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译丛(第二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22:59:11

点击下载

作者:余太山 李锦绣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欧亚译丛(第二辑)

欧亚译丛(第二辑)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欧亚译丛(第二辑)作者:余太山 李锦绣排版:燕子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6-10-01ISBN:9787100126649本书由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欧亚地理背景1罗伯特·塔斐(Robert N. Taaffe)著 蓝琪译

内亚区域的范围及其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促使人们在俯瞰这一地区地理背景时,更多地关注那些有助于理解人类利用这些土地的、更复杂的环境特征方面。为此,人们的注意力最初集中于内亚最常见的五个地理特征:规模、远离海洋运动影响的距离和气候、河流问题、地理多样性和一致性、大面积农业种植的有限能力。接着关注的问题是讨论内亚自然带的几大环境要素。

常见的地理特征

内亚在欧亚大陆腹地和欧亚北部区域占据了很大面积,囊括了8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或者说,占据了世界陆地面积的大约七分之一。这一地带东西绵延大约6000英里,几乎是南北最长距离的两倍,只有欧洲“探索时代”的少数海上冒险船只横渡的距离可以与之相比。然而,内亚长距离交通的最佳方式却一直是陆路交通,因为,地球上没有任何地区像它这样周边缺乏易于通行的海洋。民族大迁徙、文化创新,以及来自太平洋、冰雪覆盖的北极和印度洋 2的货物都经内亚陆路传播。在内亚的欧洲部分,黑海和里海的航路得到了充分利用,不过,实质上仍局限在内亚的边缘地带。

除了海路的有限作用外,作为陆路交通的一种替代,河流的作用也因一些困难而受限。最明显的问题是在大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带缺乏可供航行的水路。此外,在西起里海流域东至兴安岭的巨大内陆水系中,没有一条大河通向海洋。遗憾的是,一些注入海洋的河流在流向上对主要运输几乎起不到有益的作用。典型的例子是包括鄂毕—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在内的西伯利亚的众多河流,它们注入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处于冰封状态的北冰洋。即使是向东流的黑龙江也在哈巴罗夫斯克(Khabarovsk)处拐向北流入泰加森林,而不是向南流经自然条件极好的海参崴港和纳霍德卡港(Nakhodka)肥沃的乌苏里—兴凯湖(Khanka)低地。幸运的是,黑龙江分支、向北流的乌苏里江流经这些低地。在很大范围内,在西伯利亚及内亚欧洲地段的交通活动通过利用河流之间的陆路可以补偿河流流向的不足。相应地,短途陆路的搬运可将西伯利亚北流大河的那些东西向大支流连起来,形成了东西移动的途径。然而,这些河流有限的通航季节(从南西伯利亚的6个月到北西伯利亚的3个月)又成了运输的一大障碍,尽管如此,封冻河面所形成的道路常常被用于陆路运输。在乌拉尔山以西,注入封闭里海的伏尔加河流域上的河流通过便利的陆路交通与流经俄罗斯平原的水系连起来。不过,伏尔加河每年有3—5个月的冰封期。

相对而言,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广阔内陆地带的大多数交通不可能使用河流和水陆联运,陆路实际上无可争辩地成了最好的运输方式。幸运的是,内亚草原的通行几乎没有自然障碍。在许多方面,狭长的草原地带、与世隔绝的绿洲、内亚大山脉的隘口和走廊都与海路、港口和运河起着同样的作用。

从不同的角度看,有限的海洋影响和偏北的纬度对内亚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地表上看,最大陆性率 3是该地区的特征,意味着在此遭遇了冬夏季最大的平均温差。内亚大部分地区的冬季寒冷或相当寒冷,夏季温暖或炎热。远离海洋,加之山脉阻碍了海洋气流的运行,导致森林地带以南的内亚地区缺乏潮湿气流的渗透。使干旱和温度问题更糟的是,欧亚大陆内部处在以蒙古为中心、每年冬季出现的高压地带,高压带来了晴朗的天空、零度以下的低温和无雨雪天气。干冷风来自高压脊,它影响着内亚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气候。

从该地区令人印象深刻的地理范围的意识中可以预见,在南缘贫瘠的荒漠和积雪覆盖的山峰与北部北冰洋附近荒凉的苔原地带之间,内亚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景观。由过渡地带分隔的森林、草原和荒漠完全按自然带的纬度方向排列。在景观上,很难想象还有哪两个地带的差别比西伯利亚泰加林的沼泽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光秃秃的沙丘更大。

除位置方面的原因外,内亚地理的多样性因多山的地形而扩大。分布在地理空间上,具有自然特色的大生态带可以在这一地区山脉的纵向坐标缩影上看到,在此,植物、土壤和湿气等海拔上的差异取代了自然带纬度的差异。东天山北部山脉地形的垂直生物带可以作为例子。 4在这些山脉的迎风坡或北坡,低坡草原可以延伸到海拔1600米的高度,在此,低坡草原与稀稀落落的树丛混在一起。以后,草原被一片向上一直延伸到2600米林线的松树林取代。在林线以上,植被开始减少,从高山草甸向光秃秃的岩石地带转变,在3600米以上是原始山地土壤,其最高峰和山脊常年被积雪覆盖。在干燥的背风面,或者说山脉的南坡,荒漠沿坡度向上一直延伸到它背面(即迎风坡)森林开始的相应高度。这些高海拔荒漠让位于亚高山草原,最后是草木不生的山坡。

除了垂直分层自然带的形成,与盆地毗邻的高耸山脉无疑也是导致突出差异的显著因素。在干旱地带,在源自附近山脉的河流两岸,翠绿的绿洲与周边荒漠或草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景观在干旱地带常常可以见到,促使这种景观形成的内亚山脉增加了这一地区地理的多样性。这类景观最明显的地区是塔里木盆地边缘、天山北坡附近的准噶尔平原,以及沿内亚南部山脉边界的黄土山麓平原。

内亚绿洲主要依靠为它们提供了生命之水的山脉。当平原上空很少降雨或根本不降雨的气团向上穿越山脉的迎风坡时,气团冷却下来,一旦达到了低饱和点,就常常在这些山坡和山的核心区降下暴雨,而在背风坡则有相对较少的降水。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高山作为蓄水池以季节性雪和长年累月冰川的形式将雨水积攒起来,冰雪到温暖季节解冻,以山溪的形式往下经过沙砾、山麓流入绿洲。即使更远的下游绿洲或三角洲(如阿姆河三角洲)都依靠山涧溪水。除了地理学上的湿度影响外,绿洲肥沃的土壤常常也是随坡度下流山溪的沉淀淤积物形成的冲积土层。在某种意义上,靠山绿洲代表了一种局部补偿型,补偿了中国新疆和蒙古利亚的大多数干旱地区,干旱的部分原因就是其周边被高山环绕。

应该指出沙漠绿洲与草原绿洲之间的区别:前者是包括塔里木盆地在内的那些绿洲,后者是与山脉毗邻的绿洲,如天山北缘或准噶尔。沙漠绿洲在地理意义上可说是与外界隔离,可以自给自足,而草原绿洲通过易于穿越的草地互相连接起来。在两类绿洲上的定居和密集农业与草原畜牧游牧之间的互补性贸易发展起来。而在抵御草原游牧入侵者的定期征服上,草原绿洲甚至比与之对应的沙漠绿洲存在着更大的困难。 5

在高原地貌的另一个极端,内亚地理的一些多样性还可以归结为低海平面地形,或归结为那些接近具有理想平坦度属性的土地的存在。前者最典型的例子是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吐鲁番低地,在此,地面水平低于海拔505英尺。 6免受严寒的地形保护、漫长而炎热的生长季节和绿洲的生活,它们共同使吐鲁番低地成为特别肥沃的古定居地,并以水果、瓜类和棉花著称。

在不同规模上,拥有地表最大沼泽地的西西伯利亚平坦低地具有使人产生疑问的区别。它们占去了从瓦休甘沼泽地(在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之间)到北冰洋海岸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其中一个明显的地理异常是这片水盈余的巨大地区紧挨着图兰低地北部的沙漠。尽管把西西伯利亚的水输送到这些沙漠地带的愿望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已经产生,这将部分地改善沙漠的地质环境,然而,以20世纪的技术这一问题尚无法解决。

矛盾的是,内亚地区如此广大,以致它包含了地理多样性和更大范围的地理统一性两个方面。空间一致性的显著表现形式是沿相同纬度的环境自然带的相对统一。例如,从太平洋海岸起,向西旅行6000英里都不会走出泰加森林。森林的南缘,草原地带从满洲里(Manchuria)一直延伸到匈牙利平原。虽然在绵延的草原带可以看到覆盖草被种类的变化,但草原各区段的物理地理的类似性比其差异性更加明显。

内亚地理在地形方面的一致性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即占主导地位的陆地在海拔上的变化相对平缓,山脉地带的地面具有连续性。俄罗斯平原与西西伯利亚、图兰低地连在一起汇成了一片大平原,大平原围绕着西起喀尔巴阡山、东以叶尼塞水系为界的巨大切割高地。依照惯例,乌拉尔山被认为是这一大平原欧、亚部分的分界线。然而,乌拉尔山的低海拔和易于穿越使这片大平原的欧、亚部分只有适度的地形中断。中亚以东,一条细长的干旱高地草原和高原从中国新疆西部边界山脉一直延伸到东北中心和太平洋海岸的黑龙江盆地,还经过了蒙古高原的南部和东部。这一地带相对较低的地形被蒙古荒漠边缘山区地带的天山和阿尔泰山,以及将蒙古高原与东北低地隔开的大兴安岭打断。

内亚山脉地带由大量形形色色的地质结构和不同时代的山系组成。但就地理位置而言,这些山脉在很大程度上是均衡的。除一些例外,内亚山脉从西南向东北 7呈直线绵延伸展几千英里,偶尔出现间断带;除了一些大山分脉偏离这一轴线外,这些山脉从高加索和中亚南部边缘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的东北角,其间穿过新疆、蒙古和东北。相对于这种明显的地质连续性而言,最大的例外是喀尔巴阡山。喀尔巴阡山与匈牙利平原和低矮的乌拉尔山接壤,乌拉尔山仅仅在其北端才像一座真正的山脉。

山脉地带海拔最高的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山,其最高峰达到了大约25000英尺。在一定程度上,内亚的许多山脉呈现出地理上的连接性,尽管结构上未必如此,它们以帕米山为中心,以弧形螺旋地向外延伸。呈弧形向西延伸的山脉包括高加索山、里海南部的厄尔布尔士山(Elburz)、中亚南部边缘的涅比特达格山(Nebit-Dag)和兴都库什山。这些山脉的最大高度在10000—18900英尺之间。从帕米尔向中部延伸的山脉可以提到的有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尽管它们不属于本研究的范围。从帕米尔中心向东辐射形成的巨大山脉带包括了环绕着塔里木盆地边缘高耸的昆仑山和阿尔金山(Astyn-Tagh) 8、甘肃河西走廊的南山山崖和蒙古高原边界的山脉。帕米尔山脉及其横穿阿尔泰山的支脉与延绵了1100英里进入新疆(在此获得海拔超过了24000英尺的高峰)的山顶积雪的那些高山的起点相连。山脉连续带从帕米尔—天山接合点以较低山脉的形式(其间一些大走廊使之间断)向东北延伸,最后抵达阿尔泰山。阿尔泰山深入西蒙古利亚,最高海拔几乎达到了14600英尺。在阿尔泰山与萨彦岭(在阿尔泰山西起点与贝加尔湖之间萨彦岭形成一个弧形)之间有蒙古利亚最高海拔稍稍低于13000英尺的大杭爱山和萨彦岭正南方的唐努山(Tannu-Ola)。这一山脉带继续向东穿越外贝加尔、雅布罗诺威山脉(Yablonovy Range)、斯塔诺夫山脉(Stanovoi),直到它转向东北经泰加森林和冻土带抵达白令海峡海岸。偏离这条西伯利亚轴线的许多余脉延伸到蒙古利亚、中国东北和俄国远东的南部。这类山脉包括了蒙古北部的肯特山(Kentei),它在地质上是雅布罗诺威山向南延伸的余脉,还有满洲里多山的边界。海拔相对较低的大兴安岭(海拔没有超过6500英尺)将满洲里与蒙古利亚分隔,甚至海拔更低的热河(Jehol)山脉也是通往中国北部平原的障碍。小兴安岭从北面包围了中国东北,西锡霍特山(Sikhote-Alin)和东北东部山脉从东面阻碍了满洲里和乌苏里低地通向太平洋海岸。如果注入黑龙江的松花江没有提供穿越小兴安岭的通道,如果辽河流域没有流经大兴安岭的地段,如果狭窄的海岸低地没有延伸到中国北部,那么,东北草原与邻近地区的隔离将远远超过现在的状况。

内亚气候一致性的突出表现是,从里海东岸到戈壁西缘有一块被沙漠覆盖的干旱地带。这条干旱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是撒哈拉大沙漠和中东沙漠在中纬度上的延伸,在这些沙漠中,内陆的位置和地形障碍取代了低纬沙漠的干燥信风成为致旱的主要因素。就气候而言,地理一致性的另一种类型是遍及内亚的冷或极冷的漫长冬季占据了主导地位。除南极洲外,地球上平均最低气温的记录在西伯利亚的东北部。例如,维科扬斯克(Verkhoyansk)1月份最低气温是华氏零下59度,有时候,气温会降到接近华氏零下100度。即使远在南方的蒙古乌兰巴托城(库伦),1月份的平均气温也达到了华氏零下17度。9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平均气温有向西逐渐升高的倾向,在内亚的欧洲地区几乎很少遇到凛冽的冬季。例如,阿拉木图和敖德萨1月份平均气温分别是华氏20和28度。10只有中亚南部边缘、高加索低地和沿海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在冰点以上。如上所述,寒冷的冬季和温暖或炎热的夏季综合起来被描述成大陆性影响,这也是内亚最普遍的热的特征。

通过定居文明的侵蚀和草原种植的开发,内亚文化疆域的范围在不断缩小,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教益是,对定居农业自然地理的约束既不准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确切地说,土地的使用方式反映了历史传统、社会面貌、技术支配状态,以及自然特征等相互的综合作用。随着这些告诫深入人心,对限制性可归因于自然环境特征的内亚农业,一些推广仍是可行的。在内亚发展定居农业,最重要的自然地理障碍是供水不足、生长季节短、土壤问题及险峻的地形。

在内亚浩瀚沙漠及大多数草原,由于靠天农业或扩展大灌溉网的不可能或不切实际,农作物的生长被局限在分散的绿洲。历史上频繁提到的,农耕进入草原的定期入侵主要发生在与中国长城毗邻的较潮湿的草地,而草地的大部分至今仍未发生任何变化。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带,妨碍农业发展的另一个自然问题是受到了源自沙漠或沙漠草原带频繁吹来的风暴或被称为苏柯维(Sukhovei)的强劲热风所侵蚀,苏柯维风发端于里海附近,它将经过的草地吹干。干旱地带土壤大面积的盐化是阻碍农业发展的另一个困难,对绿洲农业也是长期的问题。

冻土带和泰加森林地区比南部干旱地区更不利于定居农业的发展。在这些异常寒冷的地区,发展农业的众多障碍有生长季节短、永久封冻的土壤、巨大的沼泽和湿地。在这些人迹稀少的北部地区,农耕的障碍至今仍未能克服。

与供水不足、土壤盐化、水涝或封冻、干冷气候等相关问题相比,复杂地形导致的农业问题是相当温和的。如上述所讨论的,作为高地牧场和干旱地带的水源,山脉的积极作用超过了它限制耕地大幅度扩展和阻碍贸易等方面的消极作用。在内亚的许多地区,尽管地势起伏较大,包括冰封的北部土地和沙漠,然而,地形因素在发展定居农业的潜力方面是一个最小的问题。

相反,内亚土地更加适合于大面积的粗放农业,而不适合于与中亚毗邻的定居文明所采取的精耕细作。畜牧业在水草丰美地带的优势与驯鹿和狩猎在冻土带的优势很好地反映出利用土地的局限性及其机会取决于自然地理环境,同时也取决于技术、组织和内亚社会的价值标准。

内亚的自然带

将内亚细分为许多自然带是按自然地理分区的主要方式,这些自然带被视为包括自然环境相互关联部分的大范围的生态综合体。尽管这些地带以其上占主导地位的自然植物命名,但它们代表了包括气候因素、土壤、植被,以及水资源和地形等方面的整个自然系统。11这些地带中占支配地位的自然因素是气候,气候在其他大多数自然特征中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气候的核心作用从宽广自然带共同的边界上反映出来,还从由柯本等人区分、使用最广泛的气候分类系统的那些主要气候类型上反映出来。12在许多方面,自然带变化唯一重要的气候指标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率,或者可以称之为有效湿度。只考虑其中的一个因素而不顾另一因素可能是相当有误导性的。例如,在苔原地带,4英寸的降水量可能因为低蒸发量产生大量水分,而同样的降水量在戈壁沙漠也可能出现,那儿有强烈的光辐射和很大的蒸发量。一般而言,有效湿度的大小从北向南呈带状递减,在相当程度上与内亚自然带保持一致。13在北方,即内亚苔原带边缘,实际降水量比蒸发量大50%。而在另一极,沙漠地带的降水量是可能蒸发量的八分之一,草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比率也相当低。有效湿度线(指降水的60%与热诱导的蒸发一样大的地带)与高草草原(the tall-grass steppe)和森林草原的分界线对应。这条特别的有效湿度线从乌克兰草原的北缘一直延伸到贝加尔湖和中国东北平原的东北边缘。在有效湿度线与内亚南部边界之间地区,湿度问题普遍存在,尽管强度不同、类型各异。在这条60%的有效湿度线以北,热对人类活动的妨碍超过了湿度对人类的限制。14

在分别讨论各个自然带之前,还应该提到内亚自然地理区划的四个方面,它们使这些地带的边界不像地图学上根据粗略审视而假定划分的那样有清晰的边界。山脉地势中垂直的自然带这一特征前面已经提到。其他特征是:自然带上人类活动的限制,自然带边界的变化,明显的自然带与过渡带的类型。

总的来说,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景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反映林中空地、草原和森林草原的耕作、水资源的地理分布这三类变化),所以世界上许多人口稠密地区的自然带更容易以历史迹象去划分,而以当前的自然景观划分却很困难。例如,匈牙利盆地的草地显然是取代原始森林覆盖的一块古老的人工草地。15尽管存在着一些例外,但内亚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只有适度重要性的世界最广泛地区之一。就绝大部分而言,内亚的大规模侵犯,以及在潮湿草原和森林边缘的永久性旱地农业直到19和20世纪才发生。内亚的苔原、森林、草地、荒漠的大部分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着原始特征。

在这些区域生态综合体中发生的另一种变化可以归因于相对短期的气候波动。气候区的边界常常随湿度的短暂变化而移动,在相当小的程度上,还随热的条件而变化。相应的变化出现在自然带上。尽管并不局限于干旱地区,但在内亚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气候边界的变化特别明显,并反映了降水的年际变化与降水的大小成反比的气候法则。因此,草原和沙漠的低平均降雨量与每年有效湿度的剧烈变化有关,与这一地带边缘而不是中心发生的频繁变化有关。在某些情况下,区分以下情况是困难的,即由自然引起的边界位移,或通过诸如农业或草原过度放牧等行为导致的自然植被迁移所产生的界线变化。还要提到的是,气候变化是短期的,常常具有代偿性。它们没有为早期一些富有想象力的理论提供凭证,这些理论引用未经证实的长期气候变化,对内亚历史的变化寻求浅薄的解释。16

对于内亚自然带系统,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把明显地带与将苔原、森林、草原和荒漠地带更清楚分离的过渡自然带加以区分。从北到南,生长受阻的苔原植被逐渐让位于泰加森林广阔的针叶林,转而向南接近了混合林和落叶林地带。在森林和草原草地之间的过渡区被宽广的森林草原带占据。这一地带间歇性的树林覆盖向南依次递减,最终被草地的高草草原取代。在草原的干旱边缘地带,丰茂草地被沙漠过渡带(有时习惯称半沙漠)上稀疏的、相对来说分散的短草草地取代。由于四面都与过渡带密切相连,草原边界在两个地带之间缺乏精确或稳定的界线,草原一名常常(有理由地)指包含了三种草类的地带。沙漠草原逐渐汇入浩瀚的内亚

沙漠带

。即使在沙漠带中,也可以明确区分极端干旱或特别干旱的沙漠,正如经常没有降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有些湿润的内亚沙漠。17可以肯定,内部变化在各自然带内发生,但它们不足以破坏这些自然带的基本统一性。

苔原18

苔原是内亚最北端的自然带,占据了从拉普兰(Lapland)至白令海峡(Bering Straits)、围绕北冰洋的海岸平原和山脉,以及西伯利亚东北角南下至堪察加半岛(Kamchatka Peninsula)的地区。就绝大部分地区而言,苔原是一块以稀疏和基本无树植被为特征的北极荒地,植被主要由诸如苔藓、矮灌木、长出浆果的矮树丛等多年生植物组成。在一些地方可以见到极小的白桦树。苔原地区的气候相当寒冷,冬季气温可降到华氏零下100度。夏季短而凉爽,7月份的平均气温低于华氏60度。强烈的北极风横扫没有任何保护的苔原。邻近北极的寒流也使附近陆地经常出现多云和雾的天气。虽然苔原降水较少,但蒸发量很小,使这块贫瘠的永久冻土带产生涝渍,也使这一地带的某些地区形成了深而持久的积雪,特别是西西伯利亚的苔原。驯鹿是苔原带的主要动物,它们在稀疏的苔原植被上自由生活,为在这片居民稀少地区艰难生活的诸族提供了特殊的供给品。他们还通过猎取诸如狐狸和旅鼠之类可提供皮毛的动物补充了放牧驯鹿的不足。

苔原带展示了自然区域系统特有的过渡变化的类型。以厚密灌木丛为主的灌木苔原逐渐取代了北部光秃秃的北极苔原,它转而又让位于森林苔原,在森林苔原可以见到零星出现的针叶型树林。

森林带

泰加森林的针叶林不仅构成了这一地带的主导性特征,也是世界上森林覆盖面最广阔的地区。针叶林景观的树木从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起,沿着一个连续不断扩展的区域延伸至鄂霍次克海(Okhorsk),距离将近6000英里。在北极圈与其南面的黑龙江上游流域和贝加尔湖之间,南北方的最大宽度达到1700英里。此外,山地针叶林还渗入蒙古利亚和满洲的北缘。在此巨大的森林带,大量的区域变化发生在树木的优势种群中。挪威云杉、松树和冷杉支配着欧洲部分,而在乌拉尔山以东,耐寒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是最优秀的,它们非常适合于永久冻土带。就在针叶林南侧的森林带,或者见到了混合林带,像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中国东北,或者可以见到显示亚洲边缘特征的、相对比较窄的阔叶落叶林带。西伯利亚最惊人的生物特征是长度超过了1500英里的细长的白桦林带,它把针叶林与森林草原隔开。在远东,把东北平原上的大草原和乌苏里江盆地与山地针叶林隔开的是宽广的橡树、白桦树以及混合针叶落叶林带。在区域或更小范围内出现的主要差异也发生在针叶树木覆盖浓密的地区,以及森林带的其他地方。相对于北方的一些地区而言,大部分地区只有不阻碍交往的分散森林或一棵棵树木;而在北方的一些地区,浓密的森林覆盖,崎岖的地形和涝化的土壤成为局部运动的障碍。

针叶林具有以严寒冬季和短促凉爽夏季为特征的亚北极气候,1月份的平均气温从北方雅库特斯克(Yakutsk)的华氏零下40度到南方赤塔(Chita)的华氏零下14度,夏季7月份的平均气温均衡在大约华氏65度。总的来说,由于低蒸发量弥补了有限的降水量,因此,这是一个相对潮湿的区域。针叶林和苔原带的严酷气候导致了占据针叶林大部分地区的、巨大和永久冻土带的形成。这些土壤由表层的解冻带和表层下面坚如岩石的未解冻带组成。由冻土层产生了排水问题,夏季,融化层成了阻碍陆路运输的泥泞海洋。在东西伯利亚针叶林的中部和北部,在寒冷的季节,陆路是首选的交通。相反,在温暖的季节,河流网大范围的解冻致使河上运输成为此时节最好的方式。幸运的是,西西伯利亚只有北部边缘处在这条冻土带上,即使在冻土带上占据了优势的叶尼塞河东部地区,在强度上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终年封冻的土地从北向南逐渐解冻,直到多年冻土只出现在被解冻的南方针叶林带围绕的一些零散的岛屿上。然而,即使在不常年结冰的地区,覆盖整个针叶林的灰化土也是不肥沃的。19

在乌拉尔山以东,森林带可以分为四大自然地理区:通过鄂毕—额尔齐斯河水系排水的大范围西西伯利亚低地;从叶尼塞河到勒拿河宽广流域之间严重分割的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及该地区多山的南部边界;占据勒拿河以东及东南主要景观的一连串白雪覆盖的山脉;以太平洋和延伸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鄂霍茨克海为界的低地。正如上述讨论的,这些地理学上的次区域利用西伯利亚北流河的东、西支流和通过有相对较短的分隔、存在了几个世纪的陆上运输互相连起来。然而,西伯利亚河流的上游至少有半年的封冻期,在北极圈出口附近至少有9个月是封冻的。下游被冰阻塞的时间比上游长,由此导致了每年的大洪灾。

传统上,森林带已经成为饲养驯鹿和狩猎的地区。它是许多大型动物的栖息地,其中有赤鹿、鹿、熊、山猫,以及西伯利亚南缘和中国东北闻名遐迩的老虎。然而,诸如黑貂、狐狸、貂鼠和随处可见的松鼠等可以提供皮毛的小动物,对俄国早期的迁移运动所产生的诱惑更大。

草原带

草原带以草地或典型草原区的大草原为中心。在其北面,湿润的森林草原过渡带将草地与连绵不断的落叶林带或混合林分开,并兼有两个地带的植被特征。在较为干旱的草原南缘,沙漠草原的矮草充当了内亚大草原与沙漠之间的生物分区体。一般而言,草原草被的丰富程度随远离内亚沙漠的距离而增加。这一概括也可以引申到向上直抵山脉森林起点的纵向带地貌。

有树草原(或者说森林草原)是一条弯曲的狭窄带,它从北乌克兰经北哈萨克斯坦,一直到西西伯利亚平原和蒙古高原的南缘,在此地带上,草与落叶树杂生在杭爱山、肯特山适度上升的山坡上,还在阿尔泰山的较小范围上出现。匈牙利平原也可以归为有树草原。

实际上,这一地带的各种特征都表现出它处于森林和草原地带的中间位置。草甸草原(或混合草原)构成了其典型地貌,最初,羽毛般覆盖的草被星罗棋布的落叶树隔得断断续续的。在西方是橡树,在东方取而代之的是桦树和白杨林。森林草原的地貌大多数是肥沃的退化黑钙土。气候也具有森林和草原两个地带的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相当温暖。森林草原比与之相邻的森林有较高的蒸发率,而比草原有更大的降雨量。以年平均降水量60%到99%蒸发率,就导致了相对较低的有效湿度。

与过渡边界相比,草原地带是一个有明显特色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从黑海北岸地区到中国东北平原的宽广草原带。在内亚西部,草原主要的次区域包括乌克兰、北高加索和南乌拉尔山区,以及哈萨克(或吉尔吉斯)大草原。东部草原包括蒙古利亚东部和中部绵延不断的草地和中国东北平原。此外,天山和准噶尔边界的阿尔泰山逐渐升高的草原与郁郁葱葱的伊犁河谷同样也应该在此之列。

草的不间断覆盖是草原带最显著的特征。虽然这些草地在类型和质量上有变化,但共同的特征是饲料基地,它们为畜牧游牧业提供了大量易于使用的饲料。草原的黑土地区一般由高羽状草、牛毛草和杂草覆盖。在草原较干旱的南部地段,不同品种的羽毛草和其他谷类植物在生物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通常从5月到秋季,不同的草类在草原各地连续不断生长,提供了广泛的饲料条件。

除了丰富的牧草外,土壤肥沃是草原的又一个特征。在从乌克兰延伸到西西伯利亚阿尔泰山脉开始的地方发现了非常肥沃的黑钙土,或称黑土。大面积的黑土带在东部的东北低地中心也有发现。乌克兰南部和哈萨克草原像几乎所有的蒙古草原一样有相对肥沃的深栗钙土。在草原带的干旱南缘,淡栗钙土占据了优势。

草原的气候属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在漫长的冬季,北极气团侵入草原,使草原的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降至华氏零下10至10度。欧洲部分的草原是草原带上最温暖的地段,1月份的平均气温是华氏20度。由于蒙古草原所处的内陆位置、山的边界、晴朗的天空和深受蒙古高压带影响的冰冻天气,冬季最严寒的草原地段在蒙古。正如上文提到的,乌兰巴托1月的平均气温达到华氏零下17度,而一年中月平均气温在摄氏0度以下的时间有6个月(10月至次年3月)。在准噶尔草原的乌鲁木齐,1月的平均气温是华氏5度,在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1月份平均气温降到华氏零下4度,此两地在一年间有5个月的平均气温在冰点以下。相反,草原夏季气候普遍温暖,几乎整个草原地区7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华氏65至 75度之间。尽管在欧洲草原,夏季比草原带的其他地方要长些。应该特别注意东北的异常气温。在冬季,由于冷风从蒙古季节性高气压一直吹到太平洋的陆地,泰加林型气候盛行。反过来,温暖而多雨的夏季随太平洋气团移向邻近地区而开始。在向内陆推进时,夏季季风的影响迅速被驱散,蒙古的大部分和新疆草原只获得中等强度的夏季降水,降水的大部分源自大西洋。

内亚草原是一个湿度不足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至20英寸。欧洲草原和中国东北草原的降水量处于上限,而蒙古的大部分和新疆草原的降水量接近较低数。从整体来看,草原带的降水量只有蒸发量的30%到59%。幸运的是,湿度问题并非像从这些数据猜测的那么严重。许多大河水系流经西部草原,这些水系都有密集的支流网络。在欧洲草原上,这些河流包括多瑙河、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及其他河流。至于东部,鄂毕—额尔齐斯河水系注入哈萨克草原。东部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内流地带,只有黑额尔齐斯河和蒙古北部边缘的河流(特别是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以及辽河和黑龙江支流松花江等河流注入海洋。然而,从水文学来看,还存在着其他的补偿。准噶尔草原从湿润的欧洲气团受益,细长的草原绿洲常常得到从近旁天山北坡流下的河水。在蒙古草原,水位与地表相当接近,已经被利用了几个世纪。最后,草原的湿度问题主要与种植农业有关,与这一地带兴旺发达的畜牧游牧业没有多大关系。

除草原植被外,草原大部分地区相对平缓的地势也有利于草原运动的总体缓和,即使山区低海拔草原带也易于穿行。主要的地形差异是草原东部的高海拔,尽管这些抬升的地区实际上都被山围住,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或略有起伏。例如,蒙古高原从附近平原的底部急剧上升,平均高度达到了海拔5000英尺。然而,除了山间草原外,蒙古高原的大部分草原伸延地在地势上只有中等程度的变化。

在南面的干旱边缘,草原牧场融入了沙漠或半沙漠草原的断断续续的矮草草甸之中,沙漠或半沙漠草原成为从草原进入沙漠的自然过渡带。沙漠草原带始于里海北岸,占据了经新疆、甘肃草原,以及蒙古利亚南部和西北部的宽广地带。在中亚,沙漠草原带将草原与图兰沙漠分开,而在东部,它把潜在的戈壁沙漠及其延伸部分与蒙古草原分开。在沙漠草原的淡栗钙土层,主要植被是羽草草甸和苦艾。这里是大陆性气候,而夏季比草原带热一些,这一点从7月份的华氏75至80度的平均气温反映出来,冬季也没有草原那样严酷而漫长。年降水量在6至10英寸之间,降水量只占蒸发量的13%到29%。这一数字使沙漠草原被列入干旱地带。著名的甘肃走廊,即一条宽不到50英里长600余英里的结构性洼地,位于这条干旱地带的两条平行山脉之间,甘肃走廊上分布着一系列出产丰富的绿洲,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邻近的南山。绿洲系列提升了甘肃走廊作为干旱地区大通道的地位。比较而言,把沙漠草原上更干旱的边缘与真正的沙漠加以区分,比把湿润的沙漠草原与草原带的草原进行区分更加困难。草原带的三个地区养育了多种动物群。然而,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是游牧民驯养的动物。当然,草原的马闻名世界,在沙漠和诸如甘肃走廊这样的沙漠草原,巴克特里亚双峰驼的饲养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草原带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宜放养牛、绵羊和山羊。沙漠带

一条巨大的沙漠带覆盖了从里海到戈壁东缘和内蒙古鄂尔多斯沙漠的内亚南部大部分地区。沙漠带的中亚地段主要由图兰低地占据,图兰低地环绕着具有大面积沙丘的卡拉库姆沙漠和具有稳定的砂、石地面的克孜尔库姆沙漠。植被密集的阿姆河冲积平原将以上两大沙漠隔开,锡尔河沿岸的落叶林带起到了与它相同的作用,它把克孜尔库姆沙漠与朝向西北的卡拉库姆沙漠分开。中亚干旱带延伸到巴尔喀什湖以西荒凉的别特帕克达拉(Betpak-Dala)高地和巴尔喀什湖以南的萨雷耶希库特劳沙漠(Sary-Ishikotrou) 20的巨大沙化区。在中亚西端,乌斯秋尔特高原从咸海西岸和里海卡拉博加兹戈尔(Kara-Bogaz-Gol)水湾东部边缘急剧上升,与邻近的卡拉库姆沙漠相比,乌斯秋尔特高原更加贫瘠。

在卡拉库姆和克孜尔库姆沙漠的中心区,以及咸海以东以南地区,每年获得的降水量不足4英寸。然而,在中亚沙漠带的一些外缘地区,年降水量高达8英寸,以春季降水量最大。即便如此,降水量也只是当地蒸发量的大约15%。中亚的普遍干旱导致了地貌的盐化和土壤的高度盐碱化。然而,通过灌溉可以变成肥沃土壤的灰色沙漠土壤比比皆是。幸运的是,中亚最好的土壤分布在南部山脉山脚的绿洲和大河的冲积扇平原上。这些肥沃绿洲主要在黄土山麓平原上发展起来,其中,由锡尔河灌溉的有费尔干纳盆地、塔什干绿洲,阿姆河和泽拉夫善河流经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绿洲。此外,阿姆河三角洲的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哺育着生活在三角洲的人类。中亚河流有两个流量最大的时段,首先是基于降雨高峰和低坡融雪的春季,其次发生在冰川融化的仲夏。绿洲被生长着稀疏植被的沙漠环绕,沙漠中主要生长着灌木和半灌木植物。

季节和昼夜温度变化明显,它们构成了中纬度中亚沙漠的特征。然而,冬季一般很短,在南缘地区,冬季只有一两个月的温度在冰点以下。在南方,夏季炎热,7月的平均气温超过了华氏85度。在个别日子,温度高达华氏120度。

经过一组山脉的阻隔之后,沙漠带继续向东,被天山及其相邻沙漠草原分隔为两个沙漠带。它们在塔里木盆地的东部出口汇合,然后继续向东延伸,形成了一系列不间断的沙漠,其中,蒙古南部的戈壁最为突出。这些高海拔的中纬度沙漠具有干旱、严冬酷夏,以及季节和昼夜温度悬殊等特征。虽然各类沙漠混杂的情况普遍,但一般来说,在西部,这类沙漠的表面由沙覆盖,在中部戈壁由石子和沙砾覆盖,在东部阿拉善和鄂尔多斯沙漠由沙和砾石覆盖。

塔克拉玛干沙漠占据了封闭的塔里木盆地中心区,在盆地边缘,有高度时达300—400英寸的移动沙丘。除了注入罗布泊(Lobnor Lake)的塔里木河及其支流沿岸生长着茂密的柽柳属植物(tugay)植被外,这一巨大沙丘带几乎没有植被。由于远离海洋,加之周围高山地形对海洋气团的阻碍,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它一年中获得的降水量不足2英寸,在很多年份甚至完全没有降水。与之相反,在沙漠的南、北两缘,与昆仑山、阿尔金山、帕米尔山以及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天山内部山脉相连的一些肥沃绿洲构成了一个跳板系列。在南部和西部,这些绿洲有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克里雅(Keriya),以及位于塔里木河断断续续支流上的其他绿洲。诸如库车、阿克苏这些更小的绿洲与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界上的天山南坡相连。在天山与准噶尔盆地中部的阿勒泰山之间发现了一个面积不大的沙和砾石沙漠,草原将它与两个山脉隔开。

沙质沙漠与石头—沙砾沙漠之间的过渡地在荒凉的北山沙漠中,正好在塔里木盆地的外面。这一无水沙漠及其附近地区,包括甘肃走廊西部边缘,表层有着闪亮的黑色鹅卵石,它给这些贫瘠的沙漠土地带来了黑色戈壁的名称。另外,这一地区经常有强风暴,尤其是在过渡季节。

尽管沙丘只覆盖了蒙古戈壁沙漠表层的一小部分,但看上去好像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漠平原,它获得的年降水量不足4英寸,实质上含有石头和砾石的表面产生一个沙漠的路面。在很大程度上,底层的沙子和粉土因风蚀而移动,显然,在中国长城的南面堆积成了黄土丘陵。戈壁的表面在地形模式上显示出巨大变化。特别显著的是,这些土地被相对较低的山脉和丘陵分隔成广阔的盆地。反过来,这些盆地又有相对浅的,无法向外排水的洼地,在这些洼地中形成了间歇性湖泊和盐湖。戈壁的某些地段既没有植被也没有土壤,而在另一些地段则生长着梭梭灌木和草类作物。

再往南,戈壁融入了甘肃走廊北部的阿拉善沙漠及位于长城以北的黄河拐弯处的鄂尔多斯沙漠。阿拉善沙漠西部被称为小戈壁,它由表层有稀疏植被的大面积砂石构成。在戈壁的东部边缘以长着灌木植被的沙丘为主。鄂尔多斯沙漠是一个巨大的几乎没有被阻断的一望无垠的固定沙滩和沙丘,大部分地区没有植被覆盖。这些沙漠中的一些干涸河床形成了洼地,上面长着稀疏的杂草。

在讨论位于从帕米尔到阿尔泰山分界山脉两侧的这些干旱和半干旱自然带的自然地理差异和相似之处时,还应该强调穿越山脉之间的交通或相互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可行性。尽管这些山脉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度和地貌模式,但穿越它们的大通道仍然存在,并且一直频繁地发挥着作用。穿过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和绿洲的路线从喀什噶尔延伸,经高耸入云的捷列克通道和宽阔而蜿蜒的帕米尔山谷可以穿越雄伟的帕米尔高原,直抵出产丰富的费尔干纳盆地。穿过固尔扎(Kuljia)21的一条北方路线经富饶的伊犁河草原,穿越天山的平行山脉,把巴尔喀什湖与经甘肃走廊、吐鲁番盆地和乌鲁木齐的距离很长的重要线路联系起来。这条线路的一个更重要的变化是使乌鲁木齐成为穿越著名的准噶尔盆地大门的一个小站。准噶尔盆地大门位于天山延伸地准噶尔—阿拉套山与巴尔鲁克山(Baylyk Maili)之间。准噶尔盆地大门通往七河地区(谢米列契耶,Semirechye)和地域辽阔的哈萨克斯坦草原。这一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起于艾比湖(Ebi-Nor)附近东部通道的地方强风区,这些风比较温暖,即使在冬季也足以融化地面的积雪。

在巴尔鲁克山与阿尔泰山之间有两条山间走廊。其中之一是楚古恰克线(Chuguchak,即塔城),它的北部边界是塔尔巴哈台山脉。交通更加频繁的另一条是朝东北方横穿草原的线路,它沿阿尔泰山南坡,顺着流向斋桑(Zaisan)湖的黑额尔齐斯河的宽广河道延伸,最终抵达哈萨克斯坦草原和西西伯利亚草原。一般来说,在内亚不同自然带上的南北运动,或者碰到了较少的自然障碍,或者在遭遇阻碍地形干扰之时,与上述讨论的东西交通遇到的那些困难相比,不需付出更大的艰苦努力就可以克服。

1 本文译自丹尼斯·辛诺主编的《剑桥早期内亚史》(Denis Sinor,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原文题目为“The natural zones of Inner Asia”, 出自该书第二章第19—37页。罗伯特·塔斐系地理学家,此处引文系他发表的《地理背景》(The Geographic Setting)一文。——译者注

2 早期经丝绸之路运输活动的一部分很有可能是经印度洋港口,见布尔努瓦夫人(Boulnois),1966年,第40—60页。

布尔努瓦夫人系法国汉学家,参考书目中没见到布尔努瓦夫人1966年的著作,此处引文可能是她1963年的著作《丝绸之路》,此观点在《丝绸之路》第4章中出现,见《丝绸之路——西方发现中国丛书》,耿昇汉译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译者注

3 陆性率是用来量度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气候之间区别的指标,即在陆地与海洋上温度的上升幅度差别,在大部分地方,陆性率可以解释平均气温及1月至7月间气温的改变。——译者注

4 地理研究所,1969年,第1卷,第236—237页。

此处指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A. A.格里戈里耶夫的倡议下,于1918年成立,是一个综合性科研机构。1963—1972年出版了《苏联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丛书》,共15卷。——译者注

5 欧文·拉铁摩尔,1940年,第155—158页。常常伴随着征服草原绿洲的情况是,畜牧游牧的侵入取代种植业。

此处指《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美国地理社会系列研究》(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Research series)第21卷。——译者注

6 地理研究所,1969年,第2卷,第4页。

7 此处原文是西北,可能有误,似乎应该是东北。——译者注

8 Astyn-Tagh疑为阿尔金山(Altyn-Tagh),第22页也是如此。——译者注

9 穆尔扎耶夫(E. M. Murzaev),1954年,第237页。

穆尔扎耶夫是俄国历史学家,著作有:《在遥远的亚洲》(1956),《在亚洲腹地》(1990)。此处指1954年著作:《蒙古人民共和国:物理—地理描述》(Die Mongolische Volksrepublik:Physisch-geographische Beschreibung),译自俄文。——译者注

10 韦恩斯泰特,1972年,第4卷,第283、288页。

韦恩斯泰特(Frederick L. Wernstedt)系美国人类学家,此处引文为《世界气候数据》(World Climatic Data)第4卷。——译者注

11 对自然带做了最经典研究的学者是贝尔格,1950年。

贝尔格(Lev Berg)系苏联自然地理学家,首先提出景观学说,认为自然带及其景观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他还提出气候分类,并以自然植被带划分和命名世界气候。著有《苏联景观地带》(1931)、《苏联自然界》(1950)等。此处1950年著作指《苏联自然界》(Natural Regions of the USSR)。——译者注

12 柯本与盖格尔合著,1930年。

弗拉迪米尔·彼得·柯本(Wladimir Peter Köppen)又译科本,德国气象学家、气候学家、地理学家、植物学家,其中以气候方面的成就最大,发明了柯本气候分类法(Effektive Klimaklassifikationen),成为广泛使用的气候分类法。盖格尔(R.Geiger)系德国气候学家,1927年首次提出小气候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出现一批研究小气候的专著,作为气候学一个重要分支的小气候学形成,小气候学研究内容主要是局部地区近地气层和土壤上层气候。此处著作是柏林出版的、柯本与盖格尔合著的4卷本《气候学手册》(Handbuch der Klimatologie)。——译者注

13 此段中的降雨蒸发率引自格里戈里耶夫与布迪科(Rudyko)1960年合著的文章。

A. A.格里戈里耶夫(A. A.Grigoriev)系苏联地理学家,苏联地理研究所首任所长,倡导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综合定位研究的思想。1926年发表《地区综合研究》一文,提出的自然—人为综合体的概念模式,1936年又提出建立自然地理学新分支——化学地理学的想法。继格里戈里耶夫之后,苏联学者在水文化学地理、景观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做了较多研究,其中元素迁移转化规律、生物地球化学等学说和生物地球化学区划等理论成为化学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布迪科(此处的Rudyko应该是布迪科Budyko)系苏联物理学家,全称麦克海尔·I.布迪科(Mikhail I. Budyko),他在列宁格勒的地球物理观测台提出,每年将几百万吨二氧化硫投入平流层。此处指两人于1960年合著的《苏联气候分类》(Classification of the Climates of the USSR),载《苏联地理学》,第1期,第3—23页。——译者注

14 胡森,1966年,第38页。

胡森(D. J. Hooson)系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认为人口地理学不必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按他的观点,人口地理学会成为整合地理学的趋势,著有《人口地理世界分布形式》等书,此处指1966年出版的《苏联——人口与地域》(The Soviet Union: People and Regions)。——译者注

15 庞兹,1961年。

诺尔曼·庞兹(Norman J. G. Pounds)系地理学家,此处引文为1961年的著作《匈牙利平原的土地利用》(Land Use on the Hungarian Plains),载入他本人主编的《东欧地理学文集》(Geographical Essays on Eastern Europe),即印第安纳大学,《俄国与东欧丛书》第24卷,第54—74页。——译者注

16 这种方法的一个例子是亨廷顿,1917年。

埃尔沃斯·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系美国气象学家,1903—1906年间在印度北部、中国塔里木盆地等地考察,1907年在波士顿发表划时代巨著《亚洲的脉动》(The Pulse of Asia),此书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变化与天气的异变有极大关系,例如东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北宋时期契丹与女真族。1917年他在《经济季刊》上发表《气候变化和农业衰落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一文。此处引文从年代看应该是后文,但本书第430页第2章的参考文献写的是1917年的《亚洲的脉动》,可能误为1917年。——译者注

17 梅格斯,1953年,第203—210页。

彼微里尔·梅格斯(Peveril Meigs)系气候学家,他将地球的干燥地区分为特干燥(年降水量100毫米以下)、干燥(年降水量250毫米以下)和半干燥(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3类。此处指1953年《干旱区水文》(Arid Zone Hydrology),《世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气候分布图》(World Distribution of Arid and Semi-Arid Homoclimates)。——译者注

18 有关此地区的许多讨论基于:贝尔格,1950年;苏斯洛夫,1961年;穆尔扎耶夫,1954年,1958年;阿努钦,1948年;王启无,1961年;谢觉民,1973年;另,科学院1974年编制的两个地图集特别有用。

贝尔格,《苏联自然界》,1950年;苏斯洛夫(S. P. Suslov),《亚洲俄国的自然地理》(Physical Geography of Asiatic Russia)英译本,旧金山1961年版;穆尔扎耶夫,《蒙古人民共和国:物理—地理参考》,1954年;阿努钦(U. A. Anuchin,1913—1984)系苏联地理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曾提出“统一地理学”的观点,反对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隔,反对把经济地理学看成是纯粹的经济学科,主张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统一,1960年发表著作《地理学的理论问题》,书中抨击了“非人文”的自然地理学和“非自然”的经济地理学,此处指《地理论文评审》(Geograficheskie ocherki Man hzhurii),莫斯科1948年版;王启无系中国植物学家, 1939年发表《云南植被的初步研究》,著作是 《中国森林:草原和沙漠植被调查》(The Forests of China with a Survey of Grassland and Desert Vegetation),1961年;谢觉民系浙江上虞人,旅美地理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1973年美国麦克乐公司出版了他的《中国地图集》。——译者注

19 落叶树林带和混合林带的大部分地区有更肥沃的灰棕色灰化土,它们比针叶林的灰化土更加不易滤走(即它们的上层有不被剥夺的矿质营养)。

20 疑是萨雷耶西克阿特劳沙漠(Saryesik-Atyrau Desert),地处伊犁河下游,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译者注

21 伊宁市原名固尔扎,得名于固尔扎庙。——译者注

欧亚草原游牧政权的出现与成熟1

——精英封堆的发展与衰落林俊雄(Hayashi Toshio)著 卓文静、刘文锁译

导言

欧亚草原(Eurasian Steppes)上何时开始出现骑马游牧民族的政治和军事权力?有些学者认为,骑马的原始印欧人(Proto-Indo-European)与强大的军事权力一起,于公元前5000年晚期至前4000年间出现于欧亚草原的西部。2另一些学者认为,骑马人间的战斗仅仅是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的初期。3库兹米娜(E. E. Kuz’mina)提出,青铜时代的末期(公元前12—前9世纪),一场生态和经济的危机迫使一些草原部落转以游牧业为生,此过程完成于斯基泰时期(Scythian Period)。4

在古代世界,统一王国的第一个君主通常会兴建纪念性建筑,如雄伟的陵墓。这些气势恢宏的建筑是引导民众了解王国起源的象征物。埃及古王国时代早期的国王们修建大型金字塔。在安纳托利亚(Anatolia),最雄伟陵墓的墓主是弗里吉亚(Phrygian)和吕底亚(Lydian)的国王们。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兴建了巨型的陵墓。在朝鲜,新罗早期的国王们修建了大墓。在日本,最大的古坟建造于古坟时代的早期,即3世纪下半叶至5世纪。古坟规模的不同清晰地反映了墓主人的地位差异。我们可否于欧亚草原中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呢?5

在蒙古,发现了许多被圆形或方形的石围墙环绕的石堆,它们规格不一,蒙古的考古学文献里将它们称为“克列克苏”(khereksur)。6克列克苏的年代7和功能目前尚不清晰。一些考古学家相信,克列克苏不是墓葬而是祭日的遗址。譬如,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境内的乌鲁格·霍仑(Ulug Khorum,大封堆)克列克苏,以圆形克列克苏为中心,环绕排列成放射线状的若干列石头,类似装有辐条的车轮或太阳。8

从许多方面来看,这些克列克苏,特别是规模较大者,也许可以视为最初的游牧政权象征。日蒙联合考察队9设定的考察目标,是阐明克列克苏的年代和功能,探讨游牧政权的起源。图1 围绕乌兰乌石山的I—X组遗迹(高滨秀等人,2006)

乌兰乌石I组(Ulaan Uushig I)

乌兰乌石I组位于木伦市(Mörön)附近的乌兰乌石(“红肺”)山山脚,在乌兰巴托市西北550公里处,地处库苏古尔省(Khövösgöl Aymak)的中部。经过我们考古调查,在山的附近共发现了10组各类考古遗迹(I—X)(图1),主要集中于山的东部和南部,山北没有考古遗存。这些遗迹组环绕着山分布,类似于环绕克列克苏分布的石堆。

在每一组遗迹中,均包含不同规格的克列克苏,包括大型(图2)、中型和小型。一般而言,较大规格的克列克苏位于地势稍微低平的山脚,较小的位于地势稍高的斜坡。规格差别也许揭示了社会组织的等级体系。图2 乌兰乌石V组,最大的克列克苏,带圆形石圈和成百的石堆(林俊雄摄影)

我们主要考察了乌兰乌石I组(北纬49°39′32″,东经99°55′42″),其中包括了15座克列克苏、15通鹿石和许多小型石圈和石堆(图3)。其中的一块鹿石因为雕刻有人面而广为人知(图4、5)。10俄罗斯考古学家沃尔科夫(V. V. Volkov)和诺夫戈罗多娃(E. A. Novgorodova)于1970年曾考察过此遗址。11他们绘制了遗址的平面图和复原图,在一些鹿石周围做了小范围的考古发掘。但是他们的平面图和复原图不够精确,他们将此遗址命名为“乌石之南”(Uushkiin-Uver)。由于今天我们了解到乌兰乌石山的南部存在若干组遗迹,所以,我们将此遗址更名为乌兰乌石I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