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系统设计方法论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05:25:06

点击下载

作者:吕学海,王佳爽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服装系统设计方法论研究

服装系统设计方法论研究试读:

作者简介

吕学海 博士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应用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兼职:

历任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纺织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服装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服装技师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服装设计理论与方法

学术成果:

出版著作1部、教材8部,发表论文12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山东省髙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教育厅科研项目6项。获部委级优秀教材奖3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

教学情况:

设计程序与方法 设计调研与评价 服装设计基础 时装画技法 服装结构设计

序言

服装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在中国传统社会受到冠服制度规约,往往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分贵贱、别亲疏的“身份化”作用,而且随艺术与工艺相互渗透,“衣”要可穿可舞,体现了实用功能和礼仪、审美的需求。进入现代社会,服装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殊符号,其“能指”和“所指”发生改变,人们不再寻求服装背后宗教或伦理的形而上意蕴,深度模式消解,走向价值多元。如今,服装设计仍然是一个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作为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中一种鲜活的存在,既是民生日用之所必需,也是日常生活美学最显见的载体,人们可借由服装表达自我、推广营销,服装甚至被作为一种没有深度模式的个性张扬和没有统一标准的审美尝试;学术界通过服装解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伦理、身份认同、媒介话语等深度研究。可以说,服装中承载的意义、风格、社会文化,既是历史的断面、时代的缩影、心灵的镜像,也凝结着最本真的工艺技法和审美认知。

特别是当下,设计具有多元价值和触角,艺术观念、材质材料、技术工艺不仅紧密融合、成为造物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往往散发出自身独特的内涵和意味。服装设计中面料材质、工艺技法等不仅会带来实用功能上颠覆性的创新,在“媒介即讯息”的当代社会里,工艺和材质本身也成为鲜明的设计语言。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语境中,系统地看待服装设计尤为必要。打破观念和技术的分野,全面理解和剖析一种服饰观念如何“物化”、如何“落地生根”,全面审视服装设计与生产流程中各环节、要素的生成作用,全面把握观念与工艺、材质之间相互支撑或制约的关系,既是科学地剖析服装设计的过程与构成,也是从哲学、美学意义上探究服装设计中构成要素的意义和价值,是对服装设计现实的学术回应和理论创新。

吕学海的研究,正是回到了服装本体,从系统论的层面探讨服装设计的观念与方法问题,不仅分析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服装设计观念的影响,而且深入服装设计的细部,通过对服装设计过程构成因素的理性分析,探究服装设计方法系统化转型的趋势和规律,形成一系列深入的专业分析和判断,从而构架了服装设计从观念到方法的阐释机制,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的积极意义。他以一般系统论思想作宏观指导,结合我国传统造物观念与技术思想,对服装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重新梳理、补充、改造与整合,经过从要素分析到过程整合,从专项知识整理到系统理论构建,从方法论研究到形成一般方法的研究过程,形成了一套指导服装设计实践的系统化理论与程序化方法。如他所说“以系统论作为设计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树立统揽全局的整体设计思想,有利于构建普遍联系的过程引导机制,有利于促进感性与理性思维的融会贯通,对于平衡和协调设计要素间的关系,在普遍联系中做出正确的设计判断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种设计研究的理性态度和科学精神,也是服装设计综合视野的体现。

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吕学海在入学之前曾在企业做过多年的服装生产与技术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1987年毕业留校任教以来,长期致力于设计艺术与工艺技术方面的教学研究,编纂了多部教材,获得了多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及科研成果奖。他乐于求知,勤于探索,治学耕耘,勤学不辍,在近天命之年考取了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面壁四载,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取得学位。本书也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补充和完善形成的又一成果。天道酬勤,吕学海的该项研究经过层层筛选于2009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应该说,这一研究改变了将“设计”与“工程”分离的研究方式,为服装设计理论建设和方法改良做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以“艺术赋形”为主导的技术思想,就实现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种比较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基于图形学原理的服装技术试验,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服装结构原理与计算方法进行了求证,强化了技术原理与设计造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设计过程要素的整合,建立了服装系统设计过程模型,为设计者提供了一种普遍联系的思维引导工具。

时光荏苒,步履匆匆,在艺术观念变迁、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川流不息的历史行程中,能够溯游从之,做出冷静深入的学术研究,很有意义。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服装设计教育及理论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是为序。潘鲁生2016年11月 于北大山下第1章绪论

一般系统论认为,“世界上各种物质现象、事件或过程,都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砌,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1)整体”。设计作为一项有目的的创造活动,其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规律性的系统化运动。它既要与人的需求相适应,又要与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相联系,其中必然会蕴含诸多的因素。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设计就是对各种因素进行优化组合的过程。因此,对于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不仅是从宏观上探索规律,而且也要在微观上建立构成对象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要用整体的、普遍联系的观念来看待设计对象及设计过程,这样才能够在宏观与微观、艺术与技术、功能与形式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获得一种平衡和优化的结果。

就现代服装设计而言,产品属性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防寒蔽体”的物质范畴,而是融合了政治、经济、艺术、科学、时尚等多元因素的文化产物。这种功能内涵的拓展必然会导致设计研究视野的扩大,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技术”或“设计艺术”,显然已经不能够涵盖现代设计的全部内容。设计理论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任何单一的知识或专门技术都难以全面而系统地解决问题,只有将所有要素统一纳入系统的视域下,才能在普遍联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笔者选择了服装系统设计方法论,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课题。

本研究的主导思想,是通过借鉴一般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对服装设计观念、设计思维、设计要素、设计流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关联性研究。在继承和改造已有服装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将“设计艺术”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知识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立从设计创意到产品物化过程中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相互作用、相互约束而又相互促进的过程运行机制,以此来推动设计方式由单一或孤立的领域研究向系统工程的发展。所谓方法论研究,在此主要是对设计观念与设计方法之间的理论思考,旨在探索服装设计方法的系统性与程序性问题。虽然设计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决定设计方法论的趋向,但设计方法论却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专门的研究。

本研究的定位,不刻意追求纯粹意义上的理论高度,而是致力于探索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与方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任何理论的应用都需要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过程,才能够使其一步步地接近于实践。理论的层次越高,其表现形态就越是抽象,它与实践的距离就会越远,由其转化为具体方法所需要的中间环节也就越多。况且,今天设计界早已不乏“高层次”的理论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许多观念性理论的影响下,却使得设计方法越来越走向虚无,并一度影响设计教育的脚踏实地。所以,笔者认为加强对于方法论层面的研究,并构建适应现代设计特点的系统方法,实际上也是对于现今服装设计理论的一种拾遗补阙。

如此,本研究通过对已有理论成果的梳理与整合,借鉴相关领域的成功经验,尝试构建服装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具体包括4层内容:一是建立以系统观念为核心的整体设计思想;二是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实现设计过程的程序化管理;三是探索以“艺术赋形”为主导的技术思想;四是形成一套融合设计要素、设计知识、物化技术,以及设计思维和设计程序的系统设计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方法,首先,对服装设计一般过程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影响设计的主要因素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根据因素间的层次结构及关联程度,建立设计过程与阶段、阶段与任务、任务与问题、问题与知识的有机联系。阐明设计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程序化运动。在此基础上,运用过程模型建立一套既有一定逻辑规范,又便于设计者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灵活组合的设计程序,以此来引导设计者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科学有序地解决问题。

然而,关于设计方法的研究,历来就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一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会作茧自缚,不但对设计起不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会制约设计者创造力的发挥。之所以下决心选择这样一个带有风险性的课题,一方面是基于自己在长期的企业实践中所引发的对设计方法问题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是因为服装功能内涵的扩展而带动设计方法的变革已成为必然趋势。尽管人们对于方法的理解和认识至今仍然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世上原本就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方法”,但笔者坚信有路总比没路可循要好一些,不然人们也就不会煞费苦心地绘制那么多的地图。设计方法实际上也就是为设计者提供的思维导图,至于怎样才算是正确的路径,全凭设计者根据具体情况而进行选择与组合。以发展的视角来看,随着服装生产向个性化、情感化和功能多元化的转型,设计所面临的因素和约束条件变得日趋复杂,以往单一的、线性的思维方式或设计者个体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设计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将是多种思维交互作用的、集思广益的、团队化的工作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汇聚和凝练集体智慧的、具有网络特征的系统方法。尽管如此,如何提高方法的积极因素而削弱其消极因素,依然是本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为了避免不利因素的形成,本研究采用了开放式的设计过程模型。这种方式既可以借助规范的程序来引导设计者的思维发展,同时又能够通过设计者的选择与组合,以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应对不同的设计问题。

总之,本研究以服装设计的一般过程为线索,完成了从要素分析到过程整合,从领域知识到系统理论,从设计方法论研究到形成一般设计方法的过程。其中,设计过程及要素分析、创意理论与生成机制、物化观念与技术思想、设计程序与方法等问题,是本研究的几项重要内容。随着本书内容的展开,将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讨论。绪论部分作为本书的开篇,主要是对本研究的基本概况做一番介绍,以便于读者从宏观上了解本研究的发展脉络。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服装设计领域中,关于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并不鲜见,但将设计对象、设计过程、设计知识、设计方法等要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一并纳入系统的视域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却是一种新的尝试。自20世纪80年代初,服装设计被纳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为服装设计理论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服装设计被人为地划分为“艺术设计”和“工程设计”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侧重于款式造型或外观装饰的创新,而“工程设计”则致力于生产技术与操作方法的研究,二者之间缺乏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机制。这种“切块式”的研究方式割裂了设计过程的有机性,致使设计者习惯于针对具体的或局部的问题探讨,缺乏从整体上对设计过程及要素的关联性研究,因而所形成的理论与方法,难免会存在片面或孤立的弊端。从服装发展的历史来分析,分领域研究在一定的时期内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产品功能单一的物质生产阶段,技术研究几乎涵盖了设计的全部内容。因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设计的目的仅仅是生产出“合体”的衣服,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就被“合体”简而化之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人们对于服装的需求也逐渐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延伸,设计研究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技术或艺术领域,而是扩展到了人的生活方式与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对于现代设计而言,“艺术”与“技术”的领域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它们是设计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因此,以系统整体观念来重新整合服装设计理论与方法,也就有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1.1 从“量体裁衣”到系统设计

在我国服装界,“设计”这一概念是伴随着生产方式由“作坊式”向成衣化、批量化转型而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的。最初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裁剪”,它是一种将服装造型与结构制图合二为一的操作技艺。能否裁剪并缝制出“合体”的衣服,是当时衡量设计水平的唯一标准。在服装款式变化单一的年代里,这种技艺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对于促进服装初级生产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服装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量体裁衣”转向批量化、多样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生产。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服装的需求也逐渐由实用向审美提升。这种变化决定了以裁剪涵盖设计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工业化生产方式的需要。于是在服装企业中逐渐产生了设计、制板和工艺三种不同的职业分工。其中,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服装款式及外观装饰,制板的任务是将外观造型转化为生产模板,工艺的职能是研究生产流程与操作技术。虽然这是一种机械的任务分解,但毕竟说明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设计意识。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的服装设计理念和先进生产技术不断地被国内企业所吸收,由此推动我国服装产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服装设计师也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一种新兴职业。鉴于社会对于服装设计人才的广泛需求,20世纪80年代初,服装设计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被纳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一重要举措为服装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事物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同样经历了曲折。由于在初期的专业建设中大量吸取了艺术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因而渐渐形成了一种“艺术至上”的观念,将设计混同于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导致了我国服装设计的研究方向出现了偏颇。设计沿着艺术的道路越走越远,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相反,关于技术层面的研究却被置于无足轻重的位置。这种重设计艺术而轻技术的设计观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造成了设计艺术与生产技术的严重脱节,一度引起了社会对于服装设计教育培养定位的质疑。这种现象为服装设计及教育界敲响了警钟,许多有识之士开始重新思考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并逐渐萌发了一种融合艺术与技术的交叉设计思想。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消费者对于服装的需求已经由“物用”与“装饰”提升到更加复杂的文化层面,服装的情感化与个性化特征日渐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有针对性地挖掘和提炼消费者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有效地转化为产品功能,成为设计研究的新课题。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服装设计的视野从物质层面拓展到对人的精神领域的探索,设计的内容及相关知识也变得更加多元化。设计所针对的既不是单纯的艺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由若干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要想处理好要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仅需要多种思维方式的交叉运用,而且要建立多领域知识协同作用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够在统筹考虑设计要素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解决问题。

随着设计界对系统论、控制论、价值工程等现代科学理论研究的深入,设计方法也从领域研究逐步向系统工程发展。设计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范畴,而被视为一种协调各种设计要素的整体规划。这种整体观念的确立,为服装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设计过程是整体的、关联的并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连续运动,贯穿于设计过程的方法,自然也应当是以整体的、系统的方式发挥作用。对于服装设计而言,外观设计、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三位一体、密不可分。外观设计为结构设计提供研究目标,结构设计是外观实现的技术中介,工艺设计则是设计物化的具体手段。三者之间不仅前后相继,而且相辅相成,其中的任何环节都不可能脱离整体而独自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从“切块式”的领域研究走向系统设计,是现代服装设计理论和方法发展的必然趋势。1.1.2 服装系统设计研究的理论价值

我国的服装设计虽然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但至今仍然属于一个年轻的领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一领域的理论建设还需要一个从专项研究向系统发展的过程。众所周知,设计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需要研究的问题和涉及的知识都十分广泛。服装又是一种与人的生活和情感密切相关的特殊产品,实用与审美功能的有机统一尤为重要。除了艺术创新与技术创新两个基本要素之外,还要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时尚等若干因素的影响。所以,服装设计理论的构成应当是涵盖多学科知识的完整体系。但遗憾的是在已有的服装设计理论成果中,仅仅是引入了相关学科的某些零散知识,而缺乏对设计理论整体构架的系统性研究,因而至今尚未形成具有本领域特点的设计理论体系。由于理论建构的片面或缺失,难以全面而有效地引领设计实践,或许这正是导致我国服装设计方法不够系统的原因所在。

早在17世纪,法国杰出的哲学家和科学方法论学者笛卡儿就曾(2)经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种观点不仅强调方法的重要性,同时也阐明了理论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理论必须演化成一定的方法才能直接作用于实践,可以说方法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离开了方法的中介作用,理论就难以产生应有的功效。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理论的价值是建立在实践意义基础之上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系统科学理论作为服装设计的方法论,既有利于树立统览全局的整体设计思想,也有利于形成普遍联系的系统设计方法。通过整体观念与系统方法的协同作用,可以进一步为设计者科学有序地处理设计问题,提供积极的思维引导和正确实践路径。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规律,服装的功能同样也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扩展。研究对象构成因素的增加,必然会对设计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单纯依赖于设计者直觉、经验和主观意志的传统设计方法,面对日趋复杂的设计因素,无论是在思维条理性或是过程逻辑性方面,都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不足。设计方法由主观向客观,由单一方式向系统方式的转化与提升,已成为现代设计发展的客观要求。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证明,系统方法是研究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有效工具。因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不仅需要概念、判断、推理这样一些必不可少的形式,而且这些思维形式还要以合乎逻辑的联络方式,构成一种相互作用、相互约束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才能够确保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系统方法将设计过程视为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的任何要素都不可能脱离整体而独自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件服装设计作品的优秀,并非取决于款式、结构、色彩、工艺等因素的孤立优势,而是各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观念与方法不仅有利于揭示设计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引导设计者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服装设计,无论是对于理论建设还是方法的改进与创新,都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研究设计问题,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普遍联系的系统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设计看作是灵感的产物,认为设计主要依赖于感觉、想象、直觉、意志等主观因素,人为地给设计研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事实上设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设计者的主观愿望必须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才能够创造出为消费者所接受的产品。例如,人们总是希望生产出“物美价廉”的服装,这仅仅是来自企业、设计者乃至消费者的一种主观愿望。且不说“物美”与“价廉”之间的矛盾问题,单就个体对于“物美价廉”的评价标准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想求得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统一,“物美”必须与特定消费阶层的“审美”相联系,同样“价廉”也应当与特定消费阶层的“收入”相适应。因此需要运用市场细分的营销策略,来满足不同消费阶层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调和“物美”与“价廉”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设计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始终是相互交叉并相互作用,任何片面强调主观或客观因素的观念,都难免会使设计出现偏差。

当然我们还应当看到,表现在设计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是有所变化的。在设计的初始阶段,主观因素对于设计创意的生成无疑会产生主导性的作用。因为此时设计者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被观察事物的性质难免会因观察者的意愿而有所偏移,这也是考验设计者洞察力的关键时刻。随着调研的深入,各种资料及数据会客观地摆在面前,科学分析结果也会不断地修正设计者的主观倾向性,使设计定位逐渐趋向于真实和客观。进入设计物化阶段,来自生产技术、设备条件、工艺水平、材料属性等方面的客观因素,成为影响设计实施的主要因素。设计者所要做的工作是如何对这些客观因素进行优化组合,而不是凭借主观意志做任意地挥洒。就设计的实施过程而论,创意阶段主要是解决设计理念和产品定位问题,而设计的具体实现则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物质和技术问题。所以,设计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转化的过程,并且是在主观与客观的交互作用中,逐渐深入、循环发展,直至实现预期的目标。

设计过程中包含若干的阶段、环节和任务,有若干需要研究的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内容和问题的求解,又必然会涉及众多领域的知识,因而设计过程必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环环相扣的连续运动。贯穿于其中的思维方式自然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或孤立的,而应当是一种多元并存、协同发展的系统思维方式。这种系统思维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多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而且还能够启发设计者从整体的和全局的观念来研究设计,在普遍联系中增进设计决策的客观性和可行性。1.1.3 构建系统设计方法的实践意义

在服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趋势下,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源源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快速反应能力成为衡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伴随着生产节奏的提速,产品研发周期被大大缩短。瞬息万变的市场流行,不允许设计者悠闲地等待“灵感”的到来。大量的设计任务和复杂的款式变化,也对以往“苦思冥想”的设计方法或“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提高设计质量与效率,自然成为备受企业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将设计过程纳入系统化的运作模式中,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系统设计方法是一种汇聚和发挥集体智慧的网络机制,既有利于设计团队成员的分工协作,又能引导团队成员从整体上考察设计因素,从宏观上把握设计的目标,从而使设计过程尽可能地少走弯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优的设计成果。

当然,“系统论主要是一种观念,一种看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它要告诉我们的并不着重于说明事物本身是什么,而是强调我们应该如(3)何来认识和创造事物”。从系统的角度对以往设计方法进行重新考察,就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了问题的根源,也就为设计方法的改良和创新提供了研究方向,这也是本研究引入系统论思想和方法的意义所在。由于系统科学理论反映了现代设计多元并存的内在特征,同时也吻合了现代服装生产系统化发展的趋势,所以它能够为构建服装系统设计方法提供正确的理论引导。

对于设计者而言,建立系统设计思想对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设计综合能力,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前所述,在“设计艺术”与“工程技术”相分离的研究模式下,设计者往往会关注某一领域的知识而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研究,久而久之便造成了设计知识的片面和孤立,最终影响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曾于2005年主持完成了“山东服装产业结构与服装教育状况调研”的研(4)究课题。其中一项关于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表示满意的仅占总量的21%;较满意的为47%;不满意的为32%。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差。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服装教育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导致这种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与设计理论构架不系统有着很大的关系。

事实也是如此,与其他设计领域(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机械设计等)相比,服装设计在多学科交叉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单纯的领域研究难免会导致设计理论缺乏系统性,而理论构架的缺失又进一步影响了设计者综合技能的形成。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设计思维的单一性,即对于感性思维的过分依赖,“缺少灵感”似乎成为设计界共有的一种托词。虽然我们并不否认有时候感性思维会比理性思维更具有创造力,但这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和条件。对于某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依靠设计者的直觉与经验或许能够顺利解决,但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问题时,仅凭借设计者的主观感觉却常常会失之偏颇。大量的设计实践证明,感性思维一旦脱离了理性思维的约束,就有可能会失去设计的实际意义和市场价值。另外,设计毕竟不同于纯粹的艺术创作,过分地夸大其非逻辑因素,必然会导致设计过程失去系统性和条理性。用随机的或者是孤立的方法来处理日趋复杂的设计问题,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运用系统设计方法作为一种思维引导,可以促进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艺术与科学等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这对于设计者综合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关于设计方法论的研究,既是一门重要的理论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计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当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二是设计方法在实践中必须具有适应性和可行性。方法的可行性以理论的实用性为前提,而理论的实用性又以方法的可行性为标准,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的实用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的,只有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做出正确解释的理论,才能够称为科学理论。系统论是已经被近代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因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设计方法,对于设计实践一定能够产生积极而有效的作用。1.2 研究内容及理论基础

本研究是一项关于服装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综合性研究,按照研究进展依次分为:服装设计一般过程分析,服装创意思维与生成机制,服装物化观念与技术思想,服装构成原理与技术实验,系统设计方法构建与案例分析5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的每一项研究又将涉及许多领域的知识。要完成这样一项内容丰富且关联性很强的研究,单靠本领域已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广泛借鉴相关领域中的理论成果。况且,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的构建,必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自己的工作。为此,本研究以一般系统论思想作宏观指导,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教授提出的“设计过程理论”为微观依据,结合我国传统造物观念与技术思想,对服装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梳理、补充、改造与整合。经过一个从要素分析到过程整合,从专项知识整理到系统理论构建,从方法论研究到形成一般方法的研究过程,最终形成一套指导服装设计实践的系统化理论与程序化方法。为了说明上述理论和思想在本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有必要对它们的概况及要义做一番简要的阐述。1.2.1 一般系统论思想

一般系统论是研究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它的基本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由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率先提出的。贝塔朗菲于1937年发表了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从而奠定了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之后,又经过了近三十年的研究,于1968年出版了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学界公认为是系统科学的代表作。最初贝塔朗菲将系统概念定义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后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般系统论从描述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角度,对系统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即“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连接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系统、要素、结构、功能4个概念,进一步强调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5)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贝塔朗菲认为,一般系统论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之间“虽然起源不同,但一般系统论的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类似则是显而易见的”。(6)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不但与它周围的事物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且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也总是处于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之中,构成一个系统,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在物(7)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中,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这与系统论所强调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结构性和时序性等原则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系统论将世间一切事物都看成相互联系的系统存在,这将为系统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实践证明,系统论不仅是反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理论,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揭示了现代生活方式与人们多元化需求的内在联系。所以,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同时也为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一般系统论思想的核心是系统整体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要素构成的系统整体。系统中的要素虽然各自处于一定的位置并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但系统的整体功能绝不是各要素作用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系统环境的综合作用下,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这种观念改变了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即以多维交叉的视角来取代各种孤立的、单维的和机械的思维方式,用统一的、完整的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与处理问题,从而形成了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系统方法。系统方法的建立,是人类思维方法的一次重大变革,对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孙守春等人在《科技史概论》一书中对这种影响进行了概括,认为系统论思想“为合理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新方法”;“为科学技术体系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思维工具”;“为打破学科间的间隔,解决现代社会中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是构成科学预测、科(8)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方法论基础”。这些观点充分说明,系统论作为一门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无论是对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因而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在众多的领域中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所谓系统论方法,“是将研究对象置于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9)一种方法”。它可以引导人们从系统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变化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是系统论方法中两种最基本的应用形式,其中,系统分析是一个由外及内、层层深入的过程。通过对研究对象各种因素的层层剖析,剔除那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抓住问题存在的主要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系统综合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构成问题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进行综合判断,以求得整体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分析设计过程、归纳设计要素、整合设计知识、建立设计程序,最终形成一套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系统论所强调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和时序性原则,为本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维框架。其一,从整体观念出发,服装本身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有机整体,构成这一整体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它们共同造就了服装的整体功能。因此,设计不是针对某一具体要素展开的研究,而是从整体上对各要素特性的优化组合。这种整体观念的确立,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简单化或一元化的思维方式,在系统思维的引导下对设计的实质做出准确的判断。其二,从关联性角度考察,设计过程中的阶段与任务、问题与知识、程序与方法等构成要素,既具有独立性,又有相关性。它们之间不是一种毫无根据的随机结合,而是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和逻辑关系。服装设计既要考虑来自形态、结构、材料、工艺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也要关注来自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研究设计过程,科学地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便于从宏观上把握设计的目标与方向。其三,从层次结构性来分析,虽然影响服装设计的因素十分复杂,但这些因素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砌,而是一种合乎规律的、按照一定层次结构发展的过程。认真梳理设计过程中诸要素间的层次结构和主从关系,有利于建立科学有序的设计进程,促进设计者思维的条理性。其四,从时序性来看,设计过程不仅在内容上相互衔接,而且在进程上前后相继。依据这种运行规律,可以建立一种循序渐进的设计程序和操作规范。

总之,以系统科学理论作为本研究的方法论,不仅能够对服装设计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整合,而且能够建立设计问题与设计知识的密切关联,为解决设计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思维工具。通过对设计要素的系统组织,还能够建立科学理性的设计程序,从而使复杂的设计过程变得井然有序。因此,在系统论基础上构建服装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不仅对于提高设计的质量与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服装设计领域的理论建设和方法创新,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1.2.2 设计过程理论

据不完全检索,关于设计过程理论研究的资料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把整个设计过程看作一个技术系统,探寻人们在从事设计活动时的思维规律,探索各个设计阶段所遵循的(10)设计准则和采取的策略技法,并将其加以规范化或程式化”。其二,是关于“设计思维与问题求解层面的研究,以及设计方法在企业(11)应用中与产品开发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结合”。资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设计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因研究领域不同而各有侧重。前者主要是侧重于系统整体观念对设计活动准则与策略的研究,而后者则是侧重于对设计程序与具体方法的探讨。在关于设计程序与方法的研究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教授提出的设计过程理论,对于指导设计实践更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所以,本研究将以此作为探讨服装系统设计程序化方法的微观依据。(12)

谢友柏教授在其论文《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中,提出了“性能驱动理论”、“知识流动理论”和“多方利益协调理论”,并从这三个方面对设计的本质做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设计的起因是某种“性能需求驱动”的结果;设计活动是“知识在各个设计节点和各有关方面流动的过程”;设计最终是以“体现各参与方主要利益”为目的。因此,所谓设计过程理论即“是研究设计过程构成及任务的理论”。另外,他还提出了“现代设计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获取为中心,设计是知识的物化,新设计是新知识的物化”等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为研究基于过程控制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他还根据设计中不同的任务属性和知识流向,将设计过程分为10个步骤:①确认需求(含潜在的需求);②扫描技术可能(含联想到的可能解);③产生矛盾统一设想(概念);④经济技术分析(贯穿全过程);⑤设想的优选和确认;⑥结构的优选和确认;⑦材料的优选和确认;⑧加工过程的优选和确认;⑨综合评价;⑩产生和表述最终解。这10个步骤被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任务的提出;第二阶段为可能解的形成;第三阶段是对可能解的评估、优选和确认。为了便于直观地了解设计过程的阶段、步骤及其结构关系,笔者参照谢友柏教授论文中的图示,绘制了如图1-1所示的过程模型。

按照谢友柏教授的理论及观点,设计的动机源于消费需求,设计的目的是以产品功能满足于消费需求,设计即是将消费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产品自身内在因素的作用,还要考虑社会和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要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内在与外在因素,不仅需要多种思维方式协同作用,而且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研究程序,才能保证设计过程有条不紊地展开。设计既是一个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思维过程。设计每向前推进一步,都必须以解决问题为前提,而解决问题需要借助一定的理论与方法,设计过程就是在不断的知识搜索与知识运用中逐渐深化的。因此,研究设计过程不只是为了理顺进程秩序,更重要的是建立任务、问题、知识三者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知识获取和知识运用的引导机制。图1-1 设计过程构成及任务模型

随着设计对象功能内涵的不断延伸,影响设计过程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设计实现的途径和手段,也使设计过程的运行模式变得更加多样化,这对于设计过程的研究无疑会增加一定的难度。然而,无可否认的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设计过程自然也不可能例外。谢友柏教授提出的设计过程理论,反映了设计过程的一般规律,体现了现代设计多因素并存的特征,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本研究将吸取上述理论的要义,借鉴其对设计过程的分解方式,结合对服装设计过程的要素分析,从中归纳出设计过程的基本阶段,建立阶段与任务、问题与知识的有机联系,在协调各要素关系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系统化和程序化的设计方法。1.2.3 传统造物观念

我国的传统造物观念可谓博大精深且内容丰富,其中尤以“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于现代设计的启发意义最大。它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思想,同时也规定了人类造物的基本原则。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造物原则,说明唯有将“天时、地气”这些来自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与“材美、工巧”这些来自人为方面的主观因素取得和谐统一,才能够创造出品质优良的人造物。另外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也始终贯穿了一种协调“天工”(客观因素)与“人工”(主观因素)来开发万物(开物)的富有哲理性(13)的造物思想。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今天我们研究设计理论,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我国传统造物思想所强调的“和谐”观念,并非是毫无原则地调和事物的矛盾,而是在因势利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辩证统一。诸如“审曲面势”、“因材施艺”等造物理论,都反映了古人处理“和谐”问题的一种智慧。在服装设计领域中,关于“造物”与“造型”关系的问题,同样也是一种辩证的统一。所谓“造物”,在这里主要是指设计所创造的物用价值即产品功能;所谓“造型”,是指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就是承载功能的物质形态。从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所从事的一切设计活动,归根结底是围绕“造物”与“造型”而展开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所不同的是对于二者之间的权重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倾向性。在我国早期的设计活动中,追求物用价值是设计最基本的原则,这或许是由于早期的设计多数是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缘故。这种实用主义的设计在当时也反映出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想。如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曾经提出:“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絺綌之中,足以为轻且凉,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14)韩非子也曾指出:“玉卮无当,不如瓦器”等。这些言论都强调了设计的实用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于器物造型与功能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实用为本的造物观念中渐渐融入了精神性因素。如荀子提出的“美善相乐”是主张实用与审美的内在统一;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强调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的完美结合。这些言论所表达的观点都充分“体现了中国造物文化中强调实用、以用(15)为本,同时又注重人性,尊重情感的精髓”。另外,北宋范仲淹(16)在《水车赋》中有一句名言:“器以象制,水以轮济”。意思是说水车这种“器”之所以具备提水灌溉的功能,是因为它依附于一种“象”即借助相应的形式来达到了预期的功能。通过对水车这种器物形态与功能的描述,形象地反映了功能与形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古代先哲们之所以强调功能与形式的关系,不仅是因为器物所具有的形状与其所产生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本身也构成了一种美的存在。对于这种审美思想的内在原因,柳冠中教授在《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系列研究》的著作中做了合理的解释,他认为:“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构成了人为事物功能美的基本范畴,因为合理的功能形式是一种‘善’的形式,这在中国古人看来也是一(17)种‘美’的形式”。所以,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来考察,设计都离不开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即使是在当今,这种结合也是产生优秀设计所必备的条件。正如王明旨教授所说:“造物与造型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在造物的过程中明晰了对形的认识,(18)又在对形的追求过程中不断地提高造物技术。”正是由于人们对于造物与造型、功能与形式、物质与精神、艺术与技术等关系的辩证思考,才推动了现代设计理论的不断进步。

在当今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的精神内涵。这种变化为服装的功能与形式赋予了新的含义。表现在形式上,从一般意义上的审美与装饰,升华为一种表达人类情感的文化符号。反映在功能上,由一般实用范畴发展成为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产物。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已经从造物层面提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艺术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此,李砚祖教授在《艺术设计概论》一书中指出,“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是作为艺术的造型而存在和被感知的,即是一种‘形式赋予’的活动……造型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形是设计的基本语言,造(19)型与造物是密切相连的”。从近些年服装市场流行趋势来看,人们对于外在形式的关注甚至远远超越了实用功能。特别是年轻的“时尚一族”,宁愿忍受服装对身体的种种束缚,也要义无反顾地追随潮流,精神的力量在时装界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人们对于产品精神功能的追求,服装形式美的意义也变得更加突出。然而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分析,服装的美感并非单纯地由形式所决定,而是在与主体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综合效应。受时代特征的影响,设计研究的视野必然会扩大到对人的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探索。多元化因素的和谐统一问题,成为现代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研究借鉴我国传统造物观念,旨在强调一种将造物与造型、功能与形式、物质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设计思想。虽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但同时也有着不同的传达理念和表现方式。所以,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这些要素的有机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建立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思维方式,同时还要形成一套综合处理不同性质矛盾的系统方法,而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的交叉研究,又是形成综合思维与系统方法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设计是一个从精神到物质的创造过程,它一方面需要借助艺术形式赋予产品以精神内涵;另一方面还要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将精神内涵转化为物质形态。所以,设计在实质上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互作用并相互融(20)合的过程。虽然“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早已成为设计界的共识,但要真正将这种观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还需要学界同人们共同进行具体的和实质性的深入探讨。

从目前服装设计方法的研究状况来看,技术层面的研究与艺术层面的研究相脱离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不仅会影响设计阶段间的知识流动,而且对于设计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也将会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服装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发展,已经淘汰了先设计后制造的孤立模式,发展成为设计与生产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现代服装设计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宽泛,这就要求服装设计理论的构成,必须实现由垂直结构向水平结构的转变,即加强学科间的横向交叉与边缘领域的相互渗透,使设计理论能够统领整个设计过程及所有环节。但以往的设计研究往往局限于局部问题,如外观设计关注的是造型与装饰,结构设计关注的是纸样与机能,工艺设计关注的是缝制程序与技术指标等。这种彼此孤立的研究思路,自然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服装造型与造物、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性研究,促进设计方法向系统化和程序化发展。1.3 研究思路与基本观点

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设计理论与方法也应当随着研究对象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服装观念的更新,智能化的生产技术为服装功能与形态的实现拓展了空间。现代服装的功能属性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致使设计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所涉及的因素也日趋多元化,这种变化必然引起服装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变革。随着设计界对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一系列横向学科的研究与借鉴,不仅开阔了服装设计研究的视野,也为设计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服装设计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特征,系统思维对于这种边缘性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由“艺术设计”到“工程设计”,再到“系统设计”,反映了设计方式从领域研究向系统工程、由感性经验向科学理性的发展趋势。因此本书认为:设计过程的逻辑性、设计观念的整体性、设计方法的科学性,是构成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不可或缺的三要素。1.3.1 设计总体上是一个逻辑的过程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过程,没有过程的结果是不存在的,没有结果的过程同样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21)程的集合体”。哲学意义上的过程“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连续性(22)在时间、空间上的表现”。设计过程也有着同样的属性,不仅在进程时序上前后相继,而且在研究内容上也是因果相承,从而构成了一种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的运动过程。把握设计过程的这种本质特征,对于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设计活动是思维与实践交互作用的过程,作为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中蕴含多种思维方式的协同作用,而作为一种有目的的造物实践活动,又要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设计过程既要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又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来运行。

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创意”与“物化”是两个最基本的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若干个环节,每一环节中包含多项任务,每一任务中又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设计在纵向上是一种层层展开、逐步深化的过程。这种过程结构可以描述为如图1-2所示的树状模型。设计阶段及环节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们在横向上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每向前推进一步,都要以平衡各种横向关系为前提。例如,设计调研阶段是对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考察;需求分析阶段是对社会文化、审美趋向、流行趋势、经济水平以及同类产品情况的系统评价;设计创意阶段是对美学知识、市场知识、结构知识、材料知识以及人体工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设计物化阶段是对材料性能、加工技术、工艺流程以及生产设备的合理利用。这种横向联系可以描述为如图1-3所示的模型。图1-2 设计过程纵向关系模型图1-3 设计过程横向关系模型

除了上述纵向和横向关系之外,设计过程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例如,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发现需求,经过分析和论证确定产品功能,运用联想和发散思维将功能概念转化为产品要素,通过要素组合生成一系列的设计构想,经过评价与优化形成创意方案。然后,进入设计物化阶段,再经过材料配置、规格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样衣试制、综合评价、生产准备等环节,才能够最终将创意转化为产品。上述一系列阶段或环节之间不仅前后相继,而且因果相承,前期研究是后续研究的基础,后续研究是对前期成果的展开和深化,所以设计在总体上表现为一种逻辑的发展过程。

设计过程的逻辑性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反映了现代设计普遍联系的系统特征,同时也对设计者所采用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对设计过程的运行规律有所把握,又要根据构成要素的特征进行灵活组织,同时还要协调和处理好要素间的关系,处理如此复杂的问题是传统方法所无能为力的。系统理论是研究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有效工具,它为构建整体最优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此,本研究以服装设计的一般过程为线索,运用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的方法,对设计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梳理,根据要素在各个方面的本质特征,按其内在联系整合成一个合乎逻辑规律的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形成整体与细节、问题与知识、感性与理性有机统一的系统设计方法,以此来引导设计者对各种问题以及问题的各个侧面进行有序的研究。1.3.2 整体观念是设计过程的核心

如前文所述,服装设计过程是由若干阶段、环节、任务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不仅在纵向上前后相继,而且在横向上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使设计过程在宏观上表现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整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体与部分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相对于其组成部分的整体,部分也是相对于它所构成的整体的部分,任何部分一旦脱离了整体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从这种观点出发,设计研究的核心并不在于对个别要素的追根穷源,而是在于平衡和协调要素间的关系,使其在系统的综合作用下发挥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树立一种统览全局的整体设计观念,将设计要素统一纳入系统环境中进行综合考察,这样才有利于获得整体最优的设计方案。

从服装设计过程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各阶段之间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之间不仅在进程上相互交叉,而且在研究内容上常常也是彼此渗透。虽然我们主张设计过程要有一个相对严格的程序,但并不是对设计过程的机械分割和孤立研究。设计过程是一个由众多环节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任何环节的设计都不可能独自对整体效果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同样,任何单项知识或专门技术也不可能从整体上解决设计问题,只有在系统的综合作用下建立各个环节的有机联系,使各种设计知识得以融会贯通,才能够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所以说系统整体观念是设计过程研究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整体设计观念的建立,无论是对于设计过程的宏观控制,还是对于具体问题的微观处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整体观念出发,设计既不是对技术因素的孤立研究,也不是对艺术因素的片面追求,而是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处理。现代设计作为一项融合了造型与造物、精神与物质、艺术与科学的系统工程,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关注系统内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同时也要关注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要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