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金版-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3 21:42:14

点击下载

作者:赵凡禹,水中鱼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超值金版-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

超值金版-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试读:

前言

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 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雄兵。”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六国, 终于身挂六国帅印, 结成抗秦联盟; 其同窗好友张仪则凭其口舌之才游说六国亲秦, 最终拆散了合纵, 与苏秦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 “混乱”的场面; 三国时期军事家诸葛亮仰仗旁征博引之口, 舌战群儒, 促成吴汉联盟……古往今来, 许多善辩的人舌反逆势、 口挽狂澜, 凭借出色的辩论才能, 掀起一幕幕舌上风暴。

晏子是齐国的重臣, 一向以雄辩的口才、 敏捷的思维而闻名。

有一次, 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 楚王很不友善, 知道晏子将出使楚国, 便想趁机羞辱齐国一番, 于是, 他做好了对付晏子的准备。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 便特意在城门旁开了一个小门, 准备迎接晏子的到来。

晏子到了楚国国都城门口, 守门的侍卫打开了小门, 请晏子从小门口进城。 晏子一听, 心里明白楚王的用意, 他灵机一动很快就有了对策。 只见他停在门口, 对楚国侍卫说: “请你去禀报楚王一声, 问问他这里是什么地方。 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国, 那我自然该从这个小门洞里进去; 如果楚国不是狗国, 那我还是从大门走进去好啦。”

楚国侍卫慌忙把晏子的话传到内宫, 报告给楚王。 楚王一听, 很无奈, 只好让晏子从大门进城。

晏子见过楚王之后, 双方就座。 楚王看着矮小的晏子, 故作不解之状地问道:“齐国的人一定不多了吧?”

晏子反问道: “大王何出此言? 在齐国, 光是在国都居住的便有成千上万户人家。 走在齐国的街市上, 热闹的时候要互相侧着身子才能通过, 人多得可以这样形容: 举手蔽日, 挥汗成雨。”

楚王仰天大笑, 说: “既然如此, 齐国怎么会派你这样的人来做使臣呢?”

晏子知道楚王话中暗含的意思, 但他不动声色地回答: “大王有所不知, 我们齐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派遣使臣要依据出使国家的情况来定。 对方的国君若是明礼的, 便派明礼之人为使臣; 对方国家若是有才智的, 便派有才智的人出使; 在齐国实在找不出比我更蠢的人来, 就只好派我来了。”

晏子的回答, 让楚王心里闷了好大一口气, 但又只好假装无事的样子。 他招呼晏子到厅堂, 准备安排酒席来款待晏子。

席间, 两位兵士押着一位犯人来见楚王, 楚王问其所犯何罪, 兵士按设计好的话回答: “这个齐国人是劫匪。”

楚王故意摇了摇头, 然后对晏子说: “齐国人怎么喜欢做这种事呢?”

晏子也摇摇头说: “我听说, 橘子生在淮南的是橘子, 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了枳, 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 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 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 不偷东西, 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 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然吗? 齐人在国内从不做犯法之事, 到了楚国便成了这个样子, 真是风气不同啊!”

晏子的一席话, 说得楚国自国王到兵士个个哑口无言。

晏子面对强大狡猾的敌人, 凭借自己出色的辩论能力, 灵活地挫败了楚王的数次挑衅, 既维护了齐国的利益, 又保卫了自己的尊严。 晏子的出色正是因为他出色的辩才, 而这正是晏子智慧的反映。

口舌之才同样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一对夫妇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了分歧, 母亲认为父亲应承担主要责任, 母亲的理由是: “‘养不教, 父之过’ 被传诵了几千年, 由此可见父亲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要承担主要的责任。”

母亲的看法很明显是片面的, 她忽略了自己的责任。 父亲应该怎样反驳母亲呢?想了想, 父亲开始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你的说法也未必对。 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名教育著作 《爱弥儿》 中说 ‘母不母, 则子不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对教育子女负有重要责任。”

父亲接着说: “父亲和母亲对教育子女有重要的作用与责任, 只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 或者把责任推给另一方都是片面的。 鲁迅曾说过: ‘父母对于子女, 应该健全地产生, 尽力地教育, 完全地解放。’”

这位父亲旁征博引, 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精彩的反驳与论证, 终于让夫人接受了自己的观点。 高超的辩论才能能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许多难题。 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辩论高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他们缺乏的不是知识、 智慧和韬略, 而是辩论的方法和技巧。 辩论需要辩论者妙语如珠、 逻辑严谨, 同时, 辩论也需要辩论者具有奇谋妙计。在辩论中, 当我们面对强大的对手时, 怎样能够神机妙算、 以弱胜强? 当我们面对骄横的对手时, 又怎样诱敌上钩、 给对手一个下马威? 当己方陷入困境时, 又怎样能够巧施妙计、 化险为夷? 这一切, 都需要辩论者有制胜的奇谋妙计。

本书将告诉读者如何掌握辩论的技巧, 如何冷静、 自信地与别人辩论。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 这些有趣的事例可以作为读者进行辩论时的素材和参考。 对于渴望成为辩论高手的读者来说, 本书是一本既能增长知识, 又能提高技能的理想指南。唇枪舌剑 各显神通

舌上风暴的发动者

舌上风暴的发动者即是辩论的主体。 辩论的主体是由辩者组成的辩方, 而且至少要有两个辩方才能构成, 所以我们说辩论的主体是复合的。第一章辩论主体的构成辩论主体的构成

一、 辩者与辩方

辩者, 指就同一事物或事理与自己持对立观点进行辩论的一方。 最简单的辩论行为, 至少要有两个对立的辩者参加。

辩方, 指由观点相同或相近的辩者组成的辩论营垒。 每一个辩方, 至少有一个辩者; 大多数情况下, 往往有若干个辩者。 构成一个辩论行为, 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立的辩方参加。 由辩者组成辩方的条件是对同一事物或事理必须持有相同或相近的观点。

他们的组成方式大体有两种: 一种是关系紧密的联合体。 比如辩论比赛, 每一个辩方都是有组织、 有计划的, 有统一的谋略, 有严密的分工。 其内部的各个辩者在辩论中都有意识地主动配合, 共同对 “敌”。 另一种是关系松散的联合体。 有些学术方面的论战往往就属于这一种。 再如一些互不相识的辩者, 只因观点一致或近似, 在辩论中就互相认同、 支持, 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形成严密的组织, 也没有统一的步骤, 大多是各自为战, 有时他们承认已经组成一个辩方, 有时他们自己也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同一个辩方, 而是由他们的对立辩方 (或是受众) 来承认或宣布他们是一个辩方。 在辩论活动中, 有些辩方自始至终不发生变化 (辩论比赛就是这样),有些则不然。

不论是紧密的联合还是松散的联合, 随着辩论的展开、 深入, 原来某一辩方的组成会发生变化、 瓦解或重新组合, 辩方的数目也会随之增加或减少, 一些学术争鸣中就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 辩论主体构成形态

1. 多方辩论

围绕同一个辩题, 形成三个或三个以上对立的辩方, 就是多方辩论。 这种辩论活动非常复杂, 它又可表现为这样一些形态:

对阵的多个辩方, 各自只有一个辩者;

对阵的多个辩方中, 有一个辩方只有一个辩者, 其他辩方各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辩者;

对阵的多个辩方中, 某些辩方 (不止一方) 中各自只有一个辩者, 另外的辩方(也不止一方) 中各自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辩者;

对阵的多个辩方, 各自一方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辩者。

这样的辩论, 不同的观点多, 参战的辩者人数也多。 每一个辩者都必须熟悉各方的观点, 并能以充足确凿的论据和逻辑严密的论证方法, 将不同于己方的观点逐一驳倒, 方能获取胜利。

这样的辩论, 对每一位辩者的要求都很高。 尤其是一个辩方只有一个辩者的情况下, 他所遇到的困难会更多, 处境会更不利, 所以参战的辩者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很强的攻守能力, 还要有严密的组织, 同心协力的配合, 只有这样, 面对对手才能应付自如, 以确保己方观点的胜利。

之所以出现多方辩论的情况, 大多是因为一个复杂的辩题, 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参战的辩者的立场和认识角度、 方法不尽相同, 于是各执一端, 相持不下。 各种学科的学术争鸣中出现多方辩论的情况较多。 这种辩论有时可以分清是非, 但更多的时候很难分出对错。 胜负不能立判, 只能或相持日久, 或求同存异。

需要说明的是, 有一些辩论可能自始至终都是双方辩论或多方辩论。 有一些辩论可能二者混合, 开始时是双方辩论, 而后复杂化, 变成多方辩论; 也可能开始时是多方辩论, 观点逐渐集中, 形成双方辩论; 还可能是这两种形态反复地交替变化。 总之, 辩论主体构成的形态相当复杂, 并且是多变的。

2. 双方辩论

双方辩论指只有两个对立的辩方进行的辩论。 由于辩方中组成的辩者人数有多有少, 因此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众多辩者对众多辩者的辩论。

这是更为复杂的辩论活动。 双方对阵各自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辩者。 这样的辩论, 双方都有严密的组织、 精心的安排, 要充分发挥本方每一位辩者的作用, 群策群力, 努力去争取胜利。 这样的辩论要求双方在辩论前各自做好充分准备, 统一认识,确定基本观点, 明确内部分工; 在辩论中, 双方的辩者都要扬长避短, 相互关照呼应, 步调一致, 攻守有序; 在辩论的关键时刻, 双方都要确保己方的核心或首脑人物的攻守, 使其有能力挫败对方, 置 “敌” 于死地, 以争取胜利; 在辩论中倘若己方的某一位辩者陷入危急境地, 大家要合力救助, 堵塞纰漏, 弥补裂缝, 不给对方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像辩论比赛、 外交谈判、 贸易洽谈等大多是这种形态的辩论。(2) 一个辩者对若干辩者的辩论。

对立的两个辩方, 其中一个辩方只有一个辩者, 另一辩方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辩者, 这样的辩论就较为复杂一些。

辩者多的辩方, 人多势众, 气势上容易压倒对方。 只要步调一致, 组织有序, 大家一齐上阵, 森严壁垒, 众志成城, 阐明观点, 论透道理, 对方是难以招架的。 人多有利于取得辩论的胜利, 但人多也会有不利的方面, 倘若组织散漫, 步调不一, 疏于照应, 相互掣肘, 也容易露出破绽, 给人以可乘之机。 所以人多的一方, 要想充分发挥人多的优势, 就必须严密注意相互间的配合与呼应, 不时调整步伐, 使本方的所有辩者攻守得法, 配合默契, 井然有序, 方有取胜的可能。

而只有一位辩者的辩方, 势单力孤, 要与众人对阵, 就需要冷静沉着, 处变不惊, 坚定克 “敌” 制胜的勇气和信心, 从容攻守, 兼顾多面。 既要充分摆明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又能以充足的理由去驳倒对方。 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擒贼先擒王, 集中力量攻倒对方的核心人物, 其余的也就容易攻破了。 攻击中还要善于抓住对方的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 陷 “敌” 于被动。 总之, 一人战众人, 须付出更多的智慧, 进行艰苦的拼搏。 如果认识正确, 充分发挥个人的勇气和智慧, 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的事例也并不罕见。《三国演义》 中诸葛亮舌战群儒, 便是以一对多辩论获取胜利的例证。(3) 一个辩者对一个辩者的辩论。

对立的两个辩方, 各自只有一个辩者。 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辩论。 因为在对阵中, 双方辩者都无须分神去考虑与同盟者的协调和关照, 也没有什么干扰, 只要临场果断, 就可以我行我素, 或攻或守, 双方都容易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辩论的火力也容易集中。辩论应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人们在论辩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不仅是他的论辩技巧, 更应该是他光彩夺目的人格形象, 而后者正是一种蕴涵于争论之中, 但又超越于争论之上的具有魅力的东西, 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 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种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 当一个具有充分人格力量的辩手将艺术化的辩论技巧、 优美的辩论风度与完美的心灵和品德高度统一在一起时, 他所展现给人们的将不仅仅是辩论本身,更是展现一种智慧的艺术、 善的艺术和美的艺术。

人们接受另外一个人的所言所辩, 首先接受的不是所言所辩的内容, 而是辩者自身的人格和品德。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品德无法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和认同, 那么他的观点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就会大打折扣。 如果人格不完美, 做人的品位不高, 那么这个人的伶牙俐齿实质上只是巧舌如簧。 而具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 在其言谈举止中, 就会充分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和人性的优美。

凡是把辩论看作是技巧游戏的人, 都不会花力气认真地从理论上去解剖分析辩题, 而是借助一些庸俗不堪的实例和趣味低劣的噱头进行辩论, 甚至以感情取代理论, 故作姿态地煽动听众的同情心。 也许, 这种低劣的辩论手法会得逞于一时, 但从根本上看, 它已步入了辩论的误区, 如果不幡然醒悟, 必将陷入 “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窘境。

人格力量的凸现, 当然要依靠知识底蕴和理论素养。 现代社会中, 几乎没有人能成为古希腊社会中那种百科全书式的智者, 大多数人只有通晓有关领域知识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 谁知识积累得越丰富, 谁就越有发言权。 任何人都无法研究尽所有的社会问题, 但真正的辩才却应该有知识积累和理论素养, 能够在辩论中旁征博引、融会贯通、 滴水不漏, 使对手无机可乘; 良好的理论修养, 则能使我们更深、 更新、更广地把握论题, 判断是非, 应对问题, 使对手遥不可及。

深厚的知识底蕴和良好的理论素养的有机结合, 将在一定程度上带给我们某种魅力, 从而给人一种权威感和信任感。 这些无疑都增加了我们的人格力量。 这种影响力越强, 越有利于最终获胜。

论辩者犹如一棵树, 如果他的人格力量是树干, 他的辩论技巧不过就是枝叶。 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只有具有光彩照人的人格力量, 其论辩技巧才能日臻游刃有余的上乘境界。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如下原则:(1) 先学会做人, 然后才学会去论辩;(2) 先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 再学会遵守辩论的规则。

这里的 “先” 不是时间在先的 “先”, 而是逻辑在先的 “先”。 也就是说, 不论人多还是人少, 不论何时何地参加何种论辩, 尊重他人人格, 保持自己人格的完美都是先决条件或绝对命令。 论辩的品位不可不高, 不能有损对方的人格。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 我们顶多可以用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这样的说法去批评对方。 论辩双方只有显得彬彬有礼, 才会不失大家风范。

大众场合的论辩虽然具有游戏的性质, 但是我们却不能用纯然游戏的态度去对待, 只有确立起良好的人格形象, 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魅力的辩论者。辩论角色应该具备的能力

辩论角色不论在什么形式的辩论中, 要想取得胜利都必须具备猛烈攻击的能力、严密论证的能力、 深刻感染的能力、 正确认识的能力、 敏捷思维的能力等几种能力。◎猛烈攻击的能力

攻击是辩论的一个主要的特点。 辩论是语言的论争, 因此它的攻击力主要表现在语言上。 辩者运用语言向对手进行猛烈攻击的能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语言犀利

语言犀利, 要求论证己方论点时, 画龙点睛, 突出中心, 表现本质, 深刻清晰;语言犀利, 要求反驳论敌时, 直刺要害, 一语中的, 揭示错误, 痛快淋漓; 语言犀利, 要求用词准确, 句式恰当, 简洁凝练, 气势贯通, 或生动有力, 或幽默诙谐, 或泼辣俏皮, 或稳重深刻。

2. 善于攻其要害

要害是可置人于死地的关键所在。 抓住要害, 攻击论敌, 就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解决了要害问题, 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 所以猛烈的攻击力量, 并不表现为面面俱到的全面出击, 那样反倒容易分散攻击力量, 而应该集中全力, 猛攻要害; 收紧拳头打击一点才显得更加有力, 才能成为致命的一击, 才会置论敌于死地。

3. 善于捕捉战机

捕捉战机, 就是把握住进攻的有利时机。 若己方已掌握主动, 对方处于被动, 此时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枯拉朽, 对 “敌” 施以语言的猛攻, 对方不及招架, 就容易陷于困境, 使己方取胜有望。◎严密论证的能力

辩论, 除了全面、 深刻、 正确的观点, 以及充足、 真实、 典型的论据外, 还必须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才能有力地证明己方观点的正确, 批驳对方的错误。 也就是说,辩者还要具有严密论证的能力。

严密论证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论证过程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表述论证的语言要准确地体现出这种逻辑性。 前者是指思维的逻辑性, 后者是指表达的逻辑性。 思维是表达的基础。 辩论中, 辩者的辩护与辩驳的全部思路, 以及其论证语言不出现纰漏, 不留有破绽, 做到推理正确, 阐述严谨, 天衣无缝, 无懈可击, 才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深刻感染的能力

辩者深刻感染的能力, 表现为充分利用自己各方面的优势, 使用各种方法吸引和慑服对手与受众, 使他们信服、 倾倒, 为自己获取胜利奠定基础。 感染对手, 使他们对己方的观点、 见解心悦诚服, 对己方的论证力量无法招架, 甘拜下风; 感染受众,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支持己方的观点、 见解, 赞赏己方的辩论技巧和才华。 这一切都有助于发挥辩论的影响力, 获取胜利。

辩者的深刻感染的力量,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思想的感染。 辩者的观点、 主张必须正确、 全面、 深刻、 新颖, 使论敌与受众对其深感兴趣而又心悦诚服。(2) 谋略的感染。 辩者运用高超的谋略, 出其不意, 克 “敌” 制胜。 在辩论中,出奇兵, 打奇仗, 使对手既无还手之力, 又无招架之功, 令人耳目一新、 另眼相看。(3) 语言的感染。 辩者的语言文字丰富、 生动、 深刻, 有个性, 独具异彩, 使人爱听爱看, 引人入胜。◎ 正确认识的能力

辩者要使自己的辩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首先必须能对辩题提出全面、 深刻、 正确的观点; 其次必须掌握充足的、 真实的、 典型的论据材料, 雄辩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有力地批驳对方的观点。 这就必须具备正确的认识能力。

正确认识的能力, 指科学地、 合乎认知规律地认识客观世界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的本质与规律) 的能力。 具有了这种能力, 就有了正确地认知客观世界, 了解并掌握真理的基本条件。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 有两条基本途径: 一是直接认识, 即运用自身的口、 眼、鼻、 舌、 耳、 身体等所有感官, 通过观察、 体验、 调查、 实验等实践活动, 去亲自感知, 获得感性认识, 在不断累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经过思索加工, 产生质的飞跃,形成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 再经实践去检验。 如果这种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即是正确的认识。 这是直接认识的途径。 二是间接认识, 就是通过一定的媒介, 如书籍、 音像、 影视等去认识客观世界。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 间接认识是大量的, 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直接认识具有局限性: 从时间上看, 只能感知现实的, 对过去的、 未来的都不能直接感知; 从空间上看, 只能感知直觉空间, 自身未处于或无法处于的空间就无法直接感知了。 即使在科技相当发达的当今世界, 也还有极少数人须借用常人难以把握的高科技手段, 才能对微观世界、 宏观世界进行直接感知。 因此, 人们对自己未经历的事情, 未到过的地方, 就只有依靠间接认知了。 当然, 于我是间接认知, 于人可能是直接认知。 一位宇航员直接认识了宇宙生活, 我们听了他的报告, 看了他的文章或是看了他在宇宙航行中的影片, 我们也就间接认识了宇宙生活。 所以间接认识的基础还是直接认识。 不论是从哪一种途径得到的认识, 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印证, 只有真正反映客观世界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因此, 我们所说的正确认识的能力, 包含三方面的意思: 直接认知能力、 间接认知能力和掌握认知规律的能力。

我们要培养正确的认识能力, 就要不断培养、 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 不断地去实践 (观察, 体验, 调查, 实验等), 不断地去阅读 (读书, 赏画,看影视等), 不断地去思索, 将已获得的认识, 进行分析、 综合、 归纳、 概括, 形成见解、 观点, 并得到实践的检验, 证实其正确。

有了正确认识的能力, 就能不断地认识、 掌握真理, 不断地积累正确的认识, 就能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 那么在辩论中就能游刃有余, 应付自如, 就有了取胜的首要条件。◎ 敏捷思维的能力

这是指对辩论中出现的情况, 能够敏捷地进行思索、 分析、 判断, 找出问题的症结, 迅速确定解决途径的能力。

敏捷思维的能力, 无论是在口头辩论中还是在书面辩论中, 都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适应辩论临场性这一特点所必需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辩论过程的应变能力, 同时也表现为辩论准备阶段的决策能力。 辩者参加辩论, 不会有很长的思考时间, 他必须迅速地分析辩题, 确立观点, 拟定论证方法和论证角度, 决定攻守策略,以便尽快投入辩论, 争取主动。 任何辩论, 都会不断出现新问题、 新情况、 新形势,辩者必须有能力对此敏锐地做出反应, 能立即意识到存在的问题, 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并且果断地加以实施。 这种应变能力, 可以使辩者掌握主动权,遇到危机时可以转危为安; 处于不利地位时, 可以变不利为有利, 倘已取得有利的形势, 则可以乘机发展这种有利的形势。

总之, 具有敏捷思维的能力是获取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尤其是口头辩论, 临场性更强, 对敏捷思维能力的要求, 显得更为迫切和突出。

当然, 也不应忽略气质的感染。 辩者良好的心理素质、 惹人喜爱的性格、 恰到好处的举止神态、 优美脱俗的服饰, 都能给人以美感, 令人倾慕。 这些因素也会在辩论中发挥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辩者去夺取胜利。第二章辩论者的心理辩论者的类型

辩者有许多不同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心理素质, 可以把辩者分为老练型和稚嫩型、 权威型和非权威型、 感情型和理智型等类型。◎ 老练型和稚嫩型

老练型的辩者由于富有辩论经验, 胆大心细, 处变不惊, 能够很好地适应论战的变化, 一旦出现困境, 也容易迅速寻找出解脱办法。 因而老练型辩者的心态, 往往是成竹在胸, 充满自信, 镇定自若, 沉着应战。 而稚嫩型的辩者, 大多临战经验少, 底气不足, 缺乏自信, 一旦遇到意外情况, 容易惊慌, 缺乏应变能力, 摆脱困境的方法也少。 然而老练型的辩者也容易囿于经验, 束缚其发挥创造性; 稚嫩型辩者倘若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倒容易放手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 有时反而会使对手出乎意料, 难以招架, 从而出奇制胜。

不同类型的辩者, 都各具长短, 倘若在辩论实践中不断提高修养, 避其短扬其长, 继而补其短扬其长, 那么不论是什么类型的辩者, 都能将自己培养、 锻炼成为雄辩家。◎ 权威型和非权威型

权威型的辩者, 往往有一定的知名度, 比如是专家、 学者, 或者是雄辩家。 由于权威的弥散效应, 权威甚至也包括一些担任领导职务的人。 虽然他们并不见得是某方面的行家里手, 也不见得具有高超的辩论修养, 只因为他们是领导, 也会被人们视为权威型的辩者。 权威型的辩者对于对立方的辩者, 容易形成一种压力, 使之产生一定的畏惧感, 这就便于权威型的辩者在辩论中取得主动。 对于受众, 权威型的辩者也容易受到尊重与信任。 这些都是权威型辩者优于非权威型辩者的地方。 但是权威型辩者往往自己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他会担心一旦有所失误就会损害自己的权威形象, 所以这种权威性会成为他的负担, 他的辩论往往会显得拘谨, 可能影响他辩才的充分发挥。 加之, 正因其是权威型的辩者, 对手可能会更加慎重地进行充分的辩论准备, 更加周密地谋划策略, 更加谨慎地应对他们之间的辩论, 这样就会使权威型的辩者面对更加严峻的辩论形势。

另外, 正因他是权威型的辩者, 所以受众对他的期望值也高, 倘若他不能满足这种期望而使受众失望, 那么就容易失去支持, 置自己于窘境, 终至败北。 因此, 权威型辩者参辩, 取胜的难度自然也会增大。 而非权威型辩者, 却不像权威型辩者那样存在种种心理负担, 也不会具有那些难度, 反而显得无拘无束; 倘能无所畏惧, 保持良好的竞技心理状态, 则更容易充分发挥自己的辩论才华。◎ 感情型和理智型

感情型辩者的情绪很容易处于高度兴奋之中, 不仅在语言上, 而且在非语言表达上, 感情色彩都非常强烈。 他的语言充满感情, 面部表情和体态动作也有丰富的感情, 常常能够感染对立方的辩者, 也能使受众为之动容。 感情型的辩者能够使辩论气氛非常活跃, 给人以深刻的强烈的印象。 但是感情型的辩者, 由于高度兴奋, 感情奔涌, 往往容易离题, 旁逸斜出, 而且在论证时也易于忽略逻辑的严密。 受众虽然可能受其感染而感情激荡, 却不一定能够真正抓得住他的辩论的精华; 对手虽然也可能在感情上受他的影响, 但稍加镇定, 冷静下来, 不难发现其论证的弱点和破绽, 从而组织有力的反击。 感情型的辩者不易使对手完全折服。

理智型的辩者并非毫无感情色彩, 而是他们能更多地运用智慧, 以理服人。 他们的辩论往往逻辑性强, 论证也头头是道, 让人感到合情合理, 无懈可击。 但是理智型的辩者进行辩论时, 不能像感情型辩者那样使气氛活跃, 往往显得有些呆板, 不易唤起受众的兴趣。 但理智型的辩手却常常能以他们严密的逻辑力量震慑对手。

感情型辩者的辩论对于受众的影响往往立见成效; 而理智型辩者的辩论对于受众的影响, 一旦发挥作用, 就会相当稳定地使其形成与自己共同的趋向。辩论者的控制能力

论辩最需要的是理智, 越是在论辩最激烈的时候越需要理智, 决不能让论辩纯受感情的支配。◎ 控制场面好成功

双方平等、 理由充足、 服从真理是论辩的三原则。 辩题必须具备现实性、 可辩性和生动性。 求同存异是合作的基础, 而论辩过程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 然而, 由于论辩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对方的看法, 树立自己的观点, 所以辩论在日常生活中是带有敌意的语言行为, 有唇枪舌剑之说, 极易沦为意气之争。

控制场面, 不仅有利于辩者充分发挥才智, 更有利于对合作的探求。

论辩必须在友好、 和谐、 宽松的气氛中进行, 一边说话, 一边观察对方和其他听众的反应, 并且注意环境的变化, 以适时调整演讲内容和方法, 使对方和其他听众愿意听下去。

遵循下列原则, 构成了辩论控场的有效机制:

1. 道德控制原则

辩论是为了交换意见, 交流信息, 加强对论题的多层面理解, 而不像培根所批评的那样, “只图博得机敏的虚名, 却并不关心对真理的讨论”。 辩论双方应持诚恳、谦虚、 互相切磋、 取长补短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会胜不骄, 败不馁, 才不会计较个人得失, 才会树立起良好的 “辩德”。

2. 心理控制原则

论辩者一般存在着两种心态: 一是 “说服欲”; 二是 “表现欲”。 这就需要辩论者在辩论中少用武断语言, 而代之以力量更大的温和语气, 尽可能不要伤害和激怒对方, 万一对方激动起来, 最好的办法是沉默。

3. 审美控制原则

辩论是一种艺术, 具有审美价值。 见解精辟, 论辩机智, 妙语连珠, 风趣幽默,这些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人折服。 除此之外, 举止大方、 文雅, 且有风度美, 同样能使人易于接受。◎ 日常辩论控场的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的辩论场合而非正式的、 重大的辩论场合, 显得最为现实的就是要遵循心理控制原则, 把过分的 “表现欲” 和 “说服欲” 视为破坏良好辩论气氛的罪魁祸首。

1. 控制说服欲原则

说服欲即为试图说服对方的意向。 具有这种欲望的人似乎不知道对方也是誓死捍卫自己的观点, 即使他们的观点已经陷入矛盾之中, 也会千方百计地进行辩护, 甚至进行诡辩。 两者共同的错误, 就是以自己在论辩中的主观看法取代对方的评价意向。也许对于说服欲过于强烈的人来说, 更加迫切需要的不是其他, 而是反省。 “上士无争, 下士好争” 的说法虽然有失偏颇, 但它应该为说服欲过于强烈的人士谨记。

2. 控制表现欲原则

表现欲即为 “自我表现的欲望”。 具有这种欲望的人在论辩之前往往已经准备了一套说辞, 第一个愿望就是把自己的观点统统倾倒出来, 尽量把自己的长处呈现在朋友面前, 如伶俐的口才, 渊博的学识, 温文尔雅的举止, 尤其是要显示他自认为比较精彩的部分。 适当的表现欲是自信的标志, 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的身份、 对某种技巧的掌握程度及当时的气氛把握分寸, 避免虚张声势。 倘若用旁若无人的高声谈笑、 矫饰的表情、 夸张的动作来表现自己, 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有些人为了讨异性好感, 乱送秋波, 贬低同性, 结果却是男性显得油滑, 女性显得轻浮。

有效的控场, 是保证论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在论辩过程中, 我们既要狠狠打击对方的基本立论, 又不能对对方放弃自己的立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摆脱 “表现欲” 和 “说服欲” 的影响, 是辩论取胜的重要前提。◎ 辩论者应有的自控能力

一、 摆脱压抑情绪

辩论中, 辩者处于失利的境地, 或是在口头辩论中, 现场受众情绪低落、 丧失接受兴趣等, 都可能使辩者产生压抑情绪。 这种情绪可以涣散辩者的斗志, 削减辩者的勇气和趣味, 严重者可以使辩者丧失论辩的力量。 所以辩者的自控, 摆脱压抑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

1. 及时进行调整

倘若辩者处于不利境地, 应迅速改变辩论的谋略与技巧, 使自己尽快脱离困境,转危为安, 振作精神, 再接再厉, 继续论战; 倘若是受众消沉, 也应迅速调整辩论的内容与方法, 增删材料, 提高趣味, 变换技巧, 使辩论更加活泼生动, 再掀高潮, 以唤起受众的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 尽力扭转辩论的气氛, 以利于辩论的继续展开。

2. 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辩者进行辩论, 是为了探求真理, 因此, 不论遇到何种情况, 不能泄气, 不能打退堂鼓, 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将辩论进行到底。

3. 进行自我暗示

或用心理的内部语言, 或用不易被人觉察的小动作, 提示自己努力振作, 以利再战。

二、 摆脱冲动情绪

辩论激烈时, 陷入困境时, 论敌激将时, 受众激动或冷漠时……辩者都可能会出现情绪冲动: 或眉飞色舞, 兴高采烈; 或垂头丧气, 流露不满; 或捶胸顿足, 怒气冲天; 或手舞足蹈, 得意忘形……这时辩者往往缺乏冷静, 失去理智。 这样, 辩者情绪和辩论内容就不可能保持协调一致, 效果必然不佳, 所以必须摆脱这种冲动的情绪。

摆脱冲动情绪的方法有三条可供参考:

1. 学会克制

在辩论中无论出现什么情况, 都要泰然处之, 绝不冲动。 也可以采取自我提示的方法。 比如说安放座右铭 (这在书面辩论时较为可行), 或是用受众难以觉察的掐手指、 捏耳朵等小动作提示自己克制。

2. 事前做好准备

防止大喜大怒, 保持头脑冷静。

3. 明确与人为善

对论敌、 对受众都要摆正关系。

与论敌的辩论是为了探寻真理, 只要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敌人, 就应亲切自然,和蔼待人; 对受众更应亲切友善, 努力适应, 积极争取, 遇到受众不满、 厌烦、 抵制甚至吵闹起哄时, 应多自省, 迅速调整自己的辩论方式、 方法, 以满足受众的需要。◎ 对论敌和受众的情绪控制

对论敌和受众情绪的控制也是控他的艺术。 控他, 在于打破对手和受众已有的心理平衡, 使其按照己方给予的提示或提供的思路去思考和行动, 让他们都能接受己方的观点和主张, 从而使对手甘拜下风, 使受众积极支持己方, 这样便可稳操胜券了。

所以控他, 就在于掌握论敌和受众的心理状态, 做到有的放矢, 针对其心理, 去审势、 识需、 诱导。

审势, 就是审度了解对手和受众的处境和心情。 处境的顺逆, 心情的好坏, 都会直接影响对手或受众的看法和行动。 识需, 就是在审势的基础上, 掌握对手和受众的实际需要, 不论是明可告人, 直言不讳的, 还是不可告人, 存之于心的, 都要体察入微, 这才可能有的放矢, 设法攻心。 诱导, 就是投其所需,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诱之以利, 引导对手和受众逐步克服其自身的心理定势, 激发他们倾听己方论证的愿望, 继而动摇他们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进而诱使他们对己方观点和主张的认同, 这样就可获得辩论的主动权, 以取得胜利。

自控或控他的目的, 都在于维护己方的思维、 语言和行为的稳定与协调, 保持旺盛的斗志, 充分发挥辩才; 破坏对手和受众原有的心理平衡, 瓦解他们的心理防线,诱导他们就范。 这样, 辩论的胜利自然就非我莫属了。辩论要克服紧张

心理紧张的人不仅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 而且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 忠告和建议。 而心理不紧张的人才能够勇敢而坦然地接受论辩的失败, 并在论辩中认识真理。◎ 紧张, 也是可以用来享受的

有一位穷人到郊外去赏花, 看到附近住满了生活奢华的人, 不禁感慨地说: “我身上穿的衣服, 脱下来简直还不如他们的抹布呢!” 房东听到这句话, 立刻反驳说:“把每个人身上的皮都剥下来, 大家都只剩下尸骸与骨头, 有什么自卑的必要!”

在我们的种种论辩场合中, 其实有不少人和这个故事中的穷人没有两样。 他们当然知道敢辩是论辩成功的先决条件, 而敢辩的心理基础是 “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 是理想进取中折射出的生命的灵光, 是孜孜追求路途中永恒的生命潮汐, 是成功碑塔下第一块灵活辩证的基石, 但就是自信不起来。

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 人们一生中最怕的事情之一, 就是与人发生论辩。 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 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非常紧张。 人人都可能在说话前后或说话过程中出现紧张、 恐惧心理。 性格内向者如此, 天性活泼者如此, 能言善辩者也不例外。

据闻, 日本某演员临近拍片的时候就想上厕所, 甚至一去就是5分钟, 否则就会紧张得不能进入角色。 美国某播音员, 最初每临播音, 都要先到浴池去洗一次澡, 若不这样, 播音时就不能镇定自若。

学者发现, 造成紧张心理的原因主要是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 没有足够的经验,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说话的内容。 其实, 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好怕的。 试想, 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和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一起发表意见, 谁的压力比较大呢? 应该说, 后者所面临的压力比前者要大得多。

紧张, 几乎是每一个论辩者上场前的一种正常反应。 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的心里就会踏实多了, 也会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辩论中常常幽默, 常常讽刺, 常常插几句歌词, 来几句调侃, 发挥奇特的想象, 组装一些古怪的例子——原来, 它们都是为了让形象渗入理念, 让微笑汇入思想, 让活泼切割严肃, 让轻松化解紧张。

紧张其实是正常的, 这是因为辩论本身就是一种紧张刺激的惊险活动, 一旦置身辩论场合, 神经不自觉地绷紧, 脑袋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 把不同的语言符号排列组合成各式各样的作战方案和防御系统, 自己与自己在灵魂深处进行猛烈的交战,直到东风压倒西风, 或是自己的矛戳穿自己的盾, 这种神经拉锯战很容易使人变得紧张兮兮, 寝食难安。 当然, 它也让人莫名兴奋, 使人以全部的心智投入论辩, 享受论辩难以名状的乐趣。◎ 减少紧张情绪的方法

情绪紧张, 大多因辩论对辩者的心理压力而引起。 紧张会使辩者生理和心理都失去平衡, 比如像呼吸、 血液循环、 内分泌、 内脏运动、 肌肉运动等都会失常, 从而导致思维、 语言、 动作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下降, 严重者甚至可能失去控制。 对于参加书面辩论的辩者, 可能会失去辩论的勇气, 思维迟滞, 语言混乱, 心理畏惧, 无力再继续参辩。 出现了这种情况, 要么宣告失败, 要么逃避论战, 自行退出辩论。 对于参加口头辩论的辩者, 就可能出现怯场, 心情紧张, 表情惊慌, 声音不清, 语无伦次, 动作失调, 手足失措的情况, 严重者可导致完全丧失辩论能力。

排除紧张情绪的方法很多, 主要途径有三个:

1. 做好充分准备

辩者对自己辩论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要十分熟悉, 并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 制定好辩论谋略, 准备好应急措施, 选择好辩论技巧, 做到胸有成竹, 轻松愉快。 这样上阵以后, 才能从容不迫, 应付自如。

2. 培养自信意识

就是辩者要清楚地理解辩论的目的, 对自己所要宣扬的观点和主张, 要有坚定的信念。 对自己的辩才、 辩论技巧及获取辩论的胜利要充满信心, 这样才会精神焕发,斗志旺盛, 神态自若, 使自己的辩才得到充分发挥。

3. 努力调节心境

就是想方设法防止、 冲淡、 转移紧张情绪。 调节心境的方法很多, 或放松呼吸、松弛肌肉; 或以增加信心进行自我暗示; 或转移注意力, 缓冲紧张心理; 或回避对手和受众的目光; 或排除不良的外界刺激等, 以减轻心理负担, 保持良好的心境, 轻装上阵, 去争取胜利。

原世界重级拳王穆罕默德 · 阿里, 每次比赛前都要为自己写一首赞美诗, 宣誓一定要击倒对方, 然后再上场。 此举为他赢得了 “吹牛大王” 的称号, 其实这正是阿里特有的心理战略——通过宣布自己的比赛目标, 在比赛前就在心理上先给对方重重的一击, 使自己占据优势。

我们在辩论之前, 不妨也试试阿里的方法是否管用。 如果阿里的方法对于我们也是管用的, 那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熟悉场地

如果你将在一个陌生的场所与人进行一场论辩, 那你首先必须提前熟悉进行论辩的场地, 和听众握握手, 提前和听众做一个简单的沟通, 让你的 “对手” 做这个场地的客人; 提前熟悉所有的设备, 并且逐一进行操作, 减少操作上的陌生和障碍。

2. 调整声音

在论辩之前, 一定要注意调整你的声音, 用自信的声音去开始你的论辩。 在这方面有三个要求: 一是第一句话的声音就足够大; 二是用好普通话; 三是注意语速的适当。 男性和女性论辩在语言的把握上应有明显的差别: 女性宜柔而不软, 柔而有刚;男性宜刚而不凶, 既刚且韧。

3. 精彩开场

成功的开场白对你的情绪必然会有很大的影响, 甚至影响到整体的表达, 同时如果开场白没做好也会留下很多隐藏的问题。 而好的开场白应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所有的听众表示欢迎; 介绍你的观点、 建议, 赢得他们的第一好感; 比较全面地介绍自己, 避免听众提出不必要的问题; 扼要介绍论辩的所有内容, 调动听众的兴趣。

4. 围绕主题

在论辩进行中, 我们常常因为某一件事触动了兴奋点而不能把握好自己, 很可能会跑题, 从而产生紧张心理。 要做到不跑题, 必须做到跟上别人的谈话思路, 以免旁生枝节; 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使交谈向纵深发展; 记住别人和自己说过的话, 以免内容重复、 雷同; 长话短说, 防止言多语失。

5. 一针见血

说话前就要分析话题, 找出诸多线索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再进行阐述、 谈论。 否则, 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加以发挥, 只能越说越 “说不到点子上”,隔靴搔痒, 拖沓冗长, 越说越紧张。 分析话题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 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只能在日常交谈中多听多想, 观察别人是怎么展开话题的, 然后再作尝试。攻心术的运用

辩论作为攻心战, 辩者特别要掌握攻心术。

攻心术的基本原则是: 顺应对方, 情理结合, 以己之长, 攻人之短。 具体的战术很多, 一般可以在诱、 激、 拖、 化四个字上下工夫。◎ 诱的运用

诱, 就是引诱, 步步设防, 诱敌深入。 一般是使用曲笔, 设了一个技巧, 环环紧扣, 步步为营, 直将对手诱入圈套, 再穷追猛打。 像我们介绍的辩论技巧中的欲擒故纵、 关锁要害等, 皆属在诱字上下工夫。 诱就是要将对手 (或受众) 引入我方所设下的迷阵, 让他们按照我方规定好的路线前进, 直至为我所擒。◎ 激的运用

激, 就是激将。 就是充分了解对手 (或受众) 的实际需要, 顺水推舟, 攻其弱处, 以达己方之目的。 《三国演义》 描写诸葛亮智激周瑜, 促其下定抗曹之决心, 完成孙刘抗曹联合阵线的情节就充分表现了 “激” 的作用。

诸葛亮见周瑜年轻气盛, 又明知小乔为周瑜之妻, 便故意背诵曹操所写的 “揽二乔于东南兮, 乐朝夕之与共” 的文句, 去激怒周瑜。 周瑜果然中计, 大骂曹操: “老贼欺我太甚!” 并说: “我与老贼势不两立, 望孔明助我一臂之力, 同破曹贼!”

攻下了周瑜这个关键人物, 孙刘的抗曹联盟便大功告成。 激将, 就是要激发对手(或受众) 的情感波动, 使其超出理智的控制, 从而达到己方目的。◎ 拖的运用

薛地是靖郭君的属地, 他要在那里修筑城池, 属下纷纷劝阻, 靖郭君根本不听,并命令负责传事的官员, 不准再替来劝阻的人通报。 此时, 门客中有一齐人, 求见靖郭君。 他说: “我只讲三个字, 如果多讲, 甘愿受烹刑。” 靖郭君想看看他的本事,便命他讲。 齐人只说 “海大鱼” 三字, 转身便跑, 靖郭君不解何意, 便派人追上他,让他说清。 齐人说: “我不敢拿性命当儿戏。” 靖郭君急于要明白真情, 就说: “没关系, 我让你说明白。” 齐人才慢慢道来: “您知道大鱼在深水的地方, 网儿兜不住它, 钩儿也钓不上它, 可是一到了没水的地方, 就连小小的蚂蚁也能任意欺侮它。 现在齐国是您的 ‘水’, 您只要能得到齐国的保护, 又何必在薛地修筑城池? 若是您失去齐国的保护, 您的城池再高也没有用。” 靖郭君点头称是, 于是放弃了筑城的打算。

齐人妙就妙在故意延宕, 给靖郭君制造了悬念, 激起他的好奇心, 这就减弱、 排除了靖郭君对劝谏的抵触情绪和排斥心理, 以达到进谏劝阻的目的。 安东尼的事例,也是利用延宕, 他提及恺撒的遗书, 却又迟迟不念它的内容, 故意引起群众的焦急渴望, 待群众已经完全站到恺撒一方, 开始对布鲁图产生愤怒时, 他抓住这有利时机,才公布恺撒遗书的内容, 达到了煽动群众复仇情绪的预期目的。

拖, 就是拖延。 把该摆出来的辩论内容故意地延宕, 偏偏不摆出来, 这样就可以制造悬念。 这会勾起对手 (或受众) 迫切的期待感, 使之更加关切延宕的内容, 这就是卖关子。 待悬念积累到一定程度, 辩者再摆出延宕的辩论内容, 就能按照事先的盘算收到攻心的作用。◎ 化的运用

化, 就是化解。 或动之以情, 或晓之以理, 或诱之以利, 来化解对手 (或受众)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削弱对手的谈锋。 例如 《战国策》 中触詟说赵太后的事例,触詟以国家利益为重, 甘冒被赵太后 “唾其面” 的危险, 要说服她将其爱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去作人质, 来换取齐国出兵助赵御秦。 触詟对怒气冲冲的赵太后避开正题, 首先寒暄, 问候健康, 接着转入有目的的闲谈, 使感情融洽, 平息了太后的敌对情绪,突破了她的心理防线, 然后才晓以大义, 使之接受劝谏。 《左传》 中的 “烛之武退秦师” 也说明了化解的攻心作用:

晋侯、 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 曰: “秦、 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 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 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夫晋, 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 逢孙、 杨孙戍之, 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说秦君, 则是晓以利害。 以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 君之薄也”, 说明亡郑有害; 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说明舍郑有益无害, 并用 “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 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的往事, 说明晋惯背秦, 与之共事, 断无益处的道理, 终于促使秦王决定退师。 这便是晓以利害来化解敌方的典型事例。保持良好的竞技心理

为了让辩论技能更好的发挥, 我们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能充分保持自信, 有高昂的战斗意识等。◎ 心理素质的相关构成

说理和情感的结合, 来源于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

论辩实质上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感觉、 知觉、 注意、 记忆、 思维与意志等诸多方面, 论辩心理素质最重要的是意志, 其次是感觉。 意志是指顽强的抗争精神、 临危不惧的气概、 坚忍不拔的耐力、 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念。 意志表现为克服困难的行动过程中, 自觉地调节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标。 它控制着人的情感、 情绪, 支配着争论者在辩论过程中的全部心理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一进入论辩就进入兴奋状态, 建立起 “兴奋中心”, 并随着论辩的深入逐步提高兴奋度, 使之在自由争论的气氛中达到高潮, 充分表现出论辩的精彩华章。◎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任何一种竞技活动, 竞技者都要谋求良好的心理状态, 因为它是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 辩论作为一种竞技, 当然也不例外。 每一个辩者的竞技心理状态是否良好, 直接影响到辩论谋略、 技巧的选择和实施, 影响到辩者才华的显现与发挥, 影响到辩者辩论行为的成败。 辩者良好的竞技心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信意识强

基于充分的准备, 辩者对自己的辩论充满自信, 但又不轻敌, 不盲目乐观。

2. 战斗意识强

在进入辩论实战以前, 辩者就能以战斗的姿态对待这场辩论。 不论是进行书面的还是口头的辩论, 辩者都要充分意识到要在辩论中时时刻刻努力压倒对手, 努力争取受众。 辩者既要有战略意识, 明确辩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并在辩论实践中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具体灵活地加以贯彻; 又要有战术意识, 在辩论中针对具体情况和变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机智勇猛的姿态, 随时变换辩论策略, 发挥自己的辩论技巧, 最终去获取胜利。

3. 控制意识强

辩者能够充分认识到辩论是一场攻心战。 要做到顺应对手和受众的心理需求, 因势利导, 使之就范, 同时也要不断努力排除和摆脱自身的情绪波动和不良心理, 保持稳定的情绪。 这样就可以掌握主动, 驾驭辩论局势, 稳坐钓鱼台了。

4. 责任意识强

辩者要明确自己进行辩论, 肩负的是探寻真理的光荣使命。 所以在辩论中不要斤斤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 不逞强争胜, 不玩弄伎俩, 不进行攻讦, 不盛气凌人, 而应堂堂正正、 踏踏实实地去争辨是非, 判明真伪, 衡量优劣, 从而扩大我们的眼界, 发展我们的认识, 使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 发现规律, 掌握真理, 坚持真理, 为推动人类的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有了以上四条, 辩者才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目标明确, 斗志旺盛, 既敢于战斗, 又善于战斗; 才能精力充沛, 勇猛顽强, 攻守得当, 进退自如地应付和驾驭辩论, 立于不败之地。◎ 避免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在论辩中气急败坏地大声喊叫, 不但不能表现出力量, 反而暴露了自身的虚弱。在论辩中对对方的任何嘲弄和轻蔑, 都只能激起对方更大的恶感。 至于在论辩中使用威胁、 恐吓的语言则更是虚张声势, 对方决不会被吓倒; 正好相反, 对方会从他的威吓中看到他的空虚。 这些做法只能表明论辩人的浅薄, 缺乏最起码的修养和气度。

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 使对方失去理智的控制, 论辩便毫无意义了, 有时甚至会产生恶果。 即使对方确实错了, 我们也不要在论辩中过早地向对方宣布结论, 强迫对方接受, 更不能直接指责对方毫无道理、 胡说八道, 我们不妨这样说:(1) “我看你讲的也确有道理。 不过……”(2) “你刚才说的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 可问题在于……”(3) “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 我想我们的分歧只是在……”

最糟糕的是有人在论辩时因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引起感情的冲动, 在感情冲动的支配下, 可能连眼神也变得凶狠起来, 脸上显出鄙夷对方的神色。 如果被这种感情冲动所支配, 那么论辩便改变了性质。 有的人在论辩中离开了主题去揭对方之短, 以逞一时之快, 把论辩搞成了人身攻击, 等于宣告了自己的失败。第三章拉近和对手的距离寻找共同点,制造良好的开场氛围

找到和对手的共同点, 制造良好的开场气氛, 是取得辩论成功的重要方法。 试想一下, 剑拔弩张的开场气氛很难有良好的结果。◎ 从开始就找到和对手的相同点

美国前总统林肯在总结自己的说服技巧时说过一句话, “我在开始议论时, 就会将彼此意见的共同点寻找出来。” 寻找共同点, 可以化解对方的铁桶防御。 在交涉并要解决好几个问题时, 必须从容易解决和对方易于接受的问题着手。

美国的心理学家、 励志大师卡耐基说过, 与别人交谈, 不要先讨论你不同意的事, 而要先强调你所同意的事。 因为你们都在为同一结论而努力, 所以你们的相异之处是在方法, 而不在目的。 如果你在说服别人时, 无意中使用了一些不太得当的语调, 但若是巧妙地运用 “如果我是你” 的假设, 就会弥补言词上的失误, 同时, 还能促使对方自我反省, 使对方觉得你的忠告, 对他是有利的。

林肯在他有名的奴隶解放演说中, 最初30分钟只叙述一些持反对态度者所赞同的意见, 然后再按自己的目标, 把反对者逐渐拉到自己这边来。 如果从潜在心理术来看, 他的说服方法有两个要点: 第一就是人往往在被别人感受自身的意见时, 自己才发现有不完善的一面, 而反过来完全地信赖对方。 第二就是 “自我发现” 时, 在主观上仍非常相信就是自己的意思, 而事实上这往往是被说服者诱导出来的结果。

林肯运用这个技巧的秘诀, 就是在论辩前先巧妙地软化敌人, 也就是在一开始时就先强调敌我之间的共同点, 引导对方接受。 如果从一开始就强调对方的立场, 彼此间的鸿沟就会愈来愈深, 演变成 “如果你有那种想法, 那我只好和你拼了” 的局面。当对方有了这种心理状态时, 你是绝对无法说服他的。

一个能干的交涉者, 往往在开始时以比较简单的问题作为议题。 在讨论这个议题时, 他会说: “事实上没有任何别的问题, 至少对于这个条件, 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 下一事项同这个事项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如果五个问题中能用这种方法使对方赞成三个的话, 那么这个会议就差不多可以结束了, 即使到了后面要讨论最大、 最困难的问题, 只要采取这种方式, 十有八九都能成功。◎ 达到求同目的的五种途径

一、 从别人介绍中猜测共同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