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美国:我们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12:44:42

点击下载

作者:戴铭康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留学美国:我们的故事

留学美国:我们的故事试读:

前言

戴铭康

这本书是“留学北美的故事”征文选集。这次征文从2010年10月起经过半年的酝酿,由我做义工的留美同学会、美国白领俱乐部、美中上海友好协会,于2011年4月至9月主办,其间要感谢全美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和中国央视网华人频道的支持。自征文举办以来,收到无数来自全美各地及加拿大的征文。

曾有一些朋友问:“为什么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傻地去做这很艰难而赔本的工作?”带有一点理想主义的答案很简单:为留学提供一点参考,为中国留学史留下一些篇章。可是说来话长……留学,中国出现不断高涨的“热潮”

记得1986年起,我在大学教书之余,兼任《演讲与社交》(后来改名为《青年社交》)杂志社的记者。这本新创办的杂志专门撰写社会上的新动态、新事物,算是在中国“文革”后较早出现的软性青年杂志,很畅销。在我撰写的文章中,以写“出国热”影响最大,影响大到我自己后来也留学美国,还在美国意外地接到过一个难忘的电话。

1994年,我在美国的《世界日报》旧金山社任采访记者。一天接到一位“不速之客”的电话,一上来就问:“你是戴铭康吗?你知道我是谁?”

听着电话里传来的没头没脑的问题,我说:“我是。你是?”“我是王道一。你还记得吗?”“哦,记得,初中同学。”那时我们都在上海延安中学上学,下课后一起回家。他很优秀,和我同年级,却不同班。“我在纽约的邮局工作,找到你的姓名,就知道一定是你。”没等我搭话,王道一又在电话中给我出难题,“你知道我是怎么到美国来的?”“这?”“我到美国和你有关。”“是吗?”天啊,初中毕业后,应该有快三十年没有见面,怎么和我有关?我感到奇怪。“你还记得你在《青年社交》上写的那篇《出国热》吗?我就是照你上面写的一步一步地做,才出国的。我打电话是要谢谢你!”

真没想到,我的文章居然有如此影响力,不,应该说,是“出国热”这个主题的魅力。这通电话让出国留学的主题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近年来,“出国热”一直在升温。2011年11月14日,美国国务院教育及文化事务局(BECA)和国际教育协会(IIE)公布的报告指出,2010至2011年度在美国各大专院校就读的国际学生,创下773277人的新纪录。其中排名第一的是中国大陆来的留学生,有158000名,比前一年增加了22%。台湾地区的留学生人数排名第五。“中国教育线上”在北京发表的“2011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指出,2008年起,中国留学生人数连续四年以每年20%以上的幅度增长。2010年的留学生人数已比2007年倍增。2011年出国留学人数近33万(约一半留学美国),由此带动的“留学经济”可望超过人民币600亿元(约94亿美元)。

相比前一波2002年前后的留学潮,这波留学潮呈现两大特点:一、留学生人数增幅惊人;二、18岁以下的小留学生人数增加,出国读高中蔚然成风。——留学热潮逐渐成为一道越来越宽广的洪流。但可惜的是,留学文学却没有成比例地成长和繁荣!留学,当代中国的一大情结

2011年9月,又一个难忘的电话,也是从美东打来。一个素未谋面的朋友打电话给“留学北美的故事”征文办公室,问有没有收到他的征文,又问了一些征文的情况。当他得知,12年前,我曾发起“中国知青洋插队”的征文活动,就问我还记不记得他。

虽然以前从未通过电话,虽然我只在照片上见过他,我却记得他——潘为湘——我第一次发起征文的获奖者之一,他的获奖作品是《通往成功的荆棘之路》。他曾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班,从事国际贸易,现在又兼做留学美国的服务。潘先生的电话令我走入回忆。

1998年,我担任美国中国知青联谊会的创会会长。这一年,我们举办了很多有影响的活动。至今有人说那阵子“真是轰轰烈烈”。像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举办的“虎年护虎国际研讨会”,全球保护老虎的主要组织都来了;得到美国国家动物园协会的支持,在旧金山动物园举办有6千多人参加的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园游会;举办包括万人签名等等的多项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大赛;纪念上山下乡的“难忘春秋30年”连演三场,其中一场连站票都卖完;为中国华东地区特大水灾赈灾募捐两万多美元……一个接一个大型活动,足够写厚厚一本书。

发起“中国知青洋插队”征文比赛是其中的活动之一,由《世界周刊》支持。评委包括原香港《大公报》总编辑、作家罗孚,多次荣获文学大奖的著名作家严歌苓,台湾80年代写意派散文的代表作家喻丽清,曾任中国福建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本书的特邀主编、诗人王性初等等。

先是《世界周刊》登载了部分获奖作品,一时洛阳纸贵,造成轰动。接连几个星期天,我到一些售报点去“私行察访”,看到夹送《世界周刊》的《世界日报》销售一空。甚至有家长对孩子耳提面命:“这写的是你老爸老妈的故事,写得好极了,回家我讲给你听。你好好学中文,以后可以自己读。”

同时,我收到来自美加各地,甚至是中国大陆知青的各种各样的来信。——《世界日报》为中国大陆读者提供了征文平台,大陆的读者大大增加。那时在北加州的调查惊人地发现,来自台湾地区的《世界日报》,中国大陆读者竟占了一半。

后来,我将征文选编成书的时候,曾征集书名,一时未找到可用的。无奈之际,自己拍脑袋想题目,还学贾岛“推敲”,在“寻梦北美”、“北美寻梦”两个题目间反复考虑。突然“省悟”,我们是排除万难主动到北美“寻梦”的,当然是“寻梦”在前,于是定题“寻梦北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之后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国际书展,并举行“洋插队研讨会”。再后来,中国名校的教授要研究洋插队,就找到我,以这些纪实文学作为资料。

潘为湘先生在电话中说我先后发起的两次征文,挑起了中国人两个“热门”的时代情结:一个是“知青情结”,另一个是“留学情结”。他还问我,接下来会挑起什么情结?说得我诚惶诚恐。

我自1989年留学美国。那时,很多留学生是“文革”年代的知青。留学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知青情结,又是留学情结,这两种情结纠集在一起,其中的知青情结更强些。这一时期的留学有“文革”造成的两大后遗症:一是学生出国留学时年龄偏大,像“老三届”都奔40岁了。二是自费留学生的学费靠自己打工赚,即使有公费资助或有奖学金,往往也需要打工补贴,所以留学变成“洋插队”。

我们这一代成了当代中国留学的拓荒人。插队的地点不再是中国的某省某县,而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同学间还相互访问做客,美国的跑到欧洲、欧洲的跑到日本……出现了中国留学生国际“大串连”。

感谢《世界日报》当年的赞助和支持,当时的我凭着一股热情发起了“中国知青洋插队”征文活动,获得广泛响应。那是1998年。可惜,当时参加征文的全是中国大陆赴美国和加拿大“洋插队”的留学生,没有台湾地区留学生同胞参加。那时,台湾地区经济已经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中国大陆还处在“万元户”的低级致富阶段。经济上的差距、政治上的歧见,加上两岸多年的不往来,造成两岸留学生交流的障碍。台湾没有什么插队落户,一些台湾同胞对知青的概念还停留在“十万知青十万军”的抗日战争年代。那时,台湾赴美的留学生,很少懂“洋插队”是什么意思。

知青情结、留学情结,包含了高尚的情操、美好的信念、异国生活艰苦的磨炼、刻骨铭心的回忆和巨大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两种情结,使得很多留学生有了国际观,而且到了国外变得特别爱国,因为我们深感只有中国强大了,海外华人的腰杆才能硬起来。正是这两种情结,潘为湘先生主动要把本次征文结集成书的事包下来,即使亏本也在所不惜。他公开发邮件给大家,说即使不获奖他也同样会赞助出书,令我颇为感动。可是,他是有功力的。他的作品被5位评审不约而同地看好,排在铜奖的最前列,和银奖仅一步之遥。

其间,我并不因为没有人愿意赞助而放弃正式出版。终于,我们的征文集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青睐。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俞立中校长的推介,感谢出版社王焰社长的支持!华东师大出版社教心分社彭呈军社长的肺腑之言令人感动——他说:“现在有些书编辑后,很快就忘了。可是出版这本书,虽不会赚什么钱,五年后我还会记得。”留学,中国改革开放史的重要章节

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对中国的教育、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可是,中国的留学史料是零星的、中断的。1847年,布朗牧师带领容闳、黄宽、黄胜三人赴美留学,至今已经165年。其间,从1872年起的“中国幼童留美运动”到现在的留学高潮;从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到民国年间兴起的实业救国;从1949年后归国留学生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遭遇到现在大规模招聘留学生回国创业;从建造铁路的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到诗人闻一多;从留学日本的鲁迅到留学美国的孙中山;从台湾地区的连战、宋楚瑜、陈履安、钱复、马英九到中国大陆当今的海归派……多少留学的重大事件,多少留学的历史人物,而至今没有系统的中国留学史研究。研究的基础是真实的史料,可惜的是留下的留学史料不多,特别是普通留学生的资料保存更少。如果过去的已经难以弥补,那么现在不能再坐失良机。

而今,我留学美国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洋插队”留学时代已成为历史。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起飞,富人和中产阶级涌现了,真正的留学时代开始,单纯留学的情结加重了。留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基本上由家庭提供。这种“留学热”一波接一波,不断高涨。留学征文的历史条件成熟了。于是,我在“‘留学北美的故事’征文启事”开头写下:“让我们一起用热情来照亮这段难忘的留学史。”

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不再全是中国大陆的留学生,约三分之一是台湾地区留学生的投稿,其中有几位七八十岁的老留学生,十分感人。两岸的新老留学生走到一起,以征文会友。荣获本次征文金奖的谭吴保仁、写了两篇《我的留学生涯》的程阳灿、常在《世界日报》“家园版”发表文章的方醒、和我通了多次电话和电邮的蔡老师、《忆南卡》的作者陈碧玉、把征文改了抄得十分工整寄来的李树人、主动表示愿意为本书做美编的卢惠娟……还有多位和我在电话中商讨过征文修改的朋友,他们都来自台湾地区。

可喜的是还有不少年轻留学生来参加征文活动。来自中国上海的蔡杰琰(Jimmy Cai)20岁还不到,是这次征文比赛中最年轻的参加者,目前在纽约的一所大学读本科,他用英文写了征文寄来。他表示,他参加征文希望能获奖,用奖金来补贴学费。对于这位非富有家庭的孩子,我们特别筹了一点奖学金给他,算是征文活动的“外一章”。而来自台湾地区的黄美惠在纽约的一所大学读硕士才一年,她在征文中写了她留学的感受。我们通电话谈征文修改时,她告诉我,她是高雄附近乡下的穷孩子,为出国留学不折不挠,虽然不像范进中举那般熬到老眼昏花,却也在两年中参加了8次和出国有关的考试,考得头昏脑涨,终于向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到留学贷款。这或许可以入选吉尼斯纪录了。

现在,留学文学的数量和质量还处于起步阶段。也没有系统的资料显示,有多少人在专门研究当代中国的留学史,尤其是包括两岸四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留学史。目前所能看到的仅仅是少而零碎的文献。留学史要系统地成为中国史学研究中的专题,还有一段路要走。这当然要涉及中国的留学政策及相关的研究。

当代中国的留学政策,总体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开放。从公派到开放自费留学,从自费留学生出国只能在中国人民银行兑换数十美元到而今留学生有足够的外汇用来留学,其间走过了艰辛之路。而且留学生也对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招聘人才、网罗新技术的中国各地代表团多不胜数,一批又一批。这对中国的留学潮的高涨更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各地的高科技园区,有很多海归的留学生。也有很多留学生回国后,承担重要的政府工作。这些都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研究中国的留学史,也要涉及美国的相关政策。美国对中国留学生往往采取比较功利的态度,早年更带有歧视的成分。这次获奖征文中的《走过苦难圆美梦》,描写早年台湾地区的留学生,在美国不准“陪读”政策的限制下,新婚夫妻一别十年,受尽不人道的相思之苦。——这是美国排华法的余波。我出国留学时,美国领事在签证上把关过严,很多留学生过不了这一关。而现在为了用留学生的学费弥补美国教育经费的不足,签证通过率变得空前之高。发展高科技需要大量的外国科技人才时,美国政府又推出H1B签证,一再扩大引进。一位北京大学校友会的负责人表示,保守估计,目前在硅谷,来自清华的留学生至少有4000多,有的几乎一个班级的同学都来了,来自北京大学的留学生至少有3000多。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中国留学生成为工程师的主力之一。在美国硅谷发起“留学北美的故事”征文,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这次“留学北美的故事”征文是一次纪实文学的丰收、留学文学的丰收。《我的留学生涯》、《留学美国散记》、《忆南卡》、《食宿困难和警车伺候》等,都是写艰辛的留学生活。《墓地小工“博士后”》、《一条红绳子的故事》、《一个吃货的留学生涯》、《我的那辆车》和《我的那只船》、《堕入美国学校的“粉色陷阱”》则从不同的角度撰写留学生活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件事。《走过苦难圆美梦》、《美国,我不想打官司》、《边境八日搏命游》、《我的创业情结》、《屋影人踪》、《闯荡千里学推销》等,都写的是在美国的创业历程。《忆猴哥》则写了一位留学生不幸遇难的悲剧。《“小不点”的旋律》、《航行,驰向更远、更远……》、《难解之题》是写第二代的留学生(“留二代”)。还有一些征文以丰富的内容,多方位展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在令人感动之际,使人有所深思,有所收获,为中国留学史留下可贵的实例。

感人的是,很多参加征文活动的留学生或家属,对征文改了又改,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走过苦难圆美梦》的作者谭吴保仁女士改的次数最多,在征文定稿前,至少改了五稿。《“小不点”的旋律》的作者单基荣也三易其稿。《食宿困难和警车伺候》的作者杨继良,也对文章作了很多补充,两次投稿。《我的世界——我们母女的美国魂》的作者韦薇,在截稿前两次寄来补充文稿。很多征文和奖状其实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

更感人的是,征文评奖后,哪怕没有拿到获金,甚至没有获奖,为了把留学北美的故事结集出版,作者们对征文的修改又掀起新一波的高潮。徐秋月先后两次寄来她修改的《何乐而不为》。苏东波、蔡老师、李树人、徐晓图、黄美惠都把他们的征文作了大量的改动,态度之认真,不亚于修史书。韦薇更把修改完稿的时间拖至2012年2月底。郑泓“越挫越勇”,不但修改原稿,还把标题改为《美国,我不想打官司》,更是道出作为新移民的留学生之人生和苦痛。是他们提升自我,也提升了这本书的品质。还有很多幕后的故事尚未被发掘,还有很多为征文和出书的故事难以一一枚举。留学,中国还处于“起始”的阶段

目前,在中国大陆,很多人尚缺乏留学的常识,需要形形色色的留学中介机构提供服务,这种“盛况”远远不是日本、中国台湾等地所能相比的,更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感到不可思议的。应该公平地说,很多出国留学的中介机构,提供了很好的出国留学服务,为推动中国的留学发展功不可没。但也有些留学中介,混水摸鱼,借机牟利。2011年10月20日美国华文《世界日报》头版头条的报道,醒目的大标题是“美校勾结经纪,骗招中国学生”。一些中国学生被骗到偏远的教学品质欠佳的私立学校,大学、中学都有,甚至荒唐到了一个班级中的大多数是中国学生。这种在中国学生堆中的“留学”,不但英语难以进步,对美国文化更是难以了解和学习。

有些出国留学中介公司通过过分的“包妆”(包装+化妆),为留学生“画皮”的做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美国名校识穿,出现了美国高校“两难”的局面。《世界日报》2011年11月4日的A4版头条,以“中国留学生涌至,美国大学两难”为题的报道,副标题是:“中产阶级学费无虞,留学生三年增加两倍,财源滚滚但造假频频”。报道中的小标题更能突出问题的重点:“论文捉刀,托福枪手代考”,“英语有限,很难跟上课程”,“中介舞弊,提供配套服务”。一批“山寨版”的留学生就这样出现了,花了很大的代价量身打造,素质却没有提高,结果是花钱到美国“留级”、“流学”,而不是“留学”。

2011年11月3日的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上发表了中国北京大学附中校长助理的文章,指出,许多SAT考分很高的留学生,到美国后,就龟缩在图书馆或教室后排,只交中国朋友,不参加体育运动或派对,成天想念中国,对美国毫无兴趣,留学只是为了得到美国学位,而美国大学也想要他们的钱。结果双方都受伤。文章呼吁,美国大学招收中国学生时,不能只用硬数据(标准化考试分数)来衡量而在“软技能”(Soft Skills)上打折扣。硬数据或许可以判断他们在中国是否是好学生,而“软技能”却将决定他们能否在美国校园获得成功。

不知这份美国报纸是为了凸显中国学生“软技能”欠缺的问题,还是暗讽这位校长助理的无知。因为,美国名牌大学招生,像常春藤盟校从早年起就必看“软技能”,很看重领导和活动能力及团队精神,很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特长、社会活动、工作经历、做义工等资历和表现。一位征文作者的儿子在证券公司工作几年,业务表现出色,又去名牌商学院深造。他还未毕业,著名证券公司已来“挖角”,中国农业银行在美国上市的大案子都交给他来做。公司发给他的年终奖金数以百万计。问题是:目前的中国很难弄清有多少学生有“软技能”可看。一些中介公司让留学生演“软技能”的“真假猴王”,美国名校又怎么能知道有多少中国留学生被“包妆”?

因此,本次征文也是顺应中国留学潮高涨的需求,为越来越多的留学新人,提供一点实实在在的借鉴。这种经验分两个方面:一种是纪实的留学故事;另一种是留学指南式的描述和举例。《留学可以改变人生——献给准备留学的中国青年》、《准备、创新、回馈——我的留学感悟》、《我在留学美国期间所得到的启示》等等获奖征文,叙述留学美国的方法和重要性。《进入美国名校的“直通车”》和《“富二代”留学美国》等更是热腾腾现炒现卖的新鲜资讯,是我采访了二十多位留学生及家长和相关人士后撰写的。这可以让本书从更新、更多角度反映当今留学北美的状况,增加参考价值和可读性。如果这本书对中国留学生有所启示,有一些良好的借鉴作用,那样的功德无量,正是本书的目的之一!留学,经历“脱胎换骨”的成长

我留学的那个年代流行一句话:“如果你爱他,送他到美国去留学;如果你恨他,也送他到美国去留学。”因为留学是在异国文化、陌生环境中,独立奋斗和挣扎的“水深火热”的考验。早年的留学,全靠自己,如同不管水深水浅就跳下去。

现在,后半句不见了,至少绝大部分留学生的留学费用有了保障。出国留学都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前程,如唐三藏西天取经般,把经历了语言、学业、文化、生活上的种种磨难,看作成长的过程,多多少少带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意味。征文中这样的描述不少。这成长中的“共性”是:身在异乡他国的中国游子,望着比中国圆的美国月亮,产生的思乡之苦及对中国的种种深情。可能来自台湾地区的留学生的那份乡情更重。那是双重的乡情,不但对台湾,还有对祖国大陆祖籍地的思念。

征文铜奖获得者谢明诚先生在给征文办公室的电邮中写道:“我们的父母在1949年从大陆迁徙到台湾。我们在台湾出生,成为在台湾的内地人。然后我们再由台湾迁徙到北美洲落户、繁衍。我们只知道在大陆定有亲戚,但因为父母早逝而无从着手。我们的孩子们就是我们的亲戚,但我们的孩子们与我们只是同种而不同文。异乡已成家乡,故乡在水一方;儿孙融入北美,乡情日久天长。”道出台湾“内地”留学生在颠簸人生中的乡情,那决非“一枚小小的邮票”能传递。

谢先生电邮中还写道:“谢谢(征文活动)提供平台,记录下个人从未告诉过子女们(都是华裔美人)的关于我自己的故事。待退休后,将会再把用中文写下的故事翻译成英文,传给后人。旅美数十年,是身为中国人的孩子,美国人的父母和祖父母及外祖父母,但又往往不知该从何向孩子们说起我们自己的故事。留学时期,只是大时代里的一小部分,但是最有希望的一部分。”像谢先生这样,怀着浓浓的深情,憋了一肚子留学故事的人不少。而这次征文只是抛砖引玉,只是开头,就像中国的留学大潮,还只是刚开始涌现高潮。

这些征文中还有意无意提出了一个留学心理建设的问题,须在留学前培养,要在留学中加强。这是目前非常需要的。可是,很多留学生都缺乏这方面的准备,因此留学的适应过程比较长,留学中的磨难增加。这些,我将在专门的文章中加以阐述。

两个情结,两次征文。谢谢所有为征文和这本书的出版作出奉献的人。特别感谢在全美和加拿大发行的《世界周刊》再次接连刊出“征文启事”,并于2012年1月1日起,在“岁月忆往”栏目连续刊登部分获奖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事隔十多年,这次我在邀请评审委员的时候,很遗憾的是罗孚老已离我们而去,严歌苓的作品被张艺谋拍成《金陵十三钗》,她在中国也无法拨冗为我们助阵。

感谢中国大陆旅美诗人王性初、台湾地区旅美作家喻丽清,依然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评审。感谢王性初依然担任本书的特邀主编。感谢香港旅美作家吴瑞卿,虽然她受美国一家由国务院赞助的基金会委托,必须在评审时期两次前往中国做翻译,却硬是挤时间为征文一一写了评语,令人感动。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李振潼教授(现退休旅居美国)和长城电视的CEO林志强,他们为本次评审带来了新的气象。除了由衷的感谢,我对评委们专业、认真、公正而没有受到“污染”的“史家风范”深表敬佩!这本征文集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中国留学史的一部分。

在此,我把电邮留给读者:cashfa.dai@gmail.com。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和支持,一起来推动留学文学的发展。我和我的伙伴还有一个“目标”,希望以此为起点,引起有识之士的共鸣,拍一批关于海外留学生的纪录片和电视剧,更多、更广地记录中国当代的留学史。2012年元旦初稿2012年春节修改于美国硅谷

留学经验篇

1.进入美国名校的“直通车” 戴铭康2.留学可以改变人生——献给准备留学的中国青年 潘为湘3.我在留学美国期间所得到的启示 谢明诚4.准备、创新、回馈——我的留学感悟 王自勉1进入美国名校的“直通车”戴铭康

如果成绩不够好,如果留学费用有点紧,

还是想留学美国,甚至要进入美国名校。

怎么办?

这里采访了二十多位留美学生和家长。

他们,或者成绩不顶尖,或者学费不足,

可是他们已踩出一条通向美国大学之路,

甚至进入哈佛、斯坦福、柏克莱等名校。

他们实践和见证了这留学美国的捷径。

他们说这是进入美国名校的“直通车”。

这是什么学校?是“野鸡”大学吗?

不,这是美国政府办的公立两年制大学。

其好处之多,令人难以置信,

甚至让你高二“直升”美国大学……

你知道吗?

美国四年制大学近一半学生来自公立的社区大学。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曾就读加州两年制公立的西方学院,

加州前任州长施瓦辛格曾就读加州的圣莫妮卡社区学院。

你呢?

这里有一些真实的故事。一社区大学有“三低”

是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了!Paul Li(文中所有学生姓名都是化名)和Mark Xu是同班同学,都是新移民的孩子,成绩都在中上、上下之间游走,高中毕业后都被加州州立大学的一所分校录取。他俩站在同一起跑点,却有两条不同的升学之路:Paul认为州立大学并不是他的理想,决定先读社区大学,再转学术性的加州大学系统,那全是全美排名前100的名校,其中柏克莱加州大学排名约第20,洛杉矶加州大学排名约第25,戴维斯加州大学排名约第35……Paul的父母很开明,尊重孩子的决定。Paul又劝说Mark也和他一起进入社区大学。可是,Mark的家长认为社区大学两年制,不如直接进四年制大学好听。于是,Mark进入四年制的州立大学。

美国大学,前两年大多是基础课程。结果,Paul在社区大学的成绩是全A。两年后顺利转入著名的柏克莱加州大学。加大毕业后,又考入名牌商学院,毕业后成功进入华尔街的证券公司。而Mark在州立大学成绩平平,毕业后,没有继续深造,一直在旅行社当导游,工作不稳定,淡季的时候收入很低。Mark和他的父母省悟,当初真不该小看社区大学,错过了一条直升名校的捷径,结果相差很大。

Paul透露,能让学生后来居上的社区大学,是进入名校的“直通车”。因为社区大学有“三低”。

第一,社区大学学费低,几乎是州大的四分之一,比起一年学费5万、6万美元的私立学校更是低得多。省钱就是省时省事,Paul不必为了学杂费而打工。他可以把时间用在学习和做喜欢的事上,发展特长。他喜欢股票,常上网看股票,还常跑证券公司,这为他以后进入加州大学和商学院打下了基础。

这低学费,为中国中、高产阶级家庭的子女留学美国降低了门坎。

第二,入学门坎低,学生很容易申请入学。对国际学生来说只需要提供高中成绩单和语言学校的合格证书。这里特别要提一下英语,因为英语对很多包括中国的非英语国家留学生来说,都是一大难关。以圣马特奥大学为例,入学要求的英语成绩为:托福480,雅思5.5,iTEP3.5。这个成绩的要求在未来会逐渐提高。如果没有英语托福或雅思的成绩,可进入社区大学指定的语言学校学习,一般通过一年的英语学习,就可以进入社区大学,不需要美国高中生必考的SAT成绩。

这低门坎,为中等成绩的国际学生留学美国敞开了大门。

第三,竞争低。目前,成绩好的学生进入社区大学的不多,Paul的成绩自然鹤立鸡群,脱颖而出。当然,不是进了社区大学就一定可以进名校,可是像Paul这样的学生,不通过社区大学就一定进不了名校。

这低竞争,创造了让中上成绩的留学生直升名校的良机。保障学生直升四年制大学

Paul可以进名校的重要原因是:美国四年制大学,包括名校,对社区大学的学生有“保障”名额。

2010年秋季,先是加州通过SB1440法案(加州参议院1440法案)和AB2302法案(加州众议院2302法案),再是加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签署“大学生校际转学改革法案”,从法律上保障合格的社区大学学生转入四年制大学。该法案设立转学学位,明确并简化转学程序,规定成绩合格的社区大学学生,可以直接转入加大或州大系统。接着,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首次召开全美社区大学高峰会议,把社区大学培养人才放到美国全球发展的战略高度,鼓励社区大学为培养更多人才而作出新的规划。这不但鼓励美国的本国学生,也让国际学生沾光受益。——有头脑的人看到了美国国家政策带来的优势和好处,搭上直升美国名校的顺风车。

William Chen的父母是硅谷的工程师,留学生新移民。父母收入高,他拿不到美国政府的教育资助。作为“留二代”的William很懂事,虽然他的成绩不错,可是看到父母工作十分辛苦,为了省学费,就先进两年制社区大学。当时父母非常反对,但是在美国必须尊重孩子的选择。两年的社区大学学习,对他来说是“玩”,他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自学自己喜欢的课程。正是这种闯劲和自信,两年后,他很轻易就直升著名的柏克莱加大。毕业后,被一家美国的电视台网罗。

后来William的家长对朋友说:“中国移民家长的想法,有时不如孩子。因为孩子已经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家长往往还停留在中国的旧观念。很多人被自以为是的观念束缚,吃了亏、耽误了孩子的前程还不知道。”从辍学到进斯坦福大学,社区学院是捷径

还有一位“留二代”Larry Fei很“绝”。高中毕业时,Larry对父母说,他还没有准备好上大学。当时父母感到难以接受,却拿他没有办法。Larry搬出去住,自己养活自己。他告诉母亲:50美元时薪,对他来说不是难事。他和高中的老师合伙开公司,把坏旧的计算机修复出售,并捐出去一些做慈善。他也学会开救护车,参加急救队,甚至赶到深山救人。还想当特种兵,因为体检没通过而作罢。他做过很多工作,每一项都做得不错,却做不久。父母认为他做什么事都没有长性,不看好他,只能随他去,在亲友中从不谈到这个儿子。

Larry知道自己是在向生活学习,在寻找机会。在外工作三年,他深深感到名校学历的重要。便回家和母亲商量,可不可以支持他上大学。做家长的见孩子回头学习,求之不得。于是,Larry搬回家里,开始准备上大学。因为社区大学入学门坎低、学费低、竞争低,Larry首选社区大学。父母认为孩子能上大学已经谢天谢地,还管上什么大学,对Larry的学业并不抱什么希望。

令很多人跌破眼镜的是,经过社会历练,Larry学习能力大增,为人处世的经验也丰富了,他的成绩一路全A,教师同学都非常喜欢他。毕业前,他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有个招生计划,专门面向有工作经历的人,提前录取他。他已经准备到纽约去了,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也来了。Larry打算拒绝。斯坦福大学为了挽留这个好学生,组织同样是社区大学的转学生和Larry共进早餐,陪他参观学校。那几位陪他参观的同学的说法打动了他,校园的学习氛围感动了他,Larry最终选择了斯坦福。

Larry明白,如果不读社区大学,他不可能直接进入斯坦福大学。从辍学到进名校,而且敢向全美排名第五的斯坦福大学说“不”,以往不被很多人看好的社区大学,而今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进名校的“秘密小道”。这“意外”的成功在亲友中造成轰动,成为美谈,Larry成为走社区大学直升名校“捷径”的典范。

他在斯坦福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雄心勃勃,有意进军华尔街。问他学习跟得上吗?他说,学习没有问题,却要花很多时间在人与人的社交上。他懂得“做人”的实际经验和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比书本上的内容更重要。学校有重要活动,有重要比赛,他都积极参加,还回家向父母借了箱型车,组织同学一起去助阵,显示组织才能。中国留学生开始爱上社区大学

像Larry这样的表现,提升了社区大学转学生的价值,为名校从社区大学录取更多转学生打下基础。这些成功的经验传播开去,也逐渐令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脑子开窍,纷纷进入美国优质的社区大学。

和在美国出生或自幼随父母到美国的“留二代”相比,来自中国两岸三地的留学生,都要过美国文化和语言关。异国他乡,坐公交车、租住房、上银行……都是新鲜事;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在美国的一切都要重新学。如果英语听说读写不行,生活有困难,学业更难完成。四年制大学,要求学生入学时英语就达到较高的程度。社区大学原本就有丰富的教移民英语的经验,双语教学的师资优良,学生的英语相对容易过关。

英语欠佳,甚至在国内英语还可以的留学生,到美国后在语言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在社区大学有学英语的几大优势:

1.有专门的ESL英语课程,或者有挂钩的英语学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条件。

2.学业竞争不大,学生有更多时间来攻读英语,适应课业。

3.没有学生宿舍,有相当一部分国际学生住到美国家庭中,有更多生活自理和熟悉美国的锻炼,是很好的过渡。

4.中国留学生一般除了英语,其他成绩都比美国同学好,有升入名校的竞争力和更大机会。

而美国的四年制大学,特别是名校,要求留学生考这考那,不但各项要求高,而且英语关难以通过。有些自信能学好的学生,很想走“快捷方式”,跳过“浪费时间”的考试关。

来自山东济南的宋恬,原本参加了中国和加拿大合作的留学生计划,高中到加拿大读,然后再到美国留学。可是签证时学校把她的姓名弄错了,把到加拿大读高中的事给耽误了。所以高中毕业后直接到美国读大学。亚利桑那州大(UA)和大学指定的语言学校同时录取她,先读语言学校,英语过关再进UA。可是,她并没有马上进入UA,因为她在美国看到社区大学的好处,所以自作主张,先进入社区大学学习两年。她母亲知道后大吃一惊,非常反对。母亲认为女儿这是在自毁前程,放着好学校不进,去读两年制的社区大学,将来还有什么前途!

宋恬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服母亲,先去社区大学学习对留学生有利。学费低不说,还不用考SAT,并且进入美国大学学习的开始阶段很重要。俗语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社区大学学习压力相对没有那么大,她可以有时间来提高英语能力,熟悉美国大学的学习方式,适应美国的大学生活,站稳脚跟,然后跑步超前,而不会第一步没有走好,从此步步落后。事实证明,宋恬的选择是对的。如今她已经是UA商科的三年级学生,正准备进研究生院学习。母亲不但心服口服,而且把美国社区大学的好处介绍给亲朋好友。

来自上海白领家庭的赵颖,也是在美国的语言学校拿到证书后,自作主张,舍弃加州公立的州立大学不去,而选择社区大学。她因为没有考取中国一流的名校,选择直接留学美国。她是同时被语言学校和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录取的,原本打算学商科。到美国后,和亲戚一起重新评估,决定改学护理。她发现州立大学并不是全美百强的学校,也没有护理方面的专业。她感到,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进社区大学。这样不用花时间考托福、考SAT,可以选修一些护理的课程,再进入有护理专业的四年制好大学,然后再攻读相关的硕士。

两年的社区大学,可以让她在学习大学基础课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赵颖很自信在社区大学的学习中有一定的竞争力,成绩名列前茅应该不成问题,进好学校的可能性很大。社区大学的学费便宜,比她在语言学校一学期的5000多美元便宜40%。她希望留一些学费用于未来的深造。而且她认为,社区大学还让她不会一开始就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可以有时间参加校内外的一些活动。课堂学习并非留学的全部,留学生需要有一些时间来参加社会活动,以增强见识和能力。——这是名校录取学生时要考虑的条件。社区大学是很好的“桥梁”“进入社区大学是留学生适应美国学习生活很好的‘暖身’。”周皓说。今年18岁的他,曾是中国浙江一所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学生,因为没有被中国的名牌大学录取,舍弃中国的大学不读,选择直接进入美国大学。他首选北加州的一所社区大学,未来的目标是著名的柏克莱加州大学。他说,社区大学的学费是他这样的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所能承担的,和在中国名牌大学的学习费用差不多。

来美国4个月,他先到社区大学指定的语言学校学习3个月,第4个月就转入社区大学正式学习。他感到进入社区大学的优点是:语言进步快。刚到美国,交流有困难,难以开口。通过直接和美国同学、朋友、老师交谈,学到不少,提高很快。

学习方面。他先选对英语要求不高的两门体育课——健身和网球,很实用,既可锻炼身体,未来还可以指导别人,又可以拿学分。同时这也是适应美国大学学习渐进式的良好开始。学校告诉他,只要每一门的成绩在3.3分(满分是4分)以上,进入加州大学学习是有保障的。他认为自己拿3.3分应该是有把握的。

课外活动方面。社区大学有很多课外活动,他就参加学校专门做义工的团体,交了很多美国朋友,一起工作一起玩,英语进步快,了解美国文化快,学到了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并且增强了社会活动的能力。这对未来进入名校及今后就业都很有帮助。

生活方面,有时间来逐渐熟悉美国的各个方面,学习自理。作为独生子女的周皓,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做,到美国开始学习自己煮饭给自己吃。如果直接上四年制大学,他一开始就面对功课的压力,多半没有时间“补习”生活自理。

费用方面,学费和生活费都比较低。社区大学学费一学期3千多美元。生活方面,刚到美国时,周皓租每月1000美元的汽车旅馆;和人合住,不带厨房,要到带厨房的同学那里去合伙煮饭。后来在网上找到离学校步行不到10分钟的住家:环境优雅,一个人一间睡房,水电垃圾费等全包,还包上网,包周一至周五的早餐和晚餐,每月770美元。懂事的他,其他都很省,一个月850美元也就够了。父母看到这样的优势和懂事的孩子,自然不反对了。社区大学适合留学生的不同需求

社区大学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成为留学生达成不同目标的“中转站”。不但从中国来的留学生首选社区大学,还有从其他国家转到美国的留学生,也先到社区大学学习。李圆圆从福建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毕业后,赴美国深造。她原来计划在美国学法律,可是考试没有考好。于是她改学生物,也是先到社区大学。从日本名校到美国的社区大学,冲着“三低”而来,将其作为进入美国名校的“直通车”。

另有高学历的中国留学生,为了保持身份和找工作而进入社区大学的。刘佳,一开始考取美国东部有名却规模不大的私立学校,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五年拿了两个学士学位。在普林斯顿大学读过心理学博士班,后来又在伊利诺大学取得金融硕士学位。一直拿奖学金,学费和生活费都不用担心。毕业后,要找工作,找来找去,想进入加州硅谷的IT行业,目标是用高科技来为人文服务,来做艺术的真善美。于是她在朋友建议下,进入社区大学。

她说:“社区大学的课程完全和工作挂钩。一边学习和工作技能有关的课程,一边找工作。”她把所选的三门课排在同一天,其余的时间就用来完成作业,用来找工作。社区大学的学习有利于她转换跑道,找到理想中的新工作。

社区大学容量大,功能多元,不论学位高低,不论专业不同,适合留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虽然社区大学成为中国留学生的新热点,可是,进入社区大学走快捷途径的中国留学生的比例还不多,社区大学作为进入美国名校的快捷途径,还是“新生事物”。——原因有两方面:

其一,过去,美国的社区大学很少招收外国留学生。美国政府花钱,主要是培养美国的学生。过去,社区大学有政府拨款,不必开拓留学生市场。近年来,美国经济不景气,政府闹穷,教育经费削减,社区大学为了增加收入,开始增加招收各国留学生。

其二,过去社区大学一直被留学生家庭忽视和误解。因此,走这条快捷途径的人少,长时间被荒芜了。目前,是走社区大学快捷途径的黄金时刻!因为美国公立大学的名额是有限的,如果大批留学生涌入社区大学,这一快捷方式将逐渐褪色。

社区大学为国际学生敞开了一扇更大的留学美国之门,使留学美国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社区大学有排名先后,选择有讲究

很重要的是:选择社区大学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要选有好评、转入名校率高的社区大学。而这样的大学一般都位于收入高人士居住的“好区”。位于收入较高地区的社区大学,教育质量都比较高,教育公债的发行也相对容易,校舍比较新,校园比较美,安全性好,口碑也佳。

在北加州专门提供留学服务的李先生表示,北加州几所好的社区大学,转入名校的比例相当高,有的社区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转入柏克莱加州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等名校的比例高达40%。而且各个社区大学都和某些名牌大学挂钩,例如:有的和柏克莱加州大学,有的和戴维斯加州大学,有的和洛杉矶加州大学,有的和私立名校挂钩,有的和多所名校挂钩。挂钩意味着优先录取,分数略低也可以录取。因为长期合作,名校对这些挂钩学校送来的学生素质有信心。

李先生指出,现在不但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主动转入社区大学;家长尝到甜头,也口口相传;还带动一些中国的公立和民办的高中、中专和外语学校的校长,纷纷赴美国社区大学考察,希望和社区大学签约,建立合作关系,保送学生赴美国社区大学留学。因为他们感到这是留学美国进名校的快捷方式,尤其适合中国留学生。

上海一所国际学校的校长一口气访问了四所社区大学,他这一年一直在研究美国的社区大学。他强调,美国的社区大学很适合成绩中等偏上的一大批学生留学。种种优势证明,美国的社区大学是进入名校很好的途径。

现在,北加州招收中国留学生比较早的几所社区大学,1万多名注册在校的学生,国际学生约700至1000人;其中,中国留学生约占60%至70%,比例不低。所以,提供留学服务的人,纷纷开发新的“名牌”社区大学,那是教学质量好、评价高,而中国留学生比例还不高的社区大学。二社区大学的典型之一——圣马特奥大学学区

说了半天,美国的社区大学究竟是怎样的?还要从一个电话说起。

2012年2月9日,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美前夕,圣马特奥大学总校副校长栾晶博士接到美国驻北京总领事馆的一个电话,告诉他,加州布朗州长和习近平先生见面时,圣马特奥大学和中国河北省一所国际学校合作将作为中美教育合作的一个范例来介绍。这个项目是美国领馆推荐的。——由此可见圣马特奥大学学区作为加州公立社区大学的重要性。奥巴马总统抵硅谷开会筹款,乘坐的直升机就选择在该校草坪降落。

位于旧金山和硅谷之间的圣马特奥大学学区(San Mateo County Community Colleges District),有肯尼亚达(Canada College)、圣马特奥(College of San Mateo)、斯凯兰(Skyline College)三所分校,近三万名学生;位于小山上,居高临下,风景优美。近几年,圣马特奥大学总校通过公债方式筹款10亿美元,校舍修建一新。一些中国代表团前往参观,不敢相信这是社区大学。这样的筹款和建造,还在不断进行,学校也在不断发展。

圣马特奥大学学区有“升转世界一流大学的桥梁”之美誉,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所创造的成绩。

天时:美国对社区大学的政策优惠。圣马特奥县近些年来,推出很多教育公债,为社区大学筹集大量经费。因为美国经济不景气,各大学经费短缺,需要招收国际学生来增加收入,所以美国高校的大门前所未有地向留学生敞开,签证通过率大增,出现了留学美国的最佳时机。圣马特奥大学学区特别加强招收包括中国学生的国际学生的服务,特别为国际学生设立奖学金,奖励好学生。在美国和中国都有他们指定的语言学校,只要拿到指定语言学校的证书,有高中成绩单,圣马特奥大学学区的三所分校就会录取。

地利:坐落在有“全球第一旅游城市”美誉的旧金山和“世界高科技中心”硅谷之间的圣马特奥县。这是美国十大最富有的地区之一,治安良好,教育经费多。美国的一部分教育经费取自当地的房地产税。2011年,圣马特奥大学向加州教育厅上交5000万美元,是加州唯一上交费用的社区大学。该校环境幽雅,居高临下,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交通发达,临近机场,购物方便,云集世界各地文化、商品和美食;人文环境优良,苹果、惠普、谷歌、雅虎、脸书、Oracle……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公司将总部设在圣马特奥大学学区附近;距离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柏克莱加大、圣母大学……仅几至几十分钟的车程。

人和:教学宗旨明确,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拥有高学历、高学术水平、敬业的教师队伍,其中一半左右的教师都来自全美百强大学,全美大学中达到这种比例的不多。富裕地区的学生素质比较高。设有100多门学科。具有私立名校式的优良教学环境:美丽的校园,新建的教学楼,奥林匹克标准的体育馆、游泳池、健身房等体育设施……有便利和帮助留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多样化服务:课程咨询、就业咨询、校友辅导、校内工作、入学向导、校园参观、法律事宜服务、各种社团和文化活动及旅行……人文环境好,机会多。

成就:在加州的两年制公校中,各方面表现优异,是极少数被美国著名的评鉴公司“标普”(Standard & Poor)评为AA+级、被“穆迪”(Moody)评为AAA级的大学;是新校舍最多的学院之一;和加大、州大系统,加州理工大学、太平洋大学、圣母大学、圣玛丽大学等有良好的转学关系,每年有学生成功转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斯坦福、耶鲁、康奈尔、哥伦比亚、塔夫斯、密歇根、芝加哥、南加州大学等等名校,留学生转入名校率高达80%。90年来,培养了包括人类基因组科学家文特等在内的社会精英,以及一些体育、电影、政治名流。直升名校,申请柏克莱加州大学的留学生100%被录取

柏克莱加州大学是全美排名前20的大学,也是美国最棒的公立大学,并被英国权威的教育刊物评为世界第二的大学。

圣马特奥大学学区国际学生部的职员Maggie表示:“自1997年以来,我一直在(圣马特奥大学)国际学生部工作。在此期间,所有的国际学生申请柏克莱加大的没有被拒绝。我相信这是由于学生优秀的学术成果、参与学生活动和在圣马特奥学院内和外社区做志愿者的服务。我也相信,这是因为圣马特奥学院的国际学生计划的良好的声誉。”

她的英文原文是:

I have been a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Program since 1997.During this time all of ou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applied to University of Berkeley none have been denied.I believe this is due to the students high excellent academic achievement,participation and volunteering in student activities within the College of San Mateo and volunteering in services outside community.I also believe it is due the excellent reputation of College of San Mateo College and their International Student Program.

——Maggie

2009年,来自中国大陆的毛同学直升哈佛大学。2011年,圣马特奥大学有4位学生直升斯坦福大学。这些成就令人刮目相看。录取高二学生,同时发出名校录取通知

这里要强调的是:圣马特奥大学学区,是全美第一也是目前唯一由加州大学(UC系统)6所分校和多所全美百强大学同时颁发“有条件录取通知”的大学。留学生收到圣马特奥大学学区的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会收到加州大学不同分校或其他名校的“有条件录取通知书”。这就是说,圣马特奥大学学区的国际学生,只要获得规定的学分,达到所要求的成绩,就保证可以直升这些名校。对用功的中国留学生而言,获得学分和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难事。因为圣马特奥是一所非常重视教学质量、学风良好的大学。

圣马特奥挂钩的这6所加州大学的分校,都名列全美高校百强,而且排名都在前75,有的更在前50强之列。预先有条件录取,实际上是为留学生“保底”,只要达到规定或更好的成绩,起码可以进这些加州大学,还可能进更好的名校。全看学生自己的争取,前途光明。

考虑到中国高三的学生已学完全部高中的课程,高三这一年,主要是准备高考,很少学习新的内容;为了让留学生能有充分时间攻读英语和适应美国的留学生活,圣马特奥高校还招收相当中国高中二年级结业的学生,给年轻的留学生多一年的“预科”,增加进入名校的几率。读完的高二学生凭成绩单和英语过关的考试成绩就可以申请。院长的女儿经过“直通车”进名校

圣马特奥大学学区三所学院中有一位院长克莱尔,他的女儿就读一所很好的私立高中。女儿很想进洛杉矶加州大学,可是洛杉矶加大不录取她。因为她就读的高中,只有2%的优秀学生才有机会进入洛杉矶加大。她非常失望。在美国,父亲不可能为她走后门。

可是,克莱尔院长给女儿一个建议:到圣马特奥大学学习两年。凭她的成绩应该可以轻松直升洛杉矶加大。果然两年后,克莱尔的女儿经过努力学习,和比她成绩差的同学都进了洛杉矶加大,实现了进入名校的梦想。女儿高兴地抱着父亲,感谢父亲指点她搭上直升名校的“直通车”。死马光活马医的何同学

何同学,来自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她没有考取中国的名牌大学,更无法直接考取美国一流的名校。她的家长请美国的亲戚想办法,要送她到美国留学。开始,别人介绍她选择在全美综合性大学中排名第100位左右的私立大学。一问,要5万美元一年的学费,太贵;再一问,即使付得起学费,成绩也还差一点,难以录取。后来,她的亲戚通过朋友找到圣马特奥学院,顺利申请入学。

进了圣马特奥学院后,有一次,她已经走到教室门口,出来关门的老师看到她,却因为上课铃已响过,而把门关上,不让她进入。严格的管理令她印象极深。何同学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留学机会,以后再也不敢迟到,哪怕只迟10秒钟。她学习努力,每一门课都抓得很紧,有问题就问。她的勤学好问,令老师印象深刻。她还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和展示自己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两年后,她顺利进入全美排名第25位的名校——洛杉矶加州大学。她在名校学习刻苦用功,对未来充满信心。

何同学的亲戚逢人就说:“我们真的没有想到她能被洛杉矶加大录取!更没有想到圣马特奥学院真的是留学生进入美国一流名校的‘直通车’。——说实在,当时朋友介绍时还不敢相信,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现在事实胜于雄辩,而且像这样的例子不是少数。圣马特奥大学为中国各阶层的留学生打开了留学美国进入名校的大门。”放弃同济大学的张同学

来自上海的张同学,是中国重点大学——同济大学的新生。他父亲是和江苏省某高校挂钩的科学园区总经理,多次出差欧美国家;母亲是曾经留学美国的高校教师。张同学的父亲曾偶然遇见正在中国访问的圣马特奥大学总校副校长栾博士,谈起该大学的情况。栾副校长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就在圣马特奥的校园里见到张同学。是什么使一位上海四大名校之一的优秀学生,只上了3个月的课,就跑到美国两年制的社区大学来留学呢?

张同学的回答很简单也很肯定:“这是机遇!”他和父母认真讨论过几次。他认为,像他这种情况,如果通过圣马特奥大学的两年学习,进柏克莱加州大学的可能性极大,最不济的也可以进入圣地亚哥加州大学。这两所大学在全球大学的排名中,远远超过同济大学。而且同济让他进入的专业,并不是他的首选。如果他要直接进美国名校留学,把握不大。除了他已经考过的托福,还要考SAT,很费时间,而且不一定一次就能考好。所以张同学选择在社区大学读两年就可以稳进名校。他的父母毕竟在国外见过世面,思想开明,支持张同学的决定。

他也留了一条后路,用休学的方式,万一在美国不习惯,还可以回去。可是,他到美国一个月熟悉情况后信心满满。他说,学校资源充足,设施非常好,学风也不错;他评估自己拿3.5分的成绩不会有问题。学校的国际学生服务也很好,帮他找到一个寄宿家庭,825美元一月包吃住,虽然说合同上写着仅包周一至周五的早晚餐,可是那个美国家庭非常和善,全部的早晚餐和午餐,都可以享用。20分钟的公交车就可以到学校。他决定在圣马特奥完成学业,并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增加自己的“软实力”。

据说还有一个考取中国顶尖的清华大学的女生,放弃清华,直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