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19:35:24

点击下载

作者: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下)

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下)试读:

前言

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直是众多教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能提出上千种不同的方法,但最根本的一条,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是指通过许许多多人的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所以受到大家的特别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它因个人条件的不同,选取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别。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校,人们常常能看这种现象,那就是很多同学也很用功,他用的时间甚至是其他同学的二倍到三倍,但是他们最后的成绩却总不如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并不一定要花费很多时间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若学习方法不对路,那就只会事倍功半。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都重视和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曾说过:“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成功方程式则是“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这也是爱因斯坦对其一生治学和科学探索的总结。我们不难看出正确的方法在成功诸因素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知识盲”,而是“方法盲”。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学习方法教育极具重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学生这样学习最有效”图书,包括《学生提高学习智能的方法》、《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学生上课学习的方法》、《学生自学学习的方法》、《学生考试的方法》、《学生文科学习的方法》、《学生理科学习的方法》10册,本套书包括提高智力的方法以及各种学习方法和各科学习方法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但要说明的是:“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施以不同的方法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的金钥匙,从而终身享用。

第一章 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理论指导

1.小学生记忆元认知的培养方法

元认知的指导原则

由于元认知学习在每个人的工作过程中不尽相同,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执行步骤和特点。所以在涉及到对学生进行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我们应该明确反省自控学习法是一个多源头、多层次的方法体系,其具体的指导工作也是一个工程体系。这里根据小学生学习特点择要作部分介绍说明。(1)建立学习常规指导

学习常规乍看起来与反省自控学习全无关系,然而依据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模糊到逐渐清晰、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特性,小学生的反省自控学习首先是建立在学习常规的基础之上的。

小学生在建立“自我”概念之前,常常以“他我”作为中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常规亦是小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他我”,以学习常规作为学习者的自我评价的标尺,以促使学生逐渐内化并纳入自我意识范畴。

小学生的学习常规体系是一个十分细琐的学习起点目标体系。它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要求。从时间维度看,有要求学生定时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安排作息和学习,比如可以要求学生按时起床,按时睡眠,临睡前要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检查总结一天的学习,上学前再检查一遍学习用品等。

从任务内容看,有课堂学习常规,如要勤思考、多发言,集中注意不分心等;有作业常规,作业的格式和作业的程序,写字的坐姿和握笔姿势等;有预复习常规,有如何写学习提纲,如何检查自己的作业等。

常规虽具有一定的“钢”性,但教师要善于把这种“钢”化为“柔”,以形成学生自觉的内在要求。其要旨是:

①分解目标要求。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最简单易行的常规开始,每一年段安排一定的目标要求,不求一步到位。

②重点引路,全面推动。由于学生的各个个性特点不同,有些常规对某些学生的作用不是太大,有些学生则受益匪浅。教师要善于发现“重点”,在个别获得较大效益的基础上,以“重点”引路,进行全面推进。

③多强化多检查巩固。一般情况下,常规初始践行的阶段比较好,可是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是一种繁文缛节而不胜其负担,教师要注意其反复性,经常通过活动抓检查巩固,一抓到底,以让学生形成自动化习惯。

④常规艺术化教育。可以把小学生的学习常规编成歌诀,编成小品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并便于学生记忆执行。(2)学习方法课程指导

学习方法课程简单地说包括学科教材特点的学习方法课程和一般学习策略学习法课程两种。

学科教材特点学习法作为独立的课程体系,它在世界各国各地还在刚刚起步中。这一方面在于各国各地的教材不尽相同。

随着时间的变迁,各国各地的教材还在不断地变更,而学科教材特点的学习方法往往交融在具体的教材中,它既有诸如数学、语言、常识等科目的一般学习方法,又有深入到教材的具体课、章、单元、节,乃至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汇、每一道题目的特殊学习法,它需要教师作极其细致的学习方法指导研究。

另一方面,在这时间差中,我们的学科教育学尚未成熟,又没有一支稳固的学科教育学研究队伍。这些导致学科教材学习法研究的滞后。

至于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它包括注意的策略、记忆术、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建立新知识内部联系、思维的策略、心象法、做笔记、在书上画线做标记加评注等,是促进学习的一切活动,它是一般的学习智慧技能。

在我国有一些学校已开始了这种学习策略的指导尝试,有的作为单列课程与语、数等学科课程并列,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量,把它称之为“学习技能课”或“思维训练课”;有的学校则把它编成学生自我阅读手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训练;还有的则是不定时结合具体学科教材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渗透。

进行学习方法课程指导是开展反省自控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和基础。执教者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课程指导时,要钻深钻透教材。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力求知其所以然;既要把握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又要善于把理论转化成最简约通俗的言语,使学生很快地把握课程的精髓要义;还要求教师积极搜集近期有关学习方法课程的研究新成果,不断充实完善教材体系,使其走向成熟。(3)“三自”学习指导“三自”学习指导指的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学习指导。

许多心理学家把它划归在认知策略的范畴之中,其实质是学习者依据自身学习特点、水平和风格支配自己的心智技能以完成学习任务的策略技术。它是学生进行反省自控学习的关键和核心部分。

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包括学习者对自我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反检和自我评价,是学习者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学习风格、特点、水平和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的认识。其活动一般与学习活动过程同步,或者在一定学习活动之后。

自我观察常常是学习者在自我学习活动过程中,着重观察自己的个性状态、心理反应、思维方式、记忆质量等。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尚未成熟,我们在要求小学生做自我观察时要进行观察记录。

一般说来,观察一次的项目不宜过多,可以由简至繁逐渐提高其要求,如可以让学生试验自己的记忆力,然后确定自己一般要通过几次重复才能达到完全背诵;如观察自己的智力高峰期,可以通过不同时间的学习效果来确定。

自我反检一般是在一定学习活动量之后,这个量不必像反省自控整个活动过程那样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而是指一堂课乃至于一项学习任务,简单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对一定的学习效果进行反审检查。

一种方法是回忆法,指的是学习者通过内隐语言来检查自己在一轮学习活动中的得失成因情况。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在课的间隙中,也可以在其它的休息娱乐活动的间隙中进行,但这易为小学生所疏忽。

另一种方法便是作业反检法,包括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作业、回家作业、阶段测验、考试等的自我反审。这种反审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通过这种显性的学习活动效果检查,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

在作业效果反检的过程中,对小学生反检内容一般可以有这样几项:

我的预习工作和学习常规好吗?

上课时我能集中注意听讲吗?

我能跟着老师的要求思考问题吗?

我做作业是否大意粗心?

对学习任务我是否常常是课上懂,课后忘?

作业审题正确吗?

思维方式正确吗?

我的身体状况是否影响了学习?

我的学习环境对我有利吗?

当然这种自我反检还是比较简单,很难对自我学习作出客观评价和判断。一般说来,学生的自我评价应该通过多次作业的自我反检,然后做出自己的对策措施;同时,还可以把个人学习效果检查放到群体学习效果中去比较考虑,这样就能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了。

自我检查评价的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一些智能和非智能的科学测试手段来进行。其项目有个性测试、认知风格测试、认知特点测试、学习能力测试等。这类测试常常有一定科学权威的测试中心提供样卷和评价常模,依照一定的严格规程进行。

至于智力分数,一般说来是不被允许告诉给学习者本人的。这是由于智力测试的评价研究未成熟,把智力分数告诉给学生易使学生产生负效应。心理学家发现,人的个性与其行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相关性,对学习者的学业成绩有一定的影响。

还有,认知风格、认知特点等不仅同个性有关,而且与学生的情感动机特征也有很大的关联。

施良方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一书中介绍了与学习成绩相关较大的几种认知风格有:一是场依存和场独立;二是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三是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四是冲动型思维与反省型思维;五是内倾与外倾。

从几种认知风格自身来看,其自身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但当学习者了解了自我的认知风格特点后,有利于学习者扬长克短,改善自我特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益。

②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继自我反省之后的反省自控学习技能的中间环节,也是一项重要的步骤。自我反省的目的在于为自我调节找到逻辑依据,而自我控制则必须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进行。

当学习者在自我评价获得结论时,便需要找出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调节策略。策略有涉及到人的身心领域的,也有深入到某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乃至具体问题的解决策略上,就某个问题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上述的五种认知风格对具体学生而言,其调整方法往往用的是相辅法,即通过增强一极的长处来补益自己这方面的认知缺陷。

比如,某生根据测试定性为内倾的场依存者,在认知策略选择上近乎系列性策略,求异反省思维。其特点是较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倾向于深思慢行,逐个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新颖独特,做事细致工巧。

对于此类学生的自我调节指导,首先应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关怀,相信他能完成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其次则要注意加强他的自我内在动机激发,使他逐渐摆脱外来因素的影响,以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再次,在设立问题时,既要让学生找到自己思维的逻辑顺序,还要引导他们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的总体,看到问题的前后景象,从而了解问题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则要注意其常规训练,要尽量使他的学习行为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成绩;还要努力培训他们的个性品质,使其能直面挫折,并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的心境。

除了相辅法外,我们对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的指导更多的是在性格方面的陶冶。对于冲动型的学生应该要求他们学习做些精细而持久的工作,如书法、针线、钓鱼、制作、演奏等,可以锻炼他们的沉着和耐心。

对于反省型思维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法、大自然陶冶法来扩展他们的心胸,有时甚至要让他们学会冒险、学会放弃一些自己所珍爱的东西;还有的是环境陶冶法,我们可以要求外倾型的学生置于一个安静素雅的环境中生活,家居颜色用天蓝、绿色来布置;而内倾者则应尽量把环境营造得热烈些,以利于改变心境,从而改善思维品质。而气功、瑜伽术、呼吸法也常常被认为是可行的心理操作法。

自我调节是反省自控学习法的核心部分,也是反省自控学习获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③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指的是学生在自我调节定向之后并进行自我把握,促使自己不断改善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人生品格,从而指向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心智技能。这里涉及到每个人对自我动机水平的控制和学习心向的把握,并涉及到人的意志力,以走向人的自我完善。

学习心理学家比格斯认为,学生的动机如何,决定他们选择什么策略,决定他们使用这些策略的效果。但道德逊-耶尔定律认为学习动机水平应该适中,过强的动机水平容易使人产生焦虑,而动机不足则难以取得活动成效。学习者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动机水平。

自我心向的把握则是学习者的自我心理调节后的心理定位。它包括学习兴趣、需要、态度、志向等。具体涉及到:我为什么要学习?我应该持什么态度学习?我能在学习中得到什么?正确的心理定向,会使人增强自我完善的意志,以不断克服困难,走向学习的成功。

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目的是走向自我完善。自我完善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学习概念,它要求学习者必须从单纯的考试分数中跳出来,从为个人私利而学习转变到为社会公众利益而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习者自觉走向反省自控,以取得学习的最高效益。“三自”学习指导是一种全个体的因材施教的学习指导。在班级教学过程中,给教师带来的必然是工作量的增加和工作能力要求的增高。教师首先要排除自身的怕“烦”心理,以朋友的角色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越过“现象”看到学生的思想行为实质,给学生以最有效的帮助。

总之,元认知是一个多层次多源头的方法体系,因而其指导的方式、途径、手段也必然是多样的。这种指导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独立学科课程和学科渗透课程、自我训练课程结合,学科活动和班队活动、自我教育活动结合,以及宏观监控与微观调谐结合的办法进行。

小学生记忆元认知的培养策略(1)传授必要的学习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首先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执行和监控自己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而选择的最优学习方式方法的内部组织技能。

在我国,以学法指导为重点的学习指导工作已在许多中小学广泛展开,部分学校还开展了有关的实验探索,初步形成了指导教学模式。

我们在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现有有关单项学习策略教程和指导模式的有效经验基础上,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状况出发,把传授学习方法知识的重点放在以下几点。

①通用性的学习方法。指适用于绝大多数学科学习一些学习方法,如制定阶段性学习计划与每天的大致作息时间。从学习程序上说有预习方法、听课方法、作业与复习方法、纠正作业错误方法等。

②学科性的学习方法。指主要适用学科学习的一些特殊方法,如在语文学习中,有理解生字(词)的方法(查字典、上下文联系、字形分析、生活经验解释等);阅读方法(归纳中心、题意分析、中心与材料的联系、段意概括、关键句的理解、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等);作文方法(审题、组织与选择材料、结构安排、修辞造句、修改等)。在数学学习中,有数学运算、应用题分析、算理分析、结果验算等方法。

③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我们向学生介绍影响个体学习成绩的一些客观因素,主要有:以前知识基础,如有不足,应尽快弥补;主观努力程度,特别是应高质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相对独立的家庭学习环境,至少是无外界干扰;你追我赶的班级学习竞争气氛;一定能把学习搞上去的自信心等。(2)加强自我提问训练

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在元认知技能中,个体的自我评价在掌握和应用学习方法知识与学习监控中起着中介和桥梁作用。没有自我评价,就不可能有自我监控,更难以自我调节。为此,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评价能力是本实验的一个重点培养环节。

①教育学生善于接纳他人的评价。个体的自我评价往往以他人对其的评价结论作为对照,其中教师的评价更具权威性。为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反馈机会,尽量创设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互动的环境,每个人都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方法与策略,也可以为他人所评价,即形成一种表达、演示和练习认知及元认知策略的学习环境。

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将以教师为主的外部反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反馈,并逐渐成为一种动力定型,即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引导学生由“评价他人”逐步转向“评价自己”。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之一是评价他人的水平高于评价自己的水平,并在评价他人中发展了自我评价能力。

为此,我们对学生在课堂上评价他人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第一,对他人的课堂回答不能简单地以结果的“对”或“错”作为评价内容,更应注重其思考问题的思路正确与否;

第二,对“错”的回答,要指出错在哪个环节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第三,想一想,自己的思路与该同学是否一致;第四,当他人提出比自己更佳的解题方法时,反省自己的思路在哪里出了问题?以后应该如何避免?上述要求的训练,主要在学生内心中进行。

③自我提问训练法。这种方法是在学习活动以前、中间和以后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向自己发问,就学习的各种变量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和认知结果进行自我反省,以更好地把握进程,顺利地达成目标。

我们借鉴美国教育家加罗弗罗的“数学解题元认知训练项目”,自编了一套共二十几道的训练题,供学生自我提问。比如,想一想当你解答问题时所做的每一步过程,为什么你要做这些过程?这些训练题是结合教学过程,在适当的时机里选择若干题,请学生思考。

由于课内时间有限,让大多学生进行课内回答是不现实的,故一般要求学生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在当日的学习日记内。

④进行阶段性省思。学习自我监控技能不仅仅适用于当前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对以前曾发生过的认知活动予以充分的评价与反思,并进而改善目前以及将来的认知活动,也是学习自控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此,要求实验教师在每一单元结束后或学期中期末,向学生提供一组操作性较强的反思题,让学生对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3)发展学生认知控制能力

学生对自己思路过程是否清晰,既是学生自我评价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能否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有效调控的主要前提,为此,我们引入了思路教学,旨在发展学生的认知调控能力。

①目标引路。针对学生习惯于用不求甚解的态度去完成作业和课堂提问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用目标去激励学生解题作答的自主性。

②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在学科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创设“小步距”问题情境,即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第二,创设“变式”和“矛盾式”问题情境,注意问题的发散性、延伸性,即问题情境要变式综合,灵活应用,让问题情境充满着矛盾,从而有充分的余地让学生揭示矛盾,主动思维、主动反馈。

第三,创设“精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注意策略性,即问题情境应当讲求效益,切忌“泛”而“杂”,使每一个问题总能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某一种新策略并从中有所启示,有助迁移,有助对策略性知识和手段的掌握。

第四,创设“自求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即注意问题情境的延伸性,使课堂真正地活跃起来,激发学生自求问题解决的积极性、自觉性。

③鼓励质疑问难。由于自我评价能力所限,教材的掌握未能深入到知识的内在结构之中。所以,引导学生“不满足于会看得懂,还要能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想方设法加以理解”成为我们的主要教学策略之一。具体引入的是“质疑式”教学法,即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各种各样问题,并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予以解决。

④引入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把学生推到真正的主体地位。其中的“先试”、“先练”就是让学生先试一试,其实质在于运用迁移规律,对先前的知识结构进行改组,结合新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形成能容纳新知识的更高一级的新知识结构,属于认知范畴。“后导”、“后讲”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进行再认识,促进学生及时地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并相应地采取一些正确的措施和策略进行有效的解题,属于元认知范畴。尝试教学法大致可分为准备、尝试(中间五步)、引伸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均可从不同侧面训练学生的元认知技能。

⑤自我检查与自我批改。学生肯不肯、会不会主动地进行自我检查,是他们有没有学会学习的标志之一,掌握自我检查的方法,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是优秀生的特点之一。

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及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不能做完便完事,必须按一定程序和方法进行自我检查,在课堂时间充分的情况下进行自我批改。其训练的程序如下:

第一,教给学生一套自我检查的方法。

第二,批改他人作业,不简单地看答案的对与错,更应审查解题思路的正确与否。

第三,自我批改。

第四,对于自己能检查出差错并加以修正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4)日记是训练元认知技能的有效形式

课堂教学是进行小学生训练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教学内容、学习任务,特别是教学时间的限制,再加上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检查及相应的讨论花时间较多。

为此,我们从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尝试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把学习自控能力训练延伸到课外、校外。学习日记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课前预习日记。重点是就教材提出质疑性问题及个人认为有价值的观点,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②质疑性日记。对课堂上教师或同学的想法和思路有不同意见而又来不及在课堂提出来或深入讨论的,可详细地在日记中阐述自己的理由,并提出修正性意见。

③思路性日记。对有相当难度的课堂作业或习题,根据已有的知识,一步步分析解题思路,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

④自我分析性日记。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优势和弱点进自我分析,并相应地提出更高的目标及措施。

⑤阶段性总结日记。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对自己的进步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或根据老师提供的自评训练题逐一予以回答。

⑥提议性日记。即向教师、家长或班级提出若干建议,以改善学习环境、学习风气和教学方法。

2.培养小学生英语记忆力的方法

在教学中经常感到困惑:教过的英语单词、句型、语法,学生既感觉难记,又感觉遗忘得快。尽管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收效甚微。

具体表现为:“听”,对所听到的话反应不过来,甚至连学过的很简单的单词、句型也不能听音会意,听力测试时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胡乱地选一个答案。“说”,不能准确、熟练、恰当地用已学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读”阅读时对学过的单词、各种短语、习惯用语不能很快读出并确定词义,似是而非。“写”不能准确拼写单词,每每误拼,不能准确写出完整的句型,语法。

原因何在?我认为,除了其他因素外,关键在于要“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记忆策略。

利用趣味情境

小学生的注意和记忆指向,往往受兴趣的影响。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增强口语训练的趣味性,在趣味学习与训练中增强记忆力。

首先要增强口语趣味性,尽量设计有趣的呈现情境,激发学生急于学习、模仿的积极性,然后泛读,引导学生仿读、跟读,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情景,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教学Unit7时,我事先准备了牛奶、桔汁、糖等,上课时把它们陈列出来,讲台便成了小吃店的柜台。教师、学生扮演顾客或营业员,学习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Any⁃thing else?How much are they?

表演完一遍以后,教师再用学生学过的其他饮食单词套用句型,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到台上进行表演,表演的过程就是巩固操练句型的过程。

利用韵句,培养语感

无论任何一种语言,韵文都因为它的言辞凝练,语境优美,声律合辙,顺口易读,悦耳难忘而占有非常重要的席位。韵文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小瞧的。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正音正调、培养语感,增强记忆。

多感官刺激中呈现英语口语

记忆是靠外界环境对大脑进行刺激并形成痕迹的,大脑神经受到的刺激越深,记忆的持久性就越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授新单词时要把单词信息,即音形义,准确地从句子、对话、课文背景材料中凸现出来,也就是说,首次输入单词信息要准确,刺激大脑皮质要强烈。

比如,在学习horse时教师可以播放马的叫声引出单词,然后把house也板书出来比较音、形,并操练I can ride a horse.Same horse masks.I live in a new house.Near my house等短语、句子。应运用各种形式、媒体教授,引导学生同时使用多感官感知,使大脑同时接受到来自眼睛、耳朵、肢体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信号。在这种氛围下听说英语的口语,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很好,且学生记忆很牢。

利用“复现”巩固英语口语

学生对新掌握的语言材料遗忘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缺少必要的多次“复现”,即重复再现。因此,要让学生有计划地经常复现语言材料即英语口语,才能引导学生克服遗忘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当新语法、口语句型或单词等语言材料被学生接受并进行一定操练之后,教师要在后继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联系予以再现,让学生进行复习性操练,提高其复现率,使之得到巩固和深刻记忆。

当然,“复现”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既可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自然“复现”,也可有计划地强制重现,做到每日重现(复习)一次,每周重现(复习)一次,甚至每月重现一次,或每单元重现一次。这样,学生就能牢固掌握已学过的英语口语。

比如,学习like doing这个语法,第一次学习时强化训练很重要,like cooking/fishing/reading/watching TV/playing bas⁃ketball……要让学生说得滚瓜烂熟。后面的复现也很重要。在课文、练习、考卷中只要碰到都要反复训练,另外还要与like apples/dogs区分清楚。

在语段的朗读、背诵和理解中增强记忆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语言环境,学习了知识后也缺乏应用或者练习的机会。不应用不练习就记不住,记不住就看不懂听不懂说不出。

俗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里的“皮”就是语言环境,“毛”就是语言知识,除了课堂没有实际的语言环境怎么办?课文中蕴含大量的单词句子,读音语法。如果皮足够多,再来更多的毛也是容得下的,因为它们已经有适宜的生存环境。

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我每天做两种操,一是早操,一是记忆力操,每天早上背书和外语单词,以检查和培养自己的记忆力。”每天的“记忆力操”实际上就是反复“复现”。只要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反复“复现”,学生的英语记忆力一定会不断增强,英语教学的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3.中学生记忆能力的特点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目的是为了祖国四化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而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党所提出的我国当代人才的规格或标准。

这样的人才的培育和成长的过程,关键在于早期,在于青少年时代。如长江大河之有源,万丈高楼之有基,成荫巨木之有根。中学生,其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未定待定,趋向和接近于成熟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在树立远大理想,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接受革命、科学的教育方面,具有最大的可塑性。通过对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分析,从而正确地扶植、引导、校正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不规范的行为,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认识能力的发展

认识能力就是智力,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客观事物的能力。

中学生的认识能力,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增高而发展,但发展并不平衡,差异日益显著。初中二年级,是认识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高一下学期、高二年级则是中学生认识能力趋于稳定状态的阶段。

下面就认识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别谈谈它们的基本特点。(1)感知能力的发展

感知,是指感觉与知觉这两个认识客观事物的认识形式。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是认识能力的基础。

中学阶段,由于各科教学和各科课外活动,要求他们比初中生有更高的感知能力,要求他们能更细致地分析和理解外界事物,因而,他们的感知能力发展较快,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感知的目的性明确,自觉性提高,时间性稳定。小学生感知无意性和兴趣性较明显,比如,看一幅画,往往被整个画面所吸引;或被一些鲜明的颜色、神态吸引,忘了观察的目的。

初中生则能自觉按教学要求去观察客观事物,并能较长时间地进行稳定的观察。高中生则不受情绪和兴趣的制约,能注意事物的细节,能比较全面地、细致地观察,并通过观察,比较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做实验(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电工等等)时,都明显地表现出这些特点。

②感知的精确性、概括性的不断发展。小学生感知的一个明显缺点,是笼统而不精确,不善于区别事物的细致差别。中学生对比事物的正确率逐步增加;理解事物由抽象到具体。

研究表明,初中生视觉感受性比小学一年级学生增高60%以上;高中学生的视觉感受性和听觉感受性都达到了成人水平,有的甚至超过了成人。他们在这方面之所以能不断发展,是由于思维参加到知觉活动中,能够观察到对象的主要本质,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

③感知活动中,开始出现逻辑性知觉。中学生感知活动中的逻辑性知觉,主要表现在:能把学习到的一般原理、原则,与观察到的个别事物联系起来,把所看到的图形和有关几何定理联系起来。

④感知活动中,空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中学生在学习物理、几何、绘画等学科时,除了直观了解,还能在抽象水平上理解各种图形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它说明中学生的空间知觉有了新发展。

感知能力是中学生认识能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教师应根据其特点,提高他们感知的自觉性,扩大他们感知的范围;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灵活多样的直观教具,使学生产生完整、鲜明、精确、生动的表象,从而发展他们的感知兴趣和能力。(2)记忆能力的发展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储存反映,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留下的痕迹。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①记得快,尤其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记得比较牢固。曾经有项研究表明,在同样长的时间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记住材料的数量,比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几乎多四倍,达到了记忆的“高峰”。这段时间里记住的诗词,往往终生②有意识记忆在进一步发展。小学生的记忆,主要靠老师提出来。中学生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目的的明确,逐步自觉独立地检查记忆效果,选择良好的记忆方法,有意识地进行记忆。

③理解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小学生机械记忆占优势地位。到了中学,由于学生知识日益丰富,逻辑思维进一步加强,加上教学内容深刻地反映着事物本质,理解记忆就成为中学生主要的记忆方法。

④抽象记忆日益发展,小学生很大程度上靠具体形象记忆外界信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许多抽象概念,能进行推理、证明,抽象记忆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根据上述中学生记忆的特点,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和发展良好的记忆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3)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进行规律性探讨的反映。它是认识能力的核心部分。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如下特点:

①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要地位。小学生主要是从具体的形象进行思考。初中生则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比如,学习物理时,对“力的作用与反作用”这个概念,最容易接受的例子是用“马拉车”来解释,即马和车都是施力者,同时它们又都是受力者。

但是,对一些缺乏直观现象作基础的内容,初中生的理解就比较困难。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他们能够用理论作指导,综合分析各种事实,从而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又如,学习化学,在学了卤族、氧族、氮族等非金属元素后,开始学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等理论;接着,以周期律等理论作指导,再去学碳元素以及各金属元素。这就包括了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整个思维过程。这个过程明显地表明学生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抽象思维高度发展。

②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初中生已不满足教师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描绘和讲解,开始独立地寻求和争论各种事物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他们进入了一个喜欢怀疑和争论的时期。但还不成熟,有时热衷于片面的、非原则的争论,有时孤立地、偏激地看问题。

高中生独立思考能力比初中生提高了一大步,首先表现在他们能有组织地进行思维,能比较自觉地从本质上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他们也怀疑、争论,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初中生那种思维的偏激现象;他们一般不人云亦云,不仅能正确地对待学习材料,还开始思考自己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是否正确。

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等等,以促进、启发他们自觉地组织思维活动和掌握辩证唯物的思维方法。(4)想象能力的发展

想象,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人脑将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产生出新表象的整个心理过程。表象材料的数量和质量、人的思想意识和品质、言语水平的高低,是想象的基础,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想象十分丰富、生动。他们从看到的电影中,产生了对艺术形象的神往:如将来作个航海家、探险家、飞行员、演员,等等。他们还根据老师的生动描述和自己阅读的书籍,产生丰富、生动的想象。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认识自己、对自己做出评价的能力。它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

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有的。人在社会交往中,逐渐把自己当作主体从客体中分出来,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认识到自己的义务,这样,自我意识便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独立性、闭锁性、自我评价三个方面。(1)独立性

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能力。这时,他们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大人看待,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意见,也愿意承担一些比较艰巨的任务。

他们认为自己是大人了,而成人总是把他们当作小孩子,他们要求独立,成人总不让他们独自行动;他们要自作主张,成人却不允许;他们要求得到尊重,成人则往往是压制、训斥。这样,他们就会感到苦恼,甚至产生反抗情绪。

教师应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要求,给予他们一定的独立自主和自治的权利。虽然他们的主张、意见、要求和理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幼稚、片面的、脱离实际的、甚至错误的东西,但要看到,他们总的趋势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

对他们积极的、合理的意见和要求,应充分肯定,并尽可能予以满足。对他们消极的、不合理的意见和要求,应耐心说服教育,决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对学生有时表现出来的贸然反抗情绪,也要正确对待,要用发展的观点、心理学的观点去看待这些问题,耐心教育,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闭锁性

从初二开始,学生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活动不大愿意表露出来。这是中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教师要注意到这个特点,不要因此对他们产生误解,更不能以一时一事的表现去作判断、下结论。

同时要看到,中学生既有“闭锁性”的一面,又有希望别人了解的一面。他们希望教师、家长能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所以,关键是能否得到他们的信任。如果得到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就会向你披露内心的秘密,你就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教育。(3)自我评价

从评价别人到评价自己。初中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以别人为“镜子”来看自己,并独立选择学习的榜样。但他们评价别人往往比评价自己更主动,内容也更丰富、更具体。高中生则能经常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遇事爱联系自己,自我教育的愿望比较强烈。

从评价外部行为到评价个性品质。初中生开始对人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发生兴趣。他们看文艺作品,除了注意人物的行动和故事情节以外,还议论人物的行为动机和个性品质,对自己的个性品质进行评价。

但是,他们对人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是不客观的、不全面的。高中生则能比较全面、比较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他们不仅分析自己做一件事的心理状态,还经常分析自己的整个心理状态,以及自己的意志、性格等,这是他们逐步成熟的一个标志。

提高中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对于他们性格的发展和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方法是:

①通过对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行为动机、个性品质的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②教师对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恰如其分地作出评价,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思想、学习、工作进行小结;培养他们写日记、与朋友谈心的习惯。

③通过自我鉴定等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批评的精神。

④要使学生明确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4.提高中学生记忆能力的技巧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繁杂。若要将历史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准确翔实地记下来,对于学生的记忆能力要求较高,那我们怎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增强记忆效果、增强对事物识记的保存,我们知道,记忆力的产生是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感官的作用,传入大脑,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活动所形成的一定的暂时神经联系,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就必须刺激学生大脑,使其高度兴奋,从而保存下知识信息。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历史股市和历史人物事件,这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简单。当然我们在课堂设置上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首先,我们要注意新课的导入技巧,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采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传闻、秘史,去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讲述普法战争一节时,先给学生做了简短的“埃姆斯急电”的故事情节介绍。接着指出:“在普法战争中埃姆斯急电起到了导火线作用”,这样给学生制造了悬念,即埃姆斯急电为何成了导火线呢?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必须注意讲述故事要简洁,切不可喧宾夺主。二是,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时,要注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烘托气氛。

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

死记硬背记住的东西。很难得到灵活的运用,而且这种机械的记忆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也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我们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好的记忆方法。(1)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历史,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对于重大历史事件,指导学生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

比如,在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非是:①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②土地高度集中;③自然灾害等等,这样帮助学生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其记忆就显得相对比较简单了。(2)重复记忆法

根据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记忆有一定的遗忘规律,因此我们要紧记“温故而知新”这一至理名言。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知识,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去记忆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令这些东西深深刻在学生脑海中。

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并有目的的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记忆,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归类记忆法

我们知道,对知识进行归类,可以减小记忆容量,从而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目的,所以我们在教学重要指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比如,在讲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进行归类。这样的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用串线的方法加强记忆,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当然也就有利于学生记忆。

比如:中国古代史中通过联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有哪些?效果如何?可整理为:①昭君出塞,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②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使得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③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在中国与中国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指导学生在理解中记忆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明确:理解有利于记忆,记忆可以促进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向学生灌输这一思想,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强化理解。这对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发展记忆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我们教师必须做到重点知识突出,抓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指导学生掌握和突破重难点,在授课过程中力求板书简洁、明了。这有利于学生记忆。

当然,要让学生深刻的记忆知识,必须指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例如:美国内战一节讲析完后。一般学生对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概况、结果基本都掌握了,此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思考题“用史实说说美国内战为什么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这样,学生在讨论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必将理解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知识,从而对美国内战有了较深的记忆。其实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有很多,教学时我们应根据自己的课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5.培养中学生英语记忆力的方法

在听力方面培养

我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已经多年,深知听力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如果英语听力差,就不能很好地和别人进行交流。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需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听力差,如此才能对症下药。(1)影响中学生听力的因素

①学生的记忆。英语的听力和记忆力是很重要的,学习英语,必须过听力这关。同时,没有好的记忆力,也不能将成千上万的单词为我所用。“听”不是被动消极的,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

从外部的声音信号到内部的听觉理解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听觉器官对连续音流的感知与切分,即将各个语句先分成几个部分;比如,教师在上“English class”这个短语时,学生会将它分成“English”和“class”来记忆。

第二,学生再将辨认出的句子或片段“留住”,并迅速不断地与前后的其它片段相联系。

第三,经过辨认和联系的原语句以高度简缩的形式形成意思并储入长时记忆,至此理解完成。

从这一构成看,记忆与听力理解密切相关。在听的过程中,对语言信号所产生的记忆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因此记忆的痕迹十分肤浅,其保持量也相当有限。心理语言学家将这种记忆称之为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这两种记忆是听力理解的依据。

换言之,在听的过程中,人脑与其所获得的语言信号之间形成了某种瞬时或短时的联系,而人们的思维正是凭借这种联系去分析、辨认语言信号的,同时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采取一系列认知策略,然后将信号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达到理解。因而,为了防止遗忘,使交际活动顺利延续,就要及时、快速地处理语音和做出反应。

另外,学习者理解过程中存在的负迁移也对听力产生很大干扰。当学习者用已知的语言事实去补足信息链上所缺的某些环节或用已知知识推理、分析、判断某些事物时,他总是受到某种思维定势的干扰,即用母语的某种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考虑它、理解它和判断它。因此,这种负迁移就自然地对记忆的产生、保留,以及对语言信号的解码产生障碍。

②学生的听力与词汇量。一般人认为,听得越多,听力理解能力越强。不容否认,多听确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种积极手段,但听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于听的次数的多少,也不完全在于听的内容长短、难易如何,它是一个人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而所有英语知识的基础便是词汇。

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听力自然也不例外。听力理解中的每一个对话、语段、语篇都是由句子组成的,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正是词或词组。因此,学生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力能力。

③学生的听力与语言功能训练。过去很多老师的做法是将英语短文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来记忆,并在课堂上听写。在听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听力。有的直接要求学生合上英语书,听老师说的什么,然后做翻译。

比如,老师说:“What are you doing”学生就翻译:“你在做什么?”这样显然是不够的。至少老师应要求学生用英语来回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句子来回答,比如回答老师:“I am eating dinner.”或者“I am doing housework.”实质上,句型中围绕语言形式的听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是“真正的”听,对此我是这样认识的:

首先,语言形式的操练往往注重音素和音素群的区别和辨认,注重音位的变化,注意词与词间的语法关系等,然而,对这些知识的操练和掌握,并不一定意味着学习者能在实际使用语言中演绎性地运用这些知识。

学习者对一种新的语言的语音和音位的敏感性往往是在实际使用语言中逐渐获得的。这种敏感性的获得,不仅依靠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演绎性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更依赖归纳性地领会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而语言功能操练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领会和运用听觉感知知识的机会。

其次,听是对口头信息的接受和解码,是一种最基本的交际行为。无论听什么,只有在无需注意说话人的表达形式,只注意其说话内容时,才能有效地把握信息,达到交际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听力教学的本意应该是使学习者获得直接听取信息的能力,即交际意义上的听力。

现代语言教育学理论认为:充分地以理解语篇内容为目的的语言输入,是形成交际性听力乃至决定整个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此外,有效的听力培养还必须对听的技能技巧加以有针对性的训练。(2)提高学生听力的方法

①教师要善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运用多种视听方法及手段,创设多种情景,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②要训练学生的听力技巧,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效果。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地域的差异等多种因素,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思维方式必定有所区别。因此,一方面,了解必要的目的语国家的背景及文化知识,并在听的过程中运用背景知识排除“负迁移”的干扰,必将提高记忆效果。

另一方面,培养听者的听力技能,对其进行单项和整体的听力训练,让听者运用听觉感觉知识在音素、词、句子层次上依次对听力材料进行辨认和理解,或者让听者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从篇章层次上对听力材料进行理解,从而帮助他们学会把握语篇的重点和大意,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抓住关键词,以有效地提高听力水平。

③建立旨在扩大听的输入和有针对性地训练听力技巧的听力教学体系。各种语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对中国学生来说,阅读水平的提高对于带动包括听力在内的其它技能的提高,可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从一开始教师就要在重视进行语言形式操练的同时,注重连续的语篇教学,并在材料的选择中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可理解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