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脾胃调和百病消(97岁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行医80年养生经验荟萃。调补气血生化之源头,滋养人体后天之根本,倾囊相授健脾十八字,顾好脾胃才是现代养生的必经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18:28:11

点击下载

作者:路志正,路京华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国医:脾胃调和百病消(97岁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行医80年养生经验荟萃。调补气血生化之源头,滋养人体后天之根本,倾囊相授健脾十八字,顾好脾胃才是现代养生的必经之

大国医:脾胃调和百病消(97岁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行医80年养生经验荟萃。调补气血生化之源头,滋养人体后天之根本,倾囊相授健脾十八字,顾好脾胃才是现代养生的必经之试读:

版权信息大国医:脾胃调和百病消著者:路志正 路京华策划编辑:陈刚责任编辑:何苗 黄柯华ISBN:9787535794666第一章 养脾强身,修德增寿“仁者寿”出自孔子的《论语·雍也》,这个“仁”字,是一个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观念。仁爱、仁慈、仁厚、仁义等,皆可包含在内。“仁者寿”即指有仁爱之心、待人宽厚者才能长寿。中医理论认为,精神愉快、性格开朗者,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脏腑协调,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则正气虚弱,易于生病。第一节 97岁的老人,40岁的心态寿者寄语

养生切忌心焦气躁,要保持一颗年轻、沉稳、不失阅历、张弛有度的平常心。

10月的香山,是个爬山的好去处。趁着周末上午的阳光充足,几位学生陪着我慢慢登上了香山。我们一行人在登山的途中,惹得路人纷纷注目。一个年近百岁的老人,不需要别人搀扶,一步一步,踏实稳健地行走在山路上,途经的行人都不约而同赞叹道:老者身体真好。

对于这种赞叹,我欣然接受。俗话说“人老脚先衰”,我今年97岁了,身体还算硬朗,腿脚也利索。身边的家人、学生不放心,经常带我做体检,结果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健康状况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当了一辈子老中医,治病救人是天分,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好,也是我对中医骄傲的资本。

记得出诊的时候,总会有患者问我:“路老,您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坚持出诊,别太辛苦了!”患者的关心,是对我的肯定,我很欣慰,但我从医80余年了,出诊看病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割舍不下这些,我的身体还允许我奋斗在第一线。人啊,可以服老,但不可以认老。

生老病衰是万物的法则,悠悠岁月中的兴衰成败,都难逃步入晚年的自然规律。中医讲究“精、气、神”,这是人的立命之本,而人体精气神的旺盛度,在没有任何保养的措施下,在步入中老年后也是逐渐衰退的。所以我也服老,即便我保养得当,也比不上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常言道:“身老不足虑,心老才可悲。”既然身体的衰老不可避免,那保持一颗常青之心就必不可少。

古之圣人孔子谓:“不知老之将至。”这句话表明孔子在老年的时候根本不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在七十岁时办事随心所欲,保持一颗活力的心,但办任何事情都不逾越规矩,分内所及。年轻时忙着打拼奋斗,一颗心充满干劲,待到家庭事业圆满时,已步入中年,这时候不妨放松下,人老了不可怕,心老了才可叹。“四十而不惑”。人到了40岁,经历了很多,有了自己的判断力,不再会被外界所迷惑,没有了之前的浮躁。其实这就是我一直推崇的心态——年轻、沉稳、不失阅历、张弛有度的平常心。

近几年来,几乎每次遇见年纪大的患者都会询问我养生之道。养生,修身养性也。如今的物质条件丰富,吃好穿暖已不再是苛刻的条件,一种年轻、平常的心态反而更重要。现在的人们,从老人到年轻人,生活压力都很大,而在中医养生中,情志非常重要。七情致病,易伤脏腑。久而久之的思虑过重、压力过大,常常是引起慢性疾病的导火索。老年人要多注意,年轻人也不要疏忽。我平时出诊,也常跟学生和患者说调摄情志的重要性,无论是为了养生,还是为了疾病预防,良好的心态、舒畅的心情,都是保证健康的第一步。

说到养生要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那该如何培养年轻的心态呢?身边的老年朋友也就这个问题咨询过我。现在的老年人,年轻的时候大多日子过得比较清苦,年轻时的兴趣爱好因为生活的拼搏大多都搁置了,虽然现在年纪老了,但是时间也充裕了,将年轻时的兴趣爱好重拾,这不失为一种培养年轻心态的好办法。我身边的老朋友们,有的爱好书法,有的喜欢品茶,年轻时条件不允许,到了晚年,在家里人支持下,烹饪、书画、养花草、读书品茗,忙得不亦乐乎。在这种悠闲轻松的环境下,整个人都精神焕发。也有很多老年朋友,由于岁数过大,腿脚不方便,不太适合这些活动,我建议平日里可以多看看书、下下棋,重在养心,培养一份安逸宁静的心气。如果还能走动,每日都尽量多活动一下。

我今年97岁了,是忙了80年的老中医,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一颗心也跟着闲了下来。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6点起床,吃完早饭会到阳台锻炼下,打打八段锦,让自己的身体热起来。老年朋友一定要坚持锻炼,不过秋冬季节要注意保暖。每天的上午我都会看看报纸,翻阅下中医古籍,“活到老,学到老”,中医是我的职业,也是我最大的爱好,中医的奥妙是需要不断深究的。而勤读书,可以益智醒脑。潜心阅读,认真思考,都是丰富头脑、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过程。闲暇之时,居于斗室,一杯好茶,一卷好书,凝神读之,岂不清逸?

养心,不外乎培养一种宠荣不惊、自我乐哉的心态。要善于摆脱烦恼,保持清心寡欲。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事不必心绪不安,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对于外界名利之事要善于看淡,对家务事不要操劳过度,时刻让自己保持一份好心情。

再好的心态也需要良好的身体来支撑。由于身体机能的老化,老年人在养好心态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养护身体。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的养生原则,过多的饮食会造成肠胃的负担,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切不可贪口腹之欲。每天晚饭后我也都会散步,一来可以促进消化,二来也可以沉淀下一天的心情。

早锻炼,晚散步,白天工作,夜晚攻读。曾经的每一天我都是这样度过的。如今年纪大了,减少了晚上阅读的时间,增加了种植花草、练习书法的时间,人是需要张弛有度的。书法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书法讲究的是静心。品一幅好字,需要静心揣摩;写一幅好字,需要凝心书绘。挥笔泼墨间,静心凝神处,诚然是一种养心的好方法。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要坚持下去方可见效。人人都追求长寿,但多数时间里,人们都在透支健康,自然的衰老规律我们无法违背,但日复一日的正确养生却能为我们减缓衰老的步伐。望诸位谨记,好的身体是健康的本钱,年轻的心态是长寿的保证。第二节 上善若水,惟仁者寿寿者寄语“修德增寿”是被公认的养生核心,要想做一个健康的长寿者,先从做好一个“仁者”开始。

从古至今,健康长寿是人们一个孜孜不倦的追求。富甲天下、位高权重者祈求健康长寿;穷途潦倒、饥寒交迫者,也怀着健康长寿的美好期盼。古之长寿者,历史所载寥寥无几;现今之人,华其服,美其食,然年近百岁者,亦不多也。

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古籍中,关于养生的著述浩如烟海。即使是专业学者,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尽得其妙。然而,我们只要抓住养生的核心,就能更快地触及健康长寿的门槛。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者寿”的观点,他提倡“以德助寿”。“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仁者,人也”,所谓“仁者寿”,也就是具备仁德之心、与人为善者一定会长寿。儒家文化对后世影响颇深,对中医文化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那么“仁者”究竟能不能长寿?在中医理论里,情志精神因素可直接影响人体脏腑阴阳的功能活动。一个精神愉快、性格开朗,乐观向上的人,气血必定充盈,五脏六腑阴阳平和。反之,心术不正、性格阴郁,悲观的人,久之必害己伤身,正气内衰,免疫力下降,易于诱发各种疾病。君不见,身边颐养天年者,多为心胸宽广、高风亮节之人。

孔子本身也是“仁者寿”的最好证明,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仁”,教学收徒,皆教导做人的道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谨慎诚信,广施仁义……古时人们的平均寿命很低,而孔子于73岁高龄仙逝,不得不说其本身就是“仁者寿”的典范。

历史上医儒相通,中国传统养生中十分注重“修身养性”,与孔子修德增寿如出一辙,这里的“养性”指的是培养高尚的品德。真正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上的健康,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而高尚的品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美国曾做过一项研究,对2700多人进行了长达14年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乐于助人,和他人相处融洽者,其预期寿命会显著延长。既然保持优秀的品格,能带给他人愉悦,也能让自己受益匪浅,那何乐不为呢?“修德增寿”是被公认的养生核心,要想做一个健康的长寿者,要从做好一个“仁者”开始。“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学会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友善地处理人际关系。

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形神共养,这种与人为善带来的愉悦,远比滥用保健品更加滋养身体。

孔子毕竟不是专业的养生学家,“仁者寿”虽是长寿养生的核心和基础,但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如意,中医养生中常说道“养心”,宽以待人固然重要,恬淡虚无,保持平常心也必不可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知足常乐。相信很多具有多年从医经验的专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大凡心态平和、气定神闲的患者,即使病情稍重些,也不难诊治,并且预后良好;相反,那些终日惶恐紧张、惴惴不安的患者,即使病势较轻,也常难以诊治,很难达到预期疗效。在养生的过程中也是一样,那些顺其自然、平静心思的人收到的保健效果,往往比那些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疗效的人要好得多。

古往今来的大贤们,大多都提倡修德增寿。细数历代知名医家,长寿者也比比皆是,悬壶济世的事迹,被后人不断传颂。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中医文化的发展,而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二者皆崇尚自然,提出了人体是精气神统一的观点,中医的治疗原则同样可以在道家思想中找到答案。“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中医治病讲究人体的阴阳平衡,湿气重了,需要佐以相应的祛湿药物;正气虚了,需要搭配补虚扶正药物。总之,就是要调节阴阳平衡。道家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中医治病的理论体系,同样的,道家思想也明确了对医者的至高要求。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高尚。“上善若水”体现了一种博爱无私的精神,而古今欲行医者,必先修其身,正其心,而后精于医术,此所谓“医者仁心”。由此可见,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优先具备良好的品德。药王孙思邈曾说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欲望和贪求,必须有慈悲同情之心,解救病人疾苦的决心。从古至今,医生从来不是一份美差,仅有高超技术,对患者索求无度,只会人人得而唾之;仅有高尚德操,医术平庸者,又无法解决病人痛苦。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纵观古今,凡杏林载誉者,多广施仁术,皆为长寿之辈。

医生实在是一门考验德行的职业。在我行医的80年里,接诊过的患者不计其数,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耄耋之年的老者,我都把他们当做我的家人来看待。我今年97岁了,依旧在出门诊,每次有患者进来,我都报以微笑,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这个习惯,就是希望能给患者一份心理上的安慰。

来医院看病的人,心里多少有一些忐忑和不安,这时我们报以安慰的笑容,能让患者心理减轻不少负担,增进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之后的诊断增添便利。作为医生,要懂得急患者之所急,耐心、仔细地询问病情,不做无用询问。

从医这么多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患者,患者把性命交付于我们,我们便要学会尊重患者。无论患者的地位、职业,患有任何疾病,我们都要平等对待。治病救人是医者的使命,而宽厚的品德更是给患者的“定心丸”,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给予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必是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上善若水,宽以待人,我以此为医生举例,不过是因为多年来自己一直恪守着这条原则。恬淡虚无,知足常乐,生活中也不乏种种鲜明的事迹,而“仁者寿”亦是养生的核心,再配合起居有度,饮食有节,自然延年益寿,精气神十足。第三节 重视脾胃,脾胃不和百病生寿者寄语

脾胃调和病不找,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重中之重,也是现代养生的必经之路。

中医文化发展到现在,名家辈出,派系林立,每一位大家、每一个派系都有其独特有效的诊病理论。中医的博大精深,穷尽我一生,也不敢妄称精通。但近百年的行医路,也让我见证了人们体质的变化,逐渐摸索并确立了适合现代人的诊病原则。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一直推崇脾胃学说。无论是治学,还是诊病,我都强调重视脾胃。在中国金元时期,中医文化鼎盛,学术争鸣,产生了许多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震亨,被称为金元四大家。四位大家各持学说,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优秀的基础。这其中,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开创了脾胃学说,由于脾胃五行属土,因此李东垣的脾胃学说也被称为“补土派”,其编著的《脾胃论》对之后脾胃学说的发展影响颇深。

中医讲的“脾”,乃五脏之一。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运化水谷是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将其输送于五脏六腑,滋养各器官组织。脾还会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人体津液代谢的平衡,将多余的津液以汗、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脾胃论》说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脾胃与其余脏腑息息相关,若脾气虚弱,则牵一发而动全身。

金元时期,逢年战乱,百姓们饥寒交迫,而脾胃又十分娇嫩,喜温燥,恶寒湿,长年的受冻挨饿,让人们的脾胃逐渐衰弱,随之而来是各种疾病的发生。反观现代人,衣食无忧,是否没有了脾胃损伤的烦恼呢?其实不然,过食肥甘厚味,营养过剩,也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脾胃运化无力,甚至痰湿内生,现在频发的肥胖症、痛风、高脂血症,其根源都是由于脾胃受损。

万物有根本,想要追求健康,首先要固护好根源。脾胃属土,居于中央,是生命活动、气机运转的中枢,在我们身体里起着“枢轴”的作用。人体的五脏,肝为左升,肺为右降,心为下降,肾为上升,而在这些升降机制中,脾胃起到了协调供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身体的轴心,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病,也通过脾胃来进行养生。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的强弱因人而异,父母强,禀赋足,生出的孩子阳气充盛;反之,则先天之本稍弱。小孩子为纯阳之体,即便禀赋不足,先天之本的强弱也不会相差太大,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中医讲究“以后天补先天”,人一出生,全赖后天之本来养活,先天的禀赋不足,完全可以用后天优质的调理来弥补。既然先天之本不可逆转,那么后天之本能否调理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人能活多少岁,理论上是由先天决定的。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是这样,我们后天的生活环境与习惯会成为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些孩子生下来就白白胖胖,本应该正常地喂食,结果在家人的宠溺下,饮食上从来不忌口,导致脾胃受损,慢慢的小脸蜡黄,甚至出现肥胖。有些孩子,尽管从小体弱,但是经过科学地喂养,加上后天的锻炼,越长越结实,成年后,依然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即便步入老年,也是鹤发童颜。先天全赖后天养,人的一生很长,多花些心思,平日里多注意保养,管住嘴,勤锻炼,比吃什么保健品都实惠。

调理脾胃需要长期坚持。首先我们要管住嘴,切莫贪吃、乱吃。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场所,是气血生化之源。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对脾胃最直接的损伤。《黄帝内经·素问》说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人靠五谷杂粮等食物充养自己,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是靠脾胃来完成的。古时人们多饥饱不均,现代人们多大鱼大肉,这两种饮食方式都不利于脾胃的健康。中医里有“肥甘厚味”一词,指油腻、精细的食物,现在来讲指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这类食物摄入过多,明显超出了身体活动需要的水谷能量,也加重了脾胃消化的负担,久而久之,脾胃受损,进而聚湿、生痰、化热或引起他病。临床最常见的脾胃功能失常症状有胃脘痞满、纳呆、恶心、腹泻、肥胖。所以,现在的人们提倡粗细搭配,荤素平衡,都是很有道理的。

现代人的很多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改变,并且很多不良习惯没有被重视。炎热的夏季,一杯冷饮;晨起的时候,一杯凉水。脾喜温恶寒,过于寒凉的东西只会让脾胃“瑟瑟发抖”,冻僵了的脾胃可发挥不出应有的功能。其实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一杯温开水是最好的饮品。酷热的天气,一杯温开水可以加点盐,这样能有效地补充水分和流失的汗液。晨起后,一杯温开水也能及时地唤醒脾胃。只要脾胃功能正常,其他脏腑就能得到充分的精微物质滋养灌溉。

在我接诊儿童患者的过程中,很多家人都提到过自家的孩子特别能吃,他们应该都懂些脾胃知识,总是担忧地问我这么能吃会不会影响脾胃。其实大可不必紧张。孩子处在一个生长发育阶段,身体每天消耗的精微能量大,饮食上自然会增多,但是需要控制饮食的种类,不能荤素不忌,一定要粗中有细,荤素合理搭配。不同的人体质不同,脾胃机能的强弱也会不同,消化能力也会有别。所以,进食多少,应当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互相攀比。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活动状态,人体需要水谷的量也是不同的,应当随时调整。

小孩子的饮食一定要控制好,这关系到以后的生长。成年人饮食也切莫贪多,除了工作时酒桌上避免不了的觥筹交错,其余时间尽量少沾酒。老年人吃饭要温、软、慢——细嚼慢咽,食物温软好下咽,同时不要偏食,不要过辣,饮食尽量清淡。调脾胃,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重中之重,也是现代养生的必经之路。

养生,是一门比较清苦的活,戒这戒那,但只要坚持下去,必定受益一生。另附我平日养生粥谱,望诸位学以致用。

一、健脾粥:

1.薏苡仁在准备下锅前3个小时用温水浸泡,红枣用温水泡软、去芯,粳米淘洗干净,大枣洗净。

2.山药、大枣、薏苡仁、粳米、百合、葡萄籽粉等同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旺火煮开后,文火熬煮成粥。早饭食用。

二、山药莲子粥:

1.取适量的新鲜山药(50克左右)和莲子(20~30克),碾碎或磨粉。

2.将莲子、山药和粳米同入锅内,加水适量,旺火煮开后,文火熬煮成粥。此粥要煮烂熟,可温胃健脾,最适合脾胃不和的小儿。第四节 脾虚也分阴阳,找准平衡是关键寿者寄语

四肢冰冷或水肿,食欲减退,腹胀,胃寒、胃痛而喜温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或不利,舌淡胖嫩,苔白润,脉沉迟,是为脾阳虚者,忌吃生冷食物,可试服理中丸。

40岁以后,我每天早上都会去公园里晨练,打打八段锦,做一些简单的运动。路过打太极拳的队伍时,看见地下画着的阴阳图,就突然想到某天来的一个病人。“路老,我为什么会是脾阳虚呢?”这是一名女子,25岁,陪着来的是她的婆婆。我一听这个问题,愣了一下,心想,这里应该是有什么误会吧。然后她看了一眼婆婆,再看着我,还是鼓起勇气说完:“不是一般男的才会是阳虚吗?”听完了以后,婆婆大笑,就对我说:“路老,不要介意啊,她还年轻,不太明白这些,让您见笑了。”对着媳妇使了个眼色,示意她不要说了。我认真思考了一下,喝了口茶,说:“没事,这阴阳在中医里,是不分男女的,男的也可以有脾阴虚,女的当然有脾阳虚了。”

在我们的理解里,一般男为阳,女为阴。而在中医里面,阴阳是不分男女的,许多症状的阳证与阴证都有着不同的表现,而且一定要注意区分,阴阳的差别很大。在这里,我来讲讲脾阳虚与脾阴虚。

与上述女子的表现症状一致,脾阳就像是身体里的一把火,这火会维持身体的正常体温,提供能量给我们的身体,这种火在中医里面就称作阳气。而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特征不同,火力也会各异,体温也会不一样,比如孩子的体温通常比老人高,男人通常比女人高。而脾又是主四肢的,因此,如果是脾阳虚的话,首要的症状就是四肢冰冷。身体怕冷,没有火了,就冷,常常伴有胃凉的情况,还有食欲减退、腹胀、胃痛而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水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这就是脾阳不足,功能减退,温煦无力,运化失职,并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而产生脾阳虚的因素主要是由于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或者是多因脾气虚发展而来,过用误用寒凉药物,或肾阳虚衰所导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许多人一喝酒就会出现腹泻,用中医分析这其实就是脾阳虚造成的。原因是在酒精的作用下,脾阳会更虚,所以脾阳虚的男士定要戒酒。上面的那个女病人就是一个典型,夏天爱吃冷饮,一次吃十几个,可能因为身体偏胖,怕热,老喜欢待在空调房里,前段时间就便秘,吃了一些苦降的药,就过用了寒性药物,损伤了脾阳,四肢冰冷,之后就开始血压偏低,动不动就拉肚子。我们在治疗的时候,不能下猛药,许多药物用得过重就会损伤脾胃,反而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有的人夏天喜欢喝冰饮,在自己感觉很热的时候来点冰西瓜、冰啤酒或者冰镇果汁,就控制不住量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是对脾阳的最大损害。

而脾阳虚应该怎么办呢?除了在日常的饮食生活习惯上注意保护脾阳,不要吃生冷食物,还可以试试理中丸,治疗手脚冰冷、腹凉、胃寒等。

脾阳虚必有脾气不足,因此,脾阳虚与脾气虚常相互参见。故临床治疗用温中运脾之治时,常与健脾补气药如人参、饴糖、白术、炙甘草等配合使用。

冬季气温骤降,脾易受寒困,造成脾不运化,或素体脾虚。人的脾一旦形成阳虚,其消化功能就日渐变差,食欲不振,怕冷,大便不畅。因此脾虚的人冬季应以补阳运脾为主,多吃性温健脾的食物,如粳米、莲子、芡实、白术、砂仁和干姜。同时,山药、大枣、莲子富含淀粉,容易吸收,且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在肉类的摄入上,应该选择细纤维的鱼肉为主。第五节 行医八十年换来的健脾十八字寿者寄语

健脾十八字——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路老,我知道你推崇脾胃学说,一直建议我们养脾胃,可大多数人都不懂脾胃学说,您有什么简短的秘诀能跟我们分享下吗?”一位记者笑盈盈地问我。“呵呵,谈不上什么秘诀,也就简短的18个字!”“只有18个字这么简单吗?”记者有点不可置信地望着我。“是的,没有人们想得那么复杂。我从医了一辈子,要说中医的神奇,我至今还在参研。不过出诊了将近80年,接触的患者不计其数,尤其现代人的脾胃,或多或少都有问题,针对现代人的这一通病,我逐步总结出了这一调脾十八字,很好记——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看似简单,却囊括了脾的特性和调理的核心原则。”“行医80年,换来了这18个字,路老,这可是字字珠玑啊!”这位记者朋友很是惊讶,“路老,您能详细给我们讲解下这十八字吗?这其中蕴含的意义肯定不是字面上这么简单。”

这简短的18个字,凝聚了我几十年的临床心得,身边的朋友和学生都戏称之为“调脾大法”,这么多年来,诊病养生时,我都将这十八字作为指导方针,疗效十分显著。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持中央,运四旁”——脾胃居于人体中央,借助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化生传输血液、津液、精髓给予四肢百骸,发挥了核心作用。始终围绕中央脾胃的特性和生理功能,并阐明了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密切生理关系。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对中医经典的升华,也是根据现代人发病特点而得出的结论。

持中央以治未病。《金匮要略》在疾病的预防中强调了脾胃的作用,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明代医家张景岳言:“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土气”就是“脾气”,中医认为脾胃不分家,脾气健旺是人体健康的根源,胃气充盈是养生的基础。我们身体的所有营养需求都必须经过脾胃来运化,你的身体再好,如果胃口不好,不能吸收营养,久之也会虚弱生病。而脾胃纳差,身体也无法吸收药效,那么病也不会很快就好。此时应当健胃运脾,嘱咐患者节制饮食,饮食上保证“温、软、慢”,逐渐地恢复胃气。若有长期身体虚弱、胃口不佳的患者,可长期坚持此法。养生过程中,一定要以中焦脾胃为中心,兼顾心、肝、肺、肾,平衡阴阳,调节气机,培后天养先天。

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差异,李东垣的“脾胃治则”已不太适应现代人的习惯。除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致病外,工业废水、汽车尾气等造成的大气污染成为新的外感致病因素,而饮食肥甘厚腻、吸烟嗜酒、贪食冷饮、过度劳心、安逸过度、缺乏锻炼、工作压力大所造成的情志不畅等成为现代内伤脾胃的主要因素。很多古代所谓的“富贵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逐渐频发,都与脾胃的运化失常有关,治疗上可从中焦脾胃入手,脾胃和则自愈。

如果说“持中央,运四旁”是我多年行医的思想核心,那么“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就是我总结出的健脾方法了。“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的情志与五脏息息相关,而脾作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情志过极,例如过悲、过喜等,必然伤及脾胃。脾胃是最能感知我们情绪的脏器,心情不好,首先影响的就是脾胃,而脾胃不和,也会影响你的心情。平心静气,心情怡悦,对我们的脾胃大有裨益。

调理脾胃,重在升降,顾其润燥,升脾阳,降胃气,勿动胃阴,勿伤脾阳,最终恢复脾胃正常的受纳运化功能。临床教学中,我不厌其烦地跟学生反复强调这句话,无论今后的治病或者养生,只要涉及脾胃,都可以从这几个字上琢磨思路。

调理脾胃法是我在临床中最常用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脾胃疾病的治疗,如腹胀、腹痛、反胃、泄泻、呃逆、痞满等,还可运用于其他系统疾病当中。这是脾胃所处的中央地位及特殊功能所决定的。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旺,则气血旺、气化正常,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所养;脾胃虚衰、气血匮乏、则脏腑经络失养、四肢百骸俱受其害。怡情志以调脾胃,而把握好脾胃的气机升降也很重要。脾气升,则水谷津液得以输布至全身,胃气降,则水谷及糟粕得以下行至肠道。一升一降,井然有序,两者相辅相成,周身津液得以正常运转。如遇脾气虚弱,清气下陷,应给予益气升阳药物,如黄芪、升麻等;胃气不降,气逆而上,应给予降逆和胃药物,常用厚朴、旋覆花、陈皮、木香等。

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脾胃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纳化常,完成吃得下、吸收好、排泄正常的健康运转。这一点非常重要,脾胃属娇脏,对体内的大环境要求很苛刻,要燥湿相宜,过燥过湿都不利于脾胃的健康。而打破体内燥湿平衡的直接根源之一就是管不住嘴、贪吃。饮食失调是损伤脾胃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尤为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膏粱厚味在食品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过嗜茶酒,肥甘无度之人随处可见。膏粱之品,消化不易;肥甘之物,助湿生痰;过嗜茶酒,则水湿停蓄。由于冰箱冰柜的普及,各种冷饮凉食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品,然生冷寒凉之物易伤肠胃,过食极易导致脾阳不运。人们生活节律的加快,加班、熬夜,导致饮食失节、饥饱无常的情况也在增多。然而“脾主信”,“食贵有节”,有节制、节律地进食,能使脾胃保持“更虚更实”的生理状态;饮食加倍或过度饥饿及餐次餐时无规律,都能损伤脾胃,使运化失司,生化乏源,出现气血津液不足的病理状态。脾运失职,内湿易停,影响各个系统。脾又主统血,脾胃损伤导致不能统血,亦可造成各种血证。由此可见,脾胃一损,诸症由此而生。

我行医养生这么些年,亲眼见证了物质生活由贫乏到富裕的转变。对此我是由衷地高兴,但是对于现代人们的脾胃健康也感到担忧。

好的脾胃是靠日积月累的坚持养出来的。健康的脾胃,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还能使自身元气充沛,保护身体不受邪气的入侵。相信诸位也深有体会,身边长寿者大多为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所以口腹之欲定要收敛,万事切莫贪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