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告诉你(上篇):我爱蓝色家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18:58:16

点击下载

作者:陆儒德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海告诉你(上篇):我爱蓝色家园

大海告诉你(上篇):我爱蓝色家园试读:

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代序)

我们同处在一个海洋面积占70%的蓝色星球。三亿年前,生命从大海的摇篮来到陆地,演绎了智慧进化的壮丽诗篇;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指南仪,人类得以跨洋过海去探寻那亘古未见的彼岸;600年前,庞大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世界从此撑起了大航海的征帆!

今天,在庆祝第五个中国航海日之时,在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我们郑重宣言:

航海催生现代文明,人类亟须珍惜海洋。作为航海大国,中国十分关注地球环境和海洋生态。我们呼吁:开发海洋,适度有序;珍爱环境,义不容辞。让我们在享受航海的过程中,自觉维护大海母亲襟怀的纯洁,永续保持蓝色海洋生生不息的活力。

航海呼唤和谐世界,发展需要敦信修睦。郑和扬帆远航,让世界了解中国;哥伦布、麦哲伦远涉重洋,把欧洲带向世界;当今,又是航海促成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们倡导:携起手来共创和谐世界、和谐海洋,让我们在国际大家庭内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和平之海、友谊之洋。

航海引领时代发展,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大海继续为人类提供舟楫之利和丰富宝藏的同时,我们深知其承载能力绝非无限。我们主张:发展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遵守海洋法规,维护海洋权益;发展科学航海,和平使用海洋,让海洋永远成为造福人类的蓝色家园!

历史曾给过我们辉煌与自豪,也给我们留下遗憾与创伤。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以更宽广的胸襟、更开放的姿态,去迎接共建和谐海洋的新时代。中国航海日庆祝大会2009年7月11日大连第一章我们住在“水球”上我们居住的“水球”

航海家看到:

陆地有界,大海无边,海洋包围着大陆。

宇航员望见:

地球是一个蓝色“水球”,陆地是海洋中的岛屿。

自从500万年前地球上诞生了人类,人便一直“土生土长”,在陆地上繁衍生息。我们在幼儿时期,从母亲的怀抱里放下站立起来,叫做“下地”。由于人一直“脚踏实地”站在黄土地上,仰望星空天体,就把自己脚踩的星球称为“地球”,而对这个星球上比陆地面积大得多的水体却十分无知。

然而,当人类进入了宇航时代,无论是首位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还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世界上所有的宇航员,从天外俯瞰地球后一致认为:我们居住的星球是一个以蔚蓝为基色、镶嵌着橘黄斑块的球体。蓝色是广袤的海洋,黄色是广阔的陆地,大陆仿佛是海洋中的岛屿。即使在陆地的上方,也常常被一层浅蓝色的大气笼罩着,整个地球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晶莹的蓝色“水球”。汉字的“地”,即为土。《礼记·大学》云:“有人此有土。”中国的皇帝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见,古人—直认为人类依存于土地。地球来自哪里

原始星云说 关于地球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是学者康德(1724~1804)提出的“原始星云”说。宇宙星云有山有水的地表形态(长江三峡)

最早的宇宙天体,是由基本微粒构成的弥漫状态的大云团,经历长期弥漫、集聚、收缩和瓦解,分离形成许多由宇宙微粒和气态物质组成的小云团,其中之一便是太阳系。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四周围绕着一些行星及卫星,地球便是太阳系中的一个“小兄弟”,围绕太阳在一个椭圆形轨道上不断运动着,当时还是匀质状态的高温球状物体。经过漫长的演变,大概在45亿年前,地球逐渐成为近似球状的固态物体。

地球表面的形成 从采集到的地球岩石标本看,有高温冷却形成的花岗岩和玄武岩,也有矿物质沉积海底形成的各种沉积岩,还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这说明地球表面是在不同的温度、风雨、火山、地震等自然条件作用下,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渐进过程,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形状,大体上呈梨形。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地质学家在加拿大发现了—块原始岩石,据测定有38.4亿年“高龄”,是迄今所知地球物质的“老寿星”了。海洋怎样形成“火球”变冷起皱 原始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火球”,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冷却,地壳表面产生了一些皱褶;不断发生的火山爆发和强烈地震,造成局部地区的地壳隆起或开裂;原始地球周围缺少氧气,陨星不会因摩擦大气而燃烧,便以高速猛力撞击地球而使地面产生凹陷。

经过了这些内、外因素的长期作用,便形成了坑坑洼洼的地球表面,为形成原始海洋创造了客观条件,也奠定了今日海、陆分布的大体面貌。

最初的大气层 地球是一个实心的物体,平均半径为6300千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仅为30千米,好像一个鸡蛋的蛋壳。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裂变,不断释放热量而增温,在地壳薄弱的地方,以火山喷发的形式,将高温气体、岩浆、水蒸气及大量氯化钠等猛力喷射出来。也有一些物质,在地球内高温和压力作用下不断逸出表面,经过化合作用和阳光照射后分解,产生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氨、氧、氮和水蒸气等物质,它们一起构成了最初的大气层。1993年,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分析发现,在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附近海底,存在—个直径为322千米(200英里)的陨石坑。认为是2.5亿年前,有—颗直径为19千米(12英里)的小行星,以97万千米/小时(60万英里/小时)的速度撞击地球,其撞击力相当于100万颗氢弹的爆炸威力。巨大无比的撞击力,不仅在地球上撞出了—个巨大的陨石坑,还导致原始地球的冈瓦纳古大陆顿时四分五裂。

形成原始海洋 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和火山爆发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后凝聚成液态水,在地心的引力下,以降水形式落到地面,开始积存于地面洼处。经过长期的狂风暴雨,通过千川万溪,汇集到大面积的原始洼地,在距今35亿年前的太古时代,便逐渐形成了原始海洋。

现在每年通过火山爆发等形式释放出来的温泉水达6600亿吨。随着大气中水分的增多和海洋的形成,一方面地面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另一方面,水不断冲刷和溶解地壳的矿物质和盐类,使海洋中的淡水逐渐变成既咸又涩的海水。在15亿~10亿年前,海洋的体积和盐度已接近现在海洋的特征。火山口(长白山天池)

由此可以说,海水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物质喷发而产生的,而太阳的照射,形成大量降水,也是形成海洋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近,对海洋的形成又有了新的说法。美国1996年发射的卫星收集到的大量观测资料表明:宇宙中每天有几千枚重量达2万~4万千克的“宇宙雪球”,在运动过程中和进入大气层后分解成了水汽,最后以降水形式落到地球上。所以“天外来客”也是原始海水积累的一个因素。

海洋包裹着地球,不仅广阔,有3.62亿平方千米面积,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0.8%,而且深邃,70%的海洋水深在1000米以上,平均水深3792米,海沟最深处达11034米,海水的总体积达13.7亿立方千米,占地球总水量的97.2%。在地球的南半球,海洋就占了81%;即使陆地较多的北半球,海洋也占有61%:不管在哪个半球,海洋都是主体。所以,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蓝色“水球”。古代海洋学之父、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由于太阳的热,从海面蒸发的水蒸气,再凝结而形成降水,形成河川、喷泉和地下水,—起流入海洋,依此循环往复。”1983年,我国无锡地区曾降过—次“冰雨”,落下了许多小冰块。经过科学化验,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天上来客”竟是来自宇宙的陨冰,这是十分珍贵的,可以作为宇宙水是形成海洋重要因素的实际证物。海水为啥蓝色

海水本无色 当我们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内盛满海水,在阳光下一看,什么颜色也没有,说明海水本来是一种无色的透明液体。然而,我们看到的大海明明是蓝色的,而且离海岸越远,海水的蓝色越深,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海水呈蓝色是由太阳光的组成和海水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知道,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成分组成。依照它们波长的长短从左到右依次排列起来,最长的红光在左,最短的紫光在右。红、橙、黄的波长很长,很容易就被海水吸收了;紫光的波长很短,大多被海面反射回去了;只有蓝光及其附近的绿光、青光可以穿入海水,在海水中折射,再经过水分子充分散射,便将海水映照成蓝色了。同时,由于海水中存在着大量盐离子,增强了光线的散射作用,使海水呈现蔚蓝色。

海水变色现象 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海水颜色会受环境影响而变化:

近海海水浅,颜色较淡,深海中的海水呈深蓝色;

透明度越大的海水颜色越蓝,所以,南海的海水要比东海的蓝得多;

海面平静时,海水蓝色较浅;狂风怒涛中,海水呈深蓝色,甚至变成黝黑色,使人倍感恐怖。好望角

由于在不同水深处,进入的光及其比例不同,所以,不同深度的海水颜色也不同。在浅水中,能进入红、橙、黄色光,我们可以见到美丽的海底世界,五彩缤纷的鱼类和珊瑚,使人目不暇接;超过17米水深,红光被吸收掉,红色的鱼看起来就成了黑鱼了。

50多米水深,海水呈绿色。

60米水深,海水呈蓝绿色。

80米水深,海水就成了蓝黑色。

到500米水深,海水颜色就变成了灰黑色。

一些海洋动物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体色一般同透入水中的光线颜色较接近。所以,海鱼的颜色一般比淡水鱼的颜色要深,深水鱼的颜色更深,多呈深黑色。如生活在千米深水处的深海鲜安鲜康鱼(灯笼鱼)、黑巨口鱼、金眼鲷和管眼鱼,身体都是黑色的,而且有的在头部、尾部和牙齿上还带有发光器。

看了上面这些内容,大家知道了吧:我们人类居住在一个蔚蓝色的“水球”上,无色的海水在阳光照耀下呈蔚蓝色;海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盐分,又咸又涩,不能直接饮用和灌溉。海与洋不一样

我们通常说的“海洋”,是指地球上广阔而连续的水体的总称。还可以细分一下,把靠近陆地边缘部分的水体称“海”,它的中央主体部分称“洋”。

海与洋各有特点:

洋的面积大而水深,平均水深在3000米以上,有独立的洋流与潮汐系统,水文状况较稳定,远离陆地,受大陆影响小,洋底为海洋沉积物;

海的面积小而水浅,离岸较近,受陆地影响大,水文状况季节性变化大,海底多为陆相沉积物。

全球海洋被地球上的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6个大洲的陆地分隔成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等5个洋。而每个洋都有它自己附属的若干个海,全世界共有60多个海。我国大陆濒临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便属于太平洋的边缘海。第二章人类生存靠海洋古生代海底生物

生命诞生于大海,

人类生存靠海洋。

缺少阳光可有生命,

没有海水世界消亡。

2004年1月23日,欧洲航天局发射的“火星快车”探测器,在火星的南极地区探测到“冰冻水”和许多被水侵蚀的痕迹,令全世界科学家欣喜若狂。因为,火星上有水,说明火星存在过生命,或可以提供生命存活的条件。那么,“水与生命”到底有什么密切关系呢?生命之源在哪里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而地球表面的主体是海水,人的生存条件必然与海水最为密切。事实证明,地球的一切变化都被海洋所主宰,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和生存的基础。我国公元前7世纪的《管子·水池》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谋生之宗室也。”《周易·序卦第十》写道:“有天地,然后生万物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万物之始也。”这里的“屯”可解读为低洼处灌满了水。这些文字说明:自地球出现后,才有生命;而生命起源于低洼存水的地方。

在40亿年前,地球同许多“天外客”一样,空旷荒寂,杳无生命踪迹。后来,在广阔的海洋中,集聚了大量的非生命物质,在高温的环境中,经过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逐渐形成了有机物质。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中,大量的紫外线和各种宇宙射线照射着地球,提供了孕育生命所需的能量,又经过几亿年的演变,海洋里的有机物质经过复杂的分离、化合,诞生了原始生命。5亿年前的鹦鹉螺化石

最早的生命诞生于海底 当初地球上氧气稀少,太阳射出的强烈紫外线直冲地球。紫外线“催生”了生命,但足以杀死襁褓中脆弱的原始生命。而广袤无垠的海洋吸收、散射了大部分的紫外线,保护原始生命免遭紫外线杀伤,并为生命的成长、繁衍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最早的生命诞生于海底。

人类进化的摇篮 由于水体的比热较陆地大得多,海水的升温和降热慢而均匀,使海洋昼夜和四季的温差较小,营造了适合低等生物存活的良好环境。

寒冷中海水结了冰,冰的密度比水小,总是聚集在水面上,而且散热也慢,就好像在水面盖上了一层御寒的“棉被”,保护摇篮内的“婴儿”不被冻坏。中国的汉字,源于象形文字,每个字的意义同它的偏旁组成密切相关。—个“海”字,由水、人、母三部分组成,诠释了“水是人类的母亲”。

海水不断地上下、左右运动,把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均匀地散布在各处,供海洋生物吸收,甚至可以保证万米深海的生物也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生存。

海水的流动,调节着海水温度,水流把海洋植物的孢子和海洋动物的卵及幼体带到各处,促进生物的繁衍和传播。

所以,海洋既是孕育原始生命的“子宫”,还提供着生命繁衍和发展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进化的“摇篮”。海洋成为生物的天然家园,造就了各种海洋生物。人类先祖有哪些

人们常说“人是类人猿变的”,那么,类人猿又是由什么生物“变”来的呢?经科学家研究、考证,类人猿等陆生动物都是由海洋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而生成的。生命起源于海洋

38亿~34亿年前,海洋中诞生了最初的原始生命;

约32亿~31亿年前,原始海洋中产生了厌氧的细菌、蓝藻等最低等的原始生物;

约18亿~10.7亿年前,随着海洋中氧的大量出现,催生了吸氧的海生藻类;

10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低等的无脊椎原始动物;

5亿年前,出现了海生无脊椎动物,初期的三叶虫曾一度称霸海洋,后来的笔石、菊石、鹦鹉螺等软体动物成了海洋的主人;

4.3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以棘鱼为代表的脊椎动物鱼类;

3.5亿年前,海洋动物开始爬上陆地,进入了两栖动物时代;

2.3亿年前,进入爬行动物时代;海、陆生物进化示意图

6700万年前,进入哺乳动物时代;

人类的历史则不超过500万年。

所以,从生命进化史角度说,海洋中的软体动物贝类和脊椎动物鱼类,都远早于陆生动物,很早便生存在海洋里,一度是主宰海洋的霸主。海洋古生物在生命进化史上,同人类有着远亲和始祖的亲缘关系。

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了解到一些十分重要的生理现象:

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和人类,在胎胚时期头部都长着鱼类那种“腮裂”;

人和动物的血液成分及其比例几乎同海水一样;

人在怀胎阶段,胎儿必须泡在母亲子宫内的羊水中。

有一个名为《人之初》的录像片,清晰地记录了水中分娩的全过程。人们惊奇地看到:婴儿自然地离开母体后进入水中,本能地在水中游泳,会自然地憋气和换气。这些生理特性说明,各种动物都遗留着海洋生物的特征,这是陆生动物起源于海洋动物的佐证。婴儿天生会游泳泡在子宫羊水中的胎儿深海高温水体中的蠕虫万物生存靠什么

1977年,海洋学家在2000多米深的海底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一些称为“黑烟囱”的堆积物喷涌出400℃的高温水体,在其附近竟然生存着一些很活跃的微生物和管状蠕虫。后来,科学家又发现,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东南海域2600米深的海底火山附近,虽然海里一片漆黑,但有大量1米长的蠕虫、30厘米长的巨蛤、淡黄色的贻贝和白蟹,海底世界生机勃勃。在南加利福尼亚附近的海底火山口,也是2600米水深处,还发现了一种很像白鳗的鱼,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无阳光条件下生存的脊椎动物。

事实说明,在大洋底部存在着不需要阳光而能生存的海洋生命。所以,我们常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并不是普遍真理。虽然太阳在生命体系中不可或缺,但是没有阳光,仍然可以有生命;如果没有海水,太阳就会把地球烘干,一切生命都将消失,我们居住的地球将成为又一个“死亡之星”。人与海洋很亲密

地球表面积的71%是海洋,海洋以其吸热快、传导深、热容量大的特性,成为气候调节器,推动大气的循环活动,调节着全球气候。

海洋是“风雨故乡”,海面每年蒸发海水44.8万立方千米,占全球蒸发量的87.5%,而每年陆地平均降水量近10万立方千米,比陆地蒸发量还多出3.7万立方千米,这就是海洋赐给大地使万物生长的生命水。

海洋提供了全球大气中70%的氧气,又是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是维系全球生命系统的关键部件。

海洋还为人类提供充足的空间、食品、矿物、能源、药品、淡水等现实的和潜在的资源,是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海洋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分解、消除了大量来自陆地的有害、有毒物质。

海洋深海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由国际组织代表全人类实施开发,开创了人类共同开发、管理海洋的新时代,海洋“全球化”是真正实现“全球化”的里程碑。

如果海洋生态环境失去平衡,闹起脾气来,就会带来台风、风暴潮、赤潮,带来“厄尔尼诺”、“拉尼娜”,使全球灾害迭起,人类不得安宁。近代美国海洋学家西尔维亚·厄尔曾说:“我们这个星球的特点是受海洋主宰的。天气和气候也是受海洋控制的。海洋汇集生物的种类多于陆地。如果海洋发生变化,地球的特点也将变化。”

一些海洋学者告诫大家:“破坏了海洋生态,人类将面临毁灭。”所以,人类必须共同来营造一个健康的海洋。人人应该懂得:爱护海洋,就是爱护人类自己;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未来。第三章走进海底世界探索海底

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主体,

陆地是大海上的“岛屿”。

海底地貌崎岖而壮观,

海底资源多样而丰富。

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基础。深邃的海洋海底世界是啥样

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人类长久生活在陆地,勇于攀登珠穆朗玛高峰,敢于闯荡撒哈拉大沙漠,乐于骑马驰骋蒙古大草原,对陆地的地形、地貌、地质及资源情况十分清楚。相对而言,人类对于海洋的了解就十分有限。海洋面积巨大,海水深邃莫测,至今人类涉足的海洋仅仅是“沧海一粟”,而海底则是人类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印度洋海底地貌截面图大洋海底地貌

科学探测表明,海底世界本是陆地的延伸,也有高山、峻岭、平原和深渊。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面积有1.8亿平方千米,平均深度有4000米,从形状上看,就像是一个盛满海水的“大盘子”。

海底是个“聚宝盆” 由于承受着巨大的水体重量,又长期经历水下地震、火山喷发和水流冲刷,海底形成了许多陆地上没有的奇特地貌,并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人们从中发现了各种新能源和一些海洋生物的新品种。海底是世界科学家热衷探索的新领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和希望,有望成为人类未来的美好家园。意义非凡大陆架

地球的整体地貌,大体上由两大部分组成:陆地和大洋盆地。在陆地和大洋盆地之间有一个称为大陆边缘的过渡带,好像是托架整个大陆的坚实基座。根据其水深和坡度的不同,大陆边缘又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三部分,共占整个海底面积的20%。海底结构和名称海底结构示意图

大陆架 大陆架一般称“支撑陆地的基架”,准确的说法是:“大陆架是分布于陆地四周、被海水淹没的、坡度很小的地球高原的一部分,终止于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处。”

大陆架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2%,最大宽度可达几千千米,最窄处几乎贴近陆地。大陆架的平均水深为60米,最大深度为548.6米,平均坡度为0.1度,显得较为平坦,很少有坑坑洼洼的地貌。

大陆架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确定了国家“海洋国土”的大小。大陆架内资源丰富,船舶密集,涉及国家重大利益,也是当今国际海洋权益争议和争夺最复杂的海域。

大陆坡 大陆坡是大陆架外侧坡度急剧变化的部分,是地球表面最陡的大斜坡。它的平均坡度为4.3度,最大坡度可达45度;宽度为15~100千米,水深200~3000米。我国周边的太平洋海域的大陆坡,是地震、火山最活跃的地带,地貌比较复杂,在其外缘往往存在很深的海沟。大陆架属于国家管辖海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家可以取得最大350海里宽的大陆架。

大陆坡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国家大陆架的宽度。所以,进行精确的海洋测绘,绘出精确的大陆坡地貌图,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任务。

大陆基 大陆基位于大陆坡的外缘,邻接大洋盆地,是由沉积物构成的隆起海底。水深2000~5000米,平均深度3700米;坡面较为平坦,平均坡度0.1度。地球最大“聚宝盆”

处于大洋中央的盆地,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大盘子”,承托着海水的主体部分。它的面积达1.63亿平方千米,占海洋总面积的45%。地形较为平坦,其间有深海平原、大洋中脊和海沟三种形态。

深海平原一般水深4000~6000米,坡度不到0.1度。广阔的深海平原中,分布着一些丘陵状海山、海峰和深邃的海沟,形成了奇特、壮观的海底世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大洋盆地属于国际海底区域,里面的深海资源被确定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任何国家都不能将它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占为己有。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海底局”代表全人类对大洋盆地进行开发及利益分配,这是人类共同管理、开发和享用海底资源的新型模式。

经过现代科学考察,初步揭开了深海之谜。在大洋盆地中,分布着巨大的多金属结核、热液矿床、富钴结壳和天然水化物(可燃冰)和稀土等矿藏,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新资源、新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希望。万米深渊大海沟

在大洋盆地毗连大陆坡的地方,有一种特殊的地貌,海底急剧倾斜,形成不对称“V”字形的狭长深海凹地,称为海沟。海沟长达数千千米,上部宽10~100千米,底部宽2000~4000米,平均坡度5~7度。水深一般超过6000米,比周围海底深2000米以上。马里亚纳海沟图像

最深的海沟在太平洋 太平洋海域共有29条海沟,从北到南分布着阿留申海沟、千岛—堪察加海沟、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琉球海沟和菲律宾海沟等。其中千岛—堪察加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和菲律宾海沟都是深达万米的海沟,而马里亚纳海沟为世界最深海沟,深达11034米。

钓鱼岛属于中国 从钓鱼岛海域断面地貌图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南麂列岛最外侧的南麂山岛同钓鱼岛处于同一个大陆架上,而日本八重山列岛中的石垣岛在日本的大陆架上,中间被冲绳海槽相隔。海底地貌充分显示,中、日两国各处于自己的大陆架上,钓鱼岛则在中国的大陆架上,主权属于中国,无可争议。钓鱼岛海域断面地貌图洋底卧伏“巨海龙”

大洋中脊 在大洋底部,分布着一些巨大山脉,其规模和气势远远超越了陆地上的任何山系,像一条条巨龙卧伏在海底,地形陡峭,起伏急剧,形态十分壮观,宛如大洋的脊梁,故命名为“大洋中脊”,亦叫“中央海岭”。

大洋中脊是一种全球性体系,全球大洋中脊总长达6.4万米,可绕地球一圈半;它的面积,相当于地球陆地的总面积;其基部水深约5000米,顶部水深约2500米,宽1000~2000千米。

地壳最薄之处 大洋中脊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其脊顶有一条或多条深陷的中央裂谷,将海洋中脊沿中轴分为两半或几部分。中央裂谷底部仅宽1000~2000米,厚度甚至不足100米,是地壳最薄的部分。壮观的大洋中脊

地震频繁 在地质构造上,大洋中脊属于巨型活动构造带,断裂十分发育,是大洋浅源地震集中活动带,地震和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常在海洋上掀起巨浪和引发海啸,造成海洋灾害。火山爆发,岩浆喷出水面,常在海洋上生成新的岛屿。在大西洋,有许多这类火山岛至今喷发不止,形成海洋奇观。第四章奇特的珊瑚世界绚烂多彩的海洋乐园

小小海洋珊瑚虫,

改变洋底作用大;

美妙绝伦珊瑚礁,

呼吁人类来呵护。深海长出的岛礁

珊瑚岛 在南中国海上,分布着我国的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四个美丽的群岛和无数的小礁,与我国沿海众多的海岛相比,它们有着十分不同的特征。

1.它们从千百米深海冒出水面,一般不是孤立的小岛,而是以群岛的形式出现,形成奇特的礁脉,构成海洋奇观;

2.它们地势低矮,一般只有几米高,多则几十米,岛上郁郁葱葱,树丛茂密,海鸟飞翔,生机勃勃;

3.从空中鸟瞰,在绿色的小岛岸边镶嵌着一圈白浪,水色向外由浅而深,白色的礁盘在水下忽隐忽现,一直扩散到很远,使人有一种神奇的感觉,美妙无比。

这些群岛似仙境中的出水芙蓉,也像撒落在蓝色海洋中的串串明珠。谁能相信,这些奇特的岛礁竟是一些微小的珊瑚虫建造的呢!中国是较早用文字记载珊瑚礁的国家,在公元225~230年间,三国时期东吴的《扶南传》中就有关于发现珊瑚礁的描述。

造礁珊瑚 珊瑚虫是一种生存于20℃以上温度环境中的海洋生物,虽然体长只有2~5毫米,但繁殖能力极强,以连续出芽的方式增殖,其扩张能力令人惊奇。珊瑚虫有一副坚硬的含钙骨骼,死珊瑚的骨骼石化后,成为珊瑚礁的基础。老一代死亡,新一代继续生长,死珊瑚的骨骼同其他生物残骸混合而成石灰岩地质,经过世世代代锲而不舍地努力,逐渐建筑起了珊瑚礁这样的海底奇观。所以,这类珊瑚虫也称“造礁珊瑚”。

全世界珊瑚虫造礁的总面积达1000万~3000万平方千米,比我国整个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总面积还要大。珊瑚岛礁主要分布在西印度群岛海域、红海、墨西哥湾、印度洋西部和南太平洋,位于南北纬度30度之间的热带海区30~40米深的浅水区。当水深超过100米,造礁珊瑚便不能生存。所以,百米以下的珊瑚礁便是地壳下沉的结果。这些微小的虫子,集体奋力造礁的力量可大呢,不仅改变了海底世界,还“建造”了—些国家。如斐济共和国,由25个环礁组成;瑙鲁共和国,是建立在—个椭圆形环礁上的国家;马绍尔共和国,由29个环礁中的1190个珊瑚岛礁组成,其中的贾卢伊礁长80千米、宽20千米,面积达17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环礁。多姿异态珊瑚礁

珊瑚礁形态各异,称呼也很多,一般依照其形态可称为台礁、塔礁、环礁、层状礁、点礁和马蹄礁等。19世纪30年代,著名的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乘“小猎犬”号船对珊瑚岛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著有《论珊瑚的扩展与构造》,他根据礁体与岸线的关系、形成的次序和形态,将珊瑚礁分为三类:岸礁、堡礁、环礁。形态奇异的珊瑚礁

岸礁 大陆边缘和岛屿周围形成的较小珊瑚礁。它靠岸近,礁盘低,平日淹没于海水中,只在低潮时少许顶部露出海面,通常珊瑚礁盘与海岸之间有一条浅水通道隔开。岸礁可以起到保护海岸作用,在我国海南省、台湾省和雷州半岛沿岸均有分布。

堡礁 离陆地较远,体积很大,通常与海岸平行,像一系列守卫着大陆的碉堡,故名堡礁。离海岸几十千米至200千米,露出海面部分较矮,最高可达3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