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药必备丛书——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心中有素(安全用药你我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01:27:34

点击下载

作者:李晓萍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安全用药必备丛书——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心中有素(安全用药你我他)

安全用药必备丛书——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心中有素(安全用药你我他)试读:

1.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幸福与长寿

备选书名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心中有数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健康心中有数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为了康寿

谁需要这本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剂量服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保健方法在全球流行。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制剂被摆在超市货架上出售。在中国大城市的一些白领女性、中老年知识分子、医护人员、儿童、健康爱好者中也将他们当食品来吃。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用来防治因缺乏这些营养物质所引起的一些疾病。但长期、大剂量使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来延缓衰老、美容、预防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是否有效、是否安全,一直是医药学家们争论的话题。本书想阐明的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怎样使用才能防病治病,怎样使用才安全。

维生素是人体生命所必需的营养要素,是人体六大营养物质(糖、蛋白质、脂肪、盐类、维生素和水)之一。

到现在为止,人类共发现了14种维生素,它们是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泛酸,烟酸,生物素,叶酸,胆碱,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但现在看来,有些命名不甚准确,有些在临床已不作为代谢营养物质使用,而有其专门的用途,如维生素B12、叶酸用作贫血治疗,维生素K用作止血,维生素D用作抗佝偻病。在药理学上被作为基本维生素的可分为两类6种,它们是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

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需的一类化合物,大多数维生素是人体内酶和辅酶的组成部分。除了维生素D能在人类皮肤组织中合成,烟酰胺可由色氨酸合成,维生素K可由肠道细菌合成等少数例外,其他的维生素在人体内一般都不能合成。生命活动中所需的维生素主要从食物中摄取,一旦摄取的维生素的量不足时,就会出现维生素缺乏,若持续时间短,往往没有症状。人类若长时间缺乏维生素就可产生缺乏症状,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各种胃肠道疾病引起的维生素吸收功能障碍。

●处于特殊的生理和病理阶段,如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妊娠、哺乳期妇女,患有甲亢病、高热的病人等,他们阶段性的对于某些维生素的需求量急剧增高。

●膳食营养不良。

当出现上述维生素供需失衡时,有可能引起一种或多种维生素的缺乏疾病,每一种维生素缺乏都有其特定的症状。

多年来,有些专家甚至是一些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权威一直都认为,很多慢性疾病或体质羸弱者易感染的原因,都是缺乏某种维生素,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维生素几度在全球广泛应用,服用维生素形成一种时髦。但这种观点一直都没有得到证实。倒是维生素的大量滥用,造成了许多危害。所幸的是,除了维生素A和维生素D外,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的毒性和副作用还不太大。维生素滥用的几度风行、又几度尘埃落定的结果是维生素生产厂家已赚了个盆满钵满。

大剂量使用维生素,以为这就是可以预防某些疾病或纠正体内的某些功能失调的疗法,并没有什么充足的依据。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的排泄很迅速,增大剂量也往往不能使其在体内的吸收或利用率增大,而脂溶性维生素在大剂量摄入时,就可引起中毒。

微量元素对人体的重要性在上世纪中叶已受到人们的同样重视。在人体中,微量元素是一重要组成部分,而每一种微量元素,又有其具体的职责和分工,一种微量元素可以产生多种特定的生物效应。尽管它们在体内的含量极微少,有的甚至仅为体重的十亿分之几,但是如果缺少了这微乎其微的物质,生命活动将受到严重影响。

常见的微量元素有氟、锰、铁、钴、铜、锌、硒、碘等。如铁是红细胞不可缺少的元素;铜是多种酶的核心部分;氟可预防龋齿;锌是很多金属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动剂,缺乏时可出现味觉减退、胃纳不佳、厌食和皮炎等;而心力衰竭、克山病、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能与缺硒有关;锰缺乏时可出现糖耐量下降、脑功能下降;碘缺乏时,可发生甲状腺肿大、智力低下、身体及性器官发育停滞等症状。

了解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性质和功能,让它们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2.多吃维生素A可中毒

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发现:鱼肝油可以治愈干眼病。并从鱼肝油中提纯出一种黄色粘稠液体,20世纪20年代将其命名为维生素A,国际社会也正式将维生素A看作必须营养因素,那时就发现,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暗适应能力下降和夜盲症。

维生素A有多种同类物,如ß-胡萝卜素(ß-carotene)即前维生12素A,视黄醇(retinol)即维生素A,去氢视黄醇即维生素A。维生1素A(视黄醇)即我们常说的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维2生素A可在小肠和肝脏中转化为维生素A,效力约为维生素A的1/3;ß-胡萝卜素由两分子的维生素A对称结合,在人体小肠壁内可水解为两分子的维生素A。目前临床上用单位表示其效力,1克维生素A的生物效价为450万单位。

夜盲症病人的眼睛在强光刺激后突然回到暗的光线下会看不到东西,这是因为人眼的视网膜里有一种细胞叫杆状细胞,它能感受暗光,它含有一种物质叫视紫红质。视紫红质是由蛋白质和视黄醛结合而成的。在很暗的光线下,一点点的弱光就会刺激视紫红质,使蛋白质和视黄醛分离,这时杆状细胞马上会觉察到,并把这个消息传到视网膜、大脑而形成暗视觉。蛋白质和视黄醛分离后,要重新结合就必须由新的视黄醛补充,而新视黄醛的合成依赖于血液中有充足的维生素A。所以,如果我们身体里有充足的维生素A ,就会储备充足的视紫红质来保证暗环境下的视力。但如果体内缺乏维生素A,那么就会出现暗适应能力下降,甚至夜盲。

缺乏维生素A可能引起多种病症

●暗适应能力下降、夜盲及干眼病 缺乏的最早症状是暗适应能力下降,严重时可致夜盲,即在黑暗中无法看清物体。由于角膜、结膜、泪腺等退行性病变,致眼角干燥、发炎、软化、溃疡、角质化等一系列变化,角膜损害严重常导致不可逆转的失明。

●黏膜、上皮改变 病人皮肤粗糙干燥,表皮像鸡皮疙瘩,毛发枯干,指甲无光、而且多纹路;呼吸道、消化道、泌尿和生殖道上皮细胞不健全,容易感染,可致鼻炎、咽炎、支气管炎反复发作,也可出现尿道、阴道感染等。

●生长发育受阻 常见于儿童,首先影响骨骼发育。如果长期维生素A缺乏,还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发生齿龈增生与角化,影响牙釉质发育,使牙齿停止生长;长期缺乏还可影响妇女生育。

●还可使味觉、嗅觉减弱,食欲下降。

维生素A缺乏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中国早在公元前1 500年就有用动物肝脏、蜜、龟壳等治疗夜盲的传说,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记载用羊肝来治疗夜盲,都说明此病古已有之。时至1990年,我国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人每天维生素A的摄入量只有标准量的61.7%,农村人口摄入量更低,是中国人严重缺乏的营养素之一。

为什么会缺乏呢

这和我国的饮食结构有密切关系。中国人普遍以碳水化合物食物为主,如米饭、面食、土豆、玉米等,其他副食如奶类、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等摄入不够,尤其在农村,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加上少数人平时有点偏食,不吃动物肝脏,绿叶蔬菜吃的也不多,就可能出现维生素A缺乏。

中国营养学会在2000年为中国居民新制定的维生素A(1微克=4.5单位)摄入量标准是:14岁以上男性每天800微克,14岁以上女性700微克;孕妇和乳母800~1200微克;0~1岁的婴儿400微克,1~3岁儿童500微克,7~13岁为700微克。补充维生素A一定要适量,过多或过少对身体都不利。特别提醒经常通宵工作和整日玩电脑的朋友们,饮食中要多补充一些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

怎么补充维生素A呢

维生素A有两个来源,一是动物来源的维生素A,比如动物肝脏、蛋黄、奶油和全乳以及鱼肝油等,其中羊肝含量最高,其次是鸡肝,再次是猪肝、奶油、蛋黄等。第二个是植物性来源,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胡萝卜素,它们被肠道吸收后,可分解为两个分子的维生素A。多吃富含ß-胡萝卜素的蔬菜和水果,比吃动物源的维生素A更有效、更安全,不致出现过量中毒问题。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深绿色或红黄色蔬菜和水果中,胡萝卜、辣椒、番茄、南瓜、芒果、菠菜、黄杏、柿子、柑橘、黄玉米及绿叶蔬菜中含量较丰富。但要注意维生素A和ß-胡萝卜素都是脂溶性的,只有溶于油脂才易被人体吸收,所以,在烹调胡萝卜的时候,与油和肉一起烧熟再吃,这样吸收和利用可能才充分。但是,贮存时间过长的油会氧化变质,可能破坏维生素A,是不能吃的。

人体维生素A需求量并不是很大,肝脏中维生素A的储量足够正常人1~2年的需求量。一般成年人每天从饮食补充4 000~5 000单位即可。女性怀孕期间,传统的观点是要多补充一些维生素A,但新近的一种医学观点认为,不需刻意增加维生素A的摄取量。但如果是乳母,在最初哺乳的6个月中可增加摄取2 500单位/天,此后的6个月中,可增加摄取2 000单位/天。其他大多数需要补充维生素A的人,尽可能从每天的正常饮食中自然补充。

出现缺乏症状时,可用维生素A治疗

维生素A有多种治疗作用。

●防治夜盲症和视力减退,防治角膜软化症、干燥性眼炎及皮肤粗糙干燥症,有助于对多种眼疾的治疗;还可治疗上皮组织发育不良引起的多种皮肤病。

●促进机体的生长和发育,强壮骨骼,维护皮肤、头发、牙齿、牙床的健康。

●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维生素A酸可外用治疗鱼鳞癣、痤疮、牛皮癣、脓包、疖疮、皮肤表面溃疡等症,能保持皮肤表层健康,有助于祛除老年斑;但疗效如何,评价不一。

●曾试用于呼吸道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贫血及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辅助治疗,也曾用于预防胆结石和肿瘤,但其疗效不肯定。

维生素A口服治疗量,每次2.5万单位,每天3次。浓维生素AD滴剂每次15~60滴,每天一次;维生素AD胶丸,每次1~3丸。婴幼儿用量酌减。维生素A酸软膏或乳膏外用,每天1~2次。

急性和慢性中毒

婴幼儿如果在一天内摄取超过2万单位会引起急性维生素A中毒。

中毒表现为食欲减退、烦躁或嗜睡、呕吐、前囟隆起、头围增大,以呕吐或前囟隆起等颅高压表现为典型症状。不同个体间中毒剂量相差甚大,为2万~25万单位不等,可能为个体差异以及肝脏维生素A储存量的不同有关。有1例3个月女婴,两次共服用浓鱼肝油4滴即出现急性中毒症状。急性维生素A中毒引起颅高压发生头痛、呕吐、前囟隆起等症状,其机制可能为过量维生素A刺激脑脉络膜分泌,致使脑脊液生成增多,同时还可刺激导水管上皮细胞增殖,使导水管狭窄,造成交通性脑积水、脑室扩大而引起颅高压。

成人一次服用150万单位可引起中毒。急性中毒症状包括倦睡、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一旦确诊为中毒后,立即停服维生素A,必要时可予甘露醇、速尿或地塞米松等对症治疗,临床症状一般可于1~2周内消退。多数病人停药后2~4天,颅高压症状即可减轻,5~14天即完全恢复正常,预后较好。

维生素A大量摄入人体后,由于排出较慢,常可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成人长期大量服用(连续几个月,每天摄取5万单位以上),会引起慢性维生素A中毒。主要表现如下。

●由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质脱钙、骨脆性增加、生长受阻、长骨变粗及骨关节疼痛。

●皮肤干燥、皮肤瘙痒、粗糙、脱发、唇干裂、口舌疼痛;指(趾)甲发脆,杵状指。

●易激动、疲乏、头痛、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肌肉无力、坐立不安。食欲降低、腹痛、腹泻、肝脾肿大、黄疸,低热等。

●血液中血红蛋白和钾减少,凝血时间延长,易出血。

成人长期使用维生素A有种种弊病,对于孕妇的不利影响更大。由于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能透过胎盘屏障,也会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在妊娠早期大量使用维生素A可使胎儿出现无脑、眼缺陷、腭裂、脊柱裂、肢体缺陷等畸形。还可致胎儿泌尿道畸形。

对于维生素A慢性中毒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停用维生素A和采取对症治疗是一般的治疗原则。有人认为维生素E对于高维生素A血浓度有拮抗作用,可增加其在体内脂肪组织中的贮存,对此尚无统一意见。

鱼肝油不是营养补药

人们常把鱼肝油当作是营养补药,而对其毒性认识不够。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鱼肝油不是补药,过量有中毒危险,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对佝偻病患者,最好应用维生素D制剂,不要用鱼肝油制剂。

●浓缩鱼肝油制剂的服用剂量不易把握,建议使用胶丸制剂。除哺乳动物和鱼类的肝脏外,一般由食物中摄入的维生素A不会引起中毒。食物中大量的胡萝卜素类成分,除可造成皮肤暂时性发黄外,未见其他危害性。

3.缺钙时咋补维生素D和钙剂

维生素D

维生素D类是一类甾体化合物的总称,这类化合物为无色针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性质稳定。1毫克维生素D相当于4万单位。

常用维生素D可分为以下2种:2

维生素D(ergocalciferol);3

维生素D(cholecalciferol)。

近年来又有数个新的品种上市,都具有一些新的治疗学特点:

阿法骨化醇(alfacalcidol);

骨化二醇(calcifediol);

骨化三醇(calcitriol);

二氢速甾醇(dihydrotachysterol)。32

维生素D由小肠吸收,维生素D比D吸收更迅速、完全,吸收后23贮存于肝和脂肪中。维生素D和D先要通过肝脏和肾脏活化才能生效。它们吸收后在肝脏先经羟化为骨化二醇,在肾脏继续活化代谢为23骨化三醇后,就可在小肠起到促进钙吸收作用了。维生素D和D起效较慢,需数周时间,阿法骨化醇,骨化二醇和二氢速甾醇起效稍快,需数天时间,而骨化三醇起效仅需数小时,也是维生素D类药物中效能最强者。

从食物中可以补充维生素D。天然来源包括鳕鱼肝脏中的油脂以及其他海水鱼包括大比目鱼、剑鱼、金枪鱼、沙丁鱼以及青鱼等的鱼肝油中。此外,乳品中也含有维生素D,其他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葵花子、畜禽类动物肝脏和蛋类。

大多数维生素人体无法自己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或者药物补充来摄取,而维生素D却可以通过阳光照射皮肤来合成。晒太阳是补充维生素D的最好方法,可将脸部、手部和胳膊直接暴露在阳光中2~3次,每次15分钟。注意不要用防晒用品,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少。较高纬度的地区冬天太阳光的紫外线强度可能无法充分刺激皮肤产生维生素D,这时,可以增加接触阳光的时间。有人认为,人体还可以将夏季产生的维生素D储存起来供以后使用。

成年人每天所需维生素D的量很少,每天摄入200~400单位(5~10微克)即可。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因需钙量增加,维生素D也需增加,一般每日可增补维生素D 5微克(200单位)即可,不宜更多。一般情况下,有正常的饮食或经常晒晒太阳就足够补充维生素D每天的需求量。

维生素D既被看作维生素,又被当作一种激素。

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是体内3种调节钙磷平衡的主要激素。维生素D主要用于促进钙吸收和钙利用,维持骨骼的强壮。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促进肾小管重吸收磷和钙,提高血钙、血磷浓度,并能维持及调节血浆钙、磷浓度。一般认为,只有钙与磷酸盐的血浆浓度适宜,骨质生成速率才正常。维生素D缺乏时,人体吸收钙、磷能力下降,可引起低血钙、低血磷、骨痛、关节疼痛、骨折、肌肉萎缩、肌无力、失眠,以及痢疾、腹泻等综合症状。由于钙、磷不能在骨组织内沉积,成骨作用受阻。

婴儿和儿童缺钙,可使新形成的骨组织和软骨基质钙化不良,从而引起生长发育停滞,骨生长障碍,即所谓佝偻病。钙化不良还可引起骨骼疏松,由于支撑重力不能和紧张而产生骨骼(特别是长骨)畸形。

成人维生素D缺乏引起骨软化病或成人佝偻病,最多见于钙的需要量增大时期如妊娠期或哺乳期。该病特点是骨质密度普遍降低。它与骨质疏松症不同,该病骨骼的异常在于包含过量未钙化的基质,骨有机基质增多,但矿物化发生障碍,骨骼的显著畸形出现在疾病的晚期阶段。

维生素D对骨无机盐代谢的影响是双向的,既可以促进新骨钙化,又可促进钙从骨中游离出来,使骨盐不断更新,以维持钙的平衡。维生素D与甲状旁腺素协同作用,有促进破骨细胞的溶骨作用,并促进肠钙吸收,使血钙增加。也有人认为,维生素D先作用于成骨细胞,使之造成骨吸收浓度梯度差,从而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和溶骨作用。维生素D可直接刺激成骨细胞,促使血和骨中形成钙盐复合物,转运至新骨,有利于钙盐沉着。维生素D还作用于成骨细胞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促进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分化,加速成骨作用。

维生素D用于治疗维生素D缺乏症,低血钙并伴有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

治疗单纯性营养不良引起的维生素D缺乏,如吸收不良,饮食营养缺乏,不接触阳光等原因引起的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儿童佝偻病,23成人骨软化和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时,采用维生素D或维生素D制剂口服最好,每天常用剂量为0.25~1毫克。

治疗因吸收功能障碍或肝脏疾病引起的维生素D缺乏,每天的剂量为0.5~1毫克。

治疗因甲状旁腺机能低下或肾病骨质软化症引起的低血钙,每天的剂量为5毫克。需要注意的是,当日治疗量大于2.5毫克时,发生药物毒性的可能性增大。

发生上述严重维生素D缺乏症,需要大剂量用药时,最好使用骨化三醇或阿法骨化醇治疗。在使用维生素D治疗期间,用药剂量应个体化,每1~2周要定期检查血钙浓度,调整剂量,以保证疗效最佳,而发生高血钙毒性可能性最低。需要长期服用维生素D的病人,宜用单纯的维生素D制剂,不要用鱼肝油(含维生素A和D),避免因大量摄入并不需要的维生素A而引起维生素A中毒。

维生素D过量造成的主要毒副作用是血钙过高。中毒最早出现的症状是食欲减退,甚至厌食、烦躁、精神不振、头痛、头昏眼花、走路困难、肌肉骨头疼痛,多有低热。也可有多汗、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逐渐出现烦渴、尿频、夜尿多,偶有脱水和酸中毒。严重病例可出现精神抑郁,肌张力低下,运动失调,甚至昏迷惊厥,肾功能衰竭等。长期慢性中毒可致骨骼、肾、血管、皮肤出现相应的钙化,影响体格和智力发育,严重者可因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孕早期维生素D中毒还可致胎儿畸形。

中毒确诊后应立即停用D制剂及钙剂,避免阳光照射,给低钙饮食。控制感染,纠正脱水和酸中毒。一般病例经以上治疗须较长时间方渐恢复。血钙经2~3月才能降至正常,肾功能可延迟至1~2年后才能恢复。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且有拮抗维生素D作用。每天口服强的松1~2毫克/千克,1~2周后可使血钙降至正常,一般连用2~4周。血液透析是治疗中毒的最后手段。

为防止维生素D中毒,要严格掌握维生素D预防或治疗用量,预防量每日口服不超过400单位,要按医嘱用药。采用饮食补给或日光浴,补充了维生素D又不致发生中毒。用一般剂量疗效不满意时,应检查血钙、血磷及碱性磷酸酶后再决定是否调整剂量。一般营养性佝偻病的防治尽量不用大剂量,在必须应用大剂量治疗时,应密切观察临床症状,每月测定血钙以判断有无中毒倾向,必要时每半月测查一次。应该注意维生素D是一种蓄积性药物,长期贮存于体内脂肪和肌肉中,所测的钙浓度代表长期治疗的总效果。维生素D口服比较安全,非必要时不用肌注,肝、肾及胃肠功能正常的小儿,口服与肌注维生素D的效果是相同的。

维生素D不应该用于血钙含量偏高的人。另外对患有肾结石和动脉硬化的病人来说也必须小心使用。

儿童只要发生一次中等程度的高钙血症,就可使生长完全停滞达6个月或更长时间,而且这种身高缺陷可能永远不会被完全纠正。

孕妇维生素D中毒可以影响胎儿,发生心脏畸形;出生后,这种畸形常与高血钙的其他特征同时被发现。乳母的高血钙也可能会抑制新生儿甲状旁腺功能。从而导致低血钙手足搐搦和癫痫发作。

皮质激素能抵消维生素D的作用。消胆胺和矿物油会减少人体对维生素D的吸收。巴比妥,苯妥英钠,抗惊厥药等可降低维生素D的效应。含镁的制酸药与维生素D同用,可引起高镁血症。大量钙剂或利尿药与维生素D并用,有发生高钙血症的危险。洋地黄与维生素D同用时应谨慎,因维生素D可引起高钙血症,容易诱发心律不齐。

骨化三醇

骨化三醇又名罗钙全,是维生素D类品种中活性最强的。口服吸收快,一次口服可保持药理作用3~5天。主要用于佝偻病、甲状旁腺机能减退和血液透析所致的肾性骨营养不良症。成人每天口服常用剂量为0.25~0.5微克,根据病情和治疗反应适当调整剂量或采用注射治疗。

治疗过程中应每天监测血钙,发生高血钙者应立即停药。病人出现头晕、肌无力、骨痛、烦躁、精神紊乱和消化道反应者,应考虑发生高血钙可能。出现剂量过高引起的中毒现象时,应停药并采取洗胃、催吐、补液等对症治疗,严重时可使用皮质激素、利尿剂和磷酸盐治疗。

本品不能与维生素D联用。巴比妥类药物和苯妥英钠可加快本品体内代谢。

阿法骨化醇

本药结构与骨化三醇类似。口服易吸收,在肝脏中代谢为骨化三醇而发挥作用。主要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所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常用成人日剂量为0.5 ~ 4微克。

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钙,出现高血钙要及时停药,待血钙恢复正常后才可重新开始治疗,且宜从小剂量开始。本品可引起消化道和神经精神系统的不良反应。

二氢速甾醇

本品为骨化三醇类似物。口服可吸收,作用较慢但持久。主要用于治疗手足搐搦症和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儿童每天开始剂量为1~5毫克,连用5天,维持剂量为1毫克。本品治疗指数较小,用药剂量应个体化,并定时监测血钙,结石病人或有结石发病倾向者、孕妇不宜使用。

钙剂

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矿物质,占人体体重的1.5%~2.0%。其中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构成人体的支架,其余1%存在于体液及软组织中。

缺钙对婴幼儿的影响十分显著

婴幼儿期生长发育迅速,1岁时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身长是初生时的1.5倍,因此易因缺乏钙而发生佝偻病。20世纪80年代全国调查发现,0~3岁婴幼儿佝偻病的患病率在我国西北部分地区高达60%~80%,全国农村婴幼儿佝偻病患病率也较高,故被卫生部列为儿科重点防治的四大疾病之一。过去单纯强调维生素D缺乏是造成佝偻病的主要因素,而忽略了补充钙的重要性。造成膳食中钙摄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结构单调,乳类和乳制品摄入过少,豆制品数量不足,整个膳食结构不合理。

人体对钙的需求量,因年龄的不同而各异,我国每天钙标准推荐量:6个月以下的婴儿为400毫克,6个月~3岁为600毫克,3~11岁为800毫克,11~13岁为1 000毫克,13~16岁为1 200毫克,据上世纪80年代全国营养调查结果,儿童、少年钙摄入量为平均每天322毫克,仅为标准推荐量的40%。

婴幼儿长期缺乏维生素D和钙,严重时可发生佝偻病。由于小儿生长迅速,若营养缺乏并且户外活动少,晒太阳少,常引起钙的吸收不足而导致各种缺钙表现。小儿缺钙可出现神经、骨骼和肌肉三方面的异常。

轻微缺钙或者缺钙的早期,主要表现出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

烦躁磨人,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不听话爱哭闹,脾气怪;

不易入睡、睡眠不安宁,夜间常突然惊醒,啼哭不止。出汗多,尤其是入睡后头部出汗。天气不热,衣被不多时也出汗。因为汗多而头痒,所以小儿躺着时喜欢摇头磨头,时间久了,后脑勺处的头发被磨光了,形成枕秃。

严重缺钙时,精神神经症状加重,会出现抽风,同时还会出现囟门闭合迟,出牙迟,有的小儿1~2岁仍未出牙,前囟门闭合延迟,常在1岁半后仍不闭合。会站走时间迟,并且容易发生骨折。还会出现鸡胸驼背、罗圈腿、肌肉松软无力等等。如果腹壁肌肉、肠壁肌肉松弛,可引起肠腔内积气而形成腹部膨大如蛙腹状。有的病儿前额高突,形成方颅。还常出现串珠肋,各个肋骨的软骨增生连起似串珠样,常压迫肺脏,使小儿通气不畅,容易患气管炎,肺炎。

由于血浆钙离子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还可引起小儿手足抽搐和惊厥,这就需要静脉注射钙剂,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缺钙对儿童的危害不仅如此,还会影响智力以及引起免疫力、抵抗力下降,致使小儿容易感冒、发烧、腹泻。

1992年我国第二次营养调查表明,不但婴幼儿缺钙现象严重,我国成年人也普遍存在钙摄入不足,按国家推荐营养素摄入标准每人每日摄入800毫克钙计算,国人钙的摄入量仅占标准供给量的49%。据对我国北方地区的调查,发现孕母、乳母和老年人钙摄入量更是普遍不足。

钙摄入不足是引起中、老年人(特别是女性)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男性从40~45岁开始,每10年骨质损失3%~5%。缺钙是造成老年人变矮、或者掉牙的直接原因之一。缺钙引起骨质疏松,老年人椎骨及椎间盘组织逐步退化;椎骨若出现骨质疏松,椎间盘则失去弹性、受压而变薄,体重的压力使椎骨上下受压而变扁,身高变矮,出现驼背。同时,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骨质减少,小颌骨及下颌骨骨质疏松,使牙槽窝变浅变大,导致牙齿松动,以至脱落。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因此很容易骨折。

女性缺钙从30岁开始,到了40岁以后,每年可丧失骨质约1%,在更年期后,骨质丧失进一步加重,导致骨质疏松症。目前我国孕妇和哺乳妇女平均每日钙摄入量仅为国家推荐量的50%(我国钙日推荐量孕妇早期为1 000毫克、孕晚期及哺乳期为1 500毫克)。女性在妊娠期,摄取的钙除满足自身代谢所需,还要通过胎盘供给胎儿生长发育。哺乳期则满足自身需要外还要通过母乳供给婴儿。孕期缺钙也是引起妊高症以及胎儿先天性佝偻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时还会造成母亲自身骨质疏松或骨折。

每天饮食中摄取800毫克钙即可满足正常人补钙需要,孕妇、乳母、佝偻病和骨软化病病人的需求量增大。

钙的补给有多种途径。

食物补钙

海产品含钙较多,如鱼(最好将骨炖烂吃)、虾皮、虾米、海带、紫菜等均含有丰富的钙质,极易被人体吸收;豆制品为上好的补钙食品,如豆浆、豆粉、豆腐、腐竹等价廉物美,烹调简单,食用方便;奶制品现在亦普遍被人们接受,如鲜奶、酸奶、奶酪等含钙丰富,是孕妇和小儿摄取钙质的优良食物;另外蔬菜也是钙质来源之一,如金针菜、胡萝卜、小白菜、油菜,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又可给人体提供钙质,在日常生活中应多食;鸡蛋在生活中不可缺少,其含钙量亦较高。

每100克食物的钙含量:

沙丁鱼2 200毫克;卷心菜1 400毫克;奶粉1 200毫克;牛奶100毫克;昆布960毫克;海带760毫克;豆腐120毫克。

多食含钙食品的同时,应注意多晒太阳,使人体产生维生素D,以促进钙质的吸收。

药物补钙

目前市场上的钙制剂,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余种。大致可分为两个种类。

●无机钙

其原料来源分为两类,A类:动物鲜骨、珍珠粉、贝壳等。钙源的主要存在形式为多羟基磷酸钙和碳酸钙。B类:矿物钙盐如碳酸钙、硫酸钙、磷酸氢钙、氯化钙等。这些无机钙盐的吸收率不很高,有一些胃肠道副作用。有些产品在广告宣传上认为钙来源于动物骨骼、贝壳或珍珠粉等生物体,就具有生物活性,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些生物体的骨骼和贝壳中,钙主要仍以无机盐形式,谈不上什么生物活性。这类产品的优点是价格便宜、原料充足。缺点是溶解度和吸收稍差。碳酸钙因其安全、价廉,在这类钙制剂中使用最为广泛。

●有机钙

如乳酸钙、葡萄糖酸钙、醋酸钙、柠檬酸钙、马来酸钙等有机钙盐。这类钙制剂的吸收稍好,对胃肠刺激性也较小,但依然有些缺点,例如乳酸钙在水中溶解度中较小,吸收较慢;活性钙碱性稍强,有一定刺激性。但这类有机钙盐制剂是口服补钙的主力阵容。

另有一类所谓具有生物活性结构的有机酸钙,如L-苏糖酸钙、L-天门冬氨酸钙及甘氨酸钙等。这是一类新产品,价格较高,疗效上有何特点尚不很清楚,使推广应用受到了一些限制。

以上各种钙剂,各有利弊,应从安全、高效、适用、价廉等原则进行综合选择,临床上常用的口服钙剂为葡萄糖酸钙、乳酸钙和碳酸钙等。

常用钙制剂的钙含量及特点:  

葡萄糖酸钙,每片0.5克,含钙元素22.24毫克,还有每片0.1克的小片,小儿吃起来较方便,是口服补钙的主要品种。葡萄糖酸钙还可静脉注射治疗急性低血钙,高血镁、高血钾和过敏疾病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乳酸钙,每片0.5克,含钙元素65毫克,还有每片0.25克的小片。因为在水中溶解度比葡萄糖酸钙小,吸收也要慢些。

盖天力,每片含钙元素25毫克,除含钙外,还含有锌、铁、锶、锰等微量元素。

碳酸钙,每粒1.5克,除了有补钙作用,还可抗酸。

龙牡壮骨冲剂,采用龙骨、牡蛎、党参、黄芪等中药提制而成,除补钙外,还可补益脾胃、调理消化吸收机能。

氯化钙和果糖酸钙,这二种钙剂均为注射给药,治疗急性低血钙以及高血镁、高血钾和过敏疾病等,但必须住院进行用药治疗。

儿童补钙

为预防幼儿缺钙,首先应提倡母乳喂养,用母乳补钙。母乳每100毫升含钙34毫克(牛乳含钙125毫克),但母乳中钙磷比例为2∶1,较牛乳易于吸收。近年研究证明母乳中有20%~26%的为低钙乳,每100毫升母乳中的钙低于30毫克,此因母亲摄钙不足造成,最低者每100毫升母乳中含钙仅10毫克。因此,为了保证母乳喂养效果,须在哺乳期间补充钙剂。乳母的钙供给量标准为1 500毫克/日。乳母也可多喝牛奶,对早产儿、低体重儿、体弱多病儿甚至断乳健康儿均应适量补充钙剂、并要长期坚持,达到国家推荐的800~1 000毫克/日钙营养标准量。

幼儿还可抱到户外进行日光浴,开始时每天10~15分钟,以后逐渐延长时间,最好每天在户外不少于2小时。人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太阳的照射,皮肤中含一种叫做脱氢胆固醇的物质,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能转变成维生素D。有的家长担心阳光照射可使孩子变黑,所以尽量不让孩子晒太阳,这种错误的育儿观念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由于季节的原因,在深秋、严冬和初春季节,日照的时间很短,小儿晒太阳的机会少,就需要口服补充维生素D。

为防治儿童缺钙,可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维生素D的主要功用是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对于一般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400单位就可满足需要,对于有佝偻病发病倾向的婴幼儿,用量可达每日1万单位。服用维生素D之前或服用维生素D的同时,应加服钙剂。l岁以内每日需服用钙剂500毫克,1~10岁800毫克,10~13岁1 000毫克,即可满足需要。

上面所指钙剂的用量为钙元素的量,而不是钙片的每片重量。应将钙制剂中的含钙元素的量算出来,结合从食物中摄取的钙量,决定每天服钙制剂的量。千万不要过量服用,用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妇女补钙

一位瘫痪在床已达5年的70多岁妇女,在床上翻个身竟致骨折,X线检查发现她的骨质疏松症极其严重。据资料统计,老年人髋关节骨折病达15%,有的造成瘫痪终生卧床,因营养不良引起骨质疏松症而导致骨折的老年女性比男性高出6~7倍。

有专家指出:妇女应终生补钙。其中有几个尤为重要的时期,应引起广大妇女的特别关注。

少女在13~16岁时骨骼正在生长发育,故应摄入足够的钙质,使身体的钙有一定的积存,到16岁后逐渐恢复正常补给。另外,这一时期女孩子一般月经来潮,雌激素水平活跃,新陈代谢快,故更要注意钙质补充,以形成高质量的骨质和骨密度。能否做到这一点会对妇女绝经后的骨折率高低产生影响。因为钙的代谢与雌激素水平有关,妇女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钙的吸收,而此时骨骼质量高则可使骨折发生率下降。

妊娠期妇女每天要付出100毫克的钙以满足腹中胎儿骨骼的发育需要。如果摄入不足会造成婴儿先天性佝偻病,也会影响孕妇自身,导致妊娠5~6个月后腿发生抽筋(因婴儿摄入钙不足而动用了母亲肌肉中的钙所致),故妇女怀孕4~5个月后提倡补充钙。

在提倡母乳喂养的今天,还要注意母乳的质量。经检查,早产和患妊高症的母亲乳汁中含钙量低,所以妊娠期缺钙妇女在哺乳期也要注意钙的摄入,以满足婴儿及自己身体的需求。

中老年人补钙

缺钙是引起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应从改善饮食结构和服用钙制剂两方面加强钙的摄入量。

在摄入含钙食品时,中老年人应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饮食合理适中,促进钙和其他营养物质的综合平衡利用。在服用补钙产品时需注意,老年人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较弱,单纯服用钙制剂无法从源头上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必须服用一定剂量的维生素D,才能防止钙质流失,提高肠道吸收钙的能力,促进正常骨代谢和骨形成。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单纯补钙不能全面预防骨质疏松症,其他不良因素如内分泌失调、维生素D补充量不足、胃肠道疾病、运动量减少、盐摄入量过高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补钙。心脏病患者补钙不当,会因血钙升高而引发危险,因此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摄取饮食钙或服用钙制剂来达到治疗目的,不能盲目补钙。此外,正在服用甲状腺素、四环素、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患者,补钙时要先向医生咨询清楚,因为补钙剂与这类药物可能有相互作用,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不要误导老百姓

误导一:广告铺天盖地,宣扬全民缺钙,补钙跟着广告走。一些企业唯利是图,利用我国人均钙摄入量较低的状况,宣扬全民缺钙,提出“全民缺钙,而且全民需集中补钙”的口号,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争着补钙。

中国人钙摄入量整体水平确实偏低,但是,我国人民摄钙量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并非人人缺钙。牧业区人群以及豆制品摄入量较高地区,人们的钙摄入充足;蛋、奶摄入较多的城市人及沿海食用鱼类较多的人们,钙摄入也较充足;而内地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农村以米面菜为日常主食的人群或偏食挑食者的钙摄入量才偏低。

误导二:在商场或药店通过仪器的简单测试就能确定是否缺钙。有些补钙产品生产厂家免费为消费者测骨钙,只要挽起袖子,把胳膊往被称为“单光子骨密度测试仪”的仪器上一放,就会在计算机里显示出被测试人骨骼的样子,然后测试人员就会告诉您的身体是“轻度、中度或重度缺钙”,看上去既方便又简单,很多人都发觉自己被判定为“重度缺钙”,引起恐慌,又没有到正规医院去确诊,就急忙掏钱购买这类补钙品。

误导三:必须通过吃钙保健品才能迅速补钙。透过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给人们这样一种暗示:在所谓“全民缺钙、人人需要补钙”的形势下,通过饮食已不能够补充人体必需的钙质了,更不要说是对已经缺钙的病人的补钙了,因此必须得集中补钙,通过长时间的服用某种补钙品,才能迅速、完全地补充人体的钙质。

误导四:补钙产品卖得越贵,含钙量越高,吸收率就越高,效果也越好。据调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类补钙品,按每克售价计算,价格从几角钱至二十余元不等。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生产厂家之间的口水大战,各自宣称自己产品的优点。有的补钙品宣称“沉积好、吸收快”,使一般人以为服用了该种钙产品,钙质就会像水泥一样一层层“粘”到骨头上。还有的补钙品称“颗粒小”,甚至推出了“原子钙”、“纳米钙”,让人们觉得只要把钙磨得细一些,补钙就可大功告成了。

误导五:老年人单纯补钙就能防治骨质疏松症。人到老年,机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会下降,又由于食欲减退、运动少和户外阳光接触少等原因,容易产生钙吸收不足,加上骨骼中的钙质流失,使老年人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一些补钙品厂家看中了其中的商机,大做老年人只要补钙就能迅速治愈骨质疏松症的广告,借以推销自己的补钙产品。这其中最典型的广告宣传画面是:问:“腰酸、背痛、腿抽筋,这是怎么啦?”答:“缺钙了呗!”

误导六:补钙一定要选含维生素D的产品。根据医学原理,维生素D能促进钙质在小肠的吸收,缺少维生素D是影响钙吸收的主要因素,因此许多消费者认为,补钙只能选择与维生素D相结合的复方制剂,从而忽视了饮食也能补充维生素D,忽视了人的皮肤在阳光作用下也能合成维生素D,忽视了过量摄入维生素D反而会造成药物积蓄中毒。

4.维生素E能防治百病吗

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产妊酚。按其结构可分为α、ß、γ、δ 四种,其中以α-生育酚的作用最强,通常维生素E即指此种。由于维生素E的结构中有手性碳原子,故有左旋体(l)和右旋体(d)之分,右旋体活性较强。天然来源为右旋,人工合成的为左旋和右旋两个光学异构体的混合物即消旋型(dl)。

维生素E是抗氧化维生素,近些年来,凭藉这一抗氧化作用,它被人誉为一种可防治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内分泌疾病、生殖系统疾病乃至美容玉颜、延缓衰老的神奇药物。

根据医学药理学记载,维生素E的作用机理是:可保护一些易被氧化物质(如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等),减少氧化脂质的形成。维生素E对动物的生殖功能、酶和脂质代谢都有影响。维生素E可使垂体前叶促性腺分泌细胞的分泌增多,促进精子成活和活动增强;增强卵巢功能,使卵泡增加,黄体细胞增大,并增强孕酮的作用。维生素E与微量元素硒有密切的联合代谢保护作用;可增强细胞抗氧化作用,调节组织内的氧化还原代谢功能,参与多种代谢酶系统如DNA酶、RNA酶和胆碱酯酶活性的调节。

动物缺乏维生素E时,可出现生殖系统功能缺陷,不易受精,易引起习惯性流产。还可导致生物膜中的脂质遭到过氧化而受损,导致红细胞脆化,容易发生溶血、贫血等症状。长期缺乏时还可发生肌营养不良、心肌坏死、肝病、脑软化、骨髓损害、甲状腺功能减退,并可使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增多,导致动脉硬化。

维生素E在临床上的应用

●特殊生理或病理阶段如怀孕和哺育妇女,肝病,消化功能障碍引起的营养不良,胃肠手术后以及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时的补充治疗。

●辅助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早产或低体重婴儿补充本品,可以预防溶血性贫血。

●有些人所作的研究还证明维生素E可用于防治肿瘤,小腿痉挛、间歇性跛行,职业性肺病,皮肤感染,溃疡病,烧伤,阳痿,外阴萎缩症及外阴瘙痒症,亦可用于冠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蛋白质缺乏症的防治。可促进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增生,改善微循环。也能改善糖尿病病人的代谢异常,防止衰老。但这些结果和结论还未得到公认。

一项在中国进行的医学研究结果表明,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的α-生育酚(维生素E的一种)时,可以降低胃癌和食管癌的发病风险。这项研究中,受试者被分成两组,一组服用含维生素E的制剂,另一组服用安慰剂。结果显示,服用维生素E制剂的受试者发生肿瘤死亡率较安慰剂组低。而另一种分子结构的维生素E(γ-生育酚),则没有这样的作用。

该研究认为,α-生育酚有预防食管癌和胃癌的作用。但是,这还需更多、更大型的临床实验来证实。

互联网上关于维生素E具有多种功效,能治疗多种人类疾病的宣传还有很多,如延缓细胞因氧化而老化,保持青春的容姿;供给体内氧气,使人运动时更有耐久力;和维生素A一起作用,能抵御大气污染;减轻疲劳;局部外伤时外用(据称维生素E外用可透过皮肤被吸收)和内服,可防止皮肤留下疤痕;能加速烧伤的康复;能降低血压;能减轻腿抽筋和手足僵硬症状;能降低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等等;维生素E就像在变魔法,不断给我们变换新面孔,弄出一些新的适应证来,但这些疗效均有待证实。

英国医学家认为,维生素E的药理作用十分复杂,许多有关维生素E临床实验的结果相互矛盾,它的许多治疗功效包括增加体能、延缓衰老、降血压、降血脂等等仍在验证中。就以其抗不育的经典作用为例,维生素E仅仅在大鼠体内有这种抗不育作用,但人类中从未发现过相类似的病症;维生素E对包括周围血管疾病在内的许多疾病的疗效也是可疑的。

成人每日常用量为10~100毫克;维生素E在人体内存留时间比较短,这一点与其他脂溶性维生素不一样,而和水溶性维生素相似。有人认为,维生素E添加微量元素硒所做成的复方维生素E制剂似能提高维生素E的功效。

维生素E的最大特点是用药安全性好,但在大剂量服用时,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近年来,维生素E服用量越来越大。按规定每次用量一般不超过100毫克,但实际上往往超过。维生素E并不是服用量越大吸收就越多,如一次服用10毫克时,吸收率达90%;服用30~50毫克时,吸收率为60%,而一次服用100毫克时,吸收率仅40%;它的吸收还与胃肠功能和饮食中脂质含量有关。现在已将维生素E制成水溶性的酯,如维生素E烟酸酯等,不仅吸收良好,还增强了降血脂的作用,且体内含量过多时也易于排出。为了安全有效用药,当需要较大剂量时,可选择水溶性的维生素E酯。

有研究报道,每天服用400~800毫克维生素E,持续3年时间,一般无明显损害,每天用量达到800~3 200毫克者, 持续3个月,个别人偶尔会出现肌肉软弱、疲劳、呕吐、腹泻和血小板增多和血栓形成,还可引起头痛、眩晕、视力模糊、月经过多、闭经等反应,有的可发生皮肤皲裂、口角炎等反应。所以,根据这一研究结论,即使需要补充维生素E时(如孕乳期、间歇性跛行、重症肌无力症等),每日最大用量最好不超过800毫克,服用时间也最好不超过6个月。

有一年轻女性,因皮肤偏黑,面部有雀斑,听说维生素E能白嫩肌肤,便一口气买了十多瓶,大剂量服用。结果导致全身无力、疲惫、食欲差,且持续恶心、呕吐,月经量过多。经询问,这位女性日服维生素E达1000毫克以上。维生素E尽管毒性很低,但如长期大量服用,对于某些特殊个体,还是有可能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无机铁(如硫酸亚铁)会破坏维生素E,所以不能同时服用。若服用含有硫酸亚铁的药剂或营养补品而又同时使用维生素E时,必须前后间隔4小时以上。

服用避孕药、激素药物,或妊娠及哺乳期、更年期的妇女可多摄取一些维生素E。

大剂量维生素E可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使凝血时间延长。

长时间与雌激素合用时,可诱发血栓形成;维生素E可能有增强洋地黄强心苷类药物的作用。

小贴士

中国营养学家的建议     每个国家和地区采用相同食谱不太现实。从营养学角度看,某一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完全有可能从其他食物中获取,这也就是食物的可替代性,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推荐的具体食品照搬。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人们多吃深色的蔬菜、水果,因为多数深色的蔬菜、水果营养成分更高。

5.止血的维生素K

维生素K是临床常用的止血药物。1234

维生素K可分为K,K,K,K四种。存在于苜蓿、菠菜等蔬菜12中的为维生素K;由动物包括人肠腔内细菌合成的为维生素K。人工34合成的为水溶性的维生素K与维生素K。12

天然维生素K和K为脂溶性,口服后必须依赖胆汁吸收;人工合341成的维生素K和K为水溶性,口服直接吸收。口服维生素K后 6~12小时即发生作用。维生素K吸收后在肝内迅速代谢,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成代谢物,经肾及胆汁排泄。由胆汁排出肠道者,尚有少量可重吸收,进行肝肠再循环。

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的必需物质。还参与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维生素K参与氧化还原过程,为人体磷酸盐代谢的必需物质,它还能增加肠蠕2动及肠道分泌,增强胆道张力和子宫平滑肌收缩能力。维生素K尚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介导有关。

维生素K摄入不足或吸收、利用出现障碍,将影响各种凝血因子生成和抗凝蛋白的转化。凝血因子体内浓度降低,凝血时间延长,严重时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血尿、消化道出血等。维生素K的每日需求量约为1微克/千克,长期 维生素K缺乏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同时,其他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浓度也下降,表现为凝血障碍和出血。

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症状可能轻重不同,常见有鼻衄、牙龈渗血、皮下青紫、月经过多、血尿、大便出血(黑粪)、创面与术后渗血等。深部组织血肿与关节腔积血较少见。但偶尔出现颅内出血,可危及生命。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症状常常很突然,无预兆。

人体的止血和凝血过程需要多种凝血因子参与,而其中有4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内从无活性状态转变为活性状态时,必需维生素K的参与,缺乏维生素K会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婴儿常常由于母体供给不足或代谢功能不成熟,如胎盘转运功能不足、新生儿肝脏对凝血酶原的合成尚未成熟或母乳中缺乏维生素K,再加上新娩婴儿肠道是无菌的,不能合成维生素K,使维生素K营养极度贫乏,而引起新生儿出血性疾病,这种出血症多发生在一个月以内的新生儿,部分发生在一个月之后。可表现为皮肤和胃肠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如果母亲曾摄取过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广谱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或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发生出血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加。时至现在,哺乳期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仍是世界范围内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维生素K缺乏还可引起骨骼肌、平滑肌、血浆及皮肤中腺三磷(ATP),腺三磷酶(ATP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糖元分解加速,乳酸增多,使得多种细胞生物活性受到抑制。同时,平滑肌收缩减弱,胆囊胆管收缩受抑,乙酰胆碱、组织胺和肾上腺素的兴奋性受阻。有研究也据此作过实验证明,维生素K对急腹症和癌症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缓解作用。

正常人不会缺乏维生素K,因为维生素K广泛分布于各类动植物组织中;原发性维生素K缺乏也很少见。然而,除小儿外,维生素K缺乏也可发生于膳食摄入严重不足的成人,另外,遭受外伤,接受外科大手术,长期胃肠外营养,胆道阻塞病,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或严重肝胆疾病者亦可发生维生素K缺乏;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者,如抗惊厥剂、抗凝剂、广谱抗生素(特别是广谱头孢菌素)、水杨酸盐和大剂量维生素A或E,对维生素K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使出血症状表现明显。长期接受双香豆素、华法林口服抗凝剂者,应保证维生素K摄入量的稳定,以避免凝血酶原水平起伏造成不良影响。

为预防维生素K缺乏,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深色绿叶蔬菜;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有酸奶酪、紫花苜蓿、蛋黄、大豆油、鱼肝油、海藻类、菠菜等。

以前美国人总认为他们通过食物摄取的维生素K已经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但有美国医学研究者却证明,即使饮食结构看起来合理(注意,这里指的是白人的习惯饮食),身体中的维生素K也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充足。按照医学界普遍认可的看法,成年女性每天需要65微克的维生素K,而成年男性则需要80微克左右。最近发表的一份有关维生素K的研究报告称,在调查了全美2000个家庭连续两周的食谱后发现,大多数18岁到44岁的成年人都存在维生素K摄取不足的问题。

这项研究证实,豆油和绿叶蔬菜(如菠菜、椰菜花等)中含有的维生素K最为丰富。正常人每天吃一次菠菜,体内的维生素K含量就可以超过所需的4~5倍。尽管豆油中所含的维生素K和绿叶蔬菜不相上下,但还是建议人们更多地食用绿叶蔬菜,因为蔬菜中的营养成分比豆油更为合理,对于调节人体的血压、胆固醇更有好处。

这项研究同时认为,20岁的年轻人和80岁的老人,每天所需维生素K的量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原因是老人容易产生骨质疏松等疾病,而维生素K可以帮助激活有利于骨质生长的蛋白质,能让老人的骨骼保持正常功能。

中国还未进行这种大型的维生素K药物流行病学研究。

本药用于防治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如阻塞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肠切除所致肠吸收不良、早产儿、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香豆素类或水杨酸类过量以及其他原因所致凝血酶原过低等引起的出血。亦可用于预防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1

维生素K为脂溶性,吸收快,起效迅速,体内代谢慢,作用时间较长。每日可肌注或静注10~20毫克。在术前,肝功能严重受损,或用香豆素类抗凝药时,剂量可增至100~200毫克/天。新生儿可在出生后,立即肌注3~5毫克,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及癌症疼痛可每次肌注20毫克。给孕妇及新生儿注射维生素K,切勿过量以防溶血性贫血及早产儿核黄疸。维生素K的注射溶液遇光易分解,应避光保存,如有油粒析出或出现溶液分层现象不宜使用,若能在温水浴中振摇混匀后,溶液仍然澄明,方可使用。3

维生素K一般病人可肌注4毫克,每日2~3次;肠道平滑肌痉挛、胆绞痛、肿廇疼痛可每次肌注8~16毫克。但肌肉注射较疼痛,不良反应也较多,不如维生素K1安全方便。4

维生素K口服吸收好,一般病人可口服4毫克,每日3次。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非器质性头痛,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患者以青年人为多,头痛大多偏于一侧。疲劳、受凉、生气、紧张、受惊等可促使发作。

偏头痛在我国和西方国家人口中的发病率为1%~2%,临床治疗药物颇多,如麦角制剂、钙拮抗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均有一定疗效。但此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甚至可伴随终生的疾病,因此需要长期用药,需要有一些疗效好特别是毒副反应小的药物。

维生素K可以对抗血管平滑肌痉挛,对抗组胺、肾上腺素及乙酰胆碱引起的血管舒缩功能紊乱,使得偏头痛症状改善和控制其发作。维生素K副反应较轻,用药耐受性好,适用于各种类型偏头痛的预防。从安全性和有效性考虑,有人认为其预防偏头痛的价值优于其他治疗偏头痛的药物。4

用法:治疗偏头痛,开始给予8毫克维生素K,每日3次口服。4病情改善后用4毫克维生素K,每日3次口服。预防偏头痛发作,可4给予2~4毫克维生素K,每日3次口服,维持3个月以上,以预防复发。3

台湾医学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晚期肿瘤患者使用维生素K可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3试验发现,有少数病人在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K后,病情不再恶化。33研究人员为了系统了解维生素K的效用,将维生素K与抗癌化疗药物3合并使用,结果多数病人并无疗效增强作用,不过却发现维生素K能增加病人对放疗的敏感度,进而降低放射线治疗所需的剂量。

很严重的腹泻可能是维生素K欠缺的一种表现症状。但是在服用维生素K制剂之前,必须经过医生确诊;常流鼻血的人可从天然食物中多摄取一些维生素K,含紫花苜蓿的片剂可能也有效。

摄取维生素K(即使从天然食品中摄取)时会使同时使用的口服抗凝剂的药效减弱;口服抗凝剂如双香豆素类也可干扰维生素K代谢,两药同用,作用相互抵消。长期服用口服抗凝剂的病人特别要注意。

有的研究者提出,当维生素K用于治疗低凝血酶原血症和抗凝药继发性出血时,体内凝血因子很难马上恢复到治疗水平。诸如血栓形成或心肌梗塞等病人,若正在使用口服抗凝药,又给以维生素K,可能降低口服抗凝药的抗凝作用而使血栓疾病恶化。所以,不推荐维生素K用于抗凝药引起的出血,若口服抗凝药出血反应严重,可给以新鲜冻干血浆静脉滴注治疗。

长期的广谱抗生素治疗能抑制肠道正常菌丛,妨碍其合成维生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