉性审美指的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种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理性观赏和评价。自觉性审美包括日常生活用品的审美、日常工作环境的审美、日常娱乐活动的审美、日常艺术鉴赏活动的审美和旅游审美等类型。3)创造性审美

人类对美的认识从自发阶段的不关注美,到自觉阶段的关注美、发现美和认识美,必将走向创造美的阶段。创造性的审美指的是人类在进行一系列的创造活动中,采用审美的方式去创造生活、创造社会。这种创造活动不仅是一种创造活动,更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创造性审美包括艺术家的创作审美、企业家的企业形象塑造审美、规划者的创意策划规划审美、教师的审美教育的创新审美等。

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社会、自然、饮食、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科技、商品等。

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要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1.2.3 审美的标准和价值

审美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审美价值的相对固定的尺度,是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的组成部分。审美标准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发展,它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文化心理结构和特定对象审美特质的制约,既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又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审美价值是审美对象中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从而引起审美感受的价值属性。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人和对象的实践关系上的,凭借美的规律,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即在对象中确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由此获得自我享受。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具体来说,审美的价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审美可以发现美,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

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

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套用一下:“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动物只是本能地适应这个世界,人则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多美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2)审美是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人之所以审美,除了愉悦自己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通过一代代人对周遭世界的评判,不断进化,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对事物的看法,剔除人性中一些丑陋的东西,发扬真、善、美。

在当今社会中,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尤其是对人性中存在的友情、亲情、爱情的审美,不断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的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满足他们空虚心灵对美好事物的需要。(3)审美是获得人生感悟的需要

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是一种从艺术,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之美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并将这些人生历练作为一种难得的财富加以咀嚼和收藏,就能从人生的风浪中变得成熟,获得别样的人生体验,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1.2.4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意义

自觉地学习美学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既是大学生的主观愿望,也是时代对新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焕发着青春活力的群体,最容易接受各种新鲜文化,其审美观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自我意识凸显、各种文化观念交织的时代,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概括起来,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有如下意义:(1)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健康的审美修养,可以使大学生在美的净化中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能够陶冶心情、愉悦精神,调控情感、健康心理、开启智慧、修身养性,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的进步与人类发展的需要。(2)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古时候的蔡文姬从小听父亲弹琴,有时琴弦突然断了,能听出断的是哪根弦;有修养的乐队指挥,能辨别大型乐队里十几种乃至更多的音响与音调;画家经过训练的眼睛能辨别出同一颜色的细微差别。这些事实都体现了人的感受力对完善自身的重要性。人们要感知外界事物,必须使自己的各种感觉分析器官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聪明”人,即“耳聪目明”的人,也就是听觉、视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有较强感受能力的人,而人的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增强的。

审美对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培养作用也十分明显。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总会引起艺术联想,并通过想象去体会艺术作品的意境,理解艺术作品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内容。因此,一个艺术作品往往因欣赏者的不同而引起不同的想象与思考。例如,不同的人在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时,所唤起的想象就不同:有的想象的是一个少女在月光下为生病的亲人祈祷;有的认为是一个青年在月色下孤独徘徊;而看过《贝多芬传》的人听了,则认为这是贝多芬对他的恋人倾诉爱情。显然,对想象力的培养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重点,它将深化人们对生活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相对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的提升,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更为重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是大学生必备的素养。当前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是着力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3)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

艺术审美形象是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其中渗透了艺术家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因此,欣赏者通过艺术的审美过程,会对自身的思想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德国音乐家梅亚贝尔一次为一点小事和妻子吵得面红耳赤,可是他认为那不是什么重大的问题,不希望再吵闹下去,但也不愿向妻子求饶。为了使自己镇静下来,他在钢琴前面坐下,弹起了友人肖邦送来的名曲《夜曲》。一弹钢琴,他的注意力立刻被这支乐曲的魅力吸引过去,刚才跟妻子吵架产生的不快也完全忘掉了。有意思的是,怒气未消的妻子也为那优美的琴声所吸引,她情不自禁地走到钢琴旁边,两颗心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找到了理解和沟通……审美活动可以引导欣赏者超越自身的利害得失,全身心地沉浸于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境中,在物我之间的交流中,达到一种忘我的心境。尤其是当欣赏者的审美情绪全部投入,与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以致达到忘我程度的时候,欣赏者尽情体验着真、善、美的高尚和假、恶、丑的卑下,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如我们看影片《天云山传奇》,当纯朴无华的冯晴岚决心与错划为“右派”的罗群结合时,多少观众被感动得落泪。又如看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最后一场决斗时,台下竟有老太太高喊:“当心呀,那把剑是上过毒的!”

按照“美的规律”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们审美教育的目的。马克思自己曾认为,崇高的艺术世界是他“信仰的第一个学校”。在马克思看来,热爱美、追求美的生活,这是人的天性。审美活动不是某种简单的艺术技巧和形式的活动,审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产生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处在人生“更上一层楼”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习、交往、实践等活动集中且频繁,能力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自己性格、能力以及一些习惯在这一时期都会基本定型。这一时期养成的好习惯会受益终生,而养成的坏习惯也许会给一生带来不良影响。

当前大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的现象。在他们的心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审美教育是突破这一局面,开发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因而,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思考题:

1.为什么说美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

2.试分析“在人类产生之前是否已经存在美?”

3.“美,是个难解之谜。”对吗?简要说明原因。

4.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2章人的美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中的一切活动、一切事件、一切制度都离不开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的核心。形式多样、表现不一的社会美都是由人创造的,离开了人,美就无从说起。人,既是审美的主体,也是审美的客体。人本身就是社会活动中最具欣赏价值的审美对象。

因此,人的美,是一种社会美,更是社会美的集中体现。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美主要是一种社会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有机统一。人的美也是一切美的核心,是最高层次的美。

古今中外,有多少艺术家、思想家都尽情地讴歌人的美,揭示人的美的实质。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在戏剧《哈姆雷特》中借主人公之口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莎士比亚对人的高贵、理性、智慧,人性和人的价值的赞美,是他人文主义思想的典范,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人权的宣言。

马克思也说过,“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些论断,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和人的美的奥秘。

具体来说,人的美是指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不断努力而形成的内在美好精神与人体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外在优美形象完美统一的美。也就是说,人的美由内在美和外在美构成,是一种内外结合的综合美、整体美。人的内在美是反映人的本质、精神的深层的美;外在美是借以显现人的本质、精神的外露的美。2.1外在美

人的外在美,是人的形体、外表方面的美,包括人体、相貌、服饰、姿态、风度等的美。外在美具有直观性,容易被感知和发现。外在美保持的时间相对短暂,容易改变。2.1.1 人体美1)人体美的概念

人体美是人的身材、相貌、肤色的美,是人体的一种形式美。它主要由遗传自然形成,以自然性因素为基础,基本上属于自然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但它不是像太阳、鲜花那样的纯粹自然美,而是社会化的自然美,因为人体蕴涵着智慧、力量、情感、意志、技能等,必然打上人的思想、性格的烙印,又具有社会美的性质。

人体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也是人类自古以来最为经久不衰的审美对象。对人体的欣赏,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欣赏。

那么,到底怎样的人体是美的人体?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我们先从女性美谈起。

我国有不少文学作品描写过女性的美。《诗经·卫风·硕人》里是这样描写女性美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意思是:双手像初生叶芽般柔软娇嫩,皮肤像凝结油脂般细腻光润,脖子像天牛幼虫那样白皙修长,牙齿像瓠瓜子那样洁白齐整,头像蝉那样方正,眉像蚕蛾那样弯曲,乖巧一笑现出两个酒窝,黑白分明的眼睛亮晶晶。从手、皮肤、颈、牙齿、头、眉毛、眼睛等方面,再现了一幅妙绝千古的“美人图”。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这样写杨玉环的美:“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回头一笑千姿百态,美丽无比,皇宫里所有的美人都相形见绌。战国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这样描写一个美女:“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很聪明,他的写法跟别人不一样,用概括的语言告诉人们,一个美女的标准,就是不高不矮,肤色恰到好处,简单地说就是恰当、和谐。我国民间流传古代有“四大美女”,还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个故事分别说明其各自的美。因此,有了形容女子容貌极美的两个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青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这是曹植名篇《洛神赋》里的句子。曹植用了大量比喻来形容洛水神女的美:翩然凌波的身影像天鹅惊飞,婀娜苗条的体态如游龙婉转;夺目的光彩照耀秋菊,青春的容颜胜过春松。若隐若现像轻云遮掩的明月,飘忽轻扬如流风拂转的雪花。远远望见,明亮如太阳从朝霞中升起;走近观察,又娇艳如荷花在碧波中绽放……这是借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表明作者对自己所向往、追求的社会生活的审美评价。

在古希腊,人们对人体美的欣赏已蔚为成风,艺术家们注意到人体的和谐,在艺术作品中就有对人体美的表现。古希腊皮翁比诺的《阿波罗》(人体雕塑)刻画了太阳神阿波罗的形象。阿波罗身材高大、强壮匀称、肌肤光滑,两臂向前微屈,刚毅有力,体现出男性的英俊健美。古希腊米洛斯的《维纳斯》(人体雕塑)则刻画了美神维纳斯的形象。维纳斯形体修长、丰满柔媚、曲线起伏,外轮廓呈S形,端庄美丽,表现出女性的温柔秀雅。2)人体美的法则

人体美天然地汇集了诸如对称、匀称、均衡、节奏、和谐、整体、多样性统一等形式美的法则。

关于人体形式美的法则,最具代表性的是黄金分割定理。黄金分割定理是由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的,旨在从数学关系上去探讨美的规律。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与比例,按照这种比例关系就可以组成美的图案,最好是1.618∶1或近似等于8∶5,在人体以肚脐分割出下半部与上半部的比例关系,恰是8∶5的关系。(图2.1)图2.1 人体上、下身比例为5∶8(图片出自百度图库)

至于人的面部,也有“二等分”理论,即人体面部的上半部是从颅顶到鼻根部,下半部从鼻根部到下颏部,这两部分的高度应该大致相等。[案例一]我国成全球第三整容大国

我国的整形手术数量占据全球整形手术总数的12.7%,成为全球第三整容大国。

整形美容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开始起步,当时以美容基础保养为主。经过30多年发展,无论理念、技术,还是运营,该行业都有了质的飞跃,美容整形逐渐体现出安全性、保障性、快捷性等特点。如今,随着社会购买力大大提升,我国整形美容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各类资本争相涉足,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如今,医学整形美容行业的高利润和高回报,已成为医疗界一个新的造富领域,各类整形美容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国内各类城市中。人民网的报道显示,根据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协会对排名前25位国家与地区整形外科医生和手术进行的调查,我国的整形手术数量占据全球整形手术总数的12.7%,成为全球第三整容大国。

另据市场调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14—2018年,我国医学美容市场有望维持13.8%的复合年增长率,并于2018年达到91亿美元(约合565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在此背景下,中信集团这类大型资本早已抢滩布局。此外,A股的一些上市公司也开始涉足。例如,近期朗姿股份(002612,收盘价57.90元)就收购了韩国整形美容服务集团Dream Koerea Holdings(以下简称DKH)16.5%的股权。

相对低的门槛、高额的利润以及丰厚的回报,使得医学整形美容成为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医疗子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医学美容不同于一般的生活美容,是通过医学手段,包括药物、仪器及手术等方式,以达到改变人体外部形态、色泽及部分改善其生理功能,增强人体外在美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治疗。因此,医学美容在我国需要医疗机构才能开展。

目前,无论是在全球市场,还是在我国市场,医学整形美容都处于成长期,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利润,属于发展空间巨大、产业延伸广阔、内涵丰富、供求弹性较大的朝阳产业。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总经理毕志刚在健康界2015医疗投融资峰会上曾提到,目前,我国美容机构市场规模已超4 5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 000万人。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整形美容业以每年20%的发展速度递增,整形美容手术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近20年来,我国医疗美容行业已涵盖医疗整形、医疗美容、注射美容等众多子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综合产业链。

与此同时,正在申请港交所上市的鹏爱医疗在招股书中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出具的报告称,2013年,我国的医疗美容服务市场凭借庞大的医疗美容服务总收益,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场。

医疗美容市场大、增速快、利润高。具体来看,我国医疗美容服务量(包括手术及非手术)由2009年的270万例增加到2013年的480万例,复合年增长率为15.5%。预计市场将自2014年起按16.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并于2018年达到1 020万例。

对于我国医学美容市场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毕志刚认为,我国医学美容市场有三大特点:首先,市场规模大。按照目前20—45岁女性城镇消费者占医疗整形美容消费者的64%比例估算,目前全国医疗整形美容女性目标消费群总数估计为9 000万人。其次,增长速度快。当人均收入超过2 000美元之后,对医疗美容行业的需求就会增加10%左右,据此支撑了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年增速20%以上的水平。最后,行业利润高。以技术或营销手段创造的利润,占总利润的30%~50%不等。[案例二]“风扇大妈”的疯狂整形史“风扇大妈”,原名韩美玉,她曾是韩国20世纪80年代小有名气的艺人,20多岁结婚后便从此退出艺坛,相夫教子,做贵夫人。如今再看到她与之前截然相反的一张脸,曾经追捧过她的粉丝们仿佛当头一棒,根本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韩美玉因为不满意自己过大的脸部而被邻居们称为“电风扇大嫂”,于是按照“冒牌整容医师”的指示,在自己的脸上注射了医生给的含有矽素成分的注射液,甚至还直接注射了豆油和石蜡。最后,四方脸不仅没消除,反而脸比一般人还增大了三倍之多。“整容中毒”甚至到了精神分裂程度的“风扇大妈”,对整容的依赖已经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甚至自行往脸上注射食物油,其疯狂整容行为实在令人震惊。

目前韩美玉通过SBS电视台节目制作部的资助正在接受精神科的治疗,等治好精神分裂症之后,她还会继续做整形手术。2.1.2 服饰美1)服饰美的含义“人靠衣装马靠鞍”,当今社会,穿着已然居于“衣食住行”四大要素之首。服饰是现代人精神的一种体现,成为衡量个人品位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尺度之一。从礼仪的角度看,着装不是简单的穿衣,它是基于个体自身的阅历修养、审美情趣、身材特点,根据不同时间、场合、目的,力所能及地对所穿的服装进行精心选择、搭配和组合的审美过程。

服饰美,即人的着装装饰之美。服饰美是人们按照客观物质的规律,利用面料的质感美来制作出合体的服装,以达到表现性格、美化人体和适用的目的。2)服饰美的审美要求

服饰美是依附于人体的装饰性造型艺术,它服务于人体,美化着人体。其审美要求一般有四个方面:称体、入时、从俗、适性。(1)称体

称体是指服饰与人体的协调、和谐,要求服饰的质地、色泽、款式、造型等与人的身材肤色乃至气质状态相适应、协调。服饰称体能扬人所长,避人所短,使美者更美、“丑”者变美,从而彰显人的整体美。相反,衣不合身会给人留下可笑的印象。鲁迅说:“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因为深色给人以收缩感的视错觉,浅色给人以放大感的视错觉。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体型的优缺点,以便在选择服饰时更好地扬长避短。许多丰满的女性喜穿窄身衣服,以为可以显瘦、突出身材,事实刚好相反,紧身衣服只会令肥胖的人显得更胖。(2)入时

入时,一方面是要求着装的质地、色调、款式等和自然、特定的环境相一致。例如,日常工作时,衣服颜色以清淡为主,款式简单而整齐,给人以亲切感;在喜庆场合,则切忌以黑色为主色;在丧礼上,白和黑均宜,忌用红色。另一方面,是要合乎潮流,与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流行趋势相统一。(3)从俗

从俗是追求服饰与社会生活环境、民情习俗的协调一致。个人的着装有时候要受到特定群体的审美观观念的影响,表现出特殊的审美习惯,也就是着装的“入乡随俗”。(4)适性

适性是追求服饰和人的个性、情趣的协调一致。服饰是塑造个性美的方式,是个性的自我流露。不同类型服饰的选择和组合,可以生动地表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可以说,服饰是一个人思想的形象,它可以传达出穿戴者的社会地位、角色、职业、文化修养和人格气质。人的着装,不仅要充分展示人的形体之美,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人的个性之美、情趣之美。2.1.3 姿态美

姿态是容貌神态,是身体呈现的样子、风格、气度等。古典诗词中常用“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来形容绝代佳人,顾即顾盼、秋波一转的样子。实际上就是指她迷人的风姿。“姿态”一语最早出自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五五:“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历代文献中描写姿态之文也不在少数。晋代王嘉《拾遗记·晋时事》:“石季伦爱婢名翔凤 ……无有比其容貌,特以姿态见美。”南朝梁吴均《三妇艳诗》:“少妇多姿态,含笑逼清卮。”《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聪慧过人,姿态出众。”丁西林《一只马蜂》:“姿态美丽,面目富有表情,服装精致。”

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角度来看,人们推崇姿态的美高于容貌之美。2.1.4 风度美

风度就是美好的举止姿态,也就是言谈举止所表现出来的总体形象和气质。风度美是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是人的外表美与内心美的统一,是作为自然人的形体美,与作为社会人的性格美的融合。

风度,是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的思想修养和文化涵养的外在表现,它的美是通过人的外在行为,如表情、语言、体态等方面而显现出来的。可以这样说,于身心和谐中把握体态的适度,于“无为”中实现灵敏机智的追求,于轻松、恰当中追求力度,于环境的平衡中攫取美,这就是风度之神的奉献。

风度的美学内涵是指以智慧、情操、品格、修养为彩,以言行举止为笔画就的美丽多姿的画幅。良好的风度,令人赞赏,令人羡慕,具有不可否认的审美价值。那么,风度的美学内蕴究竟是什么呢?(1)内秀与外美的统一

人的外在美是人自身美的凝聚和显现,它既能给本人以极大的心理满足和自美的心理享受,又能给他人以审美美感,使人赏心悦目。追求外在的形貌美,是人的本然天性,不应加以禁锢、压抑,而是应该给以美学上的积极引导。

心灵的内在美可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能引起人的内心深处的激动,打下深刻的烙印。它操纵、驾驭着外在美,是人之美的源泉。正因为有了内在美的存在,人才能真正成为完美的人,才能让人产生由衷的美感。灵魂比身体可能具有的美还要美得多。孟子将内在美理解为“充实”:“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人们如能“善养吾浩然之气”,就能不局限于有限的身体而腾跃到内心充实的境界。所以,内在美比外在美更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与广度。

风度美是人的内秀与外美的和谐统一的体现。虽然,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具有风度美的人,其内秀与外美必须是共存同在的。既容貌端正、仪表堂堂、体态健美,又道德高尚、为人正直、思想进步。失衡、背离、偏重,都不能视之为风度美。内美外丑或者外美内丑,都是对美的和谐的违反。

虽然内在美在风度中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作用,外在美对风度的影响也相当重要,形貌欠佳会大大折损人的风度。相互杂糅的内在心灵与外在形貌,是很难让人对其整体产生和谐之美感的。“一个丑陋的身体和一个优美的心灵正如油和醋,尽管尽量把它们拌和在一起,吃起来还是油是油味,醋是醋味,它们并不产生第三种东西;那身体讨人嫌,那心灵引人喜爱,各走各的道。”

对风度美来说,天生美质与精神内涵的完美统一,是其理想目标。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说:“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便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偶然穿戴和装饰得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它们没有心。”

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并不困难。天生丽质,虽然是人人希望的,但并非人人都拥有。可是,我们如果能进行恰如其分的美化,就可以使平庸的形貌变得生动起来。(2)自然美与装饰美的统一

风度既是良好气质的显现,又是佳容美姿的展示。它要求人的形貌与其装饰和谐、匀称。

风度美,首先要具备内在的良好的自然条件。其次,要有艺术化的修饰方法。虽然美饰装扮构成风度最显眼的风景线,但如果过分追求、一味讲究而忽视内在精神的陶冶,就会失去风度的深度。人的装扮美,要有美的精神作为支柱、依托,否则就只能成为一个“漂亮的木偶”,没有深沉的内蕴,无法给人以回味之美。

风度美的构成要素:风度是对人之美的一种综合的、高层次的评价。它是气质之美、性格之美、语言之美、表情之美、仪态之美。①气质。

气质,一般指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风格和气度。气质是风度之灵魂。

美丽的容颜、入时的服饰、精心的装扮,能给人以炫目的美感,但这种外在美毕竟短暂浅显,如天上的云、地上的花,倏忽即逝,总有凋零之时。而气质风采,则逐日增辉,即使容颜褪尽,它仍会风韵犹存,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魅力所在。

气质的魅力,可以通过人的风度、性格、智慧等表现出来。气质的魅力从风度美中渗透出来,可以给人一种独特感;气质的魅力从性格美中渗透出来,则可以给人一种刚柔感;气质的魅力从智慧中渗透出来,则给人一种睿智感。

气质是个人素质,又是复杂的化合物。构成气质的,有与生俱来的容貌、体质,更有后天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等。

气质如同璞石,可雕可琢,未有尽时。然而,气质也有稳定性,伴随人终生。

风度美的两性形态:风度美从性别上划分,可区分为男性风度美与女性风度美两种不同形态。

在性审美活动中,性气质是指由于自然生理性差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特色的两性气质,即男女两性分别具有的特殊心理活动倾向。这种性气质可以通过形体、面容等两性静态结构反映出来,还可以通过性格、智慧、姿态等两性动态结构反映出来。性气质对异性有着异常的吸引力。

a.男性的性气质。男性的气质特点是沉稳、刚毅、执著、豁达、豪放、爽朗、乐观、粗犷、坚韧、威严、大胆、果断、博大、深沉等,具有特殊的力度感。

b.女性的性气质。女性的气质是妇女最优秀人品的集中体现,即道德上的纯洁、情操上的高尚。

真正的女性气质的前提是要有崇高的生活理想。女性的命运不应决定于男性,而应取决于她自己的努力、她的内在力量以及她的才能发挥的程度。女性本人越重视自己的天资、才能、与男子的精神心理交往的能力,她的美和女性气质就越灿烂夺目。[拓展阅读]男性风度美与女性风度美一、男性风度美

1.男性风度美的衡量标准

①情绪饱满。

②举止庄重大方。

③服装整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