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宽路就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13:21:26

点击下载

作者:江乐兴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宽路就宽

心宽路就宽试读:

前言

在南美洲,有两个人因为偷羊而被官府抓获,官府要将他们刺字、发配。家人不想就此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于是筹了钱款来赎他们,结果这两个人都被赎了回来,可是烙在前额的两个英文字母ST却再也不能去掉。ST是“偷羊贼”(sheepthief)的缩写,这种刑罚在现在的人们看来有些不人道,但在当时却被认为是惩罚犯罪的最佳手段,因为烙在前额上的字母永远都去不掉,所以人们要想不遭受这种羞辱,不到万不得已就不会以身试法。

可是这两个偷羊人却因为一时贪心,犯下了偷盗之罪,所以就不得不带着那两个代表着耻辱标记的字母,继续在人们面前生活和工作。这对于任何一个有羞耻之心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难堪,也是一种考验。

其中一位偷羊人每天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前额上的烙印,都觉得这实在是一种奇耻大辱。他简直不能想像自己无时无处都要带着这种耻辱去面对异样的目光。他每天都不敢出门,最后终于连家里人看自己的眼神他也忍受不了,于是他移居到了另一个国家,希望到一个从来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去开始新的生活。

可是,当他来到了另一个国家后,每逢碰到不认识的人时,对方仍旧会奇怪地问他这两个字母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心情始终不能平静,每天都感觉生活痛苦不堪,终于抑郁而终。死后,有好心人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埋在了一处荒山野岭之中。那个地方只有他的一座孤坟,也许从此以后他才算免去了心头的羞辱,因为那个地方几乎没有人去。

与前面那个偷羊人不一样的是,他的那个伙伴虽然也深知自己以后的处境,而且他同样对自己过去犯下的罪行感到羞愧。可是他并没有像前面的那位一样远走他乡,而是在人们异样的目光下和一些人明里暗里的嘲讽中留了下来。他心想:虽然我无法逃避偷过羊的事实,但我仍旧要留在这里,赢回我曾经亲手葬送的声誉,赢回众人对我的尊敬。

从此以后,他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劳动,用自己的劳动果实来孝顺父母、养育家人,而且每当邻居有困难的时候,他都会义不容辞地主动帮助。一年一年过去,他又重新建立起正直的名誉。邻居们每逢有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这个大好人,在邻居的介绍下他还娶了一位温柔美丽的妻子,并且生下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

时间一晃而过,他的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而他则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有一天,有个陌生人看到这位老年人头上有两个字母,就问当地人,这究竟是什么意思。那个当地人说:“他的额上有两个字母,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了,我也忘了这件事的细节,不过我想那两个字母是‘圣徒’(saint)的缩写吧。”

同样的生活环境,同样的遭遇,两个人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区别呢?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第二个囚徒心胸开阔,看什么都是美好的一面,所以他的人生结局也是美好的。而第一个囚徒呢,心胸狭窄,凡事总是看到阴暗的、消极的一面,所以他的生活就不尽如人意。

由此可见,心宽的人,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红火;心胸狭窄之人,人生之路越走越窄,日子越过越没有生机。

本书从心宽一寸,受益三分;命好不如心态好;学会放松,人生轻松;控制情绪,就能掌控局势;用平常心,面对平凡的生活;创造快乐,把幸福抓在手中;理智地选择,潇洒地放弃;相信自己,自信的人生最美丽;藐视困难的人,才能战胜困难这九个方面,用深入浅出的道理和一个个富有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向读者朋友阐述了怎样开阔自己的心胸、怎样调节自己的心情、怎样创造快乐、怎样把平凡的日子过得生机勃勃……

亲爱的朋友,当你逐页阅读本书时,你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心胸豁达的人,其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事业会越做越大,家庭会越来越和睦、幸福!

第一辑 心宽一寸,受益三分

在现实生活中,遇事不斤斤计较,心胸宽阔对你是大有益处的。不论是什么人,在得到你的宽容后,他们都会对你心存感激和敬重。因此,你的影响力、亲和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如果一味仇恨,那么,在仇恨中开出的花朵也会结出仇恨的果实,所以,选择宽容,我们的人生之路也就会更宽广。心宽路就宽,心窄路就窄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人在受到伤害的时候,最容易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憎恨,一种是宽恕。憎恨的情绪使人浸泡在痛苦的深渊里,反复抱怨对方的不是,结果把自己的心情越弄越糟。如果憎恨的情绪持续在心里发酵,可能会使生活逐渐失去秩序,行为越来越极端,最后一发不可收拾。而宽恕就不同了,懂得宽恕的人能够积极地去思考如何原谅对方。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很难宽恕他人,是因为我们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这样才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否则岂不便宜了犯错的一方?但是不宽恕会产生什么结果或副作用呢?例如痛苦、埋怨、憎恶、报复等,这些结果值不值得再承受,恐怕才是更重要的一个问题。

宽恕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停止让伤害继续扩大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往往需要承担因为报复所产生的风险,而这风险往往难以预料。

很多不愉快的记忆使我们不能从被伤害的阴影中平安归来,痛苦总是如影随形,我们也就不能放松和平静了。所谓没完没了,除了不能释放对方,也可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心灵被俘虏的囚犯。

一位名人曾说:“也许在很久以前,有人伤害了你,而你却忘不了那件不愉快的往事,到现在还痛苦不堪,那就表示你还继续在接受那个伤害。其实你是很无辜的,你要了解到,你并不是世界上惟一有这种经历的人。赶快忘掉这不愉快的记忆,只有宽恕才能释放你自己,让你松一口气。”

曾经有3位前美军士兵站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前,其中一个问道:“你已经宽恕了那些抓你做俘虏的人吗?”第二个士兵回答:“我永远不会宽恕他们。”第三个士兵评论说:“这样,你仍然是一个囚徒!”

显然,那位士兵心中有狱,什么狱?心狱。囚的是谁?自己,自己把自己囚在自己的心狱里而不能自拔。这实际上是说,不宽恕别人就是不放过自己。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宽恕,因为宽恕是做人的美德。在生活中懂得宽恕的人是一个智慧的人,因为它能减轻误会和仇恨,从而就能避免一些冲突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社会上很多悲剧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能容忍而发生的。不能容忍实际上是和愚昧同一意义,而且这种愚昧是野蛮人和暴徒的愚昧,因为他们对世间的事物认识不清,由隔膜而误会,由误会而发怒,他们不能容忍别人,事事斤斤计较,甚至做出愚蠢而残忍的事情。

能够以宽容的胸怀去接纳伤害过自己的人,这对你来说肯定不容易做到,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拥有高尚的情怀和善良的心灵。但你也不必担心自己做不到,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宽容、豁达的人们,他们是我们的榜样,这个世界才到处充满了温暖与阳光、友爱与和平、人性与活下去的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容忍对你是大有益处的。不论是什么人,在得到你的宽容后,他们都会对你心存感激和敬重的。因此,你的影响力、亲和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如果一味仇恨,那么,在仇恨中开出的花朵会结出仇恨的果实,所以,选择宽容,我们的人生之路也就会更宽广。不争,自然能得到人们的尊崇

好“争”是许多人处世的一个突出特点,他们凡事比争,也不管争的是否有意义、有价值。好在“争”是一个中性词,为一己私利与人“争夺”、“争抢”是不为人耻的,但是,如果是为了正义的事情而争,则是值得赞扬的。然而,遗憾的是,生活中很多人都热衷于前一种“争”,他们为名争,为利争,结果争来争去,除了烦恼增加外,并没有得到什么有意义的实质性的东西。

事实上,不争才能无争。与人无争,就能亲近于人;与物无争,就能育抚万物;与名无争,名就自动到来;与利无争,利就聚集而来。生活中绝大多数祸患的到来,全是争的结果。而无争,也就无灾祸。

宋代的向敏中,在宋太宗时为名臣,在真宗时晋升为右仆射,居大任30年,没有一个不顺从他的人,当时人们以德高望重看待他。《宋史》记载:向敏中,天禧(真宗年号)初,任吏部尚书,为应天院奉安太祖圣容礼仪使,又晋升为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有一天,与翰林学士李宗谔相对入朝。真宗说:“自从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任命过仆射。现在任命向敏中为右仆射。”这是非常高的官位,很多人都向他表示祝贺。徐贺说:“今天听说您晋升为右仆射,士大夫们都欢慰庆贺。”向敏中仅唯唯诺诺地应付。又有人说:“自从皇上即位,从来没封过这么高的官,不是勋德隆重,功劳特殊,怎么能这样呢?”向敏中还是唯唯诺诺地应付。又有人历数前代为仆射的人,都是德高塑重。向敏中依然是唯唯诺诺,也没有说一句话。

第二天上朝,皇上说:“向敏中是有大耐力的官员。”向敏中对待这样重大的任命无所动心,大小的得失都虚心接受,这样就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宠辱不惊”。人们再三次致意恭贺,而他是三次勉强应付,不发一言,可见他自持的重量、超人的镇静。正如《易经》中所说的“正固足以干事”,所以他任高官30年,人们没有一句怨言,他能这样从政处世,对于进退荣辱都能心情平静地虚心接受。所以他理政应事,待人接物,也就能顺从天理、顺从人情、顺从国法,没有一处不适当的。惟有虚可以承受百实,惟有坦荡可以化解百怨。所以人贵在以虚修养自己,以坦荡交游涉世。

宋文潞公,一生以虚受坦游自守,在他辞官回归洛阳时,已是80高龄了。神宗看他精神健旺,年力康强超过常人,问他是不是养生有道,他回答说:“没有其他的方法,我只不过能随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头的事情而已。”这真可以作为名言。康仲俊高龄96岁,还非常康宁,他自己说在少年时代,读千字文突然有感悟。他生平对待事物,从不动心,仅虚受而已,所以老而不衰。

老子说:“只有无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独恃私利的人能得大利的。所以善利万民的人,如同水滋润万物而与万物无争,不求所得。所以不争的争,才是上策。庸人不知,所以乐与相安;明白人知道,却也不怎么样。所以老子说:“只有不争,所以天下无有能与他相争的了。”这就是虚己无我的作用。

不争,心境自然开朗;不争,自然能获得更多的快乐;不争,自然能得到人们的尊崇。那些面对蝇头小利争得硝烟四起,甚至是你死我活的人,即使表面上他争们赢了,实际上他们还是输了,因为爱争的人会因争而失去人缘,也会因争而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能忍则忍,一忍百安

俗话说:“心字头上一把刀,一事当前忍为高。”忍是平息争夺、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学会了忍耐,既能够使心灵获得平静,又能会为自己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某单位里,老王坐在办公桌前,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喂,老兄,谁又惹你生气了?”同事老李见了,关切地问。“除了主管还能有谁?”“你又和主管抬杠了?”老李问。“他就仗着是我的上司,每次接受总公司分派下来的任务时,只要是失利了,他都在总经理面前把责任推给我。”老王生气地说。“老兄,我看你还是忍忍吧。如果闹翻了脸,矛盾就会加剧,长此下去,你还能与他一起共事吗?”“可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很多事情总经理都了如指掌,他只是未点破而已。你应该体谅一下主管,毕竟他年事已高,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

老王听了老李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他不再事事与主管计较,而是忍让着,像以前一样尊重他。

过后不久,当主管退休后,他主动向总经理推荐老王为自己的接班人,总经理欣然同意了。

假如老王当初没有忍让,而是对主管“以牙还牙”,他今天能够接替主管的位置吗?当然不能!在任何单位里,那些人际关系不好,经常和领导争吵的职员是不会受到重用的。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忍耐可称为是第一要则。清末黎元洪在复杂的官场上游刃有余就是一个例证。

最初黎元洪在湖北任职时,一直位于张彪之下。张彪是张之洞的心腹,但他嫉贤妒能,对黎元洪十分反感,因而常在张之洞面前进谗言,诋毁黎元洪。

张彪在进谗言的同时,还利用自己职务比黎元洪高的有利条件,百般羞辱黎元洪,想让黎元洪离开军队。如他曾经在军中惩罚黎元洪,并当着士卒的面,将黎的帽子扔在地上,想激怒黎元洪,好找理由将他开除出军队。黎元洪觉察到张彪的用意,但他知道自己当时的力量还不足以和张彪抗衡,因此他忍受着张彪的百般欺辱,不动声色,脸上毫无怒容,以至张彪对他无可奈何。

不过,黎元洪亦非甘为人下者。他明知张彪欺侮自己,却不与他争锋,而是“孚敛锋芒,海涵自负,绝不自显头角,以防异己者攻己之隙”。

后来,张之洞任命张彪为镇统制官,但军事编制和部署训练却要黎元洪协助张彪。张彪不懂军事,黎元洪呕心沥血,为主训练。张之洞前往检查,见颇有条理,就当面称赞黎元洪,黎元洪却称谢说:“凡此皆张统制之部署,某不过执鞭随其后耳,何功之有?”

张彪听了黎元洪这话,心中十分感激,二人关系逐渐融洽。1907年9月,张之洞任军机大臣,东三省将军赵尔巽补授湖广总督。赵尔巽认为张彪不如黎元洪,就要他取代张彪,但黎元洪坚辞不肯。同时,黎又面见张彪,告之此事,建议他致电张之洞,让张之洞为其设法渡过难关。张彪一听,心中大惊,立即让其夫人进京活动,张之洞来函才保全了他的职位。张彪对黎元洪十分感激,张之洞亦认为黎元洪颇有诚心。

张之洞极看重黎元洪的“笃厚”,叹谓:“黎元洪恭慎,可任大事。”实际上,黎元洪心里清楚,虽然张之洞已离开了湖北,但在北京当军机大臣,仍可影响到湖广总督的态度,如果黎元洪在张之洞离鄂之后,即取其宠将职位以自代,不但有忘恩负义的嫌疑,甚至会影响自己的前途。

更为重要的是,黎元洪通过“忍”以及帮助张彪,使张彪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这样,等于在湖北又有一个帮手,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实力,在关键时刻能够帮自己的忙。后来的事实证明,黎元洪的收敛与忍让,不仅使他获得了好的人缘,还使他一度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事实上,黎元洪忍让的处世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也非常适用。如你的上司是个嫉贤妒能之人,你就要学会收敛,不要事事显得比他聪明,即使有时他故意找你的茬,只要你能够忍让,就一定会有出头之日;如果上司对你稍有不满,你就据理力争,非要争赢不可,这样到头来吃亏的还是你,所以,理智地忍让是最智慧的处世之道。爱你的敌人,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

生活中,让我们爱自己的家人、师长、朋友、同事等是一件并不困难的事情,可是,要让我们爱自己的仇人、敌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敌人、仇人,那就一定与我们之间有很深的过节,甚至是做过对我们伤害非常之大的事情。面对这样的人,为什么要宽容呢?因为仇恨平复不了仇恨,而惟有爱与宽容,才能使对方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撼。

在17世纪,丹麦和瑞典发生战争,一场激烈的战役下来,丹麦打了胜仗,一个丹麦士兵坐下来,正准备取出壶中的水解渴,突然听到哀啍的声音,原来在不远处躺着一个受了重伤的瑞典人,正双眼看着他的水壶。

丹麦士兵毫不犹豫地走过去,将水壶送到伤者的嘴边,没有想到那个受伤的瑞典人竟然伸出长茅刺向他,幸好偏了一边,只伤到他的手臂。“嗨!你竟然如此回报我。”丹麦士兵说:“我原想整壶水给你喝,现在只能给你一半了。”

这件事后来被国王知道了,他特别召见那个丹麦士兵,问他为什么不把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杀掉?士兵轻松地回答道:“我不想杀受伤的人,我想我给了他水喝,他就会受到感化,成为我们的朋友,从而不再伤害我们,这样不也是消灭了一个敌人吗?”

那位士兵的话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如果我们认为这个故事很遥远的话,那么再来看一个现代的故事吧。

安·柯莱瑞曾是爱荷华大学最有权威的女性之一。由于父亲在印度传教,她是出生在印度新德里的美国人,因此她对印度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对待印度的留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照他们,爱护他们,每年的感恩节和圣诞节总是邀请印度留学生到她家中做客。

1991年11月1日,一起震惊世界的惨案发生了。一位名叫加特加的印度留学生,在他刚刚获得爱荷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学位的时候,开枪射杀了这所学校的3位教授,当时任副校长的安·柯莱瑞也倒在了血泊中。

1991年11月4日,爱荷华大学的28000名师生停课一天,为安·柯莱瑞举行了葬礼。安·柯莱瑞的好友德夫·保罗神甫在对她的一生回顾追思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今天,如果是我们的愤怒和仇恨笼罩的日子,安·柯莱瑞将是第一个责备我们的人。”这一天,安·柯莱瑞的3个兄弟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们以她的名义捐出一笔资金,宣布成立安·克莱瑞博士国际学生心理学奖学基金,用来奖励那些优秀的留学生,同时可以促进他们的心智健康,以便减少人类悲剧的发生。

她的兄弟们还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时,以极大的爱心宣读了一封致加特加家人的信,信的内容如下:我们经历了突发的巨大悲痛,我们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候失去了她。我们都为有这样的姐姐而深感骄傲,她有很大的影响力,受到了每一个接触过她的人的尊敬和热爱:她的家庭、家属、邻居以及她遍及各国学术界的同事和学生。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不但要和姐姐的众多朋友一同承担悲痛,也共同享受着姐姐在世时所留下的美好回忆。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因为今天你们肯定也是十分悲痛和震惊的。安最相信爱和宽恕,我们在你们悲痛时写这封信,为的是要分担你们的悲伤,也盼望你们和我们一起祈祷彼此相爱。在这痛苦的时候,安是最希望我们大家的心都充满同情、宽容和友爱的。我们知道,在此时,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这样,我们就能一起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安也会这样希望的。诚挚的安·克莱瑞博士的兄弟们弗兰克/麦克/保罗·克莱瑞

相信所有读过这封信的读者,他们的心灵都会被震撼和感动包围,并主动学习安·柯莱瑞及其兄弟们的高尚情怀的。学会适应他人,不要奢望他人适应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立而自由的个体,是不能凭自己的意志来改变他人的。因此,在不能改变他人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调整自己以适应他人,而不要指望他人来适应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对某个人而言,他有一只耳朵是聋的,假使我们对着这只聋的耳朵说话,那就只是浪费时间而已。人一只眼睛是瞎的,当你拿东西在他那只瞎了的眼睛前虚晃,他也看不到。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正确的方法,否则我们便会失败,正如古人所言:我们一定要站在人家的上方。换言之,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用心找到接近他们的方法,才能让对方接受自己。

如果只按照自己的方法一意孤行,那么他人不一定接受你。因为每个人都有拒绝的权利,当他们觉得你不是一个好的交往对象时,对你的态度就不一定友好。

有个推销员就曾说,如果要推销东西的话,走前门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办法,因为有时候,屋里的人根本不来开门。所以,聪明人一般是走侧门,当然最好是走后门,因为敲后门不用等太久,人家也比较容易接近。这样你便可以把要推销的商品好好介绍一番。这位推销员还说,一般人家的前门看来很威严,但我们不能把门关得很严,看做是主人的个性,也不能把摆架子当做是女主人的个性。如果我们花功夫,敲开侧门或后门,我们会发现,这些人都是仁慈、友爱、有人性的好人。

所以,我们一定要调整自己,以适应人家。不要希望调整人家来适应自己。人与人之间,有许多麻烦就是由此而生。如果我们盼望人家来适应自己,这就像我们做了一只鸽笼,希望人家也乖乖地在笼子里呆下去!

有些人会觉得,假使我们带了榔头,以强硬的态度待人,那么,即使那个人的两个耳朵都聋了,他仍会懂我们的意思。

显然,有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而且以这样的态度待人,结果他人只会同你更疏远,而且永远也不能进入他人的内心。你要想一想,如果人家以这样的态度对我们,我们会何等生气!即使我们会同情这种人的用意是好的,但至少他们所采取的方法是把所有的友谊之门都给关起来了。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些人的见解本来很好,只是因为方法不对头,才由此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在许多家庭,父母在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子女不听话,这也是因为这些父母不能揣摩子女的心理,他们的方法显然是不当的。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人两手一摊说:“我们做得到的,已经尽量做了。”好像在某些情形之下,已没有了最恰当的方法,因为长年的迟疑不决,优柔寡断,而且还被偏见、习惯和恐惧所遮掩,也许这一方法不容易找到,可是总有最恰当的方法,只要我们下功夫去寻找。

有一个美国官员到一个英国人家里做客,那个英国人以正式的礼节在大门口迎接他,这是英国人对陌生人的礼节,所以那个美国人觉得很不自在。

吃饭的时候,主人送上来一盆英国式的果子蛋糕,这触发了那个美国人的灵感,于是他便称赞这果子蛋糕同他曾吃过的美国饼很接近。他说只要在这种果子蛋糕上面再盖上一层糖蜜就是美国饼了。这样一来,本来显得有点冷冰冰的晚宴,一下子气氛就显得和谐多了。

心理学威廉·詹姆斯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可是保留这一点差别却非常重要。”的确,待人接物之成败也就在一点差别上。现在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已愈来愈缩短,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假使在这一方面不能取得成功,其他一切都将归于失败。所以,我们必找到他人最真切的一面,并选择用合适的方法与他人交往。不显山不露水,把聪明收藏起来

聪明好吗?当然!但是,如果一个人时时、处处显露自己的聪明,那就不是聪明之举了。生活中那些真正聪明、智慧的人往往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他们会把自己的聪明收藏起来,而故意显露出愚拙的一面。

杰克和拉吉是相邻两家的孩子,他俩从小就在一起玩耍,杰克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什么都是一点就通,他知道自己的优势,自然也颇为骄傲。拉吉的脑子没有杰克的灵光,尽管他很用功,但成绩却难以进入前十名,与杰克相比,他从心里时常流露出一种自卑。然而,他的母亲却总是鼓励他:“如果你总是以他人的成绩来衡量自己,你终生也不过只是一个‘追逐者’。奔驰的骏马尽管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呼啸在前,但最终抵达目的地的却往往是充满耐心和毅力的骆驼。”

聪明的杰克自诩是个聪明人,但一生业绩平平,没能成就任何一件大事。而自觉很笨的拉吉却从各个方面充实着自己,一点点地超越着自我,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业绩。杰克愤愤不平,以至郁郁而终。他的灵魂飞到了天堂后,质问上帝:“我的聪明才智远远超过拉吉,我应该比他更伟大才是,可为什么你却让他成为人间的卓越者呢?”

上帝笑了笑说:“可怜的杰克啊,你至死都没能弄明白:我把每个人送到世上,在他们生命的‘褡裢’里都放了同样的东西,只不过我把你的聪明放到了‘褡裢’的前面,你因为看到或触摸到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以至误了你的终生!而我把拉吉的聪明却放在了‘褡裢’的后面,他因看不到自己的聪明,总是在仰头看着前方,所以,他一生都在不自觉地迈步向上、向前!”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禀性和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切入点,你只要按照自己的禀赋发展自己,不断地超越心灵的障碍,你就不会忽略自己生命中的太阳,而埋没在他人的光辉里。拿破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拿破仑的父亲是一个极高傲但却极其穷困的科西嘉贵族。他把拿破仑送进了一个在布列讷的贵族学校,在那里与拿破仑往来的都是一些在他面前极力夸耀自己富有,讥讽他穷苦的同学。这种一致讥讽他的行为虽然引起了他的愤怒,但他却一筹莫展,只有向威势屈服。

后来实在受不了了,拿破仑写信给父亲,说道:“为了忍受这些外国孩子的嘲笑,我实在疲于解释我的贫困了,他们惟一高于我的便是金钱,至于说到高尚的思想,他们是远在我之下的。难道我应当在这些富有、高傲的人面前继续谦卑下去吗?”“我们没有钱,但是你必须在那里读书。”这是他父亲的回答,因此他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个嘲笑、每一个欺侮、每一种轻视的态度都增加了他的决心,他发誓要做给他们看看,证明自己确实是高于他们的。

那么,他是如何做的呢?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点也不空口自夸,他只在心里暗暗计划,决定利用那些没有头脑却傲慢的人作为桥梁,使自己得到技能、富有、名誉。

在部队期间,他看见战友们在空闲时追求女人、赌博,而他那不被人喜欢的矮小体格使他决定改变方针,用埋头读书的方法去努力和他们竞争。

他并不是读没有意义的书,也不是专以读书来消遣自己的烦恼,而是为自己理想的将来做准备。他立志要让全天下的人知道自己的才华。因此,在选择图书时,他也就是以这种决心为选择的范围。他住在一个既小又闷的房间内。在那里,他脸无血色,孤寂、沉闷,但是他却不停地读下去。

他想象着自己是一个总司令,将科西嘉岛的地图画出来,地图上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应当布置防范,这是用数学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来的。因此,他的数学才能得到了提高,这使他第一次有机会显示他能做什么。他的长官见拿破仑的学问很好,便派他在操练场上执行一些任务,这是需要极复杂的计算能力的。他的工作做得极好,于是他又获得了新的机会,拿破仑开始走上有权有势的道路了。这时,一切的情形都改变了。从前嘲笑他的人,现在都涌到他面前来,想分享一点他得的奖励金;从前轻视他的人,现在都希望成为他的朋友;从前揶揄他矮小、无用、死用功的人,现在也都改为尊重他:他们都变成了他的忠心拥戴者。

假使拿破仑的同学在嘲笑他的贫困时,他真的消沉了,那就没有后来的拿破仑。但是,他没有那样做,而是一点一点地挖掘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最终以自己出色的才能征服了所有人。

显然,拿破仑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因为他把自己的聪明隐藏了起来,没有像别人一样那么张扬、显露,所以,他最后能够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成就了一番常人难以成就的大业。对人友善,别人也能友善地对待你

不管你做人、处世如何谨慎,总难免和他人之间有一些小的摩擦,只要是没有违背原则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原谅对方,千万不能心存敌意,而应该应该以宽厚之心待人。

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朋友也不例外。当朋友损害了你的利益时,应该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他,这样,你自己的心灵不但能得到解脱,同时你的宽容也能拯救朋友坠落的灵魂。

林特由于好友威廉在自己的公司电脑上做了手脚,使他损失了几十万美元,心中一直愤愤不平,尽管林特委托律师将威廉送进了牢房,但他还觉得不够。

出狱后,威廉觉得对不起林特,几次打电话向林特道歉。林特一听是威廉的声音,不容分说立刻将电话挂断。

林特的妻子知道后,数次劝他应该宽宏大量,何况威廉是电脑专家,对他的生意很有帮助。

林特经过深思,觉得妻子说得有道理,可是每次拿起电话来,心中就想起那几十万美元,又想起威廉曾像只老鼠似的偷盗过那些钱,使他的生意差点垮掉,于是又放下电话长叹一口气。

一个多月过去了,林特总是处于这种矛盾中,一会儿觉得应该原谅威廉,他是个电脑专家,曾经帮助过自己;一会儿又想到,难道你要原谅伤害过你的人吗?不,不行。直到一位心理医生告诉他:“你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这种障碍不仅会妨碍你与威廉的关系,也会妨碍与他人的交往,你必须积极地清除它。”

林特终于鼓起勇气,给威廉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明天可以到办公室见他。

第二天,他们谈得很顺利,林特还决定再次聘请威廉到公司工作,他对威廉说:“我相信你不会再辜负我。”

后来,威廉对林特的公司尽心尽责,使公司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而他和林特的友谊也越来越牢固,两人成了真心的知己。

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宽恕,因为宽恕是做人的需要,也是处世的需要。有了一颗宽恕之心,我们在原谅他人的同时,才能获得真诚的友谊。

同样,与同事相处时,我们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遇事不能斤斤计较,最好以微笑面对同事。

笑容是最犀利的武器。当同事帮助你做好某件事情时,说声“谢谢你”加一个笑容,同事会被你的友善感染,从而对你产生好感。如果同事偶尔得罪了你,切莫对同事大叫大嚷,这不但不礼貌、不友善,还表明你心胸狭窄。

在工作中要注意不要自扫门前雪,如果同事需要你的帮忙,不应吝啬,尽力而为吧,即使不会立刻获得回报,但你的投资是不会白费的,起码对方会认为你是大好人。

如果你做错了事,且影响到别人,快道歉!勇于认错的人并不多,这样做自然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还有,处处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人的心态,再给予支持,没有人会不喜欢你的。如果有人招你烦,你也大可不必理会,你就随他去吧。

有时候,在工作上遇到了一次严重的冲击,例如跟某同事大吵大闹起来,对你的专业形象和信心会有无形的坏影响,因为这显示了你对控制人事问题有欠成熟。

该怎样去补救呢?以下是一个比较普遍的例子。你与某同事在某事上持不同意见,又互不相让,以致言语上有冲突,而你最失败的一点是,曾列出了过去3个月来那位同事做过的所有错事。如今,你感到后悔不已,希望扭转坏情况,并愿意向对方道歉,可是,同事似乎仍处于极度失望和苦恼当中,使你歉疚更深。

其实,最佳和最有效的策略是,向他简单地道歉:“对不起,我实在有点过分,我保证不会有下一次。”

要是你重提旧事,企图狡辩些什么,只会惹来另一次冲突,同时,显得你缺乏诚意,人家日后再也不会相信你了。记住,你的目标是将关系缓和下来,与同事化敌为友。所以,最好静待对方心情好转或平和些时再正式提出道歉。

所谓冤家路窄,你的死对头,或者曾经结怨者,被调到你所在的部门,且和你工作关系密切。事实既然摆在眼前,你就得慎重处理。在这里,有几点是有必要遵守的。

首先,无论哪一次结怨,谁是谁非,也不要介入工作的讨论范围之中,从此只字不提,以免双方公私不分。要是对方先触及疮疤,请你平心静气,紧盯着他道:“我不会记着过去不愉快之事,尤其是在工作时间内,避免影响自己的情绪。”

其次,摆出大公无私之态。或许你过去与搭档工作,一切讲默契、讲信赖,但对这位新同事,就必须事事讲清楚,以免有所误解,导致不愉快事件,或心病愈重。例如交代一件任务,必须清楚指出任务的目标、完成日期和报告书的规划等。切莫想当然。记住:宽容是你与他人关系融洽的粘合剂,当你心中没有敌意时,别人也能友善地对待你。帮助他人的人,也会获得他人的相助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只蚂蚁口渴了,便来到泉边喝水。突然一阵风吹过,把正埋头解渴的蚂蚁一头抛入水中。有只鸽子正在泉边的大树上休息。发现蚂蚁危在旦夕,急忙摘下一片树叶,抛向水中的蚂蚁,蚂蚁费尽力气爬上树叶,平安地上了岸。蚂蚁对鸽子的救命之恩万分感激,却不知如何报答。

这时,路边走来一个捕鸟人,他看见了树上的鸽子,立刻撒开捕鸟网。他正在得意地以为万无一失时,蚂蚁觉察到了,爬上去朝他的手狠狠地咬了一口。捕鸟人痛得松开了手,他手里的网张开了,鸽子连忙从罗网中逃脱,飞向了天空。

有时我们的举手之劳便能帮助他人走出困境。如果你乐于帮助他人,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就会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也会获得他人的倾力相助。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大批工人失业,许多人生活得很艰难。一位刚刚20岁的姑娘苏珊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找到一份在一家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

一天,店里来了一位40岁左右的男顾客,尽管他看上去穿着整齐干净,很有修养,但是很明显,这也是一个遭受失业打击的不幸的人。此时店里只有苏珊一个人,其他几个职员刚刚出去。苏珊向他打了一个招呼,男子不自然地笑了一下。

这时,电话铃响了。苏珊赶紧去接电话,由于过于着急,她一不小心,把摆在柜台上的盘子打翻了,盘中装着的5只珍贵的钻戒掉在了地上,本来是刚才有个顾客想买钻戒,顾客走后她没有及时放回去,因此才发生了上面这件事。苏珊慌忙弯腰去拣,可她拣回了4只以后,却怎么也找不到第5只戒指,到处都找遍了,就是找不到。当她抬起头时,看到那位男士正要离开,顿时,她明白了为什么找不到最后一只钻戒。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旋转门时,苏珊温柔地对他说:“对不起,先生,请留步。”

男子转过身来,两个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苏珊的心在狂跳,她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什么事?”他终于开口说道。

苏珊镇静了一下,说道:“先生,我找到这份工作很不容易,不是吗?”男子一直注视着她的眼睛,一会儿,他笑了出来,苏珊也微笑着看着他,她知道问题解决了。“是的,你说的对。”他说,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你祝福吗?”握完手后,他转身缓缓地走向门口。

苏珊目送着他的身影在门外消失,转身走回柜台,将手中的第5只钻戒放回原处,她很高兴。

在这里,苏珊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当她明白第5只戒指在那个中年男子手里时,她没有大喊大叫,因为这样可能会激怒对方,从而给自己带来危险;她也没有选择报警,这样虽然能将那个男子送进监狱,但她自己也有可能因此而失去工作。所以,聪明而善良的苏珊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她用“心”去感化对方,对方在她的真诚的态度的感召下,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交出了戒指。

这个男子不会因为一念之差而蹲监狱,而苏珊的难题也解决了,这样的结局正好是两全其美。所以,很多时候,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采取“守拙”的方法保护自己

在很多人的眼里,“傻”是不可取的,是白痴的代名词,但事实并非真的如此,有时候,你的傻可能为你赢来很多的益处。因此,生活中很多具有交往艺术的人都会喜欢选择在某些场合装“傻”。可见,装“傻”是“大智若愚”的必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有智谋的人保护自己的一种处世计谋。

过于聪明的人,常是别人猜忌的对象。因为任何有所图谋的人都有可能从事情刚开始筹划时便被识破。一旦发现有人独具慧眼,那么为了保全自己的一切,必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加以掩盖,散布流言,捏造罪名,甚至谋杀。历史上古今中外,这样的事多得不胜枚举。所以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一般都采取“守拙”的方法保护自己,那种聪明全露在外面的行为实际上才是真正的愚蠢。

大智若愚的计谋表现各不相同,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下面几种“大智若愚”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不可聪明过度。

齐国的隰斯弥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眺望。三面的视野都很畅通,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遮蔽了。

田成子当时也没说什么,隰斯弥回到家里,叫人把树砍倒,没砍几下,隰斯弥又不叫砍了。他的家人问:“您怎么又这样快改变主意了。”隰斯弥答道:“谚语说,知道深水中的鱼是不吉祥的。现在田成子将要干一件大事,事情非同小可,而我却表现出我能够在精微处察觉事情的真相,那我必然会有危险了。不砍倒树,未必有罪。而知道了别人的隐秘,那罪过和危险就不得了。所以我才决定不把树砍倒。”

第二,愚术不愚。

古代有一个国王很喜欢别人说他英俊潇洒,但他自己却身有两处残缺,瞎了一只眼睛外加少一腿。有次他心血来潮,要让画师给自己画像。第一位画师是个老实人,他规规矩矩地画出了国王的本来面目——又瞎又瘸。国王看后不禁怒从心头起:“这个可恶的画师竟敢把我画得如此丑陋,真是该杀。”于是这个本分的画师被杀害了。

国王不甘心,又找了一个画师来画像,这个画师知道了面前那个同行的悲惨结局,再也不敢照实描绘国王的缺陷了。他在画布上画了一个双眼明亮、两腿矫健的国王,心想这下国王该满意了吧,结果国王又一次大发雷霆:“这难道还是我吗?”第二个画师也没逃出被杀害的命运。

这下国王的画师们谁都不敢再给国王画像了,没想到有个小画工自告奋勇地说他能画好,大家都替他捏一把汗。小画工画啊画啊,最后,国王的肖像终于完成了。这回国王看着肖像笑了,夸小画工真是个聪明的人。

小画工是怎样画的呢?他既没有像第一个画师那样把国王的缺陷完全表现在画布上,也没有像第二个画师那样不顾实际妄画。他画的国王是这样的:侧身骑在马上,残缺的那条腿隐在马鞍的后面,双手举着猎枪,眯着一只眼在瞄准,而这只眼正是那只瞎眼。画面上是一个英姿勃发骑马打猎的国王,看不出任何缺陷,可谁也不能说他像第二位画师那样改变了国王的本来面目。

小画工确是聪明人,他采用了既不全真也不全伪的“愚术”的方法,令挑剔残暴的国王也没有话说。

记住:在与人相处时,适当地采用一些装“傻”的方法,对我们做人做事都有好处。和为贵,要善于团结周围的人

有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在一个下雨天,3个化缘的和尚偶然在一个破庙里相遇。“这庙为什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的问题。“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庙宇不修。”乙和尚说。“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说。

三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留下来各尽所能,看看谁能最成功。

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宇,丙和尚化缘讲经。在3个和尚的共同的努力下,庙里的香火逐渐旺盛,庙宇经过整修后,也恢复了旧观。“都因我礼佛虔心,所以菩萨显灵。”甲和尚说。“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库务充实。”乙和尚说。“都因我劝世奔走,所以香客众多。”丙和尚说。

三人日夜争执不休,庙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当庙宇已破落得无法安身时,3个和尚只得各奔东西,在分手的那天,他们总算得出一致的结论:这庙的荒废,既非和尚不虔,也不是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团体的力量是无限的,任何人都无法完全抛弃社会和团体,如果想单凭个人的力量去战胜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困难,那么成功的几率就很小,毕竟个人的力量太薄弱,是微不足道的。

生活中,那些成功人大多善于团结周围的人,并和他们“拧成一股绳”,利用团队的力量去获取更多的财富。

创造了微软神话的比尔·盖茨只是一个计算机技术天才,如果没有史蒂夫·鲍默尔,微软绝不可能成为世界的“霸主”,微软也绝不可能在历次反垄断诉讼中,能很快地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和解协议。和微软相比,国内的企业也不乏团队合作与优势互补的例子。著名家电企业——海尔电器虽然有张瑞敏这个大胆的战略家,但如果缺少了杨绵绵这个善于执行的人,也不可能会成就现在的海尔;联想的柳传志固然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韬略家,但如果他不能使杨元庆等人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不可能造就联想的辉煌;海信的周厚健虽是一个掌舵的能手,但如果没有于淑敏的冲锋在前,也不会有海信今日的业绩。

但是,很多人虽然一再向他人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却忽略了自身也必须具备这种精神。因此,在工作中,他们拉帮结派,搞小集体、小圈子,对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同僚要么打击,要么孤立;或是任人唯亲;或是对才华超过自己的同僚进行排挤;对表现突出的下属要么“放逐”,要么解雇……结果到头来把自己弄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或“光杆司令”。历史上,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最终刘邦胜出的故事就证明了这个道理。

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的战争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属于实力派人物,其势力远远超出刘邦,而且他“力拔山,气盖世”。若论单打独斗,别说他能以一当十,就是以一当百也不为过;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开始,只要他亲临战斗,则每战必克,刘邦则临战必败,但结果却是刘邦势力越来越大,而他的势力却越来越小,最终落得个被围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项羽至死也没弄明白,他到底失败在什么地方,还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反观刘邦,不仅本领不如张良、萧何、韩信这“兴汉三杰”,而且还“好酒及色”。早在当亭长时,“廷中吏无所不狎侮”,简直就是地痞流氓。但在与项羽的战争中,却最终打败项羽,夺得天下,胜利还乡,高唱《大风歌》。为什么会这样呢?

刘邦在建国后的一次庆功会上,曾向群臣解释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刘邦把胜利的原因归结为他能识人用人,而项羽则不能识人用人。刘邦的说法传承日久,并经过历史的强化而成为他战胜项羽的最佳解释。其实,刘邦的胜利是团队的胜利。他使英雄有了团队,团队有了统帅,并像狼群一样结成整体,所以打败了项羽。而项羽则仅靠匹夫之勇,仅靠单打独斗。虽然可以“以一当十”,甚至可以“以一当百”,结果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坚强的后盾,没有建立起一个人才各得其所用的团队,所以失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见,团队精神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有了团队精神,你才会与同僚结成一个整体,与他们上下同心,拧成一股绳,当所有人劲往一处使,那种力量能所向披靡,征服一切。该收敛时收敛,该隐忍时隐忍

古人曾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些都是劝诫我们处世时不要太露锋芒的“金科玉律”,因为一个人如果锋芒太露,就容易遭人嫉恨,更容易树敌。在公众场合里装一次傻,忍让一点,既可以给他人“面子”,又能表现自己做人的境界,这样不但会为自己赢得好的人缘,还能保证自己平平安安,不至于惹祸上身。

在我们身边,那些真正具有智慧的人都是懂得含蓄节制、处世不张狂的人。特别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们更需要适度的收敛,才不会遭到周围人的反感,也不会有什么把柄落到别人手上,从而不会人为地在自己前进的路上设置障碍。《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是一位深谙此道的人,他懂得在什么时候露出锋芒,更懂得在什么时候恰到好处地收敛,因此无论在刘备手下还是辅佐阿斗时,他都能相安无事,进退自如。

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动诸葛亮“出山”,并且对他极为信任和器重,事无巨细都向他请教,因此诸葛亮可以尽露锋芒而无所顾忌,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占其一。

刘备死后,阿斗即位。刘备生前曾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佐,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无能,你可以自立为君。”

听了刘备这句话后,诸葛亮并没有喜形于色,善于自省的他反而从中听出了另外一层意思——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自己,他说让自己为君,怎么知道他没有杀自己的心思呢?于是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呢?”说完,叩头流血。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立即收敛锋芒,他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制”的把柄,甚至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

毫无疑问,诸葛亮之所以能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得以保全自己,除了他的声望外,另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他能通过自省,迅速调整自己的处世态度,即在阿斗即位后,立即收敛锋芒,低调做人。如果他不懂得反省,就不明白低调做人的重要性,也就不能在复杂的局势得以自保。

不过,如果我们总是深藏不露,就有可能无法得到重用;但锋芒太露,又容易给自己带来灾难,所以,显露才华要适可而止。当我们既有才华又懂得在什么时候有分寸地表现时,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极具智慧的人。而那些咄咄逼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人,喜欢到处“显山露水”,却常常成了别人的靶子!

同样是三国时的杨修,自幼才气过人,后入僚曹营,在给曹操当主簿期间,把职责范围之内的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深得曹操赏识。但杨修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喜欢锋芒毕露,即使在曹操面前也不知道收敛,结果因此而白白丢掉了性命。

有一次,曹操大兴土木,扩建府院,整修房舍。在房子还未完全盖好时,曹操去视察了,但他感到不满意,就派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见了,谁也不敢问原因。

当曹操离开地后,工匠们才七嘴八舌地说道;“这是什么意思啊?是嫌我们设计得不够灵活吗?还是想让门活动起来?”

恰在这时,杨修看到了“活”字,就叫人把大门改小。大门改小和“活”字何干?杨修解释道:“门中加个‘活’字,不就变成‘阔’字了嘛!丞相是嫌门太宽了。”工匠们将门改小后,曹操果然很满意。

又有一次,有人送曹操一盒点心,曹操只吃了几口,便在盒盖上题了3个字:一合酥。大家不知曹操写这个字的玄机。

这时杨修把盒子打开,吃了一口点心。

众人问他怎么回事,他回答:“丞相要大家‘一人一口酥’,你们还愣着干吗?”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合”字拆开念就是“人一口”,那么“一合酥”就变成了“一人一口酥”。

曹操的本意虽如此,可是杨修的不断卖弄却使他非常反感,从而生出要治他一治的想法。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攻汉中,曹操打算弃守,却心有不甘,于是左右为难起来。

有一天,部属向曹操请示军中口令,曹操竟出令为“鸡肋”。“鸡肋?”又一个令人费解的词语,大家都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惟有杨修开始动手整理起行囊,准备打道回府。大家感到惊讶,就问他为什么那样做。

杨修说:“鸡肋这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用它来比汉中,这不是明摆着要撤军吗?”

曹操巡营,见众将士在收拾行装,明白原因后,抓住这个机会以“惑乱军心”之罪名把杨修给杀了。

其实,杨修聪明绝顶,他不是不知道曹操早就对他心怀不满,但他恃才傲物,不知道反省自己,更不知道君臣之间还是有巨大的区别的,如果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会有所节制地显露才华,从而避免杀身之祸。

当然,在现代社会里,无论我们怎样张扬、咄咄逼人都不会遭到杨修那样的结局,但是一个不懂得自制、到处张扬的人,肯定会引火烧身,而放底姿态做人则是成功处世的前提。要有气度,生活不会亏待有雅量的人

一个人的成就和他自己所拥有的气度和胸怀是分不开的。心胸宽广之人,在宽恕他人时,也能够赢得他人的爱戴和信任。

雷尔·忽亚累思是1858~1872年的墨西哥总统,墨西哥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民主主义者。他是个纯血统的印第安人,牧童出身,连续当了四任总统。微贱的出身和他建立的丰功伟绩,使他成为一个传奇人物。

一次,忽亚累思到维拉克鲁斯视察。他被迎进了卡利州长的官邸。州长给共和国总统安排了最好的房间,但忽亚累思借口奥坎波的房间更接近浴室,恳求和他交换。在总统一再要求下,奥坎波让步了。第二天清晨,忽亚累思走出房间到浴室去。可浴室没有水。他拍了几下手掌,来了一个名叫罗娜的女仆,她是个乡村妇女,已经不很年轻,还很有点脾气。“你要什么?”女仆问道。“请打一点水来。”忽亚累思请求她。“你要乐意,就等着吧。好个爱干净的印第安人!我总得先招待总统吧!”

忽亚累思什么话也没说,就回自己房间里去了。过了一刻钟左右,总统又请她打点水来。“你要乐意就等着,我得先伺候忽亚累思先生!真不像话!没见过你这么不识相的人!这么着急,你就自己动手嘛,水龙头就在那儿!”说着给他指点了庭院一角的一个盥洗处。

忽亚累思没对发脾气的罗娜说什么话,自己走去打水漱洗。

到吃午饭的时候,那个女仆穿上了她最好的衣服,心情紧张地盼着见到共和国总统,希望有机会荣幸地伺候他。

突然间,她看见那个不识相的印第安人穿一身黑色大礼服,在主人卡利陪同下,沿着走廊穿过大厅。“那家伙也来了。”那个女仆自言自语道。

当女仆看见大家一直等那个印第安人坐到他的高背椅上之后才敢入座,她吓得面无人色,浑身哆嗦,不由得惊叫一声。大家转过身来瞧那个尴尬的女仆,她哭得悲悲切切。忽亚累思站起身来,亲切地拉着她的胳臂说:“别哭了,小姐。您不要担心,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嘛。如果您的工作是招待大家,那您就干去吧,因为这里每个人都应当尽自己的本分。”

人在愤怒的时候,总是说些尽可能伤害别人的话,这样才显得话的分量。但当我们冷静下来的时候,也许会后悔曾经的冲动。当你遇见生活中不如你所愿的事时,请你冷静下来,多一份包容吧,包容别人,也就是包容自己。

应该承认,有些高贵的品质是普通人毕生企望但仍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但一个人的雅量却是完全能够通过修炼而得到的。

佛家有典故说:释迦牟尼佛功得圆满,有人却妒性大发,当面恶意中伤他。

佛祖笑而不语。待那人骂完后,佛祖问:“假如有人送你东西,你不愿意要怎么办?”

那人答:“当然是还给他了。”

佛祖说:“那就是了。”

于是,那人羞愧而退。

这个故事就是告诫人们要多些雅量。

有人问雅典的哲学家汰波士:“你由哲学中获得了什么?”“一个人无法具有和所有人交往的能力。”汰波士回答说。

有人以挖苦的口气对他说:“我常常在富人的邸宅见到阁下在……”

这种语气对哲学家似有非难之意,但是汰波士坦然地回答说:“这就如同在患者家中见到医生一样,只是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想当医生而不做病人吧!”

史拉科赛王问汰波士道:“为什么富有者都不想进入哲学的殿堂?”

这位主张快乐主义的哲学家慨然回答说:“哲学家知道自己的需要,而有钱人却不知道。”

有一次,哲学家的朋友有事请求国王应允,但国王却不答应,哲学家于是跪在国王的脚下。国王终于答应了朋友的请求,但四周的人却没有一个愿意称赞他,反而幸灾乐祸地说:“你们瞧一瞧,那卑屈的态度算什么呢?这怎能算是哲学家呢?”

嘲笑他的人不少,但是他却若无其事、表情淡淡地说:“该受到嘲笑的也许不是我,而是耳朵长在脚上的国王吧!”哲学家的这份雅量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记住:生活不会亏待有雅量的人!待人要厚道,让善念相伴一生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家培根曾说:“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在性格中具有这种天然倾向的人,就是‘仁者’,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因为它属于神的品格。”可见,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质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很久以前,西藏有一位高僧叫潘公杰。每天打坐的时候,他都在面前放黑白两堆小石子,来辨识善念恶念。善念出现时,拿一颗白石子放在一边;恶念出现时,取黑石子一颗放在另一边。

佛法中的善念是利益大众,恶念则不简单指杀人越货。在脑中转瞬即逝的享乐之念以及贪慕、忌妒、嗔恼等都可称之恶念,而欺诈偷盗已是罪恶了。

以现今的角度阐述,善念即仁爱,而恶念不过是欲望。欲望是什么?“是我们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卢梭)。由于欲望的指引,人生克服种种困难走向满足。“因此,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爱自己,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东西”(卢梭)。可见自私的本性已经深植人性之中,所谓欲望实为生存之道,不应有善恶之分。

然而,爱自己须有一个限度,超过此限,就可能变成恶,甚至罪。而人的欲望恰恰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为了共同的利益,爱自己还应该爱我们生存的环境,注意到别人也需要爱。不能推及他人与环境的爱,叫做冷酷,这就是恶的生成。

一个人把爱兼及他人与环境,包括植物、动物,佛法称之为“慈”。如果目睹苦寒之中的贫儿老妇,心里生出一点点同情心,则是另一种大善。这种情怀,即所谓“悲”。慈悲两字,听起来有些苍老,有人甚至会觉得它陈腐,实际它穿越时代,是凝注苍生的大境界。今天流行的“关怀”以及“温馨”,不过是它的现代版,内涵如一。

善念其实是小小的火苗,倘若不精心呵护,它在心中也就旋生旋灭了。并不是说,只有造福子孙万代才叫善。譬如有人建议削平喜马拉雅山,让印度洋的暖流涌入,使干早的西北大地变成热带雨林。此善大则大矣,却要我们等待太久。古人有诗:“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虽然琐细,读后感觉心中暖暖的,大过印度洋的暖流。

潘公杰大师在黑白石子中辨识善恶二念,到晚上检点,开始时黑石子多。他掴自己的耳光,甚至痛哭、自责:你在苦海里轮回,还不知悔过吗?

三十多年之后,潘公杰大师手下全变成白石子了,他终于修成菩提道。

根据心灵的基本原则,人类是能够为了善本身而追求善的,也许我们达不到高僧那种至纯之境。爱自己原本也没有错,我们是凡人。然而,无论“利己心”走得多远,有善念相伴,你都会是一个好人。

有善念的人待人厚道,心灵像质朴的泥土,能哺育出令人喜爱的红花绿草。心怀善念者,最快乐最幸福,那些播种善良的人,终究会收获好的声望和荣誉。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夏原吉,湖南湘阴人,是明宣宗时的宰相。为人宽厚、豁达,素有君子之风。

有一次,夏原吉巡视苏州,婉言谢绝了地方官的招待,只在客店里进食。厨师做的菜太咸,使他无法入口,他仅吃些白饭充饥,并不说出原因,以免厨师受责。

随后,夏原吉巡视淮阴,在野外休息的时候,不料马突然跑了,随从追去了好久,都不见回来。夏原吉不免有些担心。

此时刚好有人路过,夏原吉便上前问道:“请问你看见前面有人在追马吗?”

话刚说完,没想到那人却怒目对他答道:“谁管你追马追牛?走开!我还要赶路。我看你真像一头笨牛!”

这时,随从正好追马回来,一听这话,立刻抓住那人,厉声呵斥,并要他跪下向宰相赔礼。

可是夏原吉阻止道:“算了吧!他也许是赶路辛苦了,所以才急不择言。”便笑着把过路人放走了。

有一天,一个老仆人弄脏了皇帝赐给他的金缕衣,吓得准备逃跑。

夏原吉知道了,便对他说:“衣服弄脏了,可以清洗,怕什么?你就安心留在府里吧。”

又有一次,一位刚进相府不久的年轻仆人,在给他收拾书房时,不小心打破了他心爱的砚台,一直躲着不敢见他。

夏原吉便派人安慰他说:“任何东西都有损坏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件事呀!”

因此,夏原吉家中不论上下,都很和睦地相处在一起。

当夏原吉告老还乡的时候,寄居途中旅馆,一只袜子湿了,命伙计去烘干。伙计不慎,袜子被火烧了,伙计却不敢报告。

过了好久,才托人情请罪。夏原吉笑着说:“怎么不早告诉我呢?”说着就顺手把剩下的一只袜子丢在了垃圾桶里。

夏原吉回到家乡以后,每天和农人、樵夫一起谈天说笑,显得非常亲切,不知道的人,谁也看不出他是曾经做过朝廷宰相的人。《菜根谭》一书中曾说:“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旨在说明做人要有平和、谦让的美德。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人一步。只要心中常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人生就会快乐安详。

也许你没有夏原吉那么高的职位,也许你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你一定能像他那样具有忍让、宽容的美德,这一点平凡人也能做到。成全他人,就是成全自己

小时候,惠特曼住在加拿大挪瓦斯科塔的乡下时,发生过一件事:一位邻居的太太去世,鳏夫整日酗酒,根本不管孩子。

村中有位寡妇把那家的一个男孩带回自己家。她很贫穷又没上过学,但却竭尽全力照顾那个浑身发抖、性情孤僻的孩子。

那个男孩好像转瞬间变了,个子长高了,性格也开朗了,但是惠特曼和其他的孩子都与这个男孩不熟,谁也不跟他讲话,这使他很自卑。

有一天,男孩的养母看见惠特曼等人在玩耍,而那孩子却躲在一边抽泣,没人理睬。她把他带回屋里,对惠特曼等人大动肝火:“我不准你们这样待他!这孩子也是人。现在的生活会影响他的一生,每次我使他稍微抬起头来,你们又把他压下去。你们不想让他活吗?”

许多年过去,惠特曼总也忘不了这件事。它使惠特曼第一次领到深刻而严肃的人生哲理——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毁弃他人;互相帮助能使人奋发向上,互相抱怨会使人退缩不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影响就像阳光与寒霜对田野的影响一样,每个人都会随时发出一种呼唤,促使别人荣辱毁誉,生死成败。

成全他人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甚至是你的一次举手之劳,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遗憾的是,有些人总认为成全他人就会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其实不然,比如你不再在单位里为一笔数目很小的奖金而与同事争个你死我活时,你不会失去什么,因为你原先拥有的东西没有失去一厘一毫,而同事则上有生病的老母,下有上学的孩子,你为何不成全他们呢?成全他人,就是成全自己。少生气,多争气

在生活中,谁都难免会遇上一些不开心的事,如当你身边的人在学习或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你却还在原地踏步时,你是不是会很生气呢?的确,生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它往往是一种不假思索的反应,但它又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生气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只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会使人失去理智,做出许多抱憾终生的事来。所以,古人曾教诲我们——生气不如争气。

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不可能处处是逆境;人生有巅峰也有谷底,不可能处处是谷底。因为顺境或巅峰而趾高气扬,因为逆境或低谷而垂头丧气,都是浅薄的人生。真正的人生需要磨炼。面对挫折,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气,那么你注定永远是个弱者。只有学会坚强,积极向前,以平和的心态,让自己做得更好,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快乐而充实,正如人们常说的生气不如争气。

有一个叫王有福的人,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爷爷希望他能改变他们家贫穷的现状,寄希望于有福的身上,于是便给他取了这么一个名字。

王有福因为家里穷,从小就经常受到邻居家的小伙伴们的欺辱。他们经常把稻草编成一个圈,用树叶垫底,将泥土、鸟粪之类的东西放在里面,然后戴到小有福的头上,并大声地起哄:“有福啊,你可真有福,我们都没帽子戴,你却戴着这么新潮的帽子,哈哈……”小有福非常生气,真想冲上去和他们打一架,但一想自己若和他们打架,人单势弱,必定打不赢,扭打中很可能撕坏衣裳,自己本来就穷,撕烂了衣服根本没钱买新的,家人也会跟着伤心。于是,他就对自己说:“我不生气,我应该争点气。在物质上,我是不如别人,这是事实,但我可以在学习上超越他们,通过学习才能改变我的命运,做一个真正‘有福’的人。”

小有福有了这样的心态,今后不管小伙伴们怎样取笑他、捉弄他、欺辱他,他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激励自己在学习上奋发向上。有时也有人问他:“别人这样对你,你怎么就不生气啊?”他就会回答说:“生气有什么用啊?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生气还不如争气!有那生气的时间还不如多学点知识。”因为他的从不与别人打架闹事,不与别人争长论短,加上学习成绩也特别优秀,所以常常得到老师和大人们的赞扬。

小有福也非常争气,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考上了重点中学,后来又考上了一所有名的大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顺利完成了学业,并找到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成了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改变了穷苦的命运。而他小时候的那班小伙伴却大多早早退学在家种田或外出打工,拿着微薄的收入。

的确,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时,生气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伤神,有损身体健康,甚至会使人失去理性。因此,当你周围的同事获得升职或加薪,而你还在“原地踏步”时,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忙着生气,而是要反省自己,找找自身的原因,或许是你专业知识不够或工作技能缺乏。找到自身原因后,你可以把生气时投入的时间、精力都用于学习、工作上。如此一来,就能把自己从“生气”中解脱出来。当你凡事去努力争取、去付出、去奋斗时,或许将来能有所成就,从而也就能为自己争一口气。

第二辑 命好不如心态好

世界上没有真正幸运的人,那些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拥有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正是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他们才努力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从他们成功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左右我们前程的不是命运,而是心态,换言之,命好不如心态好!要改变你的世界,先改变你的心态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只有高学历、高智商、广泛人脉的人才能改变自己的世界而一个普通人,特别是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是无法改变自己的世界的,其实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因为任何的世界都可以改变,其前提是要先改变你的心态。

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朝外看,一个看到的是泥土,另一个却看到了星星。生活在同样一个世界上,有的人过得幸福、快乐、富有,有的人却一直生活在苦恼和贫困之中。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多大区别,只是由于各自心态的不同而造成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曾经有两个乡下年轻人外出打工,一个想去上海,一个要去北京。在候车厅等车时,听到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了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想去上海的人听说北京人好,一想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庆幸车没到,不然一到上海真掉进了火坑。

去北京的人想,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互换了车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大商场里试吃的点心也可以白吃,他整天偷着乐。

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开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这个人在建筑工地装了10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

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了5次,净赚了40元钱。一年后,凭着“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个小小的门面。

后来,他在常年的走街串巷时,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而不洗招牌。他立即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慢慢地他的员工发展到几百人,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数年后,他坐火车到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空啤酒瓶。就在递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数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态是一柄双刃剑,积极的心态成就人生,消极的心态则毁灭人生。如果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世界,首先就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心态是正确的,我们的世界也会是正确的。

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积极心态的重要性。他们把自己过得不如意的原因归咎于上天对自己的不公平,未能给自己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导致自己一直碌碌无为。那么,人生的结局真的是由于外界环境所造成的吗?

当然不是。正如世界著名潜能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所说:“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持什么样的心态。”

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心态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总是喜欢用消极的心态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由此可见,心态的改变就是命运的改变。你能飞多高,全由你的心态制约

很多人都习惯于把自己的失败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归结于自己的“命”不好。事实上,不是他们的命运不好,而是消极的心态影响了他们。英国著名文学家狄更斯就曾说:“一种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具力量。”这句不朽的名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同一件事情由不同心态的两个人去做,其结果必然相反。所以,与其抱怨命运,不如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积极的一面。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遭遇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有好有坏。碰上坏事情,一些人的心情也随着变得糟糕起来。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凡事都有好的一面,都蕴藏着美好的东西。这就要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它。

有一个人从一棵椰子树下经过,一只猴子从上面丢下来一个椰子,正好打中了他的头。

这人摸了摸肿起来的头,然后把椰子捡起来,喝椰汁,吃果肉,最后还用外壳做了一个碗。

亲爱的朋友,假如猴子丢下的那个椰子打中的是你的头,你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个“意外的打击”呢?如果是怨恨,是咒骂,那么不但无济于事,反而还会使你的心情变得更糟糕;如果你选择了积极的心态,就像故事中的那个人一样,只是摸了摸头上的肿块,然后捡起椰子,饶有兴致地吃掉果肉,并把椰壳做成一只碗。这时你也有可能因心情的变好而感谢那只猴子、头上的肿块和椰子。因为如果没有这一切,或许你就无法解决旅途中的寂寞、饥饿和无聊。

小王和小江同时被公司解雇了,这如同“晴天霹雳”。小王在找不到其他工作时,干脆自己做起了小生意。这是他第一次当老板,做自己以前并不想做、也不熟悉的事。虽然面临很多的困难,但小王却突然觉得生活更有意义,更具有挑战性,并认为这一切都是“晴天霹雳”带来的好处。

面对失业,小江却选择了沮丧、颓废,他不愿重新去找工作,也不愿像小王那样自谋生路,而是一味地怨天尤人,终日咒骂上苍的不公平。

若干年后,小王和小江在大街上相遇了。这时的小王作为一个施舍者,向街边一个年老的、衣衫褴褛的乞丐递过去10块钱,而那个伸着双手,跪在地上的乞丐正是当年的小江。

当初同样的境遇,两人面对“晴天霹雳”的不同心态,才造就他们今天的天壤之别。

因此,当灾难突如其来,你与其以消极的心态待之,不如以积极的心态去化解。当你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化解灾难时,你就有可能从中得到更大的益处,这难道不是人生中的另一番收获吗?

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对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成功卓越者活得充实、自在、潇洒;失败平庸者过得空虚、艰难、猥琐。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

这是为什么?仔细观察、比较一下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心态,我们将发现“心态”会导致人生惊人的不同。希尔举了一个推销的例子:

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努力,失败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发大财而回。

这就是一念之差导致的天壤之别。同样是非洲市场,同样面对打赤脚的非洲人,由于一念之差,一个人灰心失望,不战而败,因为他怀着消极的心态;而另一个人满怀信心,大获全胜,关键在于他拥有了积极的心态,勇于和敢于去开拓。

生活中,之所以失败平庸者多,主要是心态有问题。遇到困难,平庸者总是挑选容易的倒退之路。总是想着“我不行了,我还是退缩吧”,结果陷入失败的深渊。成功者遇到困难,仍然拥有积极的心态,用“我要!我能!”“一定有办法”等积极的意念鼓励自己,从而想尽办法,不断前进,直到成功。

因此有人说,我们的环境包括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都是由我们自己的态度来创造。马尔比·D·马布科克说:“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是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可是成功的要素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成功是运用积极心态的结果。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而是由他们自己的心态所制约。”命好不如心态好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面对别人的成功时,他们总是感慨对方命运好,得到了上天的眷顾,而自己呢?一辈子倒霉,上学时没有赶上好老师;工作时没有遇到正直的老板;自己开公司时又遇上金融海啸……

其实,世界上没有真正幸运的人,那些成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拥有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正是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他们才努力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从他们成功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左右我们前程的,不是命运,而是心态,换言之,命好,不如心态好!吴士宏成功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

吴士宏一度被称为“打工皇后”。不过,在多年以前,吴士宏还只是一个护士。1985年,她决定到IBM去应聘。当时,IBM的招聘地点在长城饭店,这是一个五星级的饭店。

她后来回忆说,在长城饭店门口,自己足足徘徊了5分钟,呆呆地看着那些各种肤色的人从容地迈上台阶,简简单单地进入另一个世界。她的内心深处无法丈量自己与这道门之间的距离。经过一番思考,她鼓足了勇气,迈着稳健的步伐,穿过威严的旋转门和内心的召唤,走进了世界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IBM公司的北京办事处:她的确是个人才,顺利地通过了两轮笔试和一轮口试,最后到了主考官面前,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

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现在已经见到了阎王,她什么也不怕了。主考官没有提什么难问题,只是随口问:“你会不会打字?”

她本来不会打字,但是本能告诉她,到了这个地步,不能有不会的。

于是,她点点头,只说了一个字:“会!”“一分钟可以打多少个字?”“您的要求是多少?”“每分钟120字。”

她不经意地环视一下四周,考场里没有发现一台打字机,她马上就回答:“没问题!”主考官说:“好,下次面试时再加试打字。”

实际上,吴士宏从来没有摸过打字机。面试结束,她就飞快地跑到一个朋友处借170元钱买了一台打字机,然后没日没夜地练习一个星期,居然达到了专业打字员的水平。

她被录取了,她成了这家世界著名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但她得到的不是白领,而是一个卑微的角色,主要工作是泡茶倒水、打扫卫生,用她自己的话说,“完全是脑袋以下的肢体劳动”。她为此感到很自卑,她把可以触摸传真机作为一种奢望,她所感到的安慰就是自己能够在一个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而又安全的地方做事。可是作为一位服务人员,这种心理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了。

一天,吴士宏推着平板车买办公室用品回来,门卫把她拦在大门口,故意要检查外企工作证。她没有外企工作证,于是在大门口僵持了好一会儿,进进出出的人就像看大街上耍猴的那样,个个都投来一种异样的目光。作为一位女性,她的内心充满了屈辱,但是她知道得到这份工作不容易,她没有发泄出来,不过她暗地里咬着牙齿在说:“我不能这样下去!”

还有一件事情冲撞着她的内心。

有个女职员,香港的,资格很老,动不动就喜欢指使人给她办事,吴士宏就是她的主要指使对象。一天,这位女士叫着吴士宏的英语名字说:“Juliet,如果你想喝咖啡就请告诉我!”吴士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不知这位自以为是的女士说的是什么意思。

这位女士说:“如果你喝我的咖啡,每次都请你把杯子的盖子盖好!”吴士宏本来是一个很会忍气吞声的人,这次女性的温柔全都不见了,因为那女人把自己当成偷喝咖啡的小毛贼了,这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她顿时浑身战栗,就像一头愤怒的狮子,把埋在内心的满腔怒火全部发泄了出来,吴士宏发誓:有朝一日,我要去管公司里的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是外国人还是香港人!甘愿自卑,就只能沉沦下去;不肯自卑,就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吴士宏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她在默默地寻找着自己的最佳出路。

最终,在与她一起进IBN的人中,她第一个做了业务代表;她第一批成为本土的经理;第一批成为赴美国本部进行战略研究的人;她第一个成为IBH华南地区总经理。最后,吴士宏还登上了IBH(中国)公司总经理的高位。

假如吴士宏当初认命了,那么今天的她可能还是一个护士;进入IBH后,如果她不及时调整心态,她也许永远是一个勤杂工。正因为她懂得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因此再每一次遭遇打击时,她都没有选择消沉,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所以,她能一步一步走向事业的顶峰就顺理成章了。

可见,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格局不是由命运来安排的,而是由我们的心态来决定的。心态好,命运就好!将自己置于幸运的基点上

生活中,有的人总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人,没有在福利优厚的单位工作,没有做高官的伴侣,没有学习成绩永远第一的孩子……其实,这世界上没有绝对幸运的人。换言之,幸与不幸是没有标准的,它只是一种心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你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那么你就是幸运的。

反过来,遭受一点厄运就马上大呼不幸,那也只能让你感觉自己更加不幸。如果你把一点点的不幸置于显微镜下面,并且长时间地看着,你甚至会被自己看到的一切吓倒。不幸的感觉就会把你带进绝望的深渊而不可自拔。

一次,一位将军率船队在海上航行,途中遇上了暴风雨。一名士兵因是第一次乘船,所以吓得不停地狂呼乱喊,大哭不止,让船上的人几乎都受不了,因为这让本来并不担心的人们开始感到了恐惧。将军气恼地想下令把这名士兵关起来。

这时将军身旁的一位校官说:“不要关他,让我来处理。我想我可以使他马上安静下来。”校官随即命令水手将那位士兵绑起来,丢入海中。那个可怜的家伙一被丢下海,手脚乱舞,狂呼救命。过了几分钟,校官才叫人把他拉上船来。

回到船上后,说也奇怪,刚才歇斯底里大叫不停的士兵,静静地待在船舱一角,半点声音也没有。

将军好奇地问这个校官何以会如此?校官答说:“在情况转变得更加恶劣之前,人们很难体会自身是多么的幸运。”

显然,这位校官是位高明的逻辑学家,在他的手中,幸运就像球拍,而不幸则是球——只有“幸运的球拍”才能将“不幸的球”狠狠打出去。这种逻辑又像大海中一个落难的人,海难是不幸的,但怀中的救生圈却让他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至于漂到哪里,甚至漂多久都不是问题,因为幸运永远在他怀中——他不会因为方位、距离的变化而失去救生圈。所以,即使遭遇海难,他也并不认为自己是不幸的,怀中的救生圈让他相信自己一定会获救。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无论你陷入什么样的艰难境地,都要想到,还有比这更不幸的,相比之下,我已经够幸运了。

如果总将自己置于幸运的基点上,会使你永远保持积极的、向上的心态。而积极心态是成功的动力。另外,如将大海比作死亡或地狱,对于那位惊恐万状的士兵而言,他无疑是到“地狱”走了一遭——如此“大难不死”的经历,让他觉得这世界已没什么可怕的事了,觉得回到船上是无比幸运的。由此可见,不幸也能给人带来的好处,这就要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它。

从辩证的角度讲:幸运中隐藏着不幸,而不幸中往往会产生令人羡慕的幸运者。古人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说法,正是此意。

道理非常简单:过多的幸运只会让一个人意志逐渐薄弱,根本经不起不幸的打击,一旦遭遇波折,只能怨天尤人。

不幸对于幸运儿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无力抗拒。因为幸运儿习惯了幸运,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有一帆风顺、心想事成,他们不认为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就像温室中的花朵,失去了抗击风雨的能力。而不幸对于那些经常遭受不幸折磨的人来说是家常便饭,常吃这种“不幸饭”的人,意志品质都是超强的。他们清楚地知道,人生不是风调雨顺的,幸运只是偶尔光临。

幸运是有限的,不幸却是无限的。一个过早透支了幸运的人剩下的无疑是更多的不幸。这其中自有道理:因为你几乎经不起不幸的打击,一旦被击倒,你这个没经过不幸的“魔鬼训练营”调教的人就很难爬起。如此一来,更多的不幸就会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有时候,甚至别人看来不过是个小小的沟坎,也会成为你的生活中难以逾越的高山。

失败的不幸像多米诺骨牌,一旦倒下便不可收拾;成功的幸运却似流星陨石,轻易落不到你脚下。一个聪明的、有远见的人,一定会懂得正确对待幸运与不幸。

沉湎在不幸中不能自拔,只有死路一条;而置身于幸运中不做居安思危的长远打算,后果同样不堪设想。所以,常把自己置于幸运的基点上,我们的心态就会变得积极,而一个心态积极的人,又有什么不幸能够打垮他呢?心态好,一切才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困境。在困境中,有人烦躁不安,怨这怨那;有人平静如水,默默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持前一种态度的人,往往无法走出困境;而持后一种态度的人,则能顺利地走出困境。

几年前,央视曾做过一期节目,一位叫杭平的挖煤工人被埋在地下,34天后竟存活下来了。在《实话实说》中看到杭平回答问题时的那种冷静,根本没有人会想到他只有26岁。如果他不冷静,怎么会想出那么多在地下保持生存的办法,怎么会想出用眼镜镜片去割驴子的肉,用来充饥呢?可见,好的心态对处在逆境中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有这样一个十分经典的案例:

一辆冷藏车送货到一家商场,司机停好车后,就和货主吃饭去了。一位搬运工人独自卸货,当他进到冷藏车厢后,门被风一吹,合上了。

等司机和货主回来,不见了搬运工人,他们到处找,结果在冷藏车中找到了他。可是他早已缩成一团死去多时了。

司机便成为谋杀嫌疑人,但是后来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冷藏车的冷气根本没有启动,也就是说冷藏室里的温度是恒定的,不足以致人死地,而且司机与搬运工人之间没有任何利害关系。

经过专家鉴定,搬运工人是吓死的,冷藏室的门被风吹关后,他以为自己必然会被冻死,终于被恐惧击倒。

心理学家说,每个人其实都活在自我设置的情境之中,关键在于面对任何一种境遇,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心境去对待。对心境的选择不一样,在生活质量的反映上也不一样。有时候,良好的心态要比命运重要得多。换言之,心态好,一切都好。

从上面两个故事中,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与其在慌乱中寻找人生出路而没有结果,不如让自己的心平静,使浮躁的心灵沉淀下来。当心态好时,一切都会朝好的方向转变。如果在困境中更加急躁、慌乱,就会把自己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态度决定成败。无论情况好坏,都要抱着积极的态度,莫让沮丧取代热心。生命可以价值极高,也可以一无是处,随你怎么选择。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记住:人生无论在极坏的时候或是最好的时候,总是美的,而且向来是美的。调整心态,把痛苦转化为能量

不管你是名人后代,还是普通百姓的子女,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一些或大或小的痛苦的事情。当痛苦不可逆转地降临在你身上时,你是欢快地接受还是被痛苦击垮,终日生活在愁云密布中呢?相信下面这个寓言故事能给你以启示。

大海里,河蚌们正在进行一场长跑比赛。谁先达到海边的浅水湾,就推举谁为王。

在庞大的赛跑队伍里,河蚌欢欢跑到了最前面,看来冠军非他莫属了。

当距离浅水湾只有200米时,河蚌欢欢的步子突然慢了下来,一直遥遥领先的欢欢,很快就被追赶上来的几只河蚌甩到了身后。原来欢欢正准备向终点冲刺时,一粒沙子却突然钻进了它的身体。沙子磨砺着它的肌肉,欢欢每前进一步都要忍受钻心的疼痛。就因这颗小小的沙子,大大地影响了欢欢的奔跑速度,它只能拖着痛苦的身子,缓慢地蠕动前行。等它赶到浅水湾时,金灿灿的王冠早已戴在了河蚌东东的头上。

就因为这颗小小的沙子,使河蚌欢欢痛失王冠。欢欢无法忍受沙砾在体内的折磨,它拼命地扭动身体,想摆脱沙砾,没想到沙砾却早已与它的肌肉融为一体了,无论它怎么甩也甩不掉。

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河蚌欢欢依然每时每刻都承受着沙砾对自己的折磨。有一天,河蚌欢欢想,与其让沙砾折磨自己,还不如把这份痛苦转化为一种能量,一种对自己有益的能量。后来,河蚌欢欢的体内分泌出了一种“珠母质”,珠母质又一层一层地将粗糙的沙砾包裹起来,最后在欢欢身体内,形成了一颗美丽的珍珠。

若干年后,一位渔民在大海里捞起了世界上第一颗硕大无比的黑珍珠。而这颗黑珍珠,就是当年使河蚌欢欢痛失王冠的那粒沙子。

当我们陷入人生低谷,遭受失败时,河蚌欢欢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既然摆脱不了痛苦,就把痛苦化为一种能量,把失败当成自己命运逆转的开门钥匙。当你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失败和痛苦时,痛苦就会以成功来回报你。生活中的很多伟人就是这样取得成功的。

很多人都知道,贝多芬也曾陷入近乎绝望的幽境中,在他才华横溢之时,他的双耳失去了听觉。他一度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整天酗酒,甚至想一死了之。但是,音乐的力量又使他重建了信心,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以更坚强、更无畏的精神来正视现实:“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这种伟大的精神促使他在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中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

假如你正在为生命的、生活的或事业的种种挫折所困扰,假如悲观的、畏缩的和消极的情绪还在无情地包围你,那么,请想想被沙砾折磨的河蚌吧。当你学会调整心态,把痛苦转化成能量时,痛苦就会结出欢乐的果实。懂得平衡心态,烦恼就比别人少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内心世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某人升了官,某人赚了钱,某人买了车,某人盖了别墅……你觉得自己原本比他们强,却不如他们风光体面!只要一对比,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而这种不平衡的心理又驱使你去追求一种新的平衡,如此反复,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中。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心态都控制不了,那他的人生也必将摇摆不定,其结果自然是与失败无伍。

传说,上帝在造物之初,本想让猫与虎一道做万兽之王的。但上帝在做出最后决定之前,想先考察考察猫和虎的才能。

于是,上帝放出了几只老鼠。虎全力以赴,很快干脆利落地将老鼠捉住吃掉了。猫却认为这是大材小用,上帝太小看自己了,心中不平,于是很不用心,捉住了老鼠再放开,逗玩了半天才把老鼠吃掉。

考察的结果使上帝认为猫太无能和不称职,不可做百兽之王,于是就让它身躯变小,专捉老鼠。而虎能全力以赴,做事认真,可派去统治山林,做百兽之王。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切忌因为心里不平衡而怠慢手里的工作,也不必因为暂时的挫折而烦恼,而是要心态平和,要继续努力,这样,幸运女神才会有可能把成功的桂冠戴在你头上。

费希特年轻时,曾去拜访大名鼎鼎的哲学大师康德,想向他讨教。不料,康德对他很冷漠,并严词拒绝了他。

费希特失去了一次机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深受影响,不灰心丧气,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他心想,自己没有成果,两手空空,大哲学家当然怕打搅,自己为什么不先拿出一些成果来呢?

于是,费希特埋头苦学,完成了一篇《天启的批判》的论文,呈献给康德,并附上一封信,信中说:我是为了拜见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学家而来的。但仔细一想,对本身是否有这种资格都未审慎考虑,感到万分抱歉!虽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的信函介绍,但我决心毛遂自荐,这篇论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绍信。

康德细读了费希特的论文后,不禁拍案叫绝。他为其才华和独特的求学方式所震动,便决定“录取”费希特,亲笔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邀请费希特来一起探讨哲理。

由此,费希特获得了成功者的机会,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可见,懂得平衡自己心态的人,其烦恼总比别人少,而收获总比别人多。

在现实生活中,不平衡使得一部分人心理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虑、矛盾、嫉恨之中,使他们牢骚满腹,不思进取。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误区。要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误区,首先就要学会优势比较。比如受挫后有时难找到倾诉的对象以诉衷肠,这就需要自己设法平衡心理。优势比较法要求去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通过挫折程度比较,将自己的失控情绪逐步转化为平心静气。另外,要少抱怨他人,而多反省自己,从而就能慢慢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在遭遇挫折时,要先检讨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找到原因后再改正,切忌一开始就怨天尤人,否则,心理不平衡,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烦恼。选择人生最积极的一面

西方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心态是横在人生之路上的双向门,人们可以把它转到一边,进入成功;也可以把它转到另一边,进入失败。”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人生也有正面和背面。光明、希望、愉快、幸福……这是人生的正面;黑暗、绝望、忧愁、不幸……这是人生的背面。那么,你会选择哪一面呢?

古代有一位日本领主,名叫信长。有一次,在面对实力比他的军队强十倍的敌人时,他决心打胜这场硬仗,但其部下却表示怀疑。

信长在带队前进的途中让大家在一座神社前停下。他对部下说:“让我们在神面前投硬币问卜。如果正面朝上,就表示我们会赢,否则就是输,我们就撤退。”部下赞同了信长的提议。

信长进入神社,默默祷告了一会儿,然后当着众人的面投下一枚硬币。大家都睁大了眼睛看——正面朝上!大家欢呼起来,人人充满勇气和信心,恨不能马上就投入战斗。

最后,他们大获全胜。一位部下说:“感谢神的帮助。”

信长说道:“是你们自己打赢了战斗。”他拿出那枚问卜的硬币——硬币的两面都是正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要想赢得人生,心态就不能总处在消极的状态,那只会使你沮丧、自卑、徒增烦恼,还会影响你的身心健康,结果,你的人生就可能被失败的阴影遮蔽了它本该有的光辉。

你听说过“两个女人一条腿”的故事吗?她们一个叫艾美,是美国姑娘;另一个叫希茜,是英国姑娘。她们聪明、美貌,但都有残疾。

艾美出生时两腿没有腓骨。1岁时,她的父母做出了充满勇气但备受争议的决定:截去艾美膝盖以下的部位。艾美一直在父母的怀抱和轮椅中生活。

后来,她装上了假肢,凭着惊人的毅力,她现在能跑、能跳舞和滑冰。她经常在女子学校和残疾人会议上演讲,还做模特,频频成为时装杂志的封面女,与艾美不同的是,希茜并非天生残疾,她曾参加英国《每日镜报》的“梦幻女郎”选美,并一举夺冠。1990年她赴南斯拉夫旅游,决定侨居异国。

当地内战期间,她帮助设立难民营,并用做模特赚来的钱设立希茜基金,帮助因战争致残的儿童和孤儿。1993年8月,在伦敦她被一辆警车撞倒,肋骨断裂并失去左腿,但她没有被这一不幸所击垮。她后来四处奔走为残疾人争取权益。

也许是一种缘分,希茜与艾美在一次会见国际著名假肢专家时相识。她们现在情同姐妹。她们虽然肢体不全,但她们并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生憾事,反而觉得这种奇特的人生体验给了她们坚韧的意志和生命力。她们现在使用着假肢,行动自如。但在坐飞机经过海关检测时,金属腿常引发警报器铃声大作。只有在这时,才显出两位大美人的腿与众不同。

只要不掀开遮盖着膝盖的裙子,几乎没有人能看出两位美女套着假肢。

她们常受到人们的赞叹:“你的腿形真美,看这曲线,看这脚踝,看这脚趾甲涂得多鲜红!”

她们中的艾美说:“我虽然截去双腿,但我和世界上任何女性没有什么不同。我爱打扮,希望自己更有女人味。”

你看这姐俩,她们几乎忘了自己是残疾人。她们没有工夫去自怨自艾,人生在她们眼里仍是那么美好。也有异性在追求她们,她们和别的肢体健全的姑娘一样,也有着自己的爱情。

如果你现在也面临不幸,请展开你紧皱的眉头吧,不要陷入生活中不如意的一面而心烦意乱,情绪消沉。也许下面这个叫杰里的小伙子的故事,会使你更深地体会到“选择人生正面”的积极意义。

杰里是个饭店经理,他的心态总是很好。当有人问他近况如何时,他总是回答:“我快乐无比。”

如果哪位同事心态不好,他就会告诉对方怎么去选择事物的正面。他说:“每天早上,我一醒来就对自己说,杰里,你今天有两种选择,你可以选择心情愉快,也可以选择心情不好。我选择心情愉快。每次有坏事情发生,你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受害者,也可以选择从中学些东西。我选择后者。人生就是选择,你要选择如何去面对各种处境。归根结底,你要自己选择如何面对人生。”

有一天,杰里忘记了关后门,被3个持枪的歹徒拦住了。歹徒朝他开了枪。

幸运的是事情发现得早,杰里被送进了急诊室。经过18个小时的抢救和几个星期的精心治疗,杰里出院了,只是仍有小部分弹片留在他体内。

6个月后,他的一位朋友见到了他。朋友问他近况如何,他说:“我快乐无比。想不想看看我的伤疤?”朋友看了伤疤,然后问当时他想了些什么。杰里答道:“当我躺在地上时,我对自己说有两个选择:一是死,一是活。我选择了活。医护人员都很好,他们告诉我我会好的。但在他们把我推进急诊室后,我从他们的眼中读到了‘他是个死人’。我知道我需要采取一些行动。”“你采取了什么行动?”朋友问。

杰里说:“有个护士大声问我有没有对什么东西过敏。我马上回答:‘有的’。这时,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停下来等我说下去。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大声吼道:‘子弹!’在一片大笑声中,我又说道:‘请把我当活人来医,而不是死人。’”杰里就这样活下来了。

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生充满了选择,当你选择积极的心态时,就是选择了光明的前程和美好的未来。决定成败的关键是心态,而不是智商

某人做生意失败后,便一直呆在家里,意志消沉,不愿再从事什么工作,家人和朋友都劝他,说年轻应该工作,他却总是叹气说:“外面竞争太激烈了,我智商低,怎么竞争得过别人呢?还是呆在家里罢。”

他的失败真的是因为智商低吗?答案是否定的。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证。

有一家纺织厂,经济效益不好,工厂决定让一批人下岗。在这一批下岗人员里有两位女性,她们都40岁左右,一位是大学毕业生、工厂的工程师,另一位则是普通女工。毫无疑问,就智商而论,这位工程师的智商应该超过了那位普通工人,但后来工程师的命运却不如普通女工。

女工程师下岗了!这成为了全厂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纷纷议论着、嘀咕着。女工程师对人生的这一变化深怀怨恨。她愤怒过、她骂过、她也吵过,但都无济于事。因为下岗人员的数目还在不断增加,别的工程师也开始下岗了。然而,尽管如此,她的心里却仍不平衡,她始终觉得下岗是一件丢人的事。她的心态渐渐地由愤怒转化成了抱怨,又由抱怨转化成了内疚。她整天都闷闷不乐地待在家里,不愿出门见人,更没想到要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孤独而忧郁的心态控制了她的一切,包括她的智商。她本来就血压高,身体弱,她忧郁的心态又总是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下岗这件事上。她内心一直都在拒绝这一变化,但这一变化又实实在在地摆在了面前,她无法解脱。没过多久,她就带着忧郁的心态和不低的智商孤寂地离开了人世。

普通女工的心态却大不一样,她很快就从下岗的阴影里解脱了出来。她想别人既然没有工作能生活下去,自己也肯定能生活下去。她还萌生了一个信念——一定要比以前活得更好!从此以后,她的内心没有了抱怨和焦虑,她平心静气地接受了现实。说来也怪,平心静气的心态让她变得聪明起来,她发现了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的长处,这就是她对烹调非常内行。

就这样,在亲戚朋友的支持下,她开起了一家小小的火锅店。由于她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她经营的火锅店生意十分红火,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她就还清了借款。现在她的火锅店的规模已扩大了几倍,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餐馆,她自己也确实过上了比在工厂上班时更好的生活。

一个是智商高的工程师,一个是智商一般的普通女工,她们都曾面临着同样一个困境——下岗,但为什么她们的命运却迥然不同呢?原因就在于她们各自的心态不同。

女工程师的心态始终处在忧郁之中,这样的心态使得她对自己的人生不可能做出一个公正的评价,更不可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她完完全全沉溺在自己孤独的内心之中。一个人一旦处于这样的心态,其智商就犹如明亮的镜子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土,根本就不可能清明光亮。所以,尽管女工程师的智商高,但在面对生活的变化之时,她的心态却阻碍了其智商的发挥。不仅如此,她的心态还把她的智商引向了负面,使她的智商在埋怨和忧郁的方向上发挥出了威力。换句话说,她的智商越高,她的报怨就越深,她的忧郁就越沉重。而与之相反,普通女工的智商虽然一般,但她平和的心态不仅使自己的智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还决定了其性质是正面的、积极的,所以她获得了成功,过上了比以前更好的生活。

或许,智商与心态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汽车发动机与方向盘的关系一样。发动机决定着汽车动力的大小,智商也决定着人能力的大小,但是方向盘却决定着动力的方向,同理,心态也决定着智商的方向。

所以,智商高不如心态好,只有好的心态才能调动智商向着成功的方向迈进。有怎样的心态,就有怎样的未来

生活中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心态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塑造一个人的未来。在你的人生当中,不管你遇到怎样的挫折,只要心态始终向着积极的那一面,你就能够突破人生的困境,获得成功。但是,如果你把心态放到了消极的那一面,你的人生很难变得精彩。

有一个名叫丹普赛的孩子,他生下来就是一位畸形人,四肢不全,只有半边右足和一只右臂的残端。作为一个孩子,他想跟别的孩子一样从事运动。他喜欢踢足球,他的父母亲就给他做了一只木制的假足,以便使他能穿上特制的足球鞋。丹普赛一小时接着一小时、一天接着一天地用他的木脚练习踢足球,努力在离球门越来越远的地方将球踢进去。他变得极负盛名了,以至新奥尔良的圣哲队雇他为球员。

当丹普赛用他的跛腿在最后两秒钟内、在离球门63码的地方破网时,球迷的欢呼声响遍了全美国。这是职业足球队当时踢进的最远的球。这次圣哲队以19比17的比分战胜了底特律雄狮队。

底特律雄狮队的教练施密特说:“我们是被一个奇迹打败的。”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奇迹。“丹普赛并不曾踢中那个球,那球是上帝踢中的。”底特律雄狮队的后卫沃尔凯说。

那么,丹普赛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不论你在生理上是否有残疾,不论你是儿童还是成人,从丹普赛的故事中,你都能从中得到这样的一个启示:那些以积极的心态不断努力的人,才能取得并保持成功。同时,对那些被积极的心态所激励,想成为成功者的人来说,不论伴随着任何逆境,都会同时产生一粒使他成功的种子。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一颗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我们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而且,就现实的情形而言,悲观失望者一时的呻吟与哀号,虽然能得到短暂的同情与怜悯,但最终的结果是别人的鄙夷与厌烦;而乐观上进的人,经过长久的忍耐与奋争,努力与开拓,最终赢得的将不仅仅是鲜花与掌声,还有那饱含敬意的目光。

但是,在个人奋斗的历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很多人就容易犯各种错误,以至影响了自己的人生。所以,随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并把好的想法付诸于行动,我们所想的、所渴望得到的就有可能成为现实。控制心态,别让心态控制你

既然心态能够左右我们的行为,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就要尽量控制自己的心态,使它向着积极的一面。不要忽略心态的力量,如果被心态控制了,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失败者。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住在海滨的哲学家,一天突然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他想横渡大海,去海的对岸看一看。他擅长逻辑学,经过冷静的冥思苦想,他理智地归纳出了这次航海的各种不同的理由,结果他发现他不应当去的理由比应当去的理由更多:他可能晕船,船很小,风暴可能危及他的生命;海盗的快艇正在海上等待着捕获商船,如果他的船被他们捉住了,他们就会拿走他的东西,并把他当奴隶卖掉。这些理由和判断表明他不应该开始这次旅行。

然而,这位哲学家还是开始了这次旅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想法已变成了一种心态在左右着他的行为。心态不断地对他的理智说:“朋友,这件事在推理上虽有些令人生畏,但情况也许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坏。你常常都是一个幸运儿,这次也不例外。”心态的力量牢牢地控制住了这位哲学家,以至于后来,如果不进行这次航海,他就会坐立不安,甚至可以说会成为他人生的一大遗憾。心态终于战胜了理智,他扬帆起航了。但是,如他理智所判断的那样,他成了海盗们的战利品。

这个悲剧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一个观点:行为跟着心态走。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常常会受到心态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受到心态的控制。让我们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李白这两首诗都是写乘船路过三峡的,一首是《上三峡》,另一首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早发白帝城》。《上三峡》这样写道: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在李白的眼里,巫山险峻夹着青天。他认为旅途十分艰难,水路总也走不完,青天总也看不全。这船的速度太慢了,似乎根本就没有行走,他认为自己的两鬓都快变白了。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和认识呢?就是因为受其心态的影响。李白当时的心态是忧郁的,他处在悲观而凄凉的心情之中,因为此时他正被流放夜郎。

而另一首《早发白帝城》却是这样写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时,李白从白帝城出发,顺江而下,路过三峡。他认为他是从彩云环绕的白帝城出来的,一千里的路程只需一天就能到达。巫山两岸的猿声还在耳边回口向,轻舟就越过了万座山。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和认识呢?这也是因为受其心态的影响。李白此时的心态是乐观的,他处在欣喜和欢乐的心情之中,因为赦令传来,他不被流放了。

同样是乘船路过三峡,时间相隔几天,三峡的风景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李白对三峡的印象和认识却迥然不同呢?也许有人会说,因为上三峡时李白看到了巫山的险峻,看到了行舟的缓慢,而下三峡时李白看到的是彩云,看到的是轻舟。重要的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李白上三峡时只看到了那些景象,而下三峡时又只看到了这些景象呢?这一切都是由李白的心态决定的。有一句话说得十分深刻:“人们看到的永远是自己希望看见的东西。”

李白心态乐观时,看见了乐观的景色;心态悲观时,就看见了悲观的景色。这就是心态对人的认识的影响。

我们说成功需要勇气和信心,它有助于我们去面对所处的困难和挑战,调动起我们的一切能力。然而,当我们对某件事做决定时,心态就一定要平和宁静。此时我们不需要勇气和信心,也不需要所谓的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而只需要把心态调整到一种恰当的状态。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一种心平气和、不急不躁的和谐状态——既不自卑也不自负,既不犹豫也不冒进,既不积极也不消极;既不能像李白上三峡时的心态,也不能像他下三峡时的心态。只有在这种心态之下,我们才能敏锐地观察出客观问题的特点,才能准确地判断出事情的变化,才能够真正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态调整不到这一状态,我们对外界形势的判断就会受主观心态的影响,就不能够做到客观,其结果往往判断失误,给自己造成极大的损失。《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曹爽夺了司马懿的兵权之后,常常与天子一道带领御林军出城打猎。一天,曹爽和往常一样与天子一起在城外打猎,司马懿却乘机发动了政变,控制了都城。形势发生了变化,这时应该怎样来审时度势呢?曹爽征求弟弟的建议,弟弟说:“司马懿狡诈无比,连孔明都斗不过他,我们兄弟更不是他的对手了,不如自己绑着自己前去请罪,这样就可以免于一死。”这时,有人从城里逃了出来。曹爽问城里的情况,从城里逃出的人告诉他:“城里控制得似铁桶一般,司马懿带兵把守着洛浮桥,恐怕城是回不去了,应该早定大计。”

恰在此时,曹爽的得力谋士桓范骑马急急赶到,他对曹爽建议道:“司马懿已发动了政变,将军为什么不请天子去许都,调外兵来讨伐司马懿呢?”如果曹爽调整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客观形势,不难看出此时情况的特点:(1)司马懿发动政变主要是针对自己来的,他要夺回兵权;(2)司马懿这个人狡诈无比、心狠手辣,他一定会斩萆除根,置自己于死地。如果分析出了客观情况的这两个特点,曹爽就应该发现桓范所提出的建议是十分英明正确的,但遗憾的是曹爽不能够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一个和谐的状态,他因心里牵挂着自己的妻儿老小而不能心平气和地去分析客观局势,他处在一种沮丧惊慌的心态之中。桓范进一步建议道:“这里离许都不过半天的路程,许都城里的粮草足足可以坚守数年。现在将军的其他军队就驻扎在附近:呼之即来,大司马的将印我也从城里带来了。您应该马上采取行动应对变化,否则就晚了。”这时曹爽的认识和判断仍被自己沮丧惊慌的心态所左右,他说:“大家不要催逼我,让我细细思考一番。”

一夜过去了,曹爽思考了一整夜。那么,他是怎样思考的呢?他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思路思考的,他希望是这样一个结果,于是他就按照这个结果思考下去。他完完全全被自己糟糕的心态所控制,根本做不到冷静客观。于是,他做出了这样一个选择:“我不愿意起兵与司马懿对抗。我愿意弃官,只做一个富家翁就足够了。”这是一个审时度势之后的决定吗?不是,绝对不是。这只是曹爽心里的一个希望,他希望这样一个美好的结果:既保全了身家性命,又保全了荣华富贵。然而,希望不能代替现实,心态也不能代替审时度势。后来,曹爽一族皆被司马懿所杀。

曹爽为什么会是这种命运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曹爽性格优柔寡断所致。但曹爽为什么会优柔寡断呢?如果他知道自己及全族将被司马懿所杀,他还会不会优柔寡断呢?他会不会按照桓范的建议行动呢?其实,曹爽并没有优柔寡断,他一夜之间就做出了一个决定,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决定,他一点都不优柔。所不同的是,他这个决定不是建立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自己的愿望之上的。

那么,为什么曹爽不能够审时度势呢?

原因就是他存在着一种以弃官来保全富贵的侥幸心理,这种心态左右着他、控制着他,使他不能够客观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因为他认识不到,所以尽管桓范的建议十分正确,他也不会采纳。由此可见,心态对一个人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的影响真是太重要了。

有一句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情人被心态左右了,他的认识水平和判断力完全向心态屈服了。他爱意浓浓,对心爱的人一往情深,此时,他看见的一切都是自己希望看见的。于是,即使对方再丑,在他的眼里,情人也像西施一样美丽动人。

然而,我们决策之时,一定不能够“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到冷静客观、不急不躁、无爱无恨、无悔无怨。这样,我们才能认清客观形势、分析出情况的变化,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倘若我们的心态调整不好,纵使变化就在眼前,我们也看不清楚。

某老板的司机是个四川人,干活任劳任怨,为人也挺仗义,是一个不错的小伙子,但就是心态不好,太急躁,开起车来左蹿右蹿,非常快。老板发现了他的这一缺点,便对他说:“你的心太急,要多注意一点儿,否则要出事。”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他开车追尾了。老板狠狠地说了他一通,并告诉他,如果不能控制自己这一急躁的心态,将来还会出事。他争辩说自己明明踩了刹车,但就是刹不住,他怀疑刹车系统有问题。于是,他到修理厂将刹车系统彻底检查了一遍,结果是毫无问题。其实,这并不是车的问题,而是他心态的问题,他急躁的心态影响了他对车速和车距的判断。

由于这小伙子除了这一毛病之外,实在不错,老板就把他叫到办公室谈了谈心。老板跟他讲,为什么一个人心里有急事的时候,总会觉得车速太慢,为什么一个人不愿去某地又非去不可的时候,总会觉得车速太快,原因就在于心态影响了他的认识和判断。老板希望他能控制自己的心态。

然而,这次追尾过去仅仅一个月后,他又一次追尾了,情况比上一次还要严重。老板非常生气,司机也十分内疚,说他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态,并主动从公司辞了职。

由此可见,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不控制好自己的心态是很容易犯错误的,尤其是当变化来临之时,当我们的人生遇到大的转折之时,我们就更应该控制好自己的心态。否则,我们就会对客观情况的变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会抓不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就会把内心的愿望误认为是客观的现实。如此一来,我们就不能真正地去审时度势,就会对情况做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为。于是,一步走错步步错,我们的人生就会陷入更大的困境。

种种事实都说明,如果想要成功,或是想要摆脱困境,就一定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心态,而不能够让糟糕的心态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力和行为。要想在事业上成功,85%靠的是态度

人类行为都是他自身内心的真实反映,一个人心理是怎样想的,就会在他的行动上表现出来。因此,有时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只看他日常如何表现就能知道个大概了。同时,这一来自生活中的现象也充分说明,一个的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他人生的高度。

有一天,一位知名的企业家在一家餐厅用餐时,侍者进来给他的茶杯里加水。“加”是错误的用词。事实上,侍者是“滴滴溚溚”地把水溅得到处都是!很显然,侍者是不快乐的,因为他在用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你根本不喜欢你的工作,对吗?”这位企业家问侍者说。“是的,我不喜欢,我非常讨厌它!”侍者回答道。“好的,别烦这工作了,因为你也做不久了。”企业家说。“为什么?”侍者很是吃惊。“以你这种态度,这家餐厅不会继续留用你的,即使你付钱给他们。”企业家解释道。

感谢上帝,这位年轻人重新以相反的方式做事。很快,他就被提拔为主管——这一切归功于他态度的改变。

态度是十分重要的。不管你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你的态度决定你的工作质量,而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成功,85%靠的是态度。可是,还是有部分人没有意识到态度的重要性,他们对待工作是粗心大意,即使开始时很认真,但做了一半后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弄得虎头蛇尾。有的本来做事很好,但由于一个细节的疏忽,最终导致前功尽弃……这种种的不良结局,缘于你的态度。

李军是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员工,平时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公司各类文件的起草、广告方案的策划、合同书的编写等,这些工作对于毕业于北京某高校中文系的李军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因此,在工作中,李军总是认为付出八成精力甚至更少就能轻松应付过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经理让他做一份策划书,并一再强调这份策划书的重要性,因为这份策划书在谈判时是要交给客户一方的资料。

李军听后,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我会让公司和客户满意的!”

第二天,客户来到公司。接下来,经理就要和客户就李军的策划进行谈判交流。如果成功,将会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

会议开始前李军将10份整理好的策划书交给了公司的商务代表。“怎么没有页码?”商务代表看了看策划书说。“我按顺序整理好了,不需要页码了。”

商务代表没有再说什么,信心百倍地抱着策划书走了。李军坐在办公室里悠闲地等待着谈判的结果。

一个小时后,会议提前结束。这样的情况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客户很满意,认为可以按章执行;二是客户有所不满,认为不需要再谈了。从商务代表失望的眼神中,李军意识到是第二种结果。

这时,经理的秘书抱着策划书出来,并对李军说:“请你将它们全部整理好,最好10分钟后能再交给经理。”

那10份几百页的策划书居然乱得难分顺序,李军整理起来十分吃力。20分钟后,他将策划书整理好,抱到了秘书室。

不到5分钟,秘书又抱着策划书出来了,放在李军桌上,对他说:“经理不小心把策划书掉地上了,现在又乱套了,他要你将它们全部整理好,最好10分钟后能再给他。记住,10分钟!”

李军看着凌乱的策划书,开始后悔当初为什么不标上页码呢?于是,李军又开始分类,当然这回不忘在页脚标上页码。10分钟之内,李军将策划书交给了秘书。

5分钟后,秘书再一次抱着策划书出来,整整齐齐地放在李军桌上,策划书上写着:“很好,请你以后在策划书上标上页码,因为它是一种态度!”

下班后,李军从商务代表的口中知道了谈判失败的原因。原来,在谈判过程中,一个客户不小心将策划书掉在地上,策划书凌乱不堪,看不出头绪,他就抱怨公司的策划书没有页码,因此怀疑公司人员的工作态度,谈判也不欢而散。

平心而论,李军的那份策划书从内容上来说是无可挑剔的,创意很好又具有操作性,而且还兼顾到了双方的利益。但是,就因为李军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细心,他忽略的问题最终暴露了出来,导致了谈判的失败。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里,像李军这样有能力、有才华但没有端正态度的大有人在,他们往往恃才傲物,用漫不经心的态度去对待那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没想到他们的一次马虎,一次忽略,往往有可能给公司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可见,态度有时比能力更重要。当你用心、认真地去对待工作时,即使是平凡的工作,你也能把它做到极致。如果在工作中你也像李军一样,常抱着马虎、敷衍了事的态度,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一定要改正。当你改变了对工作的态度时,工作也会给予你丰厚的回报。乐观的心态最重要

有一位哲人曾说:“假使你每天担忧一回,那么一生便要损失好几年。有什么能改善的,那么就尽力而为之。锻炼你自己,不要忧愁,因为忧愁于事无补。”的确,忧愁只是白白浪费我们的时间而已,如同把许多好的东西扔掉一样。然而,忧愁还是像“魔鬼”一样附在许多人身上,使他们寢食难安,终日闷闷不乐,但这些人却总是习惯把自己的不快乐甚至是痛苦看做是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却从没反省过自己,这些痛苦和忧愁是他自找的,而不是外界强加在他身上的。

乐观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因为它表示你拥有健康的心灵,活得快乐潇洒,活得心安理得。

你的态度决定你的心情,影响你的健康,甚至改变你一生的际遇。培养乐观之心,凡事多往好处着想,使悲观与自己无缘,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也是幸福人生的关键之一。

同一件事情,乐观者凡事往好处理,而悲观者凡事往坏处想,两者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一次,电视转播音乐大师梅达的音乐会。梅达出场前被挂了一个花环。当他上台起劲地指挥乐队时,花瓣纷纷落到脚下。“等他指挥完,”一位女士议论说,“他会站在一堆可爱的花瓣之中。”“到完的时候”,男士有点忧伤,“他颈上只会挂着一道绳索。”

面对同样的事情,看法各不相同。显然,前者的乐观比后者的阴郁更容易让人奋进。

美国有一青年写的《自传》只有3个标点符号:“一”“!”“。”,就是“一阵横冲直撞,落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

这一份以3个标点比喻自己消极颓唐的自传被心理学家巴尔肯知道后,把3个标点改成:“、”“……”“?”,鼓励这位青年说:“青年时期是人生路上的一小站,道路漫长,希望无边,浪子回头金不换,难道不应该奋发努力?”这一改动形神兼具,寓意突出,那位青年果然振作精神,终于成材。这个故事充分说明,积极的心态远比消极的心态更能够左右人生,更能催人奋进,获取成功。

虽然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很多,但是,我们仍应该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这样生活中就会少一分忧虑,多一分开心。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着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衣袋不是火药库。

要是有穷亲戚上门来找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

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

如果你的妻子或者孩子练钢琴,不要发脾气,而要感激这份福气:你是在听音乐,而不是在听狼嗥或者猫的音乐会。

要是拔牙时,医生错拔了好牙而留下了坏牙,那你也应该高兴,幸亏他拔错的是一颗牙,而不是内脏器官。

要是你被送到警察局,那就该乐得跳起来,因为多亏他们没有把你送到地狱的大火里去。

挨了别人一顿棍子打,那就该庆幸:“我多运气,人家总算没有拿带刺的棒子打我!”

要是妻子对你变了心,那就该高兴,多亏她背叛的是你,不是国家。

要是你正在走路,突然掉进一个泥坑,出来后你成了一个“泥”人,那你应该高兴,幸亏掉进的是泥坑,而不是的沼泽。

要是一个朋友也没有,那你也应该高兴,幸亏没有的是朋友,而不是自己。

依此类推……亲爱的朋友,照我们的建议去做吧,你的生活就会欢乐无穷了。你身边的世界也会跟着变成你所期望的模样。你可以达到成功的最高峰,也可以停顿在无望、悲惨的生活中,这都取决于你看问题的态度。

选定以乐观的态度生活,你就等于产生了一股永不止息的力量,朝着拥有成功的生涯,身心健康及其他生命中的财富迈进。任何事情即使再坏,也有好的一面

在突然遭遇厄运时,很多人只看到它带来的灾难,却很少有人能够从灾难中看到好的一面。

艾丽丝被诊断得了癌症后,她从各种媒体上搜集了大量相关的信息。当她读到一篇文章竟然说癌症能给患者带来“礼物”时,她觉得这几乎不可能,因为到目前为止,癌症给她带来的只有身心的痛苦。

但是,在艾丽丝接受治疗并逐渐康复的过程中,通过一串有趣的统计数字(在打发单调的病房生活中随意做的“工作记录”),她感到自己的确得到了一个特别的“礼物”。然而,这个“礼物”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我们平常能模糊地感到它,但未必能真正地深深体会到——它让我突然认识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东西:家人和朋友一直关爱着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况,无论我们身体健康还是患有疾病。

尽管艾丽丝统计的数字是随意的,但她的确认为以下的数字对她来说很奇妙。

数字“2”是医生们认为在经过肿瘤手术后,她的病情可以控制在2级。2级表示癌细胞扩散的范围不是很大,但已经大到需要接受化疗。

数字“5”是某天早上医生们在做术前准备工作时,为找到一处合适的静脉注射点所做的尝试的次数。

数字“6”确切说是6厘米,是长在她左卵巢上的肿瘤的尺寸。

数字“7”是她每月需住进医院连续接受化疗的天数,这样的治疗要持续3个月。

数字“10”是打电话告知父亲自己的病情时她必须拨的电话号码位数。

数字“14”是她第一次接受化疗距离她的大部分头发掉落的天数。

数字“36”是她在接受治疗中被扎针的次数。

数字“90%~95%”是她在接受化疗后癌细胞完全消失的可能性。

很多时候,艾丽丝觉得上述的那些数字并不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数字,或者说她不愿意让它们成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数字。

艾丽丝认为,在她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数字是:

数字1:有一个与她有着相同病情的病友每天通过E-mail询问病情,送上安慰和鼓励。

数字2:她有两个儿子,他们分住上下床。

数字8:在她无法驾驶时,朋友们开车送她去医院就诊的次数。

数字12:她与丈夫结婚的年头。

数字20:在她治疗期间,朋友、邻居、亲戚为她的家人准备、购买或定做可口饭菜的次数。

数字22:为了能与她一起观看最新的一集《哈利·波特》,她的4个朋友和他们的7个孩子与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等待了22天,直到她的细胞数量恢复正常。

数字49:朋友、家人共送了49张贺卡鼓励她与癌症作斗争。

数字999:好朋友们用来装饰她的屋子所用的彩灯的数量。他们想了这个办法,让她在12月接受治疗后回家时能有一个意外的惊喜。

数字1200:在她接受治疗期间,她最好的朋友往返两次来医院看她所经过的英里数。

对于那些帮助艾丽丝摆脱困境,让她心存感激的电话、探访、礼物、鼓舞和关爱,她无法用确切的数字加以计算,但它们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深深地影响了艾丽丝。

的确,癌症给艾丽丝带来了特别的礼物——朋友和家人的爱,而且这种爱是无限的,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上疾病、失业、失恋等不幸的事情,但是,任何事情即使再坏,也有它好的一面,只要你换个角度去看,你也一定能看到它带给你的特别的“礼物”。生活在天堂还是地狱,取决于你的态度

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中总是寻找消极东西的话,最后会养成一些难以克服的坏习惯,即使生活的质量比别人好也感受不到;工作环境比别人优越,他也能找到抱怨的理由;有好机会出现,他也不懂得抓住……总之,他会认为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总比开心的事要多。因此,每天都把自己弄得很紧张,心情很不愉快。

其实,消极态度产生的后果是极为可怕的。具有消极思想的人把人生看得太灰暗,他们习惯于从错误的角度看待问题。在他们眼里,茶杯永远不是半满的,而是半空的。他们总认为自己处在最糟糕的环境中,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人的心态就如同下文中年轻的登山者一样,总是想到外面世界中最坏的一面,而且也总是想到自己最坏的一面。因此,他们总是在烦恼与忧虑中度过,而没有享受到幸福的时光。

一位年轻人准备攀登珠穆朗玛峰,他请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当地人做向导。

一天早晨,这位年轻的登山者突然被轰隆隆的爆裂声惊醒,他以为遇上了雪崩,便吓得缩成一团。

向导见了,哈哈大笑道:“年轻人,你害怕了吗?”“当然,岂止是害怕!那轰隆隆的声音说明世界末日来临了。”“不,你听到的隆隆声不过是冰块在阳光下碎裂的声音。这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快乐,并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我们都必须乐观、积极。

艾弗莱德·A·蒙塔佩尔说:“一个人永远活在自己的思想、信仰、理想与哲学所创造出来的环境中。”如果你的心态是积极的,那么你的生活环境也是积极的。

下面这则寓言也许很能说明问题,因为你生活的环境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都取决于你的态度。

一只整天生活在笼子里的小鸟,过着安逸的日子。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每天主人都会安排好它的吃喝拉撒,它只需天天唱歌给主人听。

可是有一日,小鸟突发奇想,它想上天堂看看。于是,它就去请求上帝。

上帝问小鸟:“你现在的日子不愁吃不愁喝,不好吗?”

小鸟回答:“可那笼子太小了,我不自由。”

于是,上帝就把鸟安置在天堂住下了。

一年后,上帝突然想起了那只鸟,便去看它。上帝问鸟:“啊,我的孩子,你过得还好吗?”

鸟答道:“感谢上帝,我活得还好。”“那么,你能谈谈住天堂里生活的感受吗?”上帝真诚地说。

鸟长叹一声,说:“唉,这里什么都好,只是这天堂太大了,怎么飞也飞不到边。”

虽然人不是小鸟,但这个寓言使人想起许多成功人士大起大落的一生。刚开始时,他们是以积极的态度开始他们的事业的。可是当市场和大环境不景气时,他们遇到了失败,破产了,他们的态度便从积极的变为消极的,他们的法宝被翻到了“消极的心态”那一面,因此他们停止了努力。这些人就如同小鸟一样,眼里只看到周遭环境中不好的一面,思维只会停留在消极的那一面了。无法改变过去,但可改变现在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这段话可能很多人都在书中见到过,但你并不一定知道这段话是出自一个癌症患者口中,这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更加强烈的震撼。对于一个患有绝症的人来说,人类在无法战胜的病魔面前是多么渺小和无助。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们对于社会的改造,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既然改变不了环境,改变不了社会,为什么不改变我们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呢?

曾经被心爱的人抛弃在心灵的荒野,备受身心的双重熬煎,无法自拔;曾经被效力过的老板批评指责,失去丰厚的酬金,饱受生活的困窘;曾经被自己的无知出卖,输掉可怜的赌注,追悔莫及……

如果说这一切都是失败的话,我们几乎被失败占据了整个过去。似乎过去成为了失败的代名词,没有人愿意再度提起。

有人说:“凡事不在乎最终的胜败,至少我们曾经努力过。”

有人说:“因为我们努力过,所以我们不能失败。”

我想说的是我们不是神仙,我们很平凡,没有什么特异功能。等待会有奇迹出现,躺在过去失败的记忆里,编织着真实和不真实的理由,搪塞着自己的过失,终不会得到成功的眷顾。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想着要改变社会,成年以后就想改变家人,当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发现,他谁也改变不了,唯一能改变的人就是自己。

痛苦挥之不去就把它忘记,现在正是工作学习的好时机;痛楚无法摆脱就把它淡化,现在正有高兴快乐的好景色;挫折挡住去路就把它打败,现在正是展示才华的好机会……

为什么天天没精打采地去工作;为什么天天看不到灿烂的太阳;为什么天天找不到忙碌的理由……

现在不是萎靡颓废的时候,不是抱怨后悔的时候,更不是迷茫的时候。硬着头皮去工作,怎么能够进入良好的工作境界呢?

1912年,24岁的卡耐基不无悲哀地放弃了演艺生涯,流落在曼哈顿街头。他无数次地问自己,我的前途在哪里?我的希望在哪里?我热烈憧憬充满活力的人生在哪里?为自己轻蔑的工作而起早贪黑地忙碌,住在与螳螂为伍的陋室,吃着简单粗陋的食物,这就是我的人生吗?他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忧虑和烦恼使他患了偏头疼的病,他无所适从,痛苦难耐。

一天,他偶然在“商联会”大厦前遇到一位左手齐腕切断的年轻人,同情和怜悯使他走过去,和小伙子攀谈起来。小伙子十分乐观地告诉卡耐基,他的手是被轧钢机轧断的,手虽然没有了,可是命还在呀!卡耐基问他生活是否困难,是否经常被烦恼所困扰。小伙子笑了笑,说:“不会的。我早就忘了这件事了。只是在缝衣服的时候,才会想起自己少了一只左手。”短短的几句话,却深深打动了卡耐基的心,并使他受到启发:一个人在不得已时,不论什么状态都要接受它。至于已经过去的事,多想也没有用,只能尽快忘掉它。

他开始寻找自己烦恼的原因:疲惫不堪和工作了无兴趣,导致推销工作失败;大学期间的辉煌之梦被现实生活击碎,舞台生涯的彻底失败和生活的四处奔波;新的忧郁和旧的烦恼像不停滴落的水滴,不断地滴下来,使他痛苦不堪,几乎要到精神崩溃的边缘。卡耐基扪心自问:我日夜忧虑,对目前的困境究竟有什么益处呢?想到此,他一骨碌爬起来,拿出纸和笔,在简陋的书桌上梳理自己的人生。他在白纸上写出这样几个问题:1. 过去已经逝去,未来尚未可知,你想生活在昨天、今天还是明天?2. 令我烦恼和忧虑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万全的应对之策?3. 如果把忧虑的时间用来行动,我会得到什么?我的梦想是什么?

卡耐基就这样不断地追问自己,写呀画呀,画呀写呀。当黎明来临的时候,一丝曙光也照亮了他的心。

卡耐基就是用这种方法,顺利度过了彷徨苦闷的时期,迎来了创立自己事业的新起点。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至关重要的是改变心态,正视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不能盲目地自我设置障碍。认真分析自己的真实情况,抛开忧虑和烦恼,毅然舍弃旧有的东西,振作精神,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我们还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宠辱不惊的意志和胆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仅仅忍辱负重,而且历尽千辛万苦,改变了越国的现状,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韩信忍胯下之辱,成王侯之霸业,流芳千古。

勾践与韩信都曾经很失败,一个近乎亡国,一个几乎流浪街头,倘若人生如此,实为奇耻大辱。但是他们不为不可改变的过去而伤心流泪,反而抓住现在,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忍辱负重,屈从于形势,伺机再起,最终成就了千秋伟业。这大概就是改变不了过去,但可改变现在的真实写照吧。

如今,我们大多数人不再为衣食而忧,不再为国败而伤,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点点失利何足为惧?我们都不再幼稚,道理还是明白的,难道仅仅如同一个初学英语的孩子那样吗?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政策和条件有所改变时,选择新的工作、新的生活方式未尝不可。不过只是换汤不换药,治标未治本,陷入困境只是早晚的事情。

换个角度想,危机不失为一种财富,因为它给予了你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人在改变现在的过程中,常常感觉过去的失败和成功与自己是如何的格格不入,这时候,你的抱怨是无济于事的,抱怨什么都改变不了。

以全新的自己去面对现在吧!成功不会无视有准备的头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