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上海大轰炸(谷臻小简·AI导读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08:54:14

点击下载

作者:张犇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1950年上海大轰炸(谷臻小简·AI导读版)

1950年上海大轰炸(谷臻小简·AI导读版)试读:

1950年上海大轰炸张犇 著该书由讯飞有声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音频技术由讯飞有声提供下面由谷臻小简为您带来10%本书干货版权信息

1950年上海大轰炸

张犇 著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9

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翻印、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

或图表。

DNA-BN:ECFP-N00017600-20190404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体育场路347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10号

电子邮箱:cb@bookdna.cn

网  址:www.bookdna.cn

BookDNA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电子书出版机构,为作者提供电子书出版服务。

如您发现本书内容错讹,敬请指正,以便新版修订。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LTD,2019

No.347 Tiyuchang Road, Hangzhou 310006 P.R.C.

cb@bookdna.cn

www.bookdna.cn目 录1. 第一章 中外历史上的轰炸2. 第二章 1949年:军事袭扰3. 第三章 1950年:轰炸危机4. 第四章 恢复和保障供电5. 第五章 应急举措6. 第六章 救护救济与善后抚恤7. 第七章 严打特务与维护稳定8. 第八章 舆论宣传与主动出击9. 第九章 “解放领空”第一章 中外历史上的轰炸一、轰炸内涵及简史

飞机诞生后,其主要用途即指向军事,但早期仅用于侦察。1911年10月,意大利和土耳其爆发战争。11月1日,意大利一架飞机向土耳其军队投掷了榴弹,虽然战果甚微,但它作为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轰炸事件而被载入史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先后组建了空军部队,飞机的侦察、轰炸、扫射、骚扰功能得到了初步发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各国的空中对决成为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瞬息变幻的国际风云中,军事轰炸依然作为主要作战方式和威慑力量而表现出巨大的现实存在感。二、中国早期轰炸事件述略

1910年,清政府向法国买进一架“法曼”双翼机,并在南苑的“毅军”操场内开辟了飞机场,这是我国拥有的第一架飞机和首座机场。

继之而起的袁世凯北洋政府是中国早期航空事业的主要推动者。1913年,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成立,用以培养陆海军航空人才和研究航空器制造,飞行家秦国镛担任首任校长。该校培养了中国航空事业的骨干。

同年冬,北洋政府派陆军围剿蒙古叛军,在作战中使用飞机进行了空中侦察,开创了中国第一次空中作战行动。

翌年4月,在镇压白朗起义的战争中,北洋政府派飞机实施侦察和轰炸,为中国战争史上首次空中轰炸之作战行动。在护国战争中,袁世凯派遣航空队入川、湘作战,但未能挽救败势。

1917年7月11日,在张勋复辟的闹剧中,中国航空早期最重要的轰炸事件发生了,目标竟然直指少年皇帝溥仪居住的紫禁城。此次空中轰炸,以3颗手榴弹的威力,“颠覆”了一个朝廷。三、抗日战争中日军的轰炸罪行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0月8日下午,关东军组成侦察机和轰炸机编队,相继在锦州上空投掷75枚炸弹,炸死居民16人,重伤12人,这就是著名的“锦州轰炸”。

上海也是在此时遭受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轰炸。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东北事件的关注,向上海的中国驻军十九路军展开突袭。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上海又一次被置于轰炸蹂躏之下。“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日本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在和中国空军展开搏杀之时,出动大批飞机对非军事目标展开轰炸。

从淞沪战起至南京沦陷的4个月时间里,日军对中华民国首都进行了持续性轰炸。广州是南方最大城市,也成为日机轰炸的重要目标。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广东全省受日机侵袭死亡人数14587人,受伤人数10166人,合计24753人。

在整个抗战时期,乃至整个“二战”所波及的区域内,中国战时首都重庆遭受轰炸持续时间最长,后果也最为惨烈,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战略轰炸的思想”摧毁过的城市,有人称其为“广岛之前的广岛”。

1938年2月18日,日机对重庆进行了首次轰炸,9架飞机投弹14枚,炸伤3人。从1939年起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这3年时间,是重庆遭受轰炸最频繁、最惨烈的时期。1943年8月23日最后一次空袭之后,重庆终于摆脱了长达5年半之久的轰炸困扰。在大轰炸中,中国军民被炸死11889人,炸伤14100人,经济、文化财富损失无计。第二章 1949年:军事袭扰一、国民党空军袭扰上海总体情势

1949年春,国共战场的情势已基本明朗。5月底,华东大部分解放,国民党失去了空袭长江以北重要城市的基地,因此空袭目标转向南方。上海作为国民党欲重返大陆的主要突破目标,是空袭的重中之重。由此,上海城市和人民遭受了自两次淞沪战役之后最严重的空袭困扰。袭扰分为扫射、轰炸、骚扰等情形,其中属轰炸破坏性大、影响恶劣。

台湾国民党对上海的空袭呈现出明显的两个阶段、两种规模。第一阶段从1949年6月起至1950年初,空袭多属“常规性”袭扰,其破坏基本限定于军事层面;第二阶段从1950年初国民党扩大轰炸规模起,至5月上海防空体系建立并足以抵御空袭为止,此期的轰炸引起政治不稳、经济混乱、群情惶恐,对上海社会影响极大。二、空袭上海的第一个阶段

6月20日,国民党对上海的第一波空袭降临。当日下午3时35分,2架蚊式轻型轰炸机在赖玉码头与董家渡码头之间投弹1枚,炸毁3只木船,炸死4名平民,船主等4人被炸伤。

6月29日的轰炸是上海解放一年间所遭受规模最大的空袭事件之一,也是国民党大规模轰炸无辜平民的开始。

7月2日,1架蚊式轰炸机偷袭上海,在龙华以南的黄浦江江面上向3条待修的破船投弹3枚,将其摧毁。这个事件代表了另一类轰炸行动的目的,即为阻止解放军向海上进攻而摧毁主要作战工具——船舶,以消灭解放军的海战潜力。

自此时起,国民党飞机袭沪频次达到高峰,8、9、10三个月内总计达33次之多。

总的来看,上海解放后一年间总共遭受空袭77次,发生在1949年的为54次;国民党飞机投掷炸弹总数为302枚,1949年为162枚。这说明国民党在袭扰上海以及重要城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以1949年败退之后最为强烈。但从轰炸所造成的破坏效果和社会影响来看,1949年的袭扰只具有局部和暂时效应。解放初,上海被轰炸和反轰炸斗争的重心,应是1950年。第三章 1950年:轰炸危机一、反封锁斗争的胜利

中共所称的“封锁”,在国民党方面被称为“关闭”,乍看起来两个名词并无多大差别,实际上其意义却迥然不同。后者的依据是国际法中的惯例,认为“封锁是对交战国或既经承认的交战团体而言”,而“关闭是自己政府对本国内有绝对主权的港口,因某种特殊原因予以关闭,暂停使用”。基于此理,“为了断绝共匪的海上交通与海外接济,对过去陷入匪军之手的匪港,我政府乃宣告以武力予以关闭,这是绝对合法合理而且亦是绝对必要的措施”。

于是,国民党依然站在主政者的立场,宣布“自六月二十六日零时起凡我国沿海匪港全部予以关闭”,具体任务由海军执行,空军协助。其范围为“南自闽江口起北至辽河口止,离我国海岸三里以内的领海,不准任何国家的船只出入,并同时由外交部正式照会各国驻华使馆,否则概不负安全之责。如果是匪军船只则一律击沉或炸沉勿论”。“关闭”政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命令其飞机、军舰,对上海港口设施、航行和停泊的船舶进行轰炸袭击;在渤海、长江口、华东及华南沿海布放大量水雷;查缉前往大陆的各国商轮,对在沿海航行的船舶进行袭击、拦劫。

国民党的严密封锁致使外埠商轮不敢靠近上海港,给对外依存度极高的上海经济社会造成了严峻的危机。

在老上海所形成的经济运行模式下,重要工业的生产原料及机器,大部分仰赖外国。国民党搬走了工厂设备,拖走了轮船,并破坏了大批带不走的船只和机器。挨到7月,上海市政府所掌握的必需物资,存量几乎到了枯竭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解放之初刚被平抑的物价暴涨。上海的工业生产、工人就业、市民日常生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中共上海市委首先考虑的是疏散人口和迁厂迁校,以减轻上海的负担和压力,渡过难关,并以此思路拓展成包括军事斗争、疏导交通、鼓励内贸、厉行节约等内容的粉碎封锁的“六项任务”,作为当时全市工作的基本纲领。

在反封锁“六项任务”的号召下,中国标准铅笔厂于8月下旬决定将“现有机器之半数运往哈尔滨建立新厂,以便就原料”,成为上海产业界首家响应疏散迁厂号召的企业。9月5日,私营新华、康乐、龙华等4家烟厂也分别迁往郑州、天津、汉口等地。到1949年底以前,先后有上海铅笔厂、正明、新新等火柴厂、寰球内衣织造厂、国信纺织厂、中央化学玻璃厂等10个行业的20多家中小工厂部分或全部进行了内迁。

然而,这与当初的迁厂计划相比只能算是九牛一毛,而且,作为上海工业主要门类的纺织业并没有迁移。因为在七八月间召开的上海财经会议上,陈云考虑到工业生产的集中效应和搬迁之后恢复生产周期长,在迁移的停产过渡期市场会因产品短缺引起更为剧烈的通胀等连锁反应,以及当时尚有利用欧美国家间矛盾获取原料的可能性等因素,决定上海的工厂暂时不向内地迁移,全力维持生产。

中央集中调度全国的资源全力支持上海所必须的大米、棉花、煤炭供应,并且加强内河航运加快运输速度。这一决策不仅重新明确了粉碎美蒋封锁的方针,指导上海克服困难、渡过难关;而且保住了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为以后上海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创了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新格局,并在以后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扩展。另外,上海市军管会为突破封锁线,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众多有效措施,从国内外市场进口工业原材料,如准许商人自备外汇进口棉花,免除棉花进口税;对船舶进出口采取辅助的方针,奖励绕道青岛、天津出口和进口,在运费、税收上予以照顾等,落实了一系列的过渡办法,使上海的工商业在口岸被封锁的情况下,仍能获得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对外贸易状况也有所好转。国家也通过加工、订货、收购、代销和配售原料等方式扶持上海轻纺工业的发展。

到1949年底,占全市60%以上的纺织印染厂、30%以上的绸厂、70%以上的面粉厂,都受到过国家不同方式的扶持。

此外,军管会还利用国民党畏惧和依赖美英等国的现实心理,将从黄浦江中打捞起的沉船进行修理后予以伪装,靠太古码头者悬英旗,靠美商码头者悬美旗,以避开敌方轰炸攻击,增加实际运力。

再者,某些行业所采取的燃料替代措施也收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如美商上海电力公司杨树浦发电厂,原本所用燃料原油的80%以上依靠进口,在外来油料供应断绝之后,电厂职工自力更生,苦战19昼夜,将燃油炉改为燃煤锅炉,改由内地供给燃料,确保了全市的正常用电。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当时有公共汽车312辆,营运线路14条,线路总长103.4公里,每天行驶33000多公里,所用燃料为汽油,97%靠进口。公交职工在工程师张德庆的主持下,制造出烧木炭、白煤的锅炉,拖在汽车后面,形成了当时一幅别样风景。

节约和增产运动也以多种形式展开,上海北站行李房的职工自愿放弃相当于7天半工资的年终奖,并提出“今年少吃一只蛋、明年多孵一只鸡”的口号。振扬电厂职工在烧煤时,把煤炭先敲成鸡蛋或石子一样大小,结果是烧剩的“二炭较前大大地减少,发电量也较前增多”。上海财委规定,电风扇每次使用不得超过5分钟,每天不得超过20次,洗脸以半盆水为限,一般情况下不准开电梯。市委机关食堂的饭菜票也是利用国民党逃离时丢弃的蒋介石画像的背面白纸印刷的;陈毅身体力行,带头吃大灶、裁减警卫人员。

反封锁的各项举措取得了预期的目的。上海的经济环境在好转,市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正是在新政权刚刚从局部打破封锁,并且初步建立了反轰炸的应对机制,国民经济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时,国民党方面将暴力破坏升级化,又一次将上海社会推向了危机。二、轰炸升级

由于解放军没有海、空军配合作战,在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的局部战争中,如果无法实现夜战、近战、速战,则会陷入对方军舰、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而毫无招架之功。1949年10月、11月的金门、登步登陆作战失利是其典型。国民党方面则借这两次小规模胜利稳住阵脚,重整士气,并实现了转守为攻,依靠海空军优势向大陆发动反扑,战略上采取持久消耗,战术上以攻为守,积极开展敌后游击,并对匪沿海实行登陆奇袭,以争取主动。

在“关闭”政策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国民党试图以轰炸机再次搅浑上海暂时的安静。1950年初,蒋介石在台北草山召开军事会议,提出对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发电厂、水厂、码头、仓库、船只、车站、铁路、桥梁等加大轰炸力度,试图全面破坏上海的重要设施,造成上海经济和生活的瘫痪,而后导致天下大乱,从而达到卷土重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