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班级管理实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22:30:34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班主任班级管理实务

班主任班级管理实务试读:

引言

一所学校要完成教育、教学计划和各项教育管理措施,都必须通过“班级”这个基本单位去贯彻、落实。“班级”不能仅仅是一个由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几十个孩子组成的松散的群体,自由散漫,形同散沙,那样是不可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的,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德的优秀人才,它必须是一个有领导、有目标、有组织、有良好的班风、班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这个班集体的领导组织与创建者正是班主任老师。

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由纵横交叉的各种教育和教学渠道组成的话,那么班主任就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网结。有人形象地说:“在学校,条条渠道通向班主任”,实不为过。班主任既是班级的核心,又是联络各教育渠道的纽带和桥梁。学校对学生德、智、体、美等的教育,都要通过班主任这个关键人物去发挥影响力,完成各种教育活动。因此,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做好班级的管理就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把班级管理搞好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得以顺利开展和进行。正如赫尔巴特所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可见班级管理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很多班主任常常对班级管理束手无策。

有些班主任好似学生的“跟班”,吃饭、睡觉、排队、做操……成天影子似的跟着,一天到晚身心疲惫,可学生照样捣乱、犯错,问题不断。

有些班主任,“严”字当头,纪律能抓好,教学任务也能落实好,但教育目标却很难实现:学生看似听话,可积极性并不高,责任心欠缺,整个班级缺乏朝气和活力……

相较之下,还有一些班主任,平时看上去似乎像个甩手掌柜,什么事都放任不管,悠哉游哉,可班级依然是团结的、向上的、师生关系和谐……

差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关键就在于不同班主任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以及评价方式等不一样。

要知道,管理班集体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需要班主任智慧地管理,巧妙地管理,才能事半功倍。

依据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主要方面,本书分为五大篇,分别是班组建设篇、学生管理篇、日常管理篇、心理辅导篇、人际交往篇,基本涵盖了班主任班级工作的方方面面。在编写过程中本书采用新颖的创作方法和情真意切的教育语言,以期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深切地感悟并真正掌握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可谓为广大班主任量身定做的成功管理班级的智慧锦囊。

班级建设篇

班集体是学生面临的最直接的社会环境,它是满足学生交往和归属的“精神家园”,创建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新的班级在组成之初,仅仅是一个由学校按照一定的编班要求,把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编在一起,以适应班级授课需要的简单聚合体。只有通过班主任的精心策划和打造,才能逐步建立起一个有坚强领导核心,有共同纪律观念,有共同价值观,有和谐的班级文化,有良好班风和优良传统的集合体,即“班集体”。

第一节 秀出完美的第一印象

抓好第一印象就是要注意首因效应对班主任工作的影响。所谓首因效应是指由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对将来相互关系的影响。班主任一定要重视这种首次感知的重大作用。正如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说的那样:“保持和重视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在第一次生动鲜明的经验之后,被烫伤了的儿童见火就避,挨了打的狗见了鞭子就逃。”

学生对班主任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这种印象直接影响到今后班级的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的进展。在第一次走上班级讲台时,班主任必须大方坦诚地向学生进行自我介绍,表露自己建设好这个班集体的美好愿望。在进行这种自我介绍时,关键要把握好一个度,要善于抓住学生第一次见到班主任时的好奇心理,使学生认同自己的观点,接受自己的形象,既不能泛泛而谈让学生厌倦,也不能声色俱厉让学生反感。介绍的目的是将自己心胸开阔、朝气蓬勃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正直。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目的和任务,突出工作重点,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第一次见面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在着装上当然与一般人有相通之处,但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又决定了其着装又与一般社会成员有所不同。教师着装对其良好形象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班主任也是教师的一分子,如何在学生面前秀出完美的第一印象呢?一、整洁干净,美观大方

这是对班主任着装的总要求,也是最起码的要求。作为班主任,无论穿什么服装,都要经常加以护理和保养,以求得外观的完整和新颖。

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无论对教师或是对教育机关中的其他成员,都必须要求衣服整洁、头发和胡须都要弄得像样,鞋袜洁净,双手清洁,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他甚至认为:“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了。”因此,任何一名教师都要认识到,讲究个人衣着的整洁卫生,不仅仅是教师道德修养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教育好学生的需要。

当然,班主任的衣着打扮,并不一定在于要追求新奇漂亮、流行时髦,也不一定在于本人必须有一副适宜妆扮的漂亮身材,关键在于他的仪表打扮要适合身份,适合教师职业特点规范下的仪表美的深层内涵。尽管适宜的身材、流行的服装对教师形象美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能代表仪表美的全部。只要他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衣着整洁得体、落落大方,照样能够透露出一股朴实的美、整洁和谐的美、情趣高雅的美。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的衣着应该是呆板单调、沉闷落伍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为人师表,而是说教师的妆扮要抓住美的真正内涵,抓住其基本的职业要求。

班主任的着装要想达到整洁卫生、美观大方这一总体要求,也须具备基本的服装学常识。一般说来,颜色以中性色彩、冷色为主。如选用暖色则应以中、冷色相衬托。服装的面料以混纺为好,显得质地好,挺拔、有光泽感,易洗易干。如选用纯毛料,则易被粉笔末染污。二、与自身条件一致

这是指班主任的着装要从自身条件出发,综合考虑自己的体型、肤色、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穿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自己的体型、身材有一个较准确的估计。另外还必须消除顽固的从众心理。高腰衫、宽松裤、茄克衫、毛料西服、时装套裙、名牌旅游鞋和平底时装鞋都曾为一时风尚,但身长腿短者和肩窄臀大者穿上高腰衫和宽松裤,其效果将是目不忍睹;更不用说旅游鞋配西服,平底鞋套在粗壮的脚掌上,套裙挂在又矮又胖的身上之类的搭配了。

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易于接受新事物,富于想象力和开拓精神,服饰选择上宜以活泼明快为主,可以与流行色泽款式适当地靠近一些,要避免在色泽款式上的老气横秋,显得毫无生气与活力,也要避免给学生以沉闷感、压抑感;年长的教师德高望重,沉稳通达,衣着上应以严肃端庄为主。但也不一定非要拘泥于一端,可以根据情况,适当选择一些既稳重大方,色泽款式又比较清新的服饰。这样,既显得充满成熟的魅力,又显得焕发了青春活力。三、与所处环境协调

第一,着装要与社会大环境协调。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服饰流向,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教师。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接受、选择美的服饰,融入时代大潮而不可一味地古板地拘泥于自己的天地之中,与世隔绝。就是说,教师的着装应给人以时代感。

班主任的着装要做到与社会环境协调,还应注意使自己的服饰随着群体文化意识的变化而变化。就教师的教学环境而言,有的在城市,有的在农村,有的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这就要求教师的着装应该“入乡随俗”,以能被群体所接受为宜。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大学刚毕业分到农村中学去任教的女青年,由于不能入乡随俗,过分注重梳妆打扮,服饰艳丽夺目,频繁更换,使学生眼花缭乱,议论纷纷,导致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很差。当地的老百姓也很看不惯,请求把这位“洋”教师调走,以免教坏了他们的孩子。由此看来,教师要善于理解群体文化意识,审时度势,做恰当的修饰。

第二,教师着装要与校园环境协调。学校的环境是整洁、严肃、活泼向上的。教师的衣着在整洁得体的基本要求下,也要随着具体的校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着装还要考虑受教育者——学生的年龄、性格、知识、能力等因素。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教师,要针对孩子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特点,选择一些色泽鲜艳、明快的服饰,给他们以美的熏陶。而面对小学高年级或中学生,教师的服装应朴素而典雅,以培养他们成熟的衣着行为,同时使他们受到思想情操方面的陶冶与启迪。

总之,教师衣着整洁得体,仪表朴素大方,既能充分体现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又能反映教师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教师着装对学生的心理、审美、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按照教师职业的特点,注重个人衣着、仪容的修饰,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它更有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二节 尽快熟悉班级的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作为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班级以后,应在开学前尽快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才能特长、家庭情况、交友及环境影响等等。最好据此建立一本班级学生“内部档案”,随时可以翻阅研究。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切合实际地开展班级工作,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熟悉和了解学生包括学生个人和学生集体两个方面。一、班级的基本情况1.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①学生总人数。②男女生人数与各占班总数的比例。③学生的姓名、年龄、性别、出生日期。如果是新上任的班主任,最好在第一次与大家见面时就能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这对于增强教师的威信,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有很大的帮助。④学生的来源情况,比如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是远郊还是附近,等等。⑤学生家庭地址、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等等。⑥学生家庭结构,比如是否是单亲家庭。⑦独生子女人数。⑧学生家庭的生活条件,比如父母是否下岗,等等。2.班级学生的发展情况

班级学生的发展情况包括:①团队人数比例,团支部思想状况和工作状况;②少先队的组织和活动的教育状况;③学生中各方面的表现,优秀、中等和后进生的比例;④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表现的不同层次情况的比例,各不同层次表现的特点;⑤学业状况、学习风气、优势和弱点、各科学习成绩;⑥身体素质情况;⑦心理健康状况。3.班级整体发展的情况

①学生对班级目标的确认并为之达成的努力状况;②学生干部队伍的状况,学生自己管理班级的状况;③班级中人际关系状况;④班级的规章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⑤班级学生和各科目老师的关系情况;⑥班级集体的荣誉感,班级的凝聚力等。二、学生的个人情况

班级是由学生组成的,学生个体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班级集体的建设,因此,班主任要想顺利开展工作,则必须充分、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1.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

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①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②一般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在家里是否做家务;③一日三餐的状况;④闲暇时间的利用情况;⑤思想品德状况,比如对国家大事的关心程度,对公益活动是否热心参加,对人的态度(如尊重、礼貌、诚实等),在公共场所是否文明;⑥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的习惯和方法,等等;⑦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包括体重、身高等),体质和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的习惯,等等。2.学生的成长环境

学生的成长和自身生长环境密不可分,班主任需做一定的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人际环境等。(1)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源,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深深刻上家庭的痕迹。家庭环境包括其道德环境、智力环境、生活环境和特长环境等。

道德环境指家庭的道德风貌,包括家庭成员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等。如果学生生长在一个道德风貌良好的家庭,那么其品德、学习都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反之亦然。

智力环境是指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智力水平。如果家长的知识丰富,修养良好,那么就会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过,并非家长的智力高,学历高,孩子就一定聪明,重要的是家长尊重知识所表现出的态度会对孩子造成一定影响。

生活环境是指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气氛。如果家庭条件较好,那么孩子就能安心求学。当然,并不是越富裕的家庭,孩子学习就越努力,这要看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有时候家庭条件困难,反而能激起孩子刻苦奋进。

特长环境主要指家庭成员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如果一个家庭有几项有益的爱好,那么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时代大环境,二是国内的大环境,三是社区环境。这三者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面对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所以班主任要通过谈话、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社区情况。(3)学校环境。班主任对学校环境进行了解,主要是了解学校、年级、班级的环境与特点。学校的历史传统、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4)人际环境。任何人包括学生,他与其他人的接触与交往都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别人。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人际环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品质、思想、兴趣、爱好等。

第三节 快速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

曾经有人问一位销售高手:“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什么?”他的答案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通常能叫出对方的名字,会使对方感到亲切、融洽;反之,对方会产生疏远感、陌生感,进而增加双方的隔阂。

一位优秀班主任便深谙“叫出对方名字”的魅力,他把记住学校每一名学生的名字,当成每天的作业来练习。如果是新入学的学生,他就靠他们的照片来记名字。因此,当学生刚入学,他便能准确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并寒暄一番。这对一个刚刚接触陌生的环境、心里难免有些忐忑不安的新生来说,无疑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而对于爱子心切的家长来说,班主任的热情招呼也使他们大为安心,因为他们从孩子的口中得知,班主任很照顾他们的孩子。

记住学生的名字,在有些班主任看来颇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和个人的记性有关,如果记忆力不好,也不用勉强自己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殊不知,这看似简单的一个细节实则是一种教育智慧。记住学生的名字等于给学生一个巧妙的赞美,能迅速拉近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距离,他会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关切。

当然,在短时间内记住大量学生的名字也绝非易事,其中也有秘诀可循。一、阅读档案记忆法

这是一种说来比较“笨”的办法,不过很有效。通常可以在新生入学前收集学生过去的档案,通过认真阅读学生档案材料,了解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思想表现、家庭情况等,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和特殊才能,记住学生的名字。也可到原来的班主任或科任老师那里去了解学生情况,达到记住学生名字的目的。二、相片记忆法

面对一个班几十名学生,要想一下子记住他们的名字,尤其是人名与相貌一一对应,对一般的老师来说,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现在,照相机、手机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可以给每位学生照个相,注明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姓名、籍贯、出生年月等,保存到电脑里或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装订成小册子。这样经常浏览,就会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了。三、卡片记忆法

每当召开会议时,常常可以看到主席台上的座位卡写着就坐的领导、专家的姓名,台下的人很容易由此认识他们,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姓名卡片。将32开本大小的硬纸板对折,在纸板的两面写上姓名,就成了一张双面卡片,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识记起来很方便(一段时间认识学生后即可取消)。

还可以按座位表给每组照一张相,结合座位表和相片,随时随地巩固记忆;如果有必要,也可给每个宿舍的学生来张合影。作为班主任,你最好把这些照片送给每位科任老师,这样就能帮助他们尽快记住学生的名字。如果能把这些照片保存到学生毕业,再展示给他们看,又将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四、主题班会记忆法

这种方法比较适宜于各学段一年级的班级,或重新组成的班级,学生彼此不认识或所知甚少,班主任可以组织召开一次以简短演讲的形式做自我介绍的班会课,课前布置学生用最好记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特点,如“我是性格内向害羞的张红霞”,“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的名字叫做程国栋”等。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与口才。五、分类记忆法

这是一种很灵活的方法。不同的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类,从而识记学生的名字,比如,按学科成绩分类识记,把某一学科学习成绩前几名与后几名的学生分成一类进行识记。六、地域来源记忆法

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学校、村落、乡镇或居委会,可以按来源学校的不同,把学生分组,将这些学生与这个学校的重要特征、特色或标志联系起来识记,如这个学校是民乐特色学校,就与民乐联系起来;是奥赛特色学校,就与奥赛联系起来;是百年老校,就与老校特征联系起来等,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按村落、乡镇或居委会的不同,把学生分组。七、聊天记忆法

在学生报到时,多跟学生聊天,尽可能地把学生名字和本人性格联系起来。第一天报到,学生不会一下子来得很多,你可以试着跟早到的学生初步进行面对面交流。即使一下子来了很多学生,你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比较,从而记住那些特点突出的学生,如这位快言快语的女生叫什么名字,那位沉默寡言的男生是谁……八、外貌特征记忆法

在开学之初,注意观察学生的外貌特征,并将之与学生名字联系起来。只要你发挥联想,那些死板的姓名就会生动起来。如一个叫小志的学生,他的脸很方正,属于电影里正面人物的样子,与“志”很有联系;一个叫小玲的女生,长得小巧玲珑,而且爱笑,确实有一种“玲珑”的美感。如此联想,也能迅速记住学生的名字。

总之,对于一个带新班的班主任来说,如果要想学生喜欢你,请记住这个最简单的秘密:快速而准确地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对学生来说,这是最重要、最亲切、最真诚的声音。

第四节 明确班集体建设的目标

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标志,是班集体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保证,是提高教育效益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

由于有班集体的奋斗目标,班主任可减少繁杂的班级管理工作,实现所有学生和任课教师都参与管理。有了明确的具体的目标,才有利于对工作的检查、控制和考核评价,从而保证班级工作的正常运转。

班级目标可以有远期的、近期的和当前的。远期的目标可以是一学年的。如某个各方面比较差的班,初一这一年的目标是:“我们也是好样的!”目的是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好样的,建立自信心,同时也让年级中的其他同学认识本班的优秀,摆脱人们的不良印象。近期的目标可以是一个学期的,如:“这学期要让‘文明流动红旗’的最后大红旗属于我们班”。当下的目标是针对临时出现的班级问题,订立解决的目标,如某位班主任老师针对最近班级的纪律问题提出的目标是:“消除上课讲话的现象”。

那么,作为班主任需要了解班级集体目标的制定依据以及制定目标的方法和原则。一、制定班集体目标的依据

班级目标是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发挥广大任课老师和同学的积极性而确定的,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经过研究上级要求、社会环境、主客观条件,并进行分析论证而产生的。确定班级目标的主要依据有:1.依据上级的要求

主要是根据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目标和下达的任务,根据学校的总的目标要求。这些是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的重要依据,只有从这个依据出发,才能使班级目标与上级要求相符合,保证目标的正确性。2.依据社会调查

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人的要求,了解当前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变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等。根据这些情况,认真分析,作出相应的决策。3.依据全班同学的实际状况

班级集体目标是全班同学的奋斗方向,是要每个同学通过不懈的努力都能够实现的目标,因此,班主任在制定这个目标时,一定要了解全体学生的状况,包括每个学生的成绩、思想品德和生活状况,从而确定适合的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制定一个更高要求的目标。总之,一个班集体的目标,它既不是无法达到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可实现的,必须准确地反映出全体学生的实际。4.依据主客观条件

以班级的主客观条件为依据的目标才是可行的。班级的主客观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等因素。要对班级的特点、思想状况、工作基础、办学条件和周围环境进行翔实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订出既充分发挥优势,又针对薄弱环节的略高于现有能力的目标。5.依据科学的理论指导

所谓科学的理论依据,是要求在科学理论、正确思想指导下,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科学的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与教育教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原理。科学的理论能帮助班主任在制定班级目标时,知道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怎样去做才能获得最优效果,使班级目标的制定更科学、合理,使班级管理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循序发展。二、确定班级集体目标的原则与方法

班级集体目标是学校目标的具体化。它要受学校总目标的制约,学校总目标决定着集体的奋斗目标,提出班级集体奋斗目标要以学校总目标为依据;班级集体目标影响着学校总的目标,实现学校总目标要以班级集体目标的实现为保证。1.制定班级目标的原则(1)全面与重点相统一

所谓全面,是指班主任提出班级集体奋斗目标时要考虑到班级的全面工作,全面体现班级的基本任务,使班级的各组织和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所谓重点,是指提出班集体奋斗目标要抓班级工作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不能搞包罗万象、面面俱到,使提出的奋斗目标既能体现全面要求,又抓住了重点。(2)一致与灵活相统一

所谓一致,是指提出班集体奋斗目标要同国家的教育目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学校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子目标与总目标保持一致,以保证上级目标和学校目标的实现。所谓灵活,是指提出目标时要从班级学生集体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班的优势和长处,使提出的目标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说,班主任在提出奋斗目标时,既保证上级目标和学校目标的实现,又能充分发挥本班学生的主动性,使之能更加好地完成教育任务。“灵活”不能与“一致”相冲突,“灵活”应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一致”的要求。(3)整体与个体相统一

提出班集体奋斗目标,不是班主任说了就算,而应充分启发学生,发扬民主,发挥班级整个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提出多种方案,择优决策。这样在确定班集体奋斗目标时,既能保证集体目标的质量,又能重视学生个人目标的实现,把二者很好地协调起来,保持基本方向的一致,以利于真正激发学生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定性与定量上相统一

班级目标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应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到努力有方向,检查有依据,考核有标准。因此,目标最好具体、明确,多用量化的指标,对于难以量化的,则可用定性的描述,有时一些定量的指标也还需要有定性的说明。总之,使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使目标更能够被全体同学所理解和执行。2.制定班级目标的方法

制定班级目标的方法可以说多种多样,每位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一般说来,以下两种方法是用得比较多的。(1)师生共商法

对一个发展状况良好的班级,一般宜采用这种方法。其一,它可以集思广益,使目标的制定更切合于班级的实际,增强了可行性;其二,它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增强目标对学生的激励性;其三,它可以使学生和班主任沟通情感,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其四,共商的过程是师生间补习的过程,是老师理解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从中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能力。(2)班主任定夺法

班主任定夺法是班主任作出决断,向班级提出要求以作为班级为之奋斗的目标。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不利于调动班级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方法只能在班级初建时或在乱、差班中才能使用,即使如此,班主任作出决断时,也必须深入学生中去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尽可能地全面了解并领会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在目标提出以后还要作反复地讲解、动员,使目标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努力方向。

以下是一个优秀班集体在班主任和全班同学的商议下制定的长期、中期、短期目标。长期目标

1.在学校“教育为本,学习为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做一个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班级的人;

2.全班同学都要认真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达到人人升级,人人毕业,人人达到高一级学校要求的水平或具有从事职业活动的一技之长;

3.全班同学都要达到体育锻炼标准,人人都掌握一种运动的方法和规则,人人爱清洁,人人讲卫生,尤其是要重视用眼卫生,没有新的近视发病者;

4.自尊自重,互敬互爱,人人在班内有受人尊重的地位,也有必须尊重他人的义务,使人人在班里都感到温暖和愉快;

5.人人都要以实际行动为班级增光添彩,力争成为全校执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最好的班级;

6.人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热爱劳动,基本做到都会一至两种小制作,都能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都能掌握文明礼仪并身体力行;

7.在班主任和团队组织的指导下,集体的事由集体讨论决定,班委会、团、队事,都由自己管理,活动由自己开展;

8.半年内达到学校良好班集体的水平,一年内达到区优秀班集体的水平,三年内达到市级优秀班集体的水平;

9.人人都有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岗位,坚持为班级、学校、他人做好事。中期目标

班主任把班级计划中一年建设班集体的目标任务让学生画了一幅画,画面上画着一颗苹果树,树干上写着“一年内建设成班集体”,树枝上挂着15个苹果,每只都分别写上一个要求,这就是一年建成班集体的15条要求,其中6只已经涂上了黄色,说明已经做到了。这就是形象的班级中期目标。近期目标

1.全班行动平整操场一次,掀起体育锻炼高潮,在11月上旬举行的全校秋季运动会上誓夺年级组前二名;

2.在教室里设置痰盂两个,由值日生负责涮洗,坚决消灭随地吐痰的恶习;

3.购置暖瓶、茶杯在班上推行尊师一杯水活动,由各科代表给每位前来上课的老师敬开水一杯;

4.每次下课以后请老师先行,尤其是下午第四节课,无特殊情况,同学们不得先于老师离开教室;

5.秋冬之际,白天逐渐缩短,要杜绝上午第一节课出现迟到现象(特殊情况除外)。

第五节 编排座位有讲究

给学生编排座位,本是班级工作中一件极普通、极平常的工作,但这项工作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座位的安排,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纪律状况和班级课堂气氛的好坏,涉及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家长与教师,甚至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诸多关系,问题交织,往往难以兼顾处理。那么,怎样才能给学生编排好座位呢?一、使学生或家长对座位的编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班主任要向学生或家长说明,学生无论坐在教室的什么地方,学习进步与否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与座位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班主任更要教育学生懂得礼让,即便是自己喜欢的座位,当别人需要时,也应发扬风格,一事当前,先替别人着想。“融四岁,能让梨”,对于那些能主动让座的同学,班主任要大力表扬。二、讲究必要的编排方法

尽管座位的安排与学生的进步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毕竟临近的学生相互影响较大,为统筹兼顾,优化组合,班主任理应采取一些必要的编排方法。

1.高低法。以学生的身体的高矮为标准,从前到后依次排位。高的坐在后,矮的坐在前。这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看到教师板书和演示的一种方法。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方法对学习成绩、同学之间的交往以及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会照顾不周。

2.性别法。这是因学生的性别编排座位的一种方法。按照男女间隔来做座位,原则上男女同桌。这种排列有利于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和相互制衡监督,当然也可能会诱发早恋。

3.轮换法。一般是使学生左右轮换着坐,纵行每两周调一次。若座椅、课桌能升降,也可前后轮换着坐。这是预防学生近视和斜视的一种方法。

4.带动法。这是以优生带差生的一种编排方法。一般是让学习态度好、成绩好的学生和与之相反的学生坐在一起,“一带一,一对红”。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效果不那么尽如人意,而且容易让差生产生自卑感。

5.相投法。让志趣相投的学生坐在一起,往往能收到“高山流水”的效果。这对于增进团结、相互合作很有好处。但是这样也容易让学生之间形成各自的“小团体”,不利用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6.互补法。让分别存在同一方面的优缺点的两名学生坐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要求具有优点的同学对对方缺点必须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优点上必须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7.间隔法。为防止一学生对另一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可在二者之间插入一个能抵抗甚至能消除这种不良影响的学生。此法也适用于削弱或排除外界不良因素对教室内学生的影响,如可安排一些自制力强的同学坐在教室的窗口或门旁。

8.条件法。就是要对个别执意一定要坐或不坐某个位置的学生讲条件。针对其某方面的弱项提出合理的进步要求,满足要求,方可如愿。

当然,编排座位的方法不止这些,编排座位时,对上述方法尽可能视具体情况综合运用。班主任刚接新班时对学生还不甚了解,就只能综合高低法和性别法临时安排座位;当班主任对学生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后,就可以再综合其他方法安排座位了。如:综合运用带动法和相投法,在一个优生的左边编排一个后进生,右边安排一个优生。使他对左边的后进生产生补差功能,和右边的优生产生相投效果。上述前三种方法是最基本的,编排座位时,一般都要采用。三、编排座位的技巧

编排座位除了要掌握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技巧可循:

1.兴趣爱好。信息时代,学生兴趣越来越广泛,好多兴趣是健康的,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如果同桌之间兴趣广泛,爱好相同,那不只是对爱好本身有利,其他方面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视力问题。编排座位时,不少老师会问上一句:“谁近视?”有此一问,是想让近视的学生靠前坐。这是关心学生的表现。但这样做是不够的。姑且不说除近视外,还有远视、斜视者需过问、关照。单就近视而言,也有真性、假性之分,甚至真(真的近视眼)假(有恶作剧者谎称近视以图坐前;或因班级人数太多,怕坐后影响听课而说谎)之分。因此,老师应在编排座位前详细了解。再说,近视者也不一定非坐前面不可,很多是可以通过配戴眼镜往后坐(有时往后坐更有利视力的恢复)的。当然,如果近视的同学正在治疗矫正期,而治疗方案又不允许戴眼镜,应靠前坐。所以,编排座位时,对患眼疾的同学不能一概而论。

3.同桌时间。这是指彼此之间同桌时间长,彼此相安无事,老师认为可继续同桌。这也是一个较易忽略的问题。其实,有的同桌虽有几学期乃至几学年的时间,且彼此情趣相投、学业进步,但如果只是彼此相处得来而与班级绝大多数同学谈不拢;或是彼此都成为“全优生”,编排座位时还是应考虑让其拆开。因为,如属第一种情况,彼此之间已形成一个封闭的小集体,这样继续同桌不利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学会相处”;如属第二种情况,则拆开可彼此帮助其他更需要的同学。还有另一种情况:学生在形成性格过程中发展变化较快,如果同桌之间各方面已“今非昔比”,不再适合坐在一起,编座位时也应作适当调整。

4.背景因素。背景指的是家庭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对子女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单亲家庭的子女可能会产生自卑等性格缺陷,“战争家庭”(家长常吵架)的子女可能会产生冷漠、多疑、残暴趋向等性格缺陷。所以,编排座位时应根据学生具体特点安排同桌,可安排“同病相怜”者,以期引起共鸣,从而共同拼搏;也可安排背景差距大,具有同情心、乐于并善于助人者同桌。总之,为此类学生安排同桌,应深入细致了解后再进行慎重选择,以求将其受家庭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5.居住因素。具有共同语言,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同桌,课余时间共同探究、一起活动的需要也相应增多,所以,如果彼此之间居住距离不远也会提供不少方便。四、座位编排需注意的问题

无论班主任选择什么方法来编排座位,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1.不搞人情座位。如果有熟人或者朋友因为情面的缘故,要求班主任将自己的孩子座位编排靠前或者和学习、品行较好的学生一起编排,班主任应当主动抵制这种行为。学生何其敏感,如果被他们发现老师“偏心”,会降低班主任在他们心中的威信,所以在这方面,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公正无私。

2.不搞腐败座位。为了给孩子谋得一个位置较佳的位置,有些家长不惜利用金钱、物品等贿赂班主任,而有些班主任也将班级座位作为明码标价欣然笑纳家长的贡品,这些都是有损师德的行为,一定要主动抵制。

3.不搞歧视座位。有些学生非常难以管教,是班里的“刺头”,班主任很是头疼,为了对他们进行教育,同时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班主任会在教室的某个角落设置一些特殊座位,比如讲台边上或者教室后面的某个角落,让这些学生独自坐在一旁。这是一种典型的歧视,对学生的成长和班级的管理,都是极为不利的,应该避免。

第六节 制定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

纪律是文明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马卡连柯说过:“应该给儿童暗示和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这就是纪律能美化集体。”

任何一个学生,当他们考入新的学校,跨进新的集体,开始新生活时,都会有一种新鲜感和向上心,他们都想得到新老师和新伙伴的重视或好评,都不愿意暴露自己原有的缺点和弱点。作为班主任,就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从接班的第一天起,为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为建立起一套课内课外的班规民约而努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件事抓好了,班级就会有一个新的面貌,今后就有可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反之,如果学生的向上心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和肯定,班级就会很快松懈下去,以致形成坏习惯坏风气,以后再抓就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因此,接手新班后迅速严明纪律,建立班规的工作是万万不可迟缓和忽视的。一、班规的作用

班级规章制度实质上是社会规范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准绳。一个班集体是否已形成,在形式方面可以看它有没有班集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的规章制度从正面告诉班集体的每个成员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因此,它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具有导向作用,引导学生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以严格的自觉的组织纪律促进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和增强,使班集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它具有约束作用,约束学生的言行,不能违背班级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按一定的规章制度要求自己,锻炼顽强的意志,并养成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的好习惯,以此增强班集体的战斗力。然而,规章制度的执行,要与说服教育相辅相成,它与正面的舆论宣传、良好的班风影响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约束作用。二、班规的内容

班级规章制度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各项活动的规范。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常规制度;为建立班级良好的教学秩序而制定的课堂纪律及评比制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帮助学生妥善安排一天时间的学习、生活、睡眠的规定;清洁卫生制度,包括室内、室外环境的清扫和保洁。

这四种制度都不可缺少。其具体名目有作息制度、卫生制度、住校生活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团队生活制度、班级干部责任制、班主任职责、体育锻炼制度、优势班级别标准、奖惩制度、课堂公约、寝室公约等,这些制度可以帮助学生有规律地学习和生活,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与质量,使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得到保证。三、制定班规的过程

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的过程,就是组织学生共同学习、讨论,从正面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组织纪律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要体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班上的实际。

要组织学生学习有关规定,并结合班上的实际组织讨论,以提高对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的认识,形成共识,成为内驱力,使其具有权威性。这些规章制度既不能与学校规章制度相违背,又应有利于学校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既要考虑到在本班的有效性,又不能影响其他班级的学习和生活;既要强硬,有惩罚措施,又不能违犯国家教育法规,错误地规定有关体罚、变相体罚等一系列的条文。

2.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要经过全班师生的反复酝酿,认真研究确定。

内容要明确具体,条规要科学合理,文字要准确简练,易懂、易记、易行。

3.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要严肃、慎重,有关规定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否则会丧失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使学生无所适从,以致造成班级秩序混乱。

4.班级规章一经制定,就应组织学生反复学习,坚决贯彻执行,使其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并通过检查督促、评比、表彰等措施得以落实,使其充分发挥规范学生行为,调节各种关系,形成和巩固班集体的作用。

5.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思想教育为主,决不以规章制度代替班主任应做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并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规章制度。

第七节 树立良好的班风和传统

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标志之一,也是促进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班风来自正确舆论的调节和积累,班风的稳定化、凝固化形成传统。从树立正确舆论到培养良好的班风,再到优良的班级传统,是一个精心设计和教育的过程,也是班集体逐步形成的过程。

班级目标是班级群体行为的出发点,而舆论、班风都是实现目标的支撑点。在围绕目标开展活动的群体行为中,可能会出现某些偏离现象,是与非的言行也将会交替产生,这就需要积极的舆论导向,进而得到班风的检测。否则,班级目标实现就会落空,班集体就难于形成和巩固。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任何东西也不能像传统那样能够巩固集体。培养传统,保持传统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可见,树立良好的班风和传统是培养班级集体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所谓优良班风主要表现为:整个班级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好人好事有人做、有人夸,不良倾向有人反、有人抓;学习目的明确,人人勤奋好学,个个学有所长,互帮互助,严守纪律,团结友爱;课外活动内容充实,多姿多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获得充分发挥。

优良班风,只有在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作风时才能形成。而这种优良的班风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对形成、巩固和发展班集体,对教育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产生积极的作用。优良的班风的形成,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和教育技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

良好班风是要通过长期的培养才能产生的,不是靠一朝一夕的突击行动来达到,也不是单单依靠几项制度规定所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加以积极引导,逐步形成的。

正确的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主导地位的、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遏制错误思想和行为,阻止不道德的现象的意见和言论。它体现了国家教育方针的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纪的要求,并以议论、褒贬的形式,对符合公共道德、法纪要求、行为规范和整体目标的思想和言行,给予肯定、赞扬、支持;对与此相反的思想和言行给予否定、批评,甚至谴责。正确的集体舆论是班集体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一项重要标志。实践证明,正确的集体舆论能够助长健康的和进步的因素,克服和纠正消极的和错误的东西,从而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有利于维护集体的利益,巩固集体的团结,形成良好的班风。每个班主任都应该十分重视集体舆论在班风建设中的作用。一、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必须坚持以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为主,这是一条教育的原则,符合青少年发展的规律。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形成时期,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少,是非判断能力差,因此,对他们要着重从正面引导。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他们容易接受。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使集体中的大多数人,至少使班级中骨干和积极分子树立坚定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方面的观念,具有比较强的识别判断能力,为正确舆论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要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正确的集体舆论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得以形成的。班主任要通过文娱活动、体育竞赛、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队、义务劳动等活动,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及为集体争光添彩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有目的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如通过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班集体、为学校、为社会做好事,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狠抓文明礼貌的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加军训,使学生懂得什么是错误的,应该反对和避免,什么是正确的,应该学习和坚持,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充分运用舆论阵地,诸如班会、团队活动、墙报、黑板报、思想评论等形式,针对班内、学校或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开展评论,对大家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扶持先进,维护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建立起正确的舆论阵地。

某校有个班的一名课代表,他每次把不交作业或抄袭作业的同学名单汇报给老师,从而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反感,背地里叫他“叛徒”。班主任没有直接批评学生,而是在班里设了三个讨论题:老师究竟是哪边的人?如果你是这个课代表呢?认真负责忠于职守到底好不好?讨论取得了圆满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集体舆论的形成,而且也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三、发挥榜样的作用

班主任和教师是学生心中的表率,首先要发挥好教师的榜样作用,特别是班主任的榜样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美好言行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班主任要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那么,你自己在是非、善恶面前就必须态度鲜明,不能似是而非或模棱两可。在注意发挥班主任自身榜样作用的时候,往往第一印象、第一次行为会给学生很深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注意处处事事开个好头。比如,班主任上任要从工作的第一天抓起,作好第一次讲话,办好第一件事,处理好第一个问题,开好第一次班会,等等。

发挥好榜样的作用还要树立好学生中的榜样形象,因为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与学生比较接近,容易模仿,因此,班主任要抓典型、树样板。有了好的典型,就可通过他们去带动其他同学,扩大积极分子队伍。典型的培养应是全方位的,如有三好学生典型、关心集体典型、学习积极分子典型、拾金不昧的典型、体育锻炼典型、助人为乐典型、后进变先进典型等。对于涌现出的各种先进典型要宣传,要表扬,要推广他们经验;对于坏的典型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批评,不能使其滋生蔓延;坏风气不灭,好风气就难长。这样通过一件一件事例的积累,良好之风就会在班上逐步形成。

第八节 让和谐的班级文化熏陶学生

班级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隐形影响,因此,用文化来熏陶、感染学生,也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时候,要注意班级文化建设应是为实现班级目标服务的,所以,班级目标和班级管理理念应该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南,文化建设应该围绕班级目标去进行。

班级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还有确保实现这一价值追求的规范。班主任怎样来建设班级文化呢?一、班级文化建设首要的是建设起一个班级成员一致地积极追求,并有利于使他们积极发展的价值体系学生在学校学习,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受到他们的价值追求的制约。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也是学习者价值追求的活动。然而班主任既不能一一指点,更无法规定班级成员的价值追求。但是,在一种文化中,价值追求作为文化核心,却无形地左右着该文化体系中成员的行动。聪明的班主任不是简单地教导学生应当追求什么,而是通过班级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使学生们乐于遵循这一价值体系。一种积极的价值体系能否为班级全体成员接受,关键在于班级中的每一成员是不是都能通过这一追求获得自身积极的发展。

某一班级中女学生较多,且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朴素,团结互助,勤劳正派,集体荣誉感强。而有几个家庭富裕的女生,则表现出花钱大方,刻意打扮,穿奇装异服,浓妆艳抹,因自身“优越感”而自我主义严重,集体观念淡薄,与班级共性格格不入。对此,班主任采取“明围暗攻,攻而不弃”的战术。“明围”就是利用班级例会提出此种现象并加以分析,营造一种“真正的美是心灵美,人格美,精神美”的集体审美意识包围她们,促使她们的个体审美意识发生改变。“暗攻”就是为了照顾她们的自尊心,通过私下谈心,正面引导她们明白自己审美观和个性修养的缺陷,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完善个性修养。“不弃”就是在心理上不抛弃她们,鼓励全班同学主动接受她们,影响她们,使她们真正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力量。在班级集体与班主任的共同改造与影响下,这几位同学进步很大,基本上丢掉了恶习,力争做到勤俭节约,与同学的关系也友好起来。在一次班级为贫困生捐款活动中,她们用节省的零用钱,积极捐款,数额最多,受到同学们的赞扬和一致认可,逐渐融入到班集体中来。

许多班主任总是偏爱那些发展较好的学生,而埋怨发展较差的学生不争气。其实,我们应当想一想,作为班主任是否对有着同样追求的学生,创造了获得同样满足的条件呢?个体间的差异,生活的丰富多样性,要求教育者允许受教育者在积极发展自己的前提下可以有多样性的发展,这样一种文化环境才是班级每一成员都能获得满足自身的班级文化环境。班级文化建设当然也是班集体建设,但是它同一般的或以往的班集体建设的观点有所不同。以往的班集体建设,首先着眼的是“班集体”的形成,而班级文化建设,个体必须从班级文化中获得发展出发,考虑怎样的文化环境才是有利于班级成员积极发展的文化环境,而且怎样才能使班级每一成员在这一文化环境中更好地占有有利于自己积极发展的文化资源。二、班级文化建设要与显性的课程文化相协调

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安排的学习内容是所谓“显性”的课程。班级教育的事实表明,学生在班级中并不只是学习显性课程中的东西,他们也在潜在的影响中学习,并获得发展。但是,班级文化建设并不是否定了作为显性课程的文化影响,显性的课程影响,仍然是主导个体发展的因素当然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对潜在课程的把握,对隐性影响的把握,并不是要在班级教育活动中,让学生背离按照社会要求制订出来的显性课程文化的价值导向与规范。这只是说显性课程文化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班级成员来说,只有通过特定的班级文化才能够有效地占有。

对于个体来说显性课程文化作为影响个体发展的资源,并且作为经过选择与精心组织的资源,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但是个体必须在班级文化的条件下才能够占有这些资源。在同一个班级里生活的学生,虽然看似接受同样的教育,教育者给他们提供了同样的教育资源,其实在特定的班级文化结构中,班级成员占有显性课程文化资源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冲突”的班级文化中,个体与显性课程文化可能处于对立的状态。一种使得每一个体与显性课程文化协调的班级文化,也是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积极追求的。班级文化作为活生生的东西,它是由一个班级中的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在交往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在师生的各种交往中,在同伴的各种交往中,一种意见,一个神态,一种行为方式,尤其是班级里由群体创造出来的一种气氛等,它们构成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别。三、班级文化建设要科学设计,恰当调控

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是班风的外在表现,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表征。它具有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功能。班级文化建设要通过在科学设计,精心装点,恰当调控,才能能够起到优化班风的建设。1.开展健康的活动文化与行为文化

它是指在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

一是开展户外活动。春天和秋天到来时,可以经常带领学生们去开展户外活动。户外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身体和意志,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增进师生的了解,融洽师生的感情,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二是开展评选感动班级人物的活动。进行感动班级人物的评选,不要局限某一个方面,多一把尺子,就可能多一批好学生。可以评选最有爱心的同学、学习最刻苦的同学、最富有创新意识的同学、工作最负责的同学、进步最大的同学、最遵守纪律的同学等,让学生自己推选候选人,撰写事迹,再由推选委员会进行综合平衡,确定人选名单,并撰写颁奖词,然后举行颁奖仪式,并将他们的事迹和照片张贴在教室里的专栏中,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

三是组织竞选班干部活动。一般班干部是由学生投票推选出来的,可是,长久使用这一种形式有几个问题:男女生比例的问题;推选出来的个别同学的主动服务意识可能不是很强。要改变这种情况,可以尝试采取竞选的方式。让愿意参加竞选的同学自己主动报名申请,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同时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得班干部增强了责任感、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诸类有意义的活动中,形成各种认同意识及正确舆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约束机制,使健康向上的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来影响其心理与行为。2.创建和谐的教室文化

教室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是开展班级活动,获取各种思想的主阵地。积极和谐的教室文化,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美育作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

课桌文化。课桌是学生个人的学习领地。每个学期初,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贴上写有自己的座右铭和班级管理目标、管理理念、崇拜的人或班内追赶的对象的纸条。每天让学生对着纸条思索1~2分钟,班级的目标和管理理念就会逐步地内化在学生个体的脑海中,从而约束在自己的行为上;每次考试后再让学生对着追赶的对象进行比较,这样学习的过程就是成了一个不断追赶他人,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优秀的不会满足,落后的也不会泄气,充分地体现了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每天对着自己崇拜的名人或伟人,以他们为榜样,久而久之就自然成了自己的自觉追求,人生就不至于盲目。

黑板文化。教室里一般都有两块黑板。教室前面一块大黑板主要是供教师上课用,班主任也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如在黑板的一侧,开辟一日格言栏,每日由值日班长写上一则格言,要求学生用积累本按顺序记好,并利用早读时间来念叨念叨,充分发挥它在育人中的作用。这样既是学语文,也是精神加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展示才华,因为格言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

教室后面一般也有一块黑板,主要是用来出黑板报。很多班主任总是只让几个字写得好的、画画得好的学生出黑板报,这剥夺了其他学生的学习锻炼的机会,是有悖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素质教育观念的。让学生轮流着出,也许在评比中得不到高分,但是,它却发挥了育人的最大功能。对于黑板报的主题,除学校的统一要求外,班主任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班级实际来定,如学习主题、母亲主题、感恩主题、诚信主题等,而在每个学期开学时,班主任还可以在上面书写欢迎或者祝福的话语,让学生一回到教室就有回到家的亲切和温馨。

专栏文化。除在教室的墙壁上,悬挂精心挑选的名人名言,还可以开辟一个固定的专栏,作为班级管理和学生才能的展示平台,如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张贴班级活动的剪影照片(如运动会后,将学生冲刺的精彩镜头和学生摇旗呐喊的镜头展示出来,让那些学习成绩虽然不太突出的同学,在体育运动方面找到自信,感受到自己对这个班级的贡献;评选感动班级人物之后,登载人物的事迹和照片,这既是让他们感到荣耀,也是激励学生争创优秀,是对正气的弘扬)等。可以定期在网络上搜集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如重要国际国内新闻、典型人物报道等,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可以陈设班级荣誉,鼓舞士气。

讲台文化。讲台是教师讲课的主要地方,很多教室的讲台上是灰尘蒙面,一片狼藉,严重地影响教师上课的情绪,也有碍观瞻。这虽然是一个细节,可是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为此,可以和学生商量如何使讲台变得美观一些,在商量中让学生明白:讲台一要擦拭干净,二要陈设整齐,三要摆设美观。比如可以摆上一盆绿草,绿草的蓬勃生机,既可以让学生的眼睛得到放松,又可以让学生感到蓬勃向上的力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美欣赏和保护的意识,美化了环境。3.营造温馨的寝室文化

根据具体情况,在寝室内外适当设计文化氛围,包括寝室内外环境卫生的整洁,室内物品摆放的合理有序,装饰品的趣味典雅,最重要的是寝室成员和睦相处,氛围融洽,言谈举止的文明高雅等。温馨的寝室文化有利于缓解学习的紧张心理,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及优良班级文化的形成。

第九节 合理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形成班集体的核心力量,也是班集体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支好的班干队伍要具备以下条件:①在班集体中有一定威信,具有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能力,并乐意为班集体奉献;②严格要求自己,保持班内“众望”的标准,并力求不断提高;③是班级正确舆论的中心,有一定的号召力;④成员之间互相支持、协调;⑤既接受学校教师指导又不听命于教师,自己能根据班内外实际情况独立、主动地开展工作;⑥是班级学生的榜样所在。

选拔和培养班干部,班主任应具备崭新而科学的“学生干部观”。优秀的学生干部无疑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但又不仅仅是助手,他们既在工作上给班主任以有力的配合,又作为全体学生的代表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班主任培养学生干部的目的,也不只是为了使自己轻松,而是为未来培养组织者、管理者。

在班级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学生的管理是最直接有效的,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是最省时的,有人说班干部是班级的灵魂,如果一个班级没有了班干部,它就缺少了灵魂,没有了灵魂的班级只能是一盘散沙。班干部也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班级的骨架,帮助班主任撑起一个拥有几十人的班级,优秀的班干部可以管理好班级的各项事务,从而也使班主任从繁重的班级事务中脱身,将自己的更多精力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之中,投入到班级整体发展的构想之中。

如果我们把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放在育人的高度来认识,我们就不会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受到信任,渴望自己的长处得到展示,这种正常心理,理应被教师尊重,这就要求班主任在选拔任用班干部时讲究培养选拔的技巧。

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品行端正、工作大胆的班干部队伍,班级管理便成功了一半。班干部的选拔是一个涉及人的工作,也是班级管理中一个极为敏感和重要的工作,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坚持原则,防止偏差。一、在班干部选拔过程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对许多学生来说,班干部是一个岗位,更是一种荣誉,是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肯定,所以学生是非常重视和关注班干部选拔的。班主任要利用好这个教育机会,展示自己的管理理念,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首先就是要公正,班干部的任用不能徇私情,不要掺杂人情世故的因素,不能把班干部作为一种奖励或是班主任的馈赠,它就是一个岗位,一个需要你热情付出的工作岗位,谁愿意,谁有能力,就谁上。其次是要公平,不要把班干部岗位与学习成绩、性别、家庭背景、毕业学校等相联系,而是要就事论事,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最后是要公开,班干部的选拔要透明化,不要因为担心自己看重的学生选不上,而采取暗箱操作。班干部的选拔本身就是一个教育学生的过程,教师要坚持身教,让学生在透明的竞争中,找差距,求发展。二、坚持发扬民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班干部的选拔是关系班级进步的大事,一个优秀的班干部队伍能很好地协助班主任完成班级管理,所以在选拔的过程中应坚持“三公”原则,发扬学生的民主,但不是完全地放任自流,而是有指导的民主。发扬民主与教师指导并不矛盾,关键是处理的方式要艺术、可接受。有的班主任采取无记名投票,不公开唱票的做法;有的班主任采取民主选举,再由自己差额决定的做法。这些做法虽然发扬了民主,但是干涉太明显,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一个做法很好,就是班主任也参加选举,但是班主任的选票折算成一定数额的学生选票后参与统计,而确定比例的权力在老师手里,老师可以根据对候选人的获胜概率,灵活确定折算比例。这样将班主任与学生放在一个层面上,既容易被学生接受,也容易实现班主任对班干部选拔的指导作用。三、班主任的工作要有始有终、细致、到位

班干部的选拔是一个较为敏感而重要的工作,学生重视、家长关心,所以工作各个环节都要细致、到位。在前期准备阶段,要尽可能多了解些学生;在选拔标准的制定上,要注意征求学生的意见,要针对本班的学生实际和班级发展状况,不能苛求十全十美,关键是用其所长;在宣传和动员阶段,要坚持全班动员与重点学生个别动员相结合,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在选拔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的多样化,不要机械化;在结果出来后,对当选干部要提具体的工作要求,对未当选的学生更要一一谈话,鼓励找差距,提出希望促发展。

班干部选拔产生以后,班主任大量的工作便是培养、指导和提高班干部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班干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摸清班干部的思想脉搏

通过谈心、家访,了解班干部的内心活动,从中加以分析、引导,纠正可能产生的“当干部不划算”、“吃力不讨好”等消极情绪,使他们懂得当好班干部不仅是学校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全班同学对自己的委托和信任,以培养其愿意为大家服务的意识。2.培养学生当干部的热情

集体活动是培养班干部的重要途径。主题班会、节日庆祝会、校运动会、体育竞赛、春游、社会调查等,都是班干部展现其才干的舞台。在这些活动中,应当让班干部在“台前”亮相,而班主任在“台后”指导。这样,就会不断增强班干部的积极性和为集体服务的热情。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予以指导,是培养班干部的主要方法。3.处理好学习与班级工作的关系

班干部上任以后,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做抓紧时间的有心人,使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做到既善于工作又善于学习。对一些学习上存在困难的班干部,班主任要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逐步闯过学习上的难关,坚定当干部的信心。4.支持、鼓励并发挥班干部的特长

班主任要充分相信班干部,放手让班干部开展工作。这并不是说班主任放任自流,而是在宏观上加以指导和调控,使学生干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班内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班主任要从烦琐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花时间和精力提高学生干部的能力。对班干部既要交给任务,又要教给方法;既要热情鼓励,又要严格要求;既要在培养中使用,又要在使用中培养。支持、鼓励并发挥其特长,是使用班干部的主要方法。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班干部要定期轮换,这是为了给学生自我表现提供机会。学生当干部,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成才的途径。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愿望,而学生干部总是少数。实行班干部定期选举轮换,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自我表现,得到锻炼和发展;也可以使多数学生有为同学和班集体服务的机会,增强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竞争意识,从而使班集体充满生机与活力,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学生管理篇

学生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无疑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学生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且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作为教师,管理学生一定要因人而异,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第一节 做好优等生的培养工作

优秀生固然有其优秀的一面,其发展潜力很高,在班集体中的作用也很重要,班主任对他们提高要求标准并投注一定的教育力量也是必要的,但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也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失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要求标准上的偏差导致教育方法不科学。

有的班主任用过高的标准看待、要求优等生,仿佛他们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要知道,优秀生也是学生,有普通人的生理、心理的需求和一定的承受极限;同时,他们的优秀也是相对的、动态的,既存在个性差异,又存在年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

科学的教育体现在开发、引导、支持上,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靠挤、压、管,对其进行强制的“掠夺性开采”,这样只能导致优秀生生理和心理负担过重,身心的平衡遭到破坏,青春活力受到压抑,出现自身对其潜能的保护性抑制现象。

因此,班主任要特别注意不要将成人的目标强行塞给一个具体学生,要给优秀生自主选择人生奋斗目标的权利,不要将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支配权全部剥夺,使他们成为“笼中鸟”,还给他们青春的自由,还给他们飞翔的权利;不要强迫压抑他们的天性:他们可能是顽皮的孩子,在课间他们有可能是游戏中的“反面人物”,但这不影响他们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是优秀生。当然这些并不意味着对他们放弃教育,而是要使教育更加科学。

其二,教育观的偏差导致教育的失误,影响了优秀生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应对全体学生负责,他对每个学生都应是负责的、公平的。“面向全体学生”应是教师职业道德在学生观上的具体体现。同时,就优秀生本身来说,他们的发展也应是全面的,因而对优秀生实施全面的教育才是真正按教育规律办事。而有些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却没做到或没做得很好。他们有时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把本应投注于大多数学生身上的教育力量都投注于优秀生身上,搞“特殊照顾”、“开小灶”,这种做法很可能使优秀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受阻,同时造成优秀生在班级交往环境中被孤立和拒绝。

也有的班主任“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优秀生的文化课学习,而忽视对他们品德等方面的培养,或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训练,造成他们“高分低能”、“高分低德”,成为畸形发展的人,这是对教育事业极不负责的做法。

其三,“晕轮效应”往往导致教师对优秀生主观印象的绝对化。

优秀生的概念是动态的,又是相对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班主任不能把优秀生看成是一件已经完成的“作品”,在他们的发展中也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爱虚荣、自傲、自私……教师要经常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免使优秀生在发展中伏下隐患,导致教育失败。

由于认识偏差的存在和教育方法的失当,或者是优秀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优秀生教育中会出现一些误区,这就需要班主任正确掌握培养优等生的方法和策略。一、沟通交流,准确把握。

在培养优秀学生和树立典型时,要加强与家长、优等生、同学、任课教师四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全面了解考察,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采取走访、座谈、谈心等方法,掌握第一手材料,力求一个“准”字,不能把一些道听途说作为处理问题的依据,更不能凭一时一事的印象一锤定音。要在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树立过得硬的典型。二、培养兴趣,全面发展。

优等生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学习不敢丝毫放松,更不敢去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教师应创设时机来激发优等生的学习动机,把他们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还有,鼓励优等生参加其他活动来适当放松一下自己,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如体育活动、书法绘画、乐器舞蹈等,让优等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发展为一个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三、一分为二,长善救失。

优等生的积极因素,在他们身上固然占主导地位,但他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总是或多或少的隐藏着一些不易被人发现的消极因素。因此我们要事实就是地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对于他们的优点(学习成绩好)要充分地肯定,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好地在班集体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同学中各方面起带头作用,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培养他们勇于承担重任的责任感,如在大扫除中,鼓励他们承担又脏又累的工作。在活动中,他们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深深地感到:老师的偏爱不是享受,更多的是付出。

另外,要善于发现优等生的消极因素,对他们的缺点,哪怕是微小的缺点,也要设法帮助他们改正。因此,要对优等生一分为二,要引导他们多了解自己的不足,虚心地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严于律己,宽于责人”,培养他们善于正确评价自己的习惯,在班级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四、掌握分寸,合理评价。

优等生最明显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强,对事情比较敏感,而且习惯于生活在鲜花和掌声里,稍有一点的批评就会令他神经过敏,自尊心受挫。因此,班主任要给予适当的表扬与批评,以免挫伤他的自尊心,合情合理的评价,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并发扬光大,也看到自己的不足,认真克服它,这样优等生的心理包袱自然就会放下来,轻装上阵。不过要注意的是,班主任的评价要秉着公平的态度,不能因为他是优等生就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或者对优等生严重处罚。五、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在优等生的管理教育中,开展先进与先进、先进与后进的两个互助活动。先进与先进互助活动,有利于先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利于相互团结,更好地发挥先进层的群体作用。先进与后进的互助,可以有效地防止先进、后进两脱节的现象。在互助中先进学生可以不断向后进学生传播知识,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一道成长进步,还能培养优等生团结协作意识。六、磨炼意志,健全心理。

梅花之所以为人人所赞颂喜爱,是因为它能够忍受烈日的煎熬、风寒的考验。同样是“花房里鲜花”的优等生,要想“散发芳香”,就必须经得起“风霜”、挫折、批评、委屈等。教师应培养优等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要针对其不同特点,加强心理疏导,指出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帮助他们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排除嫉妒心理,丢掉虚荣心,培养其意志力、挫折耐受力,使他们不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教师应指导优等生自我调整情绪,指导学生如何在不愉快时逐渐开朗起来,受挫后自我激励,从而达到平衡的自我调节方法。帮助优等生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障碍,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参加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增强集体观念,和谐人际关系。

总之,学习成绩优秀是优等生的光环,然而教师却不能对光环下的“黑点”视而不见。教师应积极引导优等生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出更高的学习和道德要求,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真正成才!

第二节 加强中间生的管理和教育

中间型学生是指相对于各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其各项素质的总体情况低于优秀生,但其素质的重要方面基本达到了教育目标的学生,他们在学生总体中占大部分。中间型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惯性认知的问题。许多中间型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特点是其已形成的认知方式、认知能力诸方面的认知品质是有缺陷的或不科学的,影响着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但由于长期受教育环境的错误强化,使这些认知品质相对稳定,形成了定势,学生自身也在自动化地以这种定势化了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进行学习,常常意识不到其认知机制运行中的问题,从而形成了惯性认知。

例如,我们在教育中说得最多的是“勤奋出天才”,强化“勤”的一个副作用便是忽视了学习过程中遗传、环境、方法等因素,长此下去,一些学生便把“勤奋”作为提高学习成绩的唯一有效方法,一遇成绩不理想,便不假思索地归因于“学习不够勤奋”上。

这种惯性认知不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且在中间型学生中这种惯性认知很普遍地存在着。这种惯性认知之所以形成,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者缺乏必要的教育诊断和培养能力,没有早期发现问题或对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科学地给予矫正。

其次是存在惰性心理的问题。一些中间型学生在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动机、兴趣等方面的水平不高,其情感表现和意志努力程度也平淡如水,用他们的话说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60分万岁”,这就是惰性心理。他们对优秀生不羡慕不嫉妒,一般的教育激励和正常的号召很难改变他们甘居中游的心理,他们不拒绝督促,但很少主动。

惰性心理的核心是自卑,而自卑的产生与教育环境、自身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中间型学生惰性心理产生原因往往是由于教育环境给予他们的期望值不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班主任从自己不科学的教育观出发,一旦主观认定学生在学业上没有“培养价值”,便基本放弃了教育,中间型学生便是这种做法的主要受害者。当学生从教育者的表现中看出了其中的“含义”后,往往容易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

另外,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也是中间型学生产生自卑感,并进而形成惰性心理的原因。许多中间型学生曾有过很强的进取心,也曾有过积极努力去进取,但由于遭受挫折后没有得到及时指导,或本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了自信心不足,如果类似挫折又发生,失败的感受再次被强化,便极易形成自卑感,使中间型学生一蹶不振,失去奋发向上的动力。

当然,我们在分析中间型学生的特点时也应看到,大多数中间型学生的“中间性特点”不是绝对的,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育家布鲁姆在许多国家进行的教育实验的结果证明只要教学有方,95%的学生都能学好课业(有1%他认为先天病理缺陷)。因此,对于班主任来说,中间型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必要而又重要的工作,中间型学生大有潜力可挖。

那么,班主任在培养教育中间型学生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方法呢?一、端正对中间生的看法

在班级管理教育中,班主任应当多留意班中那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不要因为他们看上去安分守己而淡忘他们,要尊重和接纳他们,要多了解他们,多关心他们,多鼓励他们,多给他们一丝和蔼的笑容,一束信任的目光,一声温暖的问候,一个轻抚的手势,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尊重与接纳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体现,也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的能力的体现。当一个教师真正地在爱一个学生的时候,也是他最相信对学生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时候。许多班主任都有因经常关心鼓励中间层次学生,并对他们表现出极度的信任而使他们突飞猛进的经历。二、与中间生交心

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心中应当有每一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一些教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也能留意这部分中间层次的学生,希望同他们交心,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叩开他们的心灵之门。

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同理心是开启学生内在心智世界的钥匙,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感受、情绪、价值观和行为表现等领域的同理心将促进师生良性沟通。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依照下面三个步骤:①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对方,对学生向教师所传递的看法和感受持接纳态度;②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③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理解传达给对方。

只有有了以上的认识班主任才能做到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撞击,情与情的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信任自己;并通过对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以及他们的烦恼、困难和要求的了解,以热心热情去关心、指导和鼓励他们,从而叩开他们的心灵之门,使他们取得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的更大进步。三、因材施教,做好中间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孔子说过: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思想也认为:教无定法。教育是多元化的,没有最好的单一的教育样板可以让教师照搬。在班级管理中,也用得上邓小平的“白猫、黑猫”理论。有效才是硬道理。对中间层次学生的管理更是如此。

中间层次的学生看起来似乎循规蹈矩,很少惹是生非,其实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很不平静的,他们羡慕优等生的成绩和荣誉,也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信任和尊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往往表现得或进取心不强、安于现状,或缺乏自信,无法发挥潜能,所有这些都会给班主任班级教育和管理带来困难和阻力。

因此,班主任要花大力气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班级整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促其奋发向上。老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了解他自身的感受,帮助他探索他自己的真正问题并自行解决。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励之以意,导之以行。四、提供机会,给中间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学生的进步主要靠自身的勤奋努力,但有时离不开教师给他们提供有利机会,班主任应当改变由优等生一统天下的班级管理模式,给中间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地站出来,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如分配他们一定的任务,及时表扬他们在完成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进而帮助他们提升前进的目标。同时,班主任还应当争取科任教师的配合,让课堂也成为中间层次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大舞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总之,在一个班级集体里,中间层次的学生思想进步了,成绩提高了,会促使优等生更上一层楼,也容易激发后进生赶上去。这就能共同进步,实现班级管理的整体优化。

第三节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所谓后进生,就是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以及其他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在身心发展、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存在着个别的差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必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其实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而且要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必须对学生“爱之深,知之备,导之以微,喻之以理”,即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善于诱导,这样才能教育好学生,改变后进班的面貌。大量事实表明,后进生并非天生的后进,也并非无可救药。后进生是可以转化为先进生的。但要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也绝非易事,这需要掌握恰当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应当看到,多数后进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学生本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和家庭的原因,还有教育工作的失误。

后进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由于碰到各方面的困难或问题不能获得及时的帮助,经一段时间后导致其在思想道德行为和学习成绩方面与一般学生拉开了差距。他们对学习没有了兴趣,课堂上开始不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逐渐养成了自由散漫、贪玩、不诚实、懒惰等不良习惯,渐渐成了班级或学校的“后进生”。那么,对于这些学生,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转化呢?一、体现爱心是转化的前提。

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爱心,是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础、动力。对后进生,班主任首先要把真诚的爱给予他们,平日里从言行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他们的过错,班主任要理解、宽容,主动在情感上接受他们,使师生之间架起和谐的情感桥梁,给他们温馨的感觉。“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后进生来说,班主任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对后进生,班主任更要应用平等、爱护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成长发展,不能用班主任的所谓“权威”去迫使他们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班主任应时刻铭记教育家陶行知的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二、维护自尊是转化的基础。

后进生也有强烈的自尊心。因为他们常常受到歧视,所以更希望得到尊重和信任。要想教育好后进生,就需要教师端正态度,摘下有色眼镜,将后进生与其他学生一样看待,不讽刺挖苦,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们。三、交流教育是转化的关键。

后进生都有一种自卑和恐惧的心理,他们常常把自己与外界沟通的心扉关闭起来。要转化后进生,做好与后进生的交流工作是重要途径,它是转化后进生成败的关键。所以,班主任要注意探求与后进生进行交流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班主任在交流教育时要把握两个方面:首先,班主任要选准交流教育时机。其次,要注意选择恰当的交流方法。四、欣赏激励是转化的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老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后进生一旦从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中意识到被重视、被赏识,便会感到无限的温暖,如同受折而焦渴的小苗吮吸甘甜的晨露,进而点燃希望之火。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关注是转化的保障。

后进生的思想行为都有反复动荡的特征。他们的转化需一个过程,常常出现反复。班主任应反复抓,抓反复,洞察他们在转化过程中的心态,找出反复的原因,认真分析,对症下药。因此,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可急于求成。如果认为通过一两次的交流教育,就能使后进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是不可能的。当学生情况出现好转时,切不可认为转化工作已大功告成而鸣金收兵,使还不够稳定的学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而前功尽弃。班主任还要继续对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使其彻底转化。如果出现反复,班主任切不可急躁,要相信学生,维护其自尊,冷静分析原因,及时调整策略进行交流教育,帮助他们剔除恶习,端正思想,健康发展。六、协同教育是转化的必要。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机制对于转化后进生来说,是一计良策,不少后进生的形成与学校教育的缺陷有关,还与家庭、社会的消极影响有关。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它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因此,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能是“单兵作战”,应该密切联系学科教师和学生家长。大家深入研究,真抓共举,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对后进生的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走有效途径。只要班主任始终对后进生怀着真爱与尊重,深入分析,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积极进行转化,后进生一定会变成好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第四节 学一点表扬学生的技巧

表扬是对学生好的思想和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其目的是使受表扬的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它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罗曼·罗兰说得好:“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表扬就如和煦的阳光,能使濒临枯萎的小树重现生机,能使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健康成长。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夸张地承认,一句好的赞词能使他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绝大多数人的内心都有这样一种隐秘,都想时常得到别人的赞许。对别人成绩的称赞,既是一种鼓励和肯定,又是一种信任和友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人们的良好思想和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受到鼓舞,焕发更大的积极性,学生尤其如此。当学生受到表扬时,他会感到班主任和同学们都很器重他,爱护他,这样,师生关系就有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

表扬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它能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尊感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出追求新的目标和新的成功的强烈要求和愿望。表扬不仅影响着受表扬者,还会教育其他学生,使学生从中辨别什么是好的和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去重复社会所赞许的行为。因此,表扬是良好行为的强化剂,是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正面激励方式。

首先,表扬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予褒奖和宣传,例如“你为班级争了光,是同学们的学习榜样”这些称赞的语言不仅当事人会受到鼓舞,其他同学也会受到明显的情绪感染,这种激励性的表扬,对受教育者有明显的鼓励作用。

其次,表扬具有鲜明的强化作用。儿童在小学阶段,由于年纪小生活经验少的原因,他们的知识、心理、行为的稳定性较差,他们对生活中是非、善恶现象的识别能力不强,教师具体的表扬,能帮助学生强化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例如“帮助同学是一种美德”,“作业按时完成,是爱学习的好习惯”。教师这样的表扬语言,使学生能明确地认识“美德”和“好习惯”的概念,对强化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具有鲜明的肯定作用。

再次,表扬往往还是一个重要的引导信号。如某位学生捡起一块橡皮交给老师,某位学生拣起地上的纸屑放到垃圾筒里这些小事。在学生的眼里极不起眼,而教师却发现了它的积极意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这样的表扬,会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诚实、关心集体”等优秀的思想品质,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中就可以表现出来,这种对小事进行公开的,扩大化的表扬,是老师对学生认识优良品质的一种引导。

第四,表扬在特定的场合下又是一种良性暗示。在一些集体活动的场合下,学生行为的随意性、盲目性、不稳定性,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老师为了不破坏活动的气氛,同时也为了制止一些无意识的违纪现象,可以用表扬来暗示学生要遵守纪律,防止出现意外事故。在集体活动前说:“上次在操场上开大会,第一小组的同学纪律最好,没有一个人讲话,今天我们全班同学,都要向他们看齐”,“今天看电影,全班同学进出场能按顺序进出,这种做法很好,既快速又安全”等。这样面对全体的表扬,既不会伤害违反纪律的同学,又会使个别同学无意违反纪律的现象有所收敛,对全体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要求是一个很好的语言暗示。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光有表扬学生的意识还不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表扬技巧,才能使这一教育手段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表扬要具体

未成年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当老师笼统的表扬时,有时会感到自己确实各方面做得都不错,易产生自我满足感。这就要求老师在表扬时切忌笼统。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要特别指出,使之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如在看到学生专心读书时,鼓励说:“你读书真专心!以这样的方式读书、学习,自己的知识怎能不越来越丰富?”平时看到某个作业不认真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叮嘱偶尔写好了一次作业,真诚地说:“如果你的作业每次都写得这样认真,那该多好啊!”这样的表扬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使学生有目标可寻,自然不会产生自我满足感。二、表扬要适时

发现了学生的点滴进步或闪光点,老师要趁热打铁,及时表扬和鼓励。不要等到孩子的进取心冷却了,上进心消失殆尽了,再表扬和鼓励,削弱了表扬的效果。三、表扬要持续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的进步也有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积聚了一定的量变才会发生质变。因此,教学中发现孩子的优点、长处,要不断鼓励、表扬,使学生有成功、喜悦感,并且自信心逐步增强,不断挑战自我,向着更高的自标奋进。四、表扬要真诚

虚伪的表扬,不但起不到树立学生自信心的作用,有时学生还以为这是老师对他的嘲弄、讥讽。因此,表扬学生应持真诚的态度,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劳动是尊重、赏识的,愿意欣赏他的劳动成果。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五、表扬要得当

不能就学生某一方面的进步无休止的表扬,要把握好表扬的分寸,以免使学生产生沾沾自喜、目空一切的念头,这样就与预期的目标就背道而驰了。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表扬是对正面教育、集体教育等思想教育原则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学生行为的肯定和心理的正面强化。表扬的方法运用得当,会激发学生的向上意识。这种做法尤其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它对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有明显的效果,它可以吸引学生把注意力指向自己积极的行为,不断地取得进步,最终得到强化。因此,表扬是教育学生的行之有效的一个好方法。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这样会使我们的教育,更具有实效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