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谏一风节:中国古代励志谏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11:58:19

点击下载

作者:言心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谏一风节:中国古代励志谏言

一谏一风节:中国古代励志谏言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一谏一风节:中国古代励志谏言作者:言心排版:蕾蕾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8-01ISBN:9787515813530本书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为了给《传世励志经典》写几句话,我翻阅了手边几种常见的古今中外圣贤大师关于人生的书,大致统计了一下,励志类的比例,确为首屈一指。其实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是动宾结构的词,励是磨砺,志是志向,放在一起就是磨砺志向。所以说,励志不是简单的立志,是要像把刀放在石头上磨才能锋利一样,这个磨砺,也不是轻而易举地摩擦一下,而是要下力气的,对刀来说,不仅要把自身的锈磨掉,还要把多余的部分都要毫不留情地磨掉,这简直是一场磨难。所有绚丽的人生都是用艰难磨砺成的,砥砺生命放光华。可见,励志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立志。国人都崇拜的一本书叫《易经》,那里面有一句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一切圣贤伟人无不遵循此道。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立什么样的志的问题,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往今来,凡志士仁人立的都是天下家国之志。李白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白居易有诗曰: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二是励志。有了志向不一定就能成事,《礼记》里说:“玉不琢,不成器。”因为从理想到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志向须在现实的困境中反复历练,不断考验才能变得坚韧弘毅,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实现。所以拿破仑说: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志向。孟子则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描述得如此艰难困苦。我们看看历代圣贤,从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到孔夫子、司马迁、孙中山,直至各行各业的精英,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终成大业,哪一个不是砥砺生命放射出人生的光芒。

三是守志。无论立志还是励志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了人的一生,无论生命之火是绚丽还是暗淡,都将到它熄灭的最后一刻。所以真正的有志者,一方面存矢志不渝之德,另一方面有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之气。像孟子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代有位首辅大臣叫刘吉,他说过: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话说回来,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不管你做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空活百年。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为励志者满足心灵的渴望,有的像心灵鸡汤,营养而鲜美;有的就是萝卜白菜或粗茶淡饭,却是生命之必需。无论直接或间接,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惊喜。徐 潜前 言

谏言,就是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其改正错误的言论。

几千年来,我国古代的贤德之士,无不以古为鉴,从前人的文字中,寻找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智慧。而借鉴前人的智慧反观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又是必要的。要想取得大成功,必须依靠众人的力量,必须接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忠言大多逆耳,却是前进路上的云梯;谄媚固然像蜜糖,稍不留意,却可能成为绊脚石。自古善于纳谏,广开言论者,不仅能完善自身,更能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淮南子·主术训》中有“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的记载。相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朝廷门前曾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的百姓皆尽其言;还设立诽谤之木(也叫谤木、桓表、华表木),让老百姓指出君王的错误。这样一来,国家得治,万邦和睦共处。

当然,有时候直言陈书、犯颜直谏也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在古代,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夏朝史官大臣关龙逢,因忠谏而被夏桀所杀;司马迁曾因直谏被施以宫刑;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建安七才子之一,四岁让梨妇孺皆知,却因傲纵株连全家死在谏言上;名臣魏徵因为大胆直言几次入狱,好在当时的皇帝唐太宗比较开明和仁德,才免得受苦。正所谓“君仁则臣直”,魏徵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足见谏言的意义之深远。

自古谏臣都秉持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不忘自身为官立命的根本准则,即使冒着风险也在所不惜,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有风骨和气节的人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和人文的面貌。

本书遴选中国古代的励志谏言,将谏臣满怀风骨和气节的形象展示给了读者,也让读者看到了其胸怀天下的气度。所选作品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可读性强,皆是前人的智慧之言,方便读者阅读和学习。先秦①皋陶谟(先秦)《尚书》【题 解】

本篇记录了皋陶与禹讨论如何实行德政治理国家的问题。皋陶提出了“慎身”、“知人”、“安民”的主张。主要是:严格地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任人唯贤;安定民心。同时要顺从天意,遵循尊卑等级制度,处理好道德伦常关系。《皋陶谟》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会议记录。读这篇讨论政事而又满是文采的实录,对我们的写作和创作颇有借鉴意义。【原 文】②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

禹曰:“俞,如何?”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

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兜?乎巧言令色孔壬?”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禹曰:“何?”③④⑤

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⑥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⑦“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⑧⑨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⑩“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⑪⑫⑬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⑭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⑮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

禹曰:“俞!乃言厎可绩。”

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注 释】

①皋陶,也称咎繇,是传说中舜至夏初的名臣,掌管刑律狱讼。谟,《说文》:“议谋。”

②弼:辅佐。这里指辅佐君王的臣子。

③栗:战栗。这里是谨慎的意思。

④柔:温和。立:有独立的见解。

⑤直:正直。

⑥彰:彰显,明显。

⑦宣:显示,表现。

⑧事:从事,担任某种职务。

⑨百工:百官。

⑩旷:空旷。这里指虚设。庶官:百官。

⑪叙:秩序。这里指规定人与人的伦常秩序。典:常法。

⑫(chì):同“敕”,告诫。

⑬秩:秩序。这里指规定人的尊卑等级。

⑭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礼服。

⑮懋:勤勉,努力。①洪 范(先秦)《尚书》【题 解】《洪范》篇的纲要,即“洪范九畴”,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九类治国大法出现在四千多年以前,历经一千多年的实践验证,方由史官写就。内容丰富,思想精辟,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有《河图》、《洛书》的美妙传说。相传伏羲观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是为《河图》;大禹治水,洛水出神龟,背有文,其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成《洛书》。据说《洛书》就是本篇“初一曰五行”至“威用六极”六十五字,而夏商周三代传承,到周武王时终于成就此篇。前者《河图》用以预卜人事吉凶,后者《洛书》则成为治国安邦的法典,历代相传,堪称中国文化史中的瑰宝,蕴含着中国传统的真理论和价值观,是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原 文】②③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④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⑤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⑥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⑦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⑧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晰,聪作谋,睿作圣。”“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四、五祀: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⑨极。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⑩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桑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⑪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⑫“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八、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⑬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呖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义用民,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义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

⑭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注 释】

①洪范,就是统治大法。《尚书》中的《洪范》篇,是研究中国古代治国方略的重要典籍。

②武庚:殷纣王的儿子。

③箕子:殷纣王的叔父。

④王:周武王。访:咨询。

⑤鲧:夏禹父亲的名。陻:堵塞。

⑥:败坏。

⑦乂:治,这里指治民。

⑧土爰稼穑:土里可以种植、收获农作物。

⑨茕独:孤独,泛指无依无靠的人。

⑩辜:责怪。

⑪僭忒:越轨作恶,这里指犯上作乱。

⑫卜筮:古时占卜,用龟甲占吉凶叫作卜,用蓍草占吉凶叫作筮。

⑬蕃庑:指草长得茂盛。

⑭考:老。考终命,老而善终。宫之奇谏假道(先秦)《左传》【题 解】

春秋时期,齐桓公建立霸业的同时,晋献公也在忙着对外扩张,他的近邻虢国和虞国,自然而然就成了牺牲品。

公元前655年,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其实想趁虞国不备,先灭虢再灭虞。虞国大夫宫之奇很有远见,识破了晋国的野心,于是力谏虞公不可迷信宗族关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先是分析了形势,接着论情,最后说理,语言简洁贴切,很有说服力。但由于虞公未听良言,终致亡国被俘。【原 文】①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②“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③④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⑤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⑥灭下阳。(以上僖公二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⑦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⑧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⑨。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⑩⑪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⑫‘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⑬⑭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⑮⑯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⑰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归其职贡于王。【注 释】

①晋:姬姓国,侯爵。在今山西省西南部。乘:四匹马,这里用作马的泛称。假道:借路。虞:姬姓国,公爵。虢:姬姓国,公爵。

②宫之奇:虞国的大夫。

③病:削弱。这里指晋曾助虞伐冀,使其受损。

④保:堡垒。这里指修建堡垒。

⑤请罪:问罪。

⑥下阳:虢的故都。

⑦宗:同宗。晋、虞、虢都是姬姓国,属于同一祖先。

⑧卿士:中国古代官名,源于商,执政官。

⑨盟府:古代掌管盟约及其他重要档案的官府。

⑩丰:丰富。

⑪据:保佑。

⑫黍:北方称黄米,色黄,煮熟后有黏性。稷:小米,北方称谷子。黍稷是古代祭祀常用的谷物。馨:香气散布很远。

⑬腊:年终的大祭。

⑭更:再,又。举:出兵。

⑮朔:每月初一。

⑯虢公丑:虢君,名丑。

⑰媵:陪嫁的人或物品。秦穆姬:秦穆公的夫人,晋献公的女儿。晏婴论“和”与“同”(先秦)《左传》【题 解】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范畴。春秋末期,晏婴用形象的比喻对齐景公做了说明。“和”就像佐料的相互调和,像音律之间的配合。“同”就像“以水济水”,像“琴瑟之一专”。晏婴还把这个观点延伸到君臣关系上,批评了梁丘据对君王的一味奉承。本文精辟透彻,具有思辨性。【原 文】①②

齐侯至自田,晏子待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③④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⑤⑥⑦⑧⑨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

⑩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⑪⑫⑬⑭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注 释】

①田:打猎,此处指打猎的地方。

②子犹:齐大夫梁丘据的字。造:到访。

③羹:以肉为主调和五味(醋、酱、盐、梅、菜)做成的带汁食物,也叫和羹。

④醯(xī):醋。醢(hǎi):掺入肉末做成的酱。

⑤(chǎn):用柴火烧煮。

⑥和:味道的调和。

⑦齐:调配比例,使之适中。

⑧济:增加。

⑨泄:减少。

⑩献:进言献策。

⑪三类:《诗经》中的风、雅、颂。

⑫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ruí)宾、夷则、无射六种乐律,分别用来指乐调的高低。

⑬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等音阶。

⑭九歌:歌颂九功之德。九功指水、火、木、金、土、谷、正德、利用、厚生。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先秦)《晋语》【题 解】

晋文公任人唯贤,以德行和才干为原则选择军队将领。赵衰作为其大夫,曾先后推举郤縠、栾枝、先轸、胥臣、先且居、箕郑、胥婴、先都等贤才来辅佐君王,自己却三次推让不当卿、将,得到晋文公的赞赏。晋文公的称霸离不开他对人才的重视。赵衰作为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能一心为国家推举人才,不计较个人名位的思想行为,也是极为可贵的。

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都会重视举贤任能。从本文也可看出,尊重知识和人才,对于国家振兴所起关键性作用。【原 文】①②

文公问元帅于赵衰,对曰:“郤縠可,行年五十矣,守学弥③④惇。夫先王之法志,德义之府也。夫德义,生民之本也。能惇笃者,不忘百姓也。请使郤縠。”公从之。公使赵衰为卿,辞曰:“栾⑤⑥⑦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佐,臣弗若也。”乃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取五鹿,先轸之谋也。郤縠卒,使先轸代⑧之。胥臣佐下军。公使原季为卿,辞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⑨以德纪民,其章大矣,不可废也。”使狐偃为卿,辞曰:“毛之智,⑩贤于臣,其齿又长。毛也不在位,不敢闻命。”乃使狐毛将上军,⑪狐偃佐之。狐毛卒,使赵衰代之,辞曰:“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⑫⑬⑭军也善,军伐有赏,善君有赏,能其官有赏。且居有三赏,不可⑮⑯废也。且臣之伦,箕郑、胥婴、先都在。”乃使先且居将上军。公⑰曰:“赵衰三让。其所让,皆社稷之卫也。废让,是废德也。”以赵衰之故,琍于清原,作五军。使赵衰将新上军,箕郑佐之;胥婴将新下军,先都佐之。子犯卒,蒲城伯请佐,公曰:“夫赵衰三让不失义。让,推贤也。义,广德也。德广贤至,又何患矣。请令衰也从子。”乃使赵衰佐新上军。【注 释】

①元帅:即全军的统帅。

②郤縠:晋国大夫。

③惇:敦厚。

④法志:可供遵循的典籍,指《礼》《乐》《诗》《书》等。

⑤栾枝:晋国大夫。

⑥先轸:晋国大夫。

⑦胥臣:晋国大夫,又名臼季,司空季子。

⑧原季:赵衰,晋文公二年时为原大夫。

⑨毛:即狐毛,狐偃的哥哥,晋国大夫。

⑩齿:指人的年龄。

⑪先且居:即蒲城伯,先轸的儿子。

⑫军伐:军功。伐,功劳。

⑬善君:以道义辅佐君主。

⑭能其官:能够完成本职工作。

⑮伦:同类,同辈。

⑯胥婴、先都:均为晋国大夫。

⑰赵衰三让:指赵衰三次推让不当卿。邹忌讽齐王纳谏(先秦)《齐策》【题 解】

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以身边的小事为例,劝谏齐王要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建议,进而改良政治。齐王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得到了一定成效。全文仅三百余字,但情节完整,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极为丰富。用设喻的方法讲述治国的道理,含蓄委婉,表现了语言的艺术。【原 文】①②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

④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⑤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⑥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⑦谓战胜于朝廷。【注 释】

①邹忌:战国时齐人。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当时一尺约合今七寸。

②昳丽:光艳美丽的样子。

③孰:同“熟”,熟视,仔细。

④谤议:议论、指责别人的过失。市朝:街市和朝廷,代指公共场所。

⑤间进:时不时地有人进谏。

⑥期年:满一年。

⑦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此处指只要政治修明,不需要用兵即可让别国臣服。齐宣王见颜斶(先秦)《齐策》【题 解】

在封建社会,“王者贵”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颜斶却提出“士贵而王者不贵”的响亮观点。全篇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颜斶以史实力证,引经据典,论证了“得士则兴,失士则亡”的道理,也表现了颜斶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人格尊严。【原 文】①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②‘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

③虡痳。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④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人禹之时,诸侯万国。何者,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鄙野,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⑤《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必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⑥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⑦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⑧⑨⑩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⑪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媿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非也?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⑫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⑬,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⑭⑮。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斶知足矣,归真反朴,则终身不辱也。【注 释】

①齐宣王:齐威王之子。颜斶:齐国的隐士。

②柳下季:即柳下惠,春秋时鲁国贤士,原名展禽,“柳下”是他的封邑,死后谥“惠”。垄:坟墓。

③石:古代重量单位。虡:同“簴”,是悬挂钟、磬的架子。

④闾里:民众聚居之地。

⑤《易传》:解说《周易》的论文集。

⑥约:窘迫,困窘。

⑦九佐:尧之九官,传说是舜、契、禹、后稷、夔、倕、伯夷、皋陶和益。

⑧七友:舜之七友,传说是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秦不虚和灵甫。

⑨五丞:禹之五丞,传说是益、稷、皋陶、垂和契。

⑩三辅:商汤的三辅,传说是谊伯、仲伯和咎单。

⑪亟:屡次。

⑫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周公旦:周文王之子,周成王之叔。

⑬太牢:原指牛、羊、猪三种家畜的肉。古代祭祀祖先时用太牢(一牛、一羊、一猪)或少牢(一羊一猪)做供品。

⑭璞:里面蕴藏玉的石头。

⑮形神不全:指表里不一。触龙说赵太后(先秦)《赵策》【题 解】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通过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送幼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阐明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做父母的应当如何真正爱护自己的子女?这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触龙因势利导,入情入理,让人们领略到了语言的艺术,值得借鉴和学习。【原 文】①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②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之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③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④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⑤⑥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⑦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俸,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注 释】

①赵太后:即赵威后,赵惠文王之妻,赵孝成王母。新用事:刚刚掌管国事。

②长安君:赵太后的幼子。封号为长安君。

③踵:脚后跟。

④反:同“返”。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后,除非被废或亡国,否则不能返回娘家。故而赵太后祝祷自己女儿不要回来。

⑤挟:占有。重器:贵重的宝物,指金玉钟鼎等。

⑥膏腴:形容土地肥沃。

⑦山陵崩:讳语,指君主的死亡。尊贤使能章(先秦)《孟子·公孙丑上》【题 解】《孟子》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为“四书”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政治策略和治国思想。

文中孟子提出了五条具体措施,阐明了实行“爱民”政策的作用。说明只有统治者让士、农、商、旅、居民先享受到“爱”的实惠,人民体会到统治者的爱民之心,才能实现国强民富。【原 文】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①②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③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④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 释】

①廛而不征:货物储藏于市中而不征租税。廛:原指古代城市居民一户人居住之地,此处指交易市场的房屋。

②法而不廛:指官方为保证商人利益依法收购长期积压于货栈的货物。

③讥而不征:稽查但不征税。讥,查问。

④氓:指从别处移居来的外来人口。君之视臣如手足章(先秦)《孟子·离娄下》【题 解】

君臣之间的行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行为方式的选择对统治的成败有一定的影响。孟子强调,君主的三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故而劝说齐宣王采取最好的一种。【原 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①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②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③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注 释】

①雠:同“仇”,仇恨、怨恨。

②服:服丧。

③先:派人先去布置。君子有三乐章(先秦)《孟子·尽心上》【题 解】

孟子认为,人的一生,选择怎样的行为方式远比心中所想的重要。行为方式对了,才能收到成效,否则只会适得其反。人就应当有这三种追求,追求也决定着收获,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原 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①②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注 释】

①故:灾难祸患。

②怍:惭愧。民为贵章(先秦)《孟子·尽心下》【题 解】

孟子主张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保障人民权益。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唯独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重要,体现了“民本”思想。【原 文】①②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③牲既成,粢盛既挈,祭祀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注 释】

①社稷:指国家。

②丘民:聚居在一起的民众。

③粢:古代祭祀用的谷物。贵直论(先秦)《吕氏春秋》【题 解】

本文开篇便提出“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的观点,再援引历史中的典型事例加以说明。齐湣王因不听狐援直言,最终导致失败;赵简子因听取烛过的直谏,最终在战场上反转败局,这两个一反一正的例子,也说明了直言的重要作用。【原 文】①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②

能意见齐宣王。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对曰:“意恶能直?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身今得见王,而家宅乎齐,意恶能直?”宣王怒曰:“野士也!”将罪之。能意③④曰:“臣少而好事,长而待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将以彰其所好耶?”王乃舍之。能善者,使谨乎论于主之侧,亦必不阿主。不阿⑤,主之所得岂少哉?此贤主之所求,而不肖主之所恶也。⑥

狐援说齐湣王曰:“殷之鼎陈于周之廷,其社盖于周之屏,其⑦干戚之音在人之游。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⑧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王必勉之!其无使齐之大吕陈之廷,无使太公之社盖之屏,无使齐音充人之游。”齐王不受。狐援出而哭⑨国三日,其辞曰:“先出也,衣纻;后出也,满囹圄。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齐王问吏曰:“哭国之法若何?”吏曰:⑩“斮。”王曰:“行法!”吏陈斧质于东闾,不欲杀之,而欲去之,狐援闻而蹶往过之。吏曰:“哭国之法斮,先生之老欤?昏欤?”狐⑪援曰:“曷为昏哉?”于是乃言曰:“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已不用若言,又斮之东闾,每斮者以吾参夫二子者乎!”狐援非乐斮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哀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也,固嫌于危。此触子之所以去之也,达子之所以死之也。

赵简子攻卫,附郭。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犀蔽屏橹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艴⑫然作色曰:“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袭我,逊去绛七十,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敝之有?”简子乃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之。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注 释】

①枉者:指邪曲之言。见(xiàn):显现。

②能意:齐国人,善直言。

③好事:好直言。

④待:通“持”,保持。

⑤阿:曲从,附会。

⑥狐援:齐国直言之士。齐湣王:齐宣王之子。

⑦干戚之音:指殷朝的宫廷音乐。

⑧大吕:齐国钟名。

⑨衣纻:是用葛草织成的细布。纻是用苎麻织的粗布。

⑩斮(zhuó):斩杀。

⑪鲋:小鱼。鲵:大鱼。

⑫艴(fú)然作色:因生气而脸色大变。贵 公(先秦)《吕氏春秋》【题 解】

本文旨在劝谏君王要以“公”治天下,提出了“公则天下平矣”的观点。规劝君王要任人唯贤,公平公正,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不谋私利。【原 文】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①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②立也,生于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③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天地大也,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④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刀而虫出于户。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注 释】

①上志:古代典籍。

②《鸿范》:又作“洪范”,出自《尚书·周书》。

③伯禽:周公旦长子,为鲁国的始祖。

④大庖:厨艺高超的厨师。豆:祭祀用的笾豆。这里用来指装笾豆的一类食器。汉代《新语·辅政第二》(西汉)陆 贾【题 解】

陆贾(约前240~前170年),西汉政论家。《新语》总共十二个章节,是陆贾写给刘邦看的,陆贾主张“行仁义,法先圣”,以儒家仁义思想治国。《辅政》是第二篇,主要讲了任用贤者和圣人治国的重要性。通过援引历史,说明了施行仁义对于国运长久的作用。【原 文】

夫居高者,自处不可以不安。履危者,任杖不可以不固。自处不安则坠,任杖不固则仆。是以圣人居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乘危履倾,则以贤圣为杖。故高而不坠,危而不仆。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禹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然处高之安,乘克让之敬,德配天地,光被四表,功垂于无穷,名传于不朽。盖自处得其巢,任杖得①其材也。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何哉?所任非也。故杖圣者帝,杖贤者王,杖仁者霸,杖义者强,杖谗者灭,杖贼者亡。故怀刚者久而缺,持柔者久而长,躁疾者为厥速,迟重者为常存,尚勇者为悔近,温厚者行宽舒,怀促急者必有所亏。柔懦者制刚强,小慧者不可以御大,小辩者不可以说众。商贾巧为贩卖之利,而屈为贞良。邪臣好为诈伪,自媚饰非,而不能为公方,藏其端巧,逃其事功。故智者之所短不如愚者之所长,②③文公种米,曾子驾羊。相士不熟,信邪失方。察察者有所不见,恢恢者何所不容?朴直质者近忠,便巧者近亡。君子远荧荧之色,放铮铮之声,绝恬美之味,疏嗌呕之情。天道以大制小,以重颠轻,以小治大,乱度千贞。谗夫似贤,美言似信;听之者惑,观之者冥。故苏秦尊于诸侯,商鞅显于西秦;世无贤智之君,孰能别其形?故尧放兜,仲尼诛少正卯,甘言之所嘉,靡不为之倾;惟尧知其实,仲尼见其情。故干圣王者诛,遏贤君者刑;遭凡王者贵,触乱世者荣。郑儋亡齐而归鲁,齐有九合之名而鲁有乾时之耻。夫据千乘之国而信谗佞之计,未有不亡者也。故诗云“谗人罔极,交乱四国”,众邪合党以回人君,邦危民亡,不亦宜乎?【注 释】

①赵高:秦二世时丞相,曾“指鹿为马”。李斯:字通古,主张“焚书”。

②文公:即晋文公重耳,为春秋五霸之一。

③曾子:曾参,孔子的弟子。昌言·阙题(东汉)仲长统【题 解】

仲长统(179~220年),字公理。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

任曹操尚书令的著名谋臣荀彧,闻仲长统之名,举荐其为尚书郎。本篇提出了“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强调“唯人事之尽耳,无天道之学焉”,强烈反对将自然现象与人间吉凶牵强附会,建议修治者应当修明政治,方可使国运长久。【原 文】①

昔高祖诛秦项而陟天子之位,光武讨篡臣而复已亡之汉,皆受命之圣主也;萧、曹、丙、魏、平、勃、霍光之等,夷诸吕,尊大宗,②废昌邑而立孝宣,经纬国家,镇安社稷,一代之臣也。二主数子之所以震威四海,布德生民,建功立业,流名百世者,唯人事之尽耳,无天道之学焉。然则王天下作大臣者,不待于知天道矣。所贵乎用天之道者,则指星辰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其大略也,吉凶之祥,又何取焉!故知天道而无人事者,是巫医卜祝之伍,下愚不齿之民也;信天道而背人事者,是昏乱迷惑之主,覆国亡家之臣也。

问者曰:“治天下者壹之于人事,抑亦有取诸天道也?”曰:“所取于天道者谓四时之宜也,所壹于人事者谓治乱之事也。”“《周礼》之冯相保章,其无所用耶?”曰:“大备于天人之道耳,是非治天下之本也,是非理生民之要也。”

曰:“然则本与要奚所存耶?”曰:“王者官人无私,唯贤是亲,勤恤政事,屡省功臣,赏锡期于功劳,刑罚归乎罪恶,政平民安,各得其所,则天地将自从我而正矣,休祥将自应我而集矣,恶物将自舍我而亡矣,求其不然,乃不可得也。王者所官者,非亲属则宠幸也,所爱者,非美色则巧佞也,以同异为善恶,以喜怒为赏罚,取乎丽女,怠乎万几,黎民冤枉类残贼,虽五方之兆不失四时之礼,断狱之政不③违冬日之期,蓍龟积于庙门之中,牺牲群于丽碑之间,冯相坐台上而不下,祝史伏坛旁而不去,犹无益于败亡也。”

从此言之,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故审我己善而不复恃乎天道,上也;疑我未善,引天道以自济者,其次也;不求诸己而求诸天者,下愚之主也。令夫王者诚忠心于自省,专思虑于治道,自省无愆,治道不谬,则彼嘉物之生,休祥之来,是我汲井而水出,爨灶而火燃者耳,何足以为贺者耶!故欢于报应,喜于珍祥,是劣者之私情,未可谓大上之公德也。【注 释】

①陟:登。

②经纬:谋划大事,指人很有才能。

③蓍:即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古代用它的茎占卜。隋代请劝学行礼表(隋)柳 昂【题 解】

柳昂,字千里,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他历职清显,官声卓著,朝廷很看重他,百姓也敬重他。

这篇呈给隋文帝的奏章,写于柳昂任潞判时,当时隋朝已趋安定,作者认为这是强化风俗教化,推行劝学行礼的好时机。本文的主题是教育,推行之后对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原 文】

臣闻帝王受命,建学制礼,故能移既往之风,成惟新之俗。自魏①道将谢,分割九区,关右、山东,久为战国,各逞权诈,俱殉干戈,②赋役繁重,刑政严急。盖救焚拯溺,无暇从容,非朝野之愿,以至于此。晚世因循,遂成希慕,俗化浇敝,流宕忘反。自非天然上哲,挺生于时,则儒雅之道,经礼之制,衣冠民庶,莫肯用心。世事所以③未清,轨物由兹而坏。④

伏惟陛下禀灵上帝,受命昊天,合三阳之期,膺千祀之运。往⑤者周室颓毁,区宇沸腾,圣策风行,神谋电发,端坐廊庙,荡涤万方,俯顺幽明,君临四海。择万古之典,无善不为;改百王之弊,无恶不尽。至若因情缘义,为其节文,故以三百三千,事高前代。然下土黎献,尚未尽行。臣谬蒙奖策,从政藩部,人庶轨仪,实见多阙,儒风以坠,礼教犹微,是知百姓之心,未能顿变。仰惟深思远虑,情⑥念下民,渐被以俭,使至于道。臣恐业淹事缓,动延年世。若行礼劝学,道教相催,必当靡然向风,不远而就。家知礼节,人识义方,⑦比屋可封,辄谓非远。【注 释】

①魏道将谢:指北魏国势渐衰。

②救焚拯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中。

③轨物:礼仪制度。

④伏惟:敬词。三阳之期:指春季。

⑤廊庙:朝廷。

⑥渐被以俭:将施行节俭的范围扩大。

⑦义方:做事时应遵守的规矩。比屋可封:每家每户都具有受禄封爵的资格。请革文华疏(隋)李 谔【题 解】

李谔(生卒年不详),字士恢,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好学善文,在北齐,任中书舍人,在北周,任天官都上士。及至隋朝,历任比部侍郎,考功侍郎,治书侍御史,通州刺史等职,逝于任上。

本文作者倡导史家的“实录”精神,反对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章,充分肯定了魏晋以前、“古先哲王”时代的文章诗赋。针对这些问题,他建议隋文帝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复兴先秦文章的传统。【原 文】

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①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民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和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②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③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④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⑤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濬,未窥六甲,先制五言。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⑥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参厕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⑦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⑧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如闻外州远县,仍踵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⑨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注 释】

①五教:指五种道德规范: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②诔(lěi):古代用以表彰死者生前的品行并哀悼的文章体裁,只用于上对下。

③魏之三祖:指三国时期魏太祖曹操,魏世祖曹丕、魏烈祖曹植。

④江左齐、梁:南北朝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齐国、梁国。

⑤总濬(guàn):“总角”,代指童年时期。

⑥参厕缨冕:入仕当官。缨冕:官员服饰,此处代指官员。

⑦泗州:今江苏宿迁县东南。

⑧坟集:传说中我国最古老的书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⑨宪司:御史台,专掌纠察弹劾。谏文帝亲裁细务疏(隋)柳 彧【题 解】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西南)人。他刚正不阿,曾多次上谏奏事,多被采纳。

隋文帝即位后,勤于政事,事必躬亲,柳彧于是上书劝他应当以大事为重,不必事事都亲自过问,这样既益身体,又益于国家。文帝听后,称赞了他。【原 文】

臣闻,自古圣帝,莫过唐、虞,象地则天,布政施化,不为丛脞,①是谓钦明。语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故知人君出令,诫在烦②数。是以舜任五臣,尧咨四岳,设官分职,各有司存,垂拱无为,③天下以治,所谓劳于求贤,逸于任使。又云:“天子穆穆,诸侯皇④皇。”此言君臣上下,体裁有别。比见四海一家,万机务广,事无⑤大小,咸关圣听。陛下留心治道,无惮疲劳;亦由群官惧罪,不能⑥自决,取判天旨。闻奏过多,乃至营造细小之事,出给轻微之物,一日之内,酬答百司;至乃日旰忘食,夜分未寝,动以文簿,忧劳圣⑦⑧躬。伏愿思臣至言,少减烦务,以怡神为意,以养性为怀,思武王安乐之义,念文王勤忧之理。若其经国大事,非臣下裁断者,伏愿详决。自馀细务,责成所司,则圣体尽无疆之寿,臣下蒙覆育之赐也⑨。【注 释】

①象:模仿。丛脞(cuǒ):支离破碎。钦:敬佩。

②烦数:烦琐而细密。

③五臣:古代虞舜辖下的五位名臣:禹、稷、契、皋陶、伯益。四岳:唐尧的四个臣子。司:掌管。“垂拱无为”,指不必操心费神的无所作为,意即无为而治的功效。

④穆穆:庄严肃穆的样子,皇皇:形容盛大的样子。

⑤比:时间副词,近来。圣:即国君。

⑥天旨:天子的旨意。

⑦日旰(gàn):天色已晚。圣躬:国君的身体。

⑧少减:减少。

⑨若:假如,如果。覆育:抚育。上炀帝书陈成败(隋)王 义【题 解】

王义,道州(治所为今湖南道县)人。侍奉隋炀帝的宦官。

这篇奏书直陈事实,公然指斥炀帝的暴政,暴露了统治者的残暴罪行。王义上书后,因炀帝不听谏劝而自刎,可谓是以死直谏的一个典型代表。【原 文】①

臣本南楚卑薄之地,逢圣明为治之时,不爱此身,愿从人贡。臣本侏儒,性尤蒙滞,出入左右,积存岁华,浓被圣私,皆逾素望,②侍从乘舆,周旋台阁。臣虽至鄙,酷好穷经,颇知善恶之本源,少识兴亡之所以,还往民间,周知利害,深蒙顾问,方敢敷陈。自陛下嗣守元符,体临大器,圣神独断,谏谋莫从,独发睿谋,不容人献。③大兴西苑,两至辽东。龙舟逾于万艘,宫阙遍于天下。兵甲常役百万,士民穷乎山谷。征辽东者百不存十,殁葬者十未有一。帑藏全虚,谷粟涌贵,乘舆竟往,行幸无时,兵人侍从,常逾万人,遂令四方失④望,天下为墟。方今有家之材,存者可数,子弟死于兵役,老弱困⑤⑥于蓬蒿。兵尸如岳,饿莩盈郊,狗彘厌人之肉,鸢鱼食人之馀。臭闻千里,骨积高原,膏血草野,狐犬尽肥。阴风无人之墟,鬼哭寒草之下,目断平野,千里无烟。万民剥落,莫保朝昏,父遗幼子,妻号故夫,孤苦何多,饥荒尤甚,乱离方始,生死孰知?人主爱人,一何如此!陛下恒性毅然,孰敢上谏?或有鲠言,又令赐死,臣下相顾,⑦⑧钳结自全。龙逢复生,安敢议奏?左右近臣,阿谀顺旨,近合帝意,造作拒谏,皆出此途,乃逢富贵,陛下恶过,从何得闻?方今又败辽师,再幸东土,社稷危于春雪,干戈遍于四方,生民已入涂炭,官吏犹未敢言。陛下自惟,若何为计?陛下欲幸永嘉,坐延岁月,神武威严,一何销铄!陛下欲兴师,则兵吏不顺;欲行幸,则侍卫莫从,敌当此时,如何自处?陛下虽欲发愤修德,特加爱民,圣慈虽切救时,天下不可复得。大势已去,时不再来,巨厦之崩,一木不能支,洪河已决,掬壤不能救。臣本远人,不知忌讳,事忽至此,安敢不言?臣今不死,后必死兵,敢献此书,延颈待尽。【注 释】

①人贡:古代人自阉,入宫为宦侍。

②侏儒:矮小的人。台阁:官府。

③嗣:继承。元符:指皇位。大器:指皇帝的权威。大兴西苑: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在西郊修建大花园。两至辽东:隋炀帝两次渡过辽河攻打高丽。

④帑(tǎng)藏:国库。墟:荒废之地。

⑤蓬蒿:指田舍农家。

⑥饿莩:饿死之人的尸体。

⑦鲠言:有话直说。钳结:闭口不言。

⑧龙逢:关龙逢,夏代贤臣,因强谏而被桀处死。唐代谏太宗十思疏(唐)魏 徵【题 解】

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巨鹿(今河北邢台晋县)人。是唐代著名政治家,以直谏敢言而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历任谏议大夫、秘书监、侍中等职。

本篇是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疏,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认为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方可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全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开题,再进行推理,进而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十句,构成排比,气势磅礴,引人深思。【原 文】①②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③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④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⑤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⑥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⑦⑧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注 释】

①长:生长。固:使稳固。

②浚:疏通。

③神器:此指帝位、王权。

④殷忧:忧虑重重。

⑤董:监督。

⑥三驱:出自《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时对猎物包围三面,留下一面让其逃生,以示好生之德。

⑦滥刑:滥用刑法惩罚人。

⑧简:选拔。

⑨百司:百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