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18:05:42

点击下载

作者:孙世刚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研究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研究试读:

前言

蔬菜与果品、畜牧并称为河北省农业三大新兴支柱产业。2010年,河北省蔬菜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5.4%,占农业产值的44.4%,菜区农民1/3的收入来自蔬菜生产;蔬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六位,单产居全国第一位,总产居全国第二位,人均蔬菜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名副其实的蔬菜生产大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1%,而用水量却占农业用水的30%以上,占开采地下水的近50%,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用水大户。为了实现河北省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蔬菜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河北省由蔬菜大省向蔬菜强省转变,2013年,我们申请承担了省财政资金支持项目——《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研究(2013~2014年)》。

为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我们组织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旱作农业研究所、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包括蔬菜育种、设施栽培、土壤肥料、生物防治、农业经济等不同专业,建立了有蔬菜科研、生产专家与软科学专家参加的课题研究组。具体分工是:孙世刚、杨兰伟负责蔬菜产业历史回顾、水土资源与蔬菜生产研究和对蔬菜产业的SWOT分析,阎立波、刘振龙、杜义英负责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王丽英、李若楠、张彦才负责施肥技术与蔬菜生产研究,宋凯、庞昭进、李爱国、何晓庆负责植保技术与蔬菜生产研究,石琳琪、焦永刚、董灵迪、郭敬华负责气候条件与蔬菜生产研究,宋炳彦、梁玉芹、刘云负责集约化育苗与蔬菜生产研究,高慧敏、严慧玲、孙英焘、田玉、及华、狄政敏负责技术进步与蔬菜生产研究,李岩、乔立娟、赵邦宏负责市场贸易与蔬菜生产研究,孙世刚、阎立波负责撰写综合建议。最后,由孙世刚、阎立波、宋炳彦对各研究分报告进行统稿。

课题组按照研究主题和任务分工,在查阅有关资料、开展生产调查和系统总结自身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为了拓宽研究思路,2013年5月9日和11月22日,邀请从事蔬菜科研、技术推广、水资源管理、农药残留监测、技术经济等方面专家共计40多人次,采取“头脑风暴”方式进行研讨。讨论的主题是: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什么?②无论从面积、总产量、人均占有量计算,河北省都是蔬菜大省。那么,河北省是蔬菜强省吗?蔬菜强省的标志是什么?③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蔬菜生产技术进步有哪些?未来(2020年)蔬菜技术进步的方向(突破口)在哪里?④根据要素分析(种苗、水肥、技术、组织、市场、贸易)和发展变化,指出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⑤综合考虑粮食安全和蔬菜市场容量问题,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控制在多少比较合适?等等,获得大量智慧信息,为课题完成奠定了基础。

通过研究取得以下结果: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属于滞缓发展期。当时是“以粮为纲”时期,粮食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蔬菜种植面积仅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4%,蔬菜产值仅占种植业产值的10%;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属于起步发展期。随着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农村改革开放,蔬菜种植面积在1980年基础上增加43%,蔬菜总产增加141.1%;三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属于快速发展期。由于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白色革命”工程项目实施,蔬菜产业得到大发展,2005与1995年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70%,蔬菜总产增加201%,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900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四是2006年以来,属于发展完善期。该阶段蔬菜种植面积扩张速度放缓,大力加强标准园建设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推进蔬菜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有力地促进了“三品一标”的发展。二、河北省是名副其实的蔬菜大省,并且已经进入蔬菜强省行列

采用蔬菜种植面积、蔬菜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蔬菜总产量、人均蔬菜产量4个指标,对31个省市自治区蔬菜生产进行评价,筛选蔬菜大省。结果河北省排名第2,仅位居山东省之后。在进行蔬菜大省评价基础上,选取排序在前16位的省市自治区,采用蔬菜单价、出口比例、平均单产、成本收益率、旱涝保收农田比例、森林覆盖率6个指标,进行蔬菜强省评价。结果河北省排名第5,排在山东、广东、湖南、浙江之后。但河北省蔬菜单价、出口比例两个指标在16个省市自治区中均排第12位。应当指出,河北省蔬菜产业取得如此成绩,是在严重超采地下水的情况下取得的,如果不实施严格的节水措施,总有一天会被挤出蔬菜大省、强省行列。三、在水土资源利用方面蔬菜生产与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蔬菜属于鲜嫩农产品,含水率一般在90%以上,其产量高、生育期短、生长速度快,需要种植在灌溉条件较好、土壤肥力较高的农田。一般而言,凡是适合种植蔬菜的地方,都具有“吨粮田”的生产条件。河北省既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蔬菜生产大省。在河北省现代农业和农业部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中,河北省有86个粮食生产大县、57个蔬菜生产大县,其中有43个县(市)是重叠的,这对当地水资源的消耗是很大的。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市场与水资源两方面综合考虑,蔬菜生产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总体算账,这方面有30%左右的节水潜力;应严格控制蔬菜种植面积扩张,到2020年,控制在2000万亩左右比较合适。同时,要注意设施蔬菜特别是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的节地问题。目前,一般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土地利用率在55%左右,而资源节约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土地利用率可达85%。四、蔬菜施肥超量,养分比例失调,影响蔬菜品质和土壤生态质量

目前蔬菜生产过量施肥问题比较普遍,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而且降低蔬菜品质,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重金属积累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据调查,日光温室黄瓜氮磷钾平均施肥量分别是推荐施肥量的2.8、10.7、0.98倍,最高值是推荐量的7.4、10.7、2.2倍;日光温室番茄氮磷钾平均施肥量分别是推荐施肥量的3.5、10.3、1.2倍,最高值是推荐量的15.2、39.9、7.0倍。氮磷钾施肥比例表现为磷高钾低,养分供应比例与作物需求比例不协调。蔬菜大量施用畜禽粪便,因发酵不彻底,施用后产生挥发性气体,使蔬菜根系和叶片发生伤害。特别是在冬季,棚室放风时间短,氨害比较明显。为此,应加强对蔬菜根层养分供应强度和元素平衡关系的调控,推广精量化推荐施肥技术,充分发挥根系及根际反应的潜力;改大水漫灌为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变浇地为浇根,防止水肥渗漏损失。五、蔬菜病虫害发生不可避免,蔬菜病虫害化学防治不会消亡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从无公害到绿色,再到有机,要求越来越高。河北省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整体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生物防治产品少、应用环境差、生产成本高和生产能力低等,难以满足蔬菜产业发展需求。必须看到,在蔬菜生产中病虫害的发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在农业措施、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不能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使用化学农药进行控制是必要的,关键是要掌握好用药的种类、时间、浓度与间隔期等。这是一项专业化、知识化工作。为此,建议在各地建立一批蔬菜专业植保公司,针对当地蔬菜栽培实际情况,拟定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方案,实施专业化防治,为无公害蔬菜生产保驾护航。六、集约化育苗是推广优良品种、实现蔬菜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抓手

蔬菜集约化育苗是节本增效、减少风险的重要措施,是蔬菜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河北省蔬菜集约化年育苗能力在15亿株左右,提供的种苗量仅占设施蔬菜面积的5%。主要问题是:菜农对集约化育苗认识不到位,既有集约化育苗总体规模小的问题,也有季节性闲置问题,更有种苗生产与销售信息不畅、缺乏有效沟通的问题。大力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工作,是推进河北省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点方向。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引进资金和技术,兴建一批蔬菜育苗厂,改变河北省育苗企业条件简陋、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规模不足等问题;要加强育苗企业人员培训,建立健全蔬菜种苗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广科学、先进的种苗基质配方,提高育苗技术水平;要健全推广网络,强化扶持措施,像支持良种补贴那样支持菜农购苗,促进集约化育苗发展。七、蔬菜产业是高风险产业,在科学防灾的同时应大力发展保险事业

冬春季设施蔬菜生产是一项伟大创举,对于丰富人们的菜篮子、实现新鲜蔬菜周年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冬春季设施蔬菜生产的环境条件是严酷的,稍不注意则灾害频发,给蔬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蔬菜生产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合理安排蔬菜茬口,科学实施水肥管理,改进棚室结构、提高棚室性能等。但对于强寒流袭击、低温寡照、久阴骤晴、冬季大风、强降温、雪灾等自然灾害,一般技术措施是无能为力的,常常造成设施蔬菜冻死、生理性病害多发、草帘被风吹起、温室骨架倒塌、棚膜撕破、温室压塌等现象,甚至出现“多年致富,一灾返贫”局面。因此,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蔬菜)保险事业,让蔬菜生产在遭受灾害后能及时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挽回损失,是提高菜农生产积极性、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八、未来蔬菜生产科技的突破口在于标准化、机械化和自动化

30多年来,河北省蔬菜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蔬菜产业发展。突出表现是:①种子技术进步,现有品种多是杂交种,与传统农家品种比,产量高、抗病能力强;②通过国内外引种,极大地丰富了河北省蔬菜生产的种类和品种,使得人民生活丰富多彩;③以设施、地膜覆盖蔬菜生产为标志的“白色革命”,实现了蔬菜周年生产、周年供应。展望未来,河北省蔬菜生产应走内涵挖潜和资源节约的道路,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和示范推广应用,重点解决品种专用化、种植标准化、质量安全化、设备自动化、作业机械化等问题,以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和节水、节肥、节药、节地技术,促进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九、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是河北省蔬菜生产的主要目标

目前,河北省人均蔬菜生产量超过1000kg,城乡居民消费量分别为110kg和75kg左右。显然,商品生产是河北省蔬菜生产的主要特征。河北省蔬菜商品率达80%以上,其中省外销售量约占总产量的60%。在蔬菜流通中,市场批发是主体,产销对接、农超对接规模不大,电子商务和订单生产刚刚起步。蔬菜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储运条件比较差,冷链运输比例小,蔬菜损腐率比较高;原菜销售比例大,蔬菜品牌影响力小。在蔬菜出口方面,河北省蔬菜出口(金额)不足全国的1%,与蔬菜大省地位极不相称。为了实现蔬菜“卖出去、卖个好价钱”的目标,河北省要完善蔬菜流通体系建设,吸引社会资金对冷链储运条件的投入,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绿色生产、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拓宽出口市场,丰富出口种类。十、发挥京津冀协调发展优势,促进河北省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具有多重优势:一是由于南北差异大,地形地貌多样,适合发展多种形式、多样品种、不同季节的蔬菜周年生产;二是环抱京津两大市场,交通条件便利,是拉动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一批蔬菜种植示范户和种菜技术能手,以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具有发展蔬菜产业的人力资源。劣势条件:一是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二是储运、加工还比较落后;三是淡水资源匮乏。大环境对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品质蔬菜需求增加;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使京津冀水资源短缺得到部分缓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有助于先进技术和工商资本向河北转移,促进河北省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提升。只要我们发挥优势、抢抓机遇,通过技术跨越和产业升级,就能克服市场饱和、环境压力等不利局面。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转变发展方式,把提质增效放在核心位置,构建以有机为高标准、无公害为低标准、绿色为主体的蔬菜生产格局;二是优化区域布局,重点抓好环京津蔬菜园区和山区生态蔬菜基地建设。在冬春季大雾天气较多的地区,冬春棚室蔬菜生产以叶菜为主;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广“三节、两统、一提高”生产模式;四是加快组织创新,积极引进京津科技、经济资源,着力提升河北省蔬菜生产加工水平和品牌建设水平。编者2015年10月第一章蔬菜产业历史回顾

蔬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食品,是除粮食之外最重要的植物性食物资源。古人云: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充分说明蔬菜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目前,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近14%,人均蔬菜产量超过1000kg,蔬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超过40%,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蔬菜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回顾历史,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一节总体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蔬菜产业得到很大发展(表1-1)。从播种面积看,1978年为22.5万公顷,2013年为122万公顷,其发展变化为“S”型曲线。从蔬菜总产量看,1978年为550.7万吨,2013年为7902.1万吨,其发展变化同样为“S”型曲线。近年来,河北省用占全国5.9%的面积生产了占全国10.9%的蔬菜总产量,说明河北省蔬菜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比较优势。从生产规模变化情况看,2013年与1978年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了4.4倍,而蔬菜总产量增加了13.3倍。这是因为同期蔬菜单产从每公顷24435kg提高到64753kg,增长了165%。蔬菜单产水平的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蔬菜科技的进步。

1984年以来,河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878万公顷上下,其中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76%以上降到72%左右(表1-2)。期间,棉花面积起伏变化较大,油料作物面积变化相对和缓,蔬菜面积呈稳定增长趋势。到1996年,蔬菜面积超过棉花种植面积;到1998年,蔬菜面积超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目前,蔬菜成为河北省名副其实的第二大作物。图1-1 1975~2013年河北省棉油菜作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率变化表1-1 1975~2013年河北省蔬菜生产与消费情况表1-2 1975~2013年河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

从人均蔬菜产量及消费量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河北省人均蔬菜产量呈持续上升趋势,而人均消费量呈“先升后降”、近年趋于稳定的状况。1985年河北省人均蔬菜产量167kg,城乡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分别为139.9kg和123.9kg。2011年以来,河北省人均蔬菜产量超过1000kg,城乡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分别为110kg和75kg左右。上述情况表明,河北省人均年蔬菜产量远远高于人均蔬菜消费量;河北省城镇居民年蔬菜消费量高于乡村居民消费量;无论从面积、总产、人均产量计算,河北省都是蔬菜生产大省,面向京津等省外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是河北省蔬菜产业主要特点。图1-2 1985~2013年河北省人均蔬菜产量及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量第二节阶段划分

从新中国成立算起,河北省蔬菜产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滞缓发展期(1949~1980年)

新中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时的中国,现代工业几乎空白,农业和农村经济极为落后。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仅150kg,温饱问题远没有解决。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党和政府带领人民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到1965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仅达到200kg。在此背景下,为解决城市居民吃菜问题,在城市郊区成立蔬菜生产合作社,鼓励菜农种菜。但与粮、棉、油等战略性农产品相比,作为副食品的蔬菜生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发展缓慢,长期处于供给短缺状态。

该阶段是“以粮为纲”的年代。为贯彻中央“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蔬菜为中心”的方针,蔬菜生产主要集中在城市郊区,按计划种植,而且在多数时段实行统购统销。该阶段蔬菜品种单调、产量少,呈现供不应求且处于“一季一菜”的局面。到1980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仅21.4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4%,总产量531.6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103.5kg。总产值仅有30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0%。二、起步发展期(1980~1990年)

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迅速发展。到1981年,河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00kg。1982年河北省摘掉缺粮省的帽子。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为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和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创造了条件。1988年,为缓解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有力地促进了蔬菜生产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农村集贸市场得以恢复,蔬菜统购统销政策发生改变。1982~1984年,实行“管放结合”的“双轨制”蔬菜产销体制。1985年中央决定对蔬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实行经营和价格全面放开,从此,我国蔬菜产销体制率先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化提高了蔬菜等农产品价格,调动了农民种菜积极性。1985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26.3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总产量921.2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167.9kg。到1992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6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6%,总产量1281.7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205.2kg。蔬菜短缺的时代成为过去。

1992与1980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43.0%,蔬菜总产增加141.1%,人均蔬菜占有量增加98.3%。三、快速发展期(1990~2005年)

1991年,河北省实现粮食由调入省向调出省的转变;1992年,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表明,粮食生产压力逐渐减轻,种植结构调整空间加大,大市场、大流通时代到来,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小康等多重目标,共同推动了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特别是1993年河北省“白色革命”工程项目的启动,蔬菜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设施栽培、地膜覆盖栽培不断扩大,蔬菜品种丰富多彩,市场供应数量充足,淡季旺季基本消失。蔬菜生产向产前、产后延伸,贮运、加工、流通业相应发展,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超市成为蔬菜流通的三大途径,蔬菜产业体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2002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把发展蔬菜确定为农业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宋建新,2005)。

1995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40.9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7%,总产量2148.4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335.1kg。在粮、棉、油、菜四大类农作物中,1996年蔬菜面积超过棉花种植面积,1998年蔬菜面积超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成为仅次于粮食作物的第二大农作物。在蔬菜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生产结构不断优化,设施菜、精细菜、时差菜供应大幅增加。2000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86.6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6%,总产量4454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670.4kg。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0.9万公顷,日光温室、大棚和中小棚面积分别为12.5万公顷、5.7万公顷和12.7万公顷(张美贤,2004)。2003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106.9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4%,总产量5903.4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874.3kg,人均占有量居全国首位。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43.5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大棚和中小棚面积分别为16.6万公顷、8.3万公顷和18.6万公顷。河北省蔬菜总产值达到378.4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9.5%。蔬菜商品率达82%,省外销量超过总产量的50%,成为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自:建国55年来河北种植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1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110.5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6%,总产量6467.6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946.9kg。

2005年与1995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70.2%,蔬菜总产增加201.0%,人均蔬菜占有量增加182.6%。四、发展完善期(2006年以来)

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生产能力的增加,蔬菜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全国性、区域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蔬菜产业进入了优化升级的新阶段。2001年,农业部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2年,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菜篮子放心工程实施方案》。200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2006年,国家颁布了《食品安全法》。这些重要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与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即“三品一标”的快速发展。

在此阶段,蔬菜产业发展重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到2008年年底,河北省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达到400个,省名牌产品中的蔬菜品牌达到20个,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蔬菜产品达到50个(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6月21日)。特别是在北京夏季奥运会期间,河北省作为供奥、供京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通过采取加强禁用限用农药监管、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监管、加强蔬菜质量监督检验、开展干部驻县包村督查和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等5项措施,圆满地完成了特供任务(河北日报)。设施蔬菜面积进一步增加,2009年达到52.7万公顷,其中:连栋温室0.13万公顷,日光温室19万公顷,塑料大棚温室11.9万公顷,中棚21.6万公顷(河北省农机局《河北省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010)。2013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122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9%,总产量7902.1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1080.9kg。蔬菜总产值达到1353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4.2%,占农业总产值的26.3%,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表1-3 2010~2013年河北省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及农业产值的比重 亿元,%

2013年与2005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0.5%,蔬菜总产增加22.2%,人均蔬菜占有量增加14.2%。该阶段规模扩张速度放缓,设施蔬菜面积继续增加,蔬菜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于城乡居民蔬菜消费变化:蔬菜和粮食都属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食品,但与粮食相比,蔬菜的需求弹性要大一些。据1985~2013年统计资料显示,河北省城乡居民蔬菜消费量呈现“先升后降、近年趋于稳定”的状况。即: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蔬菜在110kg左右,农村居民在75kg左右。另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城镇居民年人均蔬菜消费支出已超过粮食消费支出,约为肉禽类食品消费额的一半,处于第二位,约占食品类消费支出的10%。由此可见,蔬菜的均衡供应和价格稳定,对居民生活有很大影响。

至于为什么居民蔬菜消费量呈现“先升后降、近年趋于稳定”的状况,以城镇居民家庭为例,分析原因有二:一是粗菜变细菜。过去家家户户冬季储存大白菜,基本属于“一季一菜”,浪费很多,而现在是“时时有鲜菜”;二是副食品结构发生变化。对肉类、蛋类和水产类的消费量有所增加,而对蔬菜的消费量有所减少。但总体看,社会对蔬菜的消费需求应是缓慢上升趋势:一是人口增加导致的刚性需求增加;二是城镇化进程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城市人口规模扩大,随着这部分人收入水平提高,其消费习惯、消费结构也会向城镇居民趋近。第三节主要启示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将主要特征列表于下。认真分析这些特征,会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启迪。一、协调三大关系

回顾河北省蔬菜产业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三大关系协调与否,对蔬菜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即: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蔬菜产业发展就快,反之则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前,农业生产领域基本处于人力畜力阶段,尽管生产力水平很低,却实行严格的集体生产、计划生产、统购统销政策,结果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放开农贸市场直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产品很快丰富起来,产品短缺经济很快成为历史。表1-4 河北省蔬菜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粮菜关系,表现为粮紧菜紧,粮多菜多。过去用“吃糠咽菜”形容生活困难,这里的“菜”指的是野菜,不是蔬菜。不是说粮食不够吃就用蔬菜充饥,而是说粮食不够吃,蔬菜也没有。粮食和蔬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是有区别的。“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蔬菜为人们提供维生素、矿物质、食用纤维等,是改善人们生活的基本食物。所以,在粮菜生产中,粮菜可以互补,但不可替代。只有粮食问题基本解决,蔬菜才能得到发展。这也是河北省蔬菜产业为什么在80年代初启动发展、90年代初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蔬菜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的时期,也是蔬菜产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反之亦然。当今的蔬菜生产以设施栽培和保护地栽培为主,与传统的露地栽培相比,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生产方式,它解决了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供应的问题。所以,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会带来蔬菜生产方式的改变;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会有周年均衡供应的市场需求。二、发挥比较优势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到2013年,河北省蔬菜单产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二位(排辽宁之后)、总产居第二位(排山东之后)、种植面积居第七位(排山东、河南、江苏、广东、湖南、四川之后),人均蔬菜占有量1080.9kg居第一位,比全国平均水平519.5kg高出1倍多,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生产大省。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除政策推动、效益驱动和发挥农业科技保驾护航作用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资源禀赋和区位影响,河北省具有蔬菜生产比较优势。依据2013年统计数据,计算全国31个省市区的蔬菜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结果见P235表格。

1.蔬菜生产规模比较优势v,av,a

S为某省市区年度蔬菜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A为某省市av区年度蔬菜播种面积;A为某省市区年度农作物播种面积;A为同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A为同年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

2.蔬菜生产效率比较优势v,av,a

E为某省市区年度蔬菜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Y为某省市av区年度蔬菜单产水平;Y为某省市区年度农作物单产水平;Y为同年全国蔬菜单产水平;Y为同年全国农作物单产水平。

3.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v,a

C为某省市区年度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与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数来表示。

按照比较优势指数0.8~1.0为中度优势(-)、>1.0~1.25为中度优势(+)、>1.25~2.5为较强优势、>2.5为显著优势来判断:河北省蔬菜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为1.099,排上海、福建、海南、广东、浙江、北京、重庆、天津、广西、江苏、山东、贵州、湖南、湖北之后,居第15位,属于中度优势(+);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为1.858,居第1位,属于较强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为1.429,排北京、天津之后,居第3位,属于较强优势。与张美贤采用2002年数据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河北省蔬菜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增加0.109,位次没变;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减少0.13,位次没变;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增加0.021,前移一个位次,超过山东。具有较强的蔬菜生产比较优势,是河北省建设成为蔬菜大省,并继续向蔬菜强省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出河北省各县市区蔬菜生产比较优势(2010年)。其中,综合比较优势较强的县市区有20个,分别是:栾城、藁城、鹿泉、丰南区、乐亭、玉田、抚宁、永年、张北、康保、沽源、尚义、崇礼、丰宁、围场、青县、广阳区、固安、永清、香河。

综合比较优势中度(+)的县市区有14个,分别是:正定、高邑、丰润区、滦南、遵化、迁安、昌黎、鸡泽、定州、赤城、滦平、大厂、三河、饶阳。

综合比较优势中度(-)的县市区有29个,分别是:井陉、深泽、无极、赵县、辛集、新乐、开平区、滦县、青龙、肥乡、馆陶、邢台、南和、满城、清苑、徐水、涞源、顺平、博野、涿州、宣化、平泉、宽城、肃宁、安次区、霸州、桃城区、武邑、故城。三、转变发展方式

在蔬菜生产中,土地(S)、物资及服务费(K)、劳动力(L)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王方舟依据河北省蔬菜产业的有关统计数据,0.9850.1170.098建立生产函数模型:Y=2.246*S*K*L。其含义是: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上述模型中,河北省蔬菜产业的生产弹性系数:EP=0.985+0.117+0.098=1.2>1,说明蔬菜产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当生产要素投入增加1%时,产出增加1.2%。面积(S)、物资S及服务费(K)和劳动力(L)的弹性系数分别为:EP=0.985、KLEP=0.117、EP=0.098,说明蔬菜产业处于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阶段。即:当播种面积每增加1%时,产出增加0.985%;当物资及服务费每增加1%时,产出增加0.117%;当劳动力每增加1%时,产出增加0.098%。

根据上述分析,河北省蔬菜产业已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和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阶段,进一步增加物资及服务费(K)和劳动力(L),对总产量(Y)的增加起不到主导作用。蔬菜总产量(Y)的增加,不是靠增加物资及服务费(K)和劳动力(L)提高单产来起主导作用,而是主要靠增加蔬菜种植面积(S)来提高总产量(Y)的。但在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在国内市场饱和、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单靠增加种植面积这种外延式发展,把大量的优质水土资源投入蔬菜生产,不仅效率不高,而且也不可持续。同时,也有可能对粮食安全产生冲击。经过30多年的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河北省种植业的第一大产业,继续单一走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总产规模的路子已不合时宜,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回报率,走节水节肥节地和内源式发展道路。四、强化质量意识

随着我国食品短缺时代的结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老百姓对“放心菜”的呼声越来越高。就蔬菜产业而言,在国内市场总体处于饱和的情况下,已从单一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这里所说的质量,既包括蔬菜外在质量,如净菜上市、适度包装,防止垃圾搬家;也包括蔬菜的内在质量,如有效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正确选择和使用农药,能减少病虫危害,有助于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但如果对农药品种选择不当或对农药的使用方法不当,就会造成农药在蔬菜中残留和超标,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产生威胁。所以,有些农药(象剧毒、高毒有机磷农药)因潜伏性、积累性和扩散性的危害,在蔬菜上是禁止使用的,即零容忍;有些农药虽然可以有检出,但决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和标准。

多年来,河北省一直都非常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到2007年,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了1个省级、11个市级、25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153个县蔬菜质量速测站,河北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检测范围,蔬菜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然而,近年来国内频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像“毒韭菜”“毒姜”之类的蔬菜安全事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对蔬菜质量安全的信心,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营养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对无污染、安全优质的有机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绿色”蔬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据调查,消费者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考虑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愿意为买到安全蔬菜支付额外费用,只要安全蔬菜价格高出普通蔬菜价格在10%~20%,消费者是可以接受的(吕美晔,2012)。由此说明,追求既能保证产量又能保证经济效益,既能生产优质蔬菜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由增产增效转向提质增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系统工程,必须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决定其生产手段。首先,要加强对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在我手中,品牌在我心中”的责任意识;其次,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杜绝禁用农药在市场上流通;第三,要提高蔬菜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水平,把“科学用药、合理用药”等关键环节交给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来办;第四,要积极推进“三品一标”的发展,严格按照法律、标准进行生产;第五,要加强对蔬菜流通环节的监管,严格禁止不合格、不达标蔬菜产品在市场上流通销售。实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从源头上控制质量。五、实施出口战略

自2011年,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500kg,这个数字在世界上排名第一。总体上看,我国蔬菜生产已达饱和状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河北省人均蔬菜占有量:2000年为670.6kg,2010年为994.3kg,2013年为1080.9kg,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明显的外销型蔬菜生产模式。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销售渠道,是实现增产增收的关键。

河北省传统的蔬菜外销地在东北和西北。随着各地政府对“菜篮子”工程的重视,各地蔬菜自给率明显提高,蔬菜种类和品种更加丰富。因此,河北省蔬菜销售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据统计,2010年全国蔬菜平均价格2005元/吨(按总产量和蔬菜园艺产值计算),河北省为1548.7元/吨,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26位,仅排在新疆、宁夏、西藏、青海、内蒙古之前。与周边省市比,每吨价格差114.5~999.1元。事实表明,这种单纯依靠“低价位、大批量”生产传统蔬菜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走“高品质、高档次、精细化”蔬菜生产的路子。

摆脱“红海”厮杀,实施“蓝海战略”,从立足省内国内市场为主向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出口蔬菜转变,是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新旧世纪之交、中国加入WTO之时,许多专家学者曾论及中国农产品在世界上的地位,即:资源密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不具有生产比较优势,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水果、蔬菜、园艺产品等具有生产比较优势,但市场竞争力取决于农产品质量,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常常利用“绿色壁垒”、环境保护等提高进口门槛和谈判筹码。这个判断至今没有改变。我们要像抓商品粮基地一样,抓蔬菜出口生产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按照国外的品种要求和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从而带动整个蔬菜产业从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第四节未来展望

过去人们多是研究蔬菜生产问题,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在什么地方生产、怎么生产,核心是投入产出及其转化效率问题。现在要研究的是蔬菜产业发展问题,围绕生产这个中心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包括生产资料供应、社会化服务体系、蔬菜生产及加工、生产功能拓展、市场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储运及销售,以及市场信息预测等多环节、多领域。总之,由蔬菜生产向蔬菜产业的转变,不仅是蔬菜生产规模扩大了,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了,温棚蔬菜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吸纳大量劳动力,使农业生产变冬闲为冬忙了,而且是产业层次增加了,为之配套服务的部门增多了,蔬菜产品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提高了。

中国蔬菜产业特别是河北省蔬菜产业将向何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在经过一定时期的产业完善之后,将进入产业成熟时期。笔者希望从2020年开始,河北省蔬菜产业能进入产业成熟新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满足消费者对蔬菜供应数量、质量、风味、营养和方便食用的要求,蔬菜产品系统化、实用化、规格化,实现蔬菜商品信息化技术全过程管理(王方舟,2011)。为了实现该目标,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一、以标准园建设为重点,推进蔬菜集约化生产

选择生产、生态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采取统一规格、农民自建,或统一建设、农民承包等方式,建设蔬菜生产标准园区。一个园区就是一个生产场,就是一个品牌。通过采用标准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生产标准化产品。在蔬菜质量溯源追踪体系中,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质量产地代码。为了园区的声誉和整体利益,在充分发挥社会质量监控作用的同时,教育和引导生产者强化质量意识,形成内部质量监督制约机制。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不断改善园区路、电、水等基础条件,逐步提高棚室抗灾能力和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二、以壮大合作组织为重点,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要加强同业联合,建立生产、销售、加工、储运一体化蔬菜合作组织,完善企业、基地(园区)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与生产基地、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增强驾驭市场能力,提高菜农科技水平和在多环节增收。要完善蔬菜扶持政策,扩大财政资金——蔬菜发展基金规模,鼓励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蔬菜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鼓励对参加保险的农民给予保险费用补助等,进一步提高蔬菜合作组织的规模、服务能力和经济实力。要发挥专业优势,把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情,交给具有专业素质和能力的社会服务组织去办,以此提高蔬菜产业科技水平。如种苗生产组织、植保服务组织和农机具服务组织等。三、以发展加工企业为重点,扩大蔬菜出口贸易

蔬菜加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净菜包装、分级筛选、冷藏保鲜为主的初级加工,二是以速冻、脱水、腌渍等为主的深加工,三是以生产饮料、营养保健、功能食品为主的精深加工。发展蔬菜加工业,一是可以扩大蔬菜消费,二是可以调剂市场、规避风险,三是通过加工增值提高整体效益,从而带动蔬菜产业的发展。同时,发展蔬菜加工业,对于扩大就业机会,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都有重要意义(淮安农委,2011)。要以推进“五化同步”发展为契机,扶持现有蔬菜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蔬菜加工业,培育一批对蔬菜产业有明显带动作用,与生产基地、种菜农户有密切利益联结,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稳定拓展亚洲市场,加快开拓欧美市场,加快发展蔬菜外向型经济,带动河北省蔬菜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宋建新,2012)。四、以提升蔬菜质量为重点,提高高端市场占有率

2013年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访瑞士古尔登贝格家庭农庄。他指出:注重食品安全和保护环境是农业的生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关键就是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确保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为未来蔬菜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蔬菜质量安全目标中,无公害应是蔬菜生产的最低门槛,“绿色”应是蔬菜生产的主体,有机则是蔬菜生产的高端。“绿色”蔬菜产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是市场竞争的“王牌”,要率先在“绿色”蔬菜生产上取得突破(淮安农委,2011)。研究表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收入越高的人群,对蔬菜质量安全的要求就越高,到超市购买生鲜蔬菜的愿望也就越强(吕美晔,2012)。因此,实施“农超对接”,占领高端市场,是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五、以标准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蔬菜科技进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蔬菜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来说,标准是规程、规范,是必须遵循的规矩。同时,标准是科技进步的载体,是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加强蔬菜质量安全、实施出口带动战略的形势下,要大力加强蔬菜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用最新蔬菜科技研究成果补充、更新和完善已有标准;要以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调整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结构,增加强制性;要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提高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要大力宣传蔬菜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用标准来保障蔬菜产业健康发展(韩杨,2011)。第二章蔬菜生产发展现状

河北省环绕京津,自然资源丰富,蔬菜生产历史悠久。近年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蔬菜生产发展步入较好时期。第一节生产现状

2013年底,河北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20.4千公顷,居全国第7位;单产64752kg/公顷,居全国第2位;总产量7902.1万吨,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拥有“世界三大菜篮子”之一称号的山东省。河北省蔬菜总产值1535亿元,居种植业首位,蔬菜产业已成为河北省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产销大省,京津两大都市蔬菜市场的主要生产供应基地。一、生产种类

河北省南北跨6个纬度,兼具平原、滨海、山区和高原多种地貌,气候类型复杂,形成了多种栽培形式互补的周年生产格局,是全国少有的一年四季均可生产蔬菜的省份之一。

河北省蔬菜生产有60多个种类,2100多个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蔬菜品种的规模化、多样化、区域化特征逐步显现(表2-1)。同时,地方传统品种得到较好发展,区域性特色品种的规模化发展迅速,涌现出乐亭薄皮甜瓜、永清黄瓜、平泉香菇、崇礼彩椒、容城芦笋、桃城樱桃番茄等特菜产区以及沽源菜花、围场胡萝卜等错季菜主产区。大白菜、马铃薯、萝卜等大宗蔬菜基地逐步形成,对市场稳定供应起到了有效保障作用。2011年,省农业厅筛选10项蔬菜先进实用技术和10大主栽名优特新品种向河北省推广,进一步提高了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带动了河北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表2-1 河北省主栽蔬菜品种种类二、生产方式

河北省蔬菜生产有设施、地膜、露地等多种生产方式,已由传统的季节性生产转向周年生产供应,其中张承地区错季蔬菜生产是河北蔬菜生产的特色方式。

1.设施蔬菜

河北省设施蔬菜生产稳步发展,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产量比重不断提高。根据河北省农业厅蔬菜局统计,2013年河北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895.3万亩,占河北省蔬菜总面积的46%(图2-1)。其中:日光温室306.8万亩,大棚258.6万亩,中小棚329.9万亩。百亩以上的规模瓜菜园区达1000多个,10万亩以上的县有70多个,温室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正逐步应用。图2-1 2013年河北省蔬菜不同种植方式面积比例

2.地膜蔬菜

自河北省发展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来,广泛应用到蔬菜种植栽培上,蔬菜产量和效益都有显著提高。地膜覆盖栽培蔬菜具有很多优点,如能提高土壤温度,提前播种、促早采收;防旱、防涝、防返盐、防土壤板结;抑制杂草生长;防养分流失等。据河北省农业厅蔬菜局统计,2013年河北省地膜蔬菜播种面积约为379.0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19.5%。 

3.露地蔬菜

露地蔬菜分布广,适应性强,河北省范围内均有种植,与设施蔬菜相比,生长期短,易栽培,成本低,产量高,是平原地区夏秋蔬菜生产的主要种植形式,露地蔬菜的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近年来,河北省露地蔬菜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670万亩左右,约占蔬菜总面积的1/3。如:武邑的大白菜、永年的大蒜、望都的天鹰椒、永清的胡萝卜等,已打入国际市场,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是优秀露地蔬菜的代表。

4.张承错季蔬菜

张承地区海拔在500m以上,夏季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降水与蔬菜生长同步,生产错季蔬菜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张承错季蔬菜产量高、品质好、无污染,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每年7、8、9三个月集中供应国内东部各大城市,成为河北省市场影响力最大的农产品和张家口市的“名片”。据河北省农业厅蔬菜局统计,2012年张承两地错季蔬菜播种面积279.29万亩。其中,裸地播种面积96万亩、地膜121.67万亩、设施蔬菜61.62万亩。总产量1138.74万吨,商品量982.45万吨,省外销量776万吨,总产值219.64亿元,播种亩产值15819元。三、区域布局

近年来,随着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蔬菜种植更加趋向规模化、区域化,逐渐形成了蔬菜种植六大产区:张承错季蔬菜产区、冀东蔬菜产区、环京津蔬菜产区、沧衡蔬菜产区、冀中蔬菜产区、冀南蔬菜产区。张承错季蔬菜产区,主要针对全国夏季市场,特别是南方市场,以错季叶菜和果菜生产为主;冀东蔬菜产区,主要针对东北三省、北京和俄罗斯等市场,以外向型蔬菜生产和发展观光蔬菜基地为主。生产方式主要为日光温室、中小棚、地膜生产;环京津蔬菜产区,主要针对北京和天津市场,以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为主;沧衡蔬菜产区,主要针对天津市场,以秋冬、冬春茬大棚、温室及地膜蔬菜生产为主;冀中蔬菜产区,主要针对省会石家庄市场,以设施周年生产为主;冀南蔬菜产区,主要针对山西、山东和西北市场,以中小棚和露地生产为主。河北省蔬菜种植区分布如表2-2。表2-2 河北省蔬菜种植区分布四、生产规模

2011~2013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稳步增长,2011年种植面积为1157.9千公顷,较上年增长1.7%,2012年播种面积为1203.0千公顷,较上年增长3.9%,2013年播种面积为1220.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4%。2013年蔬菜种植面积占河北省农作物种植面积13.9%(表2-3)。

2011~2013年,河北省蔬菜生产总量逐年提高,2011年蔬菜生产总量为7384.3万吨,单产63775kg/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4.3%、2.6%;2012年蔬菜生产总量为7695.1万吨,单产63966kg/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4.2%、0.23%,2013年蔬菜生产总量为7902.1万吨,单产64752kg/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2.7%、1.3%。从总产量看,大白菜、黄瓜、西红柿产量居前三位,产量分别是1907.0万吨、955.2万吨、727.4万吨,合计占到总产量的45.4%。表2-3 2011~2013年河北省蔬菜生产规模情况资料来源: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

2011~2013年,河北省蔬菜总产值稳步增长,占河北省农业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不断增大。2011年蔬菜产值达到1126.67亿元,占河北省农业产值的40.6%,占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3%;2012年产值达到1333.87亿元,占河北省农业产值的43.1%,占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5%;2013年产值达到1535.00亿元,占河北省农业产值的44.2%,占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7%。五、质量控制

河北省大力实施“科技兴菜”工程,据省农业厅蔬菜局统计,到2013年共制定了50多项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基本覆盖了河北省主要蔬菜种类。蔬菜检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检测能力不断增强,建立了1个省级和1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5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建成运转,139个县级和蔬菜重点乡镇都建立了蔬菜质量速测站,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连续三年例行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质量居全国前列。河北省建设蔬菜标准园达到902个,其中千亩以上规模的502个。河北省有20大类蔬菜形成30多个规模化优势生产区域,其中武邑黄瓜、饶阳番茄、永年大蒜、鸡泽辣椒等一批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优势明显的基地,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六、产业化经营

河北省蔬菜产业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企业化等特征,通过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加工模式和“生产+加工+出口”的出口模式。截至2013年底,河北省已经有112个县(市、区)建成了不同特色的蔬菜生产基地,基地种植面积达到了764.0千公顷,占到河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