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导引养生经养性延命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11:14:40

点击下载

作者:丁光迪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太清导引养生经养性延命录

太清导引养生经养性延命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太清导引养生经养性延命录作者:丁光迪排版:咪奥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1993-02-01ISBN:7800891550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内容提要

本书为南京中医学院丁光迪老教授将研究《诸病源候论》的方法引入到研究《道藏》著作中,首先研究的在养生防病方面具有导源性、实用性和权威性的二部古籍名著。

本书经详校精勘、补亡辑佚、结合实践、详加评注的整理,将有助于广大读者探究古代养生导引及气功功理功法而悟知其真识妙义,以达到养生保健、防病延年的目的。前 言

近年编写《诸病源候论校注》,认真阅读《道藏》、佛典,对《病源》中的养生方导引法,已摸清了源流,纠正了缪误,这是对《病源》研究的一个突破。同时又发现,《病源》在养生方导引法上的成就,对《道藏》中的许多养生导引著作,尤其是古代的,并具有导源意义的名著,如《太清导引养生经》、《养性延命录》等,又是宝贵的,很有价值的刊误和补漏的资料。将古医籍整理校注方法,引入整理《道藏》,这又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真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深为欣慰。《太清导引养生经》收集了大量古代养生导引服气资料,如赤松子导引法和坐引法,宁先生导引养生法,彭祖谷仙卧引法、王子乔八神导引法、以及道林导引要旨等,并有当时已流行的导引各书的异同资料,这是具有导源性、实用性和权威性的古籍名著,至游子很为赞赏,尝云:“古有精方,出于太清。始以去病,终以通灵”。正是客观的评价,亦是高度的概括,所以历代养生家都奉为圭臬。现在要研究整理中国优异的养生之道如气功等,他们的源流发展及其成就,这又是一部重要的典籍。现在新出的各种气功著作,亦大都提及于此。但无可讳言,由于她是古籍,尤其《道藏》。在历史上经过儒、释、道的或分或合,几番争论,屡次兴废,其书又为反复传抄,存在许多衍脱掺杂,鲁鱼亥豕,处处可见。后世引用,有些亦是读书不求甚解,以致将讹传讹,本想有利于人民卫生事业,却又在无形中遗误苍生。从此可知,应用和阅读古籍,实属为难。

目前流行的《太清导引养生经》版木,有《道藏》单行本,有《云笈七签》转载本,有《道枢》转载的太清养生篇,有《神仙食气金柜妙录》的“治万病诀”,主要是节录王子乔的八神导引法,有《道藏精华录》的古仙导引按摩法中转载的太清导引养生经等。其中,《道藏》单行本似为平期辑本原貌,成书亦可能较早,其时尚能看到诸多养生导引传本。《道枢》转载的内容,与上比较接近。《云笈七签》转载的,当另有所本。《神仙食气金柜妙录》和《道藏精华录》的内容,是从《云笈七签》本转录的。这是其书流传的大体情况。

这次校注,以《道藏》单行本《太清导引养生经》为底本,以《云笈七签》转载的内容和元刊本《病源》的有关内容为主校本,以其余诸书,并旁及《道藏》有关诸书应用此书的资料为参校本。全书分原文、校注两项,冠以目录。为便于立题出校,又把原文按自然段落,分成十章,每章各加序号,以清眉目。在校注中,采用《诸病源候论校注》方法,但力求简明扼要。对于《病源》中的养生方导引法,很多为作者对经文的实践经验,和功法的补充说明,则尽量收入;某些可能为此书的佚文,亦适当提出,作为整理古籍的补亡、辑佚工作(初步统计,宁先生导引养生法五十五条,《病源》采用三十四条;彭祖谷仙卧引法十条,《病源》采用八条;王子乔八神导引法三十四条,《病源》采用二十七条;导引胀气存思二十七条,《病源》采用六条;导引各书异同事十九条,《病源》采用九条。《病源》中尚有些条文,似为本书的遗文)。如此能够集中各本的善长,成为《太清导引养生经》的最佳版本;亦寓读书敏求之意。至于书中尚有某些问题,如王子乔八神导引法第二十六条,《病源》则冠以“赤松子曰”。彭祖谷仙卧引法第二条,在后出现又作王乔导引图。彭祖导引图,《云笈七签》又列入彭祖谷仙卧引法,其内容又与宁先生导引养生法第一条略同。以及某些误脱条文,目前只能存而不论,作为古籍的一般遗留问题看待。如果书中有些欠妥之处,万望同道提出,共商一是,精益求精,为中医事业,尤其是气功方面,增光添彩。丁光迪1991年6月于南京中医学院太清导引养生经校注一章 赤松子导引法凡十有二事(1)

慎修内法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能随风上下,至高辛氏时犹存。

一、常以朝起,布席东向为之,息极乃止;不能息极,五通止(2)。先以两手叉头上(3),挽头至地,五吸五息(4)止。引(5)胀气。

二、次以(6)卧,右手掩脑,左肘肘地极;复以左手掩脑,右肘肘地极,五息止。引筋骨。

三、次以两手据右膝(7),上至腰胯(8),极,起头(9),五息止。 引腰(10)。

四、次以左手据腰左膝,右手极上引;复以(11)右手据腰右膝,左手极上引,皆五息止。引心腹(12)。

五、次以左手据腰,右手极上引;复以右手据腰,左手极上引,五息止。引腹中(13)。

六、次以叉手胸胁(14)前.左右摇头,不息自极止(15)。引面耳邪气,不复得入。

七、次以两手叉腰下,左右自摇自极止(16)。通血脉。

八、次以两手相叉,极左右(17)。引肩中(18)。

九、次以两手相叉,反于头上,左右自调(19)。引肺肝中(20)。

十、次以两手叉胸前,左右极引。除皮肤中烦气。

十一、次以两手相(21)叉,左右举肩。引皮肤(22)。

十二、立,左右摇两胫(23)。引除脚气。

右赤松子导引法,除百病,延年益寿。此自当日日习行之,久久有益。校注(1)赤松子导引法(凡十有二事)原本无此标题,今从文末引此,分篇较醒目,亦使全书内容分列可以一律。“凡十二事”原无,据《云笈七签》本补。(2)为之,息极乃止;不能息极,五通止 原无,据《云笈七签》本补。“息极”,谓纳气至极度。亦称“长引气”,“长息”。即纳气引至丹田、至足踵、至涌泉。亦即《庄子·大宗师》所谓:“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后人又称之为“踵息”。又,《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风身体手足不随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3〉条)云:“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引气一息数至十息,渐渐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这些都是“息极”的具体内容。“通”,行气次数。一通者,一为之。《病源》疽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71〉条)云:“行气者,鼻纳息,五入方一吐,为一通”。或称“一过”、“一遍”。(3)先以两手叉头上 此条功法,与后九章第四条略同,可以参阅。又,《玄鉴导引法》第一云:治短气。结跏趺坐,两手相叉,置玉枕上,以掌向头,以额著地,五息止。”法亦相近,可参。(4)五吸五息 即吐纳五次,每次五息。《病源》风身体手足不遂候养生方导引法云:“引气五息六息,一出之为一息”。(5)引 原无,据下文句例补。《病源》白发侯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41〉条)云:“引之者,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6)以 《云笈七签》本作“侧”。(7)以两手据右膝 此条功法,与后九章第三条略同,可以参阅。“据”,按;按摩。《广雅》:“据,按也”。下同。(8)胯 原作“睡”,形近之误,据《云笈七签》本改。(9)起头 此下九章第三条有“引之”二字,义长可从。“起头”,即仰起头部引气。(10)引腰 此下《云笈七签》本有“气”字。(11)复以 原作“以复”,误倒,据《云笈七签》本移正。下一个“复以”同。(12)心腹 此下《云笈七签》本有“气”字。(13)腹中 此下《云笈七签》本有“气”字(14)胁 《道枢·太清养生上篇》作“腹”。(15)不息自极止 《道枢》作“不息至极而止”。“不息”,指不息式吐纳法。《病源》白发候养生方导引法云:“不息,(长引气)不使息出,极闷已,三嘘而长细引。”(16)以两手叉腰下,左右自摇自极止 《玄鉴导引法》第八云“治腰脊病。两手叉腰,左右摇肩至极,五息止。”其法与此条相近,可参。(17)极左右 即左右极引。(18)肩中 此下《云笈七签》本有“气”字。(19)以两手相叉,反于头上,左右自调《玄鉴导引法》第七云:“治头恶气。反手置玉枕上,左右摇之,极,五息止。”又,《灵剑子·导引势》十势云:“以两手相叉,头上过去,左右伸曳之,十遍。去关节中风气,治肺脏诸疾。”其法与此略近,可参。(20)引肺肝中 此下《云笈七签》本有“气”字。(21)相 原无,据《云笈七签》本补。(22)皮肤 此下《云笈七签》本有“气”字。(23)胫 《云笈七签》本作“”(“髀”之俗字)。“”、“胫”二字,养生导引各书,时有互用,义均指腿胫。又,胫与脚,脚与足,亦时互用,下文不再出校。二章 宁先生导引养生法虾蟆龟鳖等气法附

宁先生者,黄帝时人,为陶正。能积火自烧,而随烟上下,衣常(2)不灼。

一、常以子后午前(3),解发东向(4),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令发黑不白。

二、卧,引为三,以手指掐(5)项边脉三通(6)。令人目明(7)。

三、东向坐,不息再通,以两中指点口中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四、东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8)鼻两孔。治鼻宿息肉愈(9)。

五、东向坐,不息四通,啄齿无通数(10)。治齿痛病(11)。

六、伏,前侧卧(12),不息六通。 愈耳聋目眩(13)。

七、还卧(14),不息七通。愈胸中痛,咳。

八、抱两膝,自弃(15)于地,不息八通。愈胸以(16)上至头颈、耳、目、咽、鼻邪热(17)。

九、去枕,握固不息,自弃(18)于地,不息九通,东首,令人气上下通 彻(19),鼻内气,愈羸(20),不能从阴阳。法,大阴(21)勿行之。

十、虾蟆行气法:正坐,自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愈劳大佳(22)。

十一、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治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左侧卧。有不消,气排之(23)。

十二、日初出,日中,日入,此三时,向日正立(24),不息九通,仰头吸日精光(25),九咽之,益精百倍。

十三、入火,垂两臂,不息,即不伤。

十四、又(26)法,向南方,蹲踞(27),以两手从外(28)屈膝中入,掌足五趾(29),令内曲,极力一通(30)。利腰尻完(31),治淋遗尿愈。

十五、箕踞,交两脚,手内屈(32)脚中入(33),叉两手极引之。 愈寤寐(34),精气不明(35)。

十六、两手交叉颐下,自极,利肺气,治暴气咳(36)。

十七、举两膝(37),夹两颊边,两手据地,胀(38),疗宿壅(39)。

十八、举右手,展左手,坐,右脚上掩左脚,愈尻完痛。

十九、举手交项(40)上,相握自极,治胁下痛(41)。

二十、舒左手,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极;舒右手,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极。皆治骨节酸疼。

二十一、伸(42)两脚,两手指著足五趾上。愈腰折不能低仰;若血久瘀,为之即愈(43)。

二十二、竖足五趾,愈腰脊痛、不能反顾视者(44)。

二十三、以右手从头上来下,又挽下手,愈颈不能反顾视。

二十四、坐地、掩(45)左手,以右手指搭(46)肩挽之,倾侧,愈(47)膝腰及小便不通。

二十五、东向坐,向日,左手揖月,举身望北斗,心服月气,始得众恶不入理(48)。

二十六、头仰苦难,牵右手反折,各左右自极张弓,兼补五藏不足,气则至。

二十七、抱两膝着胸,自极,此常令丹田气还补脑。

二十八、坐地,直两脚,以手捻(49)脚胫,以头至地,调脊诸椎,利发根,令长美(50)。

二十九、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项上(51)。 治久寒不能自温,耳不闻声(52)。

三十、正倚壁(53),不息行气,从头至足心(54)。愈疽、疝(55)、大风、偏枯,诸痹(56)。

三十一、极力左右振两臀(57),不息九通。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58)。

三十二、龟鳖行气法:以衣覆口鼻,不息九通。正卧,微(59)鼻出内气,愈闭(60)塞不通。

三十三、东向坐,仰头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沫(61)满,二七咽。 愈口干舌苦(62)。

三十四、鹜(63)行气法: 低头倚壁(64),不息十二通,以意排留(65)饮宿食,从下部出,自愈(66)。

三十五、龙行气法:低头下视,不息十二通。愈风疥、恶疮,热不能入咽(67)。

三十六、可候病者,以向阳明仰卧(68),以手摩腹至足(69),以手持引足,住,任(70)臂十二,不息十二通。 愈足湿(71)痹,不任行,腰脊(72)痛。

三十七、以两手著项相叉,长引气(73),即吐之(74)。 治毒不愈,腹中大气(75)。

三十八、吸月精法(76):月初出,月中、月入时,向月正立(77),不息八通(78),仰头吸月光精,八咽之,令阴气长。 妇人吸之,阴精(79)益盛,子道通(80)。

三十九、入水不没法(81):入水,举两手臂,不息,不没。

四十、向北方箕踞,以手挽足五趾。愈伏兔痿,尻筋急。

四十一、箕踞,以两手从曲脚内(82)入,据地,曲脚加其手,举尻,其可用行气,愈淋沥(83)、乳痛(84)。

四十二、举脚交叉项,以两手据地,举尻,持任息极。交脚项上,愈腹中愁满,去三虫,利五脏,快神气。

四十三、蹲踞,以两手举足,蹲极横,治气冲肿痛,寒疝(85)入上下,致肾气(86)。

四十四、蹲踞,以两手举足五趾,低头自极,则五脏气总至(87)。治耳不闻,目不明。久为之,则令人发白复黑。

四十五、正偃卧(88),卷手两,即握不息,顺脚跟据床。治阴结,筋脉麻痿累。

四十六、以两手还踞着腋下(89),治胸中满,眩,手枯。

四十七、反两手,据膝上,仰头像鳖取气,致大黄元气(90)至丹田,令腰脊不知痛。

四十八、手大拇指急捻鼻孔(91),不息,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阴阳从,数至不倦。

四十九、以左手急捉发,右手还项中,所谓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

五十、正坐,以两手交背后,名曰带便(92)。愈不能大便(93),利腹,愈虚羸(94)。

五十一、坐地,以两手交叉其下,愈阴满。

五十二、以两手捉绳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元(95),愈头眩风癫(96)。

五十三、以两手牵反著背上,挽绳自悬,愈中不专精,食不得下。

五十四、以一手上牵绳,下手自持脚。愈尻久痔及有肿。

五十五、坐地,直舒两脚,以两手叉挽两足,自极、十二通(97)。 愈肠胃(98)不能受食,吐逆(99)。

宁先生曰:夫欲导引行气以除百病,令年不老者。 常心念有一(100)还丹,以还丹田。夫生人者丹,救人者还全,则延年,丹(101)去则衰朽。所以导引者,令人肢体骨节中诸邪气皆去,正气存处。有能精诚勤习履行,动作言语之间,昼夜行之,则骨节坚强,以愈百病。若卒得中风病,宿固不随,耳聋不闻,头眩(102)癫疾,咳逆上气,腰脊苦痛,皆可按图视像,随疾所在,行气导引,以意排除去之。行气者,则可补于里,导引者,则可治于四肢。自然之道,但能勤行,与天地相保。校注(1)宁先生导引养生法(虾蟆龟鳖等气法附)原无,据《云笈七签》本补。(2)常 《云笈七签》本作“裳”,义可两通。(3)子后午前 为六阳时,生气时,是导引服气的最佳时间。(4)东向 《云笈七签》本同;彭祖导引图、《病源》头面风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46〉条)在此下均有“坐”字。(5)指掐 《病源》目不明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54〉条)作一个“爪”字。(6)三通 《病源》作“五通”。(7)目明 此下《病源》有补无文字,云:“卧正偃,头下却亢引三通,以两手指爪项边大脉为五通。除目暗患。久行,令人夜能见色;为久不已,通见十方,无有剂限”。这是解释上文的行功方法,意谓“卧”应是正偃卧,“引为三”,应把头仰往后往下,使颈咽前胸宽展,便于长引气三通。“以手指掐项边脉”,是用手指爪按项边大脉,即颈动脉。并介绍“久行”的功效。这是实践经验之谈。(8)捻 《道枢·太清养生上篇》作“掐”,谓轻按之。义胜。(9)治鼻宿息肉愈 《病源》鼻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56〉条)作“治鼻中患”。又,“鼻宿”之下,似脱“”字,方与《病源》标题相符。又,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交脚踦坐。治鼻中患,通肺痈疮,去其涕唾,令鼻道通,得闻香臭。久行不已,彻闻十方”。这是解释上文的行功具体方法,意谓”东向坐”应当交脚踦坐。其治鼻中病,是此法能够通泄肺中痈疮,去其涕唾,令鼻道通畅,从而得闻香臭。而且久行不已,能彻闻十方,鼻、息肉等病,亦自痊愈了。(10)无通数 此下淘气诀后重出此文,《病源》齿痛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62〉条)均作“二七”。(11)治齿痛病 原无,据《病源》补。又,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大张口啄齿二七; 一通,二七。又解,四通中间,其二七大势,以意消息,瘥病而已,不复疼痛。解病,鲜白不梨(色黑),亦不疏离。久行不已,能破金刚。”这是补充叩齿的要求,应该大张口啄齿,使叩击有力。对于叩击次数,可以灵活处理,目的是病愈,不复疼痛。并及见效的标志和经验所见。又,原书淘气诀下重出此文作“愈龋齿痛,或曰治蚶不龋”。(12)侧卧 《病源》风头眩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59〉条)作“侧牢”,义长可从。(13)愈耳聋目眩 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随左右聋伏,并两膝、耳着地牢,强意多用力,至大极。愈耳聋、目眩病。久行不已,耳闻十方;亦能倒,头则不眩也”。这是补充上文“伏,侧牢”的具体功法和要求,并及久行之实践经验的。(14)还卧 《云笈七签》本作“还坐”。又,此上似有脱文。(15)弃 原作“企”、盖同音假借字,据《病源》头面风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49〉条)改,较通俗。(16)以 《病源》作“中”,义长。(17)颈耳目咽鼻邪热 《病源》作“诸病,耳目鼻喉痛”。(18)弃 原作“企”,据上条句例改。(19)彻 原作“微”,形近之误,据《云笈七签》本改。(20)愈羸 此下《云笈七签》本有“弱”字。(21)大阴 此下《云笈七签》本有“雾”字。又,本条文字,疑有误脱。(22)愈劳大佳 《云笈七签》本作“愈劳及水气”。《病源》虚劳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75〉条)作“以治五劳、七伤,水肿之病也”。(23)气排之 此下《病源》痰饮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98〉条)有补充文字,云:“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饮也”。这里有两重用意,一方面补出上文左侧或右侧卧的不息通数;另一方面,意谓如果左右均有痰饮,即左右侧卧迭互进行,各不息十有二通。是临床实践经验之谈。(24)向日正立 此下《摄生纂录·食日月精法》有“展两手”一句,义长可从。(25)仰头吸日精光 此下王子乔八神导引法第十六条、三十三条;《病源》病热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28〉条)、积聚候养生方导引法(即〈189〉条)有类同内容,可以互参。(26)又 原作“火”,形近之误,据《云笈七签》本改。(27)蹲踞 此下《病源》诸淋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52〉条)有“高一尺许”一句,义长宜从。因为臀部略略抬高,则身体亦稍前倾,从而伸展屈膝的间隙,有利于伸手作掌足五趾的运动。(28)外 原无,据《病源》补。(29)掌足五趾 《病源》作“至足趺上,急手握足五趾”,义较具体,宜从。(30)极力一通 原无,据《病源》补。(31)尻完 《病源》作一个“髋”字。“完”通“宽”,盖“髋”字简写。(32)屈 原作“并”,形近之误,据《病源》嗜眠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69〉条)改。(33)入 原作“又”,形近之误,据《病源》改。(34)寤寐 在此是偏义复词,意谓寐而不寤。《病源》即作“久寐”。(35)明 原作“泄”,误,据《病源》改。又,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交脚踦踞,凡故言踦踞,以两手从内屈脚中入,左手从右趺腕上入左足,随孔下; 右手从左趺腕上入右足,随孔下,出抱两脚,急把两手极引二通。愈久寐,精神不明。久行则不睡,长精明”。这里对“手内屈脚中入,叉两手极引之”作了具体的解释,并补充介绍“久行”的效果,实为经验之言。(36)治暴气咳 此下《病源》卒上气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38〉条)有补充文字,云:“以两手交颐下,各把两颐脉,以颐句交中,急牵来着喉骨,自极三通,致补气充足。治暴气、上气,写喉等病。令气调长,音声弘亮”。这是对“两手交叉颐下”的功法作出具体解释。对“自极”,是把两颐脉、即颈动脉向下按摩揿捺,一按一放,连续三通。这样就能通利肺气,缓急降逆,产生治疗暴上气咳逆的功效,并且能够调气发声。(37)膝 原作“脚”,形近之误,据《病源》癖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01〉条)改。(38)服 在此有两重用意,①即服气,尤其是辟谷休粮;② 通“伏”,指两手据地,头和上半身形成俯伏之状。(39)疗宿壅 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蹲坐,故久行之,愈伏梁。伏梁者,宿食不消成癖,腹中如杯如盘。宿痈者,宿水宿气癖,数生痈。久行,肠化为筋,骨变为实”。意谓此功宜蹲坐姿式进行。持久行功,还能治疗伏梁病;并深论伏梁、宿痈的病情变化。最后还指出,久行此法,服气休粮,能够彻底治愈此病。(40)项 原作“颈”,形近之误,据《病源》胁痛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15〉条)改。(41)胁下痛 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坐地,交两手著不周遍,握当挽。久行,实身如金刚,令息调长,如风云,如雷”。这是补出行功姿式,当坐于地上。“相握自极”,是交叉两手指而著不周遍,相握而挽项向前,颈项又用力往后仰,即手与项前后争用力。并及久行的效果。又,《灵剑子·导引势》二势云:“平身正坐,两手相叉,争力为之。治肝中风。掩项后,使面仰视之,使项与手争力”。其法其治,与此略同,可参。(42)伸 原作“掩”,据《病源》腰痛不得俯仰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10〉条)、后九章第十条改。(43)即愈 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长伸两脚,以两手捉足五趾,七通。愈腰折不能抵仰也”。意谓上文的“伸两脚”要长伸两脚,尽量放松,引气下行。“两手指著足五趾上”,是用两手十指抓住两足的五趾,并以意念守住;抓住又复放松,一抓一放,连续七通,引气散气。这样,就能产生,治愈腰痛如折,不能俯仰的功效。(44)视者 《云笈七签》本作“颈痛”。又,本条行功,与彭祖谷仙卧引法第四条略同,可以互参。(45)掩 疑“伸”字之误。(46)搭 原无,据《云笈七签》本补。(47)愈 原在“倾侧”之上,误植,据《云笈七签》本移正。(48)理 通“里”。《说文通训定声》:“理,假借为里”。又,此条为服日月星辰法,阳精为日,阴精为月,北辰星为众神之本,常修存之,可以长生。(49)捻 《病源》白发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40〉条)作“指”、作“扼”,义长宜从。(50)令长美 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坐,舒两脚,相去一尺,以扼脚两胫,以顶至地,十二通。调身脊,无患害,致精气润泽。发根长美者,令青黑柔濡滑泽,发恒不白”。意谓“坐地,直两脚”,应该坐地而舒展两脚并岔开,间距相去一尺。“以手捻脚胫”,是以两手扼住两脚胫部,不致因低头而膝胫拱起,便于做下一步功法。接着以头顶从两脚中间下叩至地,下叩又复还起,连续一十二通。这种坐地而叩头还起,一俯一仰,能够调和身体诸脊椎,流通经脉气血,消除腰背节骨拘急疼痛等病。而且能使丹田气还上补脑,精气润泽布散。至于“利发根,令长美”所指,即能令其发青黑柔软,光滑润泽,并且永不发白。(51)叉项上 《病源》风头眩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56〉条)同,但在虚劳寒冷候重出此文(即第〈77〉条)时,“叉”下有“手”字,义长可从。(52)声 原作“勿”,误,据《病源》改。又,此下《病源》尚有一条:“又云:脚著项上,不息十二通。愈大寒不觉暖热,久顽冷,患耳聋目眩病。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变也”。从内容看,显然是承上文而言,增加功法的难度,亦加强疗效的,可以看作是先后轻重两步功法。而今本《太清导引养生经》遗漏了,却被《病源》保存下来,殊堪珍视。(53)正倚壁 原作“正倍声”,形近之误,据《病源》风偏枯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条)改。又,“正”字下《病源》第〈3〉条、《太清导引养生经》八章第一条均有“住”字,义长宜从。(54)心 《病源》作“止”。(55)疝 原作“痂”,形近之误,据《病源》改。(56)诸痹 《病源》作“诸风痹”。又,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以背正倚壁,展两足及趾,瞑心,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这是上文行功的具体解释,行气首要瞑心,排除杂念,心神入静;同时要放松下肢,引气下行,使气行通彻。并指出,这种行气,名之为“上引泥丸,下达涌泉”。真是行家的指点。(57)极力左右振两臀 原作“极力右振两臂”,文字有脱误,据《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卷十四风身体手足不随候养生方导引法改补。下一个“臀”字同。(58)风气不随 此下《病源》风身体手足不随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1〉条)有补充文字,云:“振两臀者,更互踶,犹言蹶。九通中间,偃伏皆为之,名虾蟆行气。久行不已,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不觉痛痒,作种种形状”。这是解释上文“极力左右振两臀”的具体功法,应该是屈曲两下肢,交替往前上方踢腿,极力振动臀部;如取俯卧位,则交替向后上方踢腿,犹如尥蹶子,名称叫作蹶。至于不息九通,在仰卧和俯卧两种姿式都应如此。如果能坚持久行,则功效更佳,不仅能够治病,还能轻身延年,身体手足不作痛痒,活动轻便自如。(59)微 《云笈七签》本作“微微”。(60)闭 原作“鼻”,误,据《病源》大便不通候养生方导引法 (即第〈160〉条)改。(61)沫 《病源》虚劳口干燥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87〉条)作“漱”。(62)口干舌苦 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引肾水,发醴泉,来至咽喉。醴泉甘美,能除口苦,恒香洁,食甘味和正。久行不已,味如甘露,无有饥渴”。这是指出,上文功法,即服醴泉法,并述养生家所以强调咽唾的机理,以及久行的功效。(63)鹜 原作“雁”,误,据《病源》诸饮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00〉条)改。(64)壁 原作“臂”,形近之误,据《病源》改。(65)排留 “排”下《病源》有“之”字,断句。“留”作“痰”。(66)自愈 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鹜行气者,身直颈曲,排气下行,十二通,愈宿食。久行自然能出,不须孔(训“通”)塞也”。这是解释鹜行气的姿势,补出排气下行的次数,又及久行的功效,为实践经验之谈。(67)咽 《病源》诸恶疮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79〉条)无。(68)可候病者,以向阳明仰卧 《病源》风湿痹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0〉条)无。本书九章第九条作“仰头”二字。“仰卧”,原作“以达卧”,误,据《云笈七签》本改。(69)至足 本书九章第九条同;《病源》作“从足至头”,此下并有“正卧,踡臂导引”二句。(70)住,任 原作一个“低”字,误,据《病源》改补。(71)湿 原作“温”,形近之误,据,《本书》九章第十二条改。(72)脊 本书九章第九条作“背”。(73)长引气 原无,据《病源》三虫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87〉条)补。(74)即吐之 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坐地,缓舒两脚,以两手从外抱膝中,疾低头,入两膝间,两手交叉头上,十二通,愈三尸也”。这是对“以两手着项相叉”功法的具体解释,谓应以踞坐地上姿势行功。舒缓两脚,两手先从外抱膝,并伸入膝弯中,同时又迅即低头下叩,入于两膝中间,此时才把两手交叉按于头项之上,使上身环曲达到极度。同时进行长引气,复吐之,长息吐纳。连续一十二通。此法可以治愈三尸病,亦即三虫病。(75)治毒不愈,腹中大气 此两句原在“即吐之”句上,倒文,今按内容移正。“大气”,指大邪之气。(76)吸月精法 原无,据《云笈七签》本补。(77)向月正立 此下《摄生纂录·食日月精法》有“展两手”一句,义长可从。(78)八通 《摄生纂录》作“九遍”。下一“八”字同。(79)精 《病源》无子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86〉条)作“气”。(80)子道通 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阴气长,益精补脑。少小者,妇人至四十九已还,生子断绪者,即有子。久行不已,即成仙矣”。这是对上文“令人阴气长”用意的阐发,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81)入水不没法 原作一个“法”字,置于文末,有遗误,今据内容移补。(82)内 原无,据《病源》乳结核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87〉条)补。(83)淋沥 《病源》作“瘰疬”,义长宜从。(84)乳痛 《外台》卷二十三寒热瘰疬方养生方导引法作“乳痈”。又,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交两脚,以两手从曲脚极捖,举十二通。愈瘰疬乳痛也”。这是解释上文“箕踞”,应当交叉两脚,成为交脚箕踞姿式。而“两手从曲脚内入”又要“极捥,即极力摩切两手,使劲运功,才能据地有力,能举尻而把曲脚加在手上”。“举尻”亦应“一十二通”,一举起,一放下,增进张而后弛的作用,亦配合行气吐纳,引清吐浊,达到消瘰疬,散乳痛的效果。这是对经文内容的阐述。(85)疝 原作“疾”,形近之误,据《病源》寒疝候养生方导引法 (即第〈196〉条,改。(86)致肾气 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蹲踞,以两手捉趾,令离地,低跟极横,挽,自然一通。愈荣卫中痛”。这是解释上文“以两手举足,蹲极横”之功的具体做法。在挽足底使足跟极横时,为自然一通。但须挽几通,文中没有讲,盖无正限数,以治痛见效为度。“愈荣卫中痛”,与上文“治气冲肿痛”是互辞,义同。(87)总至 《病源》白发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42〉条)作“遍至”。(88)正偃卧 本条文字,疑有脱误。(89)以两手还踞着腋下 本条文字,疑有脱误。(90)大黄元气 即体内真气。(91)手大拇指急捻鼻孔 此条与后九章第十八条内容略同,可互参。(92)便 原作“缚”,据《病源》大小便难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61〉条)改。(93)愈不能大便 《病源》作“愈不能大小便”,义长可从。(94)愈虚羸 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反叉两手著背上,推上使当心许。踦坐,反倒九通。愈不能大小便,利腹,愈虚羸也”。这是解释上文“以两手交背后”行功的具体作法。反叉两手往后,则能拓宽前胸心肺之气,使肃降有权,叉两手按摩背心,又能通利脊背之气,如此则上下之气通彻。再改换踦坐势,反倒九通,又仰倒,又起身,则一身之气,升降复常。气行则水行,气化则府通,自然腹中和顺,二便通利,清升浊降,除旧更新,虚羸亦自向愈了。(95)元 原作“见”,形近之误。据《病源》风头眩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53〉条)改。(96)风癫 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坐地,舒两脚,以绳靽之,大绳靽讫,拖辘轳上来下去,以两手挽绳,使脚上头下,使离地,自极,十二通。愈头眩,风癫。久行,身卧空中,而不堕落”。这是解释上文“以两手捉绳辗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元”之功的具体作法。并补出“倒悬”的次数,以及“久行”的效果。为行家实践经验之言。(97)十二通 原无,据《病源》呕吐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06〉条)补。(98)胃 原无,据《病源》补。(99)吐逆 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以两手直叉两脚底,两脚痛,舒。以头抵膝上,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这是对上文“以两手叉挽两足”具体作法的解释,意谓须以两手直叉两脚底,待有痛感,而后放松;同时在叉手脚底时,头部亦应下叩抵着膝上,在达到极度,放松时又还起。如此两手叉脚又放松,头部下叩又还起,连续一十二通。就是升降气机,通顺肠胃,所以能使受食,并止吐逆。(100)有一 谓有道。《道德经·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重阳真入金关玉锁诀》:“一者,是万物之根本,一者,为道也”。又称念一、抱一、守一、正一等。(101)丹 原无,据《云笈七签》本补。(102)眩 原无,据《云笈七签》本补。三章 彭祖谷仙卧引法凡十事

彭祖者,殷大夫,历夏至商,号年七百,常食桂得道。

一、居常解衣惔(2)卧,伸腰,(3)小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4)。

二、又云: 申右(5)脚,屈左(6)膝,内压之,五息止。引脾,去心腹寒热,胸臆邪胀(7)。

三、挽两足趾,五息止。引腹中,去疝瘕,利九窍(8)。

四、仰两足趾,五息止。引腰脊(9)痹,为枯,令人耳 闻声(10)。

五、两足内(11)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12)逆上气(13)。

六、踵内相向,五息止。短股(14)除五络之气,利肠胃,去邪气。

七、伸(15)左胫,屈右膝,内压之,五息止。引肺去风虚,令人目明(16)。

八、张胫两足趾,号五息止。令人不转筋(17)。

九、仰卧(18),两手牵(19)膝置心上,五息止。 愈腰痛。

十、外转两足,十通(20),内转两足,十通止。复诸劳(21)。

右彭祖谷仙卧引,除百病,延年益寿要术,凡十节,五十息,五五(22)二百五十息。欲导引,常夜半至鸡鸣、平旦为之,禁饱食沐浴。校注(1)凡十事 原无,据《云笈七签》本补。(2)惔 原作“被”、据《病源》消渴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17〉条)改。(3) 原作“填”,据《病源》改。(4)利阴阳 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解衣者,使无罣碍。惔卧者,无外想,使气易行。伸腰者,使肾无逼蹙。且真者,大努使气满小腹,即摄腹牵气使上,息即为之。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阴阳者,饶气力也。此中数虚(处),要与时节而为避。初食后,大饥时,此二时不得导引,伤人。亦避恶日,时节不和亦避。导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法不使大冷大热,五味调和,陈秽宿食,虫蝎残余,不得食。少眇着口中,数嚼少湍咽。食已,亦勿眠。此名谷药,并与气和,即真良药”。这是对导引术语的解释,亦是导引基本理论的阐述。并及导引行功的注意事项,调养方法,尤其称为“谷药”、“良药”,实为行家的经验总结,又是对仙经的高度评价。(5)右 原作“左”,形近之误,据《病源》心腹胀候养生方导引法 (即第〈185〉条)改。(6)左 原作“右”,形近之误,据《病源》改。(7)胸臆邪胀 “胸臆”、联绵字,即胸部、胸中。又,此下《病源》心腹胀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85〉条)有补充文字,云:“依经为之,引脾中热气出,去心腹中寒热,胸臆中邪气胀满。久行,无有寒热时节之所中伤,名为真人之方”。这是对上文的解释,意谓此法确有疗效,只要按照经文去做,就能导引脾中邪热之气外出,去除心腹之间的寒热不和,胸中的邪气胀满。而且坚持久行,则脾胃中和,清升浊降,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更不会有什么寒热时邪的伤害,这是真人养生的一个好方法。又《云笈七签》本无此条,盖疑与下文第七条功法相同,而不知“左”,“右”字有误而去之;更不知《病源》保存原貌,可以纠误,所以由疑致脱。(8)九窍 《病源》疝瘕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97〉条)作“孔窍”。又,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坐,舒两脚,以两手捉大拇趾,使足上头下,极挽,五息止。引腹中气,遍行身体。去疝瘕病,利诸孔窍,往来易行。久行,精爽、聪明、修长”。这是对经文的阐发,谓行功当取平坐姿式,而且要舒展两脚。“挽两足趾”,须上身前俯,低头向下,以两手抓住两足的大拇趾,拎起向上,超过头部,形成足上头下的姿势,并极力挽急,进行长息吐纳,连续五息为止。这种功法,能够导引腹中元气,遍行周身。正气通彻内外,就能去除疝瘕病,通利孔窍,而内气与外气的出内,亦自然往来畅通,毫无妨碍了。久行不已,则正气存处,气能生精,精能生神,其人必然精神清爽,耳目聪明,健康长寿。(9)脊 《病源》风偏枯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条)作“背”。(10)耳闻声 “闻”字原脱,据《病源》补。又,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常行,眼耳诸根,无有罣碍”。这是补出久行的功效,有超过一般治病的能事,尚可还精补脑,使六根清净的妙用。又,本条行功,与宁先生导引养生法第二十二条有略同之处,可以互参。(11)内 《病源》上气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37〉条)作“两趾”二字。(12)咳 《病源》作“厥”。(13)上气 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极用力,令两足相向,意止,引肺中气出; 病人行肺内外,展转屈伸,随适,无有违逆”。这是对经文的阐发,意谓“两足内相向”,要尽量用力,并且要“意止”,即以意念守住。意守两足相向,有二种用意,一是引气下行,使气行通彻;另一个则有交通左右阴阳之气的作用,因为足三阴、三阳之气,皆起于两足趾。行气通彻,阴阳之气又相顺接,当然能够导引肺中邪气外出了,但此时患者的行气,又要以意领气,行于胸肺内外,随处循行,纳新吐故,理顺上气逆气的病变,则降逆平气的效果才益佳。总之,主要精神有两个,即导引与行气相结合,行气又与存念相结合。(14)短股 疑有误,《云笈七签》本无。(15)伸 原作“掩”,误,据《病源》风虚劳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04〉条)改。又,本条与前第二条,功法基本相同,而伸脚屈膝有左与右之异,因此主治证亦各别,这是导引行气的辨证施治。(16)目明 原作“明目”,误倒、据《云笈七签》、《病源》移正。又,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依经为之,引肺中气,去风虚病,令人目明,夜中见色,与昼无异”。这是实践有得,对经文功法疗效的肯定。(17)不转筋 此下《病源》转筋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219)条)有补充文字、云:“极自用力张脚,痛挽两足趾。号言宽大。去筋节急挛躄痛。久行,身开张”。这是对上文功法的具体解释,意谓“张胫两足趾”,要极度用力张开两脚,并用两手尽量挽起两足十趾,使手足形成攀弓状态,把两脚拘急的筋脉拉松。同时作大声喝哈号叫,助其张脚用劲之势。张极而弛,然后放松,如此为一次。在张胫与号叫的过程中,伴以吐纳,张胫时即长引气,号叫时即吐气,如此一张一弛,先纳后吐,连续五息为止。这种行功,能够去除筋脉挛急,以至筋节躄痛。而且坚持久行,舒筋活络的效果更好,能使全身松解舒适。(18)仰卧 原无,据《云笈七签》本补。(19)牵 《道枢·太清养生上篇》作“举”,义长。(20)十通 《病源》虚劳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76〉条)作“十遍引”,下一个“十通”同。义较明晰。(21)复诸劳 《病源》主治文分列,“外转两足,十遍引,去心腹诸劳。内转两足,十遍引,去身一切诸劳疾疹”。又,此下《病源》有补充文字,云:“外转两脚,平踏而坐,意努动膝节,令骨中鼓,挽向外十度,非转也”。这里补充两点,一点是行功姿势,要“平踏而坐”,即平地举膝而坐。另一点是“转足”的转势,是用意努动膝关节,令膝骨鼓起。挽足向外十度,并非是转动两脚。《道枢·太清养生下篇》另有经验,谓“劳复者,……舒左足,用手按其足上,以其足左右转之四十九过;其右亦然,日再为之,则愈矣。故彭祖曰:内外转其二足各十过,可以止诸劳,盖谓此也”。(22)五五 《云笈七签》本作“五通”,义同。凡行气,鼻内息,五入方一吐,为一通,所以这里又称“五五”。四章 王子乔八神导引法,延年益寿,除百 病凡三十四事

法曰:枕当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手去身各三寸。解衣被(z)发,正偃卧,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内气,以口出之,各致其藏所,竟而复始,欲休,先极之而止。勿强长息,久习乃自长矣。气之往来,勿令耳闻鼻知,微而专之,长遂推之,伏兔股胻,以省为贵。若存若亡,为之百遍,动腹鸣气,有外声,足则温(3),得成功,成功之士,何疾而已(4)。

喉咙如白银环,一十二重,系膺。下去得肺,其色白泽,前两叶高,后两叶卑。心系其下,上大下锐,大率(5)赤,如莲华未开,倒悬,著肺下(6)也。肝系其下,色正青,如凫翁(7)头也。六叶抱胃,前两叶高,后四叶卑。胆系其下,如绿绨囊。脾在中央,亦抱胃(8),正黄如金,铄铄然也。肾如两伏鼠,夹脊直脐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正黑,肥肪络之,白黑昭然。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无汗秽之患。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9),此名曰神舍。神舍修则百脉调,邪病无所居矣。小肠者,长九尺,法九州也。(一云九土,小肠者,长二丈四尺。)

诸欲导引,虚者闭目,实者开目。以所苦行气,不用第七息。止,徐徐往来度二百步所,却坐,小咽气五六,不差,复如法引,以愈为效。

诸有所苦,正偃卧,被发如法,徐以口纳气,填腹自极,息欲绝,徐以鼻出气数十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闭口温气咽之三十所(10),候(11)腹中转鸣,乃止,往来二百步,不愈复为之。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以口纳(12)气,鼻出(13)气者,名曰补(14);闭口温气咽之者,名曰泻(15)。

闭气治诸病法,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脚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引臂病者,掩(16)臂;欲去腹中寒热诸不快,若中寒身热,皆闭气张腹,欲息者,徐以鼻息,已复为,至愈乃止。校注(1)凡三十四事 原无,据《云笈七签》本补。(2)被 通“披”。《云笈七签》本即作“披”。下同。(3)温 原脱,据《云笈七签》本补。(4)何疾而已 《道枢·太清养生上篇》作“何疾之有哉”,义较通俗。(5)大率 原作“率率”,据《云笈七签》本改。“大率”,大略。(6)下 原脱,据《云笈七签》本补。(7)凫翁 雄鸭。(8)胃 原脱,据《云笈七签》本补。(9)志 原作“精”,据《云笈七签》本改,与下文“神舍”义合。(10)所 《云笈七签》本作“过”,义可两通。(11)候,原无,据,《云笈七签》本补。(12)纳 《道枢》同;《云笈七签》、《神仙食气金柜妙录·治万病诀》作“出”,义长。(13)出 《道枢》同;《云笈七签》、《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作“纳”,义长。(14)补 《云笈七签》、《道枢》同;《神仙食气金柜炒录》作“泻”。(15)泻 《云笈七签》、《道枢》同;《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作“补”。(16)掩  疑“伸”字之误。

一、平坐,生(1)腰,脚,两臂覆手据地,口徐纳(2)气,以鼻吐(3)之。 除胸中肺中痛(4)。咽气令温,闭目也。

二、端坐,生腰,以鼻纳气,闭之自极(5),前后摇(6)头各三十。除头虚空耗转地。闭目摇之。

三、端坐,生腰(7),以左胁侧卧,伸臂直脚(8),以口纳(9)气,以鼻吐(10)之,周而复始(11)。除积聚,心下不快(12)。

四、端坐,生腰,徐以鼻纳气,以右手持(13)鼻,徐徐闭目吐气(14)。除目晦,泪苦出,去鼻中息肉,耳聋,亦能除伤寒头寒(15),头痛洗洗(16),皆当以汗出为度。

五、正偃卧,以口徐纳(17)气,以鼻出(18)之。除里急饱食。后小咽、咽(19)气数十,令温中(20)。若气(21)寒者,使人干呕腹痛,从口(22)纳气七十所,咽,即(23)大填腹内,除邪气,补正气也(24)。

六、右胁侧卧(25),以鼻纳气,以口小咽(26)气,数十,两手相摩热,以摩腹,令其气下出之(27),七息止(28)。 除胁皮肤痛。

七、端坐,生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纳气,闭之自极,七(29)息,名曰蜀王台(30)。除胁下积聚。

八、覆卧去枕,立两足,以鼻纳气四四所(31),复以鼻出之。极令微,气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热、背痛。

九、端坐,生腰,举左手,仰其掌,却右臂,覆右(32)手。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息间稍顿右手(33)。除两臂背痛,结气也。

十、端坐,两手相叉抱膝,闭气鼓腹,二七或'三七,气满即吐,即(34)气皆通畅。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十一、端坐,生腰,左右倾侧(35),闭目,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止(36)。除头风。

十二、若腹中满,食饮苦饱,坐、生腰,以口(37)纳气数十,满、吐之(38),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十三、端坐,使两手如张弓满射,可治四肢烦闷,背急,每日或时为之,佳(39)。

十四、端坐,生腰,举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40)胃寒、食不变,则愈。

十五、端坐,生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瘀血、结气。

十六、两手却据,仰头向日(41),自以口(42)纳气,因而咽之,数十。除热,身中伤、死肌。

十七、正偃卧、端展(43)足臂,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足中寒,周身痹,厥逆(44)。

十八、偃卧,屈膝,令两膝头内向相对,手飜两足,生腰,以口(45)纳气,填(46)腹自极,七息。除痹疼热痛,两脚不随。

十九、觉身体昏沉不通畅,即导引,两手抱头,宛转上下(47),名为开胁。

二十、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右足著外(48)。除难屈伸拜起,胫(49)中痛,瘀(50)痹。

二十一、踞,伸左足,两手抱右膝,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难屈伸拜起,胫(51)中疼痹(52)。 一本,除风并(53)目晦耳聋。

二十二、正偃卧,直两足,两手捻胞所在,令赤如油囊裹丹。除阴下湿,小便难,颓(54),小腹重不便(55)。 腹中热,但口纳(56)气,鼻出(57)之数十,不须小咽气;即腹中不热者,七息已,温气咽之十所。

二十三、踞,两手抱两膝头,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腰痹背痛。

二十四、覆卧,傍视,立(58)两踵,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脚中弦痛,转筋,脚痠痛,脚痹弱(59)。

二十五(60)、偃卧,展两手,外踵,指相向,亦(61)鼻纳气,自极,七息。除两膝寒,胫骨疼。

二十六、偃卧(62),展两脚两手,足外(63)踵,趾(64)相向,亦(65)鼻纳气,自极,七息。除死肌,不仰(66),足胫寒。

二十七、偃卧,展两手两脚,左傍两足踵(67),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胃中病(68),食苦呕。

二十八、踞,生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引两手(69)布两膝头,除痹呕也。

二十九、偃卧,展两手两脚,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三十、偃卧,左足踵拘右足拇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厥逆(70)。疾人脚错踵,不拘拇指,依文用之。

三十一、偃卧,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 除周身痹(71)。

三十二、病在左,端坐,生腰,左视目,以口徐 纳 气 而 咽 之(72),数 十 一 所(73),闭 目,目 上入。

三十三、病在心下若积聚,端坐,生腰,仰向日,仰头(74),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三十所而止。 开目(75)。

三十四、病在右,端坐,生腰,右视目(76),以口徐纳气,而咽之数十所(77)。开目。校注(1)生 在此义同“伸,”盖古音假借,下同。有的条文即写作“伸”,《病源》并有解释,见彭祖谷仙卧引法第一条注。(2)纳 《病源》肺病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67〉条)同;《云笈七签》、《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作“出”。(3)吐 《病源》同;《云笈七签》、《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作“纳”。(4)痛 《云笈七签》、《神仙食气金柜妙录》同;《病源》作“病”。(5)极 原脱,据养生导引文例补。(6)摇 原作“担”,形近之误,据《云笈七签》、《神仙食气金柜妙录》改。(7)端坐生腰 《云笈七签》、《道枢·太清养生上篇》、《神仙食气金柜妙录》、《病源》积聚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90〉条)、《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积聚方养生方导引法均无,义长可从。(8)伸臂直脚 原无,据《病源》、《外台》补。(9)纳 《道枢》、《病源》、《外台》同;《云笈七签》、《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作“吐”。(10)吐 《道枢》、《病源》、《外台》同;《云笈七签》、《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作“内”。(11)周而复始 原无,据《病源》补。(12)不快 《云笈七签》、《病源》、《外台》作“不便”。(13)持 《病源》伤寒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18〉条)同;鼻息肉候(即第〈258〉条重出作“捻”。(14)徐徐闭目吐气 原脱,据《病源》补。(15)亦能除伤寒头寒 “能”,原作“然”,据《病源》改。“头寒”二字,《云笈七签》、《病源》均无,或者为“恶寒” 之误。(16)洗洗 原作“洸洸”,形近之误,据《云笈七签》、《病源》改。“洗洗”同“洒洒”,寒貌。(17)纳 《病源》虚劳里急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79〉条)、《外台》虚劳里急方养生方导引法同;《云笈七签》、《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作“出”。(18)出 《病源》、《外台》同;《云笈七签》、《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作“内”。(19)咽 《病源》、《外台》不重。(20)中 原无,据《病源》腹痛候养生方导引法(即第〈175〉条)、《外台》腹痛方养生方导引法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