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第4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06:35:22

点击下载

作者:陈建忠,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际金融(第4版)

国际金融(第4版)试读:

前言

《国际金融》(第3版)自2012年出版以来,获得了广大师生和读者的好评。基于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和金融创新等因素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我们结合近年来教学科研的新成果,本书对第3版进行了增补和修订:一是更新或者替换了资料、数据和有关案例,如《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6版)对统计原则及概念的调整内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政策框架、我国货币互换情况、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特别提款权(SDR)的最新定价问题、欧元区成员国的变化、亚洲投资银行、黄金价格走势图等内容。我们运用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和案例,结合国际金融领域的前沿理论及中国金融的实际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以加深读者对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的理解,如欧洲债务危机,从希腊危机看欧洲一体化前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欧债危机的援助,世界银行的贷款管理机制及其对亚投行的借鉴等实际案例。二是在有些章节中增减了相关内容,如主要外国债券中删去德国马克外国债券,删除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亚洲化等,增加欧债危机、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双边本币互换情况,在附录中删除了模拟试卷,增加了外汇交易业务实训等操作内容。三是部分案例及知识拓展增加资料来源的微信公众号或者二维码。四是每章增加问题导入内容,增加资料来源的微信公众号或者二维码。

由于部分编者工作单位的调动和修订时间的紧迫性,本书的增补和修订工作由陈建忠副教授、曹金飞博士、余敏丽博士完成。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虽然做了不少努力,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第1章 国际收支学习目标

掌握国际收支的含义,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类和编制原则。

掌握国际收支分析方法、弹性论和乘数论的主要内容。

了解吸收论、货币论及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实际的国际收支问题。案例导入

目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它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均带来了深远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收支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的经济项目逆差的不断增加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日本、德国、石油输出国等国的经常项目顺差的不断增加。

请思考以下问题: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国际收支失衡是如何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失衡将给全球经济和世界各国带来怎样的风险?各国应如何制定相应的政策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资料来源:陈雨露,王芳.国际金融(第5版)学习指导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 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

▶▶1.1.1 国际收支的含义

国际收支是国际金融中最重要、使用频率最高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不同的场合,国际收支概念所表达的含义有所不同,而且其含义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而不断发展和丰富。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的定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在《国际收支手册》中对国际收支做了如下定义:

国际收支是某一时期的统计表,它表明:(1)某一经济体同世界其余国家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劳务及收益方面的交易。(2)该经济体所持有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及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债权、债务的所有权的变化和其他变化。(3)为平衡不能相互抵消的上述交易和变化的任何账目所需的无偿转让与对应项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定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可概括为,国际收支是以统计报表的方式,对特定时期内一国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各项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2.理解概念需要把握的几点(1)这一概念不再以支付为基础,而是以交易为基础,即只要是一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的国际经济交易,就是国际收支的内容,即使未实现现金收付的国际经济交易,也要计入国际收支。(2)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的概念,当人们提及国际收支时,需要指明是属于哪段时期的,各国通常以1年为报告期。(3)一国国际收支所记载的经济交易必须是在该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

判断一项经济交易是否应包括在国际收支范围内,所依据的不是交易双方的国籍,而是交易的双方是否是分属于不同国家的居民。同一国家居民之间的交易不属于国际经济交易,非同一国家居民之间的交易才属于国际经济交易。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公民与居民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居民则以居住地为标准,包括个人、政府、非营利性团体和企业4类。即使外国公民,只要他在本国长时期(一般在1年以上)从事生产、消费行为,也属于本国的居民。按照这样的原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做了如下规定:移民属于其工作所在国家的居民;逗留时期在1年以上的留学生、旅游者也属于所在国的居民;官方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一律算是所在国的非居民。至于非个人居民、各级政府、非营利性私人团体,均属于所在国的居民,企业(无论公有的还是私有的)也属于从事经济活动所在国的居民。但是,国际性机构是任何国家的非居民,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

▶▶1.1.2 国际收支平衡表

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根据IMF《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6版)(以下简称《手册》第6版)制定的标准,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某个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交易的统计报表。国际收支统计以权责发生制为统计原则,采用的是复式记账法。

中国国际收支表是反映特定时期内我国(不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下同)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易的统计报表。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指标说明

根据《手册》第6版,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具体项目的含义如下:(1)经常账户:包括货物和服务、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

· 货物和服务:包括货物和服务两部分。

— 货物:指经济所有权在我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转移的货物交易。贷方记录货物出口,借方记录货物进口。货物账户数据主要来源于海关进出口统计,但与海关统计存在以下主要区别:一是国际收支中的货物只记录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的货物(如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等贸易方式的货物),所有权未发生转移的货物(如来料加工或出料加工贸易)不纳入货物统计,而纳入服务贸易统计;二是国际收支统计要求进出口货值均按离岸价格记录,海关出口货值为离岸价格,但进口货值为到岸价格,因此国际收支统计会从海关进口货值中调出国际运保费支出,并纳入服务贸易统计;三是补充了部分进出口退运等数据;四是补充了海关未统计的转手买卖下的货物净出口数据。

— 服务:包括加工服务,维护和维修服务,运输,旅行,建设,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贷方记录所提供的服务,借方记录所接受的服务。

◆ 加工服务:又称“对他人拥有的实物投入的制造服务”,指货物的所有权没有在所有者和加工方之间发生转移,加工方仅提供加工、装配、包装等服务,并从货物所有者处收取加工服务费用。贷方记录我国居民为非居民拥有的实物提供的加工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接受非居民的加工服务。

◆ 维护和维修服务:指居民或非居民向对方所拥有的货物和设备(如船舶、飞机及其他运输工具)提供的维修和保养工作。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维护和维修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接受的非居民维护和维修服务。

◆ 运输:指将人和物体从一个地点运送至另一个地点的过程,以及相关辅助、附属服务及邮政和邮递服务。贷方记录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国际运输、邮政快递等服务。借方记录居民接受的非居民国际运输、邮政快递等服务。

◆ 旅行:指旅行者在其作为非居民的经济体旅行期间消费的物品和购买的服务。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在我国境内停留不足1年的非居民及停留期限不限的非居民留学人员和就医人员提供的货物和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境外旅行、留学或就医期间购买的非居民货物和服务。

◆ 建设:指建筑形式的固定资产的建立、翻修、维修或扩建,工程性质的土地改良、道路、桥梁和水坝等工程建筑,相关的安装、组装、油漆、管道施工、拆迁和工程管理等,以及场地准备、测量和爆破等专项服务。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在经济领土之外提供的建设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在我国经济领土内接受的非居民建设服务。

◆ 保险和养老金服务:指各种保险服务,以及同保险交易有关的代理商的佣金。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人寿保险和年金、非人寿保险、再保险、标准化担保服务及相关辅助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接受非居民的人寿保险和年金、非人寿保险、再保险、标准化担保服务及相关辅助服务。

◆ 金融服务:指金融中介和辅助服务,但不包括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项目所涉及的服务。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金融中介和辅助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接受非居民的金融中介和辅助服务。

◆ 知识产权使用费: 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经许可使用无形的、非生产/非金融资产和专有权,以及经特许安排使用已问世的原作或原型的行为。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知识产权相关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使用的非居民知识产权服务。

◆ 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通信服务,以及与计算机数据和新闻有关的服务交易,但不包括以电话、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媒介交付的商业服务。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电信服务、计算机服务和信息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接受非居民提供的电信服务、计算机服务和信息服务。

◆ 其他商业服务: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其他类型的服务,包括研发服务、专业和管理咨询服务、技术和贸易相关的服务等。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其他商业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接受的非居民其他商业服务。

◆ 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与个人、文化和娱乐有关的服务交易,包括视听和相关服务(电影、收音机、电视节目和音乐录制品),以及其他个人、文化娱乐服务(健康、教育等)。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相关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接受的非居民相关服务。

◆ 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指在其他货物和服务类别中未包括的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和购买的各项货物和服务。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别处未涵盖的货物和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购买的别处未涵盖的货物和服务。

· 初次收入:指由于提供劳务、金融资产和出租自然资源而获得的回报,包括雇员报酬、投资收益和其他初次收入三部分。

— 雇员报酬:指根据企业与雇员的雇佣关系,因雇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务投入而获得的酬金回报。贷方记录我国居民个人从非居民雇主处获得的薪资、津贴、福利及社保缴款等。借方记录我国居民雇主向非居民雇员支付的薪资、津贴、福利及社保缴款等。

— 投资收益:指因金融资产投资而获得的利润、股息(红利)、再投资收益和利息,但金融资产投资的资本利得或损失不是投资收益,而是金融账户统计范畴。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因拥有对非居民的金融资产权益或债权而获得的利润、股息、再投资收益或利息。借方记录我国因对非居民投资者有金融负债而向非居民支付的利润、股息、再投资收益或利息。

— 其他初次收入:指将自然资源让渡给另一主体使用而获得的租金收入,以及跨境产品和生产的征税和补贴。贷方记录我国居民从非居民获得的相关收入。借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进行的相关支付。

· 二次收入: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常转移,包括现金和实物。贷方记录我国居民从非居民处获得的经常转移,借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经常转移。(2)资本与金融账户: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

· 资本账户: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资本转移,以及居民与非居民之间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取得和处置。贷方记录我国居民获得非居民提供的资本转移,以及处置非生产非金融资产获得的收入。借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资本转移,以及取得非生产非金融资产支出的金额。

· 金融账户:指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涉及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各类交易。根据会计记账原则,当期对外金融资产净增加记录为负值,净减少记录为正值;当期对外负债净增加记录为正值,净减少记录为负值。金融账户细分为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和国际储备资产。

— 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和其他投资。

◆ 直接投资:以投资者寻求在本国以外运行企业获取有效发言权为目的的投资,包括直接投资资产和直接投资负债两部分。相关投资工具可划分为股权和关联企业债务。股权包括股权和投资基金份额,以及再投资收益。关联企业债务包括关联企业间可流通和不可流通的债权和债务。

直接投资资产:指我国作为直接投资者对在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净资产,作为直接投资企业对直接投资者的净资产,以及对境外联属企业的净资产。

直接投资负债:指我国作为直接投资企业对外国直接投资者的净负债,作为直接投资企业对直接投资者的净负债,以及对境外联属企业的净负债。

◆ 证券投资:包括证券投资资产和证券投资负债。相关投资工具可划分为股权和债券。股权包括股权和投资基金份额,记录在证券投资项下的股权和投资基金份额均应可流通(可交易)。股权通常以股份、股票、参股、存托凭证或类似单据作为凭证。投资基金份额指投资者持有的共同基金等集合投资产品的份额。债券指可流通的债务工具,是证明其持有人(债权人)有权在未来某个(些)时点向其发行人(债务人)收回本金或收取利息的凭证,包括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公司债券、有资产担保的证券、货币市场工具及通常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类似工具。

证券投资资产:记录我国居民投资非居民发行或管理的股权、投资基金份额的当期净交易额。

证券投资负债:记录非居民投资于我国居民发行或管理的股权、投资基金份额的当期净交易额。

◆ 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员认股权,用于记录我国居民与非居民金融工具和雇员认股权交易情况,包括金融衍生工具资产和金融衍生工具负债。

金融衍生工具资产:又称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员认股权资产,用于记录我国居民作为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员认股权资产方,与非居民的交易。

金融衍生工具负债:又称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员认股权负债,用于记录我国居民作为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员认股权负债方,与非居民的交易。

◆ 其他投资:指除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和储备资产外,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其他金融交易,包括其他股权、货币和存款、贷款、保险和养老金、贸易信贷和其他(资产/负债)。

其他股权:指不以证券投资形式(上市和非上市股份)存在的、未包括在直接投资项下的股权,通常包括在准公司或非公司制企业中表决权小于10%的股权(如分支机构、信托、有限责任和其他合伙企业,以及房地产和其他自然资源中的所有权名义单位)及在国际组织中的股份等。资产项记录我国居民投资于非居民的其他股权。负债项记录非居民投资于我国居民的其他股权。

货币和存款:货币包括由中央银行或政府发行或授权的、有固定面值的纸币或硬币。存款是指对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以外的存款性公司及某些情况下其他机构单位的、由存单表示的所有债权。资产项记录我国居民持有外币及开在非居民处的存款资产变动。负债项记录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及开在我国居民处的存款变动。

贷款:指通过债权人直接借给债务人资金而形成的金融资产,其合约不可转让。贷款包括普通贷款、贸易融资、透支、金融租赁、证券回购和黄金掉期等。资产项记录我国居民对非居民的贷款债权变动。负债项记录我国居民对非居民的贷款债务变动。

保险和养老金:又称保险、养老金和标准化担保计划,主要包括非人寿保险技术准备金、人寿保险和年金权益、养老金权益及启动标准化担保的准备金。资产项记录我国居民作为保单持有人或受益人所享有的资产或权益。负债项记录我国作为保险公司、养老金或标准化担保发行者所承担的负债。

贸易信贷:又称贸易信贷和预付款,是因款项支付与货物所有权转移或服务提供非同步进行而与直接对方形成的金融债权债务。比如,相关债权债务不是发生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交易双方,即不是基于商业信用而是通过第三方或银行信用形式发生,则不纳入本项统计,而纳入贷款或其他项目统计。资产项记录我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因贸易等行为发生的应收款或预付款。负债项记录我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因贸易等行为发生的应付款或预收款。

其他(资产/负债):指除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储备资产、其他股权、货币和存款、贷款、保险准备金、贸易信贷、特别提款权负债外的对非居民的其他金融债权或债务。资产项记录债权,负债项记录债务。

特别提款权负债:指作为基金组织成员国分配的特别提款权,是成员国的负债。— 储备资产:指我国中央银行拥有的对外资产,包括外汇、货币黄金、特别提款

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 货币黄金:指我国中央银行作为国际储备持有的黄金。

◆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的、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赤字的一种账面资产。

◆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普通账户中,会员国可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

◆ 外汇储备:指我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可用作国际清偿的流动性资产和债权。

◆ 其他储备资产:指不包括在以上储备资产中的、我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可用作国际清偿的流动性资产和债权。(3)净误差与遗漏: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编制,由于统计资料来源和时点不同等原因,会形成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不平衡状况,形成统计残差项,称为净误差与遗漏。

3.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分析(1)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记账法来编制的。复式记账法是国际会计的通行准则,其基本原理是,任何一笔交易发生,必然涉及借方和贷方两个方面,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贷方交易是接受外国居民支付的交易,借方交易是对外国居民进行支付的交易。在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贷方交易记作正号(+),借方交易则记作负号(–)。对此,有两个经验法则:

· 凡是引起本国外汇收入的交易记入贷方,凡是引起本国外汇支出的交易记入借方。

· 凡是引起本国市场外汇供给的交易记入贷方,凡是引起本国市场外汇需求的交易记入借方。

因此,记入贷方的交易包括商品与劳务的出口、来自外国居民的单方面转让及资本流入。资本流入可以有两种形式,即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增加(本国负债增加)或本国的海外资产减少。前者为外国居民持有的本国货币、本国证券、在本国的存款和直接投资增加;后者为本国居民持有的国外货币、国外证券、在国外存款和直接投资减少。

记入借方的交易包括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对外国居民的单方面转移及资本流出。资本流出也可分为两种形式,即本国的海外资产增加或在本国的外国资产的减少,因为两者都包含向外国居民的支付。(2)举例【实例1-1】

依据下列6笔经济交易做会计分录并编制中国某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见表1-1)。表1-1 中国某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万美元(1)中国出口价值为500万美元的商品,国外进口商以当地银行短期存款支付贷款。

借:本国在外国银行存款 500万美元

贷:商品出口          500万美元(2)国外旅游者在中国旅游,中国旅游部门在该年收到各种类型的外汇旅行支票为200万美元。

借:本国银行存款 200万美元

贷:服务进口       200万美元(3)中国居民向定居在国外原亲属汇款5万美元。

借:经常性转移 5万美元

贷:本国银行存款   5万美元(4)中国进口部门该年共进口国外商品700万美元,国外出口商将这笔款项存入中国银行短期账户。

借:本国银行存款 700万美元

贷:商品进口       700万美元(5)国外居民购买中国某公司的长期债券400万美元,用在中国银行的存款支付。

借:证券投资 400万美元

贷:本国银行存款   400万美元(6)IMF将与500万美元等值的特别提款权换成人民币,存入中国银行该基金账户。

借:本国银行存款 500万美元

贷:储备资产      500万美元(3)注意事项

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需要注意的是,经济交易记录日期必须以所有权变更日期为标准。在国际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货物装运、结算、交货、付款等一般是在不同日期进行的,为了统一各国的记录口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做出明确规定,必须采用所有权变更原则。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记录的各种经济交易应包括:(1)在编表时期内全部结清部分。若一笔经济交易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时期内结清,则理所当然可以如实记录。(2)在这一时期内已经到期必须结清部分(不管实际上是否结清)。例如,在编制表时期内已到期应予支付的利息,实际上并未支付,则应在到期日记录,未付的利息作为新的负债记录。又如,某项劳务已提供,但这一时期内尚未获得收入,则应按劳务提供日期登记,未获得收入作为债权记录。(3)在这一时期内已经发生(指所有权已变更)但须跨期结算部分。例如,涉及贸易信用的预付货款或延付货款,这类贸易发生时,所有权已变更,因而应在交易发生日期进行记录。就预付货款而言,应在借方记录货物债权、贷方记录支付的货款。就预付货款而言,应在借方记录获得的货款、贷方记录货款负债。收到货物或支付货款时,再冲转债权或货款负债。

知识拓展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季度简表)续表续表续表注:1.本表采用《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6版)编制。2.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afe.gov.cn。1.2 国际收支分析

▶▶1.2.1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根据复式记账原理来编制的,故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最终必然相等。尽管某个项目或某些项目会出现借方金额大于贷方金额或者贷方金额大于借方金额的情况,但这些赤字额或盈余额必然会由其余项目的盈余额或赤字额抵消。比如,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中任何一个出现赤字或盈余,势必会伴随另一个账户的盈余或赤字,而且经常账户差额与资本账户差额之和正好为零。

然而,这种平衡仅仅是形式上的平衡。按照交易的动机或目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所记录的交易有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之分。

1.自主性交易

自主性交易是指那些基于商业(利润)动机或其他考虑而独立发生的交易,如商品、劳务、技术交流、收益转移、无偿转让、各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商品、劳务的交易是因国际间商品价格、成本的不同和劳务技术的差异而发生的。单向、无偿转移包括两大类:一是私人无偿转移,如侨汇、遗产继承、捐赠和资助性汇款等;二是各级政府的无偿转移,如战争赔款、政府间的军事援助、经济援助和捐赠,以及政府与国际组织间定期缴纳的费用、国际组织为执行某项政策而向各国政府提供的转移等。长期资本流动则是因国内外投资预期收益率不同而发生的。显然,这些交易完全没有考虑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因此发生不平衡的情况,故属于自主性交易。

2.补偿性交易

补偿性交易也称调节性交易,它是指为调节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国际收支差额而进行的各项交易,包括国际资金融通、资本吸收引进、国际储备动用等。通过补偿性交易的调节作用,虽然能使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状态达到平衡,但仍有其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收支不平衡作为调节的主要目标,充其量只能实现国际收支在会计上的平衡,不一定或不可能解决该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尽管一国国际收支会计意义上的平衡不是国际收支平衡最完善的定义,但国际收支会计意义上差额大小和差额持续时间的长短,也直接决定该国货币市场汇率的涨跌和国际储备地位的消长。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实际上看的是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借贷金额是否相等。因此,如果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画出一条水平线,在这一水平线之上放上所有的自主性交易项目,在此水平线之下放上一切补偿性交易项目,那么当水平线上差额为零时,则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当水平线上项目借方金额大于贷方金额时,则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当水平线上项目贷方金额大于借方金额时,则称国际收支出现盈余。由于会计上的国际收支是一个恒等式,自主性交易差额与补偿性交易差额之和为零。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测度也可以使用补偿性交易项目来分析,即用水平线之下项目的借贷资金对比来进行。如果补偿性交易项目的借方金额大于贷方金额,就可以说国际收支处于盈余状态,反之则称国际收支赤字。

▶1.2.2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差额分析

如前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是采用复式记账原理入账的,某些项目或账户可能出现盈余或赤字,这需要由其他项目或账户的赤字或盈余来抵消,这就形成了不同项目差额之间的关系。常用的国际收支局部差额的名称及相互关系如表1-2所示。表1-2 国际收支局部差额的名称及相互关系

1.贸易差额

将水平线置于商品贸易项目之下,水平线之上的项目就是商品进出口流量的净差额,即贸易差额。在当今的国际经贸活动中,劳务贸易流量已占经常项目相当高的比重,本书将商品贸易流量与劳务贸易流量分开的做法是不太科学的,特别是在劳务贸易流量已占经常账户相当大的比重的今天更是如此。其唯一的理由是,商品贸易流量的资料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可以从海关迅速获得。由于商品贸易流量的资料极易获得,这使其在了解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动向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贸易差额分析反映了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该国的经济实力。

2.经常账户差额

将水平线置于经常账户之下,水平线之上的商品、劳务和单方面转移的借贷方净差额就是经常账户差额。这是衡量国际收支状况的一个最重要的差额,反映了实际资源在一国与他国之间的转让净额,或者说反映了一国国外财富净额的变化。由于一国拥有多少可支配使用的实际资源对经济增长或发展十分重要,因此经常账户差额常常被用来表示一国的国际收支目标。

3.基本差额

将商品贸易、劳务贸易、单方面转移收支及长期资本流动置于水平线之上得出的贷方和借方净差额就是基本差额。这里将短期资本流动排除在外,是因为该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不可信,具有多变、灵活的特点。在汇率和政治条件动荡的时期,短期资本常常无规律地从一个国家迅速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而将其排除在外得出的基本差额可以表示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长期趋势。一般认为,一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差额出现赤字,则说明该国国际收支地位有长期恶化的趋势。基本差额可作为货币当局是否需要采取调节政策的依据。

4.官方结算差额

将私人短期资本流动加入基本差额之中,便可得到官方结算差额。这一差额区分开了自主性交易与补偿性交易。在汇率固定的条件下,官方结算差额可以衡量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遭受的压力。若官方结算差额为正,表明本国货币处于强势地位;若为负,货币当局就必须为外汇市场的自主性交易差额提供相等数额的补偿资金来稳定汇率。补偿资金来源于增加对外国货币当局的负债或减少官方黄金和外汇储备。因此,在固定汇率制下,该差额是衡量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程度及国际收支平衡程度的最好指标。

5.综合差额

将水平线置于官方借贷项目之下,水平线之上的项目差额就是综合差额。综合差额综合了官方结算差额与官方借贷差额。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它也可作为衡量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遭受的压力,或者国际收支失衡的程度,只不过它反映的是为消除国际收支失衡和稳定外汇市场而必须增减的官方储备资产情况。在浮动汇率条件下,国际收支的失衡除一部分由官方储备资产的变动弥补外,其余部分将以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形式反映出来,这样就不能简单地用官方储备资产的变动或官方储备项目中净贷方差额数量来衡量国际收支的失衡程度。官方储备的变动只反映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水平及其变化的程度,而不再反映国际收支失衡的程度。

上面论述了5种国际收支差额分析,不同的差额分析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人们可以根据所要分析问题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差额分析。

当然,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以上5种国际收支差额分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经常账户差额分析只能反映该国所有贸易的成果,以及该国的经济地位和竞争能力,并不能反映货币当局官方储备资产和对外负债变动方面的真正原因。因为经常账户盈余并不能保证官方储备水平不下降,也不能说明对外官方负债会减少。这是由于它没有涉及资本流动与官方借贷问题。基本差额分析原本是为了同易变的短期资本相区别,反映国际收支的长期倾向,但是我们知道短期资本流量与长期资本流量有可能发生转化。一方面,一些名义上被列为长期资本流动的资本交易其实具有短期的性质,如购买的长期债券即将到期,或者将长期债券和股票转售出去;另一方面,一些被列为短期资本流动的交易又具有长期的性质,如短期贷款不断被延期等。所以,区分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在统计上与概念上都是十分困难的。官方结算差额分析原本是用来反映自主性交易与官方融通性交易的区别的,但这种分析反映的国际收支状况本身会造成国际收支状况改善的错觉,如一国可以用提高国内利率的办法来吸引资本流入,以抵消经常账户中长期资本项目的赤字。1.3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思潮的更替而发生演变。最早的国际收支理论可追溯到18世纪大卫·休谟的物价—现金(铸币)流动机制学说。到了现代,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各国国际收支陷入了极度混乱的局面,经济学家便对国际收支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如国际收支的弹性论、乘数论、吸收论、货币论等。这些理论大大丰富了国际收支的理论分析,也为货币当局调整国际收支的行为提供了重大的理论依据。表1-3列举了国际收支各种理论形成的时间及代表人物,下面将逐一介绍。表1-3 国际收支各种理论形成的时间及代表人物

▶▶1.3.1 弹性论

弹性论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了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1.弹性论的前提假定

弹性论把汇率水平的调整作为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基本手段,在分析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之前做了3个前提假定。(1)假定其他一切条件(利率、商品价格、国民收入等)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由此说明,此理论运用的是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2)假定贸易商品的供给几乎有完全的弹性。这里的供给弹性有4个,即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与出口商品相竞争的外国商品的供给弹性、进口商品国外供给弹性和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商品的供给弹性。这一假定说明,既然贸易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那么贸易收支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变化。(3)假定没有资本移动。这种情况下,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即国际收支=出口商品值-进口商品值。

2.弹性论的主要内容(1)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

弹性论从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效应出发,分析了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的实质,并得出了汇率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充分条件。该学说认为,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就是考察汇率对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的影响。出口总值等于出口价格乘以出口数量,进口总值等于进口价格乘以进口数量。而一国货币贬值的价格效应是,以本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价格下跌,以外币表示的外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因此贬值可以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但货币贬值后外汇收入是否增加,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以EX表示)。EX>1时,外汇收入增加;EX<1时,外汇收入减少;EX=1时,外汇收入不变。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取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即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以EM表示)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也就是说,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为EX+EM>1。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短期内,由于货币贬值存在时滞效应,即“J曲线”效应,所以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贬值之后贸易收支仍会先恶化,然后才能逐步改善,整个过程用曲线表示出来,成字母J形。(2)货币贬值对贬值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用公式表示贸易条件,即T=PX/PM。其中,T表示贸易条件,PX表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T上升说明贸易条件改善,T下降说明贸易条件恶化。货币贬值将带来相对价格的变化,它究竟是改善贸易条件还是恶化贸易条件,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而且这在不同的国家也是有差异的。

3.对弹性论的评价

弹性论反映了世界市场的一些实际情况,尤其是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能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指出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这些直到目前仍具有现实意义。但弹性论也存在如下3个方面的局限性:(1)弹性论是建立在局部分析基础之上的,忽略了汇率调节所引起的收入效应和支出效应。实际上,货币贬值的结果使出口开始增加,以此为起点,国民收入、进口等也会随之增加。(2)本国进口减少意味着外国国民收入和进口(本国的出口)也趋向减少,因此弹性论对贬值效应的分析是不全面的。此外,弹性论只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分析,而在现实世界中,贬值对经常账户收支赤字的调节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在国际贸易中对价格变动做出的需求变动的效应存在“滞后”,经常账户收支在贬值初期反而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期后,经常账户收支才能有所改善,而贬值导致经常账户收支出现更大改善的“正常结果”则需要更长的时间。(3)弹性论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在资本流动规模巨大的今天,它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1.3.2 乘数论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运用凯恩斯经济学原理研究国际收支问题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情。以哈罗德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相对成功地运用凯恩斯的乘数论对汇率变动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并形成了国际收支的乘数论。

1.乘数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的“乘数论”原本反映国内投资和储蓄自身变化与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即由于“乘数”的作用,国内投资的增加或减少会使国民收入总量成相应倍数的增加或减少,而国内储蓄的增加或减少会使国民收入总量成相应倍数的减少或增加。乘数论就是凯恩斯主义者将“乘数理论”推广到开放经济情况下,把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其主要内容有如下3个方面:(1)一国的出口具有和国内投资同样的效应,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一国的进口具有和国内储蓄同样的效应,会减少国民收入总量。当一国商品、劳务出口时,从国外获得的货币收入会使产业部门(企业主和工人)收入增加,这些部门总收入的增加又会引起它们对消费品需求(包括对进口和国内消费品的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从事国内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收入和就业扩大,并使进口增加,如此推算下去,国民收入增量将为出口增量的若干倍。(2)出口增量所诱发的国民收入增量的倍数大小,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边际进口倾向,即在出口增量诱发的国民收入增量中用于增购进口品所占的比例;二是边际储蓄倾向,即国民收入增量中转入储蓄部分的比例。边际进口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外贸乘数越大,国民收入增加幅度也越大;反之,边际进口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越大,则外贸乘数越小,国民收入增加的幅度也越小。由于扩大出口而增加的国民收入中总有一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因此换句话说,外贸乘数必大于1。(3)当出口增加导致国际收支顺差时,若外贸乘数大,边际进口倾向小,则该国会长期保持顺差;若外贸乘数小,边际进口倾向大,则顺差很快会因进口的增加而抵消。当出口萎缩导致国际收支逆差时,若外贸乘数大,边际进口倾向小,则进口缩减程度小,国际收支逆差更大;若外贸乘数小,边际进口倾向大,则进口缩减程度大,有利于调节逆差。因此,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国内政策应促使边际进口倾向变小,从而有利于缓和持续性的顺差;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国内政策应促使边际进口倾向变大,从而使国际收支逆差得到缓和。

2.对乘数论的评价

乘数论把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相联系,把外贸乘数对国民收入的扩大或紧缩的倍数作用同一国内部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独特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政策,这对于以后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研究和政府政策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乘数论”的基础上的,模型中没有考虑货币量和价格因素的作用,它所假定的是汇率稳定、价格不变、出口具有弹性等,这样就容易得出如下结论:逆差的调节作用是减少国内消费,顺差的调节作用是扩大国内消费。若上述假定不能实现,则调节效果就较差。另外,乘数论同样没有考虑资本流动,因此它关于收入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得并不全面。虽然收入上升会刺激进口增长,经常项目可能会出现逆差,但收入上升往往意味着经济繁荣,由此可能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带来资本项目的顺差,这样就抵消了经常项目逆差的不利影响。因此,这一理论同样具有局限性。

▶▶1.3.3 吸收论

吸收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德尼·亚历山大,他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于1952年提出此理论。该理论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1.吸收论的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关系可以表达为国民收入(Y)=国民支出(E)。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国民支出(E)=消费(C)+ 投资(I)=国民收入(Y);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需把对外贸易考虑进去,则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出口(X)- 进口(M)],即X -M=Y-(C +I)。(X -M)为贸易收支差额,用NX表示,以此作为国际收支差额的代表;(C +I)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用D表示。那么,国际收支差额可表示为NX =Y -D。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2)政策主张

根据上述基本理论,吸收论所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无非就是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表明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这时,就应当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贸易商品(进口)的过度需求,以纠正国际收支的逆差。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会减少对贸易商品的需求和降低总收入,因此还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来消除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不利影响,使进口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能得到增加。这样就使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才能达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

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首先,关于贬值效果的分析也是吸收论最主要的内容。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其次,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同时增加,只有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例如,出口扩大时,出口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会增长,收入也会增长。“乘数”的作用,又会引起整个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成倍地增长。这里讲的边际吸收倾向,是指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吸收的百分比。只有当这个百分比小于1时,整个社会增加的总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得到改善。

2.对吸收论的评价(1)吸收论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来研究问题,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所在。就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而言,吸收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弹性论则是建立在马歇尔等人建立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采用的是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2)就货币贬值效应来讲,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相对影响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弹性论则是从价格与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3)吸收论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在采用货币贬值的同时,若国内存在闲置资源(衰退和非充分就业时),应采用扩张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增加收入(生产和出口);若国内各项资源已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经济处于膨胀时,则应采用紧缩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需求),从而使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平衡。(4)吸收论的主要缺陷是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并以贸易收支代替国际收支。因此,从宏观角度看,它具有不够全面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不过,吸收论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指出了弹性论的缺点,但吸纳了弹性论的某些合理内容;另一方面,它指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宏观原因并注意到了国际收支失衡的货币方面的因素。因此,吸收论成为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论的先驱。

▶▶1.3.4 货币论

货币论的创造者主要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哈里·约翰逊及他的学生雅各布·弗兰克。货币论是建立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之上的,它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1.货币论的假定前提(1)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等变量的稳定函数。货币需求在长时期内是稳定的,它是实际收入的线性函数,即

Md/P =kY

式中,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P表示价格水平;Md/P则表示实际货币余额需求;k表示货币收入流通速度的倒数,它是一个常数;Y表示实际收入。(2)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3)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所以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4)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时期内始终成立。(5)各国货币当局对国际资本流动不采取“冲销政策”。所谓“冲销政策”,是指各国执行既定的货币供应量政策,不受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各国货币当局之所以不采取这一政策,是因为它们无力采取或不愿意采取。(6)从长期来看,一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2.货币论的主要内容(1)货币论概述

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供应不影响实物产量,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多余的货币就要寻找出路。对个人和企业来讲,这就会增加货币支出,以重新调整它们的实际货币余额;对整个国家来讲,实际货币余额的调整表现为货币外流,即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当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小于名义货币需求量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的缺口就要寻找来源。对个人和企业来讲,这就要减少货币支出,以便实际货币余额维持在所希望的水平;对整个国家来说,减少支出维持实际货币余额的过程,表现为货币内流,即国际收支盈余。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状态。(2)货币论考察了货币汇率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货币论认为,在充分就业的情形下,贬值将引起国内商品的价格上涨,导致货币需求扩大或实际货币余额减少,支出因而会被压缩,从而对经济具有紧缩作用。此时,若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不增加,则贬值国只有通过国际收支盈余来补充短缺的货币余额,从而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否则,若贬值国的国内货币供应量也增加,则不一定能改善国际收支逆差状况。(3)货币论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1)所有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的不平衡。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2)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政府可能操纵的是货币供应量的规模,而货币需求受政府的影响很小,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一般来说,膨胀性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3)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不过,这种作用是暂时的。

3.对货币论的评价(1)意义(1)自从凯恩斯主义统治西方经济学界以后,货币因素就被人们所淡忘——凯恩斯主义在其国际收支分析中只强调实际因素,几乎没有涉及货币因素。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的兴起,使被遗忘的货币因素在国际收支调整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2)货币论将国内货币供应总量的变化与国际收支的状态看作一个十分完整的统一体,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渗透。(3)较弹性论与吸收论的进步之处是,货币论考虑到了资本在国际间移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4)从实践上看,这些理论的某些观点已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接受。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会员国严格控制信贷,就是基于货币供应决定国际收支这一基本认识的。(2)不足

货币论也存在诸多不足。该理论研究的是长期货币供求平衡在国际收支上的平衡效果,即长期的国际收支调节问题,却忽视了短期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带来的影响。这是货币论的一个缺陷。另外,影响国际收支变化的因素并非像货币分析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完全是由货币这个单纯的因素所引起的。国际收支是各国宏观经济的综合反映,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是众多的,单一因素绝不能解释国际收支的变动。1.4 国际收支调节

▶▶1.4.1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象是经常的、绝对的,而平衡却是偶然的。因此,国际收支的调节是必然的。为了顺利而有效地调节国际收支,必须先研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然后才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进行调节。各国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纷繁而复杂,这些原因一般可分为以下6种情况。

1.周期性不平衡

周期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引起该国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生产和就业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周期性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中常见的原因。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不同程度地处于周期波动之中,周而复始地出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景象,而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国际收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经济衰退阶段,国民收入减少、总需求下降、物价下跌,会促使出口增长、进口减少,从而出现顺差;而在经济繁荣阶段,国民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