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清·禅意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05:40:00

点击下载

作者:法清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法清·禅意人生

法清·禅意人生试读:

浪迹天涯到南山

 红尘无意心且宽浪迹天涯到南山

浪迹天涯到南山,红尘无意心且宽。

柴门日闭非他事,锁住白云当衣衫。

一九九八年三月,我离开厦门南普陀,到终南山深处搭盖起旧草庐,想借此机会解读一番终南玄妙。

终南山在历史上很有名气,有许多杰出的人物都隐居于此。我经过几个月与山的朝夕共处,终于明白:终南山虽没有华山之险,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却有独特之野性。野性,就是本来自然之性,纯真之性。不加雕琢,不加修饰,活脱脱的清净本体。这种野性是其他名山所缺的。也正是这种野性,让人的思想从中释放,从中升华,从中博大。许多人最终回归终南是有一定必然性的。

人的思想在走到终极时,需要回归,回到最根本,回到最纯真。

不知你何时回到终南,重抱野性?!世外无桃源 净心即故乡世外无桃源 净心即故乡

自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人们对世外桃源的美梦代代相传,历朝历代都会有人去寻找,去创造,桃花源的世界就是中国士大夫们心中最理想的生存世界。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时,正是晋宋之际,他看到人们深受剥削和压榨,从内心深处希望有片理想的国土,能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但现实是残酷的。

渔人无意间进入世外桃源,当他用心标示带人再去时,却再也找不到,这说明“桃花源”可遇而不可求。当人的心向外索求净土,这种索求本身就是不清净的。“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世外桃源的美妙世界是要从内心去开启,“心净则佛土净”,所以“世外无桃源,净心即故乡”。眼见不能为实

古今同斯月,性本清皎洁。

无时不复在,何用道圆缺。

中国人每当中秋佳节,都会借此良辰美景与家人团圆。“桌面圆圆人团圆,欢天喜地拜月娘。”若人不能团聚,则是“月圆人缺,凄凄切切”,因月圆月缺而勾出无尽相思与乡愁。人们就这样把满腹伤心通通怪罪于明月,并责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似乎明月专跟人作对。一处明月,百种心情,道尽人心起落。古今同斯月 性本清皎洁

明月是无私的,也是崇高的。无论人类对她如何发泄喜怒哀乐,她依然是不动声色。因为她早已抛却人世间的七情六欲,已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远离了色、声、香、味、触、法。故此,人世间对她的歌颂与愤恨,她全不予理会。

众生总是被宇宙的假象颠覆身心,常常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世界,认识世界,分出白天黑夜、阴晴圆缺、山高海低、人情冷暖、成败得失。

其实,这世界的本来面目,我们若穿破云层,打开心扉,就会发现:一切的存在都不是我们想象的。无题一山看比一山高 行到此山无柴烧一山看比一山高 行到此山无柴烧“一山看比一山高,行到此山无柴烧。”这是古德先贤的句语,形容一个人不脚踏实地,朝三暮四,奔波一生,到头一无所获。

佛门中很多修行人亦是如此。到处寻师问道,今日学禅,明日修净土,后天改学密,希望以最短的时间修成正果,不断寻找捷径,总希望能见到一位大彻大悟的师父,师父将几十年修成的法一下子都传给他,那该有多好。就像金庸《天龙八部》里的小和尚虚竹遇到逍遥派老掌门,老掌门将修炼几十年的内力和功法在两个时辰里全部输到虚竹身上,虚竹从此就成为武林一流的高手。这类理想化的情景,是人们骨子里深藏的一种贪婪,总是希望不劳而获。

修行如此,为人如此,为事亦如此。唯有脚踏实地,善始善终,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一山看比一山高”的行为,到头来什么都做不好。潮平两岸阔 无心舟自行友来何所待 白云去又来夜间想得千条路 不如晨起卖豆腐夜间想得千条路 不如晨起卖豆腐

这幅画许多人见了都很感动。所感动者并非画面有多生动,而是对题画的“夜间想得千条路,不如晨起卖豆腐”之句。这两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听来的,但不知出自何方神圣。这两句话对人很有教育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计划的民族。每个人对自身的蓝图,从小就有无数版本,随着年长,蓝图更是层出不穷。我小时候,也是不断地给自己规划蓝图。等到有一天才发现,所规划的蓝图没有一个能实现,而做过的许多事,没有一件是在蓝图中。从此总算着地,不再去空想未来。随着身边的因缘条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随缘而为,随遇而安。唯有如此才能切合实际。想得再多没有用,说得再多更是空,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地前行,才能到达人生的终极。礼敬十方天人师满背春风晨月悄悄上山冈 人到无求梦且安晨月悄悄上山冈 人到无求梦且安

清末敬安法师在送海峰上人去行脚时,写下一首诗送给道友:“南询从此始,烟水浩漫漫。一钵飘然去,千山次第看。江云春树碧,海月夜钟寒。处处随缘住,无求梦亦安。”

这幅画是根据这诗而写成。出家人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昨夜随缘到了渔家,借住一宿,明日飘然云中去,旅途困盹,身体虽然疲乏,精神却自由自在,因无有牵挂,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无求故而梦安。

睡个安稳觉,对现代人来说,是种奢侈;对修道人来说,是种生活常态。当你在苦苦寻觅安眠神药时,不如放下繁华,回归你曾经的简朴,唯有简单的生活才是安眠安梦的最佳良药。禅心已入飞柳絮 任尔春风上下狂相见两不语 默对夕阳斜相见两不语 默对夕阳斜

许多人见了这幅画,都不清楚我在说什么。一个僧人坐于岩石上,若有所思,题跋上是“相见两不语,默对夕阳斜”,感觉在约会,但却只有一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象。其实画面没有太多的意思,画的只是我的一个经历。有一天,我一人上了终南山巅的光头山上,在岩石上坐了许久,夕阳照着我懒散的身躯,山风俯视着我的额头。我与光头山都是光头,很熟悉,熟悉到深处,语言都是多余。所以俩光头默默地坐着,任山风吹着,任夕阳照着,共听天籁,共听泉鸣,不知不觉已到黄昏。

在学校时我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后来出国,在特定的环境下我变得寡言。回国后许多朋友都说我变了,变得嘴笨了。因为我觉得熟悉的朋友一见面笑一下就行了,大家都很熟悉,说什么话都觉得是多余的。对于不熟悉的人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于是话就少了。从此,我就懂得呆坐的奥秘。我家住在大深山

我家住在大深山,不明世故不知烦。

偶携朝阳城中去,归来暮雾满山寒。我家住在大深山在此歇歇在此歇歇

前不久给一位朋友写道:“懂得休息,才会有机会获得成功。”这位朋友为了事业每天马不停蹄,二十四小时手机不关闭,随时处于工作状态。见我时,他已经连续两三年没有一觉睡到天亮过,每天都处于半睡半醒之间。饮食没胃口,一到吃饭就头大,想到宴请就恶心,但又没办法,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只能舍命陪关系。

不懂休息的人要把事业干得多么好,我看很难。尤其睡眠,对事业的成败起关键性作用。一个人睡眠不好,休息不正常,就会导致身体机能失调,生理紊乱,心理受损。所以睡眠不正常的人会虚火上升,肝火旺盛,动不动就发怒,于决策时就多有错误。

人们常说:“为了理想,要拼命工作。”但岂不知败就败在“拼命”上。如一进办公室翻开文件夹,发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常人就会苦思冥想,一定要想个办法。但是这种拼命想的办法多数是错误的。此时应该离开办公室,找个清净之地,让自己的思维重新调整到零,将那些麻烦事通通忘记。然后再回到办公室,你会发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这是思维空间产生的作用力。这很简单,但大家经常会把它忽略。因为人如果无法歇下来,注定要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春风过处满地香活埋庵活埋庵

我到终南山不久就听到这么一个故事。晚清时期,有位修苦行的头陀僧,在终南山一古寺旁建了一处茅蓬。许多年过去了,老头陀圆寂了,没有人在意他往何处去。从此,这间屋子人去屋空。随着无常的规律,屋顶也塌了半边。过去老头陀没有将此茅蓬的名字留下,寺院的僧众为了方便,称它为“通天茅蓬”。

八十年代初,又有一位行脚僧,他踏遍华夏名山,参尽天下高僧,为求明心而不可得。最后来到通天茅蓬。敷座而坐,觉得自己确实累了,只想让自己的身心在此歇歇。望着四壁土墙,半边屋瓦,他轻轻地解开行囊,取出军用水壶,喝了一大口酒,顺着酒气绣出三个字:“活埋庵。”他认定这是自己立足之处,不再走了。住在这儿,住到哪一天,房屋倒塌,就把自己埋上。

在一年新春,终南山上下了一场大雪。他一夜醒来,发现屋里积了大半间雪,那明亮的圣洁使他忘却寒冷。他很熟练地为自己倒上一杯水,正举杯待饮,空中忽然洒落片片野杏花瓣。一时间,杯上、手上、床上、雪面上尽是花瓣,一缕缕清香沁透他的肺腑。松开多年来僵硬的关节,他顿时豁然开朗:“世出世间本一事,何劳闭门下功夫。”以往的四处参访原来是心外求法、缘木求鱼之举,想来是多么可笑。“眼前万法唯心法,何用逢人觅指南。”从此,他不再盘腿,不再住山,向山中、向古寺挥一挥手,到人间去了,只将“活埋庵”的名字留下。偶从林间过 春风发浩歌树解人语话沧桑树解人语话沧桑

有一次我外出几天,回山时发现山色红染。上山后我就画了一张画并将路途感受题于画上:

山中一小别,归来满目秋。

树涌胭脂泪,滴滴落石阶。

林风脚下过,吹奏落雁曲。

已为林下客,因何而争雄。

晚上梦见两棵树来找我评理,说我对他们的评价不公道。他们对秋天的到来欢欣鼓舞,秋风一过,叶子落光清清爽爽,笨重的身体变得轻盈起来。春天一到他们就又可以穿上新衣衫。他们感谢秋天让他们清爽,感谢大地给他们土壤,所以他们将瘦叶落满山川,回报大地的辛劳。叶子在林中奔跑不是争雄争霸,只是在唱歌颂大地的歌谣。我听了觉得很惭愧,我错解他们了,我向他们忏悔。松风送晚霞 人来霞不归松风送晚霞

松风送晚霞,人来霞不归。

羞涩与客语,可否同一醉。箫声破山明

在山里住时,我常携箫于悬崖上的草亭独坐。有一天到了下半夜我兴致高涨,连续吹了好久,几近天明。第二天下午,寺里的法师说昨夜我的箫声勾起他的思乡愁绪,他准备回家看看老母。真是罪过,我贪图个人之快而让他人不安。为此,我好久都没吹箫,后来再吹,也不敢在下半夜。

当年项羽被刘邦大军困于垓下时,张良出谋让四面军队用箫吹奏楚歌,于是项羽军心崩溃而全军覆没。一根小小竹箫所发出的声音竟能摧毁千军万马,真是不可思议。这就是人心之脆弱。我愿我的箫声能摧伏一切众生之烦恼。箫声破山明三十三年弹指间三十三年弹指间

三十三年弹指间,半是癫狂半神仙。

芒鞋踏破红尘路,身心俱作白云闲。顶天立地好修行顶天立地好行

许多道人乐于在高山巅、悬崖上结庐、修真,这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方式,被无数道人所赞颂。原来对于此举不甚了解,故亦不敢妄加述说。我到终南山后,因为自身有了体验,对此高山清修有了深刻的认识。凡夫众生心随境转,环境可以改变心情,此是真实不虚。于高山中清修容易歇心涤妄,万念归宗。对于自身,受用是无穷无尽。但若长期居高自修,就容易丧失慈悲心。修行到头,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是故在独自苦修后,必须舍离苦行,到人群中广化众生,此方为大乘菩萨道。语话鉴山语话鉴山

夜深了,却没有倦意。踏着朦胧月色徘徊在法堂楼台上,“云聚山”上的嫦娥今晚格外冷漠,可能有些心事,消瘦的身影成钩,像是要将人间不平事统统勾出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鉴山寺,阳光下的霸道与强悍经月光的抚慰也显得柔顺与谦和。劳碌一天的寺僧早已进入梦乡。宁静的寺宇,任我尽情挥霍这广阔的寂寞。正值此时,多情的秋风从牛头岭而来。如此美妙的心情不应该在闲步中消耗。于是回屋,沏杯乌龙茶,焚香佐兴,铺开稿纸,怀抱满窗月色。作何言说?“鉴山”!“鉴山”之名初见就为之动容,重复几声更是肃然起敬。所敬者,并非寺宇之巍峨,而是“鉴山”之深意。鉴山寺旧址,始建于唐开元初年,坐落在阳朔碧莲峰上,偎漓江之滨。寺宇背山面水,群峦拱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登上鉴山寺绣口而出之慨,被铭镌于石柱上,成为旅游招牌语。韩愈只对山水感慨一番,没有为寺院留下只言片语。当然,不能怪他。他到鉴山寺是在被流放的日子里。他因为反对帝王大兴佛事活动而被罢官流放,若非经大颠禅师点化,此时于佛寺,定当愤愤然。此事说来话长,不提也罢。“鉴山”之意,当是“鉴山观心”,以山为镜,反照我心,是从禅门初祖达摩面壁而来。魏晋南北朝梁武帝时,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华,与武帝话不投机而入嵩山少林寺,居石窟面壁九年,以石壁观自心,悟出“二入四行”的禅法,中国禅宗从此缔建。命“鉴山寺”名者应当是位有德之禅师。此为一家之言。

鉴山观心心如山,不分尘土与天堂,任尔水流,任尔花放,我心不在此中央。抬头间,睡魔已醒,窗外已亮。西岳华山品茗品心原一事品茗品心原一事

喝茶在百姓看来是解渴,在士大夫看来是雅事,在禅僧看来是修行。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一杯茶是否能喝出不浓不淡、不温不冷、不滑不涩、不苦不甘?是否能去百味而存一味?若能如此,方是与道冥符,称为“茶道”。喝茶能悟道,最具代表的还是唐代皎然禅师:“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宴坐龙首听夕阳与山同呼吸

宴坐龙首听夕阳,松摆浮云满目香。

何须生公问顽石,群山无语自清凉。

宇宙间山川树水并无多少奇特,千百年来,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所奇特的是人的思维和理解。一百个人进山就有一百个感觉,一百人看水就有一百个模样。自从孔子说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后,人们就爱上了寻山问水,用各种方式尽情地去“打扰”大自然,我也不例外。

进入嘉午台的山口,就迫不及待地摊开册页,一笔一画没完没了地审视山川,指点林木。走一路,画一路,直到龙首峰时忽见霞光万里,云浪拍天,群山漠漠,松涌金莲。此时笔墨已无法诉说,只有盘起腿,闭上眼,让呼吸从零开始,融入天地脉搏中。

山是有生命的,它亦有呼吸。人若能抛弃自我,就能与大地同呼吸,得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性。闲来鼓弄无曲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