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运输管理专业(行车)基础知识与规章导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00:37:15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交通大学 呼和浩特铁路局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铁道运输管理专业(行车)基础知识与规章导读

铁道运输管理专业(行车)基础知识与规章导读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铁道运输管理专业(行车) 基础知识与规章导读

作者:北京交通大学,呼和浩特铁路局

排版: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

ISBN:978-7-113-22134-8

本书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内容简介

本书为铁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用型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六章,包括基础知识和规章导读两大部分。基础知识包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规章导读包括《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高速铁路部分)》、《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铁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铁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用型系列教材编委会

顾 问: 张星臣

主 任: 司银涛 田春亮

副主任: 肖桂平 谢 辉 郝高俊

委 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 宁 田 地 代立强 刘汝强 刘 堃 刘 睿 刘 壁    齐世梁 李 宁 李春龙 李晓宇 李瑞林 吴 颖 张双柱    张立新 陈俟聿 赵志强 姜 红 袁明泽 徐雨中 郭立平    郭宝慧 郭润兰 高建民 曹晓彤 曹雁征 银 俊 宿文义    蔚文新 操 华 魏秀琴

编委会办公室

主 任: 杨彤彦

副主任: 高翠香 刘东沈 崔忠文

成 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玉花 刘迎松 刘 哲 刘晓玉    邢长青 孙文权 张 震 韩玉霞

本书编写人员

主 编: 王林贵 高翠香 王武民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和未来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明确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见党和国家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全日制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服务型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主要途径。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等继续学历教育必须打破重传承、轻创新,重专业、轻职业,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开发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为重点,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直接诉求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交通大学长期致力于铁路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着力提高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质量。北京交通大学与呼和浩特铁路局密切合作创新继续教育培养体系,对接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围绕铁路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设计知识结构、能力体系,产学合作设置贴近岗位需要和体现铁路发展最新技术要求的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技术能力,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铁路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

为适应铁路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针对铁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设计,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的递阶式模块设置,整合为公共基础课、基础知识与规章导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四个部分,结合继续教育人员已具备一定专业生产实践能力的特点使基础原理、专业知识和规章要求融汇贯通,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北京交通大学携手呼和浩特铁路局共同组织编写铁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用型系列教材,契合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与上述知识体系设计相匹配。教材分为基础知识与规章导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大系列,按专业分别编写。为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要求,铁路局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加教材编写。本套教材将在铁路高等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书为铁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用型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六章,包括基础知识和规章导读两大部分。基础知识包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规章导读包括《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等内容。为便于教学和使用,每章均配有复习思考题。

由于编写水平有限,教材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委会2016年7月基础知识第一章理论基础知识

本章是理论基础知识内容,包括运筹学概述、管理学概述、计算机应用基础三部分。运筹学是包含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与某一系统的最优管理有关的问题,帮助决策者解决那些可以用定量方法和有关理论来处理的问题。管理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不仅适用于营利性企业,也同样适用于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和公共事业单位,通过学习管理学,可以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铁道运输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应该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使用,而且还要了解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应用于自己专业的学习与工作。第一节运筹学概述

运筹学是近代形成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其主要思想是运用数学模型方法研究各种决策问题的优化途径及方案,为管理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运筹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有组织系统的管理问题及其经营活动,目的在于改善并解决决策管理、生产经营、优化分析等工商管理领域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即针对所研究的系统,求得一个合理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佳方案,发挥和提高系统的效能及效益,最终达到系统的最优化目标。

一、运筹学的起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筹学作为一门现代的新兴学科,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运筹活动。20世纪40年代的初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紧张的时期。当时,英美两国都发明、创造了包括有雷达、火炮、深水炸弹等一批新式武器。但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武器却远远落后于这些武器的制造。为此,英国军事管理部门招来一批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科学家,在1940年8月成立了一个跨学科的11人小组,称为“OR”小组,标志着世界第一次开始正式的运筹学活动。随后,美国海军反潜艇部队以深水炸弹的起爆深度和反潜艇策略等问题作为研究目标,也于1942年3月成立了17人的运筹小组。这些早期的运筹工作,由于研究与防御有关的战略技术问题,受到战时军事需要的压力,又由于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产生的协同作用,成功地解决了许多重要的作战问题,为以后运筹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人们开始认识到,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军事资源,将它们成功地分配到各种不同的活动中去是十分必要的。还认识到定量地分析各种实际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这种研究方法是十分有效的。这种认识和观点为后来运筹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工业逐渐恢复繁荣时,曾经在军事运筹学小组工作过的专家,除了继续从事国防战略、武器规划的研究之外,很多人转而注意探讨运筹学在工商企业和其他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一些原来的运筹学专家,有的重返大学和研究部门,专心致力于研究运筹学坚实的理论基础,寻找各种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新方法。于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运筹学关于系统配置、聚散、竞争的运用机理深入研究和应用,进而出现诸如规划论、排队论、存贮论、决策论等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使运筹学作为一门学术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逐步形成并开始得到迅速地发展。

当电子计算机在政府和工业中出现时,西方一些国家开始进入自动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20世纪50年代,电子计算机所表现的新能力大大超过了管理者现有的方法,曾在军事运筹学中花费了10多年时间的运筹学人员,很快采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基本工具。随着电子计算机应用方法的发展,加快了运筹学的拓展。进而,随着运筹学的发展,工业管理者和运筹工作者在一起工作的情况迅速增长。

在此期间,线性规划给了工业运筹学一个重要的支援。这门技术基本上是把线性代数用于许多工业部门的资源分配中。它使运筹人员更多地迈进众多工业公司的大门。许多过去仅为运筹人员懂得的技术,如PERT(计划评审技术)和模拟,今天已被广泛应用。概率和统计,作为运筹学中任何一项工作的基础,引入了置信限和置信度概念而替代了简单的平均值。这些与运筹学伴生的各种技术构成了运筹学各分支的基础。

随着运筹学的崛起及其理论上越来越成熟,世界上不少国家已把运筹学列为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学习的主要课程,并先后成立了致力于该领域及其相关活动的学术研究机构,专门从事运筹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并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科学决策需要的信息和依据。世界各国先后组成了有关运筹学会,包括英国运筹学会(1950),美国运筹学会(1952)等。与此同时,1951年举行了美国第一届工业运筹学会议,1957年召开了世界第一届国际运筹学会议,以后每3年召开一次。1959年成立了国际运筹学联合会(IFORS),为运筹学的进一步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运筹学的应用不仅渗透到管理、决策领域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80~90年代运筹学还成功地应用于经济建设中,在中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运筹学专家,他们撰写专著、教材和学术论文,并在管理科学和经济建设中作出贡献。

随着运筹学的成功应用和发展,派生出各种领域的运筹学分支学科,如统计学、可靠性理论、计算机模拟等。预计和计算机产业的密切结合,运筹学将向智能化、全面化的明天发展。

人们一般认为,运筹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当时,英国(随即是美国)军事部门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将非常有限的物资以及人力和物力,分配与使用到各种军事活动的运行中,以达到最好的作战效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已拥有一支强大的空军,飞机从德国起飞17min即到达英国本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何预警和拦截成为一大难题。1935年,为了对付德国空中力量的严重威胁,英国在东海岸的鲍德西成立了关于作战控制技术的研究机构。1938年,鲍德西科学小组负责人把他们从事的工作称为运筹学。因此,人们把鲍德西作为运筹学的诞生地,将1935—1938年这一时间段作为运筹学产生的酝酿时期。但是,关于运筹学的思想和方法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例如,丹麦电气工程师埃尔朗关于用概率论理论来研究电话服务的论文(运筹学中排队论的早期论文)发表于1909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和摩根施特恩所著《对策论与经济行为》一书(运筹学中对策论的创始作)成书前的一系列论文,在1928年就开始刊出;苏联数学家康托洛维奇的《生产组织与计划中的数学方法》一书出版于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各国的运筹学工作者已超过700人,这些人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其中一部分人力图将他们在战争中进行运筹研究取得的经验和知识转到民用生产中去。在英国,首先出现了一个“运筹学俱乐部”,1950年出版了第一份运筹学杂志,并于1953年成立了英国运筹学学会。在美国,则于1952年即成立了美国运筹学学会。此后,于1959年成立了国际运筹学联盟。该联盟现有会员国45个。

二、运筹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一)运筹学的研究对象

运筹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中能用数量来表达的有关策划、管理方面的问题。当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运筹学的研究内容不但包括经济和军事活动,有些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了。运筹学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通过数学上的分析、运算,得出各种各样的结果,最后提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运筹学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它已渗透到诸如服务、经济、库存、搜索、人口、对抗、控制、时间表、资源分配、厂址定位、能源、设计、生产、可靠性等各个方面。(二)运筹学的特点

从运筹学的定义不难看出,运筹学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1)它是以研究事物内在规律,探究把事情办得更好的一门事理科学。(2)它是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研究人—机系统各种资源利用最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3)它是通过建立所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4)它是多学科交叉的解决系统总体优化的系统方法。(5)它是解决复杂系统活动与组织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一种应用理论与方法。(6)它是评价比较决策方案优势的一种数量化决策方法。

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是运筹学的主要特征。

三、运筹学的分支和研究方法(一)运筹学的主要分支

1.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最主要的分支之一。1939年,前苏联数学家康托罗维奇(Л.B.Катороньйч)就提出了生产组织与计划的线性规划问题模型,20世纪40年代末丹西格(G.B.Dantzig)、查恩斯(A.Charnes)等人关于线性规划的工作,都是线性规划的最卓著的开创性工作。线性规划是研究在线性不等式或等式的限制条件下,使得某一个线性目标取得最大或最小值的问题。由于线性规划模型比较简单,理论与计算方法比较成熟,因而,线性规划在交通、农业、军事、经济、管理等方面有很多成功的运用。

2.整数规划(Integer Programming)

由于在实际问题中某些变量的取值只能为整数(如,机器的台数、完成工作的人数等),因此,在线性规划的模型中有一部分或全部变量要求取整数,这就构成了(线性)整数规划问题。在整数规划的解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割平面法和分枝定界法。这两类方法的共同特点是把一个整数规划问题的求解,转化为多次线性规划的求解。

3.非线性规划(Nonlinear Programming)

非线性规划也是运筹学的最主要的分支之一。在很多实际问题当中,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大多呈非线性关系。如果在数学规划模型中,至少有一个非线性函数出现(不论是目标函数,还是约束条件),我们就称其为非线性规划问题。非线性规划的发展是与寇恩-塔凯尔(H.W.Kuhn,A.W.Tucker)于1951年发表的非线性规划基本定理分不开的,此后非线性规划的工作日益增多,出现了很多解法。随着运筹学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近20年来这一分支的研究发展很快。

4.多目标规划(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由于客观情况比较复杂,有时判断一个方案的优劣难以用一个目标来权衡,即需用一个以上的目标来衡量,而这些目标之间又往往不是那么协调(甚至是彼此完全对立的)。多目标规划是研究具有多个目标的规划问题的理论与方法的一个新分支。多目标规划应用广泛,近10年来这一分支的研究十分活跃。

5.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

动态规划也是运筹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它是贝尔曼(R.Bellman)等人在1951年,根据一类多阶段问题的特性,提出了这类问题的著名的“最优化原理”,随后又应用这一原理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创建了解决多阶段决策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动态规划。动态规划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军事等有关部门都有广泛的应用。

6.对策论(Games Theor)

y对策论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1928年冯·诺意曼(JvonNeumann)等人受到经济问题的启发,研究了一类具有某种特性的博弈问题,这是对策论最早期的工作。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代,“齐王与田忌赛马”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对策论的例子。对策论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带有斗争性质(或至少含有斗争成分)的现象。由于对策论研究的对象与政治、军事、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有密切关系,处理问题的方法又有着明显的特色,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

7.决策论(Decision Theory)

决策论又称决策分析,其最终目标是从若干个行动方案中,合理地分析和决定满足一定要求的方案出来。这一分支的历史不是很长,尽管就它本身的内容和方法来说还不够完善,但它毕竟是一个很实用又很有前途的运筹学新分支。

8.存贮论(Inventory Control)

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都会遇到存贮问题,存贮量过大或过小往往都会带来损失(例如,水库的蓄水量,商品的库存量,机器零件的备用量,血库的储血量等等)。存贮论又称存贮控制,它是研究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库存问题,形成数学模型,选择合理的存贮决策,以使相应问题中考虑的各项费用的总和为最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存贮的对象越来越多,因而,研究存贮问题对我们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9.排队论(Queuing Theory)

排队论有时又称为随机服务系统,它同样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系统拥挤现象和排队现象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研究排队系统的运行效率,估计服务质量,确定系统参数的最佳值,以决定系统结构是否合理、研究设计改进措施等。排队论的开创性工作是1915年丹麦数学家爱尔朗(A.K.Erlang)在研究自动电话系统中通话线路与电话用户呼叫的数量关系问题时,建立了呼叫生灭模型,推导了回来被人们命名的爱尔朗公式,它极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排队论在城市管理、计算机研制、卫星通信、水库调度、生产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10.图论(Graph Theory)

图论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图论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物理、化学、电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许多运筹学问题可以化为纯图论问题,通过使用图论的理论和方法来求解便显得十分方便。

11.预测论(Forecast Theory)

预测是决策的重要基础,它借助了经济理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计算机科学等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通过适当的模型技术,分析和预测被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预测的某些理论和方法也可看做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12.其他

运筹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在不断地扩大,而且运筹学与其他有关学科(例如,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管理学等)有其相同之处,因此,运筹学应包括哪些分支并不是很严格的。现将国内外一些文献中出现的与运筹学有关的内容罗列如下,以供参考:模拟,可靠性理论,质量控制,模型论,可行性研究,统筹方法,投入产出分析等。(二)运筹学的研究方法(1)从现实生活抽出本质的要素来构造数学模型,寻求一个跟决策者的目标有关的解;(2)探索求解的结构并得出系统的求解过程;(3)从可行方案中寻求系统的最优解法。

四、运筹学的发展

运筹学发展到现在,虽然只有60多年的历史,但其内容已相当丰富,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以《运筹学国际文摘》收集的各国运筹学论文的内容为例,按技术分类就有50多种。现在这门新兴学科的应用已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多快好省,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方法。

五、运筹学的应用所涉及的领域

运筹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涉及以下几方面:

1.市场销售。主要应用在广告预算和媒介的选择、竞争性定价、新产品开发、销售计划的制订等方面。如美国杜邦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起就非常重视将运筹学用于研究如何做好广告工作,产品定价和新产品的引入。通用电力公司对某些市场惊醒模拟研究。

2.生产计划。在总体计划主要用于总体确定生产、存储和劳动力的配合等计划,以适应波动的需求计划,节省10%的生产费用。还可以用于生产作业计划、日程表的编辑等。此外,还有在合力下料、配料问题、物料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3.库存管理。主要应用于多种物资库存量,确定某些设备的能力或容量,如停车场的大小、新增发电设备的容量大小、电子计算机的内存量、合理的水库容量等。美国某机器制造公司应用存储论后,节省18%的费用。目前国外新动向是将库存理论与计算机的物资管理系统相结合。如美国西电公司,从1971年起用5年时间建立了“西电物资管理系统”,使公司节省了大量物资存储费用和运费,而且减少了管理人员。

4.运输问题。这涉及空运、水运、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管道运输、场内运输。空运问题设计飞行航班和飞行机组人员服务时间安排等。为此在国际运筹学协会中设有航空组,专门研究空运中的运筹学问题。水运有船舶航运计划、港口装卸设备的配置和船到港口后的运行安排。公路运输除了汽车调度计划外,还有公路网的设计和分析,市内公共汽车路线的选择和行车时刻表的安排,出租汽车的调度和停车场的设立。铁路运输方面的应用就更多了。

5.财政和会计。这里涉及预算、贷款、成本分析、定价、投资、证券管理、现金管理等。用的较多的方法是统计分析、数学规划、决策分析。此外还有盈亏分析法、价值分析法等。

6.人事管理。这里涉及六个方面,首先是人员的获得和需求估计;第二是人才的开发,即进行教育和训练;第三是人员的分配,主要是各种指派问题;第四是各类问题的合理利用问题;第五是人才的评价,其中有如何测定一个人对组织、社会的贡献;第六是工资和津贴的确定等。

7.城市管理。这里有各种紧急服务系统的设计和运用,如救火站、救护车、警车等分布点的设立。美国曾用排队论方法来确定纽约市紧急电话站的值班人数。加拿大曾研究一城市的警车的配置和负责范围,出事故后警车应走的路线等。此外还应用于城市垃圾的清扫、搬运和处理,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的规划等领域。

与传统数学方法和物理实验经验方法相比,管理运筹学具有自己独特的优越性,面对复杂并且不宜用传统方法解决的问题,人们可以利用管理运筹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规划求解,最终得出比较优越的决策,因此,管理运筹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运筹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用来很好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运筹学在社会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现代化建设及人们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管理运筹学必定因为它的独特魅力而不断被人们所认识和发展,广泛的应用到更多的领域。第二节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和特性(一)管理的概念

现在人们把管理和技术并列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前进的两大车轮。有效的管理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乃至任何组织走向成功的基础,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没有一种制度能像管理那样迅速兴起并产生巨大影响。在不到150年的近代历史里,管理已改变了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结构。

管理有许多特殊的领域,例如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各行各业、各部门和过程的管理。这些领域都有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但是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专门的学科有许多共性的内容。

如人、财、物的组织与计划问题,对人进行领导和激励的问题,等等。一般地说,这些专门的学科都有管理这一含义。

什么是管理?虽然管理活动历史悠久,但遗憾的是,直到目前为止,管理一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原因很简单,不同的人在研究管理时的出发点不同,视角不同。下面是一些中外学者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强调工作任务的人认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来协调其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这种定义的出发点为:在社会中人们之所以形成各式各样的组织和集团,是由于集体劳动所能取得的效果是个人劳动无法取得的,或者仅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花很长的时间取得。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曾经聚集了几万名科学家、几千家企业为其研究、设计和制造。这样巨大的项目所需要的知识是任何个人都无法全面掌握的,更谈不上具体地实现这项计划。即使是像建造住房这种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工作,单凭个人去做也仅能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规模上,而且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方有可能完成。总之,组织活动扩大了人类的能力范围。然而要真正收到这种集体劳动的效果,必须有个先决条件即集体成员的活动必须协调一致,为此,就需要一种专门的活动来促成这个先决条件,这种活动就是管理。

强调管理者个人领导艺术的人认为:“管理就是领导。”该定义的出发点为: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结构,而在结构的各个关键点上是不同的职位,占据这些职位的是一些具有特殊才能或品质的人,这些人被称为领导者。组织中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是在不同层次的领导者的领导之下进行的,组织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这些领导者个人领导活动的有效性,所以,他们认为管理就是领导。

强调决策作用的人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狭义地说,决策就是做出决定的意思。广义地说,决策是一个过程,它包括收集各种必要的资料,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找出最佳方案,以及跟踪检查。该定义的提出者强调,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和所有方面;组织是由一些决策者所构成的系统;任务或工作都必须经过这一决策才能完成。如果决策错误,执行得越好,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因此任何一项组织工作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所以他们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定义的多样化,反映了人们对管理的多种理解,以及各管理学派的研究重点与特色。但是,也应看到,不同的定义,只是观察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在总体上对管理实质的认识还是共通的。为了对管理进行比较广泛的研究,而不局限于某个侧面,本书采用下面的定义: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

由以上对管理概念的界定,可以分析出管理的如下要义。(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没有共同劳动,人们就不会结成配合与协作关系,也不存在组织的共同目标,管理工作就成为多余。有了共同劳动,就必然存在着从事共同劳动的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问题,管理人员及其管理活动就有存在的必要。(2)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实现目标。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没有共同的目标,就没有共同劳动,也就不需要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就会无的放矢。(3)管理实现目标的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任何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目标就必须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行为与过程,这些,是一切管理者在任何管理实践中都要履行的管理职能。(4)管理的本质是协调。要实现目标,就必须使资源与职能活动协调,所有的管理行为在本质上都是协调问题。(5)管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它强调了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所有的资源与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最主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二)管理的作用

英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创办人托马斯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管理的作用。

有一个男孩子第一次得到一条长裤,穿上一试,裤子长了一些。他请奶奶把裤子剪短一点,可奶奶说眼下的家务事太多,让他去找妈妈。而妈妈回答他说,今天她已经同别人约好去玩桥牌。男孩子又去找姐姐,但是姐姐要去约会,而且时间就要到了。这个男孩子非常失望,担心明天穿不上这条裤子,他就带着这种心情入睡了。

奶奶忙完家务事,想起了孙子的裤子,就去把裤子剪短了一点;姐姐回来后心疼弟弟,又把裤子剪短了一点;妈妈回来后同样也把裤子剪短了一点。可以想象,第二天早上大家会发现这种没有管理的活动所造成的后果。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任何集体活动都需要管理。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向并不一定相同,在没有管理活动协调时,可能会互相抵触。即使目标一致,由于没有整体的配合,也难以达到总体的目标。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管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国外一些学者的调查统计证实了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英国专家小组去美国学习工业方面的经验,他们很快就发现,英国在工艺和技术方面并不比美国落后很多,然而英国的生产率水平同美国相比为什么如此悬殊呢?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英国工业在生产率水平方面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英国的组织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而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英国快,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依靠较高的管理水平。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说过,美国经济的领先地位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美国经济上的强大竞争力与美国在管理科学上的突飞猛进显然是具有内在的联系的。美国的邓思和布兹特里斯信用分析公司在研究管理作用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多年来,他们对破产企业进行了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在破产企业中,几乎有90%的企业是由于管理不善所致。

中国国有企业面临许多困难。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亏损企业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没有轻松的道路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地研究、改善经营管理,建立一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是根本出路。没有现代财务、成本、质量管理和科学决策制度,没有扎扎实实的管理基础工作,就不能搞现代市场经济。1996年7月前总理朱镕基在一次会议中指出:“对管理的重要性宣传得还太少,要大力宣传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大力提倡振兴中国的管理科学,要总结中国管理实践的经验。”他又说:“今天到了要大力提倡改善中国的管理和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的时候了。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方针。这个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了管理科学。现在,确实需要强调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也是兴国之道。”(三)管理的特性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作为共同劳动的产物,它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而抽象地存在,也就是说,一定社会的管理无不具有科学技术的和上层建筑的二重特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的二重性。

所谓管理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一般性质——自然属性,这种性质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它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劳动的社会化程度,并不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管理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实行的,是这个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这个阶级利益服务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两方面的属性即管理的二重性。

资本主义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它的主要表现是,管理权归生产资料所有者——资本家及其代理人所有;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榨取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管理是建立在阶级对抗基础上的,是资产阶级统治工人的一种手段。现代资产阶级为了实现其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做法,但这决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管理的剥削制度。

社会主义管理的社会属性同样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决定的。它的主要表现是,管理的权力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所有,而归社会主义劳动者掌握和执行;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剥削,而是为了发展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即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关系。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管理的社会属性即社会性质与资本主义管理的社会性质是不同的。通常所说的管理的性质不同,主要指的就是管理的社会性质的本质区别。

管理的自然属性即管理具有同现代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关联的、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的特性,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实行管理组织高效化、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人员专业化,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这些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组织生产力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无论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还是资本主义企业管理都没有根本区别,是具有共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外国一切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和方法都应认真学习,不论是哪个国家的,只要是行之有效的经验,我们都要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二重性的原则,是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管理的依据,是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对资本主义管理,一方面要学习、借鉴,使其中合乎科学的部分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对它的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必须进行抵制和批判。那种一概排斥或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的做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态度。我们应该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其认真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学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两位一体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我国的许多管理学学者把管理的自然属性称为管理的一般职能,把管理的社会属性称为管理的特殊职能。按照这种含义,管理的一般职能与管理的特殊职能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在管理的基本职能中体现出来,并一起发挥作用。例如,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领导职能。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合理的领导方式,以提高效率是管理的一般职能,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加强领导的目的是赚钱;社会主义的领导是为了增强大家同志式的合作关系,高效地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不单单是为了赚钱,这是管理的特殊职能在领导职能中的体现。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管理劳动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专门劳动,是一种职业,它符合一般的职业要求:①从职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知识结构;②职业技能的获取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培训;③进入职业时将受到控制,通常需要经过某种形式的考试;④从职人员必须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违反者应受到惩罚。显然,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管理者,只有具备一定素质和技术的组织成员,才有可能从事管理工作。

3.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组织需要通过特定的活动来实现其目标;任何活动的进行都是以利用一定的资源为条件的,因此,要促进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管理需要研究的是怎样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如何合理地安排组织的目标活动。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管理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者的工作或责任的很大一部分是与人打交道,这在领导的职能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四)管理的职能

管理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它涉及的范围最广泛,内容最复杂。但无论什么样的管理活动,都存在着共同的规律性,这就是管理职能。

管理有哪些具体职能,不同的管理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法约尔阐述的管理职能主要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后人在法约尔的基础上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管理的职能,如:孔茨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等。当今大部分学者认为管理应有四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其他分类的职能都可以看成是这四大职能的不同划分,和不同表述。因此本阐述的管理职能即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

计划就是确定要达到的目标并事先确定实现目标所需的活动。组织中的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计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当前环境、预测未来、确立目标、确定组织战略,并确定实现目标所需的各种资源。

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开始的,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

组织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实现目标所需资源的分配与协调。组织活动包括吸引人才、明确工作职责、资源分配及组织变革以使组织运行更有效。管理者必须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来设计组织结构,配备人员和整合组织力量,以提高组织的效力和应变能力。

3.领导

建立有效的组织指挥系统,对组织的各级各类人员实行领导和指导,从而保证组织活动按预定的目标顺利进行,这就是领导职能。管理的领导职能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组织的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领导主要内容包括:激励、沟通和指导。

4.控制

控制是管理人员为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活动,这种活动是按原定计划、目标和标准进行检查,找出差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偏差,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控制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职能,没有控制就没有真正的管理。

各项管理职能都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例如计划职能通过方案和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形式表现出来。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出来。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控制职能通过对计划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和纠正措施表现出来。

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的制订。

对管理职能的研究是管理学重要内容,本书后面各章将对上述各职能作深入的阐述和分析。(五)管理的原则

管理的原则是管理者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形成的,对管理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主要的管理原则有:

1.讲究经济效益原则

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不能不讲究经济效益,讲究经济效益,就是要求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

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具体标准有以下几方面:①企业的生产成果(或服务成果)同社会需要相比较,即产品(或服务)适销对路,满足市场需要程度;②生产的有效成果同劳动消耗比较;③生产的有效成果同劳动占用的比较(劳动占用的货币形态就是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它反映已有物质财富在生产中的合理利用程度);④生产的有效成果同资源利用的比较。

要提高组织活动经济效益,管理者就必须注意提高自己以及下属的两种能力:①做正确的事的能力;②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能力。

2.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思想。它要求现代组织应尊重人、爱护人和激发人的工作热情,着眼点在于满足职工的合理需求,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如积极改善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尊重职工的人格和尊严,积极采纳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实行民主化管理企业。

3.突出重点,强化内部管理的原则

企业既要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需要,又要练好“内功”,充分挖掘内部的潜能。强化内部管理,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作为国有企业现阶段应突出重点,抓好以下工作:(1)建章立制,抓好基础管理。包括企业的定额制度、标准制度、财务制度、作业制度、设备管理制度、材料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车间管理制度等。制定制度应做到科学、合理、适用。(2)强化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企业要在资金管理上下工夫,想方设法用好资金,力戒周转缓慢、浪费、占压资金。同时,要严格进行成本核算,实行严格考核,堵塞管理中的漏洞。(3)强化质量管理和营销管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抓好全面质量管理。营销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自下而上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一)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学是人类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以企业组织为重点,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而社会管理实践的领域是多样化的,有的从事企业管理,有的从事政府、军队、公安等国家机关管理,有的从事学校、文艺、学术团体管理等等,各种不同的社会组织有其特有的性质和规律,管理过程中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论,由此产生和形成了各种不同门类的管理学。例如:工商企业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旅游管理学、医院管理学、军队管理学、交通管理学、物资管理学、财政管理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等。尽管种类管理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但是各类管理又有共同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这也是管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来建立一定的理论、原则、组织形式、方法和制度,指导管理的实践,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管理学是一门结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形容现代社会条件下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综合性学科。它是管理实践在理论上的概括和反映,是人类长期从事管理实践及其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管理实践,接受管理实践的检验,反过来又指导管理实践。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管理学。广义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三个层次:

①生产力方面。它主要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的目标、社会的需求,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问题。

②生产关系方面。它主要研究如何处理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完善组织机构与各种管理体制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

③上层建筑方面。它主要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组织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狭义管理学。狭义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原理、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管理者和管理历史等:

①管理原理。现代管理学首先研究管理的基本规律,即研究适用于一切社会和个别社会形态的各种基本规律。诸如管理的对象、过程、核心、目的、原则及内容等。

②管理职能。着重从管理者的工作或职能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问题。具体包括:管理活动中管理者有哪些职能;执行这些职能要涉及组织中的哪些要素;在执行各项职能中应遵循哪些原理,采用哪些方法、程序和技术;执行职能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阻力。

③管理技术。管理功能的执行和完成,是靠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来实现的。因此,对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的研究是现代管理学中引人注目的领域。

④管理者。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能否实施有效的管理,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管理者个体素质,管理者群体优化结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课题。

⑤管理历史。现代管理学要研究管理思想及实践的发展历史,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二)管理学的特点

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许多学科相比,它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管理学要用系统的观点来学习。了解管理学的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加深理解本书的内容。

1.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管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指导管理实践活动。而当代的管理活动异常复杂,作为管理者仅掌握一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对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应付自如。以企业为例,厂长要处理有关生产、销售、计划和组织等问题,他就要熟悉生产工艺、预测方法、计划方法等。这里包括了工艺学、统计学、数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内容。而最主要的是,厂长要处理企业中与人有关的各种问题,像劳动力的配置、工资、奖惩、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协调各部门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有赖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机关、医院、学校的管理活动也有类似的情况。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管理学内容的综合性。

2.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的科学性表现为: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总结,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反映了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客观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和丰富。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期取得更好的绩效。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管理又是一门艺术。把任何一种活动归于艺术一类的着重点,应该在于适用技巧和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某一目的。管理理论作为普遍适用的原理、原则,必须结合实际应用才能奏效。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千变万化的管理对象,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创造性地运用管理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管理的艺术与技巧,这就是所谓管理是艺术的含义。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种科学与艺术的划分是一致的,其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说它是科学,是强调其客观规律性;说它是艺术,则是强调其灵活性与创造性。而且,这种科学性与艺术性在管理实践中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发挥管理的功能,促进目标的实现。

3.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

在给定条件下能够得到确定结果的学科称之为精确的学科。数学就是一门精确学科,只要给出足够的条件或函数关系,按一定的法则进行演算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管理学则不同,在已知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用管理学术语来解释这种现象,就是在投入的资源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其产品可能不同,比如两个企业,在其生产条件、人员素质和领导方式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的经营效果可能相差甚远。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这是因为影响管理结果的因素太多,许多因素是无法完全预知的,如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自然环境的突然变化及企业的经营决策,等等。实际上,所谓“两个企业的投入资源完全相同”这句话本身就是不精确的,因为“投入”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使表面上的数量、质量、种类完全相同,人的心理因素不可能完全相同。管理主要是同人发生关系,对人进行管理,那么人的心理因素就必然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因素。而人的心理因素是难以精确测量的,它是一种模糊量。诸如人的思想、感情、个性、作风、士气,以及人际关系、领导方式、组织艺术等等,都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又都是模糊量。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还没有找出更有效的定量方法,使管理本身精确化,而只能借助于定性的方法,或者利用统计学的原理来研究管理。因此,我们说管理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

4.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软科学是和硬科学相对应的一种说法,是借用计算机技术中软件与硬件这两个术语的含义。一般把计算机主机及其外围设备称为硬件,而把有关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及其程序称为软件。如果有了硬件,能否充分运用硬件,发挥计算机的全部功能,则取决于软件的优劣。管理的情况与计算机的情况相类似,如果把组织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看作硬件的话,管理就是软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有效地利用财力和物力,用较少的消耗,取得较大的效益,正是管理的任务。这是把管理看成软科学的第一层含义。第二,管理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它必须借助于被管理者及其他各种条件,并通过他们来体现管理的价值。这种价值很难从其他人创造的价值中明确地区分出来,究竟管理创造了多少价值,完全是一种模糊的概念。第三,若想通过管理来发挥效益,是有一个时间过程的。其效益只能通过较长的时期之后才能看得出来。这不像设计了一种新产品,生产出来,销路不错,就能见到明显的成效。一种新产品的设计方案在没有正式投产之前,人们就能对它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预知其将来所能带来的效益。一项管理措施在没有实施之前,总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些管理措施甚至在实施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还不能进行准确的评价。特别提请注意的是,对管理措施的各种方案不易在事前进行评价,又不好逐项进行试验。因此,在选择管理措施时,往往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即使某项措施经实践证明是无效的,也不能说明其他措施就一定有效或无效。因此根据这些实际情况,人们把管理看成软科学。(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法

管理学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是一个系统的经验与理论的总结,只有用系统的方法才能提炼出它的客观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内存联系性。

2.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

管理学是正在建设与发展的一门学科,需要吸取历史的和外国的理论与经验,同时还必须有所创造、发展,使管理学在断丰富、提高和更加完善。

3.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在研究中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可以克服两种方法各自的局限性,从而求得更为科学的结论。

4.综合性研究方法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与其他一些科学密切联系,应吸取和运用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使本学科得以发展、充实和提高,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甚至移植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经验为管理实践服务。

三、管理者的分类与要求(一)管理者的分类

管理者是指一个组织中,担任某一职务,具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为实现预定目标,指挥别人活动,完成具体任务的人。

职务:即根据有关法规、制度规定,管理者在组织中所享有的职权、地位。职务是管理者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

职权:它由组织赋予,一经任命就具有与职务相应的职权。但职权不同于权威,权威与威信是管理者个人的影响力,是因人而异的。

职责:指管理者在履行职务过程中所应尽的义务,职务与责任要对应,一个担任什么职务就应承担什么责任。

指挥:管理者不同于作业人员,它不直接从事某项具体工作任务,它们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指挥或协调他人完成具体工作任务。

在一个组织中,每个管理者在组织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拥有不同的权限,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但从管理学的角度,可以把他们划分为以下三大类。

1.按管理层次划分(1)高层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是指一个组织中最高领导层的组成人员。他们对外代表组织,对内拥有最高职位和最高职权,并对组织的总体目标负责。他们侧重组织的长远发展计划、战略目标和重大政策的制定,拥有人事、资金等资源的控制权,以决策为主要职能,故也称为决策层。例如,一个工商企业的总经理就属于高层管理者。(2)中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是指一个组织中中层机构的负责人员。他们是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执行者,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政策,行使高层管理者授权下的指挥权,并向高层管理者报告工作,也称为执行层。例如,工厂的生产处长、商场的商品部主任就属于中层管理者。(3)基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是指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的管理人员。他们负责将组织的决策在基层落实,制定作业计划,负责现场指挥与现场监督,也称为作业层。例如,生产车间的工段长、班组长就属于基层管理者。

2.按管理工作的性质与领域划分(1)综合管理者

综合管理者是指负责整个组织或部门的全部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他们是一个组织或部门的主管,对整个组织或该部门的目标实现负有全部的责任;他们拥有这个组织或部门所必需的权力,有权指挥和支配该组织或该部门的全部资源与职能活动,而不是只对单一资源或职能负责。例如,工厂的厂长、车间主任都是综合管理者。而工厂的计财处长则不是综合管理者,因其只负责财务这种单一职能的管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