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教自己 再育孩子——0~4岁早期教育实践宝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19:31:08

点击下载

作者:龚娅杰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先教自己 再育孩子——0~4岁早期教育实践宝典

先教自己 再育孩子——0~4岁早期教育实践宝典试读:

前言

早期教育是基于普通生活的教育 龚娅杰

作为从事0~4岁早期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我们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在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现在的父母是非常幸运的。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得到大量的育儿知识。经过报刊亭时,他们可以看到很多育儿资讯杂志;浏览互联网时,只要输入“育儿”两个关键字,就可以搜索到数以千计的相关网页;来到书店,书架上有各式各样的育儿书籍。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会被各种各样、千头万绪的教育理论搞得头晕眼花,不知道该信任哪种理论,不知道如何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早期教育。比如,在“背诵诗歌”这个问题上,我们就能“搜索”到很多不同的意见,有的专家认为背诵诗歌能很好地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专家是鼓励的、赞成的态度;另一些专家则认为,背诵诗歌属于典型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会给孩子造成学习压力,这些专家是反对的、不提倡的态度……诸如此类的“争论”是非常多的,我们的家长到底听谁的呢?到底哪些理论是适合孩子的,哪些是不适合孩子的呢?自己的孩子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无论他们有没有参加过游戏班,或者有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早期教育指导,他们各方面的成长都会遵循一个正常的、有规律的轨迹,比如宝宝什么时候会走路、什么时候会说话、什么时候会提出反对的意见、什么时候会遵守老师制定的规矩……无论是在动作发展方面、智力发展方面或是社会行为能力发展方面,绝大部分孩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所以家长不要把早期教育看得特别的“高深”,早期教育就是基于普通生活教育,是贯穿在生活当中的。

那这样来说,是不是我们家长就没有必要开展早期教育,让孩子自然生活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首先,科学系统的早期教育会对孩子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家长可以轻松地获得大量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其次,尽管孩子的成长会遵循一定的规律,但很多家长对这些基本的规律是不清楚的,有时会有一些消极的、错误的引导行为,比如,过早地教孩子学习走路、进行复杂的认知学习等。既然早期教育是基于普通生活上的教育,家长在生活中如何做才更好呢?

那就是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如果家长没有掌握基本的早期教育知识、不了解幼儿发展的规律,要想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是非常困难的。

在昆明康慧培婴早期教育中心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对当地数以千计的家庭实施了“早期教育家庭指导方案”,并对这些家庭的孩子各方面的发育状况进行了跟踪测试和分析比较,总结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家庭育儿方案,这些方案在生活中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可以轻松开展的。同时,通过对不同家庭的跟踪调查,我们还总结出了家长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错误育儿方式和指导行为,相信会对您有所帮助。

本书是一本针对家长的“育儿指导”书籍,它以测查家长在生活过程中是否会引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为切入点,让家长通过对自己生活过程的回顾,反思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行为,更好地教育孩子,成为真正“懂”自己孩子的“育儿专家”。同时,在书中我们针对幼儿不同方面的能力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具体的指导建议,所以,该书也可以作为从事早期教育指导工作的教师的参考用书。

在搜集资料以及写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感谢以下专家、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鲍秀兰教授

中央电视台《生命之初》栏目梁自珍编导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曾明辉教授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纳志云教授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杨尔麟教授

昆明康慧培婴早期中心梁惠莲、杨绚、曹倩、丘丽萍等

同时,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表示真诚的谢意。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希望广大读者和同行多包涵并提出宝贵意见。本书使用说明

1.家长在做书中的测试时要做到客观,以便发现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如果在部分测试项目中,您发现自己平时的做法和测试项目很相似,但又不是一模一样,比如测试项目中问“您是否带孩子观察过小鸡吃什么”,如果您带孩子观察过其他动物吃什么也算通过。家长要灵活变通,但要平行变通。

3.本书的相关指导及书中的游戏篇适用的年龄段为1岁半到4岁的宝宝。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按照游戏指导进行,并及时调整游戏难度。我们不提倡某个游戏一定只能在某个年龄阶段做,只要孩子感兴趣而又没有危险,任何游戏都可以开展,还可以反复开展。

4.在引导孩子完成游戏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方式来引导,只要孩子能快乐并顺利完成游戏就可以。游戏中任何有关“玩”的建议都有助于您和孩子之间的交流。第一章 发现您的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往往只关注孩子的问题,而忽视自身的问题。别忘了,您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您的一举一动会对宝宝的情感、性格、品质、智力等方面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所以,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宝宝,首先就要求您是一位优秀的家长,您需要爱宝宝、好学习,同时还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1.不要“嫌”麻烦,快乐成长最重要

自从有了宝宝,您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幸福,但同时也有了许多责任,您要赚更多的钱养育宝宝,给宝宝提供好的物质环境;孩子生病了,那个时候就更心烦了……

生活方面的事会让您心烦,陪孩子玩游戏您会“嫌”麻烦吗?下面这些场景您可能经历过,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您带孩子去楼下花园玩球,您本想陪他好好地玩,教他一点“本事”,可是他把球乱扔。刚开始您没觉得烦,时间一长,您尽“捡”球了,就会觉得很“烦”。

您带孩子去沙滩上玩沙子,本想让他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可他却不让您教他怎么玩,结果弄得到处“脏”兮兮的,您很心“烦”。

您想培养孩子帮助人的意识,就让他来帮您剥豆子,可他尽帮倒忙,把豆子弄得到处都是,您又觉得“麻烦”了。

当您陪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您“嫌”麻烦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哪些?

A.孩子太小,教他玩什么、学什么也是费工夫,教起来太麻烦,等他上幼儿园以后老师再教他就会了。有的东西,孩子大点自然也就会了,何必现在教,太麻烦了!

B.有时候,孩子喜欢的东西太脏,比如沙子,帮他打扫卫生太麻烦,所以不喜欢让他玩这类的游戏。

C.本来想在游戏过程中渗透一些教育内容,可孩子专注力太差,一会儿一个花样,也不知道他到底想怎么玩,看着他“瞎”玩真心烦。

D.有的游戏容易让孩子兴奋,比如一些运动游戏。怕他得多动症,所以不让孩子玩。

对于以上说法,您是否也有同感?如果您的想法和以上列举的有相似之处,您就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

您是哪种类型的家长(1)如果您的想法和A类型家长相似

您可能是一位逃避困难的家长。不要觉得很多能力随着孩子的成长自然就会拥有,孩子的能力和素质是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建立并完善的。孩子小,但并不表示孩子不需要教育和帮助,您需要知道的是——无论孩子多大,您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责无旁贷的,不要把您的责任推卸给任何人或任何机构。不要认为教育孩子是一种“麻烦”,您试着去做做,就会发现孩子其实是充满智慧的。(2)如果您的想法和B类型家长相似

您可能对孩子的生活环境要求太高了。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是没有干净和脏的区别的,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是:东西不干净的时候怎么处理,手或衣服被弄脏了怎么办,而不是限制孩子的行动,这样会制约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索的水平。(3)如果您的想法和C类型家长相似

在这里要提醒您,陪孩子玩不仅要有绝对的耐心,还要注意掌握引导孩子参与游戏的方法。还有,我们教孩子学一些技巧或某些动作时,不能太过追求结果,而忽略了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感受。所以,这类家长需要做的是如何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快乐,然后才是掌握一定的动作,融进一定的教育目的。(4)如果您的想法和D类型家长相似

这里要明确地告诉您,只要游戏安排合理和科学,任何游戏都不会让孩子得多动症。孩子在运动型游戏中表现出特别的兴奋是正常的,这是孩子身体发展的需要。家长需要把握好的就是在什么时段给孩子玩这类游戏,每次玩多长时间,而不是限制孩子的需求。

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游戏

孩子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游戏是孩子主动、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不能有任何强迫、催促或限制。孩子参与游戏的目的主要是“玩”,从玩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游戏以外的东西(比如您手中的奖品、想要提高能力等)。

所以,无论孩子参与何种活动,您不要首先就判断“活动有什么教育目的、会不会弄脏孩子的衣服”等,才决定让不让孩子参与,更不要因为考虑到活动目的就限制孩子的活动手段或方式,因为这个目的是家长的不是孩子的,我们要尊重孩子参与游戏的目的和原因。您应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考虑——孩子是否真的喜欢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他是否表现得兴趣高昂、心情愉快。

孩子的身体运动能力和智力正处于发展中,那些能够让孩子体验到掌握感和控制感的游戏或活动,能够让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习意识、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能主动地参与到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当中。相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和充满压力的环境,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不利。宝宝只有通过各类形式的游戏,才会逐渐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所以,在陪伴孩子活动时,首先要求家长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不要用所谓的书本的、测试的、专家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达到什么程度。创设让孩子感到快乐、轻松的环境和游戏是最重要的,这样您就不会觉得陪孩子玩是“麻烦”了。

致家长的话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您关注的不应是游戏的教育效果是否能“立竿见影”,而应该是游戏能否给予孩子快乐。

只有在快乐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孩子,只有拥有“真正的健康”,孩子才能获得智力的发展……2.您会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吗

作为一名从事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的专业工作者,我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总会听到家长这样说:“宝宝小的时候挺专心的,给他讲故事他能听完一个故事,教他认图片或做游戏,他可以玩好一阵儿。现在长大了,反而不如原来专心了,无论做什么、玩什么,他都不能坚持,一会儿就分心了。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孩子的专注力是不是真的很差?”

孩子的专注力真的很“差”吗?

●相关提示 自从宝宝能够轻松地移动自己的身体开始,宝宝就进入了探索的高峰期,这个以宝宝会爬行和直立行走作为明显的标志。这个时期的宝宝,他们会对任何他们可以去到的地方或能够着的事物进行探索,而这种探索是没有明确目的的,他并不一定是想“得到什么”,也不一定是想“知道为什么”。发自体内的探索需求强烈地驱使着宝宝“四处乱窜、到处看看”。所以这个阶段的宝宝表现出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宝宝的这种现象是正常的,随着宝宝的成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2岁半左右的时候,很多宝宝对事物的探索就开始深入了,这个时候他就会“安静”下来。即便是这样,因为宝宝还小,他也最多可以集中7~10分钟。

所以,您大可不必担心。如果您认为宝宝的专注力真的很差,那您应该检查一下宝宝的生活环境是否太嘈杂,玩具是否太多了,然后适当地给孩子创造一些容易让人安静的游戏,坚持下来就会收到效果的。

您是否是一位会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家长

①孩子的玩具您是怎样放置的?

A.整理在玩具箱里,等孩子需要的时候再给孩子拿出相应的玩具

B.随意放在孩子房间的一角

②孩子每天有固定的看儿童节目或是看书的时间吗?

A.有 B.没有

③孩子每天有没有独立玩耍的机会?

A.有 B.没有,一般都有大人陪伴

④当孩子对一件玩具失去兴趣想要更换新玩具时,您会:

A.陪宝宝再研究一下这个玩具还有什么玩法

B.给孩子更换一件他喜欢的玩具

⑤宝宝正在专心地玩玩具,而喝果汁的时间到了,您会:

A.不打断他,先让他玩,然后再给他喝果汁

B.打断他,让他喝完果汁再玩

⑥您每天有没有刻意地给孩子做一些安静型游戏?比如:穿纽扣、看书、搭积木等。

A.每天都有 B.不一定,看孩子喜欢【评分】A—1分;B—0分【分析】得分≤2分,您是一位不太善于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家长。如果您认为您孩子的专注力不好,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您的行为造成的。孩子的专注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您长期的培养。首先您需要给孩子制定一个有规律的作息表,让孩子一天的活动能够动静结合,而不是任由孩子的性子;其次,您需要提供给孩子一个适宜的、安静的环境,环境不能太乱、太嘈杂,让孩子养成一定的行为规范。然后就是需要您进行有效的训练,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很难配合,千万不要着急,更不要骂孩子,慢慢地来。

得分为3、4分,您基本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专注力,但还需要检查一下,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我们强调,培养良好的专注力有几个要素:环境、生活习惯、家长的引导方式。您觉得哪些方面做得不够,从现在纠正过来,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得分≥5分,在培养孩子专注力方面您一定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如果您宝宝的专注力能达到5分钟,那他的专注力非常好了。需要提醒您的是,不能用大孩子的要求来要求3岁以下的幼儿,太长时间的专注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宝宝生活的环境应该是安静的、自由的,并且应该有他自己的生活空间。一个嘈杂的、人口众多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宝宝的专注力。

帮助宝宝形成良好合理的生活习惯: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及合理的生活安排会从生理上帮助宝宝建立生物钟,这样孩子会自觉地知道某段时间应该做什么,有助于提高专注力。

家长的陪同:让孩子一个人单独专注于某个事物或某项活动是很难的,因为宝宝还小,他的探索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没有您的陪同和帮助,他很快就会失去探索的兴趣。如果有家长的陪同和有效的引导,会增强孩子的探索欲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提供丰富、合适的刺激:您应该准备适合孩子玩耍或操作的游戏材料,让孩子感兴趣,这会有效地促进孩子的专注力的提高。但刺激不宜过度,千万不要同时提供给孩子很多刺激,这样会让孩子过于兴奋,反而适得其反。

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您可以用以下游戏来尝试训练:(1)坐滑板车

让孩子盘腿坐在滑板车上,双手紧紧抓住车的把手,然后家长推拉滑板车,向和孩子身体方向一致或相反的两个方向。【讲解】孩子在滑板车上要根据车子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来调节身体的平衡,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2)托物走路

给孩子一个塑料托盘,在上面放上几颗大枣或是几个苹果,让孩子从房间的一端走到另一端,转过身子再走回来。【讲解】由于平衡能力还不是太好,孩子在托物走的时候很难做到控制好手中的大枣或苹果。这个游戏不但训练了孩子的平衡能力,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眼手协调和身体姿势的协调,为孩子有很好的控制能力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3)钓鱼

给孩子玩具鱼竿,上面有磁铁。家长帮助孩子把磁铁吸在小鱼的嘴上,然后让孩子拉鱼竿把小鱼从盆中钓离,最后把鱼放在一旁的篮子里。家长帮助宝宝把鱼取下来,再反复做,边钓边数数。【讲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眼手协调性还没有发育特别好,需要家长帮助把游戏完成。孩子能很好地控制很长的鱼竿在一定范围内移动就非常不错了,游戏不但训练了孩子的手控制力,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专注力。(4)轨道开车

让孩子试着推着小车在地上沿某条轨迹走。比如,让孩子推小车沿篮球场的白线走。【讲解】孩子推小车在线上走,需要较好的手眼协调能力,同时也需要长时间的专注。(5)里面有什么

家长准备小蜡丸,在小蜡丸内装线,把小蜡丸装入小盒子中,再把小盒子装在拉链袋子里。引导孩子找找里面有什么,打开以后让孩子拉线甩甩蜡丸。【讲解】孩子一层层打开包装物的过程就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过程。1岁半左右的孩子,随着智力和身体活动能力的增强,这个时期是探索欲望最强的时期,对事物的专注程度不高,这是正常的现象。游戏除了能提高孩子的动手意识和动手技巧,更能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专注力不是指孩子能安静下来听家长讲话,而是指孩子对一个事物集中精神的程度和时间。

生活中您还可以这样做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用生动的语言或动作给孩子讲故事;

和孩子玩折纸游戏;

让孩子帮助您收拾小东西。

小孩“多动症”是怎么回事

多动症也被称为轻微脑功能障碍,它的发病率在3%~7%左右,主要特点是:

学龄儿童男孩比女孩多;

婴儿时期表现为吃奶不感兴趣,哭时强烈的挣扎,身体扭转不停;

多动、不安静、乱摔乱扔东西,不合群、爱发小脾气;

有些孩子易冲动、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

智力正常,但学习不太好。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是非常少的,家长不要随意怀疑,也不要给孩子造成任何心理压力。

致家长的话

孩子是好动的,孩子的身心处于高度地发展之中,我们不要把孩子静固在某个活动中,而应该让他活动起来。3.遇到了喜欢重复做事的“傻”孩子

您可能看见过这样的情景:

沙滩上,一个孩子拎一只小桶拿一个沙铲,他不停地往小桶里铲沙,装满后又倒出来,然后再装满,再倒出……

宝宝的儿童房里,他用小积木搭高楼,您很希望他可以搭高一些,但他往往是搭上五六块,就把高楼推倒,然后再重搭,乐此不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您会发现他经常会有这样“莫名其妙”的重复性行为。您怎么也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喜欢反复做一个很“简单”的动作?

●相关提示 幼儿需要参与到各种积极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并掌握概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对游戏材料或动作过程的反复体验,来探索和试验这些新概念,或是渗透他们暂时不能理解透彻的概念。同时,“重复性”的学习和自我锻炼,也是幼儿自发地提高某种身体能力(运动能力、手部精细动作)并进行独立学习的过程。比如,当幼儿掌握跳跃动作以后,他会反复练习,直到他能很随意地跳起。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幼儿重复性学习过程是幼儿自发的独立学习过程,他和我们成人鼓励孩子反复练习某种能力的过程是不同的。前者是自发的、主动的,而后者则是诱导的、被动的。在宝宝的学习过程中,二者是伴随孩子的成长的。

因此,家长要正确地理解孩子的重复性行为其实是进行独立学习的过程,还应该在孩子进行这种重复的独立性学习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

您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增强他独立学习的能力吗

当您看见宝宝反复地做一个动作,或重复完成一件“工作”时,您会:

A.用其他玩具或事物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巧妙地终止孩子这种“无聊”的行为。

B.询问孩子到底想干什么,然后帮助孩子完成。

C.尽量不打扰宝宝,让他尽可能自己单独操作。【分析】A.您是一位不太会帮助宝宝巩固学习能力的家长。您以您的学习方式来判断宝宝这样的行为是“无聊”或“无用功”的行为,说明您不太了解3岁以下婴幼儿的学习特点。您需要学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欣赏宝宝的重复探索行为,让宝宝在自己独立地、反复地探索过程中感知信息、增强能力。

B.您是一位很关心宝宝的家长,但您的做法却不会被宝宝喜欢。您很想帮助他,而他可能根本不“买账”,甚至会因为您太过主动的帮助而感到烦躁,因为您打扰了他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宝宝的反复探索行为,并不一定代表宝宝想获得什么更新的结果,很可能宝宝是在渗透一些他没有理解的信息,也可能是在验证自己的某种能力。您不要去打扰他,让他一个人慢慢地来。

C.您是一位很懂得让宝宝独立学习的家长。宝宝的学习是需要反复的,通过这些过程,宝宝增强了自己的某些能力,也巩固了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如果您能在一段时间以后再次引导孩子玩同样的游戏,效果会更好。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1)将线穿过纽扣

给孩子纽扣和带子,要求孩子穿进去并且学会拉线。等孩子熟练了穿纽扣的动作,您提供两颗相同孔状的小纽扣给孩子,引导孩子用线同时穿过两颗纽扣。在穿之前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对齐纽扣孔,然后再一起穿过去。【讲解】孩子学习用线穿纽扣并且能拉线需要有较强的双手协调能力。一般来说,孩子做事情不会考虑完整性的,以为一颗纽扣穿进去就可以穿另一颗了,往往一松手,纽扣就滑出来了。或者,有的孩子因为费力,没耐心完成穿纽扣,然后放手去做其他的事情,同样也不能完成。这个游戏是需要孩子反复练习的。(2)拉绳取物

在孩子面前放几样玩具,其中红色的玩具用红色的绳子拴,绿色的玩具用绿色的绳子拴,把绳子交叉放置,先让孩子反复拿同一样东西,反复几次以后,帮助孩子发现规律,清楚同颜色的东西被相同颜色的绳子拴着。然后您可以增加更多的东西,在放置的时候故意把线弄得很乱,让孩子去拿××东西,看孩子能不能拿对。【讲解】同颜色的事物被同颜色的绳子拴着,孩子看见绳子就能联想起相同颜色的事物,这是训练孩子掌握色彩的对应关系。通过建立红—红的相同概念,从而建立绿—绿等其他颜色的对应关系,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3)听儿歌做动作

妈妈可以经常反复给孩子念同一首儿歌,并在儿歌容易识记的部分增加动作,刺激宝宝对儿歌声音信号做出动作,比如“小脚踏踏、小手拍拍”(磁带《踏踏步》)。【讲解】建立语言和肢体动作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孩子理解以及用动作表达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儿歌和动作就不再是节奏过于缓慢的了,需要家长给孩子有一定节奏的训练并做些稍微复杂的动作。(4)多米诺骨牌

家长帮助孩子排排,看看谁排的一推可以全部连着倒下。交给孩子自己尝试吧!【讲解】这是一个较难完成的涉及平衡、专注、距离以及知觉的综合训练游戏。孩子通过这个训练,提高了眼手的协调性和手的控制能力。孩子从推倒骨牌的一瞬间可以得到快感,而为了这一短暂的快乐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在搭的过程中,一不小心骨牌就会倒,家长要告诉孩子不怕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孩子的坚强意志就是在“坚持一会儿”中磨炼出来的。要使骨牌能一个接一个倒下,又需要有准确的空间距离感,这个游戏需要家长耐心引导,对培养孩子的情商很有益。尽管多米诺效应的物理原理孩子理解不了,但在游戏中,孩子能够感知,一个东西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5)螺丝配对

给孩子至少3对不同形状的螺丝(配对螺丝螺母和螺栓颜色要一样),3对螺丝的颜色要各不相同,把螺母和螺栓分开,让孩子找到合适的配在一起。【讲解】2岁左右的孩子对事物的不同形状的对应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考察孩子识别并摆放板块的能力测试中,尽管大部分孩子不能准确完成,但都能反复尝试并最终放进去,这说明孩子已经有图形对应意识了,只是图形识别能力还需要提高。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在有颜色的暗示下独立完成配对,希望家长在游戏中减少直接指导。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进行独立学习,在生活中您还应该这样做:

学会欣赏孩子的反复探索行为;

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创建游戏环境,帮助孩子反复玩耍或操作一下曾经掌握的事物或玩具,观察孩子几次探索有什么不同;

鼓励孩子独立操作,尽量减少帮助;

不可以强迫孩子按照您的意图来反复练习某种能力,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规律。

致家长的话

孩子有孩子的学习方式,成人有成人的学习方式。孩子是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成人则是想努力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出发点是不一样的。4.面对宝宝的“无理哭闹”

宝宝太爱探索了,尽管您多次地告诉过他这个危险、那个不能动,但他还是可能对您的警告“置之不理”。如果是不太危险的东西也就罢了,问题是孩子很可能正在玩一件特别危险的东西,比如刀子,或是洗便盆的草酸等。这个时候,您只有采取强制手段及时地从宝宝手中“抢”走危险品并再次大声地强调“不能玩”。您的“突然举动”一定会吓着宝宝,他会哇哇大哭起来。您很想让宝宝多哭一会儿,让他记住,但又很心疼,怎么办呢?

家长如何处理问题

您已经告诉过宝宝不能玩厕所里的洁厕灵,并且强调了非常危险,但不小心还是被宝宝拿到了,您不由分说地抢走宝宝手中的洁厕灵,甚至还顺手打了孩子一下,以示“强烈警告”。这个时候宝宝会大哭大叫起来。对于宝宝的哭闹行为,您是怎么解决的?

A.不理他,任他发泄,实在烦了就干脆把他放到卫生间里,留他一个人在那儿哭,让孩子长长记性,否则他以后还玩。

B.好好劝说,再次告诉他这个东西很危险,不能玩。如果他还继续哭就任由他哭,冷处理。

C.好好劝说,并以给糖果或玩具作为停止哭闹的条件,防止孩子哭得过激伤害身体。

D.不理他,您在一边摆弄其他玩具,吸引宝宝自己参与过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和他讲道理,并要求宝宝承认错误。

在您的生活中可能没有发生过和测试中同样的情况,但一定有过相似的情况,比如宝宝做了错事,您批评了他、甚至惩罚了他,他会哭闹;当宝宝的欲望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无论您怎么解释他都不听,总是无理地哭闹……在面对宝宝的这种哭闹行为时,您是否也有和以上测试中相似的感受和行动呢?

对于宝宝的哭闹,您是怎么应对的呢?(1)如果您的做法和A家长相似

您可能是一位缺乏耐心的家长,您的处理结果很可能是:宝宝以后不当着您的面玩,但他会背着您玩。而且,宝宝的性格会逐渐变得胆小,还会无缘无故地特别依恋您。这是因为,您的举动会让宝宝以为您不要他了,所以他会特别地依恋您,甚至会时刻地紧拉住您的衣服,不让您离开寸步。千万别这样做,您过激的行为让宝宝无法应对这突发的变化,他还太小!(2)如果您的做法和B家长相似

那您需要的不是耐心,而是了解一点点教育的“技巧”。您的处理结果当然会让孩子记得,但您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更合适的、积极的调节心理的方法。而不是任由宝宝自己摸索,有的宝宝会一直哭很长的时间,这样会很危险。(3)如果您的做法和C家长相似

您的宝宝从此可能学会用“赖皮”的招数来“对付”您,一定要警惕了!同时也要提醒您,对宝宝的教育要做到坚持原则。(4)如果您的做法和D家长相似

您是一位比较聪明的家长,宝宝不但学会了自我反省和自我判断,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应对现实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心理调节。如果您摆弄的玩具或游戏特别吸引宝宝,宝宝非常想参与,但他因为做错了事而又有些顾忌,就在这样的“思想斗争”中,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反省。

您知道该怎么做了吧!D家长的方式是最可取的一种方式。当然,在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时,您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来处理。

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应该如何教育

您要忍住怒火,千万不要当时就大动肝火,否则,您的行为只会教会孩子在生气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继而会使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坏。

当孩子正在“无理哭闹”时,您没有必要马上跟孩子讲道理,宝宝在那个时候都比较激动,是很难听进去任何道理的。等他平静下来您再告诉宝宝他的错误,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惩罚,教会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采取积极的方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开展新的游戏、播放孩子喜欢的卡通片等,千万不要采取消极的方式,更不要“恐吓”孩子——再哭就不要他,这样会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

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时,让他稍微哭一会儿再采取措施。

千万不要为了制止孩子的“无理哭闹”就给予不合理的承诺和物质刺激。

致家长的话

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时,您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千万不要打孩子!5.给孩子容易获得“成功”的尝试

我们曾在昆明康慧培婴早期教育中心做过这样一个“测试宝宝问题解决能力”的游戏:

我们准备了一个“小房子”,“小房子”很轻,1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轻易地举起来;“小房子”的骨架都是安全的软塑钢材料,孩子的力量就可以轻松地让房子发生形变;房子的四周是网状的,孩子在里面可以看到外面而不会感到恐惧;房子的顶部有一个洞,底部有一个方形的洞,孩子可以从这两个洞口出来。

然后我们把孩子放到“小房子”里面,鼓励孩子从里面出来。

我们来看看,孩子们都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出来——

有的孩子尝试把“房子”慢慢推倒,自己的身子也随着倒下,然后从顶部洞口爬出来;

有的孩子经过观察,托着底部的方形洞口,把“房子”举起来,然后从底部洞口钻出来;

有的孩子努力踮起脚,用胳膊撑住身体,然后慢慢地从顶部洞口爬出来;

有的孩子在惊慌之中,无意把“房子”弄倒,发现了出口,然后爬出来;

……

测试结果发现:虽然每个孩子采取的方法不一样,但大部分孩子都能从“小房子”里出来。而且再把孩子重新放到房子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尝试用新的方法从“房子”里出来。

在这里,我们不想说用哪种方法爬出来的宝宝“聪明”,只是想通过这个测试,向家长展示如何通过游戏手段来激发孩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可能,您也可以找一个大小合适的纸箱子,让您的宝宝试一试,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相关提示 在上面的测试游戏中,孩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爬出来,让孩子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获得多种尝试的机会,会促进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所以,您应该提供一个宽松的游戏环境,使孩子可以去试验各种各样的想法。如果您给孩子提供的游戏有诸多的限制、有很多的规则,让孩子的尝试行为总出现各种“错误”或是“失败”,这样的游戏是不利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的,同时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继续尝试的积极性。

让孩子容易获得成功的游戏环境和游戏方式,会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建立自信。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1)拿棒棒糖

您准备一个普通的放卫生纸的塑料纸桶,再准备一根棒棒糖和一根绳子。然后您把棒棒糖拴在绳子上,把糖放在卫生纸桶里。您最好将绳子绑在糖的中心位置,这样一拉绳子,糖正好可以平平地卡在纸桶的圆口上。然后把准备好的游戏材料给宝宝,鼓励宝宝把纸桶里的棒棒糖拿出来。【讲解】通过设计巧妙的游戏,让孩子尝试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2)够东西

您可以把孩子想要的玩具放在高台上,在玩具上拴上绳子,把绳子垂下来,引导孩子去取玩具,但不要提醒孩子去拉绳,看孩子会不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就能去拉绳子把玩具取下来。同时,家长还可以在孩子的手边放一件可以利用的工具,比如衣架、小棍子或小板凳,引导孩子用工具拨下来或搬小板凳踩上去够玩具。如果孩子自己不明白如何去做,家长可以使用工具做一次示范,但不容许手把手地教。【讲解】学习使用工具不但能帮助宝宝建立间接思维,而且在游戏中还能帮助宝宝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1岁以后的孩子已经有了看动作就能理解动作事物相关联的思维能力,所以要求家长尽可能是肢体动作的示范,而不要过多地进行手把手的指导。(3)绕绳子

把绳子两端绑在孩子手腕上,让孩子把绳子从身前绕到身后来。看孩子能否自己完成,然后您再做示范,如何把绳子从脚下绕过来。在游戏过程中注意绳子不要甩在其他小朋友的身上。【讲解】游戏能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解决问题,促进孩子肢体动作的协调发展。游戏中,孩子可能不配合,会大哭起来,家长不要强迫孩子。(4)摘水果

您可以在屋子里拴一根绳子,在绳子上拴一个篮子,篮子里放一些水果,让孩子手扶篮子能稍稍跳起一些,把水果够下来。您也可以在四周放一些板子,看孩子是否会动脑筋把板子垫在脚下把水果够下来。【讲解】2岁以上的孩子大部分是能够跳起来了,但孩子的跳跃却非常地吃力,往往跳起后还没有原来高,而且上身还比较紧张,要想跳起来并伸手去够水果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准备了一些可以帮助孩子的工具,但家长不要提示,看孩子是否能够发现。游戏的目的既锻炼了孩子的跳跃能力,又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给孩子提供宽松的游戏环境

在宽松的游戏环境下,孩子会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这对于宝宝独立性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创设适合的环境帮助孩子成长:

提供的游戏要适合孩子的认知和动作能力的发展水平;

提供的游戏要有多种解决方式,以鼓励孩子进行多种尝试;

游戏材料要保证最大程度的安全,可以让孩子独立操作;

尽可能不提供帮助。

生活中经常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孩子想想“还有什么办法”。

致家长的话

不要以为孩子长大了就会自己解决问题,我们要让宝宝成为独立的人,让他会独立地思考、独立地学习、独立地解决问题……这个需要您从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6.当孩子问您“为什么”的时候

孩子对任何东西都有好奇心,但有好奇心并不代表孩子会思考问题,只有当孩子对好奇的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的时候,那时真正的思考才开始。

所以,当您的孩子提出“为什么”的时候,您千万不要敷衍了事、草率回答,孩子已经会思考问题了。

您能很好地为孩子解答问题吗

如果孩子问您:“汽车为什么能跑?”您会怎么回答?

A.汽车肚子里有一个发动机,发动机最喜欢吃汽油,吃完汽油以后它就开始工作了,它会告诉车轮子转动,车轮子一转动汽车就跑起来了。

B.汽车要吃东西,吃完东西汽车才有力气,车轮子转得动,汽车就可以跑了。

C.因为汽车有轮子,有轮子当然就可以跑了。【分析】如果您的回答是A,您的回答比较符合认知程度稍强一些的宝宝。您能用宝宝的语言把复杂的科学道理讲解给宝宝,尽管宝宝不知道什么是发动机,但通过您的解释,宝宝基本能理解汽车工作的原理和程序,这样的解释比较符合科学精神——严谨、真实。您的回答不但满足了宝宝的好奇心,同时也给宝宝留下了可以探索的空间。随着他学习能力的提高,他会主动去寻找关于“发动机”的信息。

如果您的回答是B,您的回答是最符合绝大多数孩子的认知水平的,也是孩子最可以接受的一种方式,因为您用孩子的语言解答了他的疑问。而且在您的回答里,您还能用最简略的语句表明汽车工作的过程。但要提醒您,在引导孩子进行科学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应尽可能使用科学用语,回答应该更合理一些,让孩子对一些科学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

如果您的回答是C,您是一位不太善于回答孩子问题的家长。您的解释太肤浅,没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也没有阐明科学原理。可能孩子还会接着问,您千万不要敷衍了事。

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他会问“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

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孩子对事物缘由或目的的想象;每一个“怎么样”都是孩子对事物发展过程与机理的思考;每一个“是什么”都代表了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不管用什么办法,当面对孩子的各种提问时,您都要尽可能回答。

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

您的回答要做到科学、严谨、合理,符合孩子的心理和认知水平。

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尽量使用规范用语,语气要适合孩子,语速要放慢一些,在讲解答案的时候可以借用一些动作。

如果对孩子的提问您不清楚的时候,您可以告诉孩子“我也不知道”,然后您应该引导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不是敷衍了事。要培养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如果孩子的问题太多,您觉得有些回答不过来或感到烦躁的时候,您千万不要抱怨宝宝,更不要说:“烦死了,你怎么那么多问题?”这样会打击孩子思考和学习的热情。您可以这样说:“这是今天妈妈回答你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明天再开始。”这样既不伤害孩子,也没有打击孩子的热情。

如果有条件,在您回答问题的时候,您可以采取操作游戏材料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答案。

在回答某些问题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判断一下,依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操作能力及相关经验,孩子能不能解决或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可能,您最好不要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而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致家长的话

当孩子会问“为什么”的时候,您身上的教育责任就更重了,您需要为了回答孩子的问题赶快“充电”!7.您会和孩子说话吗

语言是进行交流的载体,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如果没有语言,宝宝如何和外界进行交流?您又如何了解宝宝的需求?宝宝又如何知道您的愿望呢?

2岁左右的宝宝能说很多话了,即使他不能很好地用句子来表达,但他基本是能理解您的意思了。可有的时候,您会发现宝宝似乎“听不懂您的话”,这是怎么回事?“拿拖鞋”

首先,请您把鞋架上的鞋、卫生间里穿的鞋、卧室里穿的鞋收整齐放在它们原来的位置上。您下班了,觉得很累,坐在客厅沙发上休息、看电视或吃水果。接下来,您想去洗澡,想让宝宝帮您去卫生间里拿您洗澡时穿的拖鞋,您会怎么对宝宝说呢?

A.宝贝,拖鞋(用手指示强调),帮妈妈拿双拖鞋!

B.宝贝,妈妈想去洗澡,帮妈妈拿双拖鞋,好吗?

C.宝贝,去那儿(手指卫生间方向),帮妈妈拿双拖鞋,好吗?

D.乖宝贝,您能帮妈妈一个忙吗?(得到答复后再继续)妈妈想去洗澡,你帮妈妈去卫生间里拿那双小狗的塑料拖鞋,好吗?

在平时生活中,您一般采用类似哪种形式的沟通方式?您的宝宝能理解您的意思,并完成您给他的任务吗?

您和宝宝说话的方式正确吗(1)如果您经常用A模式和宝宝说话

您可能会发现,宝宝有的时候会不理您,对于您下的命令全当“耳旁风”。尽管您可能会重复而耐心地说几次,但效果不佳。您只好自己动手了。您可能会在合适的时候教育您的宝宝:“妈妈给你买好玩的玩具,给你买好吃的果冻,你帮妈妈拿双拖鞋都不愿意?!这可不是乖宝宝!”即便有这样的“事后总结教育”,效果又如何呢?是不是效果也不明显?这是什么原因,是您的宝宝没有爱心,还是听不懂您的话呢?

其实,更多的原因不在宝宝,而在您的说话方式上。因为您的语言里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和鼓励,而您的“事后教育”里又有太多的抱怨。孩子是不能理解他有什么“义务”的,他需要的是鼓励和参与的兴趣。

在这里要提醒您,您可能在其他事情上也有同样的情况,记得要尝试去鼓励孩子!(2)如果您经常用B模式和宝宝说话

您可能会发现,宝宝有时会出现执行的错误,他可能会给您拿来一双其他的鞋,或是拿了卧室里的软拖鞋。这时您就会反复强调:“妈妈要洗澡,你想想,应该去卫生间里拿洗澡穿的拖鞋啊!”是孩子听力有问题听不懂您的话吗?

不是,是您下的命令语意不清晰、语言信息太少,孩子一时不能判断去拿什么,去哪儿拿,所以出现了执行的错误。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来说,通过直接的口语去快速判断后面隐藏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也要提醒您,您平时和宝宝说话时词语可能有些贫乏,给宝宝的语句太简短。这样下去,您宝宝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会受到影响!建议您要习惯使用长一些的复杂语句和宝宝说话,如果宝宝听不明白,您可以重复几次,但不要拆成短句或是词语来表达意思。(3)如果您经常用C模式和宝宝说话

虽然宝宝能很好地完成您的任务,但您可能会发现,宝宝平时和您说话的时候,也喜欢用大量的肢体动作来表达他的意思,而不是用语言来表达。有的时候表达不完整,或是大人不太理解他的意思,他就会非常着急,还可能会结巴。这是什么问题呢?

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中都曾出现。原因是您把孩子的言语理解能力弱化了,长期用肢体动作、眼神暗示等形式配合语言来表达意思,孩子也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随着孩子的成长,所要表达的意思会越来越复杂,这类型的孩子就会出现语言表达的障碍。

所以,针对2岁以上的宝宝,当您和他讲话的时候,建议您尽可能减少肢体动作。(4)如果您经常用D模式和宝宝说话

您的宝宝不但很乐意接受您的任务,还会完成地比较好。因为在您的命令中,您首先尊重了孩子的意愿,然后用孩子容易感兴趣的话题(小狗),激发了孩子参与的兴趣。

同时您可能还会发现,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强,甚至会使用比较长的句子来表达他的意思,他经常会使用一些您没有教过他的词语来表达他的意思,尽管有的时候他表达得并不那么贴切,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没有关系,您需要做的是耐心地倾听,等把孩子的意思听明白以后,用更标准或更贴切的语言帮孩子总结。这样,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关提示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2岁左右的宝宝进入到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语言理解能力也发展到了长句理解阶段。这个阶段,您在和他说话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使用适合的表达方式促进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

禁止用娃娃语,比如吃饭饭、喝水水等。

不能把完整语句拆散成词汇来表达,比如,“香蕉,苹果,宝宝,吃这个,那个?”应直接使用规范的、完整的语句,比如“宝宝想吃香蕉还是苹果?”如果您考虑到孩子太小可能听不懂长句才这样做,那您可以多重复几遍,或使用的句式长度或难度略高于宝宝的理解能力,但不要拆句子。

规范语言,不要模仿孩子说话。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比如他表达开灯的时候,可能会说“亮亮灯灯”,打电话会说成“叮叮话话”。这些不规范的语言形式是孩子语言能力尚未成熟造成的。如果您在表达这些意思的时候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就会起到不良的影响,让孩子以为他的表达是正确的。

减少肢体言语表达形式,尽量使用口头言语来表达。在孩子难以理解的时候再适当地配合以肢体动作。

在和宝宝说话的时候语句要清洗、连贯、易懂,不要使用复杂的词汇。

致家长的话

用适合的方式和宝宝对话,宝宝会更容易理解您的意思。8.如果您“打”了孩子

在宝宝的教育过程中,您不是每个时候都可以做到应付从容、心态平静的。如果您因为宝宝做了错事“打”了他(当然不是太厉害),您除了要在事后反省,还应该给宝宝的心灵做一些“补偿”,以帮助宝宝应付这样的“突发”事件。但补偿也是有原则的,不是毫无条件地满足宝宝的要求,您可以尝试让宝宝做做下面的游戏。

●相关提示 宝宝学习控制或调节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自我安慰的方式,吸吮大拇指或运用依恋物是他们控制情感的最初表现。1岁半左右的宝宝就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控制情感了,他们会通过观察别人的各种情感的表达来学习正确的表达方式,然后再通过练习不断地完善。同时,宝宝还可以通过游戏去补偿他们感受到的失败、痛苦和挫折等,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不安情绪。

总之,如果您采用了不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手段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您应该及时地教孩子合理的心理调节的方式,而不要以为孩子太小、没有关系、长大了就会明白家长的“苦衷”。这样下去,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的游戏(1)扔球

带宝宝到海洋球池,或给他准备尽可能多的球,让宝宝用力把球向四周的墙扔去。不要规定扔的方向和目标。甚至可以让宝宝把球扔到您身上,或者是你们互相对扔。【讲解】帮助宝宝学会合理的发泄,并在游戏中增强亲子交流,让宝宝意识到您是爱他的,愿意和他一起玩游戏并获得快乐。(2)搓泡沫

找两块泡沫板,您和宝宝一起搓泡沫。把搓出的泡沫再用嘴吹开,反复玩耍。【讲解】帮助宝宝学会调节心理,增强亲子关系。(3)拍水

带孩子到浴缸里或是游泳池里,教孩子用手猛力地拍打水,直到拍出水花来。也可以给宝宝一个工具,让孩子拍打水面。【讲解】通过适宜的方式,让孩子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挫折。(4)批评洋娃娃

用孩子的毛绒玩具或是洋娃娃当道具,您先象征性地示范给宝宝看如何批评洋娃娃,您可以轻轻地拍打娃娃说:“你今天不听话了,你拿了××,多危险!让哥哥打打你的屁股。”然后把娃娃给宝宝,让宝宝打打娃娃的屁股。最后,您可以向宝宝提问,“娃娃今天乖不乖?为什么要打她?”【讲解】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转移情感压力,降低心理压力,还可以反省自己的错误。(5)鼓手游戏

给孩子准备不同的材料,有奶粉罐、碗、盘子、木头块、橡皮泥等,再给孩子两根小棒子或筷子当鼓槌,让孩子随意敲击。游戏过程中不要表示出对孩子的烦躁,但也没有必要表示欣赏和鼓励。让孩子自己玩,直到他结束游戏。【讲解】让孩子通过敲打不同物体的方式,帮助孩子发泄他的委屈、愤怒或是不安。

除了您过度的“惩罚”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外,有些事情也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不安、挫折或是愤怒。这时候,您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宝宝减轻心理压力,调整心情。

●相关提示 孩子在什么时候可能会出现不安、愤怒、失败或是受挫的情绪:

被家长,老师责备、批评或是惩罚以后;

自己心爱的玩具或是其他东西被家长“强行”拿走,或被其他小朋友“夺”走;

进入某个孩子感觉“恐惧”的场所,比如医院、非常黑的地方;

和亲人离散,比如被送进幼儿园或在街上与家人走散;

突发的事故,比如突然跌倒、烫伤等;

愿望或要求不能获得满足时,比如在商场里,宝宝想要某个玩具遭到了妈妈的拒绝;

看见父母争吵或是特别混乱的场面。

以上这些情况都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不安、愤怒、失败或是受挫折的情绪。

致家长的话

尽管您明白很多教育的道理,您知道不能用“武力”教训宝宝,但您也可能会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您除了要反省自己的行为,还应该及时地帮助宝宝走出“心理困境”。第二章 塑造健康的宝宝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全天下的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宝宝健康。什么是健康?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健康不但要求身体健康,心理也应该健康。1.您的宝宝“健康”吗

宝宝是全家的太阳、全家的中心,从他降生的那一日开始,您最关心的可能就是他的健康。您害怕宝宝生病、宝宝不好好吃饭的时候您会特别着急,您向周围的朋友、长辈讨教喂养宝宝的方法;如果宝宝身体有什么不适,您会着急送他上医院;天气变化了,您会给宝宝换上合适的衣服防止生病……总之,宝宝的健康成了全家人的头等大事。

您的宝宝“健康”吗

①宝宝一天的睡眠、饮食、大小便等生理性活动是否有规律?

A.有 B.有的有规律,有的没有规律 C.没有

②宝宝经常生病吗?

A.很少生病 B.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就容易生病 C.经常生病

③宝宝平时穿的衣服和大人相比

A.任何季节都差不多厚薄

B.天热的时候差不多厚薄,天冷的时候就厚很多

C.害怕宝宝生病,任何季节都穿得比较厚

④宝宝的脸色是否红润有光泽?

A.宝宝脸色很好

B.脸色还可以但没有光泽

C.宝宝脸色偏黄,且无光泽

⑤宝宝挑食吗?

A.不挑食,什么都爱吃 B.有几样东西不爱吃,其他的还可以

C.太挑食,不喜欢吃正餐,喜欢吃零食

⑥对于新的事物或进入新环境的时候,宝宝的表现是:

A.马上就会喜欢新事物并适应新环境

B.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可以适应

C.非常害怕新事物,特别胆小

⑦宝宝经常会局促不安、显得特别烦躁吗?

A.很少出现 B.生病的时候才会出现 C.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⑧宝宝常常会担忧许多方面的事情,像个“小大人”吗?

A.从来就没有过 B.他会担心他的东西,比如喜欢的玩具

C.不但会担心自己的东西,还会为大人担心

⑨宝宝常常会表现出可怜、不愉快、哭泣或痛苦的表情吗?

A.不会,宝宝很快乐 B.受到挫折的时候才会这样

C.经常会这样

⑩宝宝常常吸吮手指或咬手指甲吗?

A.没有这种情况 B.睡觉前或是特别紧张的时候才会这样

C.经常会这样【评分】A—2分;B—1分;C—0分【分析】总分超过14分的宝宝,非常健康!

总分在6~14分的宝宝基本健康,但您需要关注宝宝各方面的健康发展状况。

总分低于6分的宝宝,您需要请医生或专业的心理医师给宝宝做一次全面的检查。

●相关提示 过去,人们通常以为健康就是指身体的健康,只要孩子不生病就是健康。而在今天,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仅指身体的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的健康。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存在心理障碍,这就是家长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后果。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心理健康与否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是孩子成材的基础,缺一不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无不具有健康的心理。为此,家长千万不可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标准:

具有与年龄相符的认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活泼乐观,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有求知欲和兴趣爱好;

有自尊心、自信心,能与他人友好相处;

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等。

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宝宝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帮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奠定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模式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您需要注意的是以下这些问题:

不要过分地关心或夸奖孩子;

不要贿赂孩子或过分地强调物质奖励;

不要勉强孩子做他不能胜任的事情或是他不感兴趣的事情;

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给孩子做榜样。

致家长的话

真正健康的宝宝应该是身体和心理都健康!2.您是合格的“健康卫士”吗

宝宝的健康是需要您的呵护的,需要您从饮食上、身体上、心理上等很多方面给予宝宝无微不至的关怀。您也许会有抱怨:“养个孩子真不容易!”但您还是深爱自己的宝宝的,还是愿意担任宝宝的“健康卫士”。

您是合格的“健康卫士”吗

①您怎么安排宝宝每天的户外活动?

A.无论什么情况,都至少会让孩子进行一次户外活动

B.如果天气不好或是孩子生病,就不让孩子外出了

C.很少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②您怎样安排宝宝平时的饮食?

A.宝宝大了,基本让他和我们大人吃得一样,再增加一定量的奶

B.经常给孩子吃专业的婴幼儿食品

C.根据宝宝的喜好特别制作,好让他多吃一点儿

③对于宝宝经常玩耍的玩具,您是怎样清洗的?

A.经常清洗并消毒 B.偶尔清洗 C.没有清洗过

④除了定期去医院或保健站做检查,您有没有自己的检查方式和相关的检查工具,比如经常给孩子称称体重、量量胸围等?

A.经常这样做 B.偶尔这样做 C.从来没有

⑤您经常陪宝宝一起做游戏吗?

A.无论多忙,每天至少陪孩子玩一会儿

B.工作太忙,但坚持每周带孩子玩一次,去公园或是游乐场

C.不一定,有时间就陪他

⑥家里的插头、桌子角、饮水机、抽屉有没有做过安全处理?

A.每天都检查并做过安全处理

B.告诉过孩子要小心,有的做过安全处理

C.交代过孩子要小心,但没有做过安全处理

⑦您给宝宝购买衣物的时候最关心什么?

A.孩子特别爱动出汗多,考虑衣服的质地和舒适感,纯棉、低领最好

B.宝宝经常在地上玩,衣服一定要禁脏、耐磨最好

C.宝宝还小,只要衣服合身就可以

⑧您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宝宝的爱?

A.经常拥抱或亲吻宝宝,并告诉他您很爱他

B.借表扬宝宝的机会告诉孩子,您最喜欢乖宝宝

C.也跟孩子说爱他、喜欢他,但很少有身体爱抚和接触

⑨宝宝摔倒以后,您会怎么做?

A.鼓励宝宝自己站起来然后安抚他,并告诉他“虽然有点疼但没有关系,一会儿就好!

B.坚持让宝宝自己站起来,告诉宝宝“要做勇敢的孩子”

C.赶快抱起宝宝,并表示出特别的关爱和担心

⑩您生病的时候,宝宝要求您陪他做游戏,您会怎样处理?

A.告诉宝宝您生病了,需要休息,还需要别人的照顾,并要求宝宝帮您做一点儿事

B.告诉宝宝您不舒服,不能陪他玩,并承诺宝宝等好了以后一定陪他玩

C.表现出特别烦躁的样子,让宝宝去找其他人玩【评分】A—2分;B—1分;C—0分【分析】得分高于14分,您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健康卫士”。您不但能从身体上关心宝宝的健康,还能关注宝宝的心理健康,并能尽最大的努力创造一个健康的、安全的环境帮助宝宝成长。

得分在7~13分的您基本上是一位合格的“健康卫士”。您非常关注宝宝的健康,但可能关注更多的是宝宝的身体健康问题。您还需要了解全面健康的内容,不但要让宝宝身体健康,还要让宝宝有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得分低于6分,您可能是一位“马大哈”似的“健康卫士”。尽管您非常爱您的宝宝,但有的时候,您对宝宝的健康问题是疏忽了。您需要反省您的问题了。

在宝宝的成长中要关注的健康问题

身体健康:包括对宝宝身体的检查、防治疾病、锻炼身体等。

饮食健康:包括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营养均衡等。

心理健康:给予宝宝足够的爱心,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品质等。

环境健康:提供安全、洁净、环保的适宜宝宝成长的环境。

物品健康:保证宝宝接触的玩具、衣着等要安全、洁净、环保。

健康教育:给予宝宝健康的、正确的、安全的生活教育等。

您可能会忽视的健康问题

装修房子或购置家具的时候,要注意环保健康。

给孩子购买玩具的时候,要注意玩具的安全性。

宝宝的服装及相应的饰物要安全健康,不适宜给孩子佩戴饰物,也没有必要花太多钱买太贵的衣物,质地要好适宜活动穿着并经常清洗就可以。

心理健康的培养要适合孩子的实际年龄,不要以为严格就是最好的方式,在爱的基础上给予适时的品质和人格方面的培养也很重要,让宝宝学会关爱别人。

经常检查宝宝的生活环境,杜绝可能发生的危险。

致家长的话

为人父母真的不容易,在伴随宝宝享受快乐的同时,也饱尝了累、苦、烦和无奈……

没有关系,想一想,总的来说,有孩子还是快乐多一些。3.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

作为一名0~4岁早期教育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我遇到过这样一件让人“心痛”的事情。

一个“不该发生的故事”

琪琪出生的时候比预产期提早了2个月,所以全家人都特别关心孩子的成长。琪琪从小就不太爱动,爷爷奶奶还“夸奖”琪琪是个“乖宝宝”。可到了2岁,琪琪还不会走路,爸爸妈妈有些着急了,每天都抽出时间来教孩子走路,教了2个月效果也不明显,爷爷奶奶就说“琪琪早产,什么都会晚一些的,该会的时候自然就会了”。爸爸妈妈一想也是,就没有引起重视。直到妈妈带琪琪参加亲子园游戏班时,在老师的叮嘱下,经过医生的检查才发现孩子有“脑损伤”现象,导致了不会走路,而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期已经错过了。

在以后的指导过程中,我又陆续碰到过几例类似这样的事情,往往都是家长没有对孩子的异常行为引起重视耽误了孩子。每当我看着幼小的宝宝、看着着急的家长,我的心“痛”极了。在这里,我要提醒每一位家长,当您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咨询相关人员,不要耽误了孩子的治疗时机。

异常的行走姿势,提醒您特别注意

正常情况下,1岁4个月以后宝宝就能行走自如了,绝大多数二三岁的宝宝不但能行走自如,而且他们已经可以进行跑步、跳跃等更为复杂的运动了,并将在一年内逐渐完善这些能力。

如果您的宝宝到2岁的时候走路仍有问题,您就必须立即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导致宝宝不能走路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是脑神经方面的问题或是髋关节的问题,也可能有心理因素。2岁以后的宝宝可能会出现的异常行走姿势有:

自己不能单独站立,必须要大人扶或扶着物体才能站立。

宝宝自己能走路,但左右摇摆幅度过大,容易摔跤。

宝宝自己能走路,但在迈步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脚尖有明显的方向变化。

扶着东西可以走得很好,但不扶东西的时候就不能自己走。

孩子不会走路,同时还伴随有语言滞后现象或智力落后现象。

当然,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健康的、正常的,我们在这里仅仅是做一个“特别提示”。

如果您的孩子真有类似以上的情况,您也不要灰心,要有勇气面对问题,勇敢地帮助孩子迈开他人生的第一步。

如果发生以下情况,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行为

发生较严重的意外伤害:比如摔倒、跌落、碰撞等,尤其是头部受伤要特别注意。

孩子生病:比如高烧不退、抽风、用过一些特殊的药品。

经历过特别紧急的事件:比如受到惊吓、观看不适宜的电视节目、父母过激吵斗场面等。

有过窒息现象发生:这些窒息可能是因为哭闹、过于兴奋激动、疼痛、吃过大的食物等所致。

受到严重的挫折:突然和亲人离散、受到家长过于严厉的批评或是惩罚等。

以上这些情况,有的可能导致孩子大脑神经系统或身体受损,有的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当孩子可能经历过这些情况的时候,您要引起特别的重视。

您可能会发现的异常行为

宝宝出现痉挛或呕吐现象,两眼瞳孔不一样大或瞳孔对光没有反应。

如果宝宝睡着了,您感觉很难摇醒他。

手脚不灵活,容易跌倒,手中东西容易滑落。

脸色异常并持续一段时间。

突然默不作声,目光呆滞,性格变的胆小害怕。

异常地吵闹,很难安静下来。

睡梦中容易惊醒,清醒的时候异常地“缠”人,需要大人紧紧抱住。

语无伦次,发音不准,爱怪叫;眼神不敢直视其他人,显得非常地惊恐不安等。

如果您发现孩子有这样的现象,您首先要做的是立即带孩子上医院检查,或进行积极地观测记录,并分析回忆哪些事件可能造成孩子的异常行为,然后主动地告诉医生或心理医生,以便采取适合的治疗方法。

异常行为不会像身体出血那样立即表现出来,它会延后表现,并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往往会被家长忽视。

致家长的话

孩子是那么弱小,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您有责任保护好孩子,关注孩子,同时还要学会应对危险。4.教您几招“走路游戏”

1岁半以后的宝宝能走得很好了,当他们在尝试爬楼梯、双足跳、单足站立的时候,他们的肌肉运动能力也在继续发展着。所以,您不能简单地把“行走”看成只要宝宝自己会走路就可以了,应该在走稳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完成身体的平衡训练、步伐控制训练、节奏训练等,为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1)急转弯走

把户外的树、杆等物体当做转弯标志,也可以带孩子去有迷宫、隧道等设施的游乐场所。引导孩子做急转弯行走动作。【讲解】训练宝宝的步伐控制能力。(2)走小桥

用普通的书铺成一条“小路”,如果可能还可以垫高一点儿,也可以铺设成有弯道的“路”,让宝宝自己在上面走走。也可以利用户外的花台、比较窄的小坎引导孩子完成。【讲解】训练孩子身体平衡的能力。(3)躲开“炸弹”

家长准备至少5个球,告诉孩子这些是“炸弹”不能碰到它们。在孩子往某个目标物走的过程中,把球以不同的速度朝孩子滚过去,告诉孩子避开球,看孩子在行走过程中是否会迅速地调转方向。【讲解】刺激孩子的身体感觉发育及快速反应能力。(4)听节奏走

家长可以利用节奏比较明显的音乐,也可以自己敲鼓点,引导孩子模仿一些动物的走路。比如老猫走路,╳—▕╳—▕╳—▕╳【讲解】训练孩子的节奏感,肢体动作模仿能力和步伐控制能力。(5)高低脚走路

给孩子的一只脚上绑上一个高5公分左右的东西,另一只脚不绑,引导孩子一只脚高一只脚低,朝目标物走去。

完成情况好的孩子,还可以让孩子端一个盘子,在盘子上放几颗大枣,看看大枣会不会掉出来。【讲解】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和专注力。(6)走走停停

您可以和孩子边念儿歌,边做走路的游戏。“宝宝妈妈走一走,走过大门口,遇到一条老黄狗,吓得他们不敢走,停!”在念“停”的时候,您的声音要特别提高,表情要显得突然、兴奋。反复几次以后,孩子就可以记住儿歌,会很好地配合儿歌来完成对自己步伐的控制。【讲解】用儿歌的形式训练孩子学会控制步伐,增强孩子的肢体控制能力。

宝宝越来越爱动了,您注意过这些问题吗

1岁半以后的宝宝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喜欢各种运动。这段时期,您要注意:

要给宝宝准备合适的鞋,不要图省钱给孩子穿大一号的鞋。最好不要买系鞋带的鞋,以免鞋带散落绊倒孩子。

这个阶段的孩子,他的上衣可以稍稍长些,以免活动时露出肚子着凉。但不要过于肥大,这样会给宝宝带来不便;也不要太小太窄,否则会影响动作的伸展。衣领不宜太高,以免影响孩子的呼吸,限制头部活动;最好穿背带裤,因为宝宝似乎没有“腰”,松紧带太紧会影响呼吸运动、骨骼发育;太松又怕裤子掉下来影响活动。

女孩不宜穿过长的连衣裙,最好穿儿童短裙,以免摔跤。

孩子的骨骼还处于发育当中,要经常观察孩子小腿的骨骼,发现变形要立即检查,并采取积极的矫正措施。

不宜让孩子行走过久或负重行走。

发现孩子走路出现“八”字脚时,要及时地矫正。

致家长的话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运动。不要让孩子久坐不动,让他站起来、跑出去,沐浴在运动的快乐中!5.最“健康”的10种球类游戏

所有的孩子都有的一种玩具是什么?——球。

球类游戏是比较古老的儿童游戏,它不但可以训练孩子的手腕,还可以训练孩子手控制方向的能力,提高眼手的协调性,增强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而球的反弹特性,使孩子对事物运动方向的改变产生思考和认识,提高了孩子预测运动方向的能力。

精彩的球类游戏(1)接抛来的球

和孩子相距一定的距离,轻轻地把球抛给孩子,鼓励孩子接住。这个动作较难,刚开始的时候,您可以扶着孩子的两只手帮他接住球,让孩子有成就感,激发他玩游戏的兴趣,多次练习以后再鼓励孩子独立完成。您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讲解】训练孩子眼手的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2)接反弹过来的球

在上一个游戏的基础上,可以先把球扔在地上,让它反弹一下,再要求孩子接住。和上个游戏一样,您首先要帮助孩子完成,然后再引导他自己完成。【讲解】提高孩子眼手的协调性,让孩子对事物运动方向的改变有一定的预测。(3)学原地拍球抱起

有了接反弹球的技巧,您可以教宝宝把球往下拍,然后抱住球。2岁多点儿的宝宝是比较难掌握的,您可以把动作分解开,让宝宝在您的帮助下完成。比如您拍球,让宝宝抱球,或是让宝宝拍球,您抱球。反复多次,再教孩子连起来做。接近3岁的宝宝基本可以掌握了。完成情况较好的宝宝就可以教他连续拍球了。【讲解】训练孩子有难度的连续运动的技巧。(4)打保龄球

用家里的废易拉罐做靶子,让孩子坐在距离靶子2米以外的地方把球滚过去击倒易拉罐。观察孩子的滚球动作是否有方向性。【讲解】促进孩子眼手的协调发展,提高空间感知能力。(5)用脚推球

让宝宝在距离墙50公分左右的地方坐下,用胳膊在身体后面支撑地,放一个球在宝宝脚下,让宝宝先练习在原地用脚底板滚球,等熟练了以后,教孩子用脚把球踢出去,并尽可能用脚接住反弹回来的球。【讲解】增强宝宝的下肢运动肌力和控制能力。(6)对滚球

和宝宝相距2米以上面对面坐在地上,双腿分开。然后和宝宝互相对滚球。在游戏过程中,您应该配合球的滚动发出一些声音,增加孩子对游戏的兴趣。【讲解】提高宝宝的手腕力量和眼手协调性,促进亲子关系。(7)手指转球

准备一个与宝宝的手大小合适的花皮球,您先示范如何用四指配合拇指转动球,然后帮助宝宝完成;您也可以让宝宝模仿您尝试通过两只手的配合来转动球。在游戏过程中,您应该配合动作和球的转动发出一些声音。除了球,您还可以把其他的需要用手指转动的玩具给宝宝玩,比如陀螺、碾子等。【讲解】增强宝宝手指的灵活性和力量,提高双手配合的能力。(8)投球

先给宝宝可以单手握住的小球,教宝宝握球、过肩投掷。在适合的时候可以增加球的重量;然后再给宝宝必须要双手才能抱起的球,教宝宝抛球或是投篮。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要求宝宝朝一定的目标扔出去。【讲解】增强宝宝手臂的力量,提高宝宝身体的协调性和促进眼手的协调发展。(9)“抢”球大赛

准备一些乒乓球和几把大一些的汤匙,把乒乓球放在洗菜的塑料筐里,您和宝宝每人手里再拿一个小碗。“比赛”开始以后,您和宝宝用勺把球舀到小碗里,看谁舀得多。您当然要让着孩子一点,如果有朋友的小孩来玩,让他们一起玩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较小的玻璃珠,容易发生危险。【讲解】提高宝宝的手控制能力和眼手的协调性,帮助宝宝建立竞赛意识。(10)“吹”球射门

准备一个乒乓球并用积木塔一个小门当“球门”,把乒乓球放在距离“球门”20厘米以外的地方。您先示范如何用嘴吹球进球门。然后鼓励宝宝尝试着做。宝宝进球的时候,您要及时地鼓励宝宝。这个游戏最好在床上或是沙发上做,桌子太光滑了,球会到处乱跑。游戏时间不宜太长,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讲解】提高孩子的肺活量,增强身体素质。

●相关提示 在给二三岁的宝宝选购球时,要注意球的材质,不宜太硬,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球反弹时伤着宝宝。

球类游戏容易让孩子兴奋,所以最好在午睡以后再引导孩子玩球类游戏,时间不宜过长。球类游戏最好的游戏场所是室外绿地。要根据不同的游戏,给孩子选择大小合适的球。

致家长的话

配合有游戏材料的活动会让宝宝更感兴趣,宝宝在这样的游戏中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和健康。6.感觉统合专页

家有“小暴君”

童童3岁多了,是一个非常帅气而且聪明的男孩,家里识图卡上的东西几乎都能指认出来,还知道字母A、B、C呢。童童妈妈介绍说,宝宝的认知能力非常好,不但认识很多事物,还能区别色彩、形状等。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错,会背诵好几首诗。可最让妈妈头疼的是童童的脾气,稍微一不如意就生气发火。童童生气的样子很特别,先是对着人大声地嚷嚷,然后对着墙或地板嚷嚷。厉害的时候就自己揪自己头发,或坐在地上用头去撞墙或地板。无论妈妈怎么哄,就是停不下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童童特别容易生气,他一个人玩得好好的,如果有其他人从他身边经过,他就会生气。童童妈妈在面对“小暴君”的问题上也尝试了不少方法,但都效果不明显。后来经过指导和测试才知道,童童可能是感觉失调。

关于感觉统合的理论

感觉统合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提出的。感觉统合功能是指机体利用身体各个感觉通道,有效地获取信息,大脑对信息进行解释、分析、统合等加工处理,从而得出身体适应性反应。感觉统合功能是大脑高级功能发展的基础,也是智慧活动得以充分实现的基础,感觉统合训练的原理是通过控制信息的输入,从而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

感觉统合训练的主要通道之一——前庭觉,位于人体内脑干和脊柱的连接处,它是大脑信息的过滤器。人的高级学习器官主要在面部,比如口、耳、鼻、嘴等,当这些器官获得信息后,信息不是直接传递到大脑,而是先经过感觉统合器官把信息过滤、分类、整理,然后再传给大脑的相关部分。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就可能出现多动症、易怒、易躁等症状。

您的宝宝有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吗

容易分心;

活动水平过高或过低;

冲动,不易使自己平静;

自我概念差,易出现行为问题;

对感觉的刺激反应低下或过度;

社会交往能力不佳,情绪不稳定;

动作笨拙,粗心;

肌张力不足,姿势不佳;

注意力转移困难;

言语、语言发展迟缓。

感觉统合失调,有时可能不明显,尤其在儿童当中,家长容易把问题归咎于其他原因。如“他固执,懒惰”,或“他不愿做”,或“她被宠坏了,怕羞,娇气”。感统失调的明显症状一般在孩子5岁左右时出现,但如果您的宝宝有以下这些情况,您就要提前引起重视了。以下因素可能会导致宝宝感觉统合失调:

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如发育迟缓,轻度大脑功能失常;

环境因素:环境过于嘈杂等;

早产或剖腹产;

活动空间狭小或过多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足或不会爬行;

过度保护或管束过严;

缺少同伴群体;

缺少户外活动和各种运动;

过早进行认知教育;

电视、游戏机成为儿童主要的玩具。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1)推球

让孩子在距离墙面30~50公分的地方俯卧趴下,手抱球使劲把球推到墙上,等球反弹回来时就马上用手抱住。反复做多次。【讲解】加强颈部肌肉的锻炼以及身体协调能力。(2)滑滑梯

宝宝俯卧趴在滑梯顶端,两胳膊前伸,然后从滑梯上以俯卧的姿势头朝下滑下来。您要注意保护好孩子哦!从来没有做过相关动作的宝宝,不要一来就做。家长可以先引导孩子随意地玩滑梯,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甚至是家长抱着滑下来都可以,让孩子先适应滑梯游戏,然后在慢慢引导孩子完成俯卧下滑的动作。千万不可以强迫孩子。【讲解】滑下时双臂朝前伸展,双腿并拢头抬高。强烈刺激前庭体系,头部、颈肌同时收缩,促进身体保护伸展行为的成熟。(3)跳跳床

让宝宝站在跳跳床上,双脚并拢蹦跳,跳起来时,尽可能要求宝宝膝盖弯曲,脚后跟踢至臀部。在家里也可以让孩子手扶床头栏杆完成同样的动作。【讲解】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信息,矫治重力不稳和运动企划不足。(4)刺痒痒

准备专用的按摩球,也可以用市场上同类的“刺猬球”代替。您先拿小球放在宝宝的手心和手背滚,然后再放到脚底滚,边滚边用夸张的表情和语气,告诉宝宝“刺痒痒了”,提高游戏兴趣。提醒您注意的是,着重要刺激孩子的手足部位。【讲解】提供了丰富的触觉和嗅觉刺激,稳定情绪。

致家长的话

感觉统合失调的明显症状一般要在宝宝稍大一些才表现出来,所以对于3岁以前的宝宝,家长不要一觉察孩子有提示中的少量失调行为就断定为感统失调,这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专业的感统训练需要借助于一些专业的训练器械,家长在家庭中尝试完成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在做训练时,一定不可以强迫孩子,要让孩子感到轻松、快乐。7.和您的宝宝一起跳、跳、跳

自宝宝出生以后,您有多长时间没锻炼身体了。或许您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天天带孩子太累了!工作太忙了……现在,放下您手头的工作,带上宝宝一起来做做“亲子健身操”!

您的宝宝目前能做哪个动作

A.能大走大跑,拉双手可以跳离地面。

B.扶栏杆可以自己跳起来。

C.能双脚同时跳离地面一点点,但不能连续跳。

D.能很轻松地跳离地面,而且可以连续跳3次以上。

E.能从原地立定往远处跳,至少跳30公分。

F.能从台阶末级往下跳,跳下以后能站稳。

G.能从地面跳到高15公分的台阶上。

您的宝宝能做到什么程度呢?从A~G,动作难度越来越大。【分析】针对A、B情况的宝宝,您可以这样做:

您需要做的是锻炼孩子下肢肌肉的爆发力,比如您可以做“拉手跳、跳、跳”的游戏:用4块彩色地板拼图拼接成条形放在地上。您双脚分开站于地板两侧,拉宝宝两只手的手腕(防止手脱臼)做左右跳的动作。每次跳之前先让宝宝做好起跳姿势,然后妈妈拉宝宝的手配合口令完成动作。

除此之外,您还可以拉宝宝的手用同样的方式,完成前后跳、上下跳等动作。如果您和宝宝经常做这样的游戏,您会发现有什么变化呢?

惊喜板——您的小腹变小了,不信试试!

针对C、D情况的宝宝,您可以这样做:

您需要做的是锻炼孩子腰腹部肌肉的力量,让宝宝能协调自己的身体,跳得更好。您可以做“小飞机起飞了”的游戏:您双脚微微分开,托住宝宝的身体让宝宝面朝下,然后把宝宝的腿盘在您的腰间,引导宝宝的身体从下往上用力抬起。在宝宝用力抬起身体的时候,您也要配和宝宝的动作努力顶起腹部,当宝宝身体落下时,您的身体也应配合收缩腹部并稍稍弯腰,如此反复几次。如果游戏让宝宝感到恐惧,就不要强迫。在游戏过程中,配合动作,可以告诉宝宝“小飞机起飞了”(抬起身体)、“小飞机降落了”(落下身体)。

除此之外,您还可以以同样的姿势和宝宝完成“轴心旋转”游戏,刺激宝宝平衡感发育。

惊喜板——宝宝变得胆大了,您的腹部变得更小了。

针对E和F情况的宝宝,您可以这样做:引导宝宝完成更为高级的肢体协调性动作。

您和宝宝都用一只脚跳,只要能跳起来就可以。如果完成程度好些的宝宝,您可以要求宝宝连续多跳几下。

您和宝宝一起按口令完成动作,“单—双—单—双”,或数“1—2—1—2”,节奏由慢至快,锻炼宝宝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肌肉的适应性。

类似于您在预备活动中做的原地高抬腿动作,您不要求宝宝的腿抬高,需要关注的是宝宝的摆臂动作是否能和腿抬起的动作协调一致。这个动作可为宝宝未来的快速跑动作奠定基础。

惊喜板——您在反复示范和当“陪练”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您的身体素质正在改变,您上楼已经不喘了!

您应该非常高兴,您的宝宝可能具有比同龄孩子更强的肌肉爆发力。他以后可能会成为一位运动健将,至少体育成绩不俗。您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完成一些需要身体其他部位配合的综合动作。您可以和宝宝一起做:

您先示范给宝宝看怎样跳绳,让宝宝自己尝试一下。如果宝宝完成有困难,您把绳对折合成一截儿蹲下来平着地面甩绳,让宝宝配合您的口令完成跳跃动作。

给宝宝一个小皮球,让宝宝在跳起的同时把球抛出去。刚开始不要求宝宝抛的方向,等反复几次,宝宝动作熟练以后,再要求宝宝把球抛给您。

如果有条件,您甚至可以引导宝宝模仿您做几个有蹲、跳、站、起等连贯动作的武术动作或是舞蹈动作,提高宝宝的身体协调性。

惊喜板——原来宝宝是个天才!

●相关提示 孩子能够独立行走以后,就要开始发育比较难的运动技巧和运动能力了,其中跳跃就是一项比较难的运动。一般来说,大部分孩子在1岁10个月左右的时候能做到双脚跳离地面,但也有些孩子到了2岁半还不能跳起。这主要和孩子早期的身体协调性的训练有关,如果孩子在早期的时候身体各部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以及相应的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孩子掌握这个动作就会晚一些。对于会跳的孩子,我们要尽可能增加跳跃技巧的训练,让孩子可以在跳起的过程中控制方向、控制身体。跳跃的训练让孩子的感觉统合功能得到良好的刺激。

如果您的宝宝到3岁还不会跳

有极少数宝宝到了3岁还不会跳,您不用太着急。他不能跳起的原因可能有:

宝宝一直以来运动方面的发展都比较滞后;

遗传原因,爸爸、妈妈小时候都跑跳能力差;

没有教孩子做过这样的动作,孩子不能克服心理障碍自己完成,一定要借助外力;

曾一度禁止孩子做这样的动作,害怕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

脑神经方面的问题。

不过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孩子3岁还不能跳离地面,您一定要引起重视了。先花一点时间教孩子,最好先利用跳跳床。如果没有任何进步,建议您去医院或相关的机构对孩子进行检查。

●相关提示 3岁以前的宝宝,由于骨骼的钙磷比例和我们成人不一样,骨骼的硬度也不一样,所以任何跳跃动作都不适宜长时间做,以免压迫孩子骨骼,造成骨骼变形。

要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不鼓励孩子尝试做危险的跳跃动作,比如从很高的地方往下跳,防止没有成人保护的时候孩子自己盲目尝试。

致家长的话

除了要关心宝宝的健康,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和宝宝一起进行锻炼是最明智的选择。健康的宝宝会给您减少许多麻烦,让您感到为人父母的快乐;同时,健康的父母也会给宝宝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照顾,让宝宝觉得这个世界太美妙……8.培养一个“懂爱”的宝宝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宝宝是幸福的,家里只有这么一个宝宝,爸爸妈妈爱宝宝,周围的人也很喜爱小孩子,在“爱”中长大的宝宝,他懂得爱吗?如果有人喜欢宝宝时,宝宝是否也知道呢?

宝宝“情感认识”指数测试

①宝宝做了错事,当您对他做出非常生气的样子时(不要有太强烈的责骂声),他的表现是:

A.不理解,没有明显的表情变化

B.理解,会马上抑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会被吓哭

C.理解,不一定马上停止自己的行为,有时还会反过来逗大人开心,有点厚脸皮

②从宝宝手上把他正在玩着的玩具强行拿走时,他的表现是:

A.无所谓,转身去找其他玩具或干别的事情

B.大哭或大叫,直到您把玩具还给他

C.看看您,然后伸手表示要,或直接说“要”或明确地说“这是宝宝的”

③在公共场所,当有陌生人对宝宝投来微笑或逗引的时候,宝宝的反应是:

A.没反应,只是静静地看着陌生人

B.表示害羞或害怕,躲进妈妈的怀里,并不时地偷眼看看陌生人

C.会回应陌生人微笑,甚至还会主动打招呼或是搭腔

④当您拥抱孩子的时候,他的表现是:

A.不喜欢,甚至会被吓着躲到经常带他的爷爷奶奶处

B.能接受,但不会回以同样的拥抱和亲热

C.非常高兴,会给予同样的拥抱,还会顺势提出一些“要求”

⑤当您买礼物送给宝宝的时候,宝宝的表现是:

A.没有明显的高兴表情,他还是喜欢原来的玩具

B.很高兴,然后开始玩耍

C.很高兴,而且还会表示感谢,有的孩子会邀请您和他一起玩耍【评分】A—1分;B—2分;C—3分【分析】得分≤5分的宝宝。宝宝对情感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高。原因可能有:宝宝太小;或者是宝宝很少接触人,性格太内向;再有就是您平时对宝宝的关心不够,你们的关系有待提高。您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再多爱宝宝一些、让宝宝多接触人,让他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有所区别,学会建立和他人的关系。

如果您不知道您的宝宝是否能“区别自己”,最好的标志就是:在您和宝宝分离的时候,宝宝是否有强烈的依恋表情。如果有,说明宝宝可以区别自己了;如果没有,说明您给予宝宝的感情和爱还不够。您需要引起重视!

得分在6~11分的宝宝,他能很明确地认识情感,也懂得“爱”,但需要您帮助他了解情感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您需要注意的是,在平时生活中帮助宝宝建立对周围环境或人的信任,同时您也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宝宝有过特别粗暴的言行,如果有就要立即改变。

另外,这样的宝宝不是很容易适应新环境,当您带他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时,您不要一来就要求宝宝去和陌生人打招呼,而且陌生人的热情反而会让宝宝更难以适应。您最好抱(牵)着宝宝,很随意地和您的朋友闲谈,但要随时关注宝宝,适当的时候给予宝宝积极的鼓励和帮助,带孩子一块参与到新环境的游戏中去,而不只是简单地口头鼓励“去吧!没有关系,和小朋友一块玩儿”,除了语言的鼓励,最好您和宝宝一起参与。

得分≥12分的宝宝,您的宝宝一定是一个非常可爱而且很懂得爱的孩子,这样的宝宝容易得到更多人的爱,情感发育会比较健康。您需要做的是帮助宝宝学会主动探索、游戏和学习。当进入一个新环境时,不太需要您的引导和示范,您给宝宝一个目标,就让宝宝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吧。比如,宝宝特别想玩穿红衣服小朋友的球,您可以鼓励他去,但怎么做,您没有必要告诉他。先让他自己去试试,如果遇到困难再给孩子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相关提示 情感健康的首要标准就是对情感的认识、接受和表达。宝宝是通过一个发展的过程来获得这些能力的。首先,要教会孩子认识和命名这些情感,比如让孩子认识“生气、高兴、讨厌、气愤”等情感的表情、行为和其对应的名称;接着就是帮助孩子学会接受他们体验到的各种感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并把这些情感看做是健康的、自然的。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在各种状态下用合适的方式来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用言语表达或是用肢体动作表达。

您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1)看“哭”脸和“笑”脸

您提前画两张脸谱图,哭脸和笑脸。在给宝宝讲故事的时候,不时提问,“小姐姐摔倒了,她哭了!哪个是哭了?”让宝宝选择。

对于稍大一些的宝宝,您的脸谱制作就更有意思了,您只需要画好娃娃脸谱的上半部分,留下嘴的位置,让宝宝根据您的要求贴“哭”脸或“笑”脸。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宝宝模仿“哭”脸和“笑”脸。【讲解】帮助宝宝巩固对“哭”和“笑”的概念的认知,促进宝宝语言能力的提高。(2)学会表达爱

在宝宝和小朋友或他喜欢的人分离时,鼓励宝宝用自己的方式和他们告别。

对于依恋程度比较强的孩子,我们还可以设计许多有趣的告别动作,让孩子顺利度过分离期。比如“飞吻”、“捏鼻子”、“顶牛”、“拉钩”等。还可以帮孩子建立一个“依恋”物,比如乖乖狗、芭比娃娃等。

您在生活中要结合场景使用各种能表达情感的词汇,当宝宝有同样的经历时,引导宝宝用语言表达他的感受。比如高兴、生气、伤心、委屈等。【讲解】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感变化,帮助孩子对人和物形成积极的、可以信赖的依恋。(3)相信自己

给宝宝设立一些富于“冒险”的环境,鼓励宝宝自己探索完成。比如:

鼓励宝宝从书桌上下来,可以告诉他怎么做。

鼓励宝宝试着按按“鳄鱼”(鳄鱼玩具)的牙齿,不要害怕。

翻山越岭:妈妈蹲下,让宝宝从妈妈的背上爬上去,妈妈站起来,让宝宝配合妈妈的动作爬过妈妈的肩头,然后再从肩上翻下来,头朝下双手触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宝宝相信妈妈,但不可以强迫孩子。【讲解】让宝宝学会相信自己和他人是情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这同时也反映了宝宝对您的信任程度。(4)送礼物

先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全家人的情况,比如,您可以这样说:“爷爷非常爱宝宝,爷爷每天都带宝宝到楼下的花园去玩。可是爷爷老了,他的腿有点毛病不能走太长的路。我们需要送一双舒适的鞋给爷爷。”然后让宝宝从几双鞋里挑一双合适的鞋“送”给爷爷。以此类推,您还可以让孩子送礼物给其他家人。

提醒您,在平时生活中您可能让孩子做过,但您采取的方式可能过于简单或直接,您可能会直接让孩子“把××送给××”,而没有突出送礼物的原因。既然是游戏,您还可以结合故事让孩子做事情,比如,您在给孩子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可以问问宝宝“想送什么礼物给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儿”,引导孩子做出合理的选择。【讲解】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理解人类最复杂的感情。

在生活中营造爱的环境

生活中,不但需要您给予孩子爱,同时也应该要求孩子懂得关爱您、关爱其他人。

爱是广泛的,包括对人的爱,还包括对其他事物的热爱。您可以给孩子养一个宠物,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爱护小动物。

爱不是挂在嘴边的东西,它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尽管如此,您还是应该用言语的方式告诉孩子“您爱他”以及爱的含义,并大胆地尝试用肢体语言去表达爱。

不要问孩子“你最喜欢谁或你最爱谁”这样的问题,更不能在这样的回答中贿赂孩子。

如果您惩罚了孩子,在他情绪平静以后您需要通过游戏、故事或其他形式正面地告诉孩子,“您很爱他,惩罚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做错了事情,不是您不爱他”,不要认为这只是表面形式,这对宝宝非常重要。

给予孩子的爱要适度,不要太过溺爱。

致家长的话

在爱的沐浴中成长起来的宝宝会懂得爱,但无限制的溺爱,也会让孩子不懂得怎么去爱他人!第三章 让宝宝认识自己“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了解自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长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并不代表能把自己看清楚。一声“宝宝”的呼唤是什么意思?面对初来世间的孩子,一个母亲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眼睛在哪里?耳朵有什么神奇的作用?长着十个指头的小手可以感觉到什么?教他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1.认识自己

宝宝从1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了。那段时间,您一定经常这样教孩子:“这是宝宝的手、这是宝宝的小脚丫、这是……”所以,您认为宝宝是认识自己的,那我们就来看看宝宝是否真的认识自己——

测试宝宝的自我认识程度

①宝宝认识几个身体器官?(只要能指认就可以,不要求宝宝说出名称)

A.7个以下 B.8~12个 C.13个以上

②对应宝宝认识的身体器官,宝宝都知道这些器官的用途吗?(不要求描述用途,可以是提问,例如:宝宝用哪儿吃饭、宝宝用哪儿听声音等,只要宝宝能指认也可以)

A.不太清楚 B.知道一半以上器官的用途 C.全部认识

③让宝宝闭上眼睛,让他用手分别摸摸头、鼻子、嘴巴、屁股、脚,宝宝能完成几样?

A.只能摸对2个以下 B.可以摸对3、4个 C.全部摸对

④关于性别认识。

A.不清楚 B.宝宝知道自己的性别

C.宝宝不但知道自己的性别,还能说出其他人的性别

⑤宝宝被东西绊倒的时候,有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或自我保护的动作?

A.没有,经常会摔到脑袋 B.有一点意识,会用手挡一下

C.有明确的保护动作,很少会摔伤

⑥宝宝会对您表达自己的要求吗?比如,想吃什么,想玩什么,想穿什么衣服等。

A.不会,很少有

B.在玩的方面或是吃的方面会表达,其他方面很少表达

C.经常会提议,甚至能说出自己的原因

⑦以下10件事情,宝宝自己能做的事情有几样?脱裤子;吃饭;穿鞋(但可能分不清左右);系鞋带;穿外套;穿袜子;梳头;洗手;收拾自己的玩具或书籍;接水喝。

A.3件 B.4~7件 C.8件以上

⑧宝宝能从照片里找出所有家人吗?

A.只能找出爸爸、妈妈,有时会把熟悉的叔叔、阿姨也当成家人

B.除了爸爸、妈妈,还可以找出宝宝经常接触的家人,比如爷爷、奶奶、小姑等

C.基本能分清楚哪些是家人,哪些是外人,甚至能说出称谓

⑨宝宝参加集体活动时,能区分自己的物品并能保护自己的物品不被损伤吗?

A.不能 B.能区分一些,但不会负责

C.能明确区分并随时保护自己的玩具

⑩如果不提醒,宝宝自己会主动做的以下事情有几件?自己饭前会要求洗手;玩具弄脏了会试图弄干净(当然孩子可能会用衣服去蹭);进屋的时候会主动脱鞋要求换拖鞋;留鼻涕的时候会要求帮助擦鼻子;如果食物上有脏东西,宝宝会拒绝食用。

A.1件 B.2件 C.3件以上【评分】A—0分;B—1分;C—2分【分析】得分≤6分,宝宝的自我认识能力有待提高。您可能认为宝宝还小,没有必要教他太多东西,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在这里提醒您,良好的自我认识包括了独立性的发展,在宝宝很小的时候,您就应该创造机会培养宝宝的这种意识。

得分在7~14分的宝宝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但您可能忽略了对宝宝自我意识的培养,宝宝可能很乖,但我们也希望宝宝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您说呢?

得分≥15分,宝宝的自我认识程度比较高,宝宝不但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的能力,还能明白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如果您在平时生活中继续加强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您的宝宝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相关提示 自我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形成独立性和对自我和环境进行控制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几项发展目标:

形成积极的身体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器官名称、身体各部分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认识自己的性别并形成性别认同。(关于这一部分参看本书中“我是男生,你是女生”一节的内容)

有符合年龄特征的自理能力,比如2岁以下的宝宝要能够做到自己吃饭、喝水,2岁以上的宝宝要有一些简单的自理能力,比如脱裤子解决大小便等。

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和自我安全意识。(安全部分可参看本书“宝贝,小心”一节的内容)

理解个人财产并会对这些物品负责。

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同时有简单的社会关系认知。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可以促进宝宝对自己形成尊重感,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1)洗手

准备一盆水,再准备好毛巾、香皂、海绵、香波和其他玩水的各种容器。鼓励宝宝自己洗手。在学洗手的过程中,您可以适当地帮助孩子,比如擦香皂。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要洗手、香皂的作用及用香皂的感觉等等。【讲解】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他的认知水平。(2)家族树

把家里人的照片都找出来,先让孩子认认他们都是谁,然后把照片剪小。把爸爸、妈妈的照片贴好,并把宝宝的照片贴在下面,告诉孩子为什么。然后再进一步引导,把其他家人的照片依据亲属关系贴在相应的位置,做成一棵“家族树”。贴好以后,再给孩子反复讲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讲解】帮助孩子认识家庭成员并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3)这是宝宝的哪儿

用一块毛巾遮住您的眼睛装成“盲人”,然后您摸宝宝,边摸边说:“这是宝宝的鼻子、嘴巴等”,您在摸的时候可以故意说错,看宝宝会不会纠正。

您摸的范围应该扩大,除了脸部器官,还应该有骨头、肚脐、膝盖、大拇指等更为具体的身体部位。如果宝宝配合,您还可以和宝宝交换角色。【讲解】帮助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刺激孩子本体感觉的发育。(4)我可以做很多事情

引导孩子讨论“可以做的事情”。您可以这样开始:“妈妈会给花浇水,宝宝会吗?”然后把工具准备好,鼓励宝宝自己去做。等宝宝完成以后,您再问:“宝宝会做什么?”引导宝宝回答“我也会浇花!”

再做其他动作。您让宝宝做的事情一定要简单,是宝宝可以完成的,而且游戏材料要能让宝宝感兴趣。

反复几次以后,您可以不再提供游戏材料,让宝宝直接说说“还能做什么”。

在以后的讨论中,当宝宝说完自己会做的事情以后,您应该总结“宝宝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宝宝真能干!”【讲解】通过操作并讨论游戏的过程,让宝宝认识自己的作用,增强宝宝的独立性和自信心。(5)给玩具洗澡

找宝宝的几样玩具,让宝宝先分配一下,哪些是宝宝的玩具、哪些是妈妈的玩具。不要求孩子平均分配,尊重孩子的分配结果。如果孩子语言能力比较强,您还可以引导孩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玩具、喜欢它什么。

然后您准备一盆水和小毛巾,让孩子给自己的玩具“洗澡”,您也给您的玩具洗。如果宝宝不愿意,那您就说:“如果宝宝不给喜欢的玩具洗澡,那就把玩具扔到一边,送给妈妈洗,那这个玩具就是妈妈的!”如果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效果更好。【讲解】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个人财产,并对自己的物品负责任。

您在生活中还可以这样做

告诉宝宝身体受到伤害的时候可能会有疼痛感、流血等,让宝宝学会爱护自己的身体;

找一些身体不同部位的图片,教孩子认识;

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利用合适的机会和孩子讲解安全、健康知识,并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致家长的话

我们教孩子认识很多事物,但首先要教会孩子认识自己!2.耳朵的“N+1”种功能

造物主是神奇的,他在造物的时候就已经设计好了每个事物的用途和它应有的价值。耳朵就是这样,没有它,我们就听不到这个世界里美妙的声音、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好像生活在寂寞的太空里一样。除了听声音,耳朵还有什么用处呢?如果您想知道答案,就和您的宝宝一起玩玩下面的游戏,您就知道耳朵有什么作用了!

关于耳朵的游戏(1)耳朵“找”东西

准备两个一模一样的盒子,把一个会出声的玩具放在其中一个盒子里,然后把两个盒子同时放在孩子面前反复交换两个盒子的位置,要求宝宝指出玩具藏在哪个盒子里。记住,不可以让宝宝动手。无论你怎么交换两个盒子的位置,如果宝宝每次都能很快地指认出来,那您可以在盒子里依次放入音乐盒、钟(有滴答声的机械钟)等声音更小的发音物体。看看宝宝是否也完成得很好!

总结1:耳朵可以找东西。(2)耳朵“看”东西

如果把沙子、水、小石子放在宝宝面前问他“是什么”,大部分宝宝都会给您一个正确的答案。如果宝宝不知道这些东西,没有关系,告诉他!现在需要您做的是:找3个一模一样的不透明的小药瓶,然后把沙子、石头、水分别放到小瓶子里盖紧盖子,您分别摇晃3个瓶子,让宝宝通过听声音猜猜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有的宝宝能凭借生活经验很快猜对,如果不能马上猜到,您也不用着急,可以打开瓶子让宝宝先看看装的是什么,然后让他听听声音。等记住了这些声音,游戏也会玩好了!

总结2:耳朵可以看东西哦,神奇!!(3)耳朵“数”东西

2~3岁的宝宝不一定知道8和10谁少谁多,但基本可以判断1和许多了。您来试试让宝宝用耳朵判断一下,哪边是“1”、哪边是“许多”?您背着宝宝提前把1颗豆和许多豆分别装入一模一样的两个药瓶中,摇晃两个瓶子,让宝宝仔细听。然后让宝宝指出来,哪个瓶子里装的豆子多、哪个瓶子里装的豆子少。无论孩子的答案是否正确,您都可以打开瓶子让他看看,并再次摇晃强调正确的答案。

总结3:耳朵还能辨别数量,太神奇了!!!

玩过这些游戏以后,您也认为耳朵很神奇了吧!所以要注意保护好宝宝的耳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