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青少年的100个珍惜生命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04:09:47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促进青少年的100个珍惜生命故事

促进青少年的100个珍惜生命故事试读:

前言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小时候的性格养成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说人生是一次壮丽的海上航程,那么青少年时代则是这段船程的起锚阶段,面对着不可捉摸而又神秘的未来,他们充满了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

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人生的起锚阶段,无论前面是布满暗礁的危险之地,还是风平浪静的辽阔海面,人生的第一步是我们踏上未来航程的最重要阶段,只有平安地度过这一时期,才能进入浩瀚的大洋去远航。

生命的起锚阶段需要父母的精心呵护,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更需要有经验的“老船长”给我们讲故事,故事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春暖花开的玫瑰园,也有暴雨将至的黑森林;有慈祥的祖母,也有不怀好意的大灰狼。在故事的熏陶中,我们在渐渐成长,渐渐懂事,渐渐地迈入理性人生,在进入茫茫大海后,自己将会掌握船舵,闯入一个未知的、充满艰难险阻而又美丽多彩的世界。

也许我们已经听腻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也许我们已经熟知了阿凡提智斗贪心财主的事迹。其实在阿里巴巴和阿凡提之外,还有更多的故事同样充满乐趣、智慧和哲理。《促进青少年的千万个成长故事》一书,在故事的海洋中,为你精心挑选了若干个精彩故事,它们或睿智、或感人、或生动,它们将会在你人生的航程上,点燃你的心灵之灯,开启你的智慧之门,使你成功地迈入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促进青少年的千万个成长故事》共分十册:

1、促进青少年的100个健康成长故事;

2、促进青少年的100个珍惜生命故事;

3、促进青少年的100个成功哲理故事;

4、促进青少年的100个开拓思维故事;

5、促进青少年的100个阳光心态故事;

6、促进青少年的100个习惯培养故事;

7、促进青少年的100个人间真情故事;

8、促进青少年的100个奉献爱心故事;

9、促进青少年的100个人格教育故事;

10、促进青少年的100个情商培养故事。

愿本书对青少年朋友们的健康成长能起到一定的助益作用。

本书由竭宝峰任主编,杨亚庚、陈昕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吕丽、刘小艳、李凤梅等同志。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

一个父亲创造的奇迹

有一天,父亲要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去纽约和妻子相聚。

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客轮上,一天早晨,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忽然,客轮猛地晃动起来,父亲应声而倒,那把刀狠狠地插在父亲的胸口上,他的手转眼间颤抖得很厉害,脸色发白。女儿听到尖叫声,忙跑了过来扶着父亲,但是她不知道父亲已经受了伤。

父亲微笑着扒开女儿的手,告诉她:“没事儿的,只是摔了一跤。”然后,他轻轻地捡起了那把刀,用大拇指抹掉了血迹,慢慢地爬起来。父亲依然每天晚上给女儿唱摇篮曲,早晨再给她系上最美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

到达纽约港的前一天晚上,父亲来到了女儿身边,对她说:“明天见到妈妈,告诉她,我爱她。”女儿不解地说:“可是明天你就见到她了呀,为什么不亲自告诉她呢?”父亲笑了,俯身在女儿额头上留下了深深的一吻。

到达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认出在人群中的妈妈,她大声喊道:“妈妈,妈妈!”这时,旁边的游人一声惊呼,女儿转头看去,父亲已经仰面朝天倒在地上,胸口血如井喷一般,他死了。

尸检的结果很令人惊讶,那把刀把他的心肌切成了两半,而他却多活了三天。医院唯一的解释是:由于切口太细了,使两块心肌紧紧贴在一起,又输送了三天的血液。

在一次医学讨论会上,人们纷纷要给这个奇迹起个名字,有的说叫“大西洋奇迹”,还有的说就以父亲的名字命名。这时,一位资深的老医学家说:“亲情”。

骇世亲情

一天半夜,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吞没了熟睡的小山村。天亮时分,救援人员赶到,小山村已夷为平地,全村无一人幸免于难。突然,有人惊叫:“下面有声音!”大伙儿跑来一看,一间埋在泥石流下的小木屋,仅剩下一个屋顶。

救援人员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只见屋里全被泥沙填满,唯独房梁下还有一点小小的空隙,一个赤裸裸的小女孩儿一动不动地蜷缩着,看样子还不到两岁。救援人员赶紧将她抱出来,她却死活不肯离开,指着小屋哭出了声:“妈——”顺着小女孩儿手指看去,在她蜷缩过的泥沙里,隐隐约约露出一双泥手,十个手指。有人惊叫:“下面还有人!”顿时,救援人员以那双手为中心,沿着四周小心翼翼地往里刨。不一会儿,人们眼前出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半身赤裸的女人,个子很矮,全身呈站立姿势,双手高高举过头顶,像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

这女人竟是一个盲人!她被挖出来时身体已经僵硬了。小女孩儿还不肯走,指着刨出的泥坑,又哭出一声:“爹——”天哪,难道下面还有人?大伙儿立刻继续往下刨,就在女人脚下,又刨出了一个半身赤裸的男人,他昂首屹立,身子直挺,双肩高高耸起……这男人也是一个盲人!

原来,矮女人是站在男人的双肩上,双手高高举着小孩……(吴天)

地震中勇救同学

在北川县,记者见到一位右臂挂在绷带上的女生,一双大眼睛,美丽而纯真。记者再凑前一看,发现女生的右手已经没有了,此时正裹着绷带。她正在姐姐的陪伴下,准备转院到武汉治疗,于是记者上前与她攀谈起来。

像每一个死里逃生的灾民一样,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她叫赵春林,是北川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地震发生时,才刚刚上课10多分钟,教室在二楼的赵春林和60多位同学立即感到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随后就被高大沉重的预制板砸倒,埋在废墟中,右手疼痛难忍。

此时头脑中一片空白的她只能凭着求生的本能,向外挣扎,但是右手已经不听使唤,左手也软弱无力。

此时,一双男生有力的手臂在她面前出现了,仿佛是灾难中的天使,帮她拨开砖石瓦砾,将她拽出正在继续下落的危险地带。春林透过浓重的尘雾,定睛一看,发现前来援助他的正是同一个乡镇的同学杨彪。他俩初中就在一个中学就读,高中又一起考上了县城的这所重点中学。

春林爬出废墟,用残存的左手拉杨彪,却怎么也拉不动,原来杨彪已被高大沉重的预制板死死压住了下半身,此时的杨彪用残存的力量摆摆手,用眼睛示意春林赶紧离开危险地带,随即,杨彪就昏过去了……

说到这儿,记者看到,春林侧过脸,伤心的泪水滑落面颊。后来春林再也没有找到杨彪,不知是因失血过多,长眠地下,还是奇迹发生,死里逃生?

记者听后,感怀不已,杨彪平时可能就是一位普通的同学,但在生死时刻,却表现出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身受重伤的情况下,还在用残存的力量营救同学脱险。如果杨彪不死,我们该有多少后续的美丽故事可以期待?救命同学杨彪,你在哪里?

血奶

没人知道她们从哪里来,不知道名字的女人和孩子成了淮河村的一个谜。女人白天总用一根长竹竿在河里探来探去,晚上则一个人坐在河边或坝头上,对着河水发呆。

女人住在村西头靠近河边的河神庙里。由于年久失修,庙已非庙,显得破败不堪。五年前,这里曾住过一个军人,说是勘测水文搜集资料的。1998年抗洪救灾的时候,军人在这里牺牲了,没人记住他的名字。半年后女人就来了,村里人谁也没想过女人和那个军人会有某种瓜葛。

村里的女人们同情女人,也可怜女人,对女人住在村里的破庙没说什么,女人对女人总能有一种迁就。村里的男人们觉得这个女人虽然有些怪异,但也没表示反对,女人就这样很自然地住了下来。

没想到的是,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女人就突然生了个孩子。在乡下人眼里,她毕竟没男人,没男人的女人生了孩子意味着什么?村里的女人们对女人的同情和可怜随即就成了辱骂,边骂边看紧了自家的男人。男人们虽不敢声张,但也真想攥紧拳头,把那个下流的、龌龊的家伙砸个稀巴烂。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女人仍住在破庙里,忍受着辱骂,背着孩子,光着脚,敞着怀,继续每天拿着竹竿在河水里认真地探来探去。

这一夜,和往常的夜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当整个村子都还在沉睡中时,小庙却在突如其来的暴雨中倒塌了。

刹那间,女人和孩子像坠入了无底的山谷,坠入了漆黑无边的废墟。惊惧、恐慌之中,女人用整个生命保护着孩子。所幸的是,女人和孩子都没有因此而失去生命。只是,女人和孩子被这倒塌的废墟死死地困住了。风雨交加的夜里,女人的呼救声微弱得像蚊蝇,没有人听见。

饥寒交迫中,女人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生怕会再有一次毛骨悚然的灾难而惊吓到孩子。可是,孩子仍在女人的怀中不停地号啕大哭。女人慌乱地解开衣服,把红润的乳头送到孩子嘴里,孩子张开粉红的小嘴,一下子就吸住了,就像汲取大地的乳汁。

看着孩子美美吃奶的样子,女人这才知道,孩子是饿了。

一天一夜后,滴水未进的女人,奶水已越来越少。黑暗笼罩着这对无依无助的母子,正一点点吞噬着女人的心灵。

三天三夜后,孩子只能在女人怀里吮吸着干瘪的乳房,却再也吮不出一滴奶,虚弱得连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黑暗、窒息让女人心中的那盏灯一点点微弱下去,但灯还没有完全熄灭,它在耗着最后的一点儿能量。摸着孩子的小脸,女人挣扎着,不知哪来的力气,拼命在眼前的废墟中胡乱抓着,期望能在这废墟中找到一点点可喂孩子吃的食物。

女人的手指突然碰到了一颗钉子,一颗钉穿木楔的钉子,钉子划破了女人纤弱的手指,形成一滴血花。女人浑身猛一激灵,没有丝毫犹豫,就把钉子刺进了自己的食指,然后将手指塞进了孩子的嘴里。鲜红的血汩汩而出。女人在黑暗中看不见孩子的样子,但她能感觉到孩子的生命在一点点旺盛起来。

四天四夜后,村民们在清理这片废墟的时候才想起女人和孩子。待村民们挖开废墟,找到女人和孩子后,一幕场景令所有的人惊呆了:孩子竟然还活着,小嘴吮吸着女人的一根手指。女人已经安静地死去,脸像棉花一样苍白。就在村民们抱起孩子的时候,他们惊奇地发现,女人每个手指尖都戳破了一个小洞,指尖的血已经凝结成黑色,女人的手指是那种令人目不忍视的样子,但脸上却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心满意足的微笑。

女人贴胸口藏着一张军人照片。

站在废墟中的村民们,个个泪流满面。(孙禾)

直面天灾的抉择

“妈妈,我想你!”“瑞瑞乖,等你快快长大点,妈妈把你带到彭州读书。”“好!……”

这是地震前夕,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监督室民警蒋敏和她远在北川县,朝思暮想的两岁小宝贝的最后一次电话联系。

蒋敏的丈夫在成都工作,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瑞瑞,由于夫妻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瑞瑞只好随外婆住在北川。

坚强的蒋敏也有抹眼泪的时刻,她曾对同事说:近3个月没有回过北川老家,亲生女儿竟然认不出妈妈,自己想要抱她,女儿却挣扎着边哭边往外婆怀里钻。

对于年轻的蒋敏来说,女儿的疏远是对内心巨大的冲击,但这不是最让她心痛的,她心灵深处最愧疚的莫过于父母,这是一笔永远也还不清的亲情账:父母从小养育自己和弟弟,现在自己和弟弟工作都在他乡远离父母,不能让父母享受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父母之上,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需要照顾,父母脸上那一道道皱纹是磨出来的,是累出来,更是对远离北川的子女牵挂、操心出来的。

蒋敏常说,等自己条件好些,一定把父母、爷爷奶奶、女儿一起接到身边,好好享受合家团圆的滋味,这是她最大的心愿。

有句话讲,最不能等的是孝顺,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生的一大悲哀。然而,谁也没有料到最残酷的现实推到了这个孝顺的女儿面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强烈大地震发生。

没有更多的犹豫,全局民警紧急集结,按照市局紧急情况处理预案的安排投入抢险救灾。蒋敏也是民警中坚力量的一员,在地震灾难来临后,抛却个人安危,投入抗震救灾的滚滚洪流。

19时10分,出门巡逻回来待命的蒋敏再次拨动那串再熟悉不过的电话号码,电话通了!然而,始终是令人揪心的忙音。

天渐渐黑下来,一如人们心头那越来越浓厚的灾难阴影。不知是谁的收音机声音在耳边沉重地回荡:北川老县城被塌方山体全部掩埋,目前,确定死亡人数大约三千余人……

气氛变得紧张,蒋敏按捺不住内心的牵挂,继续拨打北川县家里亲人的电话,周围很嘈杂,但气氛却死寂。

20时30分,电话依然忙音。

收音机里的关于地震引发的飞沙走石、断桥毁屋的新闻也显得越发沉重。

天空开始下雨,悲情笼罩着整座漆黑的城市。

蒋敏的丈夫从成都赶来了,见到彼此平安,焦急的心情总算得以片刻的舒缓。

此时,大批的民警再次集结,上街面巡逻。

民警开始依次报数。谁也没有听出喊出响亮“43”的蒋敏有何异样。

然而,毕竟没有谁能阻挡住天灾的肆虐。13日凌晨6时许,一个电话让蒋敏泪如雨下。电话里蒋敏的舅舅哽咽地说,她的爷爷、母亲、女儿……除了蒋敏的舅舅,她在北川的全部家人近十口几乎已经确认死亡。蒋敏悲痛欲绝。

然而,灾情严重,警力极端紧张。蒋敏让丈夫回老家营救转移亲人,自己却留在了岗位上。

14日,15日,16日,直到此时此刻……同事们看到已经脱了形的蒋敏,青黄色的脸,走路打飘的样子,心里发酸。但她依然像别的民警一样,出门抢救伤员、上街维护秩序……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这是一个失去了幼女未来得及好好疼爱她的年轻母亲,一个失去了父母未能尽孝的女儿,她在大难来临之后,为了更多的母亲和孩子,为了更多的父母兄弟,忍住巨大伤痛,不惮艰险困苦,恪尽职守,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分担起更多人的苦难。

她叫蒋敏。她还有另一个沉甸甸的名字,叫作人民警察。

为伟大的母爱塑一尊铜像

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沾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如在现场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妇产科医生龚晋所推测:“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这位母亲或许意识到自己可能生存渺茫,但她一定具有一个无比坚定的信念,就是一定要让孩子获得继续生存的机会。而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无比强大的信念支撑下,她才拼尽全力,将自己仅剩的些许生存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自己的至亲骨肉,让自己的生命通过女儿得到了延续与再生。

其实,除了这位母亲之外,这些天来,母爱、父爱震惊世人的场景还有许多。有父母早已双亡,但却护卫着身下的孩子;有粉身碎骨的父亲顶起巨梁,为自己的孩子支撑起狭小的生存空间;有父亲经过三天三夜徒手刨挖让孩子重见阳光……这些父母以自己的表现乃至生命为代价,再一次证实了母爱与父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这一只要人类存在就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种伟大的母爱、父爱,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不仅仅表现在具有血缘关系的父母与儿女之间。有不少人民教师为了救助自己的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千上万的救灾人员为救助埋在废墟下的孩子拼尽全力,有的甚至英勇牺牲。这些人民教师、救灾人员,他们何尝不是将埋在废墟里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何尝不是因为抱有这样一种心态才迸发出伟大的力量,他们何尝不是埋在废墟里等待救援的孩子的父亲、母亲们!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何尝不是犹如父爱、母爱那般无私与博大的爱!这种爱足以穿透特大灾难带给人们的一切阴霾!

震撼于此次灾难中显现出来的伟大的父爱与母爱,笔者希冀能在救灾行动全面结束之后,以废墟下死去的母亲依然在为女儿喂奶的场景为原型,浇铸一尊与实体等大的铜像,摆放在已经重建家园的灾区。这不仅是为了记住这场灾害带给中国人民的巨大苦难,更是为了纪念灾难中作出巨大牺牲的父亲、母亲们,以及迸发出犹如父亲与母亲一般博大的爱的人民教师与救援人员,以让后人永远缅怀将生的希望让给孩子与他人的伟大的人格与崇高品德,并让这样一种献身精神成为中国人民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永不衰竭的精神力量之源!(魏文彪)

请把我埋得浅一些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死神逼近每一个人,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地流着泪,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的。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清风一样在阴郁的集中营里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他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迫近着每一条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无情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一个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回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在这片抽泣声后又是一阵愤怒的呐喊。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刺痛了每个人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勇敢的斯巴达人

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率领强大的军队从东边向希腊进军,他们沿着海岸行进,几天之后就会到达希腊。希腊由此而陷入危险困境之中。希腊人下定决心抵抗入侵者,保卫他们的民众和自由。

波斯军队只有一个途径可以从东边进入希腊,那就是经由一个山和海之间的狭窄信道——瑟摩皮雷隘口。

守卫这个隘口的是斯巴达人——里欧尼达斯,他只有几千名士兵。波斯的军队比他们强大许多,但是他们充满信心。经过两天的攻击后,里欧尼达斯仍然守住隘口。但是那天晚上,一个希腊人出卖了一个秘密:隘口不是唯一的通路。有一条长而弯曲的猎人小径可以通到山脊上的一条小路。

叛徒的计划得逞了。守卫那条秘密小径的人受到袭击,并且被击败了。几个士兵及时逃出去报告里欧尼达斯。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里欧尼达斯以大无畏的勇气制订了作战计划:他命令他大部分的军队,偷偷从山里回到需要他们保护的城市,只留下他的三百名斯巴达皇家卫兵保卫隘口。波斯人攻来了,斯巴达人坚守隘口,但是他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去了。当他们的矛断裂时,他们肩并肩站着,以他们的剑、匕首或拳头和敌人作战。

一整天,所有的斯巴达人都被杀死了,在他们原来站立的地方只有一堆尸体,而尸体上竖立着矛和剑。

薛西斯一世攻下了隘口,但是耽搁了数天。这数天让他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希腊海军得以聚集起来,而且不久之后,他们便将薛西斯一世赶回亚洲了。

许多年后,希腊人在瑟摩皮雷隘口竖起了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这些斯巴达人勇敢保卫他们家园的纪念文:“旅行者,先不要赶路,驻足追念斯巴达人,在此,如何奋战到最后。”

斯巴达人也因其勇敢的行为举动,而永远成为了勇气的代名词。

生命最后一刻的微笑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后,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流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被冲毁的劫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14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都是一种更大的肉体伤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了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两手做出表示胜利的V字形。她坚信政府派来的救援部队一定能救她。可是,营救人员倾尽全力,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来。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洋溢着微笑,而且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形,那一刻仿佛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

盲人登山队

一群人穿着鲜艳的登山服,在皑皑积雪的安第斯山间艰难地行进着。很少见到这样大规模的探险队伍,原来这是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希望实现登山的梦想,正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攀登。

这真是一次悲壮之旅,完全以生命为代价,走出每一步路,度过每一分钟,任何人看到这个画面,都不由得肃然起敬。

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却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就有了这次行程。盲人们每三个人结成一组,一个仍残存些许视力的盲人走在前面,两个全盲者在后边,他们三人通过手里握着的长木棒,联结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脚和手,实地感觉这座大山。

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为三千米,最高峰为海拔七千米,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虽然有很多志愿者做后援,即使在可以使用驴子驮物的山路上,盲人们也是步履维艰,行进缓慢。那么,他们要想攀上最高峰,该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这支盲人登山队在短短的行程中,已经有好几位上了岁数的盲人,在风雪迷漫的夜间宿营,一觉睡去,再也醒不过来,不幸将生命留在了安第斯山。于是,组织者便决定后撤,将登山计划放置到未来更合适的机会,做更充分的准备以后再进行。一些走得兴起的盲人登山队员,不免有些失望,最后,他们还是想开了,无论如何,他们开始了行程,尽管离峰巅还远,但是,终究迈出了第一步,是结结实实地在安第斯山上的一步,是纸面上的计划化为现实的一步,于是,他们对记者说:“山永远在,我们还会来的。”

探险队中的幸存者

一次,一支探险队在考察溶洞时,5人被困洞中。他们尝试了各种逃生的方法,都失败了。洞外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但估计需十余日方能打通。而此时他们的干粮、水都已用尽,无法维持到救援成功的时刻。

饥饿、恐惧、绝望……就像这洞中的黑暗团团包围了他们。他们将身边能吃的东西,如皮带、皮鞋、衣料,甚至洞中的土等都弄来吃了。再也没有其他可吃的东西,他们只好偎依在一起,相互安慰着。死亡正一步步向他们逼近。

队长詹尼福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年轻、能干、活泼,大学毕业后来到探险队,被大伙推选为队长。

大伙奄奄一息,如果救援不及时,5人将面临死亡。面对这种无奈局面,詹尼福左思右想,终于做出了一个痛苦决定:与其大伙同归于尽,不如牺牲自己,维持他们的生命。此刻他想得最多的是帕娅,一位美丽的姑娘。他们相爱已多年,如果他死去,帕娅将悲痛欲绝。然而,他除了牺牲自己救队友已别无选择。

当盾尼福准备把这个决定说出来时,他忽然有一个想法,想考验一下4位队友,看谁能为了别人,甘愿牺牲自己。

于是他对队友们说:“我们必须牺牲一人用他的血肉来维持其他队友的生命。不然……你们……谁愿意牺牲自己,奉献出躯体?你们谁愿意……”

他听不到一点儿声音,死一般寂静。他打亮了火机,看到的是队友们一张张恐惧的脸。

明天,詹尼福决定自杀,自己的血肉能供队友将生命维持到后天或更长时间,等救援队的到来。詹尼福为自己高尚的决定感到振奋。

这一夜,他睡得很香,梦中帕娅给他端来了牛奶、面包。睁开眼,他第一个看到的是帕娅,仿佛是在医院里,一位医生后面站着两名年轻的护士。“詹尼福,亲爱的!可吓死我了,你总算活过来了!”帕娅激动地吻着詹尼福。

原来,就在詹尼福决定自杀后睡着的那一夜——被困陷的第九天夜晚,救援队调集大量人力才打通了洞,但只有詹尼福活了下来。

其他4人因怕被队友们吃掉,手持石头做自卫状,在极度惊恐中死去。

优美舞者——邰丽华

邰丽华两岁那年,因高烧而失去了听力。但是她对世界充满了感恩,她觉得自己已经注定一生都要用身体的舞蹈和心中的音乐去膜拜生命。当你看到她那一个个优美的动作时,是否会发出一声惊叹?是否会觉得不可思议?但邰丽华却认为自己并没有达到舞蹈的顶峰,因为学是无止境的;但她却已经战胜了自己。

邰丽华小时候刚进聋哑学校时,一堂“律动课”对她后来从事舞蹈事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天,老师踏响木地板上的象脚鼓,把震动传给站在地板上的学生,让孩子们由此知道什么是节奏。当同学们为脚下变化无穷的震动兴奋不已时,小丽华已全身匍匐在地板上,她指着自己的胸口告诉教师:“我喜欢!”她努力地感受不同的震动,娇小的身体随之摆动。她突然发现,这是一种属于她的语言。

在婀娜的舞姿背后,邰丽华付出了比常人多好几倍的辛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她顽强的毅力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猛烈的撞击。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的舞蹈事业中,她将自己变成了一只旋转的陀螺,24小时中除了基本的吃饭和睡觉时间,其他一切时间都是在舞蹈。找不准节拍再练,动作不对再改,一次又一次,爬起、摔到、爬起……以致小腿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伤疤。

凭着执著的努力和极高的天赋,邰丽华在15岁时,就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国演出了。在很多次舞蹈比赛中,评委们根本没有发现她是一位双耳失聪的残疾人。重新燃起的生命之火让邰丽华重新认识到存在的意义,她想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他们一样去体验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她爱上了舞蹈,虽然没有音乐,但是她用自己的心去演奏。她说过:“残疾不是缺陷,而是人类多元化的特点。残疾不是不幸,而是不便。残疾人,也有生命的价值。愈是残缺,愈要美丽!”

从容就义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告有“渎神”罪。罪名有两点:一是“腐蚀青年”,二是“藐视城邦崇拜的诸神以及从事离奇古怪的宗教活动”。

苏格拉底受到了501人的陪审团的审讯,并仅以60票的多数被判处死刑。也许他们之中很少有人想到他真的会死,因为他有法律权利,可以要求从轻处置,并可要求重新进行投票表决。假如他依照惯例低声下气、痛哭流涕地苦苦哀求,有三十多位陪审员肯定会改变他们的态度。但他却表现得无所谓。他的弟子们来监狱看望他,怂恿他越狱逃跑。他却说:“我的信仰中有一条就是法律的权威。我常对你们说,一个好的公民就要遵守本市的法律。既然雅典的法律判处我死刑,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去死。”他的朋友为他焦虑不安,认为他实在有些固执。于是他们争辩说:“这岂不是把逻辑扯得太远了吗?”然而,老人依然固执己见。

最后的时刻到来了,学生们聚集在他的身边,悲痛地看着敬爱的老师喝下那杯毒药。在日落西山之前,他亲自叫人去取毒药。当一个随从将毒药拿来时,苏格拉底用异常平静的语调对他说:“这种事你清楚,你要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随从告诉他:“你喝下毒药,然后站起来走动走动,直到你的腿感到沉重,然后再躺下,毒药的麻醉作用就会攻向你的心脏。”

苏格拉底审慎而冷静地照着随从的话去做。其间仅停顿了一下斥责他的学生,因为学生们都在抽泣和痛哭。

最后他想起,他还欠着别人一笔小小的债务。他把盖在脸上的布拿开说:“克里托,我还欠亚斯克莱皮亚斯一只鸡钱——记住千万要还给他。”

随后他闭上了眼睛,重又将布盖在脸上。当克里托问他还有什么临终嘱咐时,他没有回答。

柏拉图用令人难忘的语言描述了苏格拉底死去的情景:“我们的朋友就这样完了。他是我们所了解的人中最慈善、最正直、最有学识的人。”

伟大的爱国者

屈原是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家乡在现在湖北的秭归,离长江三峡不远。这里风景奇美,山影水声迷人动听,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楚国。可是楚国统治者腐败无能,不图进取,使国力渐渐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着急,来到都城劝楚王改革图强。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击,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赶出都城,流放到了远方。

屈原一片爱国心不被人理解,难过极了。有人劝他:“楚国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别国去,照样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说:“我爱我的楚国,为它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痛苦伤心。明知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它出力。”

屈原写了许多诗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他想象着自己乘着龙驾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飞往远方,离开楚国,忽然回头看到了可爱的家乡,立刻停住了脚步。他的仆人哭了,连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国,并下决心:“如果不能实现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国!”

不久,屈原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入了汨罗江(在现在湖南)。他对楚国的爱也就是对中国的爱,对自己所属民族的爱。所以,全国人民至今还怀念他,每年端午节,人们划龙舟,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一对登山的夫妇和他们的孩子

一对登山运动员夫妇,为庆祝儿子一周岁的生日,决定背着儿子,登上高达7000米的雪山。

他们选了一个好天气的日子,准备好一切后就踏上了征程。

刚刚开始登山时,天气很好,夫妇俩轻松地登上了5000米的高度。

就在他们休息完,准备再向上面爬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气温陡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最要命的是,由于他们相信天气预报是准确的,竟然忽略了携带至关重要的定位仪。

风势很大,能见度不到1米,向上爬还是下来,都意味着危险,甚至死亡。两人情急之中找到一个山洞,暂时躲避风雪。

气温继续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而在这时,孩子已经饿了,想要吃奶!

可是在低温的环境下,裸露在外的皮肤会导致体温的迅速降低,时间长一些就会有生命危险。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弱,他很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饥寒至死。

丈夫拒绝了妻子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冻死。但是如果不给孩子喂奶,孩子会很快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丈夫把妻子和儿子揽在怀中,这样好保护自己的妻子。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下降,体能受到了严重损耗。

缺少定位仪,风雪中的救援人员根本找不到他们的位置,风如果再不停的话,他们就没有获救的希望了。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在这个风雪狂舞的高山上,妻子重复着喂奶动作,她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喂奶中消逝。

三天之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已经被冻得昏倒在地,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但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而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怀里安然地睡着。

42个硬汉

2008年5月12日,成空雷达某部官兵执行任务途经汶川与理县之间时,突遇地震灾害。42名官兵立即兵分几路,疏通道路,转移安置附近300多名村民。泥石流从山上不断滚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抢修道路。到达理县后,他们迅速向指挥部报告,请求任务。

从5月12日到现在,他们已经参加各类救援活动数十次,深入4个乡镇的村寨抢救疏散村民500多人,不分昼夜、连续作战,被灾区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42个硬汉”。

团长张肇荣介绍,刚进城时,部队就约法三章,一是不去街上购买食品,二是遇见艰难任务党员干部先上,三是一天的干粮分成两天吃,不在灾区补充给养。如果村民缺粮时,要把自己的干粮给他们。

随着救援速度的加快,理县需要救治的村民数量也迅速增多。5月16日,部队接到指挥部命令,平整土地搭建临时帐篷医疗点。20多名官兵从早晨干到晚上,清理平整土地1000多平方米。

医疗点的护士见战士们一天没吃没喝,就送来了矿泉水和牛奶,但战士们谁也没有喝。

一名护士跑到大街上找了很久,才买回一盘樱桃,洗干净后逐一送给战士吃,但战士们都不吃。护士急了,找到了指导员赵建强说:“你下个命令,让他们每人吃一个!”赵建强望着满脸疲惫的战士说:“每人吃一个吧!”但还是没有人动。

雷达工程师张彬说,灾区水果这么珍贵,送给受伤群众吃吧!于是战士们把樱桃端进了帐篷。但一个伤员很快又端了出来:“医生护士为了我们整天工作,把水果送给他们吃吧!”“我们不累,战士们一天没吃东西了,还是给他们吃吧!”护士再次把樱桃端给了战士……

这一幕,像极了电影《上甘岭》中的情节。赵建强说:“大家互相让着。直到我们完成任务撤离时,也没有人舍得吃一颗,看着那盘樱桃,很多护士的眼里都含着泪水。”

永远的百合花

平静的加利福尼亚海湾褪去了先前的浮躁和凶猛,海面上波澜不惊,这异常沉寂的氛围给人一种无比的压抑之情。只是水面上漂浮着的许多白色的花朵,才给这沉寂压抑的环境带来了些许亮色和温暖。这些天来,大海中漂泊着一束束百合花,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海边上撒落花朵,他们什么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望着这些圣洁的百合花发呆。人群中有一位身材高挑,长着碧眼金发的女郎,她美丽而忧伤的眼睛中满蓄着泪水。她是“雅典娜”号沉船上22位幸存者中的两位女性之一。

她的名字叫玛丽·莲,来自意大利,她非常喜欢美国,是个典型的美国通。她是独自一人去加州游玩的,当警铃第一次拉响时,玛丽·莲吓坏了。她平生头一次乘船在大海上游玩,根本不知道怎么穿救生衣。面对茫茫无边的大海和汹涌澎湃的巨浪,玛丽·莲吓懵了,泪水止不住地从她美丽的面庞上滑落下来。这时有两位美国男子走过来,帮她穿上了救生衣。

玛丽·莲看到轮船的通道上乱作一团,立即清楚了事情的严重性。她手足无措地向人群跑去,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了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经过数小时的挣扎,“雅典娜”号终于淹没在巨浪滔天的大海中,海水一下子把船舱浸没了。同舱的几名男子用头颅、手脚等各种手段,终于击碎了钢化玻璃,第一个逃出船舱的是玛丽·莲——男人们再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

出了船舱后,玛丽·莲也只能在大海中任凭狂涛巨浪摆布。突然,她看见一条橡皮救生筏,上面已经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爬上救生筏。此时一个巨浪扑来,一名男子被卷到了玛丽·莲的身边,那位男子毫不犹豫地把她推上了救生筏,而当玛丽·莲向这位男子伸手时,他却被巨浪卷入了海底,再也找不到一点痕迹……

玛丽·莲被惊呆了,那位老人更是热泪四溅。筏子依然在怒涛之巅摇荡,玛丽·莲放声痛哭起来,老人抚摩着她的头说:“孩子,不要怕!无论结局如何,我都会尽力帮助你,因为你还年轻,你一定要努力活下去,而我已经一大把年纪了。”玛丽·莲止住了哭声。这时,海面上已有了一丝波澜。猛然间,一个巨浪将筏子打翻,玛丽·莲死死抓住筏绳,而那位老人转眼间就消失在大海的深渊之中。

玛丽·莲已自顾不及,她不会游泳,但曾经看过自救的电影,于是她用两根指头塞住鼻孔,拼命地用嘴吸气,以防海水灌进鼻子把自己呛死。

过了很久,玛丽·莲发现自己和筏子已靠近了海岸,岸边的波涛也异常凶猛,有人想拉她但没能拉住,她被反弹离开了海岸。危急中,她赶忙解开筏绳,一阵海浪扑来将她送到了岸上。这时,一个渔民用棉衣包住了她,她终于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幸运地活了下来。可是与她同舟共济的280位同胞却永远地消逝在大海的深渊之中!

废墟上的奇迹

在土耳其旅游途中,巴士行经1999年大地震的地方,导游讲述了一个感人却也感伤的故事。

地震后,许多房子都倒塌了,各国来的救援人员不断搜寻着可能的生还者。两天后,他们在缝隙中看到一幕不可置信的画面——

一位母亲用手撑地,背上顶着不知有多重的石块,一看到救难人员便拼命哭喊着:“快点救我的女儿,我已经撑了两天,我快撑不下去了……”

她七岁的小女儿,就躺在她用手撑起的安全空间里。

救难人员大惊,卖力地搬移在上面、周围的石块,希望尽快解救这对母女,但是石块那么多、那么重,怎么也无法快速到达她们身边。

媒体到这儿拍下画面,救难人员一边哭、一边挖,辛苦的母亲一面苦撑等待着……

透过电视、透过报纸,土耳其人都心酸地掉下泪来。

更多的人,放下手边的工作投入救援行动。

救援行动从白天进行到深夜,终于,一名高大的救难人员够着了小女儿,将她拉出来,但是……她已气绝多时。

母亲急切地问:“我的女儿还活着吗?”

以为女儿还活着,是她苦撑两天的唯一理由和希望。

这名救难人员终于受不了,放声大哭:“对,她还活着,我们现在要把她送到医院急救,然后也要把你送过去!”

他知道,如果母亲听到女儿已死去,必定失去求生意志,松手让土石压死自己,所以骗了她。母亲疲累地笑了,随后,她也被救出送到医院,她的双手一度僵直无法弯曲。

隔天,土耳其报纸头条是一幅她用手撑地的照片,标题“这就是母爱”。

长得壮硕的导游说:“我是个不轻易动感情的人,但是看到这篇报道,我哭了。以后每次带团经过这儿,我都会讲这个故事。”

一切都能挺过去

辛·吉尼普的父亲生重病的时候已经是六十岁了,仗着他曾经是俄亥俄州的拳击冠军,有着硬朗的身子,才一直挺了过来。

那天,吃罢晚饭,父亲把他们召到病榻前。他一阵接一阵地咳嗽,脸色苍白。他艰难地扫了每个人一眼,缓缓地说:“那是在一次全州冠军对抗赛上,对手是个人高马大的黑人拳击手,而我个子矮小,一次次被对方击倒,牙齿也出血了。休息时,教练鼓励我说:‘辛,你不痛,你能挺到第十二局!’我也说:‘不痛。我一定能挺过去!’我感到自己的身子像一块石头、像一块钢板,对手的拳头击打在我身上发出空洞的声音。跌倒了又爬起来,爬起来又被击倒了,但我终于熬到了第十二局。对手战栗了,我开始了反攻,我是用我的意志在击打,长拳、勾拳,又一记重拳,我的血同他的血混在一起。眼前有无数个影子在晃,我对准中间的那一个狠命地打去……他倒下了,而我终于挺过来了。哦,那是我唯一的一枚金牌。”

说话间,他又咳嗽起来,额上汗珠晶晶而下。他紧握着吉尼普的手,苦涩地一笑:“不要紧,才一点点痛,我能挺过去的。”

第二天,父亲就咳血而亡了。那段日子,正碰上全美经济危机,吉尼普的妈妈失业了,经济拮据。父亲又患上了肺结核,因为没有钱,请不来大夫医治,只好一直拖到死。

父亲死后,家里境况更加艰难。吉尼普每天要去上学,他的妈妈天天跑出去找工作,晚上回来,可妈妈工作的事情一直没有着落。但他们并不气馁,互相鼓励说:“不要紧,我们会挺过去的。”

终于,他们渡过那段苦难的日子。吉尼普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后来找到一份非常好的工作。现在,当他们一家人坐在餐桌旁静静地吃着晚餐的时候,他们总要想到父亲,想到父亲的那句话。

一次生死攸关的自我拯救手术

埃利亚恩·波特沃斯是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家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他医术高明,做过很多成功的手术,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他做梦也未曾想到,有一天,他要为自己做手术,而且是一次生死攸关的拯救自己生命的手术。

2005年4月的一天,35岁的波特沃斯正在他那位于郊区的房子里休假,那天只有他一个人在家,他的3个孩子都上学去了,妻子也在城里上班。

上午9点多钟,他突然感到下腹部隐隐作痛,一开始他并不在意,可疼痛的感觉却越来越强烈,凭着自己丰富的医学经验,他知道一定是阑尾炎发作了。

最近的医院离波特沃斯的家大约有20公里,这个城市急救系统向来行动缓慢。等到急救车来到他家再将他送到医院,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与其求救,还不如自己驾车去医院,于是,他吃了几片止痛药,来到车库,启动汽车上路了。

汽车在通往城区的公路上疾驶,波特沃斯强忍着剧痛,全神贯注地掌握着方向盘,实在疼痛难忍时,他便一只手握紧方向盘,一只手按着下腹部,他将油门踩到最大,快速超过了一辆又一辆车。

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出现了,当汽车距离医院还有6公里时,交通突然堵塞了。

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整整半个小时过去了,车流依然没有一点移动的迹象,波特沃斯感到自己已经快要支持不住了,下腹部一阵阵痉挛般地剧痛,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下来。突然,他感到下腹部仿佛有一根烧红的铁棒塞在那儿,这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知道,因感染而膨胀的阑尾现在已经到了极限,随时都有可能穿孔,如果一旦阑尾穿孔,其毒素将会迅速进入腹部其他器官,到那时就一切都晚了,他将面临生命危险。

怎么办?堵车仍在继续,时间正在一秒一秒地过去,不,决不能这么等死!

在这紧急关头,这名勇敢的医生作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的决定:就在汽车上自己给自己动手术!

要是在手术条件具备的医院里,割阑尾是个只需十几分钟的简单的手术。一般医学院实习生做的第一个手术就是割阑尾,可现在是在根本没有手术条件的汽车上。没有消毒设备,没有麻醉药,没有缝合针线,波特沃斯所有的只是小汽车上必备的简易急救箱。箱子里能够派上用场的只有一把从未用过的手术刀、几把止血钳、一点医用酒精、棉球和纱布,就靠着这点可怜的工具,本身已经精疲力竭、病情危急的波特沃斯将要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手术。

主意已定,波特沃斯鼓足勇气,从汽车后座中取出急救箱,然后将座位尽量调低,让自己尽可能后仰。接着,他咬咬牙,拿出了那把从未使用过的手术刀,钻心的疼痛又一次袭来,波特沃斯觉得自己快要虚脱了:事不宜迟,开始吧!波特沃斯默默地对自己说。

在汽车上,波特沃斯省却了手术前的所有准备工作。他脱下了自己的衣服,只是简单地用酒精棉球擦了擦腹部及双手,然后咬紧牙关,用手术刀对准自己的右下腹。他是个熟练的外科大夫,即使闭着眼都能找到阑尾所在的位置。他迅速在肚皮上划了一个十字切口,鲜血顿时涌了出来,他赶紧用仅有的几把止血钳将几个大血管夹住,随后用纱布捂在周围,手术切口及阑尾的剧痛一并向他袭来,他想大喊,但唯恐吓着周围车上的人。在他的一只手终于摸到那个已肿胀到了极点的阑尾后,另一只操刀的手则极其熟练地将它割了下来。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仿佛是在给别人做手术,而不是他自己。

仅仅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像泉水一样涌出的鲜血已经染红了他的全身,流到汽车座位上,流到了底板上,此刻,整个汽车前座位上都是鲜血,如果此刻谁碰巧从车窗外看到这一可怕的景象,他们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失去理智的人在自残。

波特沃斯终于在没有任何麻醉措施的情况下将阑尾割掉了,当他做完这一切后,他知道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止血。

波特沃斯感到阵阵眩晕,他知道自己已经严重失血,随时都有昏迷的危险,他竭力让自己保持清醒,他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一定不能失去意识,—定不能失去意识,否则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也许上帝并不想将一个人逼入绝境。正在这时,前面的车队开始移动了,波特沃斯一手捂着伤口上的纱布,一手握紧方向盘,脚踩油门,汽车又开始向前驶去。

终于,医院到了,波特沃斯的车在越过一个台阶后才戛然刹住。他用最后—丝力气按响了喇叭。急救人员抬着担架冲了出来,他们并未意识到情况有多么糟糕,可当他们打开车门时,看到的却是一个恐怖的“血人”。

惊讶不已的医护人员迅速将他抬到手术室,一个由5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抢救小组开始了工作。他们首先为波特沃斯输血、输氧,然后为他清洗伤口,他们发现,尽管波特沃斯是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为自己做的手术,但他的手术仍做得干净利落。最后,他们又为他缝合了伤口,将这个勇敢的外科医生在汽车上没条件做的工作做完了。

战胜死亡的抉择

巴尼·罗伯格是美国缅因州的一个伐木工人。一天早晨,巴尼像平时一样驾着吉普车去森林干活。由于下过一场暴雨。路上到处坑坑洼洼。他好不容易把车开到路的尽头。他走下车,拿了斧子和电锯,朝着林子深处又走了大约两英里路。

巴尼打量了一下周围的树木,决定把一棵直径超过两英尺的松树锯倒。出人意料的是:松树倒下时,上端猛地撞在附近的一棵大树上,一下子松树弯成了一张弓,旋即又反弹回来,重重地压在巴尼的右腿上。

剧烈的疼痛使巴尼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但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事是保持清醒。他试图把腿抽出来,可是办不到。腿给压得死死的,一点也动弹不得。巴尼很清楚,要是等到同伴们下工后发觉他不见了,再来找他的话,很可能会因流血过多而死去。他只能靠自己了。

巴尼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朝树身砍去。可是,由于用力过猛,砍了三四下后,斧子柄便断了。巴尼觉得自己真得什么都完了。他喘了口气,朝四周望了望。还好,电锯就在不远处躺着。他用手里的断斧柄,一点一点地拨动着电锯,把它移到自己手够得着的地方,然后拿起电锯开始锯树。刚锯了没几下,巴尼发现,由于倒下的松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那么他只能束手待毙了。左思右想,巴尼终于认定,只有唯一一条路可走了。他狠了狠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的右腿,进行截肢……

巴尼把断腿简单包扎了一下,他决定爬回去。两英里的路程对于一个身受重伤的人来说,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一路上巴尼忍着剧痛,一寸一寸地爬着;他一次次地昏迷过去,又一次次地苏醒过来,心中只有—个念头:一定要活着回去!

大约四个多小时后,巴尼终于筋疲力尽地爬到了吉普车旁。他竭尽全力爬进了吉普车,并用左脚发动了汽车。

当他历尽艰辛,终于行驶完那段不平凡的五英里路程之后,才第一次感到自己已经战胜死亡了。

飞机迫降之后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一架美军飞机由于机械故障迫降在太平洋上,机上3名飞行员乘坐一艘充气的救生筏逃生。

在经历了死里逃生的短暂兴奋后,他们陷入了新的困境中。他们随身携带的食物和水最多只能支撑3天,更要命的是,他们没有指南针,没有地图,谁都知道,这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意味着什么。

有限的食物和水很快用完了,求生的本能迫使他们想出各种办法应对所面临的威胁:没有食物,他们钓鱼充饥;没有水,就收集雨水解渴。就这样,靠着这种最原始的生存方式苦撑着,他们在海上漂流了一个多月。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面前依然是无边无际的海水,获救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这时,两名飞行员奇怪地发现一名同伴在用手指蘸着海水品尝,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尝上一两口。“可怜的埃里克,如果你实在渴得受不了的话。这里还有一点儿水。”一个同伴有气无力地说。

埃里克淡淡一笑说:“不,我在试着寻找生机。”

又是几天过去,奇迹还是没出现。无边的海水无情地吞噬着他们求生的信念,把他们折磨得越来越虚弱。两个同伴对获救已不抱任何幻想,他们显得很平静,慢慢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只有埃里克还在倔强地重复着那件似乎毫无意义的事。

一天,在尝了海水之后,埃里克忽然兴奋地大叫起来:“我们有救了,我们快到陆地了。”“埃里克,你是不是在说梦话!……不,他已经疯掉了!”两个同伴同情地看着他。“不不,我没疯,我很清醒。”埃里克激动地说,“从昨天开始,我发现海水的味道没有以往那样咸了,现在这里的咸味更淡了,这是河水把它冲淡的缘故。伙计们,我们有救了,附近就是陆地!”

终于,一路尝着海水,他们在第三天到达了大河的入海口。凭着埃里克不屈的抗争,他们得救了。

忧郁的诗人

小拜伦的脚是跛的,这一缺陷给他后来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痛苦。有一次他在街上散步时,一个妇人经过他身旁,看着拜伦说:“呀!多么漂亮的孩子!可惜是个瘸子!”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拜伦的心,虽然他很年幼。但他很懂世故的偏颇和对残疾者的歧视,每当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残疾,他的心就会像受刀割一样的痛苦。

更不幸的是,他父母的关系很糟,彼此都对婚姻感到失望。拜伦就是在这种失望的深渊里出生的。拜伦两岁时,父母开始分居,拜伦由母亲抚养,他父亲为了躲债逃到法国,第二年便在贫困交加中死去。由于家庭的不幸,使得他母亲的性情变得非常暴躁,常无缘无故的大发脾气,而拜伦便成了母亲发泄愤怒和不满的对象。母亲有时候把他当作掌上明珠一样地爱抚。有时候发起神经来,便顺手拿起盘子、火箸等向拜伦投去。年幼的拜伦每天都被喝骂,到后来,连碟子、茶杯都在屋子里飞舞,新衣裳也在愤怒的情绪下哗啦哗啦地被撕破。在抱怨自己的残疾这种剧烈的感情以外,还要忍受母亲的脾气,对于这个生来就比别人更加敏感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负担是过于沉重了,他的性格逐渐地变得忧郁。

尽管拜伦在默默地忍耐着,但是燃烧的愤怒却沸腾在他的脑海,到后来,默默地发怒的习惯已经成为拜伦的脾性。

拜伦在将近五岁时,被母亲送进学校。他是个记忆力很好的学生,经常一副忧郁的表情。拜伦以善谈吐和读书多为人所知,因为他从自己的家庭教师那里学了不少历史和拉丁语,自己还常常随手翻读各种书籍。这使拜伦后来成为著名的诗人。

一个勇敢的小男孩

一只老式的大肚煤炉被用作乡村校舍取暖之用。一个小男孩每天早晨提前到学校生火,在老师和学生们到来之前让房间里变得暖和一些。

一天,他们到学校时发现校舍被熊熊烈火吞没。他们把失去知觉的小男孩从火中救出来,他已是奄奄一息了。他的下半身被严重烧伤,他们把他送往附近的一个乡村医院。

被严重烧伤、神志不清的小男孩躺在床上,模糊地听到医生在对他母亲说话。医生告诉他母亲,他儿子难逃一死——这已经是老天慈悲了——因为可怕的大火已经烧坏了他的下半身。

但勇敢的小男孩并不想死。他决心活下来。不知何故,让医生惊讶不已的是,他居然活了下来。当危险期过去之后,他又听到医生对他母亲悄悄说:因为大火吞噬了他下肢的许多肌肉,他要是真死了倒好了,这下他注定要做一辈子的残废人,他无法再活动他的双腿。

这个勇敢的男孩再一次下定决心。他不想做一个瘸子。他要走路。但不幸的是,他腰部以下无法活动。他细瘦的双腿在那里摇摇晃晃,但一点儿也没有知觉。

他终于出院了。每天他母亲要为他按摩双腿。但他毫无知觉。然而,他再次站起来的决心依然是那么坚定。

除了在床上的时候,他就坐在一张轮椅中。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一天,他母亲推着轮椅,让他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这一天,他不再坐在轮椅里,而是用自己的上身扑下轮椅,他拖着双腿,在草地上爬行。

他爬到院子的围栏边。他费力地抓住围栏,让自己的身体直立起来。然后,一根栏杆接着一根栏杆,他开始拉住围栏把自己向前拖。一边心中想着自己一定会走。他开始每天这样锻炼,直到院子的围栏边拖出了一条小径。他一心想着自己能再次走路。

最后,通过他每日按摩和钢铁般的毅力和决心,他终于能够自己站立了;接着,他可以自己摇摇晃晃地行走——接着,他可以自己跑了。

他开始步行去学校,然后跑步上学,他跑步纯粹是出于那种飞跑的快乐。在大学里,他入选校田径队。

后来,在麦迪逊广场花园,这个没想到会活下来、肯定无法行走、更别梦想跑步的意志坚定的年轻人——格兰·坎宁安博士,打破了一英里的世界纪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