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自己去成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16:36:36

点击下载

作者:(美)约瑟夫·纽顿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靠自己去成功

靠自己去成功试读:

01 32条人生准则

真正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何时才能真正揭开人生的面具,将人生的真相、生命的真谛展现出来呢?

真正的生活,在我看来,姑且算得上的,只有下列这种种情形。1. 工作赋予了你生活的价值感,拥有坚定的生存信念,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你爱他人,也得到他人之爱。2. 虽然收入不算多,但足以维持你的日常支出,不会入不敷出。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快乐,将自己看轻一些。3. 不会纯粹去消耗时间,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乐于帮助他人,热爱他人,不向他人和社会过多地索取。4. 让昨天坦然消逝,让今天好好度过,不去空等明天的到来。5. 遥望天际之浩瀚,感知自我之渺小。赋予自己充分的勇气、希望与信心。6. 懂得其他的每个人都如自己一样,一样的孤独和烦恼,一样的高尚和善良。因此要学会善待他人,对他人抱有宽容之心,能学会原谅自己的伙伴。7. 时间不等人。懂得逝去的每一天都不会再回头。每一个日子,都是一段短暂的生命。8. 对他人的悲愁或者失误,持有同情之心。懂得一旦自己的内心处于激励斗争之时,正是对方掌握优势之时。9. 懂得交友原则,知道珍惜友谊。无论哪一方有过错,都能够将友谊维持下去。10. 懂得如何让自己继续活下去,也懂得如何让他人活下去,并在他人的生活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待人接物要尽量态度温和。11. 懂得阅读。选择几本蕴涵美、坚毅以及伟大远见的书籍,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随身携带,将其视为灵魂的向导和心灵的伴侣。12. 选择一本最伟大的书籍,然后读懂它,并按照它的指引去做,让它给予心灵平和的力量,感受温柔和平安。13. 懂得向真正的成功者虚心学习,学习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将浮躁而渺小的自己交付于那些让你崇拜、懂得生命真谛的人。14. 懂得如何摒弃生命中的糟粕,避免自己被那些如同发霉果实一般的残渣黏住不放,更要避免被它们如蜜蜂一般刺伤。懂得将那些让我们感到后悔遗憾的事情逐渐淡忘。15. 懂得如何让急迫紧张的生活缓和下来,学会将压力松懈,学习在独处的时候不觉得孤独,不畏惧独处。16. 懂得如何融入他人的生活圈子,适时退出自己的小圈子。分享合群的生活,时常为他人着想,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不要总是照镜子,这样你的眼里只能看见你自己。要多向窗外望去,这样你才能暂时放下小我,去了解更多的人,看到更大的世界。17. 懂得我们是搭乘同一条船的朋友,一个人如果遭遇痛苦,其他人难免也会感到难过。重大利而轻小利,眼中要看到每个人的利益,而不仅仅只是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大众福利。18. 懂得对于一切犯罪行为和公共罪恶,不能袖手旁观、视而不见。这是社会责任和个人职责所在,我们必须携手根除一切不良的社会风气。尽自己全力,为自己投上一票。19. 懂得在谋生的同时,也要有意义地完成人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崇高的目标,并且不计较任何回报。20. 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明白对方的心意。无论是与孩子、老人、男人或女人接触,都要弄清楚他人的心意。21. 懂得如何战胜烦恼和忧愁,不被恐惧所打败,不受任何不良情绪干扰,能够卓然屹立,对一切生死无所畏惧。22. 懂得勇敢面对人生的打击和挫折,不畏惧,不退缩。面对失败而不气馁,战胜突如而至的困难,不从人生的战场上败下阵来。23. 懂得宽恕他人,具有奉献自己的精神。不要认为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对一切心存感激。24. 热爱自然。懂得欣赏花卉的宁静之美,倾听鸟儿的清纯鸣唱,享受万物的奇妙美景,感受黄昏的祝福与温存。25. 优美的旋律伴我们入梦,单纯的善举让我们感动,孩子们的嬉笑声让我们重拾欢乐与幸福。26. 学会苦中作乐。懂得追求快乐的艺术,在工作中找寻乐趣,在生命的卑微辛劳中仍能心高志远,化劳动为乐趣。27. 怀念是一种美德。当枯树凋零,流水呜咽,夕阳西下时,不要难过。它们是我们逝去已久的朋友,对我们表达眷恋。我们怀念,但不悲伤。28. 看人看事不极端,不片面。路旁的一潭污水带给我们的不是肮脏,而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德。身陷罪恶深渊的人让我们看到的不是罪恶,而是罪恶之下依旧怀有的人性善良,我们不能就此将他抛弃,认为他已无药可救。29. 相信善的存在。无论你的信仰是什么,不管你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这种信仰对寻求人生的意义有所帮助,我们总会从中发现善的本质。30. 学会赞扬,看到别人的长处。我们不要对他人做不到的事给予批评和斥责,要对人们已有的成就给予认同和赞扬。世上没有完人,也没有全才,无所不能的人并不存在。31. 宁愿让自己崇敬之事驾驭自己,也不要让自己厌恶之事左右自己。学会挖掘他人身上的发光之处,而不是紧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如果有人谈论他人是何等恶劣,我们应当相信他身上必然还存在许多优点,未必真的坏到这一地步。32. 学会如何关爱他人,如何默默祈祷,懂得如何保持欢笑,如何摒弃自私自利的工作方式。生固然可喜,死亦无所畏惧。

愿我们牢记这32条人生准则,并以此自勉。懂得时常自我反省,思考人生的价值,并借此提升生命的意义。

02 认识你自己

一天,当我那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女儿回到家后,给我讲述了一个在她眼里十分重大的发现。这种事在我看来其实很平常,但是在年轻人的眼里却非常神奇。

那天,放学以后,她和几个同学一起去一家冷饮店吃冷饮,那家店的装修很特别,四周墙壁都装上了镜子。

她抱怨道:“那些镜子太让人讨厌了!我坐在那儿,忽然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孩的身影。我凑上前去,瞪大眼睛仔细看了看,想要知道那个女孩到底是谁。然而,我突然发现那个影子就是我自己!不管我做什么动作,她也跟着做,我就是那个镜子里的女孩!”说到这儿,她竟然抑制不住地放声哭了起来。可能是由于过度惊吓,她也无法像平日里那样有条有理地说话。她边哭边颤抖着说:“镜子里的那个女孩不再像我了……一点都不像我!我没想到自己竟然是这个样子的!这太让人无法接受了!”

事实上,每个人迟早都会经历这种奇怪的体验。或者,更深一层来说,如果对她施以某种魔法,让她得以从自己的躯壳中脱离出来,亲眼看看自己走路时的模样,可能她也根本不会觉得那个女孩就是自己。然而,如果她在路上见到的是自己的朋友,那么,不需仔细看,一眼就能认出是谁来。

尽管这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但是事实就是如此。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英国诗人罗伯特·伯恩斯,在他那首名诗的结尾写道:“这一种天赋,能够让自己避免许多挫败的打击和愚蠢的念头。”远在2000年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对此给出了更为简练有力的话:“认识你自己!”

如果人们能够从生命的迷雾之中逃脱出来,突破人生的迷惘,那么了解自己就不是什么难事了。然而,与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是哪些人?与我们进行最深刻的精神交流的又是哪些人?我们很清楚,完全做到坦诚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我们到了愈大的年龄,就会愈加感觉到知己难求。我们会将内心深处的真我,将自我的本来面目,深深地隐藏起来,尽量不暴露出一丝一毫。我们所展示给他人的,只是一具心不在焉、不知所措的躯壳。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生活中的许多纷争就不会再那么复杂了,一切都会变得简单明朗起来。

现在,又出现了许多困扰你的问题:为什么我今天要做这些?我为什么要发火?为什么喝完一杯酒之后,还要再喝一杯?为什么在心爱的人面前,总会说一些伤害对方的话?为什么?一切都是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

当然,镜子不会对这些问题有任何帮助。我们想要镜子告诉我们答案,然而镜子回应我们的,只能是我们展示给世界看的那副面具。我们将真实隐藏在内心里,世界看不到真正的我,人们都看不到。但是,我们不能一直蒙蔽自己,欺骗自己,我们很清楚地知道,那儿有一个真我存在。随着时光渐渐逝去,我们也会带着一颗更虔诚的心,竭力去找回那个真我。或许,当我们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那一刻,也就是盖棺论定的那一刻。

很多时候,我们都能从一两本充满睿智的书中,或是老朋友随口而出的一两句话中,又或者在自己深思时偶尔闪过的一个念头中,寻找到自己的一抹影子,看见一鳞半爪的自己。就是这样,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与日俱增。当然,要想清楚地认识自己,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容易,才会一直鞭策着我们去克服困难,让我们从不放弃这个目标,即便它时刻都在往后移,我们也会继续追求下去。倘若与我们的那些骄傲、虚荣心,或是希望强加于他人的影响等相比,自知就重要多了。因此,认识你自己,是值得每一个人去终生追求和探索的事。

03 喜欢你自己

一天,我的朋友爱德华向我倾诉道:“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特别不喜欢自己,甚至十分讨厌自己!”这并非是什么自悲自怜,只不过是件不幸的事实而已。

他继续说:“我不喜欢自己的理由有很多。有些理由尚且还算得上理由,有些就纯粹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种幻想罢了。这段时间我备受煎熬,感觉痛苦极了,以致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后来,我慢慢地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实际上有许多人都非常喜欢我。这个发现恨不得让我喜极而泣。我便告诉自己说,既然别人都会喜欢我,那我还有什么理由去讨厌自己?在最初的时候,我也仅仅只是有这种念头,但越往后我就逐渐地学着去喜欢自己了,等到我已经学会了如何喜爱自己时,一切都好了起来。”

他所讲述的这段亲身经历,与一般人对自爱作出的恶意解释并不相同,他只是表明了人必须自知这一点。爱德华想要表达的,只是他已经掌握了容忍自己的方法,可以像喜爱他人一样来喜爱自己。对他来说,这种做法有极大的好处。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他们因为完全不喜欢自己,所以也无法信任自己,于是不得不给自己戴上一副虚假的面具,在任一场合都要虚撑场面。他们经常与人吵架,言行举止虚伪做作,嫉妒比他们好的人,这只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自己。实际上,他们对自己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因此无法将自己的性格本色表现出来,这才是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原因所在。我们常常会下意识抗拒陌生人,逃避或者讨厌陌生人,因此也就难免会惧怕自己,讨厌自己。只有当一个人学会了喜爱自己,才能逃脱出自弃的禁锢之中。

我们内心的怒火和自虐倾向都会逐渐消失,只要你学会喜欢你自己。这样的话,我们再也不必因为维护自尊和保持自我而互相伤害了。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如此。

04 忠于你自己

要忠于你自己!这比一切都重要。黑夜始终追随于白日,你也必须如此遵行不渝。这样你便不会欺骗任何人。

这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对话,是那尔特斯离开、波罗留斯前去送别时,给他的一段忠告。

人们要为自己设定一个相当的标准并不难,难的是都能按照这个标准来行事。我在做这一行时,要时常为那些处于迷茫之中的人们解除心头的困惑和痛苦,而在这一过程中,我常遇见一种考验和试探:当我教给他们某些信仰以解救其灰心沮丧的心灵时,他们常会对这一信仰不屑一顾;我是该选择将他们推到一边置之不理,认定他们已无可救药,还是进一步感化他们,用更贴切、更真挚的道理来拯救他们于迷途之中,真正做到救人如救己呢?显而易见,这些都与伦理问题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一个原则起主导性作用的话,我们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应如何去做。当然,任凭自己被压力控制,这显然是最简单的方法了。然而,这样便将自己的本性彻底埋没。而假如他在此时又继续提出下一个要求,拒绝就更难了。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研读过许多美国伟人们的传记。在此当中我发现,这些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取决于他们坚毅的勇气和信心,独立自主的人格,以及对自己的忠实。同样,我的目标和抱负也是如此。要让芸芸众生得到幸福快乐,过上美满的生活,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我都应当不惜一切代价去努力。当然,我并非永远都是正确的,但即便我错了,至少我是忠于自己的。况且,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这样做,所以我会非常心安理得。

05 成功的含义

其实,并不存在所谓“成功的秘诀”。你渴望成功,只需要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而不做不该做的事,这就足够了。

成功不会局限于生活的某一领域,它会遍及你所拥有的每一种身份。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邻居,公民,劳动者……对这种种身份,你都需要尽职尽责。

成功也不决定于一部分的人格,而是依赖于整个人格的全面发展。这就包括身体、性情、心智、精神等各个方面。

成功建立在发现自己的能力、机智和才干的基础之上。成功取决于这些优势是否能尽早发挥,以此为人类作出你所能做到的最大贡献。

成功,源自于你将全部精力集中于自己渴望成就的目标之上。

决定成功的因素,99%关乎于性情和态度。在这一方面,则需要爱、乐观、愉快、信念、勇气、沉着、信心、镇定、积极、宽容、忍耐、想象力、谦卑、诚实、坚韧和热心来修炼。

成功者通常并不是将登上山顶作为最终目的,继续向上,永无止境,忙着才是他们的追求。

成功者能够奋勇直前,不畏惧失败,拒绝颓丧。眼前短暂性的失败不会影响长远目标。

能承受得起艰难挑战的人,才具备成功者的要素。这里引用的这段励志之话讲得甚好:“千万别祈求分配于你的工作会同你的能力恰好相匹配。你该希望的是,你的能力足以符合工作的要求。如此,做好工作并不算奇迹,真正的奇迹在于你自己。”

06 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智慧是什么?所谓的智者又到底是哪一类人才?有人说,智慧的价值比宝石还要高,也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所有已开采出来的黄金总价,都抵不上智慧的价值。而一个人生命中的真正目标,就在于要理解一切的奥秘、寻求智慧的真谛。

然而,所谓理解,又是指什么呢?它就是说,要透过事实表象看到最深层的本质和真谛,也就意味着要更一进步去了解、支持,并维持这一事实的具体因素。理解的力量能够一直上溯到万事万物的源头之根本。因此,一旦我们掌握了理解这一方式,除了能够真正了解事实的本质和真相以外,还能够弄清楚事实的一切成因所在。

大多数普通人的眼中,只能看到他人在做某件事这一动作行为,但是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他们不仅能够观察到动作,还能够看到他们做这件事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这样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于是就有了宽容和体谅,产生了怜悯之情和仁爱之心。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智慧之人才懂得自己所知甚少。除此之外,他人都是无知者,却从来不知自己的无知。我至少已经了解了,我实在是知之甚少。

简而言之,我们每个人真正懂得的,实在是少之甚少!

常常被我们引以为傲的智慧,实际上只不过是闪烁在广无边际的无限黑暗中的一束小小火花。学海无涯,我们愈多地学习,就愈会发觉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而一旦我们拥有智慧,成为一名智者,我们便会明白,所有的神奇与奥妙都只是真理投下的影子。

我们的智慧会随着我们年纪的增大而逐渐增加,与之相应,我们对万事万物的探索也会随之减少。然而,在这一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的信心会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增强。科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一定要将每件事的底细通通摸清楚,科学真正是为了对如何运用万物进行探索。爱迪生掌握着对电的运用方法,但他也并非百分之百地了解电本身,了解电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事物。

生命究竟是什么,没有人知道这一点。生命也就是这样,生命的精髓之神秘,一如生命的源流一样。

我们感叹于百合花的美艳,为它的美妙而动容,因它的芳香而陶醉,但是我们的确无从得知它是如何生长起来的。百合花为什么就是白色的,而玫瑰花却是红色的,紫罗兰又是紫色的?候鸟为什么会按照季节而定时迁徙?鸽子为什么在没有导航仪的情况下,仍能够不远千里准确无误地飞回自己的巢穴?到底什么才是天性?宇宙中的各个星球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物质?是否就是一片真空?我们将天空中飘下的一片雪花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得到这样精美细致的几何图案,即便是奇思妙想的诗人,也很难想象得到吧。

智者的心中都存留有一片好奇心。在众多伟大的问题面前,仅仅一些巧言偏辞的答案和表面结论,是根本无法让我们满意的。有智慧的人都会去深层次地探索事物的本质,会深刻地思考、不停地探索和挖掘出有价值的内涵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才是有智慧的人愿意做的事。他们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因此,他们也都怀有谦卑之心。

所以,小聪明、小技巧都不足以直面智慧。智慧不止于机敏,甚至博大于知识。在林肯任职美国总统期间,当时内阁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自认为林肯不及自己伟大。而林肯的伟大智慧,便通过他应对成员的方式得以完美地展现出来。

善用小聪明的人或许会在短时间内有所收获,但最终只能得到无尽的创伤。机敏的人如果耍一点小聪明,或许能够在某一场交易中占上一点便宜,甚至收获不少私利,但最后仍然逃不过一败涂地的下场。

林肯总统如果并无大智慧,而只擅于利用那么一点小聪明和机敏的话,那么他只可能是个好政客,但绝不会是个好政治家。当时,林肯将自己的所有智慧基于一个目标之上——挽救各州联盟;他运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去实现这一长远目标,从不偏离视线,坚守自己的阵地。身处于种种要求妥协的复杂氛围中,面对着他人的各种恐吓及威胁手段,他都始终如一地注视着自己的唯一目标,绝不轻易转变自己的初衷,将目标坚持到底。这位自西部而来的男子汉,任何艰难困苦也无法打倒他,任何讥讽诡计也不足以威胁他。“悲悯世人,对任何人不怀恶意。”——他的日常行为作风正体现了这一点。在世界需要他的紧急关头之时,他带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毫不犹豫地跳上了战车,勇往直前地奔向战场。这个世界所急需的人才,并非是那些花言巧语的聪明人,而正是林肯这样有真正大智慧的人。

真正的智慧坚如磐石,不可摧毁,而我们的小聪明只是一尊懦弱的易碎品。我们常常被小聪明所害,因此逐渐变得空虚、浅薄,惯于谄媚殷勤。真正拥有信、望、爱的大智慧之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假若最后东西方的智慧能够完美地结合起来,那么,这种大智慧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将会上升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

07 褪去孩童的稚气

在英国戏剧《小飞侠》中,剧作家巴莱笔下的主角小飞侠,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他不懂大人的世界,也从来不试图去了解。在戏剧中,这样的故事是很纯净美好的,但倘若小飞侠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话,那他可就悲惨了。

有些人拒绝长大,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害怕遭遇挫折打击,他们贪恋孩子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不愿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考验性抉择。

一次,有一对母女来与我探讨一个问题,而到了后来,这位固执己见的母亲竟然像小孩子一样,突然间发起脾气来。她的女儿对她说道:“妈,你想想自己到底有多大了吧!”

许多人某些方面一直在成长,可心智等方面却并不会随之而变得愈发成熟稳重。对这样一个脾气暴躁、极难相处的人,有人批评道:“从身高、体重和智力这些方面来看,他的确是一个大人。可是从情绪上而言,他还不过只是个9岁的小孩。”

稚气是专属于儿童的特权,孩子的稚气总是会讨人喜欢的。然而,在成年以后,就不能再凭着一股稚气待人行事了。摆脱不了稚气的大人,往往不够坚持,不懂容忍,缺乏坚毅的力量,也终究难成大事。

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们是等待不了的,他们必须立刻弄到手。一旦他要做的某件事情,在后来发展到一个难度大的阶段,而他事先并没有预料到此,他就会生气,紧接着受挫感突增,进而丧失了信心。

他们总是无法面对不舒服、不愉快的事,永远都在逃避。他不知道如何同他人合作,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待人处世也不成熟。心胸狭窄,不够宽容,无法适应环境,做事也常常不给他人留有余地。

因为年龄和阅历的缘故,孩子并不能明白事情的真实状况,于是很容易就自以为是,喜欢夸耀自己一番。有些孩子十分怯弱、胆小如鼠。可是不管是过于畏羞,还是过于逞强,都是因为他还只是个孩子,他无法很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成人则需要从童话走进现实,从幻想走向真实的人生。虽然生活中不再存在美好的童话,但这只是代表着人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成人的世界里,虽然失去了儿时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但取而代之的依旧是高尚坚定的人生理想。

许多人都没有做好成人的准备,却向往过上成人的生活。这就好比小时候我们相信天空中有一个银白长髯的巨人,像长辈或警察一样监视我们,令我们心生恐惧。可是这样的形象终究会慢慢淡下去,我们总归会长大,也会慢慢解开儿时的疑惑。

我们应让自己的心胸变得乐观、开朗、洁净、英勇,而且富于信心。我们不应将自己局限于这个狭窄的世界中,我们应将心中的狂热化为一片宁静,并且让这种宁静与日俱增。

要想达到完美的境界,我们就要学会忠诚可靠、心怀谦卑,并且愿受教益。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幼稚和纯真,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我们要褪去稚气,但依旧可以保持内心的纯真。

懂事的大人往往会失去童真的信心,这份童真会让孩子接受大人无法接受的东西。只有孩子才看得见伟大的真理,这并不是可以靠学习得来的,而是凭自己的性格获得的。

因此,所谓的长大成人,并不就意味着我们从孩子走向了大人,而是指我们成为了另一层意义上的孩子,转变为纯真和聪明,丢弃了愚蠢和幼稚。

08 人生的试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这是任何一种职业、教条、肤色和种族的人都无法避免的。有时你所面对的考验非常可怕,仿佛要将你置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要承受这些的不只是你一个人,所有的人类都会遇到这样的试探和考验。你所受到的试探是一般人都经历过或者将要去经历的。不要以为这些只是你一个人经受的。一个没有经历过试探的人,便不会懂得真正的试探。正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那些成功的人,他们的人生秘诀会告诉我们,只应去追求我们应该得到的东西。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这是一连串正当的欲望。”如果说试探是考验的一种,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接收着试探。从我们的孩童时期开始,这种试探便伴随着我们,从未止息,直到我们死去。莎士比亚曾将人生划分成七个时期,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每个时期我们都要经受着各种不同方式的考验。面对人生的考验,我们有时会退缩,无怪乎如此,我们需要承受的考验实在是非常之多。

因此,我们告诉自己“不要向试探屈服”,或是对自己说“但愿我们在面对考验时可以坚持到底”,这并非是在逃避考验,而是在给 自己加油打气,希望自己的力量能够增强,可以经得起这些不期而至的考验。

遭受试探和屈从于试探并非是相同的事,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以充满仁慈和怜悯的心来对待那些没能经得住人生考验的人,因为我们也同样很少付出努力,经常要面对失败。《淬励谷》,美国剧作家麦克斯韦尔·安德逊的一个剧本,其中有一幕是这样描述的:美国国父华盛顿,曾经一度想要将自己的同胞出卖,这不能算是一种诱惑,而是一种对他的巨大考验。将全国人民的自由作为砝码,这便是华盛顿所遭受的试探。旁人遇到这样的考验可能会为了追求自己的荣华富贵而选择成为叛徒,但是华盛顿却坚决没有这样做。在盖提斯堡演讲词中,林肯所描述的“一个以所有人类生活平等为前提,以自由为信念的新国家”,是一个巨大的梦想,对此华盛顿决不会轻易放弃。

玩世不恭,轻视自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将人性看得十分低贱,这些行为和思想便是人生所遭受的最大试探。实事求是来说,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尽管世上许多事都存在着这种倾向。因为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看法,他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就会经常往坏处想,对自己的同胞产生怀疑,这无疑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损害,我们自身也会由此而变得冷酷,令旁人觉得难以相处。外界对我们的试探很容易让我们失去对人性的信心,这就好比迷途在荒村中,难免会内心惶惶、手足无措一样。

梭罗这位伟大的美国哲学家曾说过:“大多数人都是默默地生活在失望之中。”当我们逐渐老去以后,就越发容易产生失望的情绪,并且在一种暗淡无望、乏味单调的气氛中长期生活着。

在那种灰暗的世界里存活,这不就是一个黯淡悲怆的结局吗?这种呆滞的现象多么可怕,已经远远超过了岁月所附加的重量。思考一下吧:“熄灭了生命的光辉,害怕变动,对新观念产生怀疑,信心也愈发黯淡,到了这种地步,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然而,我们当中也没有谁够资格去教训旁人。无论我们自己是金是银,是乔木,还是一堆枯草,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应来的考验。

09 人生的考验

给予一个人最严厉的考验,无非就在于赋予那个人权力。“权力趋于腐化。”英国议员埃克顿这样说,如今,这句话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实。那些能够非常得当地运用权力的人,都是有着一颗极其伟大的心灵的人物。

在《淬励谷》这本美国剧作中,作家麦克斯韦尔·安德逊对美国国父华盛顿所遭遇的考验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华盛顿为了争取到国家的自由,曾经下定决心,要为此而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才智以及所有钱财。曾经有两次,英国都为他准备好了王位,但他丝毫不为所动,只是一笑置之。他还曾遭遇到一个女人的引诱,试图诱惑他动摇自己的计划,但是统统都以失败而告终。没有人能够撼动华盛顿,因为他早已经坚定不移地立下志向。

每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论是运动员、艺术家,还是其他的行业,都得拥有这样的意志。对他来说,最诱人的只有他确定不移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期望值,他必须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这个目标上,毫不分心。道德家的目标在于善,艺术家的目标在于美。这些都是人生的考验,都要经历一种试探和寻觅的过程。它们有时会极其吸引人,而有时也会变得异常可怕。

罪恶和淫荡,这两个词常常被我们看作是诱惑的典范,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法兰西斯的眼里,一切罪恶都是丑陋的、令人厌恶的,只有善才能诱惑他,对他产生吸引力。因为他内心的善和纯洁,以至我们常人都无法想象得出他对罪恶的敏感程度。

不妨平心静气想想,究竟什么东西最能对你产生诱惑?空虚感、焦躁、消沉、不耐烦、嘲讽、贪婪、官能感受、欲望,能够带给你最强烈的考验的,究竟是哪些诱惑?无论是什么,具体都决定于你在人生中立志如何!如果你根本没有树立自己的宗旨和目标,尚且还不能主宰你自己的人生,那么仅仅一些微不足道的诱惑,都能够让你沉沦堕落。

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抱怨不已、抢出风头、依赖心,这三点是人的一生中所要经受的三大考验。牧师们很少会聚集在一起发牢骚或抱怨不已,至少我从来没有听见过。如果他们要抱怨的话,他们有许多好搭档。对于大多数人,诉苦是他们一生下来就喜欢做的事情。人们一面忧虑着,一面成长着,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因此,即便是发发牢骚也无伤大雅。狄更斯曾有一篇小说《荒屋》,其中描写了一个场景:有一间专门让人进去发泄情绪的小屋,可以尽情泄恨或倒苦水,而且不会打扰他人、影响四邻。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另一种考验就是好出风头。本来在人们的眼中,有些事原本还不错,但是总有些人对其夸大渲染,肆意吹嘘,结果反倒让人觉得啼笑皆非。

而最最要不得的考验之一,便是人的依赖性了。我们往往认为,人最可怕的毛病在于懒惰散漫。我们实际上很清楚有些事情该怎样去做,也准备好了要如何去做,但是事实却是,即便我们刚好要去做什么事情,却依然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去执行。

人的一生,在莎士比亚的眼中被分为七个时期,我们会在每一阶段里遇见各种各样的试探和考验。这些罪恶,并不是上苍存心对我们借以诱惑,他是在暗示我们接受考验,以便为我们养成大器而埋下伏笔。在我们到了晚年的时候,常会回想起年轻时遭受的种种引诱,在那时会觉得的确有很大的吸引力,而现在看来往往都是非常愚蠢的事情。我们在年轻时期的弹性都很强,倘若偶尔摔一跤,或者常常摔跤却也摔得不太重,这些都很容易重新爬起来。但我们仍要格外注意,如果摔上一大跤,让人根本没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比如一旦你开始沾染上毒品,这难免就让人无法戒瘾而酿成大错了。

中年时期是最危险的阶段。因为到了那时看来,年少时曾认为新颖神奇的事情,往往都变得平淡无味了,而面对自己的事业、婚姻和人生,都已经不再拥有新奇感,一切都走上了平淡寡味的道路。人们如果在这一时期,已经没有什么崇高的志向或显著的目标,也失去了应有的动力和激情,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我们时常认为自己的某些做法很聪明,实际上只不过是冷酷、嘲讽,或者气急败坏罢了。

老年时期同样也有老年人的考验。我的一位好友威尔士,一名英国科学家及史学家,他曾经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我早年时期于伦敦发表的一篇布道词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他那本著作《上帝:不可见的君王》对我造成的影响。过去,我们常常在一起促膝谈心,也曾为某些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他热衷于自己的那套“科学拯救人类”的哲学理论,向来是一副趾高气扬的姿态,永远充满了无穷的希望。从他的梦想来看,大学和书籍这两者,会在人祸与教育的竞赛之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后来,他逐渐丧失了信心,他认为自己被科学背叛了,因此开始变得绝望起来。就在这种绝望的心情中,他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在后来这段时期里,他写了一本小书,在书中他说人的心灵已经发展到极限,没有任何继续上升的空间了。因此,实际上应该永远禁止这本小书的传播。那时,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光辉,变得又悲观又绝望,整个人又病又老,而且还疲惫不已,他的整个晚年都陷入一种灰暗、悲怆和停滞的结局当中。我们一定要对这种晚年严格防范。否则的话,一个人性灵方面的信心,就会被身体方面的宿命论全部打垮。

10 人生的死结

在美国作家桑顿·怀特的小说《蓝桥梦》里,讲述了一位专替上帝记账的可爱的老和尚。他总是在不停地祈求上帝原谅他,因为虽然他努力想把一切都记录清楚,却仍旧把事情弄得糟糕不已。

无须多说,糟糕的人生必然非常可怕。我们所犯下的错误,或无意间的某些过失,或者他人在我们身上犯的错误,以及我们无意间忽略的某件事、某个因素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我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让我们理不出任何清晰的头绪来。即便我们挖空了心思,也仍旧无济于事,甚至会让问题变得更无从下手。而后我们面对已经变形的事态,面对这种尴尬不已的境地,只能束手无策,无力更改。

有些时候,许多被歪曲的事实,会自己一步步真相大白;真正的事实最终会水落石出。但这并非是常有的情形。我们最常见到的是,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死去,或者是我们伤害过的人死去,所有一切也就无疾而终了。

有位哲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他家肥沃的田地里播撒上优良的小麦种子,然后便回家睡觉了。然而,就在这个空当,跑来了一个敌人,趁机往田野里撒了把稗子。之后,这个敌人便开心地扬长而去,他因为自己做了这种伤害别人的事感到扬扬得意。稗子,别名莠草,初长成时形态与小麦非常相象,难以分辨。而稗子会逐渐生长出细藤来,随后严密地紧绕住每一株小麦的秆。如果你想要将稗子全部拔除,随之就不得不连同小麦一起拔走。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单单将稗子拔掉,仅靠农人的双手是无法做到的。仆人一见到这种情况,马上前去向主人汇报。主人向来都沉默寡言,听完以后,只说了一句话:“敌人干的。”仆人疑惑地问道:“那我需要去把它们全部拔出来吗?”主人回答说:“那倒没这个必要,要是拔稗子的话,恐怕麦子也会连同一起被拔出来。就让它俩一起这么生长下去吧,到时候收割就行了。”

对于这个故事,听者可能会在听完以后感到困惑不已,但是讲这个话的人并不会认为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而这个简短的故事给人们的启示就是,人生中难免会有很多较为混乱的场合,牵扯的因素太多,以致常人难以将其澄清。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死结,是无法解开的。

有一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著者为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他曾在故事中提到一封信的场景:本来打算将这封信从门下面的缝隙里塞进去,结果却不小心塞进地毯里了。然而,等到一切都被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倘若能够早几天发现这一封信,那么或许就永远不会发生那悲剧的一幕。

我们在婚姻生活当中,也会遇见很多不明就里的混乱状况。两个原本风度翩翩、相敬如宾的人,竟然彻底闹翻,变得彼此针锋相对,而在彼此的内心中感受着莫大的痛苦。即便是伟人们,英国牧师约翰·卫斯理,英国诗人密尔顿,美国总统林肯等等,这些胸襟宽广的伟大人物,都难免会遭遇这种窘迫的境况。林肯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知道如何去为一个女人编织一串幸福的项链。”这句坦诚的话,将他心头的无限隐痛完全暴露了出来。不过,对于林肯夫人这样一位女性来说,恐怕没有谁能够真正让她快乐起来,因为即使我们不说她的精神不够稳定这样的话,至少她的确是常常处于一种神经紧张的状态下。她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常常发脾气,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即便像林肯先生这样胸襟宽广、有高度涵养的人,也无法忍受她那尖酸刻薄的言语,为此他深陷痛苦之中。

对我们来说,到底有多少人生的死结可以被解开?这的确很难回答。有些时候,我们觉得运气尚佳,能够沉住气,稳定心境,那么或许还能够在当时找出死结的源头,可以将原本以为无能为力的死结最终解开。但是事情常常很难一帆风顺,一切总是无法尽如人意。

针对这种状况,莎士比亚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和帮助。在莎士比亚的早期剧本中,剧中主人公形象大多都比较正直坦率,其中的人物都有十分坚定的动作,整个剧情也会在剧本结束前有所交代,每一个在剧中出现的问题都会一一解决,给读者一个确定清晰的说法。但是,这种情况就很少能在他的后期作品中见到了。在剧本结束的时候,所有的不平往往都是由神的力量来铲除的。像他的《哈姆雷特》《奥赛罗》和《李尔王》这三大悲剧,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发现它们的故事都太过复杂,剧情涉及范围太广,以至没有一个十分干脆明了的结局,因此就为读者们留下一个不了了之的结果,将问题留在不定之天,让大家自己去寻找答案。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不定之天”,去为所有的错误和问题给予纠正的话,如果事情不是这样的一个模糊结论,那么歪曲就会得以伸张了。即便问题已经被暂时解决,苦痛也已经得到缓解,但今后的人生将会是多么沉重,多么可怕,多么难以忍受!

那么,当我们的人生变得乱七八糟时,我们又该作何处置呢?难道我们要像前面的那个故事中的主人一样,放之一切不管、任其自然发展吗?当然不是。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负责,及时进行必要的补救,对我们愚蠢的言语和不智的行为作出补偿。

倘若我们已经做了所有的努力,用尽一切力量进行补救,但却并没有让情形好转起来,反倒是将死结变得更难解开了,那么,就让天使们来处理这一切吧。把它留给纯洁的天使们,让她们在这杂乱的人生中,抢救出其中的这一点麦粒吧!

11 人生不是悲剧

我有一位英国朋友,名叫杰克斯。他能说会道,尤其擅长讲故事,是一名哲学家。他的双眸非常明亮,脸颊如苹果般透红,身材也比较矮小,但他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和想象力,精神矍铄。我很庆幸自己能拥有一位这样的朋友。

他在80岁的时候,写了一本自传。这本书里描述了自己大有作为、多姿多彩的一生,整本书里全是智慧的宝藏。当我在他的书中看到“人生是悲惨的”这句感叹时,我的惊讶程度完全可以想象出来。因为倘若这句话是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的,我想没有人会否认,人生确实具有悲惨的一面。但是我要表达的是,人生当然也有欢乐的一面。是这样的,有光明就有黑暗。然而,眼前将人生称之为“悲剧”的,并不是其他什么人,而正是这位曾经让许多人得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牧师,我实在是不得不感到吃惊。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悲剧的含义:“悲剧,就是以散文或诗的形式写成的一出戏剧,风格与题材均较为高超,而结局比较悲惨——是一桩惨事,一场灾难,一起犯罪案件,或是一个严重的意外事件。”我们虽然总是在人生中遇见各种烦恼和麻烦,但它也不至于像上面提及的那样,绝对算不上是什么悲剧。

人生的问题不在于你有多少财富,多少福利,也不在于你是否负债累累,或者命运多舛。即便我们的人生几乎一帆风顺,我们过着幸福和快乐的生活,但与此同时,让人深感痛心的是,我们仍旧有许多朋友过着惨不忍睹的日子。许多人的人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在自己的人生中是否深感失望,最终都逃脱不了死去的命运。

不过,坦白来说,一个人倘若对今后的生活完全丧失了信心,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我们来以另一人的事例——诗人约翰·盖与之对比。我们可以在伦敦西敏寺找到这位诗人的墓,他的墓碑上刻着出自他自己之手的两句墓志铭:一切都彰显着人生不过是一场嘲讽,过去我这样想,现在我才真正理解。

这两句墓志铭是他在世的时候写下的。不知道他在九泉之下,对此会作何感想。

许多人都对此感到诧异不已——为何持这种人生观生活的人,死后竟能安息在西敏寺这一方净土下!不过,从以上他所写的诗来看,这位诗人并非属于伟大的诗人的行列。大诗人怎会觉得人生不过是一场嘲讽一场笑话?当然,如果一个人丝毫没有幽默感,便无法做到真正的严肃,但是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这个人可以做到真正的端庄。

林肯总统在发表言论时,每每说上半个小时,就会为大家讲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林肯在说这些有趣的故事时,态度是绝对诚恳而严肃的,他从来没有将人生看作是一场笑话。或许诗人约翰·盖并不希望后人将他的话看得这么严肃认真,他只不过是想微笑着来告别人生;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喜爱他。

在我拜访了约翰·盖的墓碑之后,那天下午我又继续一路走到方丘,看到了英国小说家乔治·梅勒迪斯的墓。同样,他的话也被刻在了他安息之处的墓碑上,他于灵性的琴弦上奏出了这样的语句:一生中我们只能把握住很渺小的一部分,因此要奉献自己,去承担一项伟大的工程。

我们不能用悲剧或喜剧这样的字眼来定义人生。倘若说人生是一场喜剧,这也并非像大家所想的那样滑稽可笑,这只在于喜剧的本意——一个圆满收尾的剧本。悲喜与甘苦交织成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但仍旧有一些人在他的人生中,总是被厄运追着不放,收获到的黑暗远比光明要多,仿佛生下来就注定要与霉运相伴一生。

如果一个人的信心逐渐暗淡,甚至最终消失,那么他就会是一个悲惨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但是,倘若他能在黑暗中点燃一小束火花,将幽暗无光的背景照亮,那么这就成为一部喜剧了。这正如我们制作一个棋盘的过程:无非就是选择一块白色的木板,在上面涂上黑方格;或者选择一块黑色的木板,在上面描出白色方格。当然不管怎样,我们首先要决定的,是选取什么样的棋盘,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为下一步该如何走作出决策。

阿拉伯人曾经说过:“因为整年都阳光普照,所以就有了撒哈拉沙漠。”无论是阳光还是黑暗,倘若人生仅仅只被一方占满,那么也难以为继。如果人生只有欢乐,难免会变得可悯之至。反之,如果人生只剩烦恼,那未免也太过艰苦。我们如何面对人生,我们各自持着不同的态度对待人生,这也就造成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2 人不是单靠食物而活

人活着不单单是依靠食物,还需要拥有工作与娱乐,爱情与友情,仰望与崇敬,美丽与和谐,真与善。

人活着不单单是依靠食物,还需要依靠灿烂拂晓的黎明,五彩缤纷的晚霞,恢弘壮丽的苍穹,浩瀚无际的天空,芳香迷人的兰花,险峻宏伟的山岳。

人活着不单单是依靠食物,还需要具有惊涛拍岸的雄姿,山涧银色的湍流,湖面月光的闪烁,雪花奇妙的结晶,绚丽无比的艺术创作。

人活着不单单是依靠食物,还需要拥有林间微风的瑟瑟轻音,鸟儿甜美的浅吟低唱,小提琴演奏的美妙乐章;在斑斓灯火的照耀下,神圣的教堂透露出的柔美和崇高之影。

人活着不单单是依靠食物,还需要依靠玫瑰的芬芳,菊花的香气,辛勤收获的稻香,朋友间和善的握手,母亲俯身之间的温柔一吻。

人活着不单单是依靠食物,还需要拥有哲人的智慧,诗人的柔情,伟人的雄才大略。

人活着不单单是依靠食物,还需要依靠追寻与探索,丰富与奇妙的经历,服务与分享,奉献与享受,爱人与被爱。

13 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有一位资深编辑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上,有金钱,又有钱可以买到的东西,两者共存,这固然很好。然而,偶尔检视一下自己,当你发现你并没有丢失那些金钱无法买到的东西时,这会更好。

用金钱买不来的东西数不胜数,能够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来。下面我们所列举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1. 真正的友情,金钱买不到——友情靠争取,必须要赢得。2. 清白的良知,金钱买不到——只有行为举止端端正正,才能体现出良心的真正价值。3. 健康的身体带来的容光焕发,金钱买不到——保持健康的秘诀就在于正常地生活。4. 快乐,金钱买不到——快乐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情气度,住在茅舍中也能像住在别墅里一样快乐。5. 绝美的日落、鸟儿的歌声、微风的吟唱、林间的低诉,金钱买不到——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这些不必去买,也根本买不到。6. 心灵的宁静,金钱买不到——只有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才能拥有宁静的内心。7. 品格,金钱买不到——我们在私下里独处之时,表露出的真相便是品格。

……

你可以将这张清单继续列下去。有许多金钱买不到的东西,都是我们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珍贵宝藏——你一定会同意这一点。想要心安理得,就需要时常检视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确实没有将这些宝藏丢失。

14 人生的深度

几年前,在美国密西西比河出游的一艘客轮上,一位乘客偶尔与船长闲聊起来:“船长先生,我想,您一定对这条河中的每一处沙滩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吧!”

显然,在这条被称为“老人河”的大河中,船长的领航时间已久,早已积攒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然而,他却给出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回答:“我并没有那么清楚地了解这河里的所有沙滩,因为要想把这些全都弄清楚,纯粹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听到这个回答,这位旅客感到十分诧异:“你说什么?浪费时间?如果你不清楚哪里有沙滩,又怎么能够安全领航?”

船长对他的质问置若罔闻,只是将刚刚已说过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是的,将那些全部弄清楚不过是浪费时间的事。为什么我必须要去摸索那无数个沙滩的位置呢?只要我清楚地知道深水在哪里,不就够了吗?”

事实上,船长的这则简短回答,将整个人生哲学的精髓都囊括其中。领航即是如此,那么,我们漫长的人生岁月又怎会另有他样!而我们也从这句话中得以看出,人们为何总是满腹苦恼,心胸狭窄,深陷于泥潭之中不得自拔。

在人生这条大河的沙滩中徘徊摸索,实在是不必要为此而浪费时间,除非是我们被要求必须测量这条河流的具体信息,得出每一处沙滩的数据,测出准确无误的航道。然而,已经有许多人早就在我们之前,反复进行了这种种勘察的工作了。

我们之所以总是陷入困恼当中,原因在于两点:要么是我们不知道深水的位置,要么就是我们害怕冒险!让我们忠于自己吧!如果我们丝毫没有勇气去探寻冒险,去争取有深度的生活,那么就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生活。那种肤浅而流于表面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危险!“要向深水之处开去。”很多年前就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水面上是如何波涛汹涌,巨浪滔天,无论表层的水流如何湍急,深处的水总是波澜不惊,在我们看不见的深度平静安详地流动着,将我们慢慢地送往目的地。最安全的地方并非是我们眼中所见的地方,反而是我们看不到的深水之处。人生中也同样,我们必须敢于去冒险,无论是爱心的风险,信心的风险,还是人生的风险,都要迎难而上;否则,我们的人生就是一片空白,我们也就等于从来都没有存在过。

与潜入深水之中相比,在浅水里挣扎反倒更具危险性。当我们处于深水之中时,能够探索更深层次的奥妙,能够真正地去实践人生的理想。既然我们说人生是一种冒险,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总是待在沙滩上,或者停留在泥沼里,毫无意义地滚来滚去、白费力气呢?

我曾经听我的一位朋友说,他在南美洲的一个小岛上,认识了一名可爱的英国女郎,而她就出生在这个岛屿上,也是在这里长大的。然而,她却要在一周时间内决定自己是否回到英国去。

我的朋友疑惑地问道:“你说你要回家?你是说回家吗?但是这里不就是你的家么?你在此出生,在此长大,难道这里不是你的家?”她摇摇头道:“虽然我是在离英国这么遥远的地方出生长大,但是在我的心里,我真正的家乡只有英国。”她认为,能够称为自己故乡的地方,只有血缘所系的英国。我们都可以看到,她的生活中有着如此深沉的一面。

在历史上有着卓然地位的英伦三岛,这个四面环海风景优美的地方,装点着无数美丽的神话;白色的浓雾,古老的教堂,可爱的小巷,优美的诗歌,牛津……以及其他一切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辉煌和瑰丽,都在这个女孩的心坎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因此,在她的心目中,只有英国才是自己的故乡。

倘若我们将自己的生活过得肤浅、流于表面而又太过活跃的话,那么就无法寻找到其深沉的一面。对于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幸免于难的民众,美国诗人艾略特曾为这些受苦受难的人们起了一个绰号,叫作“空心人”,因为他们的灵魂已经失去了光彩,内心也处于一片极度空虚之中,更别谈什么丰富的内涵了。他的这一说法并没有错。这些人只是希望能够用诡计探索出人生的真相,热衷于去寻找灵魂的空寂,甚至还不停地进行着愚蠢的膜拜,以填补他们空虚的内心和空洞的性灵。

我们不可能满足于一种迷信的生活之下,这种生活无法给予我们真正的充实。如果我们期望自己能够在生活中站稳脚,就一定要不停地探索深处,挖掘深处,将灵魂留驻深处。尽管这个世界变化莫测,但仍旧有些东西是不会被世界所淘汰和抛弃的,它们不会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诗人但丁曾经说:“倘若我们能够为了某些永恒的事物而坚定地活下去,那么我们就会让自己的生命也得到永恒。”

提及老年时期,女作家霍荷说道:“不要畏惧老年,因为沉在杯底的,都是人生的蜜糖。”如果我们能够活在灵性之中,感受灵魂的力量,与永恒的生命同在,“住在深处”的话,那么我们也能够从自身中获得性灵的力量,让我们得以战胜生命加予我们的种种重负,抵达人生的深处。

15 人生的价值

谈及人生的价值,我们对其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对于逝去的岁月,我们的衡量尺度又是什么呢?是说自己在认真而努力地生活?还是真正算得上生活的只有一小部分?或者纯粹就只是虚度年华?

我们在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是否以他的寿命长短为依据来作出判断?有一部分声音会说,那些长寿者的生活一定过得最多姿多彩,最有意思。另外还有一些声音说,因为我们有目标有期盼,因此希望能够尽量长久地活着,以便将来可以亲口品尝到自己的辛劳所换来的果实,即使只是一小部分也好。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寿命的确很长,但终其一生来看,真正算得上好好活着的时间,却只有那么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因此,在决定人生价值的因素当中,最重要的部分绝不是时间。英国诗人济慈、伯恩斯、拜伦,这些人虽然年纪轻轻就已离世,但是他们却拥有一个十分丰富的人生。

一幅真正了不起的画,并非是一幅连边边角角都涂满了颜色的画。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也并非就是一个活得越长久的人生。当然,长寿必然有好处。一个人可以越久地活下去,他的智慧就可能会与日俱增;如果我们能用耳朵多多凝听,烦恼就会减少,欲念也会被驱散;但是,我们也可能被它所拖累,以致最后累倒在地,只留下一个灰色而感伤的、早已注定的结局。

因此,活了多久这并不是关键,人生的深度和生活的创造力,这才是重点。在这浩瀚无际的时间海洋中,我们在这个世上所拥有的岁月,实在是太过渺小,太微不足道了。生命就像一场幻觉,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编织一个迷雾般的故事,等到我们讲完了故事,浓雾也渐渐散去,我们也将离去了!

那么,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是否应该是物质呢?断定一个人是否活得有价值,在于他有没有积蓄下大量的财富吗?显然,长久以来,许多人都生活在这个原则下,但真正这样去想的人也不过寥寥几个。一个富有的人可能会拥有丰富的生活,但这并不代表不富裕的人就无法活得丰富。人生的价值,是不能由物质来决定的。

那些在人生的竞赛中摘得桂冠、大步登上顶峰、声名远扬的成功者,他们往往并不看重金钱。生活中足以说明这一点的事例举不胜举;即便我们并没拥有大量的财富,仍然可以将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明智之人在观察任何事物时,只关注它的应有价值和实用意义,也就是说,他只会将所看到的事物当作达成目标的手段或方法。这些人都很清楚,对他们来说,这个世上的许多东西都没有实在的用处。即便他并不拥有某些东西,这也丝毫不妨碍他好好活下去。因此,一个人若想真正的快乐,就不要过分地去追求物质享受;换言之,他也不需要。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曾经写过这样一篇小说,题目为“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故事中的主人翁极度贪婪,只要是眼前能看得见的土地,他都要全部聚敛到手;即便如此,他仍旧丝毫不肯善罢甘休。最终,人们用一把锄头挖了一个7英尺的长洞,他便被扔进了这个洞,埋在了土里。就算是这样死到临头了,他还在为自己要多占一些地方而斤斤计较,不过到最后,给他一个坟墓大小的坑就足够了!

要想考验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如果寿命的长短、财富的多寡,这些都不足以成为适当的衡量手段,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衡量方法呢?难道是幸福?那么真正的幸福又有着怎样的含义?是快乐吗?那么又有谁算是真正的快乐?或许,发自内心的一种轻松感和满足感,这就是快乐吧?通常来看,真正快乐的人,是那些平日里节衣缩食,粗茶淡饭,过着最平淡的生活,不耽于梦想之人。但是,我们是否会将其看成一个真理呢?

那些颠沛流离、好高骛远、喜怒无常的人,他们几乎感觉不到快乐。这些人一旦见到虚伪或丑陋的一面,就会禁不住伤感不已,甚至变得愤怒失望。然而,与那些麻木不仁的愚蠢之人相比,这些人要好得多。愚蠢而麻痹的人就像是一头只顾闷头吃草的老牛,对身边一切事物都丝毫不感兴趣,而前者则有着急剧的性灵,他们的灵魂被生活中剧烈的活动紧紧抓住,至少算是个性情中人。所以,与麻木不仁比起来,悲愤总是要好得多。

美国总统林肯、意大利诗人但丁,这些人物都真正地拥有快乐吗?我们不是已经从他们身上看到,并没有什么看得见的关联存在于快乐和辉煌的人生之间吗?除此之外,那些总是要寻求快乐的人,又有谁找到了所谓的快乐呢?如果我们真的感觉到了快乐的到来,那实际上也不过是,当我们做着比我们本身更有价值的事情时,偶然的惊鸿一瞥而已。

如果人生的价值不能用幸福和快乐来衡量的话,那么我们将成功作为衡量标准可否行得通?假若一个人为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标非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