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建《美术概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20:49:5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宏建《美术概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王宏建《美术概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1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阎立本[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阎立本,唐代著名画家,长于绘画、工艺、建筑,尤其擅长肖像画与历史人物画。他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被誉为“神品”。阎立本长于刻画人物神貌,且擅长政治题材,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其中,《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不仅再现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更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气质和仪态。

2谢赫“六法论”[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谢赫“六法论”是我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绘画实录的系统总结。“六法”的具体内涵有:①“气韵生动”,表现的人类艺术家的艺术境界最高,“气”是艺术家对自然中的生命力的感悟和灵现;②“骨法用笔”,是指艺术家要具备图画中线条造型绘画艺术的深厚功力;③“应物象形”,是指艺术家“应物”创作时,把追求多元发散思维的抽象表现或抽象描绘视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阶艺术表现形式;④“随类赋彩”,是指为了表现或发挥艺术家的不同“具象”、“形象”、“意象”和“抽象”等艺术思维与创作构思;⑤“经营位置”,是指艺术家创作图画时所要进行的局部和整体的创作构思,包括艺术家所有的创作技法、技法和艺术表现力等;⑥“传移模写”,是指艺术家描绘图画的艺术验证或艺术效果是否达到艺术家表现的艺术效果和图画视觉观众的艺术效果。

3清初四王[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清初四王,又称“江左四王”,是清初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祈的合称。他们在艺术思想上的共同特点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四王”以山水画为主,绘画具有“中和”之美,能使人消除偏激浮躁之气,涵养一颗平和仁爱之心。王时敏是“四王”之首。工诗文书画,尤擅画山水,笔墨苍润松秀。他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代表作有《西田集》、《西庐画跋》、《浮岚暖翚图》等。王鉴,擅用中锋尖笔,披麻间解索皴画山石。亦能画青绿山水,烘染得法,意趣简淡。代表作有《梦境图》、《秋林山色图》、《秋山图》等。王翚,其山水画虽以临古入手,但非专摹一家,比较注重写生,创造出秀润多姿的风格和面貌。王原祁,代表作有《烟浮远岫图》等。

4浙派[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浙派是明代前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之一,开山鼻祖是丁敬,主要成员有戴进、吴伟、蓝瑛、张路、蒋嵩、汪肇等人。丁敬,清代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浙派创始人。爱好金石碑版,曾搜访石刻,著成《武林金石录》,另著有《砚林诗集》、《龙泓山人集》。吴伟,更为豪放,后形成浙江派的支流,即“江夏派”。浙派画家在继承的同时,更注意个人笔墨技法与画风的变化,他们的笔墨粗简放纵、洒脱爽劲、酣畅淋漓,富有较强的节奏感。所绘物象,结构严谨,描绘准确。明代中期以后,浙派画家因一味追求恣肆、狂放,流于草率,逐渐失去画坛主流地位。

5南北宗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8年研、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研]

答:南北宗论是明末董其昌提出的绘画理论。他以佛教禅宗分南北二宗为喻,推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认为唐以后的山水画分水墨与青绿两种风格流派。强调前者是文人画的正宗,后者是利家(指职业画家)画的代表,进而“崇南抑北”,标榜文人画。虽然他对画史的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但提倡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将文人水墨画推向高峰的同时,限制了中国绘画的多样性发展和创造。

二、简答题

1.简论美术创作中的题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

答:(1)题材的含义

美术创作中的题材是指美术创作者所描绘的生活事件或者社会现象,是创作美术作品的基础。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题材应该是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者事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对观赏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且不能是对事物本身的照抄照搬。因此,美术创作者必须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提炼,从中灌输自己的思维,采用虚构、概况等多种表现手法,让素材富有感染力。(2)题材的表现

在美术作品中,无论是风景画还是人物画,其创作题材都来源于创作者的现实生活。从风景画来看,风景画一般描绘室外自然景物。由于创作题材的来源不同,风景画有不同的内容。就人物画来看,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历史人物,在创作时都离不开所描绘人物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的人物画应该能表现特定地域的、特定时期内的人物气质特征。(3)题材的运用

美术创作中,必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从特定的地域文化中提取具有特色的题材。只有这样,美术作品才不至于流域俗套,才能拥有真正的文化底蕴。

2.简述“异质同构”说的基本内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

答:(1)“异质同构”说由二十世纪西方新兴起的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阿恩海姆提出。他认为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力的结构,一种表现性,这种力的结构与主体的生理结构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当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的一致时,就可能激起审美经验,即“异质同构”。(2)异质同构原理对于审美过程的分析:世界万物都具有力的结构,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由客体自身的表现力决定的,而不是主体的“灌注”、“外射”。因此,将一个事物的外部表现性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在决定事物的表现性方面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这一理论从“心·物”、“个体·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论述美与美感的产生,企图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构成一个逻辑连贯的整体,同时对现有的“心—物”理论作一次整合,是西方美术史上的重要结点,开辟了现代文艺么蜜穴研究的新道路。(4)但是,这一理论无视或忽视了社会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无视或忽视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对人的心理以至生理发展的决定作用。

3.简述美术的创作过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研]

答:美术的创作包括构思、转化、创作的过程。(1)构思的过程

美术的构思过程中,想象的进行决定于作者的“情”和“意”。“情”是指作者的个人感觉和风格个性,“意”是指作者进行创作的思想和心志。作者的情感和个性通常会影响美术创作中的想象,只有这样,创作过程中的想象采不会背离艺术创作的主旨。(2)转化的过程

在美术创作的转化过程中,作者首先要把开始时的想象变成能激发创作灵感的初级意向,接着作者要进行初级意向的不同层次的艺术加工,最后逐步塑造艺术形象。在转化过程中,需要创作者培养优秀的才学并构思出良好的主题。(3)创作的过程

一幅作品有很多有形之处,如笔法、布局等,每一幅作品都富含有形有质的画面。由于美术作品是作者用来表现自身思想和情义的,因此,在欣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中,能通过其笔法和技巧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创作的过程是把“无”转变为“有”的过程。

4简述后印象画派画家塞尚、高更、梵高艺术的不同特点。[厦门大学2013年研]

答:塞尚、高更、梵高虽同为后印象画派画家,但却有不同的艺术理念。(1)塞尚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索并开创了立体主义的先河。他认为所有事物都可以概括成几何形体并用理智经营画面的秩序开创了一种更接近绘画本体语言的永恒美。塞尚专注于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塞尚采用色的团块表现法来描绘物象的体积、深度,用色彩的冷暖关系来造型,其用几何因素构造的形象结构厚实、严密。塞尚的创作依靠自己独立的观察进行创作,有意识的地将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对以后的艺术家产生了观念上的震撼并导致了艺术思想的全面解放,可以说,现代艺术起始于塞尚。(2)梵高注重艺术对精神世界和情绪的表达,用直接概括的手段,如单纯的色彩和跳跃的笔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梵高的绘画从表现外在事物变为表达画家的内心世界,其作品不论是静物《向日葵》,人物肖像《农民》、《邮递员罗林》、室内画《夜间咖啡店》,还是风景画《洛克罗田野》、《阿尔的小屋》,都充满对生命的爱,诉诸了他内心强烈的感情。他把油画中色彩和线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挪威画家蒙克和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深受凡高画风的影响(3)高更崇尚自然,是原始主义的代表。高更的绘画从哲学和神秘学问题的研究入手,综合多种技法并用一种充满象征性和神秘感的绘画语言表现自然的美以及一些对哲学与人文问题的思考。高更最初是位业余画家,主张舍弃细节及特征的描绘,把感受加以压缩,强烈而集中地表现印象、观念和经验三者的综合,从而使艺术具有力感和率直性,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被人们称作是法国绘画中象征主义的首领。高更吸收了东方绘画、黑人雕刻、中世纪宗教艺术和民间版画的一些手法,创造了一种有内在力量的装饰性画风。

5简述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的含义。[厦门大学2012、2005年研]

答:(1)此诗的意思是:“评论画的好与不好,如果以形似为标准,这样的见识跟小孩子差不多。作诗作的像本诗一样,一看就不是诗人。诗与画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需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始人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2)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一律,天工与清新。”促进了中国画抒情写意体系的形成,并且为“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此诗强调的是在形似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即表达出作品的内在精神,使其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他只是反对那些强调以形似为满足的绘画方法而已,在其创作观点上并不否认“形似”。(3)中国画所追求的“神似”,是指借物咏志,要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志趣与哲学思想,真实地反映意境,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要求画家不仅应具备精湛的造型技巧和高超的绘画功力,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如果不具备这些,是画不好画的,艺术形象要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突出表现,只有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物或者景象加以强调、夸张,这样才能使绘画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理想,也才能引人入胜,打动人心。

6.为什么说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概念意义上是不同的?[厦门大学2003年研]

答: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都是艺术家们对自然的共同情感表达,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山水画与风景画在概念意义上是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1)写意性与写实性的区别

①山水画的写意性

中国古代山水画具有写意性,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最根本的特点。即强调哲理性的显现,又重视抒隋的表达。中国绘画表现出的偏重主观情感的表达,强调写意性的特点,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及宇宙人生观紧密相连。

②风景画的写实性

西方画家非常注重绘画的写实性。写实性即偏重客观描写对象的外在特征,把客观对象的色彩、外貌及所受的光影关系都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西方风景画家追求尽可能地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寻找科学的方法,试图更形象、更直接地表现自然。(2)绘画表现手法的区别

①山水画的笔墨工具

中国画因为使用的是富有弹性的毛笔和对笔触、水分变化反应灵敏的宣纸,所以形成了中国画笔墨不易塑性,笔触变化无穷的特点。

②风景画的油画工具

西方绘画使用的是与中国画完全不同的油画笔、油性颜料与画布,它用油画笔和颜料表现形体的块面和明暗,加之以色彩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塑造出接近现实事物具有立体感的对象。工具与表现媒介的差别必然导致中西绘画表现手法的不同。

7为什么塞尚被称为是“现代艺术之父”?[厦门大学2005年研]

答:塞尚,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造型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之所以被称之为“现代艺术之父”可以归结为三点:(1)他打破艺术的传统规则的束缚,按照自己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来处理画面;(2)他确立一种崭新的艺术观念,并以此来推动艺术的实践和探索。20世纪的现代艺术创新几乎都体现了这样一种观念先行的模式;(3)他引导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现代艺术方向: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而凡高和高更的表现和象征的风格倾向自中世纪以来在绘画艺术中就不断出现过。

总之,在塞尚之前的艺术发展史中,画家把注意力放在再现客观对象上,而画家本人却做了模仿自然的奴隶。但塞尚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完全依靠独立的观察进行创作,有意识的地将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塞尚绘画的主观性改变了整个西方艺术的进程,对他以后的艺术家产生观念上的震撼,导致艺术思想的全面解放,现代艺术起始于塞尚。

三、论述题

(任选两题,每题40分,共80分)

1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其中第一法即“气韵生动”,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

答: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的序言中提出了绘画“六法”的第一条“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命题,“气”原为哲学范畴,古人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这个观点流行于魏晋,对美学的“气韵”概念有深刻的影响。作为美学范畴的“气”,主要指艺术作品中那种生生不息的艺术力量,它是自然宇宙的生命力和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力的统一。“韵”在此处非指音韵,而是从当时人物品藻中引用的概念,在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盛行,“远韵”、“高韵”、“神韵”、“逸韵”等术语流行,大多指的是人物所表现的精神情调、个性特征。美学范畴的“韵”也保留了这一含义,指透过人物的外在形相传达出来的人物的内在精神个性。总的来看,“气韵生动”指的是艺术作品中那种超越于外在感性形相之外的生生不息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生命力,它是艺术家主观精神与自然宇宙的内在生命的统计。

应该注意的是,“气韵生动”和“神似”这两个美学命题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气韵”固然离不开“形似”,但是有超越了“形似”而达到了“神似”。拘泥于外在形相的相似而不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是不可能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的。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和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元代的杨维桢说得更明白:“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谢赫把“气韵生动”置于“六法”之首,足见重视。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美学重视艺术作品的超越具体形相之外的审美力量的一贯特征。与西方相比,中国美学主神似、表现、写意、追求超形象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因此,谢赫的“气韵生动”的命题与中国美学中“意境”、“神似”、“超以象外”等都有内在的联系,共同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

2当代中国画的人物画创作于教学积极有效的借鉴了西方绘画的造型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请以历史眼光举例论述其中的得失经验。[厦门大学2012年研]

答:(1)近代中国画一方面延续着古代纯熟的笔墨传统,另一方面出现了衰微的颓势,人物画尤其颇不景气,除了陈洪绶、任伯年等少数人物画名家面貌独特,几乎都受到僵化的笔墨程式的束缚,人物造型的程式化概念化相当严重。“五四”运动以来,西式美术教育的空前普及和西方写实绘画的素描造型的大量引进,打破了中国人物画千人一面的僵局。(1)徐悲鸿是倡导输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一代宗师。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中就呼吁:“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素描造型对笔墨技法的损益,写实造型特别是光影素描造型有碍笔墨的充分发挥,中国画中笔墨相对自由的书写性、水墨在宣纸上的渗透性及其控制、笔法及其丰富的力感与趣味等等,都与逼真的造型要求有矛盾。(2)中国画的笔墨是建立在造型的基础上的。近年来,由于引入科学的素描造型训练,中国人物画在把握似的方面,取得了超越历史的突破,但在研究注重不似之似的中国艺术造型形式在绘画中的规律方面仍是薄弱的。提高写实造型和笔墨技法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常常过多地强调“以形写神”式的表面结构比例和形象特征的掌握,以及笔墨技巧对于不同形态质地的物象质量感的表现,从而削弱了对中国绘画的精神特质和人物画造型规律的认识和理解。(3)西方绘画的培养模式和旧式传统中国画教学相比,有其优缺点:

①优点

在造型上提高了中国画的造型能力和写实能力,使中国画在传统基础上更多地吸收外来艺术,尤其是西画的有益因素,使现代中国画出现多元的新面貌,

②缺点

忽略了对中国画传统的学习。在这样的中国画教学体制之下,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或多或少地带有学院式中国画素描教学的痕迹,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和西方写实绘画的素描造型矛盾的两极之间徘徊不定。

3结合20世纪中国美术家(或设计家)及其作品,论述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与地域性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全球化日益凸显,地域性民族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与地域性形成辩证的动态关系。(1)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文化和艺术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形成西方文化艺术处于领导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潮流的错觉,而亚非拉等地则尾随其后,亦步亦趋模仿照搬。以我国的绘画艺术为例,我国的画家、艺术家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侵染和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色,同时又处于国际文化的当代性交互大背景下,在一背景下,出现当代艺术不为世界范围内艺术收藏人士钟爱的局面。(2)考虑文化艺术的全球性的同时,也要考虑文化艺术的地域性。在全球化发展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极具地域性的特色文化艺术正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独特艺术体验和感受的表达。以当代绘画艺术为例,同样需要建立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基础上,如果没有文化基础,那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齐白石视笔墨为一切,吴冠中饱含真情的吴氏笔墨,天津谢玉玺七十载扎根笔墨。(3)18世纪~20世纪30年代,西方文化艺术中心在法国,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美国纽约取代欧洲,成为全世界的艺术中心。而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艺术已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和空前昌盛的艺术前景。艺术家突破地域的限制,在全世界各地流动、创作、展览,从而走向国际化。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大批的艺术家走出国门,甚至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例如,近现代的画家徐悲鸿、吴冠中,当代的画家刘大为、谢玉玺等。

综上所著,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全球共同的标准之上的。在当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艺术的形式与功能不尽相同,有自己的特性和意义,正是文化的多元性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

4著名画家郑板桥题画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度,画到生时是熟时。”请结合艺术实际谈谈你对“画到生时是熟时”的理解。[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郑板桥的这句话实际上是说明艺术家在技法上的一种提升、发展的过程,艺术家不断否定自己,不断提升,以臻完美。“清瘦”是郑板桥对竹子意义特有的发现,这种发现的表现成为一种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有属于竹子的天然素质,又倾注了作者的情思。也许清瘦的竹子不像自然界的竹子,对过去的纯描摹而言似乎是“生”了,但这却是一个更高的创新的“熟”的境界。艺术的创造只有当我们在一个阶段以后感觉到“生”,才能进入到另一个“熟”的天地。(1)技进乎艺

我国古代有“庖丁解牛,以技进乎于艺”,意即庖丁找到解牛的规律,反复实践练习,最终达到纯熟的境界,艺术创作也是如此。任何优秀的艺术家都是在刻苦磨练中形成精湛的技巧,创作出非凡的艺术作品。为了达到这种熟练技巧,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汗水。

例如达芬奇虽然具备先天的优势,但他在学习绘画之前,还是一遍一遍的重复描画鸡蛋,最终他领悟出原来从不同角度画鸡蛋是会有不同效果,奠定他日后精湛的绘画技巧。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虽然有过人的天赋,但他的成就与后天的刻苦训练有更直接的联系。他10岁便到维也纳学习音乐,12岁只身到巴黎与肖邦舒曼等人交往,吸取了不少艺术营养。此外,他还吸收了民间音乐,终于在艺术上取得突破。(2)艺术家的自我超越

任何一个人的学习都是从临摹外界事物或前人的笔法开始的,但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模仿阶段,而要在模仿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和对事物本质的领悟,在作品中体现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感悟。陈师曾劝齐白石改变画风,以雄健烂漫补充冷逸风格,并以“画吾自画自今古,何必低首求同群”的诗句刺激他,于是五十岁的齐白石开始实行“衰年变法”,他以极大的决心杜门谢客,潜心研究,作画万幅,刻印三千,忠于完成超越自我的蜕变过程。

综上所述,艺术家在技法上要不断超越,突破自己,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因为艺术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5试论《石涛话语录》中所说的“无法乃为至法”这句话。[厦门大学2003年研]

答:《苦瓜和尚话语录》是中国画“黄山派”的创始人石涛所著的清代绘画理论著作,在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占有重要地位。在《话语录》的第三章中,石涛说道:“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1)来源

石涛阐述了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传与禅法时所说的法。即佛之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五灯会元》)(2)涵义

到至高境界的人是没有一定的法度的,并非是他们真的没有法度,而是不拘泥于古人、今人乃至画家本人的既成之法,且重视主观情感的表现和自身的特点,是最高的法度。(3)理解

①“有法必有化”

在石涛看来,有“法”必有化,画家既要学习前人的法度规则,但又绝不能受其所囿,离开古人不敢着一笔,应该学法而变法。画家由于自我用我法,不为“法”役,“法”为我“化”,所以能达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境界。画家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就能进入一个创作自由的新境界。

②夫画天下之大法“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工於化。夫画天下之大法也。”“经”指的是佛传的经及禅法,“法”字指的是“一画之法”。懂得了经,即可改变自己的位置,过去是照摹古人,走别人的路,是受别人的“法权”支配。通晓禅法及“一画之法”后,法权即由自己来掌握,并且能十分自如地作出选择,而达到变法。知道“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再进入无法”,以及“万法即一法,一法通万法”之理,即是“一画之法”。

③意在笔先,画尽意在

画家要对他表现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要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认识和审美情趣,在头脑中进行艺术加工,从而才能把自然美上升为艺术美。(4)意义“无法乃为至法”这一思想对艺术创作中主客体的重要作用作了正确的概括,有利于艺术家更为完美地反映客观世界,促使画家自身的修养与境界可以直接表现在画作上,对中国画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2部分 配套题库

上编 美术的基本原理

第1章 本质论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艺术需要以情动人?

答: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情感性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

(1)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

①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时的变形作用

a.情感使艺术家观察到的是变了形的物象,情感使艺术形象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有所改变。

b.作家为了真实的表达感情的需要,可以对外在形象进行虚构、夸张处理。如《三国演义》在历史的基础上以“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完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全非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使读者看到了一幅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②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中的动力作用

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因是情感,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例如,一九九九年五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出动了数千架飞机对巴尔干半岛上的小国南斯拉夫进行狂轰滥炸,并且丧心病狂地袭击、炸毁了我国驻南大使馆。这激起了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义愤,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在当天仅用三个多小时就创作完成了一幅巨型壁画《格尔尼卡——1999年5月7日午夜》,其中饱含着创作者的眼泪、激情和愤怒,饱含着中国青年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视觉冲击力、精神震撼力和正义感召力在美国驻华使馆前的示威中充分显示了出来。

③情感在艺术欣赏中产生的美感作用

如高尔基曾谈到他幼时读一部小说时的心情:“我记得,我读福楼拜的《朴素的心》,是在一个圣灵降临节。傍晚,我爬到杂物间的屋顶上念这本书,因为要躲开那些热闹节日的人们。我完全被这小说迷住了,简直变成了聋子、瞎子。……为什么能够使我兴奋到这个田地,我实在难以理会。这里一定藏着不可思议的魔术,有好多次,我想在字里行间找出魔术的秘密,很机械地,像野蛮人所做的一样——我并不是故意夸张——把书面向太阳映照着望。”高尔基所说的“不可思议的魔术”即指美感或审美情感。正是这种审美情感,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完全迷恋,而感到非常兴奋、满足、陶醉。(2)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体现在:

①情感是一切艺术都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之一

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中,无不渗透着和凝聚着创作主体真挚的情感。在整个审美认识、审美创造以至审美欣赏的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

②情感是区分艺术形象和非艺术形象的界限之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凝聚着创作主体浓烈的情感。

2.简述“异质同构”说的基本内容。

答:(1)“异质同构”说由二十世纪西方新兴起的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阿恩海姆提出。他认为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力的结构,一种表现性,这种力的结构与主体的生理结构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当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的一致时,就可能激起审美经验,即“异质同构”。(2)异质同构原理对于审美过程的分析:世界万物都具有力的结构,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由客体自身的表现力决定的,而不是主体的“灌注”、“外射”。因此,将一个事物的外部表现性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在决定事物的表现性方面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这一理论从“心·物”、“个体·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论述美与美感的产生,企图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构成一个逻辑连贯的整体,同时对现有的“心—物”理论作一次整合,是西方美术史上的重要结点,开辟了现代文艺么蜜穴研究的新道路。(4)但是,这一理论无视或忽视了社会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无视或忽视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对人的心理以至生理发展的决定作用。

3简述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

答:艺术情感是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为:(1)艺术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感情。

人类的情感从社会性上分为追求自由的情感和扼杀自由的情感两类。追求自由是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2)艺术情感是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个人情感。

艺术情感既包含深刻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又包含个人的独特的情感。(3)艺术情感是人们再度体验到的情感。

理解情感是一个过程,人们要用冷静的理智去理解情感。(4)艺术情感是与思想融合而为一的情感。

认识与隋感不可分割,思想支配和制约情感。艺术中情感与思想总是融合为一,不可分离。(5)艺术情感是超功利的审美情感。

超功利的审美情感是不满足实际需要的情感,它是艺术表现的情感。(6)艺术情感是不可言传的情感。

4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答:美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 (1)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美术首先不属于物质的社会关系,而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不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属于上层建筑,是竖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庞大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 (2)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

①首先,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美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美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美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②从根本上讲,美术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一条基本原则应该首先肯定下来。当然,美术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3)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4)美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美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5)美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同样的,也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5如何理解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答:(1)美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美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提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之,我们的理论依据,是能动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①美术与宗教的区别:在真实性这一点上,宗教与美术是完全不同的。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而美术则要求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美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至于形象性,宗教和美术虽有相似之处,但从本质上说,真正的宗教形象不同于美术形象,只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作为宗教对象的神,它所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虔诚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作为美术对象的艺术形象,它所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它的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②美术与哲学的区别: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虽然有的哲学流派如唯心主义距真理甚远,但它要求真实地“掌握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这一点上,哲学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美术相同或相似。但是,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却与美术迥异。与美术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相比较,哲学是抽象的,“在抽象的最后阶段,作为实体的将是一些逻辑范畴”,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真理,它以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反映世界或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必然性的内容。这正是哲学与美术的根本不同之处。另外,哲学与美术的区别还在于: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美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6美术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美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想到此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同样应该明确的是,政治与美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3)美术与政治的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中,是摆得很清楚的: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美术,而美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7美术与宗教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许多美术现象都同宗教联系在一起。我们认为,美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美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 (1)首先,宗教对美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美术为自己服务,它的宗教教义必然对美术严加约束,把美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美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2)其次,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美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但从根本上讲,最终决定宗教和美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3)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8简述美术的“审美”具有哪些特点?(美术的一般审美性格)

答: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以其审美的性格区别于宗教、哲学等其它意识形态:即它是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并以审美的手段生产产品、创造精神成果。 (1)“审美”具有实践性与主体性的特点,关系到“审什么”和“由谁来审”。 (2)“审美”的第二个特点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美术创造是一种什么创造,美术作品是创作主体为着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体现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特点。 (3)“审美”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形象性,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性的核心性质,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 (4)“审美”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情感性,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审美情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

9怎样理解美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答:(1)美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所谓美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即是说,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或再现性美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美术中的再现离不开美术家的主观能动作用,再现的真实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 (2)美术反应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美术的真实性,除上面所说的反映客观世界从现象至本质的真实之外,还有另外一层重要的含义,即表现美术家主观世界的真实,亦即真实地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等。

二、论述题

1论述艺术美和现实丑的关系。

答:丑本身是使人不快的事物,是恶的外在表现,是违背正常发展规律的事物的形式。但在艺术领域中,不管是现实丑还是艺术美,都是美的集中表现。艺术美和现实丑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1)艺术美和现实丑相互排斥

艺术美和现实丑是不可融合的二者,犹如水和火。艺术美把现实丑表现得更为丑陋,把艺术美对比得更加美丽,具有强烈的冲击感。(2)艺术美和现实丑相统一

本质上,艺术美和现实丑相互统一、可以转化。世间没有绝对的丑,也没有绝对的美,两者彼此互溶,相互对生。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条件表现为:

①欣赏者有正确的审美态度

欣赏者必须明确,现实丑与表现现实丑的艺术形象不是一回事。现实丑是客观的,是令人厌恶、鄙弃的,而表现现实丑的艺术形象则是主观与客观、个性与共性、内容与形式高度完美统一的艺术形象,是典型的、成功的。

②艺术家塑造的表现现实丑的艺术形象深刻地、真实地揭示了丑的本质

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不是要艺术家把现实中的丑歪曲地表现为美,而是要如实地、深刻地、典型地表现丑,艺术中的丑要比现实丑更丑,因为它揭示了丑的本质。

③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家表现现实丑,并不是客观地、机械地照相,而是给表现现实丑的形象灌注了生气,渗透进艺术家的情感。对于社会丑,即恶的表现形式,艺术家用鄙弃的情感去否定它,艺术中的这种丑才具有审美价值。对于形式丑,如畸形、疾病、衰老等,它们一般与不幸、善良相联系,艺术家用同情的情感去表现它,就使这些表现现实丑的艺术形象具有审美价值。

2谈谈你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认识,并指出它为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在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1)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认识

①艺术生产将创作主体的精神和审美意识渗透于生产过程,并物化为审美产品

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统一。它是以审美思维和审美物化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制作的活动,是艺术创作的精神实践与物质实践的统一。艺术生产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涵盖了艺术思维的整个过程,但它又不能取代艺术思维的方式,艺术思维方式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认知和反映,艺术生产则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变革与创造。

②艺术生产要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且不能完全遵循

在此基础上,遵循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属于艺术生产特有的规律。艺术生产的规律,就是在艺术规律的规范和指导下,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原则,按照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的要求,创制审美产品的一般性规律。

③艺术生产遵循精神性与物质性、审美属性与商品属性、创造性与工艺性、个体生产与集体生产的统一。(2)“艺术生产”对于艺术学研究的启示

①“艺术生产”为艺术系统提供理论依据“艺术生产”理论为揭示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性质和特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a.从艺术的起源来看,它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b.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指出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会到艺术作品之中。

②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9世纪的俄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③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a.艺术创作可以说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

b.艺术作品可以被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c.艺术鉴赏则可以被看做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这样,对整个艺术系统来说,艺术生产理论揭示出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总之,马克思在艺术本质问题上的分析,不是孤立的关照,而是立体性的。马克思把艺术看作是特定历史现象、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在艺术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而艺术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则是以特有的形象和审美方式进行的。这一对艺术的科学审视无疑将艺术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揭示得明白无误。

3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典型性及其关系。

答:(1)艺术的形象性

①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按照一般的说法,艺术形象有三大特性: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②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a.艺术作品都必须以感性的形态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

第一,从创作过程来看

艺术形象有感觉、直觉的认识基础,任何艺术家都是从个别的、具体的生活感受开始进入创作的,并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或图解概念。

第二,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

作品的形象首先投之于观众的感官,诉之于观众的直觉。离开个别的、具体的、直观的可感性,形象便不存在,作品本身也不存在。

b.艺术形象以可感的现象形态表现深层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艺术形象不仅仅是它的感性形式或感性因素,还必须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③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统一

a.浪漫主义艺术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浪漫主义艺术偏重主观的表现,强调情感与理想,浪漫主义艺术中的形象都有客观的基础和现实生活的来源。

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义艺术大师,他的代表作《自由神引导人民》中的自由女神形象是主观理想的象征,同时也是人民的化身,而这幅画所反映的正是1830年法国人民“七月起义”这一客观现实。

b.现实主义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现实主义艺术偏重客观的再现,强调写实与逼真。但是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形象又都体现着艺术家的主观意识。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画家库尔贝的《石工》、《割麦的农妇》等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法国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同时融合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评价。(2)艺术形象的真实性

①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作品的基本要求。

②内容

a.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即再现的真实,是指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型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b.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第一,在创作手法上

表现性艺术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

第二,在创作倾向上

表现性艺术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艺术中表现的真实,即艺术形象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真诚与真挚。

第三,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3)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①艺术典型的内涵

艺术典型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②艺术典型的特征

a.艺术典型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

b.艺术典型中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集中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

c.艺术典型体现出创作主体的独特个性及独特的创造。(4)艺术的形象性、典型性、真实性的关系

形象性是高于生活的形象,真实性是生活中存在的形象,典型性是从这二者中提炼的形象,它们都是为作品服务的。

第2章 创作论

一、名词解释

1直觉

答:指实践为基础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有机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因素,它在美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记忆

答:是在脑中保持印象的心理形式,它表现为人对曾 经感知过,体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和再现。与美术创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形象记忆:也叫印象记忆或表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现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或表象记忆。情感记忆:也叫情绪记忆,是体验过的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二、简答题

1.简述美术的创作过程。

答:美术的创作包括构思、转化、创作的过程。(1)构思的过程

美术的构思过程中,想象的进行决定于作者的“情”和“意”。“情”是指作者的个人感觉和风格个性,“意”是指作者进行创作的思想和心志。作者的情感和个性通常会影响美术创作中的想象,只有这样,创作过程中的想象采不会背离艺术创作的主旨。(2)转化的过程

在美术创作的转化过程中,作者首先要把开始时的想象变成能激发创作灵感的初级意向,接着作者要进行初级意向的不同层次的艺术加工,最后逐步塑造艺术形象。在转化过程中,需要创作者培养优秀的才学并构思出良好的主题。(3)创作的过程

一幅作品有很多有形之处,如笔法、布局等,每一幅作品都富含有形有质的画面。由于美术作品是作者用来表现自身思想和情义的,因此,在欣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中,能通过其笔法和技巧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创作的过程是把“无”转变为“有”的过程。

2简述艺术灵感。

答:(1)灵感内涵

艺术灵感是指艺术创作阶段,艺术家的大脑在受到某个外界刺激后,大脑皮层高度兴奋的一种高级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机能,激发起了艺术家头脑中的早已生成的各种艺术形象,有一种无限思绪喷涌而出,想一吐为快的感觉。(2)灵感特点

①突发性、易逝性。艺术灵感的形成是非自然的、偶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来得快去得也快。当艺术家认为思绪堵塞而打算停罢时,创作的思绪又如泉涌般源源不绝。若不及时捕捉,就会从此消失。

②超常性。从精神状况来看,艺术家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其想象力极度敏捷仿佛进入到一种超常的迷狂状态。艺术家的各种知识、记忆,思想片段被集中而有机的联系到一起,创作经验、技巧和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③独创性。灵感思维的运动往往打破常规思维的格局,具有一种特殊的发现功能和表现功能,使艺术家在创作上能获得许多奇妙不凡的构思,最终结晶为新颖独创的艺术作品。

3为什么艺术作品能积极能动地反映生活?

答: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积极能动的反映生活,原因在于:(1)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艺术家的创作动因,来源于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往往与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关。(2)艺术家在创作中有选择地反映生活。

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积极性,还表现在艺术家创作时,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愿望、理想去剪裁、重组自然和社会的样态、秩序,使之成为较之生活本身更有情趣、更有意蕴的艺术画面。艺术家有选择地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只反映生活的一角,却寄寓着艺术家深刻、丰厚的社会理想。(3)不同艺术家对同一对象的理解和创作存在差异。

艺术家用独特的加工改造的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一切都是经过艺术家加工改造过的生活。不同的艺术家根据同一客观对象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作品,这源自于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经验,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4)艺术作品对生活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艺术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是艺术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社会生活对艺术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是第二位的。艺术的反作用取决于社会生活的状况,当社会生活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艺术的反作用不那么清晰可见;当社会处在激烈动荡阶段,艺术的反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4比较艺术作品中“典型”与“意境”的异同。

答:“典型”和“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1)“典型”与“意境”的相同点

①二者同属于美学范畴;

②二者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③在被欣赏接受时,典型与意境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2)“典型”与“意境”的区别

①二者含义不同

a.“典型”的含义“典型”是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与广泛深刻的共性,并达到了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是高度完满的统一。

b.“意境”的含义“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并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意”侧重于艺术家情志、理想的主观创造,是情与理的结合;“境”侧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

②二者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点不同

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③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

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诸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5如何看待美术创作中的技巧?

答:(1)美术创作必须依靠技巧。美术家要取得创作的成功,不仅要有对生活独特的审美认识,还要有充分表现这审美认识的制作能力和高超技巧。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物质媒介材料的性能,不能熟练自如地运用技巧,就不可能顺利地传达出美术家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使其转化为物化的视觉形式,完成创作。 (2)美术创作不能过于倚重技巧。技巧不能脱离审美认识的内容而独立存在,美术家所掌握的技巧都是为了更好的表现独特的审美认识。如果为技巧而技巧,甚至玩弄技巧,或陷入唯技巧论,创作就会走入死胡同。

6如何理解美术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

答:(1)美术家是美术生产全过程的主宰,是美术作品的创作者。美术家的主体性首先体现于他作为艺术的主宰在实际创作中的地位。(2)美术家的作用或者说职责,就是利用美术的手段和独特的方法技巧,去表达人类的情感,创造可供审美享受的精神产品,达到情感和思想交流的目的。 (3)在整个创作活动中美术家的一切行为应该是完全自由的、独立的,他在全部的艺术思维过程中具有独立的、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识别、判断、理解、分析、吸收、批判和取舍的能力和自由;他在整个的具体创作过程中能够顺应自己对艺术的独到的理解,充分利用自己对具体艺术手段的把握,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意志,以最终创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他对自己的创作成果拥有自主权。 (4)美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表现自我的真诚、善良和美好的艺术意志和艺术愿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术创作就是美术家“表现自我”的实践活动。

7美术家应具备什么样的艺术修养?

答:美术家的艺术生命在于不断的创造,而创造的根本条件在于其深厚的修养。美术家的修养应当是围绕着艺术创作进行的,最终的目的是为创作水平的提高服务。它主要包括:(1)应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①天赋只是一个人成为美术家的潜在可能,最终能否成为专业的美术家首先要取决于这种天赋是否得到开发和施展的机会。这就是走向专业美术家所必须的第一步,即专业技能的训练。

②同样的专业技能训练不可能培训出相同水平的美术家,其中原因除了其他修养的原因外,还与美术家个人的艺术天赋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天赋高的美术家往往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中比其他人的水平要高。

③如果一味依赖与自己的天赋而轻视必要的专业技能训练的话,那么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也只是妄想,原来再高的艺术天赋也会因此受到抑制。因此,对于一切选择美术事业的人来说,无论他天赋有多高,过硬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都是未来创作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的必要修养。 (2)应具备进步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艺术情趣

审美观念是人们在生活体验中按照自己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观照,最后形成了自己关于美的看法和态度。艺术情趣是在审美观念确定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艺术某一方面特殊效果和偏爱。作为严肃的美术家,审美观念及相应的艺术趣味应当是进步和高尚的。 (3)应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准

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整体的文化知识结构。就美术家而言,首先是与美术相关或相近的其他艺术门类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如舞蹈、音乐、戏剧、摄影等等,再就是实际创作中可能涉及到的其他学科或门类的专业知识,如文学、历史、地理、民俗、服装,再推而广之又会涉及到政治、经济、语言等众多领域。美术家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不只是出于知识结构上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从其他领域的修养中获取启示和灵感。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会有助于美术家思想水平的提高。(4)应具有深切的现实生活体验与艺术实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