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诗词话养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18:12:08

点击下载

作者:温长路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民歌诗词话养生

民歌诗词话养生试读:

出版说明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国学是我们民族的生命源泉,记录着我们民族的生命密码。从经史子集到琴棋书画,从中国功夫到民间嬉戏,它们无不打上国学的烙印。中医中药,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一朵奇葩,芳菲可人,幽香传世。文人武士与医,自古结缘,他们以哲学、艺术、武术的慧眼看医,又从医中汲取治国齐家的智慧。这种多学科的融合,铸就了中医学独特的生命基因——国学成为贯通于它机体的命脉。

近年来日益兴盛的“国学热”、“中医热”,使世人对东方文化、对中医刮目相看。如何认识国学与养生的意义、还原二者间本来存在着的那种血肉胶结的联系,是需要在它们的结合部上做大文章、巧文章,是文化软实力服务于民众生活的最好体现。我们策划出版这套《国学养生丛书》的目的,就是要站在国学的高度,荟萃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生知识,用活泼而又通俗的方式把内容极其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养生保健技能、技巧结合起来,使广大读者轻松获得简便实用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为各阶层读者的健康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套丛书的作者均是在国学和中医养生保健领域深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大量作品都曾在读者中引起过较大的影响。希望这套体现他们智慧和才华的丛书能像《孟子·原泉章》所说的混混原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用一样,使读者在获得养生保健快乐的同时,又能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衷心希望各界有志于国学养生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积极参与本丛书的运作,并能为本丛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携手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百姓的健康贡献绵薄之力。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2月

自序

民歌诗词,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真实记录和缩影。它们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审美情趣等丰厚的文化内涵。民歌诗词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求生存过程中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在艺术领域里的反映,是艺术的主要源泉。虽然在学术界还有游戏说、模仿说、宗教说、天性说、梦幻说、灵感说、功利说、本能说等五花八门的说法,但最本质的、最实际的当归“劳动说”莫属。它符合人类的进化史,也与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然后才有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的论断相吻合。不过,“劳动”的概念在这里是广泛的,它包括的既有与生存相关的基本方式劳动生产,又包括与生存方式相关的衣食住行、爱情社交、繁殖生育、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其中也包括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相关内容。可以说,“劳动说”所包含的基本上是人民生活的全部。从古今中外的大量民歌诗词作品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反映劳动过程的劳动歌,还是反映各种仪式的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祀典歌、酒宴歌,以及各种体裁的时政歌、情歌、儿歌、历史传说歌等,无一能超脱上述的界定。

鲁迅先生说过:“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无疑,他说的是对的。民歌与诗词之间,确实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有人形象地把民歌比作诗词的“母亲”或“乳娘”,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从渊源上考,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辨》等骚体诗,是脱胎于楚国民歌的;曹操、陶潜的四言诗,是从《国风》中学来的;汉魏、两晋文人的五言诗,深受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唐代的五言绝句,是由南朝《子夜歌》、《读曲歌》等形式发展而来的;七言绝句也是来源于民间的《竹枝词》、《柘枝词》、《柳枝词》的。之后,五代至两宋兴起的词,元、明时期兴盛的散曲,清代复兴的新乐府,乃至近代、现代的新诗词,无一不是民歌传承、熏陶、感染和影响的结果。历史上的诗词大家们,没有不以民歌为鉴的,许多作品中明显流露出民歌的痕迹。民歌与诗词,是同一家族中带有血缘关系的亲骨肉,二者在实际运用中互相糅合、互相转化、互相影响的关系是无法避免的。这正是作者把它们放在同一本书内、研究它们与健康养生关系的原因。

民歌诗词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日记,它不可能把关系人类生老病死的健康问题排除在外,不可能不反映出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重要内容来。打开有文字记载的历代民歌诗词一看,果然贴满了与人类健康养生有关的印花印迹。“目昏思寝即安眠,足软何妨便坐禅。身作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这是白居易的诗,他说的睡眠生理与心理疗法及药物治疗的关系,简直就是医学专家的语气。“世人个个学长年,不知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是陆游的诗,他说的食粥的益处和从中反映出的食疗思想,至今看来还是进步的。“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这是郁达夫的诗,他对人生中年健康危机和中年人心理的剖析,非常切合实际且具有远见性。“山歌不唱忘记多,大路不走草成窝。快刀不磨黄锈起,胸膛不挺背要驼。”这是湖北民歌,说的是锻炼与健康的关系、驼背与挺胸的关系,如今看来也是经验之谈。“醉月悠悠,漱石休休,水可陶情,花可融愁。”这是吴西逸的曲,他对水和花与人类健康关系的认识,是非常超前的大卫生观……像这类说药论病、说防论治、从生理说到病理、从养生说到康复的与健康有关的民歌诗词,比比皆是。

我国古今民歌诗词中还有许多直接运用民歌诗词治疗疾病的内容,把民歌诗词作为治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唐代诗人李欣“清吟可愈疾,携手暂同欢”的话,说的是民歌诗词治病的事;枚乘《七发》中吴客不用“药石针刺灸疗”,而用“要言妙道”治愈楚太子疾病的记述,也是这一道理。陆游为头痛不愈和忧愁难解之疾开出的处方是:“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能醒然。”“闲吟可是治愁药,一展吴笺万事忘。”苏东坡开出的养生方更妙:“正当逛走捉风时,一笑看诗百忧失。”他的处方只有两味药,“笑”和“看诗”。杜甫也当过诗医生,当得知一位客人罹病时,他说:“诵吾诗可疗之。”于是,客人就反复朗诵“予璋髑髅血模糊,手持掷还崔大夫”之句,果然疾病得愈。还有一位患失眠症的落第秀才向杜甫问道,杜甫仍以诗为方,送诗一首,让他一边读一边实践。诗中写道:“长馋长馋白木柄,我生托予以为命。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秀才按照他的要求,边采药边吟诗,道理明白了,心里的疙瘩解开了,身体健壮了,失眠症也痊愈了。从表层上看,吟诗、歌唱是一种气功锻炼行为,由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朗诵或演唱引发的深呼吸运动,能起到气归丹田的作用,以达到“精神内守”的效果。从深层次去认识民歌诗词内容中蕴含着的哲理、医理以及丰富的养生理念、心理疗法等,对读者养生观念的确立、养生活动的指导更有无法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如果能够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辨证选材、辨证施唱、辨证施吟,针对不同的病情,选择有针对性的民歌诗词进行消化吸收、歌唱吟咏,达到令抑郁者振奋、令亢奋者安定、令焦虑者平静、令多猜者解疑的效果,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概言之,民歌诗词中确实包含着诸多与健康养生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内容,作为对医学科学的丰富和学科内容的延伸,有目的地进行引进和研究,是弘扬国学、弘扬中医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书围绕“健康养生”这一主题,选取流行较广的民歌诗词89首,分为“

修身养性

”、“饮食起居”、“休闲娱乐”、“医道药理”四个专题进行表述。选材上,民歌、诗词,两者并收;数量上,依据需要而定,不平分秋色。在民歌中,民歌、民谣、小调,兼而有之,主要是传统的民歌,也有意识地收入了少量的新民歌;在诗词中,诗、词、散曲,都有涉猎,主要是人们熟知的唐诗、宋词、元曲和其他流传较广的作品,也有极少部分近代的新诗。为了突出主题,每篇文章的题目都在“点题”上做文章:或运用原作的标题,或在原作中选取能够表现主题的话作标题,或另用比较切合主题的话重新标题。既然是“国学养生”,在写法上就少不了对原作或多或少地评头论足,欣赏分析之中使文章多少带上点文的气味。然后引出文章的主题,重点阐释它们与健康养生的瓜葛,介绍叙述之中达到普及医学知识的目的。健康长寿,在这里已不是“机体不生病”这个传统的概念,而是“健康的机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状态+健康道德观”这个综合的新概念。在这一概念内,生存环境、生态平衡、生活质量、职业防护、防灾减灾、家庭关系、交际旅游、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内容都在选取的范畴,是新医学模式下的大健康观。

明代学者吕坤说过:“唯得道之深者,然后能浅言;凡深言者,得道之浅也。”(《呻吟语》)写出成功的科普作品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其投入的精力不亚于写一篇像样的专业论文。就是这本小册子,作者参考的资料涉及文学、医学、史学、哲学、农桑、气象等许多学科,感谢为这些资料付出过心血的原创者们。“诗言志,歌永言。”民歌诗词中所包含的与人类健康养生相关的内容和其表现出的强烈民族情感,既广阔无限,又深奥无穷,是一枝空有宏愿而能力局限的笨拙之笔无法驾驭的。我深感惭愧,并翘首期待着朋友们的关爱、支持和帮助!温长路2010年7月于北京修身养性

心平气和是一药

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大藏经》

诗词赏析《大藏经》中的这几句话,说的都是心在人生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心理平衡与药物治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心理疗法的独特功能。在这有限的几句话中,竟用了“无邪”、“宽”、“和”、“平”、“静”、“定”等一连串的词来突出对心境的要求,足见作者心目中“心”及心理疗法的地位之高了。

健康话题

关于心境在人的生理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学也有着相同的认识,在《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已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明确论述。

心与情志

心在中医学概念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被封为“君主之官”,为人身最高的统治者和最大的权利执掌者。血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血起主宰作用的正是心。《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景岳全书·血证》则进一步强调说:“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心对血的这种主宰功能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反映出来,其中用感官可以感觉到的主要是面色、舌色、脉象和人胸部的直接感受。如人的面色红润、舌色红活、脉象平和有力、胸部感觉舒畅,就标志着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如出现了与上述情况相反或相违的表现,相关的疾病就要发生了。若面色赤红、舌色赤红、脉速加快、胸部烦闷,是心火过盛的表现;若面色无华、舌色淡白、脉细无力、心悸心慌,是心血亏虚的表现;若面色深紫、舌色青紫、脉象艰涩、胸部憋闷,是心血瘀阻的表现,多见于心脏的重证或危证。

神志,是人的精神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独具聪明智慧表现的主要指征之一,而神志的主宰者也是心。“心者,神之舍也”(《灵枢·大惑论》),心藏神;“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心主思。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也有“遇事好好想想”、“要多长个心眼”等口头语。这些话的中心意思都是一个:心是人体主管思维的器官,既要把握全局,考虑身边的大事;又要调控七情的发生与变化,使人在波澜翻滚的思潮中正常生存。心的这一功能正常,人就表现出聪明、理智、敏捷、灵活,健康长寿的机会相对就多;反之,人就会表现出愚笨、粗鲁、迟钝、固执,疾病和灾难的发生率相对就要高些。实践证明,大凡有雄心壮志的人、聪颖灵秀的人、豁达大度的人、善于处世的人,都是有“心计”的;而那些碌碌无为、傻头笨脑、鸡肠小肚、无朋无友的人,或多或少都缺了点“心眼”。很显然,心的这些功能里,包括了大脑的某些功能。把心与脑的一些功能混淆在一起,不能片面理解为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更要挖掘其中存在的必然联系。在现代临床上,一些心脑疾患发病机制上的相关性和对心脑疾病同治收到的理想效果,越来越使人们认识到心与脑关系的不可分割性。

情定健康

自古道,君明则国昌,主健则体安。心的生理状态正常,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则发挥有序;心的生理状态出现问题,也势必要影响到全身其他组织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一损俱损,既符合大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又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

在心境平和的状态下,充足的心血供应和灵活的神志发挥,使人的五脏六腑处于平稳运行中,人体这个小天地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环境,疾病就很少发生。一旦人的这种平和心境被打破,心理因素造成的机体失衡状态立即就会发生了。各种不平静因素形成的兴奋灶不时成为人思维中的优势中心,并不断通过大脑皮层的作用操纵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挥作用,使人生出多种疾病来。有人对参加高考的考生进行了胆固醇浓度变化的系统测定,发现在高考前一年的平静状态下,其浓度处于最低值;在备考的一年中,处于不断升高的变值;在参加高考的前夜,达到最高值;然后,又逐渐下降。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时,常表现出山珍海味也难下咽、暖床柔被也难入睡、幽默逗笑也难开心等,由此引发的疾病就在所难免了。糟糕的心境轻则使人食欲减退、大便紊乱、月经不调、头痛眩晕、心慌汗出、失眠健忘,重则形成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高血压、血管硬化等疾病,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对于这些由于心境不好造成的疾病,药物治疗是很难奏效的,最好还是通过心理疗法,恢复“思无邪僻”、“行宽心和”、“心平气和”、“心静意定”的正常精神状态,从而达到病去体健的目的。

“心平气和”在自己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生活中的各种刺激有时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做到心平气和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或者说根本是办不到的。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客观面对现实生活,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烦恼,以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要善于自我克制,要学会自我排解,要接受周围劝说,要尽快解脱困惑。具体方法很多,静的如作画、写字、读报、与朋友谈心,动的如参加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等,凡是可以转移情绪的做法都可以试一试。而这一切方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自我,只有自己把问题想通了、把道理弄明白了,什么样的疙瘩都能够解得开。其中,包容是很重要的一环,要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对社会的包容,肚里的容量越大,困惑就越少、牢骚就越少,就越可能产生平和之性、平和之心。“心平气和”,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来说,确实是再好不过、且无可替代的良药了。世界著名的长寿学家胡夫兰德说过,人生“一切不利的影响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随富随贫且欢乐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唐·白居易

诗词赏析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算得上一位看破红尘的人,对于富贵与贫贱、入仕与在野、生男与育女、欢喜与忧愁、健康与疾病等问题的关系,他都有过比较客观的论述。本诗名曰《对酒》,实乃对酒当歌、以诗言志,是作者世界观的表露。作者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世界那么小,生命那样短暂,好像石头碰撞产生的火花,一瞬即逝。人活在世上,如果心胸狭窄、心事重重,凡事斤斤计较,非要争个高下不可,下场肯定是悲哀的。把什么事都想开了,“随富随贫且欢乐”,就能自得其乐;经常保持精神愉快,乐观处世,“不开口笑是痴人”,才是正确的人生哲学。去除白居易说这些话的政治背景和话中多多少少带出的消极厌世情绪,从养生学观点来看,应该说他的话是对的。

健康话题

人的一生确实是很短暂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现阶段,寿限能超过100年的不多,活上百岁左右就算得上是“寿星”了。由于错综复杂的因素,五彩斑斓的生活中也会时风时雨、时晴时阴的。所以,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波折、失败带来的痛苦和打击所留下的烙印,或许比和顺、胜利带来的喜悦和收获更使人刻骨铭心。生存就要奋斗,奋斗就要有付出,付出就要和与生俱来的惰性斗争。为了战胜对方,人经常为自己制定出宏伟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时刻在主动出击;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是时刻在强迫自己去搏斗。人很难满足,从人生意义的角度上去认识,是对的;人又必须满足,从生命生理的角度上去认识,也是对的。如何处理好两者间的矛盾,是人类自己给自己出的一份很难两全的试卷,因之而引起的体病、心病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人纠葛一生了。

想出来的强迫症

就心病而言,强迫症是常见的一种。许多人感到越活越累,经常处于苦闷之中。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苦思冥想,大到前途、进步、升迁、发财,中到婚姻、住房、子女、工作,小到买米、煮饭、穿衣、坐车的事都要去想,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来。有时甚至还异想天开,产生出许多诸如“我为什么不长六只手”、“怎样能一觉醒来变成巨富”、“一辈子只吃一顿饭多好”等一些明知是不可能实现的荒唐想法。满脑子的事此起彼伏,心里一直没有安宁的时刻,烦躁、焦虑、苦恼、失眠、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等表现势必就会相继出现,心病、身病就胶结难分了。二是追求不止,干什么事都觉得不满意、不满足、不圆满、有欠缺、有毛病、有距离,不符合自己的心愿。于是乎,对干过的工作摸摸再摸摸、看看再看看、动动再动动、想想再想想。其结果是,心力交瘁了,思维混乱了,差错也就挡不住发生了。本想干好的事却干砸了,本能成功的机会却失去了,对于一个一贯心高气傲的人来说,其思想上受到的打击就可想而知了。从医学角度去认识,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神经症状疾患,是长期思想紧张、压力过大的结果。

愁出来的抑郁症

全球已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因精神类疾病暂时或长期地丧失了劳动能力,每年在全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仅北美洲就占600亿美元。另有5000万人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2000万人企图自杀,100万人已实施了自杀,其总死亡率比癌症还要高。

抑郁症,也是心病中常见的一种。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说,目前全球患该病的人数已有4.5亿人,差不多每4个成人中就有1个,已成为在世界上居第4位的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压抑、忧郁、多疑、焦虑,诸如上下级关系、同事间的关系、家庭和夫妻关系等,都会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心事重重。谨慎从事之外,时常担心“领导对自己是否有不好的看法”、担心“话说得不恰当会不会得罪人”、担心“家里的煤气是否关好了”、担心……甚至担心天会不会突然塌下来。用这种心态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什么事都优柔寡断,三思而难行,似乎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即将爆炸的氛围之内。把许多该不该想的事都闷在心里,又轻易不肯向人吐露,逐渐地把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医学研究证明,这种内向型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并成为百病之源。一些患者感觉心碎了、心累了、心死了,精神支柱倾斜了。至此,病理上的表现也就在所难免了:轻则夜不能寐、神魂颠倒、饮食不香、周身乏力,重则意识恍惚、哭笑无常,甚至想到自杀。

开心为自己活着

我国的中医学对精神、神经类疾病有较早的认识,并在药治之外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的心理疗法,连民谚中都有“心病还要心法医”的说法。白居易的“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就是这一方法的具体体现。说白了,就是要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顺其自然、适可而止,或许这与孟子“清心寡欲”、老子“道法自然”、《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的一首《空空歌》,被认为是劝人处世的典范之作,歌曰:“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动?田也空,屋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日本一位哲学博士的一句名言,被认为是高龄老人幸福生活的三大秘诀,他说:“人要活得好、活得长,就要忘记死亡、忘记钱财、忘记孙子。”仔细想想他们话中的含义,不难从中悟出点做人的道理来:踏踏实实干点事,老实老实做个人,明明白白看世界,糊糊涂涂了终生,如此而已。

神欢体自轻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唐·韦应物

诗词赏析这首诗是韦应物在公元789年担任苏州刺史时,宴请被贬往饶州的好友顾况时的即席之作。席间,宾主互有酬唱,韦诗较长,从宴席厅外戒备森严的卫仗、宴席厅内雅洁华丽的装饰写到酒席间的欢歌笑语、诗酒怡情,全诗共写了20句。可贵的是,作为苏州民众的父母官,韦应物在饮酒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用“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百姓没有得到应有安康生活环境而深感愧疚的沉重心情。白居易非常欣赏他的这首诗,公元825年,当白出任苏州刺史时,就将此诗刻石展示,并作《吴郡诗石记》一首以示景仰之情,韦的诗也因此得到了广泛流传。就本文所引4句诗的诗面来看,韦的诗不仅写出了朋友相会时饮酒作乐、谈心聊天的热烈场面和氛围,而且也写出了心情开朗、心花怒放的好心情。“神欢体自轻”,确实是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同时揭示了生活中的哲理,把精神与健康间的辩证关系精辟地表现了出来。

健康话题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新概念中,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还包括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健康,即要有良好的个性人格、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看到,精神因素在这个概念中占据着绝对重要的比重。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对精神健康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神欢体自轻”、神欢体自壮、神欢体自健的结果不是梦。

不容忽视的精神疾病

有资料统计,截止20世纪末,我国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已由50年代的2.7%增加到13.47%,发病人数高达1600万人,在我国疾病的总负担中排名第一。

精神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基本标志之一,如果把喜怒哀乐都去掉,人就将成为无知愚昧的空壳了。人们希望生活得轻松,也需要生活得轻松。俗话说得好:“只要有个好心情,喝口凉水也是甜的”。作为血肉有情之物的人,一生中难免都有过心情不愉快的经历,那吃饭不香、说话无力、体困难动、见人心烦的折磨实在是难以忍受的。在医学上,这就是“心病”,或叫做“精神疾病”。在社会经济变化迅速、生活节奏飞快运转、竞争压力日益增加的今天,精神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大敌,严重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门诊就诊的各类病人中,有70%~80%的人所患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有65%~95%的疾病与精神压力有关。在校大学生中,有30%的人存在有心理障碍;中学生中的比例也不低,占被调查人数的1/3。这些人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性情烦躁、胡思乱想、好发脾气、摔东西、与人关系紧张、睡不着觉、没精打采等,严重影响到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质量。联合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国家中去内科就诊的患者进行了专项调查,得出了“精神疾患是世界性疾病”的结论。在被调查的对象中,1/5的病人有精神症状,能够主动找医生治疗的仅占50%,另外一半人明知有病也不去就诊,或根本不知道、不承认自己有精神上的障碍。由于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和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医生,即是去医院就诊的精神病人中,外国医生的识别率只有50%,中国医生的识别率只能达到16%。既然没有识别,就更谈不上治疗,大部分精神疾患仍然停留在未治的状态。

高发的抑郁症

在精神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抑郁症,发病人群中有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的倾向。其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和精力不足,具体表现为食欲差、吃饭如嚼蜡、周身酸软、活动无力、疲劳懒动、性欲减退、失眠健忘、自卑悲观、体重减轻等,有5%的患者还表现有自杀心理。在这些患者中,有一部分是“情绪病”,发病与外界的某种刺激、不快、压力、紧张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只要找准病因,循循善诱,并采取能够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一般都可以较快地得到缓觧。一部分人确实存在着病理因素,必须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有的病人有遗传因素,其父母中有抑郁症病史(如父母中的一方有抑郁症,其子女的发病几率为25%;如父母双方均患有抑郁症,其子女的发病几率为50%~75%),有的病人长期使用了与抑郁症发生有关的药物(如一些治疗高血压、风湿病、帕金森症等的药物),有的病人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偏低或脑内的5-羟色胺活性降低等,有的病人本身是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癌症等的患者,这些原发病与抑郁症本来就有割不断的联系。有调查说,心脏病患者中有50%的人会表现出抑郁症状;患抑郁症的男人中,心脏病的发病几率要比正常人高3倍。因此,不同情况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能一概按“情绪病”进行治疗。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一项科研成果,从分子学水平揭示了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情志病的发病机制,并根据中医的理论制定出了一套治疗方案,用具有理气、降逆、散结作用的复方中药成功地治愈部分病人,表现出中医学在治疗该病上的优势,可喜可贺。

抑郁症的防治方法

对于抑郁症的治疗,要从防着手,就是要防病于未然。开阔心境、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正确对待矛盾和困难、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学会放松自己等,都不失为预防抑郁症的有效方法。有研究说,饮食也能调节人的情绪,也有预防抑郁症发生的作用。香蕉、意大利麦和鲔鱼、乳酪等食品,能够使人的心情变好;咖啡、巧克力、糖类,会使人的情绪变坏。听音乐是防治抑郁症的最有效方法,这是被无数病例证明了的。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待抑郁症的问题上,一不能听之任之,二不能疑神疑鬼,三不能草木皆兵。不认识、不承认、不会识别是不对的,随便给自己戴上抑郁症的帽子也是不可取的。不能把一时的心情不快、把一时出现的某些症状(如偶然失眠、过度运动出现的乏力等)、把本来属于其他疾病(如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的病都当成抑郁症。德国专家指出,通常情况下,人没有抑郁是不可能的,有点抑郁没关系。他们甚至认为,轻微、短暂的精神抑郁,属于人精神上的一种健康免疫机制,是精神上的“刹车”,让精神走入“冬眠”不是坏事情。在问题没有想通以前不“抑郁”一下自己,继续干下去效果会更糟糕。

长吸九杲风淅淅

长吸九杲风淅淅,高眠一枕雪皑皑。满腔清思无人定,付与诗篇细剪裁。——明·唐伯虎

诗词赏析思绪万千、郁闷在心之时,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好好睡上一觉,就可以使飘忽不定的情绪得到安定,就可以心平气和地去投入诗歌创作。细细品味唐伯虎的诗时不难发现,他对养生之道还真有点研究。

健康话题

就呼吸而言,它是人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方式之一。这决不是夸张,按照心肺死亡标准,呼吸停止,已意味着生命差不多就要终结了。人禁食6天之后,还有可能存活;呼吸停止6分钟就会引起死亡。看来,对于生命来说,呼吸比吃饭还要紧。俗话说得好“人是一口气”。

呼吸与肺保护

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通。呼吸,是人体与自然界进行规模最大的,也是最基本的物质交换。呼吸功能正常,血液中氧的含量就充足,各个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作用发挥得就好,人的身体就健康。反之,氧吸入的减少会导致组织器官缺氧,造成机体生理功能下降,人的健康和生命过程都会受到影响。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气的交换,就是通过以肺为主的呼吸运动完成的。中医把肺比喻为“华盖”,以说明它至高无上的位置和重要的作用;又把它称为“娇脏”,以说明它经不起折腾的耐受能力和着力保护它的必要。大量研究的结果证实,人的衰老是从肺开始的。肺是人体中唯一与外界直接相通、联系最多的器官,因此也是受害机会最多、受害最大的器官。在所有老年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诱因中,肺部感染占75.4%~82.8%。医学专家指出,抗衰老研究从肺开始,有利于从源头上切断老年多器官衰竭的多米诺效应,是提高人类健康素质、延长人类寿命的根本途径。习惯上用测定肺活量大小的方法来衡量人呼吸功能(肺功能)的强弱,它虽然与人的胸腔大小及肌肉功能有密切关系,但反映出的最主要因素是胸壁的扩张与收缩的程度,应该说是准确的和可信的。一般来说,35岁左右的人,肺活量达到高峰,之后就逐渐开始下降。人的肺活量虽然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小,但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明显减缓它的变化速度。有实验表明,坚持经常锻炼的人,就是到了60岁,其肺活量仍然可以保持与年轻时基本相当的数值;不经常锻炼的70岁老人,其肺活量要比常参加锻炼的同龄人低20.64%。

学会腹式呼吸

除了自然呼吸以外,我国劳动人民还创造了很多与养生有关的呼吸形式,如口吸口呼、口吸鼻呼、鼻吸口呼、鼻吸鼻呼、体呼吸等。但经大量实践证明效果最好的呼吸方式,当属腹式呼吸。研究认为,一般的呼吸运动(医学上称为“胸式呼吸”)一次约5秒钟,吸入的空气量为500毫升;平卧状态下的腹式呼吸一次10~15秒钟,吸入的空气量为1000~1500毫升,后者的工作效率是前者的3倍。腹式呼吸不仅最大限度地使肺组织的收缩运动得到了发挥,而且有利于心肌的舒张、膈肌和腹壁的运动,通过对腹腔的按摩作用,使胃肠的蠕动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和大肠的排泄功能加强等。我国民谚中说的“呼吸到脐,寿与天齐”的话,指的就是腹式呼吸,说明了它对人的健康长寿有重要作用。与依靠肋间肌收缩带动胸廓、牵动肺部的胸式呼吸相比,腹式呼吸依靠膈肌的上下运动,其幅度、深度都要比前者大得多。因此,每天只要坚持作腹式呼吸15~20分钟,其产生的连续效果就会相当明显。有报告说,这种深呼吸还有解除疲劳、预防感冒等作用,他补充给机体的充足氧气,能使人精神振奋、功能活跃、免疫力增强,从而达到防病健身的效果。这绝不是说深呼吸越多越好,过多的深呼吸也会给机体带来危害。因为它在增加血液中氧气的同时,也过多地带走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有研究认为,这可能是导致细胞死亡的直接因素。临床上,心肌梗塞、脑溢血和其他血管意外性疾病的发生,许多情况下直接或间接地与过分的深呼吸(如过劳、发怒、大笑等)有关。

饮食和烟对呼吸的影响

人的呼吸功能强弱,标志着肺功能的健康状况,除锻炼之外,它也与人的饮食状况有密切关系。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世界肺病大会的资料表明,饮食物与呼吸系疾病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各国专家、学者在自己长期研究的基础上,还列出了许多对预防和治疗肺系疾病有益的食物,如洋葱、大蒜、辣椒、鱼类、咖啡和各种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等。科学地食用这些食物,会使人的肺脏保持青春、保持健康。吸烟,是肺脏的大敌,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肺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疾病的发生都与它有割不断的联系。全球每年约有77万男性和26.5万女性被确诊为肺癌,在癌症中成为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最高的疾病。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第4名上升到第1名,这不能不给盲目以人口大国自居的国人敲起警钟。爱护肺脏,就是爱护生命。爱护肺脏要从锻炼开始、从戒烟开始、从合理饮食开始、从改善环境开始,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细节开始。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科学家制定了一套自测肺活量的标准,以判断机体的健康状况。①爬楼梯试验:一步两个台阶,一口气能爬上五层楼,表明健康状况良好;一步一个台阶,能以较快的速度爬上五层楼,并且没有明显气喘现象发生,表明身体合格;爬了三层楼就必须停下来休息,表明健康有问题。②屏气试验: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坚持时间越长,身体状况越好,反之则相反。20岁年龄的人,屏气持续时间应达到1.5~2分钟;50岁年龄的人,应达到30秒。③呼吸频率测定:一般的呼吸频率是:20岁,35~40次/分;30岁,30~35次/分;40岁,20~30次/分;50岁,15~20次/分;60岁,10~20次/分。

力拔山兮气盖世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秦·项羽

诗词赏析我的气力可以拔掉一座山,我的气魄可以压倒全世界的人!若不以胜败论英雄,在中国历史上项羽也算一条汉子!他在《垓下歌》中唱出的心声、歌词中表现出的恢宏气势,留给人们的精神是可贵的,其英雄气概足以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上一个深深的烙印。

健康话题

在大是大非、民族利益面前,气概是要有的,气魄是必须的,气壮山河是被歌颂的精神;在小是小非、个人问题面前,生气是不值得的,怄气是没必要的,怒气冲天是有损于健康的。只效项羽有志向,“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应该是对待气的正常态度。

人是一口气

中医学认为,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都是气与血,人是天地之气交感的产物。这就是《黄帝内经》中“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基本思想。精气是生命的基础,是天地间具有运动变化的精微物质。这种物质与人俱来,既包括人的生殖之精,更主要的则是反映出人生命活动全部的功能之精。生殖之精,合而成形,完成了由胚胎到脑髓、骨骼、血脉、筋肉、肌肤、毛发、五脏六腑的变生;功能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主宰生命的全过程,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精气是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合成,包括与胚胎形成有直接关系的精气、与人的呼吸息息相关的清气和与人的生命机能密不可分的水谷之气。它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尤为密切,通过其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作用的协调发挥,伴随着人生命活动的始终。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实质上,生命的本身就是运动,这种运动是通过气的升降出入形式体现出来的。有升有降,有出有入,才有了机体新陈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才有了机体内外左右的相对平衡,才有了人的正常生存。这种活动是有机配合的、密切协调的、相互为用的、互为制约的,如肝气的升发、肺气的肃降、肾水的上升、心火的下降、脾气的升清、胃气的降浊等,无不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有序作用的结果。这一活动正常,人的气机调畅,各种生命活动的运转就能保持平衡,机体就不生病,就健康;相反的,这一活动异常,人的气机失调,各种生命活动的运转就会失去平衡,健康状态就会被打破,机体就要生病。古籍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百病皆生于气”的说法,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如气运动太过的“气逆”、气运动不及的“气降”、气运动不畅的“气滞”和其他气运动障碍引起的气陷、气脱、气结、气闭、气厥、气郁等,都会带来相关疾病的发生,表现出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肝气郁结、肾不纳气等形形色色的病态来。

气是杀人贼

气是杀人贼,生气者,生于气。它不是气的正常化生,而是气的运动出现了反常的问题,生出不必要的“气”来,是人情志变化中的一种异常表现。由它造成的气机失调,自然要影响到人的健康状态,派生出许多疾病来。临床上最常见的如气伤肝,表现出面部红紫、两胁疼痛、头昏目胀、血压升高;气伤肺,表现出呼吸急促、咽痒喉燥、咳嗽气喘、胸痛不适;气伤脾,表现出口淡无味、食欲不振、腹满胀痛、五谷不化、腹泻;气伤心,表现出胸闷气短、心悸不安、神志恍惚、失眠健忘、头痛如劈;气伤肾,表现出腰酸肢软、下肢困重、遗精阳痿、阴痒带下、小便失禁、血尿、尿闭等。生活中因气伤身的事并不少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有调查说,大怒时人的心跳可达到200次以上、收缩压可升到230mmHg以上,突发脑溢血的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它对人的损伤是综合的,可涉及几乎包括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全身机能系统的全部。一项统计表明,除与机体机能失调因素有关和器质性病变外,人类70%以上的疾病与生气有关。

解气有法

作为血肉有形之躯的人,不可能在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下没有一点情绪的变化。所以说,生气是在所难免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它、科学处理它。清代大学士、户部尚书阎敬铭《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时无人替。请来医生把病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将命弃。我今尝过气滋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自解自劝,是方法之一,靠理智去把自己从气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倾吐疏泄,是方法之二,受气的人找“信得过”的人评评“理”,把心中的气倒出来;劝解的人进行正确的规劝疏导,帮助受气人把理说清楚,气也会慢慢消掉的。目标转移,是方法之三,听听音乐、看看报纸、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等,都有可能把气发泄出去,使心情变得相对轻松。

有研究说,光线和饮食与气的生成有关。强光线能使人过度兴奋、急躁,容易诱发气的产生;弱光线能使人过度抑郁、沉默,也不利于气的消除;柔和的光线,能使人的心情平和、舒展,使人在如幻如梦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有助于气的消散。浓茶和咖啡类饮食容易让人情绪激动,是产生气的根源;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饮食能让人神经松弛,有利于气的消除。

不道相逢泪更多

偶向新丰市里过,故人樽酒共悲歌。十年别泪知多少,不道相逢泪更多。——明·徐趀

诗词赏析至朋密友之间,人各一处,十年不见,心中互相思念,不时会落下泪来,此乃伤感之泪;一个偶然的机会,亲友久别重逢,激动之情难以言表,眼泪却不自主地流了下来,此乃喜悦之泪。看来,泪是情感的表露,伤悲也会流,过喜也会流,惊恐也会流,忧愁也会流,它反映出的情绪是多极的、复杂的。徐趀用短短几句诗,把其与友人李大之间的情感写得如歌如泣,让人读来动情。

健康话题

当人的精神突然遭遇大起大落的变化,悲伤、惊恐、忧思等情绪表现出来时,配合这些情感逢场作戏的首先就是眼泪。“悲切切心似刀绞,扑簌簌泪如涌泉。”不少文学作品中的这类描写,都是与泪水有关的戏。高兴过度也会泪花横飞,这是因为人的大脑中主管快乐与悲伤的两个中心是贴身的近邻,相互间的情感很容易越过界线影响对方,让人表现出喜中流泪、苦中傻笑的矛盾情节来。这些眼泪,通常被人们称为“情绪性泪液”,是情绪变化引出的产物。在人的情绪变化达到相应的程度时,眼泪就会夺眶而出,想控制它是很困难的。

泪滴也是有用物

眼泪是人的正常产物,从眼眶中许多细小的管道——泪腺中排出。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眼睛每天要排出泪水0.5~0.6毫升,被称为“生理性泪液”。别小看这点不起眼的液滴,它的作用可是相当不一般的。润滑眼球是它的功能之一,人的眼睛才得以正常视物,才得以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排泄异物是它的另一功能,当风沙、灰尘等异物偶尔冲破防线袭入眼内时,它会毫不客气地把它冲出领地之外;杀敌灭菌是它的又一大功能,它含的一种溶菌酶能把企图侵害眼睛的几十种细菌杀得一干二净。有研究证明,一般细菌遭遇它时,不过5~10分钟就会一命呜呼。就是把泪水稀释到6000倍,它依然有相当大的战斗力,仍可杀死20多种细菌。由于它时时刻刻都在忙于尽职尽责,所以平时人们并看不到眼睛中有明显的泪花。

中医学认为,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在生理情况下,泪具有润滑、防御、抗邪、排毒等功能。在病理情况下,泪水的分泌可以反映出肝经的某些病变或病变的程度。如两目干涩,泪液分泌不足,往往是肝阴血不足的表现;两目流泪或目眵增多,是肝经风热的表现等。在治疗上,许多目疾从肝论治,一般都能得到理想的效果,进一步证明了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性。

哭出来的健康

有研究说,泪液中含有神经传递物质,眼泪有助于紧张情绪的化解。一项统计表明,75%的男人和95%的女人的异常情绪,通过哭泣得到发泄后感觉舒适。国外心理学家对哭泣的作用做了两项专门调查,一项是爱哭与不爱哭人的调查,结果是:在爱哭的人群中,有87%的人没有患高血压;而不爱哭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几乎是100%。另一项调查是在感情坚毅的男人与感情脆弱的女子之间进行的,结果是:在“有泪不轻弹”的大男子中间,神经衰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动不动就掉眼泪的女子。美国生物学家威·弗雷博士的解释是,流泪能使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让心理状态得到新的平衡,同时把机体应激反应时产生的危险毒素排出;忍着眼泪的人,既存在着精神状态的压抑,也意味着自身在慢性中毒,二者均是使机体发病机会增多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另一位医学博士胡伊认为,哭泣与人的寿命也有关系,脆弱爱哭的女子往往比坚毅不爱哭的男人寿命长。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人早有认识,就连不是医生的唐代诗人孟郊,在他的《赠别崔纯亮》诗中就明确写出“忍泣目易衰,忍忧易伤形”的诗句。鲁迅先生说得更直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具有七情六欲的人,该哭时就痛痛快快哭一场,就是哭个天翻地覆,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哭泣会不会对人的眼睛造成危害?会不会影响视力?如果不是因为一边哭一边揉眼睛而造成的眼实质受伤,仅凭哭泣是决不会把眼睛哭瞎的。大哭造成的视力模糊是短暂性的,只要稍事休息便会恢复,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

春眠不觉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

诗词赏析本诗名为《春晓》,是孟浩然的得意之作。全诗虽然只有短短20个字,却把春天早晨的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春雨贵似油,春风似剪刀,那淅淅漓漓的风雨之声,使诗人一夜没有睡好。睡眠中还惦记着庭院里的花儿又凋谢了多少,一片惜春的情绪油然而生。早晨醒来迟了,到处都是鸟的鸣叫声。

健康话题

多少年来,人们把“春眠不觉晓”引为“春困”的根据,认为春天人们容易困倦,春天的早晨真是睡懒觉的好时光啊!

为何会发生“春困”

从生理角度看,春困确实是存在的。这是因为,冬天天气寒冷,毛细血管的收缩使机体处于收敛状态,血液速度变慢,血液流量减少,皮肤的汗腺和毛孔闭合,机体自动进入了积极性地季节保护。这种状态有利于减少热量散发和机体的保暖,有利于机体抵御冷空气的侵袭和预防寒冷的刺激。这一状态,使大脑处于养尊处优的高氧环境里。春天一到,气温回生,万物萌发,人体再用不着为冷担忧,于是皮肤的汗腺和毛孔开放了,血管舒张了,血流速度加快了,流向全身的血液量增多了,人们的户外活动也增多了。新陈代谢的加强,自然会增加机体的耗氧量。而机体产生的氧气是一定量的,必须针对春天的情况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在整个冬季对氧气都享受着优厚待遇的大脑,在取消优厚待遇后一时适应不了这种新的分配制度,于是就出现了相对缺氧的情况。再加上春天温暖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抑制,春困就随之发生了,主要表现为困倦、嗜睡、乏力,早晨不易醒,中午又想睡的懒相。实际上,春困是机体按照热胀冷缩规律出现的自然性变化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并不是睡眠不足的表现,此时想通过早晨多睡一会懒觉改变这种困乏是不可能的。相反,春天睡懒觉会越睡越感到没精神,更不利于大脑功能的锻炼和对春天环境的适应,对整个机体的健康也是不利的。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对于春天概念的理解要符合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可能正确安排好春天的锻炼和养生。传统认为,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实际上并不能一概而论。立春之后,鸟语花香的南疆确实已春光明媚,而冰封雪盖的北国仍然是严寒袭身。按照气候学的规定,只有当每候(5天)平均气温达到10℃~22℃时,春天才算真正到来了。10℃以下的平均气温,仍为冬季;22℃以上的平均气温,就到夏季了。立春之后,自珠江向北,大约每移动100公里,春天要推迟3天左右。一般说来,长江上游的春天在3月初,中游在3月中旬,下游在3月下旬;黄河流域的春天,要到4月初;新疆和黑龙江的春天,要到5月的“立夏”了。

走进春天

克服春困的最好办法是从事体育锻炼,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大脑的调节能力,使自己尽快适应气候的变化。中医学提出的“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的春季养阳法,正是古人克服春困的经验之谈和正确的养生法则。出于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的这16个字,包括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和科学道理,有必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夜卧早起”,是科学的睡眠方式,告诉人们“早起”与“早睡”是有关联的一对,充足的睡眠是必须保证的,睡得好才能起得早;“广步于庭”,是科学的锻炼方法,户外活动,散步为主,循序渐进,经常坚持,呼吸新鲜空气,清除内在毒素;“披发散形”,是科学的生活原则,散开紧束的头发,宽松紧束的衣带,舒展倦怠的躯体,放松紧张的情绪;“以使志生”,是养生达到的目的,“志”为精神活动的表现,其中就包括恢复大脑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这一条。中医认为,春天是阳气发生之季,为木所主。木喜条达升发,阳主疏散扩展,只有从事积极的体育活动,才能得到充足的阳气,才能使机体获得健康的状态。“伸懒腰”,不失为一种克服春困问题的有效锻炼方法,它利用双臂的自由屈伸,使胸腔扩大、膈肌运动加强、呼吸加深、血液速度加快,从而使大脑迅速得到相应多的营养补充。需要注意的是,乍寒乍暖,是春天气候的典型特点,早晨体育活动的安排,要密切关注气温变化,穿好适宜的衣服,活动时出汗的在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擦干,并穿上保暖的衣服。另外,春季风多雾多,活动时要注意避风避雾,以免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身体的主要部位也不要过分裸露,以免引起肌肉、关节部位受寒而发生疼痛。

俗话说:“人勤春早”。这勤劳,包括劳动,也包括活动;包括体力,也包括脑力。动起来,生命就有活力;动起来,生活才有朝气;动起来,春困就会消失。进补,是春季养生的重要内容,总的原则是清淡、柔润、平和的方针,徐徐从事。食补应以新鲜蔬菜、水果、蜂蜜、鱼类为主,药补可选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药、木耳之属。具体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万不可盲目乱补,补出毛病的事各地都有发生。

日午独觉无余声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宋·柳宗元

诗词赏析正午时分,往往会有一种像喝醉酒的感觉,昏昏欲睡。此时,打开靠北墙的窗子,让清风吹进来,使室内的空气流通开来,再好好睡上一觉,这种感觉就会消失。作者把夏日午睡前后的情景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果没有亲身感受是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来的。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作品中写出了避暑的科学:“溽暑”——湿热产生了,“醉如酒”——昏昏欲睡,“开北牖”——打开阴凉方向的窗子通风,“日午独觉余无声”——能帮助人安然入睡。这里,避日、通风、静养、午睡都是消暑的有效措施。

健康话题

午睡,是许多人的习惯。午睡的好处,也被大多数人认可。

特别是炎热的夏季,午睡除了可以缓解机体疲劳外,还是消暑的有效形式。

日到中午人昏沉

夏日是炎热的,在我国古代的五行中,火、红、南方都是热的代表。尤其在南方一些地区,热与湿交蒸,热中有湿,湿中有热,它们产生出的闷热感,让人更加难受。热性炎上,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会导致大脑血和氧的供应不足;湿性重浊,能产生昏沉的感觉,会出现头重身困的表现。中午正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热晒湿蒸,昏昏欲睡的情况很容易发生。美国麻州大学的巴蒙博士认为,这除了与上述因素有关外,与早餐质量不能保证、午餐质量相对较高有密切关系。由此造成的血糖过低,使人变得情绪低落、昏昏欲睡。解决不好这一问题,会直接影响下午的工作效率。有人企图用补充糖分的方法来缓解它,其结果恰恰适得其反:吃糖或含糖量较高的甜食,虽然能使血糖很快上升,但只能维持1小时左右的时间,达到高峰后就快速下降了。另外,糖分进入人体后,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造成体内的糖比吃糖前更低的状态。所以在如何解决午后昏昏欲睡的问题上,他提出早餐吃好、午餐少肉的观点。对午后昏昏欲睡的现象,我国古代早有认识,并创造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矛盾,其中包括午睡在内,并且逐渐形成了习惯。在古籍中,午睡有午枕、午梦、昼寝、昼眠等多种叫法。王安石有《午枕》诗:“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窥人鸟鸣悠扬梦,隔山水供宛转愁。”它如蔡确的“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觉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杨万里的“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等,都是说午睡的。

午睡睡出好精神

现代国内外许多科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午睡是改善大脑血液供应、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机体良性循环的科学方法。在我国,午睡是科学界公认的有益于健康的好习惯,我国政府也从制度上保证了午睡的时间。在每年夏季最热的阶段,有些地方的午睡时间长达二三小时。近年来,就连与东方“午睡有益”的观点在认识上一贯相左的西方国家,也发生了动摇,关于“午睡有益”研究的成果屡屡爆出热门话题。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认为,中午哪怕睡上20分钟的觉,下午就会感到精力充沛,工作中的差错和失误就会减少。他们建议,把午睡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项内容。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研究者认为,人在完全苏醒状态下只能连续工作4小时,白天必须有一定时间的睡眠,中午13~14时是最佳的午睡时间,睡半小时至1小时即可。没有条件睡觉的,打个盹也好。长时间连续工作,是导致心脏病、糖尿病的根源,或过早出现衰老。他们已把午睡作为公共卫生行业AOK保险公司健康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些州已开始安排公务员午休,还为他们提供睡床。关于午睡的时间,是饭前睡还是饭后睡,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在饭前午睡效果更好。因为人体的血液是一个恒定的系统,进食后血液就会向消化系统倾斜,大脑和肢体得到的血液相反减少,不仅氧气和营养素的需求不能满足,而且代谢的产物也无法及时排出。饭后午睡虽能使机体的疲劳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睡眠后产生的阶段性头昏脑涨、四肢乏力、周身酸懒的不适感没法解决。如果中午下班或放学后吃点水果、喝点牛奶就开始午睡,然后起床就餐,半小时睡眠的效果比饭后睡的2小时还好。有些人是不宜午睡的,如低血压患者、患有动脉硬化的高龄老人(65岁以上)、体态过于肥胖(体重超过正常值20%以上)的人等,因为午睡造成的脑部血流量减少、机体血液黏度增高、脂肪堆积等,对他们本来就存在的不完全健康会带来负影响。

已觉秋窗愁不尽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清·曹雪芹

诗词赏析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悲秋”也是他们热衷表现的主题。“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在四句诗中用了五个低调的“秋”字,刻画了多愁善感林黛玉的忧郁心态,真是贴切之至。不过这不是他的创造,关于“悲秋”的绝唱在他之前已屡见不鲜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箭铓,秋来处处割愁肠”。张说“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马戴“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李益“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苏东坡“骚人故多感,悲秋更寥栗”。李清照“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这些描述的也是秋天的季节特点、气候征象、人文个性,把秋的另一副面孔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健康话题

为何秋天让人有如此不适之感?一曰季节特点,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大地苍茫,阴雨绵绵,环境让人兴奋不起来;二曰身体因素,天人相应,五行相对,人体自然要表现出相应的征象。

“悲秋”原委

秋天,秋高气爽,气温适宜,是锻炼身体的好时节。从中医理论讲,秋天是人体精气收敛内养阶段,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运动量应小到大,自觉身体有些发热,微出汗,运动后轻松舒适,就是合适的标准。

从人的生理角度讲,“悲秋”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人们在经历了漫长夏季酷暑的折磨之后,能量过于消耗的机体处于非常疲乏的状态。秋风送来的凉爽,使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开始放慢,机体进入了周期性的休整,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疲惫感。而此时人们面对的又是时热时寒的风——为百病之长,它带来了空气流通,也带来了复杂的季节病;阴霾多雨的天——为重浊之气,它带来了凉意,也带来了病源的温床。按照五行,秋天又为金所主,金主燥,那燥气让人难受;内应于肺,肺主忧悲,那情绪自然欠佳。此情此景,一种凄凉、忧郁、低沉、伤感、迟暮的情绪油然而生,这就是“悲秋”。有调查说,秋天,尤其是深秋,是一年之中精神病和自杀现象发生最多的季节,也是各种疾病发生率、死亡率最高的季节。秋天常见的疾病有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感冒、咳嗽、哮喘、鼻衄,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腹泻、痢疾、疟疾,以循环系统症状为主的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和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难怪人们把这个季节叫做“多事之秋”。现代研究也为“悲秋”找到了根据,认为它是人体生物钟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内激素变化引起的情绪异常变化。原来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仅有豌豆大小的腺体——松果体,它分泌的褪黑激素会使人情绪低落、昏昏欲睡、悲哀伤感。它的分泌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白天强烈的太阳光能够抑制其释放,因而人们能够精力充沛地工作;夜晚它的分泌量增多,正好可以让人们安眠。秋天雨多寒多,光照不足,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明显增多,所以悲秋的情绪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这种情况的发生,一般女性多于男性,这与女性过于敏感的思维方式和应变能力有关。以前医学书籍上对于“悲秋”虽有记载,但人们对此病的认识普遍不足,近代它有了“季节抑郁症”的称谓,实际上属于心身疾病的一种。

“悲秋”预防

悲秋是可以预防的,这是肯定的答案。晒太阳,是基本的方法,因为光照可以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使人的情绪增高。加拿大人有每年秋冬季节飞往赤道生活一段时间的习惯,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增加户外活动,开展必要的体育锻炼,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一些不良情绪会在运动中消失。调节饮食和睡眠也有一定的作用,饮食应以清淡甘润为主,防燥防热;睡眠要有足够保证,起居有常。最重要是情绪调整,尽快使机体建立起适应来,用积极的态度、积极的精神状态去对待秋天的冷漠。刘禹锡的《秋词》写得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假设我们有了刘子诗中的博大胸怀、广阔眼界、浩荡气势,再加上科学的态度,是足以可以把“悲秋”变为“欢秋”的。

秋韵

秋天,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黄花遍野,层林尽染,天高风清,硕果累累,是一幅美妙的画,是一首多情的歌!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都是他们热衷表现的主题。王勃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把秋称为“三秋”;张协有“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飙”之句,把秋称为“九秋”;陈子昂有“金秋方肃杀,白露始专征”之句,把秋称为“金秋”;马祖常有“素商凄清扬微风,草根之秋有鸣蛰”之句,把秋称为“素商”;欧阳修有“我来夏云初,素节今飆属”之句,把秋称为“素节”。此外,首秋、初秋、早秋、上秋、新秋、正秋、中秋、晚秋、凉秋、高秋、清秋、霜天等众多称谓,都是说秋的。民间关于秋的风俗也很多,有立秋之日“迎秋”的,有欢庆丰收“咬秋”的,有秋天进补“贴秋膘”的,有适应气候变化提倡“秋冻”的,连杀人也要放在秋天,称为“秋后问斩”,围绕秋天的活动真是够丰富的了。

三九四九冰上溜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溜,五九六九看河柳,九九十九耕牛走。——北方歌谣

民歌赏析《九九歌》是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流传较广的歌谣,虽然内容上稍有差异,但大体意思是相同的。它是根据我国气候的特点,把人体对寒暖变化的感觉、自然界冰雪凝消的变化、鸟类和植物在不同气候下表现出的特点等加以总结,概括出来的反映天气寒来暑往的规律。它贴近生活、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对农事的安排和人们健康的指导具有较好的实用功能。所以盛传不衰,显示出非常强的生命力。

健康话题“九”是中国传统中最大的数字,9×9=81,大上加大,用它来形容“冷极”,能够说明问题的实质。冬至的“至”,在古汉语里是“极”的意思,就是说冬天已达到了顶峰。这天之后,进入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所以,从这天起,每九天一个段落,用“九”来标志寒冬的进程。九尽春来,成为人们盼望温暖的一种向往。据《燕京杂记》载,人们为了消磨漫长的严冬,还发明了一种画梅计日的活动,在冬至日画素梅一枝,共81瓣,每日着色染一瓣,染完之后正是风和日丽的春天。

寒冷是自然现象

寒冷,是大自然气候变化的产物,在不同的地区温度的差异是相当大的。我国四季分明,受寒冷影响的区域很大,高寒地区也较广,经历寒冷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仅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在-9℃以下的大城市就有38个。因此,研究寒冷与防寒问题对于人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在通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2℃~-28℃时,可以说话、走路;在-30℃~-26℃时尚有知觉,个别人在-24℃时尚有意识。外界的严寒如果引起人的体温再继续降低,就难于生存了。有研究证实,寒冷对机体健康的损害在-26℃以下时就开始了。此时,人的代谢处于下降趋势,大脑皮层出现障碍,心血管机能发生紊乱,从而出现脉搏、呼吸、血压的明显变化,最终因机体失去对寒冷的应变能力而发生死亡。人的耐寒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血液中甲状腺素水平的高低和铁元素含量的多少。实验发现,同等情况下,不怕冷的人比怕冷的人的甲状腺素水平要高出1倍以上,铁元素的含量也相对较高。甲状腺素由碘和酪氨酸为主要原料组成,它们经甲状腺素合成后产生的激素具有产热效应,能加速人体内组织细胞的氧化过程,增加热量;同时甲状腺素能使人的基础代谢率提高,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产生热量而抵御严寒。铁是血液和蛋白的重要原料,它们负担着机体氧的运输和代谢过程。碘和铁的不足或缺乏,会导致人体御寒能力的下降,使人不耐寒冷。从这点说,耐寒能力的提高,要首先从饮食结构上调整,在严寒季节多食用些含碘丰富的海带、海蜇、海鱼、海虾类食品和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牛羊肉、豆制品、绿色蔬菜类的食品。

寒冷可以防范

对于寒冷的防范,人们具有主动的意识和积极的行为。当寒冷到来时,机体首先用寒战向人们报警,此时加衣戴帽、运动身体和采取其他防寒措施都是来得及的。就穿衣而言,要循序渐进,既不要冷得浑身打战还不加衣,也不要稍一寒冷就把所有可以抗寒的衣被全部穿在身上。一层层加衣服可以使空气的分离层隔开,保暖效果更佳。另外,冬天衣服的质量应以宽松、柔软为好,这样的衣服既防风,穿起来又舒服。穿靴戴帽与冬季保暖关系密切,千万不要让头部和双脚受委屈。这两个部位,分居人体的最上端和最下端,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差,因而保暖能力相对较差而散热能力却较强。有研究说,人体热量的1/3都是从头部和颈部散发出去的,加上脚部的散发,身上穿再厚的衣服也挡不住寒冷的袭击。所以,一定要戴好帽子、围巾,穿好棉鞋,使全身上下都暖和起来。有人形象地将人体比喻为一个装满了开水的保温瓶,帽子好比瓶子的塞子,不塞塞子的保温瓶效果肯定好不了。鞋的保温作用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我国古代的风俗中就有冬至给老人送鞋的做法,这除了表明我国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外,说明人们对足部保暖早就有了相当高水平的认识。冬季是各种心脏疾患好发的季节,注意心脏部位的保暖,对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医学研究证实,当人进入40岁之后,人的心脏会逐渐发生心肌纤维间的结缔组织增生、心肌增厚且重量增加、心脏周围血管硬化、心输出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严寒突然带来的“冷缩”刺激会使心脏中存在的上述隐患表现出来,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就会明显增高。运动是抵御寒冷的重要方式,运动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决定,跑步、登山、骑自行车、打球、跳绳等都可以达到驱寒的目的。有条件、有能力参加冷水浴的,对身体健康的意义会更大。寒冷可以延长细胞的寿命,耐寒能力的高低与长寿有因果关系。耐寒还能增强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

梅子留酸软齿牙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杨万里

诗词赏析诗人说的是夏日午睡之后悠闲无事,观看儿童游戏的事。无意中却说出了食用酸味梅子刺激牙齿留下的不适感。在生活中,除了酸味之外,过分的甜、咸、热、冷等刺激,都会给牙齿带来不适的感受,这是患有牙釉质过敏症的典型表现。诗的本意之外,还隐约透出了对牙齿的保护问题。

健康话题

牙齿的健美非常引人注目,这是人们共性的认识。在欧美一些国家里,有人专门在牙齿上佩戴饰物,以显示牙齿的美丽。一些国家的广告里,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前卫的牙饰,戴上牙饰的女孩子显得更神气,笑得更灿烂,回头率更高。在阿根廷,一些人还别出心裁地在牙饰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一开口就会看到醒目的名字在牙齿间闪烁。明眸皓齿,是美的象征。

别小看了牙齿

除了外表美之外,牙齿还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咀嚼、参与饮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其直接的功能。胃炎、胃溃疡、心脏病、高血压、关节炎、虹膜炎等严重疾病的形成,也与牙齿有连带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口腔不卫生,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血液中毒而造成的恶果。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经常患牙病的人,其心脏病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得多。还有报告说,口底癌、舌癌的发生,与龋齿、断牙残根或不良假牙的长期创伤性刺激有着说不清的关系。我国官方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大约90%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口腔疾病,其中绝大部分是牙病,最常见的是龋齿、牙髓炎、牙周炎等。它们不仅给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损害。“牙痛不算病,痛起要人命”,仅疼痛一项对人的折磨已使不少人闻之心惊。人口腔中微生物的种类达500多种,引起牙病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的有害细菌作用的结果。一些地区的民谚中流传着“宁肯害腿(疾),不可害牙(病)”的说法,充分说明了护牙的重要和牙病的危害。害腿疾不能走路,固然不是好事,害牙病痛得人不能进食,危害更大。北京医科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发病人数居第一的龋齿,大多是从儿童开始的。第二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岁前儿童的患龋率达76.55%,其中49.1%是由于饮食因素造成的,其主要原因依次是婴儿睡觉前食用含糖量较高的奶、孩子饮用过多的含糖饮料和刷牙次数少。国外一家研究机构认为,龋齿的发生与人的情绪有关,情绪紧张的人龋齿的发病率就高。这是因为,紧张情绪可以导致口腔中唾液的分泌减少,从而使口腔内产生的酸性物质增多,同时使细菌有机可乘。

牙齿的防护

牙齿,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当人出生后6~7个月乳牙就开始萌生了。到2~2.5岁时,20颗乳牙出齐,12~15岁长满28颗恒牙。也有成人后再长出4颗牙齿的,这叫做“智齿”或“智牙”。

预防牙病的方法很多,刷牙是最基本的常识。中国人的刷牙率虽然已由过去的30%上升为70%,但起码还有3亿人不刷牙,这不能不说是个惊人的数字。在刷牙的人群中,有七成的人不能正确掌握刷牙方法,许多人只是拿着牙刷胡乱搅和,结果刷过的牙齿上照样长满厚厚的牙菌斑。专家认为,比较科学和实用的要求是,每天应以含有氟化物的牙膏和毛质较软的牙刷刷牙两次,标准方法是牙刷以45°的角度对准牙龈打横轻刷。欧盟国家的牙科专家建议,除掌握科学方法刷牙外,最好每年至少请牙科医生做一次洗牙的洁齿处理,以彻底清除可能造成多种牙病的牙垢。但洗牙一定要在正规医院的牙科进行,千万不能去街头一些既无专门技术,又缺乏严格消毒条件的洗牙行做试验品或牺牲品。掉了牙齿,要及时修补,没有牙齿不仅影响美观,使人的面部发生变形,而且还会导致或诱发口腔和内脏一些部位疾病的发生。事实上,质量再好的假牙,也不如自己的真牙,不到迫不得已时千万不要轻易作出拔牙的决定。美国科学家正在实验用基因技术培植人类的牙齿,以代替目前普遍使用的假齿。他们已从老鼠身上发现了至少25种与牙齿再生有关的基因,估计10年之后这项技术将会造福人类。

明朝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唐·李白

诗词赏析这是李白《宣州谢緿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的最后四句,全诗寄托了诗人痛恨战争、忧国忧民的苦闷心情。诗中用“散发”、“弄舟”的方式来表达无法摆脱的思想苦恼,描述“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思想境地,足见“发”和“舟”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散发与束冠相对,束冠与整发相连,仔细推敲,诗句中包含着梳头、美容、护发等一系列思想和行为。

健康话题

人的头发,与人类发展的文明史是紧密相连的。在混沌时代,人的头发与其他动物的毛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也不过是随其生长罢了。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使人类头发的地位在悄然中发生了变化,继美容的意义出现之后,血统的意义也强烈起来,并且逐渐带上了迷信的色彩。“身之发肤,受之父母”,有意将头发弄掉就是对父母不孝的表现,以至于在后来出现了“割发代首”的刑法。清代的大辫子在头上一盘就是300多年,赋予了头发更神圣的地位。号称“老佛爷”的慈禧太后更是惜发如命,不小心把她的头发弄掉一根就有掉头的可能。近代人对头发的爱护程度比前人有加,头发的地位是名符其实的至高无上了。什么“飞机”、“炸弹”都上了头,各种发式令人眼花缭乱。头发上的文章做大了,美容美发店的数目在大、中、小城市的服务行业中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洗发那点事

洗头,是保护头发的好办法。因为人的头发经常暴露于外,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空气、灰尘、细菌,及时清除它们对增加头发的柔润度和韧性、减少头部疾患和不必要的头发脱落是护发的重要措施。中国健康教育学会建议,最适宜的洗头次数是每周4~7次。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周的洗头次数为2~2.5次,农村居民洗头的次数更少,与欧美人每周的6.4次相比相差太大。这除了客观条件之外,旧的传统习惯和缺乏科学认识也是重要的原因。洗发剂的选择对护发的意义也非常关键,对一些市售洗发剂在宣传上的误导必须有正确的认识。据专家介绍,目前在洗发剂宣传上普遍存在的植物说、营养吸收说、去头屑说等都含有很大的水分。所谓植物说,只是在洗发剂中加了点植物香味或色泽,实际内容仍是化学成分。因为从植物中提取离子活性剂技术复杂、设备要求高,提炼浓缩的成本是产品本身价格的10倍以上,厂家不可能去作这样的亏本生意。所谓营养吸收说,是在洗发剂中加了少量的人参、当归、蛋白质、维生素之类,它们通过血液循环能到达头部,对头发起到营养作用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让头发直接吸收更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所谓去头屑说,多是夸大其词的。因为头屑的形成主要是由头皮老化、表层死皮细胞死亡脱落形成的,只有极少部分人是由于真菌引起的。洗发剂中的锌化合物(ZPT)只能杀灭真菌,而对死皮细胞不仅无任何作用,反而会将头皮的正常细胞杀死,使死亡细胞的数目增多,故而出现越洗越痒的窘局。德国的医学专家认为,头部通风、经常晒太阳、用温水洗、少用吹干、用普通香波、晚上戴含有橄榄油的头套睡觉,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专门的治疗剂,是治疗头屑的基本法则。许多头屑越来越多的人,不是本身的罪过,而是使用洗发剂不当造成的。

染发那些事

头发对人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除去它保护着人体的大脑安全,调节着气候冷暖变化对机体的刺激这些生理功能外,标志人的外表美更是人们的直接追求。过早的出现脱发、白发,不仅是病态的表现,而且也使不少人感到尴尬。染发,不失为乌发的一种好办法,它不仅能够遮盖过早出现的花发,给人带来年轻和精神焕发的外表,还为现代人追求的头发装饰带来了方便,红、白、蓝色都染上了头发,是头顶的传统色变得五彩缤纷。但染发不是人人都能适应的,因为,一般的染发剂都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不少人因此而发生过敏反应,轻则出现皮肤红肿、瘙痒、溃烂等头皮损害,重则也有导致生命危险的。2001年5月,南方某地一位女性在美发厅染发时突发胸闷、气喘、神志不清、全身发绀等过敏性休克症状,经部队医院全力抢救才得以脱险。生活中这类教训很多,因此染发前必须先进行过敏试验,有可能发生过敏现象的就不要染了。有研究证实,经常染发还有导致染色体异常,进而诱发癌症的可能,故染发的频率不要太频繁,最好间断性进行,能不染的不染也罢。美,固然要紧,健康和生命更要紧,爱发一定要爱得科学、爱得得体、爱得健康。中医认为,脱发可能由血热、血虚、肾虚、脾虚造成,与心、肝、脾、肾诸脏都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认为,脱发主要与氨基酸、尼克酸等物质的缺乏有关,可以运用相应的药物和富含这些成分的食物进行对症治疗。常用的食物如花生、黄豆、核桃、红枣、芝麻、芹菜、西红柿、油菜、瘦肉、鸡蛋、动物心脏、肝脏等,可以经常性交替食用。

美国、英国、日本的科学家认为,脱发是由于雄激素分泌旺盛造成的,在某些方面还表现出优势,如聪明,不易患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能长寿等。

胸膛不挺背要驼

山歌不唱忘记多,大路不走草成窝。快刀不磨黄锈起,胸膛不挺背要驼。——湖北民歌

民歌赏析歌越唱越熟,路越走越顺,刀越磨越快,用唱山歌、走路、磨刀来比喻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从而引出背越挺越直的道理,湖北民歌这种用通俗生活现象揭示哲理的表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睿智和对人生的透彻认知,其中也不无医学道理。

健康话题

人的背虽然在生理上呈S形,但基本是挺直的,文学家们常用“腰板笔直”的词来形容一个人的健壮。骆驼的背是向上凸的,好像一座山峰,故称“驼峰”。当多种原因引起人的背部变形,使平直的背向上凸起时,与骆驼的驼峰在外表上有某些形似之处,于是,人们习惯上就把它称为“驼背”了。

驼背的原委

驼背,是常见的一种脊柱畸形病变,在医学上也有叫做脊柱后凸的。按生理学分类,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按发病时间分类,有先天性与后天性之别。从临床实践上看,其主要对象是病理性的和后天生成的。先天性的驼背,有的从一出生就可以发现,有的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表现出来的。病情严重的,一般在出生不久即死亡;病情较轻的,可选择合适的年龄段通过手术进行矫正。这种情况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椎体数目的增减、形状的改变、体积的异常变化和排列方向的不规则等。处于隐性状态或年幼时,一般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许多人是在偶然作X线检查时才被发现的。生理性驼背,主要是指老年人脊柱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属于自然衰退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由于人的体质、营养、锻炼等情况不尽一致,表现出的轻重程度也不一样罢了。随着人衰老过程的到来,脊椎关节的长期磨损、增生或骨刺的形成,骨质密度由紧密到疏松的改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椎体的变化。常见的如因骨小梁受到破坏而导致的椎体楔形改变、椎间隙前后宽度的改变导致的脊柱变形等,当它们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驼背就出现了,病理改变越大的,表现出驼背的程度也就越明显。有一种说法叫“人老变矮”,事实上正是这样。据测定,人体的这种变化进入30岁后就开始了,40岁后变得明显,老年后更为严重。统计资料表明,从30岁到90岁,男性平均身高降低2.25%,女性降低2.5%。有人对534名老年人进行了长达8年的观察,发现男性老人平均降低了3.7厘米,女性老人降低了3.9厘米,最多的降低了13厘米,成为驼背。究其原因,正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脊椎退行性变化的结果。病理性驼背,基本是后天才出现的,可以表现在多种疾病中,既可是一些疾病的产物,也可是一些疾病的病因。常见的病理性驼背有累及脊柱、中轴骨骼和四肢大关节的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多个椎体、造成病人仰卧站立都困难的骨关节结核,由于脊椎发育异常、好发于青年男性中的休门氏病和不明原因引起的、以少女为主要对象的特发性脊柱侧弯等。脊柱的这些异常变化,不仅影响人的外观美,而且影响到人的生活和工作,严重时甚至影响到人的生存和寿命。医学上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药物或手术达到彻底矫正、局部矫正或控制症状发展的目的。其一般规律是,发现得越早,采取的措施越得力,治疗的效果就越理想。

挺起你的胸

动则不衰,湖北民歌用唱歌、走路、磨刀作比喻,引出了“胸膛不挺背要驼”的结论,非常有道理。实践证明,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挺胸收腹的姿势,确实是矫正驼背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有可能出现的老年性驼背。这种锻炼应该从青壮年时期就开始了,并且要持之以恒,甚至要有活到老炼到老的决心。锻炼的方法很多,有一种“倒行退步法”简单易行,不妨一试。方法是,每天坚持15~20分钟的倒步走,走时胸脯挺直,两目平视,双手叉腰,拇指向后,其他四指向前,懂穴位的,拇指可按住腰部的“肾俞”穴。这样锻炼,可以使腰部的肌肉有规律地进行收缩和松弛,有利于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有报告说,用这种方法连续锻炼1~3个月后,驼背得到矫正的大有人在。

腰为肾之府

俄罗斯著名医生尼古拉·阿莫索夫根据他多年的观察结果指出:人的衰老不是从眼角的第一道皱纹、鬓间的第一根白发、腰部的第一块赘肉的出现才开始的,身体柔韧性的减弱才是人体衰老的第一征兆。

中医学认为,肾为人的先天之本,腰为肾之府。因此,腰是人体的生命源。加之腰处于机体活动的枢纽部位,腰部的劳损是很难避免的。临床上,与腰相关的疾病较多,除驼背外,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疾患也时时困扰着不少人的健康。纽约特殊外科医院的维杰伊·瓦德医生认为,久坐伤腰。坐姿使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大于其他姿势,容易引起腰部的相关疾患。如果长期坐在办公室工作而又不进行任何形式的锻炼,后果是很严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整形外科医生沃特·莫尼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坐姿影响椎间盘的新陈代谢,使它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和营养,因而支持腰部的力量将大大减弱,腰疾必然发生的要多一些。在美国,每年约有200万人因腰痛而请求医生的帮助,其实只要每天进行15分钟的腰、腹、背、臀部的综合锻炼,每周进行2~3次的力量训练,这种情况就会大大改善。腰背部和脊柱的变化,是判断人体是否健康和衰老的基本标准。中国运动医学专家建议,经常扭扭腰背、转转脚腿、摆摆屁股、晃晃肩膀、动动脖子、握握手指,健康长寿就会向你靠近。

搂带宽三寸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元·王实甫

诗词赏析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著有杂剧14种,全存的有《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3种,在戏曲界影响颇大。他留下的散曲不多,本文所引用的就是其中难得的一首。这首名为《别情》的小曲,写的是一位独处深闺的妇女,思念远在他乡爱人的悲切心情。面对相距“遥山隐隐”、“远水粼粼”之苦,她心力交瘁,“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因而泪水长流,愁肠百转,肌肉消瘦,腰带变宽。胖与瘦,是相对而言的。看来,这位多情女子原来比较丰满,思夫之情影响了她的情绪、睡眠、食欲,最终导致了身体由胖而瘦的变化。这决不是一日相思之苦,是长期相思引起心理、生理变化的结果。

健康话题

人的肥瘦程度,包含多种含义。从社会学意义看,它是外表美丑的标志;按生理学意义讲,它是健康与否的征象。在食不饱腹的时代,人们向往的是如何长胖;在米丰粮盛的当今,减肥成为时尚。这不是无病呻吟,肥胖已经成为如今社会的通病之一。

肥胖威胁健康

据2000年11月美洲第二次肥胖症研讨会提供的数字,全世界胖人的数目已达10亿,肥胖病人2.5亿,其中美国约占总30%,英国占18%,法国占8%。我国有关部门对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24万人抽样调查得出的结果一鸣惊人:成人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已经达到20%~30%,在城市中占40%。从健康角度上认识,肥胖已对人类构成威胁,由肥胖引发的疾病开始呈上升趋势。在超重的男性中,高血压的发病率为39.1%,糖尿病6.7%;在肥胖的男性中,高血压占52.6%,糖尿病占10.2%,都远远高于体重正常的人。此外,高脂血症、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癌症等的发病率、死亡率,也都明显高于常人。肥胖容易引起包括血脂、血糖、血压、胰岛素、性激素等在内的多种机体代谢性指标的改变,由此引发的疾病就多了起来。有数据统计表明,肥胖人胆石病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3~4倍;月经不调、不育症、乳腺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的发病率也出现直线上升的变化。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专题研究证实,超重和肥胖者,胰腺癌的发病率高出正常人的72%。糖尿病与肥胖者的关系犹如孪生兄弟,它们具有共同的遗传基因,可以互相影响,一方面使许多肥胖者患上糖尿病,一方面使一些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程度加重。

由于种族和性别的差异,肥胖分为以腰腹部为主要区域的内脏性肥胖(又称“向心性肥胖”或“上部肥胖”)和以腿臀部为区域的周围性肥胖(又称“全身性肥胖”或“下部肥胖”),我国的肥胖者大多属于前者,特别是男性。腹部是人体重要内脏集中的部位,其脂肪量太多,就会对胰岛素不敏感,就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血糖不能充分利用,这既是造成肥胖和糖尿病关系亲密的根源,又是造成肥胖人中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的直接原因。肥胖还会引起精神上的异常,导致下丘脑功能的紊乱,从而影响到人的情绪和饮食,引起人心理上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抑郁、孤独、焦虑、紧张等症状,最终酿成相关疾病。肥胖造成的机械性危害也不容忽视,脂肪堆积过多形成的体态臃肿,势必会使人的腰椎、膝关节等承重部位的负担和磨损增加,容易造成相关部位骨、关节、肌肉的疼痛或更严重的疾病。在鼾声如雷的人当中,肥胖者也占据多数。这与他们颈部短粗、呼吸道变窄的生理变化不无关系,长期出现这种呼吸暂停的情况,会造成脑缺氧,影响到人的睡眠质量,进而影响到人的血压、食欲、精神和工作、生存质量。

不能盲目减肥

国际上公认的测定肥胖标准是,以人的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的结果来衡量的。2000年8月我国通过近20年的调查,提出中国的体重指数,即正常值为18.5~23.9,24~27.98为超重,28以上为肥胖。还制定出了以腰围大小判定肥胖的标准,即中国男性的正常腰围应控制在85厘米以内,80~85厘米之间为超重,85厘米以上为肥胖;女性的腰围应控制在80厘米以内,75~80厘米以内为超重,80厘米以上为肥胖。

引起肥胖的机制比较复杂,遗传、饮食、精神、运动量等都可能成为人发胖的原因。美国密歇根大学罗伯特·弗利桑科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跟踪调查后认为,有肥胖史父母所生子女的肥胖概率,比一般儿童高出5.7倍,其中母亲的影响更明显。这种肥胖在出生前和青春期以前或许并不突出,成人期后就表现出来。日本营养学专家对1400名肥胖者的饮食习惯进行了调查,发现其食盐量普遍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6克以下的指标。他们之中,日食盐量不超过10克的占36%,超过20克的占25%,在10~20克之间的占49%。我国一项调查还发现了白领男士发胖的原因:工作紧张、精神抑郁、运动量不足、经常从食物或酒精中寻找安慰等。

减肥的办法,说来说去无非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使用药物(包括器械)三种,但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控制饮食虽可以起到减肥的作用,但由于摄入不足造成的营养缺乏和因此引发的疾病及机体损伤无法弥补,对健康造成的不良后果更严重。据此,专家建议,控制饮食的提法不如改为限食或有目的的选择食物,如限制主食量(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类)、合理选择副食(少甜、少盐、多菜)等。运动减肥是个漫长的过程,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半途而废。有一种误解说,经常大量出汗就能减肥,实际上出汗消耗掉的是体内的水分、盐分和矿物质而不是脂肪。还有人说,坚持大运动量就能减肥,实际上这也是不科学的,因为短于40分钟的运动,无论强度大小,脂肪的消耗都不会太明显,只有持久的、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才能消除多余的脂肪。目前的减肥药有两类,一类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的,如芬特明、芬弗拉明、西布曲明;一类是作用于非中枢神经的,如奥利司他。生活中使用前一类药物的人较多,但它们有可能损伤心脏瓣膜,使人出现呼吸急促、胸部疼痛、头晕、心脏杂音等不良反应。法国已于1997年禁止使用芬弗拉明,因它已在使用者当中造成了严重后果。美国的一种减肥药中因含有“PPA”(盐酸苯丙醇胺,又称“去甲麻黄碱”)而在使用者当中出现了同样的毒性反应,因而也被严令禁止。在使用药物减肥的问题上,各国专家都提出了“减肥悠着点儿”的建议。或许,经过冷静之后,人们会对减肥的问题有个清晰的认识。

郎行郎坐总随肩

人人要结后生缘,侬只今生结目前。一十二时不离别,郎行郎坐总随肩。——清·黄遵宪

民歌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所写多首山歌中的一首,用比较现实的态度写出了对夫妻关系的认识。作品中的“总随肩”虽然包含有“夫唱妻随”的旧传统意识,但占主流的仍是“一十二时不离别”的恩爱主题,是应当肯定的。至于作者提倡的要重视“结目前”、不幻想“后生缘”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牛郎与织女、亚当与夏娃,虽是爱情故事中的典范,可终久都带有悲剧的色彩,不如“一十二时不离别”的恩爱夫妻好。

健康话题

夫妻关系问题既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个敏感的问题。说它老生常谈,是因为差不多的人都要结婚,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新鲜内容可说。说它敏感,是因为生活中许多问题都与夫妻关系有关,甚至影响到人生的健康、幸福和前途。

当今的婚姻状况

夫妻恩爱是家庭、社会关系稳定的基础,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从生理学角度上讲,它不仅关系着人类的繁衍昌盛,而且关系着人类的健康生存。和谐的夫妻关系,有利于双方的学习、工作,有利于对子女的教育、对父辈的赡养和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反之,糟糕的夫妻关系,对双方事业的成就率、子女培养的成才率和父母感受的满意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几率普遍低于正常夫妻关系。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歌德曼教授写了一本《维系婚姻的七大要素》的书,认为夫妻间深厚的友谊程度是婚姻的重要基石。书中指出,人的婚姻有两大危险期,分别是婚后7年和第16~20年。大量调查的结果证明,离婚夫妻中的平均婚龄是5.2年和16.4年。离婚的原因中,只有31%的案例是属于包办婚姻、人生观、婚外恋、违法犯罪等所谓“无法原谅”对方的大问题,而69%的案例都属于因男方“大大咧咧”或女方“唠唠叨叨”的终生难以解决的小问题。我国的离婚率总体说来低于国际水平,1980年为0.7%,1998年为1.91%,平均每年以接近0.1个百分点的比例攀升。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人民在婚姻问题上的传统美德,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人在处理夫妻关系上的不自主性、特有耐受性和传统观念下女性的无为。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80~1999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离婚率最高的时段,年平均递增率达到9.08%,1999年离婚案件达119.9万件,离婚率最高的上海和黑龙江都超过了日本。这除了说明一些原本不能或不该维持的婚姻在开放的春风中解了冻,人们对婚姻问题的认识程度有了变化;也同时与一些年轻人在婚姻问题上存在的草率态度有很大关系。民意调查的结果表明,80%以上的人认为新的《婚姻法》应该规定离婚必须有明确的理由,在限制不严肃婚姻的同时,也应该对随意离婚有所限制。

夫妻和谐有益身心

1940年,科学家们在法国的一个岩群洞中发现的1.65万年前古人绘制的夜空最耀眼的3颗星星图,也就是天文学上说的“夏日三角座”,正是牛郎织女星。说明在史前的冰川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了该星座,把对这一领域的认识时间向前推进了上千年。从这种意义上看,国人对恩爱夫妻关系的认识和向往,可能更具有深远意义。

医学研究认为,夫妻关系谐和,可以增强人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增加机体的健康程度和生命过程的延长。法国、美国、瑞士等国家的一些心理学家们的专项研究都证明,夫妻间的爱可以使机体新陈代谢功能加强,肾上腺功能增强,血液循环状况改善,从而使肌肤健美、神采焕发,还有助于减肥。专家们又说,爱情是最好的记忆过滤器,夫妻间对对方的牵挂会抵消生活中的矛盾和消极因素,使人的心胸开阔,这种愉快的心情是健康的直接动力。相反地,夫妻不和,经常吵吵闹闹,各种疾病都会找上门来。研究人员仔细观察了吵架夫妻们的血压、心跳和体征(脉搏、呼吸和体温)的变化,在他们吵得面红耳赤的最激烈时刻,血液中具有抗病能力的自然杀伤细胞有3600万个都丧失了应有的功能,一些细菌、真菌、寄生虫正好可以乘虚而入。在对一些生活不愉快夫妻的试验中还发现,他们的心脏内壁比正常人的要厚,高血压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常人。更有说服力的一项试验结果是,夫妻疗法可以治疗抑郁症,出现治疗学上的奇迹。伦敦精神病学教授莱夫对727名患有抑郁症的男女患者进行了对照试验,结果证明夫妻疗法优于药物疗法。夫妻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处理好它既是家庭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既需要夫妻间共同的培育,也需要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和爱护。

生死中年两不堪

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民国·郁达夫

诗词赏析人到中年之后,确实面临着许多考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挂心、事事缠身。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孩子需要抚养,自己还要成就一番事业,有限的精力如何分配,实在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如果有一副强壮的身板,还算幸运,如再碰上一身的疾病,那日子之难过就可想而知了。郁达夫诗中所表达的,正是中年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心态,有时真让人有生死两难的感觉。人毕竟是人,在经过痛苦的思索后,绝大多数人给自己的定位依旧是奋斗,既然“死非甘”,就要“学晚蚕”。

健康话题

中年,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是人生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黄金时期。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工作上,也同时反映于生理上。事业上的成就与健康上的滑坡往往同时出现,有人把它称为人生中两条不平衡的曲线。如今,各种条件虽非诗人所处的时代,科学、经济、生活、工作、社会福利等因素都有大的改善,但中年难过、中年早夭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不少人都注意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这样一种现象:人在青少年时期身体状况普遍较好,60岁之后也表现出比较平稳的状态,风华正茂的40~60岁之间却是人的多事之秋,不少有成就的科学家英年早逝。

中年是“亚健康”的主力军

中年人养生保健要点:第一,心情舒畅。凡事能想得开、放得下,遇事不惊,宠辱不动,心静神安,知足常乐。第二,学会放松。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第三,适量运动。早宜动,晚宜动,工作空间也要动。运动不拘形式,关键是坚持,收效在长远。第四,合理膳食。饮食要全面,荤素构成要合理搭配,注意饮食卫生。

由于中年人肩上的担子异常沉重,劳动超负荷、睡眠欠债、心理压力大、健康透支等问题几乎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于是,许多人表现出莫名其妙的“疲劳综合征”,也被称为“亚健康状态”。从全国整体情况看,亚健康人群的分布,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中年人是这有队伍的主力军。实际上,它是积劳成疾导致慢性自杀的结果,是隐性的健康减值,标志着人的生命以不正常的快节奏向疾病和死亡靠近。按照医学上的定义,亚健康,是指人体的生理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的边缘地带,身体状况虽无器质性改变,但出现明显的功能性改变。换言之,此时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正在逐渐下降,身体状况已处于疾病的前沿,稍有风吹草动便有可能被疾病的靶子打中,使人猝不及防地从健康的队伍中掉队。它主要表现为周身无力、头痛头晕、两目干涩、耳鸣鼻塞、心悸气短、失眠健忘、尿赤便秘等,使人经常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关于它的病因,专家们认为,主要是因脑疲劳过度造成的。大脑的超常运转导致的新陈代谢产物大量聚集,精神压力过大导致的脑血管剧烈收缩,机体能量过度消耗或供应不足导致的脑缺血缺氧,运动量不足导致的血液流动速度变慢、血液黏度增加等,最终造成了机体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并由脑疲劳逐渐发展成为全身不适的症状来。它的结局,就是从似病非病→生病→早衰→过早死亡。在日本,专家们干脆把人的亚健康状态称为“过劳死”,还列出了它早期表现出的十种信号,即早来的将军肚、光头顶、性功能下降、尿频、记忆力减退、失眠、健忘、丢东忘西、头昏脑涨、情绪不稳定等,并指出如具有6项以上指标时就可定为“过劳死”的预备队。他们认为,过劳死常发生于三种人群:一是只知消费不知保养的人,二是只知工作不知休息的人,三是具有家族病遗传史的人。

中年疾病容易被忽视

在人的中年阶段,随着亚健康状态的出现和人的生理病理状况的各种复杂变化,许多疾病也会真的向人袭来,最多见的中年期疾病如颈椎病,常常表现为椎间盘突出、关节突增生或肥大等,临床上表现为颈肩部肌肉酸痛、上肢放射痛或活动障碍、手指麻木等。心脑血管病的高发病人群也选中了中年人,这与他们的心脑血管逐渐硬化、管腔变窄、局部血氧供应减少有关。有研究说,进入中年之后,人的心肌细胞内纤维脂褐素发生沉着,结缔纤维组织增生,心肌逐年变厚。研究结果表明,30岁以后,心肌的重量大约以每年1~1.5克的速度增长,而血输出量平均每年减少约1%。这些因素直接成为心脑疾病的病因,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表现出心悸心慌、心绞痛、冠心病、脑混沌、记忆力减退、头晕眼花、肌肉酸软、肢体疲劳等连锁症状来。中风也是中年阶段多发病之一,如果一个人经常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舌强脑涨、头重脚轻等症状,平时又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时,就更要警惕中风的发生了。更年期综合征、腰椎病、各种肿瘤等,在人的中年期也表现得比较活跃,都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莫重男儿薄女儿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清·秋瑾

诗词赏析秋瑾,是我国清代的巾帼英雄,她虽身为女子,却情愿为大革命献身。她的这首诗是在读了有关秦良玉的故事之后有感而发的,诗中荡漾着的浩然正气即便须眉看了也会为之击掌。

健康话题“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在男女问题上,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思想也非常开明。对照他和秋瑾诗中反映出的进步思想,迄今那些还抱着男尊女卑观点的人,难道不感到汗颜吗?男女本是双胞胎,英雄属雄亦属雌。

男女生理不尽同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全国现有男性6535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51.63%;女性61228人,占48.37%;男女性别之比为106.74:100,男性比女性人口多4127万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680万人有较大比例的增加。数字上告诫人们的是如何尽快解决提高妇女地位和保护妇女合法利益的根本问题。

在当今社会中,男女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做工的、务农的、教书的、行医的、当兵的、经商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等七十二行中,既有男性的身影,也有女性的足迹。有些工作条件和环境,如负重、登高、野外、露宿等,比较适于男性;有些则比较适于女性,如售货、理财、内勤、细微操作等。这些分工,是由男女的生理特点决定的,不能作为孰强孰弱的根据。客观上看,男性的身体壮、力气大、适应性广等,这是他们的长处;女性的动作轻巧、操作细心、考虑问题细腻等,也是长处。二者表现出的这些性别差异,主要取决于女性的特殊生理和病理上。她们与男性相比,生理上有定期来的月经、带下、怀孕、生产和因此带来的付出,病理上有与之相关的月经病、带下病、胎产病等,这些势必都会耗去她们的大量精气和精力,使她们失去与男子比肩的前提。因此,对男女劳动力、劳动量的判断,必须考虑到上述因素,而不能把他(她)们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生孩子是一种特殊的劳动,产假是必要的补赏,不能因此把女性当成包袱,或作为男女不能同工同酬的理由。一些单位在招生、招工、分配等问题上放弃女性的做法是错误的,是缺乏远见的,也是违反人在性别上的科学规律的。在许多家庭里,同是上班族的夫妇,下班后带孩子、洗衣、做饭等家务活,女性相对干得要多些,又该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呢?可见,对男女贡献大小的评价,都是站在一定的角度上而言的,公平地说,女性的贡献并不比男性小。一些具有“大男子主义”的当权者,在处理男女问题上应该有一个积极、正确、公正、科学的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也摆正对方的位置,以把与自己相关的另外“半边天”真正支起来。女性也要自重、自强、自爱,有信心参与与男性同等重要的工作,有能力完成女性能够承担的任务,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家庭、事业、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要关心女性健康

妇科本身的疾病相当庞杂,常见的如经、带、胎、产四类,也均与妇女特殊的生理特点有关。经病,即与月经相关的疾病,如月经的有无,行经疼痛的有无和轻重,月经前期、后期、前后不定期,月经的量多、量少、多少不定量,经血的颜色(鲜红或暗红)、透明度(清稀或黏稠)、凝固度(有无血块)等,大体包括在西医闭经、痛经、代偿性月经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等病的范围内;带证,即与妇女的阴道分泌物有关的疾病,如分泌物数量的多少、颜色的白黄、质地的稀稠、气味的大小等,可能与西医的多种阴道炎(如非特异性、霉菌性、滴虫性、阿米巴性、老年性等)、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淋病、阴道内肿瘤(含阴道、子宫、卵巢等)等疾病有关;胎病,是与妇女妊娠、孕育有关的疾病,如不孕、早孕、妊娠异位等,也多与女性的生殖器官(子宫、卵巢、输卵管等)的异常或疾病有关;产病,即与妇女生产有关的疾病,如流产、早产、不顺产、产后发热、产后出血、产后感染、产后精神障碍、乳汁分泌异常、乳腺炎等,原因比较复杂,与生理、病理、精神、心理、环境、气候、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或因某种单纯因素发病,或由数种因素交错促成。另外,经前期综合征和更年期综合征也是困扰不少女性的生理性疾病。前者是周期性发作于月经行经前的疾病,常发生身体、精神、行为等多方面的异常反应,如心烦易怒、精神疲惫、腰酸腿痛、身困乏力、夜寐不安、饮食无味等,好发于30~40岁的育龄妇女中。后者是40岁左右的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而发生的机体情志病变,常表现为情绪容易波动,或烦躁、易怒,无名火说来就来;或抑郁、焦虑,不顺心说哭就哭;并伴有心慌、头晕、头痛、皮肤瘙痒、潮热、盗汗等症状。妇科疾病种类多、病因复杂,除医学界的关注外,家庭、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关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已表现得相当突出,目前全世界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少6000万。报告说,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59%的日本妇女受过家庭暴力的伤害,35%的埃及妇女被丈夫打过,25%的俄罗斯妇女受过性骚扰,41%的乌干达妇女曾被丈夫打伤。可以看出,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都普遍存在着这类问题。

夕阳无限好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

诗词赏析黄昏将近,夕阳斜照,落日的余晖一片金黄,把大地装扮得无限美好。与蒸蒸日上的早霞、日正中天的强光相比,别是一番景象,确实是“夕阳无限好”啊!但这种美好风光的显露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企图把它留住只能是一种梦想,因为大自然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到底“只是近黄昏”啊!把李商隐写黄昏夕阳的话,用于对人老年阶段生活意义和现实的比喻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健康话题

人老是不能改变的,用积极向上的思想对待老的到来是可以做到的。青春不再,时光已逝,是严峻的现实,每个人都有过难忘的过去;余韵犹存,光辉熠熠,是乐观的眼前路,每个人都要去争取幸福完美的晚年!

认识和应战衰老

如何识别人的衰老?除了用年龄判断,以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联合国推荐的60岁为标准外,医学上也有相应的标准。比如由于老年晶体状屈光能力的降低,导致视力和视觉的改变,使他们出现眼花;由于肾主藏精功能的减退,造成听力和听觉的改变,使他们出现耳聋;由于血管壁弹性的降低、硬度的增加,使老人的血压呈递增的趋向,一般情况下收缩压平均每年增加0.5%、舒张压增长0.37%;由于脑细胞的不断死亡,脑组织中脂褐素细胞的产生和增多,使他们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发生思维迟钝或痴呆。它如呼吸系统的变化,引起的肺活量逐年减少;运动系统的变化,引起的脚腿逐年不活便;消化系统的改变,引起的饮食量逐渐下降;泌尿系统的改变,引起的小便余沥不尽等。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生理上的自然老化,也有环境、社会因素的影响,如营养不良,饮用水、粮食、蔬菜、噪声、空气等的污染,超常的劳动,经常生气,长期过大的思想压力,各种复杂的疾病折磨等。因此,抗衰老问题是个复杂的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关注和努力。敬老作为一种光荣传统,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敬老方面的活动。我国政府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还出台了多种有关保护老人权益的法律、法规。世界卫生组织在1999年10月曾发起过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老人马拉松比赛,世界上86个国家的1500多个城市组织起200多万人参加了这一活动,以“积极老龄化”的口号,唤起包括老人在内的全世界人都去积极地“拥抱世界”。

采取抗衰老的措施

具体到每个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延长衰老过程的到来呢?这是掌握在每个人手中的法宝,问题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运用它了。根据多方面的研究结果,科学家们建议老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作点尝试:第一,精神乐观,正视老的到来。老的到来既然是人生的必然,怕是无用的。抓住人生旅程的有限时机,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尽力表现自身的价值,尽量享受人生的欢乐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浪费掉一时一刻都是可惜的。看看书、写写字、画画画、聊聊天、种种花、养养鸟、钓钓鱼、下下棋、品品茶、买买菜、和孩子们玩玩,可干的事多得是。既锻炼了身体,又舒畅了情志。对于看不惯的事,要学会超脱,耳不闻目不见更好,听到了、看到了也可以“装点聋,卖点傻”。千万不能经常怀旧、恋友、生气、伤心和有过多的失落感,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好比一把杀人刀,对人的衰老有非常快的催化作用。第二,合理饮食,科学补充营养。老年人总的饮食原则应该是低热量,因为他们不仅活动量少了,而且基础代谢率低了。按正常成人每天的热量为3000千卡计算,60~70岁时应减为2400千卡,70岁以上时应减为2100千卡,女性相对还要减少得多些。美国加州大学的病理学家认为,限定食物的热量可减缓人的老化速度,从遗传学角度上讲可以活到80岁。但若从50岁时开始限定,则可以再活60岁,而不是再活30岁。根据这一原则,科学家们为老人选择的食谱是:馒头、米饭、面包、豆腐、豆浆、鸡蛋、牛奶、瘦肉、鱼类,以及各种蔬菜、水果。英国剑桥大学科研人员的一项调查表明,经常喝茶的老人可增加骨密度,可以防止骨质增生,减少骨折,特别是髋骨骨折。咖啡应当限量,它会加剧体内钙的缺乏,引起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第三,适应环境变化,预防疾病发生。它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可包括适当的体育锻炼、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科学地保健等,因其他章节中已有涉及,这里就不重复论述了。我国现有60岁以上的老人1.32亿,占人口总数的10%,预计到2040年,中国老人的数目要达到4亿人,占总人口的26%。也就是说,平均不到4人中就有一位是老人,在城市里每2~3人就有一位老人。养老的问题将作为一个大课题、新课题摆在人们面前,所有的人都不得不去面对它,也不得不去正视它。

人生七十古来有

人生七十古来有,处世谁能得长久。光阴真是过隙驹,绿鬓看看成皓首。——明·唐伯虎

诗词赏析唐伯虎的诗,是要人们珍惜人生、珍惜光阴的。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就是活到了传统认为的高寿年纪七十岁,也就是几十年的光景。昨天的小孩子,瞬间就长成了大人;昨天的年轻人,转眼就成了白发老人,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

健康话题

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如何才能长寿?这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关心的问题。作为每个具体的人来说,就是要在有关衣、食、住、行的自我保健上下工夫。长寿的问题,要从小做起、从平时的生活抓起。

穿与行的建议

穿的科学 比如衣服的穿法要科学,夏天要防晒,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会损伤人的肌肤,疾病就会首先伤及它,发生疖肿、痱子、日光皮炎、皮肤癌等;并突破这道防线向体内侵犯,导致更严重的内脏疾病发生。冬天要防寒,过度的寒冷会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引起人的血管收缩,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轻则冻疮、冻伤,重则咳嗽、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和涉及心脑血管系统的一些疾病都会袭来。衣服的质料要科学,内衣要穿棉布的、柔软的,外衣要穿舒适的、分别具有抗寒、抗热、抗辐射功能的等。衣服的洗晒要科学,要经常洗,洗干净;经常晒,晒适度;经常换,看季节;经常消毒,防止感染等。在保护机体、调节体温问题上,衣服有着直接关系。有研究说,低体温是长寿的重要条件。如果使温血动物(包括人)的体温下降2℃~3.5℃,其寿命可延长1倍。衣着、生活环境、情绪、饮食等都与这一问题有关。穿衣戴帽,不仅是个形象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健康问题。

行的科学 与健康有关的主要是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特别是长期坚持更难。劳动和锻炼的形式、强度和力度,应该根据年龄、体力、爱好、环境条件因素综合考虑,灵活决定。就锻炼而言,跑步、散步、跳舞、打球、跳绳、骑自行车、登山、爬楼梯、打太极拳、练气功等,都是选择的形式。另外,参与这些活动要尽量打破年龄界线,提倡老年人与小孩子交朋友,在嬉戏中返老还童。

吃与住的学问

吃的科学 营养学家们提出的八大催人早衰的因素中除过冷、过热、过湿的环境外,与饮食有关的就有七条,它们是:微量元素中的铝(主要涉及炊具问题)、饮料中的烧酒、蔬菜中的腌咸菜(含有有毒的硝酸盐)、霉变的食物(含有大量的病毒、细菌)、烟火和油雾(涉及烹调的手段和方式)、粮食中的霉菌、饮水中的积垢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吃不好,身体就没有本钱,机体能量不足,别说抗病无力,就是生存也相当困难。首先要有好的饮食习惯,早吃好,以牛奶、豆浆类食物为主;午吃饱,以猪排、牛肉类食物为主;晚吃少,以蔬菜、水果类食物为主。当然,还有个合理搭配问题,总体应该是主副食有别、荤素结合、有稀有稠、有鲜有干等,饮食上反对局限、单调、偏嗜的习惯,不抽烟,少喝酒。其次要讲究饮食的质地和营养,食物中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分、粗纤维等的含量缺一不可。有人为长寿列出的食谱是大量的蔬菜、水果(主要是维生素的来源),适量的鸡蛋、豆制品(主要是蛋白质的来源),少量的肉类、糖类(主要是脂肪和热量的来源),足量的五谷杂粮(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如何掌握好这几个“量”,是个关键。有研究说,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吃得少些有利长寿,适当的饥饿感比过于饱腹的感觉对人的生存和健康更有好处。

住的科学 一是住室周围的环境,住室的采光、通风、温度、湿度等,都与健康密切相关,要选择适当。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兴起的室内装饰热中出现的放射性元素超标,苯、甲醛超标等装饰材料问题已对人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新房病”不知不觉中成为房主人的隐形杀手。有报告说,新装饰的住室内发生头痛、头晕、呕恶、疲劳、皮肤过敏、咳嗽、胸闷、心悸、高血压等疾病的不在少数。二是科学的睡眠,对于健康长寿来说,足够的睡眠比其他任何条件都重要。研究证明,欠睡眠的账越多,人的寿命越短。在日常生活中简便易行的增寿措施:①每天吃的食物中含维生素C 300毫克,可以增寿5.5年;②每天在锻炼中消耗300卡热量,可以增寿2~3年;③每周跑步4次,每次跑3公里,可以增寿8.7年;④每周吃肉不超过3次,可以延长寿命9年;⑤不吸烟,可以延长寿命5年;⑥喝适量的酒,可以延长寿命2~3年;⑦控制体重,可以延长寿命1.7年;⑧孩子们长大了,不要再围着他们转,可以延长寿命4年;⑨每周与朋友聚会一次,可以延长寿命4.5年;[10]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可以延长寿命2年。

饮食起居

葱汤麦饭两相宜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饭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南宋·朱熹

诗词赏析谁都离不开吃饭,但如何吃得合理、吃得科学、吃得健康,还真是一篇永远也做不完的大文章。朱熹生活俭朴,他认为,“葱汤麦饭”这类家常便饭就足以达到“补丹田”和“疗饥”的目的。或许有人以为这种饮食模式缺乏营养观,其实未必。诗人提倡的营养观中既有主食与副食的结合,有饭有汤“两相宜”;又能在饱腹之外发挥“补”的作用,“补”就是机体获得营养的途径。如今,虽然时过境迁,家常便饭的成分构成不断发生着质的变化,但作为获取生命动力和营养物质的基本生活方式,它还将是永恒的主题。

健康话题

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七大类。这些物质,靠一日三餐的饮食中获得。按照中国营养学家们为我们制定的膳食原则,每天应从粮食、蔬菜等食物中获得碳水化合物60%~65%,从肉类、豆类等食物中获得脂肪20%~30%,从蛋类、奶类、鱼类等食品中获得蛋白质10%~15%。其他营养成分,不均匀地分布在上述食物中,只要广泛进食食物,不会造成营养缺乏。问题是,偏食和三餐分配的不合理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营养不全面的问题自然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了。

正确调整饮食结构

以偏食而论,基本是孩子们的共性病,特别是蔬菜摄入量不足的问题比较普遍。成人偏食的问题比较复杂,有个人生活习惯、嗜好的问题,也有生活条件不具备的问题,前者主要见于城市居民,往往以营养过盛的情况出现;后者主要见于农村,多表现出某种营养素缺乏的情况。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物质供应的不断丰富,加之人民营养意识的改变,这种情况肯定会逐步从根本上得到纠正的。最新资料显示,20世纪末,我国居民的食用粮食和蔬菜类的比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均年消费粮食平均为206公斤,占食物总量的55%,比新中国建立初期的90%下降了35个百分点。相反地,副食类的消费量大幅度上升,2000年人均消费蔬菜达110公斤、肉类25.3公斤、蛋类11.8公斤、奶类5.5公斤、食糖7公斤、水产品11.7公斤。通过数字看变化,由于生活条件不具备造成营养缺乏的问题正在得到明显的改善。事物总是两方面的,由于营养过盛和不均衡造成的健康问题逐渐突出起来,要求人们必须靠科学的手段去寻求相应的对策。联合国在一项报告中指出,世界死亡人口中因饥饿原因造成的人数已明显低于因营养不合理引发疾病而造成的人数,这种情况,也包括中国在内。它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人们的是,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解决膳食平衡的问题,已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不是可有可无的事。美国脑化学专家还发现,饮食成分与犯罪行为存在必然联系。他们在14个少年教养所内进行实验,用果汁和含糖丰富的食物让罪犯食用后,这些人的袭击、打架、偷窃之类的反社会行为降低了5%;如果仅仅增加含维生素C和其他营养成分的果糖、橘子汁后,犯罪率又回升了。据此,他们正在根据各种犯罪人员的特点,研究出成分不同的“灭罪餐”,以通过食物调节减少犯罪。

合理分配三餐比例

以三餐营养的分配而言,不合理的情况也严重地存在着。科学的分配比例是3:4:3,即早餐和晚餐各占30%,中餐占40%,与中国人长期形成的“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的经验基本一致。但在实际生活中,早餐马马虎虎,甚至许多人长期不吃早餐、中餐对对付付,从家里带点饭把肚子填饱了事、晚餐精美丰富,有了充足的时间,企图把一天的不足全补回来的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久而久之,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挽回的。特别是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可能会因此造成对身体的终生影响。有一项对北京、长沙、杭州三市中、小学生吃早餐情况的调查表明,在他们之中,早餐没有食欲的占44.6%,认为没有时间吃早餐的占43.8%,认为吃不吃早餐无所谓的占39.3%,甚至有25.7%的学生把家长给的早餐钱拿去打电子游戏或上网。在三市中、小学生,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48.8%、75.1%和44.7%,从来不吃早餐的学生分别占7.5%、0.5%和2.6%。专家一致认为,如不改变这种不良习惯,将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发育成长和身体素质。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中餐,对于补充上午机体的能量消耗和准备下午机体对能量的需求至关紧要,长期对对付付的结果只能维持机体的勉强运转,谈不上营养的质量问题。对于机体所需的必要营养,等于长期在欠账。过于丰盛的晚餐,给胃肠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不仅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肠炎、胃溃疡、胃癌等),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睡眠,从而导致心血管和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同时,这也是引起机体肥胖的直接原因之一,从另一种途径给人的健康带来威胁。有人把这种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称为“对生命的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