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02:06:1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 复习笔记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作为世界观理论形态的哲学及其特征

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

①具体科学都是以自然或社会领域中的某一方面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是具体的,限于特定的领域,而哲学以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由于哲学是世界观,所以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的提问方式和问题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

②具体科学也具有理论性,但具体科学不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自我与对象的关系,只研究对象自身的规律。而哲学是以人与世界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对世界的总体性把握。

③具体科学表现为关于某一领域的某种具体知识,哲学则是对包括社会和人在内的世界的宏观把握,表现为一种哲学智慧。(2)哲学智慧不同于实证知识

哲学智慧与实证知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虽然要以具体科学的知识为依据,但它又不是这些具体科学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各种知识中蕴涵的普遍规律和意义的揭示。这就是从科学知识到哲学智慧的升华。(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又极为密切

哲学不能脱离科学。哲学需要通过对科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离开科学的所谓哲学智慧只能是“假(假话)、大(大话)、空(空话)”。

2世界观与人生观

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既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理解,又包括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总体理解,还包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1)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

世界观理论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对人的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实际地塑造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②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必然渗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必然包含着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从根本上说,人生观是一个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问题。(2)人生观问题的根源

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①人是源于自然的存在,然而,源于自然的人类又是力图超越自然、寻求自由的社会存在,这就是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②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存在,然而,现实的人总是不满足和不满意人的现实,力图把现实变成人所希望和向往的现实,这就是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③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然而,人总是力图以某种追求去超越有限的人生,让生命显示其历史的意义,这就是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3)人生观的内涵

①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理解,并具体地表现为对生与死、福与祸、荣与辱等问题的看法。

②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在人生观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包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人类等关系问题。

③人生的意义,是在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关系当中体现出来的。正确的人生观会拓宽人的生活视野,深化人的生命体验,升华人的人生境界,引导人的理想追求,使人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以及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和实现人生的价值,提供了科学的人生观。

3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

哲学自身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总是与那个时代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等紧密相连,以文化为土壤。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1)哲学既依存于文化,又以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文化发展的导航器。表现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传统,一种内在凝聚力,一种人生境界,并体现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既是各种文化形态的凝结,又是贯穿各种文化形态,使其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串线。(2)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世界观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对中华名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3)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作为一种文化,哲学同其他文化形态一样,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文明的活的灵魂是指哲学的积极方面。对待哲学传统的问题,我们要使传统中优秀的文化在当代得到发扬,又要使当代文化从传统中吸取营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研究包含许多领域(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许多方面(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贯穿各个领域和方面,决定整个哲学体系性质,并对解决具体哲学问题具有支配作用的问题,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1)恩格斯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提出

恩格斯鲜明而完整地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他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在内容上包括两方面:

①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是关于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恩格斯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论断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是以理论的方式浓缩地再现了哲学发展的历程。

①人类的哲学观念首先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开始的。

②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开始产生了系统的哲学思维。哲学迈上文明舞台的最初形式是自然哲学。西方古代哲学的本质特征就是探讨精神和自然界、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西方近代哲学的研究重点发生转移,即由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转向第二方面。(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任何一种哲学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时,这两个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不能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看成是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问题。

①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正确解答,有赖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科学解答。

②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正确解答,又离不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科学解答。(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构成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决定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

a.哲学基本问题并不神秘,它是人们的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首先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b.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是以人与世界关系为中心展开的理论形态,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正是对人的活动中普遍存在、不断重复出现的人与世界关系本质的哲学提炼。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决定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

a.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不是哲学的唯一问题,但哲学体系的性质以及如何解答、论述具体问题,却决定于如何解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表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这种不可超越性表现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不可超越性。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用以表现哲学基本问题的方式和范畴并不完全相同。

2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就是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1)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2)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3)其中存在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两大曲解,主要表现为:

①说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这是曲解。

②说唯心主义是轻物重人、追求道德和信仰的理想主义,这同样是曲解。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在自己的发展中,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①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即自发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延续很长,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特点在于,它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从整体观念看待世界。

②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历史形态是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机械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为依据,对唯物主义的论证比起朴素唯物主义有许多进步,但它又缺乏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观念。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以及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是它的主要缺点。

③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历史形态是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以及历史唯心主义的弊病,建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包括自然和社会领域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产生了飞跃,出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形态。(2)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历史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在于,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在于,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全部哲学中始终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所形成的。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始终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相结合的。历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也存在过辩证的唯心主义;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出现过具有辩证思维的唯物主义。(4)对待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的评价应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结合,使我们对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的评价应该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从哲学路线看,唯物主义比唯心主义进步,比唯心主义正确,但具体到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世界上只存在唯心主义的哲学,不存在唯心主义规律。

①唯心主义者也是用大脑思维,他们的思维同样受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规律的支配;

②唯心主义者可以无限夸大意识的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仅凭思维他们连一根稻草也举不动。

③唯心主义只是一种哲学观点,而不是客观事实。反之,一个唯物主义者,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也可能变为一个唯心主义者,口头上的唯物主义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是屡见不鲜的。

三、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哲学,必定受时代条件、民族传统和阶级关系的制约,必然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1哲学: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认为“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体表现为:(1)哲学思维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思维,具有思辨性特点。

①从哲学体系产生的背景以及哲学的内容和价值取向看,哲学是非常现实的。由哲学家们创造的哲学体系,不管其形式如何抽象,都离不开哲学家所处的时代。

②哲学是在时代要求明显地或隐蔽地推动下的一种追求,是以哲学的方式来解答时代课题。

③每个哲学体系都有自己的个性,但这种个性是受时代制约的。(2)全部哲学都依存于各自的时代,其中,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在于它抓住了时代的主题,回答了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3)正因为哲学依存于时代,所以,哲学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哲学有历史,就意味着哲学是变化的。(4)哲学的时代特性决定了哲学必须面对时代,始终保持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这是判断哲学价值的关键。

2哲学: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为以共同的地区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哲学。(1)哲学的民族性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哲学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共性。

各个民族的哲学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无神论与有神论等方面都有许多类似或相似的说法。西方古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①从关注的中心看

a.古希腊罗马哲学注重作为纯客体的自然,因而自然哲学较发达;

b.古代中国哲学注重人伦,即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因而道德哲学较为突出。

②从思维方式看

a.西方古代哲学强调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它们明于天人之分,讲求观察、实验、理性的方法,一般来说擅长分析;

b.中国古代哲学强调的是以天人合一形式出现的主客体的统一,强调依靠主体的内在意识和道德实践来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运用的是反求诸己的内省方法,一般来说擅长综合。

③从范畴的特点看

a.西方古代哲学讲矛盾、一多、感性理性、质量、肯定否定;

b.古代中国哲学讲理气、有无、动静、形神、知行。(2)哲学具有民族性,但哲学可以相互吸收和借鉴。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莱布尼茨认为中国在实践哲学方面占优势,西方国家在思辨哲学方面领先,二者需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相互吸收、相互借鉴成为一种进步趋势。(3)真正的哲学是民族精神的精华。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哲学就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哲学的整体有机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念,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对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孕育作用。

3哲学:阶级利益的体现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具有阶级性。从根本上说,哲学是以抽象的范畴体系,并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而表现出来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它总是体现着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对哲学是阶级利益的体现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的方面:(1)某种哲学体系的阶级属性,并不完全取决于哲学家本人的阶级出身。按照哲学家本人的出身来判断哲学的阶级属性是庸俗化的。(2)从哲学的历史和现状看,并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是自觉地按照自己阶级的需要来创立哲学体系的。(3)哲学的阶级性是就哲学体系的根本属性说的,而不是指其中的每一个命题、范畴或哲学判断。(4)哲学的阶级性并不排斥某个哲学体系中可能包含的真理因素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积极贡献。(5)从体系上看,某种哲学的产生总是具有自己特定的阶级背景,总是或多或少地蕴涵着某种政治理想,总是具有这种或那种政治效应。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历史已经并正在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和良心。我们不仅要知道什么是哲学,更应该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1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无产阶级共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民族性是哲学的主要特征。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理论主题,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学说,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而是首先属于他们的时代。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是源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的天才头脑,而是时代提供的可能性和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理论需要相结合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从历史背景和阶级斗争状况看,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a.19世纪中叶的西欧,其中主要是英国、法国以及德国莱茵地区,资本主义比较发达,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开始由隐到显、由次要变为主要。

b.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为了适应无产阶级实际斗争的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觉意识到必须创立一种新的哲学作为工人运动必要的理论支柱和理论支点。

②从哲学和科学发展史看,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具有必然性。

a.如果说全人类的哲学遗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的文化积淀,那么,德国古典哲学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b.在科学方面,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的创立为新的哲学产生提供了可能。

2哲学的革命变革(1)19世纪德国哲学的两次变革

一部哲学史,并不是哲学体系简单更替的历史,而是包括转折和变革的历史。以19世纪中叶的德国为例,就出现过两次变革,主要表现为:

①费尔巴哈倡导的哲学变革。其改革哲学的要求针对的是黑格尔哲学,力图以人本唯物主义代替思辨唯心主义。

②马克思发动的哲学变革。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针对的不是某一种哲学体系,而是以往的整个旧哲学。(2)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a.在世界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在认识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在历史观中,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

d.在实践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哲学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科学地解释世界,又强调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严整的哲学体系。

a.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本身就是辩证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本身就包含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本身就是唯物主义的:

第一,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界本身的辩证运动;

第二,社会辩证法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辩证运动;

第三,实践辩证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是包含着不以任何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辩证运动;

第四,主观辩证法则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只有在纯概念中才似乎是范畴的自我运动,实际上,辩证法的运行机制和作用,始终是与它借以运行的载体不可分的。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包括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

c.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所以,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③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

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与其阶级性密切相关,并集中体现为它的实践性和批判性。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同科学性又是密切相关甚至融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完成了一次巨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整个马克思主义一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精神为整个马克思主义注入与时俱进的灵魂。(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断地适应种种变化,并不断得到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具创造性的哲学,它与教条主义是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由它的后继者不断发展的学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的历史。(2)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从来没有间断过。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依据宣布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实际上是用抽象的推论代替对具体问题的分析。

①自然科学对哲学发展的本质关系,是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证实,一是证伪。

②要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推翻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正确理解科学、技术和哲学的关系。

③科学比技术具有相对稳定性,哲学更具有相对稳定性。哲学概括的材料愈多,它的涵盖面愈广,适用范围愈大,就愈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我们反对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宣扬“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但这绝不是说我们可以不注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⑤我们所面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所无法比拟的。认真研究和概括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成就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同样是一个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它必须关注现代哲学思潮及其提出的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现代西方哲学主要存在两种对立的思潮,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科学主义,也反对抽象的人本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又充分考虑到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本身的发展,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区分开来,它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的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吸取二者的合理观点,力求在现代科学和哲学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完美的统一。

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表明,只有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与时俱进,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与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中,“中国化”处于核心地位。只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这个方向,才可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时代化和大众化。(2)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运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与认识和改造的具体对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又是由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决定的。

中国革命要获得成功,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来应用马克思主义,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5)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时代化具有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就是密切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时代的新内容,从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回答时代挑战,引领时代潮流,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时代特征。(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大众化也具有内在联系。

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离不开语言的通俗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学会说两种话:

①“家常话”。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只会讲哲学行话,而要学会用日常语言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理,不能用范畴解释范畴,用概念解释概念。

②“中国话”。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也必须学会讲“中国话”,用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讲深讲透。

只有立足国情、关注世情、熟悉民情,并把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1)毛泽东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经验的哲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理论典范。(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写下的重要哲学著作。(3)毛泽东哲学思想还蕴涵在他军事著作中,如《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都闪耀着创造性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1)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阐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关于把发展提高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的观点,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等,都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并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2)三个代表思想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是先进文化逐步战胜落后文化的过程,而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向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③实践已经并正在证明,执政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科学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a.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推进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c.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d.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②对科学发展观的评价

a.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吸取了西方工业化的教训,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经验,顺应了当代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进步潮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大成果。

b.这些都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践上说,都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的过程。

六、学习哲学,终生受益

哲学并不只是哲学家的事,它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哲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哲学家,但每个人都离不开哲学,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1“为道”与“为学"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懂得这个道理就应该懂得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1)“为道”与“为学”的关系:

①学习专业知识是“为学”。“为学”是重要的,它可以增加人的具体知识,使之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学”也有其局限性,即它可以把人培养成专门人才,但又可能把人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之中。

②“为道”,即学习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人的思维水平,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善于辩证思维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把“为道”与“为学”对立起来,只“为学”不“为道”,即只注重专业学习,不注意学习哲学的偏向在一些青年中的确存在,这对于青年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培养多方面素质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渗透到各种素质的培养之中,主要表现包括;

①有利于提高政治素质,因为它为青年人远大的政治目光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②它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因为它能使青年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深厚的理论修养;

③它也有利于专业素质的提高,因为一个善于思维的头脑远比一个仅仅塞满知识的头脑更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遇到的就是世界观的问题,因为哲学就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人不能脱离世界,人既然生活在世界中,就不能脱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而且要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思路和方法。这就是世界观的问题。(2)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人生观的问题。

人生观是个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首先都要学会做人,即明确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知识越多办坏事的能量就可能越大。这与我们社会主义教育宗旨是相违背的。(3)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价值观的问题。

①价值观问题的核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价值观,决定人对对象与人自身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注意思维方法,学会唯物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③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认真地学习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我们必须端正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哲学

答:哲学是指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哲学体系的方式存在,而且涉及自然、社会、思维领域,包含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哲学家又往往因为研究问题的不同而强调哲学的不同方面。要弄清什么是哲学,必须把某一个时期或某一种哲学体系研究的哲学问题和哲学的本质区分开来。

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

答: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指人们对世界或宇宙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可将它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3人生观

答:人生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的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理解,并具体地表现为对生与死、福与祸、荣与辱等问题的看法。

4哲学基本问题

答:(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研究包含许多领域(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许多方面(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贯穿各个领域和方面,决定整个哲学体系性质,并对解决具体哲学问题具有支配作用的问题,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任何一种哲学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时,这两个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

①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正确解答,有赖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科学解答。

②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正确解答,又离不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科学解答。

不能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看成是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问题。

5唯物主义

答:(1)唯物主义的含义

唯物主义即是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①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即自发唯物主义。

②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历史形态是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历史形态是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

答:(1)唯心主义的含义

唯心主义即唯心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2)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历史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在于,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在于,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7辩证唯物主义

答: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的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8历史唯物主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历史观。历史的所有事件的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指出:(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4)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6)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9马克思主义哲学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2)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辩证法唯物论应用于中国的实际,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发展辩证法和唯物论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内涵:(1)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用于指导中国的社会生活实践,使之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2)不断总结、概括中国社会生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正反两方面的新鲜经验、教训,从哲学的高度予以升华,并用哲学法范畴形式进行表达,据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实践检验和发展理论。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哲学的本质和作用?

答:(1)哲学的本质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①作为世界观理论形态的哲学及其特征

a.哲学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哲学体系的方式存在,而且涉及自然、社会、思维领域,包含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哲学家又往往因为研究问题的不同而强调哲学的不同方面。要弄清什么是哲学,必须把某一个时期或某一种哲学体系研究的哲学问题和哲学的本质区分开来。

b.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与人生观

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既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理解,又包括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总体理解,还包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2)哲学的作用

哲学在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

①哲学自身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总是与那个时代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等紧密相连,以文化为土壤。

②哲学既依存于文化,又以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文化发展的导航器。哲学表现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传统,一种内在凝聚力,一种人生境界,并体现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哲学既是各种文化形态的凝结,又是贯穿各种文化形态,使其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串线。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2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决定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

①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关系,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关系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②哲学基本问题并不神秘,它是人们的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首先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③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是以人与世界关系为中心展开的理论形态,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正是对人的活动中普遍存在、不断重复出现的人与世界关系本质的哲学提炼。(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决定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不是哲学的唯一问题,但哲学体系的性质以及如何解答、论述具体问题,却决定于如何解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表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这种不可超越性表现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不可超越性。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之所以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主要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决定的,这种革命性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①在世界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在认识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③在历史观中,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哲学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科学地解释世界,又强调能动地改造世界。(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严整的哲学体系。

①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本身就是辩证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本身就包含着辩证法。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包括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

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列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特点的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这种彻底性和完备性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中。

③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所以,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3)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与其阶级性密切相关,并集中体现为它的实践性和批判性。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同科学性又是密切相关甚至融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完成了一次巨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4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

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1)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真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开创作用和决定意义的是毛泽东。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反复强调、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反复强调、全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毛泽东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经验的哲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理论典范。

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写下的重要哲学著作。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十大矛盾的理论等,都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哲学总结。

③毛泽东哲学思想不仅包含在他的哲学著作中,而且蕴涵在他的全部著作尤其是军事著作中,如《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都闪耀着创造性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

①邓小平理论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阐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关于把发展提高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的观点,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等,都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并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是先进文化逐步战胜落后文化的过程,而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向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③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吸取了西方工业化的教训,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经验,顺应了当代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进步潮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大成果。

1.3 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世界观与人生观[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研]

答:(1)世界观

世界观是指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世界观在社会生活中关系到人们对自然、历史的根本性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2)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人生观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并具体地表现为对生死、祸福、荣辱等问题的看法。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3)关系

①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世界观理论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对人的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实际地塑造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人生观。

②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必然渗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必然包含着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从根本上说,人生观是一个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问题。(4)评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存在方式、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争取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以及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和实现人生的价值,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2015年南开大学研]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帅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1)内容

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生谁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又称“本体论”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

②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又称“认识论”问题。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此外,还有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2)评述

由于人的全部活动中都存在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能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能否坚持意识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能否坚持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就成为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要求和生动体现。

第2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1 复习笔记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以及自然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对“物质”问题的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1物质的根本特征: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阶段:(1)古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

古代哲学家们从世界的“本原”、“基质”、“统一性”问题,引出了物质概念,并认为水、火、气、原子等构成了世界的本原。(2)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近代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不变的属性,从而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并得出原子是世界本原的结论。(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基本思想是,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2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现实中千差万别的物质存在,归根到底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即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客观事物,包括无机界、有机界和生物界;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1)现代科学为合理地划分物质存在形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划分物质存在形态的依据是物质的运动形式。

①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一般说来,物质运动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在这五种运动形式中,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又可归结为无机界的运动。这样,物质运动可归结为三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