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内分泌科绝技良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4 00:53:17

点击下载

作者:吴大真等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名中医内分泌科绝技良方

名中医内分泌科绝技良方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凝聚了全国名中医治疗内分泌科疾病的众多绝技妙法与良方,如墨氏中药对药治疗消渴、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消渴益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复方甲亢汤治疗甲亢、活血降糖方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针药结合治疗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等。这些绝技妙法与方药,经临床屡用屡效,深受国内外患者称赞。本书编著者都是医疗战线上的精英,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希望把自己几十年的体悟浓缩成这些文字,给同道一个阶梯,给患者一盏明灯。

本书将为临床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系统惟一一家中央级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您增长知识和才干。

一、糖尿病

墨氏中药对药……治疗消渴

祝湛予,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北京名医施今墨的嫡传弟子,擅长糖尿病的治疗。【绝技妙法】

祝老潜心研究糖尿病(消渴)多年,他主张用阴阳、脏腑、气血辨证合参的方法进行辨证施治。他还观察到,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并不出现典型的“多食、多饮、多尿”症状,而常出现经年累月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淡无味、易患感冒、不耐劳累,尤其是下肢酸沉等气阴两虚的表现。而且,糖尿病患者舌下的两根静脉都黑紫粗大,有的甚至有黑斑,而正常人的难以察觉。这表示糖尿病患者有瘀血,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效果很好。【常用方药】

祝老总结了施今墨先生“苍术配元参、黄芪配山药”的用药特点,将其进一步发挥和发展为降糖对药方,即中药两两配伍,成对使用,并发现黄芪配生地的效果比黄芪配山药更好。迄今“糖尿病对药方”——黄芪配生地降尿糖,苍术配元参降血糖,葛根配丹参养阴化瘀标本兼治,已被用作治疗糖尿病的首选基本药物。祝老创制的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组成为:生黄芪、生地、元参各30g,苍术、葛根、丹参各15g。以此方为基础,遵医嘱辨证增减。

治重升举中医辨证……治疗消渴

张锡纯与张山雷、张生甫共称“三张”,为医界公认的名医。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证。倡大气学说,治重升举治疗消渴。【绝技妙法】

张氏治疗消渴病,清肠胃,调肝胆,消积滞,补中兼固,既不失辨证施治之原则,又能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临床用药简洁,组方严谨,以清淡和平而取胜,无燥烈伐伤之弊,适合长期服用。

上消口干舌燥,饮水不能解渴,张氏认为系心移热于肺或肺金本体自然不能生水然。治此之热当先清胃,因胃腑热实,灼伤津液,津不上朝,心肺之热内生,清腑则安脏,用人参白虎汤清肺胃,生津止渴。若胃肠有实热而致津涸热淫,出现多食多饥的中消证候,当急用调胃承气汤,通下积热,消退实热,则诸证自解。然在用此方时,张氏告诫须细为斟酌,脉证合参,有可下之证,才可应用且不可久用。若湿热郁于中焦,湿邪伤阳,热又耗阴,湿热交加,中州不运,治节失调,脾不散津,津液不能升腾,则口干而渴,水液直趋于下,开阖为伤,便频而量少,张氏用苍柏二妙散苦燥相合,清利分消湿热。若七情所伤,肝气郁结,由气郁导致痰、火、湿、食郁而不解,或气滞湿郁热迫,宜疏达气机,清热祛湿方用丹溪越鞠丸;若肝气郁结、郁而化热、脾胃水津代谢失常而发渴饮者,用丹栀逍遥散。消渴多变证,张氏能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掌握证候特点,随机应变,灵活化裁而取效。消渴病在慢性发展过程中,当出现脏腑虚弱的证候时,多肺肾同病,重则阴损及阳,肾精微下流,小便量多,频数而味甜,治宜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消渴一病,有上、中、下之分,然随着疾病的发展,肺、脾、肾先后受损,必然出现错综复杂的变化,故张氏强调,脾胃为始终必及肾,证皆始于中焦而极于上下,如中焦脾病而累及于肺致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病久则气阴两虚,肾关不固,元气损伤而成慢性痼疾,治当气阴双补,封固肾关。【常用方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内经》之所谓宗气亦即胸中大气。大气者,原以原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说明大气来源在脾肺,合成在肺,贯注在心,根本在肾,部位在胸中心肺,流入血脉营养全身。若肺气不足,元气衰微,清阳不升,津液不能随宗气上潮,故咽干烦渴多饮,治用升陷汤,用生黄芪升补元气为主药,以升麻、柴胡、桔梗助黄芪升阳之力;知母、花粉凉润以抵黄芪之温燥;若气虚下陷较重加人参,使升者不至复陷;人参配山萸肉以收敛气分之耗散。观此方,以升为主,升中兼润,补而不燥,对气虚无热象之人尤为适宜。若脾气久虚患消渴虚弱,气不生津,津因气而虚者,当补气生津。张氏所立五液汤,以黄芪大补元气,葛根为助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奏生津止渴之效。配山药、知母、花粉健脾而滋补真阴,使阳升而阴长;鸡内金消食和胃使其升降适度,五味子应取其酸收之性,封固肾关,不使津液下流。此方阴阳相济,气阴双补,对老年气阴两虚之人可长期使用。张氏认为气虚下陷,气不生津,导致气阴亏损,脏腑虚弱,是消渴病发生的主要病理。以补气救阴、气阴两补为主要治疗原则。其升举元气的学术思想,贯穿于治疗消渴的始终,创升陷汤、五液汤、滋肺饮三方,兼顾脾气,使其达肺散精,津生则渴止。

上消治热当清胃,下消固肾,方用八味肾气丸,重桂枝,茯苓、泽泻宜取小量,恐其用山药伤阴。若真火衰微,用金匮肾气丸,并加重附子、肉桂的用量。若脾胃虚寒,中焦阳气乏伤,脾失健运,津液不能上布,饮水而渴不解者,治宜健脾温阳,方用四君子汤加桂枝尖等。

补固相结合,以脏补脏。张氏用滋肺饮治疗消渴,方以黄芪为主药,补元气以助脾气上升,还其散精达肺;生地黄,取其能助肾中之真阴,上潮以润肺,又能协同山萸肉以封固肾关;山药补脾固肾,以止小便频数,因含有大量蛋白质又能滋补肺脏,且色白入肺,能润肺生水,以达止渴之效;此外所用猪胰脏查诸家本草皆无治消渴记载,乃结合现代医学观念,再取以脏补脏之意。综观全方,治调肺脾肾三脏,气阴双补,补中兼固,固中有养,养而不燥,对久患消渴病之人实为长期服用之良方。

在消渴恢复期,可用单味山药代汤代食服用。他认为山药质浆黏稠,能滋下焦真阴,其气味甘温,又能固下焦气化,是为治疗消渴之佳品。另外,张氏治疗消渴病还十分重视控制饮食,调摄精神,倡导食精瘦肉、牛乳、豆制品等,忌肥甘甜食,辅以适当的体育锻炼,对治疗和康复都有很大的帮助。

墨氏自拟方……治疗消渴

施小墨先生系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之子。先生幼承庭训,经墨公谆谆教导,得其真传,后于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学习西医理论,为先生日后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打下了良好基础。【绝技妙法】

消渴又名“三消”、“消瘅”,西医之糖尿病属此类范畴。施先生强调:糖尿病虽属于“消渴”的范畴,但两者不可等同,这就需要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施先生认为消渴主要是由于阴虚燥热而导致体内气血津液失调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消渴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上消为口干思饮,渴饮无度;中消为消谷善饥,食不为饱;下消为饮一溲二,尿频量多,夜间尤甚。糖尿病虽有三消症,但上消、中消、下消之症状不同,辨证亦有异。大体以虚、实、寒、热辨之。在临床上以虚证、热证为多,实证、寒证较少。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之别,尤以肝肾阴虚最为习见。上则渴饮无度,津液亏竭;中则消谷善饥,肌肤瘦削;下则饮一溲二,面黑耳焦。吾人所以患消渴者,即其体内水火不相协调,火炎于上,水泛于下,上火下水,已成为火水未济之象。《内经》曰:“二阳结谓之消”,故治消渴,欲求火降须开结,欲求回津应补肝肾,阴阳协调,水升火降,以成既济之功,亦免痈疽之后患矣。【常用方药】

消渴证在临床上常见音喑之症,征属子病及母,肺肾同病。更为常见的是糖尿病足,病人足部由恶寒怕冷到下肢酸麻无力,病重者更有截肢之患。此乃阴虚至极而成阴阳俱衰之危候。对此类阴疽重症,施老以阳和汤治其标,佐以滋水救阴为本。阳和汤由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霜等温性为主、寒凉为辅的药物组成。施老用此方时常关注病患素体气阴已两亏,而少用白芥子,重用益气生津的药物,如:北芪、怀山药、莲肉等。

再有糖尿病青光眼,此属阳气不得上注,阴津不得润上,施老临床习用青葙子、楮实子、车前子、枸杞子等种子类药材,喻其有甘润之功,得上达瞳神、光复睛明之意。【验案赏析】

王某,男,38岁,成都市人,患糖尿病已6年。检查空腹血糖8.83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刻诊:寐差多梦,脉弦数,苔薄黄,舌体胖,质红。证属气阴两虚兼火旺。处方:黄芩10g,黄连10g,黄柏10g,旱莲草15g,生地15g,麦冬10g,玄参10g,生薏苡仁30g,丹参30g,葛根10g,川芎10g,陈皮炭15g,生黄芪30g,山药30g,苍术40g,白术40g,车前草30g。服15剂。

[按语]本方由增液汤、三黄汤、二草汤等加减组成,以清热养阴、益气生津、除湿健脾为治。黄芪、山药两者伍用,系墨公临证经验所得,用于降低尿糖。此药对取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实腠理的作用,与山药益气补脾阴、固肾精的功用相结合。

治重升举辨证……治疗消渴

谢春光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邮编:610075)系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糖尿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学验俱丰。【绝技妙法】

谨守病机,养阴清热。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病之初期以燥热偏盛为主,燥热伤阴,病久津液被耗,由实转虚,阴虚无以化气,导致气阴两虚,谢教授治疗糖尿病谨守此病机,治以益气养阴,清热生津,补脾益肾。人体之水谷精微靠脾之运化而输布全身,若脾运失职,升降失调,则致水湿内蕴,聚湿生痰,痰湿内停则更伤脾阳,致脾气亏虚,脾气不足,脾土不能制约肾水,统摄无权,则肾失封藏,精气下泄,阴精愈亏。精乃气之本,气乃精所化,精气皆来源于脾肾,故谢教授常言,糖尿病论治切记益气健脾、滋阴补肾以治其本,在临床治疗上常以脾肾同治,此法较单纯补肾或补脾更为全面。《灵枢·五变》云: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为消瘅,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可知糖尿病病因多端,与风雨寒暑、饮食、情志等皆有关系,且糖尿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变证多端,在糖尿病病程中或阴虚燥热,热伤营血,血液煎熬可致瘀;或病久气阴两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而致瘀;或阴损及阳,阳虚寒凝而致瘀。故言难病,久病必有瘀;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痰瘀同源,痰与瘀既是糖尿病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是为病标。在疾病的发展转归过程中,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可使糖尿病病变日渐加剧,最终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并可令病情复杂多变,缠绵难愈,因此,将祛痰化瘀之法恰当地运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病情复杂,证分虚实,一病多证。糖尿病病因多端,非单味药物、一组方剂和一种治法所能通治,故糖尿病在临床辨治过程中务须审证求因,据证立方遣药,随症方可奏效。【常用方药】

擅用六味地黄汤加味,临证屡获良效,其基本组方为:黄芪、人参、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葛根、黄连、天花粉、苍术、玄参。

方中六味地黄汤三补三泻,以养阴泻浊,生津润燥,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芪益气生津;人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葛根本经谓其主消渴、身大热、呕吐,长于生津止渴;黄连可清心火,泄胃热;天花粉功擅清热生津,本经言其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苍术燥湿健脾,可运脾气渗湿浊;玄参清热养阴;此外黄芪配山药,苍术伍玄参乃施今墨先生治疗糖尿病之经验对药,临床观察尚有降低血糖之良效。

重视脏腑,其基本组方为:黄芪、山药、苍术、玄参、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补骨脂、葛根、丹参、鸡内金、甘草。方中黄芪甘微温,入脾,补气升阳,山药甘平,益气养阴补脾肺肾,两药配伍,脾之气阴得补,又得葛根清热生津,助脾升清阳,输津布于全身,脾旺健运则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得养;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补骨脂均入肾,可填补阴精,固护肾气,以达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效,使肾气充盛,肾精充足,阴阳和调;丹参活血通脉,鸡内金运脾健胃以顾护后天;苍术健脾祛湿,化浊辟秽,玄参味甘苦咸,性寒,质润多液,既能养阴凉血,又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两者合用,以玄参之润制苍术之温,苍术之燥制玄参之滋腻,一润一燥,互补互用。全方共奏健脾补肾、益气填精之功,可气血通畅使脏腑得健。

明辨病标,祛痰化瘀,其基本组方为:黄芪、人参、当归、赤芍、川芎、丹参、茯苓、薏苡仁、半夏、陈皮、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方中取黄芪、人参益气健脾,乃因气旺可以生津,气回津液可以内守,配以生地黄、玄参、山茱萸、枸杞子养阴生津之药,加强益气生津之功;川芎乃血中之气药,可行气活血,配以当归、赤芍、丹参活血化瘀,茯苓、薏苡仁渗湿健脾,湿去脾旺,则痰无由生;半夏燥湿化痰,陈皮健脾理气,二药合用,则气顺而痰消。全方共奏祛痰化瘀、益气养阴之功。

灵活加减,随症而易。谢教授在临证之时,随症加减规律如下:口干渴甚加葛根、天花粉等;气阴两虚加人参、麦冬、五味子等;小便频数加益智仁、桑螵蛸等;并发末梢神经炎、肢体麻木疼痛者,加全蝎、僵蚕、地龙、当归、鸡血藤、海风藤等,并重用黄芪;并发皮肤感染者,加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等;皮肤瘙痒者,加防风、蝉蜕、地肤子、赤芍等;并发下肢坏疽者,加金银花、玄参、丹参、红藤、黄芪、土茯苓等;合并肺部感染、咳嗽者,加百部、百合、川贝母等;合并高血压,见头痛、头晕者,加天麻、龙骨、牡蛎、牛膝、钩藤等;合并冠心病,见胸闷、心痛者,加枳实、石菖蒲、丹参、当归、川芎、生蒲黄、五灵脂等;合并白内障、视力模糊者,加茺蔚子、枸杞子、青葙子、菊花等;合并肾病、有蛋白尿者,加黄芪、益母草、玉米须等;合并泌尿系感染,尿频、尿痛、尿急、尿灼热者,加白茅根、车前草、竹叶、栀子、滑石等。

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消渴

邓铁涛名老中医治疗消渴,既崇经典三理,又有发微之阐,辨证用药,独具一格,特别是对于中老年消渴病人,应用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每获良效。【绝技妙法】

邓老认为肾宜闭藏而不宜耗散,肾精不可泄,肾火不可伐,犹如木之根、水之源。木根不可断,水源不可竭。灌其根则枝叶茂,澄其源则流自清。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多饮,中灼脾胃则消谷,阴虚阳亢固摄失司,故小便量多。《石室秘录·消渴》曾明确指出:“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可见,消渴病以肾气阴两虚为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阴气即肾气,含肾阴、肾阳。中老年消渴病人,肾虚真水不足是三消之本,水亏命门火衰乃下消之因。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阴不足,胃热亢盛,则多食多饮,脾气虚,不能摄水谷精微,则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说明脾气阴亏虚与消渴病发病密切相关。因此,邓老认为滋阴益肾,健脾益气乃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而六味地黄丸其立法以肾、肝、脾三阴并补,在此基础上加强益气之功,则能符合临床治疗之要求。【常用方药】

基本方:熟地12g,生地12g,淮山药60~90g,黄芪30~60g,山萸肉15g,泽泻10g,云苓15g,丹皮10g,玉米须30g,仙鹤草30g。

加减:消谷善饥明显,加生石膏、玉竹;口渴多饮明显加沙参、天花粉;气短自汗加太子参;小便清长,加桑螵蛸、巴戟天、肉桂;尿混浊如脂膏,盗汗,加知母、黄柏;头晕头涨,加钩藤、白芍、牛膝;胸闷心悸加丹参、石菖蒲、郁金;形体肥胖,加佩兰、荷叶;视物模糊加谷精草、青葙子;瘀血重者加桃仁、红花、水蛭。

本方熟地、生地滋肾阴,益精髓;山萸肉酸温滋肾益肝;山药、黄芪健脾益气,用量要大,有气复津还之意,共成三阴并补以补肾治本之功,亦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云苓、泽泻健脾利水,丹皮消虚热,虽然补泻并用,但以补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生地配熟地,山药配黄芪,有明显降血糖作用,且山药能抑制胃排空运动及肠管推进运动,能增强小肠吸收功能,抑制血清淀粉酶的分泌;而仙鹤草、玉米须降血糖作用亦早被人们所公认。

同时,对于消渴的治疗,除服用药物外,还应配合饮食疗法,以提高疗效。可嘱患者用猪胰2条,淮山药30g,清水适量煎后饮汤食渣。或者用南瓜、洋葱头、山慈姑、黄豆、苡仁等适量作菜,多食代饭,对消除糖尿病症状,降低血糖有一定帮助。在治疗期间或治愈之后,都必须保持心情舒畅,节制房事,注意饮食,这对提高与巩固疗效也是很重要的。【验案赏析】

陈某,男,44岁,于2000年10月入院。多饮、多食、易饥、多尿半年,空腹血糖高达17.0mmol/L,常服达美康、美迪康等药物,多饮多尿症状稍好转,但多食易饥未能改善,空腹血糖降至11.0mmol/L。后未能进一步改善,遂要求服用中药治疗。入院时精神倦怠,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细缓。中医诊断为消渴,证属脾胃气阴两伤,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邓老查房后,嘱病人坚持糖尿病饮食外,予以基本方,其中淮山药用至90g,黄芪用至60g,日2剂,饭前1小时服用。1周后,病人自觉脘腹饱胀,纳食减少,无易饥感,且体力渐增,大便成形。2周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降至7.05mmol/L,再服药2周(改为日1剂),血糖稳定在5.6mmol/L左右出院。后在门诊以原方出入继服巩固之,追踪3个月,血糖在正常范围。

综合疗法……治疗消渴

董克礼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邮编:410013),中医科主任,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董教授出身中医世家,擅长以中医药治疗中老年2型糖尿病,经验独到。【绝技妙法】

1.五脏虚损为本,注重脾肾。

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属中医学“消瘅”、“消渴”范畴。《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说明本病发病基础是由于心、肝、肺、脾、肾五脏虚损。一般认为,五脏之虚,在肺责之气阴两虚;在脾责之脾气虚;在肝责之肝阴不足,阳亢火旺;在心责之心阴不足,虚火内炽;在肾初起责之肾阴不足,继而责之肾气亏乏,终至肾阳衰微。董教授认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虽以五脏虚损为发病基础,但五脏之中,应以脾肾为重点。疾病早期主要责于脾之气阴两虚,后期主要责于脾肾阳虚或肾之阴阳两虚。2型糖尿病发病因素中,至少有两点与脾直接相关:一是形体偏胖,体重超重,活动量减少;二是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进食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增多等。其结果是过食伤脾、过逸伤脾,久之导致脾气阴耗损,故脾虚在本病发病因素中应起主要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肾之精气分肾阴和肾阳两部分,肾阴又称元阴,肾阳又称元阳,《内经》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说明进入中年以后,脏器功能出现衰退,首先是从肾脏精气衰减开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气不足,固摄无权,开阖失司,水谷精微直趋下泄,故小便频数而味甘;肾阴不足,不能上抑心火和滋养肝木,致心肝火旺,肺胃燥热内生,而见心烦失眠,口渴多饮,能食易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阳不化气,故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尿意频繁或浮肿尿少等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之水湿内停证。《王九峰医案》曰:“阴虚有二:有阴中之火虚,有阴中之水虚,水火同居一窟,肾脏主之,阳不化气,水精不布,水不得火,有降无升,直入膀胱,饮一溲二”,说明了肾阳在2型糖尿病后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故曰肾消。所以董教授指出,中老年2型糖尿病病因虽早期以脾肾气阴两虚为主,特别是脾气亏虚为主,后期则以脾肾阳虚,尤以肾阳虚衰为主。

2.气、血、水(津液)、火失调。

2型糖尿病病机难从一脏一腑机能失调阐释。古人根据糖尿病患者口渴多饮、多食消瘦、小便频多或尿有甜味等特征,分上、中、下三消论治,有其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三焦为六腑之一,为孤腑,有名无形。“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三焦集人身气、血、水、火运行通道。董教授指出,根据2型糖尿病病机特点,如从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气、血、水、火失调着手,可起到执简驭繁的效果。(1)气:主要表现为气虚。根据患者体质、病程及临床表现不同,分为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脾肾气虚3个证型,但应以脾肾气虚为重点,并强调脾气虚衰为病之关键。患者初起症见神疲乏力,活动后明显,口渴多饮,进食增多,体重减轻,小便频数而尿有甜味,均可用脾失运化,不能升清、散精、为胃行其津液,以及脾虚失摄等理论阐释。此外,糖尿病具有遗传倾向,说明先天肾气不足亦是重要发病条件。(2)火: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气火有余”、“燥热偏盛”。如口渴多饮、饮不解渴、多食易饥、消瘦神疲等,既往多用“肺热津伤、胃热炽盛”概括其病机特点。但据临床观察,大量苦寒、甘寒类药物,如黄连、天花粉、知母、生石膏等,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患者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烦热消瘦等“火热”症状。董教授指出,患者表现的火热之象,阴虚燥热只是病机一方面,根本在于气虚,即“气虚发热”。李东垣指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即“气虚生大热”。本病患者口渴多饮,乃因气不布津,气不升清,津不上承;多食善饥,乃因气虚水谷不能化精,气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小便频数而有甜味,乃因气虚失摄,气不升清。强调气虚的同时,亦不能忽视阴津不足,其中脾阴不足和肾阴(精)虚衰亦是燥热内生的重要原因。(3)水(津液):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称为津液,源于水谷,有赖于脾胃正常运化功能而生成。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水液代谢失常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阴津亏少和痰饮水湿停滞。脾失运化,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其津液生成不足;肾气虚衰,失其开阖,阴精不能升腾上承心肺,是造成阴津不足根本原因。气虚无力布津,不能升清降浊,阳虚气化失常,不能运化水湿,直接导致痰饮内生,水湿停滞。所以糖尿病患者,初起多表现为口渴多饮、乏力体瘦等阴津不足之症;病久则阴损及阳,表现为畏寒肢冷、面目虚浮、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阳虚失运、气化不利之水饮内停证。(4)血:由津液和营气组成。“血主濡之”,“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人体运动和感觉,赖于血的营养和滋润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以气虚为本,气虚运血无力,则血行缓滞,日久成瘀,是形成本病血瘀络阻证的主要原因。此外,糖尿病患者阴虚燥热,津亏液少,血行涩滞不畅;病久伤阳,阳虚生寒,寒则血行不畅,也是导致糖尿病血瘀证形成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液多具有高凝、高聚集、高浓度、高瘀滞状态及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等特点,充分佐证本病患者血瘀络阻病理现象的客观存在。【常用方药】

董教授主张中西合参,联合用药。现代医学认为,2型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治疗不能单纯依靠药物,必须采用饮食、运动、心理、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董教授指出,综合疗法是治疗中老年2型糖尿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初诊者先予以合理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心理教育和中药消渴灵加减口服等常规方案进行治疗。经临床观察,部分患者不用西药也可控制病情,血糖可降至正常范围。但经上述方案治疗疗效不理想者,则主张以中西药联合突击疗法,即发挥西药降血糖快和中药恢复机能好的特点,以争取尽快达到治疗目标(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从目前临床观察来看,中草药降糖作用尚难与西药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等药物相比,但中医药优势在于增强体质,消除症状,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如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特别对合并心、脑、肾等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非常有益。(1)益气勿忘温阳化气。基于中老年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为五脏虚损,且以脾肾为重点,尤其以脾气虚衰为其发病关键的认识,董教授主张,基础治法应以补脾益气为主,佐以温阳通阳以助气化。常选用黄芪、人参、西洋参、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黄精等补益脾气。疾病初起、体质无明显虚象者,多选益气助阳、温润柔和之品,如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菟丝子、沙苑子等温补肾气,以助化源;病久精气虚衰,不耐劳作,乏力神疲,肢麻目盲者,则选加鹿茸、鹿角胶、蛤蚧等血肉有情之品,以直补脏腑气血,固护本元;久病伤阳或素体阳虚而见畏寒神疲、面浮肢肿、小便不利者,则加熟附子、桂枝、肉桂、干姜等大辛大热之品,以温阳散寒,化气行水。(2)养阴辅以祛浊升清。素体阴亏或脾虚失运,脾不为胃行其津液而阴津化生不足,故养阴润燥为常用治法。董教授常按脏腑辨证应用补阴法,如心阴不足、心神失养者,症见心烦意乱、失眠多梦,可选用西洋参、百合、莲子心、酸枣仁等;肺胃阴虚或肺肾阴虚,胃热内燥者,症见大便干结,烦渴引饮,可选用沙参、麦冬、生地黄、玄参、玉竹、石斛、天花粉、芦根等;肝阴不足,目失所养,症见双目干涩、视物不清者,可选用制何首乌、龟板、鳖甲、白芍、桑椹、谷精草等;肾阴不足,髓海失充,症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可选用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天冬、肉苁蓉、女贞子、旱莲草等。此外,董教授还指出,本病阴津代谢失常除生成不足外,尚存津液气化输布障碍,养阴同时应辅以升清降浊,升清常选用葛根、升麻、苍术、防风、羌活、桑叶等;祛浊常选用大黄、泽泻、猪苓、茯苓、玉米须、车前子等。(3)活血化瘀贯彻始终。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脏腑虚损以气阴两亏为主。气为血帅,气虚运血无力则血行迟滞;阴虚营血亏少,脉道失濡,则血行艰涩,复加燥热伤津,阳虚寒凝,久病入络等因素,瘀血成为本病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病理产物。且本病患者多伴有高黏血症、心脑血管疾病及微循环障碍等瘀血证,故董教授强调治消渴必活血,应用活血化瘀药应贯穿于本病始终。临床上即便瘀血证候不明显,亦当“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以防患于未然。常用活血化瘀药有大黄、水蛭、桃仁、莪术、红花、丹参、泽兰、益母草、葛根、桂枝等,并根据不同时期病机特点配伍,或益气、养阴、温阳、解毒活血,或祛瘀行血等。临床观察证明,运用活血化瘀药对防治本病各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4)专病专方,灵活加减。董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制订了治疗中老年2型糖尿病基本方剂——消渴灵(由黄芪、白参、白术、山药、淫羊藿、石斛、枸杞子、桑椹、生地黄、熟地黄、丹参、水蛭、制大黄、葛根等组成),具有健脾补肾、益气通阳、养阴活血、升清降浊之功效。本方可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调节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神经传导和肾脏功能等。对临床表现复杂的病证,则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加减调整。如烦渴多饮者,重用生地黄、石斛、葛根,并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疲乏无力者,重用黄芪、白参、淫羊藿、枸杞子,酌加黄精、茯苓;头身困重、倦怠懒言者,重用白参、白术、山药,加泽泻、佩兰、苡仁;腰膝酸软疼痛者,重用黄芪、熟地黄、淫羊藿,加鹿茸、杜仲、狗脊;夜尿频多者,重用黄芪、白术、山药,加肉桂、桑螵蛸、金樱子;合并血压高者,去白术,加杜仲、怀牛膝、石决明、益母草;合并高血脂者,加何首乌、桑寄生、山楂;并发冠心病者,重用丹参、淫羊藿,加瓜蒌、薤白、桂枝、三七;并发末梢神经炎者,加桂枝、鸡血藤、威灵仙;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者,重用石斛、枸杞子、桑椹,并加服益脉康或石斛夜光丸;并发糖尿病肾病,初期出现蛋白尿者,重用黄芪、葛根、水蛭,加芡实、金樱子、益智仁、玉米须;后期出现浮肿尿少者,重用黄芪、白参,加熟附子、桂枝、茯苓、泽泻、蒲公英;合并糖尿病足者,重用黄芪、丹参、水蛭,加大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用量,并用仙人掌捣敷患处。根据中老年2型糖尿病不同阶段和症状辨证加减用药,亦是提高本病疗效的关键。

脾胃为本……治疗消渴

冯明清博士生导师、教授(河南中医学院,邮编:450000),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几十年,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辨证论治,理论精深,经验丰富,尤其在消渴病的证治方面有独到之处。冯明清根据《内经》中的有关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诊疗经验和心得,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绝技妙法】

脾虚“不及游溢”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游溢”一词见于《素问·经脉别论》篇,原文是:“……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冯教授认为此处的“游溢”是对水饮和食物在体内代谢过程的描述。“不及游溢”是指脾胃来不及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脾虚“不及游溢”是指脾不能把胃所受纳的水谷进行有效的、完全的运化和转变为精微物质;并且还不能进行有效地输布。即指“上输于肺”或“散精于肝”等功能不能有效地完成,从而使精微物质停滞于某个部位,形成“湿”、“痰”、“瘀”等病理产物,进而产生各种临床症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冯教授认为脾胃失养是后天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消渴病只是这些疾病中的一种。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和气血津液生化的源泉。《内经》中此类的认识还很多,如《灵枢·本脏》:“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灵枢·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所以脾胃后天失养才是消渴病发病的根本原因。他还发展了传统对消渴病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认识,认为它只是消渴病的最后阶段的病机之一,而非其基本病机。脾虚“不及游溢”所产生的“湿”、“痰”、“瘀”等病理产物,瘀久化热,耗伤人体的阴精,从而导致一系列“燥热”症状的出现,所以脾虚“不及游溢”才是其基本病机就不难理解了。总之,消渴病发病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饮食、情志等病因,脾胃升降失和,脾胃内伤,脾虚“不及游溢”,精微物质停滞形成“湿”、“痰”、“瘀”,发为消渴。【常用方药】

根据对消渴病病因病机以及病理病程的以上认识,消渴病的治疗应以预防为主,治防结合。仅仅以“三多一少”作为诊断标准过于局限。而且有关文献已报道临床“三多一少”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仅占53.22%,而75.72%的病人有乏力倦怠等“脾气虚”的症状。所以在诊断上一定要二者兼顾,不可拘泥。在辨证及用药上,根据“虚则补之,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大法,在早期的消渴病(脾的“相对虚”期)治疗中以疏导、消散为治疗原则,指出把食入的过多食物消耗掉,防止其在体内停滞,生痰生瘀,并对健康的脾脏构成危害,所以应以消导、化积的保和丸为基本方加减应用,强调要重用连翘、麦芽、神曲、赤芍等药物。在此期一定要合理饮食,注重锻炼以帮助消耗掉过多的物质。

在消渴病后期(脾的“绝对虚”期),治疗中以补气、健脾为治疗原则,兼及其他四脏。根据古代医药书,如《名医别录》“黄芪健脾益气……补丈夫虚损……止渴”,《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助脾气上升,还其散精达肺之上”,“山药……补脾肺固肾,以止小便频数”;《神农本草经》“葛根……主消渴”等记载,以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拟订了由黄芪、人参、茯苓、麦冬、山药、五味子、生地黄、葛根等药物组成的复脾汤。该方恰中病机,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该方经药理实验研究,具有良好的降糖、降脂作用。

痰湿论……治疗消渴

盖国忠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邮编:130117)从事医疗、教研工作19年,擅长治疗内科疑难病证。【绝技妙法】

目前,糖尿病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年升高,形体肥胖者多见,而“三多一少”的症状却不显著。临床上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经历了无症状期和临床症状期,无症状期只表现为糖耐量的异常,此期往往因自觉症状不明显,易被患者所忽视,一旦临床出现症状时,已长达数年之久,以致出现“久病多虚”、“久病多瘀”的症状,这部分人多有脂质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提示血液黏稠。这与中医认为的“痰瘀”相似。

气阴两虚为本,燥热、瘀血为标,已经成为比较公认的糖尿病病机理论,也较符合临床实践。但在临床中发现,痰湿也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环节,产生慢性并发症后尤其如此。《素问·通评虚实论》云:“消瘅瘀厥,气逆发满,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说明本病的发生与痰湿体质的“甘肥贵人”有关。因过食膏粱厚味,日久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聚湿成痰,进一步发展,积热内蕴,伤津耗液,津液亏虚,不能上承于口,发为“消渴”。【验案赏析】

案1:白某,男,48岁。临床表现:口渴消瘦2年,眼干涩,咽干,怕热,颈部不适,时有心慌、气短、小便频数,大便正常,舌质暗红有瘀斑,苔淡黄,脉滑。患者既往糖尿病2年余,现在口服优降糖。血糖检测9.8~11mmol/L,尿糖+。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证属痰瘀互结。治则:化痰活血。方药:鬼箭羽20g,僵蚕25g,夏枯草20g,苍术40g,丹参20g,葛根30g,白芥子10g,牛蒡子20g。7剂,水煎服,日1剂。嘱咐病人暂时停用优降糖。患者服上方,复诊症状减轻,复查血糖8.2mmol/L,尿糖阴性。继服上方10剂后,患者症状全部改善,复查空腹血糖6.7mmol/L。舌淡红,瘀斑消失,脉象和缓有力。续服上方10剂后,复查血糖5.8mmol/L,餐后2h血糖7.0mmol/L。停用中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分别复查,空腹及餐后2h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随访至今,病情无反复。

[按语]本方中苍术既可醒脾助运,又可防凉润养阴的过分滋腻壅满;僵蚕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行血脉。诸药联合应用,共奏化痰活血之功。

案2:高某,男,53岁。临床表现:手背麻木2个月,枕部不适,畏寒,时有心慌,小便频数,大便正常,舌质暗紫,苔薄白,脉沉滑有力。患者既往糖尿病10余年,注射胰岛素2年,每日50U。血糖检测7.9~11mmol/L,尿糖+++。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证属痰瘀互结。治则:化痰活血。方药:鬼箭羽20g,僵蚕25g,苍术40g,丹参20g,葛根3g,女贞子10g,王不留行20g,知母10g。10剂,水煎服,日1剂。嘱其胰岛素减量,每日30U。

患者服上方,复诊症状减轻,复查血糖7.1mmol/L,尿糖++。上方去女贞子、知母,加荔枝核15g,大黄10g,以加强活血化瘀散结之力。服用上方后,患者症状继续改善,复查空腹血糖6.6mmol/L。再处方:半夏10g,天麻20g,苍术40g,葛根30g,骨碎补20g,土鳖虫5g,川芎25g,伸筋草25g,10剂后,复查血糖5.6mmol/L,餐后2h血糖6.8mmol/L。停用中药后随访至今,病情无反复。

[按语]本方中鬼箭羽在《本经》的记述主要是破血、通经、杀虫,近年的研究表明鬼箭羽可降血糖、调血脂、抗过敏、调免疫,且富含钙质,可治糖尿病。在临床中应用效果颇佳,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活血之效。

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

兰启防教授(福建中医学院,邮编:350000)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兰教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20余载,学验俱丰,对糖尿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造诣颇深。【绝技妙法】

兰教授认为瘀血存在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糖尿病是多病因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或衰竭,属于祖国医学之“消渴”、“消瘅”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兰教授认为除以上发病因素外,血瘀是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机制。(1)糖耐量减低期,瘀血引发糖尿病。兰教授认为,瘀血在糖尿病发病之前即已存在,是引发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郁火灼肺,积热伤胃,或劳疫伤肾,均能引发阴亏。而津血同源,津乃血之渐,阴津亏损必然导致血亏,加之脉道不畅,血液瘀滞,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发为消渴。关于瘀血导致消渴的机理,唐容川在《血证论·发渴》曰:“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为津困不能随气上布。”阐明瘀血阻络,气机阻滞,津液代谢障碍,津不得布,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脏腑组织、四肢百骸,反随小便而去,发为消渴。(2)糖尿病期,瘀血与糖尿病互为因果。兰教授认为,瘀血既是糖尿病发病的原因,又是糖尿病发病的病理产物,因虚致瘀是糖尿病的特征性改变。脾肾亏虚,正气虚弱,鼓动无力,气不帅血,血行不畅,可致气虚血瘀;津血同源,脾肾阴虚,津亏液少,不能载血循经畅行,滞涩难行,致阴虚血瘀;阴虚燥热,燥热煎熬营血,血液黏稠,可致血瘀,瘀血产生后又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患者患病愈久则正气愈虚,瘀血不除,陈者当去不去,新者当生不生,则正气越虚而血瘀愈甚,血愈瘀则正愈虚,两者互为因果,使糖尿病病情日益复杂严重。脏腑经脉失去气血的濡养,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3)糖尿病并发症期,瘀血是糖尿病发生各种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兰教授认为,瘀血的产生进一步影响糖尿病的进展与预后。糖尿病为久病顽疾,符合中医“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的观点。多种原因均可产生血瘀,血瘀又可成为致病因素,在此基础上,各种并发症随之产生。祖国医学有“血不利则为水”之说,血瘀日久,津液代谢输布障碍,水湿内停,发为水肿,即糖尿病肾病;心血瘀阻,血不养心,脉络闭塞,遂发糖尿病心血管病;脑络瘀阻,气血逆乱上冲清窍而发为糖尿病脑病;眼络瘀阻,甚则络破血溢,则视瞻昏渺;若瘀血停滞肢端,络脉痹阻,肢体失养则麻木、疼痛,甚至溃烂,发为糖尿病肢端坏疽。【常用方药】(1)糖耐量减低期:疏肝健脾,兼以活血。兰教授认为,糖耐量减低期病人往往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病机关键为气机逆乱,脾失健运,气血阻滞,药用柴胡、川芎、白术、枳壳、陈皮、赤芍、白术、郁金、当归等,往往事半功倍。正如清代医家黄坤载云:“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慎斋遗书·渴篇》曰:“心思过度……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肾无救。”故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法治疗,正切合病机。(2)糖尿病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兰教授认为,糖尿病期因脾虚日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致气血生化乏源,血运不利,出现气阴两虚,瘀血内停,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药用黄芪、党参、麦冬、葛根、知母、石斛、山茱萸、五味子、天花粉、丹参、赤芍、桃仁、当归等益气健脾。气血复,精微得以运化,祛瘀生新,加速血流,灌注筋脉。(3)并发症期,活血通络,补脾益肾。兰教授认为,糖尿病并发症期脾肾亏虚,瘀血进一步加重,络脉瘀阻,变证百出,故制定出活血通络、补脾益肾之法,药用红花、丹参、赤芍、桃仁、当归、全蝎、鸡血藤、鬼箭羽、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益母草、女贞子等。同时,由于糖尿病常见多系统并发症,临床治疗尤应注意随证加减。肾阳虚水泛者酌加熟地、肉苁蓉、菟丝子、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心血瘀阻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变者酌加丹参、赤芍、黄芪、瓜蒌、半夏、桂枝;脑络闭阻型糖尿病脑病者酌加川芎、白芷、全蝎、水蛭、钩藤、龙骨、牡蛎;眼络瘀阻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甚者酌加红花、丹参、当归、茜草、三七、谷精草、菊花;瘀血阻络型糖尿病高危足及肢端坏疽者酌加海风藤、桑枝、络石藤、威灵仙、五灵脂、蒲黄、土茯苓。兰教授尤其指出,活血化瘀药易伤脾胃,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顾护胃气。活血化瘀可使糖尿病患者气血调和,旧血去,新血生,既能消除其病理产物,又能阻断其发病之源。可见糖尿病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阴阳双补……治疗糖尿病

亓鲁光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邮编:610075),阴阳双补治疗糖尿病。【绝技妙法】

消渴发病虽与肺、脾(胃)、肾三脏均有关,亓教授认为尤其以脾肾为要,如《石室秘录·卷六·内伤门》说:“消渴之证,虽分为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则无不同也。”可见肾在消渴病中的地位。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关系密切。故脾肾在消渴病情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脾、肾阳气在生理上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作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无论脾阳虚衰或肾阳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展为脾肾阳虚证。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主藏精,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若脾阳虚衰,久延不愈,则水谷精微失于正常的转输,津液凝聚,积而为痰、为湿。同时,脾虚运化无力,不能化生精微以养肾,影响肾阳蒸化水液的功能,皆能导致肾阳不足。若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则形成水肿之证。若肾阳虚衰,火不生土,不能温煦脾阳,或肾虚水泛,土不制水而反为所克,均能使脾阳受伤,而为肾病及脾的病变。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脾肾阳气虚衰则血运无力,血液停滞,凝而成瘀,痰瘀互结形成糖尿病的病理产物。因此阳气虚衰在消渴病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可忽视。

亓教授认为,消渴虽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而临床上并不仅仅见阴虚燥热引起,表现阴虚燥热只是消渴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可用滋阴清热之法,但清热力度要适当,切不可操之过急,若过用石膏、知母等苦寒清热药物,开始虽可使血糖下降明显,然而日久苦寒败胃,易伤脾阳,出现面色无华、纳差、腹胀、腹痛、大便溏泄、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等脾阳虚之象。脾阳受损,久之影响肾阳,致肾阳受损,终致脾肾阳衰。又因消渴本身以阴虚为主,久病必阴损及阳,同样可以出现阴阳两虚、阳虚的证候,故应根据病情变化,随证治之。【常用方药】

在治疗上应注重温补脾肾之阳气。然而温阳的同时不忘滋阴,阴阳互根,必须阴阳双补,方能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治疗上,以自拟方剂益气固本汤为基本方加减。方中重用黄芪补益脾肺,配山药加强补气之功;用枸杞、桑椹、五味子滋补肝肾、养阴生津;因久病多虚多瘀,故用丹参、川芎行气活血化瘀;消渴日久,多有肝气不舒,故用荔枝核疏肝理气散滞;“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又当固护脾胃之气,用鸡内金健脾消食,又有固精止遗之功。若出现脾阳虚的症状,如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大便溏薄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在上方的基础上加黄精、炒白术、党参、茯苓等以益气健脾;若出现肾阳虚的症状,如面色黝黑、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五更泄泻、夜尿频多、腰以下水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弱等,在上方的基础上加补肾壮阳之品,如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等;若脾肾阳虚至极,阳虚水停,症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四肢沉重、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等,治疗应温肾健脾利水,可用真武汤、五苓散、春泽汤加减,因水液潴留过多,故需用宣肺利水之药,以起“提壶揭盖”之功,方可使过多的水液从小便而去。

白虎汤加减……治疗消渴

王亚玲医师(彭水县中医院,邮编:408600)选用白虎汤加减治疗消渴病,疗效满意。【绝技妙法】

消渴是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常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多累及肺、胃、肾三脏。消渴初期热象较明显,且以肺胃燥热为多见,治疗宜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针对这种情况,选用白虎汤加减,方中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兼能润燥生津止渴;沙参、麦冬、天冬滋肺胃之阴,天花粉清热降火,生津润操,善治阴虚消渴;葛根治渴,早在《神龙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谓能主消渴;生地清热养阴生津,有降血糖作用。诸药合用,肺胃之热清,养阴生津,切中病机,故临床用其治疗消渴初期胃燥热之证有疗效。【常用方药】

白虎汤加减组成:石膏、知母、明沙参各20g,甘草6g,花粉24g,天门冬、麦门冬、生地、葛根各15g,山药30g。

用法:水煎500ml,分3次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间隔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

三消分论……治疗消渴

胡明阁等医师(新疆库尔勒市金坤花园中医门诊部、河南中医学院,邮编:481000)三消分论治疗消渴,疗效满意。【绝技妙法】

糖尿病按中医学理论属于“消渴”的范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多因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内郁、劳欲过度所致,与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多认为与嗜好甘肥饮食及素体肾虚有关。阴虚和燥热是其主要的病机,二者互为因果,从而导致肺胃津液及肾的阴精不足。

烦渴多饮者为上消,多食易饥者为中消,多尿者为下消。临床上,单纯的上、中、下消较为少见,症状常相互兼夹,以其侧重而分别定为上消、中消、下消。

将患者辨证分为上消型,症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舌莹赤裂、尖红,脉滑数;中消型,症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口干舌燥,面色黧黑,耳轮干焦,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脉沉细,舌体瘦红;下消型,症见小便白浊如凝脂,形体羸弱。三组患者在性别、发病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常用方药】(1)上消型:治以养阴清热、润肺止渴。

自拟方药:生地黄30g,玄参15g,麦门冬15g,沙参15g,玉竹12g,天门冬15g,百合12g,瓜蒌15g,天花粉20g。

加减:渴甚者加乌梅6g,葛根15g,石斛12g,五味子9g;热盛者加金银花15g,连翘12g,蒲公英20g。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分服,3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中消型:治以滋阴养胃。

自拟方药:生地黄30g,玄参15g,天门冬12g,天花粉20g,沙参15g,石斛15g,熟地黄15g,龟板15g,知母,12g,黄柏12g。

加减:病久者可加三棱12g,莪术12g,以消肝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分服,30天为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下消型:治以滋补肾阴,收涩止尿。

自拟方药:生地黄30g,玄参15g,麦冬15g,天门冬10g,天花粉20g,龙骨20g,牡蛎20g,芡实,15g,桑螵蛸15g,海螵蛸15g,白蒺藜30g。

水煎服,每日2次分服,3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中医分型辨证……治疗消渴

衡先培等医师(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邮编:350004),中医分型辨证治疗消渴病。【绝技妙法】

消渴的基本治法为滋阴润燥,适用于阴虚燥热证,以口干多饮、多食、多尿、舌红少苔、脉细或数等为主要表现的典型病证,但对表现不典型的消渴病,如一味予以滋阴润燥治疗不但不能取得疗效,还可能加重病情,因此必须根据具体辨证情况,灵活遣方治疗,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如属湿阻者应化湿醒脾;属瘀血者直化其瘀;属痰饮者予祛痰化饮;属气郁者宜理气疏肝等。此外尚可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又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一定降血糖作用的中药,以提高疗效。【验案赏析】

案1:王某,男,63岁,1999年6月18日就诊,消渴(糖尿病)史2年,长期服达美康等降糖药治疗,空腹血糖多在7~8mmol/L之间。近2个月来,小便量多浑浊,稍感口干,饮水量不多,缺乏食欲,脘痞,食后上腹部不适,偶感恶心,大便尚可,入睡不深,头昏沉。已服20余剂养阴补气药,症状同前。查:疲乏困倦,面色垢滞不爽,身上散发出阵阵潮湿汗臭味,舌质淡红、苔厚腻微黄,脉细。尿常规示尿糖(+),余未见异常;血糖8.7mmo1/L。此属湿浊困脾,胃气不和,渐有化热之机,治疗西药不变,中药予化湿醒脾,降逆和胃,佐以清化郁热,方用平成汤、四苓散加减:苍术、陈皮、厚朴、法夏各6g,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l0g,黄连3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6剂后复诊:小便已清,已不恶心,食欲、头昏明显好转,舌苔已能见底,但仍腻而黄,余症同前。上方去猪苓、厚朴,加枳壳l0g,葛根15g,白豆蔻6g。再服6剂,口干、脘痞消失,食后已无不适,神情清爽,汗臭味消失,尿量明显减少,舌苔已薄但色黄。前方去泽泻、白豆蔻、法夏,加芦根20g,桑白皮、天花粉各6g。又服6剂后诸症已消失,血糖7.6mmo1/L,尿糖阴性。继以健脾方善后。

[按语]糖尿病伴胃轻瘫的患者常表现为湿浊困脾、胃气不和之证候,除消渴本身的表现外,多伴上腹部胀满、餐后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由于胃肠功能障碍,往往引起病情反复。治疗宜以芳香化湿为主,醒脾运脾,药如苍术、陈皮、白豆蔻之类;湿郁化热者,宜予清热燥湿,方中佐黄连即有此意;湿浊难化,或兼下焦湿阻者,宜予淡渗利湿。本例尿多浑浊,故予四苓散淡利湿邪。胃主受纳降浊,胃失摄纳亦厌食,胃不降浊常佐健胃降浊法,方中黄连苦味健胃,法夏降逆和胃。现代研究认为芦根、葛根、天花粉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的作用,且兼清热生津而不碍湿邪,因湿为阴邪,得阳易散,得寒易凝。

案2:林某,男,62岁,1999年2月26日就诊。消渴(糖尿病)史5年,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拜糖平等药物,药已足量,但血糖控制不好,常在10mmo1/L以上。刻诊:口干喜饮热,多尿,多食,头昏,偶有皮肤刺痛,失眠,大便干燥难解,舌质暗有瘀点、苔薄黄,脉细缓。查其形体偏瘦(身高1.72m,体重57kg),唇暗,四肢欠温。空腹血糖11.3mmol/L。病机属瘀血阻滞,津液不布,西药治疗不变,中药予活血通脉、生津润肠。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肉苁蓉各6g,川芎、赤芍、延胡索、牛膝各10g,葛根15g。水煎服,每日1剂。服6剂后皮肤刺痛消失,大便已通,口干、多尿、头昏好转,余症同前。上方去生地、肉苁蓉,加水蛭、酸枣仁各6g。再进6剂,口已不干,四肢已暖和,唇已渐红润,惟头昏仍存,空腹血糖9.3mmol/L。之后予活血降糖之法,用四物汤加葛根、荔枝核、枸杞等品调治。

[按语]《血证论》已认识到瘀血可引发消渴,并认为其机理是“有瘀血者,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本例伴喜热饮、头昏、皮肤刺痛、失眠等,均为瘀血致病之特点,尿多而便干乃因瘀阻而津布失于常道,瘀阻而阳气不达四末,故四肤欠温。对于此类消渴,治疗首当活血化瘀,瘀血消散,血行通利,使气津散布有序。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延胡索、牛膝活血通脉,延胡索兼能化瘀止痛,牛膝引瘀血下行;葛根升举清阳,又取其生津之润以助散瘀;肉苁蓉伍当归、桃仁润肠通便,又兼溢散之力以暖四末;水蛭破瘀通络力专效宏,但需防其伤津。其中牛膝、荔枝核、枸杞有降血糖作用。

案3:林某,女,56岁,1999年6月9日就诊。口干多饮、多尿3个月,确诊为消渴(糖尿病)后2个月来一直服优降糖治疗,小便浑浊、缺乏食欲始终无好转。刻诊:小便浑浊,不思饮食,头昏,神疲嗜睡,常感背心冷、腋下冷,舌质淡胖,苔腻,脉滑。查其形体肥胖(身高1.56m,体重60kg),衣着多于常人。空腹血糖7.7mmol/L,尿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病机属痰饮伏肺,胸阳被困。西药降糖治疗不变,中药予温肺散饮,利水通阳。方用苓桂术甘汤加五苓散化裁:桂枝、白术、法夏、蚕沙各6g,甘草3g,泽泻、陈皮、荔枝核各10g。诸药煮沸后先煎15钟,后加入葱白10g,再煎5分钟。取出药液后再煎2次,混合3煎药液分3次空腹服用,每日1剂。服药3剂后小便己清,背心及腋下已暖和,食欲明显好转。去葱白加白豆蔻6g,再予9剂,服后诸不适症消失,血糖稳定(7.0mmol/L),嘱其坚持锻炼身体。

[按语]中医认为背心冷是痰饮伏肺、胸阳不振的征兆。现代生理学研究发现在人体肩胛间、颈背部、腋窝、纵膈等处存在褐色脂肪组织,是一种特殊的产热器官,其功能状态决定人体能量代谢水平。如其功能低下,则热量的消耗小于热量的摄入,不但可引起肩胛间等褐色脂肪组织分布部位(重者全身)散热减少,而且多余的热量在体内转化为白色脂肪组织并在皮下等处贮存起来,引起肥胖,在消渴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如胰岛素抵抗)。温肺化饮、利水通阳之中药有利于改善褐色脂肪组织的功能状态。加法夏、陈皮化痰以助消饮;荔枝核、蚕沙消痰除湿,与泽泻等均具降低血糖之功效;加葱白散饮通胸中阳气。只要阳气一通,则诸症可因得阳气的温煦而获愈。

案4:叶某,女,38岁,1996年8月23日就诊。因口干多饮、多尿而诊断为消渴〔糖尿病)3个月,一直服优降糖治疗。5个月前其夫因意外事故离世,因难忘旧情而情绪低落、悲伤。刻诊:稍感口干,喜饮水,食偏多,胁肋胀满,喜太息,失眠,体重增加。大便稍干,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细稍数。查其形体肥胖(身高1.57m,体重66.5kg),忧郁貌。空腹血搪8.7mmol/L,尿糖(+)。综合其病史及胁满喜太息等症,可确定其基本病机为肝气郁结。因气郁化热而口干喜饮,气郁生痰故体重增加。治疗重在疏肝解郁,兼清热消痰与安神。方选柴胡疏肝散、越鞠丸加减:柴胡、葛根各15g,枳实、川芎、茯苓、荔枝核各10g,白芍、香附、栀子、枣仁各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并予心理疏导,嘱其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多参加集体活动。服药1周(6剂)后,情绪基本稳定。之后守方加减治疗2月余,症状消失,体重下降4kg,空腹血糖5.8mmol/L,服优降糖2.5mg/d。不久再婚,因要生子自停优降糖,子停奶(7月龄)后来复查,空腹血糖5.lmmol/L,体重恢复正常(50.5kg)。

[按语]在人的下丘脑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为饱中枢,一为饥中枢。强烈的精神因素可刺激该神经核引起摄食行为异常,如饱中枢兴奋则拒食,如饥中枢兴奋则多食、暴食。该患者表现为多食,一般还见有活动减少、趋向孤独,多余的热量导致体重增加。同时,作为强烈的精神应激刺激,尚可引起多种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过量分泌,与肥胖一起形成胰岛素抵抗。在多食、活动减少、肥胖、应激、胰岛素抵抗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引发消渴(糖尿病)。治疗通过疏肝解郁及心理疏导,解除其精神刺激为治疗之根本,清热、消痰、安神有利于平衡其内分泌功能。荔枝核、葛根尚有利于降低血糖。应该指出,该患者通过再婚重新建立起正常的家庭生活,对于促进本病的向愈有重要作用。

叶氏自拟消渴方……治疗消渴

叶多让医师(福州市鼓楼区医院,邮编:350001)自拟消渴方治疗消渴,疗效满意。【绝技妙法】

本病为阳明热盛瘀结化燥,消烁肺胃之津液,或肾燥精虚所致。故治疗上消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消以清胃养阴,下消以滋阴补肾为基本原则。【常用方药】(1)燥热伤肺:治宜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方用消渴方。

药物组成:加味:黄连、甘草各3g,花粉、天冬、麦冬、竹叶各10g,生地18g,知母9g,沙参、冬蜜各I5g,黄芩6g。(2)胃燥津伤:治宜清胃泻火,佐以养阴保津,玉女煎加减。

药物组成:石膏24g,知母、太子参各10g,生地18g,麦冬、石斛、山药各15g,黄连、黄芩、大黄各6g,甘草3g。(3)肾阴亏虚:治宜滋阴固肾,方用地黄丸加减。

药物组成:山药30g,山萸、丹皮、泽泻、白术各9g,熟地、太子参各1.5g,龙骨、牡蛎各24g,枸杞15g,五味子6g,远志4.5g。(4)阴阳两虚:治宜温阳滋阴,方用肾气丸、鹿茸丸加减。

药物组成:山药30g,山萸、熟地、麦冬、沙参、炙黄芪各15g,五味子6g,牛膝、补骨脂,苁蓉、茯苓各9g,龙骨24g。

用药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各证型均以15天为1个疗程,可以连续服用3个疗程。

补肺益脾法……治疗消渴

黄自冲等医师(河北省廊坊武警学院,邮编:065000)采用补肺益脾法治疗消渴,疗效满意。【绝技妙法】

临床所见病例,可见到以肺气虚为主,上焦郁热为次;气阴两虚为主,中焦积热为次。治疗理当不同于常法,应以补益肺气、健脾益气为主,再根据不同见症,适当加减药物。正是由于具体病情具体分析,不局限于已有的认识,方取得了理想的疗效。【验案赏析】

案1:郭某,女,45岁,患消渴6年,2003年6月15日初诊。患者口渴多饮,饮不解渴,自觉口鼻气热,心慌气短,自汗易感,语声低微,虽为夏季,但仍着秋衣秋裤,外加长袖长裤外套,行至诊室已是气喘吁吁,诊其皮肤无汗,但有潮湿感,舌红,少苔,脉沉弱。化验:尿糖(++++)。辨证为肺气虚、上焦郁热,血糖15mmol/L。治宜补益肺气、滋阴清热,予降糖方加减:黄芪、生地、山药、白术、黄芩各30g,石斛、麦冬、甘草、丹参各30g,生姜6片,大枣8g。水煎2次,将药液相合,5剂后口渴明显减轻,饮水较前减,口鼻气热已无,皮肤已无风吹恶寒感,抚皮肤潮湿感亦无,脉较前有力,口干,但饮水不多,秋衣秋裤已脱。前方去黄芩、生地18g,加百合、知母各10g,煎服法同前。先后治疗两个月,共服药60剂,自觉症状已无,舌脉正常,化验:尿糖、血糖正常,病已基本痊愈。嘱其不可高糖饮食,生活规律,适当劳做,不可过累,停药观察,3年未见复发。

案2:刘某,男,37岁,2004年2月28日初诊。患者能食善饥,口干频饮,形体消瘦,面色黧黑,皮肤粗糙无泽,便干尿黄,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无力。化验:尿糖(++),空腹血糖13.8mmol/L。辨证为气阴两虚、中焦积热,治拟益气健脾、清热养阴。方选参苓白术丸加减:党参18g,山药30g,白术、茯苓各12g,生地30g,麦冬20g,丹皮18g,黄连、川楝子(打)各12g,车前子10g,甘草3g,大枣3枚。水煎2次相合,早晚分服。10剂后多食易饮明显减轻,已无便干尿黄,口干但不频饮,饮亦不多,面色较前明润,舌脉如前,化验:尿糖(++)。继服10剂,仍形体消瘦,空腹血糖9.1mmol/L,皮肤已不粗糙,面色黧黑减轻,其他症状均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减黄连、丹皮、川楝子、车前子,加莲子肉、砂仁各15g,白扁豆12g,10剂后形体见胖,体重增加3kg,皮肤有光泽,面色红润,舌脉正常,化验:尿糖(+),血糖6.9mmol/L。改服参苓白术丸。1个月复查,自觉症状已无,舌脉正常,尿糖(+),空腹血糖6.7mmol/L。病已愈,停药观查,跟踪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参芪威灵汤加减……治疗消渴

江晓芹等医师(湖北省郧县中医院,邮编:442500)以参芪威灵汤加减治疗消渴病,疗效满意。【绝技妙法】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发病机理为禀赋不足,常以滋阴润燥等为治疗大法,会体弱津伤是本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湿邪缠绵为本病久治不愈之重要因素,痰瘀互结是本病后期的病理表现,也是产生并发症的病理基础,故治宜固本、祛湿、化瘀。【常用方药】

在应用西药常规降糖的同时,应用经验方参芪威灵汤加减治疗消渴病。

参芪威灵汤组成:黄芪20g,天花粉20g,山茱萸15g,牡丹皮12g,山药15g,五味子15g,知母12g,黄连8g,苍术15g,茯苓20g,丹参15g,威灵仙15g,鸡内金10g。

加减:早期以阴虚燥热为主者,上方去苍术、威灵仙、鸡内金,加生地20g,麦冬10g,枸杞子15g;伴湿热内蓄者,加知母10g,虎杖9g,黄柏8g;病久见血瘀者,加地龙10g,水蛭10g等。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病情稳定后改用丸剂巩固。所拟参芪威灵汤方中,黄芪、山药、山茱萸健脾益肾,滋阴润燥、生津固本为主;苍术、茯苓、黄连、威灵仙等祛湿,清热化浊,舒筋消痹;更用丹参、鸡内金等活血化瘀,促进新陈代谢。诸药合用,不但能补益气血,且可祛湿化浊,对缩短病程、防治并发症有良效。

健脾滋阴降糖饮……治疗消渴

陈荣主任医师(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邮编:712046),从事糖尿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数十年,学验俱丰,学术上宗古而不泥古,善于变通和创新,自成体系。【绝技妙法】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陈荣主任医师从脾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其自制的健脾滋阴降糖饮治疗消渴疗效满意。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对糖代谢呈双向调节作用,但对正常血糖无明显影响。黄连根茎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以小蘖碱含量最高且最具有生物效应。小蘖碱的降糖作用与胰岛素的释放等因素无关,是通过抑制肝脏的糖原异生和(或)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糖酵解作用产生的。苍术能抑制细胞内氧化磷酸化作用,干扰能量的天花粉、麦门冬、知母对转移过程而起到降血糖作用,对正常家兔有降血糖作用。山茱萸能降糖、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度,同时还能提高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对抗过氧化损伤,减轻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损害。今后应加强对“脾虚致消”理论动物实验的系统检验,以揭示脾虚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特点,阐明健脾医消的作用机制,找出疗效确切的中药和治疗方法。

消渴病又叫消瘅、消中,《灵枢·本藏篇》曰:“脾脆则善病消瘅。”张锡纯指出:“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于中焦及于上下。”陈荣主任医师深入探究张锡纯论治消渴的经验,将中医脏象学说和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能相互印证,认为消渴证起于中焦,阴虚燥热、瘀血内阻为其病机。导致阴虚燥热最重要的原因应责之于脾,因嗜食肥甘、辛辣香燥之品,饮酒及过服助阳之物均可导致脾失健运。七情郁结,首犯脾土,脾不输精,脾不为胃行其津液,胃失濡养而胃火愈炽。劳倦伤脾,脾不散精,水谷精微无以濡养脏腑,气血亏虚,阴液不足,虚火亢盛,相继出现五脏阴虚而发燥热之变。脾不散布水津于肺,致肺热津伤,肺卫不足;精不化液致阴虚火旺,气滞血瘀;中焦胰病累及于脾,脾失运化而影响肺、肾两脏,而脾虚是引起消渴的重要病因。陈荣主任医师认为,消渴患者多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而中医的健脾益气方法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常用方药】

陈荣主任医师采用健脾益气、甘润滋阴法治疗消渴病。自拟健脾滋阴降糖饮。

药物组成:黄芪45g,生地黄15g,黄精12g,女贞子12g,黄连10g,苍术9g,知母10g,天花粉9g,麦门冬10g,石斛10g,山茱萸10g。

加减:消谷善饥明显加玉竹;口渴多饮明显加沙参;气短自汗加太子参;小便清长加巴戟天、肉桂;盗汗加黄柏;头晕、头胀加钩藤、牛膝;胸闷、心悸加丹参、郁金;形体肥胖加佩兰;视物模糊加青葙子;瘀血重加桃仁、红花。

方中黄芪健脾益气,用量要大,取气复津还之意,共成三阴并补以补肾治本之功,即王冰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生地黄大补脾阴,故宜重用之;黄连清胃热,对胃火炽热、消谷善饥、烦渴多饮的中消有效,张子和《儒门事亲》记载有黄连煎水治疗消渴的单验方;苍术之苦燥,干姜之辛热,可以鼓胃气而升其水液;天花粉、麦门冬善消上、中二焦之热而止渴;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坚下焦之阴而除热;石斛降中焦之火而益胃;苍术增其燥脾之功,复以天花粉清热止渴。全方共奏燥脾温脾,生津止渴,阴阳并调,标本兼顾之效。【验案赏析】

陈某,男,44岁。2004年10月21日初诊。因多饮、多食易饥、乏力6个月,加重7日住院,空腹血糖15mmol/L,服用达美康、美迪康等药物,血糖降至10mmol/L,多饮症状稍好转,但多食易饥、乏力未能改善。刻诊:精神倦怠,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细缓。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证属脾胃气阴两伤。予健脾滋阴降糖饮,黄芪用至60g,每日2剂,饭前服用。坚持糖尿病饮食。7日后患者自觉脘腹饱胀、纳食减少、易饥感不明显,且体力渐增,大便成形。2周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降至8mmol/L。再服药2周(改为日1剂),血糖稳定在5.6mmol/L左右出院。

对药与特色药……治疗消渴

程益春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内分泌专家,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尤其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独特的建树,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绝技妙法】(1)治病求本。糖尿病肾病是在糖尿病基础上发生的,因此糖尿病为本,肾病为标;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是消渴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至病情发展到糖尿病肾病阶段,气阴两虚是主要病机,突出表现为倦怠乏力、口干、消瘦、面色白光白等。“气虚血必瘀”,瘀血阻络是病机发展之必然,以舌质暗为主要表现。故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基本治则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2)治未病。气阴两虚兼血瘀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而气属阳,气虚甚则阳亦不足;阴阳互根,阴损极则阳亦虚,故阳虚是气阴两虚发展的必然结果,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津不布,则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程老师认为,阳虚的发生是消渴病肾病发展过程中质的改变,而水肿的出现则是消渴病肾病病情加重的标志。因此,及早使用温阳药物成为程老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一大特色,亦符合景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选用熟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具有“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双重含义。【常用方药】(1)常用药物:益气药如生黄芪、太子参、西洋参等,最常用生黄芪,用量为30~60g。张锡纯谓消渴“多由于元气不升”,程老师私塾于张锡纯,受张氏影响最为显著,认为脾虚与消渴病密切相关,并在国内较早提出“脾虚致消”及“理脾愈消”理论。养阴药如山药、山茱萸、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天花粉等。活血药如水蛭、当归、赤芍、川芎等,水蛭为常用之品,常用量为3g。程老师认为,消渴病虚实夹杂,虚与滞并存,应慎用力峻破血之品,水蛭性缓则气血不伤,善人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之久滞,有利而无害。(2)善用药对

熟大黄配肉桂:程老师对熟大黄与肉桂的配伍情有独钟。他认为,肉桂作用有四:①少火生气;②温通血脉;③阴中求阳;④温补肾阳。熟大黄作用有三:①泄热;②通腑;③活血。熟大黄与诸药同煎,且无气分药(枳实、厚朴等)并行,泻下力缓,可防暴泄伤正。一般用量为3~9g,临床根据便秘的轻重,调整大黄用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有降尿素氮之功,可改善肾功能。程老师认为,熟大黄与肉桂配伍,一温一寒,一补一泻,寒温并用,补泻兼施,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敛邪,二药配伍属温通之剂,甚合消渴病肾病病机。

黄芪配山药: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升阳止渴;山药甘平,益脾阴,固肾精。二药配用,气阴兼顾,健脾益气生津,补肾涩精止遗。程老师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仍属消渴病范畴,气阴双亏为其主要病机。黄芪、山药健脾补肾,气阴双补,直接针对病机,故为主药。

冬葵子配芡实:冬葵子利水、滑肠;芡实补脾、固肾,二者补泻同施,标本兼顾,亦为治疗糖尿病肾病之常用对药。

马齿苋配大黄: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以止痢;大黄通腑泻浊以清肠,二药相伍,一止一通,相反相成,共奏通腑降浊之功。(3)特色药物

①生黄芪: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提到:“黄芪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谓黄芪炙则补而生则泻,其实生用未尝不补也。”生黄芪是程老师治疗糖尿病的一大用药特点,检索文献未发现相关证据说明生黄芪不可用于消渴,临床观察亦发现生黄芪用于治疗消渴病效果明显。

②熟大黄:大黄在临床一般取其通腑之效,如三承气汤,大黄取其生。而在消渴病中,程老师多用熟大黄,约占99%。原因是消渴病以虚为本,以实为标,即使伴大便干结,亦不耐攻伐,且常出现大便干稀不调,一旦用药过甚,恢复将更困难。此处取熟大黄,且与诸药同煎,可一药三用:通腑、泄热、活血。

③马齿苋:马齿苋味酸以生津,性寒可清热,归肝、大肠经。《本草拾遗》谓之“破百癖,止消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一定的降糖作用。程老师曾以南瓜、山药、马齿苋为原料,加工制成南山苋菜,作为治疗消渴病的食疗药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

陈良、仝小林、徐远等医师(中日友好医院,邮编:100029)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疗效满意。【绝技妙法】

1.寒热温清并用,化湿泄热。

糖尿病发病中脾胃功能失调,表现为脾虚胃强,脾虚则生湿,胃强则生热,脾寒胃热。《灵枢·师传篇》“寒温中适”的治疗原则,认为调理脾胃以苦泻、辛补、甘缓为法度。辛开苦降法,温脾清胃,两相结合,补虚泻实,阴阳并调,温而不耗胃阴,寒而不伤脾阳,互制互济,体现了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观。“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并且辛则运脾化湿,消痞散结,苦则清胃中郁火,辛开苦降泄郁火、化瘀滞,并可针对治疗由于脾虚胃热引起的气郁、湿浊、痰浊、瘀血而导致的糖尿病并发症。

2.升清降浊,斡旋气机,解郁化滞。

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也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病机,因此辛开苦降原则可用于治疗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而致的糖尿病。辛则升清,苦则降浊,辛开苦降调畅中焦之气,宣泄三焦气机,使气机升降正常,新陈代谢亦正常。在具体应用时又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差异、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寒热的孰多孰少而调整辛温与苦降药的剂量,以达到以偏纠偏的效果,促进脾胃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化有序功能的恢复,如此方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3.辛开苦降法的具体运用。

辛开苦降,和胃降糖法,前人多单独使用苦寒药物降糖,如黄连、苦瓜、苦丁茶等都有较明确的降糖疗效,但在使用苦寒降糖的过程中,多因为苦寒败胃,出现胃肠道症状,并且冰伏中焦之气,不利于从根本上治疗糖尿病。此外,在长期使用滋阴润燥法治疗糖尿病时,多会出现滋腻碍胃之弊。而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一方面可以降糖;另一方面可以和胃,正如《本草纲目》所云:“此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盛之害也。”仝小林教授取大柴胡汤加减制成开郁清胃颗粒治疗胰岛素抵抗明显的肥胖。

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辛开之半夏、生姜与苦降之黄芩、黄连、大黄、枳实配伍开郁火,清胃热,在临床和动物实验中均取得了良好的降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效果,并且顾护后天之本而无败胃之虞。对于处于2型糖尿病中期胃中仍有郁火,同时出现脾气亏虚的患者,在临床上使用辛开苦降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减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方中芩连清心胃之热,干姜散郁开胃,人参补中益气,顾护正气。目前对该方的动物实验正在全面展开,并且初步验证了其降糖疗效。【常用方药】(1)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法。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半夏、干姜味辛性温,行走散通,可助脾气上升,相须为君,以辛助辛,辟阴通阳,开泄湿浊,畅通气机,辅以黄芩、黄连,苦寒沉降,下气燥湿,两药寒凉,既可遏制辛燥之药化热之势,又可除内蕴中焦之湿热。四药相合,辛开苦降,燥湿和胃,协同燮理中焦。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时,使用诸泻心汤可明显改善胃肠运动功能及胃肠相关激素分泌。如果腹痛、呕逆并见时,可考虑使用黄连汤,以黄连苦寒泄“胸中”之热,干姜辛温以散寒且可防苦寒伤脾阳。两药相伍,辛开苦降,以复脾胃升降之职;黄连配半夏和中以降逆止呕,干姜配桂枝温脾以散寒止痛,并能宣通上下,协调阴阳之气。虚烦不呕时,可使用栀子干姜汤,栀子苦寒以清热除烦,干姜辛热以温中祛寒。另外在治疗胃轻瘫时也经常辨证使用连朴饮、升降散等。(2)辛开苦降,和胃散水法。在半夏泻心汤基础方上化裁的生姜泻心汤是原方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生姜有和胃散水消饮之功,辛而能散温而能走,故以宣扬开发之主,流通其郁滞阴浊之气,鼓动其传化转运之机。“散逆气,逐阴邪……生姜尤不可缺”。水为阴邪,得辛则散,故多用生姜发散水气。该方加减可治疗糖尿病肾病浮肿、呕吐之症。(3)辛开苦降,涤痰开结法。肥胖的2型糖尿病初发患者或糖耐量减低(IGT)患者,以及糖尿病痰热互结阻滞心脉出现心悸、胸痛等症状时,脾胃运化失常,体内多痰多湿,可辨证加减使用小陷胸汤,其中黄连泻胸中之热,半夏涤痰化饮而散结,瓜蒌清热涤痰、开结而润下,共奏辛开苦降、清热涤痰开结之功。在临床上应用小陷胸汤加减方治疗IGT患者,发现该方能够较好地控制血糖,明显改善p细胞早相、一相分泌功能,对于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及改变糖尿病的病程有重要意义。(4)辛开苦降,清热利湿法。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泌尿系感染,如果是下焦湿热所致,可使用三仁汤开上、畅中、渗下,其中畅中之半夏、黄连、黄芩体现其辛开苦降、清热祛湿之意。(5)辛开苦降,平调寒热法。糖尿病患者出现植物神经病变时,经常会出现寒热不调之证,如上半身烦热而腰膝酸冷,治疗可用乌梅丸中的黄连、黄柏苦寒泻热,桂枝、附子、干姜、川椒温阳祛寒,配伍使用以平调寒热。

活血消渴方……治疗糖尿病

王秉新医师(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邮编:466000)自拟活血消渴方治疗糖尿病,疗效满意。【绝技妙法】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基本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节失宜,如饮食不节、情绪失调等,致湿热内蕴,积热郁火伤阴伐津,津亏不能上承,发为消渴。中医辨证初起以阴虚内热为主证,或兼气虚、痰瘀;中期以气阴两虚为主证,挟瘀、挟痰,或兼虚火;后期则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变生百病。气阴两虚往往贯穿消渴病全过程,而气虚血瘀是中、后期的共同特点。

针对上述病机特点,消渴病治疗中宜抓住以下要点:益气养阴为基本大法,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常用方药】

基于上述糖尿病的病机特点,自拟活血消渴方。

活血消渴方药物组成:人参10g,黄芪30g,当归15g,生地15g,麦门冬30g,苍术15g,玄参10g,山药30g,桃仁10g,地龙15g,川芎15g,赤白芍各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连服30剂为1个疗程,每个病例治疗观察2个疗程,同时配合饮食控制、运动等基础治疗。

方义:生地滋阴清热,补肝肾,偏下焦;麦冬清热生津,润肺养胃,偏中上焦;玄参入肺胃肾经,作用于三焦,三药共具养肺胃肾之阴液,清三焦之燥热的作用。人参一味,益气生津,为治糖尿病要药。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山药健脾益气固肾,二者配伍,健脾益气,固肾止遗,能使尿糖减少或消失。苍术燥湿健脾,虽辛燥,但配玄参可去其燥而展其健脾之功,二者配伍,既能健脾敛精,又能滋阴清热,使气复阴敛,恢复糖代谢功能,故能降血糖。苍术配玄参降血糖,黄芪配山药降尿糖,是一代名医施今墨先生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当归、桃仁、地龙、川芎或活血养血,或化瘀通络,使气血顺达,脉道通利,故能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其中当归、桃仁又有润肠通便之功,对肠燥便秘者尤宜。诸药配伍,益气养阴,健脾固肾,活血通络,润肠通便,标本同治,既治消渴本病,又治瘀血阻络之并发症,故获良效。

加味莲子清心饮……治疗糖尿病

杨伟文医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邮编:510120)根据张隐庵理论选用加味莲子清心饮治疗糖尿病,疗效满意。【绝技妙法】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根据其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的临床特点,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肺热津伤型消渴(上消)的病机: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渴喜饮,随饮随渴,咽干灼热;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小便较多,舌红少津,苔黄,脉数,为燥热内盛之象。又肺气本燥,心复以热移之,热伤气化不能生津,因而上膈焦烦,饮水多而容易排泄。故有“心移热于肺为膈消”之说。清代张隐庵:“有脾不能为胃引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凉药治之,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试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尔;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常用方药】

根据张隐庵理论选用加味莲子清心饮,方中包括了保元汤、人参石膏汤和生脉散3个方剂,能清肺燥以滋上源,生津液以止烦渴。方中柴胡、地骨皮、黄连清虚热;莲子肉、茯苓都是滋养强壮药,有燥脾健胃的功效;应用黄芪、黄连、茯苓,中湿得除,脾气自健;石膏、知母相须为用,共走肺胃诸经,善清气分之火而除热,又可滋阴润燥而除烦;麦门冬、五味子合用,酸甘化阴,守阴留阳。诸药配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用于上消的治疗,收到良好疗效。

基本方:莲子肉、黄芪各30g,党参、地骨皮、茯苓、知母各15g,石膏、麦门冬、五味子、柴胡各10g,黄连、甘草各6g。

用法:水煎2遍取汁分早、晚2次温服,隔日1剂,连用30剂。治疗期间暂停用其他药物。

解毒固涩法……治疗消渴

朱红霞、李国臣医师(河南第二新华印刷厂医院,邮编:450000)采用解毒固涩法治疗消渴,疗效满意。【绝技妙法】

黄芪配山药,玄参配苍术这两个药对中,玄参正是因具有解毒、凉血、滋阴三方面的作用而入选,山药也是因具有补、涩双重作用而偏爱。(1)解毒与应用。消渴病的根本病机在于气阴两虚、毒邪内生。因阴虚生燥热,气虚生寒湿,寒湿燥热日久互结生瘀生毒,入气入营,入血入络,随之虚实并存,导致各种并发症的产生。补气滋阴扶其正,解毒化瘀攻其邪,二者不可偏废。“盖荡涤积热,亦若釜底抽薪,寓救阴之意”。仲景之“急下存阴”、张从正之“攻中寓补”即是此意。清热解毒药物不仅具有清除自由基、改善微循环、抗炎抗病毒、灭活内毒素等方面的功效,而且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护细胞钙稳定等方面也有显著的作用。(2)固涩与选择。如果说解毒属于祛邪范畴,除其贼邪,那么固涩则属于治标范畴,防其精失;如果说清热解毒治其上、中消之多饮、多食,那么固涩则治其中、下消之多尿、多泻。消渴病阴虚燥热的原因与津液大量流失相关,所以固精生津相当重要。对固涩药的药理研究也已表明其具有降脂、降糖、消炎、调节免疫等方面的作用,适当配伍可应用于疾病的早期,无“酸涩恋邪”之弊。酸甘化阴(生津止渴),酸寒敛阴,酸温涩精,虽为治标之法,亦是治本之举。肾失固摄、肺失宣肃、脾失升清,多尿、多泻过程中有大量的尿糖、尿蛋白及矿物质水分等“精微物质”丢失,继而导致形体的消瘦,所以早期应用固涩药物尤为重要。【常用方药】

糖尿病便秘者以大黄为代表,口渴甚者以天花粉为代表,前者入血解毒活血,后者入气解毒泻火。糖尿病眼病者以野菊花为代表,失眠者以连翘为代表,前者入肝经解毒明目,后者入心经解毒除烦。糖尿病合并感染(如肺部、皮肤、妇科)或糖尿病足合并感染者以金银花、土茯苓为代表;神经或血管损伤者以桑枝、葛根为代表,前者解毒兼疗疮,后者解毒兼通络。临床应用表明,清热解毒注射剂(如清开灵)静脉给药,既避免苦寒伤胃,又直达病所,效果比较满意。总之,解毒法配伍应用,不仅在解除症状方面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在降糖、减少并发症方面也显示出其特有的价值。临证发现,热不去,糖不消;有一分热,就有一分症。且热去之后方适补,此方不欺也。所以,祛其邪、解其毒在消渴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多尿或糖尿不减者,山茱萸、桑螵蛸、金樱子之属;糖尿病并腹泻者,石榴皮、炒山药、炒乌梅之属,因其不仅具有降糖、降脂之性,而且具有收敛止遗止泻之功,所以可选而用之。扩大用药范围,从酸、涩药味中筛选具有降糖、降脂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也是一条合理可行的途径。

肝脾同补……治疗消渴

旷惠桃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邮编:4l0007),博士生导师,从医30余年,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研究颇深,临床上擅长治疗内科疑难病症,疗效显著。【绝技妙法】

1.“消渴失治,阴津耗损,阴损及阳”为本病主要病理机转

消渴病肾病必从消渴病发展而来。临床以糖尿病症状加蛋白尿和(或)水肿为主要表现。消渴之病,本系阴虚燥热,若迁延日久,治不得法,或失治误治,则阴津愈耗,阴伤耗气,阴损及阳是其基本的病理机转和发展趋势。且消渴病多妨赋亏损,《灵枢·五变》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瘫”,而“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若肾阴不足,肝失所养,常致肝肾阴虚,阴虚火旺之证;阴伤不止,同时耗气,则成气阴两伤之侯;气虚失摄,精微外泄,则出现尿多尿浊;久则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精微外泄增多,水湿气化不利,水液潴留,泛溢肌肤,从而尿浊浮肿并见;若病情继续发展,肾体劳衰,肾气失司,气血俱伤,血脉瘀阻,浊毒内停,则诸证迭起,最终导致肾气衰败,五脏受损,三焦阻滞,升降失常,水湿浊毒泛滥,转为气机逆乱之“关格”、“肾衰”。

2.“虚多实少,补虚为主,泻实为辅”为本病的辨治原则

糖尿病肾病多发生于消渴病的中后期,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糖尿病肾病患者其阴愈虚,且阴虚气耗,甚则阴损及阳,燥热或湿毒之邪亦多兼见之,总之以虚证多见,虚多邪少。故治疗多以补虚为主,泻实为辅。临床当根据不同的病程阶段,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糖尿病肾病早期,多为气阴两虚,燥热夹瘀证,多见神疲乏力,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烦渴多饮,多食消瘦,尿频清长,腰酸乏力,舌质暗红、苔干,脉细稍数,治宜滋阴益气、清热活血。

3.“肝脾肾同补,独重补肾;阴阳均补,偏重滋阴”为本病治疗要点

消渴病发病的病理关键当首责之于脾,脾为病变启动病位。主要由于患者嗜食肥甘厚味及劳倦内伤等,导致脾胃受损,《素问·通评虚论》曰:“此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而过度情志刺激,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灼津浸液,亦引发渴。正如《灵枢·五变篇》云:“怒则气上逆,胸中热,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瘅”;而“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失固摄封藏,精微外泄,日久精元流失,阴损及阳,水饮内聚,浊毒内生,而成为“关格”、“肾衰”之危候。故消渴病及肾多责之肝、脾、肾,治疗时当据证或偏补一脏,或三脏同补。但三脏之中,独重补肾,《圣济总录》云:“消渴病久,肾气受伤”。

4.“结合西医研究成果,坚持活血化瘀抗凝”是本病治疗重要环节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是因多种原因引起肾小球微血管病变,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抗凝、改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是其主要治疗原则。中医学认为,消渴病日久,必然元气大伤,气阴两虚,气虚则运血无力,阴虚者血行艰涩而成久病及肾,久病入络血瘀证候。近年迅速发展的各项检测手段,有利于从微观角度对瘀血证作出判断,如凝血、抗凝、纤溶血小板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等。治疗当补攻兼行,驱邪当注意除湿、清热、化浊、解毒,旷教授认为要重视活血化瘀原则在该病治疗中的应用。因补益之品多有壅满胀腻之弊,故治疗糖尿病肾病在补益气血阴阳,或补养肝脾肾等脏的同时,当配以活血祛瘀药物,既可使补益药物无壅腻之弊,又能使补力得以充分发挥。常用药物有当归、丹参、丹皮、川芎、桃仁、红花、田三七、赤芍、郁金、地龙、水蛭、三棱、莪术、酒大黄、毛冬青、益母草、鬼箭羽等。治疗糖尿病肾病时将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可使益气养阴温阳药物之疗效相得益彰。【常用方药】“虚多实少,补虚为主,泻实为辅”,方用知柏地黄汤加丹参、桃仁等;如系肝肾阴虚,气虚夹瘀证,多见双目干涩,五心烦热,口干苦饮,腰酸腰痛,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益气活血,用左归饮或一贯煎或杞菊地黄丸加当归、丹参、鬼箭羽等;若系脾肾气虚、瘀浊内蕴证,多见其短气乏力,纳少腹胀,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体胖大,质淡齿痕,脉虚弱,治宜补益脾肾、益气活血,用济生肾气丸合四君子汤加当归、川芎等;若系脾肾阳虚、瘀浊内阻证,多见畏寒肢冷,少气懒言,口淡不渴,高度浮肿,脘腹胀满,时有呕吐,尿少,大便秘结,舌淡胖,脉沉弦,治宜温肾利水、化瘀泄浊,用温脾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上述各证,均以正虚为主,邪实次之,故均以补益之法为主,祛邪为辅。“肝脾肾同朴,独重补肾;阴阳均补,偏重滋阴”,方用六味地汤为主加味治疗,既体现治疗该病当以补肾为首务,但肾乃水火之脏,藏真阴而寓元阳,故治疗或补阴,或助其阳,或阴阳并补,但临床偏重滋补其阴,上述所言知柏地黄汤、左归饮、一贯煎、杞菊地黄丸,均是以滋补肾阴为主,即便是温补肾之金匮肾气丸亦是六味地黄汤加附桂而成,体现“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验案赏析】

吴某,男,68岁,退休干部,2005年10月初诊。患糖尿病10余年,长期服西药降糖药治疗,现“三多”症状已不明显。近1年来反复出现下肢水肿,重时按之凹陷没指,甚则行走困难,夜尿频,量少不利,足趾麻木,间有针刺感,伴见畏寒肢冷,气短乏力,精神不振,少言淡漠,腰酸膝软,纳食尚可,舌边齿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血压:130/80mmHg,化验检查: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4.8g,血尿素氮6.50mmoll/L,血肌酐180μmol/L,总胆固醇7.60mmol/L,空腹血糖8.7mmol/L,血清总蛋白70.4μmol/L,白蛋白40.2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辨为阴阳两虚,兼气虚血瘀证。治法拟温肾益气,滋阴化瘀,利水消肿。方以金匮肾气丸加减:制附片6g,肉桂5g,仙灵脾15g,巴戟天10g,首乌15g,黄精15g,熟地15g,黄芪30g,怀山药30g,茯苓30g,泽兰15g,车前子30g,芡实15g,益智仁15g,丹参15g,鬼箭羽15g。每日1剂,配合西药拜糖平50mg,每日3次,蒙诺4mg,每日1次及金水宝等。服药7剂后,诸症即见明显改善,随症稍有加减,共服20余剂,诸症悉除。复查尿蛋白+,血糖6.2mmol/L,血肌酐130μmol/L,目前仍在门诊随诊及治疗中。

马氏四法……治疗消渴

马骥,黑龙江中医学院(邮编:150000)教授,是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一,擅长内科,对脑血管意外、硬皮病、尿毒症等的诊治尤有独到之处;对支气管哮喘、肺脓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急慢性肾炎、胃肠疾病均有深入研究。【绝技妙法】(1)清热肃肺。治当清泻上焦,使金令得行,津液输布,则烦渴顿止。(2)生津滋燥。上焦阴津不布,则中焦燥涸,胃热嚣张,必消谷善饥,是因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见中消之候,当育阴滋燥兼以清胃之品以润之。津生热消,则症可消,纳谷可渐次复常。(3)益肾固精。消渴证日久,阴津耗损,上、中之燥邪可乘势下犯及肾,则见尿多上浮泡沫,甚则如脂如膏;口中自感有甘味,是为下消已成,治当急救肾阴。或见阴损及阳,累及肾阳,则又可见肾之阴阳两亏之候,施治则当兼顾。(4)补中健脾。消渴证经年不愈,病者元气大耗,邪势微而中气弱,纳谷绝少,肌肤消瘦,神疲少气者,则当取补中健脾复元之法。【常用方药】

清热肃肺:常用药物以生石膏、枯黄芩、玄参、生知母、地骨皮、牡丹皮、枇杷叶、芦根、黄连等为佳。

生津滋燥:药用生地黄、天花粉、麦门冬、葛根、玉竹、北沙参、桑白皮、潞党参、西洋参。中焦热盛,脘中灼热,舌苔黄干者,须加栀子或川大黄、条黄芩。

益肾固精:应用培阴之品,如干地黄、金石斛、桑寄生、山萸肉等。助肾阳者,可选用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覆盆子、五味子、附子、肉桂、仙灵脾等。丸散剂可加花鹿茸、大海马等。

补中健脾:宜用人参、潞党参、炒山药、炙黄芪、炒白术、龙眼肉、炒莲肉、炙甘草、陈皮、金石斛等。治三消证当忌温燥渗湿之品,如半夏等,尤为三消证禁用之列。

糖尿病常有合并症出现,若合并雀盲失明者,常配合补肾泻肝、活血化瘀之法。马老常选用青葙子、谷精草、茺蔚子、丹参、车前子、决明子等;若合并疮疡者,常配合清热解毒之法,用以下经验方而取效。药用:连翘30g,生黄芪40g,玄参25g,天花粉25g,栀子15g,黄芩15g,生草l0g,忍冬藤50g(后下),丹参20g,乳香8g,没药8g(后下)。或加败酱草、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其效尤佳。

马老认为,本病除重视药物治疗外,必须强调非药物疗法,把调摄精神、戒除烟酒、适当运动,作为治疗糖尿病的基本原则。

燥邪伤肺,症见身热心烦,大渴不止,欲饮冷水,气息促急,呼气灼热,舌质鲜红,苔薄白燥,小便频数,量多而赤浊,脉滑大而数。治宜清肃肺热,滋津止渴。方用自拟凉膈救肺饮:生石膏30g,枯黄芩10g,地骨皮15g,生知母15g,天冬20g,麦冬20g,天花粉20g,生甘草10g。另用芦根100g、粳米30g煮汤用以煎药,去滓后,分3次温服。烦渴甚者,倍生石膏、知母、天冬、天花粉之用量。

气津两伤,症见素有禀赋不强、元气衰少之人,患消渴,每见尿多而口渴,但不欲饮冷,纳少神倦,少气息促,语音低微,或入夜手足心烦热,舌红无苔,脉虚细滑数。治宜益气生津,润肺滋燥。方用自拟益气生津饮:生黄芪30g,潞党参15g,北沙参15g,麦冬20g,天花粉20g,玉竹20g,干地黄20g,炙甘草8g。上药煎取汁500ml,每日分3次温服。

中焦燥热,症见消谷善饥,心烦口渴,欲多饮冷水,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鲜红,苔黄燥裂,脉滑数实大有力。治宜清泻胃火,滋津润燥。方用自拟清胃滋燥饮:苏栀子15g,条黄芩15g,玄参15g,川大黄(米酒浸过)10g,生石膏30g,天冬20g,麦冬20g,天花粉20g,粳米20g,炙甘草5g。若大便燥结甚者,减炙甘草,加净芒硝15g;若肌肤发痈者,可酌加金银花、青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等。

热伤胃津,症见口干舌燥,虽渴不欲多饮,胃纳减少,食入涩滞难下,形体枯干消瘦,大便秘结,舌质干红无津,脉细数无力。治宜滋津润燥,和胃调中。方用自拟和中甘露饮:潞党参15g,葛根15g,麦冬25g,玉竹25g,金石斛25g,芦根25g,乌梅肉l0g。

肺肾虚衰,症见食少乏味,尿多而浊,口渴欲饮而量不多,腰膝酸软不能远行,气息细促无力,盗汗,五心烦热,舌质淡红,苔薄滑,脉细数而滑。治宜滋阴润肺。方用自拟滋水承金饮:生地黄20g,女贞子20g,桑椹20g,麦冬20g,山萸肉15g,枸杞子15g、炒山药15g,潞党参15g,五味子l0g,生黄芪25g。若兼头晕胀痛者,减去潞党参、生黄芪,酌加石决明、双钩藤、白菊花、生龙齿、生牡蛎。

肾阳亏耗,症见小便清利而频数,尿有余沥,上浮泡沫,入夜尿频尤甚,肢端清冷,足跟作痛,面色浮红。舌淡苔滑,脉沉微弱。治宜温补命门,益气扶阳。方用自拟益气扶阳饮:熟地黄20g,炒山药20g,覆盆子15g,巴戟天15g,菟丝子15g,山萸肉15g,五味子l0g,制附子8g,炙黄芪25g,砂仁5g。若腰膝软甚者,加桑寄生、盐续断、仙灵脾、肉桂;兼心悸怔忡者,可酌加炒枣仁、远志肉、柏子仁、朱茯神等。【验案赏析】

案1:患者,男,50岁,职员。1985年3月6日初诊。曾于2个月前发口渴欲饮不止,非冷水难解一时之渴,心烦懊恼,神志不宁。曾在某院化验,确诊为糖尿病,诊治月余,未收显效。检验:血糖21.65mmol/L,尿糖(++++)。审度其证,乃属燥热之邪充于上焦,金失清肃之令,津难输布。依证投以自拟凉膈救肺饮,倍用石膏、知母、天冬、天花粉,以芦根煮水解药。服药仅3日,烦渴减半。增损原方续服,10日后渴饮若常人,检验:血糖7.22mmol/L,尿糖(±)。再服2周,则血、尿检验复常。因胃病来诊,谓前病2年余未复发。

案2:患者,女,31岁,职员。曾于2年前春末出现口渴多饮,食量增减不定,体质渐瘦,少气乏力,曾服玉泉丸等未效。检验:血糖14.99mmol/L,尿糖(+++)。令其住院观察,以自拟益气生津饮增减续服3周,则渴止而气力转壮,进食如平时。再检:血糖6.66mmol/L,尿糖(+)。出院继服前方3周,血、尿复检正常,至今未再发。

案3:患者,男,42岁,工人。1977年11月8日初诊。该患者近日来食欲旺盛,虽多食亦不能解饥,饮水量逐日增多,虽多饮亦不解渴,大便燥结,舌苔黄燥,脉滑而数。检验:血糖14.98mmol/L,尿糖(+++)。辨其脉证,属中焦燥热,予自拟清胃滋燥饮倍生石膏量。服药6剂,大便燥结已除。又依前方,生石膏用量减半,再服10余剂,自觉诸症减轻。复检:血糖8.88mmol/L,尿糖(+)。嘱其注意饮食调节,再按原方,续服20剂,血糖及尿糖均降至正常,病告痊愈。

案4:患者,男,39岁,干部。1982年4月16日初诊。该患者1年前曾因周身乏力,到某医院治疗,检验尿糖(++)。近半月来,口干舌燥,口渴欲饮,每夜饮水3暖瓶左右,大便燥结,多日一行,舌红少津,脉细而数。检验:血糖13.3mmol/L,尿糖(++++),诊为糖尿病。辨其脉证,属热伤胃津。予自拟和中甘露饮倍天花粉、麦冬量。服14剂,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又继服14剂,诸症逐渐消失,复查:血糖6.66mmol/L,尿糖(+)。原方中麦冬、天花粉用量减半,仍以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病告痊愈。

案5:患者,女,53岁,干部。1973年10月3日初诊。患糖尿病3年,曾用中西药治疗,病情得以好转。近半年来,感觉腰膝酸软,夜寐不安,周身乏力,盗汗,胃纳不佳,气息细弱而促,言语低微,心烦。舌质淡红,苔白而滑,脉细而数。实验室检查:血糖14.43mmol/L,尿糖(+++)。辨其脉证,属肺肾虚衰,予滋水承金饮加夜交藤20g,柏子仁15g,远志8g。服16剂后,诸症减轻,依上方去夜交藤、柏子仁、远志,再服20剂,诸症消失。复查:血糖6.66mmol/L,尿糖(-)。

案6:患者,男,67岁,干部。1977年10月10日初诊。患糖尿病已4年,曾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显。现症:小便清利而数,入夜尤甚,腰膝酸软,四末清冷,精神萎靡,尿有余沥,上浮泡沫,体重减轻。舌淡、苔滑,脉沉微弱。检验:血糖为16.65mmol/L,尿糖(+++)。辨其脉证,属肾阳亏耗,命门火衰。予自拟益气扶阳饮20剂,尿频减轻。续予原方32剂,诸症好转,血糖降至11.66mmol/L,尿糖(++)。效不更方,上方续服20剂,复查:血糖6.66mmol/L,尿糖(-)。以后多次复查,病情一直稳定。

灵活辨证治疗消渴

马艳东系河北省衡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科技成果鉴定专家,河北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河北中医》杂志常务编委。马教授治疗糖尿病不拘泥于经方、时方之说,主张对证处方,灵活化裁。【绝技妙法】

马教授认为古人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辨证的方法不完全切合临床实际。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并非纯寒或纯热,纯虚或纯实,常常虚实夹杂,寒热并见。因此,不能刻板地按上、中、下三消划分,必须结合临床症状灵活辨证进行治疗。或清多于补,或补多于清,或清补并重,才能切中糖尿病的病机。马教授临床工作中特别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他主张中药在早期糖尿病患者可单用,在中期糖尿病患者多与各类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应用,在重度糖尿病患者可作为胰岛素的辅助用药以及治疗各种并发症的主要手段。既不能过分强调中医药的优势,又不能忽视西药迅速的降糖作用。另外,马教授也十分重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要求患者合理调摄饮食、适当锻炼、节制情志、顺乎自然以养生。【常用方药】(1)脾气亏虚型:症见口渴不欲多饮,倦怠乏力,纳少,消瘦,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则:健脾益气。方予七味白术散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人参,(或太子参10~20g,),黄芪10~20g,白术10g,山药10g,葛根20g,茯苓15g,藿香15g。

加减:气虚甚者加大黄芪用量,可用至60g;便溏甚加薏苡仁20g;头身困重,倦怠乏力者加佩兰10g、薏苡仁20g、泽泻10g;食纳不佳者加鸡内金10g、生麦芽15g。(2)肝肾阴虚型:症见尿量频多,混浊如脂膏,腰膝酸软,视物昏花,耳鸣盗汗,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补肝肾。方予麦味地黄汤加减。

药用:熟地黄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麦门冬10g,五味子6~10g,茯苓15g,山茱萸10g,牡丹皮10g,枸杞子10g,何首乌10g,丹参15g,枳壳10g,白芍药10g,知母10g,黄柏10g。

加减:尿频、尿量特多者加生牡蛎20g、五倍子6~10g;腰酸者加杜仲10g、桑椹子10g。(3)气阴两虚型:症见口渴喜饮,尿量频多,多食善饥,体倦乏力,神疲失眠,肢体酸软,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大便正常或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无力或细数。治则:益气养阴,生津润燥。方予白虎加人参汤合生脉饮加减。

药用:天花粉10g,知母20g,麦门冬10g,玄参10g,生地黄15g,西洋参3g(或太子参10~15g),黄芪15g,茯苓15g,地骨皮20g,山药20g,百合10g,黄精10g,五味子10g。

加减:口渴甚者加生石膏30~60g、乌梅10g;便秘者加大黄;夹湿者加苍术。马老师认为,在益气之中应顾及养阴,养阴之中注意益气,方不致顾此失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