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战略与财务决策:基于审计治理视角(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13:15:37

点击下载

作者:闫焕民,李瑞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公司战略与财务决策:基于审计治理视角

公司战略与财务决策:基于审计治理视角试读:

摘要

公司战略作为全局性的长远规划,是公司经营决策的基础和起点,自然会影响公司财务决策。公司战略如何影响公司财务行为及其结果,逐渐成为公司财务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比如:公司战略对绩效考核、税收策略、投资效率的影响。自然地,税收策略、会计信息披露以及外部审计需求作为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的重要表现亦会受到公司战略定位的影响。那么,公司战略究竟如何影响避税决策,不同战略定位的公司倾向于采取何种避税策略?公司战略又如何影响会计信息披露决策,不同战略定位的公司倾向于提高公司会计稳健性还是降低会计稳健性?管理层是否会出于公司战略定位的特殊需要而“未雨绸缪”,在选聘审计师时表现出特殊偏好,以便迎合自身战略需要?针对这些困扰实务界的疑团,学界研究才刚刚开始。在公司战略影响财务决策行为的作用链条中,独立审计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机制之一,能否发挥审计应有的治理效应,其约束机制又是怎样的?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不足,亦无定论。

鉴于此,本书首先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公司战略定位对公司财务决策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这一作用过程的影响因素及约束条件,进而构建公司战略定位与公司财务决策关系的理论原型。然后,将这一理论原型嵌入我国特定的审计市场环境及法律制度背景,进而得到基于我国特定经济环境和制度背景的公司战略定位与公司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检验模型。最后,根据上述理论原型与检验模型,选取2009~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同时结合上市公司披露的签字审计师信息,系统考察公司战略定位如何影响避税决策、会计信息披露决策、外部审计需求的路径选择以及外部审计的治理效应,预期能够深化公司财务决策行为机理研究。同时,厘清外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路径及其约束机制,提高审计治理效率。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其一,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公司审计业务的承接单位,应根据被审公司的战略定位合理配置审计师资源,尤其是针对战略激进的公司,应分配行业审计专家,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其二,签字审计师作为审计业务的实际执行者和主要责任人,应重视个人行业经验积累,培育个人行业专长,发挥审计专家作用;其三,证监会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作为监管部门应通过完善和宣传相关法律等措施,引导和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加强行业专用性投资,激励其培育具备行业专长优势的审计人才,健全审计人员培养和培训体系,建立审计专家人才库和后备军,促进审计行业长期、稳定发展。Abstract

As a comprehensive long-term plan,the company’s strategy is the basis and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mpany’s business decision-making,which will naturally affect the company’s financial decisions. It can be seen that how the company’s strategy affects the company’s financial behavior and its result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finance research,such as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trategy on performance appraisal,taxation strategy,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Naturally,tax strategy,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and external auditing requirements as an important performance of a company’s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will also be affected by the company’s strategic positioning. So,how does the company’s strategy affect tax avoidance decisions,and companies with different strategic orientations tend to what kind of tax avoidance strategy?How does corporate strategy affec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decisions,and companies with different strategic orientations tend to improve corporate accounting robustness or reduce accounting robustness?Will management be “precautionary” for the special needs of the company’s strategic positioning,and show special “preferences” when selecting auditors to “meet” their own strategic needs?In response to these doubts that have plagued the practice community,academic research has begun. However,in the role chain of corporate strategy affecting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behavior,independent auditing,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corporate external governance,can play the governance effect of auditing,and what is its constraint mechanism?At present,this research is still insufficient and there is no conclusion.

In this view,the book firstly explains the mechanism of the company’s strategic positioning on the company’s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lated literatures,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nstraints of this process,and then build the theoretical prototyp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any’s strategic positioning and the company’s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Then,this theoretical prototype is embedded into China’s specific audit market environment and legal system background,and then the test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trategic positioning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decision based on China’s specific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is obtained. Finally,according to the above theoretical prototype and test model,the data of Shanghai and Shenzhen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9 to 2016 are selected. At the same time,combined with the information of the signed auditors disclosed by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systematically examine how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company affects tax avoidance decisions,the decision-making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the path selection of external auditing requirements and the governance effect of external auditing.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corporate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At the same time,at the level of auditor’s individual behavior,the study can clarify the role of external auditing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ts constraint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udit management.

To be specific,the research of this book has certain policy significance:First,as the undertaking unit of the company’s auditing business,the accounting firm should reasonably allocate auditor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company being audited. Especially for strategically aggressive companies,accounting firms should assign audit experts to these companies to effectively control audit risk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f enterprises;Secondly,as the actual implementer and main responsible person of the auditing business,the signing audito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ccumulation of personal industry experience,cultivate personal industry expertise,and play the role of auditing experts;Thirdly,as the supervisory authority,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and China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should guide and encourage accountants to strengthen industry-specific investment by improving and publicizing relevant laws and other measures,and encourage them to develop audit talents with industry expertise and improve auditor training and training systems. In addition,it should establish an auditor talent pool and reserve army to promote long-term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udit industry.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审计治理:公司战略研究中一个新视角(一)研究缘起

公司战略作为全局性的长远规划,决定着公司的经营模式与财务目标。近年来,公司战略定位如何影响财务决策行为及其后果逐渐成为公司财务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Ittner et al.,1997;Collins et al.,1997;Bentley et al.,2013;叶康涛等,2015;Higgins et al.,2015;刘行,2016;王化成等,2016;孙健等,2016)。然而,人们在探究“公司战略→财务决策”这一作用链条及影响后果时,仍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理论上,独立审计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一环,能否对不同战略定位下公司管理层的财务决策行为发挥审计治理作用?相应地,公司管理层是否会出于公司战略定位的特殊需要而“未雨绸缪”,通过选聘具备特质的审计师达成预期的战略目标?鉴于此,本书基于审计治理视角,系统考察公司战略如何影响财务决策行为以及外部审计的治理效应,尝试厘清上述问题,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二)研究意义

鉴于对公司战略与财务决策之相关关系展开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需要,本书基于审计治理视角,结合我国特定证券市场环境及制度背景,考察公司战略定位差异对公司避税行为决策、会计信息披露决策的影响,同时在公司战略定位对财务决策的作用链条中,考察外部审计治理作用的发挥及公司针对外部审计治理而体现出的审计师选聘策略。具体而言,本书的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第一,将公司战略对财务决策的影响研究拓展到审计治理的视角之下,系统检验了公司战略定位如何影响公司的避税行为决策、会计信息披露决策,不仅提供了外部审计参与公司财务治理的经验证据,而且拓展了公司财务行为领域的文献成果,为未来深入研究公司战略对财务决策的影响提供文献参考与经验启示。

第二,本书基于外部审计治理角度,从客户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师个体3个维度出发,系统地考察了审计治理效应的内外部约束机制。研究发现在公司战略影响财务决策的作用链条中,审计治理效应的发挥受到客户公司层面特征(比如客户的重要性程度、客户公司的产权性质和“新老”客户关系等特征)、事务所层面特征(比如事务所轮换制度、声誉和行业专长等特征)和审计师个体特征(比如审计师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职务差异等特征)的影响,这对外部审计如何高效参与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三,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其一,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公司审计业务的承接单位,应根据被审计公司的战略定位情况合理配置审计师资源,尤其是针对战略激进的公司,应分配具备行业专长的审计专家,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监督效率,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其二,签字审计师作为审计业务的实际执行者和主要责任人,应重视个人行业经验积累,培育个人行业专长,努力成为某一领域的行业专家。其三,证监会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作为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培育行业专长。一方面,可以有导向性地、分批次地培养具备行业专长优势的审计人才,逐步建立审计专家人才库,积极发挥审计专家的监督职能,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在现有“五年强制轮换”制度的基础上,应考虑审计师“非连续”任期的累计可能产生的独立性干扰效应,进一步完善审计轮换制度,确保审计监督职能的高效发挥。

总之,公司战略定位不同,其经营特点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公司财务活动自然也会受其影响。公司避税行为决策、会计信息披露决策作为典型的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直接关系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借助这些财务信息进行判断与决策的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而独立审计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一环,能否发挥积极的外部监督作用,亦是理论与现实研究中的困惑。故而,上述现实问题都是十分重要且亟须解答的。而且,我国是少数披露签字注册会计师信息的国家(地区)之一,广大财务学者有条件且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简言之,结合我国当前审计市场环境及制度背景,基于审计治理视角研究公司战略如何影响公司财务决策是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第二节 新研究视角下的问题探究(一)预期研究目标

本书基于审计治理角度研究公司战略定位对财务决策的影响,预期达到以下两个研究目标。

第一,在理论分析公司战略定位对公司财务决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将公司战略定位进行战略指标测度和战略类型划分,系统地分析并实证检验公司战略定位的差异对公司避税行为决策、会计信息披露决策的影响路径和影响结果。进一步,基于审计治理视角,从客户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个体3个维度出发,分析外部审计治理作用的发挥以及公司针对外部审计而实施的选聘策略,以期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准确地解读公司财务行为和保护自身权益。

第二,在总结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特定的经济环境与制度背景,为注册会计师执业活动相关的监管政策及制度的设计与完善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与建议,进而有助于监管部门逐步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活动监管制度,保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服务在正确的轨道上高效运行,最终保障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执业质量及其职业使命的完成。(二)本书研究框架

本书主要围绕公司战略定位、公司财务决策和外部审计治理3个基本层面展开,具体内容如图1.1所示。图1.1 本书研究结构

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关于公司战略定位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指示与引领作用,同时也提供了文献支持和研究思路支持。但是,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尚未有学者基于审计治理角度对公司战略定位与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的关系进行剖析和解读,为本书的研究留下空间。

其次,公司战略定位对公司财务决策具体行为的影响。关于公司战略定位对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本书选取了避税行为决策和会计信息披露决策两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理论分析公司战略定位差异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行为对公司财务决策可能造成的影响。然后,对样本公司的战略定位采用指标的方式进行量化,构建合理的检验模型,利用大样本档案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公司战略定位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结论。

再次,外部审计治理对公司战略定位与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选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个体和客户公司3个层面作为外部审计治理的基本切入点,理论分析外部审计这3个代表层面对公司战略定位与公司财务决策可能产生的影响。然后,对这些层面逐一进行科学的量化并构建合理的检验模型,利用大样本档案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个体执业特征与审计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

最后,汇总本书研究结论,结合我国新兴资本市场的特点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的监管法规,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发展和行业监管政策及制度的设计与完善,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制度环境及审计实践的意见与建议。第三节 问题探究思路与方法(一)研究思路

本书采用归纳、演绎与总结等方法进行基本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模型检验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审计治理视角多维度地检验公司战略定位与公司财务决策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图1.2 本书研究技术路线

具体研究思路是: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首先,理论阐述公司战略定位对公司财务决策的作用机理,分析这一作用过程的影响因素及约束条件,进而构建公司战略定位与公司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理论原型;然后,纳入外部审计治理因素,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个体和客户公司3个层面考察外部审计治理对“公司战略→财务决策”这一路径所产生的影响和调节作用;进一步,针对外部审计治理的存在,对公司管理层根据公司战略定位需求而选择的选聘策略进行分析;再者,将此原型嵌入我国的审计市场环境及制度背景,得到基于我国特定经济环境和制度背景的公司战略定位与公司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检验模型;最后,根据上述理论原型与检验模型进行理论演绎和实证检验,最终形成具体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二)研究方法

本书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演绎推理法及实证检验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目前学者开展研究最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能够使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并熟知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掌握最新研究动态,进而发掘可能存在的研究不足或研究盲点,找到仍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二,演绎推理法。演绎推理法是依照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相关理论知识,由事物的已知部分推断未知部分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假说演绎推理的方式,基于声誉理论、理性经济人理论、深口袋理论等研究理论,探求审计治理角度下公司战略定位对公司财务决策产生影响的可能路径或方式,以及迎合理论视角下公司战略对外部审计需求产生影响的可能路径或方式,合理推断在审计治理视角下,公司战略定位与公司财务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说。

第三,实证检验法。实证检验法是通过构建数学检验模型并进行经验数据分析,以支持或推翻相关的研究假说。本书以我国上市公司及其主审签字的注册会计师为研究样本,借鉴已有的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选择合理的研究变量并构建恰当的数学模型,分别对公司战略定位与避税行为决策之间的相关关系、公司战略定位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公司战略定位与审计师选聘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公司战略对财务决策产生的实质影响以及公司战略定位不同所体现出的外部审计需求差异。此外,为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书还采用了稳健性测试等检验方法。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一)研究创新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3个方面。

第一,新颖的研究视角。公司战略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是近年来广泛受到关注的研究话题之一,已有文献从过度投资、税收激进度和会计稳健性等角度探索了公司战略定位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却忽视了外部审计治理的作用。独立审计作为外部治理的重要机制之一,必然会发挥重要的审计治理效应,影响公司战略定位与公司财务决策之间的关系。故本书基于外部审计治理这一新颖视角探求公司战略定位对公司财务决策影响的路径选择,弥补了现有文献的不足。此外,本研究还提供了外部审计参与公司财务治理的经验证据,拓展了财务行为研究领域的文献成果。

第二,丰富的研究内容。审计师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信息中介之一,起到了提高信息质量、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作用。不同于以往研究,本书从客户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师个体3个维度,系统地考察了审计师监督效应的约束机制,发现审计治理效应的发挥受上述3个维度的制约。对此重要内容的研究有助于厘清外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机理,对外部审计如何高效参与公司治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此类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具体、更完整的逻辑思路与经验证据。

第三,重要的研究结论。本书基于审计治理视角系统检验了公司战略定位如何影响公司财务决策,拓展了公司财务行为研究领域的文献成果,提供了源自中国新兴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同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二)研究不足

限于篇幅及个人研究能力,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或局限性,具体如下。

第一,关于公司战略的测度,本书采用的是Bentley等(2013)、Higgins等(2015)及刘行(2016)的研究方法,这种度量方法可能存在度量噪声。若能采用相对外生的一系列非财务数据构建公司战略指数,比如公司董事会会议内容的“基调”、公司高管风格等,预期能够降低噪声,更好地缓解内生性问题。

第二,本书将签字注册会计师个人的审计经验和行业专长作为审计专家的测量方式,并以此为外部审计治理的切入点,考察审计专家外部审计治理的监督效果。然而,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脑力兼体力活动,在这一系列的行为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执业经验和专长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的专长经验是可观测、可度量的,而有的专长经验是不可观测或难以度量的。这些审计师专长经验无法在本书研究中悉数展现出来,但是它们都有可能会对注册会计师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进而影响最终的审计专家水平测度。

第三,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公司所得税避税行为,未探讨增值税等流转税避税行为,这也是目前我国公司避税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不足。总之,上述问题可能是未来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索的方向,预期能够不断丰富公司战略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二章 财务决策与审计治理文献综述

公司战略作为全局性的长远规划,是公司经营决策的基础和起点,自然会影响公司财务决策(王化成等,2011;刘行,2016)。关于公司战略如何影响公司财务行为及其决策逐渐成为财务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并且现有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发现,公司战略对绩效考核、税收策略、投资效率以及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显著影响(Collins et al.,1997;Ittner et al.,1997;Bentley et al.,2013;Higgins et al.,2015;王化成等,2016)。与之类似,避税行为决策、会计信息披露决策等均属于公司经营层面的重要财务决策。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公司战略究竟如何影响公司财务决策行为?针对这些困扰实务界的疑团,学界研究刚刚开始。鉴于此,为保证本书研究问题的明晰性,并结合本书研究的主题内容,对公司战略如何影响公司避税行为决策、会计信息披露决策以及与公司经营相关的重要财务决策问题进行文献梳理。第一节 公司避税行为决策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通过各种避税策略降低实际税负来提升经济效益似乎已成为全球公司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谋求发展的现实选择(代彬等,2016)。因此,公司避税行为及其结果引起了中外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讨论。在早期,关于公司避税问题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公司内部资源禀赋方面,重点关注公司规模(Zimmerman,1983)、资本结构(Stickney and Mcgee,1982)、资本密集度(Adhikari et al.,2006)以及盈利能力(Rego,2003)等公司财务特征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部分学者考虑到现代公司“两权分离”的特征,尝试从“代理观”视角解读公司避税行为,认为管理者实施复杂避税行为并非单纯为了替股东节省税费支出,更可能是利用避税交易的复杂性及隐蔽性为其掠夺股东财富披上“合法外衣”(Desai and Dharmapala,2006)。在“代理观”的理论指导下,现有研究以避税活动会加剧信息不对称和滋生代理问题为基础,从公司治理视角对避税行为的影响机制及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涉及公司所有权结构(吴联生,2009;Chen et al.,2010)、董事会特征(Dyreng et al.,2010;谭雪、杜兴强,2015)、高管薪酬激励机制(Desai and Dharmapala,2006)、内部控制(陈骏、徐玉德,2015)、高管权力(Issam and Raffaele,2014)、董事会结构(李成等,2016)、审计委员会(王雄,2018)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公司避税程度的影响。此类研究大多表明,在激励及约束机制较弱的治理情境下,避税手段更易为管理者攫取私人利益提供“掩护”(代彬等,2016),而较为完善的内部治理则能有效地约束管理者激进的避税行为(Chen,2005)。

不同的是,基于中国资本市场背景下的公司避税行为研究认为,我国“新兴+转轨”的市场经济特点使得公司经营行为难免受到诸多宏观政策与制度因素的影响(金鑫、雷光勇,2011)。因此,诸多学者将宏观层面的地区税收竞争与监管(范子英、田彬彬,2013)、制度环境(刘慧龙、吴联生,2014)、金融发展(刘行、叶康涛,2014)以及政策不确定性(陈德球等,2016)等宏观经济因素嵌入微观的公司避税行为研究中,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与结论。比如,地方税务机关执法不严是造成公司大范围且大规模避税的重要原因(范子英、田彬彬,2013)。在我国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或执行效果仍不理想的现实背景下,高质量审计作为替代机制在监督和制约公司激进避税活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金鑫、雷光勇,2011)。随后,有学者考察了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审计专长对公司避税行为的治理作用,具备行业审计专长的事务所拥有更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和更高的审计效率,能更有效地识别并抑制公司避税行为(谭雪、杜兴强,2015)。然而,由于对事务所行业审计专长的界定标准不同,魏春燕(2014)得出了相反的研究结论:具有行业审计专长的事务所对客户所在行业的税收法规和政策更为了解,能凭借自身丰富的税务经验帮助公司制定更优的避税策略,对公司避税行为表现出迎合效应。

近年来,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研究发现,公司战略定位会影响公司财务决策(叶康涛等,2015;王化成等,2016),自然也包括公司避税策略,战略激进的公司通常会采取激进的税收规避策略(Higgins et al.,2015)。此外,代彬等(2016)将公司对重要客户或供应商的依赖视为一种风险型商业战略,发现公司与客户或供应商关系型交易比重越大,公司避税程度越高,说明公司避税行为会受到商业战略的影响。总之,新近研究表明,公司战略作为全局性长远规划,会影响公司的避税行为策略。然而遗憾的是,关于公司战略性避税行为是否存在有效的约束机制,以保障税收征管效率,目前仍知之甚少。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外部审计视角,立足审计业务的实际执行者——审计师个体层面,探讨具备行业财税知识专长的审计专家对公司战略性避税行为的调节作用机理,这有助于发掘公司战略性避税行为的外部约束机制,对税收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与优化亦具有参考价值。第二节 会计信息披露决策行为研究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项重要原则,Basu(1997)将其定义为会计盈余确认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及时。综观中外已有文献,目前关于会计稳健性问题的文献研究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

其一,关于会计稳健性的需求研究。Watts(2003)认为契约、法律、税收及管制的存在决定了公司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其中基于契约动因解释会计稳健性需求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债务契约和薪酬契约,比如公司债务水平(Nikolaev,2010)、高管薪酬激励(张娟、黄志忠,2014)均会决定公司是否采取稳健的会计政策。此外,法律诉讼(祝继高,2011)、税负水平(周泽将、杜兴强,2012)以及政府管制(陈旭东、黄登仕,2006)均是驱动会计稳健性的重要原因。

其二,关于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方面,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视角展开研究。例如,股权结构(Cullinan et al.,2012)、管理层持股比例(Lafond and Roychowdhury,2008)、董事会特征(Yunos et al.,2014)、管理层异质性(任汝娟等,2016)、审计委员会独立性(Sultana,2015)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Lin et al.,2014)等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会计稳健性。另一方面,从公司外部治理的视角展开研究。比如,已有学者关注审计行业专长(梅丹、高强,2016)、审计师变更(耿慧敏、武杏杏,2016)及审计师个体异质性(罗春华等,2014)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其三,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研究。这类研究主要关注会计稳健性给公司投资效率(Kim and Zhang,2016)、融资决策(LaFond and Watts,2008)及盈余管理水平(Bushman et al.,2011)等方面带来的经济后果。公司战略及其影响是目前公司财务研究领域的新兴话题,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战略对公司经营活动(Tang et al.,2011)、融资活动(李志刚、施先旺,2016)、盈余管理(孙健等,2016)、股价崩盘风险(Habib and Hasan,2017)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少数学者关注到公司战略对会计信息特征的作用。如刘行(2016)研究发现,公司战略类型越倾向于探索型时会计稳健性越低,越倾向于保守型时会计稳健性越高;罗忠莲、田兆丰(2018)研究发现公司战略差异会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但高质量审计对两者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第三节 审计师选聘策略研究

审计师选聘是公司的一项重要财务决策,吸引了投资者、监管者甚至社会媒体等市场多方参与者的共同关注。因此,审计师选聘行为的影响因素一直是学术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综观中外已有文献,关于审计师选聘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归纳之,大致是从公司内部与公司外部两个层面展开的。

其一,基于公司内部层面的研究。在公司基本特征方面,公司规模是影响审计师选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Johnson and Lys,1990),规模较大的公司往往选聘较大型事务所(肖小凤、唐红,2010);公司内部控制也是影响审计师选聘的重要因素,内部控制质量越低,越容易诱发审计师变更,在变更审计师的公司中,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高质量审计需求呈现倒U形关系(方红星、刘丹,2013)。在管理层特征方面,作为公司的直接决策者,管理层权力的大小会影响审计师选聘决策,比如管理者权力越大,越偏好于选聘低质量的审计师(罗明琦、赵环,2014)。为抑制管理层权力的膨胀,公司治理层也可能改聘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谢盛纹等,2015)。在董事会特征方面,一方面,在股东大会经常“缺位”的情况下,董事会作为公司组织架构下实际意义上的最高决策层,直接决定着审计师选聘策略,比如董事会成员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越可能聘请高质量审计师(杜兴强、谭雪,2016),董事会性别多元化也有助于提高公司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况学文、陈俊,2011);另一方面,独立董事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在审计师选聘决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独立董事拥有海外背景(王裕、任杰,2016)或存在政治关联(刘颖斐、陈亮,2015)时,公司更可能聘请高质量的大型事务所。在公司股权结构特征方面,高持股比例下的“角色”差异往往会导致审计需求差异化。比如,当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Velury et al.,2003)或管理层持股比例很高(DeFond,1992)时,公司更有可能聘请“大所”进行审计,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外部审计需求呈倒U形关系(曾颖、叶康涛,2005)。然而,当公司国有控股比例非常高(Lin and Liu,2009;王成方、刘慧龙,2014)时,公司聘请“大所”的动机大大降低。此外,也有学者研究发现,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外部治理效应,大股东占款问题越严重的公司越倾向于选聘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高强、伍利娜,2007)。

其二,基于公司外部层面的研究。近年来,媒体监督逐渐成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一环。已有学者研究发现,当公司面临媒体负面报道时,公司改善治理现状与改变财务报告的动机更强烈(Joe et al.,2009),更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戴亦一等,2013)。在投资者及债权人监督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在资本市场上受关注的公司,为建立良好的市场声誉,公司管理层会选聘高声誉“大所”为其提供年报审计服务(Barton,2005)。投资者与债权人将高声誉“大所”提供的高质量审计服务视为有效的保险机制(Persakis and Iatridis,2016;刘斌等,2015)。另外,政治关联作为公司拥有的一种特殊外部资源,是当前国内资本市场的常见现象,同样也对审计师选聘策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存在政治关联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本地小所”,表现出较强的“地缘偏好”(杜兴强等,2011)。在交通设施方面,近期的研究发现,城市高速列车的开通改善了交通条件,抑制了审计师选聘的“地缘偏好”(杜兴强等,2018)。而且,交通条件改善有助于缓解异地审计师的交通成本问题(Jensen et al.,2015)。第四节 文献评述

综上可知,关于公司避税行为决策、会计信息披露决策、审计师选聘策略的影响因素,已有文献主要从公司内部、外部等多角度展开探讨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研究发现,公司战略作为全局性的长远规划,是公司经营决策的基础和起点(王化成等,2011),不同战略定位决定了不同的经营模式(叶康涛等,2015),自然也会影响公司避税行为决策、会计信息披露决策、审计师选聘策略。那么,公司战略激进程度究竟如何影响公司避税行为决策、会计信息披露决策以及审计师选聘策略?目前我们对此仍知之甚少。进一步地,在公司战略影响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的作用链条中,独立审计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机制之一,应当如何发挥审计应有的治理效应?学界研究付之阙如。

首先,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在我国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或执行效果仍不理想的现实背景下,高质量审计作为替代机制在监督和制约公司激进避税活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金鑫、雷光勇,2011)。那么,在公司战略激进程度影响公司避税行为路径的这一作用链条中,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独立审计能否发挥治理效应?审计治理效应的约束机制又是怎样的?此为尚存疑惑之一。

其次,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属性之一,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Basu,1997)。近年来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研究发现,公司战略作为一种长远发展规划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Dichev et al.,2013),这自然也包括会计信息稳健性。现有学者研究发现,战略定位激进的公司更倾向于采取不稳健的会计政策(刘行,2016),表现出更高的财务舞弊概率(Bentley et al.,2013;孙光国、赵健宇,2014)。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公司战略定位对会计稳健性的作用链条中,是否存在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公司外部治理视角下,素有“经济警察”美誉的审计师,能否发挥外部审计应有的监督功能,尤其是具备行业专长的审计专家,能否有效抑制战略激进公司采取的相对不稳健的会计政策,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此为尚存疑惑之二。

最后,目前鲜有学者探讨公司战略定位与外部审计监督之间的关系,遑论公司战略定位如何影响审计师选聘策略。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从理论上讲,独立审计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一环,会对不同战略定位下公司管理层的会计信息披露等财务决策行为发挥监督作用,那么,公司管理层是否会出于公司战略定位的特殊需要而“未雨绸缪”,通过选聘具备特质的审计师来迎合自身需求,从而达成预期的特殊目标?此为尚存疑惑之三。

本书针对以上重要问题的解读,有助于解释公司避税行为决策、会计信息披露决策等诸多财务决策行为的作用机理及其约束机制,对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与优化亦具有参考价值。第三章 公司战略与财务决策的理论概述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小节的主要内容是公司战略的概念及度量方法、公司避税的概念及度量方法、会计信息稳健性的概念及度量方法,以及审计专家的界定及度量方法。(一)公司战略的概念及度量方法

1.公司战略的概念“战略”原为军事用语,顾名思义是指“战争的谋略、策略”。目前,战略的概念已经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如公司、学校、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和国家层面等。本书仅限于对公司战略的探讨(在没有特别界定的情况下,本书所提到的战略即指公司战略)。关于战略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综合公司战略理论的开创人钱德勒、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亨德森、战略大师波特等众多学者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学者们对公司战略的看法不一,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认识。公司战略是对公司长远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的全局性谋划,可以帮助公司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公司战略的核心是对公司目标、经营范围和公司独特之处等一系列要素的选择或定位,能够帮助公司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建立一种动态的适应性,最终帮助公司实现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

随后,在国内外学者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公司战略的概念逐渐明晰。Chandler(1962)首次将公司战略定义为“确定公司基本的长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路线和资源分配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后续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公司战略的概念,其中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为公司多样化战略的分类设计一个更精确的系统,从而更好地描述公司现实。比如,Rumelt(1974)基于产品市场的相似性,将公司战略范围划分为单一业务、重点垂直、关联集约、关联扩散和非关联;Miles和Snow(1978,2003)等提出可以将公司战略分为探索型、保守型和分析型3类;Porter(1980)则提出了“一般性竞争战略”观点,将公司战略分为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两类;Treacy和Wiersema(1995)等提出了3种战略类型:卓越的执行体制、产品领导地位和顾客亲密度。这些战略分类都试图构建各自的战略链条,从而较好地将现实中不同的公司进行归类。综合上述公司战略类型与现有学术研究成果,Miles和Snow(1978,2003)的分类方式较为典型且被学者广泛引用。一方面,Miles和Snow(1978,2003)将其他学者对公司战略的分类包含其中;另一方面,Snow和Hrebiniak(1980)、Hambrick(1983)等学者们的经验研究证据表明此种分类方法在现实中是有效的。同样,国内研究学者,如叶康涛等(2015)、刘行(2016)以及孙健等(2016)采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依据此种分类方法获得了中国资本市场下的研究证据,亦证明了此种分类方式具有合理性。

2.公司战略的度量

本书根据Miles和Snow(1978,2003)、Bentley等(2013)、孙健等(2016)的研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构建公司战略的测度变量,包括6个方面的子指标。①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因为激进型公司更倾向于开拓新市场和研发新产品,而保守型公司更注重巩固现有产品及市场地位,所以前者的研发投入相对更多。根据叶康涛等(2015)及刘行(2016)的研究,无形资产是公司研发投入的客观经济结果之一,因此可采用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近似替代公司研发投入情况。②员工人数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这反映了公司生产及营销产品和服务的能力,通常激进型公司为了开拓新市场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组织效率相对较低,而保守型公司非常重视组织效率。③营业收入增长率。相对于保守型公司,激进型公司的成长性更强。④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相对于保守型公司,激进型公司为了扩张产品市场,需要投入更多的营销人员培训、市场开发等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⑤组织稳定性。采用公司过去5年的员工人数标准差除以员工人数均值作为衡量标准,激进型公司的组织稳定性相对较弱,员工流动性较大。⑥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激进型公司的人力资本密集度较高,而保守型公司的固定资产占比较高,尽量采用机器代替人工。

将上述6个子指标取过去5年的平均值,按照“年度—行业”从小到大划分为5等,依次赋值1、2、3、4和5,其中子指标6(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采用反向赋值方法。然后,将6个子指标的赋值得分加总,得到公司战略指数(Stra),取值区间为6~30。战略指数取值越高,表示公司战略越激进,反之越保守。本书根据Bentley等(2013)、孙健等(2016)的方法,将战略指数大于24的公司界定为激进型,将战略指数小于12的公司界定为保守型,将其他公司界定为分析型。(二)避税的概念及度量方法

1.公司避税的概念

企业避税行为、决定因素及其经济后果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避税问题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避税是纳税人利用一国或国家间税收和税收管理的差异和不完善,采取合法的或非违法的手段,谋求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规避纳税的行为。合法的避税是指避税行为是利用一国或国家间税法规定的差异,选择其中最有利于减轻税收负担的规定来安排自身的经营,其行为是不触犯税法的,属于税收筹划或节税,是法律允许甚至是鼓励的,比如纳税人为获得一定时期的税收减负而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非违法的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本来存在的漏洞而做出的减轻税负的行为。这种行为虽然未明显违反税法,却是法律所不鼓励的,是政府所反对的,是不道德的。西方经济学者一般认为,避税与逃税存在原则差别,即后者属于非法行为,而前者并不违法,它只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法中的漏洞,少纳或不纳税款而已。

根据Hanlon和Heitzman(2010)的研究,企业避税行为被广泛地定义为一切可以降低企业显性税收的行为。借鉴这一定义,将所有能够降低企业显性税收负担的交易都视为企业的避税行为,对其中合法和非法的部分不加以区分。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的规定存在差异,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应税利润)与企业的会计利润总额往往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因此,在法定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要实现降低显性税收的目的,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降低企业的会计利润总额,第二种是改变纳税调整项目的数额(形成更大的税账差异)。学者将第一种方式称为“税账一致避税”(conforming tax avoidance),即通过同时减少应税利润和会计利润的方式减轻税收负担,比如“推迟确认收入”或“虚列费用”;将第二种方式称为“税账差异避税”(non-conforming tax avoidance),即通过减少应税利润而不影响会计利润,形成更大税账差异的方式减轻税收负担。

2.避税程度的度量方式

借鉴以往研究经验,实际税率作为避税程度的衡量指标在文献中被普遍应用,参考吴联生(2009)和刘行、叶康涛(2014)的研究方法,采用公司实际税率作为替代测度指标,记为ETR,通常ETR越小,说明公司避税程度越高。

此外,借鉴陈德球等(2016)的研究方法,将会计账面与实际税负的差异作为替代测度指标,记为BTD,BTD反映了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导致的避税,通常BTD越大,说明公司避税程度越高。(三)会计稳健性的概念及度量方法

1.会计稳健性的概念

Bliss(1924)最早对稳健性给出了定义,将会计稳健性(conservatism)描述为“不预计任何利润,但预计所有损失”。其中,预计利润意味着在对产生利润的收益拥有可验证的法定要求权之后才可确认。因此,稳健性并不意味着所有收入的现金流在收到后才能确认,而是要求上述现金流能够被验证。Smith和Skousen(1987)认为稳健性是指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供选择的披露手段时,应该选择对所有者权益最不利的方法。这个定义比较模糊,并且没有考虑会计分期的影响。Wolk等(1989)、Davidson等(1985)、Stickney和Weil(1987)则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定义:稳健性是选择会计原则的一种标准,通过较慢地确认收入、较快地确认费用以及对资产较低地估价和对负债较高地估价,导致最低的累积报告盈余。除了学术界对稳健性概念的研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分别对稳健性进行了界定。FASB在其1980年发布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将稳健性定义为:“稳健性是对不确定性的谨慎反应,以确保内生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因而如果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有同等的可能性,稳健性要求使用较不乐观的金额估计数。”IASC在1989年颁布的《财务报表编报的框架》中也给出了类似的定义,将稳健性定义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必要的谨慎,从而使资产和收益不被高估,负债和费用不被低估”。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一些教科书中对稳健性的定义则更为详细,比如:Eldon(1965)指出,当某些会计事项或经济业务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时,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尽量选择不会虚增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和程序,当然必须是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Smith(1987)将稳健性作为一个选择规则,这个规则指导人们在对所选的会计方法心存怀疑的时候,选择对股权投资者最为不利的会计方法;Kieso等(2001)对稳健性的看法与Smith(1987)相同,他认为会计稳健性是指“当会计人员存在疑惑时,选择最不可能高估资产或收益的方案”。

2.会计稳健性的度量方法

本书借鉴陈艳艳等(2013)和罗进辉等(2016)关于会计稳健性的度量方法,根据Khan and Watts(2009)的模型计算会计稳健性指标,具体如下。

第一步,构建传统Basu模型,即公式(3.3)。

其中,EPS代表i公司第t年的每股收益;P代表i公司第t-1i,ti,t-1年末的股票收盘价;Ret代表i公司在第t年5月至次年4月经市场调i,t整的年股票复合收益率;Dr为虚拟变量,当Ret>0时,Dr=0,当Ret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